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消化系统中药应用

消化系统中药应用

2020年执业中药师必过中药功效总结

2020年执业中药师100分必过总结 《中药学》中药功效总结 第一章解表药(发表药) 第一节:发散风寒药(辛温解表药) 麻黄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宣肺平喘 香薷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和中化湿 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温中散寒、助阳化气 紫苏发汗解表、行气宽中、安胎、解鱼蟹毒 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鱼蟹毒、解南星半夏毒防风祛风散寒、胜湿止痛、解痉(治风通用药) 羌活祛风散寒、胜湿止痛(太阳头) 藁本祛风散寒、胜湿止痛(巅顶头痛) 苍耳子散风寒、通鼻窍、除湿止痛、止痒(鼻渊头痛要药) 辛夷散风寒、通鼻窍 白芷祛风散寒、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止痒(阳明)细辛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少阴经) 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止痒、炒炭止血 西河柳祛风解表、透疹除湿 第二节:发散风热药 薄荷疏散风热、利咽透疹、清利头目、疏肝解郁 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

牛蒡子疏散风热、利咽透疹、祛痰止咳、解毒消肿疗疮 蝉蜕疏散风热、开音透疹、明目退翳、熄风止痉止痒 浮萍发汗解表、透疹、利水消肿、止痒 桑叶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肺润燥、凉血止血 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木贼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止血 葛根发表退热、升举阳气、透疹生津、止渴止泻(治颈项疼痛) 升麻发表退热、升举阳气、透疹、清热解毒、(阳明头痛) 柴胡发表退热、升举阳气、疏肝解郁、调经止痛(少阳半表半里) 淡豆豉解表除烦 第二章清热药 第一节:清热泻火药 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湿敛疮、生肌止血(清肺胃实火要药) 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上中下三焦) 芦根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 天花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注射液引产 竹叶清热泻火除烦、生津利尿 淡竹叶清热泻火除烦、利尿 栀子清热泻火除烦、利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利湿退黄(三焦之火)夏枯草清肝明目、散结消肿、益血养肝(善治眩晕、瘰疬) 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中药的应用

中药的应用 中药的应用包括配伍.用药禁忌.剂量和用法等内容,掌握这些知识,是确保用药安全有效所必须的. 一配伍 1含义: 所谓中药配伍,即根据病情,治法和药物的性能,选择两种以上药物同用的用药方法. 2目的: 药物配伍应用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其目的是:增强治疗效能,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减少不良反应。3内容: (1)七情配伍 A含义所谓“七情配伍”又称配伍七情,药物七情。除“单行”外,皆从双元配伍用药角度,论述单味中药通过简单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它高度概括中药临床应用的7中基本规律,是中医遣药组方的基础。 B内容 (1)单价:即应用单味药就能发挥预期治疗效果,不需要其他要辅助,如.独参汤,单用人参一味补气固脱 (2)相须:即性能相似的药物合用,可增强原有疗效,.如石膏配伍知母可增强清热泻火效果等 (3)相使:即性能功效有某种共性的两药同用,一药为主,一

药为辅,辅药能增强主药的疗效,如。。以补气利水的黄芪为主,配以利水健脾的茯苓为辅,茯苓能增强黄芪的补气利水效果等。 (4)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性之性,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故半夏畏生姜。 (5)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之性.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的毒性,故生姜杀半夏. (6)相恶: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消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7)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生产或增强毒副反应.如。.乌头反半夏.甘草反甘逐等。 如上所述,在药物七情中,论述药物基本配伍关系的只有6项。其中相须,相使表示增效,临床用药要充分利用;相畏。相杀表示减毒,应用毒烈药时需考虑选用;相恶表示减效,用药时应加以注意,相反表示增毒,原则上应绝对禁止。 (二)君臣佐使 1.含义:所谓“君臣佐使”,即从多元用药的角度,论述 各药在方中的地位及配伍后的性能变化规律。它高度概 括了中医遣药组方的原则,是七情配伍的进一步发展,

中药2 中药功效总结完整版

中药专业知识二经典 本《2007新大纲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考前冲剌》分《中药学专业知识(一)》、《中药学专业知识(二)》、《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药学专业知识(一)》、《药学专业知识(二)》五个分册,是由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大学药学院、山东大学药学院、天津医科大学、吉林大学、浙江大学药学院、中国医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学院、河南中医学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执业药师培训中心、重庆市中药研究院等高等医药院校和医药科研单位的一批教学和辅导培训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为工作繁忙、考前复习时间紧迫的应试人员编写的。本中药专业知识二能帮助和指导读者在有限的时间内轻松地学习和掌握《考试大纲》所规定的考试范围的知识,并得到强化训练,收到考前实战冲刺的效果。 一,解表药(发表药) 第一节:辛温解表药 共性:解表散寒 麻桂紫苏和生姜 荆防羌细芷薷香 藁仓辛夷西河柳 发汗解表齐帮忙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肺气壅遏咳喘要药) 麻黄选妃平川,利水消肿。(麻黄得了水肿,需要选胸部平川的妃子,可以利水消肿。) 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桂枝喊劫机,问通京吗,猪样滑稽。(桂枝在飞机上大喊劫机,问这飞机通北京吗,样子像猪一样滑稽)紫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安胎(风寒感冒常药) 紫苏发散行乞观众,解鱼蟹毒,安胎。(支书解散了看行乞卖艺的观众,并告诉他,老婆中了鱼蟹毒, 快回家解毒安胎) 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呕家圣药) 生姜发表,文中直呕,蚊飞直咳,解毒。(姜昆发表论文中直呕吐,蚊子飞来直咳嗽,中毒了) 荆芥散风解表,透疹止痒,炒炭止血(发表散寒) 警戒散解,偷羊,炒炭止血。(警戒解除了,开始偷羊,回家炒成炭给病人止血)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治风通用药) 祛风解表,风湿童子痉。(有风祛风,有风胜湿,止痛止痉) 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墙(羌活)高(藁本)借伞风时通 藁本发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墙太高,借把伞,有风时就通过了) 细辛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寒饮伏肺) 细心表姐上海取峰桶,桶敲,蚊飞化蝇。 白芷发散风寒,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阳明头痛) 白纸三行,笔敲指痛,找师带小农。(白纸写文章只写三行,笔敲得手指都痛,只能找老师带我这小农)香薷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 相如河中画狮,利水肿。(画家相如在河中画狮子,这样可以利水肿) 苍耳子散风寒,通鼻窍,除湿止痛,止痒 (苍耳子掉水里,冷!耳朵通鼻窍,耳朵湿了又痛又痒,要除湿止痛止痒) 辛夷散风寒,通鼻窍(鼻渊要药) (辛夷又称木笔花,笔和鼻同音,看到笔就想到通鼻窍) 西河柳发表透疹,祛风除湿 西河柳的枝条像头发——头发风湿 第二节:发散风热药 共性:疏风散热(树上疯人) 薄荷蝉蜕牛蒡子 桑菊葛根蔓荆子 柴升浮木淡豆豉

中药的性能习题及答案

中药的性能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中药的性能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药性理论是重要理论的【】,主要包括【】,【】,【】,【】,【】等。 2、中药的作用包括治疗作用和不良作用。中药的治疗作用又称为【】,中药的不良作用包括【】和【】。 3、【】是五种最基本的滋味,由于长期以来将涩附于【】,淡附于【】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习称五味。 4、《内经》最早归纳了五味的作用:辛【】,酸【】,甘【】,苦【】,咸【】。 5、具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的药物,其味多属【】。 6、药物升降沉浮的性能,可以纠正机体【】,使之恢复正常;或【】,有助于驱邪外出。 7、药物升降沉浮转化的条是【】、【】。 8、药物升降沉浮的性能与药物本身的【】和【】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9、归经的理论基础是【】。 10、西汉以前是以【】作为一切药物的总称。《神农本草经》提出了“【】”的区分。 11、有毒的药物可通过必要的【】、【】、【】等环节来减轻或消除其毒副作用,以保证用药安全。 12、四气中,【】属阳,【】属阴;五味中【】为阳,【】为阴;升降沉浮中【】属阳,【】属阴。 二、判断分析题 1、五味是指药有辛、甘、苦、咸、酸、淡六种滋味。 2、性和味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的作用,两者必须合参。同时,性味还必须与药物具体功效结合起来,方能较全面、准确地认识药物的性能。 3、确定中药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据是药物所治病证的病位。 4、一般只要归同一经的药物,就可以不加区别地应用。 5、有毒的药物偏性强,根据以偏纠偏、以毒攻毒的原则,有毒药物有其可利用的一面。 三、单项选择题 1、首先记载药物四气、五味的本草著作是()。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经集注》 C.《新修本草》 D.《本草纲目》 2.首先提出药物“有毒、无毒”区分的本草著作是()。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经集注》 C《新修本草》 D.《本草纲目》 3、最早归纳了五味基本作用的医籍是()。

中药功效总结

中药功效总结 一、表药 1.1辛温解表药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桂枝:发汗解表温经通脉通阳利水温通胸阳温中散寒紫苏:发散风寒行气宽中安胎解鱼蟹毒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鱼蟹半夏.天南星毒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止痒炒炭止血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藁本: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细辛: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白芷:散风解表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止痒 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苍耳子:散风寒祛风湿通鼻窍止痛止痒 辛夷:发散风寒通鼻窍 1.2辛凉解表药 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蔓荆子: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 牛蒡子:疏散风热解毒透疹宣肺利咽消肿疗疮利二便蝉蜕: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明目退翳息风止痉桑叶: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肺润燥凉血止血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葛根:发表解肌解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 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淡豆豉:解表除烦 二、清热药 2.1清热泻火药 石膏: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收敛生肌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天花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夏枯草:清肝火散郁结降血压芦根:清热生津除烦止呕排脓利尿 淡竹叶:清热除烦利尿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2.2清热燥湿药 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安胎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龙胆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苦参: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 2.3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清热润肠玄参: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润肠3 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退虚热赤芍:清热凉血祛瘀止痛 紫草:凉血活血解毒透疹水牛角:清热凉血泻火解毒 2.4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连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消痈散结利尿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湿通淋牛黄:清热解毒息风止痉化痰开窍 鱼腥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败酱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 射干:清热解毒祛痰利咽散结消肿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消斑利咽消肿 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马齿莶: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通淋马勃: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清泻肺热利咽红藤:清热解毒活血止痛青黛:清热解毒凉血散肿清肝定惊 蚤休: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息风定惊穿心莲:清热解毒燥湿 白鲜皮:清热解毒祛风燥湿止痒半边莲:清热解毒利水消肿 土茯苓:解毒除湿利关节山豆根:清热解毒利咽散肿止痛

浅谈中药师在中药学中的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92894339.html, 浅谈中药师在中药学中的应用 作者:余磊 来源:《健康护理》2019年第02期 摘要:中药师价值的体现在于进入临床履行中药学服务职责,利用药学知识,协助医师提供合理化的用药指导。新医改之后,药学服务临床是世界上对药学的一种认可表现,我们将打破传统的药师服务态度,启用全新模式的药师服务理念。本文将针对中药师要中药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药师;中药学;应用 0 引言 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近些年来,中医备受人们的关注,中医以及中药学是我国的国传统医学,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一直被人们认可。随着新医改政策的实施,临床对中医中药学的重视程度逐渐升高,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方式就是应用中药,而中药师的职责在于合理应用中药、安全用药,中药师要不断提高责任心,履行职责,保障中药应用的安全性。 1 掌握临床中药学的重要作用 中药學新兴与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其主修内容包括中药的合理应用以及安全性,并且在实施中药学服务过程中,要依据辨证应用,以此来保障中药的药效发挥到最佳,并且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2 临床中药师的地位 2.1 对中药的合理应用起到指导作用 药师服务临床,是目前医疗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一项。药师的工作范围较广,首先要掌握患者的综合情况,收集患者资料,并且积极参与患者病情的讨论,然后协助医生给出合理的用药方案,保障药效以及安全性。中药的种类繁多,且配伍禁忌非常复杂,因此,中药师要熟知每种中药的药性、应用剂量、应用方法、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及时更新药物信息,以便于更好的服务与临床。另外,中药师要对医生开具的处方进行审核,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避免出现配伍错误而导致治疗效果不佳,甚至是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要保障临床中药的应用安全性。 2.2 对中药的临床应用情况进行监督 中药师的职责在于对临床用药的指导与监督。中药师要熟练掌握新品中药的药理知识,并且对药物的应用于质量进行有效的监督。第一,中药师要严格控制中药质量,在进购或者接收

浅谈药剂中中药的性能及应用

浅谈药剂中中药的性能及应用 摘要:药剂学是研究药物配制理论、生产技术以及质量控制合理利用等内容的 综合性学科,其基本任务是将药物制成适宜的剂型,同时以质量优良的制剂符合 医疗卫生工作的需求。随着现代药剂学的不断发展,除了中药药剂学还包括生物 药剂学、物理药剂学、化学药剂学,工业药剂学等。本文主要阐述了药剂中的中 药性能及应用,以及探讨常用中药的药理作用。 关键词:药剂;中药性能;应用 中药是我国传统医药,在防治疾病和保障生命健康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1]。其性能、性质、效能是中药学中非常重要的基础理论,中药药剂就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将药物制成适 宜的剂型[2]。随着中药现代化进程加快,药学理论的不断探索,研究中药药剂的合理合理配置,有利于适应中药药剂某些特点的需要。 1中药的性能 性能,也就是药物的疗效及其作用的归类。中医论述药性,主要有性、味、归经、升降 浮沉及有毒、无毒等方面[3]。其包含了药物治疗效能的物质基础和药物治疗过程中所体现的 作用。 1.1 四气 气是药物性能的表现,四气主要是实践中观察药物影响在人体后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治 疗效果而总结的。一般说来,具有清热、泻火、解毒、镇静作用的药物属于寒性,用于治疗 各种发热性病证。而凉性药物作用同寒性药物,相对比较缓和。寒性,凉性药物有黄连、连翘、菊花、羚羊角、石决明等。反之能够祛寒、温里、助阳作用的药物,则为热性,可以用 于治疗各种寒证。温性药物作用同热性药,但是比较缓和。热性、温性的药,有附子、干姜、肉桂、麝香、人参、黄芪、鹿茸等。四性以外,还有一种属于平性的药物,其介于温凉药之间,它的效用仍在上述四性之内。临床上具体按照其功效进而应用。 1.2 五味 五味主要是由味觉器官直接辨别出来,一种药性,各有五味的差异,即酸、苦、甘、辛、咸。它是依据临床治疗中所表现反应出来的效果来确定的。气与味二者,交互地构成药物的 性味,酸味要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用于自汗、盗汗、遗精、久泻、久痢等证,比如如五倍子、五味子、山茱萸。苦味药具有泻下、燥湿、降泻的作用,可用于黄疽、哮喘、便秘、腹 泻等证。甘味药有调补、缓和的作用,如过敏性的疼痛,强烈性的痉挛,病后、产后以及身 体衰弱等可以给予甘味之药。咸味有软坚散结、泻下通肠作用。可用于肿块及便秘证。辛味 药具有发汗解表,理气散结等作用,可用于表证及气滞证。例如桂枝、紫苏、生姜、薄荷、 荆芥、砂仁,豆寇等。还有一种味道不明显的药物属于淡味药,具有渗湿利水的作用,古人 一般使用茯苓、薏仁、通草之属,可使粪便成条。每一种中药都包含了气和味,这两者有其 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若仅仅从四气五味来看好像很容易,但有些药物的气味确实非常复杂的。如有的气同而味异,有的气异而味同,那么功能亦就互有出入。还有一种药物有二种以 上的味。正是由于这种复杂的情况,才能表观了每味药的独特作用。因此在临床用药时应该 要了解药物的共性,熟悉每一味药物的特殊治疗作用。以便于更好地使中药更好的应用于临 床治疗。 1.3 升降沉浮 是指药物的趋向而言。升是升提的意思,它的性能是向上的,例如升麻、柴胡、桔梗、 通草、菊花之类。降是降逆的意思,它的性能有向下的趋向,例如如石决明、龙齿潜阳、枇 杷叶、茅根,竹茹等。浮是上升发散的意思,升浮的药主要是指有向上向外的升散作用,包 括发汗、催吐、升阳、止泻等。沉是下行泄利的意思,药性沉降的药,主要是指有向下向内 的药性趋向,包括降气、平喘、止吐、止汗、通便、利水等药性。 1.4 归经 归经是指某种药物对于人体某些脏腑经络的病,起着主要的作用的一种归纳方法[4]。如“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是指一般的用药规律。或者“肝苦急,急食甘以

[药剂,中药,性能]浅谈药剂中中药的性能及应用

浅谈药剂中中药的性能及应用 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合理应用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中药药剂学的任务是继承和整理中医药学中有关药剂学的理论、技术与经验,为发展中药药剂奠定基础;充分吸收和应用现代药剂学的理论研究成果,加速实现中药剂型现代化;加强中药药剂学基本理论研究,是加快中药药剂学“从经验开发向现代化科学技术开发”过渡的重要研究内容;积极寻找药剂新辅料,以适应中药药剂某些特点的需要。该文重点从中药药剂中的中药性能及应用以及某些常用中药的药理作用作了具体阐述。 1 中药的性能 药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叫四气,并有酸、苦、甘、辛、咸五味的味道,称为五味。 1.1 四气五味 四气主要是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后所发生的不同反应和治疗效果而确定的。如具有清热、泻火、解毒、镇静作用的药物,则为寒性,用于治疗各种发热性病证。凉性药物作用同寒性药,但较缓和。如:具有祛寒、温里、助阳作用的药物,则为热性,用于治疗各种寒证。温性药物作用同热性药,但较缓和。此外还有平性药,即介于温凉之间的药物,临床根据其功效而应用。 五味主要是由味觉器官直接辨别出来,另一方面则是根据临床治疗中反映出来的效果来确定的。酸味药有收敛固涩作用,用于自汗、盗汗、遗精、久泻、久痢等证。苦味药有泻下、燥湿、降泄作用,用于黄疸、哮喘、便秘、腹泻等证。甘味药有调补、缓和作用,多用于虚证。咸味药有软坚、润下作用,用于肿块及便秘证。辛味药有发汗、行气作用,用于表证及气滞证。此外还有一种味道不明显的药物叫淡味药,其作用是渗湿利水。 每一种中药都包含了气和味,如果单从四气五味来看似乎很简单。但有些药物的气味却是很复杂的,如有的气同而味异,有的气异而味同,还有的一气而兼数味。也正是由于这种复杂的情况,才反应出了各种药物的不同治疗作用。这是劳动人民在长期治病用药的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用药规律,我们在学习和运用时除了要掌握它的共性之外,还要掌握每一味药物的特殊治疗作用。 是指药物的趋向而言。升是升提的意思,降是降逆的意思,浮是上升发散的意思,沉是下行泄利的意思。升浮的药主要是指有向上向外的升散作用,如发汗、催吐、升阳、止泻等药性沉降的药主要是指有向下向内的作用,如降气、平喘、止吐、止汗、通便、利水等药性。 四气五味和升降浮沉可以概括药物的性能,是中医用药物的基本理论。 1.3 归经

中药所有总结

总论 1.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本草著作是《神农本草经集注》 2.归经的概念是指定向 3.运用药物的归经理论还须考虑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 4.古代认为“毒性”的含义是药物的偏性 5.一般5岁以下的小儿用成人药量的1/4 6.二、八月最适宜采集的药材是根及根茎 7.使大批古代方药文献得以保存传世的是《证类本草》 8.“十八反”中甘草不能与下列何药配伍同用甘遂 9.入汤剂需后下的药物是薄荷、白豆蔻 10.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大成的本草著作是《本草纲目》 11.关于中药的剂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花叶类质轻的药用量宜轻 12.治疗筋脉拘急疼痛的药物多具有甘味 13.两药合用能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的配伍关系为相反 14.四气的确定是从药物作用于人体所发生的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中概括出来的 15..确定归经学说的理论基础是脏腑经络理论 16.最早采用图文对照编写方法的本草著作是《新修本草》 17.辛味药临床一般治疗表证及气血阻滞证 18..广东的道地药材是砂仁 19.人参配莱菔子,莱菔子能消弱人参的补气作用,这种配伍关系属于相恶 20.下例哪项不是沉降药物的作用透疹 解表药 1.薄荷、蝉蜕共同具有的功效是透疹 2.治疗肝经风热,目赤肿痛,宜选用: 蝉蜕 3.具有生津止渴作用的药物是:葛根 4.具有祛风解表,透疹消疮作用的药是:荆芥 5.细辛具有的功效是:温肺化饮 6.素有“夏月麻黄”之称的药是:香薷 7.既能解表散寒又能燥湿止带的药是白芷 8.细辛作散剂每次宜服:1-3g 9.治疗肝气郁滞,胁肋疼痛,宜选用:柴胡 10.既能疏散风热又能息风止痉的药是:蝉蜕 11.具有透疹作用的药组是:薄荷、葛根、升麻 12.发散风寒药中能治疗咳嗽气喘的药是:麻黄 13.既能发汗解表,又能利水消肿的药组:香薷、麻黄 14.功效与羌活最为相似的药物是:藁本 15.治疗风湿痹痛的药组是:防风、白芷 16.下列哪项不是紫苏的主治证:阳虚水肿 17.治疗风热郁闭,咽喉肿痛,大便秘结者,应首选:牛蒡子 18.麻黄配伍桂枝用于治疗:风寒表实证 19.治疗风寒表证,鼻塞头痛可选用的药是:白芷 20.既能疏散风热,又能清热解毒的药物是:升麻、牛蒡子 清热药 1.功能清热解毒、排脓,善治肺痈、肺热咳嗽的药物是:鱼腥草 2.长于泻肝火的药是:夏枯草 3.牡丹皮与地骨皮均可治疗:虚热证 4.治疗梅毒,肢体拘挛,首选的药是:土茯苓 5.清热泻火药中苦寒性较强的药物是:栀子 6.既可治气分实热证,又可治虚热证的药是:知母 7.清热泻火药的药性特点是:甘寒

中药学总结及要药

总论 1、中药:就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与应用的药物,也就是人们对我国传 统药物的总称 2、中药学:就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与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取,性能, 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3、中药学的发展: 1、《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载药365种,首创上中下三 品分类法, 初步奠定中药学的理论基础 2、《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载药730种, 3、《新修本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药典性本草,载药844种,最早使用图文 对照方法 4、《证类本草》---载药1558种,宋代,药后附有方剂以相印证,有学术、实用、 文献价值。 5、《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大成的本草著作 6、《炮炙论》---我国最早的中药炮制专著 7、《本草图经》---所附900多幅药图就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版刻本草图谱 8、《滇南本草》—我国现存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地方本草 4、道地药材:就是指出产在某地的在同一品种中质量优等的药材 5、植物类药物的采收 1、全草类--花前期或刚开花时 2、叶类—花蕾将开或正在盛开时 3、花类—花正开放时 4、果实与种子类—果实成熟后或将成熟时

5、根与根茎类—深秋时节 6、树皮与根皮类—清明至夏至间 6、炮制:就是指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包括对 原药材进行一般修治整理与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 7、炮制目的: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2、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3、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的需要 4、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便于贮存与制剂 5、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与用量准确 6、矫臭,矫味,便于服用 炙蜜炙——滋补强壮的作用。 醋炙——引药入肝,止痛,减毒。 酒炙——升提、通经活血。 盐炙——引药入肾,补肾作用。 姜汁炙——止呕、制寒、去毒。 8、炮制方法: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她制法(制霜,发酵,发芽) 9、中药性能:就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与特征的高度概括,就是根据用药后的 机体反映归纳出来的,就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 中药性状:就是指药物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就是以药物为观察对象10、四气的含义:就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四气的作用: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的药物,性属寒凉 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的作用的药物,性属温热 11、五味的含义:即辛,甘,酸,苦,咸。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中药功效总结

中药功效总结

解表药 1.发散风寒药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紫苏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行气安胎,解鱼蟹毒。 生姜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 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荆芥祛风解表,透疹,疗疮,止血。 防风祛风解表,祛风止痒,祛风止痉,胜湿止痛。 羌活散寒解表,胜湿止痛。 白芷祛风散寒,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细辛祛风解表,散寒止痛,温肺化饮,通鼻窍。 藁本祛风解表,胜湿止痛。 苍耳子祛风解表,通窍止痛。 辛夷发散风寒,宣通鼻窍。 2.发散风热药 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 牛蒡子疏散风热,利咽透疹,清热解毒。 蝉蜕疏散风热利咽,透疹止痒,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平抑肝扬,凉血止血。菊花疏散风热,平抑肝扬,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止痛。 柴胡疏散退热,疏肝解郁。

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 葛根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淡豆豉解表,除烦。 清热药 1.清热泻火药 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清肺胃火,收湿敛疮。 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芦根清热生津,除烦止呕,清泄肺热,利尿。 天花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 竹叶清热泻火,生津止渴,利尿。 淡竹叶清热除烦,利尿。 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夏枯草清肝明目,消肿散结。 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通便,降压。 2.清热燥湿药 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清热安胎。 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龙胆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秦皮清热燥湿,解毒止痢,止带,清肝明目。 苦参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 白鲜皮清热燥湿,祛风解毒。 3.清热解毒药

(完整版)中药学教案

中药学 总论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以及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和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学科。 ●相关概念∶ 1、中药∶中华民族传统药物的总称。即按照中医药理论用以防治疾病的药物。 2、生药∶即生品药材。 3、生药学∶应用本草学、植物学、动物学、化学、药理学等知识研究生药的来源、生产、采制、鉴定、化学成分和医疗用途的科学。 4、天然药物∶指来源于自然界,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的药物。 5、本草∶古代记载药物的书籍。 授课内容 1.中药的概念,中药学的概念及特征。(10分钟) 2.中药的起源和发展。(10分) 3.历代有代表性本草著作的成书年代、作者、载药量及贡献等。(20分钟) 4.中药的产地(20分钟) 5.中药的采集(20分钟)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法 重点难点 1.中药的来源、特征、概念。 2.历代有代表性本草著作的药学成就。 3.地药材的含义,如何发展道地药材。 4.同药用部分的一般采收原则。 1.掌握中药的概念,中药学的概念。 2.掌握各个时期本草学术发展特点及主要著作。 3.了解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4.了解中药的产地与药效的关系,了解国家中药GAP发展计划及如何发展道地药材生产以适应临床用药的需要。 5.了解植物药采集季节与药效的关系,以及不同药用部分的一般采收原则。 笫一章中药学发展概况 1、东汉《神农本草经》。作者不详,载药365种。总结了汉以前的药学成就,奠定了中药学基础,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本草专著。 2、南朝齐梁时期《本草经集注》。作者陶弘景,载药730种。整理、订正《神农本草经》365种药物,并增补《名医别录》365种药物,标志综合本草模式的初步确立。 3、唐代《新修本草》。由苏敬等主持编纂,载药844种。总结了唐以前的药学成就,为我国最早的一部官修本草。

中药的性能

药性理论 ?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以偏纠偏 疾病的产生,不论外因或内因引起,均使体内脏气偏盛偏衰,因药物的气味也各有偏胜,故可借药物的偏胜之气来纠正病体的偏盛偏衰。比如热病用寒性药来治,寒病用热性药来治,体虚用补药,病实用泻药,都是利用药物的偏胜来调整病体的偏盛偏衰,也就是以偏救偏,使归于平,即《内经》所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调其气使其平也”。 ↙致病因素 ↙脏腑经络机能失常 阴阳平衡→→→→→→→→→→→→→阴阳偏盛偏衰 (正常机体)←←←←←←←←←←←←(疾病状态) ↗ 药物偏性↗ 祛邪扶正 协调脏腑经络机能 纠正阴阳偏盛偏衰 ?中药性能(偏性、药性):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 阴阳属性 四气 (性) 五味作用 趋向 趋 向 作用 病 位 病 势 质 地 阳温,热辛,甘 (淡)升, 浮 上 外 发汗解表、升阳、催 吐、开窍、透疹 表 上 下 陷 轻 阴寒,凉酸(涩), 苦,咸降, 沉 下 内 利尿、潜阳、收敛、 清热、泻下、止咳平 喘 里 下 上 逆 重 气味有厚薄,气厚者浮,味厚者沉,味薄者升,气薄者降。 气为阳,味为阴;味厚者为阴中之阴,味薄者为阴中之阳;气厚者为阳中之阳,气薄者为阳中之阴。 药性歌辛发散行气血,甘补和中缓急, 酸涩收敛固涩,苦有泄燥之功, 咸能软坚泄下,淡能渗湿利尿, 辛甘温热升浮,酸苦咸凉沉降。 四气(也叫四性) ?含义: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倾向) 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四气之外,还有平气;平气是相对而言的,实际上仍偏温偏凉,不过性质比较平和不太显著而已。故四气从本质而言,实际上是寒热二性。 ?确定:药性,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归纳出来的,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故药性寒热温凉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 ?依据:用药反应?基准:病证寒热 ?.表示的作用:一般来讲,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的药物,性属寒凉;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的药物,性属温热。例如石膏、知母等能治疗热病,便知其有寒凉性质;附子、肉桂等能治疗寒病,便知其有温热性质。 功用: ●寒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药学》课程教学大纲 (供中医专业五年制使用) 课程名称:中药学 学时:108(90/18) 学分:6 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本课程授课对象为中医学专业五年制学生。本课程是中医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应用等理论知识及技能,为学习方剂学及中医药各专业课奠定基础。 学习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如下: (1)掌握“中药”、“本草”、“中药学”的含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炮制目的、配伍关系、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的炮制方法、用量、用法。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采集及其它炮制方法。 (2)掌握133种常用中药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配伍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及某些特殊方法;了解其来源(指同一药味因品种来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某些特殊的炮制意义、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熟悉93种常用药物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了解97种常用药物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余药仅作参考,学生以课外自学为主。附药视具体情况由任课教师作具体要求。 (3)具备识别常用中药饮片的一般知识。 二、教学的内容与要求

总论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2学时) 掌握中药学的概念;了解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概况,其中重点了解各个时期学术发展特点及主要本草著作。 重点:历代本草代表作的书名、作者、成书年代、载药数目、分类、主要内容及学术价值。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与采集(1学时) 了解中药的产地与药效的关系,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生产以适应临床用药的需要;了解植物药采集季节与药效的关系,以及不同药用部位的一般采收原则。 重点:形成道地药材的原因,如何正确理解道地药材的涵义。 第三章中药的炮制(1学时) 掌握中药炮制的目的;熟悉常用或特殊的炮制方法;了解其余的炮制方法。 重点:中药炮制的目的,现代常用炮制法分类。 第四章药性理论(5学时) 掌握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及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掌握四气的概念,所表示药物的作用,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掌握五味的概念,所表示药物的作用,气与味的综合效应;掌握升降浮沉的概念,升浮与沉降的不同作用,升降浮沉与药物性味的关系,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掌握归经的概念,归经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掌握为什么必须把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结合起来全面分析,才能准确地掌握药性;掌握毒性的概念,引起中毒的原因及解救方法,应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 第五章中药的配伍(1学时) 掌握中药配伍的目的,药物“七情”及各种配伍关系的含义,配伍用药原则。

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 中药性能,即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能和特性的高度概括,又称药性,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中药的作用包括治疗效用和不良反应等。中药对人体作用的两面性,充分说明合理利用中药的治疗作用,规避不良反应的发生,既是高度安全用药的重要保证,有时临床用药及药后调配的基本原则。 中药的性状是指药物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包括轻重、疏密、坚软、润躁等),是药物(药材)为观察对象;而中药的性状是依据用药后机体反应归纳出来的,以人体为观察对象。 一、气和五味 1.四气 四气又称四性,即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和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四气之外,还有平性,是指药物寒热偏性不明显者,除此五种外,又进一步区分为大寒、大热、微温、微寒、平而偏凉、平而偏温等。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温热属阳,寒凉属阴;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而来,与所疗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反,也就是说,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以病证寒热为基准。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反之,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热性或温性。 凡寒凉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等作用;凡温热性药物,即表示具有温离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及回阳救逆等功效。 学习掌握四气是为了指导合理用药,具体有:A、根据病证的寒热选择相应药物,治热病投寒药,治寒病投热药。如治气分高热,投石膏、知母;治亡阳欲脱,投附子、干姜等。B、据病证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药物。如治亡阳欲脱,选大热之附子,而治一般中寒腹痛,投温性之煨姜。反之,则于治疗不利,有碍身体。C、寒热错杂者,则寒热并投,孰多孰少据病情而定。D、对于真寒假热者,则又当分别治以热药或寒药,必要时加用药性相反的反佐药。 2.五味 五味,即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酸、苦、甘、辛、咸等味,既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现,又提示药物作用的基本范围,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 五味是药物对机体不同效用的概括,效用中又包括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各具体药物对人体的效用分述如下: *酸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如治自汗盗汗、遗精滑精的五味子,治久泻久痢的五倍子,治大汗虚脱、崩漏经多的山茱萸等,均具酸味。另外,酸能生津、安蛔,如木瓜、乌梅等。 *苦能泄能躁能坚。苦泄的含义有三点:一指通泄,如大黄苦寒,可泻热通便,热结便秘必用;二指降泄,如杏仁味苦降泄肺气,治咳喘气逆必投;三指清泄,如黄连、栀子味苦,能清热泄火,治火热内蕴或上攻诸证。燥能燥湿,如治寒湿的苍术、厚朴,治湿热的黄柏、苦参等,均为苦味。苦坚的含义有二:一指苦能坚阴,意即泻火存阴,如黄柏、知母;二指坚厚肠胃,如少量投用苦味的黄连等有厚肠止泻作用。苦味药大多能伤津、败胃,津大伤及脾胃虚弱者不宜大量用。 *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泻下通肠作用。如治瘰疬、痰核的昆布、海藻,治徵瘕的鳖甲,治热结便秘的芒硝等,均具咸味。食盐类咸味药不宜多食,高血压、动脉硬化者尤甚。其他:*涩能收,收敛,同酸味有收敛固涩作用,如治滑脱证的龙骨,治久痢脱肛的赤石脂,治崩漏带下的乌贼骨等,均具涩味。习惯将涩附于酸。 *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如治水肿、小便不利的薏苡仁、猪苓、茯苓,均具淡味。常将淡附于甘。 一、升降浮沉 1.含义:指药物在人体作用趋向,这种趋向与所疗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与所疗疾患 的病位相同。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 2.确定依据 *药物的质地轻重 *药物的气味厚薄 *药物的性味 *药物的效用 3.所示效用 升和浮,沉和降,都是相对的。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向外,沉降表示 收敛固藏和泄利等。一般升浮药物,能上行向外,分别具有升阳发表、去风散寒、

中药学 重点 功效归纳比较

1.透疹——荆芥、薄荷、牛蒡子、蝉蜕、升麻、葛根、紫草 既能透疹又能炒炭止血的药物是荆芥 既能透疹又能疏肝解郁的药物是薄荷 既能透疹又能解毒散肿的药物是牛蒡子 既能透疹又能明目退翳的药物是蝉蜕 既能透疹又能升举阳气的药物是升麻 既能透疹又能生津止渴、升阳止泻的药物是葛根 既能透疹又能凉血解毒的药物是紫草 既能透疹又能解毒的药物是牛蒡子、升麻、紫草 2.通窍——白芷、细辛、辛夷、苍耳子 既能通鼻窍又能消肿排脓的药物是白芷,既能通鼻窍又能温肺化饮的药物是细辛 既能通鼻窍又能解表的药物是白芷、细辛、辛夷、苍耳子 3.清肝明目——羚羊角、熊胆、桑叶、菊花、秦皮、决明子、车前子、石决明、珍珠母既能清肝明目又能疏散风热的药物是桑叶、菊花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解表清肺润燥的药物是桑叶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解毒的药物是菊花、羚羊角、熊胆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解毒、息风止痉的药物是羚羊角、熊胆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抑肝阳、息风止痉的药物是羚羊角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燥湿止痢止带的药物是秦皮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润肠通便的药物是决明子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利尿通淋、清肺化痰的药物是车前子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潜阳的药物是石决明、珍珠母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潜阳、镇惊安神的药物是珍珠母 4.清虚热——知母、牡丹皮、秦艽、青蒿、地骨皮、胡黄连、鳖甲、银柴胡 专清虚热的药物是银柴胡 既能清虚热又能滋阴润燥的药物是知母 既能清虚热又能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药物是牡丹皮 既能清虚热又能解暑截疟的药物是青蒿 既能清虚热又能清肺降火、凉血止血的药物是地骨皮 既能清虚热又能除疳热、清湿热的药物是胡黄连 既能清虚热又能祛风湿、清湿热的药物是秦艽 既能清虚热又能滋阴潜阳、软坚散结的药物是鳖甲 5.下乳——关木通、穿山甲 既能下乳又能利尿通淋的药物是关木通 既能下乳又能活血消癥、消肿排脓的药物是穿山甲 6.截疟——青蒿、生何首乌、槟榔、常山 既能截疟又能清热解暑的药物是青蒿。既能截疟又能润肠通便、解毒的药物是生何首乌既能截疟又能吐痰涎的药物是常山。既能截疟又能驱虫消积、行气利水的药物是槟榔

执业中药师中药学中药的应用

第四单元中药的应用 中药的应用包括配伍、用药禁忌、剂量和用法等内容,掌握这些知识,是确保用药安全有效所必需的。 第一节配伍 一、配伍的含义 配伍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照病情、治法和药物的性能,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同用。 二、配伍的目的 1.通过配伍,能增强药物的疗效。如麻黄配桂枝,增强发汗解表的作用。 2.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 3.通过配伍,减少不良反应。如半夏配生姜,半夏的毒性被生姜所降低或消除。 三、内容 (一)七情配伍 1.含义:所谓“七情配伍”就是指七种配伍关系。除“单行”外,皆从双元配伍用药角度,论述单味中药通过简单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 它高度概括了中药临床应用的基本规律,是中医遣药组方的基础。 2.内容 (1)单行 即应用单味药就能发挥预期治疗效果,不需其他药辅助。如独参汤,单用人参一味补气固脱等。 (2)相须 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石膏与知母配合,能增强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大黄与芒硝配合,能增强攻下泻热的治疗效果。 (3)相使 即性能功效有某些共性的药物,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的形式配伍,辅药增强主药疗效。 如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时,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 (4)相畏 即一种药物的毒烈之性,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 (5)相杀 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烈之性。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 由此可知,相畏、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对而言的。 (6)相恶 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辨证看待相恶:两药是否相恶,与所治证候有关。 如用人参治元气虚脱或脾肺气虚之证,配以消积导滞的莱菔子,则人参补气效果降低。 但对脾虚食积气滞之证,如单用人参益气,则不利于消除积滞胀满之证;单用莱菔子行气消积,又会加重气虚。两者合用相制相成,故清《本草新编》说:“人参得莱菔子,其功更神。” 相恶原则上应当避免,但也有可利用的一面。

中药的性能、中药的作用

中药的性能、中药的作用 中药性能,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 四气 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四气的确定 四气的作用及适应证 一般来讲,寒凉药分别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等作用;而温热药则分别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原、回阳救逆等作用。 五味 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五味 五味是指药物有辛、甘、酸、苦、咸。 五味的产生,首先是通过口尝,即用人的感觉器官辨别出来的。 五味的作用及适应证 辛:“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 甘:“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 酸:“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苦:“能泄、能燥、能坚”,即具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 咸:“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 淡:“能渗、能利”,即具有渗湿利小便的作用,故有些利水渗湿的药物具有淡味。 涩:与酸味药的作用相似,多用治虚汗、泄泻、尿频、遗精、滑精、出血等证。 升降浮沉 各类药物的升降浮沉趋向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升,即上升提举,趋向于上;降,即下达降逆,趋向于下;浮,即向外发散,趋向于外;沉,即向内收敛,趋向于内。升降浮沉也就是指药物对机体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四种不同的作用趋向。它与疾病所表现的趋向性是相对而言的。简言之,升、浮,指药物向上、向外的趋向性作用;沉、降,指药物向里、向下的趋向性作用。一般而言,发表、透疹、升阳、涌吐、开

窍等药具有升浮作用,收敛固涩、泻下、利水、潜阳、镇静安神、止咳平喘、止呕等药具有沉降作用。 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 1.药物的升降浮沉与四气五味有关 2.药物的升降浮沉与药物的质地轻重有关 3.药物的升降浮沉与炮制配伍的影响有关 归经 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归经 归经的确定归经理论的形成是以脏腑经络为基础,以药物所治疗的具体病证为依据,通过长期实践验证总结出来的用药理论。如朱砂、远志能治心悸失眠归心经;桔梗、苦杏仁能治咳喘归肺经,白芍、钩藤能治胁痛抽搐归肝经等。 毒性 引起毒性反应的原因 结合具体有毒药物认识其使用注意事项 中药的作用 中药作用的基本原理 中药的作用 中药的作用是指中药对机体影响,亦即机体对药物的反应。中药作用的基本原理—以偏纠偏。 不良作用 不良作用(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和毒性反应。 副作用是指在常规剂量(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治疗作用与副作用是相对的,通过配伍可以监制副作用的产生。 毒性反应是指用药后引起的机体损害性反应,常因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或体质因素引起。 中药的功效 功效与主治的关系 中药功效是中药治疗作用的同义词,亦即“功能”,它往往凝练为二、三、四个字,是对中药治疗作用高度概括的表述形式。 功效与主治的关系主治,又称“应用”或“适应证”。从认识的先后来说,主治是确定功效的依据;从应用的角度看,功效提示该药的适应范围。 功效的分类 中药功效是联系中药主治和性味归经毒性的枢纽。一味中药往往具有多种功效,所以不少药物往往具有对因治疗功效,又具有对症治疗功效。功效分类:对因治疗功效(治本),对症治疗功效(治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