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识论2

认识论2

认识论2
认识论2

31.无需WiFi信号,点一盏LED灯就能上网。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不久前发布消息称,已研究出一种利用屋内可见光传输网络信号的短距离通讯技术LIFi(Ligt-Fidelity,可见光通信)。研究人员将网络信号接入一盏1w的LED灯珠,灯光下的4台电脑即可上网。“灯光上网”的成功研制:

①体现了意识能动性是改造客观世界的基本前提

②佐证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及人类认识的无限性

③表明人为事物的联系无法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④基于实践活动,发挥了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牛顿力学定律问世后的200多年里,许多科学家认为,整个宇宙都要服从这一“永恒定律”;后来,爱因斯坦却发现该定律只适用于宏观低速领域,若进人宏观高速领域,它就要让位于相对论力学;再往后,研究发现,在微观领域内该定律必须让位于量子力学。这说明()

A.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

B.人们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

C.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D.真理和谬误间没有确定的界限

33.下列诗句中,与“知暵潦(旱涝)者莫如农,知水草者莫如马,知寒暑者莫如虫”哲理相同的是

A.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B.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C.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4.2014年10月6日,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获得者们发现了大脑内的定位系统,一种大脑中内置的“GPS”,它让我们能够在空间中实现定位,揭示了高等认知能力的细胞层面机制。但“认知地图”的概念,究竟如何在大脑内形成,还需要探索。这说明

①科学上现已获得的真理性认识都是特定过程的产物,都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科学现有的真理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包含着谬误的成份

③真理和谬误相伴相长于生理学研究的全过程

④研究对象的无限性及其绝对运动的属性,决定了科学任何研究成果都只是相对正确的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5.莫言获奖后对凤凰卫视表示:同样一部小说,张三认为是黄金,李四认为是马粪,不能说说是马粪的人就不对。所以谁说谁有多了不起,谁说谁多差根本没有必要认真。评判一个作家最好的办法不是听别人说这个作家怎么样,而是找这个作家的书读一两本,你自己会得出结论。这体现了

①认识活动是主观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和思索

②认识可以因为对同一个客观对象理解的不同而不同

③认识对象具有能动的反映特性,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④认识可以摆脱客观事物的原貌,实现认识对象的创新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36.在一个宇宙天然“透镜”的扭曲、放大下,天文学家观测到90亿年前一次超新星爆炸形成的被称为“爱因斯坦十字”的四重像。这种爱因斯坦100年前在广义相对论中预测的奇特天文现象,曾在类星体中观测到过,但对超新星而言还是第一次。这佐证了

①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②人类认识受客观条件制约

③实践推动认识的发展④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7.人的意识产生一直是个谜。现在,科学家通过磁共振成像、计算机模型等技术对大脑某一部分出现的故障,比如抑郁、精神分裂症等进行研究,发现了其对意识产生和发展的影响,但要真正了解意识的产生机制可能还需要很长时间。这表明()

①真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②真理在认识发展中不断突破历史条件

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④认识对象的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A.①②

B.②③

C. ③④

D.①④

38.北京高考改革方案公布后,引发了教师、学生、家长的热烈讨论。有人说:“国家注重国学了,我支持”;有人说:“语文没必要那么重视,我反对”;有人说:“数学分值更应下调”。人们之所以对改革方案持有不同的看法,是因为()

A.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同一客观对象的认识都是客观的

B.不同主体对同一事物总是做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C.价值观是事物所具有的能满足主体需要的功能和属性

D.认识主体的立场不同导致对同一客观对象的评价不同

39.“人离动物越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越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恩格斯的这句话强调实践的特征是

A.客观物质性 B.主观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 D.变化发展性

40.“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陆游笔下的“梅花”是消极地忍受,在凄风苦雨中窒息不堪的形象;而毛泽东则写道:“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以及在险恶的环境下决不屈服,勇敢地迎接挑战,直到取得最后胜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说明

①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客观存在

②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

③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存在取决于反映者的想象力

④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受主体的知识、情感和价值观的影响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41.长期以来,画家笔下的马往往是四蹄齐伸、腾空飞奔。然而,高速相机连拍的照片显示,飞奔时的马蹄是交替移动的。但是,当画家画出马蹄交替移动的奔马时,有人却批评画得不像。这表明在艺术领域

A.人们的主观世界对认识的影响更加显著

B.以往的认识经验阻碍认识的发展

C.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

D.认识的发展与认识工具的进步没有直接关系

42.有科学家指出,质子的半径比以前认为的要小4%,如果这个结论在未来进一步得到证实,那就意味着,要么阐释光和物质相互作用的量子电动力学理论本身有问题,要么许多基于现有质子大小计算所使用的里德伯常量是错误的。不管是何种情况,都意味着我们需要重写基础物理理论。科学家在已形成结论的领域进行不断研究、反复论证,甚至改写相关理论体系。这说明()

①物理学上现已获得的真理性认识都是特定过程中的产物,都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物理学现有的真理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

③真理和谬误相伴相长于物理学研究的全过程

④研究对象的无限性及其绝对运动的属性,决定了物理学的任何研究成果都只是相对正确的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3.科学家们孜孜不倦地寻找延长人类寿命的方法,其研究过程经历了从通过冶愈传染病到对抗衰老来提高人类寿命。近些年,基因工程科学家已经找到了加速人类衰老的基因。但具有相反作用的基因却还没有找到。这告诉我们

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②人能消除事物之间的矛盾

③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④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

44.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2015年3月12日宣布,太阳系最大卫星木卫三的冰盖下有一片咸水海洋。这一发现再次为科学家拓宽视野,使探寻太阳系宜居星球的努力更进一步。一段时间以来,许多科学家推测木卫三的表面下存在着一片咸水海洋。如今,这一猜测在“伽利略”号探测器以及哈勃太空望远镜传回的数据帮助下得到证实。从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

①借助科学手段,人类可以拓宽实践的深度和广度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重要标准

③人类征服自然的目标进一步实现

④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31.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可用排除法来做。“灯光上网”的成功研制是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体现,也能够说明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的特点,②④适合题意;承认世界的客观性是改造客观世界的基本前提,①是错误的;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③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

考点:实践活动的特点、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32.A

【解析】

试题分析:牛顿力学定律问世后的200多年里,许多科学家认为永恒定律。后来经过研究发现,该定律适用于一定的条件和范围,这说明真理是有条件的,故选项A正确;选项B说法错误,错在了“不能达到”,故排除;选项D说法错误,真理和谬误是有严格界限的,故排除。本题答案选A。

考点: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33.A

【解析】

试题分析:名言名句体现哲理的题目是哲学选择题中常见的考法,做这类题目,考生首先要弄懂材料中名言名句的意思,分析其中体现的哲理后再去分析题肢,看哪个选项所体现的哲理与其相符合。“知暵潦(旱涝)者莫如农,知水草者莫如马,知寒暑者莫如虫”蕴含的哲理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A适合题意;B反映了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认识;C反映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D体现了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故本题答案选A。

考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可用排除法来做。真理与谬误有着明确的界限,真理中并不包含着谬误的成分,题肢②说法错误,排除;真理在不断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而谬误则不断被否定,题肢③说法错误,排除;题肢①④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A。

考点: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

35.C

【解析】

试题分析:题中莫言的话说明认识活动是主观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和思索,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同一个客观对象理解有不同,①②适合题意;认识主体具有能动的反映特性,正确的认识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③是错误的;物质决定意识,认识不可以摆脱客观事物的原貌,实现认识对象的创新,④项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C。

考点:认识的反复性

36.A

【解析】

试题分析:爱因斯坦科学预测奇特天文现象并得到证实,体现了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①正确;宇宙天然“透镜”的出现对超新星进行了第一次观测,这说明人类认识受客观条件制约,具有反复性②正确;宇宙天然“透镜”不是实践的结果,排除③;④说法正确但材料未体现,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

考点:意识的特点、认识的反复性

37.C

【解析】

试题分析:现在,科学家通过磁共振成像、计算机模型等技术对大脑某一部分出现的故障,比如抑郁、精神分裂症等进行研究,发现了其对意识产生和发展的影响,但要真正了解意识的产生机制可能还需要很长时间。这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对象的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③④正确且适合题意;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而不是真理,①说法错误;真理在认识发展中不能不断突破历史条件,②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

考点: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反复性。

38.D

【解析】

试题分析:人们之所以对改革方案持有不同的看法,是因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到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故选项D正确。选项A说法错误,因为人们的认识是主观的,故排除。选项B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选项C说法错误,价值是事物所具有的能满足主体需要的功能和属性,故排除。故答案选D。

考点: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人而异

39.B

【解析】

试题分析:人类对自然界的作用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说明实践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特征,B说法正确;AC与题意不符;D不是实践的特征。

考点:本题考查实践的基本特征。

【解析】

试题分析:陆游和毛泽东对“梅花”的描述是不同的,这说明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但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受主体的知识、情感和价值观的影响,②④适合题意;①说法正确但不适合题意;意识源于客观存在,③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D。考点:意识的特征及本质

41.A

【解析】

试题分析: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A适合题意,B、C、D是错误的,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考点:认识的反复性

42.A

【解析】

试题分析:题肢②说法错误,因为已经被实践反复检验已经证明了的真理,不但没有被推翻而是被丰富和发展了,里面不包含着谬误的成分,故排除。题肢④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题肢①③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A。

考点: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

43.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借助自然科学的发展考查哲学知识。基因工程科学家已经找到了加速人类衰老的基因,这说明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①说法正确;科学家们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具有相反作用的基因却还没有找到,这说明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和限制,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④说法正确;矛盾具有普遍性,②“消除”过于绝对,说法错误;

③与题意不符,排除;故该题答案选B。

考点: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44.C

【解析】

试题分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材料中这一猜测在“伽利略”号探测器以及哈勃太空望远镜传回的数据帮助下得到证实体现了上述哲理,①④适合题意;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②是不科学的;人类应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③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C。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心理发展观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心理发展观 一、让·皮亚杰简介 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皮亚杰自幼聪慧,十岁就发表了第一个作品,描述他在公园见到的一只患有白血病的麻雀。1918年获得瑞士纳沙特尔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阿尔卑斯山的软体动物》。在取得博士学位后不久,皮亚杰便转向心理学。皮亚杰于1921年任日内瓦大学卢梭学院实验室主任,1924年起任日内瓦大学教授,1940年任该所所长。皮亚杰还长期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领导下的国际教育局局长,先后担任过瑞士心理学会、法语国家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并于1954年任第14届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1955年,在日内瓦建立“发生认识论国际研究中心”。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研究为后来的认知心理学奠定了基础。皮亚杰一生发表论文500多篇,出版专著50多部,其著作被译成各国文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儿童心理学家。 皮亚杰代表性著作包括:《发生认识论导论》、《发生认识论原理》、《结构主义》、《生物学与知识》、《智慧心理学》、《儿童的语言和思想》、《儿童的判断和推理》、《儿童关于世界的概念》、《儿童的物理因果概念》、《儿童的道德判断》、《儿童智慧的起源》、《儿童现实概念的构成》、《儿童符号的形成》、《儿童逻辑思维的早期形成》等。 二、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学说的核心是“发生认识论”,该理论是一种强调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皮亚杰认为“认识既不来源于独立于某一主体之外的客体,也不来源于独立于客体之外的某一主体。它来源于主体与客体间不能分离的相互作用,或用更普通的话讲,来源于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的实质是主体对客体环境的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主体与环境的平衡。心理、智力、思维既不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动作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自我调节系统勇敢地面对环境,但不受它的左右,这一系统仍然运用环境所提供的信息,而不是忽略它,或者把自己的程序强加给环境”。 三、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皮亚杰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四种,即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化。 (一)成熟

高中政治必修四认识论部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 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 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方法论: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 理,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正确理解 认识误区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主体(即人)对客体(即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把间接经验作为认识的来源。把认识的来源与获得认识的途径等同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把认识绝对化、思想僵化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能够检验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把科学理论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脱离实践、纸上谈兵,认识不为实 践服务 属性 理解 误区 真理是客观的 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 律; ②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③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应当坚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④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是第二性的 ①对同一对象可以有多个真理; ②真理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真理; ③真理是一成不变的 真理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在这个条件和范围内,真理是绝对的;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因此真理又是相对的 真理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需要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第三专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教学对象:二年级各专业学生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探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研究认识的来源、本质。 2、探讨认识的本质、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通过实践观的引入,理解认识的本质以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3、树立客观真理的观点,弄清真理和谬误的本质区别,领会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辨证统一,掌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 4、理解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 1、科学的实践观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通过对实践含义和特点及其决定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清认识的本质,懂得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问题。通过对真理三个基本特性的分析,使学生掌握树立客观真理的观点,认清真理的过程性。 教学难点: 1、对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阐述问题,乃是一个有争议的难题。其一,实践是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二,实践的总和才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与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是什么样的关系;其三,实践检验与正确理论(人类理性)和逻辑证明的关系问题。 2、价值和价值评价的标准问题。 授课时间:9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论以认识为研究对象,是对认识的认识,思想的思想。认识论要研究认识的来源、对象、性质、本质,认识过程,认识活动的规律,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等问题。本专题主要分三讲,主讲前两讲,第三讲自学。 第一讲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认识论,关于人类认识的来源、认识的本质和认识发展规律的哲学学说。它将认识本身当作对象,反思自身。 一、认识的过程:从经验到理性

1、认识从哪里开始?---从实践到认识 提问:同学们想一想人的想法、意见、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等属于思想、认识的东西,是从哪里来的?进入现场,调查研究,用五官去感知,接受各种信息,搜集感性材料。基本方式:观察,试验,走访等,由此获得感性认识。 什么是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有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形式。人有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这些器官是人与对象之间的桥梁和通道。当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这些感觉器官时,产生的刺激信号通过神经系统传到大脑,就产生了各种感觉。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知觉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它是在感觉基础上形成的,每一感觉反映事物某一个方面的表面特性,而知觉是对事物各种感觉的综合,形成对事物的整体的形象。 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表象与感觉和知觉不同,感觉和知觉是对当前事物的反映,是由当前的事物引起的;而表象则是对曾经感知过的而此时不在眼前的事物的反映。 从感觉、知觉到表象,已经显示了认识的发展。这一发展,是从对事物表面的个别特性的反映到各种特性的综合反映,从对事物的当下反映到事后的回忆再现。在表象中,认识已经表现出了一定的选择性,即表象总是有选择地反映事物,它舍去了过去感觉和知觉事物的一些次要特性,留下对自己比较重要、比较有意义的特性。这说明表象已经开始有概括、抽象的萌芽。但是,表象并没有超出感性认识的范围。 感性认识是事物表面现象的反映。它的特点:一是直接性,就是感性认识与客观对象之间不存在中介,是人们的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直接感知;二是具体性,就是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表象这样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不断的实践活动,使人们对事物的感性认识越来越多,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对于“认识是什么”这一问题,认识论中历来都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认识论练习题(答案)

认识论(同步测试) 单项选择题 1、下列命题中,正确阐述了实践的含义的是 A.实践是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 B.实践是“自我”产生“非我”(客观世界)的活动 C.实践是主体应付环境的活动 D.实践是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活动 2、认识的本质是 A.思维的自由创造物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C.客观实在自身 D.社会实践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 A.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才能获得 B.一切知识归根到底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C.直接知识来自实践,间接知识不来自实践 D.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4、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分歧在于 A. 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B. 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 是否承认认识是客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D. 是否承认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 5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A. 反映和被反映的实践关系 B. 改造与被改造的认识关系 C. 相互依存的关系 D. 相互作用的关系 6、“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与“ 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的对立,属于 A.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B. 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 C. 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D.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7 、恩格斯指出:“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段话主要说明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 B. 认识需要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 科学技术的发展超过了社会实践发展速度 D.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8 、“ 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句话说明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C. 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 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 9 、毛泽东说:“ 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根据” ,这表明 A.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B. 认识要靠实践来推动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追求真理)

第二部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追求真 理) 一、哲学原理 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客观 物质性、社会历史性。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指导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 作用。 4.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 统一。 5.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 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设问方式+答案组合】 从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 2+3 真理的特点和从真理的角度出发 实践性,客观性 4+5 追求真理 5 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追求真理的角度 2+5看材料

用实践的观点 1+2+3 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角度出发 2-(1,2,3,4) 二、练习题训练: 1、(全国卷二2018-40)以袁隆平为代表的我国杂交水稻研发团队长期不懈奋斗,持续创造,不挖据水着高产的潜力,取得了举世目的成就,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端在自己手中”和世界粮食生产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几十年来,研发团队奔走在试验国和实验室,解决了杂文水稻育种的一系列关键性难题。1973年,实现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配套育种;1989年,两系法杂交水稽育种获得成功;1997年,开启了第三代起级杂交稻育种研究,兼顾了三系法和两系法育种的优点;2017年,创造了亩产1149.02公斤世界水稻单产的最高纪录。 为助力国家水稻产业升级,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稻来的需求,团队进一步确立了培育“量质齐升”稻种的攻关目标并取得了新的突破,培育的适宜盐碱地种植的“海水”试验品种已经适应了5%盐度的海水灌溉。 作为水着育种专家的杰出代表,袁隆平院士将全师精力倾注在杂交水稻事业上,他主持举办国际杂交水稽技术培调班50多期,培调来自亚、非、拉美30多个国家的2000多名学者,并多次到国外指导杂交水稻研究与生产。

关于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看计划行为理论(1)

关于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看计划行为 理论(1) 论文摘要:计划行为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著名的态度行为关系理论,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人是如何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的。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能够很好的解释主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个体心理所发生的动态变化。本文从皮亚杰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角度探讨了计划行为理论结构模型的内部机制、理论变量的发展问题以及运用该理论进行行为干预的关键要点,希望能给研究计划行为理论和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论文关键词:计划行为理论主客体相互作用认识结构 1.引言 计划行为理论是Ajzen于1991年正式提出的社会心理学中一个著名的理论,该理论认为,行为不能只由态度来解释和预测,而是取决于其意向和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意向的前因变量又包括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此理论不仅涉及到行为意向这个内在的心理准备状态,同时还加入了与外在环境交互作用的影响,大大提高了对行为的解释和预测力。该理论模型在国内外已被广泛用于多个行为领域的研究,得到了大多数研究结果的支持,但同时也受到了不少研究结果的挑战,遭到不少学者的质疑。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主要研究作为认识形成的基础的认识结构和探索知识发展过程中新知识形成的心理机制问题,而计划行为理论中的行为信念、规范信念和控制信念等其实也是一种认识结构,就是皮亚杰理论中的“图式”,所以我们可从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角度来探讨计划行为理论中的主要变量。计划行为理论研究态度、行为规范等变量对行为发生的解释力和预测力,而人们不断做出或改变各种行为决策的过程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一个不断适应环境,心理不断发展的过程。皮亚杰的认识论也称“相互作用论”,因为它既强调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又强调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心理不断产生质和量的变化,能够很好的解释主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个体心理所发生的动态变化。因此,本文简述计划行为理论的基本内涵,从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角度去研究计划行为理论,希望能够加深我们对一些计划行为理论问题的理解,同时也加深对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的理解。 2.计划行为理论结构模型 计划行为理论是目前较著名的态度行为关系理论,是由理性行为理论延伸出来的。该理论认为:行为发生与否的最重要影响因素是人们的行为意向,即是否有意图或打算采取行动,而行为意向则由两个基本因素所决定:个体对行为的态度和主观规范。行为态度是指个人对于表现特定行为的正面的或负面的评价,如吸烟者是否对戒烟持有积极态度。而

第4讲 认识论资料

第四讲认识论 一、认识的本质和特征 认识是什么?如何看待认识的本质?这是认识论的核心问题,也是一切认识论都要探讨和回答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将实践的观点和唯物辩证的原则运用于考察人类的认识现象,认为认识本质上是一种能动的反映活动。 (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的本质)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深刻把握认识的本质,必须弄清各种哲学派别在这个问题上的不同观点。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唯心主义哲学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中国古代的哲学家陆九渊、王守仁,西方近代哲学史上的贝克莱,休谟,康德等等都是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代表人物)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回忆说”,中国的程朱理学,德国的黑格尔哲学都是坚持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路线的)虽然它们的说法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本质上并没有差别,都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反对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坚持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2.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虽然都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但是二者之间又有着性质上的区别。 (1)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它有两个严重的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这种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是不科学的。 (2)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首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就是说,主体是为了实现一定认识目的而自觉地、主动地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反映世界的,人对世界的反映能力也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历史地变化发展着的。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的双向互动过程,是一个认识主体能动地创造的过程。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

认识论

怎样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首先要明白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包括哪些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实践的基本特征,包括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包括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四个方面)、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3)真理,包括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的具体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4)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包括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认识的上升性。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显示问题,并不是以上原理都用得到,一定要认真分析材料,看材料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哪一个道理或者那些道理,然后把材料与观点有机结合起来逐一分析即可。

例一:2009年4月以来,从墨西哥蔓延开来的流感,最初被诊断为猪流感。后来,世界卫生组织等权威机构研究发现,这种流感病毒实际包括猪流感、人流感和禽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于是将这种新型流感改称为A(H1N1)型流感,我国称之为甲型H1N1流感。随着研究的深入,诊断技术不断改进,防治手段逐步完善,育苗研制加速推进。 国外疫情一经发布,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为确保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全力开展防控工作。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卫生部、农业部专门制定并下发了诊疗方案和应急预案。各级地方政府及时采取措施,严格执行疫情零报告制度、指定定点收治医院、成立防控和救治专家组等,切实做好防控工作。 问:对甲型H1N1流感的研究过程体现了有关人类认识的哪些哲学道理? 答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究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人们对甲型H1N1的研究过程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说明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发生认识论原理

3008发生认识论原理(卷名:心理学) J.皮亚杰著。它是一本研究认识的起源的重要著作.3卷本,1950年出皈。伦敦G劳持利奇和基根·保罗出版社1972年出皈w梅斯的英译本The PrIntiple5 0f Genetlc Epistemolcigy。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出版王宪钿等的中译本《发生认识论原理》。皮亚杰在书中用缝的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紧密连结的理论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关于认识的发生和 发展的观点。皮亚杰说:“发生认识论的特有问题是认识的成长问题,”本书是他几十年来研 究儿童智力发展所取得的科学成果的理论总结. 皮亚杰主要是一位儿童心理学家,但他指出其研究“在本质上是认识论的。”而认为“对认识的心理发生的研究是进行认识论分析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他不满意传统的认 识论只颐到高级水平的认识,即只颢到认识的某些最后结果,因此,他确足“发生认识论的 目的就在于研究各种认识的起源,从最低级形式的认识开始,并追踪这种认识向以后各个水 平的发展情况.一直追踪到科学思维并包括科掌思维。”凡是熟悉皮亚杰工作的人,都会发 现正是这一理论思想指导着他对儿童智力发展的研究的。 本书共分3章:第l章为认识的形成。作者应用了逻辑、数学的概念术语对所得的研究 资料作了结构性的分析。他以运算为标志区分出儿童思维发展的4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从而阐明了认识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建构过程而 心理发生就是从一个较初级的结构向一个较为复杂的结构过渡的原理。第2章为原初的机体条件。作者分析了认识获得的生物学前提。也就是认识在机体方面的起源和机制问题。他首先评述了J—B.de拉马克的经验主义,指出拉马克学说主要缺乏的是关于变异和重新组合的 内在能力的概念以及关于自我调节的主动能力的概念,而提出S—R(刺激一反应)公式的行为主义学派正是坚持了拉马克学说的精神的,他主张对这一公式应作彻底的变革:把S—R 公式改写成S:R,或更确切地改写成S (A)R,“其中A是刺激向某个反应格局的同化,而 同化才是引起反应的根源。”他还对“天赋论”、“从本能到智力”和“自我调节系统”问题 作了分析。第3章为古典认识论问题的重新考虑。作者对逻辑学、数学和物理学的古典认识 论问题分别作了考察,他认为各门科学都应有自己的认识论,但认识的发生离不开继续不断 的建构。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不仅为研究认识论的读者建立了一个可供经验验证的方法.也提供了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用跨学科的知识阐述认识起源问题的范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四章认识论

第四章认识论 第一节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一、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1、实践促使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发生分化,为认识的发生提供了可能性。 2、实践活动的操作方式内化为人脑的思维模式,使人脑具备了意识的功能,为认识活动的发生奠定了物质基础。 3、实践活动的社会性扩大了人际交往,加强了社会交流,促进了语言的产生,使人的认识可以超越个体经验的狭隘性和直观性,使认识活动的发生有了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直接来源 (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2)认识形成的可能性与现实性是由实践提供和规定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出了新问题,创造力新手段;也为认识的发展锻炼了思维能力。 3、实践是认识活动的最终目的 认识活动的直接目的是获得客观真理,但获得客观真理的最终目的却是为了实践活动的成功。因为人只有在成功的实践活动中才能生存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符合,只有能够把主观和客观统一起来的活动,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的特点是直接现实性,因为实践是把主观变成客观的活动,因此,只有实践是把主观和客观统一起来的活动,实践就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唯物主义观点。(2)检验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观点认为:把实践看做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唯一性、至上性、绝对性,即实践一定能检验真理,凡经实践检验的一切都是客观真理。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局限性、历史性、相对性,即实践检验真理不是一次性就能完成的,是一个过程,已经检验过的真理还需要经过实践的再检验。 (3)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必须重视逻辑证明的辅助和补充作用,但不能把逻辑证明当做检验真理的标准。因为逻辑证明只能说明认识有道理,符合逻辑,但它不能说明道理的真实性。 三、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1、这是由实践的本性所决定的。实践是能动的,受意识支配的,这决定实践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 2、这是由认识的特性所决定的。认识的活动及其成果有相对对立性,它一经形成,便能发作用于实践。 3、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基本的有两种情况:一是先进的、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能使时间达到预期的效果,促进人类世界的进步与发展;二是落后的、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甚至破坏的作用,阻碍人类世界的进步与发展。 4、认识反作用于实践还表现在很多方面:指导主体自觉按照规律去从事实践活动;对实践活动做出预测和规划;使主体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调整实践活动。 5、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充分体现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科学理论对实践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归纳 -认识论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 第二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包括实践观和真理观)(共3条原理) 一、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促进作用。而不符合事实本质规律的错误认识,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2、〖方法论〗: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还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反对〗:反对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反对把人们的思想观点作为检验认识的标准;反对不以认识为指导的盲目的实践。 二、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方法论〗:(1)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三、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2、〖方法论〗: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 1 页共1 页

发生认识论原理读书报告

《发生认识论原理》读书心得 最初选择这本书的时候是觉得这是一本有关认识论方面的书,我们对任何事物都有一个逐渐的建构过程,以为读了这本书可以对我们的认识过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所以选择了这本书。在网上找到这本书后,看到只有三章,并且全书不到120页,所以就更坚定地选择读这本书。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渐渐感觉到了这本书的理论性太强,把一些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引经据典,正如书中所说:“本书的目的是将发生认识论的一些总的趋势抽取出来,并提出那些证明这些趋向的主要事实。”①所以,书中涉及一些心理学、逻辑学、哲学方面的知识,用逻辑数学思维、因果关系思维、空间思维的来证明其观点,因此读起来晦涩难懂。虽然书中运用一些例证来证明一些观点,但是这些例证说理性比较强,看了后还是对它所要说明的问题不甚理解。因此,我在讲ppt时其实并没有将本书读完,而是参照网上内容进行了一些简单的介绍。 读完全书后,我觉得作者在书中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就是介绍了自己对于认识的发生发展的认识,其次就是介绍了他人对于认识的发生发展的认识。我觉得作者的观点就如生物学方面的表现型是由遗传与环境共同决定,认识的发生发展是由主体内部的不断建构与外部的客体对主体的刺激相互作用而不断向前发展的。认识的发生发展是按一定的顺序发展的,但不一定就是按作者所严格限定的在一定的年龄阶段只能特定的认识水平上,比如在前运演阶段就不可能形成守恒的概念,而有些儿童确实在这一阶段已经有了守恒的概念,作者忽视了后天的学习、生活经历对于儿童的认识发展的巨大作用。认识的发生发展是随着我们的活动而进行的,我们出生后的无意识的活动在脑海中留下印象,然后逐渐引发有意识的活动,就好像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使狗的行为发生变化一样,尽管这个比喻不是很恰当。有意识的活动逐渐形成符号表征,或者说是图式,然后形成概念,之后就会发生同化、顺应或者是调节等行为以使自己的认识达到一种平衡。 我觉得任何高深的理论其实都是从非常普通的,一般的生活实践中抽取出来的,通过加工后以一种系统、规范、科学的方式在呈现给我们,只是有的理论呈现的方式方法易于理解,而有的则太过高深莫测,《发生认识论原理》可能是属

基于信息认识论角度的

成绩 课程论文 (2013-2014学年春) 论文题目基于信息认识论角度的“华为崛起”透视课程名称经济信息管理 任课老师 班级 学号 姓名 中国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2014 年 4月

基于信息认识论角度的

“华为崛起”透视 华为——中国科技类公司的发展奇迹,靠自己闯荡在一个列强环 视的市场中走向了世界之巅。短短二十年, 他从一家用凑来的2.4万人民币创业的小公 司,成长为营收2202亿元人民币超越爱立信 的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供应商。任正非—— 通信设备巨头华为的创办者,从一名穷困潦 倒的穷小子,白手起家,凭借着自己超乎常 人的视野,专注坚持的性格,良好的忧患意识,成为了华为这个商业 奇迹的缔造者。 “华为名源自中华有为,我们要教外国人怎么念。”任正非如是说。 一、语法信息层次认知:华为二十年强势崛起 1944年,任正非出生于贵州安顺地区镇宁县的山区。爷爷是做火腿的乡间厨师,父辈中只 有父亲任摩逊一人读过书。任正非是家里长子,下面还有一弟五妹。家里虽然贫穷,但父母 却极其崇尚知识,节衣缩食,坚持让7个孩子都上学。崇尚知识,随后也成了任正非一生的 信念。1987年9月,43岁的任正非用凑来的2.4万人民币,在南油新村一间居民楼里创立了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取意“中华有为”。 自此之后,华为在任正非及他的一帮老员工的带领下,在20年内实现了奇迹般的强势崛起,他带着自己的独特的企业文化,独特的“农村包围城市发展”战略,成功在国内及海外的广阔市场占得一席之地,截至2012年7月10日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2011财年315.43亿美 元营收列351名。这是华为连续第三次入选财富500强。 <一>业务领域

认识论测试题

认识论部分专项训练 一、选择题 1.对实践含义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都具有客观物质性,因而实践是客观的 ②实践是一种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 ③实践是一种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④实践是一种纯主观的活动 ⑤实践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 ⑥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A.①②③④ B.①③⑤⑥ C.①②⑤⑥ D.①②⑥ 2.过去,不少地方走的城镇化道路都是“规模扩张式”,城镇化以土地为重要抓手,靠 的是投资和工业拉动。表面上看,城镇规划范围扩大了,房屋道路建得更多了,但只看见物,却看不见人。这种违背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做法,也不符合( ) A.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特点 B.实践的主观能动性特点 C.实践的社会历史性特点 D.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的要求 3.2013年8月17日,国务院发布“宽带中国”战略及其实施方案,对未来8年中国宽带发展的目标做出了明确的说明。这体现了实践具有( ) A.客观物质性B.主观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D.主动创造性 4.真空中两块平行金属板之间存在的某种吸引力,被称为卡西米尔力。通常情况下,这种力只会导致物体相互吸引。但科学家们通过实验对这种力有了新认识:如果将真空中两块平行金属板中的一块换为硅板,将它与另一块金属板浸入某些流体中,此时产生的卡西米尔力便是一种斥力。这表明(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D.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5.在农村,人们发现鸡被吃了,总以为是黄鼠狼干的。科学家们通过大量的科学实验,否定了黄鼠狼专门吃鸡的恶名,它是个灭鼠“能手”。据估计,一只黄鼠狼一年能消灭三四百只老鼠。由此可知( )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④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A.①B.①②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6.2013年8月18日,中国神舟十号搭载茶叶种子返回交接仪式暨福建(武夷山)航天茶叶育种基地签约仪式在京举行,见证“航天科技、助力产业升级”,中国茶产业迎来了全新的历史时刻。这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7.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再到科学发展观写进党章;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都要关注社会公平”。党的十八大对发展观和公平观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说明( ) ①真理都是具体的 ②认识都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认识到的真理总是在认识发展中不断被否定 ④人类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A.①③B.②④ C.①④D.③④ 8.在2013年3月17日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李克强总理强调,“改革贵在行动,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两会”结束次日,李克强即主持召开新一届国务院第一次常务会议,研究加快推进机构改革。李克强总理这一观点体现了( ) A.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B.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C.意识具有能动性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9.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冰层消融的消息不断。曾有专家警告,北冰洋的冰层将在2013年夏季完全消失;也有科学家认为,全球变暖已终止,地球将步入冰川时代。美国宇航局2013年8月拍摄的卫星图片显示,北冰洋冰层的面积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00多万平方千米。这表明( ) ①受多种条件制约,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②真理与谬误相伴,二者没有清晰的界限 ③复杂事物的运动和变化是杂乱无序的 ④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历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下边漫画启示人们( ) A.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C.认识是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的 D.正确认识的形成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11.一个女孩在一望无际的沼泽里行走,但她却迷路了。聪明的女孩没有慌乱,而是沿着自己一路留下的脚印回到出发的地方,开始试走新的路线,最终,她离开了茫茫无际

(完整版)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对教育的启示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教育启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蕴含了许多教育和教学原则,他的阶段论给人们提供了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应该教什么以及怎么教的心理学依据。他对西方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于我国当前和以后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一)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皮亚杰认为,学生在认识发展过程中处于主体中心位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同时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教师对教材的结构、顺序以及课程的安排要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真正的学习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出自学生本身,教师要让学生自发地和主动地学习。皮亚杰所说的主动过程有两个含义:一是学生直接作用于他的环境,二是学生在心理上是主动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想方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应适应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 皮亚杰认为,“教育是从属于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的,儿童的水平决定着教育的步调”。学生处于不同阶段其认知发展水平高低不同,每一阶段都有独特的认知结构,表现出与前后各阶段不同的认知能力。过于简单的学习对儿童认知发展起不了很大作用。对于超越特定阶段发展水平的学习,学生不具备相应的认知能力,不能真正理解知识。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发展阶段的特点来设计课程和教学,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和适时性,采用符合学生发展水平的方法、内容和形式,提高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学生心理发展理论,掌握新形势下学生的发展特点,安排好教学内容,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师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皮亚杰认为,教学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促进个体心智的发展。教师不能仅仅增加学生的知识量,应该教育学生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为完成教学任务,填鸭式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应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精神,要培养探索者,而不仅仅是博学者。 (四)教学活动要不断打破学生已有平衡状态,建立新的平衡状态

第一章信息管理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信息管理的理论基础 一.单项选择题: 1. 信息层次金字塔模型中由低到高顺序依次是< B ) A 数据知识信息情报 B 数据信息知识情报 C 信息数据知识情报 D 数据信息情报知识 2. 以下属于经过信息工作者的综合、分析后产生的信息的是< D ) A 记录 B 书目 C 文摘 D 综述 3.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说明了信息的< B ) A 动态性 B 客观性 C 无限性 D时效性 4. 认识论信息层次中,最抽象、最基本的信息层次是< A ) A 语法信息 B 语义信息 C 语用信息 D 全信息 5. “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是< C )对信息所 下的定义。 AB.C.布鲁克林 B K.波普尔 C N.维纳 D N.杰奎尔 6. 完全凭人的口头来传递交流,还没有固化到固定载体上的信息是< A ) A 零次信息 B 一次信息 C 二次信息 D 三次信息 7. 以下哪个事件所包含的信息量最大< C ) A 卡车翻倒 B 孩子摔倒 C 飞机坠毁 D 汽车撞人

8. 在信息量的度量公式中,若单位为奈特,则< B ) AA=2 BA=e CA=10 DA为其他常数 9. 政府事务处理中经常出现的信息鸿沟反映了信息的< B ) A 滞后性 B 不对称性 C 不完全性 D 可伪性 10. 以下属于企业的战略信息的是< D ) A 新产品确定 B 调度计划 C 考勤情况 D 发展目标 11.“信息是主体所感知或由主体表述的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 这一定义属于 A.客体论的信息定义 B.主体论的信息定义 C.主客体联系的信息定义 D.日常生活的信息定义 12. 一个不懂英语的人看到一块标牌上写着“No Smoking”,他所获得的是 A.数据 B.信息 C.知识 D.情报 13. 不适用于每一条信息的性质是 A.传递性 B.动态性 C.无限性 D.寄载性 14. 信息在描述事物时,出现了没有精确规定的界限,以至模糊不清,这称为 A.信息的模糊度 B.信息的多余度 C.信息的密集度 D.无法判断 15. 不属于信息载体是 A.纸张 B.软盘 C.光盘 D.沙子 16. 若要查找某物品的化学分子式,可以到中查找

什么是认识论

什么是认识论? 认识论。knowledge,theory of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的哲学学说。又称知识论。唯心主义认识论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坚持从意识到物质的认识路线。不可知论否认客观世界可以被认识。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实在,强调认识是人对客观实在的反映,申明世界是可以认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则进一步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 ▲知识的定义。被证实的真实的信仰,关于知识最有影响力的作品是柏拉图的《泰阿泰德篇》,书中他发展了知识的定义。我们知道,想要被定义为知识,它必须是真的,并且必须被相信是真的。苏格拉底认为这还不够,人们还必须为之找到理由或证明。柏拉图将知识定义为被证实的真实的信仰(被相信的事物)。这个定义暗示我们不能因为

相信一件事并且那件事是真实的便说我们 知道这件事。一个没有任何医学知识的病人相信他很快会康复,即便日后事实如此,我们不能说这个病人知道他会好,因为他的相信在当时缺乏证实。因此知识由于证实而区别于人们所相信并且真实的事。认识论所解决的问题就是怎样恰当地证实真实的相信。人们有时将这称为证实理论。《泰阿泰德篇》中的定义认为我们可以相信一件事而不去 知道它。它暗示我们可以相信一切我们所知道的事。这样,我们知道的事是我们相信的事的子集。 ▲先验与后验知识。 西方哲学家将知识分为两种:先验与后验。 先验意味着仅凭推理得到的知识(先于经验观察),而不受直接或间接经验(这里经验通常指通过感官对于世界的观察)的影响。 后验指其他种类的知识,也就是知识的得来和证实需要借助经验(经验观察之后),也被称作经验性知识。

认识论部分思考题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这种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一,认识是根据实践的需要产生的 在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中,哪些事物能够成为人们认识的对象,是由实践的需要和水平决定的。 第二,认识是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但客体本身不可能自动地反映到人脑中来,客体只有成为实践活动的对象,才能成为认识的对象。人们是在实践活动中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同客体相接触的,实践不仅把客体的现象反映到了人脑中,而且还暴露了客体的本质,使人们能够通过抽象思维予以把握。 第三,一切真知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 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条:实践和学习书本知识。书本知识肯定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之后才形成的。有人可能会说,知识最终来源于人头脑的思考活动,这也有道理,因为思考活动已经包含在实践活动中了。由于人的知识不外乎来自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的知识,间接经验是通过学习和交流获得的知识。由于间接经验是从直接经验转化而来的,间接经验是“流”不是“源”,因此,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实践。所以,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一,实践不断地给认识提出新课题,提供经验材料,实践的需要推动着人们去研究和解决这些课题,实践规定了认识发展的方向。 第二,实践创造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大大延伸了人的感官,使认识得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第三,实践的发展,锻炼和提高了人类的认识能力。人类智力的开发是受着实践发展水平制约的。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 从实践中获得的认识,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以及正确的程度如何,只能靠实践来检验。一般来说,凡是在实践中被证实了的,达到预期成果的认识则是正确的;否则,就证明认识同客观外界的规律性不相符合或不完全符合。一句话,认识正确与否,要靠实践来检验。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如果认识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不用它来指导实践,这种认识就失去了价值;而实践也需要

高中政治-认识论练习1

认识论练习一 一、单项选择题 1.2009年9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甲型H1N1型流感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铁路、民航、交通、旅游等部门要制定和完善针对人员密集流动情况的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各部门协调应对。这体现认识论的道理有 A.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B.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C.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和社会性 D.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要关注民生 2.2010年2月4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公布了借助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到的冥王星最新照片,哈勃望远镜观测到冥王星在变红。这一事实说明 A.认识产生于人们实践的需要,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 B.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C.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的能力,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这句话主要反映了: A.真理的具体性 B.真理的相对性 C.真理的条件性 D.真理的客观性 4.当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许多国家传播时,世界各国通力合作,严加防范,以抗击这一流感的蔓延和肆虐。这体现了() A.意识活动的直接现实性 B.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C.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D.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5.真理,没有不被怀疑和突破的特权,这是因为() A.人能认识世界,但并不一定能正确认识世界 B.真理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C.认识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导实践 D.客观世界是无限变化发展的,人们的实践也是发展的 6.“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上述古语主要强调了A.科学理论的重要性 B.实践的重要性 C.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D.真理是客观的 7.黑格尔认为,实践就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去“规定”和改造客观世界。这一观点否认了实践的 A.直接现实性 B.客观物质性 C.主观能动性 D.社会历史性 8.2010年4月6日,胡锦涛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 是因为 A.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 归宿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D.真理既有客观性又有 主观性 9.统一中国的秦始皇,出行只能坐马车,而不能乘飞机。 这说明 A.规律具有客观性 B.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C.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D.要在实践中追求真理 10.下列与右边漫画所表达的哲学道理不一致的是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C.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D.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 11.钱学森先生在美期间,撰写的一篇文章封面先是写上“Final”(最后的定稿),后又在旁边添加了,“Nothing is final!!!”(没有什么认识是最后的)。这表明 ①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②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③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④认识是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12.与“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包含哲理相近的是 A.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B.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C.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D.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