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年北京大学中共党史考研名词解释分析

2015年北京大学中共党史考研名词解释分析

2015年北京大学中共党史考研名词解释分析
2015年北京大学中共党史考研名词解释分析

育明教育

专注于北京大学考研专业课辅导

始于2006,八年辅导经验

育明教育金牌咨询师徐老师赠言: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北京大学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中共党史)北京大学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

2015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考研参考书目

考试科目一:政治学概论

专业课一:政治学概论

1. 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

2. 海伍德《政治学》

3. 孙关宏《政治学概论》

4. 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

5. 潘维《比较政治学历史与理论

6. 许振洲政治学讲义

7. 江荣海《中国政治思想史九讲》

8. 曹沛霖《比较政治制度》

9. 张凤阳《政治哲学关键词》

10. 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

11. 李少军《国际政治概论》

12. 王联国际政治概论讲义

13. 宋伟《国际关系理论》

14. 阎学通《国际关系分析》

15. 秦亚青《权利制度文化》

16. 王逸舟《国际政治概论》

17. 王联《中东政治与社会》

18. 王联《世界民族主义论》

考试科目二:战后国际关系与新中国外交专业课二:855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

1. 谢益显《当代中国外交史》

2. 颜声毅《当代中国外交》

3. 牛军《后冷战时代的中国外交》

4. 孙岩《台湾问题与中美关系》

5. 潘国华《香港模式与台湾全图》

6. 张植荣《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

7. 《世界知识》期刊

8. 《台湾研究》期刊

9. 《台湾周刊《期刊

育明教育考研咨询QQ1559022430 徐老师

霸权稳定论

霸权结构是最稳定的结构。在单极结构中,霸权国家有能力,也有意愿维护国际体系的稳定,提供公共物品,抑制冲突,因为霸权国在体系内受到的限制最小,获得利益最大,维护体系的稳定和延续是霸权国最为重要的利益。此外,其他国家与霸权国有着较大的实力差距,因此无力也不愿与霸权国发生战争。

霸权稳定论声称,当国际经济体系内出现一个单独的支配性强国时,一个开放的国际体系最有可能出现。金德尔伯格认为,大萧条是典型的市场失灵,而其原因就在于当时国际金融领域缺少一个实力强大的借贷国,因为只有霸主国才有能力和兴趣维持一个对公众有利、稳定的金融体系。这样一来,金德尔伯格运用现实主义的术语(行为体是国家)和半现实主义的因果联系(结果是由国家间权力的分配决定,尽管对霸权的选择是自愿的而不是强制的)分析了一个自由主义的问题:国际体系内对公众有益的行动由谁负责实施。

对霸权稳定论的批判。蒂莫希·麦克昂提出,英国在19 世纪的行为与霸权稳定论并不相符。阿瑟·斯坦认为,19 世纪的贸易自由化措施并不是出自霸权政策,而是出自不对称的交易行为。戴维·雷克和邓肯·斯奈达尔表示,享有支配性权力的国家并非是惟一与开放的经济体系利益一致的行为体。从与霸权稳定论完全一致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假想进行推断, 他们发现少数领先的国家也有兴趣和能力支持一个开放的体系。

国际系统

即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把国际社会看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和结构功能,处在不断变化中的整体,可以从中探索国际社会运行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它又可以分为一般政治系统和国际政治系统两个层次。

国际体系

体系(system)是一个科学术语,泛指相同或相类似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在国际关系学中,国际体系是由诸多相互作用的国

际行为体组合而成的整体。沃尔兹体系界定为“一组互动的单位,由结构和互动的单位构成”,其中包含了体系和体系单位两个因素。

国际体系也就是在国际社会中,各个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相互影响与作用所形成的有机统一整体。其中,国际行为主体分为国家和非国家两类。相互影响与作用主要表现为行为体之间的相互冲突、竞争、合作和依存。在国际体系中,基本状态是无政府状态。国际体系是随着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的殖民行为将世界各地原本相互隔绝的地域连接起来,从而在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确立为标志而最终形成。国际体系按照地域范围和规模分为局部结构层次和总体结构层次两类。

国际体系的主要特征:(1)整体性。所有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主体都被包括在国际体系中;(2)相互联系性。在体系中的所有行为主体之间不可避免地都卷入直接或间接的相互联系中;(3)非对称性。在国际体系中,国家之间的综合实力的不同导致了国家之间的权力差距,大国和小国之间是并不平等的;(4)客观性。

体系结构

界定政治结构有三个标准:秩序原则、单位特征、权力分配。国际体系不同于国内体系,其秩序原则是无政府性;国际体系的单位——国家,是享有国家主权自主的政治单面临着相同的任务——确保生存,不同之处只有一个,即国家实力的大小。因此,在决定国际体系结构的三个重要原则方面,只有权力分配是可变因素,所以沃尔兹的体系结构就被定义为国际体系中的权力分配。大国是国际体系中的主要单位,因此国家体系的权力分配主要是指体系中大国之间的权力分配。而权力是指国家的物质能力,即“经济、军事和其他能力”,因此,国际体系结构就是指体系中大国之间的物质实力分配,并提出“极”的概念来表示国际体系结构的根本特征。例如,一个大国统治国际体系的结构称为单极结构,两个大国统治国际体系的结构称为两极结构,四五个大国对国际体系有着大致相同的影响的结构则称为多极结构。

国际社会

(赫德利·布尔)一个由国家组成的集团,它不只构成了一个体系,其中的个体通过对话和共同规则的制定,建立了引导相互关系及行为的准则,使所有成员认识到,他们的共同利益在于维护这些安排。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得出国际社会行成的条件:一、享有并认同共同利益二、认同为实现目标而必须的规则三、建立了确保上述规则行之有效的制度。

世界体系

国际范围内由各个行为主体(主要是国家)之间的相互政治经济联系与作用而形成的既矛盾又统一的有机整体。包括世界政治体系和世界经济体系,它是资本主义与国际关系发展的产物,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国际分工的完成,世界货币体系和世界市场的出现以及殖民体系的建立。世界体系打破民族壁垒,把世界完全联为一体,其特点是:整体性、相互联系性和不平等性。

沃勒斯坦认为,世界体系是一个具有单一劳动分工和多元文化的实体。(1)世界体系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有一个单一的世界经济作为其存在的基础。世界经济一旦形成,便围绕两个对立关系运行:一是阶级,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二是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地理空间的相对位置,即核心区域和边缘区域,而“不等价交换”和“资本积累”则是这个体系运行的动力。资本积累过程中不等价交换不仅存在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而且,也存在于核心区域和边缘区域之间。世界范围内的劳动分工将世界分为三个地带,即核心区域(center)、半边缘区域(semi-periphery)和边缘区域(periphery)。“核心区域”和“边缘区域”之间的“不等价交换”是资本主义运转的基础。(2)多重国家体系,即世界体系的政治层面。沃勒斯坦认为国家自产生起就存在于国家体系之中,在国家体系的变化过程中存在两重过程:一是中心区的“中心化”过程,即在世界经济中国家在几个地区不断垄断商品,利用国家机器在世界经济中使其利润最大化,这些国家因之成为核心国家。二是边缘地区的“边缘化”过程,即国家在世界经济中利用不太先进的技术和过多的生产力,这些国家因之成

为“边缘国家”。与这种经济两极化相对立的是政治两极化,即中心区出现了强国,而边缘区出现了弱国。这一过程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变化之中的。在扩张过程中,各经济角色及其地域也发生了变化,有边缘区上升为半边缘区的、半边缘区上升为中心区的正向变化,也有某些国家经济地位下降的逆向变化。(3)文明其含义是指特殊的世界观、习惯、结构和文化等形成的整体。在这种意义上文明是多元的、历史的,是作为一种特殊性而非普遍性存在的。文化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观念体系”,这种观念体系已经发展成为居于主导地位的、把信条个人化和普遍化的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尽管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前存在多种文明,但自牛顿力学产生以后,即近代革命和科学至上主义风行以来,“追求科学”成了文明的象征,这一思潮随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向全球的扩展,而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文明。这种文明长期压抑其他非西方文明,对于那些处于边缘区域的国家,由于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处于边缘区域,因而对于核心区域所创造的文明处于一种微妙的两难境地:拒绝接受则很难享有这种文明带来的好处;如果接受则意味着放弃以前所具有的文明。__

国际准则

是各个国际行为主体在实施其对外行为、处理对外关系时所应遵循的基本行为规范。1.时代性,一种社会意识和道德范畴,反映出各个时代国际社会存在的现实2.共识性3.制约性。一经确定,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1)基本的国际道德观念的无形影响。(2)为国际舆论工具的制约作用。(3)对危及国际安全的行为予以制裁的重要依据。国际制裁采取行动的主要依据,一是国际法,二是国际准则。4.非强制性,原因:(1)国际社会无政府状态,缺少强制机关。(2)作为国家间相互关系的一般道德规范和普遍原则,对于如何实行以及是否违反国际准则,它是不象国际法那样明确具体,也难以达成共同的、一致的明确解释。(3)在无政府状态以及强权政治依然存在的条件下,对公然违反国际准则的行为的制裁也是有限度的。

由于长期普遍使用而被各国所承认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规范和行为准则。它是国际法的主要渊源之一。最早的国际习惯可以追溯到古代,三十年战争以后日益理论化、系统化。

国际机制

regime 这个来自法文的术语通常是指政权或政府,在政治学上往往是指缺少合法性/的政府。在西方学者那里,就是没有经过西方式民主选举产生的政权。它的另外一个含义是管理制度和管理体制。

斯坦福大学教授斯蒂芬·克莱斯纳给regime 下了一个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定义:“regime 可以被确定是,在某一特定的国际关系领域中,各个行为主体的期望得以汇集在一起的一系列明确的或暗含的原则(principles)规范(norms)、规则(rules)和决策程序(decesion-making procedures)。原则是对事实、因果关系及公正的信念;规范是由权利与义务所确定的行为标准;规则是对行为的特别规定或禁令;决策程序则是作出和执行共同选择时所通行的实践”。

他还区分了原则、规范和规则、决策程序之间的差别:前两项“提供了regime 的本质特征,但是可以与原则和规范相匹配的规则和决策程度则很多。因此,后两项的变化只是regime 内部的变化”,而“原则与规范的变化则意味着regime 本身的变化”。此外,他还提出两项regime 的外部特征,其一,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它不是一个暂时的安排,其变化与国际权势和利益的转移相联系;其二,regime 的利益具有长远性。regime 指导下的行为不是以短期利益的考虑为基础的。

克莱斯纳的定义有两个值得注意的地方;一是regime 被限定在一个特定的国际关系领域,这就与原来学者用来概括国际关系整体的概念———国际体系(international system)区别开来了;二是regime 包括了一系列的原则、规范及规则与程度,但不包括组织实体(organizations)。

指持续的、相互关联的正式与非正式规则体系,这些规则体系可以界定行为规范、制约国家活动、帮助国家的期望值趋同。国际制度包括三种形式:(1)有着明确规定的规则和章程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如联合国和国际红十字会;

(2)国际规则,即政府之间经协商同意和达成的、涉及某一问题领域的明确规则,如海洋法、国际货币体系等;(3)国际惯例,指有着非明确规定和谅解、可以帮助国际行为体协调各自的行为,达到期望值趋同的非正式制度,如未以明文确定下来之前的外交豁免、非世贸组织国家之间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的国际互给行为等。

国际制度有三个特征。第一是权威性。国际制度虽然是无政府国际社会中的制度,是权力分散状态下的规则,但却是国际社会成员认可或达成的规则,代表了某个领域的行为准则,因而具有相当高的权威性。国际制度的权威性确定了国际制度在大多数情况下对于大多数国家是有效的。第二是制约性,指国际制度对国家行为的制约作用,目的是使国家行为符合国际制度的规范。但是,由于国际社会没有强硬的法律执行机制,国际制度制约作用和国家遵循国际制度的动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际制度可以使理性自私的行为体较好地实现自我利益这种功能。国际制度的建立取决于国家、尤其是大国的自愿行为,但一经建立,就对所有参与制度的国家具有约束作用。第三是关联性。随着国际社会相互依存的程度越来越高,国际行为体之间交往活动越来越频繁,国际制度会不断扩展,使得在世界范围内可以逐步建立起一种国际制度网络体系,使各个问题领域的制度联系在一起,这就是国际制度的关联性。

国际竞争

国际关系的主要作用方式之一。即各行为主体之间为实现各自的利益和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竞赛或争胜。它和国际冲突、国际合作相互交织,相互转化。国际竞争是国际关系最普遍的一种相互作用形式。

国际行为主体之间基于相互利益的一致或部分一致而在一定的国际领域或双边关系中所进行的协调、联合行前乃至结盟或一体化。国际合作一般都是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是互利的,有助于维护各自的利益,但是也存在非自愿合作的情况,这种合作往往是不公平的,是非互利的。合作的形式多种多样,并且存在于所有国际关系领域,是自国家间关系出现后即一直存在的一种国际相互作用形式,并随国际关系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深化。它与国际竞争、国际冲突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相对/绝对收益

当国家之间进行合作已获取某些利益是,他们关注的是利益如何分配。新现实主义强调国家更注重相对利益,即计算自己所得是否多于别人所获,而新自由主义者则认为国家更强调绝对利益,即考虑在合作中自己是否有所收益,不顾及自己的收益比他国是多还是少。

国际冲突

国际相互作用的主要形式之一。即行为主体之间为实现各自的利益和目的而进行的对抗性或放对性遭遇或相互作用。突出表现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领域。冲突的形式多种多样,其极端形式即为战争。它与国际合作、国际竞争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当代国际冲突具有的特点有:(1)全球性、广泛性和联动性。(2)国际冲突主要形式的转移与兼容性。(3)国际冲突的频率与时间性发生变化。(4)国际冲突潜在的危险性与可控性。

国际危机

指国际关系行为主体的冲突不断激化,导致现有关系发生质变的国际关系恶性状态,通常泛指从严重对抗到国际战争临界状态这一阶段。危机是和平与战争的“过

渡阶段”,国际危机全过程包括五个阶段:潜在、暴发、高潮、转化、消融。当代国际危机具有越来越强的扩展性,越来越浓厚的经济色彩,以及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等特征。

有效的危机管理必须做到两点:表达维护自己利益的坚定决心&减少对手在危机事件中的利害关系。建立健全各种形式的安全结构、安全体系和安全机制,实施对国际危机的有效管理,需建立如下安全机制:国际维和机制、外交斡旋机制、军控谈判机制、国际维和机制、安全条约机制。这五种机制的共同点都强调“建立信任措施”和信息沟通的重要性,一种普遍、合作、综合和制度型安全观至关重要。中国倡导建立一种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这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各地区安全与稳定的重要途径。

危机管理(Crisismanagement)

是指组织或个人通过危机监测、危机预控、危机决策和危机处理,从而避免、减少危机产生的危害,甚至将危机转化为机会。即如何和怎样获得一种可靠的安全环境的过程。它原本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术语,后被广泛地用于政府管理、公共关系等各行各业。危机管理一般有如下几个特征:一、不确定性:管理对象的不确定性、危机预测的不确定性、危机预控的不确定性、危机处理计划的不确定性。二、应急性:在爆发阶段,危机的危害每分每秒都在增大,必须以极快的节奏和不同于平时的方式进行管理,我们称之为应急管理;在紧急状态中进行危机管理,要克服由于时间紧急和形势危险而造成的心理压力;要在短暂的时间内迅速做出正确的决策;要紧张而有秩序地实施各种危机处理措施。三、预防性:预防性是有效危机管理战略最重要的特征,对危机管理成效的影响最大。

国际会议

由各国政府或政府间国际组织所召开的会议。多用谈判的方式解决国际问题,促进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其地位、作用日益重要。当今重要国际会议多为国际组织成员国间的例常会议,如联合同大会、西方七国会议

等。

国际法

称国际公法,国际社会之法。是国际社会中用以调整国家间关系,规定国家权利义务的原则和制度的总称。具有是时代性、超阶级性两大特点。其主要作用在于为国家关系提供法律依据,为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一系列仲裁、斡旋、协调的机制。由于其自身特征性以及国际政治的现状,国际法至今仍经常受到践踏,不能完分发挥作用。

国际法主体

即在国际法范围内权力与义务的直接承担者和主要代表,包括主权国家和部分政府间组织。国家法主体经历了一个范围扩大的过程,这个过程体现国际政治的民主化与主体多样化,至今仍有扩大趋势。

跨国政治

由各种跨国行为主体在世界范围内所从事的超越国界的一系列行为和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当今国际政治或世界政治的一个新内容,是传统国际政治的发展和补充,也是国际关系不断发展的产物。

跨国行为主体

由两个以上国家的成员组成的通过自己跨国界的行为来影响国际政治或国际政治发展进程的国际行为主体,即非国家行为主体,主要包括跨国公司,国际组织。其特点是多元性,跨国性,协调性,非强制性。其在国际政治,跨国政治中的地位,作用日益上升。

跨国组织

由两个以上国家的政府,政党,团体和个人组成的,在两个以上国家活动的组织机构,主要包括各种类型的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其特点是多元世,跨国性,协调性,非强制性。跨国组织在当今国际政治或跨国政治中的作用日益加强,是推动国际政治民主化的主要力量,但仍具有很大的限制性,使其作用不能充分的发挥。

国际组织

来自两个以上的主权国家的成员(含政府和非政府)为实现共同的利益,根据某种协定建立的常设性组织。主要包括政府间国际组织和国际非政府组织。

当前,国际组织的转型呈现出四大特点:

第一,国际组织的规模转型。国际组织的数量增加常常伴随着其活动领域和范围的扩展,标志着当前国际组织的全球网络更加密实。

第二,国际组织的议程转型。传统的军事安全问题向非传统安全问题转变,以全球环境问题为例,现在没有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列入其工作日程的国际组织极其罕见。

第三,国际组织的形态转型。最严格意义上的国际组织是协定型国际组织,有明确的条约和固定的总部。协定性国际组织是冷战时期国际组织的基本形态。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冷战后以国家间论坛的方式形成的国际组织迅速增加,论坛性国际组织的大量涌现表明国际组织的形态正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国家间多边合作的样式更加丰富多彩。它同时也表明国际社会正在探索适应经济全球化时代需要的最佳的国际组织形式。

第四,国际组织的决策权转型。历史上,在联合国等全球性国际组织的决策机制中,西方发达国家曾垄断国际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但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组织中的决策权越来越大,北强南弱的局面有明显改观。这一点在国际金融和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上表现最为突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组织的决策过程中发言权和影响力明显增强,是当今国际组织转型最重要的标志。但目前的决策权转型只是量变,不是质变,主导国际组织决策的仍然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

当今国际组织的转型并不是偶然的,主要由三大因素共同推动。

首先,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组织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国际合作的需求是国际组织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全球化时代呼唤全球治理,全球治理呼唤全球合作,全球合作呼唤国际组织的变革和转型。

其次,国际格局的变动引发国际组织的变革和转型。在现存民族国家体系下,国际组织的运行和决策方式说到底是成员国之间力量对比的反映。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的上升必然转化为政治影响力的增强,也必然会引发国际组织运行和决策方式向着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方向转型。

最后,多边主义理念的发展催生了国际组织的转型。一个国家无论如何强大,都无法独自应对全球性挑战,国家之间的多边合作与协调是有效应对全球性问题的唯一出路。这一理念目前已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多边主义思潮的扩展无疑提升了国际组织的重要性,激励各国更加努力地探索加强国际组织作用的新思路。这对国际组织的转型产生了积极而重要的影响。

非政府间国际组织(INGOs)

一种非盈利性实体,非官方,与政府部门和商业组织保持一定距离的专业组织,其成员为一个或多个国家的公民或公民协会,他们的行为由集体意志所决定,以满足一个或多个和该非政府组织合作的团体成员之所需。通常围绕特定领域或问题结成团队,有自己的利益和主张,代表社会某些集团或阶层的愿望和要求。

二十世纪以来,非政府间国际组织在许多领域加强与联合国系统政府间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在制定新的全球规则的过程中,在对政府外交政策的影响上,在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沟通和认识上、在全球问题的治理过程中,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形成一个不断发展的独立于国际体系之外的“全球市民社会”,推动国际社会的民主化。

非政府组织以四种方式影响政府、多边机构、国家及多国合作:(1)提出和设立议程;(2)通过协商促使议题的解决;(3)促进合法化;(4)实施解决方案;

跨国行为

跨国行为主体影响国家对外政策和行为协调国家间关系而进行的各种政治活动。

包括跨国行为与主权国家之间的相互行为,也包括跨国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行为。协调性,非强制性。跨国行为的出现是国际关系发展的产物,给国际政治增添了新的内容,跨国行为的影响越来越大。

世界性运动

由一定的国际组织发起领导的、为特定宗旨而进行的、引起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活动,往往能对两国或多国政府施加压力,甚至促使政府改组,从而达到其政治目的。当今最著名的是国际恐怖主义运动。

新社会运动

指的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于西方国家的环境保护主义、和平主义、女性主义、人权运动以及旨在争取少数民族的权利,保护同性恋者权利的运动等等。

它具有两个方面的基本特点:首先,它超越了阶级界限和传统上左与右的划分;其次,它追求的主要是非物质性的利益,因此它的兴起也被视为西方进入“后物质主义时代”的一个标志。

从政治上说,虽然新社会运动的活动方式类似于压力集团,但又具有一些新的特征,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它们从一开始就超越了国民国家的框架,往往成为国际性的现象,并且成为全球化进程中非常令人瞩目的一个侧面。

国家

是一个历史范畴,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工具。其两大职能是阶级统治社会管理。国家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也必然随着生产力发展而走向消亡。作为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国家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主权、政府、人口和国土。

恩格斯对国家有过经典的论述:“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

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

国家的三重性

A 阶级性。国家的阶级性,主要体现在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和主导意识形态上。

B 民族性。国家作为阶级统治和管理的工具,主要维护统治阶级和领导阶级的利益,但都是在民族范围内才得以实现的,决不能忽视民族利益。离开了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任何阶级,包括统治阶级或领导阶级,都无法完成自己的使命。国家既是阶级的代表,又是全民族的代表。

C 国际性国家的三重性,以主导的意识形态为代表阶级性、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性和以主权平等为界标的国际性,显示出国家的三重凝聚力,是国家行使基本行为体作用的源泉和保证。

国家主权

1.主权定义

国家主权就是指一国固有的处理其国内和国际事务而不受他国干预或限制的最高权力。

2.国家主权的基本属性

(1)对内的最高统治权。即国际对其领土内的一切人和事物以及领土外的本国人实行最高的统治权。

(2)对外的独立平等权。即在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中国家行使权力的完全自主性,排除任何外来的干涉和限制。

(3)防范侵略的自卫权。即国家为了维护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而对外来的侵略或威胁进行防卫的权力。

3.主权被分割的三种情况:

(1)主权被霸权主义的外部力量强行干涉和分割

(2)传统的国内事务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制约

(3)主权国家对自身主权的让渡和分享(例子欧盟)

4.国家主权过时论?国家主权并未过时的理由:

(1)尽管全球化的发展对当今国际关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主权国家仍然是当前国际社会的基本行为主体,互不侵犯主权还是大多数国家所坚持的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2)尽管国内事务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制约的现象非常普遍,但依据仍然是现有的国际法体系,方式主要是在相互尊重主权的基础上进行平等的协商和交涉

(3)尽管主权让渡的现象在国际关系中日益频繁,但主权让渡具备自愿性、平等性和共享性的特点。自愿是让渡的前提和基础,国家保留必要时收回让渡的权利;平等是让渡的程度和方式,也是主权平等原则的体现;共享是让渡的归属和结果,让渡不是主权的丧失,而是在共同体内共享更大的主权。

民族国家

一个拥有政治主权的民族,它具有社会凝聚力,并在政治上是有组织的或独立的,民族国家形成于1648年威会之后,是资本主义和国际关系发展的产物。是当代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

民族国家是现代国家形态,具有四个要素:定居的人民、同定的领土、有权统治人民和领土的政府、主权(国际承认)(对内最高统治权,对外乎等权)。共同体的核心基础是政治文化认同,种族、血缘、经济、关系都在下降,而文化认同的核心是语言、文化倾向、生活地域关系。

民族国家及其特征

“民族国家”首先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出现的民族主义的核心概念,是一种理想的国家形式,是可能性意义上的国家。中世纪的欧洲,既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民族,更没有民族国家。已经形成的民族不仅在政治上处于某一帝国的统治之下,精神上处于国际性的罗马教廷的统治之下,民族也分裂成为大小不等的王国。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建立统一国内市场的要求驱动下,在西欧形成了以建立民族国家为核心的民族主义的要求。

现实中的民族国家与理想的民族国家并不一致,它们之间始终存在着一定的

差距。现实的民族国家基本上都不是单一民族建立的,民族的界线与国家的界线总是存在着程度不同的不一致,即使是被看作民族国家之典型的英国和法国,在民族构成上也不是单一的和同质的,因此,在确定民族国家的含义时。不能仅仅从概念出发,而应该从现实出发,将国家的民族构成和国家的本质内涵既国家政权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更合理的确定民族国家的本质。

民族国家的基本特征主要是一些共性的特点,它们是:(1)国家主权的独立性;2)国家领土的统一性;(3)国家权力的世俗性;(4)国家民族单一性。民族国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现实的政治进程中,民族国家可以转变为多民族家,多民族国家也可以分化为多个民族国家。

(思考题:运用民族国家相关理论,分析联合国接纳巴勒斯坦为观察员国的现实依据及影响。)

国际关系组织化对民族国家的挑战

国际组织、国际制度、国际法的发展,国际关系日益组织化的现实与趋势,使主权民族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稳固定位开始发生深刻变化,具体而言,国际关系组织化浪潮中民族国家至少面临以下五方面的挑战:

1、国际关系行为主体多样化,民族国家不再是唯一的国际关系行为主体。

2、公民对国家忠诚的转移。

3、政府间国际组织与国际法对国家主权的限制(1)对国家主权的客观挑战。(2)对国家主权的主观挑战。

4、非政府间国际组织对国家地位的冲击:一是非政府间国际组织往往以本集团利益或人类利益为终极关怀,而不充当民族国家利益代言人,会对国家权威产生负面影响。二是非政府间国际组织具体关注国家来不及处理或无法处理的事务,反映国际关系最新形势,无形中获得一种相对独立于国家力量的国际权力。三是全球市民社会的发育,给予个人、团体、利益群体更多自我表达的机会,使政府对国内社会的调控及整合能力受到形式不一的挑战。

5、民族国家在应对全球化方面面临重大挑战

国际关系民主化

以统治和服从为特征的强权型国际关系向以独立自主、平等参与和互利合作为特征的民主型国际关系的转变过程。国际关系民主化是与殖民体系的瓦解、国际法的强化、强权政治的式微、科技进步、经济全球化的拓展和经济相互依存的加深相依而行。

国际关系民主化内涵:是世界和平的重要保障,世界上的事由各国平等协商;坚持通过谈判和平解决争端,承认世界多样性的现实。

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新趋势:1、国际关系的多极化,世界多极化是当代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最基本也是首要的基础和前提。2、国际关系的整体性发展趋势:整体性发展:在科技革命及经济全球化作用下,国际关系不是以传统的条块分割式、区域性、分散地发展,而是表现出相互依存、全球性、密切联动的演化态势。这一发展使世界各国共同利益领域不断扩大,成为一个相互共存的命运共同体。

3、国际组织,特别是政府间国际组织的空前发展,成为国际社会从制度上保障国际关系民主化的一支重要力量。

4、“全球市民社会”的兴起。非政府间国际组织和跨国利益集团的活动,在超国家、跨国家层面取得明显进展。

民族主义

在民族形成发展过程中,本民族的成员逐渐形成的对本民族文化、习惯、风俗、生活方式的认同,是为了本民族求生存、发展的愿望的集中体现,具有根深蒂固的基础和历史渊源。是强大的意识形态化的族内感情,是民族生存,发展,共同奋斗的纽带,是一种强大的内聚力,是民族精神的本质特征之一。尽管民族主义有巨大的积极作用,但是其消极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它是一把双刃剑,往往成为当代民族国家分崩离析的主要原因。

民族主义与当代国际政治

民族主义的定义是多种多样的,无论如何界定,民族主义总是各种各样的社会要求的产物,诸如政治要求、文化要求、宗教要求等。在这些要求中,最根本的是政治要求。在政治层面上,民族主义可以说是一个具有认同感的人类群体所表现出来的休戚与共,这些人有民族地位意识,谋求给予这种共同体一个政治实体,要么是建立独立的国家,要么则实现自治。

作为一种政治运动,我们可以把民族主义的本质属性概括为三点:(1)民族成员首先应忠诚于他们自己的民族共同体;(2)这种民族共同体希望成为独立的国家;(3)这个国家只应由一个民族组成。当代的民族主义运动就清楚地反映出了这种特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性民族主义浪潮的兴起引起了世界政治局势的激烈动荡,出现了许多热点地区。大体上包括四部分:(l)前苏联、东欧地区发生剧变后出现的民族分离主义浪潮;(2)非洲国家频繁出现的部族、民族冲突;(3)西方国家以新法西斯主义、白人至上主义为表现形式的种族主义浪潮;(4)继续对抗的旧的民族矛盾。前三种情况属于冷战结束后兴起的比较“新”的民族主义冲突,最后一种则是从冷战时期延续下来的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诸如塞浦路斯的希土冲突、斯里兰卡的种族冲突等。

发展中国家民族主义泛滥的原因:

(1)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在非洲,民族冲突的发生和激化与西方国家进行国际干预有重要关系。

(2)从社会结构上看,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也助长了民族主义的泛滥。

民族自决原则

国际政治基本原则之一。即各个民族都有成立自己民族国家的权利,都有权加入某个国家或脱离某个多民族国家。在20世纪初,由列宁最先提出并努力实践该原则。它和主权原则是紧密相连的。在当代,处理好民族关系,正确对待民族自决,成为多民族国家一个重要的问题。

综合国力

即国家实力,行为主体(主要是国家)维护其生存发展的一系列物质和非物质力量的总和,及其维护自身利益、推行其对外战略、影响其他行为主体的能力。它是衡量行为主体的国际地位、作用的尺度,也是行为主体实现其目标的手段。包括经济实力、政治实力、军事实力等各项。

国家的实力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既包括有形的构成,如地理条件、人口、自然资源、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科技实力;也包含无形的构成,如社会制度、政治体制、政治局势等,它是两者的结合。在估价一个国家的实力时,必须将两者综合起来加以分析,即“综合国力”。国家的实力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它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国家实力的不同构成所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同的,在国家的实力构成中,物质构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在一般情况下,物质力越强大的国家,实力地位就强,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作用就大。但是在有的情况下,小国、弱国同样可以取得较强的实力地位,发挥较大的作用。

美国学者克莱因提出的国力估价方程试图从有形和无形相结合的角度来对一个国家的实力进行综合评估,其基本方法是可取的,但是其所采用的指标体系具有很大的局限;一些中国学者运用系统论等方法,提出了综合国力动态方程,即把综合国力看做是一个动态的系统、一个开放的系统和一个非线性的系统,无疑弥补了西方学者的理论和方法论缺陷。

克莱因公式

美国学者克莱因提出的国力评估公式,即比pp=(c+e+m)*(s+w),其中,c代表人口和领土,e代表经济实力,m代表军事实力,s代表战略意图,w代表国家意志。该公或兼顾了有形因素和无形因素,有一定的合理件,但仍然有很大的不足,如没有反映出科技的巨大作用,但是启发了人们的思维。

富克斯公式

美国学者富克斯提出的国力评估公式,即国力指数=l/2(钢指数十能源指数),运用该公式,他在1978年预测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从而引发“中国威胁论”。该公式有很大的主观性,它强调了钢铁和能源两大资源的作用,但是完全忽略了政治经济的其他因素以及社会、地理、文化因素在国力中的地位,但是根据该公式评出的大国国力地位则与现实大致一致。

北京大学数学分析考研试题及解答

判断无穷积分 1 sin sin( )x dx x +∞ ?的收敛性。 解 根据不等式31|sin |||,||62 u u u u π -≤≤, 得到 33 sin sin 1sin 11 |sin()|||66x x x x x x x -≤≤, [1,)x ∈+∞; 从而 1sin sin (sin())x x dx x x +∞-?绝对收敛,因而收敛, 再根据1sin x dx x +∞?是条件收敛的, 由sin sin sin sin sin()(sin())x x x x x x x x =-+ , 可知积分1sin sin()x dx x +∞?收敛,且易知是是条件收敛的。 例5.3.39 设2()1...2!! n n x x P x x n =++++,m x 是21()0m P x +=的实根, 求证:0m x <,且lim m m x →+∞ =-∞。 证明 (1)任意* m N ∈,当0x ≥时,有21()0m P x +>; , 当0x <且x 充分大时,有21()0m P x +<,所以21()0m P x +=的根m x 存在, 又212()()0m m P x P x +'=>,21()m P x +严格递增,所以根唯一,0m x <。 (2) 任意(,0)x ∈-∞,lim ()0x n n P x e →+∞ =>,所以21()m P x +的根m x →-∞,(m →∞)。 因为若m →∞时,21()0m P x +=的根,m x 不趋向于-∞。 则存在0M >,使得(,0)M -中含有{}m x 的一个无穷子列,从而存在收敛子列0k m x x →,(0x 为某有限数0x M ≥-); 21210lim ()lim ()0k k k M m m m k k e P M P x -++→+∞ →+∞ <=-≤=,矛盾。 例、 设(1)ln(1)n n p a n -=+,讨论级数2 n n a ∞ =∑的收敛性。 解 显然当0p ≤时,级数 2 n n a ∞ =∑发散; 由 20 01 1ln(1) 1lim lim 2x x x x x x x →→- -++=011lim 21x x →=+ 12=,

分析化学部分名词解释

1.分析化学:分析化学是发展和应用各种理论、方法、仪器和策略以获取有关物质在相对 时空内的组成和性质的信息的一门科学,又被成为分析科学。 2.定性分析的任务是鉴定物质由哪些元素、原子团或化合物所组成;定量分析的任务是测 定物质中有关成分的含量;结构分析的任务是研究物质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或综合形态。 3.滴定分析法 要求: a. 反应必须具有确定的化学计量关系,即反应按一定的反应方程式进行。这是定 量计算的基础。 b. 反应必须定量的进行。 c. 必须具有较快的反应速率。对于反应速率慢的反应,有时可加热或加入催化剂 来加速反应的进行。 d. 必须有适当简便的方法确定滴定终点。 4种滴定方法: (1)直接滴定法 满足上述要求的反应,都可以用直接滴定法,即用标准溶液直接滴定待测物质。 (2)返滴定法 当反应很慢,或者反应不能立即完成的时候,可先准确的加入过量的标准溶液,使其与试液中的待测物质或固体试样进行反应,反应完成后再用另一种标准溶液滴定(3)置换滴定法 当反应不按一定反应式进行或伴有副反应时,不能采用直接滴定法。可先用适当试剂与待测组分反应,使其定量地置换为另一种物质,再用标准溶液滴定这种物质,这种成为…… (4)间接滴定法 不能滴定剂直接反应的物质,有时可以通过另外的化学反应,以滴定法间接进行测定【P11】 4.基准物质:能用于直接配置标准溶液或标定溶液准确浓度的物质成为基准物质。 常用的基准物质有纯金属和纯化合物。 应符合下列要求: a.试剂的组成与化学式完全相符(比如结晶水的含量) b.试剂的纯度足够高(质量分数99.9%以上) c.性质稳定,不易于空气中的氧气及二氧化碳反应,亦不吸收空气中的水分。 d.试剂参加滴定反应时,应按反应式定量进行,没有副反应。 5.滴定度:滴定度是指每毫升滴定剂相当于被测物质的质量(g或mg) 6.熔融法是指将试样与酸性或碱性固体熔剂混合,在高温下让其进行复分解反应,使欲测 组分转变为可溶于水或酸的化合物。不溶于水、酸或碱的无机试样一般可采用这种方法分解。根据熔剂的性质可分为酸溶法和碱熔法两种。 7.真值:某一物理量本身具有的客观存在的真实数值。 8.系统误差: 系统误差是由某种固定的原因造成的,具有重复性、单向性。理论上,系统误差的大小、正负是可以测定的,所以系统误差又称可测误差。 分类: (1)方法误差 (2)仪器和试剂误差

中国药科大学-考研-分析化学名词解释

分析化学 第一部分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Accuracy:准确度。测最值与真实值接近的程度(用误差表示)。 Precision:精密度:测定条件相同时,一组平行测定值之间相互接近的程度(用偏差来表示)。 偏差:测量值与平均值之差。 Absolute error:绝对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差。 方法误差:用于不适当的实验设计或所选方法不恰当所引起的误差。 仪器或试剂误差:由于仪器未经过校准或试剂不合规格所引起的误差。 操作误差:由于分析者操作不符合要求所造成的误差。 Relative error:相对误差。绝对误差与以实值的比值。 Systematic error:系统误差。由某种确定原因引起的误差,一般具有固定的方向和大小,重复测定时重复出现。 恒定误差:在多次测定中绝对值保持不变,但相对值随被测组分的含量增大而减少,这种系统误差叫恒定误差。 比例误差:在多次测定中,绝对值随样品量的增大而成比例的增大,但相对值保持不变,这样的系统误差叫做比例误差。 Accidental error:偶然误差。也叫随机误差,是由于偶然的原因引起的误差。 Significant figure有效数字:指在分析工作中实际能测量到的数字(保留1位欠准数字)。 置信区间:在一定置信水平时,以测量结果为中心,包括总体均值在内的可信范围。 相关系数:描述两个变量间相关性的参数。 显著性检验:用于判断某一分析方法或操作过程中是否存在较大的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检验。包括t检验和F检验。

第二部分容量分析法 Titer滴定度:指每毫升标准溶液相当于的待测组分的质量。 酸碱:凡能给出质子的物质是酸,能接受质子的物质是碱。 酸的浓度:在一定体积的溶液中含某种酸溶质的量称为酸的浓度。 碱的浓度:在一定体积的溶液中含某种碱溶质的量称为碱的浓度。 酸度: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严格讲是氢离子的活度,用pH表示。 碱度:溶液中氢氧根离子的浓度,严格讲是氢氧根离子的活度,用pOH表示。 电荷平衡:指在一个化学平衡体系中正离子带电荷总和与负离子带电荷总和相同,即溶液是电中性的。material balance质量平衡:也称为物料平衡,是指在一个化学平衡体系中某一组分的分析浓度等于该组分各种存在型体的平均浓度之和。 电荷平衡式:是指在一个化学平衡体系中正离子带电荷总和与负离子带电荷总和的数学表达式。 质量平衡式:是指在一个化学平衡体系中某一组分的分析浓度等于该组分各种存在型体的平均浓度之和的数学表达式。 Autoprolysis reaction溶剂的质子自递反应:在溶剂分子间发生的质子转移反应。 酸碱滴定曲线:在酸碱滴定中,以滴定过程中溶液的pH的变化对滴定剂消耗的体积(或滴定体积百分数)作图即酸碱滴定曲线。 缓冲溶液:由弱酸及其共轭碱或由弱碱及其共轭酸组成的具有一定PH范围缓冲能力的溶液。 分布系数:溶液中某种酸碱组分的平衡浓度占其总浓度的分数。 副反应系数:每种物质存在型体浓度占各种物质存在型体浓度总和比值的倒数,称为副反应系数。Proton balance equation质子条件式:酸碱反应达到平衡时,酸失去的质子数等于碱得到的质子数。Acid-base indicator酸碱指示剂;是一些有机弱酸和弱碱及其共轭酸与其共轭碱具有不同的结构,显现不同的颜色。 Colour change interval 指示剂的变色范围: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指酸碱指示剂发生颜色突变的pH 范围。 酸碱滴定突跃和突跃范围:在酸碱滴定过程中,溶液PH值的突变称为滴定突跃,突跃所在的PH范围为突跃范围。 反滴定法:又称剩余滴定法或回滴定法,当反应速度较慢或者反应物是固体的情形,滴定剂加入样品后反应无法在瞬间定量完成,此时可先加入一定量的过量标准溶液,待反应定量完成后再用另一种标准溶液作为滴定剂滴定剩余的标准溶液,称为反滴定法。 置换滴定法:对于不按照确定化学计量关系反应的物质(如有副反应),有时可通过其他化学反应间接进行滴定,即加入适当试剂与待测物质反应,使其被定量的置换出另外一种可直接滴定的物质,用标准溶液滴定此生成物,称为置换滴定法。 Stoichiometric point化学计量点:当化学反应按计量关系完全反应,即滴入标准溶液物质的量与待测组分物质的量恰好符合化学反应式所表示的计量关系,称反应达到了化学计量点.。 滴定终点:滴定分析中,借助指示剂变色来确定化学计量点到达,故指示剂的变色点称为滴定终点.。标定:用配置溶液滴定基准物质来计算其准确浓度的方法称为标定。 对标:用另外一种标准溶液滴定一定量的配制溶液或用该溶液滴定另外一种标准溶液来确定其浓度的方法。 Titration error滴定误差:由滴定终点与化学计量点不相符合引起的相对误差。 Nonaqueous titrations:非水滴定法。在非水溶剂中进行的滴定分析法称为非水滴定法。 Protonic solvent:质子溶剂。能给出质子或接受质子的溶液称为质子溶剂。 Aprotic solvent:非质子溶剂。分子中无转移性质子的溶剂称为非质子溶剂。

分析化学考研体会

分析化学考研复习不完全攻略 2009-09-07 16:22 分析化学是化学四大学科之一,也是化学、化工、药学、检验等专业考研必考的专业课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分析化学内容分散、范围广泛、理论晦涩、记忆内容多,历来是考研复习的老大难之一。 本文就结合笔者自己的心得,探索一下破解这些困难的途径。讨论重心主要在药学分析化学范畴,也可供分析化学专业或考分析化学的非分析专业考生参考。 一、准备 有的放矢,谋定后动。前期充足的准备可以为后期复习进程减少很多麻烦,提高复习的效率。我们要准备的材料包括:指定教材、历年真题、相关复习资料、习题集、笔记本与其他参考书。 指定教材。这是最重要的书,将伴随我们走完复习的全程。这本书一定要精读、细读,读明白,读透彻。可以毫不客气地说,三遍是最起码的要求。 历年真题与考试大纲。有些院校的真题对外公布,可以买到或从学校网站上下载,一定要认真研究。有些院校则不公布,此时指定教材及其配套习题集就成了唯一救命稻草。此外,有些名校或院所(如北大、清华、中山、中科大、中科院等)的真题做一下只有好处没坏处。如果有考试大纲,建议获取一份。 相关复习资料。有些是针对某些学校或某些教材编写并公开出版,有些则是高校的内部资料。 习题集。光看书和做真题远远不够,需要做一定量习题。建议使用与指定教材配套的习题集。有些相关复习资料中已经包含了大量习题,没必要再买习题集。笔记本。做笔记非常重要!越到复习后期,对笔记的依赖程度越高。 其他参考书。分析化学本质上是一门技术,它极端依赖其他学科(无机、物化、统计、原子物理)的基础理论.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如果一些理论问题搞不明白, 就要去查阅相关学科的教材,即使仅将相关章节泛读一遍,也会令你豁然开朗。二、复习进程 一般进行三轮复习,时间从7月到次年1月。根据不同情况可以走更多轮次或安排更多时间。但建议第一轮复习花的时间稍多一些,第三轮复习控制在一个月左右。 第一轮复习:夯实基础,构建网络。把教材看完至少一遍,并且做一定量习题。第二轮复习:大量做题,模拟训练。整合知识,做真题或者一些较难、较综合的习题。 第三轮复习:最后冲刺,查漏补缺。以回顾基础知识为主,不再做太难的题目。 在正式开始复习之前,有必要回顾近年真题,确定考试大致范围和重点。再做一套带答案的试题,对自己的基础进行评估,根据自己的基础和试题的难度制定复习计划。 留出两份带答案的试题(如果真题带答案更好),每轮复习结束后作为自测并评分。 要重视网络的作用。像免费考研论坛、小蚂蚁、小木虫、丁香园等网站(论坛)都有大量的分析化学资料可供利用,还有许多高手聚集,是提高水平的好场所。

分析化学各章节名词解释

分析化学各章节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1、分析化学——是人们获得物质的化学组成和结构信息的科学。 2、化学分析——利用物质的化学反应及其计量关系确定被测物质的组成及其含量。 3、化学定量分析——根据化学反应中试样和试剂的用量,测定物质各组分的含量。 4、化学定性分析——根据分析化学反应的现象和特征鉴定物质的化学成分。 5、仪器分析——借助仪器,以物质的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为依据的分析方法。 6、重量分析——通过化学反应及一系列操作,使试样中的待测组分转化为另一种纯粹的、固定化学组成的化合物,再称量该化合物的重量(或质量)从而计算出待测组分的含量。 7、滴定分析(titrimetric analysis )——也叫容量分析。将已知准确浓度的试剂溶液滴加到待测物质溶液中,使其与待测组分恰好完全反应,根据加入试剂的量(浓度与体积),计算出待测组分含量。 8、样品——所谓样品或试样是指分析工作中被采用来进行分析的体系,它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第二章滴定分析法概论 1、滴定分析法——将一种已知准确浓度的试剂溶液(标准溶液),滴加到被测物质的溶液中,直到所加的试剂与被测物质按化学计量关系定量反应为止,然后根据所加试剂溶液的浓度和体积,计算出被测物 质的量。 2、滴定——进行滴定分析时,将被测物质溶液置于锥形瓶中,然后将标准溶液(滴定剂)通过滴定管逐滴加到被测物质溶液中进行测定。 3、化学计量点——当

加入的滴定剂的量与被测物质的量之间,正好符合化学反应式所表示的计量关系时,称到达了化学计量点。 4、指示剂——被加入的能指示计量点到达的试剂。 5、滴定终点(终点)——滴定时,滴定至指示剂改变颜色即停止滴定,这一点称为滴定终点。 6、滴定终点误差(滴定误差)——由于滴定终点和化学计量点不相符引起的相对误差,属于方法误差,用TE%表示。 7、滴定曲线——以溶液中组分(被滴定组分或滴定剂)的浓度对加入的滴定剂体积作图。 8、滴定突跃——滴定过程中,溶液浓度及其相关参数如Ph的突变。 9、突跃范围——突跃所在的范围。 10、变色范围——指示剂由一种型体颜色转变为另一型体颜色的溶液参数变化的范围。 11、理论变色点——当两种型体浓度相等时,溶液呈现指示剂的中间过渡颜色,这一点称为指示剂的理论变色点。 12、滴定常数——滴定反应的平衡常数,它反映滴定反应进行的完全程度。以Kt表示。 13、直接滴定——用标准溶液直接滴定被测物质。 14、返滴定(剩余滴定)——先准确地加入过量标准溶液,使与待测 物质或固体试样进行反应,待反应完全后,再用另一种标准溶液滴定剩余的标准溶液。 15、置换滴定——用适当试剂与待测组分反应,使其定量地转换为另一种物质,而这种物质可用适当的标准溶液滴定。 16基准物质——是用以直接配制标准溶液或标定标准溶液浓度的物质。

分析化学名词解释

分析化学名词解释 1.库仑滴定法 在试样中加入大量物质,使此物质经电解后产生一种试剂,与被测物质发生定量化学反应,用适当的方法指示化学反应的终点后,停止电解,根据电解的电量用法拉第电解定律来求出被测物质的含量。 2.总离子强度调节液 电位法中用离子选择性电极测量时,为使试样溶液对测量的影响减到最小,需加入总离子强度调节液,其中大量的惰性电解质使被测溶液的离子强度保持一定;另有保持一定pH的缓冲溶液以及防止其他物质干扰的配合剂等。3.某物质分解电位 在电解分析中,当外界电位增加到一定数值后,电解反应才开始发生,此电位即为该物质在该体系中的分解电位。 4.条件电极电位 指在一定溶液条件下,氧化态还原态的分析浓度都为1mol·L-1时的实际电位。 5.指示电极 对被测定溶液的成分作出响应,在整个测量期间,它不会引起待测溶液成分产生任何可察觉的变化。 6.浓差极化现象 极谱分析中,电解时由于电极表面金属离子被还原,使其在电极表面的浓度低于溶液本底的液度,电极电位将偏离其原来的平衡电位而发生极化现象,这种由于电解过程中在电极表面浓度的差异而引起的极化现象称为浓差极化现象。 7.扩散电流与极限扩散电流 极谱分析中,由于浓差极化现象的存在,电解电流受金属离子从溶液本底向电极表面扩散的速度所控制,此时的电解电流叫扩散电流;扩散电流达到一定数值后,不再随着外加电压的增加而增加,并达到一个极限值,称为极限扩散电流。 8.标准电极电位与条件电位 标准电极电位是指在一定温度下(通常为25℃),氧化还原半反应中各组分

都处于标准状态时的电极电位;条件电位是指在一定溶液条件下,氧化态还原态的分析浓度都为1mol·L-1时的实际电位。 1.气相色谱的担体 为固定相提供的一个大的惰性表面的支持体。 2.色谱峰的相对保留值r21 色谱锋1,2的调整保留值之比,即。 3.气相色谱速率方程 可表达为H=A+B/u+Cu,式中H为理论塔板高度,A为涡流扩散项系数,u为线速度,B为纵向分子扩散项系数,C为传质阻力项系数。 4.气相色谱的保留时间 指组分从进样开始到色谱柱后检测器出现色谱峰值时所花费的时间。 5.色谱分析中的死体积 指不被固定相吸附或溶解的气体组分从进样开始到色谱柱后检测器出现色谱峰值时所花费的时间。 1.解释各种曲线的含义: (1)吸光光度法中的吸收光谱曲线(或光吸收曲线) 光吸收曲线是以波长(λ)为横坐标,吸光度(A)为纵坐标绘制的曲线。(2)吸光光度法中的标准工作曲线(或工作曲线) 工作曲线是以分析浓度(c)为横坐标,吸光度(A)为纵坐标绘制的曲线。 2.单色器通带 单色器通带是指单色器提供的光谱带宽度△λ,以中心波长透过率峰高一半处透光曲线上所包含的波长范圈。 3.分光光度分析中的杂散光 照射在分光光度计的检测器上的,由溶液中吸光粒子产生的散射光或荧光、比色皿以及分光元件(光栅或棱镜)等产生的散射光以及来自于环境的从仪器缝隙透入的其他光均称作杂散光。 4.示差吸光光度法

分析化学所有名词解释

第二章 1绝对误差(Absolute error):测量值与真值之差。2相对误差(Relative error):绝对误差与真值的比值。 3系统误差( Systematic error)(Determinate error 可定误差):由某种确定的原因造成的误差。一般有固定的方向和大小,重复测量重复出现。 4偶然误差( Accidental error,Random error随机误差):由偶然因素引起的误差。 5准确度(Accuracy):指测量值与真值接近的程度。6精密度(Precision):平等测量的各测量值之间互相接近的程度。 7偏差(Deviation ):单个测量值与测量平均值之差,可正可负。 8平均偏差(Average deviation):各单个偏差绝对值的平均值。 9相对平均偏差(Relative average deviation):平均偏差与测量平均值的比值。(Coefficient of variation变异系数)

10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 RSD):标准偏差与测量平均值的比值。 11有效数字(Significant figure):在分析工作中实际上能测量到的数字。 12重复性(Repeatability):在同样操作条件下,在较短时间间隔内,由同一分析人员对同一试样测定所得结果的接近程度。 13中间精密度(Intermediate precision):在同一实验室内,由于某些试验条件改变,对同一试样测定结果的接近程度。 14重现性(Reproducibility):在不同实验室之间,由不同分析人员对同一试样测定结果的接近程 度。 15置信限(confidence limit):先选定一个置信水平P,并在总体平均值的估计值x的两端各定出一个界限。 16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两个置信限之间的区间。 17置信水平与显著性水平:指在某一t值时,测定值x落在μ±tS范围内的概率,称为置信水平(也

分析化学考研问答题及答案

三、大题 原子吸收 1.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光源应当符合哪些条件?为什么空心阴极灯能发射半宽度很窄的谱线?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光源应当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⑴谱线宽度“窄”(锐性),有利于提高灵敏度和工作曲线的直线性。 ⑵谱线强度大、背景小,有利于提高信噪比,改善检出限。 ⑶稳定,有利于提高测量精密度。 ⑷灯的寿命长。 空心阴极灯能发射半宽度很窄的谱线,这与灯本身的构造和灯的工作参数有关系。从构造上说,它是低压的,故压力变宽小。从工作条件方面,它的灯电流较低,故阴极强度和原子溅射也低,故热变宽和自吸变宽小。正是由于灯的压力变宽、热变宽和自吸变宽较小,致使等发射的谱线半宽度很窄。 2.简述背景吸收的产生及消除背景吸收的方法。 背景吸收是由分子吸收和光散射引起的。分子吸收指在原子化的过程中生成的气体分子、氧化物、氢氧化物和盐类等分子对辐射线的吸收。在原子吸收分析中常碰到的分子吸收有:碱金属卤化物在紫外区的强分子吸收;无机酸分子吸收;火焰气体或石墨炉保护气体(Ar)的分子吸收。分子吸收与共存元素的浓度、火焰温度和分析线(短波和长波)有关。光散射是指在原子化过程中固体微粒或液滴对空心阴极灯发出的光起散射作用,使吸光度增加。 消除背景吸收的办法有:改用火焰(高温火焰);采用长波分析线;分离或转化共存物;扣除方法(用测量背景吸收的非吸收线扣除背景,用其他元素的吸收线扣除背景,用氘灯背景校正和塞曼效应背景校正法)等。 3.在原子吸收分析中,为什么火焰法(火焰原子化器)的绝对灵敏度比非火焰法(石墨原子化器)低? 火焰法是采用雾化进样。因此: ⑴试液的利用率低,大部分试液流失,只有小部分(约X%)喷雾液进入火焰参与原子化。 ⑵稀释倍数高,进入火焰的喷雾液被大量气体稀释,降低原子化浓度。 ⑶被测原子在原子化器中(火焰)停留时间短,不利于吸收。 4.什么是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的化学干扰?用哪些方法可消除此类干扰? 待测元素与共存元素发生化学反应,引起原子化效率的改变所造成的影响统称为化学干扰,影响化学干扰的因素很多,除与待测元素及共存元素的性质有关外,还与喷雾器、燃烧器、火焰类型、温度以及火焰部位有关。 为抑制化学干扰,可加入各种抑制剂,如释放剂、保护剂、缓冲剂等,或采用萃取等化学分离分离方法来消除干扰。 分离与富集 1.重要的萃取分离体系(根据萃取反应的类型)。 螯合物萃取体系, 离子缔合物萃取体系, 溶剂化合物萃取体系, 简单分子萃取体系 配位滴定法 1.根据EDTA的酸效应曲线(即Ringbom曲线),可获得哪些主要信息? (1)由于H+离子存在使EDTA参加主反应的能力降低的现象,称为EDTA的酸效应。 (2)单独滴定某种金属离子时允许的最低PH

分析化学名词解释

准确度:分析结果与真实值接近的程度,其大小可用误差表示。 精密度:平行测量的各测量值之间互相接近的程度,其大小可用偏差表示。 系统误差:是由某种确定的原因所引起的误差,一般有固定的方向(正负)和大小,重复测定时重复出现。包括方法误差、仪器或试剂误差及操作误差三种。 绝对误差(absolute error):测量值与真值之差称为绝对误差(δ)。 相对误差(relative error):绝对误差与真值的比值称为相对误差。 偶然误差:是由某些偶然因素所引起的误差,其大小和正负均不固定。 有效数字:是指在分析工作中实际上能测量到的数字。通常包括全部准确值和最末一位欠准值(有±1个单位的误差)。 平均偏差(average deviation)::各单个偏差绝对值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偏差。 标准偏差(standard deviation,S):有限次测量,各测量值对平均值的偏离程度。 t分布:指少量测量数据平均值的概率误差分布。可采用t分布对有限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置信水平与显著性水平:指在某一t值时,测定值x落在μ±tS范围内的概率,称为置信水平(也称置信度或置信概率),用P表示;测定值x落在μ±tS范围之外的概率(1-P),称为显著性水平,用α表示。 置信区间与置信限:指在一定的置信水平时,以测定结果x为中心,包括总体平均值μ在内的可信范围,即μ=x±uσ,式中uσ为置信限。分为双侧置信区间与单侧置信区间。 显著性检验:用于判断某一分析方法或操作过程中是否存在较大的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检验。包括t检验和F检验。 t检验:也叫准确度显著性检验。主要用于检验两个分析结果是否存在显著的系统误差,即判断少量实验数据的平均值x与标准试样标准值 之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F检验:又称精密度显著性检验,通过比较两组数据的方差S2,以确定它们的精密度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滴定:将滴定剂通过滴管滴入待测溶液中的过程。 滴定度(T)两种表示方法:①每毫升标准溶液中所含有的溶质的质量表示②每毫升标准溶液所能滴定的被测物质的质量表示(T T/A) 化学计量点:滴定剂的量与被测物质的量正好符合化学反应式所表示的计量关系的一点。 滴定终点:滴定终止(指示剂改变颜色)的一点。 滴定误差:滴定终点与化学计量点不完全一致所造成的相对误差。可用林邦误差公式计算。 滴定曲线:描述滴定过程中溶液浓度或其相关参数随加入的滴定剂体积而变化的曲线。滴定突跃和突跃范围:在化学计量点前后±0.1%,溶液浓度及其相关参数发生的急剧变化为滴定突跃。突跃所在的范围称为突跃范围。 指示剂:滴定分析中通过其颜色的变化来指示化学计量点到达的试剂。一般有两种不同颜色的存在型体。

2015年数学考研数学分析各名校考研真题及答案

2015年考研数学分析真题集 目录 南开大学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浙江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2014年浙江大学数学分析试题答案 一、,,0N ?>?ε当N n >时,ε<->>?m n a a N n N m ,, 证明:该数列一定是有界数列,有界数列必有收敛子列 }{k n a ,a a k n k =∞ →lim , 所以, ε2<-+-≤-a a a a a a k k n n n n 二 、,,0N ?>?ε当N x >时,ε<-)()(x g x f ,,0,01>?>?δε当1'''δ<-x x 时, ε<-)''()'(x f x f 对上述,0>ε当N x x >'','时,且1'''δ<-x x ε3)''()'()''()''()'()'()''()'(<-+-+-≤-x f x f x f x g x g x f x g x g 当N x x <'','时,由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一定一致收敛,所以,0,02>?>?δε2'''δ<-x x 时 ε<-)''()'(x g x g ,当'''x N x <<时,由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一定一致收敛,在 ],['','22δδ+-∈N N x x 时,ε<-)''()'(x g x g ,取},min{21δδδ=即可。 三、由,0)('',0)('<>x f a f 得,0)('a f ,所以 )(x f 必有零点,又)(x f 递减,所以有且仅有一个零点。 四、? ?==1 0,)(1)()(x dt t f x dt xt f x ?2 )()()('x dt t f x x f x x ? - =?, 2 2)(lim )(lim ) (lim )0('0 2 A x x f x dt t f x x x x x x ====→→→???, 2)(lim )(lim )() (lim )('lim 20 0020 00A x dt t f x x f x dt t f x x f x x x x x x x =-=-=?? →→→→?,)('x ?在0=x 连续。 五、当k m ≠时,不妨设k m <, ? ?--+--= 1 1 11 )(2)(2])1[(])1[(!!21 )()(dx x x k m dx x P x P k k m m k m k m = --? -dx x x k k m m 1 1 )(2)(2])1[(])1[(dx x x x x m m k k k k m m ?-+--------1 1 )1(2)1(211 ) 1(2 ) (2 ])1[(])1[(] )1[(])1[(=

研究生入学考试分析化学试题

2004 年研究生入学考试分析化学试题? 四、计算题 4.根据下列电池: Ag︱Ag2CrO4(固),CrO42-(x mol/L)║SCE 若测得的电池电动势为-288mV,试计算CrO42-的浓度(25℃)。 已知φSCE=0.245V,φ○-Ag+/Ag=0.799V,Ag2CrO4的K sp为2.0?10-12。 2003 年研究生入学考试分析化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4.相界电位 二、选择题 13.玻璃电极的电位() A.随溶液中氢离子活度的增高向负方向变化 B.随溶液中pH的增高向正方向变化 C.与溶液中的子强度有关 D.随溶液中氢离子活度的增高向正方向变化 四、计算题 3. 25℃时,下列电池的电动势为0.482V,计算溶液中IO3-的平衡浓度。 (-)Ni(s)︱Ni2+(0.0250mol/L)║IO3-,Cu2+︱Cu(s)(+) 已知Cu(IO3)2的K sp3.20?10-7,φ○-Ni2+/Ni=-0.231V,φ○-Cu2+/Cu=0.337V。 2002 年研究生入学考试分析化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6. potentiometric titration 四、计算题 2. 25℃时,实验测得以下三个电池的电动势如下: (1)Hg︱KCl(s),Hg2Cl2(s)║Ag+(0.01000mol/L)︱Ag EMF=0.4397V (2) Hg︱KCl(s),Hg2Cl2(s)║AgI(s)︱Ag EMF=0.08240V (3) Ag︱PbI2(s),AgI(s)║Hg2Cl2(s),KCl(s)︱Hg EMF=0.2382V 请使用实验数据,计算AgI与PbI2的溶度积(饱和甘汞电极的电极电位为0.2415V) 2001 年研究生入学考试分析化学试题 六、计算题 2.下列电池 Ni(s)︱NiSO4(0.0250mol/L)║KIO3(0.10mol/L),Cu(IO3)2(s)︱Cu(s)的电动势为0.482V,求Cu(IO3)2的K sp(φ○-Ni2+/Ni=-0.231V,φ○-Cu2+/Cu=0.337V)。 2000 年研究生入学考试分析化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指示电极和参比电极 四、计算题 3. 25℃时,下列电池的电动势为-0.372V,计算AgAc的K sp(φ○-Cu2+/Cu=0.337V,φ○-Ag+/Ag=0.799V)。

分析化学(第五版)试卷5套及答案

《分析化学》期末试卷(B) 一、是非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化学分析法的测定灵敏度高,因此常用于微量分析。 ( ) 2.分析数据中,凡是“0”都不是有效数字。 ( ) 3.纯度很高的物质均可作为基准物质。 ( ) 4.用HCl溶液滴定Na2CO3基准物溶液以甲基橙作指示剂,其物质量关系为n(HCl)∶n(Na2CO3)=1∶1。 ( ) 5.酸碱滴定中,只有当溶液的pH突跃超过2个pH单位,才能指示滴定终点。 ( ) 6.标定高锰酸钾溶液时,为使反应较快进行,可以加入Mn2+。 ( ) 7.AgCl的Ksp=1.56×10-10比Ag2CrO4的Ksp=9×10-12大,所以,AgCl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比Ag2CrO4大。 ( ) 8.用佛尔哈德法测定Cl-时,如果生成的AgCl沉淀不分离除去或加以隔离,AgCl沉淀可转化为AgSCN沉淀。但用佛尔哈德法测定Br-时,生成的AgBr 沉淀不分离除去或不加以隔离即可直接滴定。 ( ) 9.重量分析法要求沉淀溶解度愈小愈好。 ( ) 10.吸光光度法只能测定有颜色物质的溶液。 ( ) 二、选择题 (本大题共20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试样预处理的目的不是为了() (A)使被测物成为溶液; (B)使被测组分生成沉淀 (C)使被测物变成有利测定的状态; (D)分离干扰组分 2.下列论述正确的是:() (A)准确度高,一定需要精密度好; (B)进行分析时,过失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C)精密度高,准确度一定高; (D)精密度高,系统误差一定小; 3.称取含氮试样0.2g,经消化转为NH4+后加碱蒸馏出NH3,用10 mL 0.05 mol·L-1HCl吸收,回滴时耗去0.05 mol·L-1 NaOH 9.5 mL。若想提高测定准确度, 可采取的有效方法是 ( ) (A) 增加HCl溶液体积 (B) 使用更稀的HCl溶液 (C) 使用更稀的NaOH溶液 (D) 增加试样量 4.在酸碱滴定中被测物与滴定剂浓度各变化10倍,引起的突跃范围的变化为()。 (A)增加1个pH (B)增加2个pH (C) 2个pH (D)减小2个pH 5.下列溶液用酸碱滴定法能准确滴定的是 ( ) (A) 0.1 mol·L-1 HF (p K a = 3.18) (B) 0.1 mol·L-1 HCN (p K a = 9.21) (C) 0.1 mol·L-1 NaAc [p K a(HAc) = 4.74] (D) 0.1 mol·L-1 NH4Cl [p K b(NH3) = 4.75]

北京大学数学分析考研试题及解答复习进程

北京大学数学分析考研试题及解答

判断无穷积分1sin sin( )x dx x +∞ ?的收敛性。 解 根据不等式31|sin |||,||62 u u u u π -≤≤, 得到 33 sin sin 1sin 11 |sin()|||66x x x x x x x -≤≤, [1,)x ∈+∞; 从而 1sin sin (sin())x x dx x x +∞-?绝对收敛,因而收敛, 再根据1sin x dx x +∞?是条件收敛的, 由sin sin sin sin sin()(sin())x x x x x x x x =-+ , 可知积分1sin sin()x dx x +∞?收敛,且易知是是条件收敛的。 例5.3.39 设2()1...2!! n n x x P x x n =++++,m x 是21()0m P x +=的实根, 求证:0m x <,且lim m m x →+∞ =-∞。 证明 (1)任意*m N ∈,当0x ≥时,有21()0m P x +>; 当0x <且x 充分大时,有21()0m P x +<,所以21()0m P x +=的根m x 存在, 又212()()0m m P x P x +'=>,21()m P x +严格递增,所以根唯一,0m x <。 (2) 任意(,0)x ∈-∞,lim ()0x n n P x e →+∞ =>,所以21()m P x +的根m x →-∞, (m →∞)。 因为若m →∞时,21()0m P x +=的根,m x 不趋向于-∞。 则存在0M >,使得(,0)M -中含有{}m x 的一个无穷子列,从而存在收敛子列 0k m x x →,(0x 为某有限数0x M ≥-); 21210lim ()lim ()0k k k M m m m k k e P M P x -++→+∞ →+∞ <=-≤=,矛盾。 例、 设(1)ln(1)n n p a n -=+,讨论级数2 n n a ∞ =∑的收敛性。 解 显然当0p ≤时,级数2 n n a ∞ =∑发散; 由 20 01 1ln(1) 1lim lim 2x x x x x x x →→- -++=011lim 21x x →=+ 12=,

分析化学及名词解释2

复习各章节后面的小结与问题。计算题:复习布置过的作业如电位法二次测量法、标准加入法相关习题;电位滴定法内插法的计算。UV 法中吸光系数计算,含量测定的相关计算(如i%)或如何配制合适浓度溶液测定、双波长法计算;TLC 的Rf 值计算;色谱分析法中理论塔板数计算、分离度计算,峰面积计算,归一化法、内标法计算公式。 E=E2- E1=- 2.303RT/nF 设 S =-2.303RT/nF C0= 阳离子 S = - 2.303RT/nF = -0.059/n (25?C) 阴离子 S = +2.303RT/nF = +0.059/n (25?C ) 计算题 P170 : 12、15、16 P214-215: 13、14、18、21、22 P359: 17、23 P383: 18、22、23 P409: 19 P424: 8、12 仪器分析概论及电位法 1、电位分析法的仪器是什么? 2、什么是电位分析法的直接电位法和电位滴定法? 3、什么是指示电极和参比电极?-P151 4、测量溶液pH 的指示电极和参比电极分别是什么? 5、普通 pH 玻璃电极的测定范围是多少? 6、什么是pH 玻璃电极的“碱差”和“酸差”? 如何选择定位用的缓冲溶液pH ?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指示电极是哪一类?用直接电位法测量某试样中Ca2+离子的浓度,应选用什么电极对、用什么仪器来测定? 什么是不对称电位?如何减小和消除不对称电位? ISE 和SCE 分别代表什么电极?常用做什么电极使用? 电位滴定法的终点如何确定? 光学分析法概论及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2、光谱法与非光谱法有何不同?-P176 3、什么是吸收光谱法?常用的分子吸收光谱法主要有哪些方法?-P178 4、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可分为哪几个部分?-P179 1.分光光度法的定量依据是什么?各项的物理意义?-P190 2.吸光系数的表示方法有ε和%11cm E ,有何不同?如何求物质的吸光系数?-p 191 p 214:13 3.偏离Beer 定律的因素主要有哪些?-P192 4.物质的吸收曲线、吸光系数的影响因素? 5.分光光度计的五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P195 6.在光度分析中紫外光源和可见光源是? 7.在定量分析中为什么通常选λmax 测量? 8.Beer-Lamberter 的数学表达式?吸光度和透光率的关系? 9.UV中的K带、R带、B带和E带分别由什么类型电子跃迁引起,与有机分子结构有何关系? 10.吸收池2种不同的材料是什么? 11.在分光光度分析中,如何选择合适的空白 ? 12.分光光度计的主要光路类型有哪些? 13.光度分析的吸收曲线与标准工作曲线有何不同? 14.单组分样品的定量方法及计算?最佳测定浓度计算? P215 :14; P216 : 26 红外分光光度法 1.红外光谱的表示方法( T -σ曲线),红外光谱的缩写? 2.红外光谱仪的类型主要有哪些? 3.影响红外光谱吸收峰位置的因素? 4.IR 的9个重要区段(P257) 5.试分析共轭烯烃、芳烃和羰基化合物在UV、IR各有何不同特征?不同羰基化合物在IR中νC=O 峰的大小顺序如何? 6、醛与酮的IR 图谱主要区别特征? 7. 某碳氢化合物的IR 谱中,在3050,2960, 1640,1460,990 ,910cm-1产生红外吸收峰,请问该化合物可能含有什么官能团?请说明各官能团的峰归属。 8.某化合物IR 谱中有 3300cm-1(S), 2200cm-1 (w),1620cm-1(s)的特征峰,其可能结构为() A . C6H5CH=CH-CH3 B. CH3CH2CH=CH-CH3 C .CH3C ≡ CCH2CH3 D. CH3OCH=CH-C ≡ CH 色谱分析法 1.气相色谱两大基本理论?根据速率理论,除流速外,影响色谱柱板高的因素主要有? 2、什么是四大基本类型色谱,其分离的机理分别是什么?凝胶色谱的分离机理? 3、描述色谱峰主要参数?

2014分析化学名词解释(中英对照)

分析化学名词解释 1.the Mohr Method:铬酸钾指示剂法,指在中性或弱碱性介质中以AgNO 为标准 3溶液,铬酸钾为指示剂,直接测定氯化物或溴化物的滴定分析方法。 2.quantitative analysis:定量分析,根据待测组分与所加一定试剂发生有确定 计量关系的化学反应来测定该组分含量的分析。 3.errors:误差是描述定量分析中分析结果准确性的量分为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两大类。 4.control experiment:对照实验,是检验系统误差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方法。一种是 用标准试样或纯物质作对照,一种是用其他可靠的分析方法作对照。 https://www.doczj.com/doc/473748224.html,plexometric masking agent:配位掩蔽剂,在配位滴定分析时用以掩蔽干扰 离子的试剂 6.acid-base titration:酸碱滴定法,以酸碱反应为基础的滴定分析方法,此法简 便、快速,广泛用于测定各种酸、碱以及能与酸、碱直接或间接发生质子转移反应的物质 7.aging:沉淀完全后,让初生的沉淀与母液共存一段时间,这个过程称为陈化。

8.the orientation speed:由离子聚集成晶核,再进一步积聚成沉淀微粒在聚集 的同时,构晶离子在静电引力作用下又能够按一定的晶格进行排列,这种定向排列的速度称为定向速度。 9.aggregation velocity:由离子聚集成晶核,再进一步积聚成沉淀微粒的速度称为 聚集速度。 10.accuracy:分析结果的准确度指测量值与真实值接近的程度。 11.titration:滴定指将标准溶液从滴定管滴加到待测溶液中的操作过程。 12.acid analytical concentration:酸的分析浓度指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某酸的 物质的量,包括已解离的和未离解的浓度。 13.In:配位滴定中,能与金属离子生成有色配合物从而指示滴定过程中金属离 子浓度变化的有机染料显色剂称为金属指示剂。 14.blank test:空白试验就是在不加试样的情况下,按照与测定试样相同的条件 和分析步骤进行的分析实验。 15.precipitation titration: 沉淀滴定法是以沉淀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滴定法。 16.titration jump range :滴定突跃范围指在滴定曲线上发生突跃现象相应的纵坐 标所在的取值范围。

考研分析化学考研复习题

分析化学考研习题训练 第一套 一、选择题 1.以下属于偶然误差的特点的是 [ ] (A)误差的大小是可以测定和消除的; (B)它对分析结果影响比较恒定; (C)在同一条件下重复测定,正负误差出现的机率相等,具有抵消性;(D)通过多次测定,误差的值始终为正或为负。 2.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误差是以真值为标准,偏差是以平均值为标准。实际工作中获得的所谓“误差”,实质上是偏差。 (B)对某项测定来说,它的系统误差大小是可以测定的。 (C)对偶然误差来说,大小相近的正误差和负误差出现的机会是相等的。(D)某测定的精密度愈好,其准确度愈高。 3.下列情况将导致分析结果精密度下降的是 [ ] (A)试剂中含有待测成分;(B)使用了未校正过的容量仪器;(C)滴定管最后一位读数不确定;(D)操作过程中溶液严重溅出 4.计算式 000 .1 ) 80 . 23 00 . 25 ( 1010 .0- ? = x的计算结果(x)应取几位有效数字[ ] A:二位; B:三位; C:四位 D:五位 5.测定试样中CaO的百分含量,称取试样0.908g,滴定耗去EDTA标准溶

液,以下结果表示正确的是 [ ] A:10%; B:%; C:%; D:% 二、填空题 1.系统误差包括误差、误差和误差。系统误差的特点是;偶然误差的特点是。在定量分析过程中,影响测定结果准确度的是误差,影响测定结果精密度的是误差。偶然误差可以通过途径消除,而对于系统误差,则针对其来源,可采用不同的方法消除。如对于方法误差,可以采用校正等途径消除,对于试剂误差,可以采用方法消除。 2、下列情况会对分析结果产生什么影响(填使结果混乱、无影响、负误差、正误差) (1)滴定分析中,将称好的基准物倒入蒸馏水洗后的湿锥形瓶中; (2)将热溶液转移至容量瓶中后立即稀释至刻度线,其浓度; (3)标定HCl标准溶液时,基准物Na 2CO 3 中含有少量 NaHCO 3 ; (4)用未摇匀的标准溶液标定某待测物。3.滴定管的读数常有±的误差,则在一次滴定中的绝地误差为mL。滴定分析的相对误差一般要求≤±%,为此,滴定时耗用体积应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