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理工大学2003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国际贸易试题及答案详解

上海理工大学2003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国际贸易试题及答案详解

上海理工大学2003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国际贸易试题及答案详解

考试科目:国际贸易

一、名称解释(10%)

1.对外贸易额

2.调拨价格

3.约束性贷款

4.出口替代

5.区域经济一体化

二、填空(20%)

1.发起于____年的WTO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称____回合。

2.受对外贸易法律调整的对外贸易活动是指____、___和____。

3._____(英文缩写为___)是由海关合作理事会牵头在CCCN和SITC基础上研究并制定的、于____日在国际上开始实施的一种新型的、系统的和多用途的国际商品贸易分类体系。我国于____日起正式实施以此为基础的海关税则。目前国际上所使用的是____年版本。

4.跨国公司的管理体制原则上都是____、____。

5.____的发展对国际分工的____、____和____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6.国际资本移动按资本持有者的性质划分,可分为____和____资本移动两大类。

7.普惠制受惠商品的减免幅度取决于____和____之间的差额。

三、判断(用“√”和“×”表示)(10%)

1.世界各国的对外贸易额的总和是国际贸易额。()2.转口贸易是一种过境贸易。()3.正常关税是指MFN待遇关税。()4.购买一企业的股票是对该企业直接投资。()5.关税同盟是在自由贸易区上建立起来的一种区域经济一体化形式。()6.关税跨国公司垄断优势论是英国学者海默提出。()7.“自动”进口配额制是一种直接非关税壁垒。()8.贸易自由化是指二次大战后美国大幅度降低进口关税的自由贸易运动。()9.保税区建立在之内。()10.技术进出口原则上是一种标的物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贸易活动。()

四、单项选择(10%)

1.对外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A.资本原始积累的完成

B.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

2.总贸易是指按一国一定时期内____所进行的出口统计。()A.货物进出国境

B.货物进出关境

C.货物进出口总额

3.___是国际分工深入发展的重要条件。()

A.消费国际化

B.产品国际化

C.资本国际化

4.以进养出是指()A.来料加工

B.进料加工

C.带料加工

5.计算不等价交换时的一处极为重要的指标是()A.净贸易条件

B.收入贸易条件

C.单项因素贸易条件家

6.____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取高阶段。()A.全球经济一体化

B.完全经济一体化

C.统一经济一体化

7.技术进口是指()A.商业性国际技术转化

B.非商业性国际技术转让

C.a和b

8.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由学者提出的。()A.拉格曼

B.邓宁

C.巴克利和卡森

9.我国是WTO大家庭中第位成员。()A.141

B.142

C.143

10.GATT的非歧视原则是指()A.最惠国待遇条款

B.国民待遇条款

C.a和b

五、简述(50%)

1.超保护贸易的特点。

2.国际技术贸易与国际商品贸易的区别。

3.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形式。

4.发展中国家实施出口替代模式的条件。

5.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六、分析(20%)

下表为A国和B国分别生产1单位计算机(C)和1单位小麦(W)所需要的工作日数:

计算机(工作日)小麦(工作日)

A国 104 4

B国 60 3

①计算机分工前各国的价格比。

②解释哪一国在生产计算机上有比较优势和哪一国在生产小麦上具有比较优势,并作图

表示两国如果开展贸易,国际交换比例的通常范围。

③如果两国进行分工后计算机与小麦的交换比例为1C:22W,各国每进口1单位产品

将节省多少个工作日?

④如果两国的交换比例为1C:24W,各国每进口1单位产品将节省多少个工作日?

⑤根据需要和可3和4的计算结果分析两国的贸易利益分配情况。

七、论述(30%)

1.要素禀赋说的基本内容及评价。

2.亚太经合组织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的影响。

2003年上海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参考答案

考试科目:国际贸易

一、名称解释(10%)

1.对外贸易额:指以金额表示的一国的对外贸易规模,等于进口总额与出口总额之和。

它可以用来表明该国在整个世界贸易中所占有的份额比重,据此来评价该国在整个国际贸易

中的地位与作用。

2.调拨价格:跨国公司根据其全球战略目标,在公司内部销售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又称

划拨价格。它不受市场一般供求关系的影响,是跨国公司借以获取最大限度利润的一种手段。

构成调拨价格的方法包括:

①通过控制零部件在不同所在国的子公司之间的内部销售价格转移产品价值。

②过高或过低地规定子公司折旧费以转移产品价值。

③通过专利出口、技术和咨询服务、管理、租赁商标等劳务费用,影响子公司的成本和利润。

④通过提供贷款和利息的高低,影响产品的成本费用。

⑤利用产品的销售,给予子公司系统销售机构以较高或较低的佣金、回扣,以影响子公司收入。

⑥通过向子公司收取较高或较低的运输、装卸、保险费用,影响子公司的成本。

⑦通过向子公司索取过高的管理费用,或将母公司管理费用计入子公司产品成本,以转移产品价值。

⑧在母、子公司间人为地制造呆帐、损失赔偿等,以转移资金,等等。

利用调拨价格可以达到的目的有:调节子公司的利润收入;转移资金;控制市场;逃避税收。

3.约束性贷款:主要在出口信贷中出现,出口方银行直接向进口厂商或进口方银行提供的贷款,其附加条件是贷款必须用于购买债权国的商品。由于银行发放贷款的条件必须是购买债权国的商品,所以将这种贷款称为约束性贷款。

4.出口替代:指政府通过各种放宽贸易限制和促进出口的措施,大力发展面向国际市场的出口加工工业,以本国的工业制成品出口替代传统的初级产品出口,用出口来带动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出口替代对一国经济发展可以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比如:为了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国内的企业就要千方百计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改进技术水平。另外,初级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必将带动国内所有相关产业发展,有利于本国整体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还可以充分利用本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发展生产,赚取更多的外汇等。同时出口替代也有它的缺陷,比如:国民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较大,一旦国际市场上发生波动,就会对国内经济造成冲击。另外,如果对外国资本的依赖过大,就容易受到外国资本的控制。还可能受到国外高关税的限制等。

5.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某一地理区域内或区域之间,某些国家和政治实体为实现彼此之间在货物、服务和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经济发展中各种要素的合理配置,促进相互间的经济与发展,而达成的取消有关关税和关税壁垒,进而协调产业、财政和货币政策,并相应建立起超国家的组织机构的过程。其表现形式是各种形式的经济贸易集团的建立。

二、填空(20%)

1.发起于_2001___年的WTO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称_多哈___回合。

2.受对外贸易法律调整的对外贸易活动是指____、___和____。

3.《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英文缩写为__ HS _)是由海关合作理事会牵头在CCCN 和SITC基础上研究并制定的、于__1988年1

月1日__日在国际上开始实施的一种新型的、系统的和多用途的国际商品贸易分类体系。我国于__1985年3

月1__日起正式实施以此为基础的海关税则。目前国际上所使用的是__2000__年版本。

4.跨国公司的管理体制原则上都是_集中决策___、_分散经营___。

5.生产力____的发展对国际分工的_形式___、_广度___和_深度___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6.国际资本移动按资本持有者的性质划分,可分为____和____资本移动两大类。

7.普惠制受惠商品的减免幅度取决于__最惠国税率__和_普惠制税率___之间的差额。

三、判断(用“√”和“×”表示)(10%)

1.世界各国的对外贸易额的总和是国际贸易额。(×)2.转口贸易是一种过境贸易。(×)3.正常关税是指MFN待遇关税。(√)4.购买一企业的股票是对该企业直接投资。(×)5.关税同盟是在自由贸易区上建立起来的一种区域经济一体化形式。(√)6.关税跨国公司垄断优势论是英国学者海默提出。(√)7.“自动”进口配额制是一种直接非关税壁垒。(×)8.贸易自由化是指二次大战后美国大幅度降低进口关税的自由贸易运动。(×)9.保税区建立在之内。?()10.技术进出口原则上是一种标的物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贸易活动。(√)

四、单项选择(10%)

6.对外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C)A.资本原始积累的完成

B.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

7.总贸易是指按一国一定时期内____所进行的出口统计。(A)A.货物进出国境

B.货物进出关境

C.货物进出口总额

8.___是国际分工深入发展的重要条件。(C)A.消费国际化

B.产品国际化

C.资本国际化

9.以进养出是指(A)A.来料加工

B.进料加工

C.带料加工

10.计算不等价交换时的一处极为重要的指标是

(B )

A.净贸易条件

B.收入贸易条件

C.单项因素贸易条件

6.____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高阶段。(B )A.全球经济一体化

B.完全经济一体化

C.统一经济一体化

7.技术进口是指(A)A.商业性国际技术转化

B.非商业性国际技术转让

C.a和b

8.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由学者提出的。(B)A.拉格曼

B.邓宁

C.巴克利和卡森

9.我国是WTO大家庭中第位成员。(C)A.141

B.142

C.143

10.GATT的非歧视原则是指(C)A.最惠国待遇条款

B.国民待遇条款

C.a和b

五、简述(50%)

1.超保护贸易的特点。

答: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保护贸易政策相比,超保护贸易政策具有以下特点:

(1)保护的对象扩大了。超保护贸易政策不但保护幼稚工业,而且更多地保护国内高度发达或出现衰落的工业。

(2)保护的目的变了。超保护贸易政策不再是培养竞争的能力,而是巩固和加强对国内外市场的垄断。

(3)转入进攻性。以前保护贸易政策是防御性地限制进口,超保护贸易政策是要在垄断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市场进行进攻性的扩张。

(4)保护大企业资产阶级力力。从保护的措施不仅有关税,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奖励

出口和限制进口的措施。

2.国际技术贸易与国际商品贸易的区别。

答:国际技术贸易是国际技术转让的主要形式之一。国际技术贸易与商品贸易相比有很大区别,主要表现在:

(1)贸易标的物的内容不同。技术贸易的标的物主要是专利、商标和转有技术。而商品贸易的标的物是有形产品。

(2)贸易标的物的使用权和所有权不同。技术贸易是技术所有方或供应方在一定条件下将技术贸易的标的物使用权转让给接受方使用,并不转让所有权;商品贸易中标的物则在买卖过程中实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同时转移。

(3)从贸易双方当事人关系看,技术贸易双方当事人和同履约期一般较长,双方当事人在转让和技术使用方面组成了长期的技术合作的技术限制、反限制的关系。商品贸易双方当事人并不存在这种关系。

(4)技术贸易标的物作家原则随风险、利润而变,利润越大则技术使用飞越高,反之则低。商品贸易的作价原则取决于商品的成本及利润。

(5)技术贸易涉及法律相对复杂,商品贸易相对简单。

(6)技术贸易一般不体现在海关统计上,但体现在国际收支平衡标上。商品贸易则体现在海关统计上。

3.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形式。

答: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某一地理区域内或区域之间,某些国家和政治实体为实现彼此之间在货物、服务和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经济发展中各种要素的合理配置,促进相互间的经济与发展,而达成的取消有关关税和关税壁垒,进而协调产业、财政和货币政策,并相应建立起超国家的组织机构的过程。其表现形式是各种形式的经济贸易集团的建立。

(1)自由贸易区: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行政上独立的经济体之间通过达成协议,相互间取消进口关税和与关税具有同等效力的其它措施而形成的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

(2)关税同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经济体之间通过达成某种协议,相互取关税和与关税具有同等效力的其它措施,并建立共同的对外关税或其他具有同等效力的限制措施的一体化组织。

(3)共同市场: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经济体之间通过达成某种协议,不仅实现自由贸易,建立了共同对外关税,还实现了服务、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的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

(4)经济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经济体,在实现商品、服务、资本和人员自由流动的基础上,在进一步协调成员国之间的经济政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

(5)完全的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经济体之间通过达成某种协议,在实现了经济联盟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协调,甚至形成统一的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

4.发展中国家实施出口替代模式的条件。

答:所谓出口替代模式是指一国和地区政府采取各种鼓励措施促进制成品出口工业的发展,用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代替传统的初级产品的出口,以增加外汇收入,带动工业体系的建立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发展中国家实施出口替代模式战略需要满足如下的条件:

(1)需要具有一定的工业基础

没有一定的工业基础,那么发展中国家拿什么来出口,因此这是发展中国家发展出口替代模式最为重要的前提条件。

(2)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特殊生产要素

世界性的国际贸易是按照比较优势来进行的,没有较好的比较优势,那么一国是很难进行国际贸易的。因此一国应该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特殊生产要素,有了这样的特殊生产要素,一国才能利用这种优势来进行生产产品并进行出口,打开国际市场的大门。

(3)一系列的出口鼓励政策

一般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品出口一开始其优势是非常小的,这时为了打开销路,从而增加生产,并以此提高效率,政府就必须对该国的出口实施一定程度的鼓励,例如采用出口补贴政策等等。

(4)良好的地理位置

众所周知,对于一个采用出口替代战略的国家来说,良好的地理位置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样可以减少很多的出口运输成本。

(5)与世界市场有较为稳固的贸易金融关系

这个条件对于一个采用出口替代战略的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与国际市场稳固的贸易金融关系可以加速一国出口,一方面可以减轻出口的资金占压,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制定自己的产品生产规模,从而为进一步增加出口奠定基础。

5.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答: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又称国际生产综合理论,是70年代由英国著名跨国公司专家、里丁大学国际投资和国际企业教授邓宁提出的。

(1)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产生的背景

邓宁认为,自60年代以来,国际生产理论主要沿着三个方向发展:①以垄断优势理论为代表的产业组织理论。②以阿利伯的安全通货论和拉格曼的证券投资分散风险为代表的金融理论。③厂商理论即内部化理论。但上述三种理论对国际生产的解释是片面的,没有能够把国际生产与贸易或其他资源转让形式结合起来分析。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吸收了上述三种理论的主要观点,并结合区位理论解释跨国公司从事国际生产的能力和意愿,解释它们为什么在对外直接投资、出口或许可证安排这三种参与国际市场的方式中选择对外直接投资。这一理论目前已成为世界上在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研究领域中最有影响的理论,并广泛被用来分析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和优势。

(2)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内容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认为,一个企业要从事对外直接投资必须同时具有三个优势,即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

①所有权优势主要是指企业所拥有的大于外国企业的优势。它主要包括技术优势、企业规模优势、组织管理优势、金融和货币优势以及市场销售优势等。

②内部化优势是指企业在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其资产或所有权内部化过程中所拥有的优势。也就是说,企业将拥有的资产通过内部化转移给国外子公司,可以比通过市场交易转移获得更多的利益。企业到底是选择资产内部化还是资产外部化取决于理论的比较。

③区位优势是指企业在具有上述两个优势以后,在进行投资区位要素选择上是否具有优势,也就是说可供投资地区是否在某些方面较国内优势。区位优势包括:劳动成本、市场需求、自然资源、运输成本、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政府对外国投资的政策等方面的优势。

此后,该理论又作了动态化的发展,加入了投资发展周期的概念,认为一个国家的对外资本流动,尤其是对外投资,与该国的经济发展程度高度相关。由于一个国家在发展中它的上述三个优势会产生动态变化,因此随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该国与外部资本的流动也会发生净流入、流入流出并存、净流出等若干阶段,且不同阶段资本的流动对于经济发展有着不同的作用。

(3)对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分析

这三种优势的不同组合,还决定了对外直接投资的部门结构和国际生产类型。

①如果一家企业同时具有上述三个优势,那么它就可以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②如果企业仅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而不具备区位优势,这就意味着缺乏有利的海外投资场所,因此企业只能将有关优势在国内加以利用,而后依靠产品出口来供应当地市场。

③如果企业只拥有所有权优势和区位优势而无内部化优势,则说明企业拥有的所有权优势难以在内部加以利用,只能将其转让给外国企业。

④如果企业具备了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而无所有权优势,则意味着企业缺乏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前提,海外扩张无法成功。

(4)生产折衷理论的政策意义

该理论在较大程度上反映了新的国际经济发展格局,克服了国际贸易理论假设国际间资本不流动的缺点。同时,该理论把国际贸易、直接投资和技术转让结合起来,较全面地解释了新的国际经济现象,具有相应的实践性。但这一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前人理论的综合与折衷,并没有很重要的理论突破。当然这并不妨碍该理论在政策和实践上的重要程度和参考意义。

六、分析(20%)

下表为A国和B国分别生产1单位计算机(C)和1单位小麦(W)所需要的工作日

数:

计算机(工作日)小麦(工作日)

A国104 4

B国60 3

①计算机分工前各国的价格比。

②解释哪一国在生产计算机上有比较优势和哪一国在生产小麦上具有比较优势,并作

图表示两国如果开展贸易,国际交换比例的通常范围。

③如果两国进行分工后计算机与小麦的交换比例为1C:22W,各国每进口1单位产品

将节省多少个工作日?

④如果两国的交换比例为1C:24W,各国每进口1单位产品将节省多少个工作日?

⑤根据需要和3和4的计算结果分析两国的贸易利益分配情况。

答:(1)对于A国来说,计算机价格与小麦价格的比等于:104:4=26:1,而对于B

国来说,计算机价格与小麦价格的比等于:60:3=20:1。

(2)从问题(1)可以看出对于A国来说其比较优势的产品为小麦,而对于B国来说

其比较优势的产品为计算机。

如上图所示,其交换范围为上面箭头所代表的区域内。

(3)如果两国进行分工后计算机与小麦的交换比例为1C:22W,对于A国来说,由

于它分工生产小麦,这样它进口一单位的计算机将要出口22单位的小麦,这22单位的小麦在国内需要88小时,而1单位的计算机需要104小时,这样它就节省了16小时。

对于B国来说,由于分工生产计算机,这样就导致了出口计算机,来换取小麦。如果出口一单位的计算机,将会获得22单位的小麦,而在国内一单位的计算机需要60小时,22单位的小麦如果在国内生产则需要66小时,此时该国节省了6小时。

(4)与此类似,如果交换比例是1C:24W,对于A国来说,出口进口一单位的计算机需要出口24单位的小麦,而这24单位的小麦需要96小时,如果自己生产计算机则需要104小时,这样就节省了8小时。

对于B国来说,出口一单位的计算机,将会获得24单位的小麦,而国内一单位的计算机需要60小时,24单位的小麦在国内生产需要72小时,这样就节约了12小时。

(5)从上面的(3)(4)的分析可以看到,交换比例越是接近于某个国家国内的交换比例,那么这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所获得的利益就越低,相反,则获得的利益就越高。

七、论述(30%)

1.要素禀赋说的基本内容及评价。

答:(1)基本内容

赫克歇尔和俄林均是瑞典著名的经济学家。赫克歇尔于1919年发表的论文“对外贸易对国民收入之影响”里,提出了要素禀赋说的基本论点,他的学生俄林接受了这些论点,于1933年出版了代表作《域际和国际贸易》,创立了要素禀赋理论。由于他采用了其师赫克歇尔的主要观点,因此又叫作赫克歇尔——俄林原理,或简称赫——俄原理(H—O原理)。

要素禀赋说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所谓狭义的要素禀赋说是指生产要素供给比例说,它通过对相互依存的价格体系的分析,用不同国家的生产诸要素的丰缺解释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一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的特点。所谓广义的要素禀赋说,除了生产要素供给比例说之外,还包括要素价格均等化说。该学说研究国际贸易对要素价格的反作用,说明国际贸易不仅使国际间商品价格趋于均等化,还会使各国生产要素的价格趋于均等化。

①要素禀赋理论的前提假定

要素禀赋理论的结论主要是基于如下的假设条件得出的:

a.假定只有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两种生产要素;

b.假定两国的技术水平相同,即同种产品的生产函数相同;

c.假定一种商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一种是资本密集型商品;

d.假定两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规模经济不变;

e.假定两国进行的是不完全专业化生产;

f.假定两国的消费偏好相同;

g.在两国的两种商品、两种生产要素市场上,竞争是完全的;

h.假定在各国内部,生产诸要素是能够自由移动的,但在各国间生产要素是不能自由移动的;

i.假定没有运输费用,没有关税或其他贸易限制。

②生产要素供给比例说的其主要内容如下:

a.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发生的直接原因

当两国间同一产品的价格差异大于产品的各项运输费用时,则从价格较低的国家输出商品到价格较高的国家是有利的。

b.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

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原因,但并不是存在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国际贸易就能发生。还需具备一个必要条件,即交易双方必须国内价格或成本(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商品价格等于生产成本)比例不同。就是说,必须符合比较优势的原则。

c.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价格比例不同决定的

所谓要素价格,是指土地、劳动、资本、技术、管理才能等这些生产要素的使用费用,或称为要素的报酬。俄林假设各国生产的物质条件是相同的,或者说各国生产函数(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比例关系)是相同的,但各国生产要素的价格比例不同,而各国商品价格等于生产要素价格乘以相同的生产函数,所以各国商品的价格比例是不同的。

d.要素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供给比例不同决定的

所谓要素供给比例不同,是指要素的相对供给不同,也就是说,同要素需求相比,各国所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数量是不同的。俄林认为,在要素的供求决定要素价格的关系中,要素供给是主要的。在各国要素需求一定的情况下,各国的要素禀赋不同,对要素价格的影响是不同的。供给丰富的生产要素价格便宜,相反,稀缺的生产要素价格就昂贵。

③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内容:在一些条件下自由贸易不仅使商品价格均等化,而且使要素价格均等化,以致无论两国的要素供给和需求格局如何,两国工人将得到相同的工资,单位土地将得到相同的地租收入。

要素价格均等化首先是由俄林提出的,与此同时他也看到,生产要素价格的完全相同几乎是难以想象的,因为产业需求往往是对几种要素的“联合需要”,同时生产要素不能充分移动,使它们的结合不能任意变动。所以,俄林只是把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看成是一种趋势。1949年萨缪尔森发表了《再论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在此文中他用数学方法论证了在特定条件下,国际要素价格均等是必然的,而不是一种趋势。由于萨缪尔森提出了生产要素价格必然均等的定理,所以,要素禀赋说后来有时又被称为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理论(即H—O—S模式)。

(2)对要素禀赋理论的平价

①发展了比较优势理论

第一,李嘉图用比较优势理论确定国际分工的格局,而俄林用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分析比较优势的来源。

第二,俄林把李嘉图的个量分析扩大为总量分析,不再比较两个单位产品的成本差异,而直接比较两国生产要素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差异。

第三,俄林把国家之间的分工扩大到地区间的分工,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

第四,这一理论为各国依据生产要素情况,合理使用和分配本国资源,建立符合国情的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率,参与国际分工提供了依据。

②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不足

第一,俄林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是静态的。它舍弃技术的差别,又假定各种生产要素本身的生产效率是相同的,从而把比较优势和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别看成是绝对的和不变的,忽视了世界各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动态变化。

第二,俄林假设自由竞争、自由贸易,排除垄断和国家对外贸的干预,也是不现实的。

2.亚太经合组织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的影响。

答:(1)APEC概述

APEC即the Asia 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于1989年,其宗旨是通过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共同繁荣。APEC 现有21个成员,即澳大利亚、文莱、加拿大、智利、中国、中国香港、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墨西哥、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秘鲁、菲律宾、俄罗斯、新加坡、中国台北、泰国、美国和越南。此外,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PECC)和南太平洋论坛(SPF)是APEC的观察员。APEC秘书处设在新加坡,工作语言为英文。

APEC一般原则为:全面性、与WTO一致性、可比性、非歧视性、灵活性、透明度、不再提高保护水平、同时起步、持续进程和不同的时间表、加强经济技术合作。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的15个领域包括关税、非关税措施、服务、投资、标准及合格认证、海关程序、知识产权、竞争政策、政府采购、放宽管制、原产地规则、争端调解、商务人员流动、乌拉圭回合结果的执行、信息收集与分析。执行框架规定,单边行动计划和集体行动计划是APEC 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的主渠道。各成员从1996年起编制各自的年度单边行动计划(具体内容包括上述15个领域的近、中、长期自由化方案),提交当年部长级会议和领导人会议审议。在此基础上,APEC将制定每年的集体行动计划。

(2)APEC的发展趋势

虽然APEC诞生于亚太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时期,迄今为止,它已经走过了10个年头,受东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人们对于APEC的发展前景也作了颇多的议论,肯定、否定莫衷一是。APEC今后发展前景可能有以下几种:

①一种可能是,向机制化方向发展。如果APEC要想取得成效,机制化发展是必然。从实际看,APEC也正在向机制化方向迈进。

到目前,APEC已经建立起了一套运转机制,它包括:一是有明确的目标作为推动力。APEC已有了明确的实现地区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目标,目标本身就成为APEC不断前进的一个动力机制;二是已有一套制度化的议事和决策机制,如定期召开的高官会议、部长会议和年度非正式首脑会议;三是已有一套功能性机构,除秘书处外,已成立各种委员会和工作组。APEC上述这些机构和议程内容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比如部长会议,除外长和贸易部长会议外,现在扩大到了教育、环境、人力资源、科技以及财政部长会议,讨论的议题范围大大增加。同时APEC还增加了修订和评估机制,以推进APEC自由化进程。很明显APEC 机制化趋势在不断加强。

但是APEC真正成为一个机制化的机构,还需要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这是因为这一组织的成员国构成过于复杂,成员国的多样性既提供了合作的基础,却也是APEC成为实体性组织的一个重要障碍,这使得APEC在向实体性组织迈进的道路上困难重重。

从实际来看,APEC要想在某一问题上真正有所作为,非采用带有约束性手段不可,否则就要付出高额的协商成本,而这一成本主要表现在时间上,只有等各成员国都达到了条件,计划或提议才能付诸实施。如部门提前自由化问题,就因条件不够成熟而难以在APEC成员中实施下去,不得不提交到世界贸易组织中去讨论,这更使人怀疑APEC目前运作机制存在的意义。总之,机制化是APEC一个必然发展的方向,但目前又不具备实现机制化条件。

②另一种可能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继续保持现状。在今后一个时期,APEC还不会发展成一个正式的具有实际管理职能的地区组织,将继续维持其以协商合作为基础的地区论坛性质。这种议事结构和形式可以为APEC成员国政府官员和首脑就地区经济发展问题进行协商,并为形成共识提供必要的和经常性机制,同时也是亚太地区各经济体在发展水平和利益存在巨大差别的情况下开展合作的一种独特方式。

它具有“软硬兼施”的功能,“软”即灵活性,是APEC的一个基本原则。事实上,灵

活性不仅是指在进程安排上要考虑到各成员国间的差别和能力,而且也包括在议程安排和方式上的多样性和可调节性;“硬”即制约力,是APEC议程得以落实的一个基本保证,任何议程一旦达成共识,形成议程和进行承诺,就有了“隐形压力”,必须完成。在现今APEC状况下,这样的机制还是有效的。

③再一种可能是,APEC推动经济合作不是靠谈判或规则,而是靠倡导和协商,从原则上来说,采取“自主参与,集体协商,共同承诺”的方式。实际上,如果APEC不能进一步发展其职能,提高其效力,它就会失去人们对其信任和信心,世界上先后成立的各种形式的地区组织不少,大多数已销声匿迹或名存实亡,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发挥实际职能,协议或规划流于形式,不解自散。这也正是人们对APEC未来前景的一个主要担心。但是,在地区内差别巨大的情况下,过早使其转变成一个实体性地区组织是危险的,同样可能导致APEC的解体。

从目前看来,极有可能是,APEC既不是人们说的什么也不做,也不能像人们希望的那样机制化走得很快,保持现状并向机制化方向有所迈进,可能是APEC发展的主要趋势。

(3)APEC对中国的影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