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模拟试题(好)

马克思模拟试题(好)

马克思模拟试题(好)
马克思模拟试题(好)

模拟试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

A、人们对每一件事物都要细心观察

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B、)

2、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

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D、)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

A、反映论

B、先验论

C、可知论

D、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反映论(D、)

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

B、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

D、实践观点(D、)

5、唯心主义认识论都是:

A、反映论

B、先验论

C、可知论

D、不可知论(B、)

6、唯心论和不可知论的关系是:

A、唯心论都是不可知论

B、主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客观唯心论是可知论

C、客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主观唯心论是可知论

D、有些唯心论者是可知论,有些唯心论者是不可知论(D、)

7、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

A、科学知识

B、丰富的经验

C、实践

D、人类认识能力(C、)

8、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

A、起主导作用

B、起决定作用

C、起重要作用

D、不起作用(C、)

9、认识主体是指:

A、事物的主要构成部分

B、认识对象的主要方面

C、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D、人的主观精神世界(C、)

10、客体指:

A、一切客观事物

B、自然界

C、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的对象

D、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C、)

11、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是因为感性认识:

A、是不可靠的

B、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C、是对事物外部现象的反映

D、是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的(C、)

12、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

A、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

B、唯心主义才承认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承认的观点(D、)

13、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

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

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

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D、)

14、判断对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

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而又真实

B、感性认识是否已经上升到理性认识

C、对该事物的认识是否已经过多次反复

D、对该事物的理性认识是否已运用于实践,并取得预期效果(D、)

15、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

A、熟知即真知

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B、)

16、真理是:

A、绝大多数人普遍同意的意见

B、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

C、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D、对人们有用的一切理论(C、)

17、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是指:

A、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

B、实践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

C、实践有历史局限性,它对真理的检验是一个过程

D、科学理论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C、)

18、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往往产生不同的认识,这说明:

A、认识的内容不是来自客观世界

B、认识是主观自生的

C、客观事物不能被意识正确反映

D、认识受认识主体状态的影响和制约(D、)

19、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

A、真理和错误没有原则界限

B、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认识都是真理

C、不同人有不同的真理标准

D、真理有待于扩展和深化(D、)

20、假象是:

A、人们认识中发生的错觉

B、从正面反映本质的现象

C、反面歪曲表现本质的现象

D、不表现本质的现象(C、)

21、认识对实践具有:

A、决定作用

B、检验作用

C、指导作用

D、中介作用(C、)

22、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

A、决定了社会发展趋势

B、决定着社会变革力度

C、社会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先导

D、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最终源泉(C、)

23、重视理论创新,必须反对:

A、经验主义

B、先验论

C、绝对主义

D、教条主义(D、)

24、关于改造客观世界的说法,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包括改造自然界和改造人类社会

B、改造客观世界是认识客观世界的目的

C、改造客观世界必须遵循客观世界的规律

D、改造客观世界的核心是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D、)

25、下列属于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有:

?①修身养性②经济体制改革③脱贫致富④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D、)

26、在主观世界中,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统一的,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世界观

B、人生观

C、阶级立场

D、价值观(A、)

27、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是:

A、在实践中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自然地改造了主观世界

B、改造主观世界主要是靠自己自觉地学习,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自我教育

C、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要有意识地、主动地改造主观世界,努力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D、只有改造好客观世界,才能更好地改造主观世界(C、)

二、多项选择题

1、科学家对1994年夏发生的彗星撞击木星的天文现象进行了准确的预报和大量的观察研究,这一事实表明:

A、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B、人类己能预测一切自然现象

C、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

D、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无止境的(A、C、D、)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内涵包括:

A、实践关系

B、认识关系

C、价值关系

D、审美关系(A、B、C、D、)

3、一位科学家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的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

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这段话应理解为:

A、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是惟一存在的世界

B、现实世界是人类精神的创造物

C、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结果

D、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人类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C、D、)

4、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缺陷是:

A、否认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B、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C、否认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D、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C、D、)

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

A、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B、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C、认识的基础是实践

D、认识是思维对存在的无止境的接近(A、B、C、D、)

6、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

A、反映论

B、能动的反映论

C、先验论

D、可知论(A、D、)

7、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先的基本的观点,是因为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D、实践不需要认识的指导(A、B、C、)

8、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因为:

A、认识对实践不起推动作用

B、实践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C、实践不断积累感性材料并不断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D、实践锻炼人的思维能力(B、C、D、)

9、做好工作“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一思想说明:

A、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先的基本的观点

B、上级指示和决议不能作为行动的根据

C、要事事取得直接经验

D、一切要从实际出发(A、D、)

10、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

A、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

B、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

C、实践——认识——实践的无限循环

?D、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运动(A、C、)

11、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重大意义在于:

A、检验和发展理性认识

B、发挥理性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C、变精神力量为物质力量

D、提高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克服其盲目性(A、B、C、D、)

12、“一定条件下,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是指精神力量:

A、是物质力量的根源

B、可以使物质力量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C、可以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鼓舞作用

D、为群众所掌握,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B、C、D、)

13、割裂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历史的统一,会导致:

A、唯心主义

B、教条主义

C、经验主义

?D、“左”和右的错误(A、B、C、D、)

14、“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思想可以理解为:

A、真理是具体生动的形象

B、真理体现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

D、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B、C、D、)

15、真理具有:

A、具体性

B、全面性 D、客观性

C、过程性(A、B、C、

D、)

16、认识是: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创造

C、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A、C、D、)

17、主体在认识过程中存在着“建构”,这说明:

A、主体通过思维构造客体原型

B、主体认识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

C、主体把获得的全部客体信息结合起来,构造出客体的整体形象

D、主体选择、加工客体信息,在思维中重新组合、构造反映客体的观念体系(B、D、)

18、真理和错误的相互转化,是指:

A、真理被推翻,为错误所代替

B、错误是真理的先导

C、对真理的运用超出了它适用的范围

D、把真理的某一方面加以片面夸大(B、C、D、)

19、逻辑证明:

A、是探索论证真理的手段

B、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C、能指导实践,校正其谬误

D、必须以实践为基础(A、C、D、)

20、“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句话意味

着:

A、真理有它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B、真理和错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C、真理和错误没有确定的界限

D、真理和错误的对立在一定条件下才具有绝对的意义(A、D、)

21、马克思主义“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

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A、马克思主义不是教义,而是行动的指南

B、马克思主义必须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C、必须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D、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是对现存的历史活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A、B、C、D、)

22、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B、坚持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

C、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的方法,而不是教义

D、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只能坚持不能发展(A、B、C、)

23、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必须:

A、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B、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永恒真理

C、在实践中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

D、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A、C、D、)

24、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统一的,表现在:

A、认识的任务归根到底在于解释世界

B、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C、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

D、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B、C、D、)

25、人类在客观世界面前所处的两种不同的社会活动状态是:

A、必然

B、必然王国

C、自由

D、自由王国(B、D、)

26、“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其意思是指:

①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不能停止

②人们改造人类社会的活动没有止境

③人们应当不断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④人们应当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改进自己的思维方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A、B、)

27、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表现在:

A、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B、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

C、通过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又能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D、二者毫无联系(A、B、C、)

28、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要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就是要:

A、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B、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

C、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

D、改造自己的思想(A、B、C、D、)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2、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如何?

3、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关系如何?

四、论述题:

1、“东家丧妻母,住祭,托馆师撰文,乃按古本误抄祭妻父者与之。识者看出,主人大怪馆师,馆师曰:‘古本上是

刊定的,如何会错?只怕是他家错死了人。’”从这个故事中,你能想到什么哲学道理?

2、有人说,既然一切真理都是相对的,因此相信真理本质上也是一种迷信。请对这一观点加以评述。

3、如何理解在实践中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是统一的?

五、材料分析题:

1、请看下列材料:

材料一:山东潍坊市的人民素有精扎风筝的悠久历史,不仅风筝的品种、数量众多,而且扎风筝的技艺精湛。过去潍坊人民

将风筝作为展品与礼品,就是不作为商品出售。现在风筝不仅作为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品大量生产和出口,而且潍坊市的市委、市政

府因势利导,以办“国际风筝节”为契机,风筝节搭台,经济发展唱主角。观念的更新,不仅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提高了潍

坊市的知名度,同时吸引了不少外商的旅游与经商投资,使该市的外向型经济获得蓬勃发展。材料二:我国著名跳高运动员倪志钦,曾在跳高运动项目上为国争光作出卓越的成绩。但他担任福建省体委副主任之后,由于放松自己的世

界观改造,在具体经办体育彩票采购中奖物品时,先后两次受贿26万元被群众举报,经检察机关检查核证,后经福建中级人民法院判决有期

徒刑3年,沦为阶下囚。

请运用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的原理,谈谈上述两则材料给你的启示。

答案要点:山东潍坊市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冲破过时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在改造客观世界方面

取得了外向型经济碰壁发展的新局面,而且解放思想,观念更新,本身与改造主观世界息息相关,正是有了观念的更新,去指导改造客观

世界,才有该市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的新景象。所以,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会带来主观世界的改造;改造主观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

改造客观世界。人是会变化的。在发展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着金钱等物质利益的诱惑。如果人们放松自身的世界观的改造,

一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严重的错位,抵御不住种种诱惑,最终将走上歧途。这说明,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注意世界观的改造,是一个十分必要和不可忽视的问题。总之,我们强调改造主观世界,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改造客观世界。而在改造客

观世界的同时,注意改造主观世界,就能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做到既改造客观世界又

是自身获得完善提高的双重目的。可见,改造客

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2、阅读下列有关认识和实践关系的一组材料:

材料1

观念有三类:天赋的,外来的、虚构的。这是按照不同来源而做出的区分,虚构的观念是思想自己制造出来的,天赋的和外来的观念都是

由思想以外的原因所造成的。因此上述观念可合并为两种:思想自己制造出来的和由外部原因造成的。思想自己制造出来的观念不是真实的,

而在外部原因所造成的观念中,有一些是真实的,有一些不是真实的。前者指上帝造成的观念,后者指可感事物造成的观念。

——摘自《西方哲学简史》

材料2

心灵是一块白板,上面没有记号。只是通过经验的途径,心灵才有了观念。因此,经验是观念的唯一来源。经验分为感觉和反省两类:感觉是观念

的内在来源,它是通过外物地刺激而产生观念的过程;反省是观念的内在来源,心灵不但消极的接受外物的刺激,它本身就是内部感官,有对刺激

进行反作用的主动性。心灵通过感觉而对取得的观念进行反思,从而得到新观念;它还会对自身的活动进行反思得到另外一些观念,这些观念多与

感情有关。感觉和反省不是相互独立的活动,它们可以共同起作用,因此,有些观念同时有两个来源。

?—摘自《西方哲学简史》

材料3

“人的思维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是单独的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的、无止境的接近。自然界在人的思想中的反映,要理解为不是‘僵死的’不是‘抽象的’不是没有运动的,不是没有矛盾的。

而是处在运动的永恒过程中,处在矛盾的发生和解决的永恒过程中。”

—摘自《马克斯恩格斯选集》第3卷

材料4

恩格斯说:“资产阶级为了发展它的工业生产,需要有探索自然物体的物理特征和自然力的活动方式的科学”“近代工业不仅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

材料,而且自身也提供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实验手段,并

使新的工具的制造成为可能”???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请回答问题:

(1)材料1认为观念是从哪里来的?如何理解“有些观念同时有两个来源”?材料1和材料2所反映观点有什么区别?

(2)如何理解“人的思维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是单独的自然界本身”?说明材料3 在认识论上的基本观点。

(3)根据材料3和材料4说明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答案要点】

(1)材料1认为,观念是天赋的、外来的、虚构的,否认了观念是物质世界在人头脑中的反映,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材料2 认为观念的来源是经验

,他认为认识的来源在于经验,在于有外物的刺激,但是来源有感觉和反省两种,就是说观

念的来源既有客观事物引起的,也有心灵通过自己的活动

得到的。材料1和材料2的区别在于:二者在认识来源的问题上观点不同,材料1认为是天赋观念,是唯心主义认识论。材料2否认认识的来源是天赋

观念,但是却认为认识来源有感觉和心灵自发两种,是认识问题上的二元论。

(2)“人的思维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是单独的自然界本身”,

这就是说,人的认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但这种反映是在人类改变自然界的实践中形成的,单独的自然界并不能在人的头脑中形成认识。材料3

承认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3)当资产阶级工业发展需要科学时,就推动了科学的发展,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动力。近代工业提供了观察材料,丰富了人们的认识,这表明实

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条件。要检验和判定某种认识是否符合实际,需要一个客观可靠的标准,这个标准也只能是实践,这体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

标准。总之,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决定认识,实践为认识提供手段和物质条件,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

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二

一、单项选择题

1、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A、劳动者的素质

B、科学技术

C、生产管理

D、生产工具

2、区分生产关系基本类型的标志是:

A、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或方面的相互联系

B、产品的分配方式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

D、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3、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

A、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

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

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

4、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 , 这个“总和”是指:

A、社会中现有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B、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和环节的总和

C、一定的生产力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D、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的总和

5、上层建筑是推动还是阻碍社会的发展取决于:

A、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B、它是否同自己的经济基础相适合

C、它本身的各个部分是否协调

D、它是否与经济基础存在着矛盾

6、我国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A、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观点 ?????

B、共产主义的道德和理想

C、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

D、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7、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 , 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这句话揭示了:8、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9、社会分裂为阶级的根本原因是:

A、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使用暴力的结果

B、产品分配的结果

C、在生产中出现了指挥者和执行者的结果

D、出现了剩余产品和私有制的结果

10、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A、生产力的发展???????????? ?

B、生产关系的

C、社会形态的更替?????????? ?

D、科技的进步

11、社会革命根源于:

A、人口太多???????????????? ?????

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

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12、“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

A、宿命论观点 ???????????????????

B、机械论观点

C、历史循环论观点???????????????

D、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二、多项选择题

1、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是:

A、根本经济制度的改革 ???????????

B、根本政治制度的改革

C、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某些方面和环节的改革

D、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某些方面和环节的改革

2、下列各项属于上层建筑的有:

A、图书馆 ???

B、法院 ????

C、大学 ????

D、军队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A、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B、它决定了社会的基本面貌

C、它是社会制度变革的根本力量

D、它规定了社会制度的性质

4、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

A、地理环境????????????? ???

B、人口因素

C、生产方式?????????????????

D、国家政治制度

5、马克思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 , 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 , 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 , 在它存

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 , 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说明:

A、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

B、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的成熟

C、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 , 当它还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时 , 是不会灭亡的

D、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6、生产关系的客观性是指:

A、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关系

B、人们不能随意创造或消灭某种生产关系

C、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体中客观实在的组成部分

D、生产关系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

7、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 , 因为:

A、它能引起劳动对象的变革 , 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B、它属于上层建筑

C、它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D、它可以提高管理效率

8、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主要表现在: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变化与发展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具有反作用

D、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包括自然科学

9、阶级的实质是:

A、经济收入不同的社会集团

?B、政治思想不同的社会集团

C、一个社会集团占有另一个社会集团的劳动

D、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剥削和被剥削关系

10、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是:

A、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

B、指出阶级斗争的长期性

C、论证了阶级的存在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D、说明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11、

“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气去安排它的葬礼呢?”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A、抹煞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

B、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

C、否认历史观上的决定论原则

D、否认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

12、“劳动创造了人”的基本根据是:

A、劳动使人们结成了社会关系

B、劳动创造了生产工具并使猿手变成了人手

C、劳动推动语言的产生和发展

?D、劳动使人的意识得以形成

13、唯心史观的错误是:

A、否认阶级斗争

B、否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C、否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14、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是: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5、认为“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的观点,属于:

A、唯心史观

B、宿命论

C、英雄史观

D、唯物史观

16、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观点,它的主要内容有()

A、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B、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D、一切向群众负责

17、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是:

A、承认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B、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

C、没有考察人们历史活动地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

D、没有客观地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

三、简答题

1、简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

3、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4、生产力的内涵与特点是什么?

5、简述唯心史观的不同形式及其根本缺陷。

6、什么是人民群众?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四、论述题

1、试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及其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指导意义。

2、为什么说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 ?

3、根据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 我们应当如何深化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 ?

4、怎样正确认识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历史选择性的关系 ?

五、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 , 回答历史唯物主义有关原理:

[材料1] 劳动资料的使用和创造 , 虽然就其萌芽状态来说已为某几种动物所固有 , 但是这毕竟是人类劳动过程独有的特征

, 所以富兰克林给人下的定义是 A、 tool mA、king A、nimA、l , 即制造工具的动物。动物遗骸的结构对于认识已经绝

迹的动物的机体有重要的意义 , 劳动资料的遗骸对于判断已经消亡的社会经济形态也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各种经济时代的

不在于生产什么 , 而在于怎样生产 , 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 , 而且是劳动借以进

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 摘自马克思:《资本论》 )

[材料2]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 , 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

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 , 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

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

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 , 相反 , 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 , 便同它们一

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 ( 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 ) 发生矛盾。于是

这些关系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

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 , 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在考察这些变革时 , 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

确性指明的变革 , 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 , 简

言之 , 意识形态的形式。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 , 同样 , 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

意识为根据;相反 , 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 , 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无论哪一个

社会形态 , 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 , 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 , 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

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 , 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 , 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 ,

任务本身 , 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 , 才会产生。(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2 卷 )

[材料3]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 , 只有当社会物质生活发展已在社会面前提出新的任务时 , 才会产生出来。可是 , 它们既已

产生出来 , 便会成为最严重的力量 , 能促进解决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所提出的新任务 , 能促进社会前进。在这里也就表

现出新的思想、新的理论、新的政治观点和新政治制度所具有的那种伟大的组织的、动员的和改造的意义。新的社会思想

和理论所以产生出来 , 正是因为它们为社会所必需 , 因为若没有它们那种组织的、动员的和改造的工作 , 便无法解决社会

物质生活发展过程中已经成熟的任务。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既已在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所提出的那些新任务基础上产生

出来 , 便能扫除障碍 , 深人民众意识 , 动员民众 , 组织民众去反对社会上衰颓着的势力 , 因而推动着推翻社会上正在衰

颓而阻碍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势力。于是 , 社会思想、理论和政治制度既已在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社会存在发展过程

中已经成熟的那些任务基础上产生出来 , 便能反转来影响到社会存在 , 影响到社会物质生活 , 造成必要条件来彻底解决社

会物质生活中业已成熟的任务 , 并使这社会物质生活可能向前发展。( 摘自斯大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

[材料 4] 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 , 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 , 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

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 , 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所以 , 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

终极原因 , 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 , 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 , 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

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 , 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3 卷 )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 1-4, 说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

(2) 根据材料 2, 说明“社会革命时代到来的条件”是什么 ?

(3) 根据材料 3, 说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2、下列是有关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关系问题的材料:

材料 1

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热带民族的怯懦常常使这些民族成

为奴隶 , 而寒冷气候的民族的勇敢使他们能够维护自己的自由。这是自然的原因所产生的后果。居住在山地的人坚决主张

要求平民政治 , 平原上的人则要求由一些上层人物领导的政体 , 近海的人则希望一种由二者混合的政体。

—摘自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 2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 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 , 在第一步都确实

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 , 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 , 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美

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当地的居民 , 为了想得到耕地 , 把树都砍完了 , 但是他们梦想不到 , 这些地方今天

竞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

—摘自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材料3

我国耕地、水和矿产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比较低。今后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 , 对资源总量的需求更多 , 环境保护

的难度更大。必须切实保护资源和环境 , 不仅要求安排好当前的发展 , 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 , 决不能吃祖宗饭 , 断子孙路 ,

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要根据我国国情 , 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坚持资源

开发和节约并举 , 克服各种浪费现象。综合利用资源 , 加强污染治理。

—摘自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请回答:

(1) 对材料 1 中的观点加以评析。

(2)比较材料 1 和 2, 指出恩格斯不同于孟德斯鸠之处 , 并说明为什么“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3) 根据材料 2 和 3, 阐明我国为什么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3、用阶级观点分析

[材料1]:柏拉图:人是神造的,老天铸造他们的时候,在有些人身上加入了黄金,这些人因而是最可宝贵的,是统治者。在辅助者

的身上加入了白银。在农民以及其他技工身上加入了铁和铜。……这三个等级的相互干预,彼此替代是国家的大害,应该说是

最大的坏事。”( 柏拉图:《理想国》)

[材料2]:毛泽东:“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我们要分辨真正的敌朋友,不可不

将中国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对于革命的态度,做一个大概的分析。”(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

[材料3]:鲁迅:“我一向实行相信进化论的,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对于青年,我敬重之不暇,往往给我

十刀,我只还他一箭。然而后来我明白我倒是错了。这并非唯物史观的理论或革命文艺的作品蛊惑我的,我在广东,就目睹了

同是青年,而分成两阵营,或则投书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后来便时常用了怀疑的眼光去看青年,

不再无条件的敬畏了。”(《三闲集、序言》

问:(1) 材料1中柏拉图的观点错在哪里?

(2)材料2是不是说:划分阶级有经济地位和对革命的态度两个标准?

(3)材料3说明鲁迅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转变?是什么原因使其发生了这样的转变?

4、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历史上的哲学家、思想家有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1]:孟轲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摘自

《孟子》(《尽心》下)和《荀子》(《王制》)

[材料2:]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几无历史”。胡适说:英雄人物“一言可以兴邦

,一言可以丧邦”。——摘自《饮冰室合集》十六册和《胡适论学近著》第一集

[材料3:]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客观精神”。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

“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摘自黑

格尔《历史哲学》和《精神现象学》

请回答:

(1)材料1的合理思想和局限性。

(2)分别指出材料2和材料3的思想倾向。

(3)材料2和材料3的共同点。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 D、

2、D、 3 、C、 4、 B、 5、 A、 6、 C、 7、 C、 8 、A、 9、 D、 10、 C、 11、

D、 12、D、

二、多选题

1、C、D、

2、B、D、

3、A、B、C、D、

4、A、B、C、

5、A、B、C、D、

6、A、B、C、D、

7、

A、C、D、 8、A

、B、 9、C、D、 10、C、D、 11、A、B、 12、A、B、C、D、 13、C、D、 14、A、B、D、 15、

A、C、 16、

B、

C、

D、

17、C、D、

三、简答题

1、简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全部社会历史现象可以分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两个方面。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物质活动和物质生活各

种条件的总和。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精神活动和精神生活的总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

观的基本问题。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其根据在于:①它是一切社会历史观无法回避而且必须首先

回答的问题;②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③它是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这两种对立的历史观的根本标准;④它

规定着各门社会科学及现实生活中研究解释具体社会历史现象的基本方法与基本观点。

2、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

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之一。它是指与人类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如气候、土壤、山脉、河流

、海洋、动植物分布、地下矿藏等,它包括天然的和经过人类改造过的自然环境。

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了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

(2)地理环境通过对社会生产的不同影响,对社会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3)它以系统整体的方式影响社会发展。但是,地理环境毕竟只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决定性的条件。因此,我

们应该批判“地理环境决定论”。

3、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是最主要的社会存在。在社会物质生活诸条件中,只有生产方式才是社会发展

的决定力量。

(1)生产劳动是人和人类社会从自然界分化出来的决定性手段,是社会历史的起点。(2)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社会运动的物质承担者。

(3)物质资料的生产是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物质前提。

(4)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一个社会的基本制度、阶级结构及道德、法律等观点,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方式。

(5)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着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因此,整个社会历史,归根到底是物质生产的历史,是生

产方式更替的历史。

4、生产力的内涵与特点是什么?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从本质上说是人与自然之间实现物质变

换的能力。生产力的本质决定了生产力具有客观性、社会性和历史性等特征。

首先,生产力的客观性是指生产力是一种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得的客观物质力量。这是因为:第一,生产力是由客观物质要素构

成的复杂系统,无论是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还是劳动者,都是作为物质的实体而存在的,就是科技与管理这种智能性要素,也必须进

入物质生产过程之后,才能变为现实的生产力。第二,生产力是一种既得的物质力量,人们不能自由地去选择它。第三,生产力是在

生产实践或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而劳动过程就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其次,生产力具有社会性。生产力形成于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之中,是人们实践能力的结果,而人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的。

所以生产力实际上是以劳动者的协作、分工为中介而形成的社会力量。

最后,生产力具有历史性。它随着人们历史活动的变化而变化。它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生产力总是具体的历史的,不存在抽

象不变的生产力。

5、简述唯心史观的不同形式及其根本缺陷。

唯心史观的基本观点,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但在不同时代、不同的哲学家那里也有不同的表现。总体上说有两种基本形式

:一种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历史观,认为社会历史是由一种客观的精神,如神意、天意或绝对精神、绝对理念来决定的;另一种是主观

唯心主义的历史观,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好坏取决于君主、大臣等国家领导人物的个人品质和能力。

唯心史观有两个根本缺陷:第一,它仅仅考察了人们活动的动机,用动机来解释历史事件的成因,而没有进一步考察形成这些动机的

物质原因;第二,它只看到了少数人的活动,即英雄人物、帝王将相的历史作用,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不能以精确性去考察群

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因此以唯心主义为思想基础的历史观是不可能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

6、什么是人民群众?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其自身一般的质和量的规定性。人民群众是指居民中的大多数,劳动群众是其中的主体和稳定部分

,这是其量的规定性,人民群众又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着推动作用的人们,这是其质的规定性。

(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在社会制度变革过程中,人同群众更是决定的力量。人民群众

创造历史集中体现在决定历史发展总趋势上。

四、论述题

1、试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及其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指导意义。

(1)唯物史观首先肯定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但同时也承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独

立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第二,社会意识的发

展水平与社会存在的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第四,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之间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2)懂得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第一,既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

作用,那么我们就必须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坚决抵制各种腐朽落后思想对

社会发展的消极阻碍作用,做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第二,既然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不是完全同步

、完全平衡的,那么我们就要有充分的信心创造高于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第三,既然社会意识发展具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

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那么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过程中,就要充分尊重精神生产的特殊规律,

重视精神生产各领域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重视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人

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发扬,特别是要坚持马克

思主义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和作用。

2、为什么说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 ?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 , 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 , 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 , 二者的有

机结合和统一 , 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第一 ,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两者的矛盾运动中 , 生产力是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首先 ,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历史上的各种生产关系都是适应一定的生产力发展需要而产生的 , 生产力状况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客观前提和物质基础。其次 , 生产力的

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产物 , 只有当它为生产力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时才能够存在。生产力的状况决定

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

第二 ,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 , 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

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 , 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反作用的实际过程和情形是十分复杂的。在一定条件下 ,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反作用尤为突出 , 当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 , 人们就要变革旧的生产关系 , 建立新的生产关系

, 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 , 构成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这一规律的内容表现为生

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是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 , 再到新的基本相适合的矛盾运动;与此相适应 , 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

新旧更替 , 再到相对稳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 , 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

第四,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首先 , 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把握社会发展

基本规律 , 把握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发展方向 , 把握具体的国情和历史任务 , 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己任 , 促进社会基本矛盾的不

调整和解决 , 才能制定出革命、建设、改革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其次 , 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 , 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出发点和归

宿、是非得失和成败的客观标准是 , 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 是否有利于综合国力的提高 , 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最后 , 一切

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实际出发 , 实事求是 , 解放思想 , 与时俱进 , 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 才能制定出正

确的路线方针政策。

3、根据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 我们应当如何深化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 ?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社会形态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 构成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第一 ,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

础的变更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及其方向。

第二,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 , 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 排除异己势力及其

思想 , 控制在 " 秩序 ", 维护根本利益;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 , 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 , 反之 , 就

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第三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规律 , 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一规律的内容表现为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 再到新的基本相适合的矛盾运动;与此相适应 , 上层建筑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

新旧更替 , 再到相对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 , 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

段。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 , 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 , 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时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

上层建筑的反作用 , 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 , 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自己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第四 ,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中要遵循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首先 , 必须正确认识上层建筑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改革对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提供政治保证和精神动力 , 对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中政治文明建

设、精神文明建设可以有力的促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社会文明建设的发展。其次 , 必须正确把握深化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有利于经济基础

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利益关系的解决。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 上层建筑对经济的保护 , 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 完善社会主义

经济基础 , 促进生产力发展 , 从根本上就是保障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最后 , 深化上层建筑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积

极稳妥地推进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和发展 , 以人为本 , 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 " 四位一体 " 全面协调发展 , 促进社会和谐。

4、怎样正确认识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历史选择性的关系 ?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根源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相统一过程。

第一,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历史选择性的区别。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 , 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 ,

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社会形态更替归根结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 , 它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 不同社会现象中的

重复性和常规性 , 即规律性。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性 , 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人们历史选择性是指历史主体在

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它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的方向、目标、方式的选择 , 主体的利益和需要

是选择的内在根据 , 选择的方向、目标和方式是否正确只能由实践来检验。

第二,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历史选择性的联系。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 , 也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规律的客观性并不否定

人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 , 并不排斥人们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 , 对于某种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

首先 , 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 , 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其次 , 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在社会发展过程中 , 人们的历史选择活动

总要受到自己目的的驱使和制约;人们的历史选择活动只有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才能实现。这就决定了在社会形态更替过程中历史主体的选

择性活动 , 必然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最后,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 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人们对于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 , 最终取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根本意愿以

及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和顺应程度。人民群众对于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 , 正是在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 通过参与社会变革实

现的。

五、材料分析题

1、(1)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指的是:当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取代旧的生产关系后 , 在一段时期内 , 由于它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的要

求 , 因而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的作用 , 它能把被旧生产关系束缚的生产力解放出来。但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 生产关系就会由原来

的适合而变为不适合 , 甚至逐步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这时社会矛盾就会激化 , 最终导致社会革命。打破旧的生产关系 , 重新建立新的

生产关系 , 开始新一轮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指的是:上层建筑是适应一定经济基础而建立起来的 , 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 在新的社会形态取代旧的社会形态之后 , 新建立的上层建筑 , 基本上是适应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要求的。如果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已经变

成落后腐朽的时候 , 生产关系严重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 上层建筑与生产力发展要求变革经济基础之间 , 就形成尖锐对抗。通过社会革命

, 去对原上层建筑加以根本变革。然后在新的基础上 , 重新建立新的上层建筑。

(2)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到一定程度时 , 便能检验出现存的生产关系已不再适合生产力发展 , 变成了束缚生产力的

桎梏, 这时社会矛盾就会激化,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3) 社会意识虽然为社会存在所决定 , 但又有其自身特有的发展规律 , 具有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即在于它对社会存在产生重大的反

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和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延缓和阻碍的作用。但是 , 其反

作用不是决定性的 , 而且其作用的大小 , 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否反映了经济发展的要求。

2、(1) 孟德斯鸡用地理位置和气候状况等物质因素去解释民族的差别和社会制度的差别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种观点不是从社会内部而

是从社会外部的自然条件去说明的 , 是非科学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2) 恩格斯辩证地看待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 , 在肯定人类改造自然的胜利的同时 , 着重强调尊重自然规律 , 保持人和自然环境

协调。恩格斯认为 , 构成自然环境的各种自然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盲目的征服自然 , 破坏生态系统 , 必将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3) 人类社会同自然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 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必须协调发展。我国人口众多并不断增加 , 自然资源相对

短缺 ,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 , 只有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 才能处理

好我国经济、社会的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

3、(1)历史唯物论认为,阶级是特点是生产关系的承担者,是一个经济实体。柏拉图说是神造的,是唯心的;另外,他还认为,阶级地

位是不能改变的,其理论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2)阶级是个经济范畴,阶级产生后,就将在政治上,思想上表现出其阶级本性。但划分阶级只有经济地位一个标准;毛泽东讲的是辨别

敌友,而不是划分阶级。

(3)鲁迅由一个进化论者转变为一个阶级论者,根本的是社会实践,是当时的现实教育了他。同时,唯物史观的理论和革命文艺作品,对

他的思想转变,也产生了一定作用。

4、(1)材料1具有重民、贵民的合理思想,包含有肯定、重视人民群众作用的思想倾向。其局限性是:这些思想以维护和改善剥削阶级

的统治为目的,是站在君主和剥削阶级一边;它是就君民关系讲人民群众的作用的,十分狭隘,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而且还表现了害怕人

民群众的心理。

(2)材料2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材料3是客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

(3)材料2和材料3的共同本质是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三

一、单项选择题

1、垄断组织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的、旨在保证最大利润的市场价格是:

A、生产价格

B、成本价格

C、零售价格

D、垄断价格

2、掌握着金融资本和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少数最大的垄断资本家和垄断资本佳集团是:

A、政府首脑 ????

B、经理阶层 ???

C、金融寡头 ????

D、执政党首

3、金融寡头实行其在经济上的统治的主要途径是:

A、通过个人联合 ????????????????

B、通过人事参与

C、通过“参与制” ??????????????

D、开办股份公司

4、金融资本是:

A、归银行支配的由工业资本家运用的资本

B、与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

C、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融合发展成的资本

D、国家参股和控股的金融机构的资本

5、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是:

A、银行资本 ??

B、工业资本 ???

C、商业资本? ?

D、金融资本

6、垄断价格是:

A、生产价格加平均利润 ????????

B、成本价格加垄断利润

C、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 ????????

D、成本价格加超额利润

7、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垄断组织的形式有:

A、辛迪加 ?

B、混合联合公司? ?

C、托拉斯? ?

D、跨国公司

8、资本输出可划分为私人资本输出和国家资本输出,这是依据:

A、资本输出的本质来划分的 ?????

B、资本输出的形态来划分的

C、资本输出的方式来划分的???? ?

D、资本输出的主体来划分的

9、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从财政预算拨款投入经济领域以从事各种生产经营活动的资本为:

大学考试试题含答案马克思主义样卷三P

11.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 A.深入实际,了解情况 B.认真思考,形成理论 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 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12.对待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这种态度的理论基础是( ) A.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 C.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的统一 13.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人口因素 B.地理环境 C.生产方式 D.政治制度 14. 杰出人物的产生是() A.纯粹是必然的 B.纯粹是偶然的 C.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 D.有些人是必然的,有些人是偶然 15.从起源上说,国家是( ) A.人们通过订立契约形成的 B.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C.一个民族征服另一个民族的产物和表现 D.人们协调公共社会秩序的产物和表现 16.“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种观点属于( )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历史宿命论观点 C.机械决定论观点 D.否认人民群众历史创造性的观点 17.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党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巩固和壮大了我国的社会主义 经济基础,逐步完善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这说明( ) A.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B.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性质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上层建筑被经济基础所决定 18.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 ) A.各种经典文献 B.科学家的活动 C.文学艺术家的活动 D.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19.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B.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矛盾 C.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D.进步社会势力和保守社会势力的斗争 20.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是( )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她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就在于,它以科学的实践性为基础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半截子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和实践,社会实践的需要始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特点;反映具有摹写性,反映具有创造性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时间的基础上,理性认识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 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意志,欲望,动机,信念,习惯,本能等意识形式。它对于人的认识活动和人的认识能力的发挥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的作用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的客观性,其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相对性指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有条件性,有限性 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特点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题1答案

北京科技大学远程与成人教育学院2011学年第2次远程课程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题1 专业班级学号姓名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请将其符号填写在附加答题纸上。每小题1分,共20分) 1、金融资本是由 C A.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B.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C.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D.垄断银行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2、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D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3、自由是指 D A.摆脱了自然规律的束缚 B.摆脱了社会规律的束缚 C.能够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 D.实现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C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工人罢工和起义 C.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5、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D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的一切变化 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6、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7、北京奥运会提出的口号有:“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这其中包含的涵义有A A.人类社会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 B.世界各国家、民族是没有差异的 C.人类的文化观念和想法是完全相同的 D.人类世界是充满矛盾的 8、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B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B.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9、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指C A.资本主义各个企业内部生产的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B.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之间的矛盾 C.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D.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10、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D A.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B.自然与社会的统一 C.生产与消费的统一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11、强调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C A.认识论上的辩证法 B.认识论上的经验论 C.认识论上的唯物论 D.认识论上的唯理论 12、资本的本质是D A.一定量的货币 B.一定量的生产资料 C.投入到生产中的货币和生产资料 D.一种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基本观点及中国化发展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基本观点及中国化发展 摘要: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一种科学理论,它是反映客观现实的真理,同时它又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一个有力的战斗武器。本文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产生的背景及其发展中的主要内容,并将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在我国的应用做了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中国特色 1.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十九纪五十年代,英国的工业革命已经完成,社会化的机器大工厂已在生产部门占统治地位,工厂手工业的痕迹已经被清除。不仅如此,交通工具也跟着变革,蒸汽机车,轮船取代了马车,帆船。在农业上,平整土地和其它农活也逐渐使用蒸汽动力代替畜力和人力为一个部 门的生产方式的变革必定引起其他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工业交通的这种大变革,促使资本主义财富迅猛增加,半个世纪所产生的财富超过了过去几个世纪所积累的财富,但资本主义财富的增长是在对立矛盾中进行的,也就是说落在资产阶级手中的财富愈多,资本积累的规模愈大,积蓄的速度愈快,那被游离出来的相对过剩人的规模也就愈大,在劳动市场上现役军与后备军的竞争也就愈激烈,从而使工人阶级的生活愈趋于贫困化,甚至降到仅仅可以维持其生命再生产的水平[1]。因为工业生产上劳动资料的大变平,必然带来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从而使商品的成本降低以提高商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另一方面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必然促使资本的技术构成和有机构成向高 度化发展,这就必然游离出一部分工人从现役军转变为后备军。 资本主义生产是以获取高额利润为目的,因资金的流动是完全受

最新2020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模拟考试310题(含答案)

2020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题库310题[含参考 答案] 一、单选题 1.生产力要素中不能直接发挥作用,只能通过渗透其他要素来发挥作用的要素是D A.劳动资料 B.劳动对象 C.劳动者 D.科学技术 2.在社会生产方式中,(A)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A. 生产力 B. 生产关系 C. 经济基础 D. 上层建筑 3.价值规律是在(C)的过程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的. A. 货币流通 B. 调节商品价格 C. 市场配置资源 D. 商品流通 4.商品经济是以(C)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A. 生产 B. 分配 C. 交换 D. 消费 5.如果部门劳动生产率下降,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A) A.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B.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C.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D.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6.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D) A.生产与需要的矛盾 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C.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D.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 7.社会革命最深刻的根源在于B A.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尖锐化 C.产品分配不公、收入差距加大 D.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8.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的规律是B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 B.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C.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 D.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依次更替的规律 9.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D A.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B.自然与社会的统一 C.生产与消费的统一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10.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 D A.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来实现 B.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来实现 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来实现 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来实现 11.社会形态是A A.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C. 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统一 D.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统一 12.共产主义理想之所以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是因为它是(C) A.具有客观可能性 B.人类向往的美好境界 C.具有客观必然性 D.人类不断追求的目标

马克思人口理论与计划生育

马克思人口理论与计划生育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产分为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即“两种生产”。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为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创造物质财富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人类自身生产是人类为养育自身和延续后代而进行的另一种生产活动。这两种生产都要受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和社会发展的支配;人类自身生产又反作用于物质资料生产并对其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必须相互适应,相互协调。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基本特征是生产力不发达,其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人是最重要的社会生产力,在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过程中,既要注重物质资料的生产,更要考虑到人类自身的合理生产,使之相互适应,相互协调。合理发展人口生产,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的综合素质。 目前我们国家大,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特别是农民多,这种状况不是容易改变的。在生产还不够发达的条件下,吃饭、教育、医疗保险和就业都成为严重的问题。文盲半文盲人口还占有很大比重,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口国情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基本的国情。中国人口比世界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还要多1 亿,要用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1%的人类,这就是中国的人口国情。人口问题应该是我们国家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谋发展的一个基本出发点。虽然我国目前的总和生育率已降到更替水平以下,进入低生育水平国家的行列,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口的绝对增长量仍然比其他国家高得多。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是中国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国要发展,既面临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的落后状况,又面临人口过多的巨大压力。也就是说,新增的粮食被新增人口消耗掉还不够,经济就不能发展,人民生活就难以改善。为了实现我国下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的目标,目前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在农村,中国社会是否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国际上往往把农业人口比重的大小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程度的标志。一些发达国家的农业人口只占10%左右,而我国却有9亿多人口在农村,占总人口的80%左右。由于农村的生产条件、生活方式和社区环境短期内难以改变,农村人口的生育率要高于城镇人口的生育率,中国人口控制的关键在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也在农村。想尽一切办法实行节育。早在1981 年邓小平同志就说:“我们把计划生育当作一个战略问题。”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马克思机考模拟试题

长沙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机考模拟试题 一、单项选择(每题2分,共60分) 1.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 C ) A.无产阶级争取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的条件的学说 C.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B ) A.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 B.致力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C.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D.实现人类解放的共产主义社会 3. 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唯心主义的主要错误是( C ) A. 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B. 主张物质和意识都是世界的本原 C. 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D. 抹煞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4.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D ) A. 物质运动规律具有普遍性 B. 物质运动规律具有重复性 C. 物质运动规律具有稳定性 D. 物质运动规律具有客观性 5.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粮食同玉米、高梁、小麦之间的关系属于( A ) 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B.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6.广州人在饮食上喜欢追求新异,对菜肴的名称更是讲究。前几年桌桌流行“发财”(发菜),现在则是逢酒席必上“生财”(生菜)。吃发菜以求“发财”,吃生菜以求“生财”。从哲学上看这种做法否定了( B ) 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B.事物的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 C.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D.事物的联系的多样性 7.有这样一道数学题:“90%×90%×90%×90%×90%=?”其答案是约59%、90分看似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然而,在一项环环相扣的连续不断的工作中,如果每个环节都打点折扣,最终得出的成绩就是不及格。这里蕴含的辩证法道理是( B ) A.肯定中包含否定 B.量变引起质变 C.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D.可能和现实是相互转化的 8.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D )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9.真理和谬误的区别主要在于( D ) 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 B.真理是不变的,谬误是可变的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对我国现实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对我国现实的启示 学院:哲社学院社会学系学号:200910039 姓名:白乡林马克思主义人口观是马克思主义对于人口问题的科学认识和主张,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人口问题的定位定性、人口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的关系、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人口规律等问题的认识成果。马克思主义人口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所产生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主张,是马克思主义人口观中国化的成果。近年来,中国人口总数正在逼近国土资源所能承载的极限,控制人口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前提,是实现科学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必要条件。一.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主要内容 1.适度人口 马克思在《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这样写到:“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有不同的人口增长规律和过剩人口增长规律;过剩人口同赤贫是一回事。”“古代人遣送出去的移民就是过剩人口;也就是说,这些人在当时的物质的所有制基础上,即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不能在同一空间继续生活下去。”他由此得出结论:“总括了一切生产力发展的人口的增加,尤其要遇到外部的限制,因而表现为受限制的东西。”“在一定生产基础上产生的过剩人口,也和当时适度的人口一样,都是被决定了的。”“人口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超出它的限制,这是由限制本身决定的,或者确切些说,是由设定这个限制的那同一个基础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95 年)马克思所指的外部限制即社会条件,尤其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马克思明确提出了“适度人口”概念,认为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生产条件是有限的,有限的生产条件只能养活有限的人口,一旦人口的数量超过这个限度便形成过剩人口。也就是说,自然条件是制约有限时空范围内人口数量的基本因素。虽然人口数量可以随生产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始终摆脱不了自然条件的限制。 2. 人口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同总产品相比,一个国家的生产人口愈少,国家就愈富;对于单个资本家来说也完全是这样,为了生产同量的剩余价值,他必须使用的工人愈少愈好。在产品量相同的情况下,同非生产人口相比,一个国家的生产人口愈少,国家就愈富。因为生产人口相对的少,不过是劳动生产率相对的高的另一种表现。”(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1975 年)也就是说:一定时期在总产量不变的条件下,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机考复习题

9、方法论是()。 A、关于方法的理论体系 B、一种方法 C、方法和理论的对立统一 D、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答案:D】 17、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 A、世界发展动力问题 B、意识本质问题 C、世界本原问题 D、实践本质问题 【答案:C】 20、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是()。 A、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B、可知与不可知有无同一性 C、先知与后知有无同一性 D、矛盾有无同一性 【答案:A】 25、二十世纪初以来流行美国的、以杜威、詹姆士为代表的一个哲学流派是 ()。 A、人本主义 B、实用主义 C、科学主义 D、历史主义 【答案:B】 29、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即:()。 A、阶级矛盾和阶层矛盾 B、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C、生产矛盾和生活矛盾 D、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

【答案:B】 36、把世界万物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的观点是()。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庸俗唯物主义 C、朴素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答案:C】 39、作为哲学范畴的物质是指()。 A、客观存在的物体 B、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结构和层性 C、一切自然现象 D、客观实在性 【答案:D】 40、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或本质是()。 A、原子 B、物质 C、精神 D、运动 【答案:B】 42、物质的根本属性是()。 A、运动 B、静止 C、规律性 D、可知性 【答案:A】 44、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的观点是()。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庸俗唯物主义 D、诡辩论

【答案:B】 45、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 B、朴素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不可知主义 【答案:C】 46、承认相对静止是()。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D、诡辩论 【答案:A】 47、静止是指()。 A、同运动对立的事物存在状态 B、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C、绝对的不运动 D、静止是无条件的 【答案:B】 49、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在于()。 A、无论何时何地运动无条件存在 B、物质运动的存在是有条件的 C、运动的形式是多样的 D、物质运动的五种基本形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答案:A】 51、形而上学认为静止()。 A、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B、存在运动之中 C、不包含运动于其中 D、是寓于运动之中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测试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6小题,共计18分) 1、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的终端; 2、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3、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4、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5、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6、无产阶级专政;就是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1、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2、价值;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3、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4、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5、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6、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1、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 2、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 3、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用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4、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食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5、抽象劳动;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 6、生产集中;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 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小题,共计20分;只判断,不需说明理由) 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 3、根据生产力的性质,社会历史可划分为五种形态。(× ) 4、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它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 5、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及其中国化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c3663480.html,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及其中国化分析 作者:唐晓柯 来源:《各界·下半月》2020年第08期 摘要:本文针对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及其中国化进行研究,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具体内容,如两种生产理论、人口发展理论、人口质量理论以及人口过剩理论,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价值,探究了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在我国人口就业、生育思想以及生育政策几方面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中国化;生育政策 人口数量过多或者过少直接关系着国家经济建设,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我國人口问题也日益显著,将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作为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指导思想,能够帮助我国民众转变生育思想,完善生育政策,有效缓解我国劳动力人口不足及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对于我国人口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具体内容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贯彻应用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能够为社会主义国家人口控制和管理提供有力指导,帮助社会主义国家切实解决人口基数过大、人口过剩以及人口老龄化等问题。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主要包括两种生产理论、人口发展理论、人口质量理论、人口过剩理论。 (一)两种生产理论是指物质资料生产与人类生产活动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将两种生产作为理论核心,强调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受到一定时期及政策制度的制约,明确社会发展会促进物质资料生产,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良好的条件。同时,两种生产对社会发展具有反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二)人口发展理论主要指社会人口增长数量 马克思主义人口发展理论注重社会人口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口发展会给社会带来充足的劳动力,缓解社会生产中劳动力不足的压力,满足人口日益增长的物质生产发展需要。劳动人口增加可以有效解决社会生产力低下问题,促进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 (三)人口质量理论与人口数量理论相似

最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模拟试题最终考试题及答案

远程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试题 一、名词解释(共4小题,每题5分,共20分) 1、矛盾 2、真理 3、社会形态 4、剩余价值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将其符号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 A 科学性;B革命性;C实践性;D与时俱进 2、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和现实基础是: () A 运动; B 实践; C 精神生产 D 物质生产 3、古希腊哲学史上关于“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说法:() A都是辩证法的观点;B都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C前者是辩证法观点,后者是诡辩论观点 D前者是诡辩论观点,后者是辩证法观点 4、“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A 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 B 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 C 客观真理论; D 形而上学真理论 5、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 地理条件; B 人口因素; C 社会意识; D 生产方式

6、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A 改变社会制度; B 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 实现社会公平 7、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 () A 商品与商品的对立; B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对立; C 商品与货币的对立; D 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对立 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是:() A 国有垄断资本; B 私人垄断资本; C 资产阶级国家; D 资本输出 9、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 A 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B 德国古典哲学; C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10、自由王国是指人们:() A 处于绝对自由的原始社会状态; B 不再受自然和社会规律支配的社会状态; C 允许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状态; D 摆脱了自然和社会关系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的主人的社会状态 三、多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至少有2个是符合题意的,将其符号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该题将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德国古典哲学;B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D意大利文艺复兴人道主义思想

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光华村) 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本质特征及产生的时代背景P3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即体现了时代发展所提出的彻底变革资本主义的历史要求,又适应了开展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完成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时代需要;同时,它的产生与发展也依托于时代发展所积累与提供的经济\阶级\思想和科学等社会条件. 人类社会发到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工人阶级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走在时代前列的先进知识分子,适应时代的要求,适应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需要,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而深刻的革命. 马克思主义本质特征:实践性\科学性\阶级性(或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及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P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 文生物进化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科学前提. 1、为什么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P5 2、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直接理论来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选择题) P5 3、怎样理解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空间和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P7 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形态(辨析)P7 所谓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物殊形态,表现为相对的位置不变和物质的相对稳定状态等.由于事物具有相对静止,它们才能存在和发展,各种事物才能区别开来,人们才能 对不同的事物进行研究和认识.相对静止和绝对运动是辩证的统一. 4、意识的本质、意识的能动作用(简答) P 8—9 意识的本质 第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承担者,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或属性;第二,意识是物质的反应。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什么?(第9页) 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通过实践认识世界;二是通过实践改造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000道机考题库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 D ) A.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B.是非正宗的马克思主义 C. 是实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D.是继承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中,列宁将其称之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的是( A ) A. 马克思主义哲学 B.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D. 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 3、提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学者是( D ) A.马克思 B. 恩格斯 C. 马克思、恩格斯 D. 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根本原因是( D ) A.世界革命的影响 B.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介绍 C.它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D.它能适应中国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 第一章世界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每年11月的哪个星期的星期四为“哲学日”( C ) A.第一个星期 B.第二个星期 C.第三个星期D.第四个星期 2、西方哲学史上公认的第一位哲学家是( D ) A.苏格拉底 B. 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泰勒斯第一位哲学家 3、哲学正式形成于( A ) A.奴隶制社会 B.原始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4、哲学是( A )世界观 A.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B。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 C.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唯物论与唯心论的不同观点 5、世界观就是( B ) A.观察世界形势的根本方法B.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观点 C.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 D.对社会某些领域具体问题的看法 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D)思维和存在 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C.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7、哲学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在于( A ) A.适应时代的需要 B.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 C、反映劳苦大众的需要 D、适应思想创新的需要 8、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D ) A.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 B。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理论的概括和总结 C.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D.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作用 9、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B ) A.主要内容B.理论基础 C.核心部分 D.实质或灵魂 10、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 B ) A.提高知识理论水平B.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C.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 D.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11、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是( B )A.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之间的关系 B.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之间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必然和偶然之间的关系 D.无限和有限、

大学试题含答案 马克思主义无纸化考试试题样卷

试卷编号拟题教研室(或老师)签名教研室主任签名 ……………密………………封………………线………………………… 长沙理工大学201 /201 第学期考试试卷 课程名称(含档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代号 010001 专业全校各专业层次(本、专)本考试方式(开、卷)闭卷 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 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50小题,每小题2分,共100分) 1、哲学上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的依据是() A.主张一元论还是二元论 B.主张辩证法还是形而上学 C.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 D.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 2、马克思的伟大发现除了剩余价值学说外,另一个是( ) A.阶级斗争理论 B.社会主义学说 C.辩证法理论 D.唯物史观 3、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 A.产品的分配形式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 4、“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是反映()的历史观 A.唯物主义 B.宿命论 C.唯意志论 D.循环论 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 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 总趋势 6、世界上惟一不变的是变化。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 A.变是世界的本质 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 7、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 ①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②是一个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 ③是社会发展的目的④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社会发展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期末考试模拟题三

模拟试题三 一、单项选择题 1.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D.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 2.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并结束“文化大革命”后,我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者是:()。 A.邓小平 B.华国锋 C.江泽民 D.胡锦涛 3.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是()。A.革命性与反动性 B.革命性与妥协性 C.进步性与落后性 D.民主性与独裁性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A.民族资产阶级 B.帝国主义 C.买办资产阶级 D.封建主义 5.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A.过渡性社会 B.独立性社会 C.半独立社会 D.可有可无社会 6.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的学说,强调要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是毛泽东的()讲话。A.《论十大关系》 B.《同文艺界代表的谈话》 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D.《限期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讨论和执行情况报告中央》 7.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点是()。 A.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 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中共十三大的召开 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8.2008年是我国实施改革开放30周年,我国在哪一次会议上作出了实施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A.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四大 9.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既可以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又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处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效率和公平等关系方面,能够比西方国家做得更好和更有成效。这是因为()。 A.我国既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又允许和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我国既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又允许和鼓励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C.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D.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同四项基本原则结合在一起的 10.列宁说: “文盲是站在政治之外的”.这说明( )。 A.文盲影响了他们实际参政议政的能力 B.文盲不能参政议政 C.文盲没有参政议政的权利 D.文盲与有文化的人不能享有同等参政议政和权利 11.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 )。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B.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D.社会主义荣辱观 1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A是实现小康社会目标之后的又一个奋斗目标 B与小康社会没有必然的联系 C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任务 D是小康社会建设中提出的一个口号 13.实行一国两制的基础是( ) 。 A.以大陆为主体,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坚持和平共处原则. C.坚持不使用武力原则 D.坚持高度自治.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概念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概念 1,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1,联系具有客观性,○2,联系具有普遍性,○3,联系具有多样性。 3,人类实践的具体形式:○1,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3,科学实验是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准备性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 4,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1,辩证法: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2,形而上学:机械的孤立静止的格列僵化的。 5,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6,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7,质变和量变的区别: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8,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9,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0,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性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唯一标准。 11,真理的客观性:○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2,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3,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4,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1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2,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3,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14,货币的智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15,货币转换为资本的前提: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以后,在消费它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收回他在购买这种商品时支付的价值,还能得到一个增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而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成了资本。 16,可变资本与不可变资本划分的依据: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不可变资本。 17,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力,劳动时间的组成部分:剩余劳动时间和必要劳动时间。18,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2017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一)

2017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一位教授曾对一棵树算了两笔不同的账:一棵正常生长50年的树,按市场上的木材价格计算,最多值300多美元;但从它产生的氧气、减少大气污染、涵养水源、可以为鸟类与其他动物提供栖息环境的生态效益看,则值20万美元。这种算账方法强调了() A、事物存在的客观性 B、人类认识的主观性 C、事物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D、事物运动的规律性 2、发展的实质是() A、矛盾对立面的统一 B、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 C、运动和静止的相互统一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价值规律是通过商品交换中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表现出来的。这说明()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 B、必然性可以转化为偶然性 C、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向质变转变的过程 D、事物发展是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过程 4、为了治疗疾病,我国古代就产生了中医学。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5、概念、判断、推理是()

A、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B、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C、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6、说一个人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指他看问题的方法是() A、唯心主义的 B、主观主义的 C、辩证法的 D、形而上学的 7、公孙龙的“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关系 D、根本矛盾与非根本矛盾的关系 8、从哲学上来讲,和谐就是指() A、事物之间不存在矛盾 B、事物之间的矛盾没有斗争性 C、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 D、矛盾的一种特殊形式 9、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具体劳动和私人劳动的矛盾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10、商品的二因素是() A、使用价值和价值 B、价值和价格 C、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 D、价值和交换价值 11、货币的本质是() A、商品 B、特殊的商品 C、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D、一般等价物 12、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