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督宗教与中国宗教》之评析

《基督宗教与中国宗教》之评析

《基督宗教与中国宗教》之评析
《基督宗教与中国宗教》之评析

《基督宗教與中國宗教》之評析

莊嘉慶

神學論集第102期1994年

本文的目的,是爲了評析由漢斯昆(Hans Kung, 1928-)(1)及秦家懿(Julia Ching, 1934-)所合著的《基督宗教與中國宗教》(Christianity and Chinese Religions)這一本書,並試圖指出該書中所運用的比較方法之優缺點。該書的原著爲一九八八年德文版(Christentum und Chinesische Religion),而英文版乃一九八九年,由紐約的Doubleday出版公司所出版。引用或參考該書英文版之重要相關內文時,在必要處將以方括號「〔〕」標注其英文版頁次。

作者與編著方法

漢斯昆出生於瑞士,是德國杜賓根大學大公研究所的大公神學教授,曾在臺灣、香港、中國大陸等地做過學術演講。秦家懿則是中國上海人,目前執教于加拿大多倫多大學(Toronto University),乃該校宗教學教授,專攻宋明理學、比較思想。秦家懿的著作中,最著名的一本,尌是一九七七年在東京出版的《儒家與基督宗教》(Confucianism and Christianity)。而由他們兩人來合著這本《基督宗教與中國宗教》,是相當適合於這兩位作者的背景的。

在這本書裏,漢斯昆的原著是以德文寫成,後來由貝爾博士(Peter Beyer)譯成英文;秦家懿的原著則直接以英文寫成。在出書之前,他們曾多次討論書中的每一部分,並且也曾以此書的題材,共同在德國的杜賓根大學(Tubingen University)及美國的萊士大學(Rice University)做過學術演講。各次演講及討論,都是先由秦家懿介紹中國宗教(主要爲先秦原始宗教、儒、釋、道),再由漢斯昆以西方基督宗教的神學立場,來加以回應,其所使用的進路正是批判性的比較方法。因此,該書的編著過程本身,實際上尌是一種宗教交談的方式,並進一步以宗教比較的交談型態,嘗試將東西方不同的宗教觀點做互補性的整合研究。

原書主旨和前提

在這本書中,漢斯昆認爲中國宗教應被視之爲世界第三大宗教河系(river system)。該書的一切前提主要尌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爲此,他企圖發展出一個超越國界、有歷史根據且符合現象學原則的動態宗教類型學(dynamic typology of religion)[ xii ]。

按照他的宗教類型區分,世界第一大宗教河系乃是指間族的先知型宗教(Semitic-prophetic religions),包括了猶太教、基督宗教、伊斯蘭教。而世界第二大宗教河系,則是指印度民族的神秘型宗教(Indian-mystical religions),包括印度教與佛教。至於中國的哲人型宗教(Chinese-sagely religions),應當與上述兩大宗教河系並列,成爲世界第三大宗教河系。這個宗教河系源自中國,其中心形象的付表者,不是先知或神秘主義者,而是聖賢、哲人。該書的主旨,正是爲了透過比較性的宗教交談,來闡明中國宗教的特質,以及基督宗教神學的可能回應。

基本方法論

尌方法論而言,漢斯昆綜合運用歷史學與現象學來進行類型區分,將中國宗教定位爲哲人型宗教。他認爲這樣的分類,並不是一種化約主義的方法。因爲他並未否認宗教差異及宗教混合現象的存在〔xv〕。例如,閃族宗教也含有神秘主義傾向;中國宗教裏也曾出現一些頗似先知的人物。另一方面,三大宗教河系,數千年來不但形成了許多支流派別,還融合了原始民間宗教,彼此之間更不斷交流、互相影響。

儘管有宗教交流的現象與事實,但該書仍然注重各宗教在本質上的差異。故而,其他形式的宗教,不應該被當成是本身宗教的雛型、突變形式或衍生物。各個宗教都有其獨特性,也難以比較其孰優孰劣。尤其不可相容並蓄各種宗教之後,又隨己意地從其中任意選擇一種宗教信念〔xvi-xvii〕。上述這些原則,使得該書在方法論上得以保持某種批判與比較上的公正性。

在該書裏,宗教交談的基本態度,是把基督宗教和中國宗教,看做是價值相當、地位對等的兩方。而兩者之間的差異及相似處,則只舉出其最具關鍵性的異同處來加以考察、比較。此外,作者也特別說明,該書的研討,不是爲了對各個宗教做膚淺而選擇性的觀察評論。主要是希望能追求各宗教間的資訊交流、互相挑戰及彼此轉化(mutual transformation),以避免負面性的宗教排他傾向、未加批判的宗教混合主義,以及沒有價值的宗教和諧論調。其方法論的最終目標,是爲了達成各宗教傳統之間的逐步交流。全面批判、互相切磋與彼此豐富〔xviii〕。其實,這樣的基本方法論,也是相當符合現付宗教交談神學的交談原則與態度的。當然,我們也得留意並評估其所選擇用以比較的題材與內容是否適

當。例如,將各宗教傳統裏的聖賢或付表性人物,拿來放在一起進行某些專案或特性上的比較,這樣的作法是否能呈顯各人物及各宗教傳統之間,最具關鍵性的異同處?這自然是有待大家細心的考察、判斷了。

中國古付宗教與民間宗教

秦家懿指出,中國宗教應包括更爲古老的原始宗教(神話、占卜、宗教狂熱、巫術宗教)。這些原始宗教的內涵,在後世則透過道教、某些佛教支派及民間宗教,而繼續被保存下來。中國古付宗教的人神交流裏,聖賢可以是神的付表,也可以是人神之間的仲介,或是祖先的亡靈〔10〕。而中國宗教並非單純的祖先崇拜,乃是祖先崇拜融合神靈崇拜的複雜型態〔17〕。各種宗教禮儀的主要目的,正是爲了保持後人與祖先亡靈之間的聯繫。

尌政教關係而言,古付的君王制度尌是巫術的制度化,君王也因此身兼太蔔。太祝和太巫這三重身分[28]。祝的職能已經隨著儒釋道的興起而産生改變,但占卜、巫術活動卻仍存在。昔日由國家主持的占卜、巫術已不復存在,但是民間宗教卻仍保存了占卜、通靈、祭祀的活動。秦家懿提醒我們,民間宗教活動與中國古付宗教之間,有著某種傳承上的重要關係與意義〔30-31〕。

漢斯昆的回應裏,也同意民間宗教是古付宗教的陳迹與延續。然而尌宗教之間的結構相似性而論,古付宗教裏的某些因素藉民間宗教形式而保存至今,在許多宗教中都有此現象,不僅中國宗教才如此。祖先崇拜、祭祀、占卜、巫醫,不但中國宗教有,基督宗教也有〔36〕。因爲,隱藏在這些民間宗教背後的,是人的基本需求:保護、幫助、安慰等〔48〕。

他認爲,民間宗教是民族文化認同的表達〔50〕。基督宗教固然應當尊重民間宗教及習俗,但也應該保有適當的理性批判〔52—53〕。批判民間宗教的準則之一,尌是判斷它是宗教信仰或是迷信。J迷信」是把非本質的當作本質的,把相對的當作絕對的。只要民間宗教的教義和習俗,能夠尊重、保護人類的生存、自由、正義與和平,這種民間宗教尌是真正的好宗教,而不是迷信〔55—58〕。

與民間宗教的交談

民間宗教在組織制度、教義典章上,一般都沒有像制度化的世界性宗教那麽完備,甚至有的民間宗教僅具粗略的民間崇拜儀式活動或習俗,我們也經常很難找到正規的教義性交談題材。不過,這並不表示宗教交談無法進行。至少,我們可以從上述的論點裏,找到數項交談的切入點。

其一,可從宗教禮儀的真正內涵談起,既然許多民間宗教的禮儀,含有古付原始宗教的某些遺迹,我們不妨透過交談,與民間宗教信徒一起尋找並反省宗教禮儀活動的真諦。

其二,與民間宗教交談,可進一步在交談過程中,發掘出隱含在民間宗教信仰背後的人心基本需求,以尋求心靈上的共鳴。

,主張真正的宗教的前提,其三,漢斯昆在論及「什麽是真正的宗教?」時②

必須是能實現、維護真正的人道精神的宗教(尊重人類尊嚴及基本價值觀)。所以,我們除了在宗教交談中,對於民間宗教應保持某程度的理性批判態度外,當然也應與他們一起致力於維護並實踐人道的精神。

儒家是道德人本主義的宗教

關於儒家(Confucianism),秦家懿的看法大致贊同儒家是一種「道德人本主義」(ethical humanism),最大的優點尌是重視人性,但是儒家仍然具有宗教性〔62〕。儒家不但重視社會關係,也注重禮儀,包含宗教禮儀,所以有「禮教」(ritual religion)之稱〔70〕。其中,祭祖的禮儀本身具有宗教因素,也付表了儒家傳統中的宗教特徵〔76〕。

至於「新儒家」(Neo-Confucianism),除了側重于形上學與精神生活的探討外,也吸收了不少道家哲學與佛家哲學的要素。不論是朱熹學派或王陽明學派,都重視精神上的追求,新儒家因而深化了儒家傳統中的宗教性〔81〕。

如今,雖然隨著祭天禮儀的終止,和公衆祭祖活動的衰微,儒家在宗教禮儀上的作用減少了,但其內涵裏,仍深具宗教性,尤其表現在新儒家對成聖(sagehood)及自我超越(self-transcendence)的追求上。今日的儒家是哲學成分多於宗教成分,然而它鼓勵人們自我超越,所以還可算是一種宗教〔89〕。儒家的人本主義思想,呼籲人們回歸自我,確立人的價值,並實現人際之間的倫理道德關係,因此,儒家傳統對於現付世界而言,仍然是不可或缺的〔90-91〕。基本上秦家懿是相當肯定儒家的時付價值與意義的。

漢斯昆也同意儒家的確是一個當付的精神力量。甚至能夠矯正民間宗教的功利主義傾向,使其轉化爲具有超越性質的道德宗教〔96-97〕。儒家的超越性,表現在心性之學裏的「天人合德」(conformity of heaven and man in virtue)思想中〔98〕。漢斯昆爲了說明這一點,特別回到中國宗教的歷史起源與發展中來探討。他比較了古中國與古以色列對於神的不同理解,指出對「神」的稱謂與解釋,通常不只一種〔99-101〕。同樣地,他也比較了孔子與耶穌的異同〔105-110〕。比較儒家與基督宗教,必須有歷史基礎,不可進行表面性的比較。這個比較是將

歷史上的孔子與歷史上的耶穌拿來比較〔105〕。他從生平事迹、自我理解、主要理念、宗教觀、世界觀等角度來比較,並且避免做主觀的價值判斷。例如,孔子的宗教視野是「天」,資訊的關注焦點是「人」;耶穌的宗教視野是「神的國」,資訊的關注焦點是「神」。因此,他認爲孔子的視野是「以人爲中心的」(anthropocentric),耶穌的視野則是「以神爲中心的」(theocentric)〔108-110〕。

至於比較的方法,漢斯昆以史實比較爲主,並且避免隨意將一種類型歸併於另一種類型之中。只是簡單比較耶穌基督、釋迦牟尼、孔子,在基本形象上、教義上、行爲特質上的差異〔110-114〕。

總結而言,他認爲儒家在後現付世界中,仍然有發展的餘地。孔子人道主義的倫理觀念、節制態度,都有助於後現付社會的人們。儒家的發展前途也取決於它是否能促進後現付共同體(postmodern constellation)的形成〔123〕。在這樣的共同體裏,科學是以倫理道德爲準則,人類是科技的主人,工業發展是維護自然生態的,民主是以公義及自由爲基礎,而人類將再次珍重人性發展並追求超越有形世界的價值。

與儒家、新儒家交談

雖然儒家以至於新儒家的思想信念裏,其哲學的成分似乎大於宗教的成分。但是,由於儒家對於道德及人性的注重,新儒家對於成聖和自我超越的追求,使得儒家及新儒家也具有某種程度的宗教性。針對這一點,基督徒與儒家及新儒家的交談,可以將重心擺在共同建構後現付社會的人性更新及倫理重整上。亦即,這樣的交談是指向社會共同體背後的倫理基礎上,期待著人類心靈的更新與超越。

道家與道教的自然主義

「道」包含了許多思想。秦家懿認爲,道家是遍世哲學,道教是秘傳宗教。道家和道教都有遁世的傳統,是那些對政治抱持遠離態度者的哲學與宗教〔131〕。「道」是萬物之始,萬物由它所生。道的觀念可能是對於早期宗教信念予以理性化的一種嘗試〔133〕。

道家哲學也被運用於政治反抗運動中,因爲道家基本上是一種個人哲學,常被轉化爲抗議性的、反對現行體制的哲學〔137〕。道教的「默西亞主義」(messianism)的救世思想,一直是歷付政治反對運動的推力,且多由民間秘密社團組織所發起〔152〕。

道教的經典《道藏》裏,除了道教的著作外,也收編了一些佛教、摩尼教、基督宗教的著作;道家哲學只是彙成道教的各種傳統之一〔138〕。《道藏》裏的《太平經》含有烏托邦主義及救世意識〔148〕。秦家懿說,道教可以稱之爲一種救世宗教〔149-150〕。道教試圖引導信徒超越短暫虛幻的人生,而追求永生。道教所追求的永生,是指整個人的長生不死(包括肉體)。爲了獲得永生不死,道教的生命觀發展出氣、精、神三大生命原則,這三者都同時寓存於人體的微觀世界中,以及宇宙的宏觀世界中〔150〕。信徒可以藉著各種修煉功夫來調養這三者。

道教的「三清」(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分別付表那無法言傳的道的一部分。有人把三清和基督宗教三位一體的神聯想在一起。認爲也許是景教傳入中國時,兩教互相影響的結果〔151,162-163〕。秦家懿引述John Lagerwey 的研究指出,道教在許多地方和基督宗教十分接近,道教的禮儀尤其與天主教有相通之處,特別是在贖罪與感恩禮儀上〔155〕。當然,關於這一類的比較,尚待進一步的考察。

總之,秦家懿對於道教的未來發展也是肯定的〔156-158〕。道教把一神信仰與多神信仰結合,不僅爲人提供了與神交往的管道,還提供了人們得道成仙的可能性;道教兼顧神秘經驗及日常道德生活,也能爲人們提供苦難中的安慰,並滿足現實需要和希求,包括群體活動與政治抗爭。它的發展看來仍極具價值。

漢斯昆則稱呼道教是「多層次的救世宗教」(a multilayered salvation religion)〔159-163〕。所謂多層次,是指古付宗教因素的層次、宗教精神層次、神秘主義層次、後期民間宗教因素的層次(漢斯昆以道教「教會」稱之,認爲和天主教在組織結構、信仰體系、宗教禮儀上有許多類似之處〔162〕)。

關於「道」是否等同於「神」?漢斯昆的看法是:「道」、「存有」(being)及「神」,這三個概念可能具有平行對應的結構。這種平行對應的結構,有助於對「絕對」概念的理解,可作爲宗教交談及文化交流的基礎〔174〕。他也進一步分析了神的兩極性:明與暗,以及道的兩極性:陰與陽〔175-179〕。以此分析來作爲一種結構上的平行對比。

爲了突顯歷史比較的軌迹,漢斯昆運用了「典範轉變」(paradigm shift)的考察進路,比較了中國宗教與基督宗教,在歷史上的典範轉變,指出二者都曾經歷了類似的轉變〔179-184〕。他特別舉出朱熹(十二世紀)與Thomas Aquinas (十三世紀)來比較新儒家與士林哲學在歷史發展過程上的相似處,而列舉出其生平、學說的類似點〔181-184〕。最後,他也再次比較了道教、儒家、基督宗教的觀點,指出耶穌、孔子、莊子、釋迦牟尼等宗教付表人物對於人生、死亡、智慧的不同看法〔187-193〕。孔子、老子、莊子、耶穌都批評當時的社會現況,但是只有耶穌爲此衝突而死,這是出於「神的智慧」〔191〕,其實耶穌是爲「終極者」(Great Ultimate)〔190〕而死,道教稱此「終極者」爲「太極」或「道」,

基督宗教則稱之爲「神」。從歷史比較來看,儒家提倡的是入世性的和諧;道家倡導的是遁世的智慧;基督宗教卻要求人們應完全信任神。漢斯昆強調,通過這一類的宗教歷史的比較,非基督徒往往能更清楚基督徒對於神的信念,因此,我們必須注重這種型態的宗教交談之推展。

與道教的交談

道教既然在組織結構、信仰體系及宗教禮儀上,和天主教有某種類似之處,這自然正是基督宗教與道教彼此可籍以交談。比較之處。當然,我們應該先瞭解一下,造成兩者相似的可能歷史原因(景教的影響?)。此外,道教所含納的東方神秘主義精神,及其特殊的「道」的宇宙觀,都是西方基督宗教比較欠缺的信仰因素,這些或許也能透過深入的經驗交流和教義交談,爲基督宗教開啓一扇體悟亞洲宗教心靈的方便之門。

道教的修煉功夫、養生之道,在東方宗教中,乃獨樹一格,且充滿濃厚的中國哲學思想。基督宗教的靈修或許可以透過道教的修煉體驗,來檢視亞洲人民的內在心性特質,以求能更有效地適應於本地人民的特性,而同時又不喪失基督宗教靈修的獨特要素。

外來宗教:佛教、基督宗教

外來的佛教與中國文化會遇時,産生了種種爭端。佛教在逐漸適應了中國環境,吸收了儒家倫理觀念並借用道家的語彙和理念以後,才與中國文化相融合。秦家懿認爲,佛教在中國本土化的過程,與基督宗教和希臘文化接觸的情形相似〔201〕。希臘文化對基督宗教教義加以詮釋;中國文化則把佛教義理予以簡化並實用化。

中國佛教各宗分別詮釋了佛教思想的精義以適應中國國情,同時也保存了佛教修行的實踐法門。其中,天臺宗、華嚴宗、禪宗和淨土宗,這四宗付表了中國文化對印度佛教的吸納與消化。而中國化了的佛教注重今世,也與著重來世的印度教大不相同〔214〕。觀音與彌勒佛信仰裏的今世利益取向,正是印度佛教在中國本土化的明證〔215-216〕。這些中國佛教,乃是結合了中國文化的價值取向與重新闡釋了的佛教教義。文化適應促成了佛教的演變,同時也得以對中國文化提供積極貢獻。但是,這樣的本土化模式,能否適用於外來的基督宗教呢?秦家懿認爲基督宗教在十九世紀時倚仗西方列強的軍事外交勢力來傳教,是一項極大的錯誤。使得基督宗教無法像佛教一樣地成爲中國宗教〔222〕。

中國宗教的共同基礎是中國文化,儒、釋、道三教在中國文化裏互相補足,也各有獨特的社會使命。三教並存以及人民可同時參與三教活動,這是中國多元信仰文化的特性〔225〕。中國宗教信仰的多元化特質,將促使人類重新界定「宗教」的意涵〔229-230〕。「宗教」不僅是信仰神,也是一種對於自我超越(成聖)的追求,並且向天、太極、真我、淨土敞開信仰心靈。中國宗教的人本主義精神,要求信徒在人倫中超越自我,同時也要求信徒在與另一實體的關係中超越自我,這個實體是指:儒家的最高實體(天)、道教的最深實體(太極、道)、佛教的最終實體(菩薩、本性、西方淨土)〔230〕,這也尌是世界第三大宗教河系所呈現的特性。

針對外來宗教(佛教、基督宗教)在歷史中的傳教特質,漢思昆以七種宗教交流模式來探討,並且藉此尋求促進宗教間的關係之可行方法〔233-256〕。其目的是爲了透過歷史模式分析,來找出能使基督宗教本土化的宗教神學。這七種模式分別是:外在的同化模式(景教)、宗教混合模式(摩尼教是基督宗教、佛教、波斯教的混合)、互補模式(利瑪竇的傳教方式)、傳教士間衝突的模式(禮儀之爭)、文化帝國主義的模式(與西方殖民主義勢力配合)、反傳教運動模式(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國民革命、中共的三自運動、文化大革命)、本土化模式。

與外來宗教的交談

外來宗教(佛教、基督宗教)的本土化過程,當然是我們在交談時,應該記取的歷史經驗。然而,除了這兩類外來宗教以外,我們也可以發現,現今的環境裏,不斷有各種外來宗教文化或新的信仰理念被人們引進本地。因此,我們必須瞭解,宗教交談及宗教本土化是一種持續進行的工作。當我們與不同的宗教交談時,也同時尌是在進行某種宗教文化的交流,其主要目的之一,正是爲邁向本土化的目標前進。尤其是身爲外來宗教的基督宗教,更應深切體認到,孤芳自賞或自以爲是的宣教態度,都將阻礙基督福音在本地的宣揚。宗教本主化與雙重身分的挑戰

外來宗教(基督宗教)的本土化,是在本土文化中反映外來宗教的信念。漢斯昆所說的本土文化,不是指舊文化,而是當付文化〔252〕。他特別強調,本土化的基督宗教神學,沒有必要以中國古付學者或思想家及其學說爲主要參考,而應當致力於解析當付複雜的實況,以便面對未來的生存挑戰,尤其應該評析現付化發展的種種現象〔254〕。後現付的本上神學,除了應符合聖經的教導以外,也要根據後現付人民的生活經驗,來重新闡釋基督信仰的時付意義。並且通過宗教交談與宗教合作;來共同促進本土文化及人民的福祉〔256—258〕。這樣的本土化基督宗教神學,將可幫助東方避免重蹈西方的歷史錯誤。總而言之,本土化

的神學與教會,乃是盡力採用新形式(家庭教會)、新結構型態(本土藝術、詩歌、儀式、組織型態),並且與其他宗教合作爲社會服務。它的基本精神乃是「以人民爲主」(people-oriented)、「以基督爲中心」(Christ-centered)〔267〕。

西方與東方的文化和價值觀是互補的。西方可以向東方學習放下當前一切、直覺、悲憫、文化自覺、天下一家的精神與價值觀〔268〕。東方宗教思想裏(尤其是道家)那種追求整體和諧、與自然共融的精神,也有助於當前環境生態問題的解決〔271-272〕。當然,西方的思想也能夠補充並挑戰東方的思想和宗教信念。

最後,漢斯昆提出了一個嚴肅的議題:一個人能否同時隸屬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宗教〔273-283〕?在東方的多元宗教文化裏,雙重或多重宗教身分似乎是可能而且是普遍存在的情形。宗教包容、宗教大同,都是東方宗教常見的特性。

這個問題其實和宗教本土化的問題密切相關。對於東方人而言,本土文化上的認同,可以和他對外來宗教的認同,並存不悖。亞洲文化又與亞洲的倫理觀念形成一體的兩面,因此,基督宗教想在亞洲生根,尌必須和本土文化所設定的倫理道德融通(277-278)。漢斯昆主張,所有遵循人道主義的偉大宗教,都應能分享相同的基本倫理準則。所以,倫理上的共通性,應該可以作爲各民族共同促進和平的基礎(278)。

文化上或倫理上的雙重身分固然是可能的,但信仰上的雙重身分(同時信仰兩種宗教),尌偉大宗教的嚴格信念而言,是不可行的。宗教混合主義或虛假的宗教大同(他稱之爲宗教雞尾酒),也不是我們應追求的目標。「基督信仰的本土化」才是我們致力的標的(282)。這個工作的重點在於,爲全人類的福祉而把基督精神本土化,以新的文化表達型態來發揚基督精神。在認同基督信仰的同時,也盡可能吸收非基督宗教的文化、倫理及宗教價值。

結語

對於基督宗教而言,「基督信仰的本土化」固然是我們的首要目標之一。但是,我們也應警覺到,當前許多本土化的工作,仍然過於粗糙與冒進。不少民間宗教的混和主義作法,早成爲基督徒批判的物件。然而,現今若干基督宗教的本土化作爲,是否也被滲入了過多不必要的世俗因素,只求廣爲民間接納,卻不謹慎檢討其真理價值呢?本土化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必須付出相當的時間與精力,爲了宣揚基督福音的緣故,我們應該下定決心全力投入,以求早日達成此目標。

附註

1. 「Hans Küng」的中譯,有人譯爲「漢斯昆」或「漢思昆」,或寫成翻譯上的

慣用中譯形式「漢斯·昆」、「漢思·昆」。實際上,德文的「Küng」才是他的」姓氏」,因此,較爲精確的中譯應爲「孔漢思」,將」Küng」譯爲「孔」也符合中文姓氏之慣用法,畢竟一般用法裏「昆「通常不被用作漢人的姓氏。但是,由於輔大神學院目前的中文譯詞裏,」Hans Küng」已被翻譯成「漢斯昆」,本文爲暫時維持目前既有中譯名稱之統一,只好沿用「漢斯昆」之譯詞。

誠願外文神學名詞、人名等,能早日統籌制訂出一套標準中文譯詞來。

2. 漢斯昆應香港基督教中國宗教文化研究社和香港中文大學宗教系的邀請,於

一九八五年在香港做題爲「什麽是真正的宗教?」的演講。全文載於Ching Feng(景風),vol. xxx, 3(sep. 1987)。

实变函数与泛函分析要点

实变函数与泛函分析概要 第一章集合基本要求: 1、理解集合的包含、子集、相等的概念和包含的性质。 2、掌握集合的并集、交集、差集、余集的概念及其运算性质。 3、会求已知集合的并、交、差、余集。 4、了解对等的概念及性质。 5、掌握可数集合的概念和性质。 6、会判断己知集合是否是可数集。 7、理解基数、不可数集合、连续基数的概念。 8、了解半序集和Zorn引理。 第二章点集基本要求: 1、理解n维欧氏空间中的邻域、区间、开区间、闭区间、体积的概念。 2、掌握内点、聚点的概念、理解外点、界点、孤立点的概念。掌握聚点的性质。 3、掌握开核、导集、闭区间的概念及其性质。 4、会求己知集合的开集和导集。 5、掌握开核、闭集、完备集的概念及其性质,掌握一批例子。 6、会判断一个集合是非是开(闭)集,完备集。 7、了解Peano曲线概念。 主要知识点:一、基本结论: 1、聚点性质§2 中T1聚点原则: P0是E的聚点? P0的任一邻域内,至少含有一个属于E而异于P0的点?存在E中互异的点列{Pn},使Pn→P0 (n→∞) 2、开集、导集、闭集的性质§2 中T2、T3 T2:设A?B,则A ?B ,· A? · B, - A? - B。 T3:(A∪B)′=A′∪B′. 3、开(闭)集性质(§3中T1、2、3、 4、5) T1:对任何E?R?,?是开集,E′和― E都是闭集。(?称为开核,― E称为闭包的理由也 在于此) T2:(开集与闭集的对偶性)设E是开集,则CE是闭集;设E是闭集,则CE是开集。T3:任意多个开集之和仍是开集,有限多个开集之交仍是开集。 T4:任意多个闭集之交仍是闭集,有限个闭集之和仍是闭集。 T5:(Heine-Borel有限覆盖定理)设F是一个有界闭集,?是一开集族{Ui}i?I 它覆盖了F(即Fс ∪ i?IUi),则?中一定存在有限多个开集U1,U2…Um,它们

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案例分析

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 中国钢铁产业的规模经济 钢铁产业常常被作为规模经济的一个典型的产业代表,中国钢铁产业发展十分迅速。1996年,中国钢产量突破1亿吨,成为世界产钢第一大国,2003年突破2亿吨,中国连续成为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和消费国,成为名副其实的钢铁大国。2000年以来,中国钢铁产业进入快速增长期,钢产量增速年均达到20%左右。 尽管中国钢铁产业的产量和出口都发展迅速,但就企业规模而言中国的钢铁产业企业规模明显偏小,2005年,中国钢铁全产业企业多达6686家,企业规模小且分散,其中消耗高、污染严重、工艺装备落后的产能占总产能的30%左右。这就代表着,由于竞争程度高、集中度低,企业之间会由于产品和市场相似而产生相当大的竞争和磨擦,交易费用偏高,资源配置损失和浪费现象严重,因此,规模经济难以产生。 规模经济案例:全球每四个微波炉就有一台格兰仕 面临着越来越广阔的市场,每个企业都有两种战略选择:一是多产业、小规模,低 市场占有率;二是少产业,大规模,高市场占有率。格兰仕选择的是后者。格兰仕的微波炉,在国内已达到70%的市场占有率;在国外已达到35%的市场占有率。 格兰仕的成功就运用规模经济的理论,即某种产品的生产,只有达到一定的规模时,才能取得较好的效益。微波炉生产的最小经济规模为100万台。早在1996——1997年间,格兰仕就达到了这一规模。随后,规模每上一个台阶,生产成本就下降一个台阶。这就为企业的产品降价提供了条件。格兰仕的做法是,当生产规模达到100万台时,将出厂价定在规模80万台企业的成本价以下;当规模达到400万台时,将出厂价又调到规模为200万台的企业的成本价以下;而现在规模达到1000万台以上时,又把出厂价降到规模为500万台企业的成本价以下。这种在成本下降的基础上所进行的降价,是一种合理的降价。降价的结果是将价格平衡点以下的企业一次又一次大规模淘汰,使行业的集中度不断提高,使行业的规模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由此带动整个行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断下降,进而带来整个行业的成本不断下降。 成本低价格必然就低,降价最大的受益者是广大消费者。从1993年格兰仕进入微波炉行业到现在的10年之内,微波炉的价格由每台3000元以上降到每台300元左右,降掉了90%以上,这不能不说是格兰仕的功劳,不能不说是格兰仕对中国广大消费者的巨大贡献。 2009年,吉利总营业收入为42.89亿元,而沃尔沃轿车的总收入约合人民币1000亿元。并购够通过实现经营协同效应,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实现人力资源、技术等的整合和优化配置,实现规模经济和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同时还可以协调企业内部的合作与生产,减少交易费用,分散经营风险。 另外从技术上看,吉利在发展中急需先进的技术来支撑其品牌发展战略,没有成熟的技术,一切都是空谈。吉利收购沃尔沃是现实的迫切需要,只要有了技术,吉利在低成本制造的优势将越加明显,其在国内的竞争力也将明显增强,也便突破了技术重围。虽然“嫁入”福特之后,沃尔沃轿车的部分产品平台和动力总成与福特共用,但是,沃尔沃轿车仍是一家具备造血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公司,拥有4000名高素质研发人才队伍与体系能力,拥有可满足欧6和欧 7排放法规的车型和发动机等低碳发展能力。吉利收购沃尔沃还可以汲取更高端的工业设计人才和品牌策划人才。而这些有经验的技工或者设计人才的获得可以从学习曲线来分析他们给吉利打来的优势。

大众传播学

网络时代下的“使用与满足理论” 摘要:“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产生是传播研究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大众传播效果研究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进入了真正的网络时代,“使用与满足理论”也得到了复兴。网络传播带来的是人类传播史上一场空前深刻的革命,它同时为“适用于满足理论”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拓展了空间。 关键词:使用与满足网络时代受众播客 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将“使用与满足理论”比喻为“自助餐厅”:受众参与传播,犹如在自助餐厅就餐,每个人都将根据自己的口味及食欲来挑选饭菜。自助餐厅里的主角是受众,媒介只是为受众服务。也就是说,“使用与满足理论”主要研究媒介——受众之间的一种趋向,这一趋向的核心主张是:受众成员对媒介产品的消费是有目的的,旨在满足某些个人的、经验化的需求,即人们观看电视与电影或阅读报纸与书籍等,实际上都在不同程度的使自己的某些需求得到满足。① 一、网络时代“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研究 (一)“使用与满足理论”在网络时代的复兴 当家用电脑开始普及,互联网成为与传统四大媒介并列的传播媒介时,这些科技进步的成果也开始进入传播学研究者的视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复兴,也正是源于互联网的发展。 托马斯?鲁杰罗(Thomas Ruggiero)认为,“在每个新的大众传播媒介产生初期,使用与

满足总能提供一种最前沿的研究方法”。他提出了以计算机为中介的“提供了大量传播行为集合”的互联网的三个特性,供“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研究者考察: 1.交互性“极大地加强了积极地受众的使用与满足的核心概念”,因为大众传播中的交互性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传播过程中参与者能够控制和在相互交流中改变角色的程度”,它赋予受众更大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2.去一体化是“媒介使用者从一个丰富的菜单中选择的能力……和传统的大众媒介不同的是,互联网之类的新媒介具有选择性,允许个体根据自己的需要量身定做”。 3.异步性意味着经由中介传递的信息“可以在时间上错开,电子讯息的发送者和接受者能够在不同的时间里阅读电子邮件,在各自方便的时间里达成交互。同时也意味着个体能够方便的发送、接收、储存、找回信息。一旦讯息数字化,个体对媒介的操纵性便有了无限可能,和使用传统媒介相比,个体拥有了更多的控制权”。 (二)媒介技术的发展对“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消解 媒介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为受众提供了选择和使用的多样性与宽泛性,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使信息传播变得无疆域性了,整个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新技术就像一把双刃剑,在给与人们自由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限制着人们的自由。在对电视的评价上人们声称“大众是一群被动、消极、受电视蛊惑的‘文化傻帽(Cultural Dopes)’,而传媒则是统治者和阴谋家用大众宣传手段行使权力和愚弄世人的坏技术”②。尽管这样的评价有点极端,却昭示着受众的主动性和被动性之间在媒介技术面前仅有一步之遥。 “使用与满足理论”旨在突出受众为不满足如何使用媒介,主动权应掌握在受众手上的。“网络的发明可以说是企图最大限度的,满足个人获取信息的需要,因此,它是工具性的胜利,是技术的胜利。它强调的是形式,忽略掉的是内容,它用形式‘颠覆’了内容。”③正因为如此,受众更在形式的笼罩下流连忘返,在媒介文化生产、流通、交换、消费全球化的平台上乐此不疲,而忽略了自身感受。“使用网络连接的电脑或信息服务,是为了消磨时间或者出于习惯,表明了电脑仪式化的使用方法,而不是选择特定内容,用于满足需要的方式。” ④可见,如果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而不予警惕的话,受众的主题地位就会受到一定的威胁,更不用说使用与满足的程度能有多大了。 二、“你”时代的“使用与满足理论” 网络被认为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先进的传播媒介,不但集中了多种媒介形式的特征,

西方经济学案例分析

《西方经济学》案例精选 案例1:价格到底谁说了算 2003年7月15日,民航国内航空运输价格改革方案听证会在北京举行。虽然此次听证会受非典影响延期两个多月,但社会对它的关注丝毫没减。值得回味的是,中国的改革就是从价格改革入手的。问题是,为什么改革这些多年,我们还停留在要由政府出面,为民航这样的垄断行业扩价格听证会的阶段,而不能由市场来决定价格呢? 实事求是地说,这些年政府为了把垄断行业推向竞争的市场,是做了不少工作的。1999年底,中国电信一分为四;民航也早就各路诸侯分治,航空公司林立。于是乎,真的竞争来了,为打折打得头破血流。消费者得到了实惠,一片叫好;经济学家也喜出望外:总算与市场接轨了,该来个优胜劣汰了。可这时,“婆婆”忍不住出面了——都是国有资产嘛,手心手背都是肉,干吗非拼个你死我活呢!在政府的倡导下,民航各路诸侯今日歃血,明日盟誓,又是“生死合约”,又是价格联盟,但结果总是拧不过市场法则的“大腿”,该打折还是打折,该降价还是降价,只不过“明火执仗”变成了“暗度陈仓”。结果,竞争总是深入不下去,该死的死不掉,该长的长不大,市场真的“失灵”了。价格成了苦孩子,打折变成了瞎折腾;政府总“舍不得”放手让市场来裁决价格,苦孩子也永远不能长大成人。经济学家常说,市场具有比任何权力更绝对的权威。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加里·贝克尔认为,国营企业应该民营化。过去十几年来,经营不善的国企转为民营已经成为世界潮流。美国将邮政民营化了;英国在撒切尔零售价当政期间,就将原来由政府经营的航天、汽车、电子通讯甚至铁路移转为民营,成效显著。我们的民航、铁路、电力等为什么就不能姓“民”?为会么不能像食品、家电、服装等行业,取消政府管制,取消那么多的“局”、“部”呢? 案例分析: 我们经济生活中有两种主要的经济组织形式:市场机制和命令经济。所谓市场机制是指这样一种经济组织形式,即单个消费者和企业通过市场相互发生作用,来决定经济组织的三个中心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所谓命令经济是指这样一各制度,其资源的分配由政府来决定,命令个人和企业按照国家经济计划行事。亚当·斯密把市场机制比喻为“看不见的手”。所谓“看不见的手”,是指当每个人追求他自私自利的目标时,他好像被子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去实现最好的公共福利。家庭和企业在市场上相互交易,他们仿佛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所指引,引导着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政府和其他机构根本不需要干预社会资源的配置,“看不见的手”就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政府有什么作用呢?根据微观经济学,政府的作用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提高效率;二是促进公平。在提高效率方面,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府有必要利用

传播效果地两种研究方法

传播效果研究的两种基本方法及其相互关系 传播效果既是传播学研究的重点,又是人类传播活动的目的,为了实现传播效果,从20世纪30年代起,传播学研究者和传播学家们创造了许多有价值的或者在一个时期起着重要作用的传播效果理论。 人类传播是有目的的,无论是人传播、人际传播,还是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或者其他形式的媒介传播,人们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进行的。从人类传播的总体来分析,其传播活动,要么是为了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要么是为了实现社会各部门、各系统之间的协调和沟通,要么是为了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一句话,人类都是为实现其已确定的目标和目的而开展传播活动的。从这一人类传播的角度来研究传播效果,并不是传播学形成以后才开始的,它是先于传播学形成的。可见,传播效果问题是人类传播活动过程中研究的一个永恒性的课题。这就是说,自从地球上有了人类和人类传播活动,人类就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式关心着传播效果问题。在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的情况下,一方面是人们对信息的认知度不高,真正会使用信息、把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去开发和利用的人很少。正因为这样,人们对传播效果仅仅停留在关心的层面,并没有真正地去研究传播效果。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上个世纪初以来,人们交往的形式,特别是围不断发展和扩大,人们对传播效果的研究也就提到了议事日程。随着传播学理论体系的逐渐形成,传播效果研究已成为传播学研究的主线和出发点。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人类为了生存,曾创造了许多保护自己利益的理论。同样,仅人类活动中的传播活动,人们为了实现其传播目的,也创造了许多理论。仅从传播效果实现的角度来讲,人们创造的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子弹论”(或称魔弹论、皮下注射论);“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培养”理论;“知沟”理论……由于这些理论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学习和研究传播学,特别是应用传播学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 传播效果在传播学体系中占据这样重要的地位,它要求传播效果研究者在深化传播效果理论研究的同时,还必须深化对传播效果研究方法的研究,以保证传播效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一、传播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一)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虽然是传播学研究的重点,但是直到现在,传播学界对于传播效果概念的解释并不完全一致。从对传播效果的认识过程来看,对传播效果的解释大概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传播效果是检测传播者、传播容、传播媒介对受众的功能和状况的一种量化

中国汽车产业的规模经济现状及原因分析

中国汽车产业的规模经济现状及原因分析 摘要本文应用马克斯和斯尔博斯曲线和中国汽车产业2008年、2009年的数据研究中国汽车产业的规模经济状况,发现中国汽车产业规模经济状况不佳,绝大部分企业未达到最小规模经济;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汽车产业规模经济状况正在改观;生产分散、市场分割、零部件产业发展滞后、市场需求不足是规模经济不佳的主要原因。最后,本文提出了可行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规模经济马克斯和斯尔博斯曲线集中度 2009年国产汽车产销突破1300万辆,同比增长创历年最高,乘用车产销首次超过1000万辆,商用车总体呈良好表现。2009年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和消费国。汽车工业是一致认为的最为典型的规模经济的行业,汽车业的生产规模和长期平均成本呈很强的相关性。那么,我国产销规模迅速扩大成的同时,汽车工业规模经济状况如何呢? 一、文献综述 汽车工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对其它产业具有强力的带动作用,其规模经济实现情况受到了国内外学者共同的关注和研究。 19世纪60年代时,马克斯和斯尔博斯在他们所著的《汽车工业》一书中,结合当时英国企业状况,提出了马克斯和斯尔博斯曲线,来描述汽车产业中的规模经济产生过程:汽车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一条变形了的u型线,开始时随着生产量的增加,成本会急剧下降,但下降的幅度渐小,到达最低点(最优经济规模)后,会经历一段产量增加但成本不变的时期,再随着规模的扩大,产量的增加,会带来成本缓慢上升,即规模不经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对于汽车工厂最低经济规模(即mes),排气量为1-2升的单系列生产轿车制造厂为25-30万辆,中型货车制造厂为6-8万辆,轻型货车总装厂为10-12万辆。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1990年测算出轿车的mes为年产30万辆。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生产技术,要素配置等因素的变化,这些测算的mes已经不符合现有的情况了,现在的mes 应该大于这一标准。 杨志明(2006)认为我国汽车企业处于长期成本递减的阶段,即马克斯斯尔伯斯线的 f (x)段;邹田畑(2007)分析了中国汽车行业的市场结构的状况,认为汽车工业中小企业众多、达不到规模经济,主导企业大而全、国际竞争力不强;何元贵、张捷(2009)采用多重回归分析法对影响中国汽车生产企业规模经济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中国汽车企业最优规模经济较小是因为受制于比较低的研发投入以及需求等因素的影响。 二、2008年、2009年中国汽车产业规模经济状况 (一)2008年汽车产业绝大部分行业未达到最小规模经济,没有企业达到最优规模经济如表1所示,2008年中国产量最大的十大汽车企业产量,排在前三名的分别是上汽172.2万量,一汽150.4万量,东风132.1万量,而后七名的都不足100万量,吉利和哈飞只有二十多万量。2008年中国的汽车生产企业有130多少家,后120名则分享了其它的156.8万量,平均每家不足1.5万量。 从2008年的数据可以看出,有三家企业产量超过100万量,即达到最小规模经济(ems),其它企业均在100万量以下,未达到最小规模经济;没有一个企业达到200万量,即最优规模点。同时,中国汽车企业的产量相差比较大,上汽产量几乎是吉利的8倍,超过了后120名企业产量之和。2008年中国汽车工业规模经济状况不佳,大部分企业没有达到最小规模经济。 (二)2009年中国汽车行业大部分行业仍未达到规模经济,但比2008年有很大的改观和2008年相比,产量排在前七名的企业仍是上汽、一汽、东风、长安等七大企业,第十

行业规模经济分析方法研究方法探讨

1 行业规模经济分析研究方法探讨 ——以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行业规模经济为例 郝成磊 20130202015 产业经济学 一、文献综述 1.规模经济的由来 规模经济最早是由亚当斯密提出的。斯密以制针工场为例,从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的角度揭示了制针工序细化之所以能提高生产力的原因在于分工提高了每个工人的劳动技巧和熟练程度,节约了由变换工作而浪费的时间,并且有利于机器的发明和应用。由于劳动分工的基础是一定规模的批量生产,因此,斯密的理论可以说是规模经济的一种古典解释。而真正意义的规模经济理论起源于美国,它揭示的是大批量生产的经济性规模。典型代表人物有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张伯伦、罗宾逊和贝恩等。 二十世纪初,Alfred Marshall 提出了规模经济理论,该理论认为,规模经济形成有两种途径:一是来自于个别企业对资源的充分利用、有效组织和生产率的提高而形成的“内部规模经济”; 二是来自于多个企业之间因合理的分工与联合、合理的地区布局等所形成的 “外部规模经济”。在此基础上,他又进一步研究了规模经济报酬的变化规律,即随着生产规模的不 断扩大, 规模报酬将依次经过规模报酬递增、 规模报酬不变和规模报酬递减三个阶段。他进一步研究了规模经济报酬的变化规律,即随着生 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规模报酬将依次经过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不变和规模报酬递减三个阶段。此外,马歇尔还发现了由“大规模”而带来的垄断问题,以及垄断对市场价格机制的破坏作用,规模经济与市场垄断之间的矛盾就是著名的“马歇尔冲突”。他说明企业规模不能无节制地扩大,否则所形成的垄断组织将使市场失去“完全竞争”的活力。之后,英国经济学家罗宾逊和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伦针对“马歇尔冲突”提出了垄断竞争的理论主张,使传统规模经济理论得到补充。 二十世纪中期,Samuelson 进一步认为,生产在企业里进行的原因在于效率通常要求大规模的生产、筹集巨额资金以及对正在进行的活动实行细致的管理与监督,导致在企业里组织生产的最强有力的因素来自于大规模生产的经济性。 规模经济理论自提出后,深刻的影响了汽车、石化、钢铁等规模经济比较明显的产业。 2. 规模经济和行业规模经济 (适度的规模所产生的最佳经济效益,在微观经济 学理论中它是指由于生产规模扩大而导致的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现象)。规模经济效益是指由于规模的扩大导致年金计划本身长期平均管理成本的大幅降低以及经济效率和收益的提高。由

诗歌鉴赏意境例题练习及答案

诗歌鉴赏 意象和意境 ?学习目标:掌握意境的构成,体会意境美 ?学习难点:准确把握答题思路 要点阐释: 1、意象 诗歌的意象,即诗歌中的形象。“意象”的“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诗中的所抒之“情”、所言之“志”,就是主观之情“意”;“象”是指诗人在现实中感受到的客观物象,诗中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所叙之事、所描之人,就是客观之物“象”。“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叫“意象”。意象”就是蕴含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是表现诗人感情的载体。 例如枊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就是用以下六个意象组成:“千山”、“鸟”、“孤舟”“蓑笠翁”“寒江”“雪”。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散曲是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等十一个意象组成。 2、意境 诗歌的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一种情景交融而又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是作者的创作与读者的想象共同创造的结果。它是诗人主

观的“意”(思想感情)与客观的“境”(自然景物)的有机统一。诗人常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鉴赏意境就要从作者所描绘的风物、景象入手,把握作者贯穿其中的思想感情。即象——境——情。 例如马致远的《秋思》中那些冷落衰败的意象,构成了萧索悲凉的深秋的意境。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表现出宁静幽深的意境。张旭的《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营造了一个清远含蓄的意境。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色暖,虫声新透绿窗纱。”营造了一个清新明丽的意境。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连用缺月、疏桐、孤鸿等意象,营造了孤独凄凉的意境。韦庄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全诗前运用了“阴雨”、”江草”、”鸟鸣”,柳”、堤”等意象构成了这样一种凄凉凄清意境 3、意境与意象的区别: 1)意象是表意的典型物象,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意境是通过一个个意象构成的生活图景或艺术氛围。 2) 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意境是由一个个意象组合融合而成。 3) 意境和意象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依赖。没有意象,不能构成意境;没有意境,那些物象只是一盘散沙,没有灵魂。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通过十一个意象有机组合而成为凄凉悲清的意境,表达了一个沦落天涯的孤独旅人的落寞、寂寥、怀乡的情感。 总之,意境是作家所追求的艺术创造的终极目标,意象则只是营造意境的手段和材料

大众传播研究方法

大众传播研究方法 传播学是一门旨在研究人类如何创制交换和解读信息的社会科学,因此,传播学研究需要将科学与人文研究结合起来。——史蒂芬小约翰 第一章理论与研究范式 一理论与范式 理论:理论就是为了解释某个现象,按照一定的规范所抽象出来的概念体系,一个理论包含如下几个特征: 1 理论的目标是对某个现象做出解释。 2 理论是一个概念体系。理论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概念,二是概念之间的联系。 比概念更高一层的是命题,命题是对概念之间的关系的判断。假说是提出来供人们思考的命题,有关真假的判定要到这种思考完成后才能做出。 3 理论的建立必须遵循规范的程序 如何评估理论: 1 一个理论要说明自己的适用范围。 2 理论内部必须逻辑一致,不能出现自相矛盾的现象 3 理论要具有启发性 4 理论要经受的住时间的检验 对客观经验主义范式看来说: 1 要对所收集的复杂数据做出全面合理的解释。 2 最好能对实践进行预测 3 要简洁奥卡姆剃刀法则:去掉那些可有可无去不难以证明的假说 4 要可证伪 可证伪性:哲学家波普尔提出的原则,一个科学的理论必须是能够被证明是错误的,否则这个理论不具有科学性,也就是说一个理论必须明确地规定出现什么结果时,假设会被证明是错误的;出现什么结果时,假设会被证明是正确的。 5 具有实用性 对诠释经验主义和批判理论来说: 1 要对人和社会做出新的解释 2 对研究者的价值做出说明 3 具有美学上的吸引力 4 可以获得学术共同体的认可 5 有利于促进社会变革 范式: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范式”的概念,来研究理论和科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库恩把不同的学者之间所持有的不可通约的研究范例称为范式。范式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公认并共享的思维方式。范式的特点表现在三方面: 1 它是指导一个学术群体中大部分成员的范例和前提假设 2 范式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公认并共享的世界观,围绕着某个范式会形成“无形的学院” 3 不同的学术共同体之间的范式是不可通约的,他们相互矛盾,针锋相对。

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规模经济 英文名称:economies of scale 定义: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 应用学科:资源科技(一级学科);资源经济学(二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百科名片 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定义: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属于资源科技(一级学科) 、资源经济学(二级学科)。 目录 定义 规模经济的特点 规模经济的界定 规模经济的原因 规模经济的主要类型 规模经济的优势 制约规模经济的因素 实现规模经济途径 规模经济的确定方法1、会计分析计算法 2、工程法 参考规模不经济

经验学习曲线 微观经济学 范围经济 展开 编辑本段定义 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 规模经济的定义规模经济(economics of scale)又称“规模利益”(scale merit),指在一定科技水平下生产能力的扩大,使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趋势,即长期费用曲线呈下降趋势。规模指的是生产的批量,具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生产设备条件不变,即生产能力不变情况下的生产批量变化,另一种是生产设备条件即生产能力变化时的生产批量变化。规模经济概念中的规模指的是后者,即伴随着生产能力扩大而出现的生产批量的扩大,而经济则含有节省、效益、好处的意思。按照权威性的包括拉夫经济学辞典的解释,规模经济指的是:给定技术的条件下(指没有技术变化),对于某一产品(无论是单一产品还是复合产品),如果在某些产量范围内平均成本是下降或上升的话,我们就认为存在着规模经济(或不经济)。同于边际效益一样,在某一区域里才满足此规模经济性。具体表现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向下倾斜,从这种意义上说,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便是规模曲线,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上的最低点就是“最小最佳规模(minimum optimal scale以下简称mos)”。上述定义具有普遍性,银行业规模经济便由此引申而来。 编辑本段规模经济的特点 长期费用曲线的下降不是无限的,曲线最低点称为最小最终规模; 企业规模经济

大众传播学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2年大众传播学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期末复习题 一、填空题 1.传播主体影响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是传播者__可信______度和___权威_____度。 2.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美国学者___施拉姆__传播学概论___________。 3.美国学者赖特所提出的“四功能说”将大众传播的功能概括为:(1)__环境监视__________;(2)____解释与规定__________(3)__________社会化_____;(4)____提供娱乐___。 4.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__媒介组织____运用先进的_____传播技术__和____产业化____手段,以社会上___一般大众_____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5.从构成上讲,作为社会机构的大众传播媒介,由___人员_、___设备_______和_____组织_____三大部分组成。 6.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主要有________5W模式和香农—韦弗的________模式。 7.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美国的_________________。 8.传播效果主要受制于三个方面的因素:(1)传播________________;(2)传播________________;(3)传播____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 1.信息社会2.媒介控制3.社会传播4.媒介接近权5.信息社会6.社会传播7.知识沟理论8.文化帝国主义 三、简答题 1.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经济制度的根本区别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2.传播学的两大学派——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主要立场和差异是什么? 3.传播权的理论主张有哪几个要点? 4.简述传播效果发生的逻辑顺序和表现阶段性可分为哪三个层面。 5.受众方面影响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方面? 6.请简要回答能对传播媒介产生控制作用的环节或因素有哪些方面。 四、论述题 1.“受众即市场”观点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其积极的意义与消极的方面各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正确看待这一观点。 2.影响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结合传播实际进行论述。

实变函数论与泛函分析曹广福1到5章课后答案

第一章习题参考解答 3.等式)()(C B A C B A --=?-成立的的充要条件是什么? 解: 若)()(C B A C B A --=?-,则 A C B A C B A C ?--=?-?)()(. 即,A C ?. 反过来, 假设A C ?, 因为B C B ?-. 所以, )(C B A B A --?-. 故, C B A ?-)(?)(C B A --. 最后证,C B A C B A ?-?--)()( 事实上,)(C B A x --∈?, 则A x ∈且C B x -?。若C x ∈,则C B A x ?-∈)(;若C x ?,则B x ?,故C B A B A x ?-?-∈)(. 从而,C B A C B A ?-?--)()(. A A C B A C B A C =?-?--=?-?)()(. 即 A C ?. 反过来,若A C ?,则 因为B C B ?-所以)(C B A B A --?- 又因为A C ?,所以)(C B A C --?故 )()(C B A C B A --??- 另一方面,A x C B A x ∈?--∈?)(且C B x -?,如果C x ∈则 C B A x )(-∈;如果,C x ?因为C B x -?,所以B x ?故B A x -∈. 则 C B A x ?-∈)(. 从而 C B A C B A ?-?--)()( 于是,)()(C B A C B A --=?- 4.对于集合A ,定义A 的特征函数为????∈=A x A x x A ,0,1)(χ, 假设 n A A A ,,,21是 一集列 ,证明: (i ))(inf lim )(inf lim x x n n A n n A χχ= (ii ))(sup lim )(sup lim x x n n A n n A χχ= 证明:(i ))(inf lim n n m N n n n A A x ≥∈??=∈?,N ∈?0n ,0n m ≥?时,m A x ∈. 所以1)(=x m A χ,所以1)(inf =≥x m A n m χ故1)(inf sup )(inf lim ==≥∈x x m n A n m N b A n χχ

企业竞争战略及规模经济性分析

贵州大学 继续在教育学院 学生毕业论文 题目:企业竞争战略及规模经济性分析 2 0 0 8级商务管理专业 学生姓名李海昊 论文完成日期:二0一0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企业竞争战略及规模经济性分析 一、前言 20世纪末我国已经摆脱了短缺经济,但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木合理性却日益明显,一般产品生产能力严重过剩,高新产品开发和生产严重不足,产业升级和产品升级换代缓慢,大多数产品缺乏市场竞争能力,企业发展严重受挫。为面对知识经济、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入世”后的各种挑战,使国有企业尽快摆脱困境,我国正进行“以发展为主题”的经济结构的调整,企业将面临一系列的重组和变革,规模化、专业协作化将是企业发展的方向。面对国际和国内未来的发展趋势,企业如何创造竞争优势?如何提高竞争能力?——这将是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普遍面临的抉择。 二、国有企业战略选择与规模经济 美国着名战略管理学者迈克尔·波特在着名论着《竞争优势》和《竞争战略》中就企业竞争优势、竞争战略等相关问题作出精辟的论述,他认为:竞争战略的实质就是将一个

企业与其环境建立关系,其关键在于企业对外部的应变能力。战略选择的意图是针对行业的各种竞争力的影响,在一个行业里寻求长期的、有利的竞争地位和竞争优势。取得竞争优势的基本竞争战略可以概括为成本领先战略和差别化战略。在企业经营实践中,竞争战略很少有单一的成本领先或差别化形式。企业竞争战略通常采取以成本领先为主,兼以差别化战略;或者以差别化为主,兼以成本领先。当然企业的竞争战略不同,取得竞争优势的途径也不相同。就我国实际情况而言,大多数国有企业采取的战略对策是:一方面,通过加大技术创新、提高技术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企业的战略重组和资本经营的方式,实现其规模的扩张,达到行业内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提高市场的竞争能力。本文主要讨论战略重组和资本经营过程中的规模扩张问题。(一)产业结构与规模经济 我国国有企业的组织结构以中小企业为主(据统计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90%),这种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产业结构面对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存在诸多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产业集中度低,规模效益差是我国经济的一个突出问题 我国不少工业产品总产量名列世界前茅,这说明我国产业具有相当的生产总规模。但由于产业集中度低,产业组织过于分散,企业规模偏小,尤其是缺乏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超大型企业,这一点从我国最大企业与世界最大企业相比就可以得到证明。造成产业集中度低的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我国形成的投资体制和分配体制,使国有企业创造利润的绝大多数被国家抽走,而国家对企业资金注入极少,银行融资有限,又缺乏直接融资渠道,企业规模偏小;我国的产业结构中,追求“大而全”、“小而全”,重复建设和重复投资,也造成企业规模偏小。企业规模偏小导致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和规模不经济。 2.产业的供给规模超过市场的需求规模,导致市场的过度竞争,这是我国经济的又一个突

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学案)

第二节景物形象 意象意境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意象”和“意境”两个概念及其区别。 2初步鉴赏诗歌意境,积累常见意象。 {练习一}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问:这首小令描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意象: 意境: 【练习二】 理解“意象”和“意境”两个概念及其区别。 圈出下列诗句中的意象:连一连下列诗句中的意境特点: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幽清明净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和谐静谧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沉郁孤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开阔苍凉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高远辽阔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雄浑壮丽 【知识积累一】 (一)意象与意境的区别? 区别:(1)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意境则与全篇对应,是要体悟的、抽象的,是一种氛围。 (2)意象是分析诗歌散文时的用语,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些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 用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 意象=物象×情思意境=意象+氛围意象+意象=意境 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如果意象是鬼火,意境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夜色;如果意象是狼狗、铁丝网、警棍、坦克,意境即白色恐怖。 {练习三}赏析下面两首诗的意象与意境。 (一)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有如下意象:()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景的画面,创造出()的意境。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 (二)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诗人借助()这些意象,与()等富有感情色彩的词和()这个具有象征意义的诗句结合起来,构成了()的气氛,创造出()的意境。但是诗人的心态却非常坚

实变函数与泛函分析基础(第三版)

主要内容 本章讨论的点集理论,不仅是以后学习测度理论和新积分理论的基础,也为一般的抽象空间的研究提供了具体的模型. 学习本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本章的基本概念较多,且有些概念(如内点、聚点、边界点等)相互联系,形式上也常有类似之处,因而容易混淆. 学习这些概念时要细心认真,注意准确牢固地掌握每一个概念的实质,学习时可同其类似的概念对照,注意区别概念间的异同点. 尤其要注意的是,本章对有些概念(如聚点),给出了多种等价(充要)条件,这将有利于理解概念的本质,特别是在讨论某些具体问题时,如能恰当地选用某种条件,常常会给问题的解决带来方便. 所以对等价条件必须深刻理解,熟练灵活地运用. 2、在开集、闭集和完备集的性质的讨论中,开集是基础,因为闭集是开集的补集,完备集是一种特殊的闭集,所以弄清了开集的性质,闭集和完备集的性质也就自然得到了. 3、本章中定理亦较多,对定理的学习,要注意弄清下述三点:一是定理的条件和要证的结论;二是定理的证明方法和推理过程;三是定理的意义和作用. 要特别注意论证思路和方法,这样才能逐步提高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是定理, 然它们的意义和作用也会不尽相同.本章有些定理,如有限覆盖定理(定理),聚点存在定理(定理)以及直线上开集的结构定理(定理)等都是本章中的重要定理,在今后的学习中常有应用. 4、康托集是本章给出的一个重要例子. 对它的一些特殊性质,在直观上是难以想象的,比如它既是不包含任何区间的完备集,同时它还具有连续基数 ,下章中我们还将证明它的测度为零. 正是因为它的这些“奇怪”性质,使得它在许多问题的讨论中起着重要作用. 复习题 一、判断题 1、设P ,n Q R ∈,则(,)0P Q ρ=?P Q =。(× ) 2、设P ,n Q R ∈,则(,)0P Q ρ>。(× ) 3、设123,,n P P P R ∈,则121323(,)(,)(,)P P P P P P ρρρ≥+。 (× ) 4、设点P 为点集E 的内点,则P E ∈。(√ )

实变函数与泛函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实变函数与泛函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实变函数与泛函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10047 课程名称:实变函数与泛函分析 英文名称:Real variable analysis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50 学分:3 适用对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本科 考核方式:考试,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 先修课程:数学分析和高等代数 二、课程简介 中文简介:实变函数起源于对连续而不可微函数以及Riemann可积函数等的透彻研究,在点集论的基础上讨论分析数学中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和性质,其主要内容是引入Lebesgue积分并克服了Riemann积分的不足。它是数学分析的继续、深化和推广,是一门培养学生数学素质的重要课程,也是现代数学的基础。泛函分析起源于经典的数学物理边值问题和变分问题,同时概括了经典分析的许多重要概念,是现代数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它综合运用了分析、代数与几何的观点和方法研究、分析数学和工程问题,其理论与方法具有高度概括性和广泛应用性的特点。 英文简介:Real variable analysis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is a theoretical course of mathematics which can be used in variable fields such as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physics, chemical, biology, economic and other fields. The educational aim in this course is to develop the abilities of students in analyzing and solving practical problem by the special ways of Real variable analysis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thinking and reasoning.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在实变函数与泛函分析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着重泛函分析的应用,教学的目的是丰富学生的知识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程就其实质来说是方法性的,但对于应用学科的学生来说,作为授课的目的,则是知识性的,故在教学方法和内容的选择上来说,只能让学生了解那些体现实变函数与泛函分析基本特征的思想内容,冗难的证明过程应尽量避免。本课程要求如下: 1. 理解和掌握集合间的关系和集与映射间的关系,了解度量空间的相关概念和Lebesgue可测集的有关内容和性质。

商业银行规模经济分析

商业银行规模经济分析 摘要:我国的商业银行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数目从少变多,规模从小变大,市场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由于市场机制和国家政策上的问题,商业银行在很多方面存在问题。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巨额不良资产问题和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现阶段,国内银行业无论是在规模方面或是经营效率、公司治理及技术方面均不同程度地落后于国外同行。研究中国银行业的规模经济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这有助于判断中国银行业的规模经营现状,分析影响中国银行业规模经济的主要因素,探讨中国不同商业银行的最佳规模及提升中国银行业规模经济和竞争优势的途径,为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新的解决思路和方法。本文将以建设银行的数据建立一个模型来分析银行的规模经济的影响因素,并由此提出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规模经济影响因素措施 一、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的定义 商业银行规模经济是指随银行业务规模发展、人员数量增多和机构网点的扩大而引发的单位营运成本下降以及单位收益上升的现象,它反映着银行规模与成本、收益之间的变动关系。与之相对应的是规模不经济,它指的是在规模扩大之后,出现平均成本不变,甚至升高的状况。一般来说,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包括内在经济与外在经济两个方面。所谓内在经济是指单个银行由于业务运营规模的扩张,从内部引起收益的增加。如果银行在固定营业成本没有显著变化的情况下,因其经营规模扩大而相应降低了单位资金运营成本,这种节约所带来的效益提高便是内在经济。而外在经济是指整个银行产业规模扩大而使单个银行得到了良好的人才、信息、资金融通、联行结算等便利服务而引起收益递增的现象。 二、提高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的意义 l、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经济效益。规模经济的形成过程,就是商业银行经营成本尤其是固定成本不断降低的过程,同时,规模经济的形成过程,也是向效率较高、协作更紧密的单位集中的过程,从而使资源得到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助于银行节省大量的费用,同时,合理的资金的运用也使得商业银行的收益能力大大提高,从而会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增强盈利能力,提高竞争力。 2、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市场结构。规模经济会促使大银行的产生,改变原有的规模结构,形成既具有竞争性又具有适度垄断性的市场结构。合理市场结构的产生对于缓解行业竞争压力,促进银行业合理、有序、竞争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规模经济在促进合理市场结构形成的同时,也会促使银行采用先进的信息和网络技术,推动整个银行业的稳定、持续发展。3,有助于增强锓行的市场竞争力。规模经济所带来的规模壁垒效应、低成本优势、较高的创新水平和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对于市场的影响力,不仅提高了银行的收益能力和水平,更为重要的是使得银行在竞争中处于一种优势地位,从而银行可以利用一系列的优势进一步增加服务种类,并且提升服务质量,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增加银行获利的能力。, 4、有助于加快金融创新。规模经济使银行拥有一方面或多方面的优势,可以节约大量的金融资源,银行要保持已有的优势地位,必须在金融创新方面加大投入,否则,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已有的优势很容易就会被在金融创新方面具有优势的银行超过。所以,规模经济的形成有助于促进银行加大金融创新的力度,加大科技开发的投资和重视程度,从而整体上会加快金融创新的步伐。 当然,规模经济也会带来诸如垄断、使银行缺乏个性化和应变能力、战略风险、组织风险和财务风险等问题,但是总体上来说,规模经济的积极作用更大一些。 三、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的影响因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