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年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 第六章 劳动关系管理(复习重点)

2017年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 第六章 劳动关系管理(复习重点)

2017年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  第六章 劳动关系管理(复习重点)
2017年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  第六章 劳动关系管理(复习重点)

第六章劳动关系管理

第一节劳动者派遣管理

知识要求

一、劳动关系含义与特征新增

(一)劳动关系的含义

一种雇员通过提供体力和脑力劳动来换取雇主所提供报酬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关系。

劳动关系所反映的是一种特定的经济关系——劳动给付与工资的交换关系。

(二)劳动关系的特征新增多选

1、劳动关系的内容是劳动

2、劳动关系具有人身关系属性和财产关系属性相结合的特点

3、劳动具有平等性和隶属性的特点

二、劳动法律关系的含义和特征

(一)劳动法律关系

所谓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雇员与雇主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即雇员与雇主在实现现实的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劳动关系是基于劳动合同而建立的,而合同制度本身就是一种法律制度。劳动法律关系国家的意志。

(二)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多选

1、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关系的现实形态

2、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权利和义务

3、劳动法律关系的双务关系

4、劳动法律关系具有国家强制性

(三)事实劳动关系

1、事实劳动关系的含义

事实劳动关系除了非全日制用工形式外无书面劳动合同或无有效书面劳动合同形成的劳动法律关系。

①劳动者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②接受用人单位的管理③遵守用人单位的内部劳动规则

④获得用人单位支付的劳动报酬等基本要素。劳动关系产生的基本事实是用工而不是订立劳动合同。

事实劳动关系与劳动关系相比较只是缺少了一个形式要件——书面劳动合同。

2、事实劳动关系形成的原因

(1)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而形成事实劳动关系。

又分为两种:一种是自始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另一种是原劳动合同期满。

(2)无效劳动合同而形成事实劳动关系。

(3)双重劳动关系而形成事实劳动关系。

双重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用人单位建立的劳动关系。双重劳动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如:职工下岗或停薪留职到另一单位工作,或同时从事其他兼职工作等。

(4)以其他合同形式替代劳动合同而形成事实劳动关系。并未订立书面的劳动合同,但是在其他合同中零散地规定了劳动者的权利、义务条款,比如在承包合同、租赁合同、兼并合同中一般性地规定了劳动者的使用、安置和待遇等问题,从而形成事实劳动关系等。

3、关于事实劳动关系的法律规定

认定双方存在劳动关系时可参照下列凭证:新增多选

①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

②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

③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招聘“登记表”“报名表”;

④考勤记录;

⑤其他劳动者的证言等。

三、劳务关系新增

所谓劳务关系是指劳动服务供给者与劳动服务的需求者根据口头或书面约定,由劳动服务供给者向劳动服务的需要者提供一次性的或者是特定的劳动服务,劳动服务的需求者依照约定向劳动服务供给者支付劳务报酬的民事法律关系。

劳务关系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平等主体,通过劳务合同建立的一种民事权利义务关系。

与其他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一样,包括主体、内容和客体。

1、主体。劳务关系的主体即享有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自然人及各类组织,如个体经济组织、合伙、法人、政府、外国组织以及其他特殊组织。

2、内容。劳务关系的内容即劳务关系当事人享有的权利和义务。

3、客体。劳务关系的客体即主体权利义务所指向的事务。

劳务关系具有下述特征:新增多选

1、劳务关系双方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

2、工作风险一般由劳务供给者提供。

3、劳务关系基于民事法律规范成立,并受民事法律规范的调整和保护。

4、劳务关系主体具有不特定性,劳务关系的内容具有广泛性特征。

四、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新增多选或简答

1、两者产生的原因不同。

2、适用的法律不同。

3、主体资格不同。

4、主体性质及其关系不同。这是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最基本、最明显的区别。

5、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方面有着系统性的区别。

6、劳动条件的提供方式不同。

7、违反合同产生的法律责任不同

8、纠纷的处理方式不同

9、履行合同中的伤亡事故处理不同

10、劳动报酬与劳务报酬的决定方式、支付方式、支付时间方面,权利保护时效方面等都存在差异。

五、劳务派遣的概念

(一)劳务派遣的含义

劳务派遣是指劳务派遣单位与接受单位签订劳务派遣协议,由劳务派遣单位招用雇员并派遣该劳动者到接受单位工作,劳动者和劳务派遣机构从中获得收入的经济活动。

劳务派遣现象的术语:雇员租赁、雇员派遣、劳动派遣、人才派遣、人才租赁、劳动力派遣等。

劳务派遣的性质

相对于正规就业而言,劳务派遣是一种典型的非正规就业方式。在劳务派遣中,存在着三种主体和三重关系。三种主体是劳务派遣机构、用工单位和被派遣劳动者;在劳务派遣中,劳务派遣机构与被派遣劳动者依法订立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即雇主是劳务派遣机构,雇员是将被派遣的劳动者。

劳务派遣的本质特征是雇佣和使用相分离。

六、劳务派遣的特点

(一)形式劳动关系的运行

劳务派遣机构是形式劳动关系的主体之一,是以劳务派遣形式用工的用人单位,其职责是被派遣劳动者的招聘、甄选、考核和录用,将被劳动者派遣到接受单位,支付工资、提供福利待遇、为被派遣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督促被派遣劳动者的接受单位执行国农劳动标准和劳动条件。

(二)实际劳动关系的运行

被派遣劳动者的用工单位是实际劳动关系的主体之一,是获得被派遣劳动者实际劳动给付的用工单位。

(三)劳动争议处理单选

在劳务派遣所形成的组合劳动关系的运行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劳动争议。劳务派遣中的劳动争议,即可能发生于被派遣劳动者与劳务派遣机构之间,也可能发生于派遣劳动者与用工单位之间;劳务派遣机构与用工单位之间发生的争议虽然也会涉及被派遣派遣者的利益,但不属于劳动争议,而是属于民事纠纷。

处理异地劳动争议可以参照以下原则:被派遣劳动者与劳务派遣机构的劳动争议,由劳务派遣机构所在地管辖;被派遣劳动者与用工单位的劳动,由用工单位所在地管辖;被派遣劳动者与劳务派遣机构和用工单位的劳动争议,可由劳动合同或劳务派遣协议约定,由当事人选择劳务派遣机构所在地或用工单位所在地管辖。

能力要求

一、劳务派遣机构的管理510

在劳务派遣的组合劳动关系运行中,劳务派遣机构和用工单位都对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承担义务。劳务派遣机构具有作为被派遣劳动者的形式用人主体和被派遣劳动者与用工单位之间的中介组织者的双重身份,对保证组合劳动关系的和谐运行负有重大责任,其抵御劳务派遣的社会风险的实力和信誉都对劳务派遣的秩序和效果至关重要,因而应当对劳务派遣机构的资格严格管理。

1、资格条件:场所、制度、资金(200万元,单选)

2、设立程序:向劳动行政部门申请行政许可

3、合同体系:在组合劳动关系的运行中,存在两种合同,其一为形式用人主体与被派遣劳动者的劳动合同;其二为被派遣机构与用工单位的劳务派遣协议。

劳务派遣单位应当将劳务派遣协议的内容告知被派遣劳动者。

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不得向被派遣劳动者收取费用。(P511,选择题)

二、被派遣劳动者的管理511

被派遣劳动者的用工单位是实际用人主体,作为组合劳动关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享有获得劳动给付的权利,对被派遣劳动者行使生产性劳动组织、指挥、管理等权利,严格履行劳动者派遣协议规定的义务。其管理的特殊性主要在于避免可能出现的劳动歧视问题。(单选)

1.被派遣劳动者与正式雇员享有平等的法定劳动权利

如参加工会、民主参与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出来的权利等。实际用人单位的集体合同规定的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等劳动条件标准同样适用于被派遣劳动者。被派遣劳动者享有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利。

2.劳务派遣用工是企业用工的补充形式新增

只能在临时性、辅助性或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

3.用工单位应当履行下列义务:多选

(1)执行国家劳动标准,提供相应的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

(2)告知被派遣劳动者其工作要求和劳动报酬

(3)支付加班费、绩效奖金,提供与工作岗位相关的福利待遇

(4)进行必要的培训

(5)连续用工的,实行正常的工资调整机制

用工单位不得将被派遣劳动者再派遣到其他用人单位。

4.被派遣劳动者的派遣期限到期,应提前告知,并应协同劳务派遣单位办理劳动合同的终止手续和工作交接。

三、法律责任

劳务派遣单位未经许可擅自经营,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用工单位给被派遣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四、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聘用中国雇员的管理

(一)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

(二)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聘用中国雇员规定的适用范围

(三)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聘用中国雇员的程序

1、外企机构不得自行直接聘用或委托其他任何单位、个人雇佣中国雇员。

2、中国雇员必须通过涉外就业服务单位向外企代表求职。

3、港澳台虽是中国的,但在此依照外企执行。

第二节工资集体协商

知识要求

一、工资集体协商520

(一)工资集体协商含义

工资集体协商是指企业工会(雇员)代表与企业(雇主)代表依法就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制度、工资分配形式、工资收入水平等事项进行平等协商,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工资协议的行为。

工资协议是指专门就工资分配事项签订的专项集体合同。(单选)

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是调整劳动关系运行的重要机制。

(二)工资集体协商的内容多选

1.工资协议的期限;

2.工资分配制度、工资标准和工资分配形式;

3.职工年度平均工资水平及其调整幅度;

4.奖金、津贴、补贴等分配方法;

5.工资支付办法;

6.变更、解除工资协议的程序;

7.工资协议的终止条件;

8.工资协议的违约责任;

9.双方认为应当协商约定的其他事项。

二、工资指导线制度的含义和作用

(一)工资指导线制度的含义

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国家为实现促进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燕尾服、促进就业和物价稳定等政策目标,都要对经济运行实施宏观调控。工资指导线制度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

府宏观调控工资总量和水平、调节工资分配关系,指导工资增长,指导企业工资分配的办法、规定的总称。

其主要目的是调整、规范工资分配关系、逐步提高工资水平,保证所有的劳动者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实现社会公平。多选

工资指导线适用于各类企业和与之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

(二)工资指导线的作用多选

1.为企业集体协商确定年度工资增长水平提供依据,有利于企业形成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

2.引导企业自觉控制人工成本水平。政府在工资的宏观调控方面,总的原则是实施企业工资总额的增长低于经济效益的增长,平均工资的增长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同时在工资的调控上由总量控制向水平控制转变。

3.完善国家的工资宏观调控,体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企分开”。

三、制定工资指导线应遵循的原则多选

1、“双低原则”:工资指导线的制定应符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对工资增长的总体要求,坚持工资总额的增长低于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平均工资的增长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的原则

2、因地而异的原则:各地区可以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确定当地工资指导线水平

3、制定工资指导线实行协商原则:(省级劳动行政部门会同同级工会、企业家协会协商制定)

四、工资指导线主要内容

(一)经济形势分析

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宏观政策分析;本地区上一年度经济增长、企业工资增长分析;本年度经济增长预测以及与周边地区的比较分析。

(二)工资指导线意见

有三条线:上线(预警线)、基准线、下线(单选或多选)

上线也称预警线,是对工资增长较快、工资水平较高企业提出的预警和提示。

基准线是年度货币工资平均增长目标,是对生产经营正常、有经济效益的企业合理的工资增长水平。

下线主要适用于经济效益较差或亏损企业,这类企业的货币平均工资增长在工资指导线适用的年度内允许零增长或负增长,但向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提供正常劳动的劳动者支付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五、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的内容与意义

(一)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的内容

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分年工资收入和月工资收入两种形式。(多选)

(二)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的意义多选

1、建立并完善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能够为劳动力市场机制在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方面发挥基础性的调节作用提供条件。

2、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有利于政府劳动管理部门转变职能,用直接的行政管理,即对企业内部劳动管理事务直接进行干预,转为充分利用劳动力市场价格信号,指导企业根据劳动力供求状况和市场价格,合理确定工资水平和各类人员工资关系,形成企业内部科学合理的工资分配体系。

3、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有利于引导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调节地区、行业之间的就业结构,使劳动力价格机制与劳动力供求机制紧密结合,构建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体系。

4、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可以为新办企业在确定雇员初始工资水平时提供参考,也为企业工资集体协商确定工资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能力要求

一、工资集体协商的程序单选

(一)工资集体协商代表的确定

工资集体协商代表的确定程序与集体协商代表的确定程序是一致的。

委托人数不得超过本方代表的1/3。

(二)工资集体协商的实施步骤

1、提出书面协商意向书后,对方于20日内予以书面答复。

2、协商开始前5日提供与工资协商有关的真实情况与资料。

3、将协议草案提交职代会或职工大会讨论审议。

4、达成一致、形成正式文本,双方首代签字盖章。

(三)工资协议的审查

1、10 日内报送当地(县级以上)劳动保障部门审查。

2、15日内进行审查,将《工资协议审查意见书》送达双方。

3、15日未收到《工资协议审查意见书》则视为同意、生效。

4、协议生效5日内,以适当形式公布。

(四)明确工资协议的期限

二、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的制定程序531

(一)信息采集

调查内容:

上一年度企业在岗职工全年工资收入及有关情况。调查时间为每年一次。

(二)价位制定

分别确定本职业(工种)工资指导线的高位数、中位数和低位数。高位数指工资收入数列中前一定百分比(5%~10%)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中位数为处于工资收入数列中间位置的数值。低位数为工资收入数列中后一定百分比(5%~10%)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单选多选)

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的制定应注意以下几点:(多选)

(1)坚持市场取向。

(2)坚持实事求是。

(3) 公开发布工资指导价位在每年6-7月发布,每年发布一次。

第三节劳动安全卫生管理

知识要求

劳动安全卫生管理制度的种类和内容:多选

一、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单选

法人代表负全面责任;分管负责人和专职人员负直接责任;总工程师负技术领导责任,各职能部门在各自分管的范围内负责,工人承担操作职责。

二、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管理制度

目的:改善劳动条件、防止和消除伤亡事故和职业病

包括:安全技术措施、劳动卫生措施、辅助性设施建设、宣传教育等

三、安全生产教育制度

四、安全生产检查制度

检查部门:劳动部门、产业主管部门、用人单位、工会组织

五、重大事故隐患管理制度

1、重大事故隐患分类

2、重大事故隐患报告

3、重大事故隐患预防与整改措施

4、劳动行政部门、企业主管部门对整改的情况检查验收

六、安全卫生认证制度

七、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

目的:及时报告、统计、调查和处理职工伤亡事故,采取预防措施,总结经验,追究事故责任,防止伤亡事故再度发生。

内容: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伤亡事故报告、伤亡事故调查、伤亡事故处理

八、个人劳动安全卫生防护用品管理制度

九、劳动者健康检查制度

健康检查制度包括以下两类制度:

1、员工招聘健康检查。

2、企业员工的定期体检,发现疾病及时治疗以及预防职业病的发生。(单选)

能力要求

一、职业安全卫生预算编制与审核

(一)职业安全卫生保护费用分类(多选)

1、劳动安全卫生保护设施建设费用。

2、劳动安全卫生保护设施更新改造费用。

3、个人劳动安全卫生防护用品费用。

4、劳动安全卫生教育培训经费。

5、健康检查和职业病防治费用。

6、有毒有害作业场所定期检测费用。

7、工伤保险费。

8、工伤认定、评残费用等。

二、严格执行各项劳动安全卫生管理制度

职业危害是职业危害因素对劳动者人身造成的有害后果—急性伤害与慢性伤害;

职业危害发生的客观性表明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必要性,可避免性则表明劳动保护的可行性。

职业危害诱发条件:劳动条件的不良状态、劳动组织的不完善、人的错误管理行为和操作行为、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不足和防护手段、方法的欠缺等。

三、积极营造劳动安全卫生环境

营造劳动安全卫生环境是预防劳动安全卫生事故的基本对策。

(一)营造劳动安全卫生观念环境

企业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劳动安全卫生观念,使其成为企业劳动安全卫生保护工作的主导观念。安全第一是处理生产与安全两者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P536,选择题)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以人为本成为企业左右员工在劳动安全卫生保护工作中的职业道德行为准则。

(二)营造劳动安全卫生制度环境

(三)营造劳动安全卫生技术环境

1、直接使用安全技术和无害装置、无害工艺,从基础上避免劳动安全卫生事故。

2、完善劳动场所设计,实现工作场所优化。

3、劳动组织优化。主要包括:①不同工种、工艺阶段合理组织;②准备性工作和执行性工作合理组织;③作业班组合理组织;④工作时间合理组织等。(多选)

第四节企业劳动争议处理

知识要求

一、劳动争议争议概述540

(一)劳动争议的概念(P540,选择题)

劳动争议亦称劳动纠纷,是指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之间因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的认定与实现所发生的纠纷。

1.劳动争议的当事人是特定的:存在劳动关系的企业和劳动者

2.劳动争议的内容是特定的: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就业、工资、工时、劳动条件、保险福利、培训、奖惩等

3.劳动争议有特定的表现形式:表现为一般劳动关系纠纷形式,也会以消极怠工、罢工、示威、请愿等形式,影响大,甚至是国际性影响

(二)劳动争议的分类

1.按照劳动争议的主体划分跟原来教材说法有改变单选

(1)个别争议(10人以下)

(2)集体争议(10人以上)

(3)团体争议(工会和用人单位)

2.按照劳动争议的性质划分多选

(1)权利争议,又称既定权利争议。劳动关系当事人基于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或集体合同、劳动合同约定的权利与义务所发生的争议。

(2)利益争议,主张权利争议

3.按照劳动争议的标的划分多选

(1)劳动合同争议,解除、终止劳动合同而发生的争议。

(2)关于劳动安全卫生、工作时间、休息休假、保险福利而发生的争议。

(3)关于劳动报酬、培训、奖惩等因适用条件的不同理解与实施而生的争议。

(三)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劳动争议的解决机制包括四种方式:新增多选、案例

1、自力救济。

2、社会救济。

3、公力救济。

4、社会救济与公力救济相结合。

(四)劳动争议产生的原因

1.劳动争议的内容只能是以劳动权利义务为标的:是否合法涉及工资、工时、福利、培训、奖罚等各方面;

2.市场经济的物质利益原则的作用,使得劳动关系当事人之间,既有共同的利益和合作的基础,又有利益的差别和冲突。在市场经济中,相对独立的物质利益是产生劳动争议的必然条件。

二、劳动争议处理的原则多选

解决劳动争议,应当根据事实,遵循合法、公正、及时、着重调解的原则。具体分析如下:

1、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依法处理。

2、当事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原则。

3、及时处理,着重调解。

三、企业调解委员会对劳动争议的调解

(一)调解的特点多选

1.群众性。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是企业内依法成立的处理劳动争议的群众性组织,

这体现在其人员组成和工作原则上。调解活动强调群众的直接参与。(强调群众的直接参与)2.自治性。调解是企业内的劳动者对本单位运行的劳动关系进行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化解矛盾的有效形式。(仅限企业内部自我化解)

3.非强制性。调解程序完全体现自愿的特点,即申请调解自愿,不能强制,调解协议的履行信赖于当事人的自愿及其舆论的约束。(申请调节与协议的履行完全自愿)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是企业内依法成立的处理劳动争议的群众性组织

(二)调解委员会与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人民法院处理劳动争议时的调解的区别。多选

1.在劳动争议处理中的地位不同;(独立与非独立)

2.主持调解的主体不同;(群众性与行政法律部门)

3.调解案件的范围不同;(企业内部与所辖区域)

4.调解的效力不同。(非强制与强制)

(三)调解委员会的构成和职责

1.调解委员会的设立

(1)调解委员会由劳动者代表和企业代表组成,人数由双方协商确定,双方人数应当对等。

(2)劳动者代表由工会委员会成员担任或者由全体劳动者推举产生,企业代表由企业负责人指定。

(3)调解委员会主任由工会委员会成员或者双方推举的人员担任。

(四)调解劳动争议的原则

遵循平等、自愿、合法、公正、及时的原则。自愿原则的内涵是:多选

1.申请自愿:(1)申请调解自愿。(2)调节过程自愿。(3)履行协议自愿。

2.尊重当事人申请仲裁和诉讼权利的原则

(1)劳动争议发生后,由当事人自选解决方式;

(2)调解过程中当事人可以申请仲裁的请求;

(3)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协议后,当事人反悔,仍享有申请仲裁的权利。

二、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劳动争议的仲裁

(一)劳动争议仲裁的含义

劳动争议仲裁是劳动争议机构根据劳动争议当事人一方或双方的申请,依法就劳动争议的事实和当事人应承担的责任做出判断和裁决的活动。其特征为:(多选)

1、仲裁主体具有特定性。

2、仲裁对象具有特定性。

3、仲裁实施强制原则。

4、劳动争议仲裁施行仲裁前置、裁审衔接制。

(二)劳动争议仲裁组织机构

1.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构成:(多选)

(1)劳动行政部门代表;(2)同级工会代表;(3)用人单位方面的代表。

仲裁委员会人数应是单数,主任由行政部门代表担任单选

2.仲裁委员会的办事机构。

劳动行政主管部门的劳动争议处理机构是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办事机构。单选(三)劳动争议仲裁的基本制度和原来有改变多选、简答、单选

1.仲裁庭制度:一案一庭制

2.一次裁决制度:一个裁级一个裁决;一次裁决即为终局裁决

3.合议制度:少数服从多数;以保证裁决的公正性

4.回避制度:与当事人有关系,可能影响公正裁决的人员回避

5.管辖制度:劳动争议由劳动合同履行地或者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管辖。

6.区分举证责任制度:在履行劳动合同而发生的争议中,反映平等主体关系,“谁主张谁举证”;

(四)劳动争议仲裁的时效制度单选、案例

仲裁的时效制度的内容

(1)仲裁时效期限为一年。(单选)

(2)仲裁时效期间的计算。从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算起。

(3)仲裁时效的中断。

(4)仲裁时效的中止。因不可抗拒力或者其他正当理由,仲裁时效中止。

(5)劳动报酬争议仲裁的特别时效。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不受一年时效的限制。

(五)劳动争议当事人的权利义务

1.当事人的含义

2.劳动争议当事人的权利

(1)提起仲裁申请、答辩、变更申诉、撤诉、要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公正调节和裁决的权利;

(2)委托代理人参加仲裁活动的权利;

(3)申请回避的权利;

(4)提出主张、提供证据的权利;

(5)自行和解的权利;

(6)不服仲裁裁决向人民法院起诉的权利;

(7)申请执行的权利。

3.劳动争议当事人的义务

(1)正当行使权利的义务;

(2)遵守仲裁庭纪律和程序的义务;

(3)如实陈述案情、提供证据、回答仲裁员提问的义务;

(4)尊重对方当事人和其他参加人的义务;

(5)自觉履行发生效率的仲裁调节书和裁决书的义务;

(6)按照规定交纳仲裁费的义务。

五、团体劳动争议的特点(多选)

团体劳动争议是指集体合同双方当事人因签订集体合同和履行集体合同所发生的争议。

(一)争议主体的团体性(企业+劳动者团体,不是劳动者个人);

(二)争议内容的特定性(一般劳动条件的广泛性和整体性);

(三)影响的广泛性(团队性与特定性决定了其广泛性,如矛盾激化则涉及面广);

能力要求

一、劳动争议处理的基本程序案例、单选

1.根据我国劳动立法的有关规定,当发生劳动争议时,争议双方应协商解决;

2.不愿协商或协商不成,当事人可以申请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调解;

3.调解不成或不愿调解,当事人申请劳动争议仲裁机构仲裁;

4.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不服仲裁规定,则申诉到人民法院,由人民法院依法审理并做出最终判决。

二、企业劳动争议的协商解决案例、单选

协商的具体步骤:

1、发生劳动争议,一方当事人可以通过与另一方当事人约见、面谈等方式协商解决。

2、劳动争议当事人的劳动者以防可以要求所在企业工会参与或者协助其企业进行协商。

3、一方当事人提出协商要求后,另一方当事人应当积极做出口头或者书面回应。5日内不作出回应的,视为不愿协商。

4、协商达成一致,应当签订书面和解协议。

5、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一方当事人在约定期限内不履行和解协议的,可以依法向调解委员会或者乡镇、接到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所(中心)等其他依法设立的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也可以依法向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三、调解委员会调解的程序

(一)申请和受理:

以口头或书面提出申请、《劳动争议调解申请书》、调解委员会做出受理与否的决定

(二)调查和调解

(三)调解协议书

经调解达成调解协议的,由调解委员会制作调解协议书。

调解协议书一式三份,双方当事人和调解委员会各执一份。

(四)与协商、调解有关的时效规定

1、一方当事人提出协商要求后,另一方当事人不同意协商或在5日内不做出回应的。

2、在约定的协商期限内,一方或者双方当事人不同意继续协商的。

3、在约定的协商期限内未达成一致的

4、达成和解协议后,一方或者双方当事人在约定的期限内不履行和解协议的

5、一方当事人提出调节申请后,另一方当事人不同意调解的。

6、调解委员会手里调解申请后,在受理调解申请之日起15日内一方或者双方当事人不同意调节的。

7、在受理调解申请之日起15日内以及双方当事人同意延长的期限内为达成调解协议的;达成调解协议后,一方当事人爱约定期限内不履行调解协议的。

8、达成调解协议后,一方当事人在约定期限内不履行调解协议的。

(五)人民法院的支付令

支付令具有强制性特征。

三、劳动争议仲裁的程序

(一)申请和受理

1、申请的概念

2、申请仲裁的条件

(1)申诉人必须是与本案有直接利益关系的职工与单位

(2)有明确的被诉人、具体的要求和理由

(3)属于国家有关劳动争议处理法规规定的劳动争议

(4)属于受诉仲裁委员会管辖,并符号申请仲裁的时效规定

(5)申请时间符合申请仲裁的时效条件

3、仲裁申请书

4、仲裁申请的效力

5、受理的含义

6、仲裁申请的审查

7、仲裁申请的处理

(1)劳动争议仲裁会员会收到仲裁申请之日起5日内,认为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受

理,并通知申请人。(单选)

(2)劳动争议仲裁会员会受理仲裁申请后,应当在5日内将仲裁申请书副本送达被申请人。

(3)被申请人收到仲裁申请书副本后,应该在10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交答辩书。

8、被申请人的反请求

(二)开庭和裁决

当事人对终局裁决以外的企图劳动争议案件的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己受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期满不起诉的,裁决书发生法律效力。

(三)集体劳动争议处理的程序

(四)因签订集体合同发生的团体争议的处理方法

1.当事人协商。

2.由劳动争议协调处理机构协调处理。

3.当事人的和平义务。

五、劳动争议案例分析的方法多选

(一)按照劳动争议自身的规定性进行分析。其分析要点分别是:

1、确定劳动争议的标的。

2、分析确定意思表示的意志内容。

3、分析确定意思表示所反映的意志内容是否符合劳动法律法规、集体合同、劳动合同、企业内部劳动管理规则的规定。

(二)按照承担法律责任要件进行分析。此种分析方法的思维结构是:

1、分析确定劳动争议当事人所实施的行为。

2、分析确定当事人的行为是否足以造成一定的危害。

3、分析确定当事人与危害结果之间是否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

4、分析确定行为人的行为是否有主观上的过错。

《劳动关系管理》练习题

《劳动关系管理》练习题 一、案例分析题 1、李某与广州某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合同为期5年。该合同规定,李某无权组织或加入工会,无权参加企业决策;企业有权按照公司的经营状况决定是否为其支付劳动酬劳和福利,有权单方面变更和解除劳动法律关系。 请对上述案例提出你的分析意见。 2、因企业无法安排工作引发的劳动争议 周某与企业订立8年期劳动合同,应于2000年6月30日到期。1999年7月5日周某休息日外出会友时摔伤腰部,遂住院治疗,两个月后出院,企业指定医院证明:“能够上班,两个月内幸免腰部剧烈活动,两个月后来院复查。”周某的躯体状况不能习惯原工作岗位的工作,要求适当调整工作岗位,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待两个月后医院复查结果再定工作岗位。企业表示既然不能从事原岗位工作,而企业无法为其安排别的工作,同意周某某在家休息1个月,休假期间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病假津贴;随后于1999年10月6日以“非因工负伤,不能从事原岗位工作”为由,解除了与周某的劳动合同。周某不服,申诉到当地劳动争议处理机构,要求坚持原劳动关系。请对本案提出你的分析意见。 3、劳动合同的解除 到2000年5月15日,孙名在慧达公司工作就有3年6个月了,工作岗位是包装工。该年3月1日企业引进包装流水线装置投产,孙名不能胜任岗位工作,通过10天培训,孙仍不能胜任工作。4月15日企业与其谈话,调整他的工作岗位为车间清洁员,被孙名拒绝后,企业将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面交给他,并讲,如果同意企业变更工作岗位的建议,企业将坚持劳动合同期限届满。1个月后,孙名仍不同意企业的建议。慧达公司遂于200 0年5月15日,在支付孙名3个月的工资作为经济补偿后解除了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孙名不同意企业解除劳动合同的决定,申诉到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要求坚持原劳动关系。请对上述案例提出你的意见。

劳动关系管理历年试题汇总

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试题 劳动关系管理 一、单项选择题 2007年5月 77、延长工作时间是指超过( )长度的工作时间。 (A)定额工时(B)实作工时 (C)实耗工时(D)标准工时 78、( )是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因就业或雇用而产生的关系, (A)法律关系(B)权利义务 (C)劳动关系(D)法律规范 79、雇员是基于( ),为获取工资而有义务处于从属地位、为雇主提供劳动的人。 (A)法律关系(B)劳动合同 (C)劳动关系(D)法律规范 80、( )是劳动法对劳动关系进行的第一次调整。 (A)劳动合同关系(B)劳动契约关系 (c)劳动法律关系(D)劳动合作关系 81、( )是指不以当事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一定劳动法律后果的客观现象。 (A)劳动法律关系(B)劳动法律事实 (C)劳动法律事件(D)劳动法律行为 82、( )劳动关系是基于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契约自由等原则为基础构建的。 (A)利益激励型(B)利益约束型 (C)利益协调型(D)利益平衡型

83、集体台同是用人单位与本单位职工根据法律的规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问、休息休假等事项,通过集体协商签订的( ) (A)文本协议(B)口头协议 (C)阿络协议(D)书面协议 84、( )的基本特点是体现国家意志。 (A)劳动法律关系(B)劳动关系 (c)劳动法律法规(D)劳动合同 85、( )是劳动关系双方就企业生产经营与职工利益的事务进行商讨、沟通,相互理解和合作,并达成一定协议的活动- (A)集体协商制度(B)集体协商 (c)劳动争议处理(D)平等协商 2007年11月 77、( )是指在特殊情况下,劳动者实行的少于标准工作时间长度的工作时间制度。P303 (A)标准工作时间(B)正常工作时间 (c)计件工作时间(D)缩短工作时间 78、( )只能是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关系而不可能是劳动者因集体劳动而产生的相互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P268 (A)法律关系(B)劳动关系 (c)权利义务(D)法律规范 79、( )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P275 (A)集体协议(C)集体合同 (B)劳动关系(D)劳动合同

《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复习 答案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一、名词解释 1、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通过招聘、培训、任用和奖励等措施对组织内外能够推动组织发展的成员的管理和有效运用,以保证组织目标实现与成员发展的最大化。 2、信息:就是反映客观世界的资源和知识,这种资源和知识必须是在传播之前不为人所知的,在传播的过程中可以被接收者所理解的,并最终影响到接收者的意识和行为。 3、信息管理:就是对人类社会活动和社会实践的各种相关信息进行科学的搜集、组织、控制和协调,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合理配置及完全利用。 4、EHRM:是“Electron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的缩写,即电子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基于先进的软件和高速、大容量的硬件基础上的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5、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 1、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可以定义为相互联接的部件的集合,它可以进行信息的收集、处理、存储和传递,以支持一个组织的决策制定和控制。信息系统包含组织或环境中的主要人员、地点和事件的信息。 2、系统:系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元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3、系统集成:是为了达到系统的目标将可利用的资源有效的组织起来的过程和结果。系统集成的结果是将部件或小系统连成大系统。 4、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主导的,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讯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以企业战略竞优、提高效益和效率为目的,支持企业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 5、结构化开发方法:又叫结构化生命周期法、瀑布法等,是一种传统的信息系统开发方法。结构化方法强调从系统的角度出发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用系统的思想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按照用户至上的原则,结构化、模块化,自顶而下对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自顶向下、逐步求精、分而治之”是结构化方法的精髓所在。 6、面向对象方法:是从对象的角度对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基于所研究的问题,对问题空间进行自然分割,识别其中的实体及其相互关系,将客观世界抽象地看成是若干相互联系的对象,建立问题空间的信息模型,然后根据对象和方法的特性研制出一套软件工具,使之能够映射为计算机软件系统结构模型和进程,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开发。 7、项目管理:是关于营造一个环境或条件,使得定义的目标或目的能以一组人以受控的方式得以实现。 8、数据库系统:是一个实际可运行的存储、维护和应用系统提供数据的软件系统,是存储介质、处理对象和管理系统的集合体。数据库系统一般由硬件系统、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管理员和用户构成。 9、概念数据模型:也称为信息模型,它按用户的观点对数据和信息建模,实现数据从现实世界到信息世界的转换。 10、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从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角度看,数据库系统通常采用三级模式结构,这是数据库管理系统内部的结构,由外模式、模式和内模式三级构成。 11、信息系统规划:又称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或者信息系统的总体规划,是将组织目标、支持组织目标所必需的信息、提供这些必需信息的信息系统,以及这些信息系统的实施等诸要素集成的信息系统方案,是面向组织中信息系统发展远景的系统开发计划。 12、企业系统规划法(BSP):是一种对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进行规划和设计的结构化方法,BSP方法主要基于用信息支持企业运行的思想,是把企业目标转化为信息系统战略的全过程。BSP方法所支持的目标是企业各层次的目标,实现这种支持需要许多子系统。BSP方法从企业目标开始,规定其处理方法,自上而下地推导出信息需求。 13、关键成功因素法(CSF):在每一个企业中都存在着对该企业成功起关键性作用的因素,称为关键成功因素。关键成功因素总是与那些能确保企业具有竞争能力的方面相关的。关键成功因素与企业战略规划密切相关。关键成功因素法就是帮助识别关键成功因素的方法,它在确定企业关键成功因素和信息系统关键成功因素方面都收到了较好效

劳动关系管理重点知识

劳动关系管理重点知识 1、劳动关系管理的定义 通过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使劳动关系双方(企业与员工)的行为得到规范,权益得到保障,维护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促使企业经营稳定运行。 企业劳动关系主要指企业所有者、经营管理者、普通员工和工会组织之间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各种责权利关系:所有者与全体员工的关系;经营管理者与普通员工的关系;经营管理者与工人组织的关系;工人组织与职工的关系。 2、劳动关系的三要素:主体、内容、客体。 (1)、劳动关系的主体是:劳动法律关系的参与者,即劳动者、劳动者组织和用人单位。 (2)、劳动关系管理的主要内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员工招收、录用、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配置与协调等项事务。 在劳动关系管理中表现为: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的劳动法律行为。具体的说就是保障与实现主体双方各自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我国《劳动法》第三条规定劳动者享有的主要权利有:劳动权,民主管理权,休息权,劳动报酬权,劳动保护权,职业培训权,社会保险,劳动争议提请处理权等。劳动者承担的义务有:按质、按量完成生产任务和工作任务,学习政治、文化、科学、技术和业务知识,遵守劳动纪律和规章制度,保守国家和企业的机密。 同时也规定了用人单位的主要权利有:依法录用、调动和辞退员工,决定企业的机构设置,任免企业的行政管理人员,制定工资、报酬和福利方案,依法奖惩员工等。用人单位的主要义务有:依法录用、分配、安排员工工作,保障工会和职代会行使其职权,按照员工的劳动质量、数量支付劳动报酬,加强员工思想、文化和业务的教育、培训,改善劳动条件,搞好劳动保护和环境保护。 (3)、劳动关系的客体是指主体的劳动权力和劳动义务共同指向的事物,例如:劳动时间、劳动报酬、劳动纪律、安全卫生、福利保险、教育培训、劳动环境等。 3、劳动关系管理的基本原则: 1.兼顾各方利益原则; 2.协商解决争议原则; 3.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

人力资源管理师考点四级劳动关系管理

力资源管理师四级考试考点 第六章劳动关系管理 1.劳动关系的定义 劳动关系——用人单位(雇主)与劳动者(雇员)之间在运用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关系。 2. 劳动关系定义的几个要点: 1.市场经济体制下,人力资源的配置是通过劳动力市场来实现的。 2.劳动关系领域中,劳动者通常被表述为雇员,用人单位被表述为雇主。 3.劳动关系所反映的是劳动给付与工资的交换关系。 3.判断一个劳动者是否属于雇员的标准: 1.劳动受约束(时间地点、数量质量等); 2.主要劳动条件由他人提供; 3.从事的劳动在雇主的业务范围之内; 4.工作履行与绩效受到控制与评价。 4.劳动关系有如下特征: 1.劳动关系的内容是劳动; 2.劳动关系具有人身关系属性和财产属性相结合的特点; 3.劳动关系具有平等性和隶属性的特点。 5.劳动法律关系 (一)定义 劳动法律关系——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雇员与雇主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二)特点 劳动法律关系的特点有: 1.是劳动关系的现实形态; 2.内容是权利和义务; 3.是一种双务关系; 4.具有国家强制性。 6.劳动关系的调整方式依据调节手段的不同分为7种: 1.劳动法律、法规; 2.劳动合同规范; 3.集体合同规范; 4.民主管理制度(职工代表大会、职工大会); 5.企业内部劳动规则(规章制度); 6.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7.国家劳动监督检查制度。 各种调节手段要点如下: (一)劳动法律、法规 1.是调整劳动关系应当遵循的原则性规范、最低标准

2.基本特点:体现国家意志 (二)劳动合同规范 1.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 2.基本特点:体现劳动关系当事人双方的意志 (三)集体合同规范 1.集体合同——集体双方代表根据劳动法律法规,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在平等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的书面协议。 2.集体合同由工会(没工会的由职工代表)代表全体职工与企业签订。 3.集体协商比个别协商更为必要的原因: (1)企业中有很多“公共事务”,对每个雇员都有影响; (2)雇员个人不可能与雇主保持在力量上的均衡。 (四)民主管理制度(职工代表大会、职工大会) 1.我国职工参与管理的形式主要是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平等协商制度 2.特点是劳动者意志对企业意志的渗透和影响。 3.雇员参与管理的要点: (1)以被管理者的身份进行参与 (2)参与的是企业内部管理事务 (3)参与形式多种多样(组织、代表、岗位、个人) (五)企业内部劳动规则(规章制度); 1.调整对象:劳动过程中的企业和劳动者之间以及劳动者相互之间的关系。 2.制定主体:企业(虽有劳动者参与,但属单方法律行为) 3.表现形式:企业公开、正式的行政文件 4.适用范围:本企业 5.特点:体现企业(雇主)的意志 (六)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劳动关系处于非正常状态下,经劳动关系当事人请求,由依法建立的处理机构——调解机构、仲裁机构依法进行调查、协调和处理的程序性规范。是对劳动关系的社会性调整。 1.调解——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职工、用人单位、工会代表) (1)群众性;(2)自治性;(3)非强制性(自愿原则) 2.仲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劳动行政部门、同级工会、用人单位代表) 是兼有司法性特征的劳动行政执法行为。 (七)国家劳动监督检查制度 1.实施主体: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有关部门、各级工会 2.是为了保证劳动法的贯彻执行,是关于法定监督检查主体的职权、监督检查的范围、监督检查的程序以及纠偏和处罚的行为规范 3.具有保证劳动法体系全面实施的功能 7.劳动合同的含义 1.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 2.劳动合同应当采取书面形式。 3.劳动合同的条款分为法定条款和协商条款: 法定条款:法律法规规定必须协商约定的条款 协商条款:根据岗位特点双方选择约定的条款 8.专项协议——劳动关系当事人为明确劳动关系中特定权利义务,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所达成的契约。

【管理】劳动关系管理复习提要

【关键字】管理 第六章劳动关系管理复习提要(三级) 第一节休息关系的调节方式 1、企业与休息者均为享有经济主权的市场主体。 2、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表现在休息方面是凭借其生产物质条件的占有成为用工主体, 休息者成为休息主体。 3、休息关系是经济社会最普遍、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4、所谓休息关系通常是指用人单位(雇主)与休息者(雇员)之间在运用休息者的休 息能力,实现休息过程中所发生的关系。所反映的是一种特定的经济关系,即休息给付与工资的交换关系。即劳资关系或雇佣关系。 5、判断休息者是否属于雇员的标准:休息的从属性或附属性;休息过程中主要休息条 件的提供者;所从事的休息是否在雇主业务范围内;工作履行与工作绩效是否受到别人控制与评价。 6、公务员不是雇员,此类人员公法上的聘用关系,有独立的公法规则调整。 7、管理方群体就是由权力地位不同、心态期望各异的不同管理者构成,他们之间在处 理休息关系运行的各种矛盾以及休息纠纷方面的态度与行为模式各具特点。 8、企业所有者期望利润最大化,但是高层管理期望长远的持续发展,更关心休息关系 的和谐和稳定,更关心雇员的期望。而中层管理者更关注雇员的生产率问题。 9、休息法律关系指休息法律规范在调整休息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雇员与雇主之间的权 力义务关系,即雇员与雇主在实现现实的休息过程中所发生的权力义务关系。 10、与休息关系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休息法律关系体现了国家意志。 11、休息法律关系的特点:(1)休息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权利和义务(2)休息法律关系的 双务关系(3)休息法律关系具有国家强制性 12、休息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1)休息法律关系的主体:休息法律关系的参与者,包 括用人单位和休息者,工会是形式主体;(2)休息法律关系的内容:休息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的权力和承担的义务。(3)休息法律关系的客体:主体权力义务所指向的事物,即休息法律关系所要达到的目的和结果。休息、工资、福利、工作时间、休息 13、休息法律事实包括休息法律行为和休息法律事件 14、依法能够引起休息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就是休息法律事实。只有 依照休息法的规定,带来一定法律后果的的事实才是休息法律事实。 15、产生休息法律关系的事实为合法事实,双方意思表示必须一致;变更、消灭休息法 律关系的事实一般也需双方意思表示一致。但一些场合,单方意思表示以及违法行为或事件也能使休息关系变更或消灭。 16、休息法律行为,是指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休息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 消灭,具有一定法律后果的活动。包括合法行为,违约行为,仲裁行为和司法行为。 17、休息法律事实,是指不依当事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一定休息法律后果的 客观现象。 18、我国的休息关系从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休息关系转换为与市场经济体制匹配的 休息关系,即从利益一体型转换为利益协调型的休息关系。 19、休息关系双方客观上存在矛盾,因为双方是利益的差异。解决矛盾的方法依据一定 的程序,协调双方的矛盾。利益协调型休息关系运行的前提是:(1)雇主和雇员做经济关系上维持均衡;(2)各个群体应将各自的利益追求限定做双方继续合作的程度之内。

(完整版)劳动关系管理试题

燕京理工学院 Yanch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劳动关系管理》课程结业作业 姓名:专业: 班级:学号: 学院: 指导教师: 2013年12月26日

《劳动关系管理》课程结业作业 一、名词解释 1、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为实现劳动过程而发生的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社会经济关系。 2、劳动合同: 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与义务的协议。 3、专项协议: 是指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在劳动合同履行过程中,为明确特定的权利和义务而签订的协议。 4、商业秘密: 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5、医疗期: 医疗期是指企业职工因患病或非因公负伤停止工作治病休息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的时限。 二、判断题 1、保姆、军人、公务员不是我国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 2、企业可以先与员工签试用期合同,转正后再签正式劳动合同。(×) 3、服务期可以长于劳动合同期限也可以短于劳动合同期限。(√) 4、非全日制用工也必须订立书面协议,不可以只订立口头协议。(×) 5、上岗前的培训和日常业务培训不属于专业技术培训。(√) 6、专项协议具有劳动合同的属性,属于劳动合同的组成部分。是对劳动合同的补充,但不与劳动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7、医疗期的长短只与劳动者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有关,与本人实际参加工作年限无关。(×) 8、劳动规章制度只在本单位范围内适用。(√) 9、债务人在收到支付令之日起15日内不提出异议又不履行支付令的,债权人可直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10、加班应支付加班费,如不予支付的,用人单位除要支付加班费外,还要按应付费用的200%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 信息结构通则(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建设一体化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规范各地及各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形成统一的信息分类和编码体系,满足信息系统内数据的采集和共享,制定本通则。 第二条本通则在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各项业务信息进行分类的基础上,遵循代码等长、有规律和易于扩充的原则,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中各类数据库(表)及其所管理指标的构成规则、信息分类、指标编码、数据库和字段名的命名规则等作出规定。 第三条本通则适用于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所建设的各类管理信息系统,以及与此相关的信息采集和分析工作。 第四条本通则所涉及的指标及指标代码优先采用已经颁布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或者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不满足实际工作需要时,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统一制定。 第二章业务类指标体系 第五条业务类指标是信息系统中反映信息主体(如单位、个人等)的属性和度量的原始指标。指标体系包括指标名称、编

码、类型、长度、数值单位、检索项标识和指标解释。 第六条指标名称采用国际、国内已有的标准名称,或使用通用、明确的词语。 第七条指标的编码采用四层六位字符形式表示,反映指标的定义级别、所属业务类别、信息主体类型特征和顺序号等。表示形式如下: ××××××第一层定义级别 第二层业务类别 第三层信息主体类型 第四层顺序号 第一层指标的定义级别用一位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其中:A—部级:部级指标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统一制定,在全国范围使用。 B—省级:省级及省级以下级别的指标,由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自行制定,在本行政区域内使用。 C—市级 D—县级 第二层指标所属的业务类别用一位大写英文字母表示,按A—Z顺序排列,其中: A—综合类:两项及两项以上业务共用具有相同含义(如单位基本信息、人员基本信息等)的指标。

劳动关系管理重点知识资料

劳动关系管理重点知 识

精品文档 劳动关系管理重点知识 1、劳动关系管理的定义 通过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使劳动关系双方(企业与员工)的行为得到规范,权益得到保障,维护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促使企业经营稳定运行。 企业劳动关系主要指企业所有者、经营管理者、普通员工和工会组织之间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各种责权利关系:所有者与全体员工的关系;经营管理者与普通员工的关系;经营管理者与工人组织的关系;工人组织与职工的关系。 2、劳动关系的三要素:主体、内容、客体。 (1)、劳动关系的主体是:劳动法律关系的参与者,即劳动者、劳动者组织和用人单位。 (2)、劳动关系管理的主要内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员工招收、录用、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配置与协调等项事务。 在劳动关系管理中表现为: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的劳动法律行为。具体的说就是保障与实现主体双方各自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我国《劳动法》第三条规定劳动者享有的主要权利有:劳动权,民主管理权,休息权,劳动报酬权,劳动保护权,职业培训权,社会保险,劳动争议提请处理权等。劳动者承担的义务有:按质、按量完成生产任务和工作任务,学习政治、文化、科学、技术和业务知识,遵守劳动纪律和规章制度,保守国家和企业的机密。 同时也规定了用人单位的主要权利有:依法录用、调动和辞退员工,决定企业的机构设置,任免企业的行政管理人员,制定工资、报酬和福利方案,依法奖惩员工等。用人单位的主要义务有:依法录用、分配、安排员工工作,保障工会和职代会行使其职权,按照员工的劳动质量、数量支付劳动报酬,加强员工思想、文化和业务的教育、培训,改善劳动条件,搞好劳动保护和环境保护。 (3)、劳动关系的客体是指主体的劳动权力和劳动义务共同指向的事物,例如:劳动时间、劳动报酬、劳动纪律、安全卫生、福利保险、教育培训、劳动环境等。 3、劳动关系管理的基本原则: 1.兼顾各方利益原则; 2.协商解决争议原则; 3.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人力资源管理师考点(四级)第6章 劳动关系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考试考点 第六章劳动关系管理 1.劳动关系的定义 劳动关系——用人单位(雇主)与劳动者(雇员)之间在运用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关系。 2. 劳动关系定义的几个要点: 1.市场经济体制下,人力资源的配置是通过劳动力市场来实现的。 2.劳动关系领域中,劳动者通常被表述为雇员,用人单位被表述为雇主。 3.劳动关系所反映的是劳动给付与工资的交换关系。 3.判断一个劳动者是否属于雇员的标准: 1.劳动受约束(时间地点、数量质量等); 2.主要劳动条件由他人提供; 3.从事的劳动在雇主的业务范围之内; 4.工作履行与绩效受到控制与评价。 4.劳动关系有如下特征: 1.劳动关系的内容是劳动; 2.劳动关系具有人身关系属性和财产属性相结合的特点; 3.劳动关系具有平等性和隶属性的特点。 5.劳动法律关系 (一)定义 劳动法律关系——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雇员与雇主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二)特点 劳动法律关系的特点有: 1.是劳动关系的现实形态; 2.内容是权利和义务; 3.是一种双务关系; 4.具有国家强制性。 6.劳动关系的调整方式依据调节手段的不同分为7种: 1.劳动法律、法规; 2.劳动合同规范; 3.集体合同规范; 4.民主管理制度(职工代表大会、职工大会); 5.企业内部劳动规则(规章制度); 6.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7.国家劳动监督检查制度。 各种调节手段要点如下: (一)劳动法律、法规 1.是调整劳动关系应当遵循的原则性规范、最低标准

2.基本特点:体现国家意志 (二)劳动合同规范 1.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 2.基本特点:体现劳动关系当事人双方的意志 (三)集体合同规范 1.集体合同——集体双方代表根据劳动法律法规,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在平等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的书面协议。 2.集体合同由工会(没工会的由职工代表)代表全体职工与企业签订。 3.集体协商比个别协商更为必要的原因: (1)企业中有很多“公共事务”,对每个雇员都有影响; (2)雇员个人不可能与雇主保持在力量上的均衡。 (四)民主管理制度(职工代表大会、职工大会) 1.我国职工参与管理的形式主要是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平等协商制度 2.特点是劳动者意志对企业意志的渗透和影响。 3.雇员参与管理的要点: (1)以被管理者的身份进行参与 (2)参与的是企业内部管理事务 (3)参与形式多种多样(组织、代表、岗位、个人) (五)企业内部劳动规则(规章制度); 1.调整对象:劳动过程中的企业和劳动者之间以及劳动者相互之间的关系。 2.制定主体:企业(虽有劳动者参与,但属单方法律行为) 3.表现形式:企业公开、正式的行政文件 4.适用范围:本企业 5.特点:体现企业(雇主)的意志 (六)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劳动关系处于非正常状态下,经劳动关系当事人请求,由依法建立的处理机构——调解机构、仲裁机构依法进行调查、协调和处理的程序性规范。是对劳动关系的社会性调整。 1.调解——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职工、用人单位、工会代表) (1)群众性;(2)自治性;(3)非强制性(自愿原则) 2.仲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劳动行政部门、同级工会、用人单位代表) 是兼有司法性特征的劳动行政执法行为。 (七)国家劳动监督检查制度 1.实施主体: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有关部门、各级工会 2.是为了保证劳动法的贯彻执行,是关于法定监督检查主体的职权、监督检查的范围、监督检查的程序以及纠偏和处罚的行为规范 3.具有保证劳动法体系全面实施的功能 7.劳动合同的含义 1.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 2.劳动合同应当采取书面形式。 3.劳动合同的条款分为法定条款和协商条款: 法定条款:法律法规规定必须协商约定的条款 协商条款:根据岗位特点双方选择约定的条款 8.专项协议——劳动关系当事人为明确劳动关系中特定权利义务,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所达成的契约。

劳动关系管理试题

劳动关系管理试题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燕京理工学院 Yanch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劳动关系管理》课程结业作业 姓名:专业: 班级:学号: 学院: 指导教师:

2013年 12月 26日 《劳动关系管理》课程结业作业 一、名词解释 1、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为实现劳动过程而发生的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社会经济关系。 2、劳动合同: 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与义务的协议。 3、专项协议: 是指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在劳动合同履行过程中,为明确特定的权利和义务而签订的协议。 4、商业秘密: 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5、医疗期: 医疗期是指企业职工因患病或非因公负伤停止工作治病休息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的时限。 二、判断题 1、保姆、军人、公务员不是我国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 2、企业可以先与员工签试用期合同,转正后再签正式劳动合同。(×) 3、服务期可以长于劳动合同期限也可以短于劳动合同期限。(√) 4、非全日制用工也必须订立书面协议,不可以只订立口头协议。(×) 5、上岗前的培训和日常业务培训不属于专业技术培训。(√) 6、专项协议具有劳动合同的属性,属于劳动合同的组成部分。是对劳动合同的补充,但不与劳动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7、医疗期的长短只与劳动者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有关,与本人实际参加工作年限无关。(×) 8、劳动规章制度只在本单位范围内适用。(√)

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复习答案

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 复习答案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一、名词解释 1、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通过招聘、培训、任用和奖励等措施对组织内外能够推动组织发展的成员的管理和有效运用,以保证组织目标实现与成员发展的最大化。 2、信息:就是反映客观世界的资源和知识,这种资源和知识必须是在传播之前不为人所知的,在传播的过程中可以被接收者所理解的,并最终影响到接收者的意识和行为。 3、信息管理:就是对人类社会活动和社会实践的各种相关信息进行科学的搜集、组织、控制和协调,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合理配置及完全利用。 4、EHRM:是“Electron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的缩写,即电子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基于先进的软件和高速、大容量的硬件基础上的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5、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 1、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可以定义为相互联接的部件的集合,它可以进行信息的收集、处理、存储和传递,以支持一个组织的决策制定和控制。信息系统包含组织或环境中的主要人员、地点和事件的信息。 2、系统:系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元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3、系统集成:是为了达到系统的目标将可利用的资源有效的组织起来的过程和结果。系统集成的结果是将部件或小系统连成大系统。 4、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主导的,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讯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以企业战略竞优、提高效益和效率为目的,支持企业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 5、结构化开发方法:又叫结构化生命周期法、瀑布法等,是一种传统的信息系统开发方法。结构化方法强调从系统的角度出发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用系统的思想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按照用户至上的原则,结构化、模块化,自顶而下对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自顶向下、逐步求精、分而治之”是结构化方法的精髓所在。 6、面向对象方法:是从对象的角度对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基于所研究的问题,对问题空间进行自然分割,识别其中的实体及其相互关系,将客观世界抽象地看成是若干相互联系的对象,建立问题空间的信息模型,然后根据对象和方法的特性研制出一套软件工具,使之能够映射为计算机软件系统结构模型和进程,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开发。 7、项目管理:是关于营造一个环境或条件,使得定义的目标或目的能以一组人以受控的方式得以实现。

《劳动关系管理实训》答案

《劳动关系管理实训》答案 (2010年10月) 专题一:员工入职与建立劳动关系管理 工作任务1-1 【解决方案】 工作任务1-2 【解决方案】 方案一优劣:要约如果要撤销的话,必须在承诺作出之前;李磊已经作出承诺;李磊已经辞去原来的工作。 方案二优劣:李磊已经做出承诺;录用通知书已经产生法律上的约束力;如果采用此种方案,结果与方案一相差无几。 方案三优劣:录用通知书中包含了劳动合同的部分内容,双方应当按照录用通知书的内容签订劳动合同,但也可以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予以变更;公司在录用通知书上已经载明了工作岗位和劳动报酬,李磊有权拒绝在劳动合同中变更。 方案四优劣:此时公司遵守了录用通知书;但试用期解除劳动合同也受到法律的限制,如果到时候不能证明李磊不符合录用条件,就必须继续留用李磊;此方案有一定的风险。 更完善的方案:公司向李磊摊牌;公司表示愿意支付其一个月工资,双方不再签订劳动合同;公司如果李磊坚持要签订劳动合同,公司将与其签订期限为一个月的劳动合同。最终,李磊同意双方不再签订劳动合同。 此方案的理由:录用通知书已载明的事项不能随意变动(职位、月薪、福利、入职日期),录用通知书未载明的事项则可以作为突破口,即劳动合同的期限。 给管理人员的启示:(1)录用通知书是对用人单位的单方约束,在起草录用通知书时,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应为用人单位留有一定的余地。(2)有了录用通知书也要签订劳动

合同。在劳动合同签订后,用人单位可以选择让录用通知书失效,也可以选择让录用通知书作为合同附件继续有效。如果存在录用通知书与劳动合同有不一致的情形的时候,用人单位必须终止录用通知书的法律效力。 工作任务1-3 【解决方案】 客观地来说,小王完成的这份劳动合同很糟糕。不过,小王也努力考虑到了商场的一些实际情况,比如,商场的营业时间是早9点到晚9点,节假日不休息的。但是如果把这作为劳动合同的条款是不合法的。具体说来,小王起草的劳动合同存在以下问题:(1)劳动合同缺少“首部”,即缺少签订劳动合同的双方当事人的基本情况。通常情况下,我们把用人单位称为甲方,把劳动者称为乙方,甲乙双方的基本情况要在合同中描述清楚。具体包括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劳动者姓名、住址和身份证号码。即使是空白劳动合同书,也要列出这些项目供签订劳动合同的时候填写。 (2)关于劳动合同的期限。劳动合同一共有三种期限: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因此,劳动合同中首先要明确采用哪一种方式来约定劳动合同的期限,然后再约定具体的期限。 (3)关于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小王起草的劳动合同种,“乙方为甲方工作人员”的文字显得多余,此条款的重点是劳动者的工作内容,或者约定工作岗位,然后将岗位说明书作为劳动合同的附件。另外,最新立法规定,工作地点也成为劳动合同必备的条款,起草劳动合同时不能忽略了。 (4)关于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每个用人单位可以根据生产经营特点设计自己员工的作息时间,但都不能逾越法律的规定。我国目前的工时制度有三种:标准工时制度、不定时工作制、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通常情况下,法律要求用人单位实行标准工时制度,但是像商场这类实行标准工时制度有困难的单位,可以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但前提是必须提交当地劳动行政部门审批后方可执行。如果不经审批直接写进劳动合同的条款,即使劳动者同意,此条款也会因为违法而无效。 (5)关于劳动报酬。劳动报酬可以是明确的数字,也可以是计算劳动报酬的方法,总之必须明确。如果劳动合同中对劳动报酬约定不明确,法律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要重新协商,协商不成的,适用集体合同规定;集体合同未作规定的,适用国家的有关规定。可见,如果劳动报酬条款约定不明确,会给劳动合同的履行带来很大的障碍。 (6)关于社会保险和福利。社会保险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执行,在劳动合同中不能有任何更改。目前,社会保险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都要负担,劳动者所应承担的部分由用人单位代扣代缴,仅仅约定完全由劳动者个人负担是不合法的。关于福利,主要指用人单位为员工提供的职业福利,国家目前没有什么相关规定,所以,“福利按劳动部门的规定发放”形同虚设。 (7)关于违约责任。违约责任不是劳动合同必须具备的条款,但如果约定,就不能简单地设定“承担责任”,而应将责任的内容具体明确,以保护无过错方的合法权益。不过,约定的具体责任也不能违反法律的规定,过重的违约责任也有可能因违法而被认定为无效。 (8)关于发生事故的免责条款。劳动者在工作期间发生事故,如果认定为工伤,其责任理所当然由用人单位承担,任何事先的约定都不能免除用人单位的责任。如果发生的事故没有被认定为工伤,其责任的承担也可以通过民事诉讼的途径解决。所以,约定这一条款的实际意义不大。

劳动关系管理练习题

《劳动关系管理》练习题 案例分析题(基本观点正确,所用理论恰当,案例分析清楚者,评卷者可参考标准答案,酌情给分。) 一、李某与广州某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合同为期5年。该合同规定,李某无权组 织或加入工会,无权参加企业决策;企业有权依照公司的经营状况决定是否为其支付劳动报酬和福利,有权单方面变更和解除劳动法律关系。 请对上述案例提出你的分析意见。 二、因企业无法安排工作引发的劳动争议 周某与企业订立8年期劳动合同,应于2000年6月30日到期。1999年7月5日周某休息日外出会友时摔伤腰部,遂住院治疗,两个月后出院,企业指定医院证明:“可以上班,两个月内避免腰部剧烈活动,两个月后来院复查。”周某的身体状况不能适应原工作岗位的工作,要求适当调整工作岗位,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待两个月后医院复查结果再定工作岗位。企业表示既然不能从事原岗位工作,而企业无法为其安排别的工作,同意周某某在家休息1个月,休假期间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病假津贴;随后于1999年10月6日以“非因工负伤,不能从事原岗位工作”为由,解除了与周某的劳动合同。周某不服,申诉到当地劳动争议处理机构,请求维持原劳动关系。 请对本案提出你的分析意见。 三、劳动合同的解除 到2000年5月15日,孙名在慧达公司工作就有3年6个月了,工作岗位是包装工。该年3月1日企业引进包装流水线装置投产,孙名不能胜任岗位工作,经过10天培训,孙仍不能胜任工作。4月15日企业与其谈话,调整他的工作岗位为车间清洁员,被孙名拒绝后,企业将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面交给他,并说,如果接受企业变更工作岗位的建议,企业将维持劳动合同期限届满。1个月后,孙名仍不接受企业的建议。慧达公司遂于2000年5月15日,在支付孙名3个月的工资作为经济补偿后解除了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孙名不接受企业解除劳动合同的决定,申诉到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请求维持原劳动关系。请对上述案例提出你的意见。 四.国营某市轧钢厂发生下列纠纷:(1)工人赵某因身体有病被辞退,与厂方发生争议;(2)技术员钱某因未被允许参加全省轧钢行业技术员培训与厂方发生争议;(3)助理工程师孙某因未晋升工程师职务与厂方发生争议;(4)副总工程师李某因工资调整与厂方发生争议。赵、钱、孙、李四人与厂方的争议经几次协商交涉均未能解决。 现问: 1.赵某、钱某、孙某、李某中哪几个人与厂方发生的争议属于《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所规定的劳动争议? 2.劳动争议可以通过哪几种方式解决?在运用这几种方式解决问题时,不同方式相互之间是什么关系? 3.解决劳动争议的各种方式的法律效力如何? 五.叶某,女20岁,高中文化程度。1994年8月,某公司向社会公开招聘员工,其中办公室打字员2名,要求女性,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视力(裸眼)1.0以上。 叶某前往应聘,在体检时,叶某怕自己视力不好(左眼0.7,右眼0.5)不能通过,让其孪生妹妹代做视力检查。叶某与某公司订立为期2年的劳动合同,试用期3

劳动关系管理复习题及答案

劳动关系管理考试真题 名词解释 1、劳动关系: 2、雇主组织: 3、劳动合同: 4、失业保险: 简答题 1、李孝秀劳资关系模型中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2、雇主组织的职能有哪些? 3、工资一般有哪些职能? 4、员工压力的来源有哪些方面? 论述题 1、试论述社会保险的功能。 案例分析题 王某2005年9月在上海一家通信设备公司工作,负责开发工作。签订劳动合同的同时双方签订了《保密与竞业限制协议》,协议约定了保守商业秘密的义务、保密措施、竞业禁止义务、补偿费用、违约责任等具体内容。在竞业禁止条款中,约定“王某在离开公司后一年内不得在生产同类产品或经营同类业务且有竞争关系或其他利害关系的其他单位内任职”。作为补偿,公司在王某离职后应每月向王某支付三千元的竞业禁止补偿费。如果王某违反竞业禁止条款,应向公司支付违约金三万元。违约金的给付并不意味着王某对通信公司竞业禁止义务的解除或终止。 2007年8月王某办理了离职手续。9月在某信息科技公司任技术主管。通信公司在王某离职后,按时向王某银行帐号支付每月三千元。12月通信公司发现王某在信息科技公司工作,遂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诉。仲裁委员会认为:因科技公司与信息公司属于同行业有竞争关系的单位,故王某的行为违反了《保密与竞业限制协议》中的规定,应承担违约责任。故裁决: 1、王某向信息公司支付违约金3万元; 2、王某继续履行《保密与竞业限制协议》,在约定的2007年8月至2008年8月期限内不得在科技公司工作。裁决后,王某不服诉至法院,法院作出了与仲裁相同的判决。 问题:王某与信息公司签订的《保密与竞业禁止协议》既包括保守商业

秘密,又包含竞业限制的内容,那么两者的区别在哪里?员工和单位应当如何履行该协议呢?仲裁的时效如何确定? 劳动关系管理参考答案: 名词解释: 1、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以及相关组织为实现劳动过程所构成的社会经济关系 2、雇主组织:是以雇主为成员的、规模雇主与其雇员或工会之间关系的组织。与工会一样,建立雇主组织也是结社权利的体现。 3、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包括企业、事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等组织)同劳动者之间确定劳动关系,明确相互权利义务的协议。 4、失业保险:是社会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劳动者由于非本人原因失去工作,收入中断时,由国家和社会依法保证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其核心内容是通过建立失业保险基金,分散失业风险,为失业者提供基本保障,并通过转业培训、职业介绍等形式积极促进其再就业。 简答: 1、李孝秀劳资关系模型中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1996年,韩国学者李孝秀从生产、分配和规则制定的综合与交互作用角度,提出了劳动关系的PDR模型。他认为劳动关系的决定因素有四个方面。 (1)环境。环境分为竞争环境和总体环境。 (2)主体,主体指雇员及工会、雇主和政府。 (3)PDR系统的内容和交互作用。 (4)产出的绩效。包括生产率和工人生活质量。其中,各子系统具有内在的联系,环境因素影响主体的价值观和权利地位,并进而影响主体在PDR系统中的战略选择,PDR系统的内容和相互作用,影响了绩效水平。 2、雇主组织的职能有哪些? (1)、代表会员表达观点、反映意见。在政府制定有关经济政策和产业关系政策的过程中,负责游说政府,传达会员的意见;为雇主的代表与政府有关部门交涉。 (2)、在集体谈判中承担角色。雇主组织在集体谈判中充当的角色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作为谈判主体,与同级工会直接进行集体谈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体化信息系统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体化信息系统 业务规划方案 一、总体规划思路和目标 总体规划思路是“突出一个重点,加强两个融合,推动三个转变,实现四个覆盖”。即突出社会保障“一卡通”这一重点;加强各业务领域信息化工作之间、信息化工作与业务工作之间的有机融合;推动信息化工作从以城镇、职工为主向统筹城乡、全面发展转变,从以本地业务为主,向支持异地业务经办转变,从支持管理经办为主,向经办、服务、监管、决策支持转变;实现对各项业务工作、服务人群、系统功能、管理服务机构网络的“全覆盖”。 总体规划目标是紧密围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重点工作和发展方向,构建统一、高效、安全的信息系统应用支撑平台,全面实现各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领域的信息化,实现社会保障“一卡通”,通过系统整合和信息共享,为各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之间的协同办理、业务衔接提供技术支持,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二、总体规划原则 1.坚持应用为先,突出实效原则。以服务优先、业务优先、应用优先为核心,以为用人单位、全体城乡居民服务

为重点,兼顾业务经办和宏观决策,全面提高一体化信息系统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整体支撑水平。 2.坚持数据集中,服务延伸原则。构建统一的数据中心,建立集中式数据库,实现信息的完全共享与畅通;通过信息网络将服务延伸到区县、街道和乡镇、社区和行政村,为服务对象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服务支持。 3.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原则。依据社会保险核心平台三版、劳动九九三版要求,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和整体建设,支持人社部各项业务软件在我市的本地化实施工作和异地业务经办、结算工作。 4.坚持统一标准,资源共享原则。严格执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统一技术标准和指标体系要求,充分利用"金保工程"现有技术成果和设备资源,做到标准统一、网络互连、资源共享。 5.坚持分类指导,有序推进原则。结合本地工作实际及发展要求,制定一体化信息工作规划和信息系统建设方案,并根据建设现状,对各区市、各业务部门进行分类指导,有重点、分步骤地有序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 三、总体规划内容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体化信息系统总体规划是以“整合资源、优化流程、完善管理、加强统计、提升服务、支持决策”为主线,以社会保障“一卡通”为核心,构建统一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