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程论与教学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课程论与教学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课程论与教学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课程论与教学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课程论与教学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1.课程的含义古德莱德的五个层次: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从课程的要素或属性层面来界定课程是知识(学科)课程是经验;从课程的功能或作用层面界定;.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课程作为活动或进程

2.一般认为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F. Bobbitt)出版的《课程》(curriculum)一书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该书的问世使课程成为了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标志着课程论的诞生。被称为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

博比特的课程理论:他认为教育本质是为成人生活作准备,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教育即生产。课程目标指向完美成人生活所需要的基本素养,学校应着眼于由学校才能获得的经验;开发课程的方法称为活动分析法——人类经验分析、具体活动或工作分析、课程目标的获得与选择、教育计划的制定。简评:忽视儿童的存在价值,把学校比如加工厂,导致课程开发过程中“见物不见人”,背离了教育的本质。课程开发就成了课程工程,它是效率取向、控制中心的。这是泰罗主义管理模式在教育中的运用,教师就是教育工程师。

3.1949年泰勒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奠定了现代课程研究领域的理论构架,被称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泰勒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集大成者,被誉为“当代教育评价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他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基本原理统称为“泰勒原理”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 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4..大教学论观:将课程视为教学内容, 把课程理论当作教学理论的一部分;大课程论观:把教学看作课程的一部分,把教学理论归入课程理论的范围之内。

5.课程目标含义: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得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课程目标的来源:基本思路:A、根据社会需求确定课程目标B、根据学生

发展需要确定C、从课程内容或其他载体的逻辑和系统性需要确定D、对课程目标各类需要进行整合。

课程目标的分类:

6.课程内容的含义: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是一定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信念、言语、行为、习惯总和。

7.课程内容选择依据:(1)课程目标(2)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身心发展水平(3)社会发展的需要(4)课程内容本身的性质。

8.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1)注重基础性(2)内容贴近社会生活(3)与学生和学校的教育特点相适应(4)强化价值观和道德教育

9.课程类型:(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①学科课程: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和逻辑顺序,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校领域中选择一定内容加以组织形成不同偶那个学科的课程②活动课程(杜威)优点:(1)学习活动的自主性(2)内容的广泛性(3)个体的创造性(4)过程的实践性。缺点:不易于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二)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1、分科课程:优点:(1)有利于教学科目的设计与管理和教师教学。(2)有利于学生简洁有效的获取系统知识,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缺点:(1)导致学科数量无限膨胀。(2)割裂知识间的联系,限制学生视野,束缚学生思维。(3)忽视学生兴趣和爱好。2、综合课程(整合课程)(三)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隐性课程的特征:(1)涉及范围的广域性(2)实施过程的潜在性(3)影响的持久性(4)结果的准量化性(四)必修和选修课程。必修课:指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法定性地要求全体学生或某一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种类,特点是强制性,是社会权威在课程中的体现。

10.课程结构:就是指课程要素和各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和相互结合的组织形式。一是指课程中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处理,是广义的或总体的课程结构。

二是指单独的课程领域如学科或活动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处理,即我们经常谈论的学科结构和活动结构等。课程机构的体系:体系结构和科目结构

11课程标准:是国家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依据。包括:(1)前言:含基本理念和思(2)课程目标,含总体目标,教学手段(3)内容标准(4)课程实施建议。

课程计划:是关于学校课程的宏观规划,一般规定学校课程的门类、各类课程的学习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时间的整体规划等。

12.课程实施:将预期课程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

13.课程实施取向:(1)、忠实取向(计划的课程)(2)、相互调试取向(修改的课程)(3)、课程创生取向(创生的课程)

14.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一)课程方案本身的特点(二)实施主体(1)校长在改革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教师:教师个人的特征和教师集体的因素对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师观念的改变,教学方式的改革等,都会直接影响到课程实施的进程。(3)学生。(三)文化背景。实施策略:(1)自上而下策略:主张课程改革由国家或地方一级教育机构发起,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自上而下的推行改革,这种策略以国家和地方为中心,要求学校中的其他因素要与课程改革相一致。(2)自下而上策略:主张课程改革由教师为主发起,通过教师探索学校中的存在的问题来进行改革,尽管这种改革是由教师发起的,但实际上也包含着课程专家帮助教师识别问题、分析问题、采取行动的工作,同时变革本身也涉及到学校和其他机构。因此,这种策略被认为是整合发展的策略。

15.课程开发的含义:使课程的功能不断适应社会、文化、科学等方面的要求,进而继续不断开发课程的活动与过程。

16.课程计划: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用以指导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文件,它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是编订各种教学大纲和编写教材的的基本依据,是课程实施、评价和管理的基本准则。

17.校本课程:是指以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开发主体是承担教师职责的人。开发程序:(1)需要评估、(2)确定目标、(3)组织实施、(4)评价。

教学论

1.教学的含义:教师和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以教材为中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中,通过沟通、交流和合作,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同时身心和思想品德获得一定发展的活动。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2.教学过程基本规律:(一)教学双边交互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1)教育学的逻辑关系(2)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

3.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容忽视。

4.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不可偏废。(二)学生的发展依存于知识传授的规律1.学生的智能发展对知识传授的依存。2.学生的品德发展对知识传授的依存。3.学生的体质发展对知识传授的依存。4.学生的发展不能脱离开知识传授的过程,知识传授必然影响学生的发展。(三)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互作用的规律1.学生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2.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3.学生掌握间接经验的特点及教师传授间接经验的方法。(四)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系统的和谐优化的规律1.教学要素的和谐优化。2.教学结构的和谐优化。3.教学环节的和谐优化。4.教学节奏的和谐优化。

3.教学的要素:教学内容、学生、教师。三者的关系:(1)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关系,从内部看。学生和教学内容是一种主客体关系,学生是认识教学内容的主题,教学内容是学生认识和掌握的客体。即内容是学生学习的对象,学生的学习是围绕教学内容展开的。教学内容作为学生认识的对象,不仅制约着学生认识的方式,而且具有建构主题的作用,也就是说,他是学生发展的重要条件。(2)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又称师生关系,包括业务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

中的分工合作关系,即教师教导学生,学生在教师知道下学习的互动关系。是最基本的教学关系,是教学得以进行的基础。应该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题的原则,努力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题力量,有效形成教学合力。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和学生主题作用的发挥,必须从实际出发,探索多样合理的组合方式。伦理关系是师生关系的重要方面,在教学。师生组成一个特殊的道德共同体,遵守着一定的伦理原则,承担者一定的伦理责任,就是师生间的伦理关系。尊重爱护学生、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这已经成为现代教师基本的职能要求。情感关系:师生情感关系就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自然形成的态度和感受以及由此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心理联系。

4.教学的八大原则:在教学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思想。意义:教学原则是对教学规律的反映,遵循教学原则,则“师逸而功倍”反之,则“师勤而功半”。确立依据:(1)依据人们对教学客观规律的认识。(2)教学原则的提出要受教育目的的制约。(3)教学原则产生于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积累。(2)教学原则的确立要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5)教学原则的确立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原则:(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学以致用)运用要求:(1)教学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2)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学生已有经验和知识)(3)重视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4)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5)适当补充乡土教材。(二)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运用要求:(1)保证教学的科学性(2)发掘教材的思想性、结合教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3)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三)直观性原则: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直接感知具体事物和现象,或者代表这些事物和现象的教具,从而使学生获得表象和概念,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为学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奠定基础。运用要求:(1)正确选用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2)直观和讲解相结合(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四)循序渐进原则:教学要遵循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全面地掌握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能力。运用要求:(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2)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的教学(3)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由繁到简。(五)巩固和创新相结合的方法: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的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记忆,同时以巩固为基础,获取更多的知识。运用要求:(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重视组织各

种复习,知道记忆(3)鼓励和培养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六)因材施教原则: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运用要求:(1)针对学生特点进行有区别教学(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获得充分发展。(七)可接受性原则:也叫量力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八)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他们通过独立思考,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教学设计: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按照教学规律和教学对象的特点,设计教学目标,规划课堂教学全过程诸因素的相互联系和合理组合,确定实现教育目标的方法。主要内容:教学目标的制定,分析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情景、设计教学形式与方法、设计学习方式、编写教学方案、评价与修改教学方案。(1)陈述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是什么”(2)程序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怎么办”(3)策略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怎么办”

6.教学目标: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编写步骤:(1)钻研课程标准,分析课程内容(2)确定学生已有的学习状态(3)确定教学目标分类(4)列出综合性目标(5)陈述目标的行为目标。分类:P:157。陈述教学目标的方法:P:167

7.教学内容设计:就是教师认真钻研教科书、选择组织讲授内容的过程。设计策略:(1)陈述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是什么”(2)程序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怎么办”(3)策略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怎么办”

8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活动时所采用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特点:相对性、针对性、综合性、多样性。分类:根据主体因素分:(一)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1)以语言形式获得间接经验的方法,以直观形式获得直接经验的方法,以实际训练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三者分别表现为讲授法、演示法和练习法。(二)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也分为三种:以学生自定学习目标、学习计划,自我把握

学习进程为特征的自主学习,以小组活动为主要形式、师生合作以及生生合作为特征的合作学习,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的探究学习。)(三)教与学并重的教学方法也分为三种:以感受体验形式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以参与互动形式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以质疑问难形式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三者分别表现为角色扮演法、讨论法和问题教学法。我国的选择:(1)根据教学的目的、任务(2)根据学科性质和教学内容(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4)根据学校的环境、设备条件和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根据教学语言的表达方式分为叙述性语言、论证性语言、说明性语言和描述性语言。

教学手段是指:师生为了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开展教学活动,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

教学组织形式: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老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班级授课制:以固定的班级为组织,把年龄大致相同的一群学生编成一个班级,又教师按照固定的课程表和统一的进度,主要以课堂讲授的方式,分科进行。优点:(1)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缺点:(1)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2)不利于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发展:理论教学、混合课、实践教学、劳动教学、劳动综合技术实习课。

班级授课有班、课、时三个特点:第一、以班为单位由教师同时对整个班级进行教学,班级是按照学生年龄和知识水平编成的,且人数和成员固定。第二、教学内容按学校和学年分成许多既有系统又相对独立和均衡的许多部分,每部分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第三、每一课都限定在统一且固定的单位内进行,课与课之间有一定的休息时间。

教学评价的原则:导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公正性原则;有效性原则;以学为本原则;多元化原则;教育性原则

教学评价的类型:以评价作用为依据的分类: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以评价标准为依据的分类: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以评价方法为依据的分类:定性评价、定量评价;以评价主体为依据的分类:自我评价、外部评价

教学评价的过程:明确教学评价的问题、明确教学评价的目的、确立教学评价的指标和标准、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反馈信息、调整与改进。

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教学评价的功能从重视鉴定质量、区别优劣、选拔淘汰转向重视诊断、反馈、激励、改进;教学评价的着眼点,从教师教的怎么样转向学生学的怎么样、教学评价的多元化趋势、从注重纸笔测验的传统评价走向真实性评价、教学与评价融为一体,重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结合。

教学评价的功能:教育性功能:教学评价所具有的促进教育教学目的实现的作用。管理性功能:教学评价所具有的鉴别质量、区分优劣、选拔安置的作用。

课堂教学机智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千变万化的教学情景,迅速、敏捷、灵活、准确地作出判断、处理,以保持课堂平衡的一种心理能力。它是教师智能的灵活性与机敏性的统一,是一种“应急”的智力活动,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智慧。

课堂管理指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课堂问题行为是教师经常遇到而又非常敏感的问题,处理不好,就会损害师生关系和破坏课堂气氛,影响教学效率。

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

课堂问题行为不单是学生自身的问题行为,是各种问题的综合反映。综合起来,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1).教师的因素(2).学生的身心因素(3).环境因素:环境影响包括家庭、大众媒体、课堂内部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1).暗示控制:(2).提问同桌(3).运用幽默:(4).创设情境(5).正面教育:

有效教学的内涵:指教师与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与条件下,基于预定的课堂教学目标,通过交流与互动所达成的效果与有效益的教学。它的核心是达成课程与教学目标,它的表现形式是教的有效与学的积极。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考试 复习资料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复习资料 一、选择填空题 1、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2、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学科分支,研究教学情境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做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3、《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4、“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乐经》。 5、语文课程目标的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显性呈现(横向)。 6、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隐性线索(纵向)。 7、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目标确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包括的五项内容:“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8、语文教材有泛指、特指和专指三种不同的概念。特指根据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写的,供语文教学中师生使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习题册、练习册、教学挂图、音像教材、教学软件、选修教材、教学指导书、教学参考书等。专指在上述的语文教材系列中占有特别重要地位的语文教科书,即课本。 9、语文教材的四个功能:德治启迪、语文历练、语言积累、知识扩展。 10、语文教材的内容有四种要素构成: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实践活动、助读系统。 11、成功的板书和图示要做到:既是教学内容的艺术展示,又是教学思路的直观体现,能够揭示中心,突出重点,理清思路,启发思考。 12、板书图示的能力要素:1、硬笔书法能力2、一定的制图能力和绘图能力3、版面设计的能力4、文明的书写习惯 13、语文试卷的评析方法:基本方法:借题发挥; 具体的方法:1、抓住一点,讲清一类14、对照比较,讲清知识、能力和智力的关系3、改变题型,触类旁通。 15、解行识字法的要点:1、解行为本2、偏旁带字3、形音义结合

教学论复习题

教学论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中学生物学教学论; 2.生物科学素养; 3. 科学素养; 4.探究; 5.教材和教科书; 6.概念图; 7.备课; 8.说课; 9.合作学习;10.学习;11.教学目标;12.教态; 13. 教学策略;14.课堂教学技能;15.提问技能;16.语言技能; 二、填空题 1.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和命题的依据。 2.备课的内容主要包括:备学生、、、 、、、等。 4.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学生 是。 5.最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主要有三个方面,分别是、 和。 6.生物学教师的备课包括、工作和。 7.STS教育是指、和相结合的科学 教育新理念。 8.概念转变理论是试图理解和解释那些是如何转变为 的理论。 9.生物课程目标是生物教师备课、上课、分析课的和。 10. 教学技能主要包括、、、导入、 教学语言、提问、讲解、课堂组织、变化、结束十个方面的技能。 11. 教学的基本语言技能是在中众人都必须具备的语言技能。 12.学生应该掌握的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包括:提出问题、、 、、、表达和交流等。 13. 培养学生的,发展学生的是近年来生物学教学 中的一项重要的目的任务。 14.生物学课程从课程性质来说属于学科课程,作为学科课程,生物学课程既有

的性质,又有的性质。生物学课程在基础教育的科学教育领域中具有的性质和重要地位。 15.教学目标从性质上来说是教学内容的,教学活动 的,学生学习的,教学结果的,实现育人的。 16.说课主要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教学目标从性质上来说是教学内容的,教学活动 的,学生学习的,教学结果的 ,实现育人的。 18. 备课要实现三个转化,解决三个问题,即钻研课标和教材,明确目的、内容, 使之转化为,解决;钻研教材,把教学目的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目标,使教学内容转化为,解决;研究教学目标、内容和学生情况,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途径,使之转化为,解决。 19.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其中第一法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个法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个法是指__________________。 20. 最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主要有三个方面,分别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我国生物学课程标准将实验技能性目标分为水平和水平。 22.新的教师观认为,教师不仅应从、、者转向、 、者,还应从尊贵者、训导者、强制者转向、、 者,不仅应从知识的拥有者、授予者转向学习者、探索者,还应从教育工作的实践者转向研究者、开发者、创造者。 23.教师的演示实验可分为、和三种。 三、问答题 1.《生物课程标准》特别提出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这给教师提出了哪些挑战? 2.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如何?

《教学论》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教学论》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一、单选(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心理学研究认为,教师的知识和智力与教学效果表现为( )的关系。 A、低相关 B、高相关 C、中等程度相关 D、没有相关 E、反比例 2、学生一边记笔记,一边听课,这是注意的( ) A、分散 B、转移 C、分配 D、范围 E、分心 3、看书时用红笔划出重点,这是利用知觉的( ) A、整体性 B、理解性 C、选择性 D、恒常性 E、对比性 4、能力发展和知识、技能掌握的关系是( ) A、同步发展 B、能力发展快 C、能力发展慢 D、能力与知识技能无关 E、以上都错 5、教育和经济的关系,总的来说是( ) A、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 B、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反作用于教育 C、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对经济没有影响 D、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对教育没有影响 E、经济和教育没有必然的关系 6、奴隶社会学校教育内容:“六艺”是指( ) A、礼、乐、射、御、书、数 B、诗、书、礼、乐、易、春秋 C、语、数、外、生、地、史 D、《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师说》、《论衡》 E、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 7、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这种现象叫做( ) A、近因效应 B、首因效应 C、刻板效应 D、晕轮效应 E、成见效应 8、长时记忆主要以( )编码为主。 A、物理特征 B、形象特征 C、听觉 D、视觉 E、意义 9、知识与智力的关系可以表述为( ) A、知识越丰富智力水平越高 B、知识越丰富智力水平越低

C、知识与智力无相关 D、知识是智力发展的前提 E、智力是掌握知识的前提 10、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 ) A、最新获得的能力 B、超出目前水平的能力 C、处于掌握边缘的能力 D、已经发展的原有能力 E、需要在下一发展阶段掌握的能力 二、多选(共20小题,每小题4分,共80分) 1.“一题多解”属于() A、再现思维 B、求同思维 C、发散思维 D、聚敛思维 E、求异思维 2. 认知心理学将知识划分为() A、陈述性知识 B、程序性知识 C、策略性知识 D、隐性知识 E、显性知识 3. 我国的课程一般通过()体现。 A、课程计划 B、学科课程标准 C、教科书 D、教学参考书 E、直观教具 4. 新课改强调() A、“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 B、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 C、师生共成长 D、教师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 E、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5.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有() A、讲授法 B、谈话法 C、练习法 D、实验法 E、实习作业法 6.新课程强调的学生学习方式主要有() A、接受学习 B、自主学习 C、合作学习 D、探究学习 E、机械学习 7. 教学组织形式有() A、个别教学 B、班级授课 C、分组教学 D、现场教学 E、课堂教学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1)

第一章历史发展 1、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2、截止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才最先在美国比较完整地去里起来,博比特与查特斯等人的课程开发理论与时间,开启了“课程开发理论”。 3、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的奠基者、开拓者。 4、教育的本质:1教育为成人生活作准备2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3教育即生产。 5、拉尔夫·泰勒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 6、拉尔夫·泰勒的贡献被誉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 7、学科结构运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教育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叫学科结构运动。其中心容是用“学科结构观”重建过程。 8、在这场运动中诞生了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学术中心课程”。学科结构运动是课程现代化进程中重要的里程碑。 9、比较著名的新课程:物理科学研究委员会,研究开发的PSSC物理课程,“生物科学课程研究会”,研究开发的BSCS 生物课程,研究开发的SMSG数学课程,“化学键取向研究会,研究开发的CBA化学与CHEMS化学,”地球科学科学设计研究会,所开发的ESCP地学等等这些课程可统称为“学术中心课程”。 10、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会议主席杰罗姆·布鲁纳作了题为《教育过程》的总结报告。该报告确立了“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并从理论上理性地解决了存在与学科专家和教育专家之间的持久论战。 11、学术中心课程:是指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 12、学术中心课程三个基本特征: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 13、学科结构两个基本含义:1是一们学科特定的半概念、一般原理所构成的体系。2是一门学科特定的套就方法与探究态度。学科结构是这两个基本骇异的统一。 14、“概念重建注意课程式“的本质:解放兴趣的追求。解放兴趣:亦称“解放理性”,是人类对解放和权利赋予的基本兴趣,这类兴趣使人们通过对人类社会之社会结构的可靠的、批判性洞察而从事自主的行动。反思课程研究的整个进程,我们可以获得的基本结论是:课程研究的价值取向由对“技术兴趣”的追求逐渐转向“实践兴趣”,最终指向于“解放兴趣;课程研究的基本课题由”课程开发—探讨课程开发的规律、规则与程序,逐渐转向“课程开解”—把课程作为一种“文本”来解读其涵的意义 15、启蒙时期教学论的确立:拉特克与夸美纽斯。 16、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的国教育家拉特克。 17、夸美纽斯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创立者。《大教学路》。 18、夸美纽斯确立了其教学原理:1教学以自然为鉴的原理。这主要包括两层含义:首先,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天性、年龄、能力进行,这是一个不变的自然法则。其次,教学要遵守循环渐进的原则。2兴趣与自发的原理夸美纽斯认为,教学的进行要尊重儿童的学习兴趣,鼓励儿童的自发学习。3活动原理夸美纽斯认为,教学要使学生躬行实践,实际从事认识、探索和改造事物的活动。4直观原理。 19、启蒙时期教学论的发展:卢梭与裴斯泰洛齐。 20、卢梭《爱弥儿》被认为是继柏拉图的《理想国》之后西方最完整、最系统的教育论著,影响深远。 21、裴斯泰洛齐(瑞士教育家)的教学论:1适应自然的教育学。教育的目的是全面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才能有其自然发展的规律,教育必须符合这些规律,必须建立在儿童的字人发展的基础上并与儿童的自然发展相一致,方能达到预期目的,折旧是“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2教育教学原理,第一自我发展原理第二直观原理3 教学的心理学化。 22、首次明确提出把心理发展的研究作为教学总原则的基础是裴斯泰洛齐。 23、赫尔巴特心房进台教育史上最严整的教育学体系、教学论体系,代表作《普通教育学》。 24、赫尔巴特的教学的“形式阶段”:第一阶段:“明了”即清楚、明确的干支新教材。这一阶段的教学主要是把新教材分解成各个构成部分,并和意识中相关的观念——已经长我的知识——进行比较。第二阶段“联合”即把新的观念与旧的观念结合起来。这一阶段的教学主要是在“明了”的基础上冲锋调动学生的心理活动(主要是记忆和想象),以在旧的观念团中找到能够同化新观念的因素,把新旧观念结合起来,加深对新教材的理解。第三阶段:“系统”即把已建立起的新旧观念的各种联合与儿童的整个观念体系系统一起来,概括出一般概念和规律,以形成具有逻辑性的、结构严整的知识系统或观念体系。这一阶段的教学主要是使初步联合起来的各种观念进一不与科学成的整个容和目的联合起来,与儿童的所有观念同一起来,以概括出一般概念、公式和规律,形成系统。第四阶段:“方法”即把业已形成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 复习资料 1根据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价值取向,为培养、教育下一代所制定的一整套有目的、有计划、可执行的培养方案,具有目标的明确性、内容的科学性、方法的恰当性、策略的可操作性以及评价的合理性等特点。 2 文化为对象的教与学统一的活动。 3 育价值。 4 阶段的教育的价值。换言之,培养目标就是对某一级、某一类学校培养人的质量规格的设想或规定。 5 生身心发展所要达到得预期结果。 6“课程目标”的下位概念,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既是教师教的目标,也是学生学的目标。 7 标分成“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三个方面。 8把学生的学习结果划分五种类型,即态度、动作技能、言语信息、智力技能和认知策略,以便教师能够根据学习结果的不同类型设计最佳的学习条件。 9 程目标。 10、 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

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11、1)目标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恰 当。(4)教学组织严密。(5)教学效果优异。 12、从学生学的角度来看,教学工作包括预习、听课、 课后复习、练习和系统小结等基本环节;若从教师教的角度来看,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等。 13、 形式分为条目式教案和表格式教案,按篇幅分为详细教案和简要教案。 14、;二是“引入新课”或“激发 学习动机”;三是“教学新课”;四是“小结”;五是“布置作业”。 15、 16、 四是保留和擦除部分分明;五是形象地揭示内容的各种联系。 17、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三因材施教原则;四直观性原则;五启 发性则。 18、 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活动方式的总和。 19、 一、以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 述规律等知识的方法,在以语言表达为主的教学方法中应用最广泛,且其他各 讲解、讲演和讲读。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在独立思考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过程中获得新知

教学论考试试题

中学数学教学论期末考试 一、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当代国际数学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是什么? 答:数学教育的发展受到数学教学理论、教学手段、社会因素等各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当代数学教育的发展主要呈现以下趋势: ①数学教育的理论基础进一步加强;②更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 地位;③现代教育技术成为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口;④教学模式将由单一化走向多样化、综合化;⑤体现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的总目标。 2、论述建构主义的数学教学理念 答:在新课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成为辅导者,而教师所安排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让学生取得某种知识而设计的,所谓的建构主义的数学教学理念就是要一改以往的“填鸭式”教学观念而去营造一个可以让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学习环境。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可以分四类: ①教学的重心放在学生身上。即教学应以学生的考虑为中心,教师的责任在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及兴趣,并引导学生表达出自己对数学的理解。了解学生所表达的概念后,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去发表正确的概念是什么。从建构主义的教学经验中发现:应多听学生的声音,以了解学生对该课题的想法,再引导其学习,可以帮助老师了解学生的想法,因此也就能多听学生的声音,来进行教学。 ②让学生一起讨论。即在教学进行时,要多让学生讨论,一起探讨、一起找出答案,让学生可以表达出自己对该课题的想法,并告诉其他同学他的想法;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深入的思考数学题,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从探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想法,并统整学生的想法,解决本课的重点。

③引导学生的学习。即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教师总是一个劲的抱怨学生连课堂上讲过的一模一样的习题,在考试中出现时仍然做不出来。这是因为学生是“主动”的选择对其有意义的知识(与其先前经验有关的知识),并将之建构于其心智中。有时学生关心的,却不是我们正在讨论的主题。我们可以慢慢的引导过来,之后灌输他们一些基本的概念,当知道他们关心什么后,引导学生到一个设定的目标上面,这样就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正确的引导方法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扮演一个协助者的角色,和学生站在同等的高度,一起探讨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学习。 ④弹性教学,不要拘泥固定的教学形式。即用建构主义的理念去教学,面对各种可能的变因都战战兢兢,有时候突然间会不知道如何处理会比较恰当,所以不要太拘泥于形式化,教学是要有弹性的。对于建构取向的教学,要谨慎的面对教学情境,依据建构理念来经营教学环境。比如,较困难的章节会多花点时间帮同学做统整,较简单的会多让学生发表、讨论。随着教学情境的不同,变化自己的教学方式,才能有效的经营正向的教学环境。 3、例举一个概念,用导入技能引入 答:在进行椭圆概念的教学时,可先引入如下问题:“平面上一个动点P与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和等于常数2a,求点P的轨迹”。设F1、F2所在的直线为X轴,以F1、F2的中点为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记|F1F2|=2c,通过分析可以得到:①、当2a<2c时,轨迹不存在;②、当2a=2c时,轨迹为一条线段;③、当2a>2c 时,轨迹是怎样的呢?我们把第三种情形下的轨迹称为椭圆。像这样引入椭圆的概念,就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椭圆概念中“a>c”这一条件的理解。那么学生就不会把在复平面中的方程|z+i|+|z-i|=2所代表的轨迹说成是椭圆了。

历史教学论复习资料.pdf

《历史教学论》复习题 名词解释: 1.教学目标 是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可分为学科目标,阶段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 2.课程 在西方,“课程”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文中,常见的含义是“学习的进程”。在我国,课程一词始于唐宋,狭义的课程即学科或者教学科目,广义的课程不仅包括学科,还有学习者的学习经验或者体验。 3.综合课程 为了克服学科课程分科过细,避免学科之间缺乏联系,对相关学科进行综合化的编制,把若干相关学科合并起来编订的课程。 4、课程标准: 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5.历史教材 广义是指师生为了达成历史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活动而利用一切素材和手段,即教学的材料,狭义是教科书。 6.固定制 指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采取有计划的行政的方式,专门组织人力进行教科书的编写工作,采用自编自审的方式,并制定专门机构出版发行,指定全国各地学校统一使用。 7.审定制 指教科书的编写由民间组织进行,但须各国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门人员审查批准后方可出版,供学校使用。 8.认定制 指教材的编写由民间组织,然后经过国家教育部门的原则认可后,方可使用。 9.选定制 书的编写、出版、发行、使用等等,国家不控制,不干涉,完全由民间来组织。 10.专题史体例 建立以政治史、经济史和思想文化史等模块为框架,历史专题为单元,贯通古今,中外混合的历史知识体系。运用专题史的形式可以不必像通史那样的时间顺序编写,可以跳跃式叙述,可以把本国的历史和外国历史的叙述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中外历史合编的优越性。 11.学习 答:广义是指学习者(人和动物)在生活中获得个体经验,并引起行为变化的过程。狭义是指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获得知识与技能,并掌握一定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过程(指学生的学习)。 12.研究型学习 答: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一定的课题,通过个人和小组合作,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进行主动探究的一种学习活动。 13.自主学习 答:是一种个体自觉的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与能力,它强调个体学习的主动性。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试卷代号:1 155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半开卷)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注意事项 一、将你的学号、姓名及分校(工作站)名称填写在答题纸的规定栏内。考试 结束后,把试卷和答题纸放在桌上。试卷和答题纸均不得带出考场。监考人收完 考卷和答题纸后才可离开考场。 二、仔细读懂题目的说明,并按题目要求答题。答案一定要写在答题纸的指 定位置上,写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三、用蓝、黑圆珠笔或钢笔(含签字笔)答题,使用铅笔答题无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生成性目标在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 )的理论中得到了发展和传播。 A.泰勒 B.艾斯纳 C.杜威 D.斯坦豪斯 2.分组教学制中对学生的分组主要有( )、外部分组、内部分组等形式。 A.能力分组、作业分组 B.年级分组、能力分组 C.作业分组、年级分组 D.能力分组、差异分组 3.结课的形式有多种,下列项目中有一种提法,一般是不会采用的,即( )。 A.归纳式 B.回味式 C.拓展延伸式 D.故事启发式 4.典型的自学辅导教学模式,是指( )。 A.分组教学制 B.道尔顿制 C.文纳特卡制 D.开放课堂 5.“学习化课程”体现的是( )。 A.融合课程的理念和形式 B.课程整合的理念和形式 C.隐性课程的理念和形式 D.选修课程的理念和形式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6.美国学者古德莱德把课程分为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运作的课程和五个层次。 7.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 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一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一交替的办法进行 教学的组织形式。 8.档案袋的开发一般包括三个步骤,即明确与评价目的、收集和 ______——和反省与评价。 9.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该体现时代的要求,要使学生具有适应的基础知 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一素质。 10. CIPP模式中的成果评价,即要____、解释和____课程方案的成绩,并协助决 策者决定课程方案是否应该终止、修正或继续。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1.简述道尔顿制的主要内容。 12.简述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 一、选择题 1、数学的属性表现在: 2、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结构的呈现方式 3、按照我国比较传统的认识,将数学能力结构分为: 4、学习风格的构成要素分解为: 5、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任务呈现方式 6、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7、弗莱登塔尔认为,丰富的教学情景包括: 8、教学方法的基本类型 9、教学设计的学习需要分析包括学习的 10、我国《数学课程标准》由下列哪几部分组成 11、设计教学方案的基本内容包括 12、学习评价的价值 13、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 14、课堂活动的构成要素: 15、数学概念引入的基本策略 16、影响儿童概念学习的因素主要有: 17、小学数学概念包括: 18、数学规则的表现形式主要有 19、数学问题的特征 20、影响儿童数学问题解决得主要因素 二、填空题 1、数学的产生是以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为起点的。 2、数学的研究对象:一是现实世界的形式和关系,二是思想世界的形式和关系。 3、数学课程目标分为三类:实用知识、学科知识和文化素养。 4、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构成,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指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结构,二是指构成的方式。 5、从认知学习的分类看,在小学数学学习中,主要存在着三种不同的知识:陈述性(概念性知识)、程序性(自动化技能)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性知识。 与之对应,有三种类型的学习形态:概念性知识的学习、程序性(技能性)知识的学习和(问题解决的)策略性知识的学习。 6、根据小学数学认知学习获得过程和目标的不同,学习任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记忆操作类的学习、理解性的学习和探索性的学习。 7、范例教学法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校内外活动中的独立性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养成独立地批判、判断和决定事物的能力。 8、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手段更体现出“物化”的特征。 9、一般来说,教学设计的过程包括三个环节:前期分析、方案设计、设计评价。 10、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前期分析的主要工作可以归结为两项:内容分析和学生分析。 11、教学计划主要包括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即教案)。 12、学习评价从评价的取向角度划分,分为三类:目标取向的评价、过程取向的评价和主体取向的评价。 13、传统评价方式的弊端表现在:一是忽视了方式的多样化;二是忽视了价值的多元性。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范围不全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范围 1、在西方,夸美纽斯最早使用“课程”一词。1657年,他为泛智学校设计了三类课程,期 望在泛智学校,学生“可以学习当前和将来生活所需要的一切学科。”课件夸美纽斯是把课程理解为一切学科,这是从教学活动的角度理解课程的。 2、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斯宾塞在1859年发表的一篇著名的文章《什么知识最有价 值》中多次使用curriculum”,“课程”一词,意指“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该词源于拉丁语“currere”。”“rurrere”是动词,意为跑;“curriculum”是名词。原意为”跑到“。根据这个词源,西方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简称”学程”。 3、课程:课程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在教育者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受教育者与教 育情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有益于身心发展的全部教育内容。 4、教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学与教育是一致的,意指一切培养人的活动。狭义的 教学则指学校教学,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是从教育概念中分化出来的。具体而言,狭义的教学就是学校教学,是专指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进行的,以特定文化为对象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 5、课程与教学的关系:包含关系、相互独立关系、交叉关系、循环关系、 6、杜威的课程理论: A、提出了课程与学习者的关系问题。 B、提出了以经验为本质的课程观。 C、提出了实施 课程的新的方式。由于时代和科学的局限,杜威的许多思想和观点在今天看来是有偏颇的,甚至是错误的,但是杜威在上述几个方面的贡献是划时代的,对课程本身都是有根本性意义的。 课程研究的专门化学科时期 7、虽然课程的发展与研究有一个丰富而漫长的过去,但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从教育 学中相对独立的分离出来,却是20世纪初的事情。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的《课程》一书被认为是第一本专门讨论课程的著作,也是课程成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标志。之后,随着专注于课程问题研究的课程论专家的出现及课程研究专著的相继出版,各科课程研究方式方法及理念的改变,使课程研究渐趋科学化和专门化。课程论在20世纪成为专门的研究领域不是偶然的。一方面,课程理论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后,已经具备了建立自己体系的基础和条件;另一方面,美国20年代以科学和效率为主要追求的课程改革运动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8、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课程理论专家拉尔夫·泰勒集课程研究 科学化之大成,成为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和里程碑式的人物,代表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之后,课程研究流派纷呈,标志着一个课程研究专门化学科时期的到来,在20世纪早期的课程科学化运动中,博比特和差特斯是主要代表,他们的课程理论为科学化的课程研究以及泰勒的课程原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9、泰勒及其“泰勒原理” 泰勒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是科学化课程研究的集大成者。由于泰勒对教育评价理论、课程理论的贡献,他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分”、“当代教育评价之父”“泰勒原理”被公认为是里程碑式的课程研究范式,因此太累是课程理论成为专门、独立学科时期的里程碑式的代表人物。 “泰勒原理”是由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以及评价教育计划这四个基本环节构成。 就“泰勒原理”的历史贡献来说。首先,“泰勒原理”力图有效控制课程开发过程,是课程开发成为一种理性化、科学化的普遍被采用的程序模式,起吐出的贡献是为人们提供了一个

课程与教学论-史上最全复习资料全

【教学论】是研究教学现象,揭示教学规律的一门科学。它包括教的规律和学的规律 【研究对象】现象论活动论关系论、 规律论(前联和我国认可)、要素论(西方学者认可) 【研究任务】揭示问题;确立价值、观察现象;优化技术。【发展历史教学论学科的形成】 (1)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2)1806年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发表,是教育学和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 课程论的独立与大发展: (1)诞生:1918年,博比特《课程》发表。 (2)1949年,泰勒《课程与教学原理》发表。 【夸美纽斯教学思想】主要目的是“寻找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该书标志着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确立。(1)教学以自然为鉴的原理: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天性、年龄、能力进行。其次,教学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要遵循知识本身的形成顺序,一步一步、由易到难地进行。(2)兴趣与自发原理:教学的进行要尊重儿童的学习兴趣,鼓励儿童自发学习。应当采取一切可能的办法来激发儿童对于知识和学习的强烈愿望。(3)活动原理:教学要使学生躬行实践(4)直观性教学原则:要让学生掌握真正的、确实的知识,必须由实际观察去获得。(5)“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删减不必要的、不合适的容,开设物理、地理、自然、历史等科,对学生进行“百科全书”式的教育(6)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提出了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理论。 【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普通教育学》】 1教学心理化思想:【观念】是赫尔巴特心理学中最基本的术语,其涵义是指事物呈现于感官、在意识中留下的印象。【统觉】将一些分散的感觉刺激纳入意识且吸收、融合、同化新观念并形成观念体系的过程称为统觉,统觉的进行关系到教学的成败。 2注意、兴趣与统觉联系起来:注意也是观念的一种活动,是使现有观念扩大的一种努力。兴趣是教育的支柱,是传授知识、形成新观念的条件。 明了(预备+提示)——联想——系统——方法 【后人评价】由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建立的教学理论体系被称为传统教学论,传统教学论强调的“三中心”:教师为中心,系统书本知识为中心,课堂教学为中心。 【两个“三中心”的对立】教师中心和儿童中心的对立;系统书本知识中心和个人直接经验中心的对立;课堂教学中心和活动中心的对立。【凯洛夫】概括出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感知—理解—巩固—应用”四个阶段。 【布鲁纳的课程结构理论】1在教学目的上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2在课程容上强调课程的基本结构3在教育时机上主早期教学“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是诚实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4在教学方法上倡导“发现法”认为“发现并不限于那种寻求尚未知晓之事物的行为。 【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尽最大可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2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5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适应关系平行关系超越关系 【西德根舍因的例教学理论】 ▲教学容上坚持三个特性:1是基本性,是强调教学容应该选择最基本的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则、规律,需少而精,反对多而杂; 2是基础性,要求教学容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知识经验水平。既反对过高过难,又反对过于容易。 3例性,是指教给学生的务必是经过精选的,能起例作用的知识。这样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实现迁移。基本性、基础性、例性 ▲教学程序遵循四个阶段:1例地阐明“个”的阶段。即由典型事例阐明事物的本质特征。 2例地阐明“类”的阶段。即通过归类、推断,认识一类事物的普通特征。 3例地掌握规律的阶段。掌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趋势。 4例地获得关于世界经验的阶段。即在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行为自觉性。 【教学目的的四个统一】1教育与德育的统一 2解决问题的学习与系统学习的统一 3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的统一4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教学论的研究方法】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 ▲具体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文献法;理论法;行动研究法 【课程与教学论意义和方法】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意义:(1)课程与教学论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工作(2)课程与教学论需要系统学习 方法:(1)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2)理论联系实际,一 . . . .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全

第一章 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是什么? 2、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 3,(赫尔巴特)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 4、 1918年,博比特的《课程》问世,这是第一本专门论述课程的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 5、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八年研究”)。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原理 一、名词解释: 1、课程计划; 2、课程标准; 3、课程 4、儿童本位课程 二、填空: 1、按照影响课程的三个基本要素,课程可以分为知识本位课程、(社会本位课程)和(儿童本位课程)。 2、课程的文本表现形式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等。 二、简答: 1、如何理解课程的含义? (一)从课程的要素层面来界定 课程是学科:把课程作为科目,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化,教育进程的计划性。教育的任务是继承前人的知识经验。 课程是经验:课程是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的经验或体验 (二)从课程的功能或作用层面来界定 课程作为计划或方案:课程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一套实施方案,是实施教育计划的蓝图。 课程作为活动或进程:课程不再仅仅是需要贯彻的课程计划,包含了教学活动的整个进程。(三)从课程与社会的关系层面界定 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人是社会的人,教育就要促使个体的社会化。 课程即社会改造:课程重点放在当代社会问题、社会主要弊端、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等方面。(四)从课程的层次或结构层面界定 美国课程专家古德莱德从课程实施的纵向层面提出课程可分为五个层次: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 2、如何理解古德莱德课程的五种层次? (一)理想的课程:研究机构、学术团体、课程专家倡导的课程。这种课程停留在观念层次上,是最抽象的课程。 (二)正式的课程: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是以文本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课程。 (三)理解的课程:教师领悟的课程,又是一种观念的课程。不同教师领悟的课程不同,比正式课程要具体。 (四)运作的课程: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在实施中,教师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是一种动态的课程。 (五)经验的课程: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体验到的课程。 3、课程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1)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与社会本位课程

《小学学科教学论》 期末考试复习题

小学学科教学论期末考试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质性研究的理论基础是()。 A.解释主义 B.实证主义 C.实验主义 D.现实主义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质性研究的理论基础是解释主义。参见教材P34。 本题知识点:研究方法类型下的幼儿园教师研究。 2.量化研究的理论基础是()。 A.解释主义 B.实证主义 C.实验主义 D.现实主义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量化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实证主义。参见教材P34。 本题知识点:研究方法类型下的幼儿园教师研究。 3.关于广义的学前教育研究视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包括托幼机构中的所有教育现象 B.包括家庭、社区、国家、社会关涉学前教育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 C.包括3岁以前的婴幼儿、新生儿、胎儿等所有的教育问题 D.学前教育研究的内容都是微观的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学前教育研究的内容广泛而深刻,既有宏观又有微观,既有基础性又有应用性,既有社会性又有个体性。参见教材P31。 本题知识点:研究方法类型下的幼儿园教师研究。 4.学前教育研究的方法,依据研究有无控制性,将方法分为()。 A.经验法与实验法 B.历史法、描述法和实验法 C.实验室研究和自然研究 D.观察法、调查法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依据研究有无控制性,将方法分为两类,即经验法与实验法。参见教材P35。 本题知识点:研究方法类型下的幼儿园教师研究。 5.依据研究场所的不同,将学前教育研究的方法分为()。 A.经验法与实验法 B.历史法、描述法和实验法 C.实验室研究和自然研究 D.观察法、调查法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依据研究场所的不同,将方法分为实验室研究和自然研究。参见教材P35。 本题知识点:研究方法类型下的幼儿园教师研究。 6.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的最高层次为()。 A.方法论 B.具体研究方法 C.一般方法 D.指导方法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及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的教育家是( ) A.杜威 B.洛克 C.凯洛夫 D.赫尔巴特 2.“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 ) A.活动分析 B.解放兴趣 C.八年研究 D.泰主罗义 3.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假设的是( ) A.赞科夫 B.巴班斯基 C.维果茨基 D.列昂节夫 4.确定学习者需要的过程本质上是( ) A.教师提供选择的过程 B.家长提供选择的过程 C.学习者自由选择的过程 D.学校提供选择的过程 5.( )是指向于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 A.教学过程 B.教学原则 C.教学方法 D.教学设计 6.“精神助产术”的确立者是() A.苏格拉底 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D.黑格尔 7.( )提出,课程开发的任务之一,是要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 A.斯腾豪斯 B.泰勒 C.塔巴 D.奥利沃 8.“副学习”概念的提出者是( ) A.克伯屈 B.杰克逊 C.巴罗 D.杜威 9.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的著作是(《》)。 A.课程 B.课程编制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D.怎样编制课程 10.施瓦布主张,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应是( ) A.工作分析 B.课程审议 C.活动分析 D.职业分析 11.五六十年代出现了所谓的“三大新教学论流派”,( )是其中之一。 A.行为主义教学论 B.人本主义教学论 C.尝试教学论 D.发展性教学论 12.杜威实现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具体途径是( ) A.从做中学 B.反省思维 C.主动作业 D.问题教学 13.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的是( ) A.情境模式 B.目标模式 C.批判模式 D.过程模式 14.( )的本质含义在于鼓励教师对课程实践的反思批判和发挥创造作用。 A.目标原则 B.量力性原则 C.过程原则 D.思想性原则 15.“道尔顿制”的确立者是( ) A.巴班斯基 B.布卢姆 C.帕克赫斯特 D.瓦根舍因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二、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教育目标分类学”有哪些基本特征? 2.目标取向、过程取向、主体取向三种评价取向各自的本质是什么? 3.简述程序教学的含义与教学设计的原则。 4.倡导综合课程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5.教学过程的本质表现在哪些方面? 三、论述题(共25分,第1小题12分,第2小题13分) 1.论述“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的含义、价值与实施条件。

教学论期末复习资料

绪论 1.学记中体现教学原则的句子及解释 教学相长原则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释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知道自己学业的不足,才能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后才能不倦的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预、时、孙、摩的原则 “禁于未发之谓预,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 释义:在不合正道的事发生之前加以禁止,叫做预先防备;在适当的时候加以教导,叫做合乎时宜,不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教导,叫做顺应;使学生相互观摩而得到好处,叫做切磋。这四点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原因。 启发性原则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释义:所以教师的教学就是让学生明白道理。引导而不威逼,劝勉使学生增强意志力而不严加管教,适当启发而不将结论和盘托出。 长善救失的原则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释义: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扬学生的优点,克服学生的缺点。学生在学习上经常有四种过失,这四种过失是:或者失于贪多而不求甚解;或者失于不求进取,知识面狭窄;或者失于把学习看的太容易,一遇到问题就问师长,从来不深入思考,结果就像没有学过一样无知;或者失于遇到问题从来不问师长,只是停下来独自冥思苦想,而最终仍然迷惑不解。产生这四种过失的根源,在于学生的心理特点各不相同。 2.夸美纽斯的教学思想 教学原则

?延长生命的原则 ?教学的确切性原则 ?教学的便易性原则 ?教学的彻底性原则 ?教学的简明性与迅速性原则 3. 20世纪三大新教学论流派的观点 结构主义教学论(美,布鲁纳) 基本观点:(一)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社会精英 (二)任何知识都可以用正确的方式教给任何儿童(三)以学科结构为课程中心 (四)重视培养儿童的直觉思维 (五)提倡发现学习法 (六)提出了螺旋型课程 发展主义教学论(苏联,赞科夫) 中心思想: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所谓“一般发展”,他指的是能力、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和谐发展,而特别强调的是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发展。 教学论原则: 高难度高速度 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 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 使班上所有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 赞科夫教学方法体系的典型特征:多面性过程的性质冲突变式 范例教学论(德,根舍因) 范例教学的教学原则: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范例教学的教学过程观: 范例性地阐明“个”的阶段; 范例性地阐明“类”的阶段; 范例性地掌握规律和范畴的阶段; 范例性地获得关于世界知识和生活知识的阶段。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A卷(开卷)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A卷(开卷)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A卷(开卷) 一、 1、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阐述的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 2、综合实践活动是现代教育中的个性内容、体验内容和反思内容,与传统教育片面追求教育个体的发展、共性和知识有所不同,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态化空间,学生是这个空间的主导者,学生具有整个活动绝对的支配权和主导权,能够以自我和团队为中心,推动活动的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更谋求独立完成整个活动,而不是聆听教诲和听取指导。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这个生态化空间里,只是一个绝对的引导者、指导者和旁观者。 3、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它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 1.主动性, 2.独立性, 3.独特性, 4.体验性, 5.问题性, 6.交互性, 7.生成性4、行动研究是指有计划有步骤的对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由教师或研究人员共同合作边研究边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二、 1、速度、收益、安全也是有效教学必须考虑的三个要素:速度可看作学习时间(长度)——投入;收益可看作学习结果(收获)——产出;安全可看作学习体验(苦乐)——体验。可以说,时间、结果和体验是考量学生有效学习的三个指标。 学习时间指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它意味着学习效率,即学习速度的快慢,显然,学习速度快,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就少,效率也就高。节约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首先要求把时间用在学习上,课堂教学不能把时间浪费在非学习上;第二要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质量。 学习结果,指学生经过学习所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这是有效性的核心指标,也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有效性,每节课都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感觉得到的学习收获,它表现为: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变化和提高。学习结果不仅表现在双基上,而且表现在智能上,特别是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思维方式的发展。 学习体验指的是学生的学习感受,即学习活动所伴随或生发的心理体验。这是被传统教学所忽视的考量有效性的一个向度。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