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旧课标对比分析1

新旧课标对比分析1

新旧课程标准对比分析研究

一、课程标准整体的一些修订与变化

1.对数学的概念进行了回归性定义

《数学课程标准(送审稿)》和《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送审稿?和?实验稿?)都对?数学?进行了定义。

?实验稿?: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是过程

?送审稿?:?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是科学

2.基本理念由?三句话?改成那个了?两句话?

?实验稿?: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送审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数学教育的起点和终点的公平性;数学学习过程的差异性和个性化。

3.关于数学课程与教学的理念将原标准的六条合并为五条。

?实验稿?:关于数学课程——关于数学学科——关于数学学习——关于数学教学——关于数学评价——关于信息技术

?送审稿?:关于数学课程——关于课程内容——关于教学活动——关于学习评价——关于信息技术

其中提法上做了新的阐述:

数学课程——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课程内容——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

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习评价——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4.关于数学观的修改:

修改前: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修改后: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5.关于课程总目标中的修订,把原来的?双基?改为?四基?,原来的?两能?增加为?四能?。

?实验稿?:(1)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2)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4)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送审稿?:?(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

6.对课程目标动词及水平要求的设计基本保持不变,增加了目标动词的同义词。

?实验稿?:《标准》中不仅使用了?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而且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从而更好地体现了《标准》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

?送审稿?: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结果目标使用?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行为动词表述,过程性目标使用?经历、体验、探索?等行为动词表述(行为动词解释见附录1)

说明:1.在标准中,使用了一些词,表述上与上述行为动词同等水平的要求程度。这些词与上述行为动词之间的关系如下。

(1)了解

同类词有:知道,初步认识

(2)理解

同类词有:认识,会

(3)掌握

同类词有:能

(4)运用

同类词有:证明

(5)经历

同类词有:感受,尝试

(6)体验

同类词有:体会

7.对数学的四个学习领域的名称作适当调整

?实验稿?:在各个学段中,《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

?送审稿?:在各个学段中,《标准》安排了四个方面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8.对学习内容中的若干关键词的适当调整

?实验稿?: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

?送审稿?: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9.对学段目标做了重新表述和适当修改

?送审稿?:

第一学段(1-3年级)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理解常见的量;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能准确进行运算;在具体情境中,能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的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认识物体的相对位臵;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3)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

(1)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在从物体抽象出几何图形、想象图形的运动和位臵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2)能对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简单数据进行归类,体验数据中蕴涵着信息。

(3)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

(4)会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2)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够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感受数学活动的成功,能尝试克服困难。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尝试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知道应该尊重客观事实。

第二学段(4-6年级)

知识技能

(1)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上的数;理解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了解负数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理解估算的意义;掌握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能解简单的方程。

(2)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臵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体验简单图形的运动过程,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运动后的图形,了解确定物体位臵的一些基本方法;掌握测量、识图和画图的基本方法。

(3)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体验随机事件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4)能借助计算器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

数学思考

(1)初步形成数感和空间观念,感受符号和几何直观的作用。

(2)进一步认识到数据中蕴涵信息,发展数据分析观念;通过实例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

(3)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

(4)会独立思考,体会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

问题解决

(1)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运用一些知识加以解决。

(2)能探索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经历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4)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

情感态度

(1)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引导下,体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

(3)在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

(4)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言必有据等良好品质

10、关于内容标准方面的适当修改

(1)数与代数的修改

第一学段

①增加“知道用算盘可以表示多位数”,“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

②使一些目标的表述更加准确。例如将“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修改为“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参见例7)”。

第二学段

①增加的内容

增加“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增加“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增加“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增加“结合简单的实际情境,了解等量关系,并能用字母表示”。

②调整的内容:

将“理解等式的性质”,改为“了解等式的性质”

③使一些目标的表述更加准确和完整。例如将“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改为“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如3x+2=5,2x-x=3),了解方程的作用”。?会用等式性质解方程?改为?能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2)图形与几何的修改

第一学段

①删除的内容

删除“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并将相关要求放在第二学段。

删除“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并将相关要求放在第二学段。

删除“会看简单的路线图”,相关要求放入第二学段。

删除“体会并认识千米、公顷”,相关要求放入第二学段。

②降低要求

对于“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不要求给定一个方向辨认其余方向,降低要求为知道这些方向。

③使一些目标的表述更加准确和完整。例如将“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改为“能根据具体事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第二学段:

①删掉?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点?。

②增加?知道扇形?。

③使一些目标的表述更加准确和完整。例如将?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公式?改为?通过操作,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为定值,掌握圆的周长公式?。

(3)统计内容的修改

第一学段与《标准》相比,最大的变化是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包括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不要求学生学习?正规?的统计图(一格代表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以及平均数(这些内容放在了第二学段)。

第一学段:

①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包括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删除?象形统计图、一格代表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平均数?的内容,相关要求放在了第二学段。

②删除?知道可以从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中获取数据信息?。

③删除?不确定现象?部分,相关要求放在了第二学段。

第二学段与《标准》相比,在统计量方面,只要求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不要求学生学习中位数、众数(这些内容放在了第三学段)。

加强体会数据的随机性。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主要是依靠概率来体会随机思想的,《标准(送审稿)》希望通过数据分析使学生体会随机思想。

第二学段:

①删除?中位数?、?众数?的内容,相关要求放在了第三学段。

②删除?体会数据可能产生的误导?。

③降低了?可能性?部分的要求,只要求学生体会随机现象,并能对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做定性描述,定量描述放入第三学段。

加强体会数据的随机性

(4)概率内容的修改

第一学段、第二学段的要求降低。在第一学段,去掉了《标准》对此内容的要求。第二学段,只要求学生体会随机现象,并能对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做定性描述。

明确指出所涉及的随机现象都基于简单随机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是有限的、每个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相同的。

(5)综合与实践的修改

统一了三个学段的名称,进一步明确了其目地和内涵。

?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

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新、旧课标对比分析

旧标准新标准分析

第一部分

前言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

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

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20世

纪中叶以来,数学自身发生了巨大的变

化,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使得数学

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

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数学可以帮助人

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

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

当的选择与判断,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

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数学作

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

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

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

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

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

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

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

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

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

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

和发展。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

科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

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

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

各个方面。数学作为以于客观现象抽象概

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

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

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

用。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

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

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

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

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

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

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

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

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

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

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

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

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等方面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

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

础。

从?旧标准?

的?数学是过程?

到?新标准?的?数

学是科学?,?新标

准?对数学的实质

定位更准确。

明确定位了数

学的工具性,?新标

准?指出:?数学作

为以于客观现象抽

象概括而逐渐形成

的科学语言与工

具……推动着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素养是现代社

会每一个公民应该

具备的基本素

养。……更要发挥

数学在培养人的思

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方面的不可替代的

作用。?

?新标准?对

?课程性质?单独

展现,强调?义务

教育的数学课程能

为学生未来生活、

工作和学习奠定重

要的基础。?

一、基本理念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4.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

二、课程基本理念

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

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

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

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

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

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

反映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

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

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

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

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

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

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

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

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

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

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

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

者。

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

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

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

?新标准?强

调数学课程在义务

教育阶段的培养目

标是?适应学生个

性化发展的需要,

使得:人人都能获

得良好的数学教

育,不同的人在数

学上得到不同的发

展。”

?新标准?去掉

了?旧标准?的第

二条,并将?旧标

准?第三条作了重

大修改,强调:?数

学思想方法??课程

内容的呈现应注意

层次性和多样

性。?。

?新标准?对数

学教学活动阐述更

加详尽明确,强调:

?教学活动是师生

积极参与、交往互

动、共同发展的过

程。有效的教学活

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5.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6.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

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主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

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

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

都是学习数学和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

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

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

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

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

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

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

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

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4.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

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

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目标多

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既要关注

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

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

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

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5.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

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

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

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

动是学生学与教师

教的统一??数学

教学活动,特别是

课堂教学应激发学

生兴趣,调动学生

积极性,引发学生

的数学思考,鼓励

学生的创造性思

维;要注重培养学

生良好的数学学习

习惯,使学生掌握

恰当的数学学习主

法。学生学习应当

是一个生动活泼

的、主动的和富有

个性的过程。认真

听讲、积极思考、

动手实践、自主探

索、合作交流等,

都是学习数学和重

要方式。学生应当

有足够的时间和空

间经历观察、实验、

猜测、计算、推理、

验证等活动过程。?

?注重启发式和因

材施教?

把学习评价的

主要目的修改为

?过程和结果?比

?历程?更明朗;

?更要?修改为?也

要?,明示?结果?

与?过程?、?学

习的水平?与?情

感与态度?无轻重

之别。

?新标准?强调

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二、设计思路

(一)关于学段

为了体现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整体性,《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通盘考虑了九年的课程内容;同时,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

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

(二)关于目标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结合数学教育的特点,《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

《标准》中不仅使用了“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而且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从而更好地体现了《标准》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

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

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

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

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

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

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三、课程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设计,充分

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

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充

分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实

质;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

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

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

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按以上思路具体设计如下。

(一)学段划分

为了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

性,本标准统筹考虑九年的课程内容。同

时,根据学生发展的生理特征,将九年的

学习时间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

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

段(7~9年级)。

(二)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

目标和学段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

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加以阐

述。

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

目标。结果目标使用“了解”“理解”“探

索”等行为动词表述(行为动词解释见附

录1)

信息技术应?注重

实效??有效地改进

教与学的方式??使

学生乐意并有可能

投入?

?新标准?新增

?设计思路?描述。

与?课程基本理念?

第二条有重复之

嫌。

?新标准?将

?旧标准?的?解

决问题?改为?问

题解决?,旨在减少

对?解决问题?这

个词的歧义化理

解。

?新标准?将

?旧标准?的?刻

画知识技能的目标

动词??刻画数学

活动水平的过程性

目标动词?整合为

了?结果目标使用

知识技能目标了解(认识)能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能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或意义);能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出这一对象。

理解能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能明确地阐述此对象与有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掌握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运用到新的情境中。

灵活运用能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合理地选择与运用有关的方法完成特定的数学任务。

过程性目标经历(感受)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初步的经验。

体验(体会)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

探索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或与其他对象的区别和联系。

(三)关于学习内容

在各个学段中,《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应用”四个学习领域。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

(三)课程内容

在各学段中,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

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

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其中,“综合与

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

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

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

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

现实问题的能力。

“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有:数的认

识,数的表示,数的大小,数的运算,数

量的估计;字母表示数,代数式及其运算;

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

“图形与几何”的主要内容有:空间

和平面基本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性质、分

类和度量;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

相似和投影;平面图形基本性质的证明;

运用坐标描述图形的位置和运动。

“统计与概率”的主要内容有:收集、

整理和描述数据,包括简单抽样、整理调

查数据、绘制统计图表等;处理数据,包

括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

差等;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推

断;简单随机事件及其发生的概率。

“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

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在

‘了解’‘理解’‘探

索’等行为动词表

述?

?新标准?去掉

?综合与实践应

用?中的?应用?

两字,不妥。

?新标准?增添

了?数与代数??图

形与几何??统计与

概率??综合与实

践?的主要内容描

述,旨在让广大教

师对课程内容明朗

化。

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符号感主要表现在: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

空间观念主要表现在:能由实物的形状想像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像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

统计观念主要表现在: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能通学习活动中,学生将综合运用“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

方法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

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可以在课堂

上完成,也可以课内外相结合。提倡把这

种教学形式体现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

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

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

型思想。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

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

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

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

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

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

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

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

结论具有一般性。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

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

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

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

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

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

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

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

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

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

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

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

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数据分析观念包括:了解在现实生活

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

据,通过分析作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

较之?旧标准?,

?新标准?对?数

感?的描述令人模

糊,操作迷茫。

?新标准?对

?符号意识?描述

更准确、全面。但

?符号感?改成?符

号意识?,似有降低

要求之嫌,没必要

改。

?新标准?新增

?几何直观?描述,

突出几何直观的重

要作用。

?统计观念?改

为?数据分析观

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决策,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对数据的来源、处理数据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质疑。

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推理能力主要表现在: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

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

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

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

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

可能从中发现规律。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

心。

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

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

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

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于整个数学

学习过程中。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

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

维方式。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

理,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

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断某些

结果;演绎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包括定

义、公理、定理等)和确定的规则(包括

运算的定义、法则、顺序等)出发,按照

逻辑推理的法则证明和计算。在解决问题

的过程中,两种推理功能不同,相辅相成;

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演绎

推理用于证明结论。

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

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

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

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

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

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

果的意义。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初

步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

应用意识。

应用意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

面,有意识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

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

的问题;另一方面,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

涵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

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

念?,且描述更全

面,明确指出?数

据分析是统计的核

心。”

?新标准?新增

?运算能力?描述,

旨在强调在基础教

育中运算能力的基

础性。

?新标准?新增

?模型思想??创新

意识?描述,?创新

意识?的培养,把

着了未来人才需求

的脉搏。

为了体现数学课程的灵活性和选择性,《标准》在内容标准中仅规定了学生在相应学段应该达到的基本水平,教材编者及各地区、学校,特别是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愿望及其发展的可能性,实施因材施教。同时,《标准》并不规定内容的呈现顺序和形式,教材可以有多种编排方式。

(四)关于实施建议

《标准》针对教学、评价、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提出了建议,供有关人员参考,以保证《标准》的顺利实施。为了解释与说明相应的课程目标或课程实施建议,《标准》还提供了一些案例,供参考。予以解决。在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中都应

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综合实践活动是

培养应用意识很好的载体。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

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

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

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

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

是创新的重要方法。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

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

终。

?新标准?删掉

?……《标准》并

不规定内容的呈现

顺序和形式,教材

可以有多种编排方

式。?,令人费解!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

生能够:

●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

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

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

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

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

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

学的意识;

●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

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

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

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

分发展。

一、总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

能:

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

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

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

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

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

问题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

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

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

度。

?新标准?重提

?基础知识、基本

技能?,旨在强调基

础教育的?基础

性?。

具体阐述如下:

知识与技能

●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数学思考

●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解决问题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总目标从以下四个方面具体阐述:

知识技能

●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

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

能。

●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运

动、位置确定等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的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利

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过程,掌握

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积累综合运用数学

知识、技能和方法等解决简单问题的数学

活动经验。

数学思考

●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初步

形成几何直观和运算能力,发展形象思

维与抽象思维。

●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发展数据分析观

念,感受随机现象。

●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

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

绎推理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

思维方式。

解决问题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

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

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

力。

●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

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

创新意识。

●学会与他们合作交流。

●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新标准?强化

数学?建模意思?。

?新标准?删除?物

体?一词,何意?

?新标准?删除?提

出问题?一词,不

妥。

?新标准?将?旧

标准?前三条中的

?并能解决简单的

问题?,归到?参与

综合实践活动?中

实施,有?学?与

?用?不同步之嫌,

降低了学生学习数

学的兴趣。

将?旧标准??数

学思考?前两条合

二为一,增加?初

步形成几何直观和

运算能力?。

将?统计观念?

修改为?数据分析

观念?,新增?感受

随机现象?,内容更

具体。

新增

●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与态度

●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

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以上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二、学段目标

第一学段(1~3年级)

知识与技能

● 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内的数、小数、简单的分数和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

● 经历直观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获得初步的测量(包括估测)、识图、作图等技能。

● 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

数学思考

● 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字信

情感态度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

求知欲。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

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

●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

●形成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严谨求实的

科学态度。

总目标的这四个方面,不是相互独立

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

的有机整体。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组织

中,应同时兼顾这四个方面的目标。这些

目标的整体实现,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

育标志,它对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

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数学思考、问题解决、

情感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学习,

知识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三个目

标的实现。

二、学段目标

第一学段(1~3年级)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

程,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分数

和小数;理解常见的量;体会四则运算的

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能准确进行

运算;在具体情境中,能选择适当的单位

进行简单的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

何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

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

轴对称现象;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

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3.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

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

1.在运用数学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

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

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在从物

对?旧标准?第三、

四条整合修改为三

条,突出强调?合

作交流??形成坚持

真理、修正错误、

严谨求实的科学态

度。?

提高了要求

降低了要求

降低了要求

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与类比。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问题解决

●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情感与态度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 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第二学段(4~6年级)

知识技能

● 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及简单数量关系的过程,认识亿以内的数,了解分数、百分数、负数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会解简单的方程。

● 经历探索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运动和位置关系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能对简单图形进行变换,能初步确定物体的位置,发展测量(包括估测)、识图、作图等技能。

● 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掌握一些数据处理技能;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计算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数学思考

● 能对现实生活中有关的数字信息作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想象图形的运动和

位置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2.能对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简单数据

进行归类,体验数据中蕴涵着信息。

3.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一

些简单的猜想。

4.会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

法。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

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2.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

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

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

过程。

4.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

心,能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感受数学活动中的

成功,能尝试克服困难。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

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尝试对别人的

想法提出建议,知道应该尊重客观事实。

第二学段(4~6年级)

知识技能

1.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

程,认识万以上的数;理解分数、小数、

百分数的意义,了解负数的意义;掌握必

要的运算技能;理解估算的意义;能用方

程式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能解简单的方

程。

2.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

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

特征;体验简单图形的运动过程,能在方

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运动后的图形,了解

确定物体位置的一些基本方法;掌握测

量、识图和画图的基本方法。

3.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

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体验

随机事件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4.能借助计算器解决简单的应用问

题。

数学思考

1.初步形成数感和空间观念,感受符

号和几何直观的作用。

2.进一步认识到数据中蕴涵着信息,

发展数据分析观念;通过实例感受简单的

新增

新增

降低了要求

多处提?尝试?。

降低了要求

从?亿以内?到

?万以内?,降低了

要求

要求更明确

?新标准?删掉了

?游戏规则的公平

性?,尊重了科学。

出合理的解释,会用数、字母和图表描述并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简单问题。

●在探索物体的位置关系、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设计图案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

问题解决

●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

●能借助计算器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

●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

●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

情感与态度

●对周围环境中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具有好奇心,能够主动参与教师组织的数学活动。

●在他人的鼓励与引导下,能积极地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有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对自己得到的结果正确与否有一定的把握,相信自己在学习中可以取得不断的进步。

●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并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

●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推断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对不懂的地方或不同的观点有提出疑问的意识,并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发现错误能及时改正。随机现象。

3.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

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

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与结果。

4.会独立思考,体会一些数学的基本

思想。

问题解决

1.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

单的数学问题,并运用一些知识加以解

决。

2.能探索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

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

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4.能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判断

结果的合理性。

情感态度

1.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相关

的信息,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引导下,体验克服

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相信自己能够学

好数学。

3.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

4.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言

必有据等良好品质。

要求不如?旧标

准?清晰

从?试图寻找?

到?了解?,对?解

决问题方法的多样

性?的掌握降低了

难度

本部分分别阐述各个学段中“数与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课程内容)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内容标准。

“数与代数”的内容主要包括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它们都是研究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可以帮助人们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更准确、清晰地认识、描述和把握现实世界。

“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它通过对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刻画,来帮助人们作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

“实践与综合应用”将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内容结构表

第一学段(1~3年级)

一、数与代数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学习万以内的数、简单的分数和小数、常见的量,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探索并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应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繁杂计算和程式化地叙述"算理"。

(一) 具体目标

1.数的认识

(1)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

和位置。

(2)认识符号<,=,>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万以内数的

大小。[参见例1]

(3)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4)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参见例2和例3](5)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小数和简单的分数。

第一学段(1~3年级)

一、数与代数

(一)数的认识

1.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内数的意

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用数表

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理解各数位

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知道用算盘可以表

示多位数(参见例1)。

3.理解符号﹤,﹦,﹥的含义,能用

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参见例

2)。

4.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并

能进行估计(参见例3)。

5.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和

分数,能读、写小数和分数。

6.能结合具体情境比较两个一位小

数的大小,能比较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

新增

新增

新增

新旧课标对比

新旧课标对比 2001版课标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1)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2)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3)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2011版课标 1.史前时期 ●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知道炎帝、黄帝的传说故事,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 2001版课标 (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1)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2)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 (3)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4)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5)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6)以司母戊鼎等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7)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2011版课标 2.夏商周时期 ●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 ●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2001版课标 (三)统一国家的建立 (1)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2)知道陈胜吴广起义。 (3)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4)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5)知道华佗、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等名医名著。 (6)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主要史实。 2011版课标 3.秦汉时期 ●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知道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知道秦朝的灭亡和西汉的建立。

最新版与200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的区别

2011年版与200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的区别 ——摘自自己的《教师博客》 对于2011年版数学新《课标》的解读,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个人比较欣赏十里中心学校长江小学陈庆发老师的解读: 2001年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问世,取代了使用近五十年的《教学大纲》。2011年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是以2001年版为蓝本经过修改而成的。与之相比,修改稿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具体变化有十个方面: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数学观的变化,基本理念的变化,理念中新增加的提法,“双基”变“四基”,设计思路的修改,四个领域名称的变化,主要的关键词的变化,课程目标的修改,内容标准的修改。 一、关于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 总体框架基本没变,都是四个部分。实验稿: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修改稿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两

个部分,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增加了课程基本性质。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 数学观的变化是“三句”变“四句”。 实验稿: *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修改稿:

新旧课程标准对比

对比内容新课标旧课标第 一部分前言一、 课程性质 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 学中创设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有 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在 观察、实验和交流讨论中学习化学知识, 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 识,使其在面临和处理与化学有关的社会 问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思考和判 断。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 程应该体现启蒙性、基础性。 一方面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 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 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 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 简单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 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逐步认 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 有关的社会现象。 二、 课程基本理 念 4.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 科学探究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相互联 系和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学习科 学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培养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为学生创设体现化学、技术与社 会相互关系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初步了解 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化 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 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发挥的重大作用,相信 化学必将为创造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做出 重大的贡献。 4.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 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 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 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 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 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 意识和能力。 5.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 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 献,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

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相信化学为实现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将继续发挥它的重大作用。 第第二 部分 课程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 4.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初步学会设计并能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4.增强安全意识,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4.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能设计并能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4.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科学探究 一级主题 二级主题 一级主 题 二级主 题 科 学 探 究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科 学 探 究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

解读03 新旧课程标准内容比较——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解读-物理小金刚系列

解读03 新旧课程标准内容比较 (一)课程性质 版本具体内容 2003年版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 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 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2017年版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 ?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 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 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 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文文章的 能力;同时,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 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理解文化多样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使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语文 素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人文素养,为终身学习和全面而有个性 的发展奠定基础,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发挥应有 的作用。 1.新版课标进一步明确了语言文字的重要地位,指出语言文字不仅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2.新版课标新增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及育人功能的具体阐述; 3.新版课标对高中语文课程性质不仅保留了旧版课标中对语文素养、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终身学习、个性发展等的要求,还提出了对传承和发展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新要求。

新旧课标区别

小中大引用推荐编辑只看复制 新旧课标对比 新旧课程标准对比分析研究 一、课程标准整体的一些修订与变化 1.对数学的概念进行了回归性定义 《数学课程标准(送审稿)》和《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送审稿”和“实验稿”)都对“数学”进行了定义。 “实验稿”: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是过程 “送审稿”:“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是科学 2.基本理念由“三句话”改成那个了“两句话” “实验稿”: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送审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数学教育的起点和终点的公平性;数学学习过程的差异性和个性化。 3.关于数学课程与教学的理念将原标准的六条合并为五条。 “实验稿”:关于数学课程——关于数学学科——关于数学学习——关于数学教学——关于数学评价——关于信息技术 “送审稿”:关于数学课程——关于课程内容——关于教学活动——关于学习评价——关于信息技术 其中提法上做了新的阐述: 数学课程——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程内容——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习评价——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17版-新旧课程标准对照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17版-新旧课程标准对照

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与旧版本对照版一、课程的基本理念的不同 新课标的理念旧课标的理念 1.课程宗旨:高中数学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高中数学课程内容体现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数学学科的特征、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依据数学课程目标,特别是数学 1.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 2.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 3.倡导积极主

核心素养,精选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安排上,注重处理好数学核心素养与课程内容、过程与结果、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注意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还关注与义务教育课程的衔接。 3.教学活动:高中数学教学活动的关键是启发学生学会数学思考,引导学生会学数学、会用数学。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深入挖掘数学的育人价值,增强数学教学的育人功能。树立以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意识与教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4.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5.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6.与时俱进地认识“双基” 7.强调本质,注意适度形式化 8.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9.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10.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

学意识,将核心素养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落实“四基”,培养“四能”,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四基”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四能”指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习评价:评价的依据是相应学习阶段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高中英语新旧课标对比分析及心得体会

新旧课标的对比分析及心得体会 作为指导各学科教、考、评的纲领性文件,新课程标准的发布自然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作为一名从事高中英语教学的一线教师,应该及时针对颁布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部分内容变化进行教学上的更新与改进,读过新课标后,我有了以下的粗浅理解。 一、课程设置变化 2003高中英语课程标准采取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模式,而2017课程标准采用的则是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设置模式。 这一变化进一步优化了高中英语课程结构,丰富了课程内容,有利于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张扬个性,发挥优势。 二、课程结构变化 2003标准以目标分级的方式设计课程,基础教育英语共分为九个能力级别,高中阶段设有六到九级,其中七级为所有高中学生的毕业要求,八级和九级仅供有兴趣和有潜能的学生选修。必修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英语语言能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灵活多样的学习策略及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选修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就业选择、升学深造以及个人的兴趣和发展的需求。而2017新标准则以三级水平来划分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四项核心素养各要素的发展。其中必修课程为全修全考,旨在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共同基础;选择性必修课为选修选考,旨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选修课为选而不考或选而备考,旨在为学生就业或高校录取提供参考。 2003课标必修课程共计10个学分,按模块1-5的顺序开设,每个模块2个学分、36学时(每周4课时),学生修满10个学分,达到7级目标即符合英语学科高中毕业要求。2017新课标必修课程共计6学分,必修课程为全体学生必 须学习的课程,旨在构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共同基础,也是所有学生必须达到的英语学业质量水平。选择性必修课程共计8学分,供有兴趣和升学考试需求的学生选修,与必修课形成递进关系,学生完成选择性必修课程的8个学分后,方能参加高考。而选修课程则为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的课程。选修课程可以是国家设置的课程,也可以是学校根据校情开设的校本课程。 2017新课标课程结构变化用意非常明显,既希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学科 知识基础,又希望能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接受高等教育和规划职业提供准备。这种变化体现了新课标尊重学生个性、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教育思想。 三、课程内容变化 2003课程标准英语课程内容包含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 略和文化意识五个要素。而2017新课标的英语课程内容则包含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六个要素。新旧对比,发现新课标课程内容多了主题语境和语篇类型,文化意识则被修改成了文化知识。这种变化表明,今后的英语教学将更加注重真实语境下的语言教学,语料也将更加丰富多样。文化知识要求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汲取文

小学数学新旧课标对比

小学数学新旧课标的对比 我从网上搜集到小学数学新旧课标的对比,以便大家共同学习! 1.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 原来的“三句话”: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现在的“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修订后与过去的提法相比:有更深的意义和更广的内涵,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有更强的时代精神和要求(公平的、优质的、均衡的、和谐的教育。)“6条”改“5条”: 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原《标准》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原课标: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评价——信息技术 ●修改后: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 2.理念中新增加的提法: ●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什么 ●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 ●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 ●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注重启发式 ●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 ●处理好评价中的关系 ●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原课标: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标修改稿: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学观: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中最需要考虑的是什么?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

新旧课程标准数学对比

1. 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 原来的“三句话”: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现在的“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修订后与过去的提法相比:有更深的意义和更广的内涵,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有更强的时代精神和要求(公平的、优质的、均衡的、和谐的教育。) “6条”改“5条”: 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原《标准》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原课标: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评价——信息技术 ●修改后: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 2.理念中新增加的提法: ●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什么 ●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 ●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

●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注重启发式 ●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 ●处理好评价中的关系 ●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原课标: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标修改稿: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物理新旧课标对比

问题:《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 年版)》整体框架及‘物质’的要求及其案例解读”中廖老师指出“物质”这部分内容在新的“课标”和旧的“课标”中要求有一些区别,请举出一个实例,并说说对于新课标修改的理解。 关于物质这个一级主题,总体来看,在新的课标和旧的课标中有一定的区别。 一、加强了实验。比如说关于固体、液体的密度,专门有实验要求,还有关于物体的属性、弹性、导热性、电磁性等等,都是通过实验来了解这些物体的属性。 二、加强与生产生活的联系,旧的课标里就非常注重STS 观念的渗透,在新的课标里关于STS 观念渗透更加加强了。 三、明确具体要求的,比如说物态变化,这个以前我们提的是熔点、沸点,现在我们提出凝固点、放热过程、吸热过程等等,这些就比较明确的要求了。 四、归类合并的。比如物质的形态和变化,在旧的课标里有六条要求,但在新的课标里只有四条要求,也就是说中间有两条要求移位到其他的条目中合并了。 我学习新的课标后,体会很多,总结起来,有这么两点,请老师们批评指正。 一、新的课标对初中物理教学给与了更明确的指导性。比如说,要求学生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这个实验,旧的课标并没有提到过,

可是在我们天津近几年的中考试卷中,这个实验考过不下三次,在初三学生物理实验考查中,这也是其中必做的一个实验,可见,这个实验是很重要的。现在在新的课标里,对这个实验有了明确的要求,这让我们一线的老师在实际教学中有了依据,消除了困惑。 二、调整内容,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删除了学生在小学就学过、到初中并没有知识的进一步提升的知识,比如删除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删除了初中生感觉有难度到高中还要重点学习的知识,比如知道波速、波长和频率的关系,去掉关系,改为知道波速、波长和频率。

解读03新旧课程标准内容比较——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解读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1 (一)课程性质 版本 具体内容 2003年版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 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高 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 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2017年版 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 ?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 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 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 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文文章的 能力;同时,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 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理解文化多样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使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语文 素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人文素养,为终身学习和全面而有个性 的发展奠定基础,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发挥应有 的作用。 1.新版课标进一步明确了语言文字的重要地位,指出语言文字不仅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2.新版课标新增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及育人功能的具体阐述; 3.新版课标对高中语文课程性质不仅保留了旧版课标中对语文素养、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终身学习、个性发展等的要求,还提出了对传承和发展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新要求。

新旧课程标准对比

一、课程标准整体结构的变化 从课程标准的结构来看,2017版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新增了学科核心素养、课程结构、学业质量三个重要的部分,同时课程标准还围绕核心素养和教学评价给予了相关案例,帮助高中数学老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更好地落实新课程标准。 二、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的变与不变 (一)课程性质 在2017年课程性质中明确了数学课程的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强调了高中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后普通高级中学的主要课程,具有基础性,选择性和发展性,必修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构建共同基础,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成长需求,提供多样性的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高中数学课程,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创造条件。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两版课程标准的核心指导思想均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相较于实验版课标着重强调教师注重学生能力发展转变为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倡导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并在教育过程中强调重视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数学核心素养水平的达成。 三、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的变与不变 (一)学科核心素养 与实验版课程标准相对比,可以发现,2017年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数学区别与其它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 并强调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思维品质、关键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是在数学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这些数学核心素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融,是一个有机整体。 (二)课程目标 (1)由原来是“双基”转变为“四基”与“四能”。 提出通过高中数学课程学习学生进一步学习,以及未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提高,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由提高数学能力转变为发展数学素养 在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发展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等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四、课程结构的变与不变

新旧课标对比

小学英语新旧课标的对比与分析 通过认真学习2011年修订的英语课程标准,经过仔细的对比学习,不难发现,从2001年的标准到2011年的修订标准,有许多提升和具体化的要求。10年的小学英语教学,成长发展得很迅速。我通过学习,我发现有以下几点异同: 一、课程改革的重点和性质 10年的小学英语课程发展已颇有成效,已经逐步改变了语法中心的教学模式,逐步稳定地向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并且修订版首次界定了英语课程的性质为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强调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加强人格品质和道德情操的修养。 二、理念更科学 同样都是六个理念,但新课标,更强调:整体设计目标,充分考虑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保证英语课程的整体性,渐进性,更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更强调课程资源的丰富,拓展学习的渠道,这说明已经有一定的资源基础了。 1. 由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转向注重素质教育,体现语言学习对学 生发展的价值。 同样都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但新课标提出语言学习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语言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学习一门外语能够促进人的心智发展,有助于学生认识世界的多样性,在体验中外文化的异同中形成跨文化意识,增进国际理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社会的责任感和创新意识,提高人文素养。 2.由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转向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的 不同 特点和个体差异。 都提出教育要面向全体,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明确英语课程应成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构建知识、发展技能、拓展视野、活跃思维、展现个性的过程。 因为个体存在差异,因此要最大体现限度地满足个体需求,尽可能获得最大化的整体教学效益。 3.由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转向整体设计目标,充分考虑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 在强调整体性的同时,新课程关注到了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 4.由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转向强调学习过程,重视语言学习的实 践性和应用性。 同时强调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即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但新课标同时提出倡导采用既强调语言学习过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语言教学途径和方法,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强调语言的应用性。 5.由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转向优化评价方式,着重评价学生的综 合语言运用能力。 新课标强调要通过多元优化的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水平,并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跨文化意识和

新旧课标对比解读

品德与生活新旧课标对比解读 (一)新课标对教师的角色给予了多种定位 新旧课标中都提出:教师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要转变为儿童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但旧课标中只提出了这三个概念,没有具体的描述,导致我们不清楚这样的角色该如何实现,而新课标对于“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这三个名词给予了准确的定位,让我们更加清晰自己该做什么。 1、新课标要求教师是努力为儿童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的支持者,针对这一内涵,我们觉得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实现: (1)为儿童探究问题营造开放性环境这一点在旧课标中已经有要求,我就不举例说明。 (2)为儿童探究问题创设支持性条件以前的课堂中,我们也会有意识给学生参与讨论、表演的机会,表面上看起来就是对学生学习的支持,但却忽略了自己是“支持者”的角色。要成为儿童探究问题的支持者,我们就应该善于开发和提供各种除教科书之外的课程资源,可以以我们自身为主,也可以发动学生和家长的参与。如:《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一单元中“在爸爸妈妈关心下成长”一课,我们就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自己小时候用过的物品,在课堂上拿一些自己的宝宝出生时穿的小衣服、小鞋子、小帽子、小奶瓶等,让学生用这些物品跟现在的自己比一比,很快就能跟学生产生共鸣。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出问题:通过刚才的比比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你们从一个小不点长成现在这么高,这里面是谁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呢?在学生讨论的同时,还可以讲讲自己身为母亲或父亲的过程,让学生们体验父母亲是如何关爱孩子的成长的。 2、新课标要求教师应该是在参与儿童活动的过程中,引导活动向正确方向发展,带领儿童向着课程目标前进的指导者,针对这一内涵的提出,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1)发挥好引导和激励学生的作用这一点在旧课标中已经有要求,我就不举例说明。(2)发挥好深度质疑的角色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多角度地思考和探究问题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就要求教师扮演好深度质疑的指导角色。如:在教学《游戏快乐》这一主题活动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做中悟:怎样玩得愉快”的活动。将学生分成三个组,到操场上开展游戏活动。有的玩跳绳,有的玩丢手绢,有的玩老鹰捉小鸡。游戏过后,就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在游戏活动中怎样玩得愉快?这时,学生肯定很乐意与大家分享自己游戏中的快乐,以前的课堂,我们也会认为引导学生分享了自己的快乐就达成教学目标了。而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发挥好深度质疑的指导角色,教学就会不一样了。我们就应当学生分享完快乐后,扮演活动者发言质疑:“我觉得玩跳绳的时候,不排队抢着跳才过瘾。”“我可以把其他人都赶走,一个人玩就不用跟别人抢了。”类似这样的质疑,其实恰恰是现实中学生游戏时会出现的情况,我们将这些情况以深度质疑的方式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遵守游戏规则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理解怎样才有可能真正玩得有意思。 3、新课标要求教师是与儿童共同进行活动的合作伙伴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合作伙伴关系主要体现在师生共同提出探究问题和学生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如:在教学《春天在那里》这一主题活动时,我们可以开展“我的发现”交流会。以前的课堂中这样的交流会也比较多,可能

高中思想政治新旧课程标准

高中思想政治新旧课程标准 比较分析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 高中思想攻治课程改革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 这次课程改革是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 实验稿 )》(以下简称新《课标》)的正式颁布为标志的。新《课标》自始至终貫穿着全新的教育理念 , 它与旧《课标》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下面, 笔者对新旧《课标》从指导思想、结构体系、课程框架、课程目标、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等七个方面作一比较 , 希望能帮助政治教师准确地把握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理性地看待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 一、指导思想比较 旧《课标》的指导思想不够突出 , 新《课标》则明确提出了以下五个基本理念 :(1)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 ;(2) 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 ;(3) 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 ;(4) 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5) 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 综观五个基本理念不难发现 , 它对于我国政治学科课程未来发展方向的把握还是比较准确的:不仅涉及了课程改革的一般问题 , 如对课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基础性与发展性的基本定位和普遍导向 ; 而且涉及了政治课程改革的具体问题和学科策略。例如 , 它既涉及了学生的学习方式问题 , 如平等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 又涉及了教师的教学方式问题 , 如倡导教师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 , 让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 既涉及了我国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传统问题 , 如重视基础知识、技能的优良传统 ,又涉及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时代问题 , 鲜明地凸现了 " 以学生为本 " 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 , 如高度重视学生在心理、智力和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 ,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与各种生活关切 ,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 ; 同时 , 还涉及了政治课必须面对的更富挑战的问题 : 如在 " 应试教育 " 影响至深的背景下 , 如何改变过分注重知识性和单一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 , 立足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 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 ? 如何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 既能考评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的水平和能力 , 又能考查他们的思想变化过程 , 全面反映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 ? 二、结构体系比较 质而言 , 旧《课标》在序言中指出 , 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 , 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新《课标》指出 ," 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 , 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 , 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 , 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 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 。这里 , 往日混淆的 " 德育课 " 与 " 思想政治课 " 的提法明显有了区分。此乃 " 大异 " 。但它们都一致承认 ," 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 , 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并且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 " 。此乃 " 小同 " 。另外一个较大的差异就是 , 新《课标》提出了 " 教科书编写建议 " 和 "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 。旧《课标》虽然也有 " 教材编写与选用 " 栏目 , 但过于笼统、原则 , 又主要指向于狭隘的教学 ," 学科本位 " 意识浓厚。新《课标》主要指向于 " 课程 ", 它涵盖了政治课程的所有内容。其实 , 这种差异与人们对课程和教学的关系认识有关 , 旧《课标》显现的是大教学、小课程的观念 ( 课程是教学的下位概念 ), 新《课标》则凸显了大

人教版新旧课标高中英语教材的对比分析

人教版新旧课标高中英语教材的对比分析 一、引言 随着新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实施,国内出现了多个版 本的高中英语教材,如新人教版、外研社版、牛津版、北师 大版等等,打破了原来旧人教版教材一统天下的局面。这些 教材在遵循新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前提下突出了各自的 特点,在各自采纳的教学区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和反向。由 于人教社占据了传统垄断地位,掌握和积累了其他出版社无 可比拟的资源优势,其组织编写的新版教材得到全国多个地 方的采用,因此尤以人教版高中英语新教材的影响大。本文 试图通过人教版高中英语新旧版本教材在单元编排(unit arrangement/design)、语言输入(input quantity)和练习类 型(practice design)等方面的对比分析(具体以SEFC B2B Unit 21 Music和NSEFC B2 Unit5 Music的比较)来探讨人教版高中 英语新教材的特点和变化。 二、高中英语教材的改革背景 于1996年开始在全国推广的高中英语教材(Senior English for China,以下简称SEFC)是在20世纪九十年代中 期编写的,它借鉴了当时现代语言学和语言教学研究的最新 成果,满足了当时广大的英语学习者和教师的需要,适应了

改革开放初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 后,随着中国与国外的交往日趋紧密以及经过两轮的使用, 其中暴露出来了许多的不足,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教学 需求了。其次,由于初中英语教材(Junior English for China)于2000年根据新的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做 了较大修改,引入了新的教学理念,提高了教学要求(如词 汇增加了300词,语法增加了定语从句),因此高中英语教 材必须做出相应的修改,以更新更科学的教学理念与之相衔 接。同时,在高中新课程标准实施的大环境下,人教社也于 2003年推出了新的高中英语教材(New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以下简称NSEFC)。 三、NSEFC的特点及进步之处 新版教材NSEFC是在对原来SEFC教材的大量修改及补 充的基础上修订的,保留了原版教材中一些可取之处,如有 些话题在新旧教材中得到了采用,这为我们更好地对比分析 提供了便利,通过将同一个话题music的单元编排从两套教 材中提取出来,结果如下: 从上表所列的项目和内容我们可以看到,与旧教材SEFC 相比,新教材NSEFC有以下几个特点: 1、着力改变了单元编排体系,力图构建较完整的知识 系统。与SEFC一样,NSEFC保留了按照单元划分教学内容的 形式,但取消了原教材每个单元为 4 课时的编排方式,取而

小学四年级数学小数的大小比较(新课标)

小数的大小比较(新课标) 四年级数学教案 小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目标: 1、结合“货比三家”的具体情境,经历比较小数大小及与同伴交流的过程。 2、体验小数比较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发展数感。 3、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新学期开始了,同学们都需要买一些文具,今天老师就给你们介绍三家文具店——“奇奇文具店”、“丁丁文具店”、“豆豆文具店”。现在我们就请三家文具店的售货员分别给我们介绍商品的价钱,请同学们注意听,看看你们能发现什么? (由三个同学扮演售货员,分别介绍商品的价钱。) 师:听完售货员的介绍,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三家商店都有卖橡皮的,但价钱不一样。 生2:我发现到“丁丁文具店”卖的书包会便宜一些。

生3:我发现同样的铅笔盒在“奇奇文具店”与“丁丁文具店”卖的价钱不一样。 师:由这些发现你们想到了什么? 生1:同样的商品在不同的商店卖的价钱可能不一样,我们买东西时要进行比较后再买。 生2:我们应该到价钱比较低的商店买东西。 师:在生活中,我们喜欢到物品价钱比较低的商店去买东西,我们的这种做法可以用一个词来描述——“货比三家”。师出示课题:货比三家。 二、学习新知。 1、探索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师:大家都知道买东西应该“货比三家”。如果我要买铅笔盒到哪家文具店买便宜呢? 生:到“奇奇文具”店买便宜。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奇奇文具店”的铅笔盒是4.9元,“丁丁文具店”的铅笔盒是5.1元,只要比较4.9元与5.1元的大小就知道了。 师:怎样比较4.9元与5.1元的大小呢?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比一比哪一个小组的同学想出的办法最多。 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

高中数学新课标与原课程标准的比较(人教版)

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一、课程的基本理念

二、课程目标 新旧课程的目标没有较大的差异,新的课程着重提出了数学核心素养的概念。对比如下

三、数学核心素养及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四、课程的结构 新旧课程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课程结构图对比如下:

结构图 学分必修:8学分 选修1:6学分 选修2:6学分 必修:10学分 选修2系列:6学分 选修4系列:3学分(每个专题1学分,共10 个专题,高考修3学分) 学时必修:144学时 选修1:108学时 选修2:没建议学时 必修:180学时 选修2系列:108学时 选修4系列:没建议学时 高一上必修1, 高一下必修1 高二上选修1,选修2 高一上必修1,必修4 高一下必修5,必修2,必修3 高二上选修2系列,选修4系列

1. 必修课程包括五个主题,分别是预备知识、函数及应用、几何与代数、统计与概率、数学建模与数学探究。共144学时,8学分。 2. 选修1课程包括四个主题,分别是函数及应用、几何与代数、统计与概率、数学建模与数学探究。共108学时,6学分。 3. 选修2课程分为A,B,C,D,E五类。6学分。 A课程是部分理工类(数学、物理、计算机、精密仪器等)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 B课程是经济、社会(数理经济等)和部分理工类(化学、生物、机械等)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 C课程是人文类(历史、语言等)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 D课程是体育、音乐、美术(艺术)类学生等可以选择的课程。 E课程(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设,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 必修课程与选修1课程是高考的内容要求。选修2课程分为A,B,C,D,E五类。这些课程为学生确定发展方向提供引导,为学生展示数学才能提供平台,为学生发展数学兴趣提供选择,为大学自主招生提供参考。 五、新课程标准的内容 新课程标准的内容与现形课标内容的对比如下表:

新旧课标对比分析

新旧课标对比分析 变化一 1、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结构“6条”改“5条”: 原来的“三句话”: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现在的“两句话”: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不修订后与过去的提法相比:有更深的意义和更广的内涵,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有更强的时代精神和要求(公平的、优质的、均衡的、和谐的教育)。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一: 结构“6条”改“5条” 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原《标准》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原课标: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评价——信息技术 修改后: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 变化二: 2、理念中新增加的提法: 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什么 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 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 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注重启发式 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 处理好评价中的关系 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变化三: 3、关于数学观的修改: 课标: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