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麦冻害补救措施

小麦冻害补救措施

小麦冻害补救措施
小麦冻害补救措施

小麦冻害补救措施

越冬期冻害的补救。小麦越冬期遭受冻害,若墒情适宜,可在越冬期间天气温暖时追施化肥。返青后应改过去控水肥为肥水猛促,以弥补冬季受冻的损失。若冬前已经拔节的麦田越冬期遭受冻害,应趁晴天中午12点至下午2点进行镇压,把已拔节的主茎和分蘖压伤,以促进小分蘖生长,并结合追肥进行中耕,以促进小麦安全健壮生长。

早春冻害的补救。早春冻害发生后,即使冻害很重,若加强管理,仍能促进小麦继续生根发蘖,迅速恢复生长。因此,遭受早春冻害的麦田一般不要毁掉,必须及早进行补救。早春冻害的补救措施主要有:一是及时追肥。早春冻害严重的麦田,一般都是旺长麦田,一旦冻害发生,要把旺苗当成弱苗来管,立即追施速效化肥。一般情况下,每亩追施尿素7.5~10公斤,追肥后要及时浇水。二是喷洒化学调节剂。冻害发生后,每亩用磷酸二氢钾200克喷洒小麦植株,对促进小麦恢复生长具有良好作用。三是及时防治病虫害。冻害严重的麦田,新生分蘖成穗率提高、组织较嫩,易发生病虫害。因此,要结合喷洒植物生长素、喷洒农药,防治病虫害的发生。四是返青后对于已经拔节的麦田,主茎和大分蘖虽已冻死,但不要再进行镇压。这是因为主茎和大分蘖的生长点遭受冻害后,生长中心已转到仍存活的小分蘖上,不会再继续生长。若采取镇压,会对小分蘖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应以促为主。

春后小麦病虫害防治有技巧

返青至拔节期

小麦返青至拔节期是小麦全蚀病、纹枯病、根腐病等根病和丛矮病、黄矮病等病毒病的又一次浸染扩展高峰期,也是危害盛期。此期是麦蜘蛛、地下害虫和杂草的为害盛期,是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的一个关键环节。

加强健身栽培,预防病虫草害要把栽培措施与控制病虫害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力推行适期划锄、追肥和浇水等丰产健身栽培技术,提高小麦对多种病害的抗御能力。适期划锄可铲除杂草,同时要抓住2月下旬至3月中旬小麦返青后防治适期,及时开展化学除草。

搞好病虫药剂防治近年来,以纹枯病为主的小麦根病发生严重,对小麦的产量影响较大,特别是高产地块影响更大。小麦纹枯病防治关键技术是一拌一喷,即播种期药剂拌种和返青期喷药。在小麦纹枯病防治中,存在着轻视返青期的喷雾防治,防治时间又偏晚,是防效差的主要原因。因此,要重视返青期的防

治,把握好防治适期,根据病虫害防治指标,采用对路药剂开展防治,大力应用杀虫剂与杀菌剂混合施药剂技术,实行科学防治。

病虫害的防治指标小麦返青至拔节期主要病虫的防治指标是,纹枯病为病株率15%~20%,地下害虫为麦苗被害率3%,麦蜘蛛为每米单行600头。防治纹枯病可用5%井冈霉素每亩150~200毫升对水75~ 100公斤喷麦茎基部防治,间隔10~15天再喷一次;防治地下害虫可用40%甲基异柳磷或50%辛硫磷每亩40~50毫升喷麦茎基部;防治麦蜘蛛可用73%克螨特乳油1500~2000倍液喷雾防治。

穗期

小麦穗期是麦蚜、一代蚜虫、吸浆虫、白粉病、条锈病、叶锈病、叶枯病、赤霉病和颖枯病等多种病虫集中发生期和危害盛期。常年这些病虫害以麦蚜发生面积最大,为害最重。小麦穗期是小麦最终形成产量的时期,又是多种病虫集中发生危害盛期,一旦病虫危害就可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小麦穗期是小麦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的最后一环,也是最关键的时期,应切实做好病虫害的预防和防治,确保小麦优质丰产。

利用天敌控制麦蚜麦田是多种天敌的越冬场所和早春繁殖基地,保护好麦田天敌不仅有利于控制小麦害虫,而且也是后茬作物害虫天敌的主要来源,应注意保护利用。

药剂防治要根据小麦病虫害防治指标,抓住防治适期,采用对路药剂开展防治,大力应用杀虫剂与杀菌剂混合施药技术,实行科学防治。①小麦穗期主要病虫的防治指标是,麦蚜为百穗500头,一代黏虫为每平方米25头,吸浆虫蛹期每样方(10厘米×10厘米×20厘米)5头、成虫期为10~25头,条锈病为病叶率2%~5%,叶锈病为病叶率5%~10%,白粉病为病叶率10%。②对路的药剂、用药剂量和用药方法是:防治麦蚜可用2.5%敌杀死乳油每亩10~15毫升或50辟蚜雾可湿性粉剂每亩8~10克喷雾防治;防治一代黏虫可用50%辛硫磷乳油50~75毫升喷雾防治;防治锈病、白粉病可用25%百理通可湿性粉剂每亩30克或40%粉锈宁乳油每亩50~75毫升喷雾防治;防治赤霉病、叶枯病和颖枯病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亩75~100克喷雾防治。③混合施药技术应根据防治对象和防治指标科学运用,单种病虫发生重而其他发生轻时应进行单施药防治,以免造成浪费和农药污染。④小麦赤霉病和颖枯病要以预防为主,穗期如遇连阴天气,在小麦扬花后要喷药预防。小麦吸浆虫虽是穗期为害的害虫,但防治适期在4月中下旬的蛹期,应在蛹期适时开展防治,提高防治效果,可亩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150~200毫升对细沙或细沙土30~4 0公斤撒施地面并划锄,施后浇水防治效果更佳;若蛹期未能防治,吸浆虫成虫期防治可在田间小麦70%左右抽穗时,用50%辛硫磷乳油50~75毫升喷雾防治。

柑橘冻害

柑橘冰雪病害的主要表现 一、冻害概念及冻害机理 冰点以下低温对植物的危害。冻害机理:细胞内结冰;细胞间隙结冰;植株代谢失调。细胞间隙结冰导致原生质过度,使蛋白质变性或发生不可逆的凝胶化;冰晶对细胞的机械损伤;解冻过快对细胞的损伤。 二、冻害表现 1.细胞与组织:细胞失去膨压,组织柔软。 2. 叶片:烫伤一样,叶色变褐,叶片卷曲。 3. 枝梢:逐渐干枯,最终干枯死亡。 三、柑橘冻害程度分级 柑橘冻害标准 A

柑橘冻害标准 B 四、柑橘冻害后的恢复技术措施 1. 摇(摘)叶:用手或工具及时摘(摇)去秋稍枯萎叶片,减少树体蒸腾。 2. 修剪(成树修剪): (1)幼树修剪 目的:“保命”; 时间:应立即修剪; 程度及方法:重剪,回缩至两年生枝甚至至主干,按“4-3-3”原则再建树型。 (2)成年树修剪 目的:重度冻害“保活”。中轻度冻害恢复树势,培养树形。

应急修剪程度与方法:根据冻害程度不同,修剪程度不同。 0~1级冻害-轻度冻害:轻剪,剪去冻伤,冻死的秋稍,疏枝。 2级冻害-中度冻害:中度修剪,回缩至两年生枝条,剪口在饱满芽处。3~4级冻害-重度冻害:重剪,重截骨干枝甚至干 整形修剪:结合应急修剪可进行整形修剪培养树枝。基本原则:“三先三后”先上后下,先外后里,先大后小。剪除途长枝,并生枝,重叠枝,交叉枝,细弱枝,达到树体里外上下通风透光,均衡结果的目的。 基本方法:短剪,疏剪,缩剪。 (3)根据不同冻害程度适时进行合理修剪 ①解冻后,要根据柑橘受冻的程度及时适量地进行修剪,修剪过早,修剪过迟,又容易造成水分的让费。 ②适量,即根据柑橘本身受害程度,一般以冻到哪个部位就剪(锯)到哪个部位,并尽量保留未冻枝部分的枝叶。合理修剪的严则是:小伤摘心,中伤剪枝,大伤截干。 轻冻树(1级冻树)处理 叶片受冻枯焦未落会继续消耗水分扩大受伤面,应尽早打落,防止枝梢枯死。认真区别受冻树枝,掌握轻剪多留叶的原则,一年生枝如无叶可短截至二年生处,有叶枝暂不修剪,尽量保留绿色枝叶。 中冻树(2~3级冻害)处理 待气温回升,受冻枝生死界限明显时,可在萌芽处进行更新修剪,修剪程度因树面部位要从全树整形后着眼,以利培养丰产型新树冠为目的。

低温冻害对茶树生理的影响及应对技术

低温冻害对茶树生理的影响及应对技术低温是影响茶叶生产、茶树生长和地域分布的最重要环境因子之一。通常在环境温度下降过程中,茶树体内会发生一系列的适应性变化,以增强低温耐受能力,但是不同生长阶段和遗传背景的茶树材料抗寒性存在明显差异。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加剧,极端气候条件下的低温冻害给茶叶生产造成巨大损失,抗寒机理成为茶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也取得了很多新的进展。生产上针对低温冻害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技术措施,但仍缺乏经济有效的方法来快速提高茶树的抗寒能力。 一、茶树对低温冻害的生理学响应 通常小叶种茶树抗寒能力强于大叶种茶树,成熟组织对低温的耐受能力好于幼嫩部位。不同茶树材料叶片组织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不同组织的厚度和排列紧密程度与叶片抗寒能力密切相关。自然越冬过

程中,茶树叶片的上表皮、下表皮、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厚度随时间推移总体上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研究还表明叶片中的束缚水含量及所占比例、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及脂肪酸不饱和指数、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和γ-氨基丁酸含量等随温度降低显著增加,是茶树提高自身抗寒能力的重要生理代谢变化。目前用于表征茶树抗寒能力或者受低温伤害程度的生理指标主要包括电导率、半致死温度、Fv/Fm、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等。当茶树经历低温胁迫后,除物理结构的损伤外,叶肉细胞中活性氧的过度积累可能是导致叶片受损的主要原因,不同茶树品种对积累活性氧清除能力的强弱存在差异,进而影响抗寒性。 我国多数茶区冬季最低温度低于0℃,茶树能够安全越冬免受低温伤害的主要原因是在临界低温来临前存在一个冷驯化过程,其间茶树在形态结构如组织结构变化、细胞壁加厚等,以及生理生化如可溶性糖、不饱和脂肪酸、保护性酶类、小分子抗冻蛋白积累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的适应性变化,抗寒能力明显增强。冷驯化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涉及到激素响应、膜的稳定性、抗氧化系统、光合作用和碳水化合物合成等,是目前茶树抗寒机理研究的热点。分子生物学手段特别是多种组学的应用得以在转录、代谢和蛋白水平对茶树冷驯化过程中胞内发生的变化进行了更为全面的揭示,大量参与低温响应的转录因子、功能基因和信号途径被鉴定。植物激素、钙离子信号、MAPK 信号、活性氧代谢、糖代谢、光合作用、脂肪酸代谢、抗冻蛋白积累等被认为是茶树冷驯化过程中参与低温信号感知和抗寒能力提升的

文献综述——混凝土劣化

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 钢筋混凝土结构劣化原理及研究方法综述 姓名: 雷涛 学院: 工学院 专业: 工程管理 班级: 工管102班 学号: 31410229 指导教师: 张云清职称: 讲师 2014年02月25日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钢筋混凝土结构劣化原理及研究方法综述 摘要:钢筋混凝土结构结合了钢筋与混凝土各自的优点,造价较低,因此成为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结构形式,但即使设计合理,质量合格钢筋混凝土结构也会随时间的变化,在自然环境或人为环境下遭到破坏。而且结构耐久性破坏严重而普遍,所以对结构劣化的机理模型的探究迫在眉睫。本文总结了钢筋混凝土结构劣化因素,破坏机理,及现有的研究方法,并分析现有方法的优劣,对劣化模型的进一步建立提出建议与展望。 关键词:混凝土;钢筋;劣化;耐久性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degradation principle and research method were reviewed Abstract: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is a combination of their own advantages, reinforcement and concrete with low cost, thus became the world's most widely used structure form, but even if the design is reasonable, quality qualified will change with time, the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s i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or man-made damage to environment. And serious and widespread damage structure durability, so the structure model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degradation is imminent. Deterioration of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s a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the factors and failure mechanism, and the existing research methods, and analysis of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existing methods, to build further put forward the proposal and prospect of degradation model. Key words: concrete;rebar;degradation;durability 0 引言: 混凝土是用水泥、水和骨料(细骨料如砂,粗骨料如卵石、碎石)等原材料经搅拌后人模浇筑,并经养护硬化后做成的人工石材。混凝土结构是指以混凝土为主制作的结构,包括素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等,其耐久性是指其抵抗环境中各种因素(如大气影响、化学腐蚀和其他劣化过程而保持正常使用功效的能力[1]。随着现代混凝土技术与我国经济的快速持续的发展,混凝土被广泛应用于港口、大坝、公路、桥梁、市政等现代化工程建设中.然而,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受到各种环境条件,如大气、水等物理或化学的侵蚀作用,即使结构设计合理、施工正确,其在服役期间也往往发生劣化、未达到预期寿命而破坏。据报道,美国需要大量的资金来修复被腐蚀破坏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在英国,需要重修或大修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占36%。在我国,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侵蚀破坏也十分严重,且随着我国的基本建设的全面开展。后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维护、修补等问题将会日益突出。因此,对混凝土结构采取有效表面防护技术以防止混凝土的环境侵蚀、维护混凝土的性能,对保证并提高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与使用寿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不仅是保证建筑物在使用寿命期间的安全性,而且大大减少对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也符合混凝土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2]。 1 钢筋混凝土结构劣化的机理 1.1钢筋锈蚀 混凝土中钢筋锈蚀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在沿海地区、工业污染地区钢筋锈蚀问题更为突出。如今钢筋锈蚀已被公认为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劣化最主要的原因,不少国家为此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3]。在正常情况下,混凝土中的钢筋不会锈蚀,这是由于钢筋表面的混凝土孔溶液呈高度碱性(硅酸盐水泥的水化产物Ca(OH)2:pH值大于13),可维持钢筋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膜,对钢筋有很强的保护能力,这正是混凝土中钢筋,正常情况下不受腐蚀的主要原因[4]。 1

混凝土冻融循环破坏研究进展

第26卷 第6期Vo l 126 No 16材 料 科 学 与 工 程 学 报Jo urnal o f Mater ials Science &Eng ineer ing 总第116期Dec.2008 文章编号:1673-2812(2008)06-0990-05 混凝土冻融循环破坏研究进展 张士萍,邓 敏,唐明述 (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南京 210016) =摘 要> 本文对目前混凝土冻融破坏研究新进展进行了全面综述,介绍了已有的关于冻融破坏机理的几种 假说,并且对静水压理论和渗透压理论的适用条件以及合理性提出了质疑。同时论述了孔结构、饱水度、含气量和环境条件对冻融破坏的影响,国内外冻融循环试验方法和判据以及预防冻融破坏的措施。 =关键词> 混凝土;冻融循环;机理 中图分类号:T U 528 文献标识码:A Advance in Research on Damagement of Concrete Due to Freeze -thaw Cycles ZHANG Sh -i ping,DENG Min,TANG Ming -shu (College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anjing 210009,C hina) =Abstract > T he advance in research on damag ement o f co ncr ete caused by freeze -thaw cycles is reviewed.T he ex isting hy po theses fo r deter io ratio n of concrete due to fr eeze -thaw cycles is discussed,and ther e is do ubt on the applicability and ratio nalit y of hydraulic pressur e and osmo tic pressur e.T he effect o f pore st ruct ur e,w ater satur ation,air -entr aining and env iro nmental co nditions o n f reeze -thaw damag ement,the testing methods and cr iteria fo r fr eeze -thaw cycles and prev entiv e measures ar e also present ed. =Key words > concrete;f reeze -thaw cycles;mechanism 收稿日期:2007-11-14;修订日期:2008-03-03 作者简介:张士萍(1982-),女,江苏南京人,博士研究生,从事水泥混凝土耐久性方面的研究。E -m ail :zhang shipi ng1982@126.co m. 1 引 言 混凝土用于工程建设迄今已有150年左右的历史。人们对混凝土性能的改善和提高随着工程实践的增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完善。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认识到已建工程并非都是耐久的,远低于设计寿命、过早破坏的事例层出不穷。这些过早/衰老0的工程不仅需要耗用庞大的重建与维修费用,还会造成间接经济损失和安全隐患,专家们把这种现象称为/混凝土耐久性危机0,发达国家已经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 抗冻性是混凝土耐久性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因此,工程界对提高混凝土抗冻性非常关心。混凝土的抗冻耐久性引起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兴趣,不仅因为它是影响混凝土使用寿命与性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同时也因为混凝土的冻害发生的范围极其广泛。我国地域辽阔,有相当大的地区处于严寒地带,不少水工建筑物出现了冻融破坏现象。寒冷地区的水工、港工、道路和桥梁等工程中的混凝土 结构物或构筑物在冻融循环作用下的冻融破坏是运行过程 中的主要病害[1]。但是,目前关于混凝土冻融破坏机理众说纷纭,高性能混凝土抗冻性试验结果也不一致。这使得在工程实践中对如何提高混凝土抗冻性,以及对掺粉煤灰混凝土在一些重要工程部位的应用是否适当等问题存在不同看法。 2 冻融破坏机理 混凝土的冻融破坏过程是比较复杂的物理变化过程。 一般认为,冻融破坏主要是因为在某一冻结温度下,水结冰产生体积膨胀,过冷水发生迁移,引起各种压力,当压力超过混凝土能承受的应力时,混凝土内部孔隙及微裂缝逐渐增大,扩展并互相连通,强度逐渐降低,造成混凝土破坏[2]。 目前提出的冻融破坏理论主要有静水压经典理论、渗透压理论、冰棱镜理论、基于过冷液体的静水压修正理论、饱水度理论等等[3-7]。但目前公认程度较高的,仍是由美国学者T.C.Po wer s 提出的膨胀压理论和渗透压理论,他认为

道路冻害的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

道路冻害的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 【摘要】为了防止冻胀现象所引起的道路破坏,首先需要了解冻胀发生的机理。对引起道路冻害的因素主要为土质、冰冻温度、水源等要进行研究,提出相应的防止措施。 【关键词】道路冻害;原因;防治 所谓的道路冻胀,主要是冬季在路基土中沿着温度的降低方向生成了冰晶体形状的霜柱,使路面产生隆起的一种现象。 1.道路冻害形成的原因 路面冻胀是由于冻胀作用造成的路面破坏,主要由于路面产生了冻胀变形,如果路面受到均匀冻胀,则冻胀的本身不能引起多大的害处,可是由于土的密实度和含水量的不同,及其它原因引起的冻胀,常常是不均匀的。在不均匀的冻胀力作用下,路面遭受到的破坏可能性是最大的。冻胀初期路面和基础遭到严重的冰冻,因而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冻胀抬高,使得路面产生裂缝,如果是混凝土路面还会产生错台。通常在路面中央冻胀变形量最大,因而在道路中线上出现较大裂缝。 春融期,路基土中由霜柱构成的冰层从上部向下开始融化,其附近的土层处于饱和状态。特别是融解的水被未解冻的土层阻挡停留在保持冻结的土层上,很难向下渗透,土的密实度减小,因而这部分土基的承载能力明显降低。这种现象称为融沉。如果道路处于这种状态,当大量的重车通过时,沥青混凝土面层或者水泥混凝土板下表面的拉应力增大,土基表面的垂直变形也要增加,当超过其极限值时,在轮迹处产生网状裂缝,随之路面下沉,遭到破坏。特别是由冰冻敏感材料组成的土基,在行车荷载的反复作用下,路面下的土基饱水,形成稀泥状态,并从路面的边缘和裂缝中挤出,即所谓的翻浆现象。 2.防治措施 2.1改善路基土体的陛质 2.1.1换土 采用水稳定性好、冰冻稳定性好、强度高的粗颗粒土换填路基上部,可以提高土基的强度和稳定睦。 换土层的厚度的确定—般可根据地区隋况、公路等级、行车要求以及换填材料等因素确定换土厚度。—些地区的经验认为,在路基上部换填60~80cm厚的粗粒土,路基可以基本稳定。换土厚度也可以根据强度要求,按路面结构层的厚度的计算方法计算确定。 换土措施的适用条件有两点:—是因路基标高限制,不允许提高路基,且附近有粗颗粒可用时;二是原有路基土质不良,需铺设高级路面时。 2.1.2土基压实 对冻胀性强的粉性、粘性土进行充分压实,使之达到最大密实度,则土壤的毛细上升高度显著减小,水分也不易渗入,从而减轻路基上部土层内的水分转移和聚冰程度,冻胀危险性则大大减少。 土基的压实程度应随填土深度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因此,在采用分层压实时,对于80~100cm深度内的路堤上层,要求尽可能达到最大压实度;对于以下深度的路堤,压实度可适当降低;对于较高路堤,其中层和下层如不过分潮湿或受水浸泡,则压实度可较上层适当降低。

冻土力学参数综述

第一章 绪论 1.1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对西北地区基础交通设施的投资,我国高速公路隧道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建成便利的交通系统是西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需求,而陆路交通网的完善也必然要求交通基础设施延伸至自然环境恶劣的高海拔寒冷地区。随着我国青藏高原铁路、公路建设的发展,高海拔寒冷地区隧道的建设技术问题日益受到工程界的关注和重视。其中对于高寒地区的公路隧道,冻害问题一直以来是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同时也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几乎所有的冻害问题都关系到冻土和冻岩的力学问题,对高寒多年冻土区的隧道建设开展专项冻土力学参数研究显得势在必行。 本项目以国道214线共和至玉树(结古)公路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鄂拉山和姜路岭高寒多年冻土特长隧道为依托工程,总体目标是结合国道214线共和至玉树高寒多年冻土公路隧道目前揭露的冻土地质条件,开展以下5种冻土(岩)的物理力学试验研究:(1)含冰亚粘土夹碎石土物理力学试验;(2)含冰页岩物理力学试验;(3)含冰凝灰岩物理力学试验;(4)含冰板岩物理力学试验;(5)含冰安山岩物理力学试验。基于以上物理力学实验,分析多年冻土公路隧道含冰围岩的施工力学特性及变形机理,建立隧道多年冻土的破坏准则,提出多年冻土隧道合理有效的施工方案、控温标准、变形控制技术和保温方案,有效解决特殊地理、恶劣气候及地质条件下所面临的隧道设计、施工技术难题,为今后在高海拔多年冻土区修建公路隧道积累宝贵的工程经验,为在高海拔冻土地区建成便利的公路交通系统,推动我国青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1.2研究现状 1995年,淮南矿业学院的杨平根据两淮地区近十个井筒的人工冻土力学试验,归纳总结出了该地区深部冻结土的强度和变形的一般特性。 2001年,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所的李宁、程国栋、许学祖和朱元林从冻结土的宏观力学性质,正冻土中的水、热迁移理论,正冻土的水热力耦合模型四个方面分析综述了国内外冻土力学的发展历史、研究现状与我国冻土力学研究中存

冻土力学参数综述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对西北地区基础交通设施的投资,我国高速公路隧道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建成便利的交通系统是西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需求,而陆路交通网的完善也必然要求交通基础设施延伸至自然环境恶劣的高海拔寒冷地区。随着我国青藏高原铁路、公路建设的发展,高海拔寒冷地区隧道的建设技术问题日益受到工程界的关注和重视。其中对于高寒地区的公路隧道,冻害问题一直以来是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同时也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几乎所有的冻害问题都关系到冻土和冻岩的力学问题,对高寒多年冻土区的隧道建设开展专项冻土力学参数研究显得势在必行。 本项目以国道214线共和至玉树(结古)公路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鄂拉山和姜路岭高寒多年冻土特长隧道为依托工程,总体目标是结合国道214线共和至玉树高寒多年冻土公路隧道目前揭露的冻土地质条件,开展以下5种冻土(岩)的物理力学试验研究:(1)含冰亚粘土夹碎石土物理力学试验;(2)含冰页岩物理力学试验;(3)含冰凝灰岩物理力学试验;(4)含冰板岩物理力学试验;(5)含冰安山岩物理力学试验。基于以上物理力学实验,分析多年冻土公路隧道含冰围岩的施工力学特性及变形机理,建立隧道多年冻土的破坏准则,提出多年冻土隧道合理有效的施工方案、控温标准、变形控制技术和保温方案,有效解决特殊地理、恶劣气候及地质条件下所面临的隧道设计、施工技术难题,为今后在高海拔多年冻土区修建公路隧道积累宝贵的工程经验,为在高海拔冻土地区建成便利的公路交通系统,推动我国青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1.2研究现状 1995年,淮南矿业学院的杨平根据两淮地区近十个井筒的人工冻土力学试验,归纳总结出了该地区深部冻结土的强度和变形的一般特性。 2001年,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所的李宁、程国栋、许学祖和朱元林从冻结土的宏观力学性质,正冻土中的水、热迁移理论,正冻土的水热力耦合模型四个方面分析综述了国内外冻土力学的发展历史、研究现状与我国冻土力学研究中存

国内紫花苜蓿抗寒性机理研究进展

黑龙江农业科学2011(7):146~148 Heilong jiang Ag ricultural Sciences 国内紫花苜蓿抗寒性机理研究进展 窦玉梅 (富裕县兽医卫生防疫站,黑龙江富裕161200) 摘要:根据国内大量研究成果,从紫花苜蓿的外部茎叶结构和根系特征及其内部的细胞膜透性、体内碳水化合物含量、氮代谢、脂类代谢、保护酶系和激素变化等方面综述了紫花苜蓿抗寒性机理。关键词:紫花苜蓿;抗寒性;机理 中图分类号:S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2767(2011)07 0146 03 收稿日期:2011 04 06 作者简介:窦玉梅(1963 ),女,黑龙江省富裕县人,学士,高级农艺师,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E mail:42413586@https://www.doczj.com/doc/434783703.html, 。 紫花苜蓿(Med icago sativ a L.)为多年生牧草,我国北方冬季漫长寒冷,紫花苜蓿普遍存在着越冬率低,容易发生冻害和死亡的现象,苜蓿越冬死亡是寒冷地区苜蓿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1],因此,有关苜蓿抗寒性研究一直都是研究热点之一。我国在苜蓿抗寒性研究领域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现就我国在紫花苜蓿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生化变化与其抗寒性研究方面取得的一些成果进行了论述。 1 紫花苜蓿形态结构与其抗寒性 1.1 茎叶结构与其抗寒性 植物的茎和叶作为暴露在环境中的器官,最易受到并反映环境诸因子所带来的影响。但到目前为止,有关苜蓿茎叶形态结构对低温适应性的报道还很少。孙启忠等人研究表明,越冬率与越冬前植株状态密切有关,播种当年根颈的粗度、分枝数的多少、株高及单株重量,在不同播期之间差异显著。播种期越早根颈越粗,分枝增多,株高及单株重提高,苜蓿越冬率也相应增加[2]。刘香萍等人研究发现,苜蓿子叶节长度与抗寒性之间相关性不大,第一真叶叶腋枝条长度与抗寒性间呈显著正相关性,可作为生产实践中评价苜蓿抗寒性能的参考指标之一[3]。1.2 根系特征与其抗寒性 苜蓿的抗寒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根系,分枝型根系比单个直根能更好地忍受冻拔现象[4]。在直根型、分枝根型、根茎型和根蘖型4种苜蓿根系类型中,根蘖型苜蓿由于具有葡萄根根颈和深入土中的根颈,所以对干旱、严寒的抵抗力强[5]。 分枝根型苜蓿可形成地下茎,可以自身更新,当主根死后,可与母株分离而保持独立生存,在苜蓿具有根系增殖的伸展习性时,比具直根系的植株更为抗寒,更易于在伤害后恢复生长。梁慧敏等从根系生理生化的变化上证明了根蘖型苜蓿抗寒越冬力强于直根型苜蓿[6 8]。对受冻害后紫花苜蓿根颈再生方法的研究发现,通过除去冻害部位,可防止根系继续腐烂,保护了未冻害部分,增加了苜蓿发芽的有效部位,同时,使根系与地面的距离变短或露出地面,增加光照强度,提高地温,促使未 冻害苜蓿根系发芽,返青提前,增加产量[9] 。 2 紫花苜蓿生理生化变化与其抗寒性 2.1 相对电导率变化与其抗寒性 苜蓿的抗寒性与细胞膜透性及细胞膜脂肪酸成分有着密切的关系。低温胁迫下,苜蓿细胞膜受损,透性增大。而抗寒性强的品种其细胞膜透性较抗寒性差的品种要小,电解质渗出率低。邓雪柯等通过对低温胁迫下紫花苜蓿电导率等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在高于-3 低温胁迫时,叶片的电导率呈缓慢增加,而在低于-4 时,由于质膜受到损伤电导率呈明显增加,表明该 紫花苜蓿可以耐受-3 的低温[10] 。由继红等用紫花苜蓿叶片诱导产生愈伤组织,然后用EM S 对愈伤组织进行处理,并进行低温筛选,获得抗寒性突变体,并用生理生化方法对愈伤组织突变体的抗寒性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突变体和正常愈伤组织的相对电导率区别极显著,电导率是用来鉴定植物抗寒性大小的一项常用指标,其值越大,则抗寒性越小,实验结果表明突变体是抗寒的[11]。 2.2 碳水化合物含量与其抗寒性 碳水化合物作为植物抗寒的主要保护物质之一,是植物体在低温期间积累的重要有机物,尤其 14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