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教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教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教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教案

必修①第二单元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目标】

1、理解“以、而、焉”3个词语。归纳本文的文言知识。

2、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3、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4、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积累相关文言知识。

2、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2、问答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积累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

一:导入课文,

!)199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这个故事可谓是“一夫敌百万之师”的现代版。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无数这样的人物:张仪、苏秦、诸葛亮。今天我们将去拜访他们的“祖师”,请同学们翻到《烛之武退秦师》。

2)《论语》子路篇中说“一言以丧邦,一言以兴邦”,古代有很多有名的谋士如魏征劝谏唐太宗、邹忌讽齐王、触龙说赵太后,这些人都是国家的名臣,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另一位为国努力的谋士烛之武。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1、请学生读注释1,《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的别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

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2 秦晋围郑背景(适时补充给学生)。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郑有两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的是楚国,而此役楚国失败。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

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三、让学生自读,注意重点字的读音。

汜(fàn)南佚(yì)之狐夜缒(zhuì)而出共(gōng)其乏困秦伯说

(yuè)

四、题解

退:使动用法,

使-----撤退

师:军队

五、讲解课文

(一)讲解第一段

1、诵读指导: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是本段关键一句,语速要较慢,尤其是“且”处应稍作停顿,“也”字要拖长声音。此句读完,稍作停顿,再起后句“晋/军函陵,秦/军汜南”。“晋”“秦”之后要略作停顿。因为“军”在此名词活用为动词,当“驻扎”讲。(领读,齐读)

2、提问:本段仅25字,却道出很多内容,有哪些?

明确:①秦晋围郑,来势凶猛;弱小郑国,危如累卵。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既道出了秦晋围郑的原因,又暗示郑国有机可乘,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尝试背诵)

(二)讲解第二自然段

1、诵读指导:

“国危矣”要读出心情沉重之感。“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要读得坚定,露出胸有成竹之意。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是烛之武对只能虚度人生的无可奈何慨叹,要读出伤感的基调,而郑伯,面对烛之武的牢骚,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而是从谏如流,反省自己,情真意切,因此,郑伯之言一定要读得心平气和。(领读,齐读)

2、重点讲清以下词句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之:助词,

无能为也已——不能做什么了。无能:不能。已:同“矣”。

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判断句)

3、提问:面对为难,郑国君臣的表现如何?

明确:①佚之狐出谋划策,力荐烛之武。②郑伯从谏如流,情真意切,感动了烛之武。③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诚意,深明大义,承担了赴秦说秦师的重任。(齐读)

(三)串讲第三段。

1、一生范读本段。

2、学生借助注释细细梳理本段。(因为本段集中刻画了烛的形象、表现出其高超的游说技巧,所以让学生细细品味)

3、生接龙串析本段。(师点拨)

①“夜……秦伯”:说明形势危急,烛不畏危险。

②烛说秦伯运用了高超的攻心术: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坦言知亡,避其锐气:郑既知亡矣。)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亡郑只对晋有利: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舍郑会对秦有益:君亦无所害。)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③秦……乃还:秦权衡利害,决定退兵,但却派人留守要塞,体现其老奸巨猾的一面。

4、探究“三巧”游说艺术

1)以“利”巧攻心理。2)以“害”巧析形势。3)以“史”巧施离间。

5、学生同桌讨论归纳,师引导学生归纳本段知识点:

亡:动词的使动用法;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鄙:名词的意动用法;

封:名词的意动用法;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东:名词活用做状语;陪:通假字,通“倍”;

共:通假字,通“供”;厌:通假字,通“餍”;

说:通假字,通“悦”;阙:通假字,通“缺”或“掘”;

5、师引导学生结合烛的游说步骤即兴背诵本段。

(四)串讲第四自然段

1、诵读指导: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微”后果作停顿,因“微”是连词,表假设,为“假如没有”之意,“夫人”的“夫”是指示代词,为“那”。“因人之力/而取蔽之”句“因人之力”后要略作停顿。

(齐读,然后指名学生读)

2、提问:本文是如何结尾的?

明确:以晋文公再风云突变中,头脑前行,毅然撤军作结。而这也正是烛之武所想达到的目的。

六、尝试背诵全文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分析烛之武形象

板书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智退秦师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晋师撤离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集体背诵全文。

2、对文中的文言字词提问。

二、亮点探究

1.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僻”后“受”,有什么作用?

探究学习: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却有重要作用:一是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二是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尚能接受规谏,诚恳负责。三是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这一内容粗线条地勾勒出烛之武的形象,为下文写他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作了必要的铺垫。

2.晋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你怎样看待晋文公的退兵理由?

探究学习:其实,“不仁”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才是实质。“知”通“智”,这个“智”,是理智,就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以乱易整,不武”,胜负之数,难以意料。晋的退兵,说到底,也是一个“利”字起作用。

5.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请举例分析这一写法特点。

探究学习:文章注意伏笔与照应的地方较多,如:①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师埋下了伏笔。②“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的有关内容。③“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文章预后瞻前,巧施伏笔,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玩味。

三、烛之武形象探讨:

提问:烛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请用简练的语言加以评价。

烛之武的成功就在于他正确把握天下形势,并且熟知历史,洞察秦晋之隙,然后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生活是一块磨刀石,只有不断砥砺自己,才能保持永远锐利的锋芒。烛之武到了七十多岁的高龄,仍有满腹牢骚,可见他的锐气未减;仍能建功立业,可见他的才华依旧。此前,三朝为官,满腹经纶,却一直不得重用,其间忍受的寂寞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烛之武在这种怀才不遇的痛苦中,并没有自暴自弃,更没有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图强,饱读经书,关心时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终于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完成人生的最后一击,为自己一生划上一个完美的感叹号。时代铸就英雄。烛之武的时代早已过去,但烛之武的人生之路,至少还启示着今天的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应该爱岗敬业;即使暂处逆境,也应该不断磨砺自己,以至终成大器!同时昭示我们应该学习古人那种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归纳文言词语的用法

1、词类活用、

A.名词做状语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边;在西边)夜缒而出(在晚上,当

晚)

B.动词活用为名词君亦无所害(害处)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

C.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臣之壮也(壮年)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2.特殊句式

A.省略句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

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敢以(之)烦执事(宾语)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

B.倒装句

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

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 同上)

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同上)

何厌之有(有何厌── 宾语前置)

C.判断句

3.通假字

无能为也已(矣)共其乏困(供)秦伯说,与郑人盟(悦)失其所与,不知(智)4。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5.完成课后练习,一词多意

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而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

焉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尝试把这篇文章改编成课本剧。

荆轲刺秦王

唐舒娅周申红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实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培养文言理解和翻译的能力。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3、学习荆轲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互助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章内容并从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2、学习古代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教学方法】

1、阅读法

2、讲授法

3、讨论法

【课时安排】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及反思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朗诵诗歌,学会用诗眼来解读诗歌内容;让学生在诗意的想象中诵读诗歌。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领会田园风光的意境,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难点 1.运用想象与联想来描摹诗歌画面。 2.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一、课堂导入 师:有人说,他是“百世田园之主”,有人说,他是“千古隐逸之宗”,大家说他是谁?(陶渊明) 初中,我们邂逅了从东晋时代款款而来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回顾他的作品,并背诵《饮酒》其五。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今天就让我们带着一颗纯净的心走进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去领悟这其中的真意。 二、合作探究 1.解题 俗话说“眉目传情”,但凡对于诗歌来说,题目是很重要的。它往往能传达或暗示许多信息,“归园田居”这个标题的题眼是哪个字?

“归”。 全文围绕“归”字来写了哪几个问题?作者又是如何来回答这些问题的?从诗中找到依据并加以解说。 解说的时候可以从诗句中的关键字着手。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歌,思考这些问题。 学生自由诵读诗歌,提出问题,解答问题。 叫一生读课文(纠正字音)。 全文围绕“归”字来写了哪几个问题?哪位同学来归纳一下。 小结: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 2.具体分析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 (2)为何而归?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羁鸟”、“池鱼”比喻官场中的诗人,“旧林”、“故渊”比喻诗人久违的田园。运用对比和衬托,说明自己跟它们一样早有想摆脱官场束缚,返归田园的愿望了,现在终于做到,并保持了自己的本来面目。表达了一种摆脱官场束缚的强烈愿望。

2019年人教版语文必修一3.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word精品教案

2019年人教版语文必修一 3.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word精品教案

记之。 4、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梁启超却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也就是说他在演讲时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讨论他的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参照课后练习一给这些语句加旁批。讨论结束后,每组派多位代表向全班同学发布讨论结果。发布内容包括特点及旁批。需要注意的是,每组每位代表限说最多两个特点。最后特点+代表人数最多的一组为胜。胜出者可要求任何一位同学或老师朗诵课文。 5、朗诵课文 6、补充《箜篌引》、《桃花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内容 八、课后作业: 找出文中细节及侧面描写的地方,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九、板书设计: 梁任公演讲特点 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又激亢(沉稳睿智) 内容:丰富有趣(博闻强识学识丰富) 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感情丰沛) 肖像特点: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肥大长袍 步履稳健 气质风神潇洒(潇洒自信) 眼神光芒四射 神态:生动有趣(自负、谦逊)

语言:旁征博引(风趣、博闻强识) 动作:手舞足蹈(自由洒脱) 十、教学后记: 这是我实习中上的第一堂课,由于没有经验,对时间的把握不好,课堂前半部分留给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的时间太多了,以至于没有完成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对《箜篌引》、《桃花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内容的补充要留到下节课才能完成。但课堂过程中以讨论和结果发布会的形式非常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节课学生的参与度很高,绝大部分的同学都能积极思考,并敢于回答问题。但是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有些答案很好,也是我没有思考到的。但是除了简单的表扬鼓励外,我不善于把学生的思考结果与自己的板书设计结合起来,授课过程中比较拘泥于教案,显得不够灵活。 总的来说,这节课的优点是教态自然、大方,声音清晰洪亮,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足在于时间掌握不好,拘泥于教案。 第二课时 1、导入:上节课我们讨论了梁启超在演讲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点,也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总结了这些特点,这节课我们就要看看作者是怎样在行文中展现这些特点,刻画人物形象的? 2、首先,我们来根据上节课的学习总结一下梁的形象。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教案2.7诗三首第一课时

2.7诗三首创新教案 (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如果字词过关了,对诗歌的浅层次的鉴赏比较容易办到,但深层次的鉴赏恐非易事。希望能够通过这三首诗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解决办法 1.疏通诗句,诵读涵咏。 2.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把握意象,进入意境。 3.领会意蕴,汲取精神营养。 【学生活动设计】 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第一、二首诗,并尝试着从表达技巧上进行鉴赏。 2.第二课时,让学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从情感深处与《归园田居》产生共鸣。 【课时安排】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学习并鉴赏《涉江采芙蓉》、《短歌行》。 二、整体感知 《涉江采芙蓉》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短歌行》这首诗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人生苦短、生命无常,这是汉乐府涛歌里常见的主题,可见当时这个问题萦绕在人们的心中,挥之不去。由人生有限,引发出人们的思考:人应该怎样活着?对此,汉乐府诗歌里更多的是主张及时行乐,“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西门行》)将这种主张发挥到了极致。也有劝导人们努力进取的。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曹操的《短歌行》这首诗,前半部分的情调和汉乐府诗歌相近,后半部分古雅雄浑,气度非凡,又完全是他自己的风貌了。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学习鉴赏《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秋兴”这个题目,意思是说因感秋而寄兴。这兴也就是过去汉儒说《诗经》的所谓“赋比兴”的“兴”(在四声应读去声)。晋代的潘岳有《秋兴赋》,也是一篇感秋寄兴之作。一起看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欢迎查阅!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1 一、说教材 《秋兴八首》是杜甫寓居四川夔州时写下来的以想望长安为主题的一组七言律诗,它是杜集中七律的代表作。 “秋兴”这个题目,意思是说因感秋而寄兴。这兴也就是过去汉儒说《诗经》的所谓“赋比兴”的“兴”(在四声应读去声)。晋代的潘岳有《秋兴赋》,也是一篇感秋寄兴之作。但《秋兴赋》的体裁是属于辞赋类。而杜甫的《秋兴八首》则是律诗,是唐代新兴的一种诗体。若论它们创作的成就和对后世发生的影响,杜甫的《秋兴八首》当然不是潘岳的《秋兴赋》所可比拟。 这八首律诗是组诗,它从夔州的秋天景物说起,抒写了对长安想望的种种心情。而以第一首为全诗纲领。它的开头四句:“玉露彫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这正和宋玉《九辩》所说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

木摇落而变衰”的感叹相同而沉深郁勃过之。接着写诗人留滞峡中的凄紧情状。而“孤舟一系故园心”句,就已经隐约地说出对长安的想望。第二首第三首虽然仍旧是写夔州景色。而“每依北斗望京华”句已明白指出望京,可以说是为整组诗点出了主题。“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也就是由望京所引起的对诗人自己身世遭遇的回忆和伤叹。到了第四首就直接转入长安,是这组诗的大转捩。“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等句,表明了对“安史之乱”后局势的无限感慨。这以下数首都是着重对长安想望的描写。 诗人想望长安,当然首先要回忆起往年疏救房琯①这一件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事。因为诗人在这次政治斗争中所遭受的打击是他生命永远不可磨灭的伤痕,所以在诗里用匡衡、刘向②自比,而发出了“功名薄”和“心事违”的感叹。匡衡、刘向都是以直谏而遭到当时统治集团排斥,这里用来作譬是具有它的深刻意义的。 一提到长安,也不能不使诗人想到大唐的宫殿以及昆明池、曲江和渼陂诸名胜。特别是曲江,它给予诗人的印象更其深刻难忘。“花萼隔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把“通御气”和“入边愁”③联系起来说,这就可以想见诗人对时事的感慨是多么深长!天宝祸乱的爆发不是没有原因的。前人曾经认为杜甫的《秋兴八首》可以当得庾信的《哀江南赋》(王梦楼语)。而其实,《秋兴》

人教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备教说明》教学设计

这个单元主要指导学生鉴赏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选编的7首中国诗歌,2首外国诗歌,大都是广为传诵的名篇佳作。这9首诗的主题,可以共用一个“情”字来概括:《沁园春长沙》中的革命豪情,《雨巷》中对丁香姑娘的朦胧爱情,《再别康桥》中对母校的绵绵别情,《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对“母亲”大堰河的赤子之情,《错误》中闺中思妇对“归人”的怨情……情感“风景”可谓丰富多样。教学时,用“情”这根线串起这些看似各不相关的诗歌“珍珠”,学生必收获情感,启迪思想。 鉴赏诗歌有多种方法,如抓住诗歌中的意象,尽可能展开联想和想像,理解诗歌的主旨,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要知人论世,注意作品的写作背景和诗人的思想状况,但又要避免用时代背景去简单地印证作品的思想内容,不以特定的政治事件或诗人的政治遭遇与作品内容一一对应;要注意欣赏诗歌的形式美,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要品味诗歌凝练、含蓄,富有跳跃性和音乐性的语言等。当代翻译家辜正坤提出了中西诗歌鉴赏的十个角度:时间角度、空间角度、作者角度、作品角度、读者角度、年龄角度、性别角度、社会文化角度、阐释者角度和译者角度。这些角度可供教学时参考。 这个单元的鉴赏重点是情感与意象。情感与意象,既是指单元鉴赏重点,也可以说是诗歌鉴赏的主要方法,即:一方面要注意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另一方面要分析诗中运用的意象。下面分别说说这两个方面。诗歌是以抒情为主的文学样式,即使是叙事诗,也把抒发感情放在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在中国这样诗的国度里,抒情诗极为发达,“情”是诗的内核。《毛诗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钟嵘《诗品》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别林斯基说:“情感是诗的天性中一个主要的活动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众多论述表明,情感抒发是诗歌最主要的美学特征。感情是诗歌的内容,人们可以把一部小说、一篇散文、一个剧本的内容复述得头头是道,但是,要复述一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却非常困难,你只能说它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你从中悟出了什么思想。感悟力差的读者,读一首稍微晦涩一点的诗,可能什么也得不到。可以说,诗歌的思想情感就相当于小说散文剧本叙写的内容。有诗评家说,诗歌内容是“诗中生活的大海蒸发出的纯净、美丽的云霞。读者从诗中所得到的是感情上的满足、启示与享受”。正因如此,教学这个单元的诗歌,要让学生反复诵读作品,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以丰富心灵,陶冶性情。 如何体会诗中的情感呢?尤其是如何把握比较含蓄甚至隐晦的诗歌如《雨巷》《断章》《风雨》《在一个地铁车站》等表达的思想情感呢?可主要从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的思想生平和诗中运用的表现手法三个方面入手。欣赏技巧是重要的,但须提醒学生要有意识地增加生活阅历,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教案 教学园地 10-10 1950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教案 安工大附中高一备课组 本单元教学设想: 一、了解本单元的编写意图 本单元重点学习写景状物的散文 本单元包括三篇散文:《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绿记》 这些散文名篇的共同特点,一是写景优美,情味浓厚。二是意蕴深,可以引发学生对自然、人生、社会的多方面思考。三是语言美。 二.把握本单元的总体教学目标 以课程标准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纬度为坐标,根据“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发现创新”这个学科能力目标确定本单元的总教学目标。 三、实施本单元的教学建议 1、分析写景 2、体会情感 3.注重审美 4、品味语言 5、读写结合

四、单元教学安排 《荷塘月色》2课时,《故都的秋》2课时,《囚绿记》2课时,表达交流2课时 《荷塘月色》教案 教学目的 一.学习《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三.了解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四.通过朗诵欣赏体会《荷塘月色》的韵味。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放在文章的结构安排、写景层次、语言特色上。 2、安排二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请两位同学分别用几句话描绘一下自己印象中的荷塘景色,然后引入课文。 二、解题 1、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2、写作背景 问题预设:本文写于1927年,这段时期中国历史上发生什么事情? 问题解答: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介石、汪精卫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党人和广大革命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但因受阶级的局限,没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荷》正是通过“我”在荷塘月夜的独

2020年高一语文必修一《雨巷》教案设计(人教版)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雨巷》教案 【导语】进入到高一阶段,大家的学习压力都是呈直线上升的,因此平时的积累也显得尤为重要,高一频道为大家整理了《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雨巷》教案》希望大家能谨记呦!! 【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掌握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体会“意象”的象征义。 【教学难点、重点】 体会诗歌创造的朦胧迷离,低回动人的意境。 【教学方式】感悟法、朗读法、启发式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唐磊的音乐《丁香花》。 一条悠长而寂寥的小巷,一位美丽而忧郁的姑娘,一次擦肩而过

的邂逅,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思念和忧伤?80多年前的《雨巷》成为经典,曾以音乐、绘画和舞蹈(《小城雨巷》)的形式表现出来,今天,让我们走进走进文字版(能留下想象空间)《雨巷》,走进诗人那颗朦胧润湿的心。 二、作者 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出生于杭州,中国近现代诗人。作品创作分早期和后期两部分。早期作品多写自己孤独、感伤的情绪,有朦胧含蓄之美,代表作《雨巷》;后期作品多写自己热爱祖国的情怀和高尚的民族气节,显得明朗、诚挚,代表作《我用残损的手掌》。 《雨巷》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这首诗奠定了他在文学的地位,他也因此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称号。 三、诵读 1、诵读 彷徨(pánghuáng)彳亍(chìchù)惆怅(chóuchàng)颓圮(tuípǐ) 2、美吗?什么样的美? 美;忧郁美、朦胧美,不同于毛泽东诗词的崇高美和李清照词的

凄美(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3、请分别从内容和形式上谈谈你的感受?用几个词来表现。 内容上:低沉、伤感、忧伤、朦胧、孤独、惆怅、失落、哀怨等。 形式上:低沉缓慢、舒缓悠扬,有很强的音乐美。读起有一种一唱三叹、迂回反复、回肠荡气的感觉;听起来悦耳、和谐,像一首轻柔而沉思的小夜曲。 4、归纳音节特色 叶圣陶先生曾经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明确:①全诗共7节,每节6行,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单字顿都设置在诗行的的行首,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尾,读进来有舒缓悠扬之效。 ②押韵规则(全诗从头至尾都用“ang”韵,没有换韵,每节押韵两次到三次,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韵脚,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等),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旋律美。 ③另外,诗句长短错落,回环往复,语言上用反复和排比,如“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一个寂寞而痛苦的旋律在全曲中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及反思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及反思 幸敬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注重朗读结合语境领悟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自主性开放性。 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教学重点】 (1)荷塘月色景美,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语言充满诗情画意,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 (2)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1)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对景物描写的赏析,把握作者在现实世界与梦的世界之间辗转中力求超脱的努力,灵魂挣扎的凄苦与无奈。 【教学方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点拨、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 【教学时数】四课时。 【教学设想】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其写景特点值得我们欣赏学习,写荷塘上的月色,写月光下的荷塘,相当精彩。作者表现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淡淡的忧愁,又有淡淡的喜悦。低调感伤情绪笼罩着全文,作者的内心是不宁静的,路是幽僻、幽静的,云、月是淡淡的,树色是阴阴的。蝉声与蛙声虽热闹,但与“我”无缘。不满现实,但又不得不回到现实中来。至于喜悦,课文开头忽然想到日日走过的荷塘,“总该有另一番样子吧”,于是欣然前往。通向荷塘的小路,往日阴森森的,“今晚却很好”,便觉得自己是个“自由的人”了。到了荷塘,心系美景,暂得自由,怡然自得之情顿生。于是,由赏景想到古人采莲那个“热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短歌行》 教学过程: 师:上一个星期,一个同学跟我说过,她有一篇很好的文章要给我欣赏,我看了,我觉得有一些不足,但是的确不错,至少作者的阅读面和思考值得大家学习。 生:(他是我哥哥), 师:噢,你告诉他我很佩服他。他这篇文章,本来她读,他身体不适,我就代劳了 教师读学生哥哥的文章〈酒的遐想〉 酒的遐想 很偶然的灵感,想到了酒。 第一个闯进脑海的是“把酒问青天”的苏轼,那个当年在月光下起舞弄清影,感叹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苏轼酷爱饮酒,他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非凡的气概啊!是酒赠与他的吗?“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还是默默地与江水、明月抒情吧。 喝醉了,美也,愁也。 醉?“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欧阳修真的醉了吗?如果他没醉,柳永一定醉了:“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哦,他好象已经醉醒。那江头的屈原一定醉了,彻彻底底的。“众人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我好象又错了,屈原说他没醉,恩……哦!酒醉的人总说自己没醉……

让我仔细想想,一定有人醉过…… 有了!辛弃疾醉过!“醉里挑灯看剑”,对!是他!他“梦回吹角连营”、“沙场秋点兵”。哦……还有那位“独上兰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李清照也醉在酒里。醉是酒的魅力,那愁思呢? 愁?不应该责怪酒吧?曹操说:“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李白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看来酒不是愁的梦…… 慢慢咀嚼,细细推敲品味。 突然想到范仲淹,他说酒可以化作“相思泪”,为何?因为“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古人好象总醉在酒里,醉在梦里,醉在愁里……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看来醉里的人很容易醒来,但愁呢?“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的话道出了真理,就让咱们“今朝有酒今朝醉”、“酒不醉人人自醉”、“会须一饮三百杯”吧! 望着祖国大好山河容易醉,望着英雄当年“雄姿英发”容易醉,望着曹雪芹勾勒的儿女情长容易醉,醉得太多,醉得太美,醉得值得!又想起那句俗话:“酒逢知己饮!”就让我们为友人一醉方休吧! 思绪随意自然地来到那座小城----------布达佩思东北一百多公里的埃盖尔。在这块大地下藏着许多美酒,几百年……冷冷的静静地醉卧在地下,余秋雨说那是秘藏的醉意,连裴多菲和纳吉的热血都没能改变它的恒温,连两次大战都没能干扰它的美梦,埃盖尔醉得是何等的固执和执拗啊!

高中语文必修一《断章》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一《断章》教案设计 导读:【《断章》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歌解读“诗无达诂”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 2、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质疑的学习习惯,锻炼交流、表达能力; 2、理解并分析短诗的主旨; (二)过程与方法 1、诗歌鉴赏教学按“初步感知——合作探究——互动交流——拓展升华”的过程进行; 2、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朗读,分析意象特征,在交流讨论中理解诗歌主旨。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真、善、美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关注自我、关注生活、关心人民的意识和情感。 [教学重、难点] 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分析诗歌主旨,写鉴赏性小短文。 [教学设想] 布置同学预习五首短诗,并让同学挑选一首诗写了一点鉴赏性评论。从同学课前预习作业情况看,多数同学对于这五首诗的主旨把握

均较为准确,也存在多种解读,最大问题在于许多同学在阐述诗歌主旨的解读过程时,表述还欠严密,赏析时还不能做到有理有据。因而,在组长汇报本组讨论情况时,须特别强调在陈述本组观点之后需阐明这些观点是如何得出的,可允许组员补充说明,共同完成任务。 [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入 我国古代诗论中有所谓“诗无达诂”论,(“达诂”的意思是确切的解释或理解)认为不同和读者对于同一作品往往有不同的理解。西方也有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个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因此在文学阅读过程中特别强调读者参与。这些说法都说明了在文艺鉴赏中存在着理解和审美的差异性,即不同的鉴赏者对同一作品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二、解读《断章》 1、介绍作家作品: 卞之琳(1910—2000),祖籍江苏溧水,生于江苏海门。诗人、学者。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就学期间曾师从徐志摩,深受赏识,徐志摩不仅将卞之琳的诗歌在其编辑的,还请沈从文先生写题记。因为这段经历,卞之琳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此外,在这一时期,卞之琳与何其芳、李广田还合出过一本名为《汉园集》的诗集,因此三人又被合称为汉园三诗人。以后,卞之琳担任了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务,是莎

4 诗经两首 《氓》—人教版必修二语文教案

氓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回顾诗经的有关知识,体会诗经中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讲解等方法,积累字词,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陶冶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 1.把握《诗经》中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情感的真切表达 教学难点: 1.体会诗经中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不知大家是否读到过这么两句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是唐代诗人元稹的《离思》里面的前两句,千古以来被人们引为对爱情忠贞不二的名句,后两句是“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意为“见过汹涌的大海,他方的水不值一提;除却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相形失色。顺次经过花丛,懒得回头一看,一半是因为修道,一半是因为想你。”此为元悼念亡妻韦丛之作,“沧海”和“巫山云”指代自己的爱妻韦丛,其他的“水”和“云”指代世间的其他女子。后人引用这两句诗,多喻指对爱情的忠诚,说明非伊莫属,爱不另与。读这首诗你们可能觉得元稹是一个痴情之人,但他在现实中却是一个玩弄女性的浪荡子,欺骗女性感情的负心汉。在他年轻落魄山西时,曾处心积虑地勾引良家少女“崔莺莺”,弄到手后,又将其抛弃。这段经历在他自己撰写的《莺莺传》中有详尽的描写。韦丛死后又纳妾,续弦。他这种行为放在今天我们可以称之为渣男,表里不一。忠贞的爱情是美好的,但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有时痴情之人未必能真正得到痴情的回报。 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诗经》中的《氓》,看看诗歌中痴情的女主人公都遭遇了什么。 (二)研读课文 正式进入课文中前,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有关诗经的知识 1.明确氓选自卫风 2.齐读课文,并正音(注意诵读节奏,二二节拍) 正音:愆qiān期乘彼垝guǐ垣将qiāng子载zài笑载言于嗟xūjiē鸠兮 士之耽兮,犹可说tuō也自我徂cú尔淇水汤shāng汤渐jiān车帷裳cháng兄弟不知,咥xì其笑矣 3.借助注释,理解全诗的内容。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文,疏通一下文意 ①翻译的时候逐段分析 板书 第一章:定情。 1、表现女子温柔体贴、善解人意而有主见。氓急躁而任性。 2、婚姻方式:自由恋爱,自主婚姻。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第二章:恋爱。表现热恋女子的痴情。终于答应结婚。 第三章:懊悔。叙事中断,劝告所有女性,暗示婚后生活并不幸福。 第四章:被弃。简述婚后的辛苦生活和氓的无情。两人关系破裂的原因在“氓”。 女子年老色衰,男子二三其德,喜新厌旧,感情不专一。(色衰爱弛) 第五章:劳苦。具体叙述婚后的悲苦生活。表现女子的善良和勤劳。

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教案_ 第一单元- 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教案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故都秋的特点。 2、引导学生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关系及文章的结构。 二、能力目标: 让学生初步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与重点】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教学过程及步骤】 一、以事例导入,点明学习重点。 今天,我们要学习郁达夫《故都的秋》,下面我们先来分析一个事例,假如你今天心情很好,一出门就遇见阔别多年的老朋友,那么,当你现在坐在公园的长凳上听着耳边的鸟鸣时,你就会觉得鸟的叫声非常的悦耳。换一种心境,假如你今天比较倒霉,在马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这时你听到鸟的叫声就会觉得心烦。对相同的景,不同心情的人对景的感受就会不一样,那么写出来的景当然就会不同了,这就叫做“景随情异”(板书)。可见,情与景的关系非常密切,弄清情与景的关系,也是我们今天学习《故都的秋》的一个重点。 二、通过比较阅读,体会故都秋的特点。 下面我们先来看几首同样也是以秋为描写内容的诗歌: 材料一:孟郊《秋怀》 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 疑怀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材料二:刘禹锡《秋词》 (一)(二) 自古逢秋悲寂寥,山明水净夜来霜, 我言秋日胜春朝。数树深红出浅黄。 晴空一鹤排云上,试上高楼清入骨, 便引诗情到碧霄。岂如春色嗾人狂。 1、分析孟郊《秋怀》 一问:这是一首写秋天的诗,那么诗中都写到了哪些秋天的景呢? 明确:诗中写到了月、露、风和梧桐。 二问:这些景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月——冰,露——冷,风——寒(峭),梧桐——枯, 梧桐甚至是“声响如哀弹”,意思是秋天梧桐脱落,风吹枯叶,瑟瑟作响,听去好像谁在弹奏悲哀的曲调。 三问:那么,这样的秋天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悲凉。 2、分析刘禹锡《秋词》(两首) 一问:在这两首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对秋天的感受? 明确:如“胜春朝”、“引诗情”、“山明水净”、“清如骨”等。 二问:那么,这样的秋天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设计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写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设计,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 欢迎分享!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设计 一、自我介绍: 我姓*,是本班的语文老师,非常高兴和大家一起学习语文。 二、介绍高中语文 (设计的目的:让学生知道语文是什么,弄清学了十几年的语文是什么,有利于学生在总体上感知语文,从而有了方向。并且明确新课标下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1、我们既然要一起走过这一年,或许要更多的时间,那么就有必要弄清 什么是"语文"。那什么是"语文"? 我们请几位同学来发表一下高见 国语国文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章 明确: 50年代叶圣陶先生提出语文就是:"口头为语,书面为文" (听、说、读;写) 2、为什么要学习语文呢?

高考只考三门:语文、数学、英语。高考中很重要。语文不好,其他学科也很难学得好。学习好语文是学好其他各门功课的基础。因为语文而高考失利的例子太多了。 书本虽重要,但切不可囿于书本,要走出去。"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生活中,语文是无所不在的。我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语文(说话,交谈,看书,读报,逛街,娱乐,写作,思考等等) 3、怎样学好高中语文呢? 缘:中国有句俗话"十年修得同船渡",是指缘分的巧妙和难得。通常,人们喜欢用蜡烛来比喻教师,燃烧自己照亮了别人。古诗有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对教师职业的赞美,而我更喜欢把教师职业比成撑船的水手,三年一调头,送走一批学生就送走一批渡客。老师,学生,水手,渡客,这就是缘分。这就是老师今天讲的第一方面:惜缘。[接下来和学生聊了自己一些以前上课的故事] 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同学们应该主动去体验和发掘语文的乐趣。 1.字趣。语言中的每个字或者是每个标点的变化都会幻化无穷的乐趣。 外国记者讽刺说:对牛弹琴。周恩来回敬道:"对,牛弹琴!" 2.句趣。欣赏"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刘希夷因为此诗此句而出名。"年年岁岁""岁岁年年"不仅排沓回荡,音韵优美,更在于强调了时光流逝的无情事实和听天由命的无奈情绪。花卉盛衰有时而人生青春不再,耐人寻味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 《囚绿记》 教案

囚绿记 教学目标: 1、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巩固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教学重难点: 1、明确“绿”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从圈划、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高感悟能力。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陆蠡。作家曾这样评价他,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说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下面,让我们一起拜读他的这篇代表作,去触摸他崇高的灵魂,并一起去享受一株常春藤带给我们的感动。 二、研读课文 1、本文题为“囚绿记”,意思是记述“囚绿”的经过。 ①“囚绿”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哪几段写“囚绿”的? ②“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快速阅读课文,明确行文线索 恋绿(1 —7 ) 囚绿(8 —11) 释绿(12—13)

念绿(14 ) 3、学生朗读“囚绿”的经过,同时思考以下问题 ①作者为什么要“囚绿”? ②常春藤具有怎样的特点? 蓬勃、固执、向阳 ③面对挚爱的绿,作者有怎样的体验与理性思考呢?(明确绿的象征意义) 生命希望、向往光明自由、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4、找出文中描写“囚绿”后“绿”的形象的语句。 (1)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 (2)可是在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3)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了柔绿,变成了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象病了的孩子。 (4)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三、拓展延伸 常春藤的“永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精神”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请用凝练、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你的理解。能撷取一个事例加以佐证将更好。同学交流,分享成果。 1.浩瀚的大海正是因为有了礁石,才激起了美丽的浪花 2.生活的磨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3.在苦难面前抬起你自信的头颅!永不言败。 4永不屈服于黑暗!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事例: 1.司马迁,受宫刑,却能忍受这世间最大的耻辱,因为他心中有未完成的《史记》。 2.张海迪,高位截瘫。以顽强的毅力自学了小学、中学、大学及研究生的专业课程。其间克服病痛和困难进行创作,至今已出版大量的作品。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设计 一、自我介绍: 我姓*,是本班的语文老师,非常高兴和大家一起学习语文。 二、介绍高中语文 (设计的目的:让学生知道语文是什么,弄清学了十几年的语文是什么,有利于学生在总体上感知语文,从而有了方向。并且明确新课标下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1、我们既然要一起走过这一年,或许要更多的时间,那么就有必要弄清 什么是语文。那什么是语文 我们请几位同学来发表一下高见 国语国文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章 明确: 50年代叶圣陶先生提出语文就是:口头为语,书面为文 (听、说、读;写) 2、为什么要学习语文呢 高考只考三门:语文、数学、英语。高考中很重要。语文不好,其他学科也很难学得好。学习好语文是学好其他各门功课的基础。因为语文而高考失利的例子太多了。

书本虽重要,但切不可囿于书本,要走出去。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生活中,语文是无所不在的。我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语文(说话,交谈,看书,读报,逛街,娱乐,写作,思考等等) 3、怎样学好高中语文呢 缘:中国有句俗话十年修得同船渡,是指缘分的巧妙和难得。通常,人们喜欢用蜡烛来比喻教师,燃烧自己照亮了别人。古诗有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对教师职业的赞美,而我更喜欢把教师职业比成撑船的水手,三年一调头,送走一批学生就送走一批渡客。老师,学生,水手,渡客,这就是缘分。这就是老师今天讲的第一方面:惜缘。[接下来和学生聊了自己一些以前上课的故事] 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同学们应该主动去体验和发掘语文的乐趣。 1.字趣。语言中的每个字或者是每个标点的变化都会幻化无穷的乐趣。 外国记者讽刺说:对牛弹琴。周恩来回敬道:对,牛弹琴! 2.句趣。欣赏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刘希夷因为此诗此句而出名。年年岁岁岁岁年年不仅排沓回荡,音韵优美,更在于强调了时光流逝的无情事实和听天由命的无奈情绪。花卉盛衰有时而人生青春不再,耐人寻味

高中语文必修一《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设计.doc

高中语文必修一《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 设计- 这首诗被理论界称为八十年代校园诗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设计,欢迎大家阅读! 一、教学目标 1、组织学生“理解”与“朗诵”作品,在理解、感受的基础上朗诵,在朗诵揣摩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感受。 2、组织学生“理解”与“朗诵”作品,使学生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 二、教学重点 1、教学的重点是意义的构建与呈现,就是要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方法,使学生把文本与直接、间接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理解,并用自认为恰当的声音形式来呈现这种理解。 2、《六月,我们看海去》的内在情感旋律,把握诗作内容,加深理解,寻找传达诗作思想情感的声音形式 三、教学过程 1、介绍作者和背景 潘洗尘是中国20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朦胧诗之后的新生代诗人,作品不多,但却因其独有的诗风格外引人注目。《六月,我们看海去》是潘洗臣的代表作,我们能在其鲜明的诗歌节奏里看到诗人及那个时代一代青年的内心世界。

2、体味诗的思想内容 (1) 哪些语句借助“听觉想象”体会出青春的活力?诗歌一开始,“看海去看海去没有驼铃我们也要去远方/小雨噼噼啪啪打在我们的身上和脸上”,鲜明的节奏下我们仿佛听到了一群年青人喧闹的声响和响亮的歌唱,仿佛真地看到了一群朝气蓬勃的青年雀跃着向大海方向奔跑,小雨噼噼啪啪地打在他们的身上和脸上。接着读下去,“我们一群群五颜六色风风火火我们年轻/精力旺盛总喜欢一天到晚欢欢乐乐匆匆忙忙/像一台机械迂回于教室书馆我们和知识苦恋”,同样借助“听觉想象”,我们感到了强烈的生命活力,诗歌的节奏把我们引向了对青春情不自禁的赞美,“风风火火”、“五颜六色”、“匆匆忙忙”、“欢欢乐乐”“教室书馆”、“我们和知识苦恋”是典型的青春特征,是青春旺盛生命力的有力见证。这种青春的活力在全诗中无外不在,在诵读的过程中要仔细体会。再如,“六月看海去看海去我们看海去/我们要枕着沙滩也让沙滩多情地抚摸我们赤裸的情感”,“让那海天无边的苍茫回映我们心灵的空旷/拣拾一颗颗不知是丢失还是扔掉的贝壳我们高高兴兴/再把它们一颗颗串起我们闪光的向往”。 (2) 哪些语句能强烈地感觉到年轻人的自信?风撩起我们的长发像一曲《蓝色多瑙河》飘飘荡荡/我们我们我们相信自己的脚步就像相信天空啊”,“我们是一群东奔西闯狂妄自信的探险家啊/我们总以为生下来就经受过考验经受过风霜/长大了不信神不信鬼不相信我们有太多的幼稚”,等等,在这些诗句里,我们能感受到一群青春男孩女孩的强烈自信。 (3)

高中语文必修二:《氓》教案

《诗经》两首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诗经》的常识:包含了那段时间的诗歌、内容、写法和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了解每首诗的内容、中心、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3、通过三首诗了解“国风”的写作内容,体会民间的歌谣的特色。 4、了解卫、秦、邶三地不同的文化背景,体味独特的文化内容。 氓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文,了解卫地的风土人情,体会男女主人公的生活经历。 2、了解课文的内容,熟悉课文中的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3、透过事情的表面,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4、学习独特的语言表现手法,对照古今不同,掌握古词的含义和不同的表现方式。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请学生自己读课文,不要老师来示范,让他们自己亲自体验,老师不要代劳他们的工作。 2、明确字音和个别词语的意思并牢记。 3、请学生示范读课文,进一步明确字音和意思,请大家识记,当堂课掌握。 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钟) 爱情永远是不会变老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不同的故事,今天,我们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体会一下那时、那地,发生的那件事,他和她是我们要结识的来个人,还有在那时的另外一些人。让我们走近他们! 一、新授: 1、请一位学生读文题。(2分钟) (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①读对了字音,méng,及时表扬,大家齐读。通过注释②,了解词语的含义,明确这是“古今异义”,把“古今异义”四个字写在注释处。 第二种情况是读成了máng,请其他同学纠错,通过注释②,了解词语的正确读音和含义,读音和意思古今都不同。)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讲课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任务分析 1.本单元在整本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及主要内容: 本单元学习的是古代记叙散文,有记政治、外交的风云变幻,有记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学习本单元既可以从中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帮助学生掌握阅读古文的基本技巧及叙事艺术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思考、领悟,以便为后续学习应用性文章打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2.本单元在整套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从整本教材来看,教材的编排侧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本单元学习的这些文言基础知识与能力都是阅读鉴赏古文必不可少的装备,是学生学习整套高中语文教材中古文知识的基础部分,更是学生全面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重点学习任务。所以以本单元为突破口,锻炼学生提要钩玄的能力,加强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为以后学习各类文章奠定文学基础,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3.学生情况分析: 对于初中到高中的过度问题我们一定要把握好,怎样引起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教学目标。这需要老师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学生的实际情况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起点。想办法把抽象繁琐的知识具体简单化,让学生多读、多思考、多总结。 二、教学目标 1.三维目标(总体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左转》《战国策》《史记》等的文学常识;掌握基本的文言文知识,比如:课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2)能力目标:掌握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领会古代散文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3)情感目标: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客观评价人物性格特点。

2020年高一语文上册必修二教案设计(人教版)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必修二教案 p【教学重点】:语言峻洁,十思牧民。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公务员考试非常热,恐怕今后,未来你们也会去搅这趟浑水。公务员考试离不开“申论”,申论就是面对材料,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并且来解决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代贤臣的“申论”。语言怎么样?逻辑如何?思想如何?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谏太宗十思疏》,写在黑板上。 二、解题 谏:劝谏,劝止。唐太宗。十思指十个方面的想法。疏:指“奏疏”、“奏章”。臣子分条向帝王分条陈述说明的意见书。古代有名的奏疏有西汉贾谊《论积贮疏》、晁错《论贵粟疏》。按文章体裁来分,可为议论文。 三、作者 魏征(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巨鹿(今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又说晋州市或馆陶县),后移居内黄。唐朝政治家。

曾任谏议大夫(讽朝政之得失,谏皇帝之功过)、左光禄大夫(文散官,古代表示官员等级的称号),封郑国公,谥文贞,为凌烟阁二十四功之一。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最负盛名的谏臣。《百度百科》 四、读文 先听一遍MP3朗读,是老师自己来范读,再让学生齐声读一遍。解决字音的正确读法。 五、解文 (一)、听一遍后,读一遍后。请同学们概括下文章的中心句。我们从题目入手,魏征向唐太宗劝谏,希望皇帝做到什么呢?文章里有没有这样的句子。请同学们擦亮眼睛,找出文眼句。 明确:居安死危,戒奢以俭。有些学生可能会找出其他重要的句子,譬如:“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总此十思,宏兹九德。”当学生读出来之后,老师一定要具体分析不妥处。从文句入手,引导学生翻译“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宗此十思,宏兹九德。”前句是阐述君舟民水的关系,魏征是在提醒唐太宗“可畏惟人”。后句是希望唐太宗能总结十思,弘扬九德,这是魏征劝谏唐太宗要求做到的十思九德,这是十思的具体表现。此句话作为全文中心句,也是比较合理的。 讲课时,按照以前的观念(参考书上,自己并没有独立思考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