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

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

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
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概述

1、什么叫管理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主要是研究人的行为激励问题,探索人的心理活动,通过激励人心和行为的各种途径与技巧,达到最大限度提高效率的目的。

2、为什么要学习管理心理学?

学习管理心理学的目的是为了推进中国管理现代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立中国式的管理心理学的体系,通过学习起到以下作用:

1、对推进管理现代化的作用

2、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

3、对加强政治思想教育的作用

3、管理心理学为什么以人作为其独特的研究对象?

1、“企业就是人”。

2、人是企业的首要资源。

3、人是企业管理的主体。

4、管理心理学与行为科学、组织行为学之间有何关系?

管理心理学与行为科学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管理心理学是在广义行为科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属于心理学中的一门应用理论科学。

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也是既有联系又区别的。管理心理学主要是研究行为内在的心理活动规律性的学科,它侧重于把心理学的原理原则应用于管理。而组织行为学则是研究作为心理的外在表现行为规律性的学科。

5、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方法有哪些?

在学习过程中,要以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哲学基础;以马克思关于管理二重性的理论作为指导思想;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把国内和国外经验相结合。做到学能致用,用能生效。

一、要明确管理心理学的两种属性

二、要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

三、要综合运用各种方法研究人的心理行为

第二章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1、管理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管理心理学理论起源于心理学在工业中的应用,由此产生的工业应用心理学和同期先后出现的人事心理学、工程心理学三个分支学科为管理心理学的理论提供了素材,奠定了比较充分的理论基础,从而使管理心理学的产生由必需变为可能。

2、梅奥的“霍桑实验”主要内容是什么?通过实验他得到了什么新的理论观点?

“霍桑实验”历时八年,分为四个阶段( 四项实验):工厂照明实验;继电器装配实验;谈话研究;观察实验(接线板接线实验)。梅奥的结论是:人们的工作效率不仅仅受物理的、生理的因素的影响,而且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梅奥在霍桑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1.工人不仅是“经济人”而且是“社会人” ;2.定劳动生产率的首要因素是“士气或情绪”而不是报酬等物质的利益;(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3.企业中不仅存在正式组织,而且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正式组织依靠权力维持其生存,而非正式组织则依靠感情、惯例、倾向等等保持其成员的忠诚。4.管理者不仅应当善于理解组织成员合乎逻辑的行为,更要善于理解其成员不合乎逻辑但却合乎感情的行为。

3、马斯洛提出人类需要是按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逐级发生的,你认同么?详细说明一下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认同。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

五种需要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但这样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种种例外情况。

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

相应的,获得基本满足的需五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

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

第三章管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

1、管理及其实质是什么?

管理的实质是经济意义上的管理。是用以指导人们如何有效地管理社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诸过程所有一切活动的。

所谓管理,就是对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的运动进行决策、计划、指挥、监督、组织、核算和调节。

2、简述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

西方管理科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古典管理、行为科学、现代管理等三个阶段。

(一)古典管理理论

这是西方管理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这个阶段又分别由早期管理理论、传统管理理论(又称经验管理)、科学管理理论三种理论组成。

(二)行为科学理论

这是西方管理理论的第二个阶段。它强调人的行为,认为从人的行为本质中激发动力,才能提高效率。行为科学理论从它的形成和发展来看,可以大致分成早期的人际关系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的形成时期、行为科学理论发展新时期三个时期。

(三)现代管理理论

这是西方经济理论发展的第三个阶段,继行为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之后,出现了一系列的经济管理理论学派,如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权变

理论学派和管理科学学派等等,从而形成了现代管理理论。

3、什么是人的行为?行为的特点和种类有哪些?研究行为的目的是什么?

人的行为是人类日常生活所表现的一切动作。

人类行为的特征包括:自发的行为、有原因的行为、有目的的行为、持久性的行为、可改变的行为。行为的种类按人类活动的不同领域,可分为:管理行为、政治行为、社会行为、文化行为、战争行为。

研究人的行为的目的有以下几方面:

(1)研究人类行为产生的原因,目的在于激发动机,推动行为。

(2)研究人类行为的控制与改造,目的在于保持正确的行为。

(3)研究人与物的配合,目的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4)研究人与人的协调,目的在于创造一种良好的激励环境。

总之,研究人为学的目的是在于调动人的积极性。

4、心理学与管理心理学是什么关系?

心理学是管理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我们研究和应用管理心理学做人的工作,预测行为的规律性,首先必须了解和掌握有关人的心理过程、心理特征及其规律性。

第四章人的个性

1、简述希波克拉特的气质类型学说。

希波克拉特提出,人体内有四种液体,即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每一种液体和一种气质类型相对应。黄胆汁相对于胆汁质,血液相对于多血质,黏液相对于黏液质,黑胆汁相对于抑郁质。一个人身上哪种液体占的比例比较大,他就具有和这种液体相对应的那种气质类型。

2、什么是气质?如何划分气质类型?

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指某个人典型地表现于心理过程的强度、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等方面的特点。

1、按理智、情绪及意志的强度,可将气质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当然,还有许多中间型,如理智——意志型。

2、按心理活动的指向性,可将气质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

3、按个体的独立性和顺从性,可将气质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3、如何认识气质在管理实践中的作用?

1、气质类型无好坏之分。

2、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活动的社会价值和成就的高低。

3、气质可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

4、气质可以影响人的情感和行动。

4、什么是性格?性格特征有哪些?

性格是个性中的重要心理特征,是区别个性的主要心理标志。性格可以反映人的行为取向,还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动机和态度,所以说性格是行为方式和现实态度的统一体。

性格,是指一个人表现在态度和行为方面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受一定思想、意识、信仰、世界观的影响和制约。

性格是在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发展和变化的,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独特性、整体性和持续性。

1、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

2、性格的意志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

4、性格的理智特征

5、什么是能力?影响能力的因素有哪些?;

能力是与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有关的心理特征,通常是指个体从事一定社会实践活动的本领。

影响能力的因素是很多的,其中以素质、知识和技能、教育、社会实践、勤奋等对能力的影响最显著。此外,营养状况、个人的爱好、兴趣等,对能力的提高也有重要的影响。

6、性格与气质、能力之间的关系如何?

性格与能力的关系:

1、性格的形成需要一定的能力为基础。

2、能力的发展水平受性格特征的影响。

3、优良的性格特点往往能补偿某方面的能力弱点。

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1、气质影响着性格的表现方式,还会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速度和动态。

2、性格会在一定程度上掩盖着和改造着气质,从而使之服从于生活实践的需要。

3、相同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而不同气质类型的人也可以形成同样的性格特征。

7、性格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有哪些?

特点:

1、内涵的发展

2、发展的连贯性

3、身体衰退早于心理衰退

4、发展曲线

影响因素:

1、生理性因素,主要包括遗传、体格与体型、性别。

2、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学校、社会文化、职业。

第五章人的需要

1、什么是欲望?欲望的特性有哪些?

欲望,是指人的需要尚未得到满足的一种反映形式,或者说,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尚未达到要求的一种表现形式。形成欲望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缺乏;二是期待。

1、欲望的无限性

2、欲望的关联性

3、欲望的反复性

4、欲望的竞争性

2、什么是需要?需要有什么特点?

需要,是指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或欲望。

特点:

1、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结合

2、劳动创造与满足需要结合

3、人的需要与发展生产结合

4、人的需要取决于社会生活条件

3、什么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如何正确评价该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可以归纳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类。这五种需要是从低到高,但这种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也有种种例外情况。一个层次的需要相对地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同一时期内,可能同时存在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内总有一种需要是占支配地位的。需要满足了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

马斯洛需要理论也有其两重性,作为科学,它是一种激励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共同规律。但是,他的研究是在西方社会条件下进行的,研究结果也更多的是反映在西方社会里人们这方面的事实,有一定的局限性。

4、如何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正确处理职工的需要问题?

首先要考虑中国是一个处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国家。要从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的国情出发。满足需要的程度必须和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满足需要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般地说,满足职工需要有两条途径:

1、职务以外需要的满足,这种满足不是工作本身获得的,而是工作以后获得的。

2、职务之内需要的满足,是指在进行工作的同时就能得到某种满足。这种满足,主要是指工作环境本身。

一般采取以下方法:

1、从调查研究入手,调查研究是解决好职工需要的一个根本出发点和前提。

2、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要进行综合分析。

5、什么是动机?影响个人动机的因素有哪些?

动机,是指引起个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某一目标(个人需要的满足)的过程。

对个人动机的模式具有决定性影响作用的因素,有以下三种:嗜好与兴趣、价值观、期望值。

第六章人的挫折

1、什么是挫折?产生挫折的原因有哪些?

心理学上将挫折解释为当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在环境中遇到障碍或干扰,其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的情绪状态。

1、外在因素,又可分为实质环境与社会环境。

2、内在因素,包括个人的生理条件与动机的冲突。

3、组织原因,如组织的管理方式、组织内的人群关系、工作性质、工作环境等。

2、挫折在情绪上的反应有哪些?

愤怒的攻击,包括直接攻击和转向攻击;不安;冷漠;退化。

3、挫折的防卫方式有哪些?

合理化作用、逃避作用、压抑作用、代替作用、表同作用、投射作用、反向作用

4、预防挫折的方法有哪些?

1、消除产生挫折的原因

2、改善人群关系

3、改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

第七章人的期望

1、什么是期望?期望心理产生的条件有哪些?

期望是指一个人根据以往的经验在一定时间里希望达到目标或满足需要的一种心理活动。

期望心理的产生,一般都与目标、目标价值及可行性比较相联系。其中目标及目标价值是外在因素,可行性比较是内在因素。当外在因素作用于人的大脑,经过内在因素的作用,出现能力及经验接近或大于客观要求时,期望心理便会产生。

2、期望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期望理论是一种通过考察人们的努力行为与其所获得的最终奖酬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说明激励过程,并以选择合适的行为达到最终的奖酬目标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当人们有需要,又有达到目标的可能时,积极性才能高。激励水平取决于期望值和效价的乘积。

3、如何在管理中应用期望理论?

(一)树立目标,激发期望心理

(二)运用期望值调动积极性

(三)把人的期望方向引导到正确轨道上来

4、目标管理过程分为哪些阶段?

1、目标的制定阶段

2、目标的实施阶段

3、目标成果的评价阶段

5、目标管理有哪些作用?

1、能集中企业每个职工的力量,保证完成企业的各项任务。

2、能创造一个培养各级管理人员真正领导能力的管理环境。

3、能迅速提高每一个职工的工作能力。

4、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八章人性管理

1、有哪几种主要的人性假设?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主要有四种对人性的假设:经济人、社会人、自动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

经济人:它认为在企业里人的行为主要目的是追求自身的利益,工作的动机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

社会人:是梅奥基于霍桑试验的积极成果提出的。它强调了人的社会性需求,突出了人际关系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自动人:它认为人除了有社会需求外,还有一种想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潜力的欲望。

复杂人:人不只是单纯的“经济人”,也不是完全的“社会人”,更不可能是纯粹的“自动人”,而应该是因时、因地、因各种情况采取适当反映的“复杂人”。

2、什么是个性差异?组织如何正确对待个性差异?

个性差异,是指人与人之间在稳定的特征上的差异。它不仅表现在经验和能力上,而且还表现在某种情绪因素上,对组织有利也有弊。

1、对于个人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差异,可以采用一些补救的方法,如对职工进行培训、保持个人的心理均衡等。

2、如果由于团体内的个人差异而产生矛盾和冲突,通常采用三种不同的管理策略,或分而治之、或压制、或疏导。

3、人类学习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1、人类能学习很多东西。

2、人类对外界刺激的知觉是经过选择的。

3、人类的学习,除了谋得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外,也可能学到错误的方法。

4、学习必须要有动机,才能收到效果。

5、人们遇到问题时,先运用学得的各种符号及抽象概念等,来代替问题中的事物及其关系,以寻求可能解决的途径,是为思考。

6、人们解决问题时,所采纳的方法并非客观上最完美的解决方法,而是自以为最满意的方法。

4、态度对于人的行为有哪些作用?

态度,一般是指个人对所处环境中各种人物和事物的认识,评价及其倾向性。态度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也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

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缺勤率和流动性;有利于社会性认知与判断,以及组织的认同;能够增强人的忍耐力;有利于团体的相容和凝聚力;有利于提高激励水平,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第九章激励行为

1、什么是激励?激励有哪些主要作用?

激励主要是指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激励也可说是调动积极性的过程。

调动人们潜在的积极性,出色地去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不断提高工作绩效。

2、激励要遵循哪些原则?

1、组织目标的设置与满足职工的需要尽量一致。

2、组织的行政管理政策、规章制度,要有利于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3、要有良好的管理方式,实行参与制、民主管理、授权管理。

4、建立良好的人群关系。

5、形成良好的风气。

6、创造良好的生产条件和工作环境。

3、个人行为激励的手段主要有哪些?

1、分析职工工作情绪因素

2、采取各种有效的管理制度

3、开展以工作成效为中心的评比和竞赛

4、什么是强化?强化的主要方法是什么?

强化是指通过外力来干预某种刺激与行为的联系,可分“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正强化是指对某种行为给予肯定或奖励,使该行为巩固、保持;负强化是指对某种行为给予否定或惩罚,使它减弱、消退。

1、设置鼓舞人心的目标

2、采用渐近法

3、信息及时反馈

4、个人需要的满足

第十章组织行为

第十一章决策行为

1、简述决策行为的过程。

决策行为实质上是一个比较、选择、确定和执行的过程。在管理中,应该把它看作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由三个部分组成。包括参谋系统、决策系统和管理系统。

参谋系统:1、情报信息2、预测研究3、可行性分析

决策系统:1、方案论证2、决策形成

管理系统

2、决策者应有哪些思维特征?

1、应有广阔的思维品质

2、应有善于深入思考的品质

3、应有独立决断的能力

4、应有思维的敏捷性

3、什么是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应如何考虑?

对于确定型决策,既然结果是确有把握的,那么决策就应根据已有情报选择最佳方案。

风险型决策,是指要冒一定风险的决策。应着重考虑以下四点:

1、选择最有希望的方案行动。

2、准备好必要的应变方案,以便在可能的不测事变发生时得以应付自如。

3、运用各种主客观条件,尽量化险为夷。

4、留有余地,要有最后的保险手段。

对于不确定型决策,由于决策的后果不确定,那么就要考虑以下四方面:

1、要“摸着石头过河”

2、多方案并进

3、步子不要太快

4、要把力量集中在信息反馈上

4、如何运用系统观念来指导领导者的决策行为?

1、决策的依据必须充分考虑到大系统、相关系统以及以往决策的系统,彼此要协调适应。

2、要充分了解决策的后果将要涉及到哪些系统,从而要引起哪些系统进行相应的变革和对策。

3、决策本身要系统展开。

4、从系统观点出发,决策的方案必须是一个完整的方案。

第十二章领导行为

第十三章创新行为

1、什么是创新?(创新心理行为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无解)

创新就是指创新主体为了发展的需要,在一定的观念指导下,以一种新颖独特的方法,通过艰苦、专心致志的努力,改造客体,使之产生有社会价值的、新颖别致的成果的活动。

【创业的过程是指一个创业者从其发现、评估新的市场机会,到进一步地将其发展成为一个新创企业,并进而加以管理的全过程。一个完整的创业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四个阶段:识别与评估市场机会;准备并撰写经营计划;确定并获取创业资源;管理新创企业。】→“创业”心理行为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

2、创新与知识有何关系?

知识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更需要创新能力,知识管理的目标就是知识创新。

3、试述创新的内容。

创新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观念创新、知识创新、文化创新。

4、试述影响创新的因素,并举例说明。

外部环境因素:1、社会政治制度2、社会经济因素3、社会文化

内部环境因素:1、企业文化2、组织结构3、激励制度4、领导风格

个体因素:1、习惯性思维2、戒备性思维3、学而不思4、知识贫乏

5、试述创业者如何进行心智模式的修炼。

(一)创业意识的修炼

1、积极的个人价值观

2、超常的创新欲望

3、强烈的自我控制欲

4、对个人独立性的执著追求

5、对成就感的需求

(二)创业心理素质的修炼

1、自知与自信

2、加强耐挫能力

(三)创业能力的修炼

1、创新能力

2、经营管理能力

3、人际协调能力

(四)创业知识结构的修炼

案例分析

一、心理学家曾做过这么一个实验,给两组大学生看同一个人的同一张照片。在看这张照片之前,对一组大学生说,照片上的人是一个屡教不改的罪犯,对另一组大学生说,照片上的人是一位著名的学者,然后让两组大学生分别从这个人的外貌中说明他的性格特征,结果两组学生的解释截然不同。第一组大学生说。深沉的目光里隐藏着险恶,突出的下巴表现他死不悔改的决心;第二组大学生说:深沉的目光表明他思想的深刻性,突出的下巴表明他在科学道路上的坚强意志。试分析上述实验揭示的现象及其对管理活动的启示。

这个实验充分说明了第一印象对于社会知觉的重要影响。

答:对管理活动启示:一般来说,第一印象的作用是消极的,因为他仅仅是一种假设、猜想,如果不经过进一步检查、验证,只凭第一印象去处理人际关系以及管理问题,往往会出现差错。但是,第一印象作为初次见面时的认识现象,是客观的、无法回避的,况且它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是人们进一步加深认识的基础和必经阶段。所以,在管理中,关键是如何正确运用每一印象的作用,发挥其积极的一面,克服其消极的另一面。具体说,要从三个方面加以注意:一是看待别人时,要尽量避免仅仅凭第一个印象就下判断,并根据这种片面的判断去待人接物,对人、对事要多观察、多分析,以发现对方的优点。二是在对待自己时,要严格要求自己,注意随时给人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为以后顺利开展工作打下有利的基础,三是处理人际关系问题时,要注意克服由于第一印象的不良影响而造成的各种偏见和误解,引导人们全面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 知识分子阶层出身的人,举止比较文雅、有修养,待人礼貌,但爱幻想,不大喜欢深交,遇事缺乏果断性;农民阶层出身的人,作风朴素,不怕苦和累,憨厚老实,但有时有自卑感,有点倔强固执;工人阶层出身的人,集体主义强、守纪律,情感较强烈直爽,讲究实际。

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试分析其原因。

答:(1)上述材料表明:不同阶层的人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

(2)阶级和阶层因素是影响个性形成的重要因素。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中,在阶级社会或有阶级的社会里又必然是属于一一的阶级或阶层的成员,作为阶级或阶层的成员,所形成的个性不可避免地要打上本阶级或阶层的烙印。

三、俗话说“货比三家”,消费者购物时往往在心理上要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购买商品时,消费者首先借助感知与表象获得感性认识,再经过思维获得理性认识,再加以反复比较,以决定是否购买。

试由以上过程分析认识中感知与思维的关系。

答:(1)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也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各种不同感觉加以联系和综合的反映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是通过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来完成的。消费者对商品的认识过程,就是从感知到思维的过程,感知是形成表象并产生思维的直接基础。

(2)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是认识过程的开端;在感觉的基础上,人们对事物的个别属性加以综合分析,形成知觉,对事物有了较完整的形象。感觉、知觉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阶段。

(3)人们为加强对事物的认识,还借助记忆把过去生活实践感知过的东西、体验过的情感或知识经验,在头脑中重复反映出来。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不仅通过感知去认识事物的外在联系,以表象的形式向思维过渡,进一步认识事物的一般特征和内在联系,全面地、本质地把握事物的本质。这个思维过程(包括记忆过程)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在头脑中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阶段。

四、某校三位青年教师同时进校任教,同住一间集体宿舍,业余时间关系密切,引起学校一些人的议论。一次,学校定于晚上召开全校职工大会,三位青年教师为看一场难得的音乐会,分别请假。这件事使学校领导产生了不同意见。一种认为:学校要形成良好的教师集体,就要制止这种小团伙的发展,严肃处理这次音乐会事件。另一种认为:他们的交往不算反常,不能扣“小团伙”的帽子。支部应通过适当方式对他们进行帮助教育。

你认为哪种观点是正确的?请分析原因?

答; 该校三位青年教师的交往不算反常,不能简单扣上“小团伙”的帽子。他们借故不参加全校教职工大会,而去听音乐会的行动是不正确的,应予以帮助教育。其原因如下:正式群体之中应该允许非正式群体存在,其对协调人际关系、满足成员需要有积极作用;非正式群体有积极型、消极型等不同类型,本案例不能简单扣为“小团体”或“小集团”帽子;对不同非正式群体应采取不同的指导方式, 对积极型应支持鼓励,对消极型应引导转化。

5、甲、乙两人一同大学毕业后进了同一家企业并同在一间科室工作,两人的工资也被定在同一档次:每月1000元。一年试用期过后,甲的工资被定为每月1200元,而乙的工资被定为每月1500元。甲拿到1200元工资后很高兴,因为比原来工资增加了200元,但当他得知乙的月工资是1500元后,则十分气愤,工作积极性明显下降。

问题:试通过公平理论分析甲的心理以及管理者的对策。

答:(1)公平理论认为,职工的工作动机主要受工资报酬的影响,包括绝对报酬(自己实际收入的数量)与相对报酬(自己实际收入与他人实际收入的比值)两种。每个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付出的劳动和所得报酬与他人付出的劳动和所得报酬进行横向比较,也会把自己现在付出的劳动和所得报酬与自己过去

付出的劳动和报酬进行纵向比较。通过比较,如果发现自己的收支比例与他人的收支比例相等,便认为是正常的、合理的,因而心情舒畅,安心工作;如果发现自己的收支比例低于他人的收支比例,或现在的收支比例低于过去的收支比例,就会产生不公平感,就会对工作态度、工作积极性产生消极影响。在本案例中,甲做纵向比较时的高兴在于与过去比其工资增加了200元;但当他与乙进行横向比较时,发觉自己的工资比乙少了300元,由此产生不公平感,导致工作积极性明显下降。

(2)管理者应对甲、乙两人的工资差异进行认真分析,如果原因在于乙比甲能力强、贡献大,应时及对甲作出解释,使甲重新认定自我、找出差距所在、明确努力的方向,激发甲的工作积极性;如果原因在于管理者对甲、乙的能力与贡献判断失误,应及时、果断的纠正失误,重新制定甲、乙的工资标准。

6、原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设计了一个实验:被试者是一些四年级、七年级和九年级的学生。给学生一张问卷,其中有几条关于道德问题的判断,学生应对这些判断表示赞成或反对。问题很简单,每个学生都能根据公认的准则作出回答。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把这些道德的判断列入一张更长的项目单之中,而在学生回答之前给予暗示,指明其他人都赞成的错误的判断。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极少接受暗示、屈从压力而改变其原来的主意,绝大多数人并没有改变主意。

试分析这一实验所揭示的问题。

答:(1)该实验表明,群体的压力并不是人们改变主意的关键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关键因素是遵循集体的崇高思想、目的和价值观念,具有“集体主义自决”品质的人只在非原则性问题上表现出顺从,而在原则性问题上则坚持已见。

(2)一个人接受多数人的意见,可能是屈服于压力,怕被孤立;也可能是为了实现群体的理想和信念而采取与群体保持一致的措施,即“集体主义自决”。“集体主义自决”指的是以集体主义思想为指导,对群体的意见经过独立分析之后所作出的行为,当认为群体的意见正确时予以支持,并非由群体的压力改变了他的意见;当认为群体的意见是一种原则性错误时,则抗拒群体的压力,坚持不从众。

《学校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

学校管理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 1.潜移策略:所谓潜移策略,是指学校成员在特定的环境中,受潜移默化的影响,不知不觉地改变自己的态度。在这方面,主要有活动与规范一动一静的影响策略。 2.非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是正式沟通渠道以外的信息交流,如私下交换意见,传播谣言,搬弄是非。其主要特点有:①自发性,②灵活性,③不可靠性。(正式沟通是通过组织明文规定的渠道进行的信息交流,如校务会议、课堂教学等。) 3.挫伤:挫伤有名词和动词两种含义。在一般心理学教科书中,挫伤是指人们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自感无法克服的障碍而产生的情绪。实际上,它也是人们在需要不能满足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这是名词意义上的挫伤。作为动词使用的挫伤,主要是指妨碍人的需要的满足,造成心理创伤的过程。 4.激励:是一种引起需要、激发动机、指导行为以有效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5.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又称群体内聚力,是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和群体成员之间的吸引力,以及群体成员对群体的满意程度。 6.群体压力:群体压力是群体成员与群体多数人的意见、行动不一致时主观上想像或感受到的一种心理压力。 7.领导:领导是对群体或个人施加心理影响,使之努力实现组织目标并与环境保持一致的过程。而施加心理影响的人是领导者。 8.中介策略:是指在原有态度与要形成的新的态度之间设置中介环节,以便原有态度有过渡的桥梁。 9.成就动机:麦克莱伦认为,成就动机是个人对自己所认为重要的或是有价值的事情,去努力完成,追求成功并要求达到完美状态的原因。 10.学校组织氛围:是指一所学校区别于另一所学校的一系列心理特征,主要包括学校组成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社会信念和社会标准等。 二、简答题

《 管理心理学教学大纲doc》

《管理心理学》教学大纲(Management Psychology) 编制单位:金审学院 编写人:周文莉 编制时间:2016年3月

课程说明部分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介绍 管理心理学是管理类的基础课,是应用心理学的重要分支,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边缘性交叉学科。管理心理学是有关组织情景中个体、群体和组织管理行为的理解、解释、预测和变化规律,以便改进和提高工作生活质量与管理效能的学科。学习本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讲课使学生能够认识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了解个体、群体、组织与领导心理与行为的主要特征,从而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管理类的课程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同时,还要以为改善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指导和参考。 (二)教学目标 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掌握管理过程中的有关心理学问题,明确个体积极性的影响因素及其如何有效地进行激励;群体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以及如何发挥群体效应、提高群体工作效率;领导者和管理者的影响力、领导方式、自身素质,领导和管理的有效性;组织结构、组织效和组织变革等内容。把理论阐述与实证研究结合,使学生能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于管理实践。 (三)课程性质 《管理学》是管理类各专业必修的专业课程。 (四)适用对象 经济、管理类本科各专业。 (五)预修课程 管理学、普通心理学。 二、课时分配

正文部分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概述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管理心理学的总体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任务、方法。 【本章重点、难点】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体系结构,及其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常用方法; 管理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点及范围。 第一节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教学内容】 一、管理心理学的内涵 二、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三、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第二节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教学内容】 一、对推动管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对提高劳动生产率产生巨大作用 三、对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发挥良好效能 第三节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内容】 一、观察法 二、测验法 三、实验法 第四节管理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学内容】 一、萌芽期 二、确立和形成期 三、发展期 【实践教学内容】 【本章教学建议】

管理心理学复习大纲-2015秋

管理心理学复习大纲 一、选择题(参考作业一) 1.在管理心理学的内容中,把研究组织整体动态变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称为组织心理 2.我们把个人与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称为气质 3.价值观全部作用的实质和核心是标准作用 4.产生于18世纪下半期,其主要代表为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管理理论是早期管理理论 5.有人经常处于精神饱满、朝气蓬勃、愉快欢乐之中,有人经常处于精神萎靡、抑郁消沉、闷闷不乐之中,这是性格的情绪 特征 6.在态度的构成要素中,起基础性作用的是认知要素 7.老年人往往会认为年轻人举止轻浮、办事不牢靠,并在见到某个年轻人时把他归类到自己认定的形象之中,这是社会知觉 偏见中的定型效应 8.勒温创立的群体动力理论被称为“场”理论 9.美国心理学界公认的工业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梅奥 10.个体对自己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的调节、控制或约束是指自我管理 二、名词解释 近因效应:是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 成就需要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麦克里兰经过长期研究提出。认为在生存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的前提下,人的最主要的需要有成就需要、相互关系需要、和合群需要三种,其中成就需要的高低对人的成长和发展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 从众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改变个人意见而与多数人取得一致认识的行为倾向,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 人际关系:从三个方面理解: 1、人际关系表明人与人相互交往过程中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的程度 2、人际关系有三种心理成分组成。认知、情感和行为成分 3、人际关系是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领导:领导是领导者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运用权力向其下属施加影响力的一种行为或行为过程。 风险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对决策对象的自然状态和客观条件比较清楚,也有比较明确的决策目标,但是实现决策目标必须冒一定风险。 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阻碍,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的情况。心理学上指个体有目的的行为受到阻碍而产生的情绪反应。 个性:就是个别性、个人性,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这个特质表现于外就是他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等,任何人都是有个性的,也只能是一种个性化的存在 正式群体:管理心理学中,正式群体是指由组织正式规定而构成的群体.这种群体,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明确职责分工,明确权利和义务,并且,为了组织目标的实现,有统一的规章制度和组织纪律.如:工厂的车间、班组、科室,机关的科(处)室等都是正式群体. 直线型组织结构:最简单和最基础的组织形式。它的特点是企业各级单位从上到下实行垂直领导,呈金字塔结构。直线型组织结构中下属部门只接受一个上级的指令,各级主管负责人对所属单位的一切问题负责。 三、简答题 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论点是什么?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 2.群体行为的特征是什么? 群体行为的特征1、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需要和目标。2、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规范和行为模式。3、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归属感。4、群体成员要相互作用。5、群体成员具有组织性。 3.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领导人应具备的“十大条件”论。这十大条件就是:合作精神、决策能力、组织能力、精于授权、善于应变、敢于创新、勇于负责、承担风险、尊重他人、品德高尚。

《学校管理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学校管理心理学》试题 《学校管理心理学》试题A套 一、名词解释 1、学校管理心理学学校管理心理学就是研究学校管理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个性心理学中的个性,也可称为人格,就是指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即一个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与。它包括一个人外在的表现与内在的真实自我。 3、动机动机就是引起行为、维持行为并将行为指向特定目标以满足人的需要的心理动力系统,它就是人的行为的内部原因。 4、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就是指人们在交往中形成的心理关系。这种关系体现为人与人的心理距离,即交往的双方就是相互吸引还就是相互排斥,就是接近还就 是疏远,就是尊敬还就是轻蔑,就是爱还就是恨,等等。 二、填空题 1、学校管理与人的__心理活动______就是紧密相连的,学校管理归根到底就是____人____的管理与____人的心理____的管理。 2、在学校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中应把教师心理放在_ _主导______作用位置,应重视与强化学生的_ _ __主体____意识。 3、活泼好动、敏捷、灵活就是人的_ _气质_____特征。勤奋、刻苦、认真、敬业就是人的__性格______特征。 4、双因素理论的两类因素就是__保健______因素与__激励______因素。 5、态度的三个成分就是___认知_____、___情感_____、与___行为倾向_____。 6、“三个与尚没水喝”说的就是群体中的__责任分_散____现象。 7、师生关系建立的基础就是___教育目的_____。 8、领导影响力因素有___权力性影响_____与__非权力性影响两大类。 三、单项选择题 1、最新管理理论阶段也被称为(D )。A、人际关系阶段 B、行为科学形成时期 C、“管理科学”阶段 D、综合的现代管理学派 2、独立型与顺从型就是下列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C ) A、阿德勒 B、荣格 C、威特金 D、卡特尔 3、阿Q被人打了以后说就是儿子打了老子,这属于下列哪种防卫方式?(C ) A、反向行为 B、压抑 C、合理化 D、升华 4、挫折后嚎啕大哭、撕衣咬手……属于下列哪种反应?(C )。 A、攻击 B、冷漠 C、退化 D、幻想 5、血压高、心脏病就是压力的(A )。 A、生理反应 B、心理反应 C、行为反应 D、情绪反应 6、法治社会强调对(B )的服从。 A、权威个人 B、社会规范 C、小群体规范 D、单位领导 7、“先入为主”说的就是对人知觉的(B )。 A、晕轮效应 B、首因效应 C、投射效应 D、近因效应 8、适应与(B )就是确定心理健康标准的基本立足点。 A、交往 B、发展 C、生存 D、学习 9、根据卡曼提出的生命周期理论,当职工比较成熟时,应采取(C )。 A、命令式 B、说服时 C、参与式 D、授权式 10、管理心理学中的校园组织文化的含义就是(C )。

《管理心理学》考试大纲

《管理心理学》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校本科插班生招生考试是由专科毕业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本科插班生考试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 一、考试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管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能运用管理心理学知识进行管理行为分析,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考试知识点及考试要求 本大纲的考核要求分为“识记”、“领会”、“应用”三个层次,具体含义是: 识记:能解释有关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 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和联系。 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第一部分管理心理学导论 考核知识点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导论 一、管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一)管理心理学的定义 (二)管理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 二、管理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对象与任务(一)管理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二)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三)管理心理学研究的任务 三、国外管理心理学发展的历史回顾(一)科学管理运动 (二)工业心理学的诞生 (三)人际关系理论——行为科学理论产生(四)群体动力理论 四、我国管理心理学的发展 (一)以人为本 (二)以德为本 (三)中庸之道 (四)无为而治 五、管理心理学研究 (一)管理心理学的研究程序 (二)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六、当代管理心理学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一)当代管理心理学进展的特点

(完整版)《管理心理学》综合练习及答案

《管理心理学综合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勒温的“群体动力场理论”指出,人的行为取决的因素可用下列公式来表示() A.行为=f(激励·个性) B.行为=f(个性·环境) C.行为=f(他人影响·个性) D.行为=f(他人影响·智力) 2.在社会知觉的偏差中,由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成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的心理效应称为() A.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B.第一印象效应 C.晕轮效应 D.定型效应 3.被誉为管理心理学之父的是() A..梅奥 B.莱维特 C..维卡 D.斯克伯兹 4.一般说来态度的心理成份包括认知、情感和() A.冷漠 B.理解 C.思维 D.意向 5.气质类型中多血质主要行为特征是() A.缓慢稳重 B.小心迟疑 C.活泼好动 D.胆量较大 6.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是() A..价值观及其体系 B.人生观 C.世界观 D.态度 7.对群体绩效起积极作用的角色是任务角色和() A.自我中心角色 B.社会角色 C.维护角色 D.协调角色 8.麦格雷戈将传统的管理方法称为()

A.PM理论 B.Z理论 C.情势理论 D.X理论 9.在领导方格模式中,(9.1)型领导又称() A.贫乏型领导 B.俱乐部型领导 C.任务第一型领导 D.中间型领导 10.由组织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群体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有规定的权力和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和分工的群体属于() A.非正式群体 B.正式群体 C.小群体 D.参照群体 11.如果职工A认为和职工B相比,自己报酬偏低,根据公平理论,A会采取以下哪种行为() A.增加自己的投入 B.减少自己的投入 C.努力增加B的报酬 D.使B减少投入 12.领导生命周期理论指出,有效的领导行为除了应该考虑工作行为、关系行为以外,还应该考虑被领导者的() A.素质 B.业务水平 C.成熟程度 D.培训提高 13.在勒温的组织变革的程序模式中,所谓解冻是指() A.鼓励人们接受新观念,改变原有的态度、习惯与传统 B.形成人们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 C.重新组合工作关系 D.重新组合工作群体 14.在管理心理学中,把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称为( ) A.气质 B.性格 C.能力 D.个性 15.关于冲突观念的现代观点认为( ) A.冲突有害无益 B.冲突应当避免 C.冲突有利无害 D.冲突保持在适度水平是有益的

管理心理学 教学大纲

《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和任务 【课程性质】 管理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组织中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综合性科学,是把心理学的知识应用于分析、说明、指导管理活动中的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工业心理学分支,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们的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其重点在于对共同经营管理目标的人的系统的研究,以提高效率,在一定的成本控制条件下,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作为一门边缘学科,管理心理学大量借鉴了社会学、政治学和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有益成果,其主要内容是管理中具体的社会、心理现象,以及个体群体、领导、组织中的具体心理活动的规律性。因此,可以将管理心理学的研究 内容划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1)对个体心理的研究,个体是构成管理的最基本的单位,是管理组织的细胞。从人自身的角度看,人又是管理的主体,每个人都具有其独立的人格。认识个体心理是研究管理心理的基础。对个体心理的研究,包括对人性的认识,对个体心理因素中知觉、价值观、个性和态度的认识,以及对人的需要的认识及有关激励理论的研究。 (2)对群体心理的研究。群体是管理组织中的基层单位,在管理组织中存在着大量的非正式组织。群体心理对管理行为有着重大影响,管理心理学要对群体的功能、分类、压力、规范、冲突、竞争等方面做专题研究。 (3)对组织的心理及行为规律的研究,并应用这一理论对组织设计、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进行研究。 (4)对社会心理的研究。把管理组织作为一个开放系统,研究管理与社会的交换关系,社会环境和文化对管理行为行为的影响等,社会心理也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得到比较深入的研究并形成了社会管理理论。 【课程任务】 管理心理学的任务有两个,即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益、劳动生产率和对劳动者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教育。其中主要的任务是掌握管理工作中个体、群体、组织的心理活动规律,从而制定出管理个体、群体、组织的科学管理方针政策和方法,同时极大地促进领导者管理水平和领导艺术的提高,在此基础上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益和劳动生产率。还有就是吸收、运用各相关学科(包括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及其他涉及管理的学科)的理论、方法,探讨组织中个体、群体、组织、领导的心理活动规律,说明如何通过调整人际关系、激励动机、提高领导水平和领导艺术、增强组织凝聚力等手段,来协调人—人系统。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及安排 【教学内容与要求】 引言管理心理学导论 基本要求:明确管理心理学相关概念及其价值,了解管理心理学的学习意义与指向范畴,掌握管理心理学的学习方法。 第一讲管理与心理 第一部分管理之道 基本要求:明确和了解管理思路与管理对象,掌握和理解管理核心与管理关键。

学校管理心理学

研究学校管理心理学的基本问题的意义:首先,在科学建设上,有利于抓住学科的核心,构建合乎逻辑的学科体系。其次。在思维方式上,有利于归纳和演绎的统一,不仅对锻造学科体系甚有帮助,而且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为什么学校管理心理学的基本问题是激励与挫伤的关系问题:1激励与挫伤的关系问题是学校管理活动中的根本的心理问题。2是学校管理心理学最高层次的范畴。3是稳定存在于学校管理历史长河中的心理现象。 问什么说激励与挫伤是学校管理心理学中的根本心理问题:1它是学校管理活动中个体积极性涨落的根本原因之一2追求激励,避免挫伤是学校管理活动中的基本群体心态。 学校管理心理学的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存在决定意识,事物运动发展变化,事物普遍联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原理2系统科学的系统原理,信息原理,控制原理。 观察法:研究者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的,有计划,有重点地观察和研究他人行为,并把研究结果按时间次序做系统记录,分析和整理,写出报告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通过观察,访问,个别谈话,座谈,问卷等方式搜集研究对象心理的第一手资料,然后分析整理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 根据研究的目的,运用认为的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并通过把干预情况下获得的事实与没有干预情况下同类对象变化的事实进行比较,确认事物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测验法: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量表或精密的仪器测量被试者有关心理品质的研究方法。个案法:综合运用多种合适的研究方法,对特定个体,群体,组织进行研究,广泛收集资料,以全面了解其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方法。 当代西方激励理论流派有哪些?强化理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归因理论,综合激励理论 导致满意的主要因素:成就,认可,工作本身,责任,提升,发展的可能性 导致不满意的因素:企业政策与行政管理,监督,工资,与上级的人际关系,与部署的人际关系,与伙伴的人际关系,工作条件 消除不公平感的方式:1力求改变自己的报酬2要求改变他人的报酬3设法改变自己的投入4自我消除不公平感 C型激励理论:是我国行为科学研究者冬青吸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结合我国意识形态,结合我国激励经验提出的一种探索性的激励理论。 全员激励:动员群体师生员工参与激励,形成他励,自励,互励统一的格局,取代以往上励下受,单向而行,管理者一元激励的局面。 全程激励:激励活动按照激励本身的心理过程和管理活动过程进行,形成相对完整的周期,是激励过程真正成为工作过程的伴侣。 全素激励:指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激励手段鼓舞师生员工,在继续坚持物质,精神激励的前提下,不断谋求新的激励手段。 学校管理心理学:是研究学校管理活动中的心理规律及现象的科学。 群体: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的集合。为实现特定的目标而组织起来的按照一定规范相互作用共同活动的一些人。 人际关系: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这种关系体现为人与人的心理距离,即交往的双方是相互吸引还是相互排斥,是接近还是疏远等等。 教师素质:教师从事教育活动必需的心理品质和有关素养。 个性:心理学中的个性也称为人格,是指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即一个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称。

管理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管理心理学资料 第一章 1.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组织管理活动中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的心理机制,并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与规律效能,最终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全面发展的一门学科。 2.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动机管理,动机是人类一切心理活动的起点和前提;认知管理,认知是人们获得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情绪管理,情绪的劳动与管理、应激管理、员工卷入等;行为管理,良好的行为是一切心理管理的最终目标;组织管理,包括组织概述、组织士气和气氛、组织变革与发展等。 3.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区别: 1)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管理心理学着重研究行为背后潜在的心理活动规律,而组织行为学重点探讨行为特点和规律本身,把人的外显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已达到预测和控制行为的目的。管理心理学侧重于本源学的研究,而组织行为学则侧重于现象学的研究 2)理论基础不同 管理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其理论源泉主要是心理学; 组织行为学作为行为科学的一个分支,来源更加多样化,如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等 3)形成的背景不同 管理心理学:1912,美籍德国的闵斯特伯格出版《心理学与工作效率》,首先正式把心理学应用到工业管理中;1958,美国的利维特正式提出“管理心理学”这一术语,使管理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组织行为学:由行为科学发展而来,是行为科学与组织管理相结合而形成的分支学科。20世纪60年代,形成跨众多学科的研究领域。 4.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联系 1)心理与行为密切相关:一方面,行为是心理的外在表现,组织行为学在研究人的行为时,必然会涉及行为背后的潜在心理机制;另一方面,心里是一种内隐的活动,管理心理学在探索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时,也需要通过观察人的外部行为来达到推断内部过程的目的。 2)研究内容上的联系,二者在研究的总体框架上无大地差别,其基本内容皆为组织管理活动中的个体、群体、领导、组织等方面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只是对同一问题的研究视角和出发点不同而已。 3.研究目的上的联系:目的基本相同,通过对组织管理活动中的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心理机制的探索,揭示有个规律,不断促进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持续提高工作绩效与管理效能,最终实现组织好人的全面发展。 4.管理心理学需要考虑的几个问题(需要解决的问题) 1)个体关怀和宏观关心——探索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时应表现出个体关怀的特征。 2) 是什么或为什么——发挥心理学的优势,不仅回答“是什么”或“怎么做”的问题,还要弥补组织行为学在回答“为什么”问题方面的不足。 3)务实或理论——强调系统的掌握理论知识 4)行为或意识——强调提高或改变员工的意识或觉悟水平。 5.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问卷法、访谈法、测验法、个案调查法 第二章 1.管理心理学产生的理论背景 1)心理技术学:德国斯腾1903年提出。最早研究的是冯特的学生闵斯特伯格,1912出版《心理学与工作效率》,被称为工业心理学之父。研究人-机关系问题,与发展心理学研究方向一致,但是缺

《学校管理心理学》作业100分答案

题号:1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 内容: 世界上第一本工业心理专著《心理学与工业效率》的作者是()。 选项: A、A.冯特 B、B.闵斯特伯格 C、C.斯科特 D、D.梅奥 学员答案:B 题号:2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 内容: 注重工作分析的早期工作设计与专业化阶段也被称为()。 选项: A、A.科学管理时期 B、B.行为学派阶段 C、C.社会科学原理阶段 D、D.“管理科学”阶段 学员答案:A 题号:3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 内容: 梅奥是下列哪一管理学派的代表学者?() 选项: A、A.科学管理学派 B、B.管理行为学派 C、C.管理科学学派 D、D.综合的现代管理学派 学员答案:B 题号:4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 内容: 最新管理理论阶段也被称为()。 选项: A、A.人际关系阶段 B、B.行为科学形成时期 C、C.“管理科学”阶段 D、D.综合性的现代管理时期 学员答案:D 题号:5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 内容:

选项: A、A.20世纪30年代 B、B.20世纪50年代 C、C.20世纪60年代中期 D、D.20世纪70年代 学员答案:C 题号:6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 内容: 罗夏墨迹测验是测量人的()。 选项: A、A.气质 B、B.性格 C、C.智力 D、D.能力 学员答案:B 题号:7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 内容: 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成分是()。 选项: A、A.性格 B、B.气质 C、C.兴趣 D、D.能力 学员答案:A 题号:8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 内容: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中的“强、平衡、灵活性高”与下列哪种气质类型相对?() 选项: A、A.胆汁质 B、B.多血质 C、C.黏液质 D、D.抑郁质 学员答案:B 题号:9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 内容: 独立型与顺从型是下列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 选项: A、A.阿德勒

06180 学校管理心理学 复习资料

06180 学校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学校管理心理学概述 1、工业心理学创始人: 闵斯特伯格《心理学与工业效率》 2、霍桑实验的结论——人际关系理论 霍桑实验中的几个假设 假设一:物质条件的改善可提高生产率。 假设二:工间休息,缩短工作日可减少疲劳,提高生产率。 假设三:计件工资制可提高生产率。 假设四:管理方法的改变可提高生产率。 霍桑实验共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照明试验。 第二阶段:福利试验。 第三阶段:群体试验。 第四阶段:谈话试验。 霍桑实验的结论(人际关系理论)是: 1. 生产条件的改善并非是提高生产率的第一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要受心理的、社会的因素的影响。 2. 工人的生产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工作情绪,也就是他们的“ 士气” 。 3. 改善工人的工作态度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其愉快工作是提高工效的决定因素。 4. 论证了团体中,非正式组织对完成工作任务的影响。 3、管理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1958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黎维特出版《管理心理学》 萌芽 追溯到闵斯特伯格 心理技术学:教师发展的有效技术。 学校管理心理的诞生 20 世纪70─80 年代 美国欧文斯《学校组织行为学》再版时更名为《教育组织行为学》心理技术学

4、人性假设 一、“经济人”(Rational-economic man) “ 理性-经济人” ,实利人 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利益,工作动机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 X 理论 美国管理学家麦格雷戈(D. M. McGregor) 《企业中人的方面》 X 理论和Y 理论 X 理论就是对“ 经济人” 假设的概括。 X 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多数人是: (1) 懒惰的,想方设法逃避工作。 (2) 没有雄心大志,不愿负任何责任,甘心受别人指导。 (3) 个人目标都是与组织目标相矛盾的,必须用强制、惩罚的方法迫使他们工作。 (4) 只有金钱和地位才能鼓励他们工作。 (5) 只有少数人能自励,能克制感情冲动,应担当管理的责任。 二、相应的管理措施 管理模式:“ 任务管理” 1 、管理的重点在提高生产率,完成任务方面,重视完成任务,而不考虑人的感情。 2 、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的事情。 3 、在奖惩方面,主要用金钱和严厉的惩罚,通俗些说就是采取" 胡萝卜加大棒" 政策。 泰勒制与“ 经济人” 假设 “ 时间-动作分析” 管理者和生产工人严格分开 “ 计件工资制” 如果人真能象牛一样愚蠢,就可以让他们俯首帖耳按照我所设计的那套标准动作进行工作,工作效率也许会更高。 ——泰勒 “社会人”假设 一、“社会人”(Social man)

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概述 1、什么叫管理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主要是研究人的行为激励问题,探索人的心理活动,通过激励人心和行为的各种途径与技巧,达到最大限度提高效率的目的。 2、为什么要学习管理心理学? 学习管理心理学的目的是为了推进中国管理现代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立中国式的管理心理学的体系,通过学习起到以下作用: 1、对推进管理现代化的作用 2、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 3、对加强政治思想教育的作用 3、管理心理学为什么以人作为其独特的研究对象? 1、“企业就是人”。 2、人是企业的首要资源。 3、人是企业管理的主体。 4、管理心理学与行为科学、组织行为学之间有何关系? 管理心理学与行为科学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管理心理学是在广义行为科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属于心理学中的一门应用理论科学。 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也是既有联系又区别的。管理心理学主要是研究行为内在的心理活动规律性的学科,它侧重于把心理学的原理原则应用于管理。而组织行为学则是研究作为心理的外在表现行为规律性的学科。 5、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方法有哪些? 在学习过程中,要以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哲学基础;以马克思关于管理二重性的理论作为指导思想;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把国内和国外经验相结合。做到学能致用,用能生效。 一、要明确管理心理学的两种属性 二、要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 三、要综合运用各种方法研究人的心理行为 第二章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1、管理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管理心理学理论起源于心理学在工业中的应用,由此产生的工业应用心理学和同期先后出现的人事心理学、工程心理学三个分支学科为管理心理学的理论提供了素材,奠定了比较充分的理论基础,从而使管理心理学的产生由必需变为可能。 2、梅奥的“霍桑实验”主要内容是什么?通过实验他得到了什么新的理论观点? “霍桑实验”历时八年,分为四个阶段( 四项实验):工厂照明实验;继电器装配实验;谈话研究;观察实验(接线板接线实验)。梅奥的结论是:人们的工作效率不仅仅受物理的、生理的因素的影响,而且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组织管理心理学期末复习仅供参考

名词解释( 考四道) 1.三重需要理论: 戴维@麦克 里兰提出, 认为人有三种重 要的需要: 1) 成就需要, 追求优越感的驱动力, 或者 在某种标准下追求成就感、 寻求成功的欲望; 2) 权力 需要, 促使别人顺从自己意 志的欲望; 3) 亲和需要, 寻求与别人建立友善且亲近 的人际关系的欲望。 2.目标设置理论: 由洛克提出, 她指出: 目标使人们知道她 们要完成什么工作, 以及必 须付出多大努力才能完成。 这种目标的明确性能提高绩 效, 特别是当目标相对较困 难但又能够实现时, 能比简 单的目标更能导致较高的绩 效。 3.针对不公平的薪酬, 公平理 论提出四种假设: 1) 在按 时计酬的情况下, 过度报偿 的员工会比待遇公平的员工 绩效更好, 她们提高产量和 质量, 使自己多付出一些。 2) 在按件计酬的情况下, 过度报偿的员工会比待遇公 平的员工减少产量, 但同时 提高质量( 为了趋于公平, 多度报偿的人本能够从数量 和质量上补偿, 但由于是计 件制, 提高数量反而更加拉 大差距, 故此选择提高质 量) 。3) 在按时计酬制下, 报酬偏低的员工会降低产量 或质量。4) 在按时计酬制下, 报酬偏低的员工会提高产量, 但同时降低质量。 4.期望理论认为, 人们之因此 采取某种行为( 如努力工 作) , 是因为她举得这种行

为能够有把握达到某种结果, 而且这种结果对她有足够的 价值。换句话说, 动机激励 水平取决于人们认为在多大 程度上人们能够期望达到预 计的结果, 以及人们判断自 己的努力对于个人需要的满 足时候有意义。动机激励水 平=效价(效果的价值)×期 望(效果的可能性) 5.目标管理的基本核心是强调 组织群体共同参与制定具体 的、可行的且能够客观衡量 效果的目标 6.参与管理就是让下属人员实 际上分享上级的决策权。在 具体运用上, 参与管理有许 多种形式, 如共同设定目标, 集体解决问题, 直接参与工 作决策, 参与咨询委员会, 参与政策制定小组, 参与新 员工的甄选等。 7.质量监督小组, 是指八到十 位员工及以为督导员组成一 个小组, 定期集会( 一般每 周一次, 占用工作时间) 讨 论质量方面的难题, 分析问 题的原因, 提出解决方案, 监督实施修正计划。当然, 对于小组提出的各种建议, 管理层有最后决定权。 8.绩效薪金: 是我们一般所采 用的计件工资、工作奖金、 利润分成、纯利分红, 也就 是吧报酬同绩效相结合。这 里指的绩效, 能够是个人绩 效、部门绩效、组织绩效。 9.弹性福利制: 由公司根据每 个员工的薪水层次设立相应 金额的福利账户, 每一个时 期拨入一定金额, 列出各种 可能的福利选项供员工选择,

学校管理心理学

教育管理心理学试题 1.学校管理心理学的萌芽可以追溯到() A.闵斯特伯格 B.肖孝荣 C.麦格雷戈 D.欧文斯 2.提出需要ERG理论的人是() A.勒温 B.阿尔德弗 C.默里 D.马斯洛 3.摩尔斯与洛斯奇提出了人性假设的() A.X理论 B.Y理论 C.超Y理论 D.Z理论 4.人际关系理论的创立者是() A.戴维斯 B.梅奥 C.麦格雷戈 D.雪恩 5.期望理论公式中的E是指() A.激励力量 B.效价 C.期望值 D.期望 6.双因素理论认为,与“不满意”对应的应是() A.满意 B.没有不满意 C.没有满意 D.很满意 7.人际得失效应认为,人际关系过程中_________,喜欢系数最大。() A.先肯定后否定 B.先否定后肯定 C.一直肯定 D.一直否定 8.由同一学校成员承担激励主体与客体的激励形态是() A.自励 B.他励 C.互励 D.全员激励 9.下面挫伤反应中,属于消极反应的是() A.理喻 B.退却 C.替代 D.斗争 10.传统组织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泰勒 B.韦伯 C.斯科特 D.卡斯特 11.由精通学校某专业或技术的人担任领导,属于_________领导体制。() A.家长制 B.集团式 C.软专家 D.硬专家 12.领导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对完全成熟的下属管理,采取_________领导方式较合适。() A.命令式 B.授权式 C.说服式 D.参与式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空1分,共12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3.学校管理心理学诞生于二十世纪_________年代。 14.学校管理心理学的基本问题是_________与_________的关系问题。 15.动机以驱动行为的性质为根据,可以分为健康动机和_________动机。 16.挫伤调治的主要策略有:情绪发泄、_________、积极劝诫和_________。 17.态度改变的微观过程可以分为服从、_________、_________三个阶段。 18.现实中的教师成熟度可大致分为成熟、欠熟、_________三类。 19.人际关系的形态有亲密形态、互利形态、_________形态、_________形态。 20.组织是指以权、责、利维系的社会成员_________。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21.学校管理心理学 22.群体 23.人际关系 24.教师素质 25.心理异常 四、简述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26.简述态度的性质。 27.感情的动力功能有哪些?

学校管理心理学3

第五章学校中的群体心理 第一节群体和群体规范 学校管理者经常面对的是三个群体,即领导班子、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建设并管理好这三个群体始终是学校管理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群体概述 (一)个体、群体与集体的概念 1.个体和群体 单独活动的个人是个体。两个人以上,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就是群体。学校是一个大群体,包括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 群体具有以下的特点 (1)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目标。群体目标是群体进行活动的方向和目的。联系在一起的基础。 (2)群体成员明确意识到自己属于某个群体,以及群体的界限。群体成员互相认同,有“我们同属一群”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和情感。 (3)群体内存在一定的结构。群体内有首领一成员关系,成员扮演不同的角色,并构成一定的关系网和信息沟通网络。 (4)群体内有共同的价值观和规范,以及由此形成的强大的群体压力。成员必须遵守这些规则。 2.集体 根据活动的目标、内容以及成员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可以将群体划分出不同的发展水平,从低到高称为松散群体、联合体、合作体和集体。集体是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二)群体的功能 1.生产性功能 人们结成群体往往是要实现特定的组织目标,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执行特定的职能。学校的教师队伍,这样一大的教师群体其主要职能是为了完成学校的教育教学任务。 2.维持功能 群体通过其人际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但满足成员的诸如安全感、归属感和友谊、获得特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等各种需要,而且密切成员之间的关系,提高士气,增强群体的凝聚力,保持组织的有效运行。学校和班级的维持功能体现为对教职工和学生的凝聚功能。 二、群体规范 (一)群体规范的概念 群体规范是群体中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思想和行为的标准。群体规范并不是对成员的一言一行都作出具体的规定,而是划定了一个范围,一个可接受的范围,是一个可以容忍的范围。 (二)群体规范的形成 群体规范包括正式和非正式两类,正式规范形成是在正式群体中,由领导者倡导、明文规定、群体成员认同或遵守的思想和行为准则。而非正式规范的形成是约定俗成的过程,是群体在员在相互作用的条件下,在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和判断上产生类化,在行为活动上彼此接近,趋于一致,并导致模式化、固定化的规则与标准。 (三)群体规范的功能 群体规范有以下几种心理功能: 1.群体支柱的功能 群体规范是一切群体得以维持、巩固和发展的支柱。一个群体的规范越标准化、越特征化,成员间的关系也越紧密,整个群体也越集中。反之,一个群体的规范标准化程度越低,

管理心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一、研究内容 1、个体心理 2、群体心理 3、组织心理 4、领导心理 二、当代管理理论 1、社会系统学派:巴纳德 2、决策理论学派:西蒙、马奇 3、系统管理学派:卡斯特 4、经验主义学派:杜拉克、戴尔 5、权变理论学派:伍德沃特 6、管理科学派:伯法 三、霍桑实验 1、霍桑实验 1924-1932 照明实验 福利实验 访谈研究 群体试验 2 、霍桑实验结论 人是社会人 效率取决于士气 非正式群体 新型领导:善于倾听和沟通 四、管理中的人性假设 1、经济人 2、社会人 3、自我实现人 4、复杂人 5、X\Y理论 6、超Y理论 第二章研究方法 一、研究原则 1、客观性 2、系统性与联系性

3、发展性 二、测量类别 1、定类测量: 2、定序测量 3、定距测量 4、定比测量 三、信度类别 复测信度 折半信度 复本信度 四、效度类别 表面效度: 内容效度 结构效度: 准则效度: 五、基本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二)访谈法 (三)问卷法 (四)测验法 (五)实验法 六、现场研究类别 1、现场实验研究 2、现场调查研究 3、现场观察研究 七、现场研究步骤 1、现场研究抽样 2、收集数据资料 3、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4、撰写报告 前言、背景、研究方法、结果、结论、讨论八、调查问卷的种类

1、开方式问卷 2、封闭式问卷式 3、半封闭式 九、问卷基本内容 1、标题和前言 2、问题和答案 3、编码 4、结束语:感谢 十、问卷编制的基本程序 1、明确研究问题 2、确定问题类型以及问卷的种类 3、收集材料、编写题目 4、问卷的测试 5、问卷的定稿 6、问卷的评价 十一、个案研究的特点 1、研究对象的典型性 2、研究分析的深入性 十二、个案研究方法分类 (一)根据研究目的分类 1、探索性个案研究 2、描述性个案研究 3、解释性个案研究 4、评价性个案研究 (二)根据研究对象分类 1、个体研究 2、群体研究 (三)根据综合因素分类 1、追踪法 2、追因法 3、临床法 十三、个案研究报告撰写 案例事件描述: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结果案例理论分析:理论依据,软广告理论。此为重点

学校管理心理学

《学校管理心理学》学习心得体会 泸县福集镇龙脑桥中心小学校陈照书聆听了吴岩教授的《学校管理心理学》精彩的讲座,我深深体会到管理心理学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吴岩教授从理论角度系统讲述了学校心理学的几大关系:1、管理心理学发展历史;2、管理心理学基本内容;3、领导力的发展;4、组织文化与个体开发等几个部分。这里,我只从师生关系上谈谈我的一点体会。 学校的主体是教师,包括计划、组织、控制、激励、领导和心理等方面工作;学校的源泉是学生,进入学校,经过锤炼后又重新走向社会,把所学的知识回报于社会和服务于社会。对电大而言,来自各行各业的这些学生都是成人学生,性格、年龄、文化背景各不相同。他们在学校的这段时间,怎样对他们进行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心理管理。 学校管理是一种艺术,它需要管理者有各方面的能力,需要很好的创造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学习管理心理学,不光是要学习管理学的本身,也要从其他方面全面提高自己,更要在实践中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管理心理学是一门很需要思考、研究和发现问题的学科,所有的知识都须经得住实践的考验。 学校管理的主体是人,客体也是人,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是学校管理的核心。作为一名导学员,只有使学生喜欢你和佩服你,才能做好学生的管理与服务。因此,做好管理工作,要做到几个吸引: 一、邻近吸引:老师具有地位的优势,所以要和学生平等相处,做朋友,做知己,没有年龄的跨距,才能和学生平等地交心。 二、外表吸引:包括容貌、体态、服饰、举止、风度、行为等因素的确定。 三、个性吸引:能力、才智、品德等影响着学生,人们一般相信,品德是一个人的本质表现,具有好的品德的人,令人信赖,使人尊敬,引人模仿。那些诚恳、热情、无私、公正、幽默有理想的导学员才是学生最愿意接近的。 四、才识吸引:才能也是吸引学生的重要方面,才能意味着实践的成功,人们都想成功,所以愿意接收成功人的指导,多才多艺也是吸引学生的重要因素。老师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多学习一些,多看一些,并且积极实践,与时俱进,才会赢得学生尊重。 学校是老师们实现人生价值的一个重要场所,老师队伍水平又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和出效益的关键,老师必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师生关系的建立者,学生学习课程的指导

《教育管理心理学》考试大纲

《教育管理心理学》考试大纲 第一章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考生理解教育管理心理学是教育学、管理学和心理学三大学科交叉而形成的一个心理学分支学科,理解教育工作者、教育领导和教育组织的含义。把握教育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研究内容范畴及教育管理心理学的任务,理解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掌握几种常用研究方法及其在教育管理学研究实践中的应用。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第二节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和意义 (一)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1.教育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 2.教育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具体任务 (二)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第三节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二)实验法 (三)调查法 (四)测验法 (五)个案研究法 (六)行动研究法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1.识记:教育、管理、教育管理、教育管理心理学的含义。 2.领会:(1)教育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2)教育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内容。 (二)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和意义 1.识记:教育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 2.领会:(1)教育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具体任务;(2)教育管理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三)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识记:(1)观察法的含义、分类;(2)实验法的含义、分类;(3)调查法的含义、分类; (4)测验法的含义、信度的概念、效度的概念;(5)个案研究法的含义、分类;(6)行动研究法的含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