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民营企业分析报告

中国民营企业分析报告

宏观经济

顺势而为,筑就市场经济的基石

——中国民营企业分析报告

国内经济/专题研究

l 由于数据和分析框架的原因,本报告的研究对象――民营企业(民营经济)特指私营企业(私营经济)。

l 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78年到1988年,第二阶段从1988年到1992年,第三阶段从1992年到2002年,目前正处于第四个发展阶段。

l 民营企业在发展中有三个重要的历史机遇:80年代的价格改革、90年代的证券市场发展、90年代末期延续至今的国企产权改革。许多民营企业踏准节拍,顺势而为,缔造中国经济最具动感的力量,印证一个民族从贫穷走向富足的亘古不变的梦想。

l 十六大后国资体制的改革对民营企业而言意味着绿色无障碍通道的逐步建立,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现有的民营企业可以多种方式进入国资领域,二是大量的国企通过改制成为民营企业。两种异曲同工的路径将融汇成民企发展的时代洪流,共同筑就小康社会的经济基石。

l 民营企业在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博弈中发展出独具特色的战略模式和管理模式。十六大以后民营企业家的两栖化生存、家族制管理的异化初见端倪,将继续演绎民营企业新的发展之路。

l 证券市场是民营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载体,先行者已经在大陆市场、香港市场、美国市场、新加坡市场登陆,通过IPO、M&A等多种方式谱写与证券市场投资者之间的双赢篇章。

目录

1.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____________________3 1.1概念的界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1.2民营经济的发展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1.

2.1第一阶段:自发的萌芽(1978——1988)_______________3 1.2.2第二阶段:起步的探索(1988――1992)_______________4 1.2.3第三阶段:快速的增长(1992――2002)_______________7

1.3民营企业的发展模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 1.3.1战略模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 1.3.2管理模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1.3.3区域模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

2、十六大后民营企业发展的新动向____________17 2.1投资领域少限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 2.2国企民营化风生水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 2.3民营企业家的两栖化生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

2.4民营企业家族制管理的异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5

3、民营企业的发展与证券市场的关系__________27

3.1民营企业在大陆A股上市的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7 3.1.1 上市数量呈现加快趋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7 3.1.2 买壳上市比较受推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8 3.1.3 地区、行业分布特征明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8

3.2民营企业在香港上市的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9

3.3民营企业在美国上市的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2

3.4民营企业在新加坡上市的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4

附录一:当选十六大代表的民营企业家及其企业介绍__________36 附录二:促进民间投资和民营经济发展的有关法规____________38 附录三:国外著名家族企业的演变情况介绍__________________39

图1 中国私营企业的发展阶段 (5)

图2 各类所有制企业户数的年度增长率% (5)

图3 各类所有制企业注册资金的年度增长率% (6)

图4 不同经济类型企业工商税收的增长情况(%) (6)

图5 不同所有制企业从业人员的增长情况(%) (7)

图6 私营企业产值及其增长率的变动趋势 (7)

表1 改制成为私营企业后的资本构成情况(%) (9)

表2 改制为私营企业后主要投资人的资本构成(%) (9)

表3 改制成为私营企业后内部主要组织构架(%) (9)

表4 私营企业主开业资金的来源分布 (11)

表5 不同类型企业自有资本及企业主本人资本量 (11)

表6 不同类型企业投资者人数 (12)

表6 不同类型企业投资者人数 (12)

表7 投资者对自己直接参与管理的看法 (12)

表8 历次调查中私营企业权力结构(%) (13)

表9 企业改制方式分布 (13)

表10 历次调查企业内部主要组织构架(%) (14)

表11 党员业主比例变化情况 (14)

表12 民营企业发展模式的主要特征比较 (17)

表13 一般工商企业国有资产行业分布 (21)

图7:2001国有资产结构(按资产类型) (21)

图8:2000年国有一般工商企业结构(按企业规模) (22)

表14 国有企业的五次上收与六次下放的比较 (23)

表15 私营企业主进入各级工商联、政协、人大的情况 (24)

图9 私营企业主党员人数的变动情况 (24)

表16 私营企业管理人员的来源比重(%) (26)

表17 天通股份前十大股东的持股情况(截至到2002年12月31日) (28)

图10 民营企业上市公司所属行业的结构 (29)

表18 香港主板与创业板上市规定的比较 (30)

表19 已经出现的内地民营企业在港上市模式的比较 (31)

表21 新加坡证券市场上市标准的比较 (35)

附录一:当选十六大代表的民营企业家及其企业介绍 (36)

附录二:促进民间投资和民营经济发展的有关法规 (38)

附录三:国外著名家族企业的演变情况介绍 (39)

本报告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简单介绍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90年代以来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对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战略模式、管理模式以及区域模式。第二部分重点介绍十六大以来民营企业的新动向。十六大提出的奋斗目标及相关的经济体制的改革措施为民营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民营企业将在新的平台上寻求新的发展模式。第三部分探讨民营企业的发展与证券市场的关系,介绍民营企业参与证券市场的不同方式,并对已经在国内外证券市场上市的企业进行比较分析,为有志于通过资本运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企业提供参考。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国的民营企业在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正是凭借如此胸襟完成了从“看一看”、到“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的一次次蜕变和升华,成为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最具活力的部分。

1.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

1.1概念的界定

目前学术界对“民营经济”这一概念的理解五花八门,研究范围也不尽相同,

有的将其等同于“非公有制经济”,有的认为“非国有经济”就是民营经济,有的则认为民营经济是除了国有和集体以外的经济类型。在现实经济中,民营经济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包括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外资企业、乡镇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国有民营企业等等,这些经济成分有的是相互包容和交叉的,如乡镇企业、民营科技企业中既有个体、私营企业,也有股份制合作企业。

民营经济的范围大到“非国有”,小到“私营”,外延之广,在经济学术语中实属罕见。

考虑到统计数据的一致性和易得性,本报告中的民营经济主要是指私营经济,即在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为“私营企业”的部分。报告中所用数据如无特殊注明,均来自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统计资料。

1.2民营经济的发展阶段

民营经济在发展中有三次重要的历史机遇:80年代的价格改革,催生了商业领域的民营化风暴。90年代的资本市场发展,催生了民营领域的大量富豪。90年代末延续至今的国资改革,将为民营经济进入主流社会打通最后关卡。

通过对七十年代以来民营经济发展的初步分析,我们发现,民营经济的最初萌芽是市场自发的行为,是适应生产生活的客观需要而产生的。但是作为一种经济成分的发展过程,却与国家政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理论认识上的突破、法律法规的变动等等直接影响民营经济的发展速度、水平和质量。因此,我们按照这种标准将改革开放后民营经济(私营经济)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70年代中后期到1988年,第二阶段从1988年到1992年,第三阶段从1992年到2002年,从2002年十六大以后开始进入第四个发展阶段。

1.2.1第一阶段:自发的萌芽(1978——1988)

第一阶段从70年代中后期到1988年宪法修正案确立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大约经过了10年时间。这一时期还没有出现“民营经济”的提法,在政策上出现了“自营专业户、个体经营者、私人企业、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提法。

五十年代中期对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民营经济就从中国的经济生活中消失了。到七十年代中期农村的商贸活动逐渐复苏,产生了最早的一批个体

户,私营经济以此为基础,自下而上地发展起来,在表现形式上以个体工商户中的大户为主。由于受到政策和观念的制约,规模较小,主要分布在农村或乡镇地区。

对这十年而言,重要的不是民营经济发展了多少,发展到什么水平,而是通过不同形式的实践、试点、试验,党和政府对民营经济的认识取得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突破,确立了发展民营经济的指导思想,并从法律的高度明确其合法地位。理论研究、制度建设、观念突破等等对以后民营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非同寻常的作用。

对个体和私营企业的认识从80年代开始突破,第一次提出允许私营企业存在的中央文件是1987年1月的《关于把农村改革引向深入的决定》,“对农村各类自营专业户、个体经营者要实行初期稳定的方针,保护其正当经营和合法权益。要尊重他们选择经营形式的自由,不可任意强制改变他们的生产方式。个体经营者为了补充自己劳力的不足,按照规定,可以雇请一二个帮手,有技术的可以带三四个学徒。对于某些为了扩大经营规模。雇工人数超过这个限度的私人企业,也应当采取允许存在、加强管理,兴利抑弊,逐步引导的方针”。当时国家对超过8个员工的私营企业,持“看一看”的谨慎态度,实行“三不”原则,即:不提倡、不宣传、不抵制。

在同年的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报告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应以公有制为主体。目前全民所有制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不是发展得太多了,而是还很不够。对于城乡合作经济、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都要继续鼓励它们发展。……实践证明,私营经济一定程度地发展有利于促进生产,活跃市场,扩大就业,更好地满足人民多方面的生活需求,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必须尽快制订有关私营经济的政策和法律,保护它们的合法利益,加强对它们的引导、监督和管理”。

次年4月12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在宪法第十一条中增加“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这是首次在法律上对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给予确认。

国务院根据宪法的规定,在6月份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征收私营企业投资者个人收入所得税的规定》等三项法规,对私营企业的权利、义务、国家对其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规定。以《宪法修正案》和上述法规的颁布实施为标志,私营经济的发展从自发的、部分地区的试点进入了受鼓励的、全面起步的新阶段。

1.2.2第二阶段:起步的探索(1988――1992)

从80年代末开始,私营企业开始从个体经济中分离出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开始单独统计其活动数据。受到89年政治风波的影响,私营企业的发展道路

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从图1可以看出,私营企业的开户数、从业人员数、注册资金和营业额在1989――1992年期间,增长比较平稳。但我们通过与同期的其他所有制企业的有关数据进行对比,发现私营企业的增长还是比较快的,图2至图5的数据显示,私营企业的户数、注册资金的增长慢于外资企业,但明显快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从业人员的增长速度要慢于外资和个体,在税收方面,数量较少,在全国工商税收总量中所占的比重非常低,这些数据充分反映了私营企业起步阶段的特点。

图1 中国私营企业的发展阶段

数据来源: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中国光彩网https://www.doczj.com/doc/474805650.html,

图2 各类所有制企业户数的年度增长率%

数据来源: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工商行政管理统计汇编》

图3 各类所有制企业注册资金的年度增长率%

数据来源: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工商行政管理统计汇编》图4 不同经济类型企业工商税收的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工商行政管理统计汇编》

图5 不同所有制企业从业人员的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工商行政管理统计汇编》

图6 私营企业产值及其增长率的变动趋势

1000

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

9000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

20406080100120140

数据来源: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工商行政管理统计汇编》

1.2.3第三阶段:快速的增长(1992――2002)

第三阶段可以分成两个时期:从1992年到1997年十五大为前一时期,1997年到2002年的十六大为后一时期。

党的十五大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提升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私营企业取得了与公有制企业平等的社会地位。报告中还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是对十四大提出的私营经济是“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这一提法的重要突破。五年后的十六大更前进了一步,将私营企业主在内的六类人定位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在政治上应该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我们按照这两个标志性的事件将这十年的发展划分为两个时期。从图1至图5可

以看出,这十年是民营经济增长的黄金期,各项经济指标都突飞猛进,并且高于

同期的国企、集体企业和外资企业。

十年中民营企业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是1992――1993年,受到邓小平南巡讲话

的直接推动,民营企业迎来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爆发式增长。图1的数据显示,1992

年私营企业的户数为13.9万户,1993年达到23.8万户,增长了70.4%;注册资

金1993年达到681亿元,是1992年的2.1倍;企业规模也呈现出相同的趋势,

户均注册资金增长了80.8%,是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与此相适应,私营企业的

税收增长也达到历史的最高记录,1993年为10.46亿元,比1992年的4.55亿元

增长了1.3倍,在随后两年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1997年随着全国经济的软

着陆,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下来,高速发展中积累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民营企业

进入短暂的盘整时期。

民营企业的第二个高潮是90年代末,以国企的私有化浪潮和民营高科技企业

的发展为突出特征。首先,国企改革在“国退民进”的总的指导原则下深入到产

权层次,大批国有、集体企业通过改制成为私营企业,据估计有40%到50%出售

给了企业原来的管理者和职工,这些企业就变成了民营企业。1 这种私有化浪潮

使民营企业的数量又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根据《中国私营企业研究》课题组的

调查,从1999年到2001年,有25.7%的被调查企业是国营、集体改制变为私营

企业的,有60.6%的企业主原来是该企业的负责人。2 这些改制企业与此前主要

依靠自有资金完成原始积累逐步发展起来的私营企业相比,企业资产存量多,起

点高,规模大。在管理方面,新、老“三会”组织比较齐全,既有改制前完整的

政治工作机构和工作传统,又具有现代企业的治理构架。相同之处是企业主本人

拥有资本比例更高,这种资本比例使得许多企业主兼任厂长、经理,权力集中的

现象比较突出。其次,民营科技企业的重要性在90年代末凸现出来。这部分是国

有和集体科技企业改制的结果,也有相当比重的新办科技企业直接选择了私营或

股份制。这些企业与上述两种相比差别较大,其行业特征非常明显,集中在高新

技术领域,而且自行开发和研制的产品占据主导地位。在企业规模上,起步虽然

较低,但发展速度很快,出现了许多大型的企业集团,有些成为颇有影响力的上

市公司。这是近年来经济发展中引人注目的新生力量。截至1999底,总收入超过

1亿元以上的民营科技企业有1625家,占企业总数的2.04%;超过10亿元的有

119家,超过20亿元的有45家。诸如联想集团、四通集团、北大方正、清华同

方、深圳华为、上海复星等都成为行业的领先企业。华为1988年成立,由7人和

2万元资金起步,1999年实现销售额120亿元,是目前国内国产通讯设备行业最1国外媒体的报道数据,转引自上海市计委内部参考《综合经济观察》2003.6.2,第20页。

2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和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组织的第五次全国私营企业抽样调查数据,转引自《中华工商时报》2003.2.27.⑤

大的生产商。复星实业1992年创办,上市后发展迅速,以年均70%左右的速度

增长。3

表1 改制成为私营企业后的资本构成情况(%)

原国有企业原城镇集体企业原农村集体企业

企业主本人63.4 71.8 70.6

其他个人21.2 16.2 16.5

全民资本 1.0 0.5 0.3

集体资本0.9 1.3 2.1

其他法人 3.7 2.2 1.6

海外资本0.8 0.4 0.9

其他9.0 7.6 8.0

资本总额(万元)1062.9 1642.7 1063.2

数据来源: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和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组织的第五次全国私

营企业抽样调查数据,转引自《中华工商时报》2003.2.27.⑤

表2 改制为私营企业后主要投资人的资本构成(%)

主要投资者是否

改制前企业类型

兼任厂长经理

原国有企业原城镇集体企业原农村集体企业

是95.6 96.7 97.0

不是 4.4 3.3 3.0

合计100 100 100

数据来源:同表1

表3 改制成为私营企业后内部主要组织构架(%)

企业内部已有组织名称改制成为私营企业其他私营企业

股东大会46 30

董事会60 43

监事会40 22

党组织51 19

工会65 44

职工代表大会40 23

数据来源:同表1

3科技部李普《关于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状况的报告》,收录于《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第65-83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年。更详细的民营企业上市前后的比较分析参见本报告后面的论述。

1.3民营企业的发展模式

本节尝试对民营经济在发展实践中产生的具有共性的东西进行总结,将其发展模式简单地划分为战略模式、管理模式和区域模式进行比较分析。

1.3.1战略模式

民营企业的发展战略可以概括为:顺势而为、先农村后城市、市场政府并行、借助资本运营实现跳跃式发展。

“顺势而为”是指民营企业家的政策敏感度非常高,能迅速抓住政策和体制变革带来的巨大机会,当然也能较好地回避由此带来的风险。这是民营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其他的发展模式都是以此为基础的。在经济转轨的大潮中,与时俱进、顺势而为是企业向前发展的根本保障。如果逆势而行,不仅企业无法立足,企业家个人也会被淘汰。

先农村后城市、市场政府并行、借助资本运营实现跳跃式发展等战略模式都是在顺势而为的原则指导下衍生出的必然选择。农村集市是最朴素的市场经济形态,是为了满足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需要而自发产生的,不会因为有了计划经济而完全消失。因此,经济体制的改革最早从农村自下而上的开始,早期的私营企业大多出现在农村或城市郊区,发展到一定规模,农村的各种条件无法满足企业扩张的需要,就会出现“进城现象”。这一方面是企业自发的需求,同时也是城市功能调整的结果。城市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高更好的基础设施、更高素质的人才、更多的信息交流,使企业发展的平台大大提高,覆盖的区域从当地逐渐扩展到全国甚至国外。先行企业的示范效应带动越来越多的企业仿效这种发展模式,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成为一种潮流。

民营企业发展初期需要在公有制企业的边缘寻求市场和生存的空间,因此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在竞争不充分的条件下,利用生产要素由计划控制向市场调节的特殊机会,寻求价格差、时间差赚取“第一桶金”。由于大部分生产要素的审批权控制在政府部门手中,因此民营企业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一般都比较密切,通过各种寻租行为获取商业利益。民间将这种发展模式归结为“眼睛盯着市场,心里想着市长”。两条腿同时走路,并且步伐要协调一致,这也是转轨经济中企业发展的独特现象。当然,地方政府也从民营企业的发展中获益,大的企业或企业集团对当地经济增长、税收贡献、就业增加、市政建设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从民营企业成功和失败的案例来看,企业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如何摆正与金融机构的关系是决定其成败与否的非常关键的因素。由于民营企业刚开始在体制外生存,因此早期的资金大多来源于自身的各种积累以及民间借贷,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企业扩大再生产的规模。因此,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要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钱下蛋”,许多企业利用银行或者资本市场的力量对内、外部的各种资源进行有效配置、整合,实现了“二次创业”。资本运营的意识和水平成为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

表4 私营企业主开业资金的来源分布

小生意 积累

小作坊 生产积累

亲友 馈赠

工业或农业生产积累

民间 借贷

银行 借贷

继承 遗产

其他

总样本数(人) 3253 3253 3253 3252 3253 3252 3252 3249 选择样本分布(人)

1587 533 460 917 1029 760 42 159 选择人数占总答题人数百分比

48.8 16.4 14.1 28.2 31.6 23.4 1.3 4.9

数据来源:同表1

该调查结果还显示,73.4%的私营企业主开业时从银行取得的贷款额在100万元以下。在被调查企业中,企业为扩大再生产、扩大经营等需要的平均资金量为883.85万元。企业融资难的老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私人借贷还占相当比例。

1.3.2管理模式

民营企业的管理模式很难用几句话讲清楚,其特征可以大致概括为:人和企业合二为一;资本、决策管理权高度集中,风险收益大都由企业主承担;经营管理机制灵活多变;内部治理结构变动较大,呈现向其他所有制企业趋同的现象。

民营企业和其他所有制企业的最显著区别就是人和企业合二为一,即企业是个人的(或者个人实际控制),个人的命运和企业的兴衰紧密捆绑在一起,与国有企业的所有者缺位形成鲜明的对比。正是这种特性决定了民营企业在管理上的个人色彩比较浓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所有权高度集中,企业主一股独大。虽然有关法律规定独资企业“由一个自然人投资”,合伙企业“有两个以上合伙人”,有限责任公司由“二个以上五十个以下股东共同出资”,但事实上私营企业类型与投资人数并不完全相符。根据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组织的对民营企业的调查,1996年业主个人资本占企业资本总量约80.1%,1999年为80.0%,2001年为76.7%。即便有多位股东共同投资,但企业主在大多数企业资本中的占比都相当高,呈现明显的“一股独大”的特征。虽然近年来,有限责任公司增加很快,但资本高度集聚的现象并没有很明显的变化。2001年底的调查显示,登记为有限责任公司的有七分之一实际上是一个人投资。从表6可以看出,注册为公司制的投资者平均人数是7.59人,其中投资者为1个人的比例达到了16.1%。表5的数据显示,企业主拥有的资本比例在公司制的企业中最低,但仍然高达71.2%。

表5 不同类型企业自有资本及企业主本人资本量

企业主本人拥有资本 企业类型

企业自有资本 (万元)

占企业资本比例

资本数量(万元)

独资 449.43 92.96 417.98 合伙 466.29 59.46 277.26 公司 1422.32 71.20 1012.69 合计

1082.03 76.65 829.38

注:公司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来源:同表1

企业类型注:公司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表6 不同类型企业投资者人数 投资者平均人数

同类型企业中投资者为1个人的比例

独资 1.30 85.5 合伙 3.58 1.2 公司 7.59 16.1 合计 5.66 32.8

数据来源:同表1

二是企业的决策、经营权高度集中,风险收益大都由企业主承担。投资者身兼管理者是民营企业比较普遍的现象。调查发现,投资者直接参与管理的理由有两个:一是找不到可信的管理者,二是为了企业稳定。这说明我国的信用制度还不完善,无法提供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许多管理人员利用法律制度和企业内部的制度缺陷,侵占企业财产,使企业蒙受巨大损失。企业主宁可自己管理,或者培养子女,采取家族制的管理体制。这种管理模式直接导致风险和收益的集中,企业收益绝大部分归个人所有,同时以其个人财产对企业的债务承担无限责任。近年来,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变动,企业主个人色彩已经出现减弱的迹象。从表8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从1993年到2002年,在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和一般管理决定两个方面,主要投资人决定的比例都在逐渐下降,董事会、其他管理人在企业中的作用在逐渐上升。具体的作用大小和决策权限与企业的资本规模和企业主的文化程度呈现比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企业的资本规模越大、企业主的文化程度越高,分权的比例也越高。例如,资本规模在20万元以下的企业,企业主认为必须直接掌握管理权的占64.1%,资本规模在1000万元以上的,只有26.7%的企业主认为必须直接掌握管理权。小学文化程度的企业主有64.3%认为必须直接掌握管理权,研究生文化程度的企业主只有21.2%的人持有同样观点。

表7 投资者对自己直接参与管理的看法

人数比例%

投资者直接掌握管理权的原因

1997 2002 为了稳定

37.6 38.1 找不到可信的管理者

61.5 67.1

数据来源:同表1

表8 历次调查中私营企业权力结构(%)

决策人

重大经营决策一般管理决定

1993 1995 1997 2000 2002 1993 1995 1997 2000 2002

主要投资人63.6 54.4 58.7 43.7 39.7 69.3 47.3 54.7 35.4 34.7

董事会15.2 19.7 11.0 26.3 30.1 5.1 15.1 10.0 18.2 25.9

主要投资人和

20.7 25.6 29.7 29.1 29.6 25.3 37.3 34.5 41.8 36.5

其他管理人共同决定

主要投资人和

0.6 0.0 0.3 0.5 0.2 0.3 0.3 0.4 0.8 0.7

其他组织共同决定

其他- - - 0.2 0.7 - - 0.3 3.4 2.3 数据来源:同表1

三是企业所有制性质不断转化,经营管理机制灵活多变。这是私营企业比较

特殊的地方,一方面原因是所有制性质和管理机制都由企业主决定,管理模式取

决于企业经营的需要,可以随时变动;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私营企业大多存在于

体制的边缘,或者在其他所有制经济成分的夹缝中生存,因此经营管理机制必须

不断变化,才能适应中国制度和政策多变的特点。这也使企业主的“个人魅力”

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更加明显,企业能否在外部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立于不

败之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主对政策形势的判断以及获得特殊资源的能力。

比较普遍的管理方式有依附于国企发展、国企民营、收购兼并国企、利用外资的

名义、在海外注册等等。如1988年国家工商局、税务总局发出通告对个体私营经

济清理整顿,众多私企争戴“红帽子”。七一讲话后出现“脱帽”的趋势。著名

的联想集团就是通过国企民营的方式发展起来的。近年来由于国企的大规模改制,

MBO的方式逐渐流行,原来企业的负责人将企业买下来,企业的组织结构、经营

机制在保持原有框架的基础上进行调整,这成为新生民企的主要管理方式之一。

表9 企业改制方式分布

样本个数(人)构成(%)

自己是本企业负责人,通过改制买下来491 60.6

自己是本企业一般职工,通过改制买下来79 9.8

原来不是企业内职工,通过外部收购买下来187 23.1

其他方式53 6.5

合计810 100.0

数据来源:同表1

四是内部治理结构变动较大,呈现向其他所有制企业趋同的现象。企业内部

的治理结构变动频率与上述特征直接导致的结果,与企业主的控制权、企业所有

制的实际归属、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等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企业规模的发展,

所有制类型的多元化,许多企业开始从家族制的管理方式向现代企业制度过渡,

企业内部的治理结构出现了与其他类型的企业趋同的趋势,老三会、新三会大都

建立起来,并向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表10的调查数据显示,在1995年以前,

民营企业没有股东大会和监事会,2000年27.8%的被调查企业设立了股东大会,23.5%的企业有了监事会。到2002年这两个数字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长,设立

股东大会的企业超过了1/3,设立监事会的企业比例上升到26.6%。当然,这一

数字距离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这些民

营企业的老三会大都比较齐全,这与民营企业成长的特殊政治、社会环境有关。

其中工会的增加速度最快,尤其是1999年以后,中华全国总工会加强了在非公

有制企业建会的力度,民营企业的工会数量也迅速增加,但调查发现,工会的作

用并没有发挥出来,更多地只是摆设。已建工会与未建工会企业职工的收入、福

利相比略低,在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的覆盖比例上稍微大一些,但距

政府的要求相差仍很远。老三会的另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企业党员的比例增加较快,主要原因是99年底以来国有企业改制后党员业主明显增加,与近年来党建

工作的深入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表10 历次调查企业内部主要组织构架(%)

企业内部已有组织名称

调查年度

1993 1995 2000 2002

股东大会- - 27.8

33.9 董事会26.0 15.8 44.5 47.5

监事会- - 23.5

26.6 党组织 4.0 6.5 17.4 27.4 工会8.0 5.9 34.4 49.7 职工代表大会11.8 6.2 26.3 27.4

数据来源:同表1

表11 党员业主比例变化情况

1997年 2000年 2002年

党员业主个数(人)353 609 972

党员业主比例(%)18.1 19.9 30.2

有效样本个数(个)1496 3060 3220

数据来源:同表1

1.3.3区域模式

中国民营企业在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集群现象,即在某一区域内企业在投资领域、资金来源、管理模式、市场开拓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形成这一区域经济的亮点。从实践来看,存在着五种模式:温州模式、苏南模式、晋江模式、深圳模式和上海开发区模式。

温州模式一种通过需求诱致和大胆超前的局部体制改革所形成的一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早期以个体户、家庭企业为主,以小商品、大市场的指导原则建立前店后厂、家厂合一的作坊式生产销售体系。近年来股份合作制、公司制增多,出现了诸如正泰、德力西等规模较大的企业。温州模式给人的思索是,在没有任何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政策资源),“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本文限于篇幅,不去探讨这种模式的生成原因、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的前景等学术问题。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笔者感触最深的就是与其他模式相比,人的存在,精神的作用是温州模式的灵魂。董辅礽将温州模式的基本精神概括为三点:一是强烈的致富欲望和创业精神;二是不断追求、永不满足;三是异常勤劳,敢冒风险,勇闯天下,努力学习本领,善于适应环境。温州人从为了生存起步,到全国各地包括海外去寻找机会,一旦站稳脚跟,就会带动一大批人出去。在投资方面敢为人先,创造市场需求,并且在政策的屡次冲击中不屈不挠。这种独特的文化形成的合力使其他地区难以超越的,也是温州模式生命力的内在基础。

苏南模式在早些年经常与温州模式相提并论,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两种模式的优劣,褒贬不一。应该看到,苏南模式经过了两个发展阶段,早期以发展乡镇集体企业为特征而命名,90年代后期开始改制为私营企业,目前93%的乡镇集体企业已改制完毕,苏南模式的内涵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江苏省私企总数已近30万户,超过广东而居全国各省市私企户数第一位。采取的方式是分两步走,第一步是集体资产减持变现,由企业职工出资购买;第二步是股份向原企业管理者个人和高层管理者倾斜,通过挂账、分期付款等方式一次性买断,国家、集体资本基本退出。由于早期集体、乡镇企业的规模相对比较大,管理比较规范,改制后活力增强,主动借助长江三角洲的区域优势,进一步提升资本实力,尤其是利用上海金融中心的地位,在企业的资本运营方面比其他模式更超前,更符合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发展方向。

晋江模式的突出特点在于利用侨资开创了发展县域经济的新道路。其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以联户集资的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以侨资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国产小洋货为特征,以外向型经济为目标的农村经济发展形式。在体制的突破方面,晋江既不象温州那样激进,也不象早期的苏南那样保守,而是采取了联户集资的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这一体制较好地适应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条件和当地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在以后的政策波动中受到的冲击较小,调动了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积极性,成为本地区发展经济的主要组织形式。在资金方面,晋江

发挥自身独特的优势,利用200多万人的旅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的力量,以“三来一补”形式为境外企业加工产品,迈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坚实一步。随着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和国家利用外资优惠政策的出台,大批三资企业涌入晋江,华侨投资企业成为晋江经济成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以制鞋产业链为主辐射纺织、服装、玩具、轻工等行业的产业群。

深圳模式与前三种模式的明显区别在于行业特征非常集中,科技型、外向型企业比重大。民营科技企业中又以IT业最为突出,企业起点高,规模大,许多企业与国际市场联系密切。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在信息产业部排出的“2002年我国软件产业前100家企业”中名列第一,2000年全国民营企业纳税第一名。安圣电气公司第二。深圳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与政策的倾斜、政府的扶持是分不开的。作为特区在政策上有着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政府也一直要把深圳培育成“创业的乐土”,从资金、人才、土地、税费、市场等各方面都给予政策倾斜,使民营科技企业对深圳经济的拉动力越来越强,成为经济发展和高新技术领域的生力军。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民营科技企业数由1997年初的7家增加至2001年底的101家,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的比例从8%上升到32%。属于民科性质的高新技术项目1997年仅有1项,2001年达到120项,占全市高新技术项目的比例从4%增加至53%。深圳民营企业发展的高起点除了行业特征外,投资方的水平也是其他模式难以达到的。一方面,创业者本人许多都是海外留学或者在海外已经有企业的人士,另一方面,许多企业在发展伊始就有专业的风险投资机构介入,这为企业发展提供了资金的保障和进入资本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通道。

民营企业发展中的上海模式则带有更多的“借力色彩”,借助外地资本、国外资本,在郊区的开发区大量发展起来。因为大部分民营企业注册在开发区而称之为“开发区模式”。由于上海国有企业的雄厚基础,民营企业的发展起步较晚,但后发优势已经显现出来。在发展过程中,“双向借力”的特征明显,即政府将民营企业的发展纳入上海市的统一规划,借用民间资本的力量为上海的市政建设和经济发展服务,企业则通过参与政府的项目建设扩大知名度,获取与国企竞争的资本。根据上海四个中心的定位,进入上海的民营企业大多分布在房地产、基础设施、金融和高科技领域,这些企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经营、管理方式比较成熟,在与政府管理部门合作过程中赢得市场空间。除此之外,为了解决大量国企改制后产生的就业问题,上海市政府在指定区域、指定领域克隆、模仿其他成功的模式带动下岗人员创业,比如上海豫园内的福佑门商厦就是由浙江义乌的私营企业家投资,仿照义乌模式经营管理的小商品市场;在社会中介服务行业采取品牌加盟的形式创办许多连锁企业,以此带动私营企业的发展。

近两年来,上海以浦江开发和世博会场馆建设为契机掀起了新一轮市政建设和房地产开发的热潮,这些投资中有一半来自民间资本,上海高速公路的民间投资更是达到了七成。其他被视为传统意义上的垄断行业例如轨道交通、公交线路、

城市用水、污水处理、市政绿化、金融服务等都有民间资本活跃的身影。上海的民营企业在新的国资体制改革中将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有望开拓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新模式。

表12 民营企业发展模式的主要特征比较

温州模式 苏南模式 晋江模式 深圳模式 上海开发区模式 所有制特点 个体、私营企业 集体企业改制 联户企业 个人创业 外资企业、外地企业

起步资金 个人积累

乡镇集体

侨资

外资

外地资本、外资 产业分布 小商品加工、贸易 工业电器

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服装鞋帽

高科技,以IT 为主

基础设施、房地产、高科技 企业特征

规模小,数量多,家族式管理

规模较大,有品牌,内部治理需要加强

制鞋、轻纺的品牌效应带动企业发展

规模差别较大,个体差异明显,有强烈的资本意识 起步晚,规模较大,内部治理较完善,对政府的依赖较大 管理体制 家庭作坊 工业园区 家族与企业制度结合 创业型企业管理方式 现代企业制度

金融支持 自发的民间金融 信贷支持较多 侨资 风险投资 外资、银行信贷 政策优惠

较少 较多 较多

较多

较多 与政府关系

一般

较好

先自发后引导

自发与引导结合

引导为主 注:本表中的特征比较仅仅是对部分资料整理的结果,不能反映五种模式的全部情况,更不能成为对其发展前景做出判断的依据。

2、十六大后民营企业发展的新动向

十六大破除了民营经济在发展中的最后堡垒,将民营企业家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其他所有制经济享受同等劳动待遇。这一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虽然给予民营企业国民待遇的具体政策措施还有待明确,竞争环境需要完善的地方也有许多,但善于在政策动向中寻找先机的民营企业已经在七一讲话后,开始制定新的发展战略,在投资领域、产业化运作、资本运营、管理体制等方面出现了值得关注的新动向。

十六大对民营经济的意义在于对人的个性的张扬。对进入中国最高政治殿堂的民营企业家代表而言,这绝不是个人的荣誉,而是提升其群体进入主流社会的尚方宝剑。

2.1投资领域少限制

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放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采取措施,实现公平竞争。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政府部门也迅速行动起来,建设部在2002年12月27日分布了《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宣布全面开放我国市政公用行业投资

建设、运营、作业市场,建立政府特许经营制度。在此之前的2001年12月,国

家计委已经颁布了《关于促进和引导民间投资的若干意见》,提出鼓励和引导民

间投资以独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供水、燃气、污水和

垃圾处理、道路、桥梁等经营性的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项目建设。各地政府也根

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台了有关的鼓励措施,相对来说,发达经济省份的放开力度

要大一些。江苏、浙江、上海、深圳、成都、大连、青岛等省市的部分服务业开

始放开,放开的行业涉及城市公用事业、港口、医院、民航、金融保险、旅游、

电信、房地产等行业,其中比较集中的是城市公用事业和市政建设。4

这些意见和政策的出台意味着除了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军工、石油、战略能

源、卫星制造等涉及国家安全的命脉产业外,几乎所有领域都对非公经济开放。

从理论上讲,学术界和企业界呼吁了多年的“国民待遇”正在变成现实,民间投

资的绿色无障碍通道已经开始启动。但是,政策的执行和落实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企业也会考虑投资的成本收益等多种因素,因此,开放投资限制的效果不可能在

所有行业马上显现出来。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调查,我国民间投资在社会总投

资中的比重已接近40%,比20年前提高了一倍多。在投资方向上,正向七大热点

领域发展:住房、汽车等传统产业,计算机、网络等高新技术产业,交通、通讯、

能源、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县市地方经济,西部大开发,城市化建设以及国有

企业改革。

住房、汽车消费将成为未来相当长时期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企业投资的盈利

空间较大,许多民营企业纷纷进入。房地产由于行业的特殊性,成为民营资产最

集中的领域。5例如,在北京,由于奥运会带动的相关设施建设使房地产企业“进

京赶考”成为一种潮流,民间投资已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61.3%。汽车制造业在

汽车市场出现“井喷”的大背景下,受到浙江吉利的影响,中国汽车界的“民营

运动”方兴未艾。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经有近20家民营企业进入整车制造

业,其中浙江企业占1/3多,重庆企业占到1/4,范围涉及轿车、商务车和客车。

6

基础设施领域被认为是传统的垄断部门,近两年逐步对民间资本开放,尤其

是七一讲话和十六大以后,民营企业在这些行业的投资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从

公开披露的信息看,目前民营企业参与的原垄断性行业的投资项目主要有:

民用航空。2002年8月,均瑶集团收购东航武汉航空公司18%的股份。2003

年1月,均瑶集团获准投资6亿元整体收购宜昌机场。这被媒体认为是非公经济

进入限制领域的标志性事件。

4更详细的法规和民营企业的案例参见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杨大力:《服务产业放开,民间投资风生水起》,2002年7月

5据《新财富》杂志的调查统计,中国房地产的财富总额占400首富总量的24%,76名富豪持有720亿资产,人均达到9.5亿。6上海市发展计划委员会《综合经济观察》2003.6.2。在进入的具体方式上,吉利和万向集团是直接进入,浙江中誉、宁波华翔、新昌万丰、永康铁牛等都是采用借壳的形式进入。

大型城市建设。2002年3月,上海福禧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32.07亿元受让

上海路桥发展股份有限公司99.35%的股权,买断了沪杭高速公路上海段30年的

经营权,首开民营资本投资大型基础设施的先河。在总投资为118亿元的杭州湾

大桥中,雅戈尔集团巨资参股,首开我国民间投资进入国家特大型基础设施建设

的先例,也预示了未来民间投资发展的新方向。在山东,全省第一家也是全国规

模最大的股份制民营火车站――纯化火车站及铁运专用线在2002年7月正式投入

运营。青岛民营企业家杨乃国的顺联公司收购了青岛港5号码头,成为第一个买

下国家一类放开口岸码头的民营企业。成都市政公用局将6条公交线路的特许经

营权进行拍卖,开创了国有公交公司有偿出让独家经营权的先例。稳定的投资收

益是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主要原因。2002年前8个月,上海城

建投资固定资产投入中,98%来源于民间资本与外资,政府预算内资金仅占 1.2

%。民营企业参与投资的方式除了常见的BOT、BTO、BOO等,还出现了独资、合

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新的方式。7

环保、能源。河北的新奥燃气控股70%与石家庄燃气集团设立新奥燃气有限

公司,负责经营全市的管道天然气分销业务并为市区供气。温州市民间资本投入

1.8亿元承建和经营温州市垃圾焚烧发电厂,25年后该厂无偿划归政府,政府无

偿提供215亩项目用地及政策配套。杭州锦江集团通过联营投资4.8亿元,建成

6个热电厂,并追加10亿元把其中一个改造为垃圾焚烧发电厂。南京大陆产业投

资集团正在筹备投资建设大型火力发电厂,首期投资近30亿元,安装两台30万

千瓦机组,计划到2005年正式发电。安装设计规划,建成后的总装机容量将达到

300万千瓦。民营企业参与电力、环保等能源市场的竞争,有助于探索能源市场

的改革模式,提高市场运行和配置资源的效率。

电影传媒。北京博纳文化交流有限公司等7家民营企业日前第一批获得国产

电影的国内发行资格,使长期以来由国有企业控制的国产电影发行格局发生变化。

此前,民营公司只有代理发行资格。据业内人士分析,国产电影发行市场的利润

有多大很难说,但获得走向这个市场的资格是最重要的。在此之前,中央的17

号文使媒体资产的股份制改革有章可循,“光线传播”、“唐龙国际”、“中信

文化”等民营企业活跃在传媒领域。网络媒体中的新浪、网易、搜狐等公司已经

上市。其他的版权工业、出版业零售、图书出版等领域都是民营企业可以大显身

手的去处。

金融领域。银证信保等行业被认为是中国改革的堡垒,目前完全的民营银行

由于政策的限制还没有出现,但类似银行的民营企业在某些地区发挥的作用是毋

庸置疑的。通过参股等形式,民营资本已经进入了绝大部分的金融企业,有的已

经取得了控股地位。例如卢志强的泛海集团除了控股民生证券外,还参股了民生

7 BOT是指建-管-交方式,项目完全由私营公司投资建设,并根据合同在建成的一定年限内享有使用权,通过使用费回收投资,到期后将所有权交还政府。BTO是指建建-交-管方式,项目完全由私营公司投资,并根据合同在建成后交给政府,政府再出租给私营公司经营。BOO是指建-管-有方式,项目由私营公司投资建设,并根据合同,在建成的一定年限内拥有所有权和使用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