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红军长征的资料简介

关于红军长征的资料简介

关于红军长征的资料简介
关于红军长征的资料简介

关于红军长征的资料简介

关于红军长征的资料简介

一,关于红军名称来历: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部队名称

是“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秋收起义的工人,农民,自卫军

上井冈山时名称是“工农革命军”。其他地方起义部队名称,有

农民革命军,土地革命军,农民革命团等等。1927年11月临

时中央政治局规定,党所建立的军队名称是工农革命军。192

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

领导的部队会师,正式组成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此时共

产国际建议使用工农红军的名称。1928年5月25日党中央

发出第51号通报,规定党领导的武装部队一律改称中国工农

红军。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协议。红军主力部队

于1937年8月改编为“八路军”。南方8省边界13个地区的

红军游击队于1937年10月改编为“新四军”。1946年秋“八路

军”“新四军”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二,关于红军的发展:1927年“八.,一”起义后,党在各地发

动农民工人开展武装斗争,主要有:1秋收起义;1927年9

月9日,毛泽东任前敌委员会书记,领导革命军人,农军,

工人起义,10月下旬到达井冈山建立根据地。2海陆丰农民

起义;1927年10月,彭湃领导农民自卫军起义。3广州起义;

1927年12月1日,张太雷,叶剑英,聂荣臻,叶挺等领导革

命军人,广州工人起义。4湘南起义;1928年1月,朱德,

陈毅领导的南昌起义余部在湘南发动农民起义,3月转到井冈

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5弋横起义;1927年11

月,方志敏领导江西农民起义,建立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6

黄麻起义;1927年11月,潘忠汝,吴光浩,徐海东等人领导的红安,麻城两县农民起义,建立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7渭华起义;1928年春,刘志丹,谢子长领导渭南,华县的学生,农民,革命军人起义。8平江起义;1928年7月22日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领导的革命士兵和农民起义,主力部队转到

井冈山。9百色起义;1929年12月11日,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领导广西右江的革命士兵,农民起义,开辟了右江革

命根据地。10鄂东南农民起义;董必武领导。11确山农民起义;扬靖宇领导。12湘鄂边武装起义;贺龙,周逸群领导。1 3龙岩起义;邓子恢领导。14永定起义;张鼎丞领导。15琼崖起义;杨善集,王文明,冯白驹等领导。全国各地先后有

一百余次的武装起义,各地起义的农民,工人,革命士兵,

一部分成为红军,至1933年第五次…围剿?前,红军总兵力约

计30万人。

三,关于红军四支部队的长征时间;第一支,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五个军团,教导师,中央机关8万6千人于1934年10月16日至21日,分别从长汀,宁化,瑞金,于都等地出发,经过11个省区,行程2万5千里,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部队剩有6千余人。第二支,红二方面军

二个军团2万余人于1935年11月19日,从湖南桑植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甘肃会宁。部队剩有9千余人。第三支,红四方面军10万余人,于1935年3月28日,从四川苍溪出发,1936年10月8日到达甘肃会宁,部队剩有1万3

千余人。第四支,红25军于1934年11月16日数千人,从

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合编为红15军团,11月3日编入红一方面军。

四,关于各路红军在长征过程中会师;各路红军在长征中有

六次大的会师,按时间顺序,第一次是1935年5月1日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与徐海东领导的红25军会师,组成红军第15军团。第二次是1935年6月15日毛泽东领导的红一方面军与张国焘领导的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组成左路军

由张国焘指挥,右路军由毛泽东指挥,左路军因张国焘分裂,红四方面军所有部队(包括右路军中的红四方面军和左路军

中的红一方面军),没有按计划北上。第三次是1935年10

月19日,毛泽东领导的红一方面军,与徐海东,程子华,刘子丹领导的红15军团在陕北保安县吴起镇会师。第四次是1 936年6月22日张国焘领导的红四方面军与贺龙,任弼时等领导的红二军团,红六军团(7月2日红二,六军团,红32军组成红二方面军)在四川甘孜会师。第五次是1936年10

月9日,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县城会师。

第六次是1936年10月22日,毛泽东领导的红一方面军与贺龙,任弼时领导的红二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县以东的将台堡会师。至此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县的会师,宣告红军长征

结束。12月7日,统一的中央军委组成,毛泽东为主席。

五,红军长征中的几次重要会议:1遵义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领导);2两河口会议(确定北上的战略方针);3沙窝会议(说服张国焘组建左右路军);4巴西会议(决定迅速脱离险区继续北上);5俄界会议(作出关于张国焘错误的决定);6班罗镇会议(决定陕北作为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7瓦窑堡会议(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六,各路红军中的主要领导人和著名将领;红一方面军(中

央红军):毛泽东(军委主席,三人指挥小组成员),周恩

来(三人指挥小组成员,总政委),朱德(总司令),王稼

祥(三人指挥小组成员总政治部主任)刘伯承(总参谋长)

彭德怀(军团长)林彪(军团长)罗荣桓(军团政治部主任),陈云(军团政委)聂荣臻(军团政委),叶剑英(参谋长)

张闻天(政治局常委,负总责),邓小平(总政治部秘书长)博古(政治局常委)杨尚昆(总政副主任)陈赓(干部团长)黄克诚(总政组织部长),肖劲光(军团政委)谭政(总政

副主任)张云逸(先遣队司令员)罗瑞卿(先遣队参谋长)等。红二方面军:贺龙(总指挥)任弼时(政委)关向应(副政委)萧克(军团长)王震(军团政委)等。红四方面军:

张国焘(中央代表,军政会主席)徐向前(总指挥)陈昌浩(政委)王树声(副总指挥)李先念(军长)。红15军团:徐海东(军团长)刘志丹(副军团长)。留在根据地作战的

著名红军将领:项英,陈毅,粟裕,谭震林,张鼎丞,邓子

恢等。错误指挥使红军遭受重大损失的人是:李德(德国人

共产国际派到中国的军事顾问,三人小组成员,指挥湘江战

役中,中央红军损失过半,遵义会议上被撤消军事指挥权)

博古(三人小组成员,遵义会议上被撤消军事指挥权)张国

焘(后受处分,被撤消部队领导权)。。

七,红军长征中的著名战役: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

泸定桥。

八,长征结束红军改编;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再次谈判合作,1937年8月25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中国

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9月改称第十八集团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

任弼时任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任政治部副主任。下辖三个师,

以红一方面军和15军团为主,编成115师,林彪任师长,聂荣臻任副师长,罗荣桓任政委。以红二方面军为主,编成12 0师,师长贺龙,副师长肖克,政委关向应。以红四方面军为主,编成129师,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政委张浩(因病离职,1938年1月邓小平继任)。1937年10月2日,红

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陈毅,张鼎丞,张云逸,高敬亭任第1,2,3,4支队司令员。1939年新四军组建江北指挥部,张云逸任指挥,徐海东,罗炳辉任副指挥。江南指挥部,陈毅任指挥,

粟裕任副指挥,组建5支队罗炳辉为司令员。6支队彭雪枫为司令员。鄂豫挺进支队,李先念为司令。1941年1月发生皖

南事变,陈毅任代军长,刘少奇任政委,张云逸任副军长,

赖传珠任参谋长,邓子恢任政治部主任,第1师长粟裕政委

刘炎,第2师长张云逸政委郑位三,第3师长兼政委黄克诚,第4师长兼政委彭雪枫,第5师长兼政委李先念,第6师长

兼政委谭震林,第7师长张鼎丞政委曾希圣。1946年10月3日延安《解放日报》首次使用“人民解放军”,1948年11月1日中央军委〈通令〉正式使用“中国人民解放军”名称。并把各大战略区部队编为野战军,下辖兵团,军,师,团,--。按区域,西北为第一野战军,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贺龙

任第一副司令员,张宗逊,赵寿山任副司令员,甘泗淇任政

治部主任;中原为第二野战军,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

政治委员,张际春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李达任参谋长;

华东为第三野战军,陈毅任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任副司令员

兼第二副政委,谭震林任第一政委,宋任穷任第三副政委,

张震任参谋长,唐亮任政治部主任;东北为第四野战军,林

彪任司令员,罗荣桓任第一政委,邓子恢任第二政委,肖劲

光任第一副司令员,黄克诚任第二副.司令员,谭政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肖克任第一参谋长,赵尔陆任第二参谋长。

建国后,各大军区,省军区,各军,兵种的相继建立,野战

军的名称也随之改变。

摘录整理说明:本资料来源,1,<辞海》。2,《资料卡片杂志》。3,中共党史大事年表。

徐之伟2006年6月10日关于红军长征的资料简介

九,关于红军名称来历: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部队名称是“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秋收起义的工人,农民,自卫军上井冈山时名称是“工农革命军”。其他地方起义部队名称,有农民革命军,土地革命军,农民革命团等等。1927年11月临时中央政治局规定,党所建立的军队名称是工农革命军。192 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正式组成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此时共

产国际建议使用工农红军的名称。1928年5月25日党中央

发出第51号通报,规定党领导的武装部队一律改称中国工农红军。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协议。红军主力部队于1937年8月改编为“八路军”。南方8省边界13个地区的

红军游击队于1937年10月改编为“新四军”。1946年秋“八路军”“新四军”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十,关于红军的发展:1927年“八.,一”起义后,党在各地发动农民工人开展武装斗争,主要有:1秋收起义;1927年9

月9日,毛泽东任前敌委员会书记,领导革命军人,农军,

工人起义,10月下旬到达井冈山建立根据地。2海陆丰农民

起义;1927年10月,彭湃领导农民自卫军起义。3广州起义;

1927年12月1日,张太雷,叶剑英,聂荣臻,叶挺等领导革命军人,广州工人起义。4湘南起义;1928年1月,朱德,

陈毅领导的南昌起义余部在湘南发动农民起义,3月转到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5弋横起义;1927年11月,方志敏领导江西农民起义,建立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6黄麻起义;1927年11月,潘忠汝,吴光浩,徐海东等人领导的红安,麻城两县农民起义,建立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7渭华起义;1928年春,刘志丹,谢子长领导渭南,华县的学生,农民,革命军人起义。8平江起义;1928年7月22日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领导的革命士兵和农民起义,主力部队转到

井冈山。9百色起义;1929年12月11日,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领导广西右江的革命士兵,农民起义,开辟了右江革

命根据地。10鄂东南农民起义;董必武领导。11确山农民起义;扬靖宇领导。12湘鄂边武装起义;贺龙,周逸群领导。1 3龙岩起义;邓子恢领导。14永定起义;张鼎丞领导。15琼崖起义;杨善集,王文明,冯白驹等领导。全国各地先后有

一百余次的武装起义,各地起义的农民,工人,革命士兵,

一部分成为红军,至1933年第五次…围剿?前,红军总兵力约

计30万人。

十一,关于红军四支部队的长征时间;第一支,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五个军团,教导师,中央机关8万6千人于1 934年10月16日至21日,分别从长汀,宁化,瑞金,于都等地出发,经过11个省区,行程2万5千里,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部队剩有6千余人。第二支,红二方面军二个军团2万余人于1935年11月19日,从湖南桑植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甘肃会宁。部队剩有9千余人。

第三支,红四方面军10万余人,于1935年3月28日,从四川苍溪出发,1936年10月8日到达甘肃会宁,部队剩有1

万3千余人。第四支,红25军于1934年11月16日数千人,从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合编为红15军团,11月3日编入红一方面军。

十二,关于各路红军在长征过程中会师;各路红军在长征中

有六次大的会师,按时间顺序,第一次是1935年5月1日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与徐海东领导的红25军会师,组成红军第15军团。第二次是1935年6月15日毛泽东领导的红一方面军与张国焘领导的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组成左路

军由张国焘指挥,右路军由毛泽东指挥,左路军因张国焘分裂,红四方面军所有部队(包括右路军中的红四方面军和左

路军中的红一方面军),没有按计划北上。第三次是1935年10月19日,毛泽东领导的红一方面军,与徐海东,程子华,刘子丹领导的红15军团在陕北保安县吴起镇会师。第四次是1936年6月22日张国焘领导的红四方面军与贺龙,任弼时

等领导的红二军团,红六军团(7月2日红二,六军团,红3 2军组成红二方面军)在四川甘孜会师。第五次是1936年1 0月9日,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县城会师。第六次是1936年10月22日,毛泽东领导的红一方面军与贺龙,任弼时领导的红二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县以东的将台堡会师。至此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县的会师,宣告红军长征

结束。12月7日,统一的中央军委组成,毛泽东为主席。

十三,红军长征中的几次重要会议:1遵义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领导);2两河口会议(确定北上的战略方针);3沙窝会议(说服张国焘组建左右路军);4巴西会议(决定

迅速脱离险区继续北上);5俄界会议(作出关于张国焘错误的决定);6班罗镇会议(决定陕北作为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7瓦窑堡会议(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十四,各路红军中的主要领导人和著名将领;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毛泽东(军委主席,三人指挥小组成员),周恩

来(三人指挥小组成员,总政委),朱德(总司令),王稼

祥(三人指挥小组成员总政治部主任)刘伯承(总参谋长)

彭德怀(军团长)林彪(军团长)罗荣桓(军团政治部主任),陈云(军团政委)聂荣臻(军团政委),叶剑英(参谋长)

张闻天(政治局常委,负总责),邓小平(总政治部秘书长)博古(政治局常委)杨尚昆(总政副主任)陈赓(干部团长)黄克诚(总政组织部长),肖劲光(军团政委)谭政(总政

副主任)张云逸(先遣队司令员)罗瑞卿(先遣队参谋长)等。红二方面军:贺龙(总指挥)任弼时(政委)关向应(副政委)萧克(军团长)王震(军团政委)等。红四方面军:

张国焘(中央代表,军政会主席)徐向前(总指挥)陈昌浩(政委)王树声(副总指挥)李先念(军长)。红15军团:徐海东(军团长)刘志丹(副军团长)。留在根据地作战的

著名红军将领:项英,陈毅,粟裕,谭震林,张鼎丞,邓子

恢等。错误指挥使红军遭受重大损失的人是:李德(德国人

共产国际派到中国的军事顾问,三人小组成员,指挥湘江战

役中,中央红军损失过半,遵义会议上被撤消军事指挥权)

博古(三人小组成员,遵义会议上被撤消军事指挥权)张国

焘(后受处分,被撤消部队领导权)。。

十五,红军长征中的著名战役: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

夺泸定桥。

十六,长征结束红军改编;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再次谈判合作,1937年8月25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中

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9月改称第十八集团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

任弼时任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任政治部副主任。下辖三个师,以红一方面军和15军团为主,编成115师,林彪任师长,聂荣臻任副师长,罗荣桓任政委。以红二方面军为主,编成12 0师,师长贺龙,副师长肖克,政委关向应。以红四方面军为主,编成129师,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政委张浩(因病离职,1938年1月邓小平继任)。1937年10月2日,红

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陈毅,张鼎丞,张云逸,高敬亭任第1,2,3,4支队司令员。1939年新四军组建江北指挥部,张云逸任指挥,徐海东,罗炳辉任副指挥。江南指挥部,陈毅任指挥,

粟裕任副指挥,组建5支队罗炳辉为司令员。6支队彭雪枫为司令员。鄂豫挺进支队,李先念为司令。1941年1月发生皖

南事变,陈毅任代军长,刘少奇任政委,张云逸任副军长,

赖传珠任参谋长,邓子恢任政治部主任,第1师长粟裕政委

刘炎,第2师长张云逸政委郑位三,第3师长兼政委黄克诚,第4师长兼政委彭雪枫,第5师长兼政委李先念,第6师长

兼政委谭震林,第7师长张鼎丞政委曾希圣。1946年10月3日延安《解放日报》首次使用“人民解放军”,1948年11月1日中央军委〈通令〉正式使用“中国人民解放军”名称。并把各大战略区部队编为野战军,下辖兵团,军,师,团,--。按区域,西北为第一野战军,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贺龙

任第一副司令员,张宗逊,赵寿山任副司令员,甘泗淇任政

治部主任;中原为第二野战军,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张际春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李达任参谋长;华东为第三野战军,陈毅任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任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委,谭震林任第一政委,宋任穷任第三副政委,张震任参谋长,唐亮任政治部主任;东北为第四野战军,林彪任司令员,罗荣桓任第一政委,邓子恢任第二政委,肖劲光任第一副司令员,黄克诚任第二副.司令员,谭政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肖克任第一参谋长,赵尔陆任第二参谋长。建国后,各大军区,省军区,各军,兵种的相继建立,野战军的名称也随之改变。

摘录整理说明:本资料来源,1,<辞海》。2,《资料卡片杂志》。3,中共党史大事年表。

徐之伟2006年6月10日

关于红军长征故事的演讲稿模板

关于红军长征故事的演讲稿模板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红军长征,是一首雄壮豪迈、大气磅礴的革命交响曲!长征,把惊涛壮观推出,把日出瑰丽托起,让松柏昂首挺拔,让雄鹰翱翔蓝天!那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那高唱“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 的肝胆豪情,化作一种不朽的精神,光照千秋流芳万古 ;下面是有红军长征故事演讲稿,欢迎参阅。 红军长征故事演讲稿范文1 二万五千里长征,一次改变中国命运的征程已在人们的评说中过去了大半个世纪。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它特有的魅力就像是一部最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回首风雨来时路,漫漫征程,说不完的艰难困苦,道不尽的严峻险阻。冰封的皑皑雪山、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峡谷急流、有乌江天险、有弯弯赤水、有大渡激流......加之蒋介石百万大军的围追堵截、粮食的严重短缺,每一条都足以让人恐惧、绝望。可长征中的人,却利用自己的两只脚,长驱直至两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他们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攻占腊子口......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二万五千里血与汗的洗礼。所到之处,哪里没有浸透着红军战士的不散热血?哪里没有谱写着一曲动人的壮歌?长征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才是英雄好汉。他们排除万难,经历了九死一生的激烈战斗,战胜了任何人都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他们在一条布满荆棘和鲜血的道路上一步步艰难地走来,走向了光明和胜利。

那,是什么让长征中的人们明知征途有艰险,却毫无畏惧、万死无辞,前仆后继地奔向一个目标?是什么让他们突破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跨越万水千山,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英雄业绩,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革命篇章?是坚定不移的信仰、不屈不挠的求素、无所畏惧的前行、向着理想勇敢奋斗的精神。是老人们口中述说的长征精神。 巍峨的雪山掩盖了革命烈士的躯体,却埋藏不了他们满腔为国为民的赤诚之心;茫茫的沼泽地吞噬了革命烈士的身躯,却掩藏不住他们的信念;如雨的子弹夺去了革命烈士的生命,却夺不去他们的精神。 岁月的年轮沉淀了斑驳的痕迹,冲天的狼烟留下了悲壮的回声。时值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们回顾历史,不由感慨万千。红军长征的壮举已经成为历史,但是,长征精神却具有永恒不变的历史价值和光照千秋的缤纷异彩。那烙印在中华儿女灵魂深处的“长征精神”,与我们党和人民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壮丽进程中创造的西柏坡精神、延安精神、奥运精神、三峡移民精神、抗非典精神、神五神六精神一样,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和延续与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时代创造。长征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意志与品格的注脚;成为中华民族追求光明与理想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发奋图强、坚忍不拔、战胜一切困难的支柱。 现在,党中央领导集体正在率领全党和全国人民,为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让人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进行着新的长征。我们仍然需要在21世纪里,争取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实

《长征》专题资料

《长征》专题资料 【简介】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七百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介绍】 1934年10月,由于博古、李德等人“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8月,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为了给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索道路,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10月,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后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会合,并创建了湘鄂川苏区。 1934年10月上旬,中央红军主力各军团分别集结陆续出发,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及直属纵队离开江西瑞金。10月21日,中央红军从赣县王母渡至信丰县新田间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沿粤赣边、湘粤边、湘桂边西行,至11月15日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三道封锁线;然而李德等领导人一味退却,消极避战,使红军继续处于不利地位。中央军委决定从兴安、全州之间抢渡湘江,经浴血奋战,于12月1日渡过湘江(即第四道封锁线),由于连续苦战,红军由8万余人锐减5万余人,剩余3万余人。12月中旬,抵达湘黔边时,毛泽东主张部队放弃原定进入湘西与第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开会,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决定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使红军避免了覆亡的危险。 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遵义。1月15~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制定了红军之后的战略方针,从而在最危险的关头挽救了红军和中国共产党。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常用"生死攸关"来形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3月,组成了实际上以毛泽东为首,周恩来、王稼祥参加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他们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的名义指挥红军的行动。 遵义会议后,鉴于川敌布防严密,中央红军确定撤离遵义后,在川黔滇边和贵州省内迂回穿插。特别是在四渡赤水的过程中,中央红军灵活机动地创造战机,运动作战,各个歼敌,以少胜多,从而变被动为主动。随后出敌不意,主力南渡乌江,直逼贵阳,迅即西进,4月下旬以一部在翼侧策应。5月初,抢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由于执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红军顺利通过大凉山彝族区。接着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6月中旬,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红军以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为战略方针,中共中央决定将两个方面军混合编为左、右两路军过草地北上。中共中央随右路军跨过草地,抵达班佑、巴西地区。8月底,右路军一部在包座全歼国民党军第四十九师约五千余人后,打开了向甘南前进的门户。9月张国焘率左路军到达阿坝地区后,拒绝执行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针,并要挟中共中央和右路军南下。毛泽东等于9月10日急率第一、第三军(后组成陕甘支队)继续北上,夺取腊子口,突破国民党军渭河封锁线,经固原翻越六盘山,于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今吴旗县城),先期结束了长征。11月21~24日取得了直罗镇战役的胜利,为党中央和红军扎根在陕北奠定了基础。 在国民党重兵对鄂豫皖根据地围攻的情况下,红二十五军和鄂豫皖省委按照中共中央指示,于1934年11月从河南罗山县开始西移,在鄂豫陕边建立根据地,粉碎国民党军两次“围剿”。次

长征的资料

长征的资料 长征:指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以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会合的战略转移。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年11月和次年4月,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分别开始长征。1935年11月,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六军团也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1936年6月,第二、六军团组成第二方面军。同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合,结束了长征。其中红一方面军长征历时一年,转战十一个省,最远行程约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亦称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当年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之后,毛泽东同志曾就长征作过如此精辟的总结。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一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众所周知,从1934年开始到1936年结束的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整整两年的时间里面,红军辗转十四省,突破几十万敌军的包围封锁,唱响战略转移的凯歌,是人类近现代战争史上,凡人谱写的英雄史诗。时至今日,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昔日腥风血雨刀、枪相见的地方早已恢复安宁,当富足和安康使我们把前辈们的努力只是看作历史书中的一页时,我们又该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这段历史,去善待并铭记呢?我想真正值得记忆的,能矢志不忘的都已经融汇在我们的民族集体无意识之中,通过我们的基因遗传代代相延。比如我们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纯朴敦厚……,“长征精神”是我们民族集体无意识中的一部分吗?或者说它和我们民族集体无意识中的其他部分有什么联系呢?直接查证“长征精神“是不是民族集体无意识中的组成部份,还需要时间的考验,但是找出它和我们民族集体无意识中其他组成部分的联系确是现在就可以作的工作。惠于中华文明熏陶的华夏儿女,以孔孟之道、儒家学说等为基础的民族精神,除了作为修齐治平的政治理念外,还作为一种传统、一种信念存在于每一个老百姓的心中。在某些情况下就会自觉不自觉的表现出这种精神的力量。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资料(长征故事)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资料(长征故事)关于长征的感人故事 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两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从1934年开始到1936年结束的长征,他们突破几十万敌军的包围封锁,唱响战略转移的凯歌,是人类近现代战争史上凡人谱写出的英雄史诗。 关于长征的感人故事 1935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许多同志因此得了肠胃病。我和两个小同志病得实在赶不上队伍了,指导员派炊事班长照顾我们,让我们走在后面。 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因为全连数他岁数大,对大家又特别亲,大伙都叫他“老班长”。 三个病号走不快,一天只走二十来里路。一路上,老班长带我们走一阵歇一阵。到了宿营地,他就到处去找野菜,和着青稞面给我们做饭。不到半个月,两袋青稞面吃完了。饥饿威胁着我们。老班长到处找野菜,挖草根,可是光吃这些东西怎么行呢?老班长看我们一天天瘦下去,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其实,这些天他比我们瘦得还厉害呢!

一天,他在一个水塘边给我们洗衣裳,忽然看见一条鱼跳出水面。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取出一根缝衣针,烧红了,弯成个钓鱼钩。这天夜里,我们就吃到了新鲜的鱼汤。尽管没加作料,可我们觉得没有比这鱼汤更鲜美的了,端起碗来吃了个精光。 以后,老班长尽可能找有水塘的地方宿营,把我们安顿好,就带着鱼钩出去了。第二天,他总能端着热气腾腾的鲜鱼野菜汤给我们吃。我们虽然还是一天一天衰弱下去,比起光吃草根野菜来毕竟好多啦。可是老班长自己呢,我从来没见他吃过一点儿鱼。 有一次,我禁不住问他:“老班长,你为什么不吃鱼啊?” 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两个小同志不知道为什么,也端着碗不往嘴边送。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他说:“怎么了,吃不下?要是不吃,咱们就走不出这草地。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最后这句话是严厉的,意思只有我知道。 我把碗端到嘴边,泪珠大颗大颗地落在热气腾腾的鱼汤里。我悄悄背转身,擦擦眼睛,大口大口地咽着鱼汤。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挨了一天又一天,渐渐接近草地的边了,我们的病却越来越重。我还能勉强挺着走路,那两个小同志连直起腰来的力气也没有了。老班长虽然瘦得只剩皮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我们就这样扶一段,搀一段,终于走到草地边上,远

红军长征过草地情况的资料

红军长征过草地情况的资料: 草地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纵长500余里,横宽300余里,面积约15200平方公里,海拔在3500米以上。红军过的草地主要是讲现在的川西北若尔盖地区。草地,其实就是高原湿地,为泥质沼泽。它的形成原因很多,主要由于黑白两河——黑河(亦称墨曲河)和白河(亦称葛曲河)自南至北纵贯其间,起了重要作用。两河的河道迂回曲折,叉河横生,地势低洼,水流淤滞而成沼泽。经年水草,盘根错节,结络成片,覆盖潴水。沼泽生长的植被主要是藏嵩草、乌拉苔草、海韭菜等,形成草甸。草甸之下,积水淤黑,泥泞不堪,浅处没膝,深处没顶。远远望去,似一片灰绿色海洋,不见山丘,不见树木,鸟兽绝迹,人烟荒芜,没有村寨,没有道路,东西南北,茫茫无限。人和骡马在草地上行走,须脚踏草丛根部,沿草甸前进。若不慎陷入泥潭,无人相救,会愈陷愈深,乃至被灭顶吞没。草地区域气候恶劣,晴空迷雾变幻莫测。每年的5月至9月为草地雨季,使本已滞水泥泞的沼泽,更成漫漫泽国。红军正是在这个季节经过草地的。 1935年8月,中共中央和红四方面军指挥部率领的右路军进入草地。行军队列分左右两路,平行前进。左翼为林彪的红1军团,先行;继后是中央领导机关、红军大学等。右翼为徐向前、陈昌浩率领的红30军和红4军。彭德怀率红3军团殿后,走左翼行军路线。进入草地前,红军想尽一切办法筹粮。将青稞脱壳搓成麦粒,再碾成面粉炒熟,便成了干粮炒面;宰杀马匹、牦牛,做成肉干以备食用;在藏民带领下寻认野菜,供过草地之需;还要准备烧酒、辣椒或辣椒汁御寒。虽然尽了最大努力,红军筹到的粮食还是不够全军之用。每个人最多带有8至10斤,一般的带有5至6斤,有的只有3、4斤。粮食不足,使红军在过草地时付出了太多的生命代价。 红军过草地之艰难,是后人难以感受到的。 首先是行难。茫茫草地,一望无涯,遍地是水草沼泽泥潭,根本没有路。人和马必须踏着草甸走,从一个草甸跨到另一个草甸跳跃前进。或者拄着棍子探深浅,几个人搀扶着走。这样,一天下来,精疲力竭。过草地有三怕:一怕没踩着草甸陷进泥沼。泥沼一般很深,如果拼命往上挣扎,会越陷越深,来不及抢救就会被污泥吞噬。当年的红军,往往是一个人陷进去后,另一个人伸手去拉,用力过猛也会被带着陷进去。后来有了经验才知道,要慢慢移动身子才能上得来,或者将绑腿带缠在被陷进同志的腰间才能拉得上来。那个泥水不仅不能饮用,而且破了皮的腿脚泡过,还会红肿甚至溃烂,一下子很难好。二怕下雨。草甸本来就难走,天下着雨,脚底下更软、更滑,稍不慎就摔倒,掉进泥沼里去。三怕过河。草地上有不少河,有的水浅好过一点,有的河宽流急很难过,如果遇着下雨更难了。身体虚弱,挨冻受饿,禁不住冰冷的河水刺激。几乎每过一条河,即使是一米深的小河,都有战士倒下。黄克诚在他的回忆录中说:有一次,部队正在淌水过河,突降暴雨,河水猛涨,激流滚滚,尚在河中的人不少被大水冲走吞没。就这样,数不清的红军战士陈尸草地。 其次是食难。准备的青稞麦炒面,需要用水煮和着吃,没有水,干吃很难受,且口渴难熬。一下雨,青稞麦被淋湿了,就成疙瘩,再用开水和就成了稀面糊糊,不经饿。如果吃黏疙瘩,又难以下咽。还有不少同志在进草地之前来不及磨面,带的就是青稞麦。这样的青稞麦只能一颗颗咬着吃,带的少,就一颗颗数着麦粒吃,尽量节省多吃一两天。咬青稞麦既吃不饱,还难于消化。一般战士准备的干粮,两三天就吃完了。这时候,草地才过一半,有的甚至不到一半。还有那么长的路程怎么办?就靠吃野菜、草根、树皮充饥。有的野菜、野草有毒,吃了轻则呕吐泻肚,重则中毒死亡。这就要学会辨别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前边的部队还有野菜、树皮充饥,后续部队连野菜、树皮都吃不上,更苦。没有能吃的野菜,就将身上的皮带、皮鞋,甚至皮毛坎肩脱下来,还有马鞍子,煮着吃。有的战士饿得实在没吃的,就将别人屙的屎里没有消化的青稞麦,或者自己屙出来的,一粒一粒挑出来,洗了再用茶缸煮着吃。吃是这样,喝也是这样。有的战士,人尿、马尿都喝过。阿坝党史研究室的同志说,这不是杜撰的,他们访问过的老红军就是这么讲的。这在我们今天是无论如何也难以想象的。阿坝党史研究室的同志接着说:凡能吃的东西都没有了,就不得不宰杀坐骑、牦牛东骡子。彭德怀率领的3军

有关于红军长征的故事

有关于红军长征的故事、资料 半碗青稞面 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红军战士只有可怜的一点青稞面做干粮。周恩来副主席和战士们一样,绝不多吃一点青稞面,还教育战士们,为了能走出草地,北上抗日,一定要特别爱惜粮食。战士们听了他的话,都把仅有的青稞面装在粮袋里,拴在腰上。青稞面越来越少了,战士们只能用一点青稞面掺在野菜里煮汤喝。战士吴开生的青稞面吃完了,已经饿了两天,周副主席知道后,就让警卫员把自己省下的青稞面给吴开生两碗。他看着吴开生蜡黄的脸,语重心长的说:“这是革命呀!”吴开生流着眼泪说:“我只要有一口气,就要跟你走出草地,革命到底!”这天晚上又是狂风暴雨,用被单做成的帐篷自然挡不住风雨的袭击。战士们都淋成了落汤鸡。周副主席命令战士们都到他作为办公室的帐篷里去休息。大家怕影响他工作,都不肯去。他冒这大雨亲自来了,说:“你们不去,我心不安。”周副主席的话像火烤暖了战士们的心。 这样走了几天,草原仍然无边无际。青稞面吃完了,野菜吃光了,军马也杀掉吃了。战士们只好烧皮带吃,甚至把随身带的纸张咽下去充饥,红军陷入了极大的困境。周副主席命令把仅存的半碗青稞面全部分给大家泡水喝:“那您吃什么呢?”警卫员急了。周副主席两只大眼睛放出了严峻的光芒,清瘦的脸上肌肉抖动着,“有同志们活着,就有我。只要多留一个战士的生命,就给革命事业增加一份力量,拿出来分掉!” 这掺上一点青稞面的热水,分到战士们的手中。战士们流泪了,这不足半碗的青稞面,是周副主席的心意和生命啊! 战士们又上路了,在茫茫的草地上。行进着摧不垮的钢铁红军。 倔强的小红军 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十分疲惫。这一阵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忽然,看见前边有个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 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陈赓同志走到他跟前,说:“小鬼,你上马骑一会儿吧。” 小鬼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用一口四川话说: “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陈赓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骑一段路再说!” 小鬼倔强地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他说着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跑的姿势。 “那,我们就一块儿走吧。” “不。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陈赓同志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鬼,说:“你把它吃了。” 小鬼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我比你还多呢。” 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他骑在马上,心情老平静不下来,从刚才遇见的小鬼,想起一连串的孩子。从上海、广州直

红军长征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红军长征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本文是关于红军长征的时代背景是什么,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红军长征的时代背景 红军长征是在中国面临民族危亡的危机、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最紧迫的任务情况下发生的。1932年,日军向上海发动进攻,制造了“一二八”事变;1933年春,日军相继攻占山海关、热河,并侵占长城以北沿线部分地区,锋芒直指平津,中华民族的危机日益严重。蒋介石顽固以“攘外必先安内”作为处理内外关系的基本国策,一再对日妥协,不断调集重兵“围剿”苏区和红军,“一二八”抗战、长城抗战相继以失败告终。 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共产党不断发表宣言,强烈谴责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表示对日宣战,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日。然而,在党内取得统治地位的以王明为代表的教条主义者,却在革命的生死关头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使党和红军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机之中,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长征的由来 提起红军长征,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对“长征”、“万里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些概念是何时提出的,却鲜为人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开始实行战略转移后,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红军总政治部在所发的指示和命令中,并没有把这次行动称为“长征”,而是称为“突围”、“反攻”、“西进”等。同年11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王明,在莫斯科向苏联外国工人出版社中国部全体工作人员做报告时,把红7军团北上和红6军团西征称为“长征”,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长征”概念。 1935年2月23日,红军总政治部在《告黔北工农劳苦群众书》中,第一次把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称为“长征”。5月,朱德在《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盛赞“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从而第一次提出“万里长征”的概念。随着中央红军长征里程的不断增加,“长征”的定语由“万里”逐步增大。 1935年8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沙窝会议通过的决议中指出:“一方面

长征介绍

激战腊子口: 腊子口是川西北进入甘肃的唯一通道,是甘川古道之“咽喉”。整个隘口长约30米,宽仅8米,两边是百丈悬崖陡壁,周围是崇山峻岭,抬头只见一线青天。水流湍急的腊子河由北向南穿越隘口,地势十分险要,易守难攻,自古就有“天险门户”之称。 1935年9月15日,党中央、毛主席率领红一方面军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离开俄界(今迭部县高吉村),沿白龙江东岸向腊子口前进。红军的七、八次攻击都未能成功。从俘获的敌人口中得知,天亮之前还有从岷县方向增援的敌人赶到。情况十分严峻。一名叫云贵川的战士带领十几名红军从右侧的山脊上爬上去,另外两个连的兵力从左侧一条不起眼的山沟里向腊子口纵深山脊迂回成功。随着三颗红色信号弹的升空,一路从正面进攻,一路从山腰向下打,另一路则从腊子口约2里的纵深山脊上俯冲下来,进入腊子口内与敌人激战。上、下夹击,内外夹攻。“腊子口上降神兵,百丈悬崖当云梯”。敌人万万没有想到红军会从悬崖峭壁上打下来,弹药库又被摧毁。经过5个多小时的激战,17日凌晨3时左右,胜利攻破了国民党新编十四师鲁大昌部重兵据险扼守的天险腊子口,成为长征途中出奇制胜,以弱胜强的战例。腊子口被攻克打开了中央红军北上进入陕甘的通道。

到达吴起镇 红军长征途中一共有五次会师,分别是:懋功会师、永坪会师、吴起镇会师、甘孜会师、会宁会师。吴起镇会师是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的会师。吴起镇位于陕西省延安市西北部吴起县的中部,据说战国时期的魏国大将吴起曾在此驻守,也因此而得名。1936年9月,红一方面军翻越雪山、越过岷山草地,10月份翻越六盘山之后到达吴起镇。毛泽东到达吴起镇后,即于当天致电彭德怀:“吴起镇已是苏区边境,此地以东即有红色政权,保安城闻有红色部队,但吴起镇、金汤镇之间之金佛坪有地主武装百余守堡,拟派队消灭之。”毛泽东在沁园春中赞叹“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吴起镇,在吴起县胜利山彻底击退了国民党追兵,标志着红军长征的结束。

红军长征的资料

红军长征的资料 红军长征的资料有哪些的呢。参考下文,希望可以帮助到你。可以借鉴的哈。欢迎阅读。 1933年9月至1934年夏,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在中革军委博古等领导人实行军事冒险主义、军事保守主义的战略指导下,屡战失利,苏区日益缩小,形势日趋严重。 1934年10月10日夜间,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悄然从瑞金出发,率领红一、三、五、八、九军团连同后方机关共万余人进行战略转移,向湘西进发,开始了悲壮的、前途未卜的漫漫征程。 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 二万五千里长征。它那传奇式的牺牲和坚韧不拔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赖以成功的基础,它激励着一个有12亿人口的中国朝着一个无人能够预言的未来前进。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举世无双的壮举,它像一条永远铭刻在地球上的红飘带,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象征。 从1934年10月16日红军在江西渡过于都河,直至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中国工农红军从江西到陕

北,历时两年整,行程上万里,其间经过无数次激烈的战斗。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路上行军一共368天,余下来的100天大多都在战斗中渡过。 据美国著名记者斯诺统计:红军一共爬过了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冰雪覆盖;渡过24条河流;经过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此外还打败或躲过追击的中央军。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一支大军及它的辎重要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近乎奇迹。 长征一开始就遇到了最残酷的一仗自1930年冬到1933年夏,蒋介石在江西连续发动四次对中央苏区的"围剿",均告失败。他接受了过去的教训,改弦更张,放弃了长驱直入的作战方式,调整部署,采取"稳扎狠打,步步为营,修碉筑路,逐步推进"的办法,企图构成包围圈,断绝苏区物资来源,迫使红军进行阵地战来比力量拼消耗。 对红军来说,屡战屡败的蒋介石这点伎俩其实算不了什么。只可惜此时红军已失去了以毛泽东为首的正确领导,被王明等"左"倾机会主义者所把持,红军最终被逼上了远征的道路。1933年9月下旬,蒋介石调集了100万军队和200余架飞机,对红军各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 他任命顾祝同为北路军总司令,以陈诚为北路军前敌

红军长征的英雄人物

红军长征的英雄人物 试卷3红军长征红军长征过丽江纪念馆简介红军长征过丽江纪念馆(石鼓红军长征纪念碑)位于丽江城西52公里的石鼓镇,镇内山河壮丽,风景优美,有长江第一湾、石鼓碣、红军渡江纪念碑、柳林等景观,是玉龙县内著名的旅游风景区。 红军长征过丽江纪念馆1936年4月25日,由贺龙、肖克、关向应、任弼时、王震等率领的红二、六军团,为实现北上抗日的伟大战略,在石鼓、大同、新华、巨甸一线顺利渡江北上,在丽江的革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为缅怀先烈、激励后人,1977年修建了红军渡江纪念碑,由台基、碑座、碑身、碑额等组成。 碑通高8.1米,碑身高7.1米,碑座呈方形,边长5.1米,分别寓意建军纪念日、党的生日和无产阶级政权。 碑顶置陶质红五星,高1米。 碑为方形钢筋混凝土结构,四周嵌精磨大理石。 正面集毛泽东手迹,阴刻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渡口纪念碑字样。 背面刻:英勇奋斗的红军万岁后款识为毛泽东三字。 基座正面摹刻毛泽东《长征》诗手迹。 背面碑文327字,记述贺龙等率领的红军长征经过丽江,胜利抢渡金沙江的光辉历史。

基座置不锈钢栏杆,有望柱。 碑座东西方各有八级石阶可达其上。 凭栏远望、山河纵横,万里长江第一湾的壮丽景色尽收眼底。 2008年6月,五个分渡口被列为第六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同年4月,玉龙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开始具体筹备内部展厅布置。 其展览以文字、图片展览为主,配合有部分实物展品。 展览以四路红军长征及红军过丽江为线索,以红二方面军长征和红军过丽江为主要内容,系统概述了红一、二、四方面军及红二十五军长征历程,重点突出红二方面军长征及红军过丽江的历史。 展览分成三个展室及室外展室部分:第一展室为综述及红一、四方面军及红二十五军长征的情况,第一展室的实物以有关红军长征的图书资料为主;第二展室重点介绍红二方面军长征;第三展室介绍红军长征过丽江的情况及红军长征部分将领简介,第三展室的实物展柜以红军过丽江时遗留的实物为主;室外及走廊展示长征诗词、书画等。 同时,对纪念馆内开展了大规模的扩建和维修,如维修了建于清朝光绪十五年的铁虹桥、在原有的基础上分别维修和扩建了两个展厅、修建了红军长征过丽纪念馆标志碑、红军亭、走廊、卫生间及后门等硬件设施,并多方征集红军当年留下的文物及资料,充实了展览内容和讲解材料,进一步完善并优化了教育设施。

红军长征大数据

红军长征大数据 一、时间 中央红军从1934年10月10日到1936年10月22日,共742天,合2年零12天。 二、人数 长征出发:约300000人;长征结束:约25000人。抵达终点者为出发人数1/12。 1、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出发人数86789人,抵达终点约六七千人。 2、红四方面军:出发人数8万多人,1936年到陕北约3万人(含西路军)。 3、红二方面军:出发人数1.7万人,抵达终点约1万余人。 4、红25军:出发人数2981人,1935年到延安3400人。 三、行程 总行程6.5万余里; 红一方面军:二万五千里。 红二方面军:二万余里 红四方面军:一万余里。 红25军:近万余里。 长征经过省:14个。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贵州、四川、云南、西康(原为四川一部分)、甘肃、陕西等。 翻越大山:40余座,其中5座大山终年积雪,海拔4000米以上

20座山。 跨过大河:近百条,其中大河24条。 四、战斗 600余次重要战役战斗;15个整天进行大决战;中央红军平均每天一个遭遇战;攻占大小城市62座。 五、年龄 主要领导人平均年龄31岁; 军级领导平均年龄28-29岁; 师、团将领平均年龄25岁; 年龄最小的红军:9岁。 长征开始时,9位元帅平均年龄36.5岁;8位大将平均年龄31.7岁;48位上将平均年龄25.9岁;157位中将平均年龄23.8岁。 六、牺牲 营以上干部432人;其中,师职干部80多人。 七、功勋 1955年首次授衔,中将以上245名中222人参加过长征。 红一方面军:元帅8人,大将7人,上将31人,中将91人 红二方面军:元帅1人,大将1人,上将3人,中将24人 红四方面军:元帅1人,大将2人,上将14人,中将51人 八、装备 平均每百人拥有枪支数仅40余支,平均每支枪只有不到56发子弹。

红军长征时领导人的年龄

红军长征时领导人的年龄 楼主作者:文哥【发信资料编辑】↓道具发帖时间:2008-4-1 一、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下辖军委纵队及红一、叁、五、八、九军团) 1、中共中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 中央政治局委员、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27岁 中央政治局委员张闻天34岁 中央政治局委员毛泽东41岁 中央政治局委员、红军总司令朱德48岁 中央政治局委员、红军总政委周恩来36岁 中央政治局委员陈云29岁 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28岁 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刘少奇36岁 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邓发28岁 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凯丰28岁 红军总参谋长刘伯乘42岁 2、军委纵队(下辖4个梯队) 司令员叶剑英37岁 政委陈云29岁 第一梯队司令员兼政委彭雪枫27岁 第二梯队司令员兼政委罗彬(后为何长工) 第叁梯队司令员兼政委武亭(后为李维汉) 第四梯队司令员陈庚31岁 政委宋任穷25岁 2、红一军团(下辖第1、2、15师) 军团长林彪28岁 政委聂荣臻35岁 政治部主任罗荣桓32岁 参谋长左权29岁 政治部宣传部长邓小平30岁 保卫局局长罗瑞卿28岁 第一师(下辖第1、2、3团) 师长李聚奎30岁 政治部主任谭政27岁 第1团团长杨得志24岁 第2团政委邓发24岁 第二师(下辖第4、5、6团) 政委刘亚楼23岁 第4团团长耿飙24岁 政委杨成武20岁 第5团政委赖传珠24岁 第十五师(原少共国际师) 师长彭绍辉28岁 政委肖华18岁 3、红叁军团(下辖第 4、 5、6师。扎西整编后缩编为第10、11、12、13团)

军团长彭德怀36岁 政委杨尚昆27岁 李富春34岁 参谋长邓萍26岁 第四师 师长张宗逊26岁 政委黄克诚32岁 第五师 师长李天佑20岁 政委钟赤兵20岁 第10团政委杨勇22岁 第11团政委张爱萍24岁 政治处主任王平27岁 第12团政委苏振华22岁 4、红五军团(下辖第13、34师) 军团长董振堂39岁 政委李卓然35岁 参谋长陈伯钧24岁 第十叁师政委朱良才34岁 5、红八军团(下辖第21、23师,过湘江时严重受损,后并入五军团) 中央代表刘少奇36岁 军团长周昆 政委黄苏 参谋长张云逸42岁 6、红九军团(下辖第3、14、22师) 军团长罗炳辉31岁 政委蔡树藩 参谋长郭天民29岁 注: 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从中央苏区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历时1年,行程2万5千里,经闽、粤、湘、黔、桂、滇、川、康、甘、陕共11省。出发时人数为8万6千人,到达陕北只剩约7千人,大约每12人中只有1人到达陕北。二、红二方面军(下辖红二、六军团) 总指挥贺龙38岁 副总指挥肖克26岁 总政委任弼时30岁 副总政委关向应32岁 参谋长李达29岁 7、红二军团(下辖第4、5、6师) 军团长贺龙(兼) 政委任弼时(兼) 副政委关向应(兼) 参谋长李达(兼) 政治部主任甘泗淇31岁

红军长征

红军长征 教学内容: 川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 背景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教材围绕从长征的开始直到长征的胜利这一主题展开。本课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前承“星星之火”,后启“抗日救亡”。本课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小学时,学过好多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如:《金色的鱼钩》和《倔强的小红军》等。所以,这段历史学生还是比较熟悉的,但是却不是系统的、完整的,特别是对于长征精神及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的认识更容易忽略,且在广度和深度上达不到。所以,在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对长征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谈长征的艰难险阻,让学生体会长征精神和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通过加强师生互动,设置历史情境,采用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使学生逐渐体会历史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 记住红一方面军长征开始和三路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时间,掌握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和主要内容,理解红军被迫战略转移的原因,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 [能力与方法] 通过分析遵义会议前后红军所面临的不同革命形势,把握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发展的艰难历程,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的感情。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认识“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体会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的危急关头力挽狂澜的伟大魄力,感受伟大人格的力量。欣赏毛泽东诗词《七律·长征》、《忆秦娥·娄山关》、《清平乐·六盘山》等,体会一代伟人文韬武略的风采。 教学重点: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的路线。 教学难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朗诵毛泽东诗歌《七律·长征》。(配上音乐,营造气氛) 长征是我们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壮烈、最惊心动魄、最富有神奇色彩的一页。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有一位美国记者说:长征是独一无二的,长征是无与伦比的,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所创造的一部气吞山河的英雄史诗!那么当年红军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发进行远征的?长征中红军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长征胜利的意义何在?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了解的主要问题。现在我们来学习第12课红军长征,请同学们把书翻到70页,完成学案的预习问题部分。(板书课题:第十二课红军长征) 二、新课学习 (一)长征的开始: 1、原因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以后,红军队伍不断迅速壮大,这使国民党惊恐不安,于是蒋介石调集军队,向我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发动了五次"围剿"。在五次"围剿"中,前四次能粉碎敌人"围剿"的原因是什么?第五次反"围剿"的结果怎样?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读第一部分

红军长征简介

红军长征简介 长征,简言之是指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战略转移。这次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战略大转移,是1931年初至1935年初统治党中央长达四年之久的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所造成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人纠正这次左倾错误,战胜千难万险,足以引为自豪的英雄史诗。 参加长征的部队有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及红25军。在红一方面军长征之前,寻淮洲、方志敏等曾率领抗日先遣队北上,途中被敌包围而失败。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主力从瑞金、于都、长汀、宁化等地出发,开始长征。据统计,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历时13个月零2天,纵横11个省份,长驱二万五千里,途中总共爬过18座山脉(其中五座终年积雪,雪山行程共2700里),走过入迹罕至的茫茫草地(草地行程共600里),渡过24条河流,打过大小战斗300多次;红二方面军长征从1935年11月至1936年10月,历时11个月,转战九省,行程一万六千里,进行大小战斗110次;红四方面军长征由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历时长达18个月,转战数省,行程八千余里,进行过大小战斗千百次。 故事 1. 一渡赤水后,红军来到走马坝,适逢贫农方少周家六十九岁的老母亲卧病在床。由于家境清贫,缺乏营养,加之老病缠身,没有东西吃,家里只有青菜萝卜,老人已气息奄奄,朝不保夕,一家人束手无策,要医无钱,欲救无药,只有死路一条了。可正在这时,住在方家的一位红军营长得知方母病重,他主动进屋去看望病人,只见老人快要死了,不由想起他挂包中藏了许久给自己老弱多病的母亲吃的人参给了那位方家的老母亲吃。方家的老母亲服了参汤以后,脸色转也红润,晚上又连服两次,病情大有好转,全家老小喜不自禁,连连感谢红军,这位红军营长也露出笑颜。虽然后来这位营长走了,可方家三辈人始终念念不忘红军营长“赠参救母”的恩情。 2. 一九三五年秋天,红军进入了草地。由于三个小同志得了肠胃病的关系,所以指导员就让炊事班长照顾他们。 三个病号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营地,班长就到处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饥饿威胁着他们。虽然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可光吃这些怎么能吃饱呢?班长眼看着他们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拢眼。

长征背景

长征历史背景 1933年9月~1934年夏,中央苏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由于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先是实行冒险主义的进攻战略,后又实行保守主义的防御战略,致使红军屡战失利,苏区日渐缩小。1934年4月,中央红军(1月,由红一方面军改称)在江西省广昌与国民党军进行决战,损失严重,形势危殆。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红军第7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皖赣边挺进,建立新的苏区;命令红军第6军团从湘赣苏区突围西征,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中革军委派出两个军团分别北上、西征,意在调动国民党“围剿”军,以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但未能达到目的。10月初,国民党军向中央苏区的中心区域进攻,迅速占领了兴国、宁都、石城一线。红军的机动回旋余地更加缩小,在苏区内打破国民党军的“围剿”已无可能,于是被迫退出苏区,进行长征。 9月8日,中革军委曾命令进行西征的红6军团在湖南省的城步、绥宁、武冈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尔后转移至湘西,并和在J||黔湘边境活动的红军第3军取得联系。后因湖南省、广西省(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党军主力进至绥宁、靖县地区阻击红军北进,遂转兵向南,于10月1日进占贵州省的旧州。24日,红6军团在贵州省印江县的木黄地区同红3军会师,会师后,红3军恢复红军第2军团番号。接着,红2、红6军团发起湘西攻势,至1935年1月,创建了湘鄂川黔苏区。红2、红6军团的攻势作战,有力地配台了中央红军的突围转移行动。 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领中央红军第1、第3、第5、第8、第9军团及中央、军委直属队共8.6万余人,从江西省瑞金、古城等地出发,开始战略转移,准备到湘西地区同红2、红6军团会合。红军第24师及地方武装共1.6万余人,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 10月17日,中央红军由雩都(今于都)南渡贡水。21日,中革军委以红l军团为左路前卫,红3军团为右路前卫,红9军团掩护左翼,红8军团掩护右翼,中央和军委机关及直属队编成的两个纵队居中,红5军团担任后卫,从王母渡、新田之间安破国民党军第1道封锁线,于25日全部渡过信丰河(桃江)。此后,中央红军继续以这种甬道式队形,携带大量的物资器材,沿山路缓慢西进,直到11月15日,才先后从湖南省汝城以南的天马山至广东省的城口间、湖南省的良田至宜章间通过第2、第3道封锁线,进至临武、蓝山、嘉禾地区。这时,蒋介石以16个师共77个团实施“追剿”,并令粤军、桂军共9个师进行堵截,企图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地区。而此时宜章至湘江之间广大地区内,国民党军兵力薄弱,且因派系矛盾,动作不一,便于红军机动作战。然而,博古、李德等领导人一味退却逃跑,消极避战,继续使红军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11月25日,中革军委决定,中央红军分4个纵队,从兴安、全州间西渡湘江,前出到湘桂边境的西延山区。27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第2、第4师各一部,突破国民党军第4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国民党军以优势兵力

长征简介

总述: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长征是一部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史诗。它向全中国和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红军长征,铸就了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瑞金 瑞金是江西省直管县级市,位于江西省东南部,赣州市东部,武夷山脉南段西麓,赣江东源贡水上游。瑞金还是享誉中外的“红色故都”、共和国摇篮、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1931年11月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就定都于瑞金。此后中共中央进行的土地革命、政权建设、军事斗争也是立足于瑞金所在的中央苏区。随着中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瑞金成为中国红军长征的出发地。

血战湘江又名湘江战役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国民党军发生战斗战役的总称。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中央红军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部队指战员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 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但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其中比较著名的战役有:新圩(xu)之战、界首之战、觉山之战等。 遵义会议 中国共产党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挫折的情况下,为了纠正王明“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挽救红军和中国革命的危机于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遵义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战略主张,确立了毛泽东

长征精神资料有哪些

长征精神资料有哪些 长征精神资料有哪些的呢。小编为大家推荐下文,希望可以帮助到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 8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为了给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索道路,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 10月,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后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会合,并创建了湘鄂川苏区。 10月上旬,中央红军主力各军团分别集结陆续出发,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及直属纵队离开江西瑞金就途。10月21日,中央红军从赣县王母渡至信丰县新田间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沿粤赣边、湘粤边、湘桂边西行,至11月15日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三道封锁线。然而博古、李德等领导人一味退却,消极避战,使红军继续处于不利地位。 中央军委决定从兴安、全州之间抢渡湘江,经浴血奋战,于12月1日渡过湘江(即第四道封锁线),由于连续苦战,红军锐减。 12月中旬,抵达湘黔边时,毛泽东力主放弃原定进入湘西与第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

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开会,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决定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使红军避免了覆亡的危险。 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遵义。1月15~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制定了红军尔后的战略方针,从而在最危险的关头挽救了红军和中国共产党。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3月,组成了实际上以毛泽东为首,周恩来、王稼祥参加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他们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名义指挥红军的行动。 遵义会议后,鉴于川敌布防严密,中央红军确定撤离遵义后,在川黔滇边和贵州省内迂回穿插。特别是在四渡赤水的过程中,中央红军灵活机动地创造战机,运动作战,各个歼敌,以少胜多,从而变被动为主动。随后出敌不意,主力南渡乌江,直逼贵阳,迅即西进,4月下旬以一部在翼侧策应。 5月初,抢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由于执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红军顺利通过大凉山彝族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