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陶庵梦忆序(张岱 )阅读答案

陶庵梦忆序(张岱 )阅读答案

陶庵梦忆序(张岱 )阅读答案
陶庵梦忆序(张岱 )阅读答案

陶庵梦忆序张岱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駴駴(形状可怕的样子)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然瓶粟屡罄,不能举火。始知首阳二老直头饿死,不食周粟,还是后人妆点语也。因思昔人生长王谢,颇事豪华,今日罹此果报:以笠报颅,以蒉报踵,仇簪履也;以衲报裘,以苎报,仇轻暖也;以藿报肉,以粝报粻,仇甘旨也;以荐报床,以石报枕,仇温柔也;以绳报枢,以瓮报牖,仇爽垲也;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仇香艳也;以途报足,以囊报肩,仇舆从也。种种罪案,从种种果报中见之。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今当黍熟黄粱,车旋蚁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问佛前,一一忏悔。不次岁月,异年谱也;不分门类,别《志林》也。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昔有西陵脚夫,为人担酒,失足破其瓮。念无以偿,痴坐伫想曰:“得是梦便好!”一寒士乡试中试,方赴鹿鸣宴,恍然犹意未真,自啮其臂曰:“莫是梦否?”一梦耳,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余今大梦将寤,犹事雕虫,又是一番梦呓。因叹慧业文人,名心难化,政如邯郸梦断,漏尽钟鸣,卢生遗表,犹思摹榻二王,以流传后世。则其名根一点,坚固如佛家舍利,劫火猛烈,犹烧之不失也。

(选自明代光绪刊本《琅嬛文集》) 4.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引决:引导解决 B.还是后人妆点语妆点:夸张、粉饰 C.不次岁月,异年谱也次:依次排列 D.余今大梦将寤寤:梦醒 5.把下列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作者“寻梦”的一组是()①披发入山,駴駴为野人②黍熟黄粱,车旅蚁穴③繁华靡丽④以粪报鼻,仇香艳也⑤惟恐其非梦⑥生长王谢,颇事豪华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②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为《陶庵梦忆》写的序言。虽属应用文体,但作者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功力却发挥得淋漓尽致。 B.本文以记叙为线索,介绍了著述的起缘、宗旨以及全书的内容和特色,又巧妙地嵌入了抒情和议论,全文虚实相依。 C.作者在文中描写了自己在国家破亡之后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他把今日之困苦饥饿归于往日奢华的报应,使人感受到一种被压抑、被扭曲的悔恨与愤懑。 D.文中作者用了邯郸梦的典故,说明自己富贵梦的破灭,人们看到的是一种无可奈何、挥之不去的沉郁与哀愁。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因思昔人生长王谢,颇事豪华,今日罹此果报。②一梦耳,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 4.A(引决:自杀。) 5.D (①表现其无所归宿的狼狈,⑤表现作者“惧梦”。) 6.B(“记叙”与“抒情”位置互换。) 7.①由此而想到以前生长于王、谢之家,享用过豪华的生活,今日遭到这样的因果报应。②同样是对于梦,一个唯恐其不是梦,一个又唯恐其是梦,但他们作为痴人却是一样的。【译文】我国破家亡,没有归宿之处。披头散发进入山中,形状可

怕地变成了野人。亲戚朋友一看到我,就像看到了毒药猛兽,愕然地望着,不敢与我接触。我写了《自挽诗》,屡次想自杀,但因《石匮书》未写完,所以还在人间生活。然而瓮中经常无米,不能煮饭充饥。我这才懂得首阳山的伯夷、叔齐二老实在是饿死的,说他们不愿吃周粟,还是后人夸张、粉饰的话。由此而想到以前生长于王谢之家,享受过豪华的生活,今日遭到这样的因果报应:以竹笠作为头的报应,以草鞋作为足跟的报应,用来跟以前享用过的华美冠履相对;以衲衣作为穿皮裘的报应,以麻布作为服用细葛布的报应,用来跟以前又轻又暖的衣服相对;以豆叶作为食肉的报应,以粗粮作为精米的报应,用来跟以前的美好食品相对;以草荐作为温暖床褥的报应,以石块作为柔软枕头的报应,用来跟温柔之物相对;以绳枢作为优良的户枢的报应,以瓮牖作为明亮的窗的报应,用来跟干燥高爽的居室相对;以烟熏作为眼睛的报应,以粪臭作为鼻子的报应,用来跟以前的享受香艳相对;以跋涉路途作为脚的报应,以背负行囊作为肩膀的报应,用来跟以前的轿马仆役相对。以前的各种罪案,都可以从今天的各种因果报应中看到。在枕上听到鸡的啼声,纯洁清静的夜气刚刚恢复。因而回想我的一生,繁华靡丽于转眼之间,已化为乌有,五十年来,总只不过是一场梦幻。现在黄粱都已煮熟,车子已从蚁穴回来,这种日子应该怎样来打发?只能追想遥远的往事,一想到就写下来,拿到佛前一桩桩地来忏悔。所写的事,不按年月先后为次序,以与年谱相异;也不按门类排比,以与《志林》相差别。偶尔拿出一则来看看,好像是在游览以前到过的小路,遇见了以前的朋友,虽说城郭依旧,人事已非,但我却反而因此自己高兴。我真可说是不能对之说梦的痴人了。以前西陵地方有一个脚夫,为人挑酒,不慎跌了一交,把酒坛子打破了。估计无从赔偿,就长时间呆坐着想道:“能做这个梦便好!”又有一个贫穷的书生考取了举人,正在参加鹿鸣宴,恍恍忽忽地还以为这不是真的,咬着自己的手臂说:“别是做梦吧!”同样是对于梦,一个唯恐其不是梦,一个又唯恐其是梦,但他们作为痴人却是一样的。我现在大梦将要醒了,但还在弄雕虫小技,这又是在说梦话了。因而叹息具有慧业的文人,其好名之心真是难改,正如卢生在邯郸梦已要结束、天就要亮的时候,在其遗表中还想把其摹仿二王的书法流传后世一样。因此,其一点名根,实在是像佛家舍利子那样坚固,虽然用猛烈的劫火来烧它,还是烧不掉的。

张岱《冰雪文序》阅读答案翻译译文

(湖北宜昌) 冰雪文序 张岱 鱼肉之物,见风日则易腐,入冰雪则不败,则冰雪之能寿物也。今年冰雪多,来年谷麦必茂,则冰雪之能生物也。盖人生无不藉此冰雪之气以生,而冰雪之气必待冰雪而有,则四时有几冰雪哉? 若①吾所谓冰雪则异是。凡人遇旦昼则风日,而夜气则冰雪也;遇烦躁则风日,而清净则冰雪也;遇市朝则风日,而山林则冰雪也。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②鱼与龙不之觉耳。 故知世间山川、云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莫不有冰雪之气。其所以恣③人挹④取受用之不尽者,莫深于诗文。盖诗文只此数字,出高人之手,遂现空灵;一落凡夫俗子,便成臭腐。此期间真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即使其能解能说矣,与彼不知者说,彼仍不解,说亦奚⑤为?故曰: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 【注释】①若:像。②特:只不过。③恣:放纵,任凭。④挹(yì):舀。⑤奚(xī):什么。 6.请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藉()异()遂()固() 【答案】(4分)藉:借,凭借;异:不同遂:于是,就;固:本来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认知能力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即可,有时还要注意加点字的特殊用法各个加点词的意思有的取其常用意,有拉需要从课文中迁移过来7.请用“/”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3分) 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答案】(3分)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节奏时除了要结构原则,还要注意句子的原则即可 8.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文言句(2分) 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2分) 【答案】(2分)只不过遗憾的是遇到的不能理解,理解的不能评说(翻译错一个扣0.5分)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时注意关键字、语序,有时还要补出舍去的主语才行注意关键词“特”“恨”“解”“说”四个关键词的意思 9.请用第①自然段的两个关键词回答,“冰雪之气”对世间万物有哪两大好处?(2分)【答案】一是“寿物”(即能使事物的寿命得以保持和延长);二是“生物”(即能使事物本身得到生长和发育)(答对一词得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来分析好处即可 10.请在下面语句的空格处分别填充一个恰当的字(3分) 本篇序文虽然短小精悍,但作者由远及近,层层铺垫,先由()的“冰雪之气”,过渡到()的“冰雪之气”,最后才落脚到()的“冰雪之气”,使文章显得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答案】(3分)由(物)到(人)最后到(文)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文章的内容来梳理即可

张岱散文在线

张岱散文在线 篇一:张岱作文素材 满分作文运用 “雾淞沆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他独自前往湖心亭。 天地间空空荡荡唯余这干净到底的白。但见“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无人处, 少了人间口舌纷争,仅余这一片孤独与壮阔。此番清净博大若无人赞叹岂不可惜?《湖心亭看雪》应运而生,张岱遗世独立的形象同时与之长存。张岱的船夫给他一字评价“痴”。万千雪景,他只取一瓢清高独立。如此我也算痴人了。缱绻温婉中,我只钟情于旧中的一点新。 ——江苏一考生《无人处,赏西湖》 满分作文运用 就这样,昔日的纨缚子弟背着行囊,化为深山野人,所剩何物?破窗敝几,秃笔残书,一方香炉一方琴,这便是他所剩的一切…… 他的行囊中,除了这些有形之物,还有一些无形无状,无声无臭,珍贵的东西。张岱的行囊里,有对故国的深切缅怀……一村沦陷凋亡,他哀而不伤,因为他的行囊里没有前朝那些亡国遗民哭哭啼啼的病态,他知道冬天来了,于是像亡命之鸟一般任时代的冬天掩上荒凉的帷幕。然而,他终究是放不下故国 风华的,于是他 幽思追忆,落墨化为一部《陶庵梦忆》,故国风物人情尽在其中,

把他携往一个幽深的梦里,于是忘却了粗茶淡饭、短褐穿结的辛 苦,只顾奋笔如走马…… -- 山东一考生《张岱的行囊》 满分作文运用 张岱年少,好精舍,好诗,好橘,精致玩物,似乎不堪用途,但 正如他自己所言:人无癖,不可与之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之交,以其无真气也。”少年的繁华享乐,深入他灵魂,嵌 入他文笔,让他在衰败流落的晚年,仍能以精致的语言写出篇篇 隽永的架构。让他在艰难流顿的岁月里,仍能自嘲自乐。如此看 来,其少年时的癖好,不也伴随其一生吗? -- 山东一考生《无用之癖伴人远行》 拓展链接 寂坐时,常想到晚明张岱。他深夜独自到湖上看雪,“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他显然不觉 得寂寞一一寂寞可能是美学的必要。但是,在国破家亡、人事全非,在他写墓志铭的时候呢? 张岱“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 有一种寂寞,身边添一个可谈天的人或一条知心的狗,或许就可以消减。有一种寂寞,是茫茫天地之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 无着落感,或许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吧 ——龙应台《寂寞》

张岱简介

张岱简介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明末山阴人。明亡后隐居,著述。著有《石匮书》《史阙》《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快园道古》《夜航船》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 张岱(1597年(明万历二十五年)-1679年(清康熙十八年),明末清初散文家,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张岱是公认最伟大的明代散文家,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等绝代文学名著 他出身仕宦家庭,早年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晚年穷困潦倒,避居山中,仍然坚持著述。一生落拓不羁,淡泊功名。张岱爱好广泛,颇具审美情趣。喜欢游山逛水,深谙园林布置之法;既懂音乐,又谙弹琴制曲;善品茗,茶道功夫相当深厚;喜欢收藏,鉴赏水平很高;又精通戏曲,编导评论都要求至善至美。前人说:“吾越有明一代,才人称徐文长、张陶庵,徐以奇警胜,先生以雄浑胜。” 张岱简介 张岱像 张岱(1597一1679),字宗子、石公,号陶庵、陶庵老人、蝶庵、蝶庵居士、古剑老人、古剑蝶叟。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人。明末文学家。 一生不仕,寄情于山水。清兵南下,乃披发入山,隐居剡溪附近山村著书。清康熙初,参与编修《明史纪事本末》。

有《琅环文集》六卷、《陶庵梦忆》八卷、《西湖寻梦》五卷等,又有《石匮书》,现存《石匮书后集》。 代表作《自为墓志铭》 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疏莨,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常自评之,有七不可解。向以韦布而上拟公侯,今以世家而下同乞丐,如此则贵贱紊矣,不可解一。产不及中人,而欲齐驱金谷,世颇多捷径,而独株守於陵,如此则贫富舛矣,不可解二。以书生而践戎马之场,以将军而翻文章之府,如此则文武错矣,不可解三。上陪玉皇大帝而不谄,下陪悲田院乞儿而不骄,如此则尊卑溷矣,不可解四。弱则唾面而肯自干,强则单骑而能赴敌,如此则宽猛背矣,不可解五。夺利争名,甘居人后,观场游戏,肯让人先?如此则缓急谬矣,不可解六。博弈樗蒲,则不知胜负,啜茶尝水,是能辨渑、淄,如此则智愚杂矣,不可解七。有此七不可解,自且不解,安望人解?故称之以富贵人可,称之以贫贱人亦可;称之以智慧人可,称之以愚蠢人亦可;称之以强项人可,称之以柔弱人亦可;称之以卞急人可,称之以懒散人亦可。学书不成,学剑不成,学节义不成,学文章不成,学仙学佛,学农学圃,俱不成。任世人呼之为败子,为废物,为顽民,为钝秀才,为瞌睡汉,为死老魅也已矣。 初字宗子,人称石公,即字石公。好著书,其所成者,有《石匮书》、《张氏家谱》、《义烈传》、《琅擐(女字旁)文集》、《明易》、《大易用》、《史阙》、《四书遇》、《梦忆》、《说铃》、《昌谷解》、《快园道古》、《傒囊十集》、《西湖梦寻》、《一卷冰雪文》行世。生于万历丁酉八月二十五日卯时,鲁国相大涤翁之树子也,母曰陶宜人。幼多痰疾,养于外大母马太夫人者十年。外太祖云谷公宦两广,藏生黄丸盈数麓,自余囡地以至十有六岁,食尽之而厥疾始廖。六岁时,大父雨若翁携余之武林,遇眉公先生跨一角鹿,为钱塘游客,对大父曰:“闻文孙善属对,吾面试之。”指屏上《李白骑鲸图》曰:“太白骑鲸,采石江边捞夜月。”余应曰:“眉公跨鹿,钱塘县里打秋风。”眉公大笑,起跃曰:“那得灵隽若此!吾小友也。”欲进余以千秋之业,岂料余之一事无成也哉! 甲申以后,悠悠忽忽,既不能觅死,又不能聊生,白发婆娑,犹视息人世。恐一旦溘先朝露,与草木同腐,因思古人如王无功、陶靖节、徐文长皆自作墓铭,余亦效颦为之。甫构思,觉人与文俱不佳,辍笔者再。虽然,第言吾之癖错,则亦可传也已。曾营生圹于项王里之鸡头山,友人李研斋题其圹曰:“呜呼有明著述鸿儒陶庵张长公之圹。”伯鸾,高士,冢近要离,余故有取于项里也。明年,年跻七十,死与葬其日月尚不知也,故不书。铭曰:穷

试论张岱的小品文.

试论张岱的小品文 梦醒寻梦 ——张岱及其小品文 摘要:张岱是晚明小品文的集大成者。张岱的出身遭际和社交氛围,造就了他博雅风流、愤世谐谑的名士风度;张岱小品的内容十分丰富,殆同一幅全景式的明末风俗画;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十分复杂,而最值得注意的是郁积其中的黍离情结;审美品味求真求廉、求空灵自然;风格洒脱谐谑、恣肆;境界既世俗又博雅,既真切又空灵。 关键词:张岱;名士风度;黍离情结;小品品位 小品一词,原指节略本佛经。《世说新语文学》:“殷中军读小品。”刘孝标注:“释氏《辨空经》有详者焉,有略者焉。详者为大品,略者为小品。”而后世称小品多指一种特定的文体。其体裁十分多样,可以是游记,可以是书信,可以是序跋,可以是铭赞,可以是传记,也可以是杂感等等,不拘一格。其体制的特点是短小精悍,以小见大,以少总多,小而活泼生动,小而奇曲隽永,小而雅有情趣,饶有艺术个性和品味。其内容或发议论、兴感叹,或泄郁愤、抒雅情,或谈掌故、稽史实,或评诗文、鉴文物,或赞颂,或谐谑,或悼亡,或刺世,总之,直抒性灵,袒露胸臆。行文也舒卷自如,洒脱自然,意到笔随,生动活泼,不问秦汉,无论唐宋。小品文之兴衰,一如潮汐之有时。其勃兴繁荣,往往在王朝衰败、王纲解纽的时代。其滥觞于儒学渐寝、礼教败坏的魏晋。唐末,时局动荡,“诗风衰落,而小品文放了光辉——正是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鲁迅《小品文的危机》)宋代小品的巨擘当数风流倜傥,才高命蹇,几遭贬谪的苏轼。而小品文的再度辉煌,则是万历迄明亡的晚明时期。先后出现了李贽、徐渭、汤显祖、三袁兄弟、钟惺、谭元春、屠隆、王思任、陈继儒、李流芳、姚希孟等一大批小品文大家。作品之多,流派之众,风格之卓异,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堪称空前绝后,而作为这一小品文创作****的集大成者的,则是明末清初的张岱。 一、张岱的名士风度 张岱(1597-1684年,一说卒于1689年),字宗子、石公,号陶庵、蝶庵、会稽外史等,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祖籍四川绵竹,故又自称“蜀人”、“古剑”。张岱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天复,官至云南按察副使,甘肃行太仆卿。曾祖张元汴,隆庆五年(1571)状元及第,官至翰林院侍读,詹事府左谕德。祖父张汝霖,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官至广西参议。父张耀芳,副榜出身,为鲁藩右长史。张岱的出身,又是书香门第,家学渊源。先辈均是饱学之儒,精通史学、经学、理学、文学、小学和舆地学。天复、元汴父子曾撰修《绍兴府志》、《会稽志》及《山阴志》,“三志并出,人称谈迁父子。”(《家传》)(下引张岱诗文及评论出自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出版、夏咸淳点校的

_冰雪之气_张岱散文艺术精神论_张则桐

2003年第3期N o.3,2003 2003年5月 Ma y,2003浙江社会科学 Z HEJ IA NG SO C IAL SC IE NC ES “冰雪之气”:张岱散文艺术精神论 一 张岱把根据自己的标准所选的诗文称为《一卷冰雪文》,他明确地指出:“至于余所选文,独取冰雪。”①这样命名,是因为张岱对“冰雪”有深刻而独特的理解和体验。他认为:“故知世间山川、云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莫不有冰雪之气;其所以恣人挹取受用之不尽者,莫深于诗文。”②这是他取“冰雪之气”作为衡文鹄的的内在依据。在张岱看来,“文之冰雪,在骨在神”,③而诗“则筋节脉胳,四肢百骸,非以冰雪之气沐浴其外,灌溉其中,则其诗必不佳”。④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出,“冰雪之气”是张岱拈出的用来标识作品艺术品格的精神实体,也就是现代意义上的艺术精神。仔细考察可以发现,“冰雪之气”具有既丰赡蕴藉又层次严密的内涵,是张岱的主体精神在艺术上的投影。由于张岱自觉地把这种艺术精神灌注到他的创作中去,他的散文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成为中国散文百花园的一朵奇葩。具体地说,张岱的“冰雪之气”主要有三个层面的内涵。 第一,在哲学层面,“冰雪之气”是由现实的冰雪抽象引伸的精神实体。抽象引伸的基础,就在于“人生无不藉此冰雪之气以生”,⑤即在把“冰雪之气”作为生命本源这个意义上来发挥它的意蕴。张岱这样来阐释“冰雪之气”: 若吾之所谓冰雪则异是。凡人遇旦昼则风日,而夜气则冰雪也;遇烦燥则风日,而清静则冰雪也;遇市 朝则风日,而山林则冰雪也。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 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⑥“冰雪”与“风日”构成两种相反相成的人生境界。值得注意的是张岱在这里用“夜气”来解释“冰雪”,这就把“冰雪”和晚明哲学思潮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夜气”见于《孟子?告子上》:“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孟子主张性善说,他所标举的“夜气”,就是在夜间人的本性之善显露之时,而在白昼则被外界物欲遮蔽。明代中后期随着阳明心学的兴起,“夜气”作为一个哲学理念成为学者经常探讨的公案,张岱对“夜气”也有自己的理解,他在《四书遇》中这样解释: 问夜气。曰:项万纯初访余僧寮,闲说向夜,留不能去。时春雪生寒,僮仆静默,因诵王摩诘语:“深巷寒犬,吠声若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真当日事也。久之,两声暂歇,宾主嗒然,茗冷灯残,形骸忽废,故知善言未发者无过孟子。 张岱用春夜宾主闲坐的真切感受来说明“夜气”的内涵,这是一种脱去世俗诸累,生命本来面目因而显现的状态,也就是张岱在后文进一步阐明的“至夜气乃沉沉熟睡之时,做不得主,全是靠天的”。在这个意义上,张岱的“夜气”和徐渭的“本色”、李贽的“童心”一脉相承,指向同一个精神实体,即一段纯任自然活泼自由的生机。“冰雪之气”的哲学内核也在于此,是张岱接受徐渭、李贽的影响和个人体验证悟的凝聚。 第二,在人格层面,“冰雪”是一种清刚孤介、坚贞自守的人格典范。张岱说: 内容提要作为张岱散文艺术精神的“冰雪之气”,具有哲学、人格、艺术三个层面的内涵,其核心内容是一段纯任自然自由活泼的生机。它是张岱在晚明哲学思潮、传统史官文化及明清之际艺术风气影响之下,结合自己的人生历程所体认出的精神实体。在“冰雪之气”的灌注之下,张岱散文形成了“一往深情”的情感底蕴,鲜活灵动的艺术情韵,善于运用精炼的白描和生涩简练的语言,从而表现出典型的“美文”特质,对现当代白话散文影响深远。 关键词张岱“冰雪之气”自然自由白描“美文” 作者张则桐,男,1970年生,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盐城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南京210097) □张则桐 172

论张岱人物小品文

论张岱人物小品文 学生姓名:张裕晋指导教师:白建忠 引言: 张岱,晚明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历经繁华到凄苦,一生跌宕,著作累累。他的作品具有非凡的特色,集中体现了晚明思想解放潮流之下,涌现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不仅为我们研究明末独特的社会文化生活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且他所倡导的文学理论、对人生真性情的追求、对生活艺术的独特感知、对生命价值的独到认识也非常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研究。 一、作者简介及时代背景 论及张岱,初涉中国古代文学的学者都略知一二,但若从深层次的角度上来谈,我们却知之甚少。的确,在中国古代文学这片汪洋大海里,不是每一朵浪花都能激起时代最强劲的呼应,他们中的多数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限制,只能在历史的一角浅吟低唱,如张岱是也。 张岱,明末清初学者,文学家。“初字宗子,人称石公”,①号陶庵、蝶庵、古剑陶庵、古剑老人等,晚年又号“六休居士”②,山阴(浙江绍兴)人,祖籍四川绵竹。生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卒年说法不一,最可靠的一种说法大约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享年九十三岁。 张岱生于钟鸣鼎食之家,家族世代都是大学者,经济条件优越实属当然。据他在《舂米》中追忆“少壮秾华”③云:“余生钟鼎家,向不知稼嫱。米在囷廪中,百口丛我食。婢奴数十人,殷勤伺我侧。喜则各欣然,怒则长戚戚。”④在这样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怡然,奴仆环绕的环境中,张岱青少年时的日常生活主要倾注于结交各方名流,与他们一起切磋文艺。“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媲,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⑤这是张岱在晚年时对自己青年奢侈生活的典范概括。 但是以明朝灭亡为界,张岱的生活先后呈现出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前期的极尽繁华与后期的萧条凋敝。明灭之后的他背负着国破家亡的凄苦在生与死的两难中艰难抉择,最终披发入林,过上了清苦隐逸的生活。 届张岱出生之时,明朝已经走过了它的二百二十九个春秋。明末,政治上,对外满人问鼎中原,随之兵患不断,烽烟四起。对内宦官专权,奸臣当道,党争酷烈。贤能忠臣,或被贬职,或遭残害。经济上,工商势力活跃起来,尤其是张岱所处的江南地区,手工业的繁荣直接促使市民阶层迅速扩大,包括商人、作坊主、手工业工人、自由手工业者、艺人、妓女、各类城市贫民和一般的文人士子等,正如张岱在他的散文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一样。当然商品经济对文学的影响还直接反映在人们的文学审美价值取向上,比如 ①胡益民,《张岱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22页。 ②胡益民,《张岱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22页。 ③胡益民,《张岱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23页。 ④胡益民,《张岱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23页。 ⑤胡益民,《张岱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23页。

张岱湖心亭看雪古文赏析

张岱湖心亭看雪古文赏析 《湖心亭看雪 》 表达的是诗人清高自赏和淡淡的愁绪, 下面整理的是张岱湖心亭看雪古文 赏析,欢迎阅读。 湖心亭看雪 明·张岱 崇祯五年 1 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 2 绝 3。 是日更定 4 矣,余 5 拏 6 一小舟,拥毳 7 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 砀 8,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9。湖上影子,惟 10 长堤一痕 11、湖心 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12、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3。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 14 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 中焉得更有此人 15?”拉 16 余同饮。余强 17 饮三大白 18 而别。问其姓氏,是 金陵人,客此 19。 及 20 下船,舟子 21 喃喃 22 曰:“莫 23 说相公 24 痴,更 25 有痴似 26 相 公者。” 【注释】 1、崇祯五年:公元 1632 年。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2、俱:都。 3、绝:消失。 4、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 定,开始。 5、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 6、拏:通“桡”,撑(船)。 7、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毳衣:细毛皮衣。毳: 鸟兽的细毛。 8、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雾,从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气。凇,从湖面蒸 发的水汽。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 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 9、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一白,全白。一,全或都,一概。 10、惟:只有。
1 / 10

作文素材整理——张岱

陶庵一梦,过眼皆空 ——张岱:晚明小品集大成者 张岱何许人也?有人说多情的宝玉正是他的转世。他出身仕宦家庭,“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但宝玉只是他的前半生。明亡后张岱退隐山林,潜心著述。可以说,若有锣鼓喧天,华灯烟火,鲜衣美食,人声鼎沸处自有张岱;但如果是箫声呜咽,兴亡之感、沧桑之叹,曲终人散之际你也会寻到张岱的身影。 张岱其人 张岱,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出生于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的一个仕宦家庭,大概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九月与世长辞,享年约八十四岁,死后被安葬于山阴项里。 张岱是明清之际的史学家、文学家,与谈迁、万斯同、查继佐并称“浙东四大史家”。在文学创作方面,张岱以小品文见长,被称为“小品圣手”。 张岱少时因聪颖善对而被舅父陶虎溪称为“今之江淹”。他在少年时即提出“若以有诗句之画作画,画不能佳;以有诗意之诗为诗,诗必不妙”等灼见。在天启年间和崇祯初年,张岱悠游自在,留下大量诗文。崇祯八年(1635年),张岱参加乡试却不中,故未入仕途。明朝灭亡后,张岱先是在剡中躲避兵灾,后来则隐居四明山中,坚守贫困,潜心著述。张岱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石匮书》等代表作。 无癖无痴,不可与之交 《陶庵梦忆》是张岱短小的随笔集汇。在书中,他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痴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一个人如果没有癖好,不可与他交朋友,因为他缺乏深情;一个人如果没有缺点,也不可与他交往,因为他少了真气。比如他的至友祁止祥便有众多癖好,书画、蹴鞠、鼓钹、鬼戏、戏曲等无一不好。张岱倾向于与性情独特之人打交道,如艺人、匠人、名妓、闲僧等。由此观之,与之交往者不一定是高官显贵,通常是深情真率的奇人异士。 【用法解析】 适用于交友、以诚相待、追求真实的生活、热爱生活等话题,如2015年浙江卷《文章和人品》。 示例: 君子之交坦荡荡,以诚相待,多说真实的话,深情是也;小人处事长戚戚,德在人后,利居人先,无真气也。出身仕宦家庭的张岱,交友从不以权势贫富为准则,而是以一个人内心的深情和率性的真气来作为交友的判断标准。他于大千世界中抱朴守真,于无形混浊中坚守自我,以一颗深诚有真气的心造就了人生绝美之境。 抛却虚名浮利,远离声色犬马 张岱前半生好精舍美婢,好鲜衣美食,好华灯烟火,好梨园鼓吹,好古董花鸟。然而风流半生,皆成梦幻。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清兵扫荡江南,张岱深深体会到国破家亡,这一年他48岁。此后张岱的人生格局完全不同:“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疏食,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明亡后张岱隐居四明山中,坚守贫困,专心著书,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石匮书》等。 【用法解析】 适用于幡然觉悟、抛却虚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回归生活本色等话题,如2017年浙江卷《人生的三本大书》。 示例: 张岱前半世好精舍美婢,好鲜衣美食,好华灯烟火,好梨园鼓吹,好古董花鸟,然而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后半生他远离声色犬马,回归生命的本色,选择隐居著书,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从而拓宽了有限人生的广度。或许此时的张岱已经达到唐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的参禅第三重境界,即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 万人如海一身藏 明亡后,很多慷慨激昂之士选择以死全志,如理学大家刘宗周绝食而死,他的好友祈彪佳也选择投湖自尽了。一向标榜忠义的张岱心中虽有万般遗恨,仍选择隐忍于世。面对国破家亡,山河破败,选择苟且偷生虽令其痛不欲生,但他“每欲引诀,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正如司马迁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为人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