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检验科常用检测项目临床意义

检验科常用检测项目临床意义

检验科常用检测项目临床意义
检验科常用检测项目临床意义

检验科常用检测项目临床意义

生化检验:

肝功能:(1)ALT 谷丙转氨酶

以下情况会引起ALT的升高:

最常见的是病毒性肝炎,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急性或慢性病毒性肝炎都能使谷丙转氨酶高。

2.中毒性肝炎的各种药物可使谷丙转氨酶升高,但不吃药后,转氨酶就恢复了正常。

3.酒精性肝炎也可使谷丙转氨酶升高,另外大量或长期饮酒者及脂肪肝谷丙转氨酶也会升高。

4.肝炎病变发展成为肝硬化与肝癌肝硬化,并处于活动期时,谷丙转氨酶都是高于正常水平,应该去医院进行积极治疗

5.胆道疾病急性发作时,通常也会使谷丙转氨酶升高。

6.另外,还有一些其他某些感染性疾病也能使谷丙转氨酶升高,但这些疾病的临床表现不同,应极的去医院进行检查,以明确病因。

(2)AST 谷草转氨酶

由于AST分子量较ALT小,在肝脏中含量较ALT高,但半寿期较短。因此,在肝脏受损的不同阶段,二者增高的幅度及其比值也不同。根据其活性及比值变化,可用于肝脏病的鉴别和对肝细胞损伤的判断,健康人血清AST/ALT比值为1.15∶1。

(1)急性肝炎时AST升高,但升高幅度不如ALT,AST/ALT比值<1。若该比值明显升高,则预示暴发型肝炎。

(2)慢性肝炎,尤其是肝硬化时,AST升高幅度大于ALT,故该比值测定有助于肝病的鉴别诊断。在慢性肝炎中,该比值按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该比值>2)的顺序依次升高。在肝炎恢复期,若ALT已恢复正常,而AST仍轻度升高,说明仍未痊愈。

(3)急性心肌梗死时AST活性显着升高,在发病4~12h开始升高,20~48h达峰值,因此AST测定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酶学指标之一。心绞痛时AST正常,故可用于鉴别诊断。

(4)其他肌肉疾病,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皮肌炎、多发性肌炎等AST亦增高,其AST/ALT比值大于1。

(3)ALP 碱性磷酸酶

增高:

肝胆疾病:血清总ALP病理性升高,机会60%是由肝脏和胆道疾病引起的。ALP是胆汁淤积性疾病的敏感指标。

(1)肝外胆管阻塞:早期ALP即升高,临床常见:1.胰头癌、胆管癌等恶性梗阻。ALP显著增高。

2.胆道结石和炎症所致良性梗阻,其增高程度低于恶性梗阻。

3.胆囊炎、胆石症、硬化性胆管炎时,ALP 可升高。

(2)肝内胆汁淤积:胆汁淤积性肝炎及药物和乙醇引起的肝内胆汁淤积,ALP增高程度往往低于肝外恶性胆道梗阻。

(3)肝内占位性病变:原发性肝细胞癌时ALP升高比转氨酶升高明显;转移性肝细胞癌时可出现大分子量的ALP。

(4)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等肝实质性病变:如无胆管系统阻塞和胆汁淤积,ALP一般正常或轻微增高。如果同时有胆管淤积和胆汁淤积发生,则黄疸的同时有ALP明显升高。

其他肿瘤如乳腺癌、肺癌、卵巢癌、骨细胞瘤、骨肉瘤等,碱性磷酸酶增高时,提示可能有肝脏转移。

变形性骨炎、成骨细胞癌、佝偻病、骨软化、甲状腺及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肾小管性酸中毒、遗传性磷酸酶过多症

很多药物可使碱性磷酸酶增高,如巴比妥类、抗生素(红霉素、庆大霉素、氯霉素、卡那霉素、氨苄青霉素等)。

减低:常见于重症慢性肾炎、乳糜泻、贫血、恶病质、儿童甲状腺功能不全或减退、维生素C缺乏症坏血病)。营养不良、呆小症、遗传性低磷酸酶血症。还有一种遗传性低ALP症,此种婴儿血清ALP缺乏,成骨细胞中也缺乏此酶,引起骨中的矿物质严重缺乏,易发生骨折。

4 γ—GT 谷氨酰氨基转移酶

(1)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时,血中GGT明显升高。其原因是癌细胞产生的GGT增多和癌组织本身或其周围的炎症刺激作用,使肝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以致血中GGT增高。

(2)阻塞性黄疸、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胆道感染、肝硬化等都可使GGT升高。

(3)其他疾病如心肌梗塞、急性胰腺炎及某些药物等均可使血中GGT升高。

谷氦酰转肽酶(y-GT),正常值为50单位。急性乙肝时可升高,但持续1个月左右就会下降;如果长期升高不降,可能会向慢性肝炎转化。慢性乙肝有时可达200单位或更高,且不容易消失,其他如酒精性肝病、脂肪肝、胆石病、肝内胆管结石等也可以升高;黄疸长期不消退(胆汁淤积)时也会升高。

5 LDH 乳酸脱氢酶

(1)心肌细胞LDH活性远高于血清数百倍,尤以LDH1和LDH2含量最高,LDH2占主导地位。急性心肌梗塞时,血清LDH1和LDH2显著升高,约95%的病例的血清LDH1和LDH2比值大于1,且LDH1升高早于LDH总活性升高。LDH在心肌梗死后上升速度比肌酸激酶慢很多,所以LDH上升在血液中存在时间较长,使得LDH成为诊断心肌梗死发生一周以上的有效工具。病毒性和风湿性心肌炎及克山病,出现心肌损害时,病人的血清LDH同工酶的改变与心肌梗塞相似。LDH1/LDH2比值>1还见于溶血性贫血、地中海贫血、恶性贫血、镰形细胞性贫血、肾脏损伤、肾皮质梗塞、心肌损伤性疾病、瓣膜病等。

(2)脑干含LDH1较高。颇脑损伤仅累及大脑半球时,只有血清同工酶谱的绝对值增高,而不影响同工酶的相互比值,如果累及脑干时,病人血清LDH1的含量也增高。

(3)急性心肌梗塞发病后12~24小时,血清LDH1也已升高。若同时测定LDH总活性,可发现LDH1/总LDH的比值升高。早期血清中LDH1和LDH2活性均升高,但LDH1增高更早,更明显,导致LDH1/LDH2的比值升高。对急性心肌梗塞诊断的阳性率和可靠性优于单纯测定LDH1或CK-MB。

(4)胚胎细胞瘤病人的血清LDH1活性升高。

(5)急性肝炎,肝细胞损伤或坏死后,向血流释入大量的LDH4和LDH5,致使血中LDH5/LDH4

比值升高,故LDH5/LDH4>1可做为肝细胞损伤的指标。急性肝炎以LDH5明显升高,LDH4不增,LDH5/LDH4>1为特征;若血清LDH5持续升高或下降后再度升高,则可认为是慢性肝炎;肝昏迷病人的血清LDH5.LDH4活性极高时,常示预后不良;原发性肝癌以血清LDH4>LDH5较为常见。

(6)肾皮质以LDH1和LDH2含量较高,肾髓质以LDH4和LDH5活性较强。患急性肾小管坏死(ATN)、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以及肾移植排异时,血清LDH5均可增高。

(7)肺含LDH3较多,肺部疾患时血清LDH3常可升高。肺梗塞时LDH3和LDH4相等,LDH1明显下降;肺脓肿病人的血清LDH3.LDH4常与LDH5同时升高。煤矿、钨矿矽肺病人的血清LDH1.LDH2下降,LDH4.LDH5升高。

(8)血清LDH总活性升高而同工酶谱正常(LDH1/LDH2<1)的病例,临床出现率依次为;心肺疾病、恶性肿瘤、骨折、中枢神经系统疾患、炎症、肝硬化、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甲状腺功能减退、尿毒症、组织坏死、病毒血症、肠梗阻等。

(9)肌营养不良病人肌肉中LDH1.LDH2明显增高,LDH5显著下降;而血清则相反,LDH1.LDH2明显减少,LDH4.LDH5显著,表明血清LDH同工酶主要来自肌肉组织。

(10)恶性病变时LDH3常增高。

6 γ-淀粉酶AMY

(1)高淀粉酶血症:

①胰腺型淀粉酶增加:

A、胰腺疾病: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胰腺囊肿、胰腺癌、胃十二指肠等疾病。

B、药物:促胰腺激素、肠促胰腺肽、缩胆囊素、药物性胰腺炎、噻嗪类、类固醇等、

C、胰液从消化道漏出、吸收,消化道穿孔、肠管坏死、腹膜炎、穿通性溃疡等。

D、胰液逆流:ERCP(内镜胰胆造影)等胰胆管检查等。

②唾液腺型淀粉酶增加:唾液腺疾病、肿瘤产生淀粉酶、术后、休克、烧伤等。

③两者淀粉酶均增加:慢性肾功能不全。

④巨淀粉酶血症:原因不明,羟乙基淀粉静点后。

(2)低淀粉酶血症:

①胰腺淀粉酶减少:因胰腺疾病造成胰脏废用(胰腺全切除、胰腺广泛切除、急性暴发性胰腺炎)、重症糖尿病、严重肝病等。

②唾液腺型淀粉酶减少:唾液腺切除,照射后。

7 TP 总蛋白

小于正常值的相关疾病:长期慢性发热、大面积烧伤(白细胞增多),恶性肿瘤、肝癌(淋巴细胞和核细胞增多),肝功能严重受损、肝坏死、肝硬化(谷丙转氨酶增多),甲状腺功能亢进、浆

膜渗出性损害、结核病、慢性腹泻、慢性肝炎、肾病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营养不良、贫血(红细胞,红蛋白稍偏低)等。

大于正常值的相关疾病:大量出汗、多发性骨髓瘤、腹泻、巨球蛋白血症、严重呕吐、中毒等

8 ALB 白蛋白

增高:主要由于血液浓缩而致相对性增高

减低:见于肝硬变合并腹水及其他肝功能严重损害(如急性肝坏死、中毒性肝炎等)营养不良、慢性消耗性疾病、糖尿病、严重出血肾病综合征等。当降低至25g/L以下易产生腹水。

9 GLB 球蛋白

(1)升高见于:

①感染引起机体免疫反应增强:慢性病毒性肝炎、活动性结核病、黑热病、血吸虫病、疟疾、马蜂、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

②自身免疫性疾病时的机体免疫功能亢进: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硬皮病、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肝硬化等。

③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白血病、部分恶性肿瘤等。

④肾病综合征、过敏反应、肺炎、丝虫病。

⑤生理性:血清水分减少、血液浓缩。

(2)降低见于:

①合成减少: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如库欣综合征、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等。

②先天性免疫功能缺陷,如γ-球蛋白缺乏症。

③放射治疗后或氮芥中毒。

④正常婴儿出生后至3岁

10 A/G 白球比

因为白蛋白和球蛋白在血清中常因增减相加或抵消而不易从总蛋白含量测定中判定其意义,因而通过计算白蛋白/球蛋白比值对诊断更有参考意义,特别是白蛋白减低或球蛋白增高时,该比值更有意义。

肝功损害严重时,A下降,G上升,可出现A/G比值倒置。

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的白蛋白产生减少,而同时球蛋白产生增加,造成A/G比值倒置。A/G比值(白球比)正常值为1.3-2.5。

11、 T-BiL 总胆红素

1.生理性升高:新生儿黄疸。

2.病理性升高:

(1)胆道梗阻:可有很大升高;

(2)甲型病毒性肝炎:可有很大升高;

(3)其他类型的病毒性肝炎:轻度或中度升高;

(4)胆汁郁积性肝炎:可有很大升高;

(5)急性酒精性肝炎:胆红素愈高表明肝损伤愈严重;

(6)遗传性胆红素代谢异常,如Gilbert综合征可轻度升高。

3.病理性降低:见于癌症或慢性肾炎引起的贫血和再生障碍性贫血。

12 D-BiL 直接胆红素

直接胆红素增高,属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常见于原发性胆汁型肝硬化、胆道梗阻等。肝炎与肝硬化病人的直接胆红素都可以升高。

病变参考:胆红素总量增高、直接胆红素增高时,可疑为肝内及肝外阻塞性黄疸,胰头癌,毛细胆管型肝炎及其他胆汁瘀滞综合征等。

13 I-BiL 间接胆红素

间接胆红素增高,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常见于溶血性疾病、新生儿黄疸或者输血错误等。肝炎与肝硬化病人的间接胆红素都可以升高。

2.肾功能1 UA 尿酸

血尿酸增高:常见于哪种疾病:血尿酸见于痛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结核、肾盂积水、子痫、慢性白血病、红细胞增多症、摄入过多含核蛋白食物、尿毒症肾炎、肝脏疾患、氯仿和铅中毒、甲状腺功能减低、多发性骨髓瘤、白血病、妊娠反应红细胞增多症。

血尿酸减低:见于恶性贫血、Fanconi综合征、使用阿司匹林、先天性黄嘌吟氧化酶和嘌吟核苷磷酸化酶缺乏等。

2、UREA 尿素

增高:

1、器质性肾功能损害:⑴各种原发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肾肿瘤、多囊肾等所致的慢性肾衰竭。⑵急性肾衰竭肾功能轻度受损时,BUN可无变化,但GFR(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至50%以下,BUN才能升高。因此血BUN测定不能作为早期肾功能指标。但对慢性肾衰竭,尤其是尿毒症BUN 增高的程度一般与病情严重程度一致:肾衰竭代偿期GFR下降至50ml/min,血BUN〈9mmol/L;肾衰竭失代偿期,血BUN〉9mmol/L;肾衰竭期,血BUN〉20mmol/L。

2、肾前性少尿:如严重脱水、大量腹水、心脏循环功能衰竭、肝肾综合征等导致的血容量不足、肾血流量减少灌注不足导致少尿。此时BUN升高,但肌酐升高不明显,BUN/Cr(mg/dl)〉10:1,称为肾前性氮质血症。经扩容尿量多能增加,BUN可自行下降。

3、蛋白质分解或摄入过多如急性传染病、高热、上消化道大出血、大面积烧伤、严重创伤、大手术后和甲状腺功能亢、高蛋白饮食等,但血肌酐一般不升高。以上情况矫正后,血BUN可以下降。

降低:急性肾小管坏死。

血肌酐〈Scr〉和尿素氮〈BuN〉两者分别为含氮的有机物和蛋白质代谢的终末产物,在肾功能正常的情况下,这些小分子物质从肾小球滤出,故可用作肾小球滤过功能的诊断和过筛指标。当肾小球滤过功能减低时,血肌酐和尿素氮因潴留而增高。

3 CREA 肌酐

血肌酐增高:见于肢端肥大症、巨人症、糖尿病、感染、进食肉类、运动、摄入药物(如维生素C、左旋多巴、甲基多巴等)、急性或慢性肾功能不全。

血肌酐减低:见于重度充血性心力衰竭、贫血、肌营养不良、白血病、素食者,以及服用雄激素、噻嗪类药等。

三血糖GLU

一)生理性高血糖:见于饭后1~2小时;摄入高糖食物;也可由运动、情绪紧张等因素引起。

(二)病理性高血糖:

1、糖尿病是造成高血糖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2、颅内压升高,如颅内出血,颅外伤等。

3、由于脱水引起的高血糖,如呕吐、腹泻和高热等也可使血糖升高。

4、胰岛α 细胞瘤

(三)生理性低血糖:如饥饿或剧烈运动。

(四)病理性低血糖;

1、胰岛β细胞增生或癌瘤等,使胰岛素分泌过多。

2、对抗胰岛素的激素不足,如垂体前叶机能减退、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甲状腺机能减退等

3、严重肝病患者,肝脏不能有效地调节血糖。

4、糖原累积症。

血脂:1.TC 总胆固醇

增多:见于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胆总管阻塞、高血压(部分),以及摄入维生素A、维生素D、口服避孕药等药物。

减少:见于低脂蛋白血症、贫血、败血症、甲状腺功能亢进、肝病、严重感染、营养不良、肺结核和晚期癌症,以及摄入对氨基水杨酸、卡那霉素、肝素、维生素C等药物。

2.TG 甘油三脂

甘油三酯,英文缩写为TG,参考范围:<2.3mmol/l(<200mg/dl)。正常人甘油三酯水平的高低受生活条件影响,其个体内差异及个体间差异均大于总胆固醇,且随年龄增加逐渐升高。当

tg>4.5mmol/l(>400mg/dl)即可诊断为高甘油三酯血症..

tg升高可见于以下疾病:

(1)家庭性高tg血病,家庭性混合型高脂血症。

(2)继发性疾病常见于:糖尿病、糖原累积症、甲状腺功能不足、肾病综合征、妊娠等。

(3)急性胰岛炎高危状态时,TG>11.3mmol/l(>1000mg/dl)。高血压、脑血管病、冠心病、糖尿病、肥胖与高脂蛋白血症常有家庭性集聚现象。单纯的高TG血症不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子,只有伴以高TC、高LDL-c、低HDL-c时才有病理意义。

TG减低见于以下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肝功能严重低下,极易引发脂肪肝等症。

3 HDL-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降低:常见于脑血管病、冠心病、高甘油三酯血症、肝功能损害如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糖尿病、吸烟、缺少运动等。其降低可作为冠心病的危险指标。

4LDL-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增高:见于高脂蛋白血症、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衰竭、肝病和糖尿病等,也可见于神经性厌食及怀孕妇女。

减低:见于营养不良、慢性贫血、骨髓瘤、创伤和严重肝病等。

五血常规

1WBC 白细胞总数

白细胞计数值的高低可提示累及白细胞系统的疾病。

白细胞计数增多见于急性感染、尿毒症、严重烧伤急性出血、组织损伤、大手术后、白血病等。

白细胞计数减少见于伤寒及副伤寒、疟疾、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粒细胞缺乏症、脾功能亢进,X线放射性核素照射,使用某些抗癌药物等。

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

急性化脓性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增高程度取决于感染微生物的种类、感染灶的范围、感染的严重程度、患者的反应能力。如感染很局限且轻微,白细胞总数仍可正常,但分类检查时可见分叶核百分率有所增高;中度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高大于10×109/L,并伴有轻度核象左移;严重感染时总数常明显增高,可达20×109/L以上,且伴有明显核象左移;在脾破裂或宫外孕输卵管破裂后,白细胞迅速增高,常达(20~30)×109/L。其增多的细胞主要是中性分叶核粒细胞。这可能与应激状态、内出血而一过性缺氧等有关;化学药物如安眠药、敌敌畏等中毒时,常见白细胞数增高,甚至可达20×109/L或更高。代谢性中毒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慢性肾炎尿毒症时,也常见白细胞增多。均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主。白细胞呈长期持续性增多,最常见于粒细胞性白血病,其次也可见于各种恶性肿瘤的晚期,此时不但总数常达(10~

20)×109/L或更多,且可有较明显的核象左移现象,而呈所谓类白血病反应。

中性粒细胞减少

某些感染,如伤寒、副伤寒、疟疾、流感等可引起白细胞减少;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时,呈“三少”表现;电离辐射(如X线等)、长期服用氯霉素后,可因抑制骨髓细胞的有丝分裂而致白细胞减少;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由于自身免疫性抗核抗体导致白细胞破坏而减少;各种原因所致的脾肿大均可见白细胞减少。

嗜酸性粒细胞

有吞噬作用和趋化作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反应性增高见于支气管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食物过敏、精神病时均可见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肠寄生虫抗原与肠壁内结合IgE的肥大细胞接触时,使后者脱颗粒而释放组胺,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手术和烧伤病人的预后及测定肾上腺皮质功能。肿瘤性增高见于淋巴系统恶性疾患、血液病、慢性白血病等。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常可高达10%以上,并可见有幼稚型。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手术后严重组织损伤以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后,一般临床意义不大。

嗜碱性粒细胞

有趋化作用和弱吞噬作用。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癌转移、铅和铋中毒等。罕见的嗜碱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异常增多,可达20%以上,多为幼稚型。骨髓纤维化和某些转移癌时也可见增多。

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参与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分泌淋巴因子。淋巴细胞增多见于见于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某些感染:如病毒感染性疾病、细菌性感染(如百日咳)、结核感染恢复期等。肾移植术后如发生排异反应时,于排异前期,淋巴细胞的绝对值即增高。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白血性淋巴肉瘤前者如系慢性型,以白血病性成熟淋巴细胞为主,如系急性型则以原幼淋巴细胞为主,均可致白细胞总数增高;后者多以原、幼淋巴细胞为主。初生婴儿、儿童属生理性增多。

淋巴细胞减少主要见于长期接触放射线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后人群。严重化脓性感染时,由于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加,导致淋巴细胞相对减低。

单核细胞

正常儿童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较成人稍多,平均9%,出生后2周的婴儿可呈生理性单核细胞增多,可达15%以上。

病理性增多见于某些感染。如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等;急性感染的恢复期也可见单核细胞增多;在活动性肺结核如严重的浸润性和粟粒性结核时,可致血中单核细胞明显增多。粒细胞缺乏症的恢复期,常见单核细胞一过性增多、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时可见幼稚单核细胞增多,成熟型亦见增多。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时除贫血,白细胞减少等之外,白细胞分类时常见核细胞增多。

2 RBC红细胞计数

异常结果:

增多:(1) 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及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多为脱水血浓缩使血液中的有形成分相对地增多所致。

(2) 心肺疾病: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肺脏疾患及慢性一氧化碳中毒等。因缺氧必须借助大量红细

胞来维持供氧需要。

(3) 干细胞疾患: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减少:(1) 急性或慢性失血。

(2) 红细胞遭受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破坏。

(3) 缺乏造血因素、造血障碍和造血组织损伤。

(4) 各种原因的血管内或血管外溶血。

3.HB 血红蛋白浓度

血红蛋白浓度增加

?

红细胞增多:高原地区居民、慢性心肺疾病患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

?

血液浓缩:大汗、呕吐、腹泻、烧伤等。

?

血红蛋白浓度减少

见于各型贫血,因红细胞体积不同,血红蛋白浓度下降的幅度与红细胞比容不一定一

4.血小板PLT

生理性

正常人血小板计数一天内可有6—10%变化,表现为早晨较低,午后略高;春季较低,冬季略高;平原居民较低,高原较高;静脉血比毛细血管血高10%;女性月经前降低,月经后升高;妊娠中晚期升高,分娩后降低;运动后升高,休息时恢复。

病理性

1.血小板增多:当>400x109/L时为血小板增多,常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例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恶性肿瘤、感染、缺氧、创伤、骨折等。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常见于急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及癌症患者,此类增多一般不超过500×109/L,经治疗后情况改善,血小板数目会很快下降至正常水平。脾切除术后血小板会有明显升高,常高于600x109/L,,随后会缓慢下降到正常范围。[4]

2.血小板减少:当<100x109/L即为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生成减少(见于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急性放射病等)

血小板破坏过多(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等疾病)

血小板消耗增加(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家族性血小板减少如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

HCT 红细胞压积

1.增高

各种原因所致血液浓缩如大量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后有大量创面渗出液等,测定红细胞压积以了解血液浓缩程度,可作为补液量的依据。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有时可高达80%左右。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系体内氧供应不足引起的代偿反应如新生儿、高原地区居住者及慢性心肺疾患等。

2.减少

见于各种贫血或血液稀释。由于贫血类型不同,红细胞计数与红细胞比积的降低不一定成比例,故可以根据红细胞比积和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的量计算红细胞三种平均值,以有助于贫血的鉴别和分类。

5.CRP C-反应蛋白测定

⒈CRP作为急性时相蛋白在各种急性炎症、组织损伤、心肌梗塞、手术创伤、放射性损伤等疾病发作后数小时迅速升高,并有成倍增长之势。病变好转时,又迅速降至正常,其升高幅度与感染的程度呈正相关。

⒉CRP与其它炎症因子的相关性:CRP与其它炎症因子如白细胞总数、红细胞沉降率和多形核白细胞等具有密切相关性。CRP与WBC存在正相关。在炎症反应中起着积极作用,使人体具有非特异性抵抗力。在患者疾病发作时,CRP可早于WBC而上升,回复正常也很快。故具有极高的敏感性。

⒊ CRP可用于细菌和病毒感染的鉴别诊断:一旦发生炎症,CRP水平即升高,而病毒性感染CRP大都正常。脓毒血症CRP迅速升高,而依赖血培养则至少需要48小时,且其阳性率不高。

⒋恶性肿瘤患者CRP大都升高。如CRP与AFP的联合检测,可用于肝癌与肝脏良性疾病的鉴别诊断。CRP测定用于肿瘤的治疗和预后有积极意义。手术前CRP上升,手术后则下降,且其反应不受放疗、化疗和皮质激素治疗的影响,有助于临床估价肿瘤的进程。

⒌CRP用于评估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当CRP高于250㎎╱L时,则可提示为广泛坏死性胰腺炎。

6、ESR 血沉

1.血沉增快在临床上更为常见,魏氏法不论男女其血沉值达25mm/h时,为轻度增快;达50mm/h 时为中度增快;大于50mm/h 则为重度快。潘氏法不论男女血沉达20mm/h者均为增快。

(1)生理性增快:妇女月经血沉略增快,可能与子宫内膜破伤及出血有关,妊娠3个月以上血沉逐渐增快,可达30mm/h或更多,直到分娩后3周,如无并发症则逐渐恢复正常。其增快可能与生理性贫血、纤维蛋白原量逐渐增高、胎盘剥离、产伤等有关。60岁以上的高龄者因血浆纤维原蛋白量逐渐增高等,也常见血沉增快。

(2)病理性增快:

①各种炎症:细菌性急性炎症时,血中急性反应相物质(acutephase reactant)迅速增多,包括α1抗胰蛋白酶(α-antirypsin)、α2巨蛋白(α2-mactoglobulin)、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肝珠蛋白(haptoglobin)、运铁蛋白(transferrin)、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等,主要因有释放增多甚至制造加强所致。以上成分或多或者少地均能促进红细胞的缗线状聚集,故炎症发生后2-3天即可见血沉增快。风湿热的病理改变结缔组织性炎病症,其活动期血沉增快。慢性炎症如结核病时,纤维蛋白原及免疫球蛋白含量增加,血沉蝗显增快。临床上最常用血沉来观察结核病及风湿热有无活动性及其动态变化。

②组织损伤及坏死:较大的手术创伤可导致血沉增快,如无合并症,一般2-3周内恢复正常。心肌梗塞时常于发病后3-4天血沉增快,并持续1-3周,心绞痛时血沉正常,故可借血沉结果加以鉴别;组织损伤坏死等引起血沉增快的机理大体同时。

③恶性肿瘤:ESR加快可能与肿瘤细胞分泌糖蛋白(属球蛋白)、肿瘤组织二坏死、继发感染及恶液化气质贫血等因素有并。良性肿瘤血沉多正常,故常用血沉作为恶性肿瘤及一般X线检查等所不能查见的

恶性肿瘤。对于恶性肿瘤病人增快的血沉,可因手术切除或化疗放疗较彻底而渐趋正常,复发或转移时又见增快。

④各种原因导致的高球蛋白血症(hyperglobuinemia):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黑热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所致的高球蛋白血症时,血沉常明显增快略种原因引起的相对性球蛋白增高如慢性肾炎、肝硬化时血沉亦常增快。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时,浆细胞的恶性增殖致使血浆病理性球蛋白高达40-100g/L 或更高,故血沉增快。巨球蛋白症病人,血浆中IgM增多,其血沉理应增快,但若IgM明显增多而使血浆沾稠度增高即高沾综合征时,反而抑制血沉,可得出一个正常甚至减慢的结果。

⑤贫血:轻度贫血对血沉尚无影响,若血红蛋白低于90g/L时,血沉可因而增快,贫血越严重,血沉增快越明显,乃因红细胞数量稀少,下沉时受到的磨擦阻力减少等所致。故明显贫积压病人作血沉检查时应进行贫血因素的校正,而报告其校正后的结果。低色素性贫血,因红细胞体积减小,内含血红蛋白量不足而下沉缓慢;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镰形细胞性贫时,由于其形态学的改变不利于缗钱状聚集,故其血沉结果均常降低。

⑥高胆固醇积压症:特别是动脉粥样硬化血胆固醇明显增高者,血沉每见增快。

炎症时白细胞计数与血沉结合起来分析对辅助诊断及疗效观察更有益。白细胞的增高及其分类变化直接受细菌素、组织分解产生等影响,故变化出现早,对急性炎症的诊断、疗效观察更为重要,而血沉增快乃继发于急性反应时相产物的增多,特别是受纤维蛋白原和球蛋白增高等影响,相对来说,出现较晚,故对观察慢性炎症特别是判断疗效更有价值。鉴于血沉增快大多因血浆中蛋白质成分改变所引起,而这种改变一旦发生并不能迅速消除,因此复查血沉的间隔时间不宜太短,至少需一周。

2.血沉减慢意义较小,可因红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及纤维蛋白原含量严重减低所致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脱水血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

7、ASO 抗“O”试验

ASO测定对于诊断A族链球菌感染很有价值,其存在及含量可反映感染的严重程度。

A组链球菌感染后1周,ASO即开始升高,4~6周可达高峰,并能持续数月,当感染减退时,ASO 值下降并在6个月内回到正常值,如果ASO滴度不下降,提示可能存在复发性感染或慢性感染。多次测定,抗体效价逐渐升高对诊断有重要意义,抗体效价逐渐下降,说明病情缓解。

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结节性红斑、猩红热、急性扁桃体炎等ASO明显升高。

少数肝炎、结缔组织病、结核病及多发性骨髓瘤病人亦可使ASO增高。

由于人们常与A族链球菌接触,正常人也存在低效价的抗体,通常<133IU/ml,当效价>200IU/ml 时,才被认为有诊断价值。

少于15-20%的健康人血清中的ASO含量高于200IU/ml。大多数新生儿的ASO含量高于其母亲,但在其出生后数周内ASO含量会急剧下降。学龄前儿童的ASO值通常低于100IU/ml,然后随年龄的增加ASO值增加,并在学龄期达到顶峰,成年后ASO值下降。

除了急性阶段外,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血清中通常检测不到ASO值的升高。在肾病综合征和抗体缺乏综合征患者的血清中仅有极低含量的ASO。

RF 类风湿因子检测

RF主要为IgM类自身抗体,但也有IgG类、IgA类和IgE类。各类RF临床意义有所不同。RF是一种以变性IgG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未经治疗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其阳性率为80%,且滴定度常在1:160以上。临床上动态观察滴定度多少,可作为病变活动及药物治疗后疗效的评价。其他风湿性疾病如SLE 阳性率为20%—25%;硬皮病与皮肌炎阳性率为10%—24%,滴定度较低。RF有IgG、IgA、IgM、IgD 和IgE五类,用凝集试验法测出的主要是IgM类。多数作者认为,IgM类RF的含量与RA的活动性无密切关系;IgG类RF的含量与RA患者的滑膜炎、血管炎和关节外症状密切相关。IgA类RF见于RA、硬皮病、Felty综合征和SLE,是RA临床活动的一个指标。IgD类RF研究甚少。IgE类RF除RA患者外,也见于Felty综合征和青年型RA。在RA患者,高效价的RF存在并伴有严重的关节功能受限时,常提示预后不良。在非类风湿患者中,RF的阳性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但这些人以后发生RA者极少。

类风湿因子(RF)是抗变性IgG的自身抗体,主要为19S的IgM,也可见7S的IgG及IgA。它能与人或动物的变性IgG结合,而不与正常IgG发生凝集反应。RF主要出现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约70%~90%的血清中和约60%的滑漠液中可检出IgG类RF,这很可能是自身IgG变性所引起的一种自身免疫应答的表现。

IgG是感染等原因诱导的免疫应答中的主干抗体,这些抗体与相应抗原结合时会发生变性;此外,在炎症等病理条件下滑漠或其他部位可能产生不正常的IgG;这些变性IgG就构成自身抗原,刺激免疫系统产生各种抗IgG抗体。滑膜液中的IgG类RF与变性IgG结合而形成中等大小的免疫复合物,比血清中的IgM类RF更具有致病意义,因为这一类免疫复合物易于沉积在关节滑膜等部位,可激活补体,形成慢性渐进性免疫炎症性损伤。

RF的检测最初是用致敏绵羊红细胞凝集试验(Rose-Waaler法)进行检测,目前最常采用IgG吸附的胶乳颗粒凝集试验;但此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均不高,而且只能检出血清中的IgM类RF。IgG类和IgA 类RF则需要用RIA或ELISA等方法检测。

RF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的检出率很高,RF阳性支持早期RA的倾向性诊断,如对年轻女性应进行RA和风湿热间的鉴别;而对非活动期RA的诊断,需参考病史。但RF也象ANA一样,并不是RA独有的特异性抗体。在SLE病人均有50%RF阳性,在其他结缔组织病如SS、硬皮病、慢性活动性肝炎及老年人中均可有不同程度的阳性率。[1]

电解质1、K

低血钾

①摄取减少:长期禁食、厌食、少食。

②钾向细胞内移行:胰岛素治疗、碱中毒、周期性麻痹(低血钾型)等。

③尿中钾排泄增加:

A.盐皮质激素分泌增多: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17α-羟化酶缺乏症、库欣(Cushing)综合征、异位性ACTH肿瘤、Bartter综合征(低醛固酮症和低血钾性碱中毒的肾小球旁器增生综合征)、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恶性高血压,肾血管性高血压)、肾小球旁器细胞瘤、大量口服甘草等。

B.远端肾小管流量增加:利尿剂(排钾)、失钾性肾炎。

C.肾小管性酸中毒。

D.Fanconi综合征(范孔尼综合征)。

④钾从消化道丢失增加:呕吐、腹泻、结肠癌、绒毛腺癌、Zollinger-Ellison二氏综合征(卓-艾综合征胰原性溃疡),WDHA综合征(水样腹泻和低血钾症伴有胰岛细胞腺瘤综合征),服用泻药等。

⑤大量发汗。

高血钾

①补钾过多:口服(特别是肾功能不全尿量减少时)或静脉补钾过多。

②钾向细胞外移行:假性高血钾症、酸中毒、胰岛素缺乏、组织坏死、使用大剂量洋地黄、周期性麻痹(高血钾型)、使用琥珀酰胆碱等。

③尿钾排泄减少: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或细胞外液量减少等。

④皮质类固醇激素活性降低:艾迪生迪生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功能低下、假性醛固酮过低症、药物(螺内酯)等。

钠NA

1.病理性降低。血清钠低于130mmol/L时为低血钠症,最低可达100mmol/L,常见于:(1)胃肠道失钠,如幽门梗阻、呕吐、腹泻,胃肠道、胆道、胰腺术后,造瘘或引流等。(2)尿中钠排出增多,原因有:

①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减低;②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如阿狄森氏病;③糖尿病;④使用利尿剂后;⑤大量注射盐水后。(3)皮肤失钠:大面积烧伤、创伤或出汗。(4)钠的摄入量不足,如饥饿、营养不良、低盐疗法等。(5)酸中毒。

2.病理性增高。血清钠超过145mmol/L为高血钠症,常见于:(1)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如柯兴综合征、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2)高渗性脱水症。(3)脑性高血钠症,如脑外伤、脑血管意外、垂体肿瘤等。

(4)钠进量过多,如注射高渗盐水或进食过量钠盐,且伴有肾功能失常时。(5)潴钠性水肿,常见于心脏病、心力衰竭、肝硬化、肾病等。

氯CL

增多: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引起的肾功能不全、尿路梗阻、呼吸性碱中毒、氯化物摄入过多、高渗性脱水等。

减少:见于消化道液体大量丢失、呕吐、胃肠造瘘、急性肾功能不全等。

病理性降低:

(1)体内氯化物丢失过多:①严重的呕吐、腹泻、胃肠道引流;②糖尿病酸中毒;③慢性肾功能衰竭;

④失盐性肾炎;⑤阿狄森氏病。

(2)摄人氯化物过少:①出汗过多,未补充食盐;②慢性肾炎,长期忌盐饮食后;③心力衰竭,长期限盐并大量利尿后。

病理性升高:

(1)体内氯化物排出减少:①泌尿道阻塞、急性肾小球肾炎无尿者;②肾血流量减少,如充血性心力衰竭。

(2)摄人氯化物过多。

(3)以换气过度所致的呼吸性碱中毒。

(4)高钠血症脱水时。

钙CA

临床意义:

(1)血清钙升高:高血钙症比较少见,引起血钙增加的原因有溶骨作用增强,小肠吸收作用增加以及肾对钙的吸收增加等。可见于下述情况。

1)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产生过多的甲状旁腺素,多见于甲状旁腺腺瘤,x线检查可见骨质疏松等情况。

2)甲状旁腺素异位分泌:某些恶性肿瘤可以分泌甲状旁腺素,如肾癌、支气管癌等,但此种情况如未发现原发癌瘤,则很难诊断。

3)恶性肿瘤骨转移是引起血钙升高最常见的原因。多发性骨髓瘤,乳腺癌、肺癌等伴有骨转移时有大量骨质破坏,而肾和肠又不能及时清除过多的钙,遂引起高血钙。

4)维生素D中毒,多因治疗甲状旁腺功能低下或预防佝偻病,长期大量服用维生素D时而引起,但此种情况是可以避免的。

5)其他:此外高血钙还可见于类肉瘤病、肾上腺功能不全、急性肾功能不全、酸中毒、脱水等情况。

(2)血清钙减低;低血钙症临床上较多见,尤多见于婴幼儿。

1)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可见于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甲状腺切除手术后、放射性治疗甲状腺癌时伤及甲状旁腺等情况。血清钙可降到1.75 mmol/L以下,血磷可增高。

2)维生素缺D缺乏:常见原因有食物中维生素D缺乏,阳光照射少,消化系统疾患导致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缺乏时,钙、磷经肠道吸收少,导致血钙、血磷降低。而血钙降叉引起甲状旁腺功能继发性亢进,这样虽能使血钙维持在近于正常水平,但磷大量从肾排出,引起血磷下降,使得钙、磷乘积下降。婴幼儿缺乏维生素D可引起佝偻病,成人引起软骨病。

3)新生儿低血钙症:是新生儿时期常见惊厥原因之一。多发生于生后一周内。

4)长期低钙饮食或吸收不良:严重乳糜泻时,食物中的钙与未吸收的脂肪酸结合,生成钙皂,排出体外,造成低钙。

5)严重肝病、慢性肾病、尿毒症、远曲小管性酸中毒等时血清钙可下降,血浆蛋白减低时可使非扩散性钙降低。

6)血pH可影响血清游离钙浓度,碱中毒pH升高时血清游离钙和性成分结合加强,虽然总钙不变但离子钙下降是碱中毒时产生手足抽溺的主要原因。如有酸中毒,pH下降,游离钙浓度可相对增加。

PH

1.血液酸碱度值增高:提示失代偿性碱中毒。

(1)呼吸性碱中毒:由于换气过多所致,如呼吸中枢兴奋性增高的中枢神经疾病等。

(2)代谢性碱中毒:常因服碱过多或丢酸过多所致,如长期大量呕吐。

2.血液酸碱度值降低:提示失代偿性酸中毒。

(1)呼吸性酸中毒:主要由于肺排出二氧化碳功能障碍,如呼吸肌麻痹、肺部疾病如肺水肿、阻塞性肺病、哮喘持续状态等。

(2)代谢性酸中毒:①体内产酸过多,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饥饿性酸中毒;②肾脏排泄障碍,如尿毒症;③丢失碱过多,如慢性腹泻;④酸性药物服用过多。

3.血液酸碱度正常,可有三种情况:无酸碱失衡、代偿性酸碱失衡或复合性酸碱失衡。要区别是呼吸性、代谢性,还是两者的复合作用,须结合其他有关的指标进行综合判断。

临床常规检验项目及其临床意义

正常值 临床常规检验项目: 一:红细胞记数RBC: 临床意义:诊断各种贫血和红细胞增多症正常参考值:男(4.0-5.5)T/L 女(3.5-5.0)T/L 二:血红蛋白HGB 临床意义:同上 正常参考值:110-160g/L 三:红细胞比积HCT 临床意义:同上 正常参考值:0.37-0.49 四: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临床意义:判断贫血的类型 正常参考值:82-92fl 五: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 临床意义:判断贫血的类型和轻重程度 正常参考值:27-31pg 六: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临床意义:判断贫血的类型和轻重程度 正常参考值:320-360g/L 七: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 临床意义:RDW增加可见于营养缺乏性贫血 正常参考值:11.6-14.8 八:白细胞记数WBC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感染、组织损伤、白血病;降低见于血液病、自身免疫病、脾功能亢进等 正常参考值:4-10G/L 九:白细胞分类DC 临床意义:用于血液病等疾病的诊断和判断感染轻重程度。中性粒细胞增高见于感染、白血病;降低见于某些感染、自身免疫疾病、脾亢等 嗜酸性粒细胞(EOS)增高见于过敏性疾病、某些皮肤病及传染病的早期;降低见于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等。 正常参考值:分叶核粒细胞GRAN 50-70% 嗜酸性粒细胞EOS50-300G/L(G=106)淋巴细胞LYM 20-40% 单核细胞MID 3-8% 十:血小板记数PLT 临床意义:检测凝血系统的功能 正常参考值:100-300G/L 十一:平均血小板体积MPV 临床意义:判断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正常参考值:6.8-13.5fl 十二:血小板压积PCT 临床意义:同PLT 正常参考值:0.1-0.3% 十三:血小板分布宽度PDW 临床意义:PDW增加见于血小板降低 正常参考值:15.5-18.0% 十四:网织红细胞记数RC 临床意义:判断骨髓增生情况,评价疗效 正常参考值:0.5-1.5%

常用检验科项目临床意义及参考值范围

目录 1.肝肾胰功能 (3) 2.心脑血管/糖脂病 (9) 3.风湿过敏/免疫功能 (13) 4.肝炎/病毒标志物 (15) 5.凝血/血液病项目 (18) 6.肿瘤标志物 (21) 7.甲功/激素项目 (23) 8.血气分析项目 (26) 9.血细胞分析、骨髓细胞学检测项目 (27) 11.尿液、体液检测项目 (29) 12.细菌学检验项目 (31) 13.检验项目分类、代码及收费一览表 (33) 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 2008.7.22

序 实验医学的飞速发展以及循证医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广泛应用,检验学科已经从”医学检验”发展成了”检验医学”,检验科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辅助科室,已成为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临床联系更加密切,正凭借全新的检验理念、现代化的检测技术及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定格为临床医学的专业科室,在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发挥着重大作用,并成为衡量一所医院医疗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临床医师是患者诊疗方案的制订人,从检验项目的选择到检验结果的合理应用都贯穿于整个医疗过程。如何合理选择检验项目,使其发挥临床最大的功效是每个医师必考虑的问题之一。在具体诊疗过程中,一方面要求医师有针对性地申请检验项目,尽量选择对某种疾病有特异性诊断价值的项目,另一方面还应对该检验的方法学原理、临床意义及干扰检验的生理、病理、药理等深入理解,掌握检验结果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不同疗程的变化。 考虑到临床一线医师工作的繁重及实验医学的快速发展,本院检验科编写了这本《检验项目的临床应用手册》,手册涵盖了本院检验科开展的大部分检验项目,尤其最近开展的新的检验项目,对项目的具体临床应用情况以及临床意义作了较为详尽的介绍,希望该手册有助于本院临床医师选出最佳、合理、经济实用的检验项目和合理应用检验结果诊疗疾病,同时也希望该手册有助于本院“精品医学中心”的建设。 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院长 李蜀光 2008.7.22

常见微生物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

细菌培养与其它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 卫生部规定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30%(卫办医政发〔2011〕56号)。特介绍微生物检验项目,方便统计与分析点评。细菌检验为感染性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目标性治疗:提高微生物的送检率与检出率,有利于诊断与使用抗菌药。 经验治疗:根据本地区病原菌类型时间、区域、耐药谱等使用抗菌药。 调整治疗方案针对性用药:获得准确病原菌和细菌药敏结果。 细菌培养的临床意义 细菌培养与其它检验项目不同,由于其样本采集易受杂菌的干扰和培养条件的限制,因而造成检测结果有时与临床不完全一致,故在分析细菌培养报告时应明白:细菌培养阴性不代表无细菌感染、细菌培养阳性不代表该菌一定是病原菌,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而定。 1、血液和骨髓培养 目前血液培养仍然是菌血症和败血症的细菌学检验的基本方法,并且广泛地应用于伤寒、副伤寒及其它细菌引起的败血症的诊断。菌血症系病原菌一时性或间断地由局部进入血流,但并不在血中繁殖,无明显血液感染临床征象。常可发生在病灶感染或牙齿感染,尤以拔牙、扁桃体切除及脊髓炎手术后等多见。败血症是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造成身体的严重损害,引起显著的全身症状(如不规则高热与全身中毒等症状),它多继发于组织器官感染,尤其是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广谱抗生素和激素的应用及烧伤等。 单次的血培养结果,对临床无鉴别指导意义,应多次多部位采集血液进行培养,才可判定检出菌究竟是病原菌还是污染菌。 抽血时应特别注意皮肤消毒和培养瓶口的灭菌。 2、脑脊液培养 正常人的脑脊液是无菌的,故在脑脊液中检出细菌(排除操作中的污染)应视为病原菌。引起脑膜炎的细菌种类不同,化脓性脑膜炎病原菌多为脑膜炎奈瑟菌,除此之外尚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3、尿液培养 尿液细菌培养对于膀胱和肾脏感染的及早发现和病原学诊断很有价值,对于尿道、前列腺以及内外生殖器的炎症也有一定价值。尿液中出现细菌通常称为菌尿症,如果尿液本身澄清但培养出细菌,一般为标本采集时未彻底消毒尿道口引起。如果细菌培养阳性同时伴有脓尿出现,则提示有尿路感染的可能(需指出轻度感染时可无脓尿出现)。泌尿系感染常见菌为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链球菌、变形杆菌等,除结核分枝支杆菌外,这些细菌又是尿道口常驻菌,极易引起标本留样污染,应注意鉴别。某些真菌疾病,如曲菌病在播散时也可造成肾脏感染,且尿中也能检查到。

检验科常规检查项目及主要临床意义解读

检验科常规检查项目及主要临床意义 血常规了解机体有无炎症、感染、各类贫血、血小板减少或增高及各种血液病的诊断及治疗 尿常规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 粪常规了解消化道有无炎症、溃疡、出血、寄生虫感染等情况 前列腺液常规用于前列腺炎、结石、肿瘤和前列腺肥大的诊断和疗效观察 精液常规评价男性生育功能及辅助男性生殖系统疾病的诊断 白带常规用于女性生殖系统炎症、肿瘤的诊断及雌激素水平的判断 血沉对某些疾病的疗效观察和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价值,如结核病、风湿热、组织严重破坏、恶性肿瘤等 尿TT 用于早孕诊断 肝功能了解肝脏功能情况,是否有肝功能损害、胆道梗阻等 肾功能提示肾脏的代谢、排泄功能情况是否正常 血糖了解血糖情况,诊断糖尿病 血脂观测血脂代谢是否紊乱,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危险性预测和营养学评价 电解质五项诊断机体水、电解质平衡是否紊乱 心肌酶谱对心脏疾病,特别是急性心肌梗塞,风湿性心肌炎,病毒性心肌炎,多发性肌炎等诊断 肌钙蛋白确诊心肌梗塞,监测血栓溶剂疗效,是缺血性心脏病最有价值的诊断指标 淀粉酶作为胰腺炎及腮腺炎的初步诊断 血凝四、五项凝血因子筛选检查,了解血液凝固异常性疾病的诊断,作为术前准备、预防术中出血过多 AFP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疗效预后监测,畸胎瘤及胎儿畸形的诊断 CEA 肿瘤初筛检查,结肠癌、大肠癌、胰腺癌、肺癌、胃癌、肝硬化及慢性肝炎的诊断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肿瘤标志物,筛选前列腺癌 Β-HCG 用于宫外孕、葡萄胎和绒毛膜癌的诊断 风湿三项辅助诊断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链球菌感染 乙肝五项了解是否有过乙肝病毒感染、评价目前状况 免疫三项了解是否有艾滋病病毒、丙肝病毒和梅毒螺旋体感染 望江县中医医院检验科

检验科甲状腺功能检测项目临床意义

检验科甲状腺功能检测项目临床意义 1.总三碘甲腺原氨酸(3) 3是甲状腺激素对各种靶器官作用的主要激素。血清3浓度反映甲状腺对周边组织的功能优于反映甲状腺分泌状态。3是查明早期甲亢、监控复发性甲亢的重要指标。3测定也可用于T3 型甲亢的查明和假性甲状腺毒症的诊断。 增高:甲亢,高血症,医源性甲亢,甲亢治疗中及甲减早期3呈相对性增高;碘缺乏性甲状腺肿病人的4可降低,但3正常,亦呈相对性升高;T3型甲亢,部分甲亢患者4浓度正常,降低,3明显增高。降低:甲减,低T3综合征(见于各种严重感染,慢性心、肾、肝、肺功能衰竭,慢性消耗性疾病等),低血症等。 正常参考值:0.45~1.37 2.总甲状腺素(4) 4是甲状腺分泌的主要产物,也是构成下丘脑-垂体前叶-甲状腺调节系统完整性不可缺少的成份。4测定可用于甲亢、原发性和继发性甲减的诊断以及抑制治疗的监测。 增高:甲亢,高血症(妊娠,口服雌激素及口服避孕药,家族性),急性甲状腺炎,亚急性甲状腺炎,急性肝炎,肥胖症,应用甲状腺激素时,进食富含甲状腺激素的甲状腺组织等。降低:甲减,低血症(肾病综合征,慢性肝病,蛋白丢失性肠病,遗传性低血症等),全垂体功能减退症,下丘脑病变,剧烈活动等。 正常参考值:4.5~12 3.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3) / 游离甲状腺素(4) 3、4是T3、T4的生理活性形式,是甲状腺代谢状态的真实反映,3、4比T3、T4更灵敏,更有意义。3、4测定的优点是不受其结合蛋白质浓度和结合特性变化的影响,因此不需要另外测定结合参数。 3含量对鉴别诊断甲状腺功能是否正常、亢进或低下有重要意义,对甲亢的诊断很敏感,是诊断T3型甲亢的特异性指标。 4测定是临床常规诊断的重要部分,可作为甲状腺抑制治疗的监测手段。当怀疑甲状腺功能紊乱时,4和常常一起测定。 、3和4三项联检,常用以确认甲亢或甲低,以及追踪疗效。 正常参考值:3 1.45~3.48 4 0.71~1.85

检验项目临床意义(1)

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 肝脏是人体含酶最丰富的器官,当肝细胞损伤时,可因肝细胞坏死、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有些酶释放出来,使血清酶活性增高。有些酶在肝脏病变时合成减少或病理性生成亢进或排泄障碍,致血清中活性降低或升高。因此,测定血清酶的变化可诊断肝脏病变、观察病情和判断预后。 谷丙转氨酶(ALT):轻微的肝细胞受损,活性可增高一倍,是肝损害最灵敏的试验之一。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活动及酒精、药物和化学毒物等各种因素致肝损害均可升高;ALT虽非病毒性肝炎的特异性诊断指标,但也是不可缺少的诊断指标之一;原发性肝癌若ALT持续增高可能并有肝坏死存在;胆道疾病如胆石症、胆道梗阻,ALT可有轻中度升高。 谷草转氨酶(AST):与ALT基本相同,ALT在肝细胞轻微损伤即可逸出,而AST须在肝细胞严重损伤破坏时逸出。在肝炎损伤时ALT灵敏度及特异性均大于AST,当AST明显增高(AST>ALT)提示重症肝炎、严重肝损伤。另外,AST在心肌细胞内含量较丰富,故当心肌梗死时AST活性增高。 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白蛋白/球蛋白(A/G)

肝脏合成的蛋白质占人体蛋白质总量的40%以上。当肝脏发生病变时,肝细胞合成蛋白质的功能减退,血浆中的蛋白质就会发生质和量的改变。临床意义:1、肝病时总蛋白通常无显著变化,虽然白蛋白合成减少,但球蛋白合成增加,因此总蛋白量不变,不能单纯根据TP判断肝损害程度。2、白蛋白在急性肝病时一般不具有预后的作用。 3、白蛋白/球蛋白比值( A/G )大于1.5以上为正常,<1为倒置,提示肝脏损害严重,持续时间长,则预后较差。 4、总蛋白低于60g/L 称为低蛋白血症,病因基本同白蛋白。白蛋白降低常见于①肝细胞病变;②蛋白质丢失过多如烧伤、肾病综合征;③蛋白质摄入不足,慢性营养障碍、吸收不良;④慢性消耗性疾病,恶性肿瘤。 5、球蛋白增高见于①慢性肝脏疾病;②胶原性疾病;③慢性感染性疾病;④恶性疾病。 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直接胆红素(D-BIL) 当红细胞破坏增加或肝细胞损害或胆道梗阻胆汁排泄障碍,临床出现黄疸。胆红素代谢试验可以帮助诊断和鉴别各类黄疸以及了解肝脏损害程度。 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的总和称为总胆红素。总胆红素能准确反映血清中黄疸的程度。各种原因造成的黄疸,如溶血性、肝细胞性、阻塞性黄疸均可使血清总胆红素升高,升高的值反映黄疸程度。

检验科项目临床意义总汇

检验项目临床意义总汇 开阳光正医院检验科

血常规临床意义 1、红细胞计数(RBC) 临床意义: 增加:生理性:新生儿,高原居住者 病理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 代偿性红细胞增多症(如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肺脏疾病,脱水) 减少:各种贫血,白血病,各种急慢性失血(如:痔出血,月经过多,消化出血,产后或手术后大量出血,钩虫病) 2、白细胞计数 (WBC) 临床意义: 增加:生理性 : 新生儿、妊娠末期、分娩期、经期、饭后、剧烈运动后、冷水浴及极度恐惧与疼痛等。 病理性:大部分化脓性细菌引起的炎症、尿毒症、严重烧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减少:病毒感染、伤寒、副伤寒、黑热病、疟疾、再障、极度严重感染、X 线及镭照射、肿瘤化疗、非白血性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 3、白细胞分类 临床意义: 增加: 中性粒细胞 : 急性化脓性感染、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出血、溶血、手术后、尿毒症、酸中毒、急性汞和铅中毒。 嗜酸性粒细胞:变态反应、寄生虫病、术后、烧伤。 嗜碱性粒细胞: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何杰金病、癌转移、铅中毒。 淋巴细胞: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腮腺炎、结核、肝炎。 单核细胞:结核、伤寒、亚急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单核细胞白血病、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减少: 中性粒细胞:伤寒、副伤寒、疟疾、流感、化学药物中毒、 X 线和镭照射、化疗、极度严重感染。 嗜酸性粒细胞:伤寒、副伤寒、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多见于传染性疾病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 嗜碱性粒细胞:见于速民型变态反应、甲状腺功能亢进。

单核细胞:临床意义不大。 4、血红蛋白( HGB ) 临床意义: 增加:生理性 : 高原居住者 病理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代偿性红细胞增多症。 减少:各种贫血、白血病、急慢性失血。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程度,如缺铁性贫血时,血红蛋白的减少多于红细胞的减少 5、红细胞压积( HCT ) 临床意义: 增高:大面积烧伤,各种原因引起的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增多,脱水。 减少:各类型贫血随红细胞减少而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6、网织红细胞计数( RET ) 临床意义: 增加: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 , 各型贫血尤为显著,恶性贫血或缺铁性贫血应用维生素 B12 或供铁质后显著增多,表示有疗效。 减少:再障 7、红细胞分布宽度 (RDW) 临床意义: 反应红细胞大小不均程度的指针,增大多见于缺铁性贫血 , 营养不良性贫血 8、红细胞平均体积 (MCV) 临床意义: 增大 : 急性溶血性贫血 , 巨幼细胞性贫血 减小 : 严重缺铁性贫血 ,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 地中海贫血 9、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MCHC) 临床意义: 大于正常 : 巨幼细胞性贫血 , 溶血性贫血 , 再障 小于正常 : 缺铁性贫血 ,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 地中海贫血 10、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 (MCH ) 大于正常 : 巨幼细胞性贫血 , 溶血性贫血 , 再障 小于正常 : 缺铁性贫血 ,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 地中海贫血 11、血小板计数 (PLT) 临床意义:

常规生化检验项目各项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常规生化检验项目各项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注:以下各项所述临床意义,仅是表明患某些疾病的可能性,并不表示一定患有某病。请勿随便对号入座!如有疑问请至医院由专业医生结合体格检查等后确诊!!! 肝功能 检验项目谷丙转氨酶 英文缩写 ALT 正常参考值 0-40IU/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急慢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脂肪肝,肝硬化,心梗,胆道疾病等。 检验项目谷草转氨酶 英文缩写 AST 正常参考值 0-40I/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心梗,急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心功能不全,皮肌炎等。 检验项目转肽酶 英文缩写 GGT 正常参考值 0-40IU/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肝硬化,急性胰腺炎及心力衰竭等。

检验项目碱性磷酸酶 英文缩写 ALP 正常参考值 30-115IU/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肝癌,肝硬化,阻塞性黄疸,急慢性黄疸型肝炎,骨细胞瘤,骨折及少年儿童。 检验项目总胆红素 英文缩写 TBIL 正常参考值 4.00-17.39umol/L 临床意义增高:原发生胆汁性肝硬化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活动期肝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胆石症等 检验项目直接胆红素 英文缩写 DBIL 正常参考值 0.00-6.00umol/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癌,胰头癌,胆石症等。 检验项目游离胆红素 英文缩写 IBIL 正常参考值 0.00-17.39umol/L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血型不符的输血反应

检验项目总蛋白 英文缩写 TP 正常参考值 55.00-85.00g/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高度脱水症(如腹泄、沤吐,休克,高热)及多发性骨髓瘤。降低:常见于恶性肿瘤,重症结核,营养及吸收障碍,肝硬化,肾病综合症,烧伤,失血。 检验项目白蛋白 英文缩写 ALB 正常参考值 35.00-55.00g/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严重失水而导致血浆浓缩,使白蛋白浓度上升。降低:基本与总蛋白相同,特别是肝脏,肾脏疾病更为明显,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肾炎等。如白蛋白30g/L,则预后较差。 检验项目球蛋白 英文缩写 GLO 正常参考值 15-35g/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肝脏疾病(如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肾炎等),网状内皮系统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慢性感染,如化脓性感染、梅毒、麻风、结缔组织病。 检验项目白/球比值 英文缩写 A/G

骨科常用化验项目及其临床意义

骨科常用化验项目及其临床意义 一、血常规化验(正常标准) 1、血细胞成人每立方毫米5000~10000;1~5岁儿童约为8000~11000 2、红细胞成人男性每立方毫米400~500万;成人女性350~450万;新生儿600~700万;两岁后逐渐下降 3、血红蛋白成人男性13、5~15克%;女性12~1 4、5克%。 4.血沉:A、长管法,每小时儿童12毫米以下;成人男性15毫米以下;成人女性20毫米以下。B、短管法,每小时儿童2~10毫米,成人男性0~8毫米,成人女性0~10毫米。 5.血小板:每立方毫米10~30万。 6.出血时间:1~5分钟。 7.凝血时间:A、试管法4~12分钟;B、毛细血管2~4分钟;玻片法2~8分钟。 8.蛋白质:总量6~7、5克%;白蛋白3、5~4、8克%;球蛋白2~3克%;白蛋白/球蛋白3、8~4、8克%。 9.葡萄糖:成人80~120毫克%;儿童80~100毫克%。 10.总胆固醇:成人100~230毫克%;6岁以上儿童130~200毫克%。 11.甘油三酯:比色法<5、45毫当量/升或40~150毫克%。 12.谷丙转氨酶:定量法2~40卡门氏单位。 13.肝功能:黄疸指数2~6单位;总胆红素0、1~1毫克%;麝香草酚浊度0~6 单位;硫酸锌浊度2~12单位。 二、血常规检查(常见表现及原因) 1、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正常情况: (00、05-00、3)*109/L 增高: 支气管哮喘,荨麻疹,湿疹,寄生虫病,何杰金氏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阿狄森病病,西蒙病,席汉病、降低: 使用糖皮质激素,柯兴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 2、网织红细胞计数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情况: (00、5-1、5)% 增高: 溶血性贫血,大量出血,缺铁性贫血,恶性贫血应用维生素B12时、降低: 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 3、红细胞正常情况: 男性: (4-5) *1012/L; 女性: (3、5- 4、5) *1012/L 增高: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得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降低: 贫血,出血。 4、血红蛋白正常情况: 男性: (120-150) g/L; 女性: (105-135) g/L 增高: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得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降低: 贫血,出血。 5、白细胞正常情况: (4-10)*109/L 升高: 各种细胞感染,炎症,严重烧伤、明显升高时应除外白血病、降低: 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放射线,药物,化学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疟疾,伤寒,病毒感染,副伤寒。 中性粒细胞正常情况: (50-70)% 增高: 细菌感染,炎症; 降低: 病毒性感染 6、嗜酸性粒细胞正常情况: (00、5-3)% 增高: 过敏性变态反应,支气管哮喘,荨麻疹,寄生虫感染; 降低: 伤寒, 副伤寒、糖皮质激素长期或大量用药后。

常见生化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

常见生化检查项目的临床意义 ----检验科 丙氨酸转移酶(ALT) 增高:肝胆疾病(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活动期、肝癌、中毒型肝炎、胆管炎、胆囊炎等)、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塞、心肌炎、心力衰竭时肝淤血、脑出血等)、骨骼肌组织受损、药物性肝损害(如:氯丙嗪、异烟肼、奎宁、水杨酸制剂、抗癌药、四氯化碳、酒精、铅、汞等)。 碱性磷酸酶(ALP) 增高:肝胆疾病(阻塞性黄疸、急性或慢性黄疸型肝炎、肝癌等)、骨骼疾病(纤维性骨炎、成骨不全症、佝偻病、骨转移癌、骨折修复愈合期等)。 主要用于骨骼、肝胆系统疾病等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尤其是黄疸的鉴别。r-谷氨酰转移酶(GGT)又称为r-谷氨酰转肽酶(r-GT) 增高:胰腺癌和泛特氏壶腹癌、胆道梗阻、恶性肿瘤有无肝转移、嗜酒或长期接受某些药物如苯巴比妥、避孕药等。 天门冬氨基酸转移酶(AST) 增高:急性心肌梗塞、急性肝炎、药物中毒性肝细胞坏死、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硬变活动期、心肌炎、皮肌炎、肾炎、胆道疾病、急性胰腺炎、胆道阻塞、肝癌等。 乳酸脱氢酶(LDH) 增高:心肌梗塞、肝胆疾病(如:肝炎、肝癌、肝硬化、阻塞性黄疸等)、肺梗塞、急性白血病、非霍奇金淋巴瘤、神经母细胞瘤、乳腺癌、结肠癌、胃癌及肺癌等。(由于各组织中LDH含量较血清高上千倍,微量损伤也足以引起血清LDH升高,故该项检查敏感性较高,正因为如此,其特异性就相对较差,但这一特点可以用于分析无明显原因升高的LDH及其同工酶,可以为早期发现无症状肿瘤病人提供线索)。(同工酶有:LD1—LD5) 胆碱脂酶(CHE) CHE是判断肝脏合成功能的指标,是协助有机磷中毒诊断及预后估计的重要手段。胆碱酯酶在肝脏中合成,然后分泌到血液中。 增高:甲亢、糖尿病、肾病综合征、脂肪肝等。 减低:有机磷和氨基甲酸脂类杀虫剂中毒时,其活性明显降低;各种慢性肝脏疾病,如肝炎(包括病毒性肝炎、阿米巴肝炎),肝脓肿和肝硬化病人中,约有50%患者ChE活性降低,各种肝病时病情越差,其活性越低,持续降低无回升迹象者多预后不良;肝、胆疾病都会引起ALT、r-GT升高,往往难以进行鉴别,如果增加ChE测定,可以发现ChE活性降低者均为肝脏疾病,而正常者多为胆道疾病;营养不良时亦可减低。

临床生化常规检验项目及其临床意义

常规生化检验项目各项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1) 1、谷丙转氨酶——ALT:正常参考值0-40IU/L 增高:常见于急慢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脂肪肝,肝硬化,心梗,胆道疾病等。 2、谷草转氨酶——AST:正常参考值0-40I/L 增高:常见于心梗,急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心功能不全,皮肌炎等。 3、转肽酶——GGT:正常参考值0-40IU/L 增高:常见于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肝硬化,急性胰腺炎及心力衰竭等。 4、碱性磷酸酶——ALP:正常参考值30-115IU/L 增高:常见于肝癌,肝硬化,阻塞性黄疸,急慢性黄疸型肝炎,骨细胞瘤,骨折及少年儿童。 5、乳酸脱氢酶——LDH:正常参考值90-245U/L 增高:急性心肌梗塞发作后12-48小时开始升高,2-4天可达高峰,8-9天恢复正常。另外,肝脏疾病恶性肿瘤可引起LDH增高 6、总胆红素——TBIL:正常参考值 4.00-17.39umol/L 增高:原发生胆汁性肝硬化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活动期肝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胆石症等。TBIL=DBIL+IBIL 7、直接胆红素——DBIL:正常参考值0.00-6.00umol/L 增高:常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癌,胰头癌,胆石症等。 8、游离胆红素——IBIL:正常参考值0.00-17.39umol/L 增高:见于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血型不符的输血反应 9、总蛋白——TP:正常参考值55.00-85.00g/L 增高:常见于高度脱水症(腹泄、沤吐、休克、高热)及多发性骨髓瘤。 降低:常见于恶性肿瘤,重症结核,营养及吸收障碍,肝硬化,肾病综合症,烧伤,失血。TP=ALB+GLB 10、白蛋白——ALB:正常参考值35.00-55.00g/L 增高:常见于严重失水而导致血浆浓缩,使白蛋白浓度上升。降低:基本与总蛋白相同,特别是肝脏,肾脏疾病更为明显,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肾炎等。如白蛋白30g/L,则预后较差。

12、常见POCT检测项目及临床意义

常见POCT检测项目及临床意义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gotropin、HCG) HCG是由胎盘滋养层细胞所分泌的一类糖蛋白激素,hCG有α、β两个亚基,α亚基的分子量为约为13000(92个氨基酸),α亚基的生物特性与卵泡刺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及TSH的α亚基相同。β亚基的分子量为15000(145个氨基酸),为特异性链,可被单克隆抗体检测,是一个较好的标志物(β-hCG)。β-hCG在乳腺癌、睾丸癌、卵巢癌时升高;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囊肿等非肿瘤疾病时,β-hCG也会升高。 在妊娠的前几周内,hCG对维持黄体的功能很重要,在怀孕后hCG持续稳定升高,至第10周达到峰值,然后在怀孕的进程中缓慢回落,分娩后几周即降至正常人水平。某些生殖细胞肿瘤也会产生hCG,胚胎滋养层疾病时hCG也会升高。 【临床意义】 用于确定和监测怀孕,HCG在受孕后9-13天即有明显升高,妊娠8-10周时达高峰,然后下降,维持较高水平,直至足月娩,如果怀孕的最初3-6周,HCG不能持续以每两天66%的速度递增,应考虑异位妊娠或先兆流产的可能性或用于胚胎滋养层疾病及精原细胞癌。 帮助诊断滋养层疾病和生殖细胞癌,可阶段性检测用于监测以上疾病的治疗效果及肿瘤复发。在绒毛膜上皮癌以及生殖系统的恶性肿瘤等中,HCG可见升高,经治疗后降低,因此,HCG也可作为疾病预后的监测指标。在胰腺癌、胃癌、小肠癌、结肠癌、肝癌、乳腺癌也有不同程度的阳性率。当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囊肿等非肿瘤状态时,HCG含量也会升高。 帮助诊断宫外孕,帮助诊断和监测习惯性流产孕妇、监测流产后的孕妇看是否有残留;在怀孕早期,血中hCG每2-3天浓度会升高一倍,宫外孕时则升高较慢。妊娠失败时hCG浓度加倍时间会延长,并很快呈现迅速降低趋势。若流产后hCG不能降至极低水平,可能表明有hCG生成性性组织残留需要清除。还可用于性早熟诊断,绝经期判断,不孕症的诊断。 1. 若所测结果与临床观察不符,应该用其他方法核实,如尿hCG定性实验,尿中无hCG,则表明血清检测结果为假阳性。另外一种鉴别办法是将标本作系列稀释测定,含有干扰物质的样本测定结果会呈现与稀释度不成比例的变化。

检验科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

检验科生化室检验项目一览表 常规生化检验项目方法参考范围单位取报告时间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 (ALT)速率法 0-40 U/L 上午9:30之 前标本,11: 00取结果,9: 30之后的标 本下午3:00 取结果 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测 定(AST)速率法 0-40 U/L 血清碱性磷酸酶测定(ALP)速率法40-150 U/L 血清γ-谷氨酰基转移酶测定 (GGT)速率法 0-50 U/L 血清前白蛋白测定(PA)免疫比浊法0.170-0.420 g/L 血清总蛋白测定(TP)化学法60.0-80.0 g/L 血清白蛋白测定(ALB)化学法35.0-55.0 g/L 血清总胆红素测定(T.BIL)化学法 2.0-22.0 umol/L 血清直接胆红素测定(D.BIL)化学法0.0-7.0 umol/L 血清总胆汁酸测定(TBA)酶促法0.0-10.0 umol/L 肌酐测定(Cr)酶促动力法54-133 umol/L 尿素测定(Urea)酶促动力法 1.80-7.70 mmol/L 血清碳酸氢盐(HCO3)测定 (TCO2)酶法 22.0-33.0 mmol/L 血清尿酸测定(UA) 各种免疫方 法 149-407 umol/L 血清胱抑素测定(CYC)比浊法0-1.02 mg/L 葡萄糖测定(Glu)酶法 3.50-6.10 mmol/L 钾测定(K) 离子选择电 极法 3.50-5.50 mmol/L

钠测定(Na) 离子选择电 极法 135.0-145.0 mmol/L 氯测定(Cl) 离子选择电 极法 96.0-108.0 mmol/L 钙测定(Ca)比色法 2.10-2.60 mmol/L 镁测定(Mg)比色法0.70-1.10 mmol/L 无机磷测定(IP)比色法0.81-1.62 mmol/L 血清总胆固醇测定(TC)化学法 3.10-5.20 血清甘油三酯测定(TG)化学法0.56-1.70 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 (HDL-C)化学法 1.00-1.55 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 (LDL-C)化学法 1.90-3.10 血清载脂蛋白AⅠ测定(ApoAI)免疫比浊法 1.0-1.6 血清载脂蛋白B测定(ApoB)免疫比浊法0.75-1.00 血清载脂蛋白α测定Lp(a)免疫比浊法0.00-300 超敏C反应蛋白测定(Hs-CRP)免疫比浊法0.00-3.00 血清肌酸激酶测定(CK)速率法24-170 乳酸脱氢酶测定(LDH)速率法114-240 血气分析1小时血酸碱度(pH)7.35-7.45 二氧化碳分压(PCO2)35-45 mmHg 氧分压(PO2)75-100 mmHg 碱剩余(BE)-3~+3 mmol/L 组织间液碱剩余(BEecf) 缓冲碱(BB)46-52 mmol/L 碳酸氢盐(HCO3)23-31mmol/L 二氧化碳总量(TCO2)24-32 mmol/L

常规+生化检验项目-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项目标本参考值临床意义、常规项目

尿沉渣镜检: 红细胞RBC 0-3/HPF 增多常见于泌尿系统结石、结核、肿瘤、肾炎及外伤,亦见 于邻近器官的疾病,如前列腺炎症或肿瘤、直肠、子宫的肿 瘤累及泌尿道时。此外,感染性疾病如流行性出血热、感染 性心内膜炎。血液病如过敏性紫癜、白血病、血友病等,亦 可在尿中出现较多的红细胞。 白细胞WBC 0-5/HPF 白细胞增多大部分为脓细胞,常见于肾盂肾炎、膀胱炎、膀 胱炎、尿道炎、肾结核、肾肿瘤等。妇女可因白带混入尿液 而致白细胞增多。 上皮细胞少量出现无临床意义 管型出现管型结合临床 编辑本段如何看尿常规化验单 做尿常规检查所得结果写在一张纸上,这张纸就叫尿常规化验单。尿常规化验单上的指 标包括:酸碱度(pH)、尿比重(SG)、尿胆原(URO )、隐血(BLO )、白细胞 (WBC )、尿蛋白(PRO)、尿糖(GLU )、胆红素(BIL )、酮体(KET )、尿红细胞 尿常规化验单是分析接受尿常规检查者的身体状况的重要依据。以下以表格来说明各指 标的意义: 名称正常异常 酸碱度(pH) 4.6?8.0 (平均值6. 0) 增高常见于频繁呕吐、呼吸性碱中毒等 酸碱度(pH) 4.6~8.0 (平均值 6. 0) 降低常见于酸中毒、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等 尿比重(SG) 1.015?1.025 增高多见于高热、心功能不全、糖尿病等 尿比重(SG) 1.015?1.025 降低多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和肾盂肾炎等 尿胆原(URO) <16 超过此数值,说明有黄疸 隐血(BLO)阴性(-)阳性(+)同时有蛋白者,要考虑肾脏病和出血 白细胞(WBC)阴性(-)超过五个,说明尿路感染 1 尿蛋白(PRO) 阴性或仅有微量阳性提示可能有急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性病变尿糖(GLU)阴性(-)阳性提示可能有糖尿病、甲亢、肢端肥大症等 胆红素(BIL )阴性(-)阳性提示可能肝细胞性或阻塞性黄疸 (RBC )、尿液颜色(GOL )。

临床常规检验项目及其临床意义

常见的医学检查及临床意义 一、血液检验 ㈠血常规检验 ㈡贫血及溶血检验 ㈢止血及凝血检验 凝血四项血管壁、血小板功能及相关抗体检查外源性凝血系统检查内源性凝血系统检查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及纤维蛋白溶解与抗凝分子标志物检查 ㈣肝、胆、胰腺疾病检验 ㈤肾脏、风湿及免疫性疾病检验 肾脏疾病检验体液免疫学检验细胞免疫学检验免疫血清学检验自身抗体检验 ㈥心脏及代谢类疾病检验 血糖、脂类代谢检验心肌损伤标志物检验 ㈦无机离子及微量元素检验 无机离子微量元素血气与酸碱分析 ㈧内分泌疾病检验 ㈨肿瘤标志物检验 ㈩过敏性疾病的检验 (十一)感染性疾病检验 二、尿液检验 ㈠尿液干化学分析 尿沉渣定量检查尿液其他检查 三、其他检验 ㈠粪便检验 ㈡精液及优生优育免疫学检验 ㈢脑脊液检验 ㈣浆膜腔积液与关节腔积液检验 浆膜腔积液检验关节腔积液检验 ㈤痰液检验 ㈥胃液与十二指肠引流液检验 胃液检验十二指肠引流液检验 ㈦分泌物检查 阴道分泌物检查淋球菌检查

一、血液检验 ㈠血常规检验 白细胞(WBC,LEU)计数 【正常参考值】 成人:(4.0~10.0)×109/L;新生儿:(15.0~20.0)×109/L;儿童:(5.0~12.0)×109/L。 【临床意义】 1、增多: ⑴生理性增多:新生儿白细胞最高,儿童略高于成年人;妊娠5个月至分娩后4~5天,经期,饭后,剧烈运动后,寒冷及情绪激动时等白细胞数都可增高。一个人的白细胞总是下午比上午高一些,因此对白细胞处于临界值者,应注意定时检查,尤其是正在接受放疗、化疗等治疗观察中的病人。 ⑵急性细菌性感染和化脓性炎症:如大叶性肺炎、猩红热、丹毒、败血症、阑尾炎、脓肿、脑膜炎、化脓性扁桃体炎等。 ⑶急性中毒:如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妊娠中毒症、急性铅中毒及安眠药中毒等。 ⑷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的血细胞破坏:如大手术后、烧伤、急性心肌梗塞等。 ⑸急性失血、出血和溶血:如外伤大出血,肝、脾等破裂,脑出血,血型不合输血等。 ⑹白血病及某些肿瘤。 ⑺肾移植后的排斥反应。 ⑻原发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急性发作等。 ⑼少数病毒感染性传染病: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 ⑽应用激素(如地塞米松、强的松)的几天内,白细胞常超过正常范围。 2、减少: ⑴某些感染:某些革兰阴性杆菌(如伤寒、副伤寒杆菌、结核杆菌)感染、病毒(如流感、麻疹病毒) 感染、原虫(如疟原虫、黑热病原虫)感染等。 ⑵某些血液病:如粒细胞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MDS)、非白血性白血病等。 ⑶过敏性休克、重症恶病质。 ⑷脾功能亢进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斑替氏综合征、门脉性肝硬化、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⑸化学药品及放射损害:如X线和镭照射,抗癌药物,严重砷、镁、汞、苯中毒等。 ⑹其他:如营养不良、极度肾衰竭等。 白细胞分类计数(DC) 中性粒细胞 【正常参考值】成人:0.50~0.75(50%~75%),绝对数为(1.8~6.4)×109/L;幼儿:0.35~ 0.50(35%~50%);新生儿:0.70~0.90(70%~90%)。 【临床意义】同白细胞计数。 1、中性粒细胞的中毒性变化:中性粒细胞胞浆中中毒颗粒、空泡变性、Dohle小体(白细胞包涵体)、核变性等中毒性变化是在一些理化及生物学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见于化脓性感染、败血症、严重传染病(如猩红热)、重金属或药物中毒、放射线治疗及某些恶性肿瘤等。 2、中性粒细胞核象左移和右移:末梢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同时出现晚、中、早幼粒细胞等早期细胞称为核左移,分为再生性核左移和退行性核左移,常见于多种严重感染。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5叶核以上者超过3%)的粒细胞象称为核右移。 核左移再生性核左移多见于大叶性肺炎、化脓性阑尾炎、类白血病反应、缺氧、低血压等。 退行性核左移多见于机体抵抗力低下时的严重感染,如伤寒、伴中毒性休克的败血症。 核右移 常伴有白细胞总数的减少和中性粒细胞的相对增多,主要见于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恶性贫血、尿毒症、脚气病、遗传性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及使用抗代谢药物后. 嗜酸性粒细胞(E,EOS) 【正常参考值】百分率:0.005~0.05(0.5%~5%);绝对数: (50~300)×106/L。 【临床意义】 1.增多: ⑴变态反应:如支气管哮喘、荨麻疹、食物过敏、热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过敏性肺炎、神经血管性水肿等。 ⑵某些皮肤病:如牛皮癣、湿疹、疱疹样皮炎、霉菌性皮肤病等。

生化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

项目标本参考值临床意义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浆)5~34U/L 增高:肝胆疾病:病毒性肝炎、肝硬变活动期、肝癌、中毒性肝炎、阿米巴性肝病、脂肪肝、细菌性肝脓肿、肝外阻塞性黄疸、胆石症、胆管炎、血吸虫病等。严重肝损伤时出现转氨酶与黄疸分离的现象,即黄疸日益加重,而ALT却逐渐下降。重症肝炎及肝硬变有肝细胞再生者,可有AFP升高,而ALT下降。其他ALT升高的疾病:心血管疾病(心肌梗塞、心肌炎、心力衰竭时肝瘀血、脑出血等)、骨胳肌疾病(多发性肌炎、肌营养不良)、分泌疾病(重症糖尿病、甲脏腺功能亢进)、服用能致ALT活动性增高的药物或乙醇等。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浆)9.0~48.0U/L 增高:急性心肌梗塞:6-12小时显著升高,48小时达到峰值,3-5天恢复正常。急性或慢性肝炎、肝硬变活动期等肝胆疾病。胸膜炎、心肌炎、肾炎、肺炎、皮肌炎、服用肝损害的药物等。 碱性磷酸酶(ALP)血清(浆)31~115U/L 增高:肝胆疾病:阻塞性黄疸、急性或慢性黄疸性肝炎、肝癌等。ALP与转氨酶同时检测有助于黄疸的鉴别。阻塞性黄疸,ALP显著升高,而转氨酶仅轻度增加。肝局限性胆管阻塞(如肝癌)ALP明显升高,而胆红素不高。肝细胞性黄疸,ALP正常或稍高,转氨酶明显升高。溶血性黄疸ALP正常。骨胳疾病:纤维性骨炎、成骨不全症、佝偻病、骨软化、骨转移癌、骨折修复期。ALP 可作为佝偻病的疗效的指标。 乳酸脱氢酶(LDH-L)血清(浆)89~221U/L 增高:见于心肌梗塞、肝炎、肺梗塞、某些恶性肿瘤、白血病等。溶血可致LDH假性升高。 谷氨酸转肽酶(GGT)血清(浆)0.0~53.0U/L 增高:原发性肝癌、腺癌、乏特氏壶腹癌等,血清Υ-GT活力显著升高,特别在诊断恶性肿瘤患者有无肝转移和肝癌手术后有无复发时,阳性率可达90%。嗜洒或长期接受某些药物,如苯巴比

生化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

生化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 1.肝功能1 包括: ALT AST TP ALB TBIL DBIL ALP GGT ALT : 谷丙转氨酶 1.病毒性肝炎这是引起转氨酶增高最常见的疾病,各类急、慢性病毒性肝炎均可导致转氨酶升高。 2.中毒性肝炎多种药物和化学制剂都能引起转氨酶升高,但停药后,转氨酶可恢复正常。 3.大量或长期饮酒者谷丙转氨酶也会升高。 4.肝硬化与肝癌肝硬化活动时,转氨酶都高于正常水平,应该积极治疗。 5.胆道疾病胆囊炎、胆石症急性发作时,常有发热、腹痛、恶心、呕吐、黄疸、血胆红素及转氨酶升高。 6.心脏疾病急性心肌梗塞、心肌炎、心力衰竭时,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均升高,患者常有胸痛、心悸、气短、浮肿。心脏检查有阳性体征及心电图异常。 7.其他某些感染性疾病,如肺炎、伤寒、结核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都有转氨酶升高的现象。 AST:谷草转氨酶 引起谷草转氨酶升高的常见疾病: 1.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与肝癌中毒性肝炎, 多种药物和化 学制剂,如红霉素、四环素、异烟肼、保泰松、氨甲喋呤、避孕药等都能引起胆红素及谷草转氨酶升高的原因。 2. 急性心肌梗塞、心肌炎、心力衰竭时,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升高,也是谷草转氨酶升高的原因之一.。 3. 胆囊炎、胆石症急性发作时,常有发热、腹痛、恶心、呕吐、黄疸、血胆红素及谷草转氨酶升高。 4.其他某些感染性疾病 如肺炎、伤寒、结核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都是谷草转氨酶升高的原因,此外,急性软组织损伤、剧烈运动、妊娠期,亦可出现一过性谷草转氨酶升高。 谷丙转氨酶与谷草转氨酶比值引的大小在判定病情发展程度时有重要意义。具体如下:

常见生化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

常见生化检查项目的临床意义 检验科 丙氨酸转移酶() 增高: 肝胆疾病(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活动期、肝癌、中毒型肝炎、胆管炎、胆囊炎等)、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塞、心肌炎、心力衰竭时肝淤血、脑出血等)、骨骼肌组织受损、药物性肝损害(如:氯丙嗪、异烟肼、奎宁、水杨酸制剂、抗癌 药、四氯化碳、酒精、铅、汞等)。 碱性磷酸酶()增高:肝胆疾病(阻塞性黄疸、急性或慢性黄疸型肝炎、肝癌等)、骨骼疾病(纤维性骨炎、成骨不全症、佝偻病、骨转移癌、骨折修复愈合期等)。主要用于骨骼、肝胆系统疾病等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尤其是黄疸的鉴别。 谷氨酰转移酶()又称为谷氨酰转肽酶()增高:胰腺癌和泛特氏壶腹癌、胆道梗阻、恶性肿瘤有无肝转移、嗜酒或长期接受某些药物如苯巴比妥、避孕药等。 天门冬氨基酸转移酶()增高:急性心肌梗塞、急性肝炎、药物中毒性肝细胞坏死、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硬变活动期、心肌炎、皮肌炎、肾炎、胆道疾病、急性胰腺炎、胆道阻塞、肝癌等。 乳酸脱氢酶()增高:心肌梗塞、肝胆疾病(如:肝炎、肝癌、肝硬化、阻塞性黄疸等)、肺梗塞、急性白血病、非霍奇金淋巴瘤、神经母细胞瘤、乳腺癌、结肠癌、胃癌及肺癌等。(由于各组织中含量较血清高上千倍,微量损伤也足以引起血清升高,故该项检查敏感性较高,正因为如此,其特异性就相对较差,但这一特点可以用于分析无明显原因升高的及其同工酶,可以为早期发现无症状肿瘤病人提供线索)。(同工酶有:1—5) 胆碱脂酶() 是判断肝脏合成功能的指标,是协助有机磷中毒诊断及预后估计的重要手段。胆碱酯酶在肝脏中合成,然后分泌到血液中。增高:甲亢、糖尿病、肾病综合征、脂肪肝等。减低:有机磷和氨基甲酸脂类杀虫剂中毒时,其活性明显降低;各种慢性肝脏疾病,如肝炎(包括病毒性肝炎、阿米巴肝炎),肝脓肿和肝硬化病人中,约有50%患者活性降低,各种肝病时病情越差,其活性越低,持续降低无回升迹象者多预后不良;肝、胆疾病都会引起、升高,往往难以进行鉴别,如果增加测定,可以发现活性降低者均为肝脏疾病,而正常者多为胆道疾病;营养不良时亦可减低。 对于急、慢性肝炎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判断转归有一定的价值。急性肝炎 时,比值v 1肝硬化时比值》2;肝癌时比值》3。(两者都明显升高时该比值才有意义)特别注意:重症肝炎时,由于大量的肝细胞坏死,血中逐渐下降,而胆红 素却进行性升高,出现所谓的“酶胆分离”现象,常是肝坏死的前兆。 岩藻糖苷酶()增高:原发性肝癌(显著增高);慢性肝炎、肝硬化(轻度升高);妊娠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