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法西北政法教学经典案例

经济法西北政法教学经典案例

经济法西北政法教学经典案例
经济法西北政法教学经典案例

案例一反不正当竞争案例分析

[案情简介]

某省于1998年元旦开通有线电视公共频道,该有线电视台为了提高收视率,以吸引更多的广告客户,推出了集娱乐,休闲,广告抽奖为一体的“缤纷时刻”栏目,开展“日日送奖,月月送礼”活动,每天向观众出一道简单的问题,猜对的观众通过抽奖即可获得每日送出的一台VCD或者一部摩托罗拉手机,每月还送出一个超过10万元的大奖即一套公寓。此举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另外,该省还拥有多家电视台,电视台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而该有线电视台开展的有奖竞猜活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招揽广告客户。

[评析]

该电视台的行为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为了吸引更多广告客户(即赚取更多广告利润),电视台需提高节目收视率。为此,该电视台就运用了答题抽大奖的活动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和参与行为,“推销”自己的节目。实质上是有奖销售的一种特殊形式。

作为一项创利手段,这一行为本身是可取的。若符合公认的商业道德可以起到活跃市场促进公平竞争的作用。

但是,作为一种以抽奖决定获奖者的偶然性行为,该电视台设立的周奖项奖额高达10多万元,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三条第三款规定:经营者不得从事下列有奖销售:抽奖式的有奖销售,最高额超过5千元。

案例二李建新侵犯商业秘密案

[案情简介]

被告人:李建新,男,28岁,汉族,湖南省衡阳市人,大学文化程度,原系广州市好又多百货商业广场有限公司资讯部副课长,暂住该公司员工宿舍,1997年11月24日被逮捕。

被告人李建新大学毕业后受雇于广州市好又多百货商业广场有限公司,任职资讯部电脑操作员,后提升为资讯部副课长,确知公司对资讯部有“不准泄露公司内部任何商业机密信息,不准私自使用FTP上传或下载信息”等有关电脑操作明文规定。1997年8月中旬,被

告人李建新擅自使用FTP程式从公司电脑中心服务器将公司的供货商名址、商品购销价格、公司经营业绩及会员客户通讯录等资料下载到自己使用的终端机,秘密复制软盘。然后分别以80000元、100000元的代价向广东吉之岛天贸百货公司和广州正大万客隆(佳景)有限公司两商业机构兜售,遭到吉之岛天贸百货公司拒绝。广州正大万客隆(佳景)有限公司与被告人李建新洽商并查看部分资料打印样本后,于同月13日以20000元现金成功交易。同年9月间,广州市好又多百货商业广场有限公司因经营业绩大幅下跌开始着手调查,发觉下跌的原因是公司商业秘密外泄所致且疑为被告人李建新所为,遂委托李骞以台湾商人的身份,使用从广州蓝威电子有限公司(被告人李建新曾经到该公司面试过)取得的寻呼机号码与被告人李建新联系洽购有关商业资料。经数次电话联络,于同年10月14日上午双方在广州花园酒店绿茵阁咖啡厅洽谈并签订出售商业资料协议书,被告人李建新索价人民币100000元,在收取2000元订金后,李建新交付部分广州市好又多百货商业广场有限公司自开业到1997年10月13日的商业资料打印件及软盘。交易结束后,已经取得被告人李建新盗卖商业资料的好又多百货商业广场有限公司的员工在花园酒店外将被告人李建新带上汽车,扭送公安机关。根据广东怡合资产评估事务所估评证明:好又多百货商业广场有限公司自1997年9月初开始业绩下跌,月销售收入较8月下跌15.63%即669万元。

[处理]

广州市天河区人民检察院以被告人李建新犯侵犯商业秘密罪,向广州市天河区人民法院提起公诉。被告人李建新的辩护人认为被告人的行为发生于1997年10月1日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实施之前且未造成重大损失,公诉人的指控不符合“罪刑法定”及“从旧兼从轻”的基本原则,要求宣告被告人李建新无罪。

广州市天河区人民法院经公开审理认为,广州市好又多商业广场有限公司所联络的供货厂商、供应品种、供货价格及销售价格、商业利润、经营业绩和商场相对固定的常年顾客通讯录等信息资料,具有价值及使用价值,能不断为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带来经济利益,为此公司已采取保密措施并要求员工不得向外披露。被告人李建新明知该信息资料是公司的商业秘密,竟故意违反公司规定,秘密窃取后向其他公司出售,从中牟取非法利益,其将公司商业秘密出售后,已实际造成公司客户流失,营业额及利润下跌等重大经济损失。被告人李建新盗窃并出售广州市好又多百货商业广场有限公司商业秘密而给该公司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实已侵害市场管理制度,侵犯商业秘密权利人的专有权,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该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一十九条、第五十二条、第五十三条的规定,于1999年9月20日作出如下判决:

被告人李建新犯侵犯商业秘密罪,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并处罚金20000元;没收缴获的赃款20000元及银行存款利息39.93元。

宣判后,被告人李建新表示服判没有上诉,公诉机关也未抗诉。

[评析]

由于本案被告人李建新的行为跨越了新旧刑法(即1979刑法和1997刑法)施行的两个阶段,因此在本案审理过程中,对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问题存在诸多争议,主要有以下两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被告人李建新的行为不构成犯罪。其理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二条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本法实施以前的行为,如果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的,适用当时的法律;如果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第四章第八节的规定应当追诉的,依照当时的法律追究刑事责任,但是如果本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的,适用本法。”该条文的规定体现了刑法适用上的“从旧兼从轻”原则。被告人李建新盗卖好又多商业秘密的行为实施于1997年8月13日,应当适用1979年《刑法》,而当时的《刑法》是没有“侵犯商业秘密罪”这一罪名的,公诉人指控被告人犯侵犯商业秘密罪与法律规定相悖。1992年12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盗窃案件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第一款第(四)项规定:“盗窃的公私财物,既指有形财物,也包括电力、煤气、天然气、重要技术成果等无形财物。”而被告人李建新所盗取的只是商业公司自己记录保存的供货厂商名址、商品价格、运营业绩及客户通讯录等资料信息,并非什么重要技术成果,即使适用这一司法解释,也不能以盗窃罪认定,否则就于法无据。另外,被告人李建新于1997年10月14日(被抓当日),在花园酒店签订出售好又多商业秘密的协议、交付样板、收取定金等行为,是好又多公司预先设定的圈套,且该行为交易并未成功,也未对好又多公司造成损失,不具备侵犯商业秘密罪的构成要件。因此指控被告人李建新的罪名不能成立,应宣告无罪。

第二种意见认为,对被告人李建新的行为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以侵犯商业秘密罪判处。其理由如下:

一、被告人盗卖的好又多商业信息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所指“商业秘密”的各项特征,属于“商业秘密”。现行《刑法》第二百一十九条规定:“本条所称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这里所指的商业秘密具有以下四个特征:其一,商业秘密是一种技术信息或经营信息。所谓技术信息指的是技术配方、技术诀窍、技术流程等,所谓经营信息应包括与经营有关的重大决策,与自己有往来的客户情况,经营方式,经营目标,经营策略等。其二,不为公众所知悉即保密性。这里的“公众”应当是指除权利人(包括所有人和经所有人许可的使用人)以外的人,不能通过公开的渠道和手段获取的信息。其三,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指的是能为权利人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也指能为权利人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这些秘密一旦泄露,则可能导致经营亏损、收益下降,在同行业中丧失或者弱化竞争优势,带来不利影响。其四,权利人已采取保密措施。为体现保密性,权利人可以制定规章要求保密,也可以采取技术处理如加密码、设定专门程序等形式的保密措施。被告人李建新所盗卖的好又多公司所联络的供货厂商、供应品种、供货价格、供应数量及商场的销售价格、营业利润、经营业绩和商场所联系的相对固定的常年顾客名单等资料,在公司内部有保密规定且已采取了保密措施(如设置FTP程式)等,不为外人所知悉,在市场竞争中能为好又多公司不断地带来经济利益,保持优势地位。因此,这些资料完全具备《刑法》所指“商业秘密”的全部构成要件。

二、从犯罪构成要件看,被告人李建新的行为符合“侵犯商业秘密罪”的四个构成要件。从侵犯的客体上看,此罪的直接客体是权利人对商业秘密的专有权利,同类客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秩序;从主体上看,此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自然人和单位均可构成此罪;从客观方面要件看,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主要有以下四种:1.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2.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3.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4.明知或者应知前款所列行为,获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商业秘密的,以侵犯商业秘密论。这些行为早在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条中就有规定,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只是其主体限定于经营者。从主观方面看,此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本案被告人李建新身为电脑资讯部的副课长,确知公司规定不得私自拷贝、复印商业秘密,为了获取非法利益,仍然秘密窃取了好又多的商业秘密,并出售给好又多公司的同行业竞争者正大万客隆公司。可见,被告人李建新的行为完全符合刑法规定的“侵犯商业秘密罪”的构成要件。

三、被告人李建新的行为已造成权利人重大损失。根据刑法规定,侵犯商业秘密罪与非罪的界限在于所采取的不正当手段侵犯商业秘密是否给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正如前述,这里所指的损失并不单指经济损失,而且还指竞争优势的丧失或者弱化及其他严重不良后果。认定是否属于“重大损失”或“特别严重后果”,直接影响到量刑轻重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应当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权利人的经济损失特别巨大甚至无法弥补或者导致破产的;2.侵犯的商业秘密涉及国计民生的;3.造成恶劣的国内国际影响无法挽回的,以上三种情况可以认为是“特别严重后果”。本案好又多公司的商业秘密是权利人好又多公司花费巨大资金,投入许多人力物力,在较长时间里逐步开发和建立起来的,被告人的盗卖行为虽然尚不足以认定为造成“特别严重后果”,但可以认定使好又多公司遭受“重大损失”,使该公司经营业绩大幅下降,导致竞争优势丧失或弱化,尤其是出售对象是同行业竞争对手,此种危害性更大,甚至是致命的。在本案中经广东怡合资产评估事务所估评证明好又多公司自1997年9月初开始业绩下跌,月销售收入较8月份下跌15.63%即669万元。当然,由于现行法律法规尚未就侵犯商业秘密所造成的损失如何评估作出规定,这种评估方式是否科学、合理也有待进一步探讨,但可以作为参考,证明被告人李建新的行为具有很大的社会危害性,应受刑罚处罚。

四、对被告人李建新的行为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一十九条判处。1992年12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第一款第(四)项规定:“盗窃的公私财物,既包括有形财物,也包括电力、煤气、天然气、重要技术成果等无形财物。”商业秘密具有无形财物的特征,也应属于无形财物的范畴。即使按当时的刑法处理,本案被告人李建新的行为也应构成盗窃罪。李建新盗卖好又多公司商业秘密的行为虽然发生于1997年8月13日,但此后处于连续状态,直至1997年10月13日的商业资料他也窃取了,其犯罪终了之日已跨越到新《刑法》的适用阶段,按照处理连续犯的原理,其整个行为应当按新刑法处理。另外,1997年11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二条第一款第(六)项规定:“盗窃技术成果等商业秘密的,按刑法第二百一十九条的规定定罪处罚。”按照刑法规定,侵犯商业秘密罪的法定刑较盗窃罪轻,因此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一十九条的规定以侵犯商业秘密罪对本案被告人李建新定罪量刑并不违反“从旧兼从轻”的原则。

案例三福州仲裁首例违法售房双倍赔偿案

[案情简介]

2001年底起,孙某等11户消费者陆续与福州市马尾快安房地产开发公司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按照约定缴纳了购房款。直到2002年11月,孙某等才获悉,由于该房地产开发公司未能归还建设银行的贷款,福州市马尾区人民法院已于2001年7月向福州房地产交易中心发出通知,依法将该公司开发的住宅楼包括孙某那套在内的15套商品房进行司法冻结,停止办理这些房产的过户交易手续。但开发商在销售房屋时却故意进行隐瞒,致使购房者无法办理商品房预售登记备案,直到2003年仍无法取得房产证。孙某等人投诉到福建省消费者委员会。由于购房合同中约定,出现争议后由仲裁委员会仲裁,故省消委会建议购房者申请仲裁,并向仲裁委提供了调查意见。

[处理]

2003年11月5日,福州市仲裁委员会受理了孙某等要求裁决该房地产开发公司合同欺诈的申请,成立了仲裁庭审理此案。经审理查明,申请人所述事实清楚,被申请人在明知标的物已被马尾区人民法院司法冻结的情况下,故意隐瞒这一重要事实,与申请人签订了商品房买卖合同,被申请人这一行为应该被认定为欺诈行为。2004年1月17日,仲裁庭作出裁决:依照《合同法》第54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和《福建省房屋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第15条的规定,决定撤销双方所签订的《商品房买卖合同》,开发商返还11户消费者购房款共计1257056元,并赔偿经济损失1257056元。

[评析]

虽然,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但法律界人士提醒,双倍赔偿的适用不同寻常。《解释》中第8条、第9条虽然规定了5种售房人“承担不超过已付购房款一倍的赔偿责任”的情形,但是真要证明买房人所遭受的损害属于这5种情形并不容易。

首先,适用双倍赔偿的前提必须是“导致商品房买卖合同目的不能实现的,无法取得房屋的” 第8条和“导致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解除的” 第9条,也就是说,买房人如果能够取得房屋,就不再适用这两条双倍赔偿的条款。其次,第9条中有关开发商“故意隐瞒”的“故意”也是很难确定的。此外,《解释》第10条还确定了如果开发商将买房人已购的房子另外卖给第三方,法院可以判令开发商与第三方签订的合同无效,购房者此时就不能再要求双倍赔偿了。这和一般老百姓理解的“买一赔一”有着本质的不同。在一定情况下,房子拿不到了,才有可能获得双倍赔偿”,如果能拿到房子,就不适用双倍赔偿。

[启示]

过去,《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消费欺诈仅仅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随着法律的不断完善,新的司法解释对房产欺诈的具体情形作出了进一步的明确的规定。这次福州仲裁委员会对上述案件中欺诈行为的裁定,就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意见》第68条,“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欺诈行为”的规定作出的。《福建省房屋消费权益保护条例》第15条规定:“故意隐瞒房屋权利受限情况,诱使消费者购买的,消费者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变更或撤消合同,并可以要求经营者加倍赔偿损失。”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的规定,经营者有欺诈行为的,消费者可以得到双倍赔偿。此外,根据法律的相关规定,消费者不仅可以获得双倍赔偿,而且可以获得违约金、赔偿金。这就是说,涉嫌欺诈的经营者面临着加重的惩罚。本案例也提醒购房者,购房前一定要了解开发商的资质、信誉等,并事先向房地产产权交易登记部门查询自己看中的房子是否在可预售的范围之内。

案例四国讯通讯广场的“三包规定”

[案情简介]

郑州消费者张女士在二七广场“国讯通讯广场”购买了一部“VK330手机”,价值1500元。使用不到一周,发现手机一直出现“网络搜索”故障,销售人员说等手机再次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再来。时隔一天后手机又出现了“网络搜索”故障,经商场的售后部门检测,硬件没有问题,是软件没有升级所致。软件升级后不久,同样的故障又出现了。销售人员告诉张女士需售后出检测报告,方可调换。经售后部门检测证明是硬件问题,并出具了检测报告,商家给消费者调换了一台主机。但新机使用仅七天,再次出现“搜索网络”的故障。消费者向销售处售后服务的工作人员提出:不到半个月换了两部手机,并出现同样的质量问题,已经对这个品牌的手机没有任何信心了,能不能再换一个牌子的,还在这里购买。工作人员称不能退钱,只能换同价位的或者添钱购买其他价位的商品。张女士就在商场找了一款其他品牌的手机。开过票后,一位专管售后服务的徐经理说:“你们的盒子受潮了,影响我们的二次销售,不能换其他牌子的。”张女士为了能尽快把手机换掉,就与其协商“盒子价值多少钱,要不出钱买,加钱也可以。”徐经理称:“厂家是不卖盒子的,你能买来我们还给你换,但是就是不能换其他品牌的。”之后,张女士多次到“国讯通讯广场”交涉换手机的事情,都遭到商场的拒绝,理由是盒子受潮了,影响二次销售,这是公司的规定,退手机更不可能。无奈之下,张女士到河南省消协者协会投诉。省消协接投诉后通知“国讯通讯广场”尽快解决张女士的事情,但是“国讯通讯广场”却不予理睬。省消协工作人员与消费者一起到“国讯通讯广场”处理投诉,但徐经理不在,在电话中约定次日上午到省消协处理问题,徐也未到。时至今日,“国讯通讯广场”仍然对省消的调查置之不理,张女士问题手机的投诉也未解决。

[评析]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九条规定: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消费者有权自主选择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经营者,自主选择商品品种或者服务方式,自主决定购买或者不购买任何一种商品、接受或者不接受任何一项服务。消费者在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时,有权进行比较、鉴别和挑选。第二十三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按照国家规定或者与消费者的约定,承担包修、包换、包退或者其他责任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或者约定履行,不得故意拖延或者无理拒绝。在该投诉中,双方的焦点在商品的外包装上,商家坚持包装损毁不能退换,但在商品的使用说明及三包规定中,却找不到必须保留包装盒的任何规定。换句话说,如果消费者买到商品后随即就将包装盒扔掉,难道就意味着放弃了自己的三包权利?《商品三包规定》第九条:产品自售出之日起7日内,发生性能故障,消费者可以选择退货、换货或修理。退货时,销售者应当按发票价格一次退清货款,然后依法向生产者、供货者追偿或者按购销合同办理。

第十条:产品自售出之日起15日内,发生性能故障,消费者可选择换货或者修理。换货时,销售者应当免费为消费者调换同型号同规格的产品,然后依法同生产者、供货者追偿或者按购销合同办理。

案例五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及诉讼中的举证责任

——陈梅金、林德鑫诉日本三菱汽车工业株式会社损害赔偿纠纷案

[案情简介]

1996年9月13日,原告陈梅金之夫、林德鑫之父林志圻乘坐本单位(福建省莆田市交通局车辆购置附加费征收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莆田车购办)的闽B00693号日本产三菱吉普车从莆田市前往福州市。途中,该车前挡风玻璃突然爆破,林志圻因爆震伤经医院抢救无效而死亡。交通管理部门经现场勘查后认定,此次事故不属于交通事故。事故发生后,为查明玻璃爆破的原因,被告三菱公司将破碎的玻璃运至玻璃的生产厂日本旭硝子株式会社,委托其鉴定。旭硝子株式会社的鉴定结论为:本次发生挡风玻璃破碎的原因,并非玻璃本身有质量问题,而确属外部因素造成。对此结论,陈梅金、林德鑫不同意。后经莆田车购办委托国家质检中心对损坏的玻璃进行鉴定,得出推断性结论为:前挡风玻璃为夹层玻璃,在不受外力作用下,夹层玻璃自身不会爆裂。后原告陈梅金、林德鑫向三菱公司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办事处所在地的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判令被告对林志圻之死承担责任,给原告赔偿丧葬费、误工费、差旅费、鉴定费、抚恤金、教育费、生活补助费等共计人民币50万元。双方主要观点如下:

原告诉称:

(1)汽车前挡风玻璃突然爆破,林志圻因爆震伤经抢救无效死亡。这说明林志圻在乘车死亡问题上本身无过错,其死亡与汽车前挡风玻璃突然爆破有关,因果关系是明确的。

(2)被告未经许可私自将挡风玻璃运往日本的玻璃生产厂家进行鉴定,是错误的,该鉴定结论无效,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后被告虽将玻璃由日本运回北京,但运回的玻璃是否为事故车上的那一块,已经无法确定。且该玻璃送至质检中心时已经碎成一个平面,无法进行玻璃强度试验和爆破原因分析。质检中心在此情况下仅凭几张玻璃破损照片而得出一个推断性结论,这个结论不应成为定案的根据。

(3)即使按玻璃生产厂家的两次鉴定结论和国家质检中心的结论,也只是说该挡风玻璃不受外力作用不会爆破,但都没有说明是受了何种外力。如果所受外力是正常合理的外力,这证明玻璃的爆破还是属于质量问题,被告依法还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4)现在原物破损,证据丢失,举证责任应当转移由被告承担。被告在原审期间主张再用同批号的其他前挡风玻璃交由质检中心去进行实物鉴定,是不合理的。种类物与特定物不可能等同,即使同期同批中其他的玻璃经鉴定没有质量问题,也不等于爆破的这一块没有质量问题。如果被告除此以外再不能举证,应当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

三菱公司答辩认为:

(1)涉及本案的三个鉴定结论,至少由陈梅金、林德鑫选定的鉴定单位国家质检中心所做的鉴定结论,应该成为定案的根据。

(2)挡风玻璃的生产厂家原已根据被告提交的前挡风玻璃破损照片制作出第一份鉴定报告。因车主莆田车购办对仅用照片没有实物进行鉴定提出异议,被告本着对用户负责的精神,才把破损玻璃运往日本进行鉴定。被告人根本不是私自将玻璃运往日本,不能因此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责任。

(3)事实证明事故车的玻璃不存在产品缺陷,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不应当由被告人承担产品责任。

[处理]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作为第一审法院,经过审理后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款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本案查明的事实不能证明被告三菱公司在林志圻死亡问题上有过错,林志圻的死亡与三菱公司无必然的因果关系。原告陈梅金、林德鑫要求三菱公司赔偿因林志圻死亡所遭受的损失,没有事实根据和法律依据。据此判决:驳回原告陈梅金、林德鑫要求被告三菱公司赔偿损失人民币50万元的诉讼请求。案件受理费10010元,由原告陈梅金、林德鑫负担。

原告陈梅金、林德鑫不服一审判决,向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认为:原审对本案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判决驳回上诉人陈梅金、林德鑫的诉讼请求,是适用法律错误,应当改判。

法院依照《民事诉讼法》第153条第1款第2项的规定,于2000年8月10日判决:(一)撤销一审民事判决;(二)本判决生效后30日内,被上诉人三菱公司赔偿上诉人陈梅金、林德鑫交通费、住宿费、误工费、鉴定费、丧葬费、死者生前抚养人所必需的生活费、受教育费及死亡赔偿金共计人民币496901.9元;(3)一、二审诉讼费各10010元,均由被上诉人三菱公司负担。

[评析]

此案是因汽车产品缺陷导致人身伤害的典型案例,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产品质量致害的归责原则;二是对缺陷的主张与反对的举证问题。

(一)关于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29条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缺陷产品以外的其他财产(以下简称他人财产)损害的,生产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生产者能够证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承担赔偿责任:(1)未将产品投入流通的;(2)产品投入流通时,引起损害的缺陷尚不存在的;(3)将产品投入流通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尚不能发现缺陷的存在的。” 《产品质量法》第29条,规定的是一种严格责任,也叫无过错责任,是一种特殊的民事侵权责任,在该种责任制度下,只要发生了与产品缺陷有关的人身或者其他财产损害,生产者就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生产者只有在能够证明产品具有未投入流通的三种法定情形时,才能够免除这种赔偿责任。也就是说,生产者有无过错并不影响产品责任的存在。实践证明,通常情况下,产品缺陷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就已经存在。而在产品生产过程中,生产者一直处于主动、积极的地位,只有他们才能及时认识到产品存在的缺陷并能设法避免。大多数消费者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对整个生产过程的了解,不可能及时发现产品的缺陷并以自己的行为防止其造成的危险。正是由于生产者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所处的这种特殊地位,才使法律将产品责任规定为严格责任。

本案一审法院援引《民法通则》关于过错责任的规定作出驳回原告请求的判决,忽视了原告是以产品(汽车玻璃)有缺陷为基础而提出损害赔偿要求的背景,而将此案作为一般民事案件。这是一审法院作出错误判决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法院就可能并不集中关注产品是否存在缺陷以及证明缺陷存在及其与损害事实之间的联系等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是正确处理本案的关键所在。二审法院正是将此案作为产品质量损害纠纷才得以把握住了这些关键问题,从而进入了正确处理案件的路径。

(二)关于产品责任诉讼中的举证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64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此即“谁主张,谁举证”原则。上诉人陈梅金、林德鑫主张林志圻是在乘坐被上诉人三菱公司生产的三菱吉普车时,因前挡风玻璃在行驶途中突然爆裂而被震伤致猝死。为此,陈梅金、林德鑫提交了医院诊断、尸表检查结论、事故通知书等证据。这些证据排除了钝器击伤或汽车追尾等外力因素,证实林志圻是在前挡风玻璃突然爆破后因爆震伤死亡,满足产品产生了问题、造成人身伤害、损害事实与产品发生的问题之间存在必然因果关系等三个要件,足以支持陈梅金、林德鑫的主张。

前挡风玻璃突然爆破是否属于该产品的缺陷,是本案双方当事人诉争的焦点。根据《产品质量法》第29条的立法原意,对这一问题的举证责任,应当由生产者承担。生产者如不能证明前挡风玻璃没有缺陷,而是受某一其他特定原因的作用发生爆破,就要承担产品责任。三菱公司在本案中提交了前挡风玻璃生产厂家日本旭硝子株式会社出具的两份鉴定报告。由于旭硝子株式会社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72条所指的法定鉴定部门,且该单位与鉴定结果存在着利害关系,因此对这两份鉴定报告法院不能予以采信。国家质检中心虽然是莆田车购办委托的法定鉴定部门,但是国家质检中心出具的报告,是在前挡风玻璃从日本运回中国后已失去检验条件的情况下,仅凭照片和相当破碎的玻璃实物得出的推断性分析

结论,并且没有说明致前挡风玻璃突然爆破的外力是什么,对本案事实没有证明力,故法院也不能予以采信。

本案惟一证明产品是否存在缺陷的物证——爆破后的前挡风玻璃,莆田车购办在与被上诉人三菱公司约定封存后,曾数次提出要交国家质检中心检验鉴定。三菱公司承诺后,却不经莆田车购办许可,就擅自将玻璃运往日本;后虽然运回中国,但三菱公司无法证明运回的是原物,且玻璃此时已破碎得无法检验。三菱公司主张将与事故玻璃同期、同批号生产出来的玻璃提交给国家质检中心进行实物鉴定,遭上诉人陈梅金、林德鑫的反对。由于种类物确实不能与特定物完全等同,陈梅金、林德鑫的反对理由成立。在此情况下,举证不能的败诉责任理应由三菱公司承担。

《产品质量法》第32条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受害人人身伤害的,侵害人应当赔偿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废者生活补助费等费用;造成受害人死亡的,并应当支付丧葬费、抚恤费、死者生产抚养的人必要的生活费等费用。”“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受害人财产损失的,侵害人应当恢复原状或者折价赔偿。受害人因此遭受其他重大损失的,侵害人应当赔偿损失。”上诉人陈梅金、林德鑫主张由被上诉人三菱公司赔偿丧葬费、抚恤金、死者生前抚养人所必需的生活费、受教育费、误工费、差旅费、鉴定费等各项费用共计人民币50万元,为此提交了相关的各种费用凭证。在三菱公司必须承担举证不能责任的情况下,二审法院对陈梅金、林德鑫的主张予以支持并作出相应判决,是符合法律规定的。

案例六酒瓶炸瞎少年眼厂家被判赔损失

[案情简介]2002年5月24日傍晚,放学回到家中的王某应父母的要求去小店购买啤酒。因为没有食品袋,王某只好用两手夹提着四瓶啤酒回家,毕竟人小力弱,没走多远王某就停了下来歇歇。突然,只听到一声刺耳的玻璃瓶爆炸声,王某的脸上已经血流不止,碎玻璃片无情地扎入了他的右眼。虽经多家医院诊治,王某的右眼至今仍无视力,惟一复明的希望须待其成人后做人工晶体植入手术,经法医鉴定,王某的伤势已构成七级伤残。王某的家人发现这四瓶啤酒的B瓶生产日期最早的是92年,最近的也是98年,远远超出了国家建议使用2年的年限。嗣后,王某的家长向长兴县工商局消费者协会投诉,因调解无果起诉至法院。

[处理]

法院审理后认为,作为生产者的钱啤公司应对其产品及包装承担产品质量责任。虽然经司法鉴定排除了啤瓶自爆的可能,但该爆裂的啤瓶已超出国家建议使用年限,客观上加大了意外事故发生的可能,而且,啤瓶的商标纸上也无“易碎”、“小心轻放”等警示字样,因此,钱啤公司应对王某人身损害的结果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当然,王某用两手夹提四瓶啤酒的不当做法,也为意外事故的发生提供了可能,因此也存在一定的过错。经过法院调解,双方最终达成协议。

[评析]

产品责任系指产品使用、消费的过程中因产品瑕疵造成人身伤害或者财产损害所引起的民事责任,是现代民法中因产品质量不合格而引起的一种特殊侵权责任。

《民法通则》第121条规定:“因产品质量不合格造成他人财产、人身损害的,产品制造者、销售者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运输者、仓储者对此负有责任的,产品制造者、销售者有权要求赔偿损失。”《产品质量法》第31条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财产损害的,受害人可以向产品的生产者要求赔偿,也可以向产品的销售者要求赔偿。属于产品的生产者的责任,产品的销售者赔偿的,产品的销售者有权向产品的生产者追偿。属于产品的销售者的责任,产品的生产者赔偿的,产品的生产者有权向产品的销售者追偿。”《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11条规定:“消费者因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受到人身、财产损害的,享有依法获得赔偿的权利。”以上这些规定说明,在我国,产品致使人身、财产损害的民事责任属于侵权责任的范畴,并且实行严格责任制度(即无过错责任制度)。严格责任的成立取决于产品有瑕疵和损害系由产品瑕疵所致这样两个基本条件。我国《民法通则》第122

条规定的“产品质量不合格”,《产品质量法》第31条规定的“产品存在缺陷”等指的就是病》的瑕疵。所谓瑕疵,国际上一般是指产品的“不合理危险”状态或者“缺乏应有安全”的状态。关于损害系由产品瑕疵所致,即二者之间因果关系问题,受害人只要证明产品瑕疵是造成他所受损害的原因即可,他不必证明该瑕疵是损害发生的唯一原因或直接原因,因为产品致人损害总是以使用行为或消费行为为中介的。根据目前我国有关产品责任的法律规定,受害人既可以请求产品制造者承担赔偿责任,也可以请求产品销售者承担赔偿责任,还可以同时请求销售者和制造者承担赔偿责任。无论是产品制造者还是产品销售者,都应当首先向受害人承担责任,然后由其向造成产品瑕疵者追偿。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1条和第42条的规定,经营者(包括生产者、销售者、运输者和保管者)因产品瑕疵承担以下民事责任: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人身伤害的,应当支付医疗费、治疗期间的护理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等费用,造成残疾的,还应当支付残疾者生活自助费、生活补助费、残疾赔偿金以及由其扶养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费等费用;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的,应当支付丧葬费、死亡赔偿金以及由死者生前扶养的人必需的生活费等费用。值得强调的是,在实行严格责任的情况下,被告虽然不可能以自己没有过错而免除责任,但可基于下面三点事由主张免除或减轻责任:(1)受害人的故意或者重大过失;(2)非正常使用或错误使用;(3)产品已过有效期限。

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这是法律对社会主义生产和销售企业的基本要求,是其起码的职业道德,是关

系到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问题,对于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也有着重要意义。

案例七市场分割卡特尔应受反垄断法禁止

------杰?帕梅诉佐治亚州BRG公司案

[案情简介]

在1985年佐治亚州律师资格考试的准备过程中,上诉人与被上诉人佐治亚州BRG公司签订合同,接受该公司提供的律考辅导。在本案中上诉人声称因BRG和另一被上诉人HBJ公司之间订立了不合法协议导致BRG课程的价格提高。HBJ是美国最大的律考辅导课程提供商。本案争议的焦点是被上诉人之间在1980年签订的协议是否违反了《谢尔曼法》第1条。

从1976年开始,HJB就在有限的基础上提供佐治亚州律考辅导课程,并且在1977年到1979年期间,HJB与BRG之间展开了直接和激烈的竞争。在那时,双方都是佐治亚州律考辅导课程的主要提供商。在1980年初,两方达成协议,授予BRG在佐治亚州销售HBJ教材和使用Bar/Bri商号的排他性权利。双方同意HBJ不会在佐治亚州与BRG竞争,BRG也不会在佐治亚州以外与HBJ竞争。根据该项协议,HJB获得每一个BRG注册学生100元并且可以获得超过350元后的所有利润的40%。在1980年的协议之后BRG的学费立刻从150元涨到400元。

上诉人诉称,被上诉人之间关于被上诉人中的一方退出佐治亚州市场的协议安排违反了《谢尔曼法》。

[处理]

北佐治亚联邦地区法院作出简易判决,支持被告。作为原告的法学院学生提起上诉。联邦第十一巡回上诉法院维持了下级法院的判决。但是,联邦最高法院认为,互为竞争的律考辅导课提供方之间的协议不合法地限制了贸易因而违反了谢尔曼法,遂作出判决:撤销原判并发回重审。

[评析]

本案清楚地表明了横向市场划分应适用本身违法原则。在本案中,联邦最高法院法官明确指出,上诉法院在其判决中认为“竞争者之间划分市场或细分市场的安排不是违法的,除非他们是对以前双方发生竞争的市场进行划分”这一观点是错误的。而HBJ和BRG“相互之间同

意不在其他的地区进行竞争。无论他们双方之间是否在这个被划分的市场进行经营活动,或者是否他们其中之一在此市场经营,另一个在彼市场经营,这种协议是反竞争的。甚至HBJ 和BRG在1980年订立的协议从表面上来看就是不合法的”。

实际上,本案是就市场划分达成的卡特尔,和价格卡特尔一样,确属典型的限制竞争行为。

案例八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行为的法律责任

——江都市照相馆业主诉江都市教育局不正当竞争案

[案情简介]

1994年5月27日,江都市教育局下发江教(1994)字第70号《关于统一拍摄中学生学籍照片的通知》,要求从该年起,今后全市普中、职中一年级新生学籍照片按统一尺寸、统一色彩、统一背景的要求拍摄。该教育局将此项工作委托江都市教育实业公司统一组织巡回上门服务。该通知发出后,江都市教育实业公司按照通知要求编制印发了拍摄日程表,实际拍摄了40余所学校新生学籍照片。在拍摄遇到阻力的情况下,江都市教育局及江都市教育实业公司的有关工作人员声称:不按“三统一”标准拍摄的照片不能办理新生学籍卡。在该通知下发之后,江都市教育实业公司组织拍摄过程中,全市各地学校附近的照相馆纷纷以其正常的经营活动受到严重干扰为由,先后向江都市工商局、信访部门、人大反映情况,要求江都市教育局撤回该通知,但一直未果。1994年11月,38家照相馆业主、承包人、负责人联名起诉到江都市人民法院,请求宣布江都市教育局的该通知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第7

条的规定,并判令江都市教育局、江都市教育实业公司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赔偿损失。

[处理]

江都市人民法院经审理查明:江都市教育实业公司是江都市教育局开办的经济实体,双方订有承包协议,协议约定甲方(教育局)向乙方(实业公司)的经营活动提供方便,并在本系统内(局机关及学校)的业务上尽可能给予帮助。乙方经营所获利润由双方按比例分成。江都市教育局只将使用标有“94江都市教育局”汉语拼音缩写背景授权给江都市教育实业公司,从未表示其他照相馆可以使用相同背景。据统计,江都市教育实业公司代拍摄了学籍卡照片1万多份,每份收费4.95 元,获纯利润2万多元。

江都市人民法院认为,江都市教育局通过行政手段将新生学籍卡照片的拍摄限定给其下属公司独家经营,而把其他照相馆排斥在拍摄新生学籍卡的市场之外,其行为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第7条第1款的规定,应认定为不正当竞争行为。根据该法第30条的规定,江都市教育局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应由其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教育管理机关制止和纠正。因而不属于人民法院民事案件受案范围。依据《民事诉讼法》第111条第3项规定,法院应告知原告向有关机关申请处理。鉴于原告坚持起诉,法院亦已立案管理,应裁定驳回原告对江都市教育局的起诉。江都市教育实业公司是江都市教育局所属单位,其拍摄行为是基于该通知委托而进行的,在江都市教育局的上级机关对其行为是否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认定之前,江都市教育实业公司赔偿责任不明确。因此,在江都市教育局上级机关处理之前,江都市教育实业公司不能单独成为民事侵权主体,故江都市教育实业公司的赔偿与否应视上级机关对江都市教育局的处理结果而定。如果单纯处理原告的赔偿问题,就可能造成审判权代替行政权。因此,原告对江都市教育实业公司的起诉应同时驳回。据此,江都市人民法院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08条,第111条第3项的规定,裁定驳回原告永春照相馆等38人的起诉。

永春照相馆等38人不服一审判决,向扬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上诉。

扬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江都市教育局下发通知的行为是否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依照《反不正当竞争法》第30条的规定,应由其上级机关予以确认并纠正,因而不属于人民法院主

管。江都市教育实业公司的经营行为是基于江都市教育局下发的通知而产生,赔偿与否应视有关部门对江都市教育局的处理结果而定。据此,驳回上诉,维持原裁定。

[评析]

本案一、二审法院的处理是正确的。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30条规定:“政府及其所属部门违反本法第七条规定,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限制其他经营者正当的经营活动,或者限制商品在地区之间正常流通的,由上级机关责令其改正;情节严重的,由同级或者上级机关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被指定的经营者借此销售质次价高商品或者滥收费用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没收违法所得,可以根据情节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因此,上级机关对行政机关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行为享有行政处理权,或者说行政处理权专属于上级行政机关。

有的人认为,对于行政机关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行为也能够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0条的规定,由行政机关对受损害的经营者给予民事赔偿。这是不正确的。因为,行政机关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行为的实施主体不属于《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0条规定的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主体的范围,我们知道,《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0条规定的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主体必须是经营者。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条第3款之规定:“本法所称的经营者,是指从事商品经营或者营利性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而行政机关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行为的实施主体被明确限定为“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属于经营者的范围。

案例九县地税局为何败诉

[案情简介]

陈某原属某县农民,1992年6月到厦门打工,后以个人的名义承包了一些防水施工工程。1996年8月15日,该县地税局收到一封举报信,称陈在厦门经营期间,从未申报缴纳个

人所得税。该局遂根据国税发[1996]127号第15条和国税函602号文第6条规定,组织调查组(本局干部4人和县法院法官2人)于1996年11月4日南下厦门调查陈某偷税一案。

调查中,地税局按陈某于1993年、1994年、1995年3年从武汉防水材料厂所购进材料,估算出陈可取得收入3761847元,扣除材料及成本费用2045919.6元,应税所得额1615928.3元,考虑有其他未核实的扣除费用,最后核定陈某3年共应缴个人所得税537930元,加收滞纳金592635元。1996年11月7日,调查组在厦门代表地税局向陈某下达核定税款通知书,限其于1996年11月8日前缴清上述税款和滞纳金。1996年11月8日,调查组代表该分局下达限期缴税通知书,责令陈于1996年11月9日前缴清上述税款及滞纳金。陈某仍拒缴税款。1997年1月15日,该县地税局以特快专递向陈某发出了《税务处理决定书》,要求陈某缴纳个人所得税537930元,并处以应纳税款1倍的罚款537930元,陈某仍未缴纳。1997年2月14日,县地税局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县人民法院于1997年3月31日查封了陈某在县城的两栋已出租的房产。1997年4月1日,陈某向县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撤销县地税局税务处理决定书。

[处理]

县人民法院受理该案后于1997年4月28日开庭审理。在庭审中,陈某辩称根本未收到处理决定书,并出示了其于1996年8月11日在厦门市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2.8万元的有关证明以及厦门市公安局确认其在1992年6月至1995年期间以厦门市为其经常居住地的证明。经过审理,县人民法院于1997年5月20日作出一审判决:(1)撤销某县地税局作出的税务处理决定;(2)县地税局负担房屋被查封期间的租金损失4942元。一审案件受理费15100元由县地税局负担,诉讼中其他支出5000元,由原告陈某负担。

[评析]

本案法院的审理结果是正确的,地税局的行政行为从程序到实体都存在不少错误的地方,其在行政诉讼中败诉是必然的。

(一)县地税局对陈某在厦门的所得没有税收管辖权。《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35条规定,自行申报的纳税义务人,应当向取得所得的当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原告陈某从1992年起一直在福建厦门做工,其在厦门施工所取得的收入应当向厦门市税务机关申报纳税,县地税局对陈某在此期间取得的收入没有税收管辖权。况且,厦门市公安局出具了原告陈某1992年6月至1995年期间在厦门居住、厦门为其经常居住地的证明,因此,县地税局对此案行使管辖权是错误的。

(二)县地税局核定税款的主要证据不足。县地税局在核定陈某的应税额时,主要根据陈某从武汉防水材料厂购进的原材料数来推算其施工面积,按推算出的面积进而计算出应税收入,没有考虑代购原材料、购进原材料卖出等因素,其所计算出的应税收入是不准确、不真实、不合法的。

(三)地税局在行政执法调查过程中邀请法院配合调查不妥。法院依法对行政案件独立行使审判权,只有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法院认为有必要的,才可以自行调查取证。这明确了法院与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活动中有关行政职能的分工。本案中,税务机关调查陈某偷税一案,请法院配合调查超越了法院的职权。即使确需有关部门配合也应请公安机关协助,偷税案件的查处已由检察院移交给公安机关主管。

(四)作出行政处罚的决定违反法定程序。《行政处罚法》第31条规定:“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行政处罚法》第42条规定:“行政机关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听证的,行政机关应当组织听证。” 国家税务总局1996年9月28日国税发(1996)190号《税务行政处罚听证程序实施办法》第2条规定,税务机关对公民作出2000元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之前,应当向当事人送达《税务行政处罚事项告知书》,告知当事人已经查明的违法事实、证据、行政处罚的法律依据和拟将给予的行政处罚,并告知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本案中,县地税局在作出最终的处罚决定之前,既未告知当事人已经查明的事实、证据、法律依据、拟将给予的行政处罚,也未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就直接给当事人处罚并冒然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这是违反法定程序的。

案例十海南发展银行关闭清算案

[案情简介]

为稳定金融,优化海南金融组织结构,同时也为了建立一个更高层次的筹集、运用资金的渠道,海南省政府于1994年3月成立了海南发展银行筹备领导小组,并提出了由改造信托公司设立一家商业银行的思路。经过大量的活动,1995年8月8日,海南发展银行创立大会召开。创立大会的会场被布置得异常隆重,充满了喜庆的气氛。“海发行”以原富南信托、吉亚信托、蜀兴信托、浙琼信托及华夏金融公司为基础,另有40多家企业包括北方工业公司、

中远集团等国家大型企业入股。“海发行”的注册资本金为16.77亿元,实收资本金10.7亿元,股东47家,海南省政府为控股股东。

海南省政府对“海发行"寄予了厚望。然而,困扰海南金融业的资金短缺难题,不会因为“海发行”的建立而消失,开拓资金来源成为“海发行"的主要难题,而“海发行”特殊的组建方式更是“海发行”成长的重大包袱。“海发行”是在合并5家信托的基础上组建的,5家信托机构,除富南外,其余4家都是没有获得经营金融业务许可证的机构。难处理的是这些机构在1993年以前房地产热时,大量的高成本资金压在房地产上,资产不能动,财务状况恶化,债务压力极大,资产负债比例畸形发展。显然,“海发行”的当务之急是扩大存款规模,为此,“海发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把存款同部门、个人的考核挂钩,奖优罚劣;实行上门服务,提供结算便利等。当时,由于房地产的降温,海南对资金的吸引力已大不如从前,要拉来资金,仅有良好的服务态度是不行的。于是,“海发行”不得不沿袭原来那些信托公司的做法——高息揽存。1996年,“海发行”5年期存款利息一度高达22%,虽然此后有所下降,但仍比国家规定的利息高出许多。一批有实力的客户走进了“海发行”的营业大厅。截止到1996年底,成立仅1年多的“海发行”全行资本营运规模便达到86亿元,比1995年增长26%,比开业前增长94.3%,几乎翻了一倍;各项存款比开业前增长152%,贷款比开业前增长97.8%,偿还了59%的历史债务,全年实际利润1.25亿元。1997年3月,“海发行”作为一级会员加入了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尽管资金成本普遍较高,但事实上是加快了“海发行”的融资速度,海外金融业务也开始起步。1997年,“海发行”更上一层楼,到年底时,“海发行”的资金规模发展到106亿。“海发行”成为海南省政府对外融资的希望。

然而,就在“海发行”大步向前的时候,海南的金融形势却急转直下。海南省原有城市信用社34家,分布在14个市县。截止到1997年6 月30日,这些信用社的资产总计137亿元,负债总计141.53亿元。它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资产充足率低,超负荷经营;备付率低,清偿能力不足;资产质量恶化,不良贷款比例高;存贷比例高,违规投资严重;负债结构不合理,拆入资金大大超过规定比例;贷款投资大量投向房地产等。

问题总是要爆发的。1997年5月,海口人民城市信用社主任陈琪作案潜逃。这一事件引起该社储户产生恐慌心理而挤兑存款。继而琼山金海城市信用社由于股东大量贷款不还引起支付危机,随后波及全省十几家城市信用社,引发海南省城市信用社较大面积的支付危机。

1997年8月,海南省人民银行先后派出34个工作组,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对全省城市信用社清理整顿,摸清底数,在此基础上先后比较了各种解决方案,最终选择了保留1家、关闭5家,其余28家并入“海发行”的方案。为什么要选择此种方案?当时的人民银行海南分行行长马蔚华是这样说的:海南发展银行是股份制银行,可以向全国企业募集股金来解决资本金不足的问题;海南发展银行可以在其他经济发达的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实行跨省经营,有利于逐步消化现有包袱;海南发展银行拥有海南省政府这样的大股东,有利于依法收贷;海南发展银行作为商业银行,可以利用人民银行的再贷款支持。这个方案上报总理办公会,朱总理两次召开专门会议研究之后,最终批准了这个方案,并作出了由人总行提供救助性

贷款,海南省政府积极追缴债务的安排。可以说,建国以来这是央行首次采用这种方式救助一家地方性商业银行,这也是海南挽救金融危机的机会,海南省政府感到了极大的压力。此后的数月可以说海南省政府的主要工作就是挽救金融局势。

人总行批准的《处置海南城市合作信用社支付危机的事实方案》实施初期,在人民银行再贷款的支持下,严重的金融危机得到缓解,海南的金融信誉和金融秩序也随着债务的持续支付开始逐步恢复,保证了海南春节前后的经济和社会稳定,“海发行”各分支机构2月份还一度出现存大于贷的局面。在这种表面平静的形势下,一部分再贷款资金甚至被移往岛外,筹备设立分支机构。

但是,由于海南整体经济环境未能给处置危机后的“海发行”提供新的后续资金,其清偿能力只能依靠人民银行再贷款支撑,加上接受和托管城市信用社后,由于原城市信用社债权债务十分混乱,清算工作举步维艰,“海发行”存在已久的自身经营问题也一一暴露。

1998年3月22日,人总行在陆续给“海发行”提供了40亿元的再贷款支持后给其“断奶”,“海发行”丧失了清偿能力,其在公众和金融同业中的信誉也丧失殆尽,再度出现了大面积的挤提现象:几次限额提款加剧了人们的恐慌心理,支付危机6月初已经到了个人储户每日只可以支取100元的程度。为了向人总行和国务院有个交代,海南省政府一面动员资金进入“海发行”,包括相当一部分财政资金,一面组成公检法工作组于5月份进入“海发行”协助追缴债务。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甚至发文,暂缓收取所有关于“海发行”债权案件的起诉费用。然而此刻的“海发行”已大势所去,再怎么努力也无济于事了。

[处理]

为了防止支付危机进一步蔓延,造成社会动荡,引发地区性金融风波,国务院、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1998年6月21日关闭海南发展银行,同时指定中国工商银行托管海南发展银行的债权债务,对境外负债和境内居民保证支付,其余债务待组织清算结束后清偿。海南省政府惟一掌握的商业银行因此退出市场。

[评析]

(一)“海发行”退出市场的原因

1997年12月16日“海发行”兼并28家城市信用社,加快了“海发行”信用下滑,最终导致“满盘皆输”。同时,将央行给“海发行”的再贷款大部分支付给了“关系企业”(央行明确规定,给“海发行”的应急款只能用于支付个人储户),以致“海发行”无力应对个人储户,这才是“关闭海发行”这一悲剧出现的直接原因。

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

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教学中的实践与 反思 摘要: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学中有一种被广泛运用的教学模式――行动导向,行动导向又称为实践导向,它主要包括的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法以及项目教学法等。本文简单介绍了案例教学法,具体阐述了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教学中的运用,以及笔者对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实践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经济法;案例教学;实践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教育者本着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宗旨,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以案例为基本素材,将学生引入特定的真实情境中,通过师生、生生间的多向互动,积极参与平等对话和研讨,重点培养学生的批判、反思意识及团队合作能力,有效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师“灌输式”教学法的弊病之一是学生没有学习压力,“灌输式”教学实际上培养了学生懒于学习和思考的惰性,尤其在教师苦口婆心地“灌输”陈旧、过时、空洞理论的时候,更使课堂气氛显得压抑和沉闷,导致学生

学而生倦,学而生厌。 运用哈佛大学的案例教学法成功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哈佛大学法学院的大量“法学判例”,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大量“临床病例”,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大量“商业实例”以及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大量“公共决策案例”为哈佛教学改革和创新,即案例教学提供了活生生的素材。让学生接触大量案例,即强迫每个学生充当“法官”“律师”“医生”“企业家” “政府官员”等角色,设身处地地从自己扮演的角色出发,参与案例分析和讨论,这不仅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迫使学生主动地学习。案例教学法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用于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准确掌握经济法的基础知识,提高分析和处理实际经济业务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实践 1.课堂教学的精心组织 (1)选择合适的案例。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案例是否恰当存在直接关系,好的案例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所学内容和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在选择案例时笔者既要考虑到案例与教学内容内在的联系、涵盖的知识点,还要考虑到案例的真实性、典型性、启发性和分析价值等。 (2)将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有机结合。就“经济法”课程而言,运用案例法教学时,在整个课程中不宜全部使用

经济法课程教学设计稿

《经济法》说课稿 说课人:刘敏 开场白: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今天我向大家介绍的课程是《经济法》,我将从课程设置、课程设计、教学资源、教学实施、教学效果、课程特色、课程思路七个方面逐一向各位同事进行简单的介绍。 一、课程设置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经济法》 授课对象:三年制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 课程性质: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基础课程 学时:64 学分:4 (二)课程定位 本课程属于我系经济类专业基础课,目前开设于我系会计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和工商行政管理专业。今天我主要针对市场营销专业中经济法的课程设计展开介绍。本课程主要放在学生第三学期开设,共64课时,其前导课程为《法律基础》,后续课程为《销售管理》、《商务谈判》等。 二.课程设计 (一)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在市场营销专业中开设经济法课程,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各有关经济方面法律的条文规定并能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在专业领域中运用经济法律的能力。我们将该目标分解为知识、能力与素质三个方面。 1、知识目标:

◆掌握公司、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的设立条件 ◆掌握合同的订立程序、法律效力及违约责任 ◆掌握商标、专利的注册条件及程序 ◆掌握经济仲裁及经济诉讼的程序 2、能力目标 ◆能够起草公司章程、撰写合伙协议 ◆能够处理涉及公司的常见经济法律纠纷 ◆能够进行常见合同的订立及合同纠纷的处理 ◆能够熟悉商标专利的注册申请程序 ◆能够运用经济仲裁、经济诉讼程序维护自身权利 3、素质目标 ◆增强法律意识 ◆树立守法、用法的法律观念 ◆激发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 经济法的内容非常广泛,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们以学生今后实际工作岗位任务需求为依据进行选择,同时适应学生今天学会学习,明天对口就业,将来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根据职业成长规律,适应学生认知水平进行了一下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本课程内容中主要包括公司法、中小企业法和合同法等经济法律,按照以下四个模块进行教学: 1.经济法基本理论 2.经济组织法律制度 3.市场运行法律制度 4.仲裁与诉讼法律制度

物理课堂教学案例研究的实践与思考

物理课堂教学案例研究 的实践与思考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物理课堂教学案例研究的实践与思考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翟厚岚摘要:教学案例研究正越来越多的用于教师校本教研和教师培训.在多年来,以物理课堂教学案例为教学手段的物理教师专业化培训和集体教学研究的教学实践中,通过撰写物理课堂教学案例及面向物理教师的培训授课活动,课题组对大量物理课堂教学案例作了较为深入的梳理分析和研究。对课堂教学案例的含义、课堂教学案例的建构、课堂教学案例的撰写、教学案例的解析与评价、课堂教学案例研究的类型等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本文从以上几个方面将我们课题组研究的成果做一个阐述。 关键词:案例研究;课堂教学案例;教学案例的建构;教学案例的分类 物理课堂教学案例研究,由于它具有描述现实教学中有意义的事件和特征的特点,可以帮助教师深入地、全面地理解复杂的课堂教学过程。因此,物理教学案例研究作为教学研究的一种方法或作为教师培训的一种教学手段,近年来被广泛的采用,同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那么,物理课堂教学案例研究与大家熟知的案例研究有什么不同呢? 案例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它已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学、法学和公共政策等领域。案例研究的研究对象通常是发生在当代的、研究者对相关因素无法进行控制的一类事件。从研究方法来看,案例研究是一种实证研究。它可以从事实资料出发,通过对实证资料和研究主题的理解,或者用已有的理论为参照,建构一个解释模型。把事实资料和模型相对照,如果它们相互匹配一致,这个理论模型就构成了对案例的解释。就此而言,实际的案例研究方法追求完整地、忠实地再现实际发生的事件,要求事实资料的准确性和逻辑推理的严谨性。案例研究的意义在于它包含了对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的解决方案。由于案例具有典型性,案例可以给人们一定的启发和思考,当再次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案例提供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就能够对人们有所借鉴。

国际经济法案例2

国际经济法案例选编 1、欧洲某公司与非洲某公司签订了一份FOB合同。在卖方欧洲公司将货 物交给承运人,承运人用吊装机械装运货物的过程中,部分货物包装被吊钩钩破,货物损坏。货物到达目的港后,买方经检验发现该损失,随即向卖方欧洲公司提出索赔。欧洲公司拒绝赔偿,并声称该损失应该由装运港的装运部门负责。 问题:(1)卖方的主张是否合理?(2)该损失应该由谁承担? 2、某公司以FOB条件向境外出售一级大米300吨,装船时经公证人检验, 货物符合合同规定的品质要求。卖方在货物装船后及时发出装船通知,但在运输途中由于海浪过大,大米被海水浸泡,当货物到达目的港后,只能按三级大米的价格出售,故买方要求卖方赔偿大米质量下降造成的差价损失。 问题:(1)卖方是否应对该损失负责,为什么?(2)如以CIF或CFR 贸易术语成交,卖方是否该对此项损失负责,为什么? 3、1995年1月5日,印尼某公司与非洲某公司签订一份FOB合同。合同 规定的交货期是1995年6月10。合同订立后,印尼公司在6月10日将货物全部准备妥当,准备装运。但非洲公司于6月30日才派船到达装 运港接运货物,此时发现,一部分货物已经丢失。对此,非洲公司向印尼公司提出索赔。 问题:(1)印尼公司是否应该赔偿该丢失部分的货物损失?(2)本案中,哪一方 负责安排海上货物运输保险? 4、有一份CIF合同规定:在货物到达目的港汉堡时凭装运单据支付现金 合同订立后1个月,货物出运,但由于运输途中遇险,不能到达目的港汉堡。当卖方持提单等装运单据要求买方付款时,买方以货物不能到达目的港汉堡为由,拒绝接受

单据和付款。但卖方认为,他已经按照合同规定的条件投保,买方应该接受符合合同规定的单据并支付货款。 问题:买方是否有权拒绝支付货款?为什么? 5、我国某公司与韩国某公司签订了一份CIF合同,进口电子零件。合同订立后,韩国公司按时发货。我公司收到货后,经检验发现,货物外包装破裂,货物严重受损。韩国公司出具离岸证明,证明货物损失发生在运输途中。对于该批货物的运输风险双方均未投保。 问题:(1)上述风险损失由谁承担?(2)本案中哪一方当事人负责安排运输? 6、德国某公司与我国某公司签订了一份CFR合同,由德国公司向我国公司出口化工原料。合同规定:德国公司在1998年4月交货。德国公司按合同规定时间交货后,载货船于当天起航驶往目的港青岛。5月10 日,德国公司向我公司发出传真,通知货已装船。我公司于当天向保险公司投 保。但货物到目的港后,经我公司检验发现,货物于5月8日在海上运输途中已经发生损失。 问题:(1)上述期间发生的损失由哪一方承担?(2)本案中哪一方当事人负责安排运输? 7、某中国公司与一设在中国上海的某外商独资企业于2000年12月在北京签订了一份货物买卖合同,由设在中国上海的该外商独资企业向北京公司出售通信设备,交货地点为北京公司设在北京的仓库。合同规定:因合同的执行发生纠纷,双方应首先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成,则提交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上海分会仲裁。适用的法律为《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 问题:当事人对上述合同作出的法律适用方面的选择是否正确?为什么? 8、法国公司甲给中国公司乙发盘:“供应50台拖拉机。100匹马力,每

精品范文-探析经济法课程体验式教学

精品范文-探析经济法课程体验式教学 经济法课程教学探析经济法课程体验式教学 下面是收集的经济法课程体验式教学,! 《经济法》课程是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基础课之一,本课程的开设,旨在通过对经济法理论及其实际应用的研究和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制度、基本原则,培养学生运用经济法理论和知识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分析和解决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教学方法、教学质量对于实现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使《经济法》教学与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相适应,使经济法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增强法律实践能力,尤其对独立学院的学生而言,运用体验式教学法无疑是比较恰当的选择。 (一)、独立学院学生的群体特点以及与经济法课程性质的矛盾 (一)基础知识相对薄弱,自我管理能力差 独立学院普遍都是三本招生学校,其招生对象的三本性决定了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学习能力的参差不齐现象特别严重。从客观上看,一些学生高中的基础知识总体表现比较差,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相对较差,课堂学习效率不高。从主观上看,独立学院的部分学生整体上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没有涉猎课外知识的积极性。 此外,独立学院的部分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能力差。正因为一方面学习基础不扎实,另一方面又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饱满的学习热情,独立学院部分学生上课不专心,课后不自习,迟到、旷课的现象较为普遍。 (二)家庭条件比较优越,自我意识强烈 由于三本的学费较高,这就使得进入独立学院学习的学生家庭条件普遍较好,生活优裕。由于家庭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部分独立学院的学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个性张扬,而承受压力和挫折的心理能力可能与一本、二本的学生有所不同,同时在遵守纪律、团队合作等方面意识较差。 (三)思维活跃,综合素质高 在学习基础薄弱、自我意识强烈的同时,独立学院的学生普遍在社会适应能力、表现力、交往能力上优势突出,综合素质较高。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有过接受特长教育的机会,思维敏捷活跃,具体表现为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同时愿意在课堂上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动手能力强,敢想敢做,富有灵感和较强的主观创新意识[1]。 上述提到的独立学院教学对象的独特性与《经济法》的课程性质产生了较大的矛盾。《经济法》课程性质要求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法学基本理论作为基础,而经管类各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经济法》时缺少必要的法律基础知识,对法学基本问题和基本概念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因此,老师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对法学基本问题和基本概念作一定的阐述。由于独立学院大多数学生对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的轻视比较常见,导致学生认为《经济法》课程教条、机械、需要死记硬背,从而产生抵触情绪。在《经济法》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学习过程中他们往往感到不易理解,难以掌握,更不用说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和解决市场经济中出现的法律问题。 (二)、独立学院教学要求与经济法课程传统教学方法的矛盾 重视实践性教学、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被认为是独立学院教学的特色,而大多数独立学院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实践性教学方面的改革存在着一定难度。 尽管《经济法》这门课程在各独立学院的经济管理专业几乎都有开设,但真正开展《经济法》实践教学的学校寥寥无几。在独立学院理论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着一味移植母体高校教学方法的做法。目前,很多独立学院在本科生的《经济法》教学过程中,只是为了完成教学大纲中规定的讲授内容,教学以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讲授为主,对应用教学关注太少,缺乏对学生实际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关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做得不够。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书本知识,过分注重继承、重复前人经验,其独立性被严重削弱,这严重影响了独立学院理论教学质量的提高。事实上,经济法的许多法学理论、法律条文都是从社会实践中抽象出来进而又用于解决社会问题的,因此对这些理论的学习不能仅仅停

经济法西北政法教学经典案例

案例一反不正当竞争案例分析 案情简介]某省于1998 年元旦开通有线电视公共频道,该有线电视台为了提高收视率,以吸引更多的 广告客户,推出了集娱乐,休闲,广告抽奖为一体的“缤纷时刻”栏目,开展“日日送奖,月月送礼”活动,每天向观众出一道简单的问题,猜对的观众通过抽奖即可获得每日送出的一台VCD 或者一部摩托罗拉手机,每月还送出一个超过10 万元的大奖即一套公寓。此举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另外,该省还拥有多家电视台,电视台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而该有线电视台开展的有奖竞猜活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招揽广告客户。 [评析]该电视台的行为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为了吸引更多广告客户(即赚取更多广告利润),电视台需提高节目收视率。为此,该电视台就运用了答题抽大奖的活动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和参与行为,“推 销”自己的节目。实质上是有奖销售的一种特殊形式。 作为一项创利手段,这一行为本身是可取的。若符合公认的商业道德可以起到活跃市场促进公平竞争的作用。 但是,作为一种以抽奖决定获奖者的偶然性行为,该电视台设立的周奖项奖额高达10 多万元,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三条第三款规定:经营者不得从事下列有奖销售:抽奖式的有奖销售,最高额超过5 千元。 案例二李建新侵犯商业秘密案 案情简介] 被告人:李建新,男,28岁,汉族,湖南省衡阳市人,大学文化程度,原系广州市好又多 百货商业广场有限公司资讯部副课长,暂住该公司员工宿舍,1 9 9 7年11月2 4日被逮 捕。 被告人李建新大学毕业后受雇于广州市好又多百货商业广场有限公司,任职资讯部电脑操作 员,后提升为资讯部副课长,确知公司对资讯部有“不准泄露公司内部任何商业机密信息,不准私自使用FTP上传或下载信息”等有关电脑操作明文规定。1 9 9 7年8月中旬,被 告人李建新擅自使用FTP程式从公司电脑中心服务器将公司的供货商名址、商品购销价格、公司经营业绩及会员客户通讯录等资料下载到自己使用的终端机,秘密复制软盘。然后分别以8 0 0 00元、10000 0元的代价向广东吉之岛天贸百货公司和广州正大万客隆(佳景)有限公司两商业机构兜售,遭到吉之岛天贸百货公司拒绝。广州正大万客隆(佳景)有限公司与被告人李建新洽商并查看部分资料打印样本后,于同月13日以2 0 0 0 0元现 金成功交易。同年9月间,广州市好又多百货商业广场有限公司因经营业绩大幅下跌开始着手调查,发觉下

案例分析与实践教学

案例分析教学法 实践较强的科学之一法学,其与一般社会科学不同之处在于其不但以现行法,同时以构成对人类社会生活有效的规范体系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法学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在于提高学生应用法律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对实现这一目的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案例教学法最早起源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式教学法”。1829年,英国学者贝雷斯首先在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1871年,美国学者朗代尔在哈佛大学法学院将案例教学法进一步推广使用。 近代一百多年来,案例教学法成为整个英美法系国家法学院最主要的教学方法。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各法律院系开始引进国外案例教学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我国的案例教学分析专于本学科问题,比如说再民事诉讼法课堂上的教学中,介绍一个案件,然后让学生分析该案件的管辖法学如何确定,或分析该案件中当事人各处于何种诉讼地位,分析如何分配当事人的举证责任。但是,由于我国法律院系案例教学起步较晚,加之缺乏具有案例教学经验的师资力量,目前我国尚没有带有丰富的司法案例资源的案例教学教材。此前,也没有专门用于教学的法学教学案例汇编。 目前国内唯一的专门用于法学院系案例教学的法学多用途教学案例系统为中国法学多用途教学案例库,该库是专为高校法学院系及其他院校法学案例教学编纂的法学教学案例数据库,全库含二万余个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等权威部门发布的现行有效的指导案例,内容涵盖民法总论、物权法学、合同法学、侵权法总论、刑法总则、行政法学等38个法学课程学科。各教学案例均由法学专家进行详细评析,案例由“知识点”“教学目标”“基本案情”“裁判结果”“裁判要旨”“争议焦点”“法理评析”“适用法律”“专著与论文”“授课教案”“笔记评语”“思考题和试题”“司法考试真题”“同类案例”“裁判文书”等内容构成。此库案例在案例教学、模拟法庭、法律诊所、法律文书、律师实务、司法考试、实验教学中心等教学活动中均可直接应用。 案例分析的基本功在于弄清其中所包含的一层层的法律关系,正确认定这些法律关系的性质,因而搞清各方当事人究竟享有哪些权利,同时又承担哪些义务。故法律被正确适用的过程,肯定就是以一个具体案件得以正确分析的过程。案例分析在实践中如此重要的意义,决定了其在理论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在大陆法系国家,尽管不承认法官的造法作用,但在成文法之外,事实上,依然不能完全否定判例的参考作用。可以说,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判例对任何一个法系都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大陆法系的理论抽象,讲究围绕法律关系进行法学理论研究和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讲,民法甚至被称之为了“法律关系学”,但案

《经济法基础》课程标准

《经济法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在性质上属于适用于我院财经类、金融类等专业的学科基础选修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要求人们的经济活动必须在法律的规范、指导和保障下进行,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和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对经济法律的掌握和运用,严格依法开展经济活动,敢于和善于运用法律武器排除他人的不法干扰和损害,有力地维护自身的合法和正当的经济权益。经济法是法学体系中独立的法律部门,也是经济、管理、贸易等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经济法律规范,学会运用法律手段解决经济纠纷,即知法、懂法,并最终会运用经济法,这是本课程教学要达到的目的。 (二)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1、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用案例形式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专业能力,具有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技能。 2、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为课程改革方向,结合专业建设方案与专业教学要求,并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特点设计。 3、注重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 4、每个项目的学习通过典型案例为载体设计,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 5、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表 二、课程内容、学时安排与进度 (一)课程内容内容与学时安排 根据会计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经济法基础》课程内容共包含三个知识模块,一是基本模块,主要介绍经济法的发展演进,企业法律制度、公司法律制度、合同法律制度、破产法律制度及其基本原则;二是专业模块,重点介绍工业产权法律制度、金融法律制度;三是实务模块,包括票据法律制度、财政税收法律制度、会计法律制度等,要求学生学完本课程之后,在现实生活中法律手段解决经济纠纷的途径及其能力。

经济法案例教学提纲

经济法案例

经济法案例 案例一: 水晶宫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经营电器批发的企业,注册资本8万元。近年来由于市场不景气,公司资本总额与其实有资产悬殊,2008年4月,水晶宫有限责任公司决定减少注册资本。5月,股东会以代表1/2以上表决权的股东通过决议,将公司注册资本减至人民币2.8万元;公司自作出减少注册资本决议之日就向公司登记机关办理变更登记。 依据《公司法》,分析水晶宫有限责任公司在减少注册资本的过程 中存在的问题。 答: (1)减少注册资本是有限责任公司的特别决议。应该要有代表全部2/3以上表决权的股东同意。所以此案不对。 (2) 公司减少注册资本后,不得低于法定的最低限额(即3万)。此案2.8<3, 因此不对。 (3) 公司减少注册资本的,应当自公告之日45日后申请变更登记。此案决议 作出就变更,因此不对。为什么是45日呢?我来告诉您这个流程。根据规 定,公司应当自作出(合并、减资)决议之日起10日内通知债权人,并于30 日内在报纸上公告。债权人自接到通知书之日起30日内,为接到通知书的自公告之日起45日内可以要求公司清偿债务或者提供相应的担保。所以才会有45日这个时间。

案例二: 以下是一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方案:股东为15个自然人;其中12人以现金入股31万元人民币,2个高级技师王某、张某以自己拥有的特殊劳动技能入股、折合为6万元人民币,赵某用自己的一项受专利法保护的专利技术入股、折合为11万元人民币。新公司不设监事。新公司以食品生产为主营业务。 该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后。发现赵某的专利技术只值5万元人民币。(1)该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设立方案中有哪些内容不符合我国《公司法》的规定? (2)专利技术入股应办理哪些手续? (3)赵某名义上11万元人民币的出资,实际上只值5万元人民币,应如何处理? 答:(1)2个高级技师王某、张某以自己拥有的特殊劳动技能入股、折合为 6万元人民币,这里不对。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不得以劳务、信用、自然人姓 名、商誉、特许经营权或者设定担保的财产等作价出资。 新公司不设监事,也不对。根据《公司法》的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设立监事 会,其成员不得少于3人。股东人数较少或者规模较小的有限责任公司,可以设一至两名监事。意思就是说一定要有监事。 (2)不是很清楚。不忽悠您。我把知道的告诉您。以非货币财产出资的,应 当依法办理财产权的转移手续。该转移手续一般应当在6个月内办理完毕。 (3)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后,发现作为设立公司出资的非货币财产的实际价额 显著低于公司章程所定价格的,应当又交付该出资的股东补足其差额,公司设 立时的其他股东承担连带责任。本例中则是赵某要补足其差额,如果赵某没 钱,设立时除赵某外的14位股东都要承担连带责任。 案例三:票据权利 甲、乙、丙均系个体经营者,甲因从乙处进货而拖欠其20万元

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与研究开题报告

《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与研究》 开题报告 襄阳市第四十中学郜广艳 一、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 (一)课改以来,日常教学中有许多典型事例和疑难问题,教学案例可以从不同角度反 映教师在处理这些问题时的行为,态度和思想感情,提出解抉问题的思路.提供例证。它 是来源于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案例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偶 发事件、有意义的、典型的教学事例的处理过程、方法和具体的教学行为与艺术的记叙, 以及对该个案记录的剖析、反思、总结。案例不仅记叙教学行为.还记录伴随行为而产生 的思想、情感及灵感,反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困惑,以及由此而产生 的想法、思路和对策等。它既有具件的情节,过程,真实感人,又从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的高度进行归纳、总结,悟出其中的育人真谛,予人以启迪。可以说,一个课堂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具体教学情景的故事。在叙述这个故事的同时,反思分析自己的教学过程,使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深刻的理解教材,了解自己的学生,进而更合理的 设计教学流程,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使我们 的学生能享受到一个既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又有一个知识传授、感情交流、真实有效 的学习过程。达到教与学的最高境界。 通过本课题研究使每一位教师对所有的案例的事件有一个完整细致的记叙或者反思, 提供做出修正和新的解释的依据,使我们的教师把自己的学识和教学经验融会到课程教学 中去,用的眼光束审视课程,用自己的才华来创造课程,用自己的经验来完善课程。从而 有所发现,有所前进,有所创造。 (二)本课题研究所达的目标 (1)使教师能更好的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自觉的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更新和自我发展。 学会分享别人的经验与教训.在实践中调整自我教学的行为。 (2)提高教师自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用科学的态度来研究问题意识和能力,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能自觉的将教学与科研整合为一体。 (3)实践重内涵,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目标,实现我们让学生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目标。 (三)本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 主要对通过描写或叙述课堂教学中发生的一些事件、故事.学生的心理活动、观念的 冲突、研究者的反恩等,以小见大.揭示出事件背后的教与学的方式、教学理念等等,帮 助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学习活动经验。在案例中,针对面临的疑难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提出解决问

国际经济法案例分析(汇总)[1]

案例分析 1.甲国和乙国都是《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缔约国。甲国A公司与乙国B公司签订了从B公司进口100吨白糖的合同。合同选用了((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的FOB术语,并约定付款方式为托收。此后,A公司与承运人C公司签订了海上货物运输合同 (运输合同受《海牙规则》的约束),并向D保险公司投保了平安险。承运人的“希望”号轮按时抵达乙国装货,B公司提供了符合合同要求的货物。在“希望”号轮驶向甲国目的港的途中,因遇台风使部分白糖受损。B公司委托银行向A公司收取款项,A公司却以货物已经发生损失为由拒绝付款。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本案中的保险公司是否应对该批白糖的损失进行赔偿?为什么? (2)本案中的承运人是否应对该批白糖的损失进行赔偿?为什么? (3)本案白糖损失的风险在哪一方当事人? 2、美国A公司与我国B公司签订了购买一批月饼的合同,交货期为当年中秋前一星期,以便卖给在美国的华人过中秋节之用,但是,由于我国当年中秋节月饼市场火爆,B公司货源紧张,中秋节已过了一个星期还未交货。而美国的实际情况是由于中秋节已过,月饼难以销售。A公司于是通知B公司宣告合同无效。 问:(1)A公司宣告无效是否有法律依据? (2)A、B两公司约定在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哪一方败诉? 如果败诉方不履行仲裁裁决,另一方当事人应该怎样做? 3.甲国A公司(买方)与乙国B公司(卖方)签订一进口水果合同,价格条件为CFR,装运港的检验证书作为议付货款的依据,但约定买方在目的港有复验权。货物在装运港检验合格后交由C公司运输。由于乙国当时发生疫情,船舶到达甲国目的港外时,甲国有关当局对船舶进行了熏蒸消毒,该工作进行了数天。之后,A公司在目的港复验时发现该批水果已全部腐烂。请问:(1)依据《海牙规则》,承运人C公司是否应承担赔偿责任?为什么? (2)在CFR条件下,应该由卖方还是买方签订保险合同? (3)在CFR条件下,应该由卖方还是买方支付保险费? 五、案例分析题 1.答:(1)本案中的保险公司不应赔偿。因为本案A公司投保的是平安险,本案货损是因为台风引起,台风属于自然灾害,本案台风引起的是货物的部分损失,而不是全损,平安险不包括自然灾害造成的部分损失,因此保险公司不承担赔偿责任,如果货主希望得到此种情

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案例教学的实践

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案例教学的实践 [摘要]与传统教学法相比,案例教学法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以及促使学生学会沟通与合作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经济法案例教学的组织可采用模拟法庭、典型案例辩论等形式。 [关键词]案例教学;经济法;实践 经济法是高等院校经管大类专业的必修课之一,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中,如果仅讲授法律理论和法律条文,就会显得枯燥、抽象,难以理解与掌握。 传统的法学教学法,多注重法条阐释。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迅速发展,法律规范日益增多,法律现象日益复杂,单一的法条阐释是远不能适应客观要求的,更何况繁多的法律规范是学生在学校阶段不可能全部掌握的,即使是掌握了现有的全部法律规范,还有一个旧法被修改,新法不断颁布的问题。如何适应客观要求,这就需要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概念、原理,学会如何运用这些基本的概念、原理去理解法律、评价法律现象。采用案例教学法,正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条有效的途径。 案例教学法为美国哈佛大学首创,该方法强调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法学知识。案例教学不仅重视人的知识,更重视人的能力,是“授之以渔”的教育方法。 笔者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案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一、组织学生对典型案例进行讨论或辩论 在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学生知道很多经济案件,只不过了解得不够深入,他们希望教师能科学而有条理地对这些案件做出解析。此时,教师若在课堂上引入此类学生略知一二而又急于深知的案例去迎合学生的需求,必然会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2012年经济法的课堂教学工作中,笔者从社会热点案件中,选取了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史上的一个典型案例——“苹果公司与深圳唯冠iPad商标权属纠纷”让学生辩论,以便加强学生对合同法中“表见代理”这一法律制度的正确理解,加深对“商标权转让方,应是《商标注册证》上的商标专用权人。商标权转让,应经商标局核准后发放有关证明,并依法公告,受让人方始享有商标权。”等商标法知识的印象。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商事仲裁的程序与救济”这个法律知识和“合同无效”法律制度,笔者选取了价值1080亿元的“中国商标第一案”广州药业与加多宝母公司鸿道集团关于王老吉商标的纠纷案组织学生讨论。在案例的讨论中,笔者作为主持人,积极引导学生发言,有效地把握课堂讨论气氛,防止讨论气氛过于激烈或者冷漠。案例涉及的问题由学生进行分析、解释和讨论,教师则围绕题目中心给予必要的引导,以免偏离案例分析讨论的目的要求。这些典型案例的讨论或辩论不仅可以使理论讲授变得生动活

经济法教学中案例的运用(共2篇)

经济法教学中案例的运用(共2篇) 第一篇一、案例分析法在经济法教学中的作用 案例分析法在教学过程中受到老师和学生普遍欢迎,老师能通过一个简单的案例分析让学生快速理解知识点并长期记忆,学生也喜欢通过一个小案例来掌握复杂的知识点,使教与学在娱乐寓教的过程中进行。因而使繁琐无味的经济法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能更加易懂、易理解。和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高职高专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相对差些,通过一个个案例,一个个情境,就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其次,通过案例分析,可以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知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会用大部分时间来讲授理论知识,是一种填鸭式的灌输知识,较少有时间和学生交流,运用案例分析法,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到激烈的讨论,就会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还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分析推理、语言表达、活动社交等能力。通过案例分析,着重提高学生的学习主体性,重点掌握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的问题如何去解决,从而培养高职高专应用型学生。 二、经济法教学中如何使用好案例分析 (一)选择案例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针对性要强 案例是经济法在教学过程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引用案例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更好的去理解这个知识点,所以,案例的选择必须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二者不能存在牵强附会、若引若离的情况,否则不仅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让学生产生更多的疑问。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需要引入案例时,必须选择和教学内容关联性强,针对性强的案例。例如,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会计岗位较多,接触票据机会非常多。因此,我们在选择案例时,就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和现实生活为例,如你作为一名会计工作人员,不慎丢失票据后应该怎么办?可以采取哪些补救措施?通过一个案例把以上问题都包含在内。这些内容和经济法中的《票据法》一章就有直接关系,就可以引用票据相关案例,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清晰懂得票据的种类、签发程序、补救措施等。其次,我们也可以选择播放和教材内容相关视频,通过节目里的案例能让学生更加形象的

国际经济法案例大全

国际经济法案例 第一章绪论 一、调整范围 案情简介 北京长城工贸有限责任公司与荷兰某有限责任公司设在中国上海的独资公司—佛来芒有限责任公司(上海)签订了一份货物买卖合同,北京长城工贸有限责任公司购买佛来芒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通讯设备一套。交货地点在北京长城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在延庆的仓库。合同还约定,如果因为合同的执行发生争议,首先通过双方协商。协商不成,请双方都信任的某公司调解。如果调解也不成的话,就提交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上海分会仲裁。适用的法律为《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公约》。 试问: 对该合同,当事人选择适用的法律规定,是否有问题? 思路 判断当事人选择适用的法律规定是否正确,要看一看该合同的性质。判断合同的性质,要看一看合同是否有涉外因素,当事人的身份如何。 本案参考结论 当事人选择适用的法律规定,是不正确的。 参考理论分析 一、国际经济法调整的是超越国境的经济关系的规范总和。这些经济关系必须具有国际性:主体具有国际性,不在同一个国家;经济关系具有国际性,订立合同或履行合同的行为发生在不同的国家;或是买卖合同的标的具有跨国的流动,等等。本合同都不具备这些条件。尤其是合同双方的当事人,都是中国的法人。外商独资公司,在中国工商局登记,是中国公司。 二、至于《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公约》,它的适用范围是: (1)公约适用于国际性的货物销售合同。公约采用营业地标准作为衡量买卖合同是否具有国际性,营业的处于不同国家的当事人之间订立了销售合同,适用该公约。不考虑国籍因素,也不考虑货物是否发生了跨国运输,也不考虑合同的当事人发生的要约和承诺是否在不同的国家。例如,都是美国人出资开办的公司,1个在墨西哥,依当地法律设立,1个在加拿大根据当地法律设立,这2个公司之间的货物买卖属于国际货物买卖。这2个公司与当地企业的货物买卖属于国内货物买卖。营业地是指永久性营业地。如果当事人有数个营业地,与合同及合同履行联系最密切的营业地为营业地。 (2)公约适用于当事人的所在国都是公约缔约国的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如果当事人的所在国都是公约的缔约国,当然可以在销售合同中明确规定适用该公约解决争议,即使双方没有按照意思自治原则,在销售合同中就法律适用做出规定,将自动适用公约。在当事人一方或双方都不是关于缔约国的情况下,根据公约第1条第1款第6项,也可以因为国际私法

经济法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经济法论文教学改革论文:经济法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 决方法 摘要:经济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却总以抽象的概念、原理、制度、规范等形式出现。为了使这些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增强学生的法律应用能力,就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应用技能的培养显得更加重要。而运用案例教学法无疑是比较恰当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课堂讲授相结合,采用案例讨论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更能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不失为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经济法案例分析法教学改革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为主体,采用“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教师一味地讲授,学生被动地接受与存储,没能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思维被限制在教材上,一旦在实际工作或科学研究中遇见与课本上不相符的事例,往往手足无措,一筹莫展。而案例教学法,是“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融入到学生群体中。案例分析方法是在宣讲解释某一法学理论或法律规范时,采用较为典型的司法判例(案例)加以剖析,从而加深对该法理和法律规范的认识及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将案例

分析方法运用于经济法教学中,能够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是适应素质教育的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 一、案例分析方法在经济法教学中运用的特点和作用 案例分析方法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在教育理念上,尊重学生主体性和自觉性,注重课堂的民主性和互动性;在教学目的上,注重培养学生能力,而不仅是传授知识;在教学载体上,更加注重司法实践,而不仅仅是理论;在教学形式上,注重启发引导、多向互动,而不是一味讲授、单向灌输,因而能够使经济法学知识更加易懂、更加生动,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1、案例分析方法具有形象生动的作用 经济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具有多样性、动态性、综合性与复杂性的特征。在校学生并没有实践经验,因而很难理解所学的经济法知识。案例分析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以学生为主体,以案例演绎法律知识,模拟法律实践。生动具体的案例和模拟的环境调动学生各种感官,从多个角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和切实的体验,使抽象难懂的经济法知识变得生动具体、形象易学。 案例分析方法与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以课堂讲授

经济法案例-答案教学内容

1、某纺织机械总公司(下称中方)拟与瑞士LD公司(下称外方)共同组建合资企业,双方达成以下主要意向: (1)合资企业投资总额为380万美元,注册资本拟为200万美元,其中外方出资102美元,占总股本的51%,中方出资98万美元,占总股本的49%。 (2)中方拟以其经依法评估和有关机关确认的机器设备、厂房、办公楼、有偿获得的土地使用权和资金出资(其办公楼已为下属企业贷款而作抵押),外方拟以机器设备和美元现金出资。 (3)从合资企业营业执照签发之日起,合营双方分别分两期缴付出资,其中:中方第一资出资为前述固定资产和土地使用权,折合为70万美元,在3个月内缴付;外方第一次出资为货币12万美元,在3个月内缴付,第二次出资为机器设备,折合为90万美元,在6个月内缴付。 (4)合资企业合营期限为20年,合营期限进入第五年时,合营各方可按各自出资比例减少30%的注册资本。 请回答以下问题: (1)在合资企业投资总额和股权比例为变的前提下,双方注册资本数额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在合资企业投资总额和股本比例不变的前提下,注册资本数额不符合法律规定。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合资企业投资总额在300万美元---420万美元之间的,注册资本应为 210万美元。本题中,合资企业投资总额为380万美元,注册资本仅为200万美元,所以不合法。 (2)合营各方出资的资产种类是否有不符合法律规定之处?请说明理由。 外方符合法律规定,中方则有不符合法律规定之处。根据有关规定,合营各方可以自己所有的机器设备、建筑物、现金、无形资产出资,但不得以其已设定担保的财产作为出资。本题中,中方以其设定抵押的办公楼作为出资,不符合有关法律规定。 (3)合营各方分期认缴出资的安排是否妥当?为什么? 中方分期认缴出资的安排符合法律规定,外方分期认缴出资的安排则有不妥之处。因为,依照有关规定,合营各方分期出资的,第一次出资不得低于各自认缴出资额的15%,并且应从合资企业注册登记之日起三个月内缴纳,而外方第一次出资额未达到其认缴出资额的15%,故为不妥。 (4)合营各方约定合营期内减少注册资本30%的计划是否合法?为什么? 不合法。依照有关规定,合资企业在合营期内不得减少其注册资本,但因投资总额和生产经营规模等发生变化,确需减少注册资本的,必须经审批机关批准,修改合营企业章程,并办理变更登记手续。本题中,合营各方约定减少30%注册资本,届时不再报批、修改企业章程和办理变更登记手续,所以不合法。

国际经济法经典案例分析12道

国际经济法案例分析 1 .甲国和乙国都是《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缔约国。甲国A公司与乙国B公司签订了从B公司进口100吨白糖的合同。合同选用了((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的FOB 术语,并约定付款方式为托收。此后,A公司与承运人C公司签订了海上货物运输合同(运输合同受《海牙规则》的约束),并向D保险公司投保了平安险。承运人的“希望”号轮按时抵达乙国装货,B 公司提供了符合合同要求的货物。在“希望”号轮驶向甲国目的港的途中,因遇台风使部分白糖受损。B公司委托银行向A公司收取款项,A公司却以货物已经发生损失为由拒绝付款。请回答下列问题: (1) 本案中的保险公司是否应对该批白糖的损失进行赔偿?为什么? (2) 本案中的承运人是否应对该批白糖的损失进行赔偿?为什么? (3) 本案白糖损失的风险在哪一方当事人? 答:(1)本案中的保险公司不应赔偿。因为本案A公司投保的是平安险,本案货损是因为台风引起,台风属于自然灾害,本案台风引起的是货物的部分损失,而不是全损,平安险不包括自然灾害造成的部分损失,因此保险公司不承担赔偿责任,如果货主希望得到此种情况下的赔偿,应当投保水渍险,因为水渍险对自然灾害引起的部分损失是赔偿的。 (2) 承运人也不赔。因为本案货损是由于天灾引起的,依《海牙规则》的规定,承运人对于 因此而引起的货物损失是可以免责的。 (3) 由于本案选用了FOB术语,货物的风险是在装货港船舷转移的,因此途中的风险是由买方承担的,即风险由A公司承担。 2 、美国A公司与我国B公司签订了购买一批月饼的合同,交货期为当年中秋前一星期,以便卖给在美国的华人过中秋节之用,但是,由于我国当年中秋节月饼市场火爆,B 公司货源紧张,中秋节已过了一个星期还未交货。而美国的实际情况是由于中秋节已过,月饼难以销售。A 公司于是通知B公司宣告合同无效。问:(1)A公司宣告无效是否有法律依据? (2)A、B两公司约定在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哪一方败诉?如果败诉方不履行仲裁裁决,另一方当事人应该怎样做? 答:(1)A公司宣告合同无效的依据是B公司的行为构成根本违约。B公司延迟交货,就是违约行为。而且由于中秋月饼是在特定时间销售的物品,B 公司延迟交货,A公司卖出月饼就很困难,由此会蒙受损失,以至于实际上剥夺了A公司根据合同所期待得到的利益,即B公司的延迟交货构成根本违反合同。B公司根本违反合同,A公司应有权宣告合同无效,可向B公司主张损害赔偿。 (2) 由于B公司根本违反合同,B公司会败诉。B公司不履行仲裁裁决,A公司可以根据法律的规定,向中国法院申请执行。 3. 甲国A公司(买方)与乙国B公司(卖方)签订一进口水果合同,价格条件为CFR 装运港的检验证书作为议付货款的依据,但约定买方在目的港有复验权。货物在装运港检验合格后交由C 公司运输。由于乙国当时发生疫情,船舶到达甲国目的港外时,甲国有关当局对船舶进行了熏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