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辽宁省人口发展十一五规划

辽宁省人口发展十一五规划

辽宁省人口发展十一五规划
辽宁省人口发展十一五规划

辽宁省人口发展“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时期。为保证这一关键时期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国家人口计生委和省委、省政府的有关精神,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现制定辽宁省人口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一、“十五”计划完成情况

“十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十五”计划制定的各项指标,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取得了新的成就。

(一)低生育水平继续保持稳定

2005年,全省总人口为4221万人。五年间,全省妇女总和生育率控制在1.2以下,人口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分别为7.09‰和1.15‰,计划生育率保持在98%以上。全省有22.8万符合生育二孩条件的家庭自愿献出再生育指标,为全省经济的发展和低生育水平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人口素质明显提高

2000年到2005年,全省婴儿死亡率由15.9‰下降到14.2‰,孕产妇死亡率由27.8/10万下降到26/10万。平均预期寿命由2000年的73.6岁提高到2005年的73.9岁。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省6岁及以上人口中,具有大学以上文化为89.3万人、大专为169.2万人、中专为151.9万人、高中为399.8万人、初中为1675.8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比“四普”时期增长1.2%、2.5%、1.4%、0.8%、7.7%。全省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为5.79%,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29

个百分点。反映了全省在扫除青壮年文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发展高等教育方面所取得的成果。2005年全省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6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年。

(三)城乡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情况有所改善

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0年5358元增加到2005年的9108元;农民人均纯收由2000年的2356元增加到2005年的3690元。就业人员占总人口的比例由2000年的49%上升到2004年的49.6%。农村贫困人口由2000年230万人,减少到2004年112万人,减少了118万人;城镇人口中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由2000年71.5万人增加到2005年141.1万人;农村人口中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由2000年9.9万人上升到2005年65.8万人,对没有开展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地区,初步建立了农村特困户救助制度,大大改善了贫困人口的生存状况。2005年在全省建立了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的奖励扶助制度,解决了部分计划生育家庭的后顾之忧。全省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由2001年的24.4%上升到2005年的28.3%。全省大部分地区统筹组织实施了基本医疗保险。

(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1.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制建设取得新突破。“十五”期间,我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制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建立,各项工作正全面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省人大常委会重新制定颁布了《辽宁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出台了《辽宁省禁止选择胎儿性别终止妊娠规定》。为进一步规范基层的行政行为,制定了《辽宁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实施办法》;重新制定了《辽宁省办理生育手续

的有关规定》,实行了一孩生育登记和二孩行政审批制度;下发了《辽宁省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关于在全省实行避孕节育手术术前知情选择同意书制度和使用统一的避孕节育手术记录的通知》等一系列相关政策性文件。

2.财政公共投入的保障机制基本形成,经费投入逐年增加。在农村税费改革中,将农村计划生育事业专项经费纳入了转移支付范围予以保证;改革了计划生育专项经费的管理方式,把省级以上设备购置费由以往的以拨代管方式转为通过各级财政分别负担,集中政府采购的方式,药具经费由以往的指标下摆的方式转为以物代拨的方式,保证了专款专用,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制定了计划生育免费技术服务范围和标准,并制定了管理办法;明确了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经费分担的资金政策。

2005年,我省人均计划生育事业费达到14.6元,比2001年增长了9.23元,平均每年以28.4%的速度递增,保证了我省“十五”期间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的发展。

3.积极推进以技术服务为重点的优质服务。到2005年底,全省共建成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1049个,其中省级1个、市级10个、县级77个、乡级961个,86%的村建立了计划生育服务室,2005年启动了(国债)建设项目支持的11个县计划生育服务站重建、改(扩)建工程。各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在提供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承担了全省337.23万避孕节育手术总量的32.45%,提供了1319.64万人次的生殖健康体检和116.24万人的治疗服务,开展了比较规范的避孕节育知情选择服务。全省100个县(市、区)全部开展了创建优质服务先进县活动,同时创建了19个优质服务示范站(所),共有14个县(区)被评为国家级计划

生育优质服务县(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全省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控制在0.5‰以下,群众的避孕方法知情选择权、享有适宜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权利和生殖健康权利进一步得到保障,满意率不断提高。

4.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进一步深化。“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不断深入人心,成为全省精神文明建设的品牌活动。全省涌现“创建新型生育文化建设示范单位”255个。在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各类文化艺术宣传评比中,一部作品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全面推进“关爱女孩行动”和“一村帮一户、全省助万家”活动的开展,使8万多女孩和只有女孩的家庭得到救助,“男女平等”、“生男生女都一样”的观念正在成为社会主导观念,新型的生育文化初步形成。

5.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目前全省市、县(区)、乡(镇、街)计算机配备率较高,部分市的局域办公网络和计生系统广域网已投入使用,全省各市人口计生委在当地政府网站上都建立了各自的网页。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开辟了新的宣传途径,而且进一步扩大了宣传教育的覆盖面,也为加强与社会公众的联系,更好地接受社会监督建立了新的渠道。

6.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工作稳步推进。以建立“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工作新机制为目标的综合改革,在试点的基础上,正逐步深入,计划生育工作理念、管理方式和工作机制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7.人口和计划生育队伍建设得到新的加强。计生队伍结构趋向合理,整体素质明显提高。省、市及44个县的人口计生委班子大部分配齐了具有医学专业的领导成员。在机构改革中,省、市、县三级人口计生委干部全都实行了竞争上岗。全省村级计生委主任、中

心户长也通过公开竞聘,做到了择优选用。目前,在市以下公务员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占16.3%,大专学历的占67.6%,中专学历的占11.5%。全省计生系统技术服务人员,具有高级职称的占3.3%、中级职称的占19.9%、初级职称的占56.3%。

8.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为了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工作,2004年省政府成立了辽宁省人口专家委员会,并以省政府的名义先后两次举办了“辽宁人口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和“辽宁人口与发展论坛”。省人口计生委还积极参与了东北地区人口发展战略课题研究,并同时开展辽宁省人口发展战略课题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为全省“十一五”规划的编制提供了相关的人口数据和政策建议,为人口宏观决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人口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受人口惯性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十一五”期间我省所面临的人口形势依然比较严峻,人口安全、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和分布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带来巨大压力。

(一)人口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将长期存在

由于人口发展的惯性作用,全省总人口发展的趋势是在2005-2014年内继续增加,年均增长速度为0.2%,到2014年人口数量达到高峰,峰值为4300万左右。这期间受第四次生育高峰的影响,每年出生人数将达42万人左右。今后十多年内随着人口总量继续增加,将不可避免地给辽宁的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带来一定影响。

(二)人口素质不高的状况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

一是人口健康素质较差。全省每年约有2300名先天畸形儿出生,

加上出生数月和数年才发现的缺陷,每年先天残疾儿童总数约1.5万人。据省残联推算,目前我省有残疾人口160万,占全省人口总数的3.8%。二是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传统产业的人才利用率下降,新型的高层次、高技能和复合型人才匮乏;人才分布不均衡。三是人才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其他地方人才数量少而且处于净流出状态。

(三)人口结构问题比较突出

一是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偏高。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出生人口性别比分别为107.1、110.4和112.8。2004年,省人口计生委在全省14个市抽取28个县(区),对264万育龄妇女进行了生育率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全省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4.89,高于103—107的正常值。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阻碍人口的和谐、持续、健康发展,并对未来的婚姻和家庭形成严重的冲击,危机社会稳定。

二是老龄化进程加速。全省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增长十分迅速,老年人口总量由2000年329.7万人,增长到2005年的383.7万人,5年间增加了54万人。老年人口在人口中所占比重由2000年7.88%,上升到2005年的9.1%。按现有我省人口结构,预计年平均增长速度将高达3%,到2038年进入老年人口高峰期,达到1029万人。人口老化程度的加剧,使被抚养人口增加,劳动力人口负担加重,制约经济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影响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是劳动力和就业问题是辽宁面临的一个系统性难题。从目前的年龄结构看,全省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过大,2004年已达到76.6%。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每年都将有数十万的新增劳动力,

同时,伴随着企业的改组改制,又有大量的下岗失业人员需要安置,而政府每年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与需求有比较大的差距,2005年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为5.7%,农村剩余劳动力有300多万,因此“十一五”期间我省仍将面临着沉重的就业压力。

(四)人口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

我省资源环境对人口的承载能力十分有限,土地资源在逐年减少。2004年全省人均耕地面积1.47亩,仅为1952年人均面积的41%左右,低于全国人均1.59亩的平均水平。2000-2003年城市自来水供应量平均每年以0.3%的速度递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的

1/3。人均能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l/4左右。随着人口的继续增加,生活水平提高,能源消耗量增加,致使能源短缺的问题将更加严重。由于高强度开发及勘查投入减弱,我省优势矿产玉石、硼(白硼)剩余可采储量告急;煤炭、石油等主要能源矿产,早已由输出省变为输入大省。一些依托矿业发展的资源型城市(镇),相继出现“矿竭城衰”问题,引发诸如城区经济下滑、社会就业、职工生活保障及生态环境破坏等大量社会问题。尤其是抚顺、本溪、阜新、北票等资源枯竭型城市(镇)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相当突出。因此,统筹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

(五)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决策、综合治理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

部分党政领导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存在盲目乐观情绪。缺乏调查研究和过硬措施,责任不到位,经费不落实,致使一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一是计划生育的奖励优惠政策得不到完全落实。表现为资源枯竭沉陷的城区和下岗、并轨企业职工及无单位人员的独生子女父母奖励待遇落实难,城市实行计划生育的无单位人员免费技术服务待遇和独生子女父母退休补助费兑现难。

二是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问题突出。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缺乏必要的机构、人员、经费保障,管理和服务缺位严重,流动人口应享有的免费计划生育服务的权益得不到保障。

三是一些相关部门责任意识不强,工作积极性不高。特别是一些亟需部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重点、难点问题,如流动人口的管理服务、性别比升高的综合治理等,没有认真履行职责。综合治理、利益导向等工作机制没有充分建立起来,使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工作呈现出“一头热”的局面。

(六)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仍然薄弱

2005年9月,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的意见》,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省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都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而目前有的地方还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如基层技术服务能力较低,缺乏高级专业人才;基层工作不规范,服务群众不到位,管理措施不完善;各种统计数据不准,漏统漏管比较严重;基层网络不健全,人员、报酬难落实,影响了人口计生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个别计划生育干部思想素质、法制观念、业务知识和服务水平还适应不了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等。

三、“十一五”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和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战略理念,深入全面开展人口发展战略研究,不断推进制度创新,关注人口安全,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为建设和谐辽宁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二)战略目标

总体目标是:建立健全人口发展的政策、制度、政府组织和社会服务网络体系,形成人口发展的综合治理机制和宏观调控机制,逐步形成人口稳定均衡增长、素质全面提升、结构动态优化、分布科学合理、人与自然和谐、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人口发展局面。

“十一五”人口发展目标:人口总量控制在4285万左右,人口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9.58‰和1.87‰左右,低生育水平继续稳定;群众享有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出生缺陷发生率逐步降低,婴儿死亡率下降到12.7‰,出生人口素质明显提高;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质量,全省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左右;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降低贫困发生率;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出生人口性别比趋于正常;引导人口的合理分布,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城乡、区域间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扭转,人居环境质量明显提高。

“十一五”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目标:政策法律法规体系更加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财政投入机制,确保人口计生事业经费支出纳入政府公益事业支出;健全和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奖励扶助制度全面推开;大力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不断推动新的

婚育观念形成和生育文化建设;加快建立全省人口宏观管理和综合决策信息系统,开发大型人口数据库,建立信息交换平台;深入开展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工作,为各级党委、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继续深化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建立和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努力建设高素质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干部队伍;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组织网络体系、技术服务体系和综合协调体系,全面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水平。

四、“十一五”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继续抓紧抓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努力稳定低生育水平

1.坚持现行生育政策不动摇。保持现行生育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推进工作思路和方法的转变。继续抓紧抓好计生基层基础工作,稳定基层工作机构、服务机构和队伍,巩固和健全“行政管理、技术服务、群众工作”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深化综合改革,加快建立人口计生工作新机制。

2.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创新思维、资源整合、务实高效、群众参与、因地制宜”的工作方针,深化宣传教育改革创新。以“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关爱女孩”行动、新型生育文化建设推进项目为载体,全面实施《新型生育文化推进计划》十大行动,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人口计生宣传普及率、分阶段人群人口计生知识知晓率、宣传品入户率均达到90%,“十一五”期间全省年人均宣传品投入要达到2元。

3.强化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建设,不断深化以技术服务为重点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各级政府要逐步加大对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基

础设施和基本建设的投入,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满足群众需求的计划生育公共服务体系。“十一五”期间,计划生育服务网络,特别是县和中心乡级服务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要有明显提高,力争达到全国中等以上水平。农村县服务站要参照国家人口计生委制定的标准,按照技术服务、宣传咨询、人员培训、药具发放四项功能为一体的原则完成重建和改、扩建工作,配齐或更新流动服务和运输设备;中心乡级服务所要按照国家或省级标准完成改、扩建工作,全省将根据服务半径、服务人群、服务资源配置、交通等情况重点建设100个中心乡镇服务所,同时加大对偏远、贫困、技术服务资源匮乏地区乡镇服务所建设的支持力度。城区服务站要进一步提高规范化服务水平,基层要依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和完善基层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宣传教育、咨询指导、药具服务、术后(用药具)随访服务网络,“十一五”期间全省县(市)、中心乡(镇)两级计生服务网络及部分乡服务站改扩建需资约4500万元。

继续开展创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市、区)和优质服务示范站(所)活动。2010年前,国家、省级优质服务先进县(市、区)的县级服务站和本地区60%的乡级服务所应达到“四优一满意”标准,能够为育龄群众提供比较优质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

加强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科学技术研究,在加强对现有省级生殖医学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同时,根据学科布局的需要,新建1个省级生殖健康工程技术中心。组织实施或参与若干项国家、省级科学技术攻关项目及自然基金项目,培育发展交叉学科,力争研制出1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避孕节育新技术,完成我省常用宫内节育器的系统评估工作、初步建立避孕药具的推广应用和不良反应监测体系。推广农村计划生育适宜技术,积极引进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新技术、

新产品,制定有利于发展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产业的政策措施,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4.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制建设。健全和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法规体系。转变政府职能,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的办事效率和透明度,提高立法质量,提出修改法规的建议并付诸实施,制定和完善部门规章以及规范性文件。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全面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监督机制。坚持依法行政和依法维权相统一的原则,切实维护广大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加强计划生育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依法行政水平。

5.建立健全利益导向机制。按着“巩固成果,逐步扩大;完善制度,规范运作;因地制定,增强实效”的原则,全面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依法落实独生子女父母和城镇独生子女父母退休后奖励制度;继续完善和规范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基本项目免费制度;探索建立农村计划生育困难家庭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困难家庭的救助制度。建立奖励优惠政策落实的监督制约机制,切实将法律法规规定的计划生育各项奖励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

6.加快人口与计划生育系统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全面提升人口和计划生育科学决策、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水平。利用各级政府的网络资源,建立人口计生部门内部以及与相关政府部门之间的联网制度,实现部门之间、地区之间信息系统的互连互通。加快建立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信息支持系统,与相关部门协调,推动信息共享;建设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资源,建立以大型人口数据库为基础的专项业务应用系统;建立和完善面向公众的信息服务系统;建立

和完善内部办公信息化系统;建立和完善信息化建设的标准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建成标准统一的省、市、县三级网络平台,实现省、市、县、乡人口计划生育信息联网。加强公安、民政、卫生、统计、人口计生等部门在人口统计方面的交流与协作,实现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十一五”期间全省人口信息化建设需要投入资金2.5亿元左右。

7.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在流动人口流出和流入较多的地区要设立相应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机构,配备必要工作人员,切实承担起本地区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责任。增加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基础性投入,建立流动人口信息交换平台,满足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需要。加强属地管理,不断完善以流动人口现居住地为主、现居住地与流出地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和服务体系,使流动人口和户籍人口一样享受免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落实法律法规规定的各项计划生育奖励和优待政策,切实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8.进一步加强人口和计生系统干部队伍建设,为人口和计生事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和教育、监督、惩治腐败的长效管理机制。加大干部培训、选拔和交流的力度,推进行政机关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进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加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准入机制和绩效挂钩、优胜劣汰的退出机制,推进基层工作人员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制定优惠政策和措施,吸引一些高级专业人才到人口计生岗位上来,以培养造就各类高素质人才带动计生队伍建设。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人口计生干部进行交流。

加强继续教育,到2010年全省县及以上计划生育工作人员中,

60%要达到大专以上学历(35%达到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乡(镇、街)计划生育工作人员中75%以上要达到大专以上学历。加强干部的培训工作,到2010年,全省县及以上计划生育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高级、中级技术职称人员达到10%和40%。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机关和建设和谐机关活动,落实《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精神,加强勤政廉政建设,倡导敬业、奉献、求实、创新的工作作风,努力建设有战斗力、有凝聚力、有生命力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干部队伍。

9.充分发挥计划生育协会等非政府组织的作用。计划生育协会等非政府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做好计划生育群众工作的重要力量。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计划生育协会等非政府组织的领导,强化协会组织网络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发挥协会会员带头、宣传、服务、监督、交流职能,宣传党的计划生育方针、政策、法规,传播婚育新风和生殖健康知识,利用协会各类项目资源,为广大育龄群众提供生产、生活、生育服务。在农村,开展“会员手拉手,和谐奔小康”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城市,积极参与群众生殖健康和预防艾滋病知识普及工作,提高群众生命质量。加大幸福工程工作力度,帮助贫困母亲治穷、治愚、治病,提高生活水平。要积极参与村(居)民自治,维护群众合法权益,通过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实现群众计划生育自治、自主、自觉。使计划生育协会等非政府组织成为推动我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生力军。

(二)继续开展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探索建立适应新时期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的长效机制

人口计生委职能增加后,工作领域拓宽,不仅面临着稳定低生育水平的艰巨任务,而且要将人口意识纳入领导决策意识,及时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变动规律,统筹考虑和解决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方面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促进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任务十分繁重,因此要建立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机构,配备一定的编制,引进相应的专业人才,开展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工作。设立人口发展战略研究专项资金,每年投入150万元,保证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

探索建立协作研究机制,加强与相关部门、学术团体和研究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借助各种社会力量,努力整合各种资源,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围绕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加强人口发展战略和相关经济政策的研究,特别是加强对影响人们生育、迁移与流动等行为以及人口安全问题的研究,探索和把握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和变动规律,积极推动稳定低生育水平长效机制的形成。

(三)优先投资人的全面发展,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取决于人的综合素质。在有效地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大力提高人口素质,实施人才战略,实现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变。

1.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努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十一五”期间,人口计生部门充分利用本系统资源,配合卫生部门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一是结合人口计生工作,启动一级出生缺陷干预服务体系项目。全省各级计划生育服务机构要全部开展优生优育科普知识宣传,形成阵地宣传氛围;各服务机构免费向来诊的服务对象提供有关出生缺陷预防咨询服务,发放宣传品;分期完成对计划生

育技术服务人员出生缺陷预防咨询服务能力的全员培训,逐步配齐咨询服务软件,提高个性化的咨询和指导服务水平。利用药具服务阵地,提供预防神经管畸形的药物干预服务。二是整合相关资源,提供联合服务。人口计生部门会同卫生、民政部门坚持落实在全省助产技术服务单位向产后妇女免费提供“三送”(送一份避孕方法知情选择/妇女儿童保健知识册,送一盒避孕套,送一张连心卡)服务制度,在婚姻登记机关向结婚当事人免费提供“三送”(送一份优生优育知识宣传册、送一盒避孕套、送一张连心卡)服务制度。三是实施建立和完善辽宁省病残儿数据库项目,加强对病残儿动态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利用,制定有针对性地干预政策和措施。

2.提高全民健康素质。配合卫生部门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在人口计生部门和计生协会中启动艾滋病预防干预项目。各级计划生育服务机构采用阵地宣传、咨询、发放宣传材料等方式向来诊服务对象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推广使用安全套等预防艾滋病技术,开展安全套公益广告宣传活动,推进安全套社会营销工作;加强对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提高高危人群的安全套使用普及率。结合经常性计划生育工作开展生殖健康服务,普及生殖健康知识,倡导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提高群体生殖健康水平。

3.全面提高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切实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进一步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增加对辽西、北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支出比重,争取高中教育。对农村实行计划生育家庭的独生子女和双女家庭的子女,提供免费义务教育和职业培训。解决好流动人口身边子女的教育问题;建立健全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和在职培训制度;加强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和实用型人才。

4.实施人才开发战略。加大人才资本的存量,强化人才资本有

序流动,遏制人才资本只出不进局面,营造宽松、良好的人才环境,增强吸引力和集聚力,留住各类人才。

(四)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应对人口结构性矛盾

1.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问题。一要完善政策体系,强化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解除生女孩家庭的后顾之忧。二要加强法制,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严厉打击贩卖、残害、遗弃女婴的违法犯罪行为,坚决制止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的行为,切实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利。三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合作,通过综合治理,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势头。要把“关爱女孩行动”作为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的重要载体,让全社会都来关爱女孩,让女孩和女孩家庭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让群众的生育观念得到转变,维持全省人口的性别平衡。

2.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老年人口的基本权益。健全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快推进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以建立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为突破口,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探索建立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辅助、公共养老设施为补充、社会保险制度为保障的养老模式。

(五)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引导人口有序迁移和合理分布,使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容量相适应

通过政府行为,加大对生态环境恶化地区的人口控制力度,用区域规划引导人口合理分布和有序流动,使人口的分布和经济资源环境的发展相适应。加快小城镇建设,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和转移。要统筹城乡就业政策,把农村劳动力就业纳入总体规划,把积极的财

政政策和积极的就业政策结合起来,积极调整产业布局,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为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科学的人口发展政绩考核体系

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加快建立健全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和考核评估办法。继续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人口发展问题摆到首要位置,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建立责任追溯制度,对工作失职的要追究责任,坚决落实“一票否决”。要善于利用年度的绩效考核和事业发展的中期评估,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规划执行过程存在的问题,真正发挥绩效评估和中期评估对人口发展事业的导向和推动作用。

(二)建立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公共财政投入体制

深化政府投资体制改革,优化公共财政投资结构,进一步加大对计划生育、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就业培训、社会保障等人口发展领域的投入。加大对辽西北、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的资金投入。

把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投入纳入公共财政支出体系予以保障。根据我省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确定社会事业发展重点项目,摸清需求底数,做好规划和计划,确定支出项目,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公共服务体系;在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工作中,增加基层计划生育工作的经费投入,确保专款专用;加大人口战略研究和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工作的经费投入;加强农村基层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建设,以社会公益服务为核心,整合资源,

优化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增加人口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转变工作手段和管理手段,适应人口规划和人口分析等的需要。

逐步建立稳定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投入保障机制,确保经费投入到位,到2010年,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费投入人均达到25元。

(三)建立健全人口综合协调机制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协调各方面力量齐抓共管。建立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的部门协调机制,在解决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流动人口管理问题、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兑现等问题中,要充分发挥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形成多部门通力合作、综合治理人口与发展问题的工作格局。

附件:辽宁省人口发展“十一五”规划指标

辽宁省发展改革委员会辽宁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二〇〇六年三月二〇〇六年三月

附件:

辽宁省人口发展“十一五”规划指标

20

系十一五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规划

楚雄师范学院艺术系“十一五”期间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2006——2010年) 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和云南省教育厅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及学院“十一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的总体精神,结合本系师资队伍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期间艺术系师资队伍的状况 1、师资队伍的整体结构。现有教职工40人,其中专任教师39人,其他1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1人,副教授2人,高职教师占教职工总数的8%;讲师30人,占75%;助教6人,占15%,其他1人占2.5%;。专任教师中有音乐教师23人,美术教师14人,其他2人。 2、师资队伍的发展趋势。“十五”期间,顺应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本系把发展重点放在拓展专业办学空间上,积极获取了学院和有关方面的支持,申报并获准了美术教育专科、音乐教育(2+3)专科、音乐学(师范类)本科、美术学(师范类)本科的专业办学,使本系横向上的专业方向增至6个,主动适应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见表1)。 表1艺术系本、专科专业设置一览表 序号专业名称专业代码性质修业年限 (年) 获准开办时间 (年) 01音乐教育 660209师范类31998 02音乐教育(2+3)师范类52002 03音乐学050401师范类42004 04工艺美术670101非师范类32000 05美术教育660210师范类32003 06美术学050406师范类42004

与此同时,系上采取多种措施,立足于“在职培养和注重引进”两条腿走路,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和师资培训力度,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措施,提高教师在职脱产学习以及人才引进的效能,师资队伍在数量上逐年增加,学科、学缘和职称结构得到改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 表2艺术系“十五”期间引进教师一览表 引进时间姓名毕业学校及专业学历、学位学科2001年李飏云南艺术学院音乐教育专业本科、学士音乐学 2002年张筱蓉云大设计学院艺术设计专业本科、学士 艺术设计李涤尘云南艺术学院装潢设计专业本科、学士 陈海燕云大设计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本科、学士 2003年王建才四川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本科、学士美术学吕维正云大设计学院艺术设计专业本科、学士艺术设计杨芳云南艺术学院音乐教育专业本科、学士音乐学 2005年 代琳娜云南艺术学院舞蹈表演专业专科舞蹈樊艳萍云南艺术学院音乐教育专业本科、学士音乐学 表63艺术系“十五”期间师资培训一览表 培训起止时间姓名培训类型培训学校备注 2000年9月—2001年7月温静单科进修福建师范大学一年2001年9月—2002年7月李飞单科进修北京首都师大一年2001年4—6月唐雪峰单科培训中央美术学院3个月2002年9月—2003年7月张黎单科进修北京首都师大一年2002年9月—2003年7月毛忠慧单科进修云师大艺术学院一年2005年9月—2006年7月李红枫单科进修中央音乐学院一年2005年9月—2006年2月速卫红单科进修江西陶瓷学院6个月 2006年9月至2007年7月刘丽娜单科进修中国音乐学院一年倪静单科进修中央音乐学院一年 2007年9月至2008年7月杨芳单科进修中央音乐学院一年从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看,师资队伍还存在较大差距: (1)从本系师资队伍结构的分布情况来看,副教授与讲师职称占63%以上,构成系职称结构主体,但中职比例占绝大多数,高职称教师比例太低,职称结构总体水平不合理,严重影响学科建设和人才

科技发展十一五计划及2020-远景规划纲要

科技发展十一五计划及2020-远景规划纲要 “十一五”期间,是举国上下着力实施“三步走”战略,奋力朝着小康目标阔步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一接三新”、“争当四个排头兵”、“融入一小时经济圈”的振奋时期。为了大力推进全市科技进步的进程,打造好科技发展的对接平台,进一步为全市经济的快速持续增长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特制定本《纲要》。 一、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坚持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技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全面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按照市委、市政府“对接长珠闽、抢抓新机遇、增创新优势、建设新**”的要求,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以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的升级,促进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的调整为目标;以引进、消化、推广为主要途径;以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促进农业的科技成果推广为核心。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导向相结合,利用两个市场,发挥两种资源。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及效益优先原则,重点发展若干高新技术企业,培植一批实力强劲的民营科技企业,大力推广以良种良法为主的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着力实施专利、技术标准战略,大力增强科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努力把全市科技进步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二)、基本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要以促资源、环保与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加强科技进步在提高生产与资源利用率、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等方面的作用;要把促进经济的发展放在首位,将科技进步真正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要加强科技进步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科技进步的可持续发展。 2、目标导向原则。既要突出我市自身的特色,又要与国家、省、赣州市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 3、有限目标原则。要把有限的人、财、物力集中起来,优化组合,形成合力,集中力量发展那些一旦突破就能对本市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带动作用的关键技术领域。 4、远近结合原则。既要解决近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又要为下一步全市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5、市场与计划结合原则。要把市场机制作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本手段。以市场为导向,坚持效益优先,遵循市场经济与科技工作规律。同时,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宏观指导作用,用好用活政策手段,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科技进步。 6、自主与引进相结合原则。在培养、壮大现有四大支柱产业的基础上,对有色金属、稀土材料、甜柚、特种养殖、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科建设规划

1 / 5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科建设规划 一、学科建设指导思想与原则 (一)学科建设指导思想 根据三江学院的总体发展规划,及学校制定的人才培养方针、政策,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是:立足实际,着眼未来,致力于培养“应用型”的高级传媒人才。以教学科研建设为核心促进学科建设,以学科建设促进专业建设;以学生能力形成为目标,以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和课程教学的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的竞争力;以加强完善教学科研的运作机制为重点,进一步营造有利于学科专业发展的环境和机制,不断提高广播电视编导人才的培养质量。(二)学科建设原则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要以“宽口径、厚基础、强专业、重实效”的培养方针为原则,坚持教育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确立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用改革和发展的观点编制学科专业建设规划,着眼于未来现代传播技术发展,立足于社会需求来研究我院学科专业的发展。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科学确定办学规模和学科专业建设目标,做到数量与质量的统一、规模与结构的协调,努力实现办学效益的最优化。

二、学科建设目标与主要内容 (一)学科建设总目标 在现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基础之上,结合传媒产业的发展趋势,依据社会对传媒人才的需求,扩大招生规模,增加专业方向,采取分段培养模式,分流学生兴趣走向,设置电视编剧、电视导演、节目技术、网络编辑等多个专业方向,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形成既符合传媒产业发展需要,又具三江学院广播电视编导自身特色的专业学科体系,在 2 / 5 专业建设上确立以“打造品牌专业,培育特色专业方向”的总 体发展目标。争取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早日成为省级重点建设学科。(二)学科建设主要内容 1.专业发展目标 2013年,完成拟新增专业方向的调研论证工作,并做好专业的 师资和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安排的修订。做好新专业的教学保障工作; 2014年,对大二学生做好专业分流工作; 2015年,申办数字媒体本科专业,并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2016年,做好申办影视传媒专业的论证工作。 2.师资建设目标 适当引进中高级的专业人才,特别是年轻的硕士生、博士生和实际工作经验的编导人员。

航天发展十一五规划

航天发展“十一五”规划 国防科工委 目录 序言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二)具体目标 三、主要任务 (一)增强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全面完成科研生产任务(二)启动并实施重大科技工程,带动科技跨越发展 (三)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技术 (四)加快空间技术发展,提高业务服务能力 (五)积极拓展空间应用,提高航天产业发展能力 (六)持续开展空间科学研究,扩展人类认知领域 (七)加强行业管理,营造有利于航天发展的良好环境(八)实施人才兴业战略,加强航天先进文化建设 (九)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对外开放 序言 航天是当今世界最具挑战性和广泛带动性的高科技领域之一,航天产业已成为国家的战略高技术产业。发展航天是增强我国

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举措。 “十五”时期,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航天科技工业基础和研发能力大幅提升;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学三大领域取得快速发展,载人航天取得历史性突破,月球探测工程进展顺利;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航天为我国经济建设、国家安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航天事业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国确定了在本世纪前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经济建设、国家安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都对航天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本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等相关规划制定,明确了“十一五”时期航天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是指导航天未来五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一、指导思想 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四个坚持”为指导,以满足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统筹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学全面协调发展,推进应用卫星和

中国广播影视“十一五”发展战略(DOC5)(1)

中国广播影视“十一五”发展战略 由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和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今日上午在北京大学举行。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新闻发言人、办公厅主任朱虹出席论坛并作主题发言,发言的题目是“中国广播影视‘十一五’发展战略”。??朱虹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引发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和全局高度出发,对未来五年我国文化发展进行了科学地、全面地规划和部署,也为我国广播影视业指明了发展的重点和方向。贯彻落实好《纲要》提出的各项目标,以导向为灵魂,以改革为动力,紧紧围绕发展这个主题,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中国广电今后五年最重要的任务。? 概括起来“十一五”期间我国广播影视业的主要任务是:加强新闻媒体建设,构建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广播影视产业,繁荣广播影视创造,全面推进广播影视数字化;加快实施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 一,加强新闻媒体建设。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广播影视的主阵地,加强新闻媒体建设,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 1.加强广电媒体的硬件和软件建设,不断增强宣传实力。硬件建设就是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快广电媒体设备运行速度,加强电台、电视台、广播电视发射转播台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和省级电台、电视台重要频率的覆盖,加强对周边国家的播出频率和时间。加快安全播出保障体系的建设,构建国家广播电视监测信息平台。?软件建设就是要加强频道、频率的栏目建设。进一步优化广播电视播出机构频道、频率布局结构,促进频道频率的专业化、对象化、品牌化发展。加强少儿、农业、少数民族、外宣等工艺性较强的专业频道。频率和栏目的建设,大家知道我们中央电视台从今年元月1号开始把国际中文频道变成三个频道。积极推进节目的改版和创新,着力打造精品频道的节目栏目。?? 2.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舆论引导水平。首先,是要改进宣传方式方法,认真贯彻“三贴近”原则,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的新闻报道,改进和加强重大主题宣传报道,完善重大突发性事件的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其次进一步净化荧屏,以文艺、娱乐、情感性栏目和电视剧为重点,以提高播音员、主持人素质为突破口,制定完善的规范制。加大违纪违规处罚力度,加强对广播电视广告的监管。 ? 3.拓展宣传的新阵地,鼓励和支持电台、电视台开办网络广播电视,积极占领网络舆论宣传的新阵地,加强通过中国广播网、国际在线、央视国际等重点新闻网站的建设,努力将其办成世界知名的综合性的新闻网站。积极利用手机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等新型媒体进行宣传。? 二、构建公共服务体系。文化分为公益性和经营性两类。广播电视的公共服务由政府主导,不以盈利为目的,通过大力提高公共节目的质量和服务质

医院学科发展规划-草案

省肿瘤医院学科发展规划(2014-2020) (草案) 为加强我院学科建设,规范院内各学科管理,提高医院整体医疗技术水平,培养和造就一批省内及国内有影响的专家和专科,不断提升我院的核心竞争力。现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配合新医改形势,结合外部医疗格局和内部实际,按照医院发展战略要求,根据《湖北省肿瘤医院学科建设实施方案》规定,制定省肿瘤医院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14-2020): 一、学科发展现状 医院是湖北省唯一的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于一体的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是武汉大学肿瘤临床学院,同时承担有湖北省肿瘤医学质量控制中心、湖北省癌症中心、湖北省抗癌协会、国家药物临床试验基地、武汉大学研究生培养基地等多项工作。是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常委单位、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单位、湖北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主委单位、湖北省抗癌协会理事长单位。 2013年获得卫生部肿瘤科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超声科、病理科、放射科、普通外科是省级临床重点专科;中西医结合科被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十二五”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培育项目,是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肿瘤内科获卫生部首批“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肿瘤科和放射治疗科是中部医疗服务中心的重点专科。 1、专科基础条件 医院现有建筑面积10万余m2,包括外科楼、放化疗中心楼、综合楼、门诊部等,开放床位1504张;设立有肿瘤外科、肿瘤内科、肿瘤放疗科、中西医结合科等10个临床学科,有亚专科方向明确的30个临床病区;有放射科、病理科、

超声科、检验科、内镜室、心电图室、PET-CT、核医学科、药学部、放疗中心、组织标本库、GCP、防癌体检中心等13个医技科室;10个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研究室;门诊部有按病种和部位设置的各诊室、疼痛康复门诊、特色门诊、日间病房等;病案室设有随访登记室。 医疗设备齐全,能够基本满足临床工作需求,其中包括IGRT直线加速器5台、模拟定位CT、MR和CT各2台、PET-CT、DSA、6台超声诊断仪和超声内镜系统等大型医疗及配套设备,先进性能够代表相关学科发展方向。 医院制定有学科建设实施方案,建立系统的学科建设评价和管理体系,从组织管理、人才建设、学术影响、医疗质量、科研教学、发展潜力等方面,定期对各学科进行系统评价,按照“重点专科重点建、一般专科普遍建”的原则,采取基础与目标相结合,评价与投入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加强基础设施、专业设备、人才科教和信息化等方面建设,促进各学科及全院健康持续发展。 2、医疗技术队伍 现有医师总数241名(含返聘15人),其中临床医师184名,医技医师57名,医床比1:0.16;医师中硕博士151名,占医师总数比例为62.3%;医师高中初职称比例约为2:1:1(121:54:66);医师中55岁以上的有23名,占医师总数的9.5%,30-50岁的有181名,占75.2%。 护士总数697名,其中临床护士556名,占护士总数79.8%,床护比1∶0.37(具体我院床护比的计算方式如何?和外院交流时多院将有护士编制的均算在编制内,即床护比为1504∶697=1∶0.46);护士中本科及以上学历273名,占护士总数39.2%;护士高中初职称比例约为3∶4∶25(66:89:542)。 技师总数116名,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者12名,占技师总数10.3%;技师

制订十一五实验室建设与发展规划的通知

制订十一五实验室建设与发展规划的通知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关于制订:“十一五”实验室建设与发展规划的通知 天商设[2005]2号 各二级学院(部、中心):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院人才培养的质量,充分发挥实验室更好地为教学、科研及产业开发服务的功能,经研究决定,组织编制我校2006至2010年实验室建设与发展规划。现就做好这项工作通知如下: 一、实验室建设是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服从学科建设需要,必须服从学校总体发展规划。 二、规划的编制要从实际出发,切实可行,按校内资源共享的原则,避免重复建设,讲求投资效益。以2010年在校生总数22000人(其中:本科生20500人、研究生1500人)为编制规划的主要依据。新建实验室建设的规模(包括实验用房、仪器设备的台套数等)应以一次能承接一个(或多个)自然班为建设标准,现有实验室应通过“十一五”建设,逐年填平补齐,达到此标准。实验室建设总体规划及仪器设备规划中涉及到资金预算安排的,按现有仪器设备总额每年递增10%计算。 三、编制规划前要进行充分调研,经所在院(部)、教研室及实验室认真讨论,组织专家论证,由院长(主任)审核签字后,再报学校审批。各二级学院(部、中心)提交规划书时应同时提交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等文件,供专家论证和学院审批时参考。 四、实验室建设目标:

双基实验室应在达到教育部基础课实验室合格评估的基础上,以建成天津市高等学校优秀实验室为目标。 专业课实验室首先以通过《天津市高校实验室合格评估》为基本目标,在此基础上加大建设力度,使部分实验室的条件达到天津市高等学校优秀实验室的水平。 五、机械学院负责制订金工实习中心、电信学院负责制订电子工艺实习中心的建设与发展规划。 六、下列实验室由所在学院(部)按照新建实验室的要求做建设与发展规划: 1、机械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基础实验室。 2、生食学院:制药工程专业基础实验室、生物技术专业基础实验室。 3、电信学院:通信工程专业基础实验室、自控专业基础实验室。 4、法学院:应用心理学实验室。 5、经贸学院:经济学基础实验室。 6、旅游管理学院:餐饮科学实验室。 七、今后学院在实验室经费分配,实验用房分配及实验人员编制等方面,均以学校批准的规划书为依据。 八、实验室建设与发展规划的具体内容及要求,详见规划书参考样本(附

十一五规划纲要.区域协调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五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十九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第二十章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 第二十一章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第五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享受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东中西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第十九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 第一节推进西部大开发 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通过国家支持、自身努力和区域合作,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出境、跨区铁路和西煤东运新通道,….建设电源基地和西电东送工程。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成果,继续推进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工程,加强植被保护,加大荒漠化和石漠化治理力度,加强重点区域水污染防治。…支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加强清洁能源、优势矿产资源开发及加工,支持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及其他有优势的产业。….建设和完善边境口岸设施,加强与毗邻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发展边境贸易。落实和深化西部大开发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推动建立长期稳定的西部开发资金渠道。 第二节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东北地区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在改革开放中实现振兴。发展现代农业,….发展高技术产业。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

抓好阜新、大庆、伊春和辽源等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支持其他地区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第三节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中部地区要依托现有基础,提升产业层次,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建设,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强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能力,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 第四节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东部地区要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在率先发展和改革中带动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着力发展精加工和高端产品。促进加工贸易升级,积极承接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第五节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发展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财政性投资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加快发展。保护自然生态,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发展教育..加强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建设,…支持发展民族特色产业、民族特需商品、民族医药产业和其他有优势的产业。优先解决特困少数民族贫困问题,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兴边富民行动。继续实行支持西藏、新疆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的政策。 第六节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 健全市场机制,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引导产业转移。健全合作机制,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形成以东带西、东中西共同发展的格局。健全互助机制,发达地区要采取对口支援、社会捐助等方式帮扶欠发达地区。健全扶持机制,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加大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国家继续在经济政策、资金投入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

(完整版)护理学科建设和发展规划

护理学科建设和发展规划 为了更好地促进我院护理工作全面、协调持续、健康发展,提高护理质量和专业技术水平,以质量管理为核心,技术管理为重点,组织管理为保证。为病人提供安全、有效、高质量的护理,赢得社会信誉。根据医院发展规划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划。 1、依法加强护士队伍建设,维护护士合法权益。 认真执行《护士管理办法》规定,完善护士准入制度,明确护士的权利、义务和执业规则,维护护士合法权益,依法建立健全护士聘用、使用制度,同工同酬,杜绝无证上岗,加强护士对法律知识的培训考核,督促护士依法履行职责,规范执业。 2、增加临床一线护士总量,实现护士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根据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合理设置护理岗位,统筹护士人力资源,保证临床护理岗位的护士配备,一般病房床护比大于或等于1:0.4;ICU床护比为1:2.5-3。在达到规定的护士配备标准基础上,实施以实际护理工作需要为基础的护士配置方法,并遵循以人为本,结构合理,动态调整的原则,按照护理岗位的任务,所需业务技术水平,实际护理工作量等要素合理配置各层次护士,实施按职上岗,做到人力资源利用最大化,切实保证医疗安全。 3、深入“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提高医院临床护理服务质

量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贯穿“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人性化护理为病人提供基础护理服务和护理专业技术服务,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变化,正确实施各项治疗、护理措施,为病人提供基本的生活护理服务,提供康复和健康指导,保障病人安全和护理工作质量。 4、加强护理管理,全面提高护理质量 做到有管理目标,有实施计划,有质量标准考评细则和奖罚制度。护理部下设各护理质控小组,每月对临床护理质量进行检查及考评,检查结果在护士长例会上反馈,制定整改措施,提高护理质量,使各项护理指标始终保持在:危重一级护理合格率≥90%,基础护理合格率≥95%,抢救药品完好率达100%,无菌物品合格率100%,护理文件书写合格率≥95%(合格标准90分),护理技术操作合格率100%,护理人员年培训率达到100%,年压疮(非难免)发生率为0。 5、强化业务知识的培训 护理部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制定“三基”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创造条件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班(护理管理培训班、新技术培训班等),低年资护士院内大科轮转,业务骨干到ICU轮转,有计划选送骨干到上级医院进修。护理部每月组织业务学习一次,科室每月组织业务学习和护理查房各1次。为督促学习,护理部要每年进行“三基”理论考试1次,40岁以下护士每年进

2020年(发展战略)西南大学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西南大学十一五本科

(发展战略)西南大学专业建设和发展规划西南大学十壹五本科

西南大学“十壹五”本科专业建设和发展规划 (2006—2010年) 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专业建设水平是衡量壹所大学办学水平和实力的重要标志。为适应经济、社会、科技和文化发展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进壹步贯彻落实《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教高[2001]5号)文件精神,促进学校本科专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根据学校“十壹五”事业发展规划,特制定“十壹五”本科专业建设和发展规划。 壹、专业建设的现状 1.现有本科专业简介 学校合且后,以“211工程”建设为契机,以学科调整为依托,花大力气对重叠专业进行调整合且,本科专业数由合校前的117个调整为95个,涵盖11个学科门类,建设校级品牌专业11个,推荐重庆市品牌专业评审6个。现有本科专业中,哲学类专业1个,占1.05%,经济学类专业3个,占3.16%,法学类专业3个,占3.16%,教育学类专业7个,占7.37%,文学类专业16个,占16.84%,历史学类专业2个,占2.11%,理学类专业14个,占14.74%,工学类专业22个,占23.16%,农学类专业13个,占13.68%,管理学类专业13个,占13.68%,医学类专业1个,占1.05%。师范类专业22个,占23.16%,非师范类专业73个,占76.84%。从专业总体结构来见,文、理、工、农专业比例基本协调,基础和应用且重,形成专业结构

和布局基本合理、教师教育和农业教育特色突出的专业结构和布局。 2.专业建设基础 学校现有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36个重庆市级重点学科、17个省、部(市)级重点实验室。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2人,重庆市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人,重庆市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47人。有专任教师1861人,其中,具有硕士学位教师89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92人,于读博士硕士345人。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988人。校园建筑面积515余万㎡,生均占地面积118.45㎡。图书馆面积约66433㎡,拥有藏书408万册,涵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多学科、多专业领域。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已达3.7亿元,体育场馆、校园网络、通信等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功能完备。现有人力、物力、财力为加强专业建设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3.专业建设存于的不足 专业结构有待进壹步优化;专业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优势学科专业数量不多,专业的品牌和特色创建工作有待加强;对传统专业的改造和专业内涵建设仍有待深化;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有待提高,新办专业师资力量尚显薄弱;专业教学改革有待大力加强,特别是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仍不够深入,教学质量有待进壹步提高等等。 二、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铁路十一五规划

铁路“十一五”规划 铁路“十一五”规划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编制,主要阐明铁路行业发展基本思路、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是指导铁路行业发展、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决策重大铁路项目、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一、“十五”回顾 “十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关怀下,铁路行业职工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从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出发,推进铁路跨越式发展,全面完成了铁路“十五”计划确定的各项任务。 铁路运输取得显著成绩。2005年,铁路全行业完成旅客发送量11.56亿人,“十五”期间年均递增1.92%;旅客周转量6062亿人公里,年均递增5.99%;货物发送量26.93亿吨,年均递增8.56%;货物周转量20726亿吨公里,年均递增8.52%。尤其是“十五”后两年,铁路主要运输指标增势加快,旅客发送量、旅客周转量、货物发送量、货物周转量年均增速分别达到9.01 %、12.51%、9.58%和9.62%,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路网建设进入新阶段。国务院批准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铁路建设掀起了新的高潮。宁西线、渝怀线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大秦重载铁路2亿吨配套改造完成,青藏铁路全线铺通,武广、郑西、石太、京津等一批客运专线和城际轨道交通项目相继开工建设。路网布局趋于合理,路网质量有所提高。2005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7.5万公里,比“九五”末增长9.9%。其中复线里程2.5万公里,电气化里程2万公里,分别比“九五”末增长19.4%和35.6%。 科技进步迈出坚实步伐。掌握了时速160公里等级的运输装备、线路、信号及运营管理成套技术,基本掌握了时速200公里等级线路的修建技术和既有线改造技术,引进了国外客运动车组和大功率机车等先进技术,研制并投入运用了25吨轴重大型运煤货车,成功开行了大秦线2万吨重载列车,推进了信息系统建设。青藏铁路高原多年冻土等建设施工技术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铁路改革取得重大突破。铁路运输管理体制改革完成阶段任务,实现了铁路局直接管理站段,推进了运输生产力布局调整,优化了运力资源配置,提高了运输和管

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07-2009) (讨论稿) 2007年5月

目录 零、概要 (1) 一、学院学科建设现状 (1) (一)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 (2)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 (2) 二、制定学科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 (2) (一)突出重点,全面提高 (3) (二)优化结构,注重创新 (3) (三)发挥优势、办出特色 (3) 三、学院学科建设的总体发展目标 (3) 四、各学科建设的具体发展规划 (4) (一)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 (4) 1. 学科研究方向 (4) 2. 学科建设目标 (4) 3. 年度建设目标 (5)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 (6) 1. 学科研究方向 (7) 2. 学科建设目标 (8) 3. 年度建设目标 (8) 五、采取的措施 (9)

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2007-2009) (讨论稿) 学科是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任务的有机结合体,学科建设主要包括学科定位(学科方向、发展层次)、学科队伍(学科带头人、学科梯队)、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基地(实验室、重点学科、设备等)、学科管理等六个要素。学科建设状态及指标是体现一个学校在国内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内外大学排名的主要依据,因此,学科建设是学校工作的龙头。对于信息学院来说,做好学科建设是我们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整体水平的关键,也是我院发展的关键。为了把我院建设成为一所高质量、高水平,能够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毕业生的应用型学院,根据西安财经学院发展规划,结合信息学院的实际情况,特制定“西安财经学院信息学院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07-2009)”。 零、概要 本规划以国家学位委员会在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为准,其中与信息学院关系较大的学科主要有: 一、学院学科建设现状 信息学院目前没有硕士点,已有专业涉及到二个一级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12)、管理科学与工程(1201),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主要涉及一个二级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081203)。

“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计划规划

“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计划规划 “十一五”期间,全区要继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力推进工业驱动战略,坚持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主线,高强度投入、跨越式增长、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协调发展,为建成经济强区和都市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XX”奠定坚实基础。工业发展规划如下:㈠瞄准一个目标 “十一五”工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工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经济布局更趋合理,工业经济规模和效益迈上新台阶,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工业经济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效应进一步增强,建成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和现代制造业基地,实现“工业强区”这一奋斗目标。 ㈡构建两大平台 适应工业经济发展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工业经济生产力布局结构,加快推进工业向园区和楼宇集中,构筑两大工业经济发展平台,提高土地及其他生产要素利用的集约化水平。 ——园区工业。立足XX区情,超前规划,合理布局,在中下段地区加快推进港城工业园区、鱼嘴工业园区、复盛和望江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积极构建工业经济发展平台。

正确处理四者关系,形成港城、鱼嘴集中带动,复盛、望江配套补充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楼宇工业。高起点制定都市楼宇工业发展规划,在西部、中部地区培育发展产业关联度高、产品附加值高、劳动密集型的楼宇工业,通过利用存量空置楼宇(厂房)培育一批、规划建设发展一批,形成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增加就业的平台。 ㈢壮大三大集群 ——交通运输设备产业集群。依托长安公司,以建设“汽车名城”为契机,进一步发挥业已形成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集聚效应,延伸产业链条,鼓励加入全球采购体系,培育集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设计、研发、制造、物流为一体的交通运输设备产业集群。 ——电子电器产业集群。发挥yy海尔工业园区的集聚带动效应和电子电器制造业关联性强的优势,以海尔产品为核心,以其他电子电器产品为补充,拓展产品门类,形成家电及汽车电子设计、研发、制造、物流产业链,打造yy最大的电子电器产业集群。 ——物流装备产业集群。以寸滩港和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依托,发展港口经济,重点发展集装箱、专用车、机场设备、港口吊装设备制造和销售服务产业,以生产物流装备为主,培育物流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开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二十一个重点

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开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二十一个重点专项规划中期评估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 【法规类别】国家计划 【发文字号】楚政办通[2008]68号 【发布部门】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发布日期】2008.08.12 【实施日期】2008.08.12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开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二十一个重点专项规划中期评估 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 (楚政办通〔2008〕68号) 各县、市人民政府,州直有关部门: 按照《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开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工作的通知》(云发改规划〔2008〕1143号)要求,为了全面做好我州“十一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同时为即将启动的“十二五”规划前期工作做充分准备,现将《楚雄州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二十一个重点专项规划中期评估工作的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OO八年八月十二日

楚雄州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二十一个重点专项规划中期评估工作的实施 意见 根据《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开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工作的通知》(云发改规划〔2008〕1143号)文和《楚雄彝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要求,我州将开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二十一个重点专项规划中期评估工作,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评估意义 州“十一五”规划,是“十一五”时期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加强对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开展中期评估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有助于督促各方加大实施力度,推进“十一五”规划实施;有助于调整“十一五”规划目标、内容,更好地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有助于寻找关键性问题,并提出加快推进规划的中后期实施意见;有助于提高规划水平,为“十二五”规划的研究和编制奠定良好的基础。开展中期评估,落实规划,已成为推动全州经济社会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的重要任务。 二、评估原则 开展规划中期评估要坚持以下原则: 坚

信息安全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2020

信息安全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2020 为全面加强信息安全专业学科专业建设,提高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水平,根据“学校建设发展规划”总体目标要求,特制定信息安全学科2010-2014年专业建设和发展规划. 一、发展目标 至2014年,我校信息安全学科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有较大幅度提高,建成我省乃至中南地区高级应用型信息安全专业专门人才的培养基地,整体实力争取达到国内公安高校领先水平.同时,不断深化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努力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教材建设等. 二、人才培养 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信息安全专业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人才培养的工作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学生政治素质、法律素质、业务素质和警务技能的养成,坚持走“教学、科研、办案”结合的人才培养之路. (一)办学层次及规模 1、2010-2011年,信息安全专业每年招收本科生40人.2012-2014年,每年招收本科生80人. 2、在办好信息安全专业学历教育的同时,积极面向公安系统在职民警,开办多种形式的信息安全培训班,以提高在职民警的业务水平和办案能力.

(二)重点学科与课程建设 1、在全面加强信息安全学科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网络犯罪侦查、计算机取证技术等课程建设,努力办出专业特色,提升信息安全学科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争取在2014年之前,将网络安全技术、网络犯罪侦查、计算机取证技术建成校级精品课程. 2、进一步深化学科内容体系改革,按照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建立与计算机安全技术和公安工作发展相适用的,具有警察特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3、在现有客座教授队伍的基础上,再聘请2-3名国内著名专家充实客座教授队伍,并且每年聘请1-2名专家到校进行学术交流和讲学,以提高信息安全学科的整体水平. 4、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加强公共外语教学,不断提高学生英语水平.2014年前信息安全学科各门课程全部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案例为驱动进行教学. 三、科研工作 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学科研人员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瞄准当前信息安全领域中的紧迫问题和热点问题展开科学研究,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学术论文.2010-2014年间每年发表学术论文20篇以上,其中核心刊物4篇以上.

核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核工业十一五发展 规划

核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国防科工委 二OO六年八月

目录 前言 一、核工业“十五”发展基本情况 二、“十一五”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发展目标 三、强化基础,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四、积极推进核电发展,大幅提升核电自主化能力 五、提高核燃料循环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满足核电发展需要 六、加快放射性废物治理及核设施退役,确保人员与环境安全 七、拓展核技术应用,加速产业化进程 八、加强核安全管理,完善核应急体系 九、深化改革、创新管理体制,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 十、转变政府职能,推进依法行政

前言 中国核工业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战略性高科技产业,是实现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保持中国核大国地位、维护国家安全、推动经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自1955年创立以来,中国核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功研制了“两弹一艇”,打破了超级大国核垄断,为提高中国国际地位、保卫国家安全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核工业走“军民结合”道路,既为国防建设服务,又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初步形成了包括核军工、核电、核燃料循环和核技术应用在内完整的新型核工业体系。 “十一五”,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核工业发展与改革的关键时期。《核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下称《规划》),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国防科技工业“十一五”规划纲要》、《国防科技工业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及《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20)》制定。本《规划》在认真总结“十五”发展所取得成绩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满足国家发展和安全需求为目标,提出“十一五”的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是指导核工业“十一五”发展与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陕西省十一五规划纲要

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目录 第一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环境 一、“十五”发展回顾 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二章总体要求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二、工作着力点 三、奋斗目标 第二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三章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三、完善农业服务体系 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五、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第四章加快改善农村面貌 一、完善新农村建设规划 二、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三、加强乡风建设和民主管理 四、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第三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第五章水利设施建设 一、加快建立城乡供水保障体系 二、建立和完善农业高效灌溉体系 三、进一步强化防洪安全保障体系 第六章交通体系建设 一、铁路建设 二、公路建设 三、机场建设 四、水运和管道建设 第七章信息化建设 一、传输系统建设 二、“数字陕西”建设 三、应用体系建设 第四篇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八章加快工业化进程 一、做大做强支柱产业 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三、支持军工发展民品 四、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第九章促进服务业发展

一、培育壮大旅游、文化、物流业 二、加快发展金融、商贸业 三、促进其它服务业同步发展 第五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十章统筹区域发展 一、促进关中、陕北、陕南协调发展 二、加快建设四大基地 三、合理规划主体功能区 第十一章加快城镇化进程 一、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 二、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功能 三、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第六篇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第十二章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一、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二、促进优势领域科技创新 三、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第十三章大力开发人才资源 一、培育壮大人才队伍 二、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 第七篇全面发展社会事业 第十四章加快发展教育事业 一、继续加强基础教育 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三、稳步发展高等教育 四、积极发展民办教育 第十五章大力发展文化卫生体育事业 一、繁荣文化事业 二、提高医疗卫生水平 三、发展体育事业 四、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五、保护妇女儿童权益 第八篇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第十六章保障群众切身利益 一、积极扩大就业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三、合理调节收入分配 第十七章提高公共安全水平 一、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 二、加快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三、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第十八章加强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 一、民主法制建设 二、精神文明建设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