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双溪总体规划说明书

双溪总体规划说明书

双溪总体规划说明书
双溪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双溪乡基本概况 (4)

一、镇域概况 (4)

(一)地理位置 (4)

(二)行政辖区及人口 (4)

(三)自然条件 (4)

(四)资源 (4)

(五)、社会经济状况 (4)

(六)镇域社会服务设施现状 (5)

(七)镇域基础设施现状 (5)

二、镇区概况 (6)

(一)现状格局 (6)

(二)现状规模 (6)

(三)公建及基础设施 (6)

三、特点与问题——产业低层次化,城镇经济发展面临诸多问题 (7)

(一)产业低层次化 (7)

(二)速度与质量的矛盾 (7)

(三)劳动力素质偏低 (7)

(四)空间结构不尽合理 (7)

(五)城镇建设水平偏低,发展的整体利益受影响 (7)

第二章规划背景分析 (8)

一、城市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8)

二、相关规划背景 (8)

(一)大竹县城市总体规划 (8)

(二)上层次规划对双溪乡的要求 (10)

第三章镇域发展优势与制约条件分析 (10)

一、优势分析(Strengths) (10)

二、劣势分析(Weaknesses) (10)

三、机遇分析(Opportunities) (10)

四、挑战分析(Threats) (11)

第四章规划总则 (11)

一、规划依据 (11)

二、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11)

(一)规划指导思想 (11)

(二)规划原则 (12)

三、规划年限 (12)

四、规划范围 (12)

五、规划目标 (13)

第五章人口发展及城镇化水平预测 (13)

一、镇域总人口规模预测 (13)

二、城镇化水平预测 (13)

第六章镇域总体规划 (14)

一、发展方向 (14)

二、村镇建设发展目标 (14)

三、社会经济发展指导思想及目标 (15)

四、产业发展定位 (15)

五、产业空间布局 (17)

六、城乡空间统筹规划 (17)

(一)村镇体系规划布局 (17)

(二)、职能结构规划 (17)

七、镇域空间布局 (17)

(一)、镇域发展相关分析 (17)

(二)、村镇空间发展指引 (18)

八、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18)

(一)、规划原则 (18)

(二)、规划目标 (18)

(三)、绿地类型 (19)

九、城乡综合交通规划 (19)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19)

(二)、镇域对外交通规划 (19)

(三)、公路交通网规划 (19)

十、城乡公用工程设施规划 (19)

(一)、给水工程 (19)

(二)、排水工程 (20)

(三)、电力工程 (20)

(四)、燃气工程 (21)

(五)、邮政通讯工程 (21)

十一、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21)

(一)、城乡教育设施规划 (21)

(二)、城乡医疗卫生设施规划 (22)

(三)、城乡文化体育设施规划 (23)

(四)、城乡社会保障设施规划 (23)

(五)、城乡商业服务设施规划 (24)

十二、城乡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24)

(一)、防洪规划 (24)

(二)、消防规划 (24)

(三)、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25)

(四)、防震规划 (25)

(五)、防气象灾害规划 (26)

十三、城乡空间管治规划 (26)

(一)、管治目标 (26)

(二)、管治原则 (26)

(三)、空间管制分区 (27)

(四)“四线”控制规划 (29)

第七章镇区建设规划 (30)

一、城镇规模 (30)

(一)人口规模 (30)

(二)用地规模 (30)

二、镇区发展条件 (30)

三、城镇性质 (30)

四、镇区用地选择 (30)

五、镇区规划结构 (30)

第八章城镇用地布局 (31)

一、居住用地 (31)

二、公共设施用地 (31)

三、生产设施用地 (32)

四、仓储用地规划 (32)

五、对外交通用地 (32)

六、道路广场用地 (32)

七、绿地 (32)

第九章绿地景观规划 (33)

一、绿地系统规划 (33)

(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3)

(二)规划目标与原则 (33)

(三)规划构思 (34)

(四)绿化用地布局 (34)

(五)树种规划 (34)

二、景观系统规划 (35)

(一)景观风貌区 (35)

(二)镇区景观轴线 (35)

(三)镇区节点景观空间 (35)

(四)道路景观 (35)

(五)镇区出入口 (35)

(六)绿地系统 (36)

(七)城区重点设计地段 (36)

(八)城区环境景观设计 (36)

第十章城镇道路交通规划 (36)

一、道路交通现状 (36)

(一)现状 (36)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36)

二、规划原则 (36)

三、路网结构 (37)

四、道路等级及红线宽度 (37)

(二)道路等级 (37)

(三)控制要求 (37)

五、停车场、汽车站和广场规划 (37)

(一)规划原则 (37)

(二)停车场、汽车站、广场 (37)

六、道路竖向规划 (38)

七、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38)

第十一章工程设施规划 (38)

一、给水工程规划 (38)

(一) 给水设施现状 (38)

(二)给水工程规划 (38)

二排水工程 (39)

(一) 排水设施现状 (39)

(二)排水工程规划 (39)

三、燃气工程规划 (40)

(一) 供气现状 (40)

(二)、燃气工程规划 (40)

四、电力工程 (41)

五、电信工程 (41)

(一)电信现状 (41)

(二)邮政规划 (41)

(三)市话水平预测 (41)

(四)电信局所设置 (42)

(五)线路敷设 (42)

六、有线广播电视规划 (42)

七、管线综合规划 (42)

第十二章环境规划 (43)

一、环境保护规划 (43)

(一)环境目标 (43)

(二)大气环境保护 (43)

(三)水环境保护 (43)

(四)噪声控制 (43)

(五)固体废弃物控制 (43)

二、环境卫生工程规划 (43)

(一)环卫工程措施 (43)

(二)环卫设施 (44)

第十三章防灾规划 (44)

一、消防规划 (44)

(一)消防组织 (44)

(二)消防供水 (44)

(三)消防通道 (44)

二、抗震规划 (45)

(一)抗震设防原则 (45)

(二)生命线工程抗震 (45)

(三)建筑工程抗震 (45)

(四)避震疏散通道 (45)

(五)防止次生灾害 (45)

十四章近期建设规划 (46)

一、规划目标 (46)

二、规划年限与规模 (46)

三、镇区近期规划 (46)

(一)近期建设规划指导思想 (46)

(二)近期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 (46)

(三)近期建设方向 (46)

(四)近期建设用地现状条件 (46)

第十五章规划实施的保障与措施 (47)

一、规划实施机制 (47)

(一)具体建设政策和项目决策上要突出落实总体规划 (47)

(二)在专项规划和下层次规划的编制上要充分落实规划 (47)

(三)加强规划的法制化建设 (47)

二、政策保障措施 (47)

(一)产业政策 (47)

(二)土地政策 (47)

(三)体制保障措施 (48)

三、人口管理 (48)

四、生态保护与防灾 (48)

第一章双溪乡基本概况一、镇域概况

(一)地理位置

双溪乡位于大竹县东部,距大竹县县城30公里;西与朝阳乡接壤,北连新生乡,东邻观音镇、南接周家镇。乡域南北5.4km东西5.8km,幅员面积32平方公里,全乡有耕地14572亩。

(二)行政辖区及人口

双溪乡辖8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文昌,双溪,响水洞,普照,金星,三青,朝阳,炬光,居委会。2008年全乡户籍总人口为1535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12人,农业人口14941人。

(三)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

双溪乡地形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西高东低。

2、气候、水文

双溪乡属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热量丰富,雨量充沛,雨热同季,日照适宜。年均降雨量为1184毫米,集中在5-9月。平均日照1443小时,相对湿度年平均为83%,无霜期284天。年平均气温16.6℃,主导风向为北风。

境内河流,由马儿岩向东南绵延的贺家梁、兔儿寨、西瓜坡、至店子塝为分水线,境内水系分成东北与西南两流域,东北流域水系纳入谭家大河,西南流域的水纳入李家河。(四)资源

1、农林产品资源

双溪乡境内土质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立体地貌及立体气候适合农林牧全面发展,农副产品资源丰富。主要有大米、玉米、小麦、油菜籽、红苕、茶叶、苎麻、烟叶、水果、猪牛羊肉等。

2、矿藏资源

矿藏资源主要有煤、铁、铜、锰、碳酸锶、天然气、石灰石等。

3、水资源

境内有谭家大河和李家河两条主要河流、十条溪水、三十八条沟涧。(五)、社会经济状况

1、经济结构

2008年该乡国内生产总值共1.0202亿元,农民人均收入3936元。其中:第一产业0.5714亿元,占总量的56%,第二产业0.2958亿元,占总量的29%;第三产业0.1530亿元,占总量的15%。

2、各产业现状

(1)农业现状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业科技不断深入,“三高”农业的普及,加上双溪乡丰富的农业资源,双溪乡的农业近几年发展较为迅速。但目前双溪乡农业仍以传统农业为主,农业生产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土豆、红薯、油菜、大豆、蔬菜、土百合、土漆等,副业主要以荨麻、养牛、养猪、养鸡、鸭为主。

(2)第二产业现状

双溪乡2008年工业总产值2262万元,工业类型有:轻工、手工、建材、纺织,工业产品类别为:煤厂、砖厂、食品、服装等。

(3)第三产业现状

目前,双溪乡第三产业还处于发展初期阶段。

(六)乡域社会服务设施现状

1、管理服务机构

乡级管理服务机构较为齐全,有乡政府、派出所、国土所、信用社、邮政、法律服务等机构。(七)乡域基础设施现状

1、道路现状

目前乡域内主要的公路干线有5条,县道1条。为水泥路面,乡域内村道多为水泥路面。

2、电力现状

双溪乡电源点目前位于观音变电站,供全乡工农业生产生活用电。

3、电讯现状

双溪乡电讯线由大竹县电信局进线,乡镇邮政所设有程控交换机,预留容量1000门,现已装机300余门,同时全乡已开通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移动电话业务。2个行政村均已通有线电话。

4、供水现状

场区现建有高位水池一个,位于场区西边,以地下水为主水源,规模30立方米/日。目前基本能满足场区用水需求,乡域内其它行政村用水采用地下水供给。

5、排水现状

场区下水道2500余米,污水处理池无,排污沟2500余米。(垃圾处理场位于双溪村8组,小地名花鼓坟,占地3.5亩)

6、燃气现状

现场区还无燃气配置。

7、环卫设施

辖区现状有垃圾收集系统,垃圾乱扔现象无,乡域农村聚居点则设有垃圾转运池。辖区内公厕一个,增设新的公厕一个正在修建,。

8、消防设施

现状无消防站,但有消防栓等消防设施。

二、乡域概况

(一)现状格局

双溪乡辖区现状建成区位于乡域东北部,由于辖区所在地形狭长,用地紧张,近几年逐渐形成新旧场镇一东一西的发展格局,发展重点逐渐移向新场区。(二)现状规模

1、人口规模

场镇规划区内现状聚居人口2000人,其中非农人口412人,住场镇农民1588人,现状实际城镇化水平13%.

2、用地规模

目前,城镇现状用地规模为0.25平方公里。其中,居住用地(含规划区内农民宅基地)0.15平方公里,占现状建设总用地的60%;公共设施用地0.04平方公里,占现状建设总用地16%,道路广场用地0.03平方公里,占场镇建设用地的12%。

(三)公共及基础设施

场镇目前公建设施基本配套,镇区内有行政办公、教育、医疗卫生、商贸、集市等5大机构,还有农机站、农技站等农业服务设施。区内现有大小街道4条,大都为水泥路面。基本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生产的需要。

1、公共设施

(1)行政办公

双溪乡政府位于现新场镇的中部,办公环境相对较好,但室外活动空间较少,基本可以满足行政办公用地的需要。

(2)教育

双溪中心小学位于双溪乡政府以东,双溪小学位于老场镇。

(3)医疗卫生

双溪卫生院位于整个场镇的西部。

(4)商业服务

场镇内沿街个体商户多家,主要分布在主要道路的两侧。

2、基础设施

(1)交通设施

现状场镇主要道路均为一块板形式,宽度为6—8米,为水泥路面。有长途客车,但尚无长途客运站。

(2)市政设施

给水:双溪乡目前已建成高位水池位于场镇西部。基本满足场区现状供水需求。

排水:场镇现状尚无污水处理厂,排水体制主要为雨污混流制,利用重力流排水,在场镇主要道路两侧分别铺设有明、暗沟,汇集街道两侧污水和雨水,就近排入水体,对部分河沟污染较为明显。

电力:双溪乡用电是由大竹大电网直接供电。

邮政电信:场镇现有邮政所1座,电信有移动和联通,服务范围为整个场镇。

消防:场镇目前无消防站,缺乏公共消防设施及消防人员。医院、学校、市场等重点单位自备有灭火器。

三、特点与问题——产业低层次化,场镇经济发展面临诸多问题

(一)产业低层次化

双溪乡的产业结构内部行业高级化演进的趋势尚不明显,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多,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少,工业附加值低,这与双溪工业缺乏行业内部基础部件延伸、拓展的自我发掘能力有关。

(二)速度与质量的矛盾

双溪乡的产业发展尤其是第二产业近几年呈跨越式发展,经济总量有一定增长,但其粗放式增长特征明显,现状的企业绝大部分企业规模偏小,层次较低,这显然不利于工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劳动力素质偏低

目前,双溪乡的产业工人劳动素质普遍不高。人才资源的相对不足严重制约了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同时产业结构的低层次化也导致了高层次就业岗位的缺乏。目前,双溪乡的产业工人主要从事低层次体力劳动。难以吸引外地高层次人才到双溪工作。

(四)空间结构不尽合理

空间结构问题主要体现在产业的空间布局和用地的空间布局方面。而这又集中体现在场镇的现状空间上面,从场镇现状看,功能区比较混乱,商业网点和市场缺乏与场镇功能相匹配的空间等级规模体系,没有形成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场镇中心,各种功能用地混杂,并且相互干扰,严重阻碍了双溪乡场镇建设的进程,同时也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五)场镇建设水平偏低,发展的整体利益受影响

双溪乡在空间拓展的过程中,对建筑体量,形式、层高,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仍显得重视不够,导致建设水平偏低,在双溪乡未来的发展中,这些区域的建筑构筑物有面临二次拆迁的危险,使场镇发展的整体利益受到影响。

第二章规划背景分析

一、城市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1、国家宏观政策的导向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政策和资金继续向西部地区倾斜,城镇化速度加快;四川省提倡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推进各方面又快又好的发展,。在城镇化建设加快和新的政策指导下,大竹县的建设必然加快,给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机遇。同时也是双溪发展的一个良好机会。

2、区域背景的变化

大竹县位于成渝经济发展轴线之一的“渝—竹—达”轴线上,其周边的大中城市有重庆、南充、达州、万州等。大竹与成都、南充、重庆联系密切,这些城市的发展迅速,给大竹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带了压力和挑战。面对机遇、压力和挑战,大竹经济发展应该在接受这些大中城市的产业更新换代、在错位中寻求机会、谋求发展,因此应重新确定其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的城市总体规划。

3、“工业强县”的推进

(1)《达州市城镇体系规划》中,确定全市城镇发展以市区为核心,大竹、渠县、开江作为二级中心,把大竹确定为南部片区中心、经济重镇,以纺织、苎麻、煤气化工等产业为主。工业推动经济发展,成为大竹未来发展的主动力,而双溪乡就紧靠大竹县城。为此,应提出新的指导方法和思路,适应形势的变化。

(2)达渝高速公路的通车,国道318复线改造以及省道218,形成十字型公路对外结构,近一步改善大竹的对外交通条件,将大竹置于“重庆一小时”经济圈以内,提升了大竹城市的区域地位。

4、城市规划理念的变化

近年来城市规划更加强调城乡统筹发展,强调生态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思路,以环保、和谐为原则,引入城市管理和土地经营的理念,因此应在新的规划理念和编制办法下进行城市修编。

二、相关规划背景

最新版的《大竹县城市总体规划》是双溪乡最重要的上层次规划指引。(一)大竹县城市总体规划

1、城乡空间发展战略

产业布局形成“一核,四线,六点”的产业总体结构,即“建设一心,发展四线,依托六镇,形成以县城为核心,六个重点城镇为依托,四条交通线为纽带,层次分明的县域产业总体布局”。

一核:

中心城区:含竹阳镇、东柳乡、竹北乡、城西乡、莲印乡,为全县经济布局的核心。工业以食品、机械、纺织、机电等产业为主;服务业以发展商贸旅游、休闲旅游为重点;农业以城郊型农业为主,努力探索公司+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模式,保持蔬菜种植优势,加大苎麻种植,引导畜牧业发展,加快培养加工型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商品率,使之成为达州经济重镇。

四线:

即充分发挥沿国道210线、318线和观文、竹庞线的交通和资源优势,发展沿线城镇和农村地区乡镇企业。加强沿线农业产业化建设,搞好农副产品的生产、流通、加工、把资源和交通优势化为经济优势,形成我县四条经济走廊,带动沿线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六点:

以石桥铺镇、庙坝镇、周家镇、清河镇、石河镇、文星镇等较发达的乡镇为主的中心区,充分发挥上述城镇作为县域片区文化、经济、交通中心的作用,利用省级试点镇的政策优势及其工农业基础、城镇基础优势,发展成为县内农

副产品加工集散、矿产资源开发加工的枢纽城镇和周边地区乡镇企业聚集的重点城镇。

2、城乡区域空间布局

农业布局:结合大竹县特定的地形地貌,按平坝、丘陵、山区三大板块布局。

工业布局:据县域各区域的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培育区域特色产业,实现规模化经济。

三产布局:以旅游业发展为支撑点,重点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提高水平,同时优化传统服务业,创新发展综合服务业,旅游业空间布局如下:旅游支撑中心在竹阳镇,两个重点旅游区在清河镇和蒲苞余华一带,另外两个配套旅游区在城西乡和朝阳乡,商贸和物流重点在中心城区东北部。

3、经济分区

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重点突出、分类指导、城乡协调的原则,把全县划分为五个经济区。

(1)、山前平坝浅丘综合经济区

该区包括东起双拱、石河、高穴,西至柏林、清河、杨家、清水、庙坝,海拔不超过500米的山前槽区,包括竹阳镇。本区地形高差小,农业生产组合条件优越,是全县粮、麻、蚕、油、果等粮经作物产区,又有天然气、煤炭、石灰石、石英砂、炭酸钡、炭酸锶等丰富资源,是全县工农业最发达的地区。农业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同时发展经济作物,经济区内抓好苎麻基地、蚕桑基地、油菜基地,。同时该地区加快城镇化步伐,完善城镇综合功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投资环境,使本区成为全县经济发达、城镇化水平高和率先脱贫致富的地区,发挥其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龙头和示范作用,带动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

(2)、山后平坝浅丘资源开发及农副产品加工经济区

该区是西起安吉、永胜、双溪、周家、文星,东至石桥铺、观音、八渡、石子,海拔500米以下的山后槽区。本区地形高差小,农业生产组合条件优越,盛产粮、油、蚕、林木等农副产品资源及煤炭、石灰石等矿产资源。但交通不太发达,工业基础相对较薄弱,是以粮品、竹木加工和煤炭、建材为主的综合经济区。种植业以粮油生产和经济作物并重,利用平坝优势。

(3)、华蓥山深丘、中低山农林副矿产品开采加工经济区

该区是县域西部海拔500米以上的华蓥山区。农业以林、牧、副为主,竹木资源和煤炭、石灰石丰富,但交通不便,工业基础薄弱,是以农副产品加工、矿产资源开发和初加工为主的综合经济区。

(4)、铜锣山深丘、中低山农林副矿产品开采加工和旅游经济区

该区是县域中部海拔500米以上的铜锣山区。农业以林牧副为主,大力发展应做好退耕还林,大力营造生态林,同时应大力发展经济林和果园,形成全县主要的畜牧生产基地。该区内条件较好的乡镇可发展部分农副加工。农业以林牧副为主,竹林资源和煤炭、石灰石丰富,有竹海森林公园,但工业基础薄弱,是以矿产资源开发加工和旅游的综合经济区。

(5)、明月山深丘、中低山农林副矿产品开采加工经济区

该区是县域东部海拔500米以上的明月山区。农业以林牧副为主,竹木资源丰富但工业基础极差,是以矿产和农林副资源开发为主的经济区,重点发展木材加工和矿产开采,同时适当发展旅游业和商贸。

4、各级城镇职能

大竹县的城镇可分为三级:

一级中心县城:竹阳镇,是全县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

二级中心:包括石桥铺、周家、清河、庙坝、石河、文星六个,是所在区的政治、经济、交通中心。辐射范围一般的除本镇外,还包括邻近镇、乡的部分地区。

三级中心:包括清河、杨家、清水、高穴、石子、观音、石河、双溪等共计43个镇、乡。

(二)上层次规划对双溪乡的要求

1、场镇等级结构上的要求

双溪乡是大竹县的乡镇之一。

2、场镇职能上的要求

双溪乡为农贸型乡镇。

3、基础设施要求

供水:场镇供水远期配套小型自来水厂,满足场镇用水需求。

排水:采用雨污分流排水体制,污水处理形式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农民聚居点污水近中期可经氧化塘初级处理后,直接排入水体,远期通过污水系统收集后,送至污水处理厂二级处理后排入水体。

电力:大竹发电厂直接供电。

燃气:近期设一配气站,铺设供气管网,让居民能用上天然气,。

邮政:规划在双溪乡设邮政支局。

第三章乡域发展优势与制约条件分析

一、优势分析(Strengths)

1、双溪乡经济发展势头较好,呈持续上升趋势。

2、境内生态环境良好,森林密布,动植物资源丰富;特色农产品、中药材产量高。

3、多种经营品类较多,可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结合产业布置在中心村)。

4、乡域内林地覆盖率较高,小气候宜人,具备一定的旅游发展潜力。

二、劣势分析(Weaknesses)

1、本地劳动力资源不足,特别是较高层次的人才稀缺,对双溪乡的经济发展带来一定制约。

2、第三产业基础较薄弱,对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一定影响。

3、乡域内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服务设施配套较差,级别较低,不适应双溪乡未来发展的场镇定位。

4、城镇化基础差,全乡城镇化水平13%。

5、集镇开发程度不高,乡镇企业发展也缓慢。

6、建成区较小且呈狭长带状,未形成一定的规模,建筑主要沿场镇道路分布,缺乏明确的功能分区。

7、投资不足,建设速度缓慢。

三、机遇分析(Opportunities)

1、达渝高速公路、318国道、218省道(原210国道)将进一步拉动双溪乡与广安、重庆和大竹的联系。

2、国内外旅游产业、假日经济的蓬勃发展为双溪乡的生态度假旅游发展带

来一定的促进作用。

3、城乡统筹发展政策的逐步落实将带动城镇乡村的协调发展。

四、挑战分析(Threats)

1、城镇化发展与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对区域环境承载力提出较高要求,经济发展对环境的破坏作用不容忽视。

2、城镇化发展和旅游业的发展对水资源的消耗和破坏较大,而双溪乡用水主要靠小河流和山泉水,如何利用与保护水资源是双溪乡面临的挑战。

3、接待设施配套。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旅游接待设施及相关配套设施的配置,如何做到规模合理、节约高效利用,如何做到供有所求与供不过求两者的协调也是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优势分析(Strengths)劣势分析(Weaknesses)

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

特色农产品、中药材产量高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劳动力资源不足

第三产业较薄弱

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建设水平低缺乏大中城市的带动

机遇分析(Opportunities)挑战分析(Threats)

旅游产业及相关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城乡统筹的协调发展

对外交通的进一步改善环境承载力

水资源

旅游服务设施的配置

第四章规划总则

一、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及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

2、《镇规划标准》;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4、《四川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5、《大竹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

6、《大竹县城市总体规划》;、

7、双溪乡的未来发展的战略和构想。

二、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规划指导思想

规划应适应经济和城镇化发展的需要,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按

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文物遗址的保护,促

进乡域经济发展,推进城镇化,实现“繁荣的集镇+富裕的农村”要求,坚持

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原则,和“全面规划、合理布局、节约用地、分期建

设”的方针,合理利用土地,科学确定双溪发展方向,统筹安排场镇及农村聚

居点的空间布局和各项基础设施以及社会服务设施,合理确定场镇的性质和发

展方向,各项用地的协调布局,促进双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次规划主要指导思想是:

1.强调规划的超前性和高起点。以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手段来规划,充分

利用本地的优势条件,积极寻求发展机遇,从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结合当地发

展条件和特点来研究场镇的发展动力和发展方向,明确场镇发展的战略目标,

使该场镇带动周边村镇和场镇的发展。

2.强调规划的经济性、开放性和弹性。为适应市场经济和场镇动态发展的需要,规划需留有必要的弹性,要充分考虑场镇用地的置换和兼容性,使规划具有预见性,可持续性和一定的应变能力。

3.强调规划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和法制性。增强规划的可指导性,优化组织场镇发展的各项要素,统筹兼顾,全盘考虑,全面提高场镇环境的综合质量,强化场镇整体服务功能。

4.强调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指导下,结合旅游产业,对双溪乡的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

规划以社会经济发展为前提,以保护环境为目标,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优化场镇空间布局,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实现社会、经济、人口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科学确定双溪乡的经济发展目标和模式,促进双溪乡协调、有序的发展。

(二)规划原则

1.区域协调、共建共享

加强双溪乡与周边区域在产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联系与协作,促进功能互补,创造便捷的整体关系,整合区域间的整体发展思想。

2、立足现实条件确定多元化的规划目标

基于对现状深入的分析,我们深入地思考这种发展现状后面隐含的现实意义,通过场镇发展肌理挖掘空间发展的特定轨迹,把现实存在的混杂纷乱梳理成为多元有机的规划素材,因地制宜地提出规划目标,从而使规划导向与现实条件紧密结合起来。

3、通过要素分析确定规划的重点和难点

规划基于双溪乡所承担的区域功能和场镇定位入手,通过交通系统的有机整理、现状用地置换和功能整合、景观系统的精心设计,有针对性地解决双溪场镇现状面临和急需解决的问题,采取渐进理性的步骤去改良现状,在紧紧把握规划的重点和难点中施展规划的技术手段,为双溪乡健康有序的建设提供一个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的建设和管理依据。

4.可持续性发展原则

为适应该乡发展的阶段性,影响因素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适应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体现动态规划的原则,该乡的总体规划需保持相当的可选择性和灵活性,使规划具有可持续发展战略。

5、通过土地整合和功能梳理全面提升土地的使用效能

基于对双溪未来场镇建设和开发目标的把握,规划通过土地整合和功能梳理,全面地提升场镇的土地使用效能。合理进行功能分区,节约用地。

6、利用路网空间肌理组织景观空间

把现状具有一定基础的路网进行适当的修正和梳理,从中挖掘地方特色,与空间景观设计和场镇面貌的营建有机结合,利用路网格局形成的空间肌理作为景观营建的结构框架,把绿化开敞空间、商业步行活动空间、景观节点、特色空间等景观和功能元素组织在这个框架中,旨在形成一个有属地特色的丰富的空间形态。

三、规划年限

近期:2009-2015年远期:20016-2030年

四、规划范围

1、本规划分镇域总体规划和镇区建设规划两个空间层次:镇域总体规划范围即现双溪乡行政辖区范围,即以8个行政村为规划范围,面积32平方公里。

2、城镇建设规划范围:以现状城镇为依托,规划区范围0.748kM2。

五、规划目标

1、村镇发展战略目标

结合《大竹县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和《大竹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内容,因地制宜,近远结合,确定科学、合理的城市发展目标和建设目标,通过布局调整、优化结构,实现村镇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把双溪乡建设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文化发达、宜人居住的双溪。

2、规划目标

(1)优化乡域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合理分布生产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2)规划布局科学合理,用地集中紧凑,建设有机协调,规划高起点和高标准。

(3)合理确定村镇区规模和发展方向,提供可选择的发展用地,以适应双溪乡近、远期发展需要。

(4)组织具有现代化管理手段、便捷的交通体系,为村镇提供高效率的运输条件。

(5)充实完善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商业金融贸易等公共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提升村镇的综合服务职能。

(6)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各类基础设施。

双溪乡区发展的总目标是:把双溪乡建设成为大竹县的最佳生态乡镇。

第五章人口发展及城镇化水平预测

一、镇域总人口规模预测

(一)人口规模预测

(1)总人口预测

双溪人口增长包括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人口,其中机械增长人口主要为附近其他乡镇到双溪乡做贸易的部分从商人员,以及邻近镇的农村人口流动人口。双溪人口自然增长率近期以4‰递增,机械增长率为5‰,到2015年,乡域人口将达到14941x(1+4‰+5‰)7≈15908人,远期人口自然增长率以3‰递增,机械增长率为7‰,到2030年乡域人口将达到15908x(1+3‰+7‰)15 ≈18468人。

综合各方面影响因素,规划预测双溪乡的乡域总人口在2030年规划期按18468人计。

二、城镇化水平预测

2008年统计全乡常住人口有15353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000人,非农业412人,城镇化水平为13%。双溪乡的城镇化水平远低于大竹县的平均水平。在规划期未来发展中,双溪乡产业结构将进一步优化,人口密集型的第三产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在全乡的产业结构中占的比例将得到一定的提升,从而导致双溪乡的城镇化水平会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大竹城市总体规划》预测,到2020年,大竹县城镇化率为45%。根据双溪当地实际情况,根据国家城镇化发展战略和实际情况,双溪乡的城镇化水平应该平行于大竹县当时的平均水平。双溪乡非农人口增长以及城镇化率预测见下表:

综述:

近期(2009—2015年)乡域总人口:1.59万人,城镇人口:0.39万人,城镇化率:25%。

远期(2016—2030年)乡域总人口:1.85万人,城镇人口:0.74万人,城镇化率:40%。生态环境资源逐步发展旅游业,是场镇发展的主要方向;

搞好文化教育,提高医疗卫生设施及环境质量,修街道,建市场,整治环境,改造建筑质量,扩大镇区规模及绿化美化镇区是集镇建设的重要内容。二、场镇建设发展目标

双溪乡建设应立足现有农业基础,发挥农副产品加工,加强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同时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加强养殖、水果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充分发挥各村的自然生态环境优势,拓宽农民致富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生存生活环境。加速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建设的发展是全乡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同时,场镇建设必须以推动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工业环保化以及全方位扩大内需、拉动全乡经济发展为目标,关键问题是培育市场、扩大城市聚化的消费群体和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包括改善投资环境和居民生活环境、完善市场机制需求的硬件建设等方面。清洁优美的镇容镇貌和良好的居住环境都是投资环境的重要部分。因此,场镇建设的重点是创建形象特色,并突出场镇的主要功能特点。

结合双溪乡具有的独特自然资源,形成双溪独具地域特色的自然环境风貌,建设高效能的交通通讯和市政设施,把双溪乡建设成为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设施配套、环境优美、农工商结合,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商贸旅游小城城镇。

①住房目标:乡域住房条件有较大提高,居住环境有明显改善,住宅水平达到小康。

②场镇公用设施目标:场镇公用设施要基本适应第二、三产业发展,商品流通和人民生活需要。

道路系统要形成通畅、便捷、路面基本硬化的乡域交通网络;场镇形成主干道、干道、支路三级网络。

给水系统要优先改善饮水条件,提高设施水平;排水设施要齐全、完好通畅,场镇和中心村发展集中供水,普及率95%以上,人均生活用水量180升以上,水质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场镇内按规定设有消防栓。

供电系统要满足生产、生活需要。企业用电每万元产值达2000千瓦小时以上,生活用电平均每户达800瓦以上,公用、市政设施用电达上述总量的3%。

邮电通讯系统要基本适应信息传递要求。场镇邮电通讯设施发展程控电话。场镇内每百人拥有电话40门以上。乡域通信邮电覆盖所辖基层村,实现村村通电话。

环境卫生系统要使用卫生设施,设施设置合理,整体环境洁净、美观。场镇生活垃圾要集中收集和清运,对垃圾和粪便进行简易的无害处理。

绿化系统要使各类绿地保持整洁、完好、美观,场镇要有专用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和公共绿地,绿化覆盖率达35%以上。

③社会服务设施目标

为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和提高文化科学水平,新辟场镇内中段为文化娱乐中心区。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以及旧镇改造和新辟街道的形成,适当调整和增设公共设施网点,增及商店、饮食、服务、修理门市等。

三、社会经济发展指导思想及目标

1、社会经济发展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方针,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和大竹县的部署,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和通过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交通干线为纽带,以重点带动全局,把握机遇,扩大开放与时俱进,求实创新,全面提速双溪乡经济和社会发展步伐,实现“农业富民、商贸强镇”目标,构建和谐、文明、平安、富裕的双溪。

2、社会经济发展总体目标

经济发展目标:按照开放型、集约型经济的要求,加快培育市场,依托强大的农业基础,发展基础建设,加强高科技农业的的发展,带动旅游发展,增强双溪乡的服务功能,营造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社会发展目标:建立和完善双溪乡农村社会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普及推广农业实用新技术、新成果,强化各类职业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生态环境发展目标: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生态维护和管理机制,保护并强化双溪乡自然环境特色,全面提升双溪乡的文化品位,推进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场镇区发展目标:培育和提升场区的中心职能,扩大双溪乡规模,提高双溪乡发展质量,争取在2030年城镇化率达到40%左右。

四、产业发展定位

根据双溪乡的发展优势和潜力,加大培育四大产业,着力形成四大经济支柱;一是壮大以土百合、土漆为主的特色农业,打造特色农业乡。二是大力发展以双溪的自然资源及红土地为依托的旅游业,打造大竹旅游小镇。三是开发利用独特资源,发展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四是打造特色乡镇,加大培育市场体系。改建农贸综合市场、新建旅游商品市场、规范边贸商业市场,形成合理的市场格局,充分挖掘特色和文化,精心规划、分步实施,打造大竹特色城镇。

根据双溪乡的区位条件和自然条件,结合已有的经济基础,其产业定位为:

“农业兴乡、商贸、旅游旺乡”。

(1)第一产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双溪乡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良好,应充分利用这种优势,继续推进农业的产业化进程,逐步实现农业地区的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解放部分剩余农业劳动力到第二、三产业中,达到节约土地,提高产出,增加农业劳动力收入的目的。

规划确定其发展方向为:全面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高效农业,提高特色产品的质量和产量,重点提高高科技农业的比重。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大力发展商品农业、高效农业、生态农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延长产业链条,实现农业的知识经济产业化,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优质生态农业生产区。

在经营方式上,要逐渐向适度规模经营过渡,有意识地培养农业生产大户,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物力、技术和资金优势,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双溪乡转移。视条件许可,要扩大特色农副产品的规模,为双溪乡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原料保障。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业生产提供有效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服务。

种植业要在稳粮的基础上,建立蔬菜和大豆、土百合、油菜等生产基地,提高优质产品比例,成片成规模发展,实现土地向业主集中;畜牧业要在现有基础上,大力发展牛肉养殖,优化品种,提高产量和质量;林业要重点调整林种结构,加快发展经济林和阔叶林。

(1)功能定位

A、城市供给保障功能

城市供给保障功能,即农产品的生产功能,就是为城市居民提供基本的粮食及农副产品,以满足不同层次的物质消费需求。

B、旅游休闲功能

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创建一批休闲农区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调节环境,平衡生态是都市型农业重要的功能之一;满足都市人们的价值观念更新,讲求生活质量、注重环境意识和回归自然的需求,也是目前农业发展和重要趋势之一。

C、农产品加工、增值功能

建立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实现农业增值、农民增收是本区域农业的重要功能之一。

(2)第二产业

工业化是乡现代化的主要推动力。根据双溪乡已有工业产业和发展条件分析,双溪乡可以发展第一类工业,以农产品加工拉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在实现多行业产业共同发展战略和招商引资战略的基础上增强双溪乡的综合竞争力。通过内引外联,制定优惠措施,扶持和引导企业在集中区健康发展。

(3)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于促进乡建设水平的提高和改善双溪乡投资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双溪乡第三产业的发展要逐步完善乡镇服务性产业,改变现状公共设施缺乏的局面,建立统一、开放、完善的市场体系,配套城乡社会化服务体系和新型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饭店、交通、邮电、通信、娱乐、农家观光旅游等服务性设施,远期发展城乡贸易、物流、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科技服务、教育文化、都市休闲产业等。大力发展特色的餐饮、娱乐业,形成具有本镇特色的第三产业。

以完善的公共配套设施和基础设施引导农民向集镇集中。加强对房地产业和旅游业的第三产业给予支持。

五、产业空间布局

以自然地形地貌特征、土地生态适宜度、资源空间分布和优化配置为原则,结合产业发展方向和生产力布局要求,将全乡经济发展和生产力空间布局概括为“一核三区”。

一核:指双溪乡区,以双溪乡区的建设发展作为全乡的经济发展核心区;是全乡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也是镇域未来经济的增长极,各项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善,积极发展商贸业和新型服务行业,交通方便,主要是发展商贸、文教、工业和观光的综合经济区,是全镇的经济发展核心区。

三区:将双溪乡域划分为西部、南部、北部三个经济发展片区。

六、乡村空间统筹规划

(一)村镇体系规划布局

1、战略:采取“集中发展场镇,以场镇带动乡域普遍振兴”的战略布局。

2、结构:根据我国农业生产水平和便于耕作管理的要求,现有村镇规模较小,分布较散。在一个乡村基层政府管辖范围内,有许多规模大小不等的村庄,形式上是分散的个体,实质上是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其职能作用、设施多少各不相同,在生产、生活、文化、教育、服务和贸易等各方面形成一定的结构体系。村镇居民点的体系结构,实质上是村镇居民点的等级、层次、性质、规模、空间组合及其相互联系等关系。

根据双溪乡体系现状发展条件和特点,双溪乡村镇体系走集聚发展、梯度发展和内涵发展方式相结合的路子。在规划期内村镇体系保持鲜明的“中心镇――中心村――基层村”三级职能等级结构。

3、确定二级体系结构的原因:

(1)乡、村经济实力不同,实施向场镇集中的战略有其现实性和长远性。

(2)至2015年,经济发展已达到一定程度,具有一定的拆迁和合并能力,再加上农民向集镇转移的积极性较高,只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细则,并利用农房翻建周期的规律,让脱离了农业生产后的人们进入集镇居住是可能的。

中心乡镇:

双溪乡镇区,是镇域的政治、文化、经济、交通中心,以现代农业主,农产品加工为和旅游为辅的综合性集镇。

中心村:

即为文昌、普照、金星三个村。其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职能,各村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

基层村

即为除了中心村以外的双溪、响水洞、三青、朝阳、炬光等五个自然村。(二)、职能结构规划

双溪乡镇区:镇区是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农村经济向城镇经济转换的纽带。

中心村职能:中心村是片区中心,带动附近其他行政村和基层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设有较齐全的公共服务设施,同时也是公共活动和管理服务中心。七、镇域空间布局

(一)、镇域发展相关分析

2007年该乡国内生产总值共1.0202亿元,农民人均收入3936元。其中:第一产业0.5719亿元,占总量的56%,第二产业0.2934亿元,占总量的29%;第三产业0.1549亿元,占总量的15%。

(二)、村镇空间发展指引

1、发挥小城镇现有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扩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和完善农业服务体系,促进农业生产产业化、规模化。

2、建设完善农村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逐步使广大农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3、实施基础设施村村通工程,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加大交通、农村水利与饮水、电力、通信等建设力度,形成快捷方便的农村公路网络,实现2015年行政村公路畅通率达到80%,2030年100%的目标。确保基本农田供水和农村饮水安全,基本普及农村集中居民点的污水排水工程,保障供电可靠性,满足农村居民的用电需求,满足农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4、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实现新型合作医疗全覆盖;各行政村应规划建设或与相邻村合作建设“五保家园”,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90%以上。

5、建立适宜城镇化发展的农村居民教育培训体系,为农村居民发展生产,改变命运作好技能和素质教育的保障。加强农民的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自主创业、转移就业和勤劳致富能力。

6、依托区内的各种自然景观资源,以发展特色种植业、生态养殖业、林果业、旅游业为重点,保护好现有生态环境,多渠道提高农民收入。积极引导生态保护区的农村居民向保护区外的城镇或农村集中居民点迁移。

7、开展特色村建设,发展村特色产品。根据市场需求和本地资源要素特点,利用现代互联网提供的信息资源条件,发展村特色产品,开展特色村建设。

八、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一)、规划原则

1、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原则

树立科学发展观,合理利用资源,合理空间布局,努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走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2、坚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生产力布局、结构调整、资源开发、国土整治、基础设施建设要与生态环境保护紧密结合,实现资源永续利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3、坚持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并重

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统一原则,二者有机结合,实现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形成“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主动型生态建设模式。

4、坚持依靠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

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积极开发和推广先进的污染控制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提高环境无害化和生态建设水平,提高科技进步对生态环境建设的贡献度。

(二)、规划目标

乡村生态环境优良,饮用水源水质、空气环境质量、声环境质量全面达标;环境充分满足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突出重点流域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全面构筑绿化网络与碧水网络;强化乡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生态环境优良、景观和谐优美、系统良性循环,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山水生态小城镇。

(三)、绿地类型

镇域绿地分为河流绿地、农林绿地两类。

1、河湖绿地

区域内河流有谭家河、毛狗大田水库、青杠丫水库等,河流两侧、水库四周有大量的绿地,这类绿地具有蓄水、滞洪、水源涵养与水源补给的重要作用,同时具有较高的景观美学价值。

2、农林绿地

农林绿地主要包括区域内的农林种植地,这类绿地既是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的绿地,也是维护生态良性运转的绿地。

九、城乡综合交通规划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1、对外通道:目前各级道路路况较差,严重地制约了双溪旅游产业的发展。

2、区内交通:乡域内公路等级低下,公交线路及站场设施缺乏,村村公路网系统不完善,制约双溪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乡域对外交通规划

公路交通是双溪乡主要对外交通方式,对外交通公路主要有竹观路、马西路两条公路。

(三)、公路交通网规划

1、规划提高现有过境公路等级,进一步加强双溪乡至大竹县城的联系。

2、提高现有村庄道路等级。

3、在各中心村镇之间以及中心村和场镇区之间建立标准三级公路,在各基层村之间以及各基层村和中心村之间建立标准四级或以上公路,加强各村庄之间的交流联系。

4、加固和改善路面质量,加强公路场站设施的规划和建设。

十、乡村公用工程设施规划

(一)、给水工程

1.规划原则

(1)在充分利用现状供水设施的基础上,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完善供水系统。

(2)通过集中与分散供水相结合的方式,保证乡村供水安全。

(3)近远期结合,统一规划,统一调配水源。

2.用水量预测

根据双溪的产业发展情况,主要发展与贸易、旅游相关的产业,因此场镇人均综合用水量标准确定为330升/人·日;农村居民人均综合用水标准:220升/人·日。

按照以上标准测算:规划期末综合用水量约为4882立方米/日,其中场镇区约为2445立方米/日,农村地区约为2437立方米/日。

3.给水工程规划

(1)给水水源

双溪乡水源选择应遵循地表水和地下水相结合的原则。双溪乡场近期以现有高位调节池为水源,远期考虑新建小型水厂,其余区域生活用水水源以分散就近取水为主,可采用饮水井、蓄水池、饮水塘以及引用山泉或地下水等多种形式取水,同时加强饮用水的卫生消毒工作,解决乡村的饮水问题。

(2)供水设施

根据双溪乡人口规模、村镇产业结构,综合考虑各行业及居民用水量的需求,供水能力为0.3万立方米/日,规划将镇区现有高位调节池改建为小型水厂。在各村居民集中点规划净水站1座,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考虑合建。

4.水源保护

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均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①禁止一切破坏水环境生态平衡的活动以及破坏水源林、护岸林、与水源保护相关植被的活动。

②禁止向水域倾倒工业废渣、乡村垃圾、粪便及其它废弃物。

③运输有毒有害物质、油类、粪便的船舶和车辆一般不准进入保护区,必须进入者应事先申请并经有关部门批准、登记并设置防渗、防溢、防漏设施。

④禁止使用剧毒和高残留农药,不得滥用化肥,不得使用炸药、毒品捕杀鱼类。

(二)、排水工程

1.排水体制

新建区按雨污分流的排水体制,场镇新建的排水管道,实现雨污分流的排水体制。场镇和各中心村在新修建排水管道时应按雨污分流制考虑。

2.污水设施规划

在场镇区北部修建小型污水处理厂一座,处理场镇污水。污水处理厂规模为0.3万立方米/日,各村居民集中点分别规划污水处理站(池)1座,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考虑合建。

3.雨水规划

(1)暴雨强度公式(参照重庆市暴雨强度):

2822(1+0.775lgP)

q = -------------------------------------

(t+12.8P0.076)0.77

式中:q——设计暴雨强度,(升/秒·公顷);

P——设计重现期,P=1;

t——集水时间,t=t1+mt2;

t1——雨水地面流行时间,取10分钟;

m——延缓系数,管道取2;

t2——雨水管渠内流行时间(分钟);

设计雨水量采用下列公式计算:

Q=q·ψ·F

式中:Q——设计雨水流量(升/秒);

Ψ——综合径流系数,取0.65;

q——暴雨强度(L/S·ha)

F——汇水面积(公顷)。

(2)管渠布置

在自然植被地段,可采用明渠排水,在建筑稀疏区,可采用道路边沟排放雨水;在建筑密集重要区域采用暗管排放雨水。雨水根据用地布局按自然地形收集,就近排入水体。

规划区所有山体山脚应沿等高线修建截洪沟,及时将山洪引入河道,防止山洪对人民生命财产产生威胁。

(三)、电力工程

1.用电量预测

结合双溪乡下人域用电负荷的分布,全乡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工业、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以及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结合双溪乡电网现状以及用电负荷和用电量的发展趋势,根据人均综合用电0.3千瓦/人预测用电负荷。则全乡总用电负荷为:0.554万千瓦。

2.供电电源及网络规划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说明书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说明书 图1—4 明代成都城图1—5 清代成都城 4.抗日战争爆发后——战时的国家后方基地 1937年后,沿海、沿江部分工厂、机关、学校相继内迁,成都一时成为战时后方基地的一座重要城市,为疏散、战争需要,新建工程增多,一度刺激了建设用地的扩张发展,至1945年,营造厂社发展到137家,先后建造了军用机场、大学等一批较大工程,此时的空间发展已明显溢出古城,周边用地获得了大量开发,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解放初期至1960年——奠定现代城市格局 基本建设不断发展,以“川藏公路,成渝铁路”为代表的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并在东郊工业区兴建了大批工业项目,使成都作为一新兴工业城市在川西初见雏型,随后的一批大型工用建筑项目和居民点的建成,使成都布局逐渐突破现今一环路的用地范围,在东北、东南方向形成较大片的建成区,但在此之后至1978年末,由于政治经济的原因,成都的建设在干扰破坏中历经艰难曲折,百废待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至1980年代末,拨乱反正,坚持改革开放,治理整顿,城市面貌产生了巨变,但由于城市建设仍以旧城的改造和城区内的填

空补缺为主,建设用地虽有不少增加,但布局结构与1960年代初期相比没有根本性的改变,这一阶段的空间发展,经历了轴向扩展至内向填充的阶段演变。 6.1990年代后——“都市化”的空间演变特征 “都市化”是这一阶段城镇群体空间演变的主要特征。伴随着经济和人口的高速增长,中心城区和周边卫星城用地迅速拓展并联为一体,城市群体呈现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轴向发展的态势,特别是二环路、“五路一桥”、绕城高速相继修通,以府南河及中小河道整治工程、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为标志的旧城更新,不仅使中心城区建成区范围已经从1970年代的50平方公里,发展到目前的283平方公里,面积扩大了近5倍,“环形加放射”以及单中心圈层拓展的空间格局变得愈发明晰,而且出现了城市发展区域化的特征。 就成都的城市发展阶段来看,基本经历了点状形成、轴向扩展、伸展轴稳定、内向填充、再次轴向伸展五个过程。在扩展程度上表现出周期性规律,在扩展方向上表现出轴向规律,在空间形态上表现出单中心同心圆式的均衡结构。 12 成都市人民政府XXXX年计划期间,成都市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城市,国家定点建设了一批以机械加工和精密仪器为主的大、中型工业企业。1953年开始编制城市总体规划,1956年经国务院批

城镇总体规划说明书模板

[键入公司名称] 城镇总体规划说明书模板、 User [选取日期]

1.第一章基本概况 (1) 1.1.镇域自然条件和资源状况 (1) 1.2.历史沿革 (2) 1.3.镇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评价 (2) 1.4.镇区基本概况 (3) 2.第二章规划背景、依据、指导思想、原则和期限 (4) 2.1.规划背景 (4) 2.2.规划的依据 (4)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4) (3)《镇规划标准》 (5) (5)《兰州市总体规划》 (5) 2.3.规划指导思想 (5) 2.4.规划原则 (5) 2.5.规划期限 (6) 3.第三章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 (6) 3.1.发展条件分析 (6) 3.2.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8) 4.第四章村镇总体规划 (9) 4.1.总人口预测 (9) 4.2.城镇化水平预测 (10) 4.3.村镇体系规划 (11) 4.4.镇域基础设施规划 (13) 4.5.区域生态环境保护 (13) 5.第五章城镇发展规划 (14) 5.1.城镇性质 (14) 5.2.城镇规模 (14) (2)流动人口预测 (15)

5.3.规划范围 (15) 6.第六章城镇总体布局 (16) 6.1.城镇总体布局的目标与原则 (16) 6.2.城镇结构和功能分区 (16) 6.3.城镇各项用地规划 (22) 6.4.绿地系统规划 (23) (1)、公园 (23) (2)、街头绿地 (24) (2)防护绿地 (24) 6.5.景观系统规划 (24) (2)存在问题 (24) (2)宏观控制原则 (25) (3)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原则 (25) (1)山体景观 (25) (2)景观道路 (25) (3)景观节点 (25) ①广场 (25) ②出入口 (25) 7.第七章基础设施规划 (26) 7.1.道路交通规划 (26) 7.2.给水工程规划 (29) (2)工业用水量 (29) (3)其它用水量 (29) (4)消防用水 (29) (5)城镇总用水量预测 (29) 7.3.排水工程规划 (30) 7.4.电力工程规划 (30)

04柘皋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目录 第一章总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上版总体规划实施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城镇发展战略..................................................................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章镇域镇村体系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区域协调............................................................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镇域现状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镇域空间管制....................................................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镇域空间布局....................................................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节镇域村庄布点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节镇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节镇域综合交通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节镇域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章镇区用地布局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镇区综合现状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镇区用地布局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镇区综合交通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绿地与景观风貌控制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六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给水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排水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雨水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供电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节通信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节有线电视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节燃气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节环境卫生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七章综合防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防洪排涝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消防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抗震防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人防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八章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九章近期建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章总体规划实施措施与建议.............................................. 错误!未定义书签。

天津市宝坻区物流产业园区总体规划说明书页精编版

天津市宝坻区物流产业园区总体规划说明书页 精编版 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

天津市宝坻区物流产业园区总体规划说明书一、前言(一)物流的含义根据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物流是为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对原材料、中间库存、最终产品及相关信息从起始到消费的有效流动,存储计划、实施与控制过程”。 (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趋势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过程、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日益完善和世界运输业的高速发展,现代物流业已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成长为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并具有无限潜力和发展空间的新兴产业。我国入世以后,将面临不断加剧的国际市场竞争,为了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建立国际化、社会化、专业化和网络化的物流体系已成为众多城市所追寻的目标。究其原因不难发现,现代社会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并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只有提高流通效率,使客户在需要的时间、地点,以他们所希望的方式和数量获得产品,才能更合理地配置社会资源,生产商和经营者才能更加集中时间和精力在其核心业务上,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能力和增加效益,满足消费者需求。从国内主要城市来看,深圳已经将物流与金融、高科技一起列为未来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并规划发展六大物流园区;上海准备重点发展外高桥、浦东空港

和西北三大物流园区;天津将规划开发区工业物流园、保税区国际物流运作区、南疆散货物流中心、空港国际物流区、交通局物流货运中心五大物流形象工程;在广州现代物流发展实施纲要中,现代物流成为广州市主要基础产业和重要支柱产业,规划建设南沙、新沙、花都等三大国际性枢纽物流园区。 图示: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物流中心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是顺应当今世界和我国经济发展的潮流,实现天津长远目标的战略选择。天津市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进一步确立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现代化港口城市和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的重要地位,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就必须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以物流带动国内外资金流、信息流、货物流与人才流,成为物流集聚与辐射中心。发展天津市第三产业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就是现代物流,现代物流系统的发展能够促进金融业、信息业等高层次第三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增加第三产业的增加值,而且还能够优化产业内部的结构。 天津市现代物流尚处于萌芽起步阶段,但不少部门、企业已充分认识到其光明的前景和巨大的潜力,提出了以落实天津定位、提高天津竞争力和影响力为战略目标,依托天津口岸、综合运输网、信息网及其辐射力为总体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策为引导,高起点构建开放式现代物流体系。争取在三年内形成天津现代物流体系雏

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咸宁市梓山湖(贺胜)新城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1章规划界定 1.1 规划编制背景 1.1.1 湖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要求 2010年11月1湖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意见》提出了“十二五” 期间湖北省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明确了推进城镇 化发展的基本措施,强化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政 策保障。由此可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已经成为湖北 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在未来城镇化战略构想 中,中心城市和县城,特别是大城市周边地区的小城 镇的发展将成为湖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突破 口。贺胜桥作为武汉城市圈城铁站点“一站一城”城 镇化试点,同样需要在城镇化发展方面作出新的突破。 1.1.2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背景 2007年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资 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 区。“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及武汉城市圈的一体化发展 进一步推动了区域空间整合和协调发展。构建“两型 社会”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到来的新一轮探索,武 汉城市圈是中国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是湖北省 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贺胜桥位于武汉和咸宁的交 接地带,同时也处于“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 “昌九景城市群”三大中部重要城市群的围合之中。 中央已将赤壁市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 省委已将咸宁市确定为全省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试点单位和实验,在种种利好因素的作用下,梓山湖(贺胜)新城因地理区位的重要性以及资源环境承载力强而有望获得较好的发展机会。1.1.3 城市圈城际铁路建设的机遇 (1) 城际铁路建设的非交通意义 2009年3月,武汉至孝感、、、黄冈4条城际铁路 宣布动工,一个以武汉为核心、连接周边8市的“半小 时铁路网”建设拉开序幕。省政府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战 略愿景――依托城际铁路站点,建成35个卫星城市。值 此时机,贺胜桥成为武汉城市圈城铁沿线“一站一城” 战略的首个城镇化试点地区,这为梓山湖(贺胜)新城 带来了难得的发展契机。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位于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实 验区,城际铁路作为资源共享和城市圈建设的空间联系 载体能够很好地把武汉和城市圈内部的二线城市紧密 联系起来,有利于发挥武汉市中心城市的辐射扩散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实现武汉市的极化效应,以及实现城市圈内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互动,推动圈内城镇化建设,以城市圈作为区域一体化空间载体,把消费和投资结合起来,形成新一轮城市城镇化浪潮。 (2) 城际铁路建设推动沿线地区的城镇化发展 在城际铁路沿线的35个站点中,将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 价值为核心目的,改变以往粗放式经营模式,进行合理密度的 土地开发,将居住、办公、公共空间等用地进行混合使用设计, 按“统筹规划、重点推进、一站一策和市场化运作”的原则, 建设35个平均人口规模达5-15万的城镇。这是武汉城市圈通 过城际铁路建设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战略选择。梓山湖(贺胜) 新城也将共享城际铁路建设带来的红利。 (3) 城际铁路建设促进地区同城化发展 城际铁路的建设缩短了地区之间的时空距离,武汉城市圈半小时交通圈的构建也势必与“行政圈”、“商务圈”“工业圈”等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同城化时代,打破了城市间的隔阂,也将彻底颠覆圈内居民传统的出行方式和生活观念。在同城化的作用下,城市之间信息流、人流、资金流等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将变得更加频繁与激烈。如何整合土地利用,重组功能布局,以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推动地区的发展,将成为梓山湖(贺胜)新城在新时期需要回答的重要议题。 图1.4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站点 图1.3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路网示意图 图1.1 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图图1.2 日本新干线站点城市

白霓镇总体规划(修编)说明书

白霓镇总体规划(修编)说明书 第一章总则 一规划编制背景 改革开放的白霓镇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两大主题。一方面,现代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拥挤而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使人们既紧张又脆弱,而传统城镇因其平和的生活魅力而具有平衡人们紧张竞争的社会心理的作用,从而赢得现代人的青睐;另一方面,多少年来精心营造的富有湖北民居传统特色的白霓古镇却因其落后的市政设施跟不上现代工业和交通的发展而无法与新时代的生活需求相适应。 白霓镇是崇阳县的工业强镇、商贸重镇。对于村、镇二者来说,无论是保护与发展都是为了满足现代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都是推进城市化发展的需要。随着全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对未来城镇的发展作出宏观调控和引导,是本次规划编制的主要背景之一。 1999年白霓镇编制了白霓镇新区规划,对于当时的城镇建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随着城镇建设的发展,新的矛盾与要求不断出现,如白霓镇老区的保护与城镇建设发展的需要、工业与商贸经济发展的需要、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等,都急需城镇建设管理与服务工作给予科学、可靠的支持。在此背景之下,本规划的编制工作便具有了特殊的时代意义。 二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规划指导思想 1.城乡协调、共同发展,建立城乡融合一体的发展原则。以实现“农村现代化,乡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为目标,注重城乡社会的共同进步、经济的共同繁荣和生态系统(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互补。 2.以镇区建设为龙头,提高全镇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完善城镇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建设,形成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提供多种就业岗位,合理引导人口的迁移转换。 3.协调好村镇建设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关系,发展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生产,逐步合理地缩并零散的自然村,从而有效地节约耕地,使乡村与城镇的发展更加有序。 4.强调文化、历史的延续,建立以人为本、物质与精神并重的社会发展原则,保护和继承传统的文化和技术遗产,保护文物村落特色,充分保证子孙后代延续历史文脉的可能性。 5.“预测长远、决策近期”,建立长期、动态的发展目标,立足于资源存量和环境容量,搞好长远规划和控制,立足现实经济技术条件,抓好近期决策,保证发展阶段的近期决策调整符合长远规划的利益导向。 (二)规划原则 1.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严格土地管理措施,少占或不占农田耕地。 2.强化白霓镇经济产业特点,发挥旅游资源及区位优势,积极开发旅游业和商业贸易,发展高新技术含量的环保性工业项目,加强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使其在崇阳县城镇职能分工体系中保持特色。 3.坚持高起点规划,贯彻科学性、超前性、现实性、可操作性的原则。 4.按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学原则,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生态环境系统。 1

婺源县镇头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发展目标和规划期限 1.1 规划任务背景 1.1.1 镇头镇位于江西省婺源县西部,在建景婺高速公路沿线,与赋春、许村、珍珠山及景德镇接壤,距县城57公里。全镇下辖5个行政村,境内面积86平方公里。 1.1.2 现镇头镇镇区规模小,缺少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无统一系统的规划,因而不能满足镇头镇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1.3 镇头镇薄弱的基础设施现状,严重制约了镇区的发展,越来越不能满足富裕起来的农民向往新生活的强烈要求,因此,规划好镇区的建设发展方向,完善基础设施的配套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1.2 规划指导思想 1.2.1 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推进两个根本转变,切实深化各项改革,使改革与创新成为推动镇头镇各项事业增长的强大动力。 1.2.2 从政策导向宏观经济入手,寻求镇头镇镇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机遇,合理确定镇头镇的发展目标和规模。 1.2.3 依据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法规,镇头镇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势态,合理安排各项建设用地。 1.2.4 充分利用镇域内的自然资源,加快镇头镇的矿产、竹木、农业等资源开发,加速其工业、农业的产业化进程,使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 1.2.5 合理配置镇区的土地资源,以最佳镇区空间结构为导向,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加强镇域生态环境保护,做到经济、社会、环境三统一,促进镇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1.2.6 依据镇头镇的区位条件,进一步协调和优化村镇体系,明确村镇结构和层次,根据镇域发展条件和资源分布状况,确定产业布局与发展方

向。 1.2.7 加快镇区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与建设,依托景婺高速公路,进一步完善镇区的交通网络系统,以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1.2.8 协调与合理安排镇区建设的顺序,切实保障规划的可操作性和良好的适应性。 1.3 规划原则 1.3.1 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促进科学技术文化事业,使各项建设合理分布和协调发展。 1.3.2 合理用地,节约用地,充分挖掘原有村镇用地潜力,严格控制占用耕地。 1.3.3 从实际出发,科学预测发展需要,确定各项标准,合理利用现有设施,逐步改造完善。 1.3.4 远近期相结合,以近期为主,提高近期规划的完整性和对远期发展的适应性。 1.3.5 保护环境,防治污染,消除公害,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1.3.6 结合自然条件、名胜古迹和传统特色,创造优美协调,具有现代乡土风格的村镇景观。 1.4 规划依据 1.4.1《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1991年第14号令发布) 1.4.2《江西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1.4.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标《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 1.4.4《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1.4.5 镇头镇党委、人民政府对本次规划的指导意见 1.4.6《婺源县总体规划》 1.4.7 镇头镇镇域1∶10000地形图及镇区1∶1000实测地形图

(2005--2020)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 TRANBBS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第三章城市性质与职能 第四章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 第五章市域城乡协调发展 第一节城镇化目标 第二节城镇规模、职能与布局 第三节城乡空间管制 第四节市域公路TRANBBS交通系统第五节市域基础设施TRANBBS规划第六章主城区资源与环境控制规划第七章主城区空间总体布局 第一节用地布局 第二节对外交通 第三节道路交通 第四节公共设施 第五节居住用地 第六节工业、仓储及物流 第七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第八节绿地系统 第九节景观系统 第十节岸线利用 第十一节旅游发展 第八章主城区市政基础设施 第一节水资源利用 第二节给水工程 第三节排水工程 第四节电力工程 第五节通信工程 第六节燃气工程 第七节环境保护 第八节环境卫生 第九节防震减灾工程 第十节防洪工程 第十一节消防安全工程 第十二节人防工程 第九章主城区近期发展与建设 第一节目标与规模 第二节近期发展建设的主要项目 第十章主城区远景规划设想 第十一章规划管理措施与实施建议第十二章附则

附录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 1.市域资源的控制 2.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 3.主城区资源与环境控制 4.主城区道路交通 5.主城区公共设施 6.主城区历史文化保护 7.主城区园林绿地 8.主城区给水工程 9.主城区电力工程 10.主城区通信工程 11.主城区燃气工程 12.主城区环境保护 13.主城区环卫工程 14.主城区防震减灾工程 15.主城区防洪工程 16.主城区消防安全工程 17.主城区近期建设 附表1 海口市现状城市建设用地汇总表 附表2 海口市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汇总表(总表) 附表3 海口市域现状土地利用汇总表 附表4 海口主城区资源与环境控制标准一览表 附表5 空间管制分区标准一览表 附表6 海口市区域性主干路一览表 附表7 海口市中心组团次干路一览表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海口市改革开放和体制创新,培育壮大优势产业,推进生态省建设,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鉴于《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1988-2005)》即将到期,根据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特编制《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第二条规划修编背景 1.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五个统筹”发展战略思想。 2.中共海南省第四次党代会为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海南经济发展,提出了“南北带

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市梓山湖(贺胜)新城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1章 规划界定 1.1 规划编制背景 1.1.1 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要求 2010年11月1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意见》提出了“十二五”期间省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明确了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措施,强化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政策保障。由此可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已经成为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在未来城镇化战略构想中,中心城市和县城,特别是大城市周边地区的小城镇的发展将成为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突破口。贺胜桥作为城市圈城铁站点“一站一城”城镇化试点,同样需要在城镇化发展方面作出新的突破。 1.1.2 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背景 2007年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及城市圈的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区域空间整合和协调发展。构建“两型社会”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到来的新一轮探索,城市圈是中国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是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贺胜桥位于和的交接地带,同时也处于“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昌九景城市群”三大中部重要城市群的围合之中。中央已将赤壁市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省委已将市确定为全省第二批深入学习 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试点单位和实验,在种种利好因素的作用下,梓山湖(贺胜)新城因地理区位的重要性以及资源环境承载力强而有望获得较好的发展机会。 1.1.3 城市圈城际铁路建设的机遇 (1) 城际铁路建设的非交通意义 2009年3月,至、、、黄冈4条城际铁路宣布动工,一个以为核心、连接周边8市的“半小时铁路网”建设拉开序幕。省政府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战略愿景――依托城际铁路站点,建成35个卫星城市。值此时机,贺胜桥成为城市圈城铁沿线“一站一城”战略的首个城镇化试点地区,这为梓山湖(贺胜)新城带来了难得的发展契机。 城市圈城际铁路位于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实验区,城际铁路作为资源共享和城市圈建设的空间联系载体能够很好地把和城市圈部的二线城市紧密联系起来,有 利于发挥市中心城市的辐射扩散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实现市的极化效应,以及实现城市圈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互动,推动圈城镇化建设,以城市圈作为区域一体化空间载体,把消费和投资结合起来,形成新一轮城市城镇化浪潮。 (2) 城际铁路建设推动沿线地区的城镇化发展 在城际铁路沿线的35个站点中,将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价值为核心目的,改变以往粗放式经营模式,进行合理密度的土地开发,将居住、办公、公共空间等用地进行混合使用设计,按“统筹规划、重点推进、一站一策和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建设35个平均人口规模达5-15万的城镇。这是城市圈通过城际铁路建设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战略选择。梓山湖(贺胜)新城也将共享城际铁路建设带来的红利。 (3) 城际铁路建设促进地区同城化发展 城际铁路的建设缩短了地区之间的时空距离,城市圈半小时交通圈的构建也势必与“行政圈”、“商务圈”“工业圈”等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同城化时代,打破了城市间的隔阂,也将彻底颠覆圈居民传统的出行方式和生活观念。在同城化的作用下,城市之间信息流、人流、资金流等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将变得更加频繁与激烈。如何整合土地利用,重组功能布局,以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推动地区的发展,将成为梓山湖(贺胜)新城在新时期需要回答的重要议题。 图1.4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站点 图1.3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路网示意图 图1.1 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图 图1.2 日本新干线站点城市

汤口镇总体规划说明(1)

汤口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背景 1.1现状概况及基本特征解读 1.1.1现状概况 汤口镇位于驰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名胜区南大门,是全国重点镇、省、市综合改革试点镇、中心镇和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为副县级建制镇。 汤口镇位于黄山风景名胜区南麓,205国道和103省道交汇地带,东接徽州区,南临休宁县,西接黟县和休宁县,北依黄山风景名胜区和焦村镇。东南距上海510 km,距南京321km,距杭州310km,西南距景德镇310 km;距市政府所在地屯溪73km,距黄山区(甘棠镇)46km,距黄山风景名胜区南大门仅1km。 汤口镇总面积129平方公里,辖6个村,截止到2005年9月13日,全镇常住总人口为11832人。3348户。境内山峦叠嶂,植被丰茂,森林覆盖率达93.4%。 2005年底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2.5亿元,比上年增长12%;财政收入完成2632.9万元,占全年任务的100.1%,同比增长15.3%;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3889元,比上年增加409元。全镇农业增加值865.16万元,同比增加26%。茶叶总产量105吨,同比增长5%,总产值400多万元,同比增长20%。翡翠谷、九龙瀑、凤凰源、黄山野生猴谷四景点共接待中外游客63万人次,宾馆、酒店及旅行社等接待游客超过70万人次,比可比年份2002年分别增长66%和52%。 1.1.2基本特征 (1)汤口镇位于黄山风景名胜区南麓,是黄山风景名胜区的南大门; (2)镇域内拥有黄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低山游览景区(翡翠谷、九龙瀑、凤凰源、黄山野生猴谷)与黄山风景名胜区中、高山游览景区相辅相成; (3)黄山风景名胜区行政管理机构所在地,黄山风景名胜区的二级旅游接待服务基地、旅游交通换乘中心; (4)在黄山风景名胜区缓冲带内的五镇一场之中汤口镇为黄山第一旅游重镇,旅游经济及旅游产业快速增长; (7)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呈线型组团,长藤结瓜,建设用地空间狭长; (8)汤口镇区旧城更新、寨西新区拓展,环境容量有限; 1.2上一轮总体规划的回顾与评判 1.2.1值得借鉴之处 上一轮汤口镇总体规划(1996-2010年)编制于1996年,在依据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汤口镇规划建设作了综合部署,有效指导了汤口镇的发展。用历史观点来评判,上一轮总体规划在许多方面至今可借鉴。 (1)提出的“遵循黄山市总体规划和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正确处理风景区保护开发与汤口镇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使汤口镇的社会经济在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优良的自然景观的前提下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指导思想仍有指导意义 (2)镇村居民点规划布局,重点发展镇区(汤口和寨西),合理发展中心村,逐步缩并自然村(村民小组),与当前的新农村建设规划思想基本一致,反映了上一轮总体规划在镇村居民点规划布局的前瞻性,对今后汤口镇新农村布点规划具有借鉴意义。 (3)"控制汤口,发展寨西",把汤口重点作为一种自然和人文景观来开发,使汤口成为黄山风景名胜区一处重要的景观区域的规划目标难能可贵。 1.2.2不足之处 (1)对黄山汤口镇地域内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价值认识有一定的局限,对旅游资源没有完整地建构科学保护体系,在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上,与黄山风景名胜区协调、统筹发展方面存在不足。 (2)由于缺少汤口镇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层面的研究,在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上也就不可能没建立起与黄山风景名胜区相衔接的、明确的目标体系,包括宏观目标、分项目标和分期目标。 (3)对汤口镇作为黄山风景名胜区的缓冲区,其所承担的对黄山生态环境保护价值认识有一定局限性,对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和建设生态城镇很难作出相应的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4)1996年编制汤口镇总体规划时期,城镇规划区范围内的空间管治规划理论和实践均在摸索阶段,虽然当时有的城市已有探索,但汤口镇的总体规划没有编制规划区范围内的空间管治规划,也就不可能将汤口镇发展与黄山风景名胜区发展紧密结合,制定出汤口镇与黄山风景名胜区发展相适应的空间管治规划政策。

2008-2020年承德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2008-2020年承德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224p 上传时间:2011-04-08 1.82MB 下载量(31) 收藏次数(0) 推荐次数(0) 第一章总则 第一节承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编制目的 第二节承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编制原则 第三节承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编制依据和规划期限第二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体系结构 第二节城市化发展思路和措施 第三节城乡协调发展和村庄空间布局规划 第四节市域空间管制规划 第五节市域基础设施及服务设施规划 第三章中心城区总体规划 第一节城市规划区范围 第二节城市性质和规模 第三节城区用地布局和组织 第四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第五节城区景观风貌和绿地规划 第六节城区道路交通规划 第七节城区供水工程规划 第八节城区排水工程规划 第九节城区供电工程规划 第十节城区通信工程规划 第十一节城区燃气工程规划 第十二节城区供热工程规划 第十三节地下空间利用规划 第十四节城区防灾工程规划 第十五节城区环境保护和环卫工程规划 第十六节周边地区协调发展规划 第四章近期建设规划及远景规划 第一节近期建设规划 第二节远景规划 第五章规划实施措施 第六章附则 附表1市域国、省干道公路规划表

附表2 中心城区总体规划用地汇总表 附表3 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平衡表 附表4北城区总体规划用地汇总表 附表5北城区建设用地平衡表 附表6西区总体规划用地汇总表 附表7西区建设用地平衡表 附表8老城区总体规划用地汇总表 附表9老城区建设用地平衡表 附表10南区总体规划用地汇总表 附表11 南区建设用地平衡表 附表12 中心城市各级道路功能及规划要求表 附表13 中心城区各层次公共交通网络功能划分及规划要求附表14 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场站每标车建筑及建设用地指标附表15中心城区用水量预测表 附表16 中心城区水厂规划表 附表17 中心城区各分区污水量预测表 附表18 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厂规划表 附表19城区各层次中水系统功能及管理表 附表20 中心城区远期(2020年)通信业务量预测表 附表21 中心城区燃气量预测表 附表22全市经济社会基本情况 附表23 老城区城市道路现状表 附表24北城区城市道路规划表 附表25老城区城市道路规划表 附表26西区城市道路规划表 附表27南区城市道路规划表 附表28 承德市近期建设规划用地平衡表

乡工业园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XX乡工业园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总则 一、编制规划的目的 为了贯彻实施苍山县及矿坑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适应矿坑乡村镇建设发展需要及发展工业园区的需求,编制本规划。 二、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村镇规划标准》 3、《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4、《苍山县总体规划》 5、《苍山县土地利用规划》 三、规划指导思想及原则 1、坚持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的原则,工业园区规划服务服从于全县总体规划,先易后难,突出重点。 2、外引内联,工业园区形成特色,重点产业形成规模。 3、提高土地利用率,强调建厂规范化,生活社会化,搞好社会综合服务,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优良的综合投资环境。 4、注重环境保护,加强产业项目的污染治理,加强环

境绿化、美化。 四、工业园区性质的确定 1、工业园区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为辅。 2、资金来源以外资引进为主,地方自筹为辅。 3、产业项目选择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技术密集型为辅。 4、技术含量以适用一般技术型为主,高新技术为辅。 5、基础设施条件较优。 依据以上五条,近期重点利用当地页岩矿资源建设建材工业园区。 五、规划范围及用地规模 本次规划范围东起单家庄村东,西至西棠林西,南至矿坑村南,北至岚济路北。近期重点沿岚济路和沂邳路两侧各300米形成工业带,远期向纵深发展形成带状组团式的工业园区,近期用地规模400.6 公顷,远期用地规模 652.0 公顷。 第二章乡区基本情况及区位分析 一、乡区基本情况 矿坑乡属苍山县辖乡镇,属中小型乡镇,位于苍山县城北部21公里处,与兰山区、费县、罗庄区接壤,毗邻临沂市城区21公里,全乡总面积82.6平方公里,辖5个工作区,24个行政村,31000人,沂邳线苍山段(原卞棠线)、岚济两条省道纵横贯通,交通方便。矿坑乡驻地,依村名,

枝江市七星台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枝江市七星台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日期:2006-12-15 8:51:13来源: 点击:715 第一章概述 一、地理位置 七星台镇是枝江市九个市辖镇之一,城镇位于长江中游,江汉平原西缘,其东部与古城荆州隔河(沮漳河)相望,北部与问安镇接壤,西部与枝江市中心城区相连,南滨长江。地理位置处 于东经111o51ˊ-112o02ˊ,北纬 30o16ˊ-30o21ˊ之间,镇域国土面积129平方公里。 七星台镇西面距枝江市14公里,至宜昌市60公里,距三峡国际机场40公里,三一八国道、汉宜高速公路穿镇而过,素有宜昌东大门和鄂西咽喉之称。 二、历史沿革 七星台镇是一座新兴的集镇。1949年仅有一家私人作坊、一家茶馆。1954年江口轮船站迁此,又增设了一家简易旅社。1964年县榨油厂(今油脂化工厂)从宜都陆城镇迁此重建。随后,国营新场拖拉机站(今县农具修造厂)、宜昌地区粮食中转站、新场棉花采购站、公社卫生院等单位相继建成。1976年新场(1981年更名七星台)公社机关从江口镇迁来,便开始了有计划的发展。1981年列为乡级镇,1985年12月与七星台区合并为县辖镇,是以油脂化工和商业服务为 主的区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三、自然环境概况 七星台镇属亚热带气季风性气候特征,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平均无霜期220天左右,年均气温16.5℃,一月最冷,最低气温-14.8℃;七月气温最高,最高气温38.5℃。 年平均降雨量958.36mm。 七星台镇地势平坦,最低点海拔高程为 36.9米,最高点海拔高程为44.2米,相对高差小

于10米。 七星台水陆交通方便。水上,江岸线长1850米,最小水深10米。 本区域建筑物抗震烈度为六度。 第二章规划总论 一、规划指导思想 根据七星台镇经济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结合枝江市经济发展总体布局,规划高起点,立足长远,科学预测;合理布局生产力,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创立主导产业,优化产业结构,科学确定镇城区性质及规模;合理布局、节约用地;以可持续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为原则,建立有效的城镇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合理利用资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创造良 好的人居环境。 二、规划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是枝江市七星台镇城市规划必须实行的首要原则。规划必须从城市长远发展需求的角度,在保护有限资源的前提下,合理有效地使用资源,力求既能满足今天城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又能保证未来城 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2、优化资源配置原则 根据城市发展需求进行资源配置是城市规划应该坚持的原则。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为七星台镇经济发展服务,同时要节省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开发利用效益。 3、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原则

城市规划说明书范例

商南县城火车站片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说明书 一、概况 (一)区位条件 商南火车站位于商南县城东部,为客货两用的三级站。 火车站片区地处富家沟内,即火车站南北两侧,紧邻312国道,距城市中心约1km。属于商南县总体规划中强调的“东扩”的主要核心。片区通过富兴路、长新路与县城联系,是构建“山水园林旅游”新商南的城市二级结构中心。由于该片区处于商南城市发展的重要门户位置,对于打造旅游城市品牌,提高城市品位,体现城市特色,推动商南对外开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商南县城市建设近期发展的重点。 基地四面环山,有排洪渠从用地中穿过。西侧高地为商南县气象局,场地内有部分平整坡地。规划建设总用地28.22h㎡(423.3亩),现状居住人口约1500人,主要为富家沟村一、二、三、四组村民。片区内除部分质量较好的建筑及大量破旧的农宅外,其余均为空地。富兴路与长新路均已建成。排洪渠从用地中纵穿富兴路与长新路而过。富兴路长570米,道路红线宽30米。 场地内大部分用地平坦,西北部分局部地段坡度较大。用地坡向以南向坡和东向坡为主,局部地块为西向坡。 (二)开发建设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 1.有利因素 (1)火车站片区是商南城市发展的二级结构中心,是打造商南“生态立县,产业兴县,工业强县”的一张王牌。铁路的全线贯通,使客源,物流快速增长,商贸旅游快速发展,土地价格升值,给火车站片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火车站片区紧邻312国道,也是城市的东入口。 (3)良好的环境资源:基地内四面环山,植被景观良好,部分地段坡度较为平缓,轮廓线较为优美。 2.不利因素 (1)大量现状质量较差的建筑给该片区的成片开发建设带来一定难度。 现状用地内多为破旧的民宅及部分破败的工厂、小作坊,布局零乱,道路狭窄且多为断头路,不成系统。 (2)排洪渠从规划地块穿越,使原本线状的用地更加狭窄,造成规划布局开发建设的不利。 富兴路东侧用地最窄处34米,最宽处50米,排洪渠的穿越更加剧了用地的不便,破坏了 规划用地的完整性。

金乡总体规划说明书

金乡县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 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本次规划修编的背景及动因 一、宏观背景: 1、党的十六大在全面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明确地提出了我国新世纪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特别是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 2、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的五个统筹。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是城市规划的紧迫任务。 3、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对城市规划提出的新的课题。 二、中观背景: 1、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加快山东省城市规划编制修编工作的要求,各市、县都开始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金乡县应从经济和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开展城市发展战略研究,进行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 2、山东省根据本省实际编制了《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济宁都市区规划》,济宁市也编制完成了《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这将对金乡的建设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金乡县需要以区域的观点重新评价和认识自身实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投入到区域合作和竞争中去,争取和寻求有利的区域地位。 三、微观背景: 1、金乡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标志着金乡县即将进入加速城市化阶段。因此,需要探求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快速城市化道路。金乡县发展战略的调整,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规模和布局迫切需要调整。 2、《金乡县城市总体规划(1994—2010年)》编制以来,金乡县的社会、经济、环境有了较大的变化,同时,城市的用地发展已突破原有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的发展的局限性日益突出,现有用地范围已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金乡县需要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统一考虑城市用地的布局与发展。 3、金乡县经济开发区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城市的主要经济增长点,对城市有很大的拉动作用,使城市适度向北发展成为可能。 4、金乡县城南部和北部压煤的问题极大的制约了城市向南和向北发展,需要重新确立城市的主要发展方向。 以上这一切都迫切需要对金乡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以适应当前的城市发展和建设需求。 第二节本次规划修编的技术路线 通过对目前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宏观背景、中观背景的认知,反思上版总体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