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课题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课型复习课时 1

重点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

重难点

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影响及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难点

教学过程与内容随堂手记

【预习自测】

1.古代商业由以物易物到出现货币,其根本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社会分工的扩大 C.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D.社会性质的变

2.周朝实行“工商食官”的政策,但其束缚在后来先后被冲破。私营手工业超越官营手

工业,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分别是在()

A.汉朝、唐朝 B.明朝、春秋战国时期 C.明朝、清朝 D.唐朝、宋朝

3.假设一位唐代的商人到长安做生意,他的活动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A.居住区开绸缎店 B.从各地搜罗地方特产到长安贩卖

C.在专门的“市”里卖瓷器 D.他的商业活动受专门机构的监督管理

4.孙承泽在《春明梦余录》中说:“今天下自京师达四方,无虑皆用白银……一

切中外公私咸取给焉”。这一现象出现于( )A .汉代 B .唐代 C .元朝

D .明朝

5.《新唐书?百官志》载:“两京诸市置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财货

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上述材料反映了唐代①设置了专门的城市商业管

理机构和官员②有了专门的手工业管理机构③城市商业活动比较规范④都城长安

商业活动繁荣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

6.“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市去处,通晓不绝……

盖都人公私营干,夜深方归也”,宋代的这一记载,反映了北宋

A.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

B.市的启闭不再受官方统一规定的时间限制

C.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

D.江南经济的繁荣

7.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①形成于战国时期②长期维持了社会的稳定③是封建社会的传

统经济政策④在封建社会中始终发挥着积极作用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课中探究】

1、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说明图1所示城市的名称及其所处朝代。

材料二:有人说,欣赏《清明上河图》“恍然如入汴京(东京),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耳”。

——《石渠宝笈三篇》 (2)阅读材料一、二,从图2、3提取历史信息,说明北宋东京与图1所示城市相比,在商业活动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反映了商业发展的什么特点? 材料三:苏州“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出现“大户张机为生”,以增殖财富;而工匠“趁织为活”,“得业则生,失业则死”的现象。 ——《高中历史教材》 (3)阅读材料三,从图4提取信息,说明在城市的经济领域又出现了什么新的现象。最早出现在哪个历史时期?导致这一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虽有壮大,却无突破,始终在萌芽状态中徘徊,整个生产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这是为什么呢?

图3 《清明上河图》(局部) 图4 苏州丝织业手工工场

3、(关注新史观)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看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中国明清时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折射出中国向工业文明迈进的一丝曙光,但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却未发展起来。

梁漱溟先生曾断言:“假使西方化不同我们接触,中国是完全闭关与外界不通风的,就是再走三百年、五百年、一千年也断不会有这些轮船、火车、飞行艇、科学方法和‘德谟克拉西’精神产生出来。这句话就是说,中国人不是同西方人走一条路线。”下列做为梁先生这段论述的主题最妥贴的是( )

A.“中国绝不可能自行进入资本主义”

B.“中国根本不会产生和发展资本主义”

C.“资本主义萌芽曾在中国出现的说法是错误的”

D.“西方文明远比中国文明优越”

【课后拓展】

1、(2013·山东文综)《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人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增加赋税收入 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保护小农经济

2、(2013·全国新课标II)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3、“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材料所反映的是 A .秦都咸阳 B .汉都长安 C .唐都洛阳D.宋都东京

4、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②唐朝长安城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③宋代出现了夜市、晓市、草市④元代广泛流通纸币,古代商业步入新高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清雍正帝曾强调:“农为天下之根本,而工商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这句话体现了统治者实行的政策是

A.专卖政策 B.闭关锁国 C.重农抑商 D.海禁政策

6、(选做题)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商品经济的发展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②商业中心始终以都城为主③对外贸易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政府政策的影响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7、(选做题) 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明当时该地①农业经济衰退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安徽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二明代徽州商人余丈义“……少贫困,操寺赢,辛勤以振其家。性不好华靡,布袍芒履,游名卿大贾间泊如也。置义田以养族之不给者,义屋以居之无庐者,义塾以

教族之知学者。又市隙地数十亩为义冢,以安乡人之克葬者,所费不啻万缗,捐四千金

建石桥围水口,以利行人,年逾八十而行义不衰。”清代商人胡荣命“……贾五十余年,

临财不苟取,遏善举辄捐货为之,名重吴城。晚罢归,人以重价赁其肆名,荣命不可,

谓:‘彼果诚实,何藉吾名?欲藉吾名,彼先不诚,终必累吾名也”’。

材料三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M·Godtey)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

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

过剩的资本投资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

僚行列。假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

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以上材料均选自《中国全史·商贾

教学反思史》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生产怎样的一种基本模式?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

种模式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时期徽商的优良品质。

(3)根据材料三,指出“引发人们营商至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

业发展的因素”的依据。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造成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

【体系构建】

完成下列表格

部门成就

冶金业冶铜:冶铁:

制瓷业

丝织业

二、方法指导

1.官营手工业的地位

官营手工业并不是在整个封建社会都占据主导地位,到明朝前期为止,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并孕育出了早期资本主义萌芽。

2.对民营手工业的认识

民营手工业虽然发展条件受政府政策的制约,规模小,但其生产产品以市场为导向,以盈利为目的,带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特点,因此,从长远看,该生产经营形态最具有生命力。

三、预习自测

1.中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指的是

A.夏朝到春秋时期 B.从春秋到战国时期 C.从原始社会到战国D.从商朝到春秋末期2.汉代形成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若当时一位外国商人来中国采购商品,他可能购买到的商品有:①丝绸②纸张③瓷器④棉布

3.“布衣”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劳动人民的称呼,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曾以“布衣”自称。在诸葛亮生活的时代里,“布”的主要材料是

A.丝 B.毛 C.棉 D.麻

4.我国制瓷技术发展的先后顺序是①白瓷②青瓷③粉彩④青花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③①④ D.②③④①

5.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的主要原因是

A.统治者的重视 B.工匠积极性高 C.中央集权的作用 D.市场需求

6.官营手工业在劳动力的使用上经历了从征役制到雇佣制的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A.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工匠们的反抗

D.官营手工业日益失去主导地位

7.“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这句话反映的现象是

A.棉布保暖性好,可以御寒 B.棉布因其实用性广为流行

C.棉布完全取代了丝织品的地位 D.棉布功劳大于丝织品

8.《国语?晋语》中说:“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该材料说明

A.商周时期手工业被官府垄断

B.民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C.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经营形态

D.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生产部门

四、课堂探究

1、2013·苏州调研)古代南京云锦集历代织造工艺之大成,位列中国古代四大名锦之首,是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物。云锦配色多达十八种,大量使用金线,形成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其织造工艺高超,用“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成语“七上八下”就出自云锦。南京云锦最有可能生产于( )

A.民营手工业 B.官营手工业 C.工场手工业 D.家庭手工业

2、2012·东城区统测)“锦上添花”“丝丝入扣”等成语都是对中国古代纺织工艺的赞誉。下列对古代纺织业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商周时期丝绸远销欧洲 B.唐代黄道婆改进丝织技术

C.明清时期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D.明清时期官营手工业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3、2012·太原学段测评)古罗马普林尼在其《自然史》中写道:“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极点。”材料反映出( ) A.当时中国与罗马有直接贸易往来 B.苏州是当时著名丝织业中心

C.中国的丝织业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D.当时罗马朝廷生活奢侈腐化

4、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威尼斯一位国家的作品《群神宴》上画有盛水果和汤的三件器皿,这三件器皿都是中国的青花瓷。《群神宴》中画家把瓷器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这反映了( )

A.古代中国有“世界瓷国”之称 B.古代中国瓷器对外销量很大

C.当时欧洲人对中国瓷器格外珍视 D.当时中国官营瓷器享誉世界

5、(2012·德州联考)制瓷业被称为“土与火的艺术”,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奋、智慧和创造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汉晚期,成熟青瓷在上虞烧造成功,之后绵延千年,盛烧不绝……(唐五代时期,越窑生产的“秘色瓷”)玲珑端巧的造型、精美繁缛的纹饰,表现了越窑鼎盛时期的制瓷水平……(北宋以后)器物种类繁多,形制各异,纹饰题材众多,装饰技法丰富,是浙江青瓷史上一个集大成的时期。唐以后浙江生产的精美瓷器,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销世界各地。——摘自浙江博物馆青瓷馆前言

材料二万历时王世懋《二酉委谭摘录》说是“天下窑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因而他戏称之为“四时雷电镇”。

万历三十四年萧近高说:“(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

清代唐英在《陶冶图说》中也记载了当时的实况:“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座,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浙江瓷业发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影响。(8分)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制瓷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特点?这能否说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什么?(8分)

五、过关检测

1.(2012·山东文综)《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穷乡山陬(zōu,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勤有余布,亦兼鬻(yù,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这反映出当时登州①自然经济解体②家庭手工业发展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出现经济区域分工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2012·江苏单科)《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3.(2013·南京一模)元朝人曾作《木棉歌》:“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指作机中布。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材料最能表明元朝A.棉花开始在中国种植 B.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

4.(2013·合肥一模)(东汉)班固《汉书》卷五九《张安世传》:“(张)安世尊为

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黑色),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

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霍)光。”该材料反映出西汉

A.私人纺织作坊颇具规模 B.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C.官营纺织作坊非常发达 D.政府鼓励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5.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了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

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最可能是

A.棉纺织业发展迅速,以女性为主的家庭手工副业成为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

B.通俗文化盛行,平民识字率提高,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因而提高

C.民主平等思想广泛传播,女性逐渐摆脱家庭和传统思想的束缚

D.江南地区人口大量外移,性别比例失衡,女性地位因而日益重要

6、《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

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

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7.(2013·安徽宿州质量检测)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后来居上超过了

官营手工业,甚至在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其主要

原因是( )

A.民营手工业与市场的联系更为密切 B.民营手工业的技术精良、经营灵活

C.民营手工业主要分布于江浙沿海地区 D.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腐朽

8.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妻:“十三能织素,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她身上打扮是“妾有绣腰糯,威( wen )夔( rui )自身光。”她床上装饰是“红罗

夏斗帐,四角垂香囊。香帘六七寸,碧绿青丝绳。”这些描述主要反映了

A.中国古代男尊女卑思想严重,女子倍受压迫,日夜劳作

B.汉代吏治腐败,焦仲卿为普通少吏,家里竟可以布置得如此富丽堂皇

C.汉代丝织业生产的普及和发达程度

D.汉代家庭手工业在手下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四、课后巩固

做一轮复习资料作业手册活页及高考密码的题

五、反思总结

构建本课的知识结构

预习自测:ADDBC BBA 课堂探究:BCCC 过关检测:1——5、BCCAA 6——DAC

材料题:

(1)特征:历史悠久;工艺技术不断发展,产品精美;产品种类繁多;走向世界。影响:有利于商业和城市的繁荣;促进了中外经济交流。

(2)景德镇制瓷业繁荣发达(或“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业中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私营手工业者占据主导地位。不能说明;因为在全国范围内,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

材料题:

(1)特征:历史悠久;工艺技术不断发展,产品精美;产品种类繁多;走向世界。影响:有利于商业和城市的繁荣;促进了中外经济交流。

(2)景德镇制瓷业繁荣发达(或“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业中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私营手工业者占据主导地位。不能说明;因为在全国范围内,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

预习自测:ADDBC BBA 课堂探究:BCCC 过关检测:1——5、BCCAA 6——DAC

材料题:

(1)特征:历史悠久;工艺技术不断发展,产品精美;产品种类繁多;走向世界。影响:有利于商业和城市的繁荣;促进了中外经济交流。

(2)景德镇制瓷业繁荣发达(或“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业中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私营手工业者占据主导地位。不能说明;因为在全国范围内,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

预习自测:ADDBC BBA 课堂探究:BCCC 过关检测:1——5、BCCAA 6——DAC

材料题:

(1)特征:历史悠久;工艺技术不断发展,产品精美;产品种类繁多;走向世界。影响:有利于商业和城市的繁荣;促进了中外经济交流。

(2)景德镇制瓷业繁荣发达(或“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业中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私营手工业者占据主导地位。不能说明;因为在全国范围内,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

预习自测:ADDBC BBA 课堂探究:BCCC 过关检测:1——5、BCCAA 6——DAC

材料题:

(1)特征:历史悠久;工艺技术不断发展,产品精美;产品种类繁多;走向世界。影响:有利于商业和城市的繁荣;促进了中外经济交流。

(2)景德镇制瓷业繁荣发达(或“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业中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私营手工业者占据主导地位。不能说明;因为在全国范围内,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

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教案

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教案 课题: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课标要求】概括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 【探究与点拨】 一.商业的发展 产生和初步发展----先秦时期 原始社会: .商朝: .周朝: .春秋战国: 发展和高峰 .隋唐时期: ①表现: ②原因: .宋代: ①表现: ②原因: .元代:

①表现: ②原因: .明清: ①表现:②原因: 二.城市的繁荣 .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 周秦至唐朝:宋代: .城市发展概况 汉唐时期: 唐宋时期: 明清时期: 三.“重农抑商” .商业地位: ①原因: ②统治者对待商业的态度:.重农抑商政策 原因: 推行过程: ①战国时期: ②西汉时期: ③中唐以来: ④明清时期:

影响: 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反映了当时的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根据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情况,概括影响商业发展的要素。3.对比唐代长安城,想一想,北宋汴京有哪些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春秋战国时期实施重农抑商政策是否有合理性?明清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有什么危害? 【重难点解析】 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商业产生之后不断发展,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 联系: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 阶段: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 组成: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管理: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 趋势: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 下面是范蠡的部分生意经,请同学们阅读并受到启发,将来成为爱国商人。 生意要勤紧——切忌懒惰懒惰则百事费; 用度要节俭——切忌奢侈奢侈则钱财竭; 用人要方正——切忌滥用滥用则付托难;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教案

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2课时) 课程标准分析 本课的课标要求是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农业和手工业是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两大支柱,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其实就是以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为基础的。古代中国重要的手工业部门有冶铁、纺织、陶瓷等,从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可以概括出它的几个重要特征。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学生在初中学过,特别是对古代手工业的主要成就,学生并不陌生。我国丝绸、陶瓷闻名于世,留下来的有价值的文物也比较多,通过各种媒体,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或多或少地知道一些。在讲授本课时,可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知名文物的图片,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产生共鸣。对官私手工业的消长,有些问题理论性较强,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可加强点拨。 教学方法 1.适当运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代表古代手工业较高水平的文物资料,增强学生对中国古代手工业成就的直观感性了解,进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爱护中华民族优秀遗产的意识。 2.采用情境设置、设疑引思、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模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3.通过比较法,设计表格,从经营形态、经营方式、产品特点、发展情况、作用等几个方面比较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让学生从中得出规律性认识。 学习方法 针对本课内容学生较熟悉的特点,在学习中,应尽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堂活动,调动学生动脑动手,学会自己搜集、整理和运用各种历史资料,自己探究、质疑历史过程,体验历史学习过程。

七年级历史原始农耕时代

教学设计一 【课标精解】 1.课标要求: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掌握他们的农业生产情况,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的重要依据。 2.课标分析:农业的发明是人类历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劳动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而早期农业生产情况我们只能通过考古发现来解读。 【教材分析】 本课围绕原始农耕经济时代居民们的生产与生活状况,用三个子目展开叙述,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农耕,是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原始农耕的不同典型代表。既说明了我国各地不同的农耕特色,又突出体现了我国农耕文明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学习远古历史的依据——考古发现,但学生对他们生产生活的合理想象还不准确也不全面,需要教师进一步加强引导,再引导强化对比学习法的指导与运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对比学习,掌握半坡人、河姆渡人、大汶口人的农耕文明成就,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历史信息,培养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根据这些信息得出简单或主要历史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原始农耕文明成就的了解,使学生认同古人的智慧,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进和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解读】 1.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重点解读:农业的发明是人类历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人类通过劳动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而河姆渡、半坡居民的原始农耕,是新石器时代原始农耕的不同典型代表。既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限时训练:13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课后限时集训(十三)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 迟滞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1.据《史记》记载,在西汉前期,拥有百万资本的商人较多,民间借贷现象较为普遍。如果一年内投入百万巨资,就可以收获二十万利息。由此可以推知,西汉前期( ) A.商业资本比较活跃B.重农抑商政策被舍弃 C.商人社会地位提高D.长途贩运已较为普遍 A[由材料中“民间借贷现象较为普遍”可知,西汉商业资本充斥于民间,一方面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说明了商业资本的活跃,故选A项;在整个封建社会中,从总体来看,中国都是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B项;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商人的社会地位都不高,故排除C项;题干涉及的是民间借贷现象,不是长途贩运现象,故排除D项。] 2.宋朝以前的家训大多只重视读书仕宦,对其他职业较少提及,对诸如音乐、美术、医学等杂艺则持鄙弃态度。宋朝以后的家训对其他职业多有提及,基本不鄙弃杂艺。还较多渗透了择业、理财等经济思想。宋朝家训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谋生的职业观发生变化 B.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C.世家大族式的家族制度瓦解 D.主流社会观念受到冲击 B[宋朝时期商业得到较大发展,被人们所接受,才会在家训中“较多渗透了择业、理财等经济思想”,故选B项;“人们谋生的职业观发生变化”只是对材料的一个解读而不是在阐述原因,故排除A项;世家大族在明清时期依然存在,故排除C项,主流社会观念受到冲击是家训变化造成的影响而不是原因,故排除D项。] 3.下表为北宋都城夜市的记载。 种类概况 固定型店铺酒楼、茶肆、金银首饰店、药铺等,其中大部分属个体私营 半固定型摊贩装饰品、迷信品、日用杂货、各类小吃 流动型摊贩各类饮食 A.社会崇尚奢靡之风B.商业管理制度较为混乱 C.专业化市场已出现D.商业经营方式灵活多样 D[由表格可知,北宋都城夜市有固定型店铺、半固定型摊贩、流动型摊贩等类型,这说明商业经营方式的灵活多样,故选D项;材料未涉及北宋人民花费大量钱财和社会资源追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知识点)

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 一、商业的发展 1、原始社会:物物交换。 2、商朝: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 3、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对商业集中统一管理。 4、春秋战国 A.私商逐渐成为商人的主体。 B.形成许多著名都会。 5、隋唐时期 (1)条件:政治统一和大运河开通。 (2)表现: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 6、宋朝 (1)表现: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 (2)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大融合。 7、元代:广泛流通纸币,步入新的高峰期。 8、明清时期 新特点:(1)商业市镇兴起 (2)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 (3)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4)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并成为商品 (5)白银在流通中的广泛使用 (6)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出现,形成大商帮。 ※破产农民出卖劳动力成为雇工,劳动力成为商品。 二、城市的繁荣 1、先秦至隋唐: (1)坊市制度: ①凡县治以上的城市,都有官设的市作为交易场所,设市令或市长管理。 ②坊市分开。③唐代实行坊市制。 (2)城市职能: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2、宋代 ①打破坊市界限。②出现了夜市、晓市、草市等。 ③商业活动不在受政府的监视。④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3、明清 ①城市的生产性、商业性增强。 ②在江南地区兴起工商业市镇。 ③经济职能性城市。 ④专业性城市。 ⑤区域性市场网络形成。 ⑥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三、重农抑商(重点) 1、原因 根本原因:是为了保护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和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直接原因:是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的流动性,与加强中央集权相冲突。 2、历程 产生:战国表现:贬低身份,限制范围,征收重税。 发展:汉初表现:贬低身份,严禁购地,征收重税。 松动:中唐表现:鼓励海外贸易,实行官商分利政策,使商人地位提高。 强化:明清表现:A. 限制经营,征收重税对。B. 限制外贸,只许广州一口通商。 3、评价 ①初期有利于保护封建小农经济发展,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②明清时期阻碍了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和社会进步,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四、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特点 1、商业市场形式多样 2、城市商业发达 3、对外贸易发达 4、货币种类不断丰富 5、商人群体活跃 6、商业地位低下始终是自然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

历史试题岳麓版必修2第1单元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作业

一、选择题 1.《史记·货殖列传》:“由是观之,富无经业,则货无常主,能者辐凑,不肖者瓦解。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者同乐。岂所谓‘素封’者邪?非也?”该材料反映出() A.战国到西汉前期商品经济活跃 B.巨商地位很高,超过了王侯 C.司马迁具有重农抑商思想 D.西汉政府据此实行了盐铁专卖 解析:选A。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解答本题关键在于理解材料反映的是西汉时商品经济繁荣,经商致富者比比皆是,富可敌国。故应选A。 2.明清时代,在京城、省城等地出现了会馆,这些会馆是() A.管理商贸的税收场所 B.同一地域的商贾交际聚会之所 C.相当于宋代边境贸易的场所 D.娱乐场所 解析:选B。根据教材所学,明清时期,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住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会馆的出现与当时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有重要关系。据此本题选B项。 3.东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这里的“九市”是指() A.工官监管的夜市B.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 C.物流通畅的草市D.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 解析:选B。汉代,长安城中的“市”是进行商品交易的固定场所,与居民所住的里或坊严格分开。“市”由官府管理,政府设置官员管理物价、税收等,交易时间有严格的规定。故选B。 4.《旧唐书》:“(唐朝)长安(年号)中,(苏环)累迁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江、淮之间,广陵(扬州)大镇,富甲天下。”材料没有反映出的信息是,扬州() A.地处交通要道B.出产精美工艺品 C.是繁华的都市D.市场受官府控制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可对应材料采用排除法。“扬州地当冲要”可排除A项,“广陵(扬州)大镇,富甲天下”,可排除C项;“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可据此排除B项;D项材料没有反映,故答案选D。 5.王建在《汴路即事》诗中写道:“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诗中的“草市”指的是() A.固定的城市商品交易市场 B.自然形成的乡村贸易集市 C.古代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场所 D.繁荣的边疆茶马市场 解析:选B。南北朝时期,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民间集市即草市,本题选B 项。A项指城市中的“市”;C项指明清出现的会馆;D项指边疆的市场。 6.吴江县的盛泽镇,本来是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绸绫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上述材料说明() A.盛泽镇丝织业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明代已开始形成以“市”为标志的商业中心

第5 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教学设计

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菏泽一中刘智平 【课标要求】 1、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2、了解“重农抑商”政策及影响。 【知识目标】 1、掌握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理解商业的发展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理解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及其与农业、手工业的关系; 3、认识和理解坊与市、交子、徽商与晋商等重要概念。 【能力目标】 1、通过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搜集资料、共同探究问题,使学生对古代商业的发展有初步了解,并能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 2、通过课堂上分组研讨交流,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引文及史料,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商业活动在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商业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结果; 2、通过对明清大商帮的探究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的商业精神,联系现实,关注民生,情感升华。 【教学重点】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表现及特点。 【教学难点】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重农抑商政策。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课标要求有两个,一是商业发展的概貌及特点,二是重农抑商政策,根据课标,我将内容进行了大胆整合,将“城市”的演变纳入商业发展过程中来,通过城市的变革体现商业的发展,所以设计中呈现两个主干知识:一是中国古代商业发展概貌,二是封建统治者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最后从这两个主干知识中探究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 展示菏泽银座商城、步行街、小商品城等图片。 司马迁:“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这种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活动就是商业。今天我们生活在这样繁华的都市,享受着商业文明带给我们丰富又方便的生活,那么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状况如何呢?今天,就让我们以小记者的身份,穿越历史,领略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注释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板书)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明确课标(幻灯片展示)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教案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我国古代冶炼、纺织、陶瓷业发展的基本情况;通过梳理古代手工业发展的 历程及分析公私手工业的消长,培养学生归纳概括以及客观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梳理归纳手工业的发展演变进程;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材料,引导学生 归纳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掌握中华民族高超的手工业技艺,以及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和对世界文 明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 【本课分析】 本节要研究三个问题:一是手工业发展的史实,包括冶金业、纺织业、陶瓷业等 三个部分;二是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包括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等三种; 三是综合分析农耕时代的手工业发展的特征。课程标准集中要求在两个问题上:①要 求学生列举掌握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②综合分析农耕时代的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因此,教师确定教学的重点是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也就是冶金业、丝织业、制瓷业的成就)和特征,难点是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据此,教师在处理 本课时,要重点突破这两个问题。对于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学会掌握的第一个内容,教师可以采取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小组合作学习为辅的方法,坚决反对低效、重复的 教学,教师重在点拨手工业成就的记忆方法,督促检查学生落实掌握。关于手工业的 经营方式,教师可以采取列表对比,引导学生分析了解。而对于本课的另一个重点——手工业发展的特征,教师出示的文字材料和图片材料,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分析归 纳之。

【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周杰伦《青花瓷》音乐,为进入本课学习做好铺垫。 (一)定向示标: 利用多媒体或学案,向学生出示本课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必要解读,使学生明 确学习目标。 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分析教材内容,明确本课结构。(板书)冶金业 目标一: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纺织业 陶瓷业 目标二: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同时,设问:为什么就介绍了以上三个部门呢?是不是中国古代手工业就是这么 几个呢?为何就介绍这三个部门呢? 学生各抒己见,但预计学生不一定能真正理解这个问题。教师适时进行点拨明确。“因为,这三个部门与农耕经济联系密切。冶金业为农业提供生产工具,纺织业为农民提供衣 物,陶瓷业为农业提供日常用品和储存器物。”从而,教师先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第一个特征:就是服务于农耕经济,受农耕经济的制约。但教师 可以在这里不明确指出这个特征,为以后明确埋下伏笔。 (二)自主学习: 教师利用学案,使用表格,预留5至10分钟,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自主完成本阶段学习任务,掌握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一、冶金业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采用多媒体展示滕州博物馆中存放的一些文物图片进行乡土 文化教育。例如手工业的祖师爷——鲁班的内容,以及从滕州出土的《冶铁图》、 《纺织图》等汉画像石,印证我国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当时手工业的状况;还有,北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公开课教案】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参考教案 一、教学目标 重点:中国古代商业产生和发展的历程。 难点: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及其影响。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比较法、问题探究法。 四、教材分析和教学过程 1、引言导入:通过图片感受当今社会商业、城市的兴盛繁华,过渡到课文引言所设的关于中国古代商业、市镇的发展历程和商业发展的特点的问题,明确该课的学习目标。 2、商业的发展 该目主要讲述商业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即从原始社会商业现象的产生到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的历史,以商、周、春秋战国、隋唐、宋、明清为时间点,分别说明了农耕时代商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本目可作为本课的重点。 (1)原始商业的出现 原始商业出现的时间和条件:原始社会末期,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促使商业的出现;形式和范围:氏族部落之间或氏族内部间偶尔出现的简单的以物易物。 (2)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的发展 ①由“商人”这一称呼的由来讲起,讲述商代的商业发展情况:产生了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周灭商后,统治者就让殷商遗民继承祖业,周游各地,贩运产物。周朝商业发展的特点是实行“工商食官”政策,政府将商人们集中起来,设官统一管理,为他们提供衣食,驱使他们为政府服务。 ②引用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的资料,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会出现商业的繁荣?”引导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内容,从经济和社会的角度去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正在发生变化。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的繁荣,人们竞相从事商业活动,“工商食官”政策被破坏,商业冲破官府束缚的自由发展,各诸侯国的经济联系加强,私商崛起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春秋战国时期某些学派鼓励人们追逐利益,商业发展成为大势所趋。 (3)隋唐和宋元时期的商业 ①引用唐代诗人元稹的《估客乐》让学生体验唐代商业繁荣的盛况,思考:“唐代商业繁荣的原因?”——隋实现了大一统,中国古代封建制度开始进入鼎盛阶段,唐朝沿袭隋朝创立的基制,由于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凿,使各地的经济联系更为密切,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因战乱曾一度堵塞的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也由于唐朝政治、经济和

必修二 第5、6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

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一、选择题 (2012安徽文综14)9.北宋东京(今开封)“通宵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图景表明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B.市已经遍布城内各处 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D.坊和市已没有区别 9【答案】A 【解析】注意题中商业活动的时间,“北宋、夜市、通宵不绝”和可以“抵暮”的瓦子,判断这是北宋的商业活动特点之一,打破了时间限制。B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3.(2012年全国新课标历史,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农业的衰退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答案】B 【考点定位】必修2·明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思路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材料,分析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题干反映明后期弃农从事工商业的人十之达六七,说明工商发展快,必然会导致社会经济、阶级结构的变化,故B项符合题意。题干并未体现农业衰退、财富分配不均等问题,A、C两项排除。D项表达有误。 【参考答案】B 【思考感悟】本题回避明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常规考查,设问侧面有所创新,难度适中。 4.(2012年天津文综历史,1)马可·波罗在描述中国某港口时说:“亚历山大或他港运载胡椒一船赴诸基督教国,乃至此刺桐港者,则有船舶百余。”“刺桐”是指() A.泉州B.广州C.扬州D.庆元 【答案】A 【解析】本题考点是元朝对外交往。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知识运用和理解能力。注意关键信息马可·波罗。可知道考查的是元朝对外交往。再依据所学知识知道福建泉州港古代被称为刺桐城、温陵是我国对外贸易重要港口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元时期泉州港被誉为 “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故选A。 6.(2012年海南卷历史,7)明初规定,生员须穿玉色衣服,加饰青黑色边条。明后期江南读书人则崇尚“妇人红紫之服”,有人作诗云:“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襟。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这一变化直接反映了() A.理学思想的影响B.专制制度的松弛 C.市民阶层的兴起D.社会风尚的变化 【答案】D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