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困境与出路:开发区管委会法律性质之辩

困境与出路:开发区管委会法律性质之辩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a3944266.html,

困境与出路:开发区管委会法律性质之辩

作者:余宗良

来源:《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1期

摘要:中国开发区是行政权不断调适、收缩、社会化的试验田。但开发区的制度供给滞后,管委会的行政主体资格缺失衍生出一系列的问题。成因涉及渐进式改革和经济功能主导的路径依赖、职责同构与条块分割的府级关系、单中心的传统行政法学分析范式。基于行政法学理论的准备、开发区治理探索、体制创新的国家战略定位、满足区域治理需求、国际游戏规则的遵从,管委会身份应为社会主体,将之界定为公务法人方为正解。

关键词:开发区管委会;法律性质;行政主体;公务法人

中图分类号:D9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3)01?0108?06

中国开发区是从计划转向市场和行政权不断调适、收缩、社会化的试验田。开发区包括经济特区、保税区、旅游度假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下称经开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下称高新区)、国家新区(如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福建平潭)等实行国家特定优惠政策的各类区域。但本文所指的是狭义开发区,即经开区与高新区,兼指国家新区。当下,开发区已是中国最具增长力的区域,①但是开发区及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仍然不明,成为开发区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开发区管理机构的法律性质界定甚为迫切。本文试着突破传统单一国家视角的行政主体类型,将开发区管理机构定位为公务法人。

一、开发区治理“实践”

与“表达”的背离

开发区准一级政府的行政权配置,同时管制放松,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协同治理已初露端倪。但是,在开发区的“表达”上,管委会身份之争众说纷纭,立法也缺失统一性。

(一)开发区治理的实践

开发区历经近30年的发展,管制放松,社会阶层分化,人口来自五湖四海,利益结构多元,市场化、国际化程度高,契约意识、规则意识强。

1. 管理机构企业化

开发区管理机构大多命名为管理委员会,深圳前海除外,命名为管理局,准一级政府职权,对开发区建设运营的全过程进行高度集中、精简高效、扁平化的统一领导和封闭管理。这犹如政府对辖区所有事务的管理,成立一级财政,以自己的名义,独立实施行政行为,独立承担责任。但管理机构也在不断探索去行政化,管委会按企业化标准打造,受顾客驱使,以市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