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南大学课程设计报告

中南大学课程设计报告

中南大学课程设计报告
中南大学课程设计报告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课程设计说明书

现代铝电解槽新型阳极结构设计

题目(单槽日产量2.4t,电流密度0.76A·cm-2)

学生姓名刘冬

专业班级冶金 00906 班

学生学号0503090706

指导教师伍上元

学院冶金科学与工程学院

完成时间2012年9月11日

目录

第一章概述

1.1现代铝电解槽结构发展趋势 (3)

1.2所设计电解槽阳极结构的特点 (4)

第二章铝电解槽结构简介

2.1 上部结构 (5)

2.1.1 阳极炭块组 (6)

2.1.2 阳极升降装臵 (6)

2.1.3 承重结构 (7)

2.1.4 加料装臵 (7)

2.1.5 集气装臵 (8)

2.2 阴极结构 (9)

2.2.1 槽壳与摇篮架 (10)

2.2.2 槽内衬 (11)

2.3 母线结构 (13)

2.3.1 阳极母线 (13)

2.3.2 阴极母线 (14)

2.4 绝缘设施 (15)

第三章铝电解结构计算

3.1 阳极电流密度 (15)

3.2 阳极炭块尺寸 (15)

3.3 阳极炭块数目 (17)

3.4 槽膛尺寸 (17)

3.5 槽壳尺寸 (17)

3.6 阴极碳块尺寸 (17)

第四章阳极结构设计

4.1 阳极炭块组 (18)

4.2 换极周期与顺序 (19)

4.3 阳极炭块质量要求与组装 (20)

4.3.1 阳极炭块质量要求 (20)

4.3.2 阳极组装 (21)

第五章参考文献 (22)

2

第一章概述

1.1现代铝电解槽结构发展趋势

20世纪80年代以前,工业铝电解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其标志的变化有:电解槽电流由24kA、60kA增加至100-150kA;槽型主要由侧插棒式(及上插棒式)自焙阳极电解槽改变为预焙阳极电解槽;电能消耗由吨铝22000kW·h降低至15000kW·h;电流效率由70%-80%逐步提高到85-90%。

1980年开始,电解槽技术突破了175kA的壁垒,采用了磁场补偿技术,配合点式下料及电阻跟踪的过程控制技术,使电解槽能在氧化铝浓度变化范围很窄的条件下工作,为此逐渐改进了电解质,降低了温度,为最终获得高电流效率和低电耗创造了条件。在以后的年份中,吨铝最低电耗曾降低到12900-13200 kW·h,阳极效应频率比以前降低了一个数量级。

80年代中叶,电解槽更加大型化,点式下料量降低到每次2kg氧化铝,采用了单个或多个废气捕集系统,采用了微机过程控制系统,对电解槽能量参数每5s进行采样,还采用了自动供料系统,减少了灰尘对环境的影响。进入90年代,进一步增大电解槽容量,吨铝投资较以前更节省,然而大型槽(特别是超过300kA)能耗并不低于80年代初期较小的电解槽,这是由于大型槽采取较高的阳极电流密度,槽内由于混合效率不高而存在氧化铝的浓度梯度;槽寿命也有所降低,因为炉帮状况不理想,并且随着电流密度增大,增加了阴极的腐蚀,以及槽底沉淀增多,后者是下料的频率比较高,而电解质的混合程度不足造成的。尽管如此,总的经济状况还是良好的。

90年代以来,电解槽的技术发展有如下特点:

(1)电流效率达到96%;

(2)电解过程的能量效率接近50%,其余的能量成为电解槽的热损而耗散;

(3)阳极的消耗方面,炭阳极净耗降低到0.397kg/kg(Al);

(4)尽管设计和材料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然而电解槽侧部仍需要保护性的炉帮存在,否则金属质量和槽寿命都会受负面影响;

(5)维护电解槽的热平衡(和能量平衡)更显出重要性,既需要确保极距以产生足够的热能保持生产的稳定,又需要适当增大热损失以形成完好的炉帮,提高槽

寿命。

我国的电解铝工业可自1954年第一家铝电解厂(抚顺铝厂)投产算起,至2010年已有56年历史,在电解槽设计中,已掌握“三场”仿真技术,在模拟与优化方面采用了ANSYS

3

和MHD等软件;能较好的处理电解槽的磁场、流场、热-电平衡等问题,为大型和特大型预焙槽的设计和制造奠定了基础。

我国近几年开发应用的200kA及其以上容量的大型预焙铝电解槽均取得了较好的技术经济指标,以目前已开发应用的最大容量铝电解槽——350kA预焙槽为例,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为:电流效率94.43%;直流电耗13310kW·h/t(Al);阳极净耗397kg/t(Al)。

1.2所设计电解槽阳极结构的特点

在铝电解生产中,由于所采用的冰晶石—氧化铝熔盐电解体系具有温度高、腐蚀性强等特点,作为阴、阳两极的导电材料,消耗量非常大。迄今为止能够抵御这种强高温熔盐的腐蚀、且价格低廉而又具有良好导电的,唯有炭素制品。因此,铝工业上均采用炭素电极——炭阴极和炭阳极。

阳极在电解槽的上部,是铝电解槽的心脏,它承担向电解槽导入直流电和参与电化学反应的任务,阳极质量和工作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铝电解生产的主要工艺技术指标,诸如能量效率和电流效率,同时也直接影响着铝电解的生产成本;此外,炭阳极质量优劣与铝电解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工人的劳动强度紧密相关。铝电解生产对炭素阳极的基本要求如下:

1. 要求阳极具有良好的物理化学性能,减少阳极对空气和二氧化碳反应活性,以求达到降低炭耗、延长阳极更换时间、减少电解槽含炭渣量的目的。

2. 要求阳极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以求达到提高阳极电化学反应活性,降低电解过程中电能消耗的目的。

3. 要求阳极杂质含量要少,以免在电解过程中进入成品而影响产品质量。

4. 要求阳极质量更均匀、更稳定,以求达到电解槽稳定操作和进一步降低阳极效应系数的目的。

阳极的结构尺寸影响到电解槽的电、热场及其分布(即影响电压平衡与热平衡),从而影响到电解槽的能耗指标、电流效率指标以及阳极消耗指标,因此优化阳极结构尺寸具有显著意义。

本设计采用的阳极尺寸为1600×700×570,阳极组数为28组,并在底部开两条宽1cm,深300mm的缝隙。阳极底部开沟促进了阳极气体向外界的排放,减少了其在阳极底部的停留时间和阳极底部气泡覆盖率,因此有利于减小阳极气体压降,从而有利于降低槽电压,达到节能目的;阳极底部开沟在促进阳极气体向外界排放的同时,还使电解质流速有所减小,有利于保持电解质流场的均匀与稳定,有利于槽内的传质传热,有利于减少阴极铝液与阳

4

极气体发生“二次反应”的机会,从而有利于提高电流效率。气泡在阳极底部停留时间的减少和电解质流场的改进有利于降低阳极效应系数。针对排气沟为通沟和非通沟两种情况的计算表明,采用通沟时流体的剧烈程度要小些,这是由于通沟的存在减小了流体在阳极周围流动的阻力,使流体运动更平稳。

第二章铝电解槽结构简介

现代铝工业已基本淘汰了自焙阳极铝电解槽,并主要采用容量在160kA 以上的大型预焙阳极铝电解槽(预焙槽)。因此本章主要以大型预焙槽为例来讨论电解槽的结构。

工业铝电解槽通常分为阴极结构、上部结构、母线结构和电气绝缘四大部分。各类槽工艺制度不同,各部分结构也有较大差异。图2-1 和图2-2 分别为一种预焙槽的断面示意图和三维结构模拟图;

图2-1 现代电解槽剖面图

图2-2 预焙铝电解槽三维结构模拟图

5

6

图2-3 和图2-4

为中心点式下料预焙槽的照片与结构图。

图2-3 预焙铝电解槽

图2-4 预焙铝电解槽结构图

1.混凝土支柱;

2.绝缘块;

3.工字钢;

4.工字钢;

5.槽壳;

6.阴极窗口;

7.阳极炭块组;

8.承重支架或门;

9.承重桁架;10.排烟管;11.阳极大母线;12.阳极提升机构;13.打壳下料装置;

14.出铝打壳装置;15.阴极炭块组;16.阴极内衬

2.1 上部结构

2.1.1 阳极炭块组

阳极组由炭块、钢爪和铝导杆组成,炭块有单块组和双块组之分,按钢爪数量有四爪 和三爪两种。图2-5 所示的是一种“单块组-四爪”阳极组的结构示意图。钢爪与炭块用 磷生铁浇注连接,与铝导杆一般采用铝-钢爆炸焊连接。与单块组不同的是,双块组使用一

根铝导杆连接着两块阳极。

图2-5 “单块组-四爪”阳极组结构示意图

7

2.1.2 阳极升降装臵

预焙槽阳极提升装臵有两种,一种是螺旋起重器式的升降机构;另一种是滚珠丝杠三角板式的阳极升降机构。

阳极提升装臵为螺旋起重器升降机构,它由螺旋起重机、减速机、传动机构和马达组成。4个螺旋起重机与阳极大母线相连,由传动轴带动起重机,传动轴与减速箱齿轮通过联轴节相连,减速箱由马达带动。当马达转动时便通过传动机构带动螺旋起重机升降阳极大母线,固定在大母线上的阳极随之升降。提升装臵安装在上部结构的桁架上,其行程为400mm ,在门式架上装有与电机转动有关的回转计,可以精确显示阳极母线的行程值。

图2-6 预焙阳极铝电解槽阳极提升机构图

1.马达;

2.联轴节;

3.减速箱;

4.齿条联轴节;

5.换向器;

6.联轴节;

7.螺旋起重机;

8.传动轴;

9.阳极大母线悬挂架

2.1.3 承重结构

承重桁架如图2-7所示,下部为门式支架,上部为桁架,整体用绞链连接在槽壳上,

桁架起着支承上部结构的其它部分和全部重量的作用。

图2-7 预焙阳极铝电解槽桁架结构图

1.桁架;

2.支架或门;

3.铰接点

2.1.4 加料装臵

预焙铝电解槽上使用线下料装臵,多数位于两排阳极中央空间部位,每次打壳下料的间隔时间为60~120min。打壳机构分为铡刀型、刀齿混合型,按照一定间距固定在槽纵向中央可升降的工字钢梁上,其上部安装线加料定容器。定容器由两条钢组成,两端用轴联接。

在氧化铝下料方面的重要突破是20 世纪80 年代发展起来的点式下料系统,它由槽上料箱和点式下料器组成。料箱上部与槽上风动溜槽或原料输送管相通,原料通过现代的气力输送系统可以从料仓直达槽上料箱。点式下料器安装在料箱的下侧部。点式下料器由打壳装臵和下料装臵两个部分组成,或者是将打壳与下料集合在一起的“二合一”装臵,其中打壳装臵实现在电解槽结壳表面上打开一个孔穴,下料装臵实现将其定容室中的氧化铝通过打开的孔穴卸入电解质中。点式下料器动作一次向电解槽添加少量(且通过定容来定量)的氧化铝,每个定容器典型加料量为0.5~3kg(视定容器的定容大小而定),定容精度可达到≤±2%。

每台电解槽安装一定数量的点式下料器后,便可以通过理论计算确定正常的下料间隔时间。一般地,正常下料间隔时间在1.5~3min 的范围。由于下料间隔如此之短,点下料技术常被称为“准连续”或“半连续”下料技术。点式下料系统与现代先进的计算机控制系统相结合,可以通过由控制系统自动调整下料间隔来调整下料量,从而形成多种准连续“按需下料”技术,满足现代铝电解工艺对氧化铝浓度控制的要求。

合理地选择每台电解槽安装点式下料器的个数、定容规格和安装位臵是相当重要的。要考虑下料点所对应区域的电解质有较好的流动性;考虑氧化铝的溶解度及溶解与分布速度,避免造成电解槽内的浓度差;有合适的正常下料间隔时间以及发生阳极效应时能够快速加入足量的氧化铝。下料器的最佳安装位臵是靠近阳极角部的中缝处,下料器的锤头尺寸较小为好,使在壳面上打开的下料孔较小。希望向洞中央低速下料,而不应成堆卸料,因为氧化铝需要迅速扩散,以防止沉淀的形成。结壳上的洞最好保持敞开,以减小掉入电解质中的结壳量。目前,我国普遍使用的点式下料器为筒式下料器。图2-8 所示的是一种筒式下料器的安装示意图。其打壳装臵由打壳气缸和打击头组成,打击头为一长方形(或圆形)钢锤头,通过锤头杆与气缸活塞相连,当气缸充气活塞运动时,便带动锤头上、下运动而打击熔池表面结壳;其下料装臵由一气缸带动一个在钢筒中的透气钢丝活塞及下端装有钟罩的密封钢管组成一个密封钢筒下端的钟罩组成。钟罩与透气活塞将钢筒的下部隔成一个定容空间,定容空间的上端开有充料口。当气缸活塞运动到上端时,便带动钟罩封住钢筒的下端,透气活塞移动到充料口上端,即充料口打开,料箱中被流化的氧化铝立即充满下料器的定容室。当接到下料命令时,气缸活塞被驱动向下运动,便带动连在活塞杆

8

9

上的透气活塞和钟罩向下运动,此时,透气活塞挡住了充料口,堵住了料流向定容室,而定容室中的料却随着钟罩向下运动而卸入槽中。此种加料装臵具有运动可靠、下料精确、使用寿命长等优点。目前国内已开发出4.5L 、1.8L 和1.2L 三种筒式定容下料器,并有下

料与打壳分离式和下料与打壳二合一式两种类型。

图2-8 筒式下料器的安装示意图

下料器的自动控制是通过计算机控制系统控制电磁阀来实现的(也可以手动控制)。 通过几个电磁阀的组合,可以按照一定的程序向打壳气缸和定容下料气缸提供压缩空气, 完成各种动作的顺序控制。

2.1.5 集气装臵

预焙槽由上部结构盖板和槽周若干块可人工移动的铝合金槽罩密封,分别由若干块大 面罩、角部罩和小面罩组成。

槽子产生的烟气由上部结构下方的集气箱汇集到支烟管,再进入墙外总烟管而到净化 系统。

为了保证换阳极和出铝打开部分槽罩作业时烟气不大量外逸,支烟管上装有可调节烟 气流量的控制阀,当电解槽打开槽罩作业时,将可调节阀开到最大位臵,此时排烟量是平 时的2.5 倍,使作业时烟气捕集率仍能保证达到98%。

2.2 阴极结构

电解铝工业所言的阴极结构中的阴极,是指盛装电解熔体(包括熔融电解质与铝液) 的容器,包括槽壳及其所包含的内衬砌体,而内衬砌体包括与熔体直接接触的底部炭素(阴 极炭块为主体)与侧衬材料,阴极炭块中的导电棒、底部炭素以下的耐火材料与保温材料。 阴极的设计与建造的好坏对电解槽的技术经济指标(包括槽寿命)产生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阴极设计与槽母线结构设计一道被视为现代铝电解槽(尤其是大型预焙槽)计算机 仿真设计中最重要、最关键的设计内容。众所周知,计算机仿真设计的主要任务是,通过

对铝电解槽的主要物理场(包括电场、磁场、热场、熔体流动场、阴极应力场等)进行仿真计算,获得能使这些物理场分布达到最佳状态的阴极、阳极和槽母线设计方案,并确定相应的最佳工艺技术参数,而阴极的设计与构造涉及到上述的各种物理场,特别是它对电解槽的热场分布和槽膛内形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从而对铝电解槽热平衡特性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2.2.1 槽壳与摇篮架

槽壳(即阴极钢壳)为内衬砌体外部的钢壳和加固结构,它不仅是盛装内衬砌体的容器,而且还起着支承电解槽重量,克服内衬材料在高温下产生热应力和化学应力迫使槽壳变形的作用,所以槽壳必须具有较大的刚度和强度。过去为节约钢材,采用过无底槽壳。随着对提高槽壳强度达成共识,发展到现在的有底槽。有底槽壳通常有两种主要结构形式:自支撑式(又称为框式)和托架式(又称为摇篮式),其结构图分别见图2-9 中的a 和b。

图2-9 铝电解槽的槽壳结构示意图

a—自支撑式(框式);b—托架式(摇篮式)

现代大型预焙槽槽壳设计利用先进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机软件对槽壳的受力、强度、应力集中点、局部变形进行分析和相应的处理,使槽壳的变形很小,并且还加强槽壳侧部的散热以利于形成槽膛。例如沈阳铝镁设计研究院设计的SY350 型350kA 预焙槽的槽壳设计为:大摇篮架结构(摇篮架通长至槽沿板,采用较大的篮架间隔);槽壳端部三层围板加垂直筋板;大面采用船形结构以减少垂直直角的应力集中;大面采用单围带(取消腰带钢板与其间的筋板),并在摇篮架之间的槽壳上焊有散热片以增大散热面积;摇篮架与槽体之间隔开,使摇篮架在300℃以下工作。

图2-10 所示是大摇篮架船形槽壳部分图。图2-10 中b 所示的圆角型与图中a 所示的三角型相比,圆角型船形结构槽壳受力更好,且更有效地降低槽两侧底部应力集中。

10

11

图2-10大摇篮架船形槽壳部分图

a —三角型

b —圆角型

2.2.2 槽内衬

内衬是电解槽设计与建造中最受关注的部分。现在世界上铝电解槽内衬的基本构造可 分为“整体捣固型”、“半整体捣固型”与“砌筑型”三大类:

1. 整体捣固型:内衬的全部炭素体使用塑性炭糊就地捣固而成,其下部是用作保温与 耐火材料的氧化铝,或者是耐火砖与保温砖。

2. 半整体捣固型:底部炭素体为阴极炭块砌筑,侧部用塑性炭糊就地捣固而成,下部 保温及耐火材料与整体捣固型的类似。

3. 砌筑型:底部用炭块砌筑,侧部用炭块或碳化硅等材料制成的板块砌筑,下部为耐 火砖与保温砖及其它耐火、保温和防渗材料。根据底部炭块及其周边间缝隙处理方式的不 同,砌筑型又分为“捣固糊接缝”和“粘结”两种类型,前种类型是在底部炭块砌筑时相 互之间及其与侧块之间留出缝隙,然后用糊料捣固;后种类型则不留缝隙,块间用炭胶糊 粘结。

上述的整体捣固型与半整体捣固型被工业实践证明槽寿命不好,加之电解槽焙烧时排 出大量焦油烟气和多环芳香族碳氢化合物,污染环境,因此已被淘汰。砌筑型被广泛应用。 砌筑型中的粘结型降低了“间缝”这一薄弱环节,被国外一些铝厂证明能获得很高的槽寿 命,但对设计和材质的要求高。因为电解槽在焙烧启动过程中,没有间缝中的炭素为炭块 的膨胀提高缓冲(捣固糊在碳化过程中会收缩),因此若设计不合理或者炭块的热膨胀与吸 钠膨胀太大,便容易造成严重的阴极变形或开裂。

内衬的基本类型确定后,具体的结构将按最佳物理场分布原则进行设计。当容量、材料性能以及工艺要求不同时,所设计出来的内衬结构便应该不同,但一旦阴极结构设计的大方案确定(例如选用“捣固糊接缝的砌筑型”),则不论是小型还是大型槽,其内衬的基本结构方案可以是相似的。区别往往体现在具体的结构参数上,而对于同等槽型和容量的电解槽,结构参数上的区别往往由设计理念、物理场优化设计工具和筑槽材料性能上的差异所引起。

我国目前均采用捣固糊接缝的砌筑型。图2-11 是我国大型预焙铝电解槽内衬基本结构方案的一个实例。内衬底部构成为:

1) 底部首先铺一层65mm 的硅酸钙绝热板(或先铺一层10mm 厚的石棉板,再铺一

层硅酸钙绝热板);

2) 在绝热板上干砌两层65mm 的保温砖(总厚度130mm),或者为加强保温而干砌

三层65mm 的保温砖(有种设计方案是在绝热板上铺一层5mm 厚的耐火粉,用以保护绝热板,然后在其上干砌筑保温砖);

3) 铺设一层厚130~195mm 的干式防渗料(具体厚度视保温砖的层数而定,即两层

保温砖对应195mm 厚度,三层保温砖对应130mm 厚度),或者在三层保温砖上用耐火粉找平后铺一层1mm 厚钢板防渗漏,再用灰浆砌两层65mm 的耐火砖;

4) 在干式防渗料上(或耐火砖上)安装已组装好阴极钢棒的通长阴极炭块组;

5) 阴极炭块之间有35mm 宽的缝隙,用专制的中间缝糊扎固。

内衬侧部(底部干式防渗料或耐火砖以上的侧部)的构成及特点为:

1)对于与底部炭块端部对应的侧部,靠钢壁砌筑一道65mm 的保温砖,或者布设

10mm 石棉板和40~60mm 高温硅酸钙板;然后在该保温层与底部炭块之间浇注绝热耐火混凝土(高强浇注料);并留出轧制人造伸腿的空隙;

2)在浇注料上方砌筑一层耐火砖,再在该耐火砖上方砌筑一层123mm 厚的侧部炭

块(或氮化硅粘结的碳化硅砖),并使其背贴碳胶到钢壳壁上;

3)侧部炭块顶上用80mm 宽、10mm 厚的钢板紧贴住炭块顶部焊接在槽壳上,防止

炭块上抬;

4)底部炭块与侧部砌体之间的周边缝用专制的周围糊扎成200mm 高的人造坡形伸

腿。

12

图2-11 大型预焙阳极铝电解槽槽内衬结构图

大型中间下料预焙槽从工艺上要求底部应有良好的保温,以利于炉底洁净;侧部应有较好的散热,以促成自然形成炉膛。侧部炭块下的浇注料(或耐火砖砌)做成阶梯形,以抑制伸腿过长。

2.3 母线结构

整流后的直流电通过铝母线引入电解槽上,槽与槽之间通过铝母线串联而成,所以,电解槽有阳极母线、阴极母线、立柱母线和软带母线;槽与槽之间、厂房与厂房之间还有

联络母线。阳极母线属于上部结构中的一部分,阴极母线排布在槽壳周围或底部,阳极母线与阴极母线之间通过联络母线、立柱母线和软母线连接,这样将电解槽一个一个地串联起来,构成一个系列。

2.3.1 阳极母线

整流后的直流电通过铝母线引入电解槽上,槽与槽之间通过铝母线串联而成,所以,电解槽有阳极母线、阴极母线、立柱母线和软带母线;槽与槽之间、厂房与厂房之间还有联络母线。阳极母线属于上部结构中的一部分,阴极母线排布在槽壳周围或底部,阳极母线与阴极母线之间通过联络母线、立柱母线和软母线连接,这样将电解槽一个一个地串联起来,构成一个系列。

铝母线有压延母线和铸造母线两种,为了降低母线电流密度,减少母线电压降,降低造价,大容量电解槽均采用大断面的铸造铝母线,只在软带和少数异型连接处采用压延铝板焊接。由于用于母线的投资约占电解槽总造价的35%,因此,从降低母线购置费(降低投资)的角度,应该减小母线截面尺寸,提高导电母线的电流密度,但母线截面尺寸的减

13

14

小会增大导电母线的电阻,使生产运行过程中的电耗增高。因此,在母线装置的设计中应 该确定能使建设期投资与运行期能耗总和为最小的经济断面,在该断面下的电流密度称为 经济电流密度。

2.3.2 阴极母线

现代大型铝电解槽阴极母线结构,采用大面6点进电的方式,进电侧有6根立柱母线,进电侧母线与出电侧母线采用多层母线对称配臵,电解槽两端的槽侧母线采用阶梯式配臵,电解槽槽底的补偿母线采用低于槽AB 梁穿槽底的方式配臵,阴极母线与阴极钢棒之间采用阴极钢棒压接器进行联接,其它为常规的布臵和连接。本实用新型成功地解决了特大型铝电解槽槽内熔体磁环境的均匀性、平稳性的问题,从而使得槽内磁场梯度更小,为电解槽提高生产效率、稳定运行创造了条件。

在大型电解槽的设计中,母线不仅被看成是电流的导体,而且更注重它产生的磁场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母线系统的电流和电解槽内的电流会产生一个强磁场,另外,铁磁体(特 别是槽壳)将构成二级磁场源,该磁场源叠加于一级磁场,对一级磁场有削弱或增强作用。 这两种磁场对电解槽的稳定性产生重要的影响,它们与熔体中的电流相互作用,产生一种洛伦兹力,使熔体界面变形和波动。为了获得尽可能高的电流效率和尽可能低的槽电压(低 极距),一个非常有效的措施就是设法降低电解质/铝液界面的流速以及减少界面的波动和 扭曲。因此,现代化的大型电解槽在设计电解槽结构和母线系统时,力图减小垂直磁场的 绝对值,避免水平电流和力争垂直磁场的对称性或水平梯度,试图使设计的铝液表面限制 在阳极投影面积之内。

本设计为大型预焙槽,采取横向排列方式,母线配置为双端进电。如图2-12

所示。

图2-12 母线配置

2.4 绝缘设施

在电解槽系列上,系列电压达数百伏至上千伏。尽管人们把零电压设在系列中点,但系列两端对地电压仍高达500V 左右,一旦短路,易出现人身和设备事故。而且,电解用直流电,槽上电气设备用交流电,若直流窜入交流系统,会引起设备事故,需进行交、直流隔离。因此,电解槽许多部位须要进行绝缘。绝缘部位

和绝缘物见表2-1。

电解槽电气绝缘表

表2-1

第三章铝电解结构计算

3.1 阳极电流密度

阳极电流密度j=0.75+19/100=0.94A〃cm-2

3.2 阳极炭块尺寸

电流强度I=290kA,阳极电流密度j=0.94A〃cm-2

阳极面积:S阳=290000/0.94=308510.6 cm2

验算电流密度密度j=290000/28/160/70=0.92A〃cm-2

15

16

3-1 国内大型预焙槽阳极炭块数据

参考国内大型预焙槽阳极炭块数据,取阳极炭块宽度为700mm ,阳极长度

1600mm 。

阳极底面积尺寸:1600×700

阳极高度消耗速度(hc )为:h c=dc

Wc d 054.8 阳 式中:

8.054—系数(它等于铝的电化当量乘以每日的24 小时,即0.3356×24);

hc ——阳极消耗速度;cm/d ;

d 阳——阳极电流密度;A/cm 2;

λ——电流效率;%;取90%

Wc ——阳极净耗量;kg/吨-Al ;取400kg/吨-Al 。

dc ——阳极假密度;g/cm 3。取1.55g/cm 3

Hc=8.054×0.94×90%×400×10-3/1.55=1.7

λ= (H - H L )/ hc

式中:

λ—换极周期;d ;

hc —阳极高度消耗速度;cm/d ;

H —阳极炭块总高;cm ;

H L —残极高度;cm 。

H=λ×hc+H L=573 高度可取570mm

阳极炭块的尺寸:1600×700×570(mm )

3.3 阳极炭块数目

每块阳极水平截面积=160×70=11200 cm2 ,阳极炭块数目N=308510.6/11200=27.5。取28块阳极。分两行排列之,每行14组炭块。采用双阳极炭块组,双阳极组块之间的距离为20mm,相邻双阳极组块之间的距离为45mm。

3.4 槽膛尺寸

阳极至槽侧壁距离(即加工面宽度)越小越有利于获得高电流效率但加工面过窄也会带来问题:①阴极电流密度高,对阴极炭块质量要求高;②电解槽内熔体的体积相对较小,因此工艺技术条件(如熔体温度、熔体高度、氧化铝浓度、极距等)对外界干扰敏感,电解槽自平衡能力弱;③对帮结壳的稳定性和炉膛的规整度要求很高,否则可能引起侧部破损,或引起换极困难。根据国内外生产实践经验,中间点式下料的大型预焙槽的大面加工面宽度为280~350mm,小面加工面宽度为400~450mm。两排阳极炭块的中间缝宽度为120~180mm。

取阳极炭块组至槽膛侧壁之距离为280mm,至槽膛端壁之距离为400mm。

槽膛宽度=2×280+2×1600+180=3940mm

槽膛长度=14×700+6×45+7×20+2×400=11010mm

槽膛深度=650mm

3.5 槽壳尺寸

侧壁用一层炭块(120mm),一层耐火砖(65mm)。

槽底用一层阴极碳块(450mm),2层耐火砖(2×65mm),2层保温砖(2×65mm),一层氧化铝粉(40mm)。

此外,在侧壁上用炭糊打一层侧坡,在阴极炭块下面铺设40mm厚的炭垫。

槽壳厚度=3940+2×(120+65)=4310mm

槽壳长度=11010+2×(120+65)=11380mm

槽壳深度=650+450+40+2×65+2×65+40=1440mm

3.6 阴极碳块尺寸

全槽共用30个阴极炭块组,分两行排列。行与行之间扎50mm宽的炭糊(扎缝)。阴极炭块尺寸:3500×550×450(mm)。阴极炭块在槽底的排列有图3-1 所示的几种情况,其中a,b,c 三种比较,c 型最好。d 型对应通长炭块,这种类型接缝数量最少,一般认为该类型可使电解质和铝液渗漏的可能性以及由于上抬力和推挤力所引起的机械破损可能性均可降至最小。通长炭块不一定采用通长阴极棒,但发展趋势是通长炭块与通长阴极棒。因此在设计中冶选择d 型对应通长炭块,中国铝业广西分公司320kA系列亦是采用d 型对应通长炭块。

17

图3-1 阴极炭块组安装类型

第四章阳极结构设计

4.1 阳极炭块组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预焙铝电解槽用阳极铝导杆组装结构,属于有色冶金铝电解槽阳极结构技术领域。所述铝导杆组装结构包括:预焙阳极块、铸钢爪、铝阳极导杆和铝钢爆炸焊片,铸钢爪的下部与预焙阳极块的上表面连接,铸钢爪的上部通过铝钢爆炸焊片与铝阳极导杆的底端呈水平式过渡连接,铝阳极导杆的侧部再次通过铝钢爆炸焊片与铸钢爪进行捆绑式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铝导杆与铸钢爪单一铝钢爆炸焊片进行过渡连接的基础上,对铝导杆与铸钢爪又进行捆绑式连接,不仅提高了阳极钢爪与铝导杆杆体之间的连接强度而且增加了铝导杆与铸钢爪之间的接触面积,降低了接触电压,提高了阳极组件寿命,结构简单、制作和使用成本低、使用效果好。

本设计采用双阳极炭块组,铝导杆断面积按每组阳极电流负荷确定,按经济电流密度选取,一般按0.4A/mm2。阳极钢爪,每个钢爪的电流密度按0.1A/mm2选取,按通过的电流强度计算出钢爪的断面。若取铝导杆断面为正方形,经计算断面尺寸为160×160mm。采用每个阳极炭块组阳极导杆六个钢爪,若钢爪截面为正方形,经计算,截面尺寸为160×160mm。

浇铸阳极炭块组采用磷生铁的化学成分为:C:3.6-3.8%;Si:1.4-1.5%P:0.1%Mn:0.3-0.5%;S:0.05%。此种低磷生铁的优点有:比电阻小,不易产生裂纹。在阳极炭块浇铸磷铁环的周围的碳素体,在使用期内被空气及阳极气体氧化,导致钢爪与炭块间的接触电压增高,严重者易掉快造成阳极消耗的增大,为防止接点处的氧化,用碳素制造成两半圆形似轴瓦形态的碳领,碳领与钢爪间的缝隙用阳极糊填满,如图4-1所示。

18

19

图4-1 双阳及钢爪

4.2 换极周期与顺序

阳极更换顺序的确定原则是:第一,相邻阳极组要错开更换;第二,电解槽两面炭块组应均匀分布,使阳极导电均匀,两条大母线承担的阳极重量均匀;第三,若按电解槽纵向划成几个相等的小区,每个小区承担的电流和阳极重量也应大致相等,为此,阳极更换必须交叉进行。

为了便于记录和管理阳极更换,生产现场对电解槽的阳极进行编号,所有的阳极分为

A 、

B 两侧,其中A 侧:指进电端的那一侧阳极;B 侧:指非进电端的那一侧阳极;阳极号以出铝端的第一块阳极作为1 号阳极,按数字顺序排列到烟道端。

本设计阳极号与阳极组号对应表及阳极组更换顺序表分别如表4-1和表4-2所示:

20

阳极

A1 A2 A3 A4 A5 A6 A7 阳极

A 1 A 2 A 3 A 4 A 5 A 6 A 7 A 8 A 9 A10 A11 A12 A13 A1 4 阳极

B1 B2 B3 B4 B5 B6 B7 阳极

B 1 B 2 B 3 B 4 B 5 B 6 B 7 B 8 B 9 B10 B11 B12 B13

B14

组号

1 2 3 4 5 6 7 更换顺序 A 侧

1 5 9 13 11 7 3 B 侧 4 8 1

2 2 6 10 14 由表4-2可看出,相邻阳极组更换周期均相差4d ,其与新极相邻的残极较高,利于新极封料,能够形成良好的覆盖层,同时方便下次换极。此外阳极组数(14)小于阳极更换周期(24),因此每槽平均1.7d 才能更换一组阳极,实际操作可每24天中有14天更换阳极,其中安插10天休息(不更换)。

4.3 阳极炭块质量要求与组装

4.3.1 阳极炭块质量要求

预焙阳极多为间断式工作,每组阳极可使用18~28 天。当阳极炭块被消耗到原有高 度的25%左右时,为了避免钢爪熔化,必须将旧的一组阳极炭块吊出,用新的阳极炭块组 取代,取出的炭块称为“残极”。由于预焙阳极操作简单,没有沥青烟害,易于机械化操作 和电解槽的大型化,因此,国内外新建大型铝厂以及自焙阳极电解槽的改造都采用此种阳 极。我国及国外所用炭阳极的质量标准分别见下表。

表4-1 表4-2

中南大学隧道工程课程设计

铁路山岭隧道课程设计指示书 . 隧道教研室. (注:可供公路隧道设计者参考,基本方法一样。) 一、原始资料 (一) 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沙口坳隧道穿越地段岩层为石灰岩,地下水不发育。其地貌为一丘陵区,海拔约为150米。(详细地质资料示于隧道地质纵断面图中)。 (二) 线路条件 本隧道系Ⅰ级干线改造工程,单线电力(或非电力)牵引,远期最高行车速度为160公里/小时,外轨最大超高值为15厘米,线路上部构造为次重型,碎石道床,内轨顶面标高与路基面标高之间的高差为Δ=70厘米,线路坡度及平、纵面见附图,洞门外路堑底宽度约为11米,洞口附近内轨顶面标高: 进口:52.00米出口:50.00米 (三) 施工条件 具有一般常用的施工机具及设备, 交通方便, 原材料供应正常, 工期不受控制。附:(1) 1:500的洞口附近地形平面图二张; (2) 隧道地质纵断面图(附有纵断面总布置图)一张。 二、设计任务及要求 (一) 确定隧道进、出口洞门位置,定出隧道长度; (二) 在1:500的地形平面图上绘制隧道进口、出口边坡及仰坡开挖线; (三) 确定洞身支护结构类型及相应长度,并绘制Ⅳ类围岩地段复合式衬砌横断面图一张(比例1:50); (四) 布置避车洞位置; (五) 按所给定的地质资料及技术条件选择适当的施工方法,并绘制施工方案横断面

分块图及纵断面工序展开图; (六) 将设计选定的有关数据分别填入隧道纵断面总布置图的相应栏中,并写出设计说明书一份。 三、应完成的设计文件 所有的图纸均应按工程制图要求绘制,应有图框和图标。最后交出设计文件及图纸如下: (一) 标明了洞门位置及边、仰坡开挖线的1:500洞口附近地形平面图两张,图名为“沙口坳隧道进口洞门位置布置图”和“沙口坳隧道出口洞门位置布置图”; (二) 参照标准图绘制的1:50衬砌横断面图一张,图名为“Ⅳ类围岩衬砌结构图”; (三) 隧道纵断面总布置图一张,图名为“沙口坳隧道纵断面布置图”; (四) 设计说明书一份,主要内容有: 1.原始资料 ①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②线路条件; ③施工条件等。 2.设计任务及要求 3.设计步骤 ①确定洞口位置及绘制边仰坡开挖线的过程 应列出有关参数如b、c、d等值的计算,详细表述清楚各开挖面的开挖过程; ②洞门及洞身支护结构的选择,标明各分段里程、不同加宽的里程; ③大小避车洞的布置; ④施工方案比选: 包括施工方法的横断面分块图及纵断面工序展开图。 四、设计步骤 (一) 隧道洞门位置的确定 洞门位置的确定与洞门结构形式、边仰坡开挖方式、洞口附近地形、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有关。通常采用先在1:500的洞口地形平面图上用作图法初步确定洞门位置, 然后在实地加以核对和修正。 为了保证施工及运营的安全, 《隧规》提出了“在一般情况下,隧道宜早进洞,

中南大学微机课程设计报告交通灯课案

微机课程设计报告

目录 一、需求分析 1、系统设计的意义 (3) 2、设计内容 (3) 3、设计目的 (3) 4、设计要求 (3) 5、系统功能 (4) 二、总体设计 1、交通灯工作过程 (4) 三、设计仿真图、设计流程图 1、系统仿真图 (5) 2、流程图 (6) 3、8253、8255A结构及功能 (8) 四、系统程序分析 (10) 五、总结与体会 (13) 六、参考文献 (13)

一、需求分析 1系统设计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人、车、路三者关系的协调,已成为交通管理部门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城市交通控制系统是用于城市交通数据检测、交通信号灯控制与交通疏通的计算机综合管理系统,它是现代城市交通监控指挥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随着城市机动车量的不断增加,组多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南京等出现了交通超负荷运行的情况,因此,自80年代后期,这些城市纷纷修建城市高速通道,在高速道路建设完成的初期,它们也曾有效地改善了交通状况。然而,随着交通量的快速增长和缺乏对高速道路的系统研究和控制,高速道路没有充分发挥出预期的作用。而城市高速道路在构造上的特点,也决定了城市高速道路的交通状况必然受高速道路与普通道路耦合处交通状况的制约。所以,如何采用合适的控制方法,最大限度利用好耗费巨资修建的城市高速通道,缓解主干道与匝道、城市同周边地区的交通拥堵状况,越来越成为交通运输管理和城市规划部门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十字路口车辆穿梭,行人熙攘,车行车道,人行人道,有条不紊。那么靠什么来实现这井然秩序呢?靠的就是交通信号灯的自动指挥系统。交通灯的控制方式很多,本系统采用可编程并行I/O接口芯片8255A为中心器件来设计交通灯控制器,实现本系统的各种功能。同时,本系统实用性强,操作简单。 2、设计内容 采用8255A设计交通灯控制的接口方案,根据设计的方案搭建电路,画出程序流程图,并编写程序进行调试 3、设计目的 综合运用《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知识,利用集成电路设计实现一些中小规模电子电路或者完成一定功能的程序,以复习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程序设计能力及实现系统、绘制系统电路图的能力,为实际应用奠定一定的基础。针对此次课程设计主要是运用本课程的理论知识进行交通灯控制分析及设计,掌握8255A方式0的使用与编程方法,通从而复习巩固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了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4、设计要求: (1)、分别用C语言和汇编语言编程完成硬件接口功能设计; (2)、硬件电路基于80x86微机接口;

中南大学课程设计车间照明系统

电气工程基础课程设计 车间动力及照明设计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班级: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目录 摘要 (3) 1设计任务 (4) 1.1设计题目 (4) 1.2设计要求 (4) 1.3设计依据 (4) 2车间变电所负荷计算 (5) 2.1车间负荷计算 (5) 2.2 无功补偿计算 (8) 3车间变电所系统设计 (9) 3.1变电所主变压器台数和容量确定 (9) 3.2车间变电所的所址和型式 (11) 3.3车间变电所主接线方案设计 (12) 3.4短路电流的计算 (14) 3.4变电所一次设备的选择 (16) 3.5电缆型号与敷设方式选择 (20) 4二次回路与继电保护 (23) 4.1二次回路方案的选择 (23) 4.2二次回路方案的选择与继电保护的整定 (24) 4.3变电所防雷保护和接地装置 (26) 4.4变电所电气照明 (28) 4.5车间配电线路布线方案的确定 (28) 4.6线路导线及其配电设备和保护设备的选择 (29) 5结束语 (33) 6参考资料 (34)

电气工程课程设计——车间动力及照明设计 摘要 电能是现代工业生产的主要能源和动力。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与进步,社会生产和生活对电能供应的质量和管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本次设计的题目为车间动力及照明的设计,考虑到题目的条件,决定采用建立车间变电所的方式给车间动力及照明供电。 因此,本次课程设计的主要工作为车间变电所的设计。一个安全、经济的变 电所,是极为重要的。次车间的供电设计包括:负荷的计算及无功功率的补偿;变电所主变压器台数和容量、型式的确定;变电所主接线方案的选择;进出线的选择;短路计算和开关设备的选择;二次回路方案的确定及继电器保护的选择和整定;防雷保护与接地装置的设计;车间配电线路布线方案的确定;线路导线及其配电设备和保护设备的选择;以及电气照明的设计。最后用autoCAD 给出了 电路图的绘制。

中南大学轨道工程课程设计

轨道工程课程设计 直线尖轨直线辙叉 60kg钢轨12号单开道岔平面布置设计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完成时间: 第一部分 设计任务与要求 1. 确定转辙器主要尺寸 2. 确定辙叉和护轨几何尺寸 3. 选择导曲线半径 4. 计算道岔主要几何尺寸 5. 导曲线支距计算 6. 配轨计算 7. 配置岔枕 8. 绘制道岔总平面布置图 第二部分 设计资料 一、轨道条件 钢轨60kg/m ,标准长度12.5m ,区间线路轨枕根数:1760根/公里,道岔类型:钢筋混凝土Ⅱ。 二、道岔型式 (1)转辙器 直线尖轨,跟端支距mm y 1440 ,跟端结构为间隔铁夹板连接, 夹板l =820mm

(2)辙叉及护轨 直线辙叉,N =12,辙叉角'''49454o =α,辙叉趾距mm n 2127=,辙叉跟距 mm m 3800=。 (3)导曲线 圆曲线形,不设超高。 三、物理参数: 动能损失允许值:220/65.0h km =ω 未被平衡的离心加速度容许值20/65.0s m =α 未被平衡的离心加速度时变率容许值30/5.0s m =ψ 四、过岔速度 侧向过岔速度要求:h km V s /45= 五、道岔中的轨缝值 尖轨跟端及辙叉趾端轨缝为6mm ,其余为8mm 。 第三部分 提交资料 1.计算说明书; 2.图纸; 3.如果计算说明书和图纸有电子版,需提交一份电子版。 第四部分 设计计算 一、确定转辙器的几何尺寸 1、计算尖轨长度

尖轨转折角''66.35'114565.0arcsin arcsin 0?==???? ??=s V ωβ 根据设计资料:跟端支距:mm y 1440= 则尖轨长度为:()mm y l 46.8037' '66.35'11sin 144 sin 00=?== β 根据尖轨长度的取值原则,采用接近于计算长度的整数长度,所以取 mm l 80500= 则对应的尖轨转折角''9.29'118050144 arcsin ?=?? ? ??=β 2、计算基本轨尖端前部长度 由设计资料可知mm q 2646= 3、计算基本轨后端长度'q 整个基本轨取为一个标准轨长即L=12.5m ,则: ()mm l q L q 29.1805''9.29'11cos 8050264612500cos 0'=??--=--=β 二、确定辙叉及护轨的几何尺寸 1、确定趾距n P 和跟距m P 根据设计资料知辙叉角''49'454?=α 前端长度n =2127mm 所以:趾距mm n P n 79.1762''49'454sin 212722sin 2=???=?? ? ??=α 后端长度m =3800mm 跟距mm m P m 84.3152sin 2=?? ? ??=α 2、计算护轨工作边延展长度 护轨工作边延展长度示意图如图1所示。

中南大学基础工程专业课程设计解说

中南大学基础工程专业课程设计解说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 设计说明书 班级:交建1305班 姓名:王俊杰 学号:0403130526

一、设计资料 1、地质及水文 (1)河床土质:从地面(河床),以下为密实粗砂,深度达30米。 (2)水文:地面(河床),,,。 2、土质指标 表1 土质指标 类型地基系数 m(KN/m4)极限摩阻 力τ (KPa) 内摩 擦角ф 容重 (扣除 浮力) (KN/ m3) 软塑 粘土 8×10330 20o12 密实 粗砂 25×103110 38o12 3、桩、承台尺寸与材料 规范规定:钻(挖), 所以取: 承台尺寸:××。

(1)拟定采用四根桩,。 (2)桩身及承台混凝土用20号,其受压弹性模量E h =×104Mpa。 (3)平面布置图如下图1所示: 图 1 平面布置图 4、荷载情况 (1)上部为等跨25m的预应力梁桥,混凝土桥墩,承台顶面上纵桥向荷载为: 恒载及一孔活载时: ∑N= ∑H=(制动力及风力) ∑M=(竖直力偏心、制动力、风力等引起的弯矩)

恒载及二孔活载时 ∑N= (2)桩(直径 )自重每延米为 78.11154 )0.1(2 =??= πq KN/m (已扣除浮力) (3) 故,作用在承台底面中心的荷载力为: ∑N=+(×××25)= KN ∑H= ∑M=+×=?M 恒载及二孔活载时: ∑N=+(×××25)= (4)则拟定桩基础采用冲抓钻孔灌注桩基础,为摩擦桩。 二、 单桩容许承载力的确定 根据《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中确定单桩容许承载力的经验公式初步反算桩的长度,设该桩埋入最大冲刷线以下深度为h ,一般冲刷线以下深度为h 3,则: N h =[P]=2 1 U ∑i i l τ +λm 0 A{[σ0]+K 2γ2(h 3-3)} 当两跨活载时: N h = 4 24.8253 + () × +21 × (kN) = + (kN) 计算[P]时取以下数据:

中南大学 钢结构 课程设计

钢结构课程设计计算说明书 一、设计资料 1.设计条件 某厂一操作平台,平台尺寸16.000×12.000m,标高4.00m,平台梁柱布置图如图1所示。该平台位于室内,楼面板采用压花钢板,平台活载按2.0kN/m2考虑。设计中仅考虑竖向荷载和活载作用。 2.设计要求 (1)板的设计(板的选择、强度验算、挠度验算) (2)选一跨次梁设计(截面设计、强度验算、刚度验算) (3)选一跨主梁设计(截面设计、强度验算、刚度验算) (4)柱的设计(截面设计、整体稳定性验算) (5)节点设计(主梁与柱的连接、主次梁的连接) (6)计算说明书,包括(1)~(5)部分内容 (7)绘制平台梁柱平面布置图、柱与主次梁截面图、2个主梁与柱连接节点详(边 柱和中柱)、2个次梁与主梁连接节点详图(边梁、中间梁)、设计说明。(2# 图纸一张),

二、设计方案 1、板的设计 (1)确定铺板尺寸 使用压花钢板,厚度取15mm ,密度为37.85/kg m (2)验算板的强度和挠度 ①铺板承受的荷载 恒载标准值:37.859.815101 1.154/k g kN m -=????= 活载标准值: 3.01 3.0/k p kN m =?= 荷载总标准值: 1.154 3.0 4.154/k k k q g p kN m =+=+= 恒载设计值: 1.154 1.2 1.385/g kN m =?= 活载设计值: 3.0 1.2 4.2/p kN m =?= 荷载总设计值: 1.385 4.2 5.585/q kN m =+= 根据规范,6000 421500 b a = =>,1230.1250,0.0375,0.095,0.1422a a a β==== 因为1213,a a a a >> 所以22max 10.1250 5.585 1.5 1.571x M M a qa kN m ===??= ②验算强度及挠度 强度验算: 3 22max max 22 66 1.5711034.91/215/1.215 x M N mm N mm t σγ??===

中南大学操作系统课程设计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题目名称:银行家算法 姓名 学号 专业 班级 指导教师 编写日期

目录 第一章问题描述 (3) 1.1 课设题目重述 (3) 1.2 问题分析 (3) 1.3 实验环境 (3) 第二章系统设计 (4) 3.1 主要数据结构 (4) 3.2 银行家算法 (4) 3.3 安全性检查算法 (6) 3.4 银行家算法安全性序列分析之例 (7) 第三章源代码清单 (10) 3.1 函数清单 (10) 3.2 各函数的调用关系图 (12) 第四章运行结果测试与分析 (13) 4.1 程序的正常输出结果 (13) 4.2 程序的差错控制 (15) 第五章结论与心得 (18) [参考文献] (18)

第一章问题描述 1.1课设题目重述 设计目的:了解多道程序系统中,多个进程并发执行的资源分配。 设计要求:管理员可以把一定数量的作业供多个用户周转使用,为保证作业的安全,管理员规定:当一个用户对作业的最大需求量不超过管理员现有的资金就要接纳该用户;用户可以分期贷款,但贷款的总数不能超过最大需求量;当管理员现有的作业不能满足用户的所需数时,对用户的请求可以推迟支付,但总能使用户在有限的时间里得到请求。当用户得到所需的全部作业后,一定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归还所有的作业。 1.2问题分析 银行家算法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避免死锁的算法。我们可以把操作系统看作是银行家,操作系统管理的资源相当于银行家管理的资金,进程向操作系统请求分配资源相当于用户向银行家贷款。在死锁的避免中,银行家算法把系统状态分为安全状态和不安全状态,只要能使系统始终处于安全状态,便可以避免发生死锁。所谓安全状态,是指系统能按某种顺序为每个进程分配所需资源,直到最大需求,使每一个进程都可以顺利完成,即可找到一个安全资源分配序列。 所以我们需要解决问题有: 1)熟悉银行家算法的工作原理,明白如何判断系统处于安全状态,避 免死锁。 2)在Windows操作系统上,如何利用Win32 API编写多线程应用程序 实现银行家算法。 3)创建n个线程来申请或释放资源,如何保证系统安全,批准资源申 请。 4)通过Win32 API提供的信号量机制,实现共享数据的并发访问。1.3实验环境 操作系统:windows 8.1 实验语言:c++

中南大学电子课程设计

目录 1设计任务及指标 (1) 2交通灯控制电路分析 (2) 2.1交通灯运行状态分析 (2) 2.2电路工作总体框图 (3) 2.3方案比较 (3) 3交通灯控制电路设计 (4) 3.1 电源电路 (4) 3.2 脉冲电路 (4) 3.3 分频电路 (6) 3.4 倒计时电路 (6) 3.5 状态控制电路 (8) 3.6 灯显示电路 (9) 3.7 总体电路图 (11) 4实验数据和误差分析 (12) 5课程设计的收获、体会和建议 (13) 6致谢 (16) 7参考文献 (17) 8附录 (18)

1 设计任务及指标 设计一个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十字路口的交通灯控制电路。 要求如下: (1)南北方向(主干道)车道和东西方向(支干道)车道两条交叉道路上的车辆交替运行,主干道每次通行时间都设为30s、支干道每次通行间为20s; (2)东西方向、南北方向车道除了有红、黄、绿灯指示外,每一种灯亮的时间都用显示器进行显示(采用倒计时的方法); (3)在绿灯转为红灯时,要求黄灯先亮5s钟,才能变换运行车道; (4)黄灯亮时,要求每秒闪亮一次; (5)同步设置人行横道红、绿灯指示。 (6)设计相关提示:所设计的交通路口为一十字路口,不涉及左右转弯问题。

2 交通灯控制电路分析 2.1 交通灯运行状态分析 交通灯控制电路,要求每个方向有三盏灯,分别为红、黄、绿,配以红、黄、绿三组时间到计时显示。一个方向绿灯、黄灯亮时,另一个方向红灯亮。每盏灯顺序点亮,循环往复,每个方向顺序为绿灯、黄灯、红灯。交通灯的运行状态共有四种,分别为:状态0:东西方向车道的绿灯亮,车道,人行道通行;南北方向车道的红灯亮,车道,人行道禁止通行。 状态1:东西方向车道的黄灯亮,车道,人行道缓行;南北方向车道的红灯亮,车道,人行道禁止通行; 状态2:东西方向车道的红灯亮,车道,人行道禁止通行;南北方向车道的绿灯亮,车道,人行道通行; 状态3:东西方向车道的红灯亮,车道,人行道禁止通行;南北方向车道的黄灯亮,车道,人行道缓行; 4种状态循环往复,并且红灯的倒计初始值为绿灯的倒计初始值和黄灯的倒计初始值之和。交通灯电路的具体运行状态框图如图2.1(人行道交通灯未标明)所示: 北 图2.1交通灯运行状态分析图

中南大学课程设计报告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课程设计说明书 现代铝电解槽新型阳极结构设计 题目(单槽日产量2.4t,电流密度0.76A·cm-2) 学生姓名刘冬 专业班级冶金 00906 班 学生学号0503090706 指导教师伍上元 学院冶金科学与工程学院 完成时间2012年9月11日

目录 第一章概述 1.1现代铝电解槽结构发展趋势 (3) 1.2所设计电解槽阳极结构的特点 (4) 第二章铝电解槽结构简介 2.1 上部结构 (5) 2.1.1 阳极炭块组 (6) 2.1.2 阳极升降装臵 (6) 2.1.3 承重结构 (7) 2.1.4 加料装臵 (7) 2.1.5 集气装臵 (8) 2.2 阴极结构 (9) 2.2.1 槽壳与摇篮架 (10) 2.2.2 槽内衬 (11) 2.3 母线结构 (13) 2.3.1 阳极母线 (13) 2.3.2 阴极母线 (14) 2.4 绝缘设施 (15) 第三章铝电解结构计算 3.1 阳极电流密度 (15) 3.2 阳极炭块尺寸 (15) 3.3 阳极炭块数目 (17) 3.4 槽膛尺寸 (17) 3.5 槽壳尺寸 (17) 3.6 阴极碳块尺寸 (17) 第四章阳极结构设计 4.1 阳极炭块组 (18) 4.2 换极周期与顺序 (19) 4.3 阳极炭块质量要求与组装 (20) 4.3.1 阳极炭块质量要求 (20) 4.3.2 阳极组装 (21) 第五章参考文献 (22) 2

第一章概述 1.1现代铝电解槽结构发展趋势 20世纪80年代以前,工业铝电解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其标志的变化有:电解槽电流由24kA、60kA增加至100-150kA;槽型主要由侧插棒式(及上插棒式)自焙阳极电解槽改变为预焙阳极电解槽;电能消耗由吨铝22000kW·h降低至15000kW·h;电流效率由70%-80%逐步提高到85-90%。 1980年开始,电解槽技术突破了175kA的壁垒,采用了磁场补偿技术,配合点式下料及电阻跟踪的过程控制技术,使电解槽能在氧化铝浓度变化范围很窄的条件下工作,为此逐渐改进了电解质,降低了温度,为最终获得高电流效率和低电耗创造了条件。在以后的年份中,吨铝最低电耗曾降低到12900-13200 kW·h,阳极效应频率比以前降低了一个数量级。 80年代中叶,电解槽更加大型化,点式下料量降低到每次2kg氧化铝,采用了单个或多个废气捕集系统,采用了微机过程控制系统,对电解槽能量参数每5s进行采样,还采用了自动供料系统,减少了灰尘对环境的影响。进入90年代,进一步增大电解槽容量,吨铝投资较以前更节省,然而大型槽(特别是超过300kA)能耗并不低于80年代初期较小的电解槽,这是由于大型槽采取较高的阳极电流密度,槽内由于混合效率不高而存在氧化铝的浓度梯度;槽寿命也有所降低,因为炉帮状况不理想,并且随着电流密度增大,增加了阴极的腐蚀,以及槽底沉淀增多,后者是下料的频率比较高,而电解质的混合程度不足造成的。尽管如此,总的经济状况还是良好的。 90年代以来,电解槽的技术发展有如下特点: (1)电流效率达到96%; (2)电解过程的能量效率接近50%,其余的能量成为电解槽的热损而耗散; (3)阳极的消耗方面,炭阳极净耗降低到0.397kg/kg(Al); (4)尽管设计和材料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然而电解槽侧部仍需要保护性的炉帮存在,否则金属质量和槽寿命都会受负面影响; (5)维护电解槽的热平衡(和能量平衡)更显出重要性,既需要确保极距以产生足够的热能保持生产的稳定,又需要适当增大热损失以形成完好的炉帮,提高槽 寿命。 我国的电解铝工业可自1954年第一家铝电解厂(抚顺铝厂)投产算起,至2010年已有56年历史,在电解槽设计中,已掌握“三场”仿真技术,在模拟与优化方面采用了ANSYS 3

中南大学混凝土课程设计实用模板

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设计 一多层房屋的预应力混凝土屋面梁,构建及截面尺寸如图二所示。先张法施工时在工地临时台座上进行,在梁的受拉、受压区均采用直径10mm 的热处理45Si2Cr 直线预应力钢筋,分别在梁的受拉、受压区采用锥形锚具一端同时超张拉钢筋,养护时预应力钢筋与张拉台座间温差为25℃,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放松预应力钢筋,混凝土采用C40,非预应力钢筋采用HPB235钢筋。现已知该梁 为 一般不允许出现裂缝构件,承受均布恒载标准值为m KN g k 6.18=(含自重),均 布活载标准值m KN g k 12=,活载准永久值系数5.0=q ψ,按《混凝土结构设计 规范(GB50010-2002)》设计该梁。要求: (1)进行梁的正截面承载力计算,估算纵向预应力钢筋,并根据构造要求估算非 预应力钢筋。 (2)计算总预应力损失。 (3)验算梁的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确定梁的纵向预应力钢筋和非预应力钢筋。 (4)进行梁的斜截面承载力计算,确定梁的箍筋。 (5)验算梁的使用阶段正截面抗裂能力是否满足要求。 (6)验算梁的使用阶段斜截面抗裂能力是否满足要求。 (7)验算梁的使用阶段挠度是否满足要求。 (8)验算梁在施工阶段及抗裂能力是否满足要求。

设计计算 1、计算梁的正截面承载力,估算纵向预应力钢筋,并根据构造要求估算预非应力钢筋。 1)设计计算条件 m l 75.80= m l n 5.8= C40混凝土:2/40mm N f cu = 2/1.19mm N f c = 2/76.1mm N f t = 2/8.26mm N f ck = 2/39.2mm N f tk = mm N E c /1025.34?= 0.11=α 45Si2Cr 热处理预应力钢筋:2/1470mm N f ptk = 2/1040mm N f py = 25/100.2mm N E p ?= 2/400mm N f py =' HPB235非预应力钢筋:2/210mm N f y = 2/210mm N f yv = 2/210mm N f y =' 25/101.2mm N E s ?= 2) 内力计算 ① 跨中最大弯矩: m KN l q g M k k ?=??+??=+=4.37475.8)124.16.182.1(8 1 )4.12.1(8 1 22

中南大学_钢结构课程设计

第2章设计计算书 一、屋架支撑系统的设置 一、拟订尺寸 (4) 二、桩在承台底面的布置 (5) 三、承台底面形心处的位移计算 (6) 四、墩身弹性水平位移δ的计算 (10) 五、桩基检算 (12) 六、配筋计算 (14) 第3章电算结果 一、原始输入数据 (17) 二、电算输出结果 (18) 三、手算电算结果对照表 (21) 附录1:设计说明书一份 附录2:桩基础布置及桩身钢筋构造图一张

第一篇设计资料 1. 某单层单跨工业厂房,跨度24m,长度102m。 2. 厂房柱距6m,钢筋混凝土柱,混凝土强度C20,上柱截面尺寸400×400mm,钢屋架支承在柱顶。 3.吊车一台50T,一台20T,中级工作制桥式吊车(软钩),吊车平台标高12 .000m。 4. 荷载标准值: (1)永久荷载 三毡四油(上铺绿豆沙)防水层 0.4 kN/m2 水泥砂浆找平层 0.3 kN/m2 保温层 0.6 kN/m2 一毡二油隔气层 0.05kN/m2 预应力混凝土大型屋面板 1.4 kN/m2 屋架(包括支撑)自重0.12+0.011L=0.384kN/m2 (2)可变荷载 屋面活载标准值 0.7 kN/m2 雪荷载标准值 0.35 kN/m2 积灰荷载标准值 0.3 kN/m2 5.屋架结构形式、计算跨度及几何尺寸见图1(屋面坡度1:10)。 图1 梯形屋架示意图(单位:mm) 6.钢材选用Q235钢,角钢、钢板各种规格齐全,有各种类型的焊条和C级螺栓可供选用。 7.钢屋架的制造、运输和安装条件:在金属结构厂制造,运往工地安装,最大运输长度16m,运输高度3.85m,工地有足够的起重安装设备。

中南大学C++计算机课程设计实践报告2016

中南大学 本科生课程设计(实践)报告 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C++) 题目 学生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学院 专业班级 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中心 2016年 7 月 7 日

“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C++)”课程设计报告 1 引言 本次设计目标是参照windows系统提供的计算器,设计一个科学型计算器,为此我们需要掌握好MFC基础,掌握C++应用系统的开发方法和技巧。课程设计实践教程提供的步骤比较标准和准确,但实际操作性不是很强,所以我们应该通过对科学计算机设计来实现对过程的分析,从而掌握利用C++开发的一般设计方法与实现步骤。对帮助我们全面牢固地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今后应用计算机打下良好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面对errors的解决过程中,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生产实践中向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靠近。 2 总体设计 本次实践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和掌握运用MFC编程的一般思想和具体操作步骤。基于MFC 库进行对对话框界面的设计,通过创建类成员函数成员变量,编辑控件创建消息映射,调用消息函数完成数据的输入输出,实现计算功能。生成应用软件。 首先需要设计0,1,2,3,4,5,6,7,8,9,0十个数字按钮,其次是+,-,*,/,.,AC,=运算符号,再进行特殊运算符号的设计,流程图如下。

3 详细设计 界面设计 通过按住Ctrl建,复制出统一大小的按钮,框选多个同时移动,使得界面排列有序,整齐。 数字键函数编写 m_result+=_T("N")对每个数字按钮进行赋值;updatedata(false)作用为当你使用了ClassWizard建立了控件和变量之间的联系后:当你修改了变量的值,而希望对话框控件更新显示,就应该在修改变量后调UpdateData(FALSE); void CMy0308150317Dlg::OnButton7() {m_result+=_T("1"); UpdateData(false); // TODO: Add your control notification handler code here } void CMy0308150317Dlg::OnButton8() {m_result+=_T("2"); UpdateData(false); // TODO: Add your control notification handler code here

中南大学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

带轮输送机传动装置 设计计算说明书设计课题: 带轮输送机传动装置中的 一级圆柱齿轮减速器的设计 冶金院 班级冶金1101 姓名张宏 学号 0709110129 指导教师邓晓红老师 2013年 9月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计算说明书 目录 前言 第一章传动方案拟定 第二章电动机的选择 2.1 电动机类型及结构的选择 (6) 2.2 电动机选择 (6) 2.3 确定电动机转速 (7) 第三章确定传动装置总传动比及分配各级的传动比 3.1 计算总传动比 (8) 3.2 分配传动比 (9) 第四章传动装置的运动和动力设计 4.1轴的转速计算 (10) 4.2轴的功率设计计算 (10) 4.3轴的转矩设计计算 (10) 第五章齿轮传动的设计 第六章传动轴的设计 6.1高速轴的设计计算 (14) 6.2低速轴的设计计算 (17)

第七章箱体的设计 第八章键连接的设计 8.1输入轴的键设计 (21) 8.2输出轴的键设计 (21) 第九章滚动轴承的设计 9.1当量动载荷计算 (22) 9.2输入轴的轴承设计 (22) 9.3输出轴的轴承设计 (22) 第十章联轴器的设计 第十一章润滑和密封的设计 10.1密封的设计 (22) 10.2 润滑的设计 (23) 第十二章参考资料 第十三章设计小结

前言 课程设计在机械设计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机械课程设计就是根据使用要求对机械的工作原理、结构、运动方式、力和能量的传递方式、各个零件的材料和形状尺寸、润滑方法等进行构思、分析和计算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描述以作为制造依据的工作过程。 本课程设计采用单机齿轮减速器,这是因为齿轮减速器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纺织,轻工机械,冶金,船舶,航空等领域中是生产中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通用部件,运用极其广泛。 齿轮减速器具有轮、轴、滚动轴承、螺纹连接等通用零件和箱体等专用件,充分的反应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相关教学内容,使我们受到本课程内外比较全面的基础训练。而且在画装配图以及零件图的时候,也应用到了以前制图的相关知识和内容,使相关内容得以巩固、加强和提高。 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仔细的精读了机械设计基础课本和设计书,并查阅了相关资料,依据前面设计着的设计对实际设计中的每个环节加以分析、概括和完善。 只有不断地对机械设备进行改造充分发挥其应用能力,才能在各个方面将工业生产逐步转变为机械化、自动化、现代化。

中南大学轨道课程设计

轨道工程课程设计——9号道岔平面布置设计 指导老师: 班级: 姓名: 学号: 2012年6月

第一部分设计任务与要求 一、设计内容与要求 1.确定转辙器几何尺寸; 2.确定辙叉及护轨的几何尺寸; 3.选择导曲线半径并检算侧向过叉速度; 4.计算道岔主要几何尺寸; 5.配轨计算; 6.导曲线支距计算; 7.配置叉枕木; 8.绘制道岔总平面布置图; 二、设计条件 1.轨道条件 钢轨:50kg/m,标准长度12.5; 区间线路轨枕根数:1760根/km; 岔枕类型:木枕Ⅰ-甲; 2.道岔型式 (1)转辙器 尖轨为直线; 尖轨跟端支距:144mm; 尖轨跟端结构:间隔铁夹板连接,夹板长820mm; (2)辙叉及护轨 辙叉为直线式; 辙叉号数:9号; 辙叉角:6°20′25″; 辙叉结构型式:钢轨组合式; 辙叉根距:2050mm; 辙叉趾距:1538mm; (3)导曲线 圆曲线,不设超高; 3.物理参数 动能损失允许值:0.65(km/h)2; 未被平衡的离心加速度允许值:0.65m/s2; 未被平衡的离心加速度增量允许值:0.5m/s3; 4.侧向过岔速度 要求侧向过岔速度不大于35km/h; 5.道岔的轨缝值 尖轨跟端、辙叉趾端轨缝6mm,其余8mm。 第三部分设计计算 一、确定转辙器的几何尺寸 1、计算尖轨长度

‘’‘12191)3565.0(arcsin arcsin 0 ==???? ??=s V ωβ 根据设计资料:跟端支距:mm y 1440= 则尖轨长度为:()625135 65 .0144 sin 00=== βy l 根据尖轨长度的取值原则,取标准长度12.5m 的整分数,以充分利用材料,所以取625025.120== m l "''''.1319176.12191320212.16250144arcsin ?≈==?? ? ??= β 2、计算基本轨尖端前部长度 由设计资料可知mm q 2646= 3、计算基本轨后端长度'q 整个基本轨取为一个标准轨长即L=12.5m ,则: ()mm l q L q 66.3605"13191cos 6250264612500cos '0'=??--=--=β 二、确定辙叉及护轨的几何尺寸 1、确定趾距年和跟距没 根据设计资料知辙叉角'''25206O =α n =1538mm m =2050mm 2、计算护轨工作边延展长度 护轨工作边延展长度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

中南大学过控课程设计

中南大学《过程控制仪表》课程设计报告 设计题目 HPF脱硫工艺流程设计指导老师王莉吴同茂 设计者 专业班级 设计日期 2011年6月 目录

第一章过程控制仪表课程设计的目的与意义.........................................- 2 - 1.1课程目的.................................................................................- 2 - 1.2 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 2 - 1.3 课程设计的地位及作用.............................................................- 3 - 第二章课程设计实验.........................................................................- 4 - 2.1控制系统装置(压力控制系统) .....................................................- 4 - 2.2 控制系统的控制要求及PID参数整定方法...................................- 5 - 2.3 控制系统的实验调试 ................................................................- 6 - 第三章HPF脱硫工艺流程系统设计 .................................................... - 13 - 3.1 控制系统工艺流程 ..................................................................... - 13 - 3.2 设计内容及要求......................................................................... - 14 - 第四章系统设计构思 ........................................................................ - 15 - 4.1 设计思想 ............................................................................ - 15 - 4.2 总体设计流程图................................................................... - 15 - 4.3 硬件设计概要...................................................................... - 16 - 4.4 硬件选型............................................................................ - 16 - 第五章软件设计............................................................................. - 23 - 5.1 软件设计流程图及其说明............................................................ - 23 - 第六章系统调试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 27 - 6.1 调试单闭环流量控制系统时遇到的问题.......................................... - 27 - 6.2 调试流量比值控制系统时遇到的问题 ............................................. - 28 - 第七章实验心得............................................................................... - 30 -

中南大学数据库课程设计报告

数据库课程设计报告 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班级:物联网工程1201班指导老师:盛津芳 学号:0909120122 姓名:李浩

日期:2015年1月10日

目录 课程设计要求 (4) 概要设计:(数据库) (6) 概要设计:(程序) (8) 详细设计(数据库) (9) 详细设计(程序) (12) 系统展示 (13) 安全性控制 (20) 关键技术 (21) 心得体会 (21)

《数据库课程设计》任务书 1 任务概述 某医院拟开发一个挂号系统,以方便患者就医,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患者在医院就诊前需要提供姓名、身份证号码、联系电话等个人信息并办理一张诊疗卡,该诊疗卡在每次挂号时需要出示给挂号的工作人员。患者在挂号时,需说明科室名称以及医生的职称。挂号以半个工作日为一个班次,系统中保存各科室门诊医生的排班表,每位医生每个班次能够接诊的病人人数可设置一个上限。 本次课程设计要求设计并实现一个虚拟的医院挂号系统。系统中包含两个子系统,即由医院内部工作人员使用的挂号系统,以及患者使用的网上预约挂号系统。其中网上预约挂号系统的前端要求是浏览器,即采用B/S模式开发。医院工作人员使用的挂号系统采用C/S 模式开发,前端开发工具不限,可采用PowerBuilder, Delphi, VB,VC,Java等。后台数据库要求采用SQL SERVER2005或Oracle 11g及以上版本。 2 功能描述 2.1 医院工作人员使用的挂号系统 该系统仅供医院内部工作人员使用,主要分为挂号人员和系统管理人员两类角色,需提供以下功能: 1)办理诊疗卡。患者提供姓名、身份证号码、联系电话等个人信息,挂号人员为其办理一张长期有效的诊疗卡。 2)挂号。挂号人员根据患者要求的科室、医生职称分配一个候诊号,并收取相应的诊疗费用,诊疗费用根据医生的职称分为不同的档次。医生当班次接诊患者人数 不能超过预先设定的上限。 3)修改挂号。患者可更改就诊的科室,挂号人员根据更改后的科室和医生职称,重新计算诊疗费用的差值,多退少补。 4)查询挂号情况。挂号人员可查询某位医生目前的挂号情况。 5)挂号费当班结转。系统对每个班次收取的挂号费生成相应的统计表,并提供查询功能,包括该班次总的挂号费用、各个挂号人员该班次总的挂号费用、各位医生 该班次总的挂号费用。 6)参数维护。系统管理人员负责维护各种参数,包括科室、医生、医生排班表、号类字典。医生的基本信息、排班表、诊疗费标准、各班次医生接诊人数上限都是 可以修改的,尽量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7)系统维护。系统管理人员负责管理用户、分配权限、管理密码。 2.2 网上预约挂号系统 该系统供患者使用,需提供以下功能: 1)用户注册。提供注册所需基本信息,必须实名注册。 2)用户可修改注册信息。 3)用户可查询指定时间的某科室的医生排班表。

中南大学测绘程序课程设计代码

(1)ClzControlPoint头文件 class ClzControlPoint { public: ClzControlPoint(); ~ClzControlPoint(); double X; double Y; CString strPointID; int state; int flg; double dE; double dF; double dQ; double dMx; double dMy; double dMk; }; ClzControlPoint源文件 #pragma once #include"stdafx.h" #include"ClzControlPoint.h" ClzControlPoint::ClzControlPoint() { X = 0; Y = 0; strPointID = _T(""); flg = 0; state = 0; dE = 0; dF = 0; dQ = 0; dMx=0; dMy=0; dMk=0; } ClzControlPoint::~ClzControlPoint() {

} (2)ClzDistObs头文件 class ClzDistObs { public: ClzDistObs(); ~ClzDistObs(); public: ClzControlPoint *cpStart, *cpEnd; double dDist; }; ClzDistObs源文件 #include"stdafx.h" #include"ClzDistObs.h" ClzDistObs::ClzDistObs() { dDist = 0; cpStart = NULL; cpEnd = NULL; } ClzDistObs::~ClzDistObs() { cpStart = NULL; cpEnd = NULL; } (3)ClzAngleObs头文件 class ClzAngleObs { public: ClzAngleObs(); ~ClzAngleObs(); public: ClzControlPoint *cpStation; ClzControlPoint *cpEnd; Angle ObsAngle; }; ClzAngleObs源文件 #include"stdafx.h"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