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构建绿色课堂回归语文本色

构建绿色课堂回归语文本色

构建绿色课堂回归语文本色
构建绿色课堂回归语文本色

语文是人的精神家园,是人的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语文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引领学生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积淀这种文化,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然而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语言文字,轻思想文化;越来越重照本宣科,轻激发兴趣;越来越重机械训练,轻美感陶冶;越来越重传授知识,轻培养能力……从而导致我们的学生视野狭窄、文化肤浅、心理脆弱,最终连语文学习的兴趣也淡然无存。那么语文教学到底应该何去何从?教师、学生、教材到底应该做些什么?此时,在我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词语——

—“绿色语文”。所谓“绿色语文”,本质上就是诗意语文。在绿色课堂中,学生可以徜徉其间,浸润其中,以情悟情,将心契心,从中得到精神的滋养,享受生命的愉悦。因此,我们应该努力构建绿色课堂,让语文回归本色。

一、营造生态化的绿色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赖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觉学习和搞好教与学双边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优化教学过程和提高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既能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快乐,更能给教师带来“传道、授业、解惑”的欣慰,从而使教学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

首先是师生关系的和谐。一是教师要关爱学生。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教育应当是有情的,离开了感情的教育,只能走入单纯传授知识的刻板、枯燥的死胡同。以情感人,以情化人,感情的交流是育人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我们应该多给学生以关爱,多与学生交流,倾听学生们的心声,帮助学生们分析、认识和对待各种语文学习问题。学生的心理压力只有得到适度释放,才能“亲其师,信其道”,才能愉快学习,才能健康成长。二是教师要重新定位师生关系,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自由交给学生,努力做到书让学生自己读,问让学生自己提,果让学生自己摘,情让学生自己抒,话让学生自己说,写让学生自己评。其次是生生关系的和谐。学习主要是学生个体的事,我们要在引导每个学生在主动学习和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合作,促进彼此之间和谐发展。再次是师生与课本的和谐。一是教师要尊重教材,发挥教材优势;依据学情,补充调整教材;激活开发,拓展延伸超越教材。只有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教材,才能更好地让教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服务,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二是要培养学生热爱课本,引导学生学会利用课本,重视每篇课文。

二、创设生活化的绿色场景

生活滋养了语文,赋予语文取之不竭的原材料;生活启迪了语文,蓬发语文鲜活的形式;生活孕育了语文,给予语文更丰富的内容。如果我们的课堂脱离了现实生活,那它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绿色语文呼唤让生活走进课堂。同时,也提倡让语文课堂向生活延伸。1.语文生活化

刘正国先生强调:“要使学习语文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把教

学搞得生动活泼。这生活,包括学生自己的生活,家庭、学校社会的生活。语言产生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脱离了生活,就变成毫无生气的空壳。语文教学也要同生活相联系,脱离了生活,就变得呆板枯燥。”因此,我们应当让语文课堂荡漾着生活的气息。在教学《生命桥》一文时,为了帮助学生体会动物在濒临绝境时所做出的令人惊叹的抉择,我引导学生从日常所见的情境说起:“你们见过动物逃生吗?它们是怎样逃生的?”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各自的见闻:“壁虎被天敌抓住时会挣断自己的尾巴逃走。”“黄鼠狼遇到天敌后会放出臭屁。”……这时,我便可水到渠成地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课文联系起来:“当一群羚羊在后有猎人追赶,前是万丈深渊时,它们以牺牲老羚羊来保全小羚羊的逃走,这是何等痛苦的抉择呀!”在随后的感情朗读中,学生们都带着一种悲壮的感情,读的真切感人。在这一教例中,学生得到的情感体验,更多的是一种感觉的迁移,学生情感的升华是源于生活实际而实现的。

语文绝不仅是一本本静态的教科书,一篇篇铅字的文章。广袤的大自然、多彩多姿的生活,处处皆是语文的影子。让我们学会用生活的方式教语文,让学生们学会用生活的方式学语文,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语文资源,使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

2.生活语文化

课堂教学是有形的空间,语文活动是无穷的探索,只局限于“课堂”怎么行?正如《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那样:“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应用语文的规律。”因此,我们应该放开学生的脑,让他们到生活中去思考语文;放开学生的眼,让他们到生活中去发现语文;放开学生的脚,让他们到生活中寻找语文。我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读好生活这本“大书”:听讲座、逛书店、看展览、观影视,乃至旅游,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让他们饱览更深邃的语文视野。我还鼓励学生关注街头巷尾的广告,记下语句绝妙的、纠正错误的语句;在各类活动中,不放过“表现”语文才能的机会,讨论时直陈己见,演讲时学一次名家,运动会时做一次主持人……“生活语文”就像一枝嫩绿的青藤,从此伸出了语文教学的课堂,并且滋芽接蔓,在生活的土壤中开花结果,给语文教学孕育出了新的希望。

三、搭建生成化的绿色通道

钟启泉老师曾指出:“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它改变了原来过于单一的接受性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教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必须积极营造适合学生学习的环境,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根主线,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活力。(下转第86页)

构建绿色课堂回归语文本色

霍高萍

(常州市武进区李公朴小学,江苏省213141)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努力构建绿色课堂,让语文回归本色。一、营造生态化的绿色氛围。二、创设生活化的绿色场景。三、搭建生成化的绿色通道。

关键词:绿色语文;绿色氛围;绿色场景;绿色通道

中图分类法: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2-104-002

(上接第104页)因此,为了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要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视学生的发展为课程发展的前提,在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的个性发展铺设一条生成化的绿色通道。在教学《三袋麦子》时,我把大量的时间和空间归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围绕小猴、小牛、小猪得到麦子后的语言行动和结果进行表演。然后安排学生自己组建4人小组,演习《假如我是小××》,让学生想象:如果自己也是一种小动物,在得到了土地爷爷送来的麦子后会怎样处理,结果又会如何。在自由、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同时体会到了:对待同一个问题有着不同的解决办法,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新课程呼唤充满生命力的课堂,要求我们给学生提供健康成长所需的生态土壤,要求我们的教学成为培育学生成长的育人行为,让课堂里充满生命的本色——

—绿色,洒满让学生人格、情感、智慧成长的阳光雨露,最终让课堂成为学生生命的绿洲。但愿我们都能为学生营造一方绿色自由的净土,让学生们“小脸通红,眼睛发亮,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自由自在地享受生态的温馨。让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走进每一个老师的心中,来到每一个孩子的课堂上。参考文献:

[1]现代语文

[2]小学教学参考

[3]常州教师教育

丹阳市埤城中心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学校在发展历程中一直秉承“诚信立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践行着“以诗育人”的育人文化,如今,学校在原有课题“培养小学生赏析传统诗词能力研究”探索与发展的基础之上,变革传统思维模式,又提出“以诗育人”的全新特色发展理念,通过全方位的努力,使学校教育达到真、善、美合一的以诗育人之境界。

一、理论学习,明确发展目标,提高认识

我校首先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以诗育人”相关理论,从生理医学层面找到儿童诵读经典诗文的科学性,明白选择古圣先贤的智慧精华进行诵读,其内容不仅会存入大脑记忆,而且更会烙印在潜意识里,直接地、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一生的思维与行为;明确学校“以诗育人”推进过程中重要的发展目标:

——

—学校有品牌,别具一格。学校在发展“以诗育人”的过程中努力做到“以诗兴校、以诗强教、以诗促学、以诗启智、以诗怡情、以诗育人”,在内涵建设上求发展,求突破。

——

—教师有专长,百花争艳。教师要有精湛的教学技艺、丰富的诗词文化底蕴积淀、朴实的人格魅力。通过不断的自我提升来建构多样的教师形象和诗意的教学生活。

——

—学生有特长,受益终身。学生要五会:会读诗、会学习、会合作、会做人、会生存;徜徉在诗歌的海洋里,学会智慧,保持童心;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能掌握一项与诗歌有关的艺术技能,富有想象,敢于创造。

二、学科整合,开发课程资源,谱写华章

1.诗文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学校每周开设一节“诗教”课,要求语文教师在不增加学生学业负担的前提下,创造性地使用和开发校本教材资源:低年级段儿歌、童谣、对对歌,这种以游戏为主体的教学形式,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诗词奠定坚实的基础;中年级段,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感受体验融于诗句,用吟诵完美再现;鼓励学生以绘画中的色彩美、动态美以及意境美刻画诗意,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高年级段,在注重诗句的理解,诗歌知识积累的基础之上,提倡学生动手办诗词手抄报,设计诗词综合性学习活动,表演课本剧,创作有个人思想的诗作。

我校长期以来,坚持让学生背诵古典诗词并进行每月考核,取

得了一定的成效。学校对各年级学生诗词背诵达标数量作了规定,比如四年级每生必背200首,六年级毕业时每生必背300首。每位学生发放一本精心印制的《诗词笔记本》,要求学生自己把已会背诵的诗歌摘抄在《诗词笔记本》上,便于随时复习巩固。我们还以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载体,和孩子们一起创作儿童诗歌、童谣。同时利用橱窗板报、小星星电视台、自办小报、星芽诗刊等多种途径展示师生的作品,让浓郁的诗香飘满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2.诗文与音乐、美术整合:在我们学校的音乐课和美术课上,要求任课教师想方设法让学生徜徉在诗的海洋里,乐此不疲。音乐课上鼓励孩子们或给经典的古诗配上节奏,即兴来上一段精彩的说唱,或者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深情吟唱;美术课上,提倡孩子们以诗为内容,描绘诗中的内容,再现诗配画、画配诗的美好意境。

3.诗文与中队活动、思想品德教育整合:我们应以古诗文为载体,开展各种形式的中队活动。如“平安伴我行”、“诵古诗、学美德”等,通过背、唱、演、说、画等形式,帮助学生从诗词里感悟到中华诗词的精粹,感悟到许多做人的真谛。

三、优化环境,创设“诗香校园”,点缀人生

学校积极开展“诗香校园”的打造活动。全校师生共同努力,通过精心布置,把校园、班级装点得诗意融融,韵味浓浓。橱窗里,每月要有精心绘制的诗配画;草坪上,精美的诗文牌能随处可见;教室前长廊及墙壁上,抬头既见诗配画、画配诗;各班黑板报上开辟“诗歌赏析”、“诗声琴韵”、“诗海扬帆”等栏目。我们尽一切可能让校园内每一块板壁说话,让每一个景点益智,让每一个空间出彩,使校园在诗文化的浸润中日益散发出淡雅的诗香,从而激发师生创造美的欲望,使之热爱学校,热爱生活,热爱社会。我们校大力建设诗香校园,进一步浓厚以“共享诗意成长”为核心的校园文化,让学校成为师生体验诗意生活、感受诗意情怀的精神家园。

陶行知先生在创办晓庄学校时曾说:“困难诗化,所以有趣;痛苦诗化,所以可乐;危险诗化,所以心安;生死关头诗化,所以无畏。”这种“以诗育人”的教育,使全校师生深知:“用心灵构建以诗育人的基石,用人格编织儿童真善美的世界!”这是我们永恒的追求和共同的使命。

展“以诗育人”之翼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陈国钰

(丹阳市埤城中心小学,江苏省212300)

摘要:孔子作为中国教育的开创者,曾倡言:“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个观点开创了中国教育的基本理念——

—以诗育人,其实质是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努力追求真、善、美合一的以诗育人之境界。

关键词:明确目标;开发资源;以诗育人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2-086-001 !!!!!!!!!!!!!!!!!!!!!!!!!!!!!!!!!!!!!!!!!!!!!!!!

阅读教学的语文本色研究

“阅读教学的语文本色研究”课题设计论证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给比较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激发儿童学习兴趣多了,合作学习多了,使用多媒体多了,让学生收集资料多了,鼓励学生多元解读多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思维活跃了,口语交际能力、综合学习能力都比过去提高了。老师们重视了学生自主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重视了对学生创新潜能的开掘。通过课程改革,密切了语文和生活的联系,和社会的沟通以及和其他学科的渗透。在课程改革中,开始重视校本研究,重视本土课程文化的发掘,也重视开掘广阔的母语教育的资源。跟课程改革一起成长的广大教师经受了一次教育思想的洗礼,更新了教学观念,提升了课程意识。他们用生动的课程范式诠释了新的课程理念,演绎了新的课程文化,营造了课改的氛围,活跃了教研空气。 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也出现了一些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语文课堂是比过去活跃了,但形式主义的东西多了,淹没了语文的本体。课堂上“语文”少了,“关于语文”的东西多了。问题集中表现在:大量声音图像信息的多媒体课件充斥课堂,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太少;脱离文本的议论纷纷太多,自由诵读的琅琅书声太少;课堂上吹拉弹唱尽显其能,学生思考、质疑的时间被大量挤占;以牺牲工具性为代价的所谓张扬人文性,成了课堂上另一道风景,非语文现象、非语文活动占据了课堂的大量空间。 在语文阅读教学研究中,也存在着追求浮华、不讲实效的问题。上研究课,追求观赏性,可看性,花样多了,务实少了。 语文教学被抹去了本色,拧干了原汁。让语文还原本色,复归本位,返璞归真,与时俱进,被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所关注与认同。针对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这些弊端,针对目前小学教学第一线的语文教学现状,我们提出“阅读教学中的语文本色研究”旨在探求语文教学的真谛,让阅读教学回归语文本色,还语文课堂以语文味。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中,愉快地学习,聪明地学习,轻松地学习,高效率地学习,从小打好学习母语的基础。 二、本课题研究概况及趋势 新时期阅读教育改革首先表现为教育研究的深入和阅读教育观念的变化。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刘国正等语文教育专家发表了许多讲话和文章,对阅读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全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高校语文教学研究会相继成立,出版了一批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教材和专著,使阅读教育理论和实验研究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局面。这一时期,原先的“教师为中心”改变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原先的“教会”发展为“会学”。国内有关回归语文本色的阅读教学的观点和理论,为我们的实验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很好地指明了方向。 我们过去几十年来,有非常好的语文改革经验,也出现了一批非常优秀的语文教师,像南京的斯霞老师、北京的霍懋征老师、江苏的于永正老师、李吉林老师,等等,他们所取得的宝贵的实践经验,是我们开展“阅读教学的语文本色研究”的宝贵资源。 近十多年来,世界各国母语教育工作者在继承传统教学方法的精华和借鉴别国先进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正在创立或试行各种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如引导发现法、暗示法、情景法、六课型单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愉快教学法、分组教学法、综合教学法、自学指导法、研究性学习法等,这些教学方法的共同特点是:重视引起学生的兴趣,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发展学生的智能,重视指导学生的自学方法,重视学生的合理负担。总的精神是要使学生耗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最大最好的学习效果。这些教学方法也为我们开展“阅读教学的语文本色研究”提供了借鉴。

语文教学的本色回归

语文教学的本色回归 ■四川安岳实验中学王瑞霞 语文课的目的究竟为何呢?就自己而言,从上小学开始,就被教着如何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分析文章思想。年幼的自己只是按部就班地跟着老师学,虽然觉得无聊,却以为语文课就是这样,以致对语文的兴趣几乎全都丧失。如今,身为一名语文教师,时常感受到学生对语文的厌恶,许多学生甚至把语文课当成休息课。 这些经历,让我不得不追问自己:语文课究竟应该学些什么呢?我们究竟该怎样教学生呢?暑假期间,看了黄厚江老师的《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我恍然大悟,原来语文课是这样的! 作者开篇就提出语文课的异化:语文失去了自己的特性,要么被等同于考试,要么被拔高,夸大了责任,要么被虚化为各种新兴时髦的教学手段。而僵死的语文哪里会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呢?为了恢复语文的活力与特性,必须提倡“本色语文”。 对于本色语文,作者提出3层内涵:一是语文本原,即要明白母语教育的基本任务;二是语文本真,即要探究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三是语文本位,即要体现语文这一学科的基本特点。 母语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呢?假如认为母语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让孩子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那么语文课必然沦为考试的附庸。在此,作者以为,“最基本的任务是培养孩子热爱母语的感情,激发孩子学习母语的动力,提高孩子运用母语的能力”。这个观点,我是深表赞同的。对于任何学习来说,兴趣的力量往往是最大的,对于学习的效果来说,它又往往是最好的,因为兴趣是促使一个人行动的内部力量,它可以让人不眠不休地去探索一个问题却不觉疲劳,让人付出许多而自觉值得。 很明显,作者对母语教学的基本任务的认定,也同样适用于其他学科。 当然,要注意的是,基本任务是一回事,考查教师是否完成了基本任务、学生是否学到了基本任务所要求的知识是另一回事。基本任务的认定完全正确,而考查方法仍只是考试,这仍改不了其异化的本质。因此,作者极力主张建立一个具体的效率标准。例如,要尽快改变让一份高考试卷代替语文教学效率检测的状况,改变高考试卷仅仅为选拔高校新生的功能。 有了标准,也有就了目标,之后我们就要考虑如何去完成这个目标。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亦要找寻画方画圆的规与矩,也就是语文教学的规律。作者说,这个规律有着

高中语文课朗诵教案

高中语文课朗诵教案 【篇一:优秀诵读课教学设计】 “优秀诵读指导课”展示课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 读课文”,“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诵读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学会 诵读,小者,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确 立口语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鉴别能力;大者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泰州市在中小学开展“诵读进教材”的活动,意义也就在此。 《我和你加在一起》是一首抒情小诗,诗人白连春展开联想和想象 的翅膀,采用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段,反复铺陈、回环往复、渐次 深入地表达了他对世界万物彼此相依的体会和赞美,抒发了诗人对 生命的理解和感悟。本届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小学,缺少诵读的基本 能力。本节课拟通过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实践锻炼,让学生在反复 诵读中,感受诗人蕴涵在文本中的真挚情感,体悟诗人对事物彼此 依偎、共同生长的丰厚寓意,以及诗行中流淌着的生命节律和精神;在诵读中受到感染熏陶,习得诵读的基本技巧,如停与连,轻与重,缓与急,快与慢等,并懂得诵读的灵魂在于使自己的声音表达尽量 与作者的情感保持一致。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基本诵读技巧。 2.运用适当的技巧清晰响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1)复习诗句的节拍,能够为这一首小诗划出诗行内的朗读节奏。我和你加在一起 白连春 一只蝴蝶/是小的/,轻的 微不足道的/,和花朵/加在一起 就大了/,重了/,成了/春天的最爱 一棵草/是小的/,轻的 微不足道的/,和马/加在一起

就大了/,重了/,成了/大地的最爱 一粒尘埃/是小的/,轻的/,微不足道的 和在田里插秧的父亲/加在一起 就大了/,重了/,成了/我的最爱 一滴水/是小的/,轻的/,微不足道的 和在河边洗衣的母亲/加在一起 就大了/,重了/,同样/成了我的最爱。 一个我/是小的/,轻的/,微不足道的 和你加在一起/就成了/岁月的最爱 只是/加法/太简单了 (2)复习诗歌评论关于“意象”的相关知识。 (3)指导报幕的方法 课内活动 1.出示目标,直接导入。 出示学习目标——1)学习并掌握一些诵读技巧。2)运用适当的技巧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由语文课代表带领全班学生齐读学习目标,了解课堂学习任务。教师提示学习的是一首现代抒情诗。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示范朗读,以此激发学生学习诵读的兴趣。学生听读后要能够对教师的朗读做出评说:好在哪儿?为什么这样读就是“好”呢? 教师适时点拨诵读成功的关键理解诗歌的内容,懂得诗歌的情感,学习必要的技巧等等。 3.介绍作者,知人论诗。 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认识到声音的情感出自读者的感悟,读者的感悟又源自诗歌本身,诗歌蕴含的情感则是体现了诗人自己的情怀,由此进入认识作者的环节。 白连春,1965年出生,四川泸州人。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1997年,《星星》诗刊组织全国读者投票选出最好的诗歌,白连春得了第一名。2008年,获得全国首届大型农民工诗歌征文大奖赛最高荣誉特等奖。他经历了常人难以承受的遭遇,不管再苦再累再清贫,20余年埋头笔耕,以1000余首诗歌、上百万字的中长篇小说,发表于全国各大文学刊物,成为当今中国文坛和诗坛极具人气和影响力的诗人。他对社会和人生常怀热爱之情,感恩之心,笔端常常流露出底层生活的真切体验。

构建新课改下的绿色语文课堂

构建新课改下的绿色语文课堂邓州市陶营乡一初中唐清兰

构建新课改下的绿色语文课堂 几年来,我们学校的老师们用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改新理念,大胆地对我们的语文课堂进行了改革,课堂上较多地出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语文素养,下面我从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角度,谈谈我校的一些做法。 一、创设民主、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学习的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而紧张的课堂气氛难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在民主、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下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涨,课堂参与积极性才会高。我认为,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创设民主、愉悦、和谐课堂环境的前提。首先,教师要舍得感情投资。“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若教师重视与学生的感情交流,以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态度对待学生,关爱学生,定会得到学生的信任与喜爱。再次,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伤害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儿童的自尊心”语文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任,要想方设法鼓励学生多动口、多动手、多动脑,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见解,宽容学生的错误,创设宽松而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体会到一种做人的全部尊严,一种“心灵的自由和幸福”,激起学生“拥有或寻找机会展示自我”

的积极情感,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动态课堂,切忌在课堂上当着众人的面埋怨、指责某学生,切忌将学生的独特感受“一棍子打死”,否则,学生不敢也不愿在课堂上敞开心扉,与教师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语文课堂必然会出现“万马齐喑”的“可哀”局面。例如,我在教学《口技》一文时,一学生把“两股战战,几欲先走”的“股”解释为“屁股”(书上有注),我没有批评他,而是引导全班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是、或、去、亡、”等词的意思,并风趣地说:“读古文要注意一些古今异义词,若今后哪位同学再把古文中的…股?解释为…屁股? ,我可要真打你的屁股了。”(开玩笑),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在笑声中接受了知识。 在我校,课堂上还出现了教师请学生合作表演,小组内合作表演课本剧,将课文改编成话剧来表演,将诗词配上伴奏唱出来等现象,学生也可以请教师合作朗读课文;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也可以对教师进行评价。在这样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环境下学习,学生是活泼的、轻松的。 二、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作为当代最有影响的教学改革成果之一的合作学习,其意义绝不是教学方式上的标新立异,更不像众多教师潜意识中所认为的合作学习依然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技能的一种途径。让学生以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必然与知识、技能联系在一起,但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下进行学习,其所得已不仅仅局限于知识和技能本身。因为让学生经历小组合作、探究这一过程,其过程本身

让语文课堂教学回归朴实本真

让语文课堂教学回归朴实本真 发表时间:2018-05-17T11:52:31.363Z 来源:《教育学》2018年3月总第138期作者:徐鹏 [导读] 教师是一种需要“沉与静”的职业。 陕西省蓝田县玉山中学710505 教师是一种需要“沉与静”的职业。当今世界,名利追求的浮躁、物欲横流的刺激、职业审美的疲劳致使许多老师的“心”无法“下沉”;名目繁多的检查、流于形式的活动、形象工程的作秀致使老师的“神”无法“凝聚”。 高中语文教育和语文教师也深受到其侵蚀。在“新课改”的幌子下,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也出现了一股浮华浮躁的风气,不知不觉走入了一个误区:非学生质疑不是突出学生主体,非自读自悟不是阅读教学,非名师模式不是“优秀最佳”。无视语文教学内容的千姿百态,无视教学主体的千差万别,一味简单机械的套用,唯恐赶不上“时代的潮流”。 为了追求高分数高指标,一些教师放弃对学生的“双基”教学和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培养,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上产生急功近利的思想和行为,使语文教学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严重问题:重结果而轻过程;重张扬个性而轻习惯培养、重探究创新而轻“双基”训练、重尝试而轻反思等。如此种种,皆因教师受社会浮躁风气的侵蚀以及并未真正领悟“新课程”的实质,未能切实从学校、学生及文本实际出发,还是滞留在“走近”新课程阶段,没有真正“走进”去。不少的学校在“新课改”大旗下,都搞起了“自主”、“高效”课堂。不少语文老师谈“讲”色变,听课基本成了看课,看学生上课围坐一起,你说我说大家说。于是,语文课上大量声、图信息的多媒体课件多了,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少了;脱离文本的议论纷纷多了,自由诵读的琅琅书声少了;课堂上吹拉弹唱尽显其能的多了,学生思考、质疑的少了…… 我们不得不冷静下来重新审视一下当前的语文教学是否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是否丢失了语文教学的真本色。究竟怎样的语文才是“原生态”的语文?怎样的课堂才是真正实效的课堂?笔者认为当前的语文教学要追求真正意义上的实效乃至高效,就必须摒弃虚华,让语文课堂回归“朴实本真”,回归“原生态”。 一、摒弃浮华的教学方式,还语文课堂“实”的本色 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清楚地认识到,语文教学改革千改万改不能抛弃“双基”,千变万变,变不了听、说、读、写训练。真正的有效高效课堂教学应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不搞形式主义,不摆花架子,不追求所谓的潮流模式,而踏踏实实搞教学,扎扎实实培养能力。在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果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少一些浮躁,多一些踏实,真正做到返璞归真,把一些比较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在合适的时机有选择性地、有节制性地派上用场,未尝不是对时下盛行的各种语文教学新方法的有益补充。 二、摒弃无度的课件演示,还语文教学“读”的本色 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引进了课堂,并深受教师们的青睐。我们并不反对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但运用不当很容易把语文课引入一个新的误区。 古人称学习为“读书”、“念书”,实在精当。只有“熟读”才能“精思”,“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正是这个道理。语文课堂上,假如没有琅琅书声,那就是死水一潭。 三、摒弃虚伪的激励,还课堂评价“真”的本色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倡导激励性评价。但不知从何时起,原本富有真情和激励性的评价变得虚伪了许多。 在这样环境下的孩子们,可能变得越来越浮躁,是非辨别的标准也会有所混淆。师生平等是人格上的平等,知识上是不平等的,如果知识技能上和学生平等还能称其为老师吗?课堂评价不仅仅表现为一些鉴定性的语言式评价,更多的应该是教师的一种手势、一个眼神、一种默许、一种赞同、一个微笑等等。以此给学生激励和赞许,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保持旺盛的学习精神,提高自我发展的信心。“本色”课堂评价不应只是一片赞扬声,也应有否定和纠正。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优缺点,应及时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这种评价应该是真实的、真诚的;学生在教师客观、适宜的评价下,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就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让语文课堂回归“原生态”并非让语文教学“打道回府”,回归到“灌输式”、“满堂问”的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去。构建高效、本色的语文课堂在于教师,在于教师研读教材的功夫,在于教师对课堂的精心设计,在于从学生角度设计出能让学生高效、自主学习的活动抓手。语文课堂应引导学生对文本作出精湛解读,并藉此让学生产生自己的生命感悟。语文教师应是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到言语感悟和表达中的人,是健康美好言语生命的呈现者。 语文教学,师生直面文本,用自己的言语生命体验、领悟生命创造的真谛,去观照、陶冶、唤醒、点化新的言语生命,不期而然引发言语生命的自悟和顿悟的美好经历。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把语文课堂分为三个境界:第一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第二境界“人如其课,课如其人”,第三境界“人即是课,课即是人”。三重境界就是对课堂潜质不断挖掘、发现和提炼的过程。学生有“学习潜力”,教师有“教学潜能”,语文课堂有“期待效应”,这都使语文教育潜质的开发成为可能,为开拓语言教育的新视野奠定基础。 作为一个有良知、有爱心、有梦想的语文教师,应该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己任。语文学科独特的特点要求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拥有一定的专业素养,“书底的厚度决定了教师专业成长的高度”,勤奋读书让我们腹有诗书气自华,乐于反思令我们拾遗补缺速成长——勤练“内功”,让我们专业提升;勤练“内功”,让我们聚沙成塔;勤练“内功”,令我们走进文本内核,实现艺术的取舍;勤练“内功”,令我们能够坦然地面对学生课堂的动态生成,展现教师应有的智慧和魅力。为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有效高效,为使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得以提升,我们就得静下心来,摒弃浮躁心理,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教学,使语文课堂回归到朴素的原生态。

探寻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色

探寻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色 摘要:审视传统的语文教学几十年下来依旧是“师问课堂”,学生成了课堂上的观众。特别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几乎没有,无视学生自主阅读的个人感悟,语文教学效率不高,让阅读变得陌生。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理念;语文课堂 调查数据显示:一至五年级的阅读量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相差甚远。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迫切需要一种能引领我校语文教学走出低谷的“媒介”。如何改变目前语文教学,将课堂学习时间尽量多地留给学生自主阅读,主题学习给我们开启了语文教学的新思路。 一、理念先行,明确语文课堂改革的方向 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就是在教师固化的所谓教学模式中输入新的语文教学理念。2011年四月,我校组织骨干教师到潍坊观摩韩兴娥老师的课堂教学,在韩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听到的是学生朗朗的读书声,看到的是韩老师抓住教材的主要训练点对学生进行指导训练,引导学生积累教材中的经典语言,对整篇课文主要内容的精准把握,一篇课文仅仅抓住两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解决疑难语句,把握文章主旨,通篇读书、整体阅读感悟,没有条分缕析,但学生学

习兴趣盎然,一节课的时间实现了多篇课文的阅读学习,实现了阅读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学习归来,老师们对阅读教学有了新认识:语文教学读为根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二、行动跟进,探寻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色 我校特色建设发展规划中特别提到“以人为本”的理念,语文教学的改革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在语文学习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提出了两个要求: 第一,把课堂还给学生。这不是单纯地把时间还给学生,重要的是把思维过程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累个人的感悟,增加求知的体验。我们要求教师将课堂时间大致划分三个板块:教师讲解不超过30%,学生自主读书学习不少于50%,检测反馈大约20%。观课议课也以此为标准,强化教师精简课堂上讲解的时间,将大量时间留给学生。 第二,关注学生的学,让课堂活起来。(1)在引导学生进行主题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培养探究习惯。借助导学案指导方法、培养能力。研究过程中,老师们都能充分认识到通过“学案导学”这一策略,能够解决“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参与、自主学习为主体地位的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实现两个前置:即学习前置和问题前置,使学生能够在学案的引导之下,通过课前自学、课堂提高、课后链接等环节的调控,降低学习难度。而教师则借助“学案导学”这一

给学生一个绿色的语文生态课堂

给学生一个绿色的语文生态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呼唤绿色的生态课堂。何谓生态课堂?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生态课堂是课堂内人与环境的相互依存、良性循环的课堂。人、物质和精神这三个生态因素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呈多向互动关系。它是以人为本的课堂,关注人性,突出发展,充满活力,是学生成长的乐园;它是由认知领域到生命全域,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 过程。这也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1.把搜集信息的任务交给学生 现代社会,瞬息万变,是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如今的孩子,视野开阔,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特别是电脑走进了千家万户,互联网又把整个地球变成了一个“大村落”。在这样的新环境下,在这样的新理念下,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他们利用有效的途径,搜集与教材相关的材料。一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就明确提出要使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也是语文生态课堂的初步体现。 1.1搜集图片资料,更好地体会课文的语言文字 打开语文教材,我们会惊喜地发现诸如《西湖》、《拉萨的天空》这类写景的美文,语言清新、流畅。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当教师把搜集图片资料的光荣任务布置下去后,学生会想方设法,兴致勃勃地去寻找;当一幅幅美景展现在眼前,带给他们的是视觉上的直观享受,学生在惊叹之余,圆满完成任务后的喜悦感也随之而来。在体验成功的同时,他们对接下来的学习多了一份自信。 1.2搜集文字资料,更好地领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军神》、《孙中山破陋习》这类描写人物的课文,在教材中也占了很大的比例。这些人物的精神品质,需要学生细细品味。学习课文前,教师让学生了解与人物有关的介绍和故事,通过阅读,他们对人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一股敬佩之情会油然而生。 2.把质疑问难的勇气送给学生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如果学生不会质疑,不敢质疑,也就谈不上主动解疑,即使教学手段再先进,形式再新颖,教学也难免走入灌输式的老路。“质疑问难”是基础,也是关键,即如孔子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因此,教师要创造

让语文课堂教学回归朴实本真

让语文课堂教学回归朴实本真

————————————————————————————————作者:————————————————————————————————日期:

让语文课堂教学回归朴实本真-中学语文论文 让语文课堂教学回归朴实本真 吴广乐 教师是一种需要“沉与静”的职业。当今世界,名利追求的浮躁、物欲横流的刺激、职业审美的疲劳致使许多老师的“心”无法“下沉”;名目繁多的检查、流于形式的活动、形象工程的作秀致使老师的“神”无法“凝聚”。 高中语文教育和语文教师也深受到其侵蚀。在“新课改”的幌子下,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也出现了一股浮华浮躁的风气,不知不觉走入了一个误区:非学生质疑不是突出学生主体,非自读自悟不是阅读教学,非名师模式不是“优秀最佳”。无视语文教学内容的千姿百态,无视教学主体的千差万别,一味简单机械的套用,唯恐赶不上“时代的潮流”。 为了追求高分数高指标,一些教师放弃对学生的“双基”教学和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培养,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上产生急功近利的思想和行为,使语文教学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严重问题:重结果而轻过程;重张扬个性而轻习惯培养、重探究创新而轻“双基”训练、重尝试而轻反思等。如此种种,皆因教师受社会浮躁风气的侵蚀以及并未真正领悟“新课程”的实质,未能切实从学校、学生及文本实际出发,还是滞留在“走近”新课程阶段,没有真正“走进”去。不少的学校在“新课改”大旗下,都搞起了“自主”“高效”课堂。不少语文老师谈“讲”色变,听课基本成了看课,看学生上课围坐一起,你说我说大家说。于是,语文课上大量声、图信息的多媒体课件多了,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少了;脱离文本的议论纷纷多了,自由诵读的琅琅书声少了;课堂上吹拉弹唱尽显其能的多了,学生思考、质疑的少了……

让语文课堂回归本真

让语文课堂回归本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课堂教学渐渐变得鲜活、灵动起来。但同时,许多矫枉过正的东西也在迷惑着我们:过多过杂的教学内容、花里胡哨的教学形式、一味迁就的评价方式……笔者听过各级各类的研讨课、展示课以及竞赛课,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三多”。 一、课堂容量过多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首先要讲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增加课堂容量。有效教学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获取较多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但有的教师为了掩盖自己对教材挖掘方面的不足,将几个课时的教学内容压缩到一节课来上,这样做显然是不合适的,这种课不是我们所要提倡的课。 二、课前准备过多 上一堂公开课,一般课前都会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老师这一方面,从查阅大量的教学资料,精心地准备教案,到向优秀的有经验的老师请教,甚至借助其他班进行试讲,验证教学设计的科学合理及可操作性,就是要尽量使教学过程完美没有差错;一是学生这一方面,也得到特别重视,包括充分的课前预习,收集丰富的资料,准备精心制作的教具,就是准备好和老师的密切配合。所有这些,应该说是有积极意义的,是对教学活动的一种积极的努力和尝试,应该得到鼓励和支持。而一节精彩的展示课,也渗透了老师和学生的很多心血。然而,如果不是从教学实际出发,片面追求某种不切实际的课堂效果,甚至投机取巧,弄虚作假,就完全失去了教学实践的意义。 三、课上花架子过多 目前有一部分老师对素质教育理解不深,认为多玩几个花样儿,课堂气氛活跃,就是一堂好课,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不深,对学生的了解不够,而一味注重翻什么时髦的花样儿,怎样演好四十分钟的戏。结果,课堂看上去热热闹闹,少数几位“高材生”的发言听上去也很有水平,可是,多数学生并没有什么收获。这真让人遗憾:老师绞尽脑汁、挖空心思想出的花样儿,精心设计、严密组织的课堂,竟这样没效果。细想一下,就不会有什么大惊小怪了——大多数学生只是老师的看客,少数“高材生”充当陪客,这样的教学,学生依然是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自然也就收效甚微。 作为课程改革中的广大一线教师,工作的主阵地就在课堂,工作的重点是实施新课标,用好新教材,工作的核心是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当我们用新课程的理念重新审视我们的语文课堂时,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应尽早

语文本色课堂

语文本色课堂 如今,为了丰富语文课堂内容,大量非语文的东西源源持续地涌进了语文课堂,语文课仿佛成了综合课,似乎承载了太多非语文的东西。很多语文教师被当前纷繁的语文教坛混淆了语文本色。就在这语文教学“大观园”中只茫然地穿梭于各类教学法并简单效仿,让我们的教学“荒了自己的田,种了他人的地”。 为此,崔峦教授曾反复强调: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实实在在促发展。让语文课程回到原点,复原其本色,在老师的指导下,靠学生自己的实践学习语言,把语文的“根”留住,使语文课堂真正坚守语文本真、追求教学质效。 而要把语文课真正上出原汁原味的语文味,上出本色的语文味来,静下心来想想,我认为:在恰当使用多媒体习得有效知识的同时,最主要的是让学生充分朗读,领悟语言文字的美,感受情感的激荡,唤醒童心童真。 一、有效的知识出现在语文课堂上 语文学科是基础工具性学科,母语是民族之魂,国家之根,智慧之泉,创新之源。从小打好学习母语的基础,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至关重要。就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奠定基础,训练扎实,效果落实。特别是低段教学我个人认为能够从以下三点去做: 1、教学内容简单。特级教师薛法根在课堂上遵从三个“不讲”:学生已经懂了的,不讲;学生自己能读懂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还是不懂的,不讲,留到以后再讲。要达成这个教学境界,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教材,在深入上下功夫,在浅出上做文章。在二年级低段的教学中我认为识字教学很重要,首先得让学生会认会写。 2、教学环节简洁。一些语文教学课堂,因为教师组织得不严谨,使得教学环节互相脱节;也有的是花样迭出,环环相套,频繁更替,使学生应接不暇。其实,教师在课堂上要惜时如金,珍惜时间,就是珍惜学生的生命。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去掉非语文的东西,即使是语文的东西,也要突出重点。语文课也是要“洗”的,要努力让课堂洗练、利落,这样才能让孩子学得扎实、有效。 3、教学语言简明。教师的引导、过渡、讲解和评价的语言要力求精练、简洁、准确。我们母语经过千百年的锤炼,其特点之一就是能够用最简洁的话表达最丰富的内容,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力避罗嗦、杂乱,追求条理性、启发性和艺术性,让学生置身于优秀的文化氛围中。 二、琅琅的书声充满在语文课堂上 当前就语文教学来说,要求太高,任务太多,没有多少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我认为,在二年级我们就要在字词的训练中整合到句段中来。让学生学会读,喜欢读,能够简单去引导,让学生通过读来感知课文,领悟课文的含义,表达课文的深意。(真实的内心感受,尊重儿童的感受) 三、率真的儿童味溢满在语文课堂上

黄厚江:本色语文的基本内涵

本色语文的基本内涵 黄厚江 什么是本色语文? “本色语文”的内涵主要有三层: 一是“语文本原”:立足母语教育的基本任务,明确语文课程的基本定位。 教语文,我们首?要清楚,什么是语文课,为什么要开设语文课。思考这些问题,必须立足母语教育的基本任务。母语教育的任务很多,我们以为,最基本的任务是培养孩子热爱母语的感情,激发孩子学习母语的动力,提高孩子运用母语的能力。而语文课程就是承担母语教育基本任务的学科。 二是“语文本真”:探寻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实践体现母语基本特点的语文教育。 语言教育,不同于其他任何学科,有其自身特点;我们的母语,是世界各民族语言中最具有智慧,也是最具鲜明特点的一种。从文字到篇章,从表达到结构,从听说到读写,都和其他民族的语言全不一样。因此,我们有责任探寻母语教学的基本规?,我们更有责任实践体现母语基本特点的语文教育。 三是“语文本位”:体现语文学科基本特点,实现语文课程的基本价值。 语文是一门课程,语文是一门学科。作为一门课程,它必然有着自己的课程价值。它有自身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它有自身的课程要求和评价方式。作为一门学科,它必然有着体现自身学科特点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我们应该比较准确地把握这门课程的内容和要求,它的教学内容,它的教学方式,它的教学评价;我们也应该比较准确地把握这门学科的特点,它的习得规律,它的学习规律,它的教学规?。我们应该运用体现这门学科特 的教学方法,来实现这门课程的价值。这不是排斥其他的方法,但语文学科的方法是基本的方法也是主要的方法。否则,就会越位,甚至会走入歧途。或者花了力气种了别人地,或者在自己的地里种了别人的庄稼。这就很难理想地实现语文课程的基本价值。 本原,是目标和任务;本真,是规律和途径;本位,是方法和效果。 但本色不是守旧,本色不是倒退,本色也不是无为。本色,不排斥其他风格;本色,不反对创新;本色,更不放弃更高的追求。本色,是语文教学的原点。你可以走得很远。但这里是出发地。(《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 黄厚江:给语文课做减法 (2012-02-24 15:58:06) 转载▼ 标签:分类:本色语文

如何构建小学语文绿色课堂

如何构建小学语文绿色课堂 发表时间:2019-03-15T15:29:13.74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5月1期作者:陈坤[导读] 伴随着我国迅速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正在快速的提升,同时,人民群众对生活的观念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情况,逐渐的加大了对其的投入。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上最好的学校,学习到最全面的知识,希望他们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国的教育部门愈加的重视起孩子的教育问题,特别是小学,因为小学是所有知识的基础,只有让孩子在小学 的时候打好基础,才能让他们以后的学习更加的容易 陈坤平昌县五木小学 636400 【摘要】伴随着我国迅速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正在快速的提升,同时,人民群众对生活的观念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情况,逐渐的加大了对其的投入。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上最好的学校,学习到最全面的知识,希望他们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国的教育部门愈加的重视起孩子的教育问题,特别是小学,因为小学是所有知识的基础,只有让孩子在小学的时候打好基础,才能让他们以后的学习更加的容易。对此,小学语文老师加大了对孩子的培养力度,但是,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老师去解决。 【关键词】小学语文;绿色课堂;研究策略;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5-175-01 引言:语文在小学教育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小学教育的三大主科之一,也是小学生考试必考的科目之一,它对小学生考试的综合成绩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小学生要想在期末考试中考得优异的成绩,学好语文是非常重要的。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小学生的语文水平普遍偏低,这样严重拉低了他们考试的综合成绩,对他们的学习有着不好的影响,这都是因为老师的授课方法不对,老师应该选择正确的授课方法,在语文课堂构建成绿色的课堂。本文对小学语文老师怎样在平常的授课中融入绿色,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希望对其有所帮助。 1创设问题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求知欲烈的特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创设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小学语文绿色课堂教学的构建,同时也让语文课堂摇曳生命之绿色。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语文课堂的趣味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理解能力尚未成熟,为了提升学生对教师所教学内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能力,教师要善于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化抽象为具体,化刻板为生动,从而加深学生对抽象语文情境的理解与体会。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辅助教学,能再现文章中情境,使其更加生动形象、活灵活现,会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加之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学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为了构建绿色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师应当鼓励与激励学生在课堂中大胆地提出、质疑与创新,以此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思维能力。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学科,语文知识常常灵活多变,没有固定答案,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的回答与教材答案不一致时,教师应当对学生的质疑精神表示赞许与肯定。尤其是在写作方面更应如此,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下,教师过多地局限了学生写作发挥的空间,这样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学习兴趣。因此,在绿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思路与技巧,采用多样化的评价体系来评价学生,如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体系,以此来挖掘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学生各项能力都能得到全面发展,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4阳光普照,依托绿色化 新课改要求我们老师更新教学观念、教学思想,在教学上要勇于创新大胆尝试。我们要明确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领者。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在学生的心理上是迫切需要的。所以身为教师的我们,要像阳光一样无私的普照每一个“植物”,像自然界的和谐景态一样的。教师的角色是多变的,学生会突发种种情况,老师要运用自己的教育机智,这时不仅需要充当阳光的角色,还要充当园丁给他们施肥、打药、修剪……使我们的课堂呈现的是和谐绿色的自然景象,我们老师要争取把自己的班级打造成和谐绿色的语文课堂。 5春意盎然,实施绿色化 语文课堂是一门充满人类文明、人类情感、人文精神和智慧火花的学科,语文学科传承了中华民族历代的智慧结晶,这一时期获得的语文知识,应对促进学生今后发展和终身学习产生重大影响,所以开设好这门课程在于为学生今后发展打下一个稳固的基础,更是对我们老师的考验。要开设好语文绿色教育课堂,更应该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让学生探索、研究、讨论为主。在语文课堂上,我们教师不妨试着给予孩子充足的“阳光”,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让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真正的用自己的心灵与情感去体会学习的乐趣。 结语: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掌握一定的方式、方法,只有知道做这件事情的技巧,才能用最短的时间把事情做好,这样不仅在很大的程度上提升了自己工作的速度,还可以利用剩余的时间做其他的事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知道做这件事情的技巧,那么要想把它做好就一定会花费非常长的时间,给自己带来了很多的负担,小学语文老师也是如此。老师在对小学生进行授课时不能仅凭着自己的感觉和经验,要根据语文知识的特点和孩子的心理状态,找到恰当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的语文素养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浅谈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吴玉霞.现代农村科技.2016(23) [2]浅谈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J].徐益.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06).

以生为本还原课堂本色

以生为本还原课堂本色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一种基本途径,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使学生积极参与,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文立足农村初中科学课堂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通过研究和实践,就小组合作学习合作中的分组、合作意识培养,合作内容、合作评价四个方面浅谈农村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实现以生为本的教学,还原课堂本色。 关键词:课堂教学;小组合作;以生为本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9-0263-02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们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正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使学生积极参与,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作为年轻的农村教师,如何紧随时代潮流,立足农村初中科学课堂实际,准确把握学生脉搏,在农村科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实现以生为本,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呢?在课堂教学调查中,

我们发现当前农村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致使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为科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服务。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立足农村初中科学课堂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对农村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研究与实践。 一、农村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 在课堂教学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的教学热衷于小组合作的形式,却忽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徒有表面的热闹,实则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种低效甚至无效的小组合作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分组随意,分工不明。有些教师在安排小组合作活动时,不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个性特点分组而是随时随意分组(随意指定几个学生组成合作学习小组或者前后4人小组开展活动),甚至组长都是由教师临时指定,组长和组员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工与职责。合作学习时,组长、组员各行其事,致使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难以有效进行。这样没有经过合理搭配的小组,成员之间无法开展互助性学习,也不能形成小组间的竞争,更不利于不同个性、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2.不切实际,偏重形式。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

语文课的本色

语文课的本色 作者:谢文献 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6年第06期 摘要:语文课的本色是“读”。“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是语文教学充满灵性的一剂灵丹妙药。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种方式的“读”,激活学生思维,激活语文课堂。“读”让语文教学拥有了灵性。 关键词:读;语文教学;本色;灵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200-01 语文是什么?语文是一方风景,是一种美丽,是一片真情,更是一种崇高的灵魂。而所有这些都是以语言为载体,借助语言展现语文的内涵与神韵。我认为语言的学习就必须依赖于反复的读。可是“读”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已有逐渐淡化的趋势,相当一部分教师以“机械的识记、繁琐的讲析、零散的问题”代替了学生的读,代替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与感悟,从而让语文教学也逐渐丧失了原本的灵性。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真正认识到:“读”就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根,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我们应该通过“读”引领学生走进语文大世界,欣赏语文独特的美,让我们的学生爱上语文,爱上语文课。如何把冷冰冰的文字转换为鲜活的有血有肉的文字,这需要学生去倾心的阅读,这是生命的本色阅读。 一、语文课“ 读”的步骤 1、亲近文字,读出文章“写什么”。在语文课上,每接触到一篇新的作品,我首先让学生去读,一人一段赛读,做到:读准字音,读准句读,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不重复。当堂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错误的及时纠正,读后再交流感悟,说一说这篇文章的要义是什么?想像作者要传达什么样的内容,这里主要以读解决文章“写什么”的问题。在学生赛读时,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让每一位同学都当评委,及时有效地评价,以提高学生读的欲望,读的兴趣,激励他们向自己的朗读极限挑战。 2、走进文本,读出“怎么写”。当学生完成了对语言文字的阅读,读懂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那么我们就可以引领学生去自由阅读,读出文章的美,读出文章的特色。品读欣赏自己喜欢的字词句段,看一看作者如何布局谋篇,如何表达立意,让学生在读中欣赏、感悟、理解、点评,画一画,写一写,说一说,议一议。这里的阅读是学生独特的生命体验,因为阅历的不同,生活环境的不同,视角的不同,审美能力的差异等,学生的感悟都是独一无二的,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默雷特”。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对于有

小学语文课堂中关于绿色教育的有效渗透

小学语文课堂中关于绿色教育的有效渗透 发表时间:2019-03-18T15:03:39.687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3月06期作者:卢立平[导读] 绿色教学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以小学生为教学主体,不断提高学生们独立自主的学习意识和能力,帮助学生们不断提高语文能力。 卢立平(德兴市占才中心小学江西德兴 334200) 摘要:绿色教学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以小学生为教学主体,不断提高学生们独立自主的学习意识和能力,帮助学生们不断提高语文能力。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不断完善绿色教育的教学方式,为学生们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不断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凭借本人多年的语文学科教学经验,以及对绿色教育的研究经验,在此提出几点绿色教育的渗透策略,增强学生们的学习体验,从而提高学生们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绿色教育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03-091-01 在小学阶段,学生们要形成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语文教师要为学生们展示语文学科的魅力,培养学生们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从语文教育的细节出发,不断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全面发展型人才。本人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地研究了绿色教育的实施策略,而且学生们收获了不错的学习效果,下面本人将与各位语文教师一同探讨绿色教育教学在课堂中的实施策略。 1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汉字的表现力非常丰富,其中的美感、韵味不仅是我国精神文明的体现,还能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教师要帮助学生们提升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了解语文学科从了解汉字开始。在这个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们能够处处留心汉字、语言的美,将学习到的语文知识加以运用,从而不断提高学生们的语文综合能力。每个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学习特点是不同的,教师要站在学生们的角度为学生们设计出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案,为学生们创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比如,有的学生对书法感兴趣,那么教师就可以给学生们一些练习的建议,先让学生们练好楷书,然后再向其他字体进行过渡。有的学生喜欢朗读、朗诵诗歌,那么教师可以为学生们提供诵读的素材,为学生们提出客观的朗读评价,不断提高学生们的语言基础。从学生们的兴趣出发能够大大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在轻松的氛围里,学生们就能够将自己的兴趣融入到语文学习当中,这种绿色教育不仅能够很好地把控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影响小学生的价值观,还能够让语文教师为学生们拓展课外知识,丰富学生们的学习内容,从而提高学生们的语文能力。 2促进师生之间沟通的策略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不断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观念,将灌输教学的关系转变为引导教学的关系,不断培养学生们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们能够形成适合自己的语文学习方法。师生之间的相处时间非常长,教师则是饱含学习经验、教学经验的前辈,在学习的道路上,教师要做好学生们的引路人,帮助学生们克服语文学习的困难,规避一些不必要的错误,提升学生们的语文素养,为社会输送综合发展型的人才。语文教师要与学生们定期沟通,从交流当中获得对教学有用的信息,比如,教师可以了解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学习个性,以及学生们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情况,语文教师可以用自己擅长的文字功底来引导学生们,让学生能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够敞开心扉地与老师讨论学习上、生活中的感受,语文教师要从细节当中发现学生们的特点,有效地开展教学,精准提高学生们的语文能力。另外,语文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科知识水平以及学科教学经验,为学生们做好榜样作用,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时刻影响学生们做一个为国家、社会做贡献的人。 3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在绿色教育模式的开展过程中,学生们逐渐具备了社会要求的各种能力,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仍然要让学生们更加谦虚、谨慎,利用绿色教育来帮助学生们提高团结协作的能力,让学生们能够团队当中以众多的力量实现共赢,从而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语文教师可以尝试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在这种方式下不断解决语文学习当中的各种难题,培养学生们的团结意识,不断激发学生们的潜在能力,让学生们发挥自身优势,在现有的阶段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水平。比如,当学生们学习《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文章的时候,语文教师可以为学生们提出明确的问题,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带着问题去讨论,并找到问题的答案,在小组学习当中,不仅能够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力,还能够让学生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们轮流发言,让学生们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到问题的讨论环节,当一位组员阐述答案的之后,其他组员可以针对这位组员的表达进行补充,让团队协作的能力发挥到最好,从而不断提高学生们的语文综合能力。 总而言之,绿色教育对学生们的综合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们对语文知识产生积极的学习兴趣,从学生们的学习状态出发,为学生们设计出适合的学习策略,从而提高学生么的语文综合能力。另外,语文教师还要不断完善绿色教育的实施策略,让学生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们不断完善语文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1]李栋山. 构建小学语文绿色课堂[J]. 青年文学家, 2011, (20). [2]董文娟.浅谈小学语文绿色课堂的构建[J].阅读与鉴赏(下旬),2011, (1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