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红军长征过程

红军长征过程

红军长征过程
红军长征过程

红军长征简介

红军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在二万五千里,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国民党称此为“流窜”。1934年10月10日晚6点12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率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部队共八万六千人,分别自瑞金地区出发,被迫实行战略转移,从而开始进行红军打败国民党的转折点。转移时经过:瑞金出发——挺进湘西——冲破四道封火线——改向贵州——渡过乌江——夺取遵义——四渡赤水河(意义:打乱敌人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吴起镇——甘肃会宁(长征胜利的标志: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会师)。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合,长征结束。长征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是红军战士悲壮的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

1933年10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动员近100万国民革命军围剿各中国共产党控制的农村根据地,并以50万兵力重点进攻中央苏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要控制地区)。

在前四次战役中,由于实施毛泽东的运动战方针,国民政府军没有达到预定目标,均以撤退告终。在第五次战役中,由于毛泽东失去领导权,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原名秦邦宪)采纳苏联军事顾问李德的建议,放弃过去四

次反“围剿”斗争的积极防御方针,将这场战争定性为国共之间的决战,采用军事冒险主义,提出了“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口号,要求红军在根据地之外抵抗国民革命军,决定在国民党之前抢先行动,发动所有红军展开全面进攻,并争取苏维埃在全中国的胜利。但中央苏区只有10万左右的正规军和数万游击队,在抢先进攻后不久即遭到巨大损失。这时共产党方面决定进行阵地防御,辅以“短促突击”(短距攻击),意图抵挡国民革命军的前进。但这个行动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不久,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府瑞金的北大门广昌陷落,红军死伤一万余人。长征过程

1.翻越五岭

2.疾跨乌蒙

3.巧渡金沙江

4.飞夺泸定桥

5.喜踏岷山雪

长征途经主要地点

长征途经主要地点 箭头1 红一方面军长征路线何家冲、金家寨、泾县、旌德、陶家河、汤口、谭家桥; 箭头2 红两方面军长征路线分水、淳安、怀玉山、常山、重溪、玉山、江山、横峰; 箭头4 红四方面军长征路线戈阳、古楼、庆元、福安、宁冈、宁化、井冈山、雩都; 箭头6 红六军团西征路线长汀、全州、桂东、信丰、瑞金、宁远、汝城、王母渡; 箭头7 红七军团北上路线大田、良田、新田、宜章、城口、安远、界首、盘县、宾川; 箭头10 红1十军团北上路线会泽、绞平渡、靖县、黔西、遵义、威信(扎西)、西昌; 箭头25 红二十五军西征路线娄山关、木黄、中甸、安顺场、永顺、大庸、桑植、汉源; 红体字为革命根据地以及游击区泸定、天全、名山、懋功、两河口、炉霍、甘孜、苍溪; 敌军进攻方向 黑色箭头为敌军进攻方向巴中、毛儿盖、阿坝、巴西、山阳、柞水、卢氏、腊子口; 黑色锯齿标记为敌军封锁线淳化、会宁、将台堡、延安、永坪镇、吴起镇、神木。

主要路线:瑞金→遵义→胶平渡→安顺场→泸定桥→雪山草地→毛儿盖→静宁→吴起镇→会宁 革命根据地 中央革命根据地、闽浙赣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湘赣革命根据地、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川陕革命根据地、鄂豫陕革命根据地、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红军长征时间:从1934年10月17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开始,至1936年10月22日红二、红一方面军会师结束。红军长征历时两年零五天。 按长征时的行政区划和习惯称谓,红军长征经过的省为14个: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原为四川一部分。 1928年9月国民党中央全会决议西康特别区正式建为行省。1935年7月成立西康建省委员会。1939年1月正式成立西康省)、青海、河南、湖北、甘肃、陕西。按现在行政区划为15个: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重庆、云南、四川、青海、河南、湖北、甘肃、宁夏、陕西。 各路红军长征总里程约为六万五千余里。 其中:红一方面军从1934年10月17至1935年10月19日,历时12个月零2天,途经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陕西11省,行程二万五千里。 红二方面军从1935年11月19日至1936年10月22日,历时11个月零3天,途经湖南、贵州、云南、西康、四川、青海、甘肃、陕西8省,行程二万余里。 红四方面军从1935年3月下旬至1936年10月9日,历时1年零7个月,途经四川、西康、青海、甘肃4省,行程一万余里。 红二十五军从1934年11月16日至1935年9月15日,历时10个月,途经河南、湖北、甘肃、陕西4省,行程近万余里。

红军长征

红军长征 教学内容: 川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 背景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教材围绕从长征的开始直到长征的胜利这一主题展开。本课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前承“星星之火”,后启“抗日救亡”。本课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小学时,学过好多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如:《金色的鱼钩》和《倔强的小红军》等。所以,这段历史学生还是比较熟悉的,但是却不是系统的、完整的,特别是对于长征精神及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的认识更容易忽略,且在广度和深度上达不到。所以,在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对长征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谈长征的艰难险阻,让学生体会长征精神和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通过加强师生互动,设置历史情境,采用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使学生逐渐体会历史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 记住红一方面军长征开始和三路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时间,掌握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和主要内容,理解红军被迫战略转移的原因,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 [能力与方法] 通过分析遵义会议前后红军所面临的不同革命形势,把握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发展的艰难历程,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的感情。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认识“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体会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的危急关头力挽狂澜的伟大魄力,感受伟大人格的力量。欣赏毛泽东诗词《七律·长征》、《忆秦娥·娄山关》、《清平乐·六盘山》等,体会一代伟人文韬武略的风采。 教学重点: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的路线。 教学难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朗诵毛泽东诗歌《七律·长征》。(配上音乐,营造气氛) 长征是我们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壮烈、最惊心动魄、最富有神奇色彩的一页。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有一位美国记者说:长征是独一无二的,长征是无与伦比的,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所创造的一部气吞山河的英雄史诗!那么当年红军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发进行远征的?长征中红军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长征胜利的意义何在?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了解的主要问题。现在我们来学习第12课红军长征,请同学们把书翻到70页,完成学案的预习问题部分。(板书课题:第十二课红军长征) 二、新课学习 (一)长征的开始: 1、原因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以后,红军队伍不断迅速壮大,这使国民党惊恐不安,于是蒋介石调集军队,向我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发动了五次"围剿"。在五次"围剿"中,前四次能粉碎敌人"围剿"的原因是什么?第五次反"围剿"的结果怎样?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读第一部分

红军长征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经过:1935年9月,国民党军集中130多个团的兵力,采取持久作战和堡垒主义的方针,对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亦称湘鄂川黔苏区)和红军发动了新的“围剿”。在国民党重兵的进攻下,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和军委分会决定红军转到外线寻求新的机动,开辟新 苏区。11月19日,红2、红6军团共万余人,由湖南桑植地区出发,退出湘鄂川黔苏区,开始长征。红军经4个月转战,于1936年3月30日进到贵州西南的盘县、亦资 孔地区。这时,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治委员张国焘电令红2、红6军团北渡金沙江,同红四方面军会师。红2、红6军团遂于31日离开盘县地区,分两路向西急进。4月25~28日,分别从云南西北部的石鼓、巨甸地段渡过金沙江,向北前进,连续翻越了几座大雪山,于7月2日到达甘孜地区,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5日,红2、红6军团和红32军奉中革军委电令,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治委员,萧克任副总指挥,关向应任副政治委员。 7月初,红二、红四方面军从甘孜、炉霍、绥靖出发,共同北进,广大指战员以惊人的革命毅力,克服重重困难,通过了茫茫数百里的草地,击溃了国民党军的拦截,于 9月初胜利进入甘南,控制了漳县、洮州、渭源、通渭、成县、徽县、两当、康县8 座县城及广大地区。这时,红一方面军主力由宁夏的豫旺堡附近地区南下,接应红二、红四方面军北上。10月9日和22日,红四、红二方面军先后在甘肃省会宁县城和静 宁县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见彩图)。至此,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全部胜利结束。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整整两年中,红军转战14个省,冲破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经受了艰难险阻的考验,终于胜利地完成了战略 转移。红军长征的胜利,为开展中国革命和革命战争的新局面创造了重要条件。 结果:红军三大主力会师,长征结束。

红军长征优秀教案

红军长征 【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长征过程中艰难险阻;知道红军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的内容;分析理解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2.通过让学生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结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 3.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 难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入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红军长征》。它的主要内容有: (一)长征的开始 (二)遵义会议 (三)长征的胜利 二、讲授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红军长征》内容,形成初步感知。 1.首先,我们先来学习《红军长征》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课文从几个方面来让我们了解的呢?大家一起来学习。 (1)原因: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人西进,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但人员损失过半。在这样的情况下,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湘西,而敌人已经在红军去湘西的路上布置了新的防线,此时毛泽东提出放弃进军湘西,而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避免了全军覆灭的危险。之后,强渡乌江,攻占贵州北部重镇--遵义。1935年1月,党的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会议在此召开了。 (2)发展过程: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到1935年遵义会议这14年党出现了很多错误,如大革命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1935年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革命由胜利走向胜利,建立新中国。遵义会议是党历史上第一次独立自主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党的内部分歧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3)过渡: 遵义会议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此后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党和红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4)意义: 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讲了: 1.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等。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的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作业布置】 1.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面临全军覆没的危急关头,毛泽东为什么提出放弃去湘西转向? 3.长征红军什么时候跳出敌人包围? 4.现在甘肃会宁城有个会师门,它的命名所依据的重大事件是什么?

长征

主备人:尤春义讲课人:尤春义课标要求: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记住红一方面军长征开始和三路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时间; ②掌握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和主要内容; ③理解红军被迫战略转移的原因; ④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 2、能力与方法 ①通过分析遵义会议前后红军所面临的不同革命形势,把我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②通过让学生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结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发展的艰难历程,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的感情。 ②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认识“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 ③体会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危机关头力挽狂澜的伟大魄力,感受伟大的人格力量。 ④欣赏毛泽东诗词《长征》,体会一代伟人文韬武略的风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的路线。 2、难点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方法】阅读法、观察法、讨论法、表演法 【教学过程】 导入:

活动:30秒的时间能击掌多少下呢?带着心中预估的数字,让我们试试吧! (学生活动) 看来大家实际做到的数字远远超过自己的预估,相当的有潜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见识一下一支军队的潜力。 (播放革命歌曲《过雪山草地》) (师)据美国著名记者斯诺统计:曾经有一支军队一共爬过了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冰雪覆盖;渡过24条河流;经过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此外还打败或躲过追击的中央军。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一支大军及它的辎重要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近乎奇迹。 (师)大家知道这支创造奇迹的军队叫什么名字吗?知道他们在干什么吗? (生)红军长征。 (师)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呢?在长征过程中战胜了怎样的艰难险阻呢?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和气概呢?下面让我们走进长征。 博古制定了违背根据地实际情况的“左倾”战略战术,如“全面出击” (师)请大家结合图表和教材第一个指目,思考以下问题: ①红军反“围剿”战争的结果是什么? ②根据红军反“围剿”战争的结果,说说你认为在战争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是什么? ③请用一句话概括红军长征的原因? 下面我们请同学来回答这些问题: 学生:第一个问题:前四次反“围剿”战争的结果是胜利,但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结果是失败。 学生:第二个问题:战争的胜败不在于力量的悬殊而在于正确的军事思想和战略方针。 学生:第三个问题:党中央主要领导人执行“左”倾冒险主义方针和政策,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师):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使得红军被迫开始了25000里长征。下面请大家看书第二个指目和第三个指目,思考并解决以下问题: ①请根据红军长征过程,制作一张红军长征路线的简图(每小组合作制作一张)。 ②红军长征的时间和出发点在哪里? ③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和内容是什么? ④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⑤请大家讲讲长征路上让你感动的故事吧! (师):下面让我们跟随红军的脚步一起去重温波澜壮阔的红军长征。红军长征的时间和出发点在哪里? (生):1934、10 江西瑞金

《七律·长征》(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文 黄桂英 一、课前交流,引入新课 师:请大家回忆我们曾经学习过哪些描写红军的文章,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生:我读过《艰苦岁月》,写的就是长征中的故事。 生:我学过《飞夺泸定桥》,写的是长征中红军与敌人抢时间,夺取泸定桥的事。 生:还有《倔强的小红军》,那位机灵的小红军,为了不拖累其他同志,自己活活饿死了。 师:同学们讲的都是发生在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课件出示红军长征的线路图)长征是非常艰苦的……(配乐简介长征) 二、初读全诗,交流感受 师:红军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到达陕北根据地,本文就是毛主席在胜利会师后写成的。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自由朗读) 师:请同学们谈谈阅读的体会与收获。 生:我发现这首诗一共有八句话,每行有7个字,也就是七言八句,这就是题目所说的“七律”吗? 生:通过上网查资料,我还知道了这八句中,每两个句子作为一联,分别称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生:我觉得这首诗好读难解。 师:同学们这种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善于表达、敢于说话的学习精神令我感动。你们的发现很有价值。除此以外,七律诗中间四句还两两对应。让我们再自由读读这首诗,体会这首诗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吧。 (学生自由朗读,节奏与韵律比前次有所提升) 师:(课件出示课文,划分停顿)听录音朗读,体会诗的韵律与节奏。 (学生齐读,感受诗的韵律与节奏) 三、细读全诗,理解诗句 师:这首诗气势磅礴,气魄雄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只有学懂了才能渎得更好,有什么方法学好这首诗呢?同学们发表一下看法。 生:可以按学习诗词的方法,“字词一句子一全诗”,理解诗意。 生:借助工具书,理解诗意。 生:可以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了解诗意。

红军长征

《红军长征》教学设计的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1. 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中国历史》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的最后一课。它在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无论在本章还是在整个中国近现代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的深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 2.知识结构 本课内容主要介绍了红军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导致红军战略转移的情况,主要包含了长征的开始、遵义会议、长征的胜利三个主要子目的内容,三个子目之间存在着递进关系。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基本情况 我校是农村学校,由于学生的家庭教育不同,认知水平、学习思维、学习品质也参差不齐,分层严重。 2.认知水平 初二学生处于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阶段,具有了一定得阅读理解能力。并且他们也初步形成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大部分学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红军有一定得了解,这就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学习目标 1.识记与理解 识记:红一方面军长征开始和三路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时间。 掌握: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内容和意义。 认识: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理解:红军被迫战略转移的原因。 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 2.能力和方法 通过分析遵义会议前后红军所面临的不同革命形势,把握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让学生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结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发展的艰难历程,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的感情。 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认识“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 体会毛泽东诗词《七律、长征》,体会一代伟人文韬武略的风采。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的路线。 难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五、教法、学法 启发式教学和问题式教学 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红军长征简介

红军长征简介 长征,简言之是指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战略转移。这次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战略大转移,是1931年初至1935年初统治党中央长达四年之久的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所造成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人纠正这次左倾错误,战胜千难万险,足以引为自豪的英雄史诗。 参加长征的部队有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及红25军。在红一方面军长征之前,寻淮洲、方志敏等曾率领抗日先遣队北上,途中被敌包围而失败。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主力从瑞金、于都、长汀、宁化等地出发,开始长征。据统计,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历时13个月零2天,纵横11个省份,长驱二万五千里,途中总共爬过18座山脉(其中五座终年积雪,雪山行程共2700里),走过入迹罕至的茫茫草地(草地行程共600里),渡过24条河流,打过大小战斗300多次;红二方面军长征从1935年11月至1936年10月,历时11个月,转战九省,行程一万六千里,进行大小战斗110次;红四方面军长征由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历时长达18个月,转战数省,行程八千余里,进行过大小战斗千百次。 故事 1. 一渡赤水后,红军来到走马坝,适逢贫农方少周家六十九岁的老母亲卧病在床。由于家境清贫,缺乏营养,加之老病缠身,没有东西吃,家里只有青菜萝卜,老人已气息奄奄,朝不保夕,一家人束手无策,要医无钱,欲救无药,只有死路一条了。可正在这时,住在方家的一位红军营长得知方母病重,他主动进屋去看望病人,只见老人快要死了,不由想起他挂包中藏了许久给自己老弱多病的母亲吃的人参给了那位方家的老母亲吃。方家的老母亲服了参汤以后,脸色转也红润,晚上又连服两次,病情大有好转,全家老小喜不自禁,连连感谢红军,这位红军营长也露出笑颜。虽然后来这位营长走了,可方家三辈人始终念念不忘红军营长“赠参救母”的恩情。 2. 一九三五年秋天,红军进入了草地。由于三个小同志得了肠胃病的关系,所以指导员就让炊事班长照顾他们。 三个病号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营地,班长就到处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饥饿威胁着他们。虽然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可光吃这些怎么能吃饱呢?班长眼看着他们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拢眼。

红军长征过程

红军长征简介 红军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在二万五千里,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国民党称此为“流窜”。1934年10月10日晚6点12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率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部队共八万六千人,分别自瑞金地区出发,被迫实行战略转移,从而开始进行红军打败国民党的转折点。转移时经过:瑞金出发——挺进湘西——冲破四道封火线——改向贵州——渡过乌江——夺取遵义——四渡赤水河(意义:打乱敌人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吴起镇——甘肃会宁(长征胜利的标志: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会师)。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合,长征结束。长征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是红军战士悲壮的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 1933年10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动员近100万国民革命军围剿各中国共产党控制的农村根据地,并以50万兵力重点进攻中央苏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要控制地区)。 在前四次战役中,由于实施毛泽东的运动战方针,国民政府军没有达到预定目标,均以撤退告终。在第五次战役中,由于毛泽东失去领导权,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原名秦邦宪)采纳苏联军事顾问李德的建议,放弃过去四 次反“围剿”斗争的积极防御方针,将这场战争定性为国共之间的决战,采用军事冒险主义,提出了“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口号,要求红军在根据地之外抵抗国民革命军,决定在国民党之前抢先行动,发动所有红军展开全面进攻,并争取苏维埃在全中国的胜利。但中央苏区只有10万左右的正规军和数万游击队,在抢先进攻后不久即遭到巨大损失。这时共产党方面决定进行阵地防御,辅以“短促突击”(短距攻击),意图抵挡国民革命军的前进。但这个行动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不久,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府瑞金的北大门广昌陷落,红军死伤一万余人。长征过程 1.翻越五岭 2.疾跨乌蒙 3.巧渡金沙江 4.飞夺泸定桥 5.喜踏岷山雪

【长征】 长征简介

【长征】长征简介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2、了解课文的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请大家回忆我们曾经学习过哪些描写红军长征的文章?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2、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3、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长征。 二、解题,补充课外资料。 1、读了课题,你查找了哪些与长征有关的资料? (1)介绍有关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资料。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北上抗日。在长征的途中,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错误路线的统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介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线。 教师投影出示红军长征的地形图。 红军第一方面军在1934年10月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在整个长征的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了千辛万苦,击败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红军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这首诗就是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结束的时候写的。 (4)有关作者毛泽东的资料。 (5)介绍这首诗的体裁。 这是一首七言诗。所谓的七言诗就是七言八句。言,就是字,每行有七个字,一共有八句话。

就是七律。七律诗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还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 2、教师小结:非常感谢同学们给大家带来的这些资料。通过同学的介绍,我们知道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那么,现在我们自由读读这首诗,体会舒适的韵律与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诗。 4、教师小结:这首诗一共有八句话,每两句子为一联,分别被称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三、再读诗句,质疑解疑。 1、读读全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标画在书上,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2、学生质疑。(字词)

长征历程

长征历程 【1934年】 -10月18日 中央红军开始渡江西的于都河,踏上未知的长征路。 -10月21日 中央红军在赣县王母渡至信丰新田间土坯国民党第一道封锁线,沿粤赣边,湘粤边西行。 -11月15日 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三道封锁线。 -11月25日~12月1日 红军从兴安、全州之间抢渡湘江,经浴血奋战,以惨烈的代价渡过了湘江(即第四道封锁线)。 -12月上旬 中央红军从老山界翻越了五岭山地最西边的越城岭。 -12月13日 中央军委在通道恭城疏远召开会议,毛泽东力主放弃与二、六军团汇合的原定计划,改向敌人兵力薄弱的贵州前进。 -12月14日 中央红军占领贵州黎平县城,打开了通向贵州的门户。 -12月18日 中共中央在黎平召开政治局会议,作出了《关于在川黔边建立新根据地的决定》。【1935年】 -1月1日至3日 中央红军在江界河、茶山关、回龙场等渡口分二路强渡乌江。 -1月7日 中央红军第二师占领黔北重镇——遵义。 -1月15~17日 中共中央在遵义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确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 -1月28日~2月9日 中央红军主力在土城一带与川军郭勋祺等部激战,给敌以重大杀伤,但红军伤亡亦重,一渡赤水主动撤出战斗。

-2月28日 中央红军再占遵义城。遵义战役工歼灭和击溃敌人两师又八个团,取得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3月21日至22日 中央红军由二朗滩、九溪口、太平渡动渡赤水河(四渡赤水)。 -29日至31日 中央红军主力再渡乌江,进抵息烽附近。 -4月25日 中央红军进入云南后,分兵三路西进。 -5月9日 中央红军主力在皎平渡全部渡过了金沙江。 -5月12日 中共中央在会理城郊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即会理会议。 -5月25日 中央红军先遣队自安顺场强行渡过了大渡河。 -5月29日 红军左路军红四团占领泸定桥。 -6月12日 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红二师四团翻越夹金山,在达维镇附近与红四方面军第二十五师第七十四团胜利会师。 -6月27日 中央红军先头部队越过第二座大雪山——梦笔山。 -7月2日 中央红军翻越第三座大雪山——亚克夏雪山。 -7月6日 中央红军翻越第四座大雪山——昌德山。 -7月7日 中央红军翻越第五座大雪山——打古山。 -7月21日 中共中央在芦花召开会议,与张国焘会商组织问题,对张国焘反对北上的错误进行了批

第一章 长征

第一章长征:中国共产党新的领导核心形成的转折点 一中国共产党新的领导核心确立的历史必然性 (一)坚强、成熟的领导核心是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客观要求… (二)克服党内长期存在的严重“左”倾错误是党内新的正确领导核心形成的历史要求(三)长征初期的严峻形势是改变旧的“左”倾错误领导和形成党内新的领导的现实要求 二长征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领导集体 (一)长征时期新的领导集体形成的有利条件 (二)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三)长征的胜利巩固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 三党内新的领导集体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一)党内新的领导集体的特点 (二)新的领导集体的历史作用 第二章长征:中国革命道路从形成到成熟的转折点 一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形成与曲折发展 (一)中国革命新道路产生的社会背景 (二)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形成及其作用 (三)中国革命新道路发展中的曲折 二长征的胜利实现了中国革命中心从城市到农村的伟大转变 (一)新的领导集体的确立为中国革命道路从形成到成熟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二)长征的胜利实现了中国革命道路在指导思想和实践上的转变 三南方到北方的战略转移深化了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认识 (一)南方和北方问题是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长征实现了中国革命重心从南方到北方的转移 (三)中国革命重心从南方向北方转移的重大意义 第三章长征:国内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的转折点 一九一八事变后的中国 (一)中国革命基本问题 (二)九一八事变后的中国社会与中国革命 二长征是革命统一战线到爱国统一战线的转折点 (一)从关门主义的下层统一战线到抗日反蒋统一战线 (二)从抗日反蒋统一战线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转变的伟大意义 三长征的胜利实现了中国革命从国内战争到抗日战争的伟大转变 (一)转变实现的原因 (二)转变实现的表现 (三)启示

红军长征演讲稿

大家好,我是叉叉叉,我演讲的题目是,扬长征精神,筑工匠之梦。 首先先简单的介绍一下红军长征的过程。 红军长征是指在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方面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为二万五千里,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1934年10月10日晚6点,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博古等领导人率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共八万六千人从瑞金出发,被迫实行战略转移,从而开始进行红军打败国民党的转折点。转移时经过:江西瑞金出发——渡过于都河——挺进湘西——冲破四道封锁线——改向贵州——渡过乌江——夺取遵义——四渡赤水河(意义:打乱敌人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吴起镇——甘肃会宁。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结束。长征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股不可战胜的力量,长征是一部艰难的历史斗争。 讲几个红军长征过程中的小故事。 1 《一袋干粮》。 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能够反映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男孩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她没有这么做,她选择沉默,不告诉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让他们自生自灭,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兰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整支队伍的品质了。2

红军长征的起因经过结果

10月,由于“左”倾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亦称)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8月,中共中央和为了给战略转移探索道路,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到湘中发展。10月,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后恢复)会合,并创建了湘鄂川苏区 10月上旬,主力各军团分别集结陆续出发,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及直属离开江西就途。10月21日,中央红军从王母渡至新田间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沿粤赣边、湘粤边、湘桂边西行,至11月15日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三道封锁线。然而、等领导人一味退却,消极避战,使红军继续处于不利地位。决定从、之间抢,经浴血奋战,于12月1日渡过(即封锁线),由于连续苦战,红军锐减。12月中旬,抵达湘黔边时,毛泽东力主放弃原定 进入湘西与第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开会,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决定向以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使红军避免了覆亡的危险。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1月15~17日,中共中央在举行了政治局,着重总结了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了“左”倾在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制定了红 军尔后的,从而在最危险的关头挽救了红军和中国共产党。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和历 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3月,组成了实际上以毛 泽东为首,周恩来、参加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他们以中共中央、的名义指挥红军的行动。

后,鉴于川敌严密,中央红军确定撤离遵义后,在川黔滇边和贵州省内迂回穿插。特别是在的过程中,中央红军灵活创造战机,运动作战,各个歼敌,,从而变被动为主动。随后出敌不意,主力南渡,直逼贵阳,迅即西进,4月下旬以一部在翼侧策应。5月初,,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由于执行了正确的,红军顺利通过大区。接着,,翻越的。6月中旬,与在。 原在川陕根据地,为向川甘边发展,1935年 3月28日至 4月28日取得战役的重大胜利。然而主要领导人等擅自决定放弃川陕根据地(亦称川陕苏区)向西转移。5月初,共 八万余人开始长征,中旬占领了(今茂汶)、理番(今)为中心的广大地区。 红一、四会师后,红军以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为,中共中央决定将两个混合编为左、右两过草地北上。中共中央随右跨过草地,抵达班佑、巴西地区。8月底,右一部在包座 全歼国民党军第四十九师约五千余人,打开了向前进的门户。9月率左路军到达地区后, 拒绝执行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针,并要挟中共中央和右路军南下。毛泽东等于9月10日急 率第一、第三军(后组成陕甘支队)继续北上,夺取,突破国民党军封锁线,翻越,于10月19日到达(今城),先期结束了长征。11月21~24日取得了的胜利,为党中央和红军扎根在奠定了基础。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原因和经过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原因和经过 红军长征路线图 长征准备阶段(1934年7月7日~1934年10月10日) 长征失利阶段(1934年10月10日~1935年1月15日) 长征转折阶段(1935年1月15日~1935年6月14日) 坚持北上和南下分裂阶段(1935年6月14日~1935年10月19日) 发展巩固和南下受挫阶段(1935年10月19日~1936年7月1日)大会师阶段(1936年7月1日~1936年12月12日)各部队 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 由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 吴旗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 第二支是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1月16 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最早到达陕北 的一支红军。 第三支是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年10月9日 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 第四支是红二、红六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三十二军合编为红 二方面军),于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 1936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 程两万余里。 众所周知,从1934年开始到1936年结束的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整整两年的时间里面,红军辗转十四省,突破几十万敌

军的包围封锁,唱响战略转移的凯歌,是人类近现代战争史上,凡人谱写的英雄史诗。 时至今日,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昔日腥风血雨刀、枪相见的地方早已恢复安宁,当富足和安康使我们把前辈们的努力只是看作历史书中的一页时,我们又该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这段历史,去善待并铭记呢?我想真正值得记忆的,能矢志不忘的都已经融汇在我们的民族集体无意识之中,通过我们的基因遗传代代相延。比如我们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纯朴敦厚……,“长征精神”是我们民族集体无意识中的一部分吗?或者说它和我们民族集体无意识中的其他部分有什么联系呢?直接查证“长征精神“是不是民族集体无意识中的组成部份,还需要时间的考验,但是找出它和我们民族集体无意识中其他组成部分的联系确是现在就可以作的工作。

《红军长征》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12课红军长征教案 【授课时间】【授课班级】 【授课题目】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红军长征【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1、识记与理解 ①记住红一方面军长征开始和三路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时间; ②掌握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和主要内容; ③理解红军被迫战略转移的原因; ④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 2、能力与方法 ①通过分析遵义会议前后红军所面临的不同革命形势,把我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②通过让学生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结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发展的艰难历程,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的感情。 ②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认识“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 ③体会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危机关头力挽狂澜的伟大魄力,感受伟大的人格力量。 ④欣赏毛泽东诗词《长征》,体会一代伟人文韬武略的风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的路线。 2、难点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方法】阅读法、观察法、讨论法、表演法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 活动:30秒的时间能击掌多少下呢?带着心中预估的数字,让我们试试吧! (学生活动) 看来大家实际做到的数字远远超过自己的预估,相当的有潜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见识一下一支军队的潜力。 (播放革命歌曲《过雪山草地》) (师)据美国著名记者斯诺统计:曾经有一支军队一共爬过了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冰雪覆盖;渡过24条河流;经过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此外还打败或躲过追击的中央军。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一支大军及它的辎重要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近乎奇迹。

红军长征时遇到了那些困难

红军长征时遇到了那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长征是红军的一次惊天动地的壮举,他们巧渡金沙江、翻雪山、过草地、飞夺卢定桥。在饥饿、受伤、中弹,甚至是死亡的种种困难折磨下,红军战士决不低头,决不屈服,因为他们始终坚持一个信念: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一、长征中有一位红军战士不幸被俘,反动派要杀他,他提出你们可以用刺刀把我杀死,把子弹省下来打日本侵略者;另一位红军战士在岩石上刻写“赤化全川”(赤化意味革命化、全川指整个四川),川字还没有刻完,因饥饿和过度劳累牺牲在岩石上,临终时手里还握着铁锤。请问这些红军战士为什么这样做? 二、1935年6月,长征途中翻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这座山海拔四千多米,上下要走七十里路,高山严寒缺氧,红军战士都穿单衣,不少人冻坏了脚,在强烈阳光下得了雪盲,有些人坐下休息,就起不来了。有些人不慎滑下悬崖而牺牲。除夹金山外,红军还翻过梦笔山、打鼓山等大雪山,靠的是什么精神? 三、整整六天六夜过草地是一般人难以承受的日子,草地停一分钟都有被沼泽吞没的危险,气候变化无常,寒冷、饥饿、疾病、缺盐使红军战士四肢无力,粮食吃光只好吃野草,草地上水有毒,草也有毒,不少人中毒而死,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彭德怀下令把自已坐骑在内的六匹牲口杀了,给红军战士充饥,自已却不忍心吃。晚间宿营以地当床,以天当被,战士们背靠背坐在湿地上,清晨醒来总有一批同志牺牲。红军靠什么精神战胜艰难险阻? 四、红四团飞夺泸定桥,保证红军胜利渡过天险大渡河。1935年5月27日,王开湘、杨成武领导的红四团接到命令,三天到达320里外的泸定桥。第一天一路战斗爬山走了80里,军委又传来命令提前一天夺下泸定桥,这意味着一天要走240

红军长征过程

. 红军长征简介 红军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在二万五千里,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国民党称此为“流窜”。1934年10月10日晚6点12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率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部队共八万六千人,分别自瑞金地区出发,被迫实行战略转移,从而开始进行红军打败国民党的转折点。转移时经过:瑞金出发——挺进湘西——冲破四道封火线——改向贵州——渡过乌江——夺取遵义——四渡赤水河(意义:打乱敌人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吴起镇——甘肃会宁(长征胜利的标志: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会师)。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合,长征结束。长征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是红军战士悲壮的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 1933年10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动员近100万国民革命军围剿各中国共产党控制的农村根据地,并以50万兵力重点进攻中央苏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要控制地区)。 在前四次战役中,由于实施毛泽东的运动战方针,国民政府军没有达到预定目标,均以撤退告终。在第五次战役中,由于毛泽东失去领导权,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原名秦邦宪)采纳苏联军事顾问李德的建议,放弃过去四 次反“围剿”斗争的积极防御方针,将这场战争定性为国共之间的决战,采用军事冒险主义,提出了“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口号,要求红军在根据地之外抵抗国民革命军,决定在国民党之前抢先行动,发动所有红军展开全面进攻,并争取苏维埃在全中国的胜利。但中央苏区只有10万左右的正规军和数万游击队,在抢先进攻后不久即遭到巨大损失。这时共产党方面决定进行阵地防御,辅以“短促突击”(短距攻击),意图抵挡国民革命军的前进。但这个行动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不久,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府瑞金的北大门广昌陷落,红军死伤一万余人。长征过程 1.翻越五岭 2.疾跨乌蒙 3.巧渡金沙江 4.飞夺泸定桥 5.喜踏岷山雪 '.

21 《长征》知识点

21《七律长征》 一、字音。 远征难(nán nàn)更(gēng gang)喜岷(mín míng)山尽(jǐn jìn)开颜 五岭逶(wēi wěi)迤(yí yǐ) mēng(蒙人、蒙骗) m?ng(乌蒙、蒙蔽)二、重点解释: 万水千山:这里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 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细浪:小浪花。 磅礴:气势雄伟。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过去。 大渡:指大渡河。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只剩下十三根铁索。 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五岭:指五座山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这五座山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乌蒙:指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金沙:指金沙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段。 三、填空: 1、《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全诗共四联,记载了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包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2、这首诗重点写了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艰难险阻,诗句中概括介绍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诗句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全诗展现了五幅“征难图”:山势逶迤的五岭图、群峰叠嶂的乌蒙图、水拍云崖的金沙图、桥横铁索的大渡图、千里雪盖的岷山图。“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概括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统帅风度。“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3、这首诗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开头作为总起,其中“远征难”一词概括写出了红军长征途中经历的种种困难,而“不怕、只等闲”两个词则写出了红军对待困难的态度,全诗中能够表现出这种乐观向上态度的词语还有腾细浪、走泥丸、更喜、尽开颜。 4、我们从诗句中的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尽开颜等词语可以感受到“红军不怕远征难”,体现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其中“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连绵起伏的五岭,在红军眼里不过像轻轻翻腾的微波细浪;气势磅礴的乌蒙山,犹如小小的泥丸”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5、这首诗中包含了两个战斗故事,分别是__巧渡金沙江_和__飞夺泸定桥 6、诗意: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 把历经的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做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享受;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更让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