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第九单元 第二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限时检测

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第九单元 第二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限时检测

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第九单元 第二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限时检测
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第九单元 第二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限时检测

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九单元第二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限时检测

[限时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

1.关于群落的描述不准确的是

A.水平结构上种群分布与土壤的湿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有关

B.同一时间栽培,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形成树林,该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C.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D.沙丘上造林说明了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解析任何一个群落都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

答案 B

2.生长于四川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冷箭竹是大熊猫最主要的食用竹,此种竹子可成片生长为竹林。竹笋位于竹林最下层,幼竹位于中层,成年竹子位于最高层。竹林中不同地段上生有不同密度的冷箭竹,冷箭竹稀疏的地方生有较多的其他植物。从群落的空间结构的角度来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竹笋、幼竹、成年竹在垂直结构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B.成片的竹林中不存在水平结构特征

C.竹笋、幼竹、成年竹等所有大大小小的冷箭竹构成了一个群落

D.竹林既具有垂直结构,也具有水平结构

解析首先明确,群落的空间结构是指在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占据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同属于冷箭竹的竹笋、幼竹、成年竹应属于同一个物种(或种群),不能用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来描述。竹林中还有其他动物、植物、微生物,不同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分布于不同层次,不同地段上生有不同密度的冷箭竹或不同种类的其他生物,因此竹林既具有垂直结构,也具有水平结构。

答案 D

3.2014年1月10日,中国启动了首个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区。某研究小组对盐碱地植物通过测定叶绿素含量、叶肉细胞质壁分离等因素来确定该地区几种植物的耐盐能力,结果如表。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B .从表中质壁分离数据来看,3种耐盐碱植物的抗盐碱能力大小为陆地棉>黄缨菊>狼毒花

C .人类活动会影响三江源地区的群落演替

D .调查三江源地区狼毒花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样方法

解析 据表不同浓度的盐碱地,叶绿素的含量不同,可推断盐碱对光合作用的抑制作用,主要表现在叶绿素含量上,A 正确;从表中质壁分离数据来看,3种耐盐碱植物的抗盐碱能力大小为狼毒花抗盐碱能力最大,其次是陆地棉>黄缨菊,B 错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人类活动会影响三江源地区的群落演替,C 正确;狼毒花属于植物,其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样方法,D 正确。

答案 B

4.下图a 、b 、c 分别代表的是在-200~3 800 m 的海拔高度内,山坡a 、森林b 、海洋c 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 .在-200~3 800 m 范围内,不同区域内植物的种类出现了很大的差异,温度是影响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

B .a 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C .b 、c 处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D .影响b 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解析 在-200~3 800 m 范围内,不同区域内植物种类的差异可受阳光、温度等不同生态因素的影响;a 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不同植物类群与群落垂直结构有区别;影响b 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光照。

答案 C

5.下表为三个稳定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调查的统计数据。据表可以确认的是

B.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表中数据

C.表中荒漠草原生态系统中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

D.草甸草原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大于典型草原

解析从表格中数据不能说明草甸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高于其它两个草原,对于植物种类、产量等不可能用样方法进行调查,不能说明草甸草原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大于典型草原,但是能看出,荒漠草原生态系统中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

答案 C

6.下列关于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的生态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

C.群落的空间结构缓解了种间竞争

D.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温度和水分

解析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既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又有利于缓解种间竞争。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温度和水分。

答案 D

7.下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

B.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

C.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

D.图丙中实验初期,种内互助与竞争并存,后期X的种内斗争加剧

解析由曲线中两种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情况可判断:甲为互利共生关系,可用来表示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数量变化;乙为捕食关系,而噬菌体与细菌之间是寄生关系,所以两者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不能用图乙表示;丙为竞争关系,X种群在竞争中处于优势且将另一种群淘汰,这与种内互助有关,实验后期X种群密度增加,种内斗争渐趋激烈。

答案 B

8.下列有关生物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丰富度是指单位面积或空间内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

B.越靠近热带地区,生物的丰富度一定越高

C.一般来说,某个区域生物丰富度越高,该区域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D.在探究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过程中,要对取样土壤中的各种生物个体逐个计数解析生物丰富度是指物种数目的多少,而不是个体数量的多少。在探究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过程中,对于单位面积上个体数目多的生物无法逐个计数。

答案 C

9.(2014·杭州质检)科学家通过研究种间捕食关系,构建了捕食者——猎物模型,如图甲所示(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图乙为相应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图所示模型能解释捕食者和猎物的种群数量均能维持相对稳定

B.甲图曲线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调节

C.甲图中①②③④种群数量变化与乙图中abcd依次对应

D.乙图中P为猎物的种群数量,H为捕食者的种群数量

解析据图甲分析,由于负反馈调节,捕食者和猎物的种群数量均能维持相对稳定,A 正确;甲图曲线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即猎物的种群数量增加,捕食者的种群数量也增加,这样猎物的种群增长受到抑制,B正确;甲图中①区域表示猎物种群数量增加引起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增加,对应乙图中a,②区域猎物种群数量增加,使得被捕食者种群数量减少,对应乙图中b,依此类推③④种群数量变化与乙图中c、d,C正确;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因此乙图中P为捕食者的种群数量,H为猎物的种群数量,D错误。

答案 D

10.下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

B.在人为干扰下,可能发生⑤→①的动态变化,但不属于群落演替

C.该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而没有水平结构

解析该群落演替的起点是采伐迹地,应为次生演替。出现⑤→①的变化,说明人为因素可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云杉林不同区域的光照、地势不同,所以该群落也有水平结构。

答案 C

11.某池塘中甲、乙、丙和丁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如图1所示,两个陆生群落的演替过程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1中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现象是群落的水平结构

B.图1中甲鱼的有机物可用于呼吸消耗、被乙鱼取食和被分解者利用

C.图2中d点绿色植物的净初级生产量大于0

D.森林火灾引起的变化属于图2中Q曲线代表的群落演替

解析由图1,可知甲鱼以浮游植物为食,丙、丁鱼以池底水草和螺蛳为食,即各种鱼分布在水体中垂直区域,所以鱼的分布现象是群落的垂直结构,A错误;甲鱼的有机物除用于呼吸消耗,被更高的营养级捕食和分解者利用之外,还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等,B错误;图2中d点生物的多样性增多,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由此可判断d

点净初级生产量大于0,C正确;森林火灾发生,但原有的土壤条件仍然存在,所以其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应该用p代表的曲线表示,D错误。

答案 C

12.四个生物群落分别包含若干种群,下图中给出了这些种群的密度(每平方米的个体数),当受到大规模虫害袭击时,不易受到影响的群落是

A.群落甲 B.群落乙

C.群落丙 D.群落丁

解析从柱形图中看出,群落丁中物种丰富度高,并且不同种群的种群密度相对较高,因此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最强。当受到大规模虫害袭击时,该群落不易受影响。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共52分,每小题17分)

13.某研究小组的同学调查了野外山坡上三个不同地点A、B、C的植物群落,并测量了三个地点的土壤特征等环境因素,结果见下表。根据所得数据回答问题。

落。

(2)如果遭遇火灾,山坡上的植被被彻底烧光,则原地点将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属于__________演替。群落演替总是向着______________的方向发展,直至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止。

(3)如果地点A、B、C处的光照条件同等充足,则能更有效地利用太阳光能的是地点______________处的植物群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土壤中的有机质需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当土壤缺氧时,将抑制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据此可知根吸收矿质元素离子的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落叶树在地点C不能生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出不少于两个原因)。

解析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比较A、B、C三处的生物种类并进行统计后可得出A处生物种类数最多,物种丰富度最大。遭遇火灾,山坡上的植被被彻底烧光,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着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因而将发生的是次生演替过程。在自然条件下群落演替总是朝着生物种类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直至达到稳态为止。在地点A处植物群落分层多、土壤中水和矿质养料丰富,这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因而更能充分利用光能。土壤中的有机物会通过土壤中的微生物(或分解者)分解为无机物,再被植物吸收利用。植物根细胞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吸收无机盐离子。

答案(1)A (2)次生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功能完善化稳态(3)A 地点A 处的植物群落分层多、土壤中水和矿质养料丰富(4)微生物的分解主动运输(5)土壤中缺少相应的水分和矿质养料;土壤浅不足以维持高大植物的生长

14.某山区25年前发生过森林火灾,焚毁了所有林木。现有一位生态学者对该山区植被进行调查,得到部分数据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2)若以大树(树龄>5年)的数量作为森林中树种优势度的指标,则目前该山区优势度指标最高的树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此山区不受人为干扰,若干年后,上述四种植物中,优势度指标最高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3)火灾后该地区曾引入一种外地植物,引入物种的种群基因型频率变化如下表:

化?________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火灾后,该地区存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故火灾后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2)据表信息,树龄>5年,赤杨的个体数最多,因此优势度指标最高;树龄1~2年,栎树的个体数最多,从年龄组成来看属于增长型,若此山区不受人为干扰,若干年后,栎树的优势度指标最高。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引入前,A%=AA%+1/2Aa%=51%+19%=70%,a%=30%;引入后5年,A%=AA%+1/2Aa%=57%+13%=70%,a%=30%;引入后8年,A%=AA%+1/2Aa%=61%+9%=70%,a%=30%。这几年种群基因频率未发生改变,据此判断该物种未发生进化。

答案(1)次生演替(2)赤杨栎树(3)没有进化种群基因频率未发生改变

15. (2013·重庆理综Ⅱ)某山区坡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们根据不同坡度,分别采取保护性耕作、经济林种植和封山育林对其进行了治理。

(1)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题图所示。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 ____________。图中0→a,物种①密度上升,原因是在适宜条件下,物种①的____________ ;b→c,物种①逐渐消失,物种②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原因是物种②能耐受________________ ;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被类型将是__________________。

(2)该坡地经治理后,既扩大了植被覆盖面积、增加了对大气中____________的固定,又提高了经济产出,初步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

解析 (1)对植物和活动能力比较弱的动物,一般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结合题中材料,图中①表示一年生草本植物,②表示多年生草本植物,③表示灌木。决定种群密度最直接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图中.o→a,物种①的密度上升,数量增多,说明该时间段内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c段,群落由多年生草本阶段向灌木阶段过渡,灌木取代了多年生草本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②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的水平,说明②能耐受灌木丛导致的弱光环境,并在该环境下保持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c点后,若气候条件适宜,高大的乔木能获得充足的光照取代灌木的优势,成为该地区占主导地位的植被类型。

(2)该地区经过治理,增大了植被覆盖面积,同时增加的植被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固定更多的碳元素(CO2),增加了农林产品的产出,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

答案(1)样方法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弱光乔木 (2)碳元素(CO2)

土壤微生物测定方法

土壤微生物测定 土壤微生物活性表示土壤中整个微生物群落或其中的一些特殊种群状态,可以反映自然或农田生态系统的微小变化。土壤微生物活性的表征量有:微生物量、C/N、土壤呼吸强度和纤维呼吸强度、微生物区系、磷酸酶活性、酶活性等。 测定指标: 1、土壤微生物量(MierobialBiomass,MB) 能代表参与调控土壤能量和养分循环以及有机物质转化相对应微生物的数量,一般指土壤中体积小于5Χ103um3的生物总量。它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密切相关。 目前,熏蒸法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测定土壤微生物量的方法阎,它是将待测土壤经药剂熏蒸后,土壤中微生物被杀死,被杀死的微生物体被新加人原土样的微生物分解(矿化)而放出CO2,根据释放出的CO2:的量和微生物体矿化率常数Kc可计算出该土样微生物中的碳量。 因此碳量的大小就反映了微生物量的大小。 此外,还有平板计(通过显微镜直接计数)、成份分析法、底物诱导呼吸法、熏蒸培养法(测定油污染土壤中的微生物量—碳。受土壤水分状况影响较大,不适用强酸性土壤及刚施 用过大量有机肥的土壤等)、熏蒸提取法等,均可用来测定土壤微生物量。 熏蒸提取-容量分析法 操作步骤: (1)土壤前处理和熏蒸 (2)提取 -1K2SO 4(图将熏蒸土壤无损地转移到200mL聚乙烯塑料瓶中,加入100mL0.5mol·L 水比为1:4;w:v),振荡30min(300rev·min -1),用中速定量滤纸过滤于125mL塑料瓶中。熏蒸开始的同时,另称取等量的3份土壤于200mL聚乙烯塑料瓶中,直接加入100mlL0.5mol·L -1K2SO4提取;另作3个无土壤空白。提取液应立即分析。 (3)测定 吸取10mL上述土壤提取液于150mL消化管(24mmх295mm)中,准确加入10mL0.018 mol·L -1K2Cr2O7—12mol·L-1H2SO4溶液,加入2~3玻璃珠或瓷片,混匀后置于175±1℃ 磷酸浴中煮沸10min(放入消化管前,磷酸浴温度应调至179℃,放入后温度恰好为175℃)。冷却后无损地转移至150mL三角瓶中,用去离子水洗涤消化管3~5次使溶液体积约为80mL, 加入一滴邻菲罗啉指示剂,用0.05mol·L -1硫酸亚铁标准溶液滴定,溶液颜色由橙黄色 变 为蓝色,再变为红棕色,即为滴定终点。 (4)结果计算

高中生物必修3课时作业15:4.4 群落的演替

第4节群落的演替 1.下列不属于群落演替的特点的是() A.有规律 B.可预测 C.有一定方向 D.永远进行,无终止 2.一块弃耕的农田,很快长满杂草,几年后,草本植物开始减少,各种灌木却繁茂起来,最后这块农田演变成了一片森林。这片森林在不受外力干扰的情况下将会长期保持,成为一个非常稳定的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在此演变过程中,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 3.下图表示某海岛珊瑚礁群落演替过程中鱼的种类、鱼的个体数及珊瑚礁体积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珊瑚礁群落的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过程 B.珊瑚礁体积增加为鱼类生存提供了更加复杂的空间 C.演替过程中鱼类丰富度增加并趋于稳态 D.演替过程中鱼的种类数增加导致珊瑚礁体积下降 4.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其种群数量在近期内保持不变 B.用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来表示该种群的密度 C.捕食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D.人类活动一般不会使群落演替的方向改变,但可改变演替速度 5.下列关于群落的结构与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可看做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典型实例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应属次生演替的实例 C.群落中各种群间不存在地理隔离,因而能进行基因交流 D.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可为动物创造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从而为动物种群分层分布提供基础 6.下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可表示在火灾后森林中进行的演替过程 B.甲的演替速度比乙快,历时短 C.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相同 D.若气候条件适宜,甲、乙均可能演替成森林 7.森林火灾使甲地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下列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 B.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 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 D.随着时间的推移,甲、乙两地的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 8.群落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 A.灌木繁殖能力较强 B.草本植物寿命较短 C.草本植物较为低等 D.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 9.下列选项中不能演替为森(树)林的是() A.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 B.大兴安岭火灾后的林区 C.沂蒙山区裸露的岩地

高中生物教案-群落的演替

第四章第四节群落的演替 一、教学目标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三、教学方法 对话法、讲述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设计: 学习过程学生 活动 教学说明 回顾群落水平研究的几个问题,引出群落的演替的学习。 案例引入:展示教材中的“问题探讨”的案例,分析案例: 1、火山为爆发前,该地区的所有生物是不是 群落? 2、开始长出小草、蜘蛛是否一个群落? 3、最后形成的小树林是不是原来的那个群 落? 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群落结构因此而发生了变化,一般不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后讲解演替的概念。回顾群落的结 构 分析讨论案例 学习发生在裸 岩上的演替,在 教师引导下,逐 回顾前一节的 内容,温故知新。 结合案例,引出 群落演替的概 念。

设疑:生物是如何在裸露的岩石上一步步定居的? 展示教材“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逐步层层分析: 思考讨论: 1、为什么在裸岩上首先定居的是地衣? 2、苔藓出现后,和地衣的种间关系是什么? 他们竞争的是什么?哪个有优势? 3、有机物增加,为什么微生物也增加? 4、出现草本后,草本、苔藓、地衣哪个竞争 阳光有优势? 5、从地衣阶段到苔藓阶段到草本植物阶段, 演替过程中土壤怎么变化?生物的种类 数量怎么变化?植物变化有什么特点? 6、灌木阶段群落已经相对比较稳定,还有没 有比灌木更有竞争力的植物类群? 7、在森林阶段,还能否找到地衣、苔藓、草 本、灌木? 小结:光裸岩石上发生的演替过程。 阅读思考: 讲解弃耕农田上的演替,提问: 1、与“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相比 较,分析共同点和不同点。 2、分析为什么两者的演替起点不同? 3、火山爆发后,裸岩上发生的演替还能 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吗?农田是人类 对自然群落进行改造的产物,在农田 上群落的演替能否恢复为原有的自然 群落呢?步分析讨论问 题。 学生回顾光裸 岩石上发生的 演替过程。 学习在废弃农 田上进行的演 替,思考讨论问 题。 归纳演替的两 种类型。 讨论践踏对草 地群落的影响。 利用学生已有的 知识,层层深入 地分析解决问 题。 锻炼学生比较分 析的能力。 学生归纳比较的 能力的锻炼。 讨论分析,合作 学习。从贴近学 生生活经验的事 例展开教学。

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方法及进展_1

第27卷增刊V ol 127,Sup 1广西农业生物科学Journal o f Guangx i A g ric 1and Biol 1Science 2008年6月June,2008 收稿日期:20080122。 基金项目:广西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X05119)。 作者简介:姚晓华(广西大学副教授,博士;E -mail:x hy ao@g xu 1edu 1cn 。文章编号:10083464(2008)增008405 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方法及进展 姚晓华 (广西大学农学院,广西南宁530005) 摘要:微生物多样性是指群落中的微生物种群类型和数量、种的丰度和均度以及种的分布情况。研究 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方法包括传统的以生化技术为基础的方法(直接平板计数、单碳源利用模式等) 和以现代分子生物技术为基础的方法(从土壤中提取DN A ,进行G+C%含量的分析,或杂交分析,或进 行PCR,产物再进行D GGE/T GG E 等分析)。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微生物研究方法的结合使用,为更全面 地理解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生态功能提供了良好的前景。 关键词:微生物多样性;生化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DN A 中图分类号:.Q 938115 文献标识码:A Advancement of methods in studying soil microbial diversity YAO Xiao -hua (Co llege of Ag ricultur e,G uangx i U niv ersit y,N anning 530005,China) Abstract:Species div ersity consist o f species richness,the total number of species,species ev enness,and the distribution of species 1Methods to measure microbial diversity in so il can be categ orized into tw o g roups:biochemica-l based techniques and m olecular -based techniques 1The fo rmer techniques include plate counts,sole carbon so urce utilizatio n patterns,fatty acid methy l ester analysis,and et al 1The latter techniques include G +C%,DNA reassociation,DNA -DNA hy br idization,DGGE/TGGC,and et al 1Ov er all,the best w ay to study soil microbial diversity w o uld be to use a variety of tests w ith differ ent endpoints and degr ees o f r esolutio n to o btain the bro adest picture possible and the most inform ation r eg ar ding the microbial co mmunity 1 Key words:microbial diversity;biochem ica-l based techniques,mo lecular -based techniques,DNA 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是微生物生态学最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微生物在土壤中普遍存在,对环境条件的变化反应敏捷,它能较早地预测土壤养分及环境质量的变化过程,被认为是最有潜力的敏感性生物指标之一[1] 。但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庞大,使得有关微生物区系的分析工作十分耗时费力。因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研究主要通过微生物生态学的方法来完成,即通过描述微生物群落的稳定性、微生物群落生态学机理以及自然或人为干扰对群落产生的影响,揭示土壤质量与微生物数量和活性之间的关系。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研究策略,揭示自然界各种环境中(尤其是极端环境)微生物多样性的真实水平及其物种组成,是微生物生态学各项研究的基础和核心,是重新认识复杂的微生物世界的开端。

《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1)(1)

生物群落的演替 引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教学过程 一、群落的演替的概念: 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演变现象,称为群落的演替。在演替过程中,群落往往会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演替是群落长期变化累积的体现,主要标志是群落在物种组成上发生了质的变化;或者是在一定区域内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逐步替代的过程。 1. 原生演替: 是指在从未有过生物生长或虽有过生物生长却被彻底消灭了的原生裸地中发生的生物演替。原生演替在水体环境和陆地环境中郁可以发生。 2.次生演替:当某个群落受到洪水、火灾或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干扰,该群落中的植被遭受严重破坏所形成的裸地,称为次生裸地。在次生裸地上开始的演替,称为次生演替。完全被砍伐或火烧后的森林、弃耕后的农田都会发生次生演替。引起群落发生次生演替的外界因素有火灾、洪水、病虫害、严寒等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其中人类活动是主要的,如过度砍伐、放牧、垦荒、开矿等造成的破坏。 二、影响生物群落的演替的因素: 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是群落演替的动力。在很多情况下,群落内的优势种群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使内部环境越来越不适于自身的发展,而为其他种群的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的动态变化是群落演替的催化剂。这些关系随着群落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改变而不断地进行调整。虽然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但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出现大的变动,如气温、洪水、干旱等,也常成为引发群落演替的重要条件。三、知识梳理 概念: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演变现象 概念 群落演替原生演替 举例: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学 分类灌木森林 概念 次生演替 举例:被砍伐、火烧后的森林、 弃耕后的农田发生的演替 内部因素:种内关系、种间关系https://www.doczj.com/doc/4a3120293.html, 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 外界因素:气温、洪水、干旱及人类的经济活动, 如放火烧山、砍伐森林、开垦土地、建造水库等。 1. 群落的演替是一个群落取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这个过程直到出现一个顶极群落才会中止。群落这种依次取代现象就叫演替。如:一块农田,如果人们不去耕耘和种植,任其自然发展,不用多久,就会长满各种野草。多年以后,农田又会发生变化,草本植物减少,各种灌木又繁茂地生长起来。再过若干年,一些高大的乔木也在这里生长起来,灌木又处于次要地位。经过漫长的时间,最终这块农田演变为一片森林。在不受外力的干扰情况下,它将成为一个非常稳定的森林群落,而不会被别的群落所取代,成为顶极群落。 1

污染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功能多样性测定方法

第26卷第10期 2006年10月生 态 学 报ACT A EC O LOGIC A SI NIC A V ol.26,N o.10Oct.,2006 污染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及 功能多样性测定方法 陈承利,廖 敏3 ,曾路生 (污染环境修复与生态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杭州 310029)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资助项目(2002C B4108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201026) 收稿日期:2005206227;修订日期:2006205220 作者简介:陈承利(1982~),男,浙江平阳,硕士,主要从事土壤环境化学与环境生态毒理学研究.E 2mail :clchen1982@1631com 3通讯作者C orresponding author.E -mail :liaom in @https://www.doczj.com/doc/4a3120293.html, or liaom inzju1@1631com Found ation item :The project was supported by National K ey Basic Research Support F oundation of China (N o.2002C B410804)and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 oundation of China (N o.40201026) R eceived d ate :2005206227;Accepted d ate :2006205220 Biography :CHE N Cheng 2Li ,M aster ,mainly engaged in s oil environmental chem istry and ecotoxicology.E 2mail :clchen1982@1631com 摘要:土壤微生物在促进土壤质量和植物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组成的多样性及其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壤质量。为了更好地了解土壤健康状况,非常有必要发展有效的方法来研究污染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分布以及行为等。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污染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功能多样性的测定方法,包括生物化学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现将它们的原理、优缺点、实用性及其发展动态作一阐述,同时指出结合这两种技术可为微生物群落分析提供一个更全面的、精确的方法。 关键词:污染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分子生物学;BI O LOG;P LFA ;PCR ;DNA 文章编号:100020933(2006)1023404209 中图分类号:Q143,Q938,S154 文献标识码:A Methods to measure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functional diversity in polluted soils CHE N Cheng 2Li ,LI AO Min 3,ZE NG Lu 2Sheng (MOE K ey Laboratory ,Environmental Remediation and Ecosystem H ealth ,College o f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s Sciences ,Zhejiang Univer sity ,Hangzhou ,310029,China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6,26(10):3404~3412. Abstract :S oil m icroorganisms ,such as bacteria and fungi ,play im portant roles in prom oting soil quality and im proving plant health and nutrition ,thus in fluencing terrestrial ecosystems.Increasing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such as spraw ling urbanizatio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pesticides utilization ,and pollutions from all sources ,can potentially affect soil m icrobial community com position and diversity ,leading to deterioration of soil quality and fertility.H owever ,it is yet to be determ ined how these changes in m icrobial diversity can in fluence surface and ground ecosystems.T o that end ,there is an acute need for reliable and accurate methods to study the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tax onomy of soil m icroorganisms.W ithout the development of effective methods for studying the m icrobial diversity ,distribution ,and behavior in polluted soil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m icrobial diversity ,as well as its im pact on soil health ,cannot be achieved. The determ ination of species diversity depends on several factors including the intensity of each species ,the total number of species present ,species evenness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pecies.M ethods to measure m 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functional diversity in polluted soil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w o groups ,i.e.,biochem ical 2based techniques and m olecular biological 2based techniques.T ypically ,diversity studies include the relative com parisons of communities across a gradient of stress and disturbance.W ith current techniques ,it is difficult to study true diversity due to lack of know ledge on com position and the techniques to determ ine the accuracy of the extraction or detection methods.T raditionally ,the analysis of soil m icrobial

苏教版必修三生物群落的演替作业

生物群落的演替 1.有关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原生演替,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 ?原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C.次生演替比原生演替所用的时间少,原因是次生演替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 D .原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2.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二者的起始条件不同 B ?农田被弃耕后,在自然状态下演替的起点是从一年生草本植物开始 C. 一般来说,原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D ?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内物种的多样性增加,能量减少 3.群落演替的一般过程是() A ?裸地形成T生物侵移、定居及繁殖T环境变化T物种竞争T环境变化T群落稳定和平衡 B ?环境变化T裸地形成T生物侵移、定居及繁殖T物种竞争T群落稳定和平衡 C.裸地形成T生物侵移、定居及繁殖T物种竞争T环境变化T群落稳定和平衡 D ?环境变化T裸地形成T物种竞争T生物侵移、定居及繁殖T群落稳定和平衡 4.群落演替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群落演替是群落自身发展的过程,不受外界因素影响 B .人类活动不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 C. 一般来说,群落的演替总是朝着物种逐渐增多、结构逐渐复杂的方向发展 D ?海洋生态系统中不会出现群落演替 5.我国在某些地区进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主要目的是() A .增加当地森林、草原等的面积 B .改变产业方向,提高经济效益 C.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增强对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 D.增加植被 6.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人类的许多活动在影响群落的演替 B .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之下 C.人类活动可以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 D .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不只是破坏性的 7.人类的下列活动,有利于群落向正面演替的是() A .围湖造田 B .过度放牧 C. 封山育林D .退草还耕 【能力提升】 &群落不断发展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着演替。下列关于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原生演替历程短、速度快 B .在正常情况下,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降低 C.在演替早期,群落中优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显著变化 D .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是次生演替的一个例子 9.在寒温带地区,一场大火使某地的森林大面积烧毁,在以后漫长时间中,在原林地 上依次形成了杂草地、以白桦为主的阔叶林、以云杉为主的针叶林,这种现象称为() A.物种进化B .外来物种入侵 C.群落演替D .垂直结构 10.下列关于演替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植物群落也像群落个体一样,有一个发生、发展到死亡的过程

土壤微生物研究进展

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年论文 题目植物与微生物关系研究进展 学生李春葳 指导教师王全伟副教授 年级 2009级 专业生物科学 系别生物科学系 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2年5月

论文提要 植物与其生长环境中的微生物关系密切,两者形成了植物—微生物共生体系统。植物影响着其周围及体内的微生物的群落结构,这些微生物又通过其生命活动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了解与认识植物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植物类型及植物根系分泌物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植物根际微生物、叶围微生物和内生菌(包括内生真菌、内生细菌以及内生放线菌)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等进行综述,并就其将来的研究方向做了展望。

植物与微生物关系研究进展 李春葳 摘要:植物与其生长环境中的微生物关系密切,两者形成了植物—微生物共生体系统。植物影响着其周围及体内的微生物的群落结构,这些微生物又通过其生命活动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了解与认识植物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植物类型及植物根系分泌物对微生物群落及其多样性的影响,植物根际微生物、叶围微生物和内生菌(包括内生真菌、内生细菌以及内生放线菌)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等进行综述,并就其将来的研究方向做了展望。 关键词:植物植物根际微生物内生菌叶围微生物 植物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主要包括植物与根际微生物的互作、植物与叶围微生物的互作、植物与内生菌的互作及植物对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等。植物与周围环境生物的相互作用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其中以植物与微生物的互作为重要形式之一。本文就植物类型及植物根系分泌物对微生物群落及其多样性的影响,植物根际微生物、叶围微生物和内生菌(包括内生真菌、内生细菌以及内生放线菌)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等进行综述,并就其将来的研究方向做了展望。 1植物根际有益微生生物与植物的关系 植物根际有益微生物主要指对植物生长和健康具有促进作用的土壤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可以通过一些途径,促进植物定植、生长和发育[1、2]。根据根际有益微生物主要作用可以将其分为植物根际促生微生物PGPM(plant growth promoting micribiology)和生防微生物BCA(biological control agents)2大类。 1.1植物促生微生物 植物促生微生物主要包括根瘤菌(Rhizobium)、菌根菌等。固氮微生物(自生固氮菌、联合固氮菌和共生固氮菌)可以通过固定大气中的N 从而增加植物对氮素的吸收。WuF 2 B发现,苗期海岛棉(Gossypium barbadense)接种自生固氮菌(Azotobacter sp.)、巴西固氮螺菌(Azospirillum brasilense)、多糖芽孢杆菌(Bacillus polymyxa)和根瘤菌后,其功能叶中氮、磷、叶绿素含量以及生物学产量均明显提高[3]。尽管固氮微生物在非豆科植物以外的其他植物根际所占比例很小(1%),但对某些植物来说其根际固氮微生物所固定的氮素对其生长来说仍是重要氮源[1]。有些植物根际促生微生物(主要是菌根真菌)可以通过影响植物根系形态及生理特征,如增加植物根系吸收面积、改变植物根系通透性从而影响植物对N、P、K的吸收[4]。陈洁敏等[5]研究表明,分别接种3种AMF(泡囊丛枝菌根真菌)的玉米(Zeamays)对氮和磷的吸收比未接种的玉米增加了41.14%~78.29%。一些植物根际促生微生物可以通过产生有机酸或酶一类的代谢产物作用于土壤中以螯合形式存在的营养元素,从而使其活化,特别是许多AM真菌对P直接进行活化,从而增加了土壤中植物可利用的P。也有研究表明,菌根可以增加植物对水分的吸收,从而提高植物的抗旱能力。

高中生物教案:群落的演替

高中生物教案:群落的演替 1、学习目标 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2、重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看”—知识经纬 演替的类型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导”—自主预习 1.生物的群落是一个系统群落的结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外 界条件的剧烈改变,仍类活动的干扰和破坏,原有生物群落会被破坏和干扰,一个群落会 逐渐被所替代,这样的过程称之为生物群落的演替。 2.生物群落的演替可分为两种类型和演替。初生演替 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来存在过植被后被彻底消灭了植被的地方发生 了演替。如、、或的生物群落的演替。 3.经过漫长而艰难的演替过程,裸岩地面上的演替过程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裸岩阶段→ 阶段→ 阶段→ 阶段→灌木阶 段→ 阶段,从而使物种进一步多样化,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变得进一步丰 富多样,会使群落系统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以上为初生阶段。 4.群落的次生演替是原来群落结构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一些生物种群被 了,又有一些种群占据原有种群的空间,使另一些生物种群了,经过一段 时间,最后使群落达到一个的阶段。例如在弃耕的农田上的群落演替就是 次生演替。在适宜的自然条件下,其大致过程是:弃耕的农田→草木植物阶段→ 阶段→森林阶段。但在干旱荒漠地区,也可能演替为或阶 段,而不能最后演替为森林阶段。 5.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的演替有着重大的影响,常常会改变生物群落的自然演替的和 ,破坏阻止或逆转生物群落的自然演替。 6.为了促进生物群落的自然演替,保持好自然环境,处理好经济发展 和、、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 国政府在一些破坏严重的地区,提出了伟大生态工程, 保持好生态环境。 【自我校对】 1.动态另一个群落 2.初生演替次生演替沙丘火山岩冰 川泥光裸岩地 3.地衣苔藓草本植物森林 4.消灭兴起

《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2)(1)

生物群落的演替 一、教学目标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三、板书设计: 一、演替 ㈠初生演替 ㈡次生演替 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四、教学过程: 〖引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2.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在火山爆发中,有些物种可能会绝灭;在恢复过程中外来新物种可能会进入。群落结构因此而发生了变化,一般不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板书〗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问题〗以“本节聚焦”的问题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演替的类型 〖学生活动〗学生带着“思考与讨论1”,阅读P79~P80,并完成“思考与讨论”。 〖提示〗1.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2.通过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起了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而苔藓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其结果是逐渐取代了地衣。 3.能找到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板书〗㈠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彻底消灭了的地方的演替。 ㈡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讲述〗我国东北科尔沁草原地区的农田,在弃耕后开始出现恢复演替,这是一种次生演替。耕作前的原始植被为贝加尔针茅草原,开垦后种了几年玉米,后因产量下降而弃耕。弃耕后的1~2年内以黄蒿、狗尾草、猪毛菜、苦荬菜等杂草占优势;2~3年后,黄蒿占优势;3~4年后,羊草、野古草、狼尾草等根茎禾草入侵,并逐渐占优势,进入根茎禾草阶段;7~8年后,土壤变坚实,丛生禾草开始定居,并逐渐代替了根茎禾草,恢复到贝加尔针茅群落。这一过程需要经历10~15年,根据耕作时期长短,土壤侵蚀程度,以及周围原始物种的远近而有所不同。 〖板书〗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学生活动〗学生带着“思考与讨论2”,阅读P81,并完成“思考与讨论”。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2019年3月20日 (考试总分:120 分考试时长: 120 分钟) 一、填空题(本题共计 5 小题,共计 20 分) 1、(4分)当前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已不再是每家每户以种地为生。绝大多数农村人选择外出打工,少数留守的青壮年劳动力有的开垦荒地变果林,有的改造洼地成鱼塘,以及在林中放养土鸡和野鸭等。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农村留守人口的减少与城市流动人口的增多,这种影响人口数量变动的因素称之为____________ ______。由于中国老年人口的增多,出生率不断降低,说明我国人口年龄组成有从___________型向__ _________型转化的趋势,所以全国性二胎政策放开。 (2)荒山、洼地经过改造成为果林、鱼塘,说明人类的活动能够使群落的演替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 __________________进行。 (3)生态学家不会以某一个或几个种群为单位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特征,试从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进行解释,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鱼塘中的一条食物链: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鳙鱼→乌鳢。输入鳙鱼的能量,一部分流入乌鳢,一部分储存在鳙鱼体内(未利用),其余能量的去向是___________和被分解者利用,鳙鱼给分解者的能量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部分。 2、(4分)随着海拔升高,某地的植被类型依次为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灌丛和草甸等。该地分布着多种动物。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该地某双子植物的种群密度可采用__________法,调查野兔的种群密度可采用____________ _法,调查土壤中某种小动物的种群密度可采用________________法。 (2)该地草甸、灌丛、真阔叶混交林的丰富度不同,丰富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___________结构,这种结构可以提高群落利用_________ _等资源的能力。 (4)若当地发生火灾,林木遭到严重破坏,第二年在烧焦的土地上长出了杂草,这属于群落的______ ______演替。 (5)某种小型食肉动物新迁入当地,一段时间内种群增长呈“J”型曲线,其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__ ________、__________等,其数学模型:Nt=N0λt中,λ值与增长率的关系是增长率=__________。 3、(4分)请回答下列有关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问题。 (1)图甲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第二营养级能量摄入后的去向,其中C代表_________。湖泊生态系统中,底栖动物与浮游植物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________。同一个蜂巢中蜜蜂居住的蜂房不同,不能体现 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某草原年初时野免数量为l 000只,年末时为l l00只,其中新出生200只,则野兔种群的年出生率为_____。水稻的均匀分布是_________水平上的研究。 (3)某生态系统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乙所示,曲线中表示种群增长最快的点是___点,图中K________(填“是”或“不是”)表示种群所能达到的最大数量。 4、(4分)鄂黄长江大桥下的湿地是由长江携带的泥沙长期淤积逐渐形成的,将该湿地由近水边到岸边分为光滩区、近水缓冲区、核心区等区域,如图5所示。据图回答问题: (1)该湿地群落的演替过程属于__________,从光滩区到核心区这几个区域的不同具体体现在空间结构的________方向上。区别核心区和近水缓冲区这两个群落的重要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5湿地剖面示意图 (2)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_____,调查核心区或近水缓冲区的芦苇种群数量最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描述芦苇种群数量变化时建立的数学模型应该是________。 (3)在统计不同区域的植物盖度(表示植被的茂密程度)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______。 (4)现在长江中下游不管是白鳍豚,还是普通的江豚的种群数量都在锐减,保护它们的根本措施是__ 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规划此区域,改造为江滩公园,这些活动会改变群落的发展方向,也可能会影响当地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 5、(4分)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圣天湖湿地公园是黄河中下游最大的国家级湿地保护区,具有蓄洪防旱、调节区域气候、控制土壤侵蚀、自然净化污水等功能,为白天鹅等多种动植物提供栖息地。请回答: (1)圣天湖湿地公园的建设过程中发生群落演替是__________演替,反映了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________和_________的进行。 (2)某同学欣赏了湿地公园中绿苇环抱、鸟语花香的美景后写出一篇优秀的作文,这反映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使用价值。 (3)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此湿地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荷花、芦苇、柽柳等,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 (4)经调査发现,该湿地公园中某植物近五年的种群数量接近“J”型增长,原因是_____。(至少答两点)若该植物为引进的外地物种,很可能会产生的后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单选题(本题共计 20 小题,共计 100 分) 6、(5分)下列有关群落的演替说法,正确的是 A.当外界环境条件不再发生变化时,群落的演替也将不再进行 B.人类活动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往往大于自然因素的影响 C.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都将形成森林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导学案+课时作业

第4节群落的演替 [学习目标] 1.群落演替的概念和类型。2.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知识点一演替的概念和类型 知识梳理 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01代替的过程。 2.类型 (1)初生演替 ②过程(以裸岩上发生的演替为例) 裸岩阶段→□04地衣阶段→苔藓阶段→□05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③特点:经历的时间□06长,速度□07缓慢。 ④影响因素:自然因素。 ⑤举例:沙丘、□08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2)次生演替 ②过程(以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为例) 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12小灌木→灌木丛→乔木→树林。 ③特点 a.经历的□13时间短,速度□14快。 b.具有一定方向性,预见性。 ④影响因素:人为活动较为关键。

⑤举例:火灾过后的草原、□15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等。 3.群落演替的结果 (1)演替方向: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 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16预见的或□17可测的。 (2)结构:一般生物种类□18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19越来越复杂。 (3)稳定性: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 变化,稳定性□20越来越高。 [问题思考] 1.初生演替为什么比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长? 提示:因为初生演替没有土壤条件,要经过漫长的地衣阶段和苔藓阶段,所以初生演替所经历的时间长。 2.所有群落都会演替到森林阶段吗?举例说明。 提示:不一定。群落演替主要受环境条件影响,还受人为因素影响,如果气候条件适宜,可能演替为森林;如果在干旱的条件下,群落的演替就很难形成树林,或许只发展到草木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 3.在森林阶段内,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灌木吗? 提示:能。群落演替中一些种群取代另外的一些种群,指的是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 典题分析 题型一演替的过程及类型分析 [例1](2015·全国卷Ⅰ)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 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解题分析]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过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大致要经历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

土壤微生物学论文

土壤微生物学论文 论文题目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因素以及对植物 群落影响的研究进展 学院:研究生院 专业: 年级: 姓名: 指导教师: 2012年3月8号

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因素以及对植物群落影 响的研究进展 摘要: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土壤有机物质分解和养分释放、能量转移等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人们对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深入及研究方法的不断改进,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 尤其是群落结构的研究工作逐渐受到生态学家的重视。本文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影响因素以及以微生物多样性在植物群落方面的作用为基础,探讨微生物群落在执行生态功能中的冗余现象。 关键词:微生物;群落结构;植物多样性 引言 土壤微生物主要指土壤中那些个体微小的生物体,主要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还有一些原生动物和藻类等。土壤微生物是影响土壤生态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 土壤微生物在土壤形成、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污染物质的降解和维持地下水质量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土壤中微生物个体微小, 数量多,土壤微生物分离和鉴定困难,土壤环境条件复杂等原因, 目前为止大约仅1~10%的土壤微生物被分离和鉴定,这些限制了对土壤微生物在陆地生态系统中重要作用的认识。虽然,对土壤微生物的认识有限,但这并没有影响它们在维护整个陆地生态系统稳定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日益深入,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土壤微生物结构与生态功能的关系,土壤微生物在维持土壤质量等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土壤学家、生态学家和微生物学家的关注. 土壤是微生物的主要存在场所,微生物在土壤养分转化与腐殖质形成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土壤生态系统是保证动植物生存、农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1],对全球的生态环境变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是土壤中的活性组分, 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和原生动物、病毒和小型藻类[2],每克土壤中栖息着大约100 亿个微生物[3]。土壤微生物群落对全球生态系统功能如养分转化、有机物的分解、土壤基本结构的维持、温室气体的产生、环境污染物净化的调节等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