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技术转移管理规程

技术转移管理规程

技术转移管理规程
技术转移管理规程

1 目的

制定技术转移管理规程,规范药品从研发单位或原生产商转移至本公司的管理程序,以确保技术转移管理符合GMP要求。

2 范围

所有转移至本公司生产的新产品。

3 职责

技术研发部、质量部、生产部、工程设备部、物管部有关人员严格执行以下程序。

4 内容

4.1药品技术转移是指将药品的知识、技术以及相关联的产品和工艺过程从研发部或持有药品注册证生产企业转移至本公司生产的过程。药品技术转移的内容包括:生产工艺、中控项目、原辅料和成品标准、检验方法及其它与产品质量相关联的技术、知识。

4.1.1转移方:技术研发部或另一生产企业。

4.1.2接收方:公司的生产系统包括生产部、质量部、物管部、工程设备部(如适用)。

4.2技术转移的范围包括:首次转移——产品从研发阶段转入生产阶段;二次转移——已上市产品在不同生产企业间的相互转移。

4.3人员及职责

4.3.1药品技术转移一般实行项目管理,应由转移方和接收方共同组建药品技术转移项目组,项目负责人应由接收方担任。转移小组的构成应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方面:

4.3.1.1技术研发部或另一生产企业(转移方)

4.3.1.2生产部门(转移方、接收方)

4.3.1.3质量部门(转移方、接收方)

4.3.1.4物管部(转移方、接收方)

4.3.1.5工程设备部(如适用)(转移方、接收方)

4.3.2项目负责人应具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一般由接收方质量管理部门的资深人员担任。其职责包括但不限于:

4.3.2.1代表接收方与转移方签订技术转移合同;

4.3.2.2组成项目组,制定项目计划和预算;

4.3.2.3领导项目组,从总体上把握整个项目的进展和预算控制;

4.3.2.4负责转移方提供所有技术资料、样品、原辅料(必要时)的接收;

4.3.2.5负责将整个项目分为若干子项目,分配给相关人员,并监督执行;

4.3.2.6协调并跟踪各子项目进程,必要时向转移方提出技术培训的要求;

4.3.2.7负责技术评估/风险评估报告、技术转移方案与报告的批准。

4.3.3转移方,应由该药品的研发者作为项目组成员。必要时,药品研发中负责处方、工艺、质量研究的人员均应加入项目组,以确保药品开发过程中信息的完全转移。转移方的主要职责包括但不限于:

4.3.3.1提供所有的技术资料,如原辅料生产商和质量标准、处方、生产方法、中间控制标准、成品质量标准、包装材料质量标准、稳定性数据、药品与包材相容性实验数据等等;

4.3.3.2提供样品、原辅料、包装材料(必要时);

4.3.3.3提供技术支持,必要时提供技术培训;

4.3.3.4参与技术转移过程中的风险评估,特别是对需要进行变更的内容进行评估;4.3.3.5负责起草技术转移方案,如分析方法转移、处方和工艺的转移等等,与接收方一起完成3批工艺验证且数据稳定,如不稳定继续协助接收方验证产品。

4.3.3.6工艺设备转移(必要时);

4.3.3.7提供相关产品的药品注册资料(必要时)。

4.3.4接收方

4.3.4.1质量部主要是进行法规符合性评估,并负责质量标准、检验方法的转移。其主要职责包括但不限于:

※负责评估原辅料、包装材料、中间产品、成品的质量标准,并起草评估报告;

※负责制定原辅料、包装材料、中间产品、成品的内部质量标准;

※协助转移方进行分析方法转移并复核分析方法转移报告,或进行分析方法验证并起草分析方法验证报告;

※制定稳定性研究方案;

※评估整个技术转移过程的法规符合性;

※负责原辅料及包装材料供应商资料的审核和批准;

※负责包装设计的审核和批准;

※负责整个转移过程的文件(包括图纸)归档。

4.3.4.2生产部门作为接收方的一员,主要工作是协助转移方确定商业化生产的的处方和工艺。其主要职责包括但不限于:

※协助转移方进行生产处方、生产工艺的转移并复核转移报告;

※负责样品试机,生产设备的性能确认;

※设施及公用系统能力和资格确认;

※负责转移过程中的试验批生产;

※负责实施工艺验证。

4.3.4.3工程设备部主要负责提供产品生产所必需的环境、介质等。若待转移药品生产所需的环境或介质,现条件下不能提供,则工程部需参与到项目中,确认对现有设施、设备是否需要进行改进、改建;如转移设备时,需要对设备进行确认。

4.3.4.4物管部(如适用)

※核对原辅料供应商信息;

※核对包装材料供应商信息;

※准备试生产需要的原辅料及包装材料;

※准备用于试机的包装材料样品。

4.3.4.5主要配备相应的技术人员及培训,如现条件下不能提供,则人力资源部需要参与项目中,招聘相应的人员。

4.4药品技术转移流程

4.4.1公司应根据《技术转移项目流程图》(F-SMP 1.09.031-A)的要求进行技术转移。药品技术转移可通过项目管理的方式进行。项目确立后首先确定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组成

员。项目负责人负责召集分别来自转移方和接收方的项目组成员召开首次会议,明确分工并确定初步时间表。在整个项目进行过程中,项目负责人应定期召集会议,协调、解决发生的问题并安排下一步工作。

4.4.2技术文件准备和传递

4.4.2.1项目负责人应与转移方联系获取必需的文件资料和样品以及帮助,转移方应提供文件转移的目录,文件转移不仅仅是实物的移动,还应该对文件内容进行初步核对,如相关文件、图纸是否齐全,有无缺页、漏项,有无明显不符合法规要求的内容,转移方和接收方在核对无误后,均应签字以表示文件交接完成。包括:

※质量综述;

※处方:单位处方和生产处方;

※生产工艺(按工序);

※批生产记录;

※工艺验证报告;

※清洁验证:清洁规程和清洁验证报告;

※成品质量标准:内控标准、注册标准和检验方法及验证报告;

※原料:质量标准、检验方法及验证报告、生产工艺、生产商和稳定性报告;

※辅料:质量标准和生产商;

※包装材料:质量标准、生产商和容器密封性试验;

※成品稳定性考察报告;

※其他相关注册文件;

※对产品和生产工艺、产品检验的技术培训。

4.4.3技术评估

4.4.3.1技术评估在整个转移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评估主要是根据文件资料,评估药品商业化生产所用材料、设备、处方、工艺等与研发阶段的差异。评估由双方共同进行,由接收方负责,转移方提供技术支持。对评估结果双方应签字确认。评估对象主要为:原辅料、包装材料来源与标准是否适用;设备能力;不同批量、原辅料变化对处方的影响;工艺流程、中间控制项目、检验方法是否适用。应逐一列出研发阶段与商业化生产后的差别,并评估可能带来的影响。

4.4.3.2原辅料、包装材料

※原辅料、包装材料的相关文件主要是质量标准(包括物料特性)和生产商。

※如原生产商继续生产使用的原辅料、包装材料,可选用原生产商或另选用新生产商。

※如原生产商已不再生产,转移方应采用分类研究的方法,详细列出了原辅料、包装材料的特性及对生产工艺和制剂的影响前提下选用新生产商。

※选用新生产商时,双方必须评估新生产商的原辅料、包装材料,从而确保其性质与原来使用的物料相同或不影响成品质量。

※更换生产商时需进行考察,以确定对最终产品质量的影响。

4.4.3.3公用系统、设备

※研发阶段所得数据均基于实验室设备的生产,商业化生产的设备不可能都与之完全相同。因此,需对研发设备和生产设备的原理、能力等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研发数据以及预期用途,对商业化生产的设备性能提出要求,并进行性能确认。必要时,需要进行设备改造或采购新设备。与待转移药品相适应的公用系统在转移过程中必须加以考虑。若需建立新公用系统,则必须建立此系统的设计要求并加以确认。公用系统、设备的确认包括DQ、IQ、OQ、PQ,具体可参考《药品生产验证指南》、GMP法规中的相关规定进行确认。

※若从另一生产企业为转移方,需对原企业的生产设备和公司的生产设备的原理、能力等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数据以及预期用途,对生产的设备性能提出要求,并进行性能确认。必要时,需要进行设备改造或采购新设备并进行相应的DQ、IQ、OQ、PQ 确认。若原生产企业的设备搬迁至接收方,设备也需经过相应的确认。

4.4.3.4处方、工艺

※根据转移方的处方和工艺,评估其是否适应接收方生产。

※评估的内容包括:比较转移方和接收方物料来源,评估原料来源变化对处方工艺的影响;比较转移方和接收方设备差异,评估可能引起的工艺参数的变化;评估批量差异引起的工艺参数变化;评估工艺流程的差异。

4.4.3.5检验方法

※检验方法不仅包括原辅料、包装材料、成品、中间产品、中控项目的检验方法,还包括清洁验证的检验方法,以及在研发过程中使用而在正式生产时不使用的方法,如某些杂质的测定方法。

※评估研发阶段的检验方法在商业化生产工厂的适应性。若适用,再准备方法转移;若不适用,则需开发新方法并进行验证。

4.4.4转移方案

4.4.4.1根据评估结果确定总体转移方案,即放大生产试验方案或企业之间的转移生产方案。总体转移方案应由各子方案组成,主要包括原辅料、包装材料的选择、公用系统与

设备的确认、处方工艺的选择、检验方法的转移或验证。所有试验方案必须由质量管理部门批准。

4.4.4.2各方案中应包含具体的试验方法、取样计划、接收标准。取样计划应明确取样位置和取本数,样本数应具有统计学意义。应针对每一过程制定接收标准,只有前续过程达到接收标准后,才可进入下一个过程的试验。如混合,接收标准为含量均匀度符合药典要求;干燥,接收标准为水份含量在一定范围内;压片,接收标准为溶出度与研发阶段产品溶出度无显著性差异、含量均匀度符合药典规定。接收标准中还应规定各项的检验方法,方法均应通过验证。为避免偶然误差带来的影响,检验一般要求由同一检验员、在同一天、在同一台仪器上进行。

4.4.4.3检验方法的转移模式相对比较固定,一般是使用同批样品,由转移方、接收方按同样的方法检验,将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或与接收标准比较,符合要求者即认为转移成功。接收标准由双方共同确定。一般至少获得6组数据。若未达到接收标准,则必须调查原因,必要时修订接收标准。接收标准的修订必须严格控制,须说明原因,由双方确认,并作为方法转移的一部分归档保存。若检验方法发生了改变,则必须重新验证。

4.4.5系统确认

4.4.

5.1接收方应比较转移过来的工艺过程所需要的设备、设施与目前具备的设备、设施间的差异,确定新购设备或改造设备进行系统或单元水平评估,对质量体系直接影响或关键系统进行DQ、IQ、OQ、PQ确认。

4.4.6工艺验证

4.4.6.1工艺验证是产品生命周期的重要里程碑,它将实际使用的原辅料、已确认的设备、设施、公用系统、经培训的人员、商业化生产工艺、控制程序及各种成分组合在一起,生产商业化批号的产品,证明其能进行重复性的商业生产。

4.4.6.2工艺验证应有一个更高标准的取样、额外测试以及更严格的工艺性能检查。监控和检测的水平应足以确认加工批号产品的质量均一性。

4.4.6.3实施工艺验证前应有书面的方案,方案中需包括生产条件(如原辅料投入、控制参数、工艺限度、中控指标)、取样计划(包括取样点、取样数量、取样频率)、接收标准等内容,还应包括对偏差的处理方法和对不符合数据处理的规定。

4.4.6.4方案必须经相关部门和质量管理部门的审核批准后方可实施。方案实施前,应确认原辅料来源、设施设备的确认情况、人员培训情况、涉及分析方法的验证情况等内容。确认无误后,即可正式实施方案。

4.4.6.5实施工艺验证必须遵循商业化生产的工艺与常规程序,即原辅料、生产环境、生

产介质、人员和生产步骤等均应与预期日常生产时的操作相同。工艺验证必须连续生产3批。

4.4.6.6工艺验证生产结束后,应起草工艺验证报告。报告应对所得数据汇总并分析,评价任何预期之外的观察结果以及方案中没有规定的额外数据,讨论总结不符合项以及其他相关信息。报告必须有明确结论,及判断工艺是否可视为处于受控状态,或还需额外进行哪些试验。报告应有适当部门与质量管理部门的审核与批准。首先检查工艺验证准备工作是否完成,包括设备、设施、系统确认、清洁验证策略、分析方法验证是否完成。

4.4.6.7然后通过风险评估的方法确定预验证批次以及验证的范围和方法。确认生产处方和工艺能够符合法规要求,同时确保药品生产工艺规程得以实现,主要包括:转移方和接收方处方比较,转移方和接收方物料来源比较;评估来源变化;转移方和接收方生产工艺流程比较,转移方和接收方生产工艺步骤比较,清洁方法和溶剂的比较,转移方和接收方包装材料比较。

4.4.7清洁验证

4.4.7.1清洁验证一般可与工艺验证同步进行:每批工艺验证结束后即按照规程进行清洁并取样。

4.4.7.2通过对所转移工艺过程的清洁知识(清洁方法、清洁溶剂、残留物质等)的理解,评价所转移工艺过程的清洁要求是否影响目前清洁验证状态,如果确认对当前清洁验证系统状态有影响则必须进行清洁验证。

4.4.7.3清洁验证应该连续验证3批次。

4.4.8分析方法验证

4.4.8.1方法验证由转移方提供技术支持,必要时派人现场指导和培训;接收方负责进行验证。方案中的接受标准需经双方签字确认后进行验证。若修改,需征得双方同意。

4.4.8.2对采用药典收载的方法应至少进行系统适应性确认;

4.4.8.3研发部和生产系统的技术转移,在进行分析方法转移,比较转移方和本公司实验室的设备和能力,按照既定的方案两方共同进行样品检验和分析方法传递;

4.4.8.4另一生产企业和生产系统进行的技术转移,应进行分析方法验证。

4.4.9稳定性考察

4.4.9.1对工艺验证的3批产品进行长期和加速稳定性考察。

4.4.10文件

4.4.10.1药品技术转移,是一个复杂、延续时间长、涉及多学科多部门的过程,为开展有效沟通,文件整理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所有工作均应有文件规定,文件必须由质量管

理部门批准。这些文件除在技术转移过程中发挥作用外,还可为日后生产提供技术资料信息。相关文件主要包括:

※项目总计划,包括项目负责人、项目组成员、项目进度安排、预算;

※文件转移报告,包括转移的文件目录、转移方和接收方签名确认;

※技术评估报告;

※技术转移方案与报告,此处分为若干子方案、报告。如:设备设施确认方案与报告、处方转移方案与报告、工艺步骤转移方案与报告、检验方法转移方案与报告等等。

※相关的变更控制;

※工艺验证方案与报告;

※清洁验证方案与报告;

※检验方法验证方案和报告;

※稳定性考察方案和报告;

※转移对药品法规的影响;

※对安全环保方面进行评估,确认安全环保方面能够符合法规要求;

※技术转移汇总报告。

4.4.10.2以上所有文件应安排专人整理、保管,并在项目结束后归档保存。

4.5转移结束的可接受标准

4.5.1生产工艺转移报告确定的所有跟进活动已关闭;

4.5.2工艺验证完成,工艺验证报告符合要求;

4.5.3接收方获得相关药监部门批准;

4.5.4接收方获得注册批准;

4.5.5工艺符合注册要求;

4.5.6在常规生产批次中所实施的监控获双方同意;

4.5.7所有跟踪任务均已完成;

4.5.8在完成确认批后,将所得的结果与预定的技术接受标准进行比较,需符合规定。

4.6设计空间

4.6.1设计空间是指已被证明能保证药品质量的工艺参数的确定范围。企业确立特定药品设计空间的能力,能证明他们对产品和工艺的知识水平。只要生产企业在设计空间内进行操作,工艺参数和处方属性在将来发生变更时,不需要再进行注册申请。鼓励在药品研发和生产转移过程中确定设计空间,这可给生产企业带来更大的技术革新空间,也可节省因频繁进行变更注册所消耗的大量资源。

4.7批准上市

在项目转移过程中应制定工艺规程、分析方法标准操作规程,验证方案,稳定性研究方案等,完成所有转移任务并提交所有文件进行药品注册后,方可以进行市售产品的生产。

5 附件

5.1 技术转移流程图(F-SMP 1.09.031-A-01)

5.2 注册品种生产、检验申请表(R-SMP 1.09.031-A-01)

5.3 品种工艺交接确认表(R-SMP 1.09.031-A-02)

6 历史

技术转移流程图

F-SMP 1.09.031-A

注册品种生产、检验申请表R-SMP 1.09.031-A-01

注册品种生产、检验申请表

5.3 品种工艺交接确认表R-SMP 1.09.031-A

品种工艺交接确认表

饲养管理规程

种猪段饲养员岗位责任 种猪段工作的主要目标是饲养好种猪,使其膘情适宜,保证每周有50头母猪配种受孕。没有流产,使母猪每胎所产活仔数符合品种要 求。 具体工作如下: 每天定时观察种猪,发现问题及时报告段长。按主管兽医的要求给需要的种猪投喂药物或进行注射治疗,死亡猪只无害化处理。 配合产仔段饲养员将断奶母猪从产仔舍赶回配种舍。 按照饲喂计划给所有种猪饲喂新鲜、干净、无变质的适量饲料,供应清洁的饮水,搞好本舍得清洁卫生,保持猪舍 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并做好记录,创造种猪良好的生存环境。 对种猪进行训练和饲养员建立条件反射。 坚决执行兽医防疫制度,搞好卫生防疫工作,定期消毒,按免疫程序有计划的接种各种疫苗,杜绝传染病、寄生虫病和 饲料中毒病的发生。 根据种母猪空怀、妊娠前期和妊娠后期不同的营养需求,合理适时地组合猪的小群,及时冲洗圈舍认真消毒,以利贯彻种母猪的饲养管理规程。 加强种公猪的饲养管理工作,合理利用种公猪,使种公猪的配种与运动相结合,保持种公猪良好的体况。 认真做好发情鉴定适时有效配种。 配合产仔舍饲养员,将临床产前一周母猪清洗、消毒后赶入产仔舍 并安全上产床。 检查并维修有关设备,准确、及时、系统、清晰的做好本舍各项生产记录并按时报送段长。

配种舍的日常工作 1、清理粪便和检查猪群 (1)每天定时清理粪便,保持舍内清洁卫生。 (2)检查患病猪,如不食、精神不振、跛行、子宫及阴道炎等,做好记录,并报告段长。 2、喂料 (1)以每头每天饲喂2千克公猪或空怀母猪料为标准。根据公、母猪的膘情和乳房状况适当地增加或减少。给体况较差的母猪和配种 前后(3天)的母猪加喂0.5-1.0千克饲料。 (2)投放饲料后,要注意观察猪群采食情况,记录食欲差和厌食的猪,并报告段长。将撒在走道上的饲料扫到喂料板上,以减少饲料浪 费。 3、配种 (1)配种应在早晚饲喂猪前进行,配种时的地面应是防滑地面。 (2)每天先安排第一次配种的母猪在配种栏内配种。 (3)对已配过种的母猪作第二次配种。正常发情的猪每天配一次,连续配两天;后备母猪、返情母猪和难配的母猪每天应配2次。 对连续3个情期配种而未受孕的母猪做出淘汰的建议。 (4)对未发情的母猪、怀孕阴性和计划配种的后备母猪,用公猪刺激发情。 (5)认真填写配种记录。并标记其配种稳定情况。 4、运动 晴好天气让种猪到运动场运动,夏季应在早晚凉爽时进行,冬天在上、下午温暖时进行。并注意观察其发情、精神状态和有无异常等。 5、治疗病猪 按主管兽医的治疗方案,对有病的猪及时进行治疗。 6、调整猪群 使性情、体况相近的母猪在同一栏内饲养。 7、检查和维修有关设备和工具 主要是检查饮水器是否通水,排风系统是否正常,供暖是否良好,发现问题及时报告段长。

技术标准规范管理办法

技术标准规范管理办法 1 技术标准、规范、图集有效性识别 1.1对于施工项目适用的国家、行业、企业颁布的技术标准、规范、图集,由分公司技术质量部负责识别,将现行采用的技术标准、规范、图集有效版本的目录清单及时更新并通知项目部,项目技术部安排专人与分公司技术质量部对接,及时接收更新信息,在项目部发布并建立更新台账。 1.2项目部负责工程所在地的地方技术标准、规范、图集的识别,建立和发布地方技术规范有效版本目录清单,及时更新有关技术标准、规范、图集。 2 项目技术标准规范购买、存储与保管 2.1在工程正式开工前,由总工程师组织人员,确定与工程施工相关的所有规范、规程、标准、图集,列出所需清单,与现有规范、规程、标准、图集核对后,确定购买清单,总工程师或指定专人按照清单购买,要求进场后15内天完成。对于没有正式图纸的项目,可根据施工经验预买一部分,待收到图纸后7 天内完成识别和购买。 2.2图集存放于项目资料室,设置专柜存储,资料员专人负责。建立项目规范标准清单和借阅台账。 3 项目技术标准、规范的学习、失效与作废 3.1要求项目所有的技术人员传阅学习,必要时组织统一学习,并建立所有技术人员的学习记录。 3.2当有标准失效或作废时,标准规范管理专人应及时通知有关人员,并负责及时撤出失效或作废的标准,并在技术标准清单目录上进行划改,作废的标准、规范及时回收销毁或加盖作废标记,防止失效或作废标准继续使用。 注:本管理办法相关流程见第五章流程《技术标准规范管理流程》(流程编号06)本管理办法相关表格见第六章表格《作废文件处理记录》(表格编号JB02)《借阅登记簿》(表格编号JB06)

技术转移管理规程

1 目的 制定技术转移管理规程,规范药品从研发单位或原生产商转移至本公司的管理程序,以确保技术转移管理符合GMP要求。 2 范围

所有转移至本公司生产的新产品。 3 职责 技术研发部、质量部、生产部、工程设备部、物管部有关人员严格执行以下程序。 4 内容 药品技术转移是指将药品的知识、技术以及相关联的产品和工艺过程从研发部或持有药品注册证生产企业转移至本公司生产的过程。药品技术转移的内容包括:生产工艺、中控项目、原辅料和成品标准、检验方法及其它与产品质量相关联的技术、知识。 转移方:技术研发部或另一生产企业。 接收方:公司的生产系统包括生产部、质量部、物管部、工程设备部(如适用)。 技术转移的范围包括:首次转移——产品从研发阶段转入生产阶段;二次转移——已上市产品在不同生产企业间的相互转移。 人员及职责 药品技术转移一般实行项目管理,应由转移方和接收方共同组建药品技术转移项目组,项目负责人应由接收方担任。转移小组的构成应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方面: 技术研发部或另一生产企业(转移方) 生产部门(转移方、接收方) 质量部门(转移方、接收方) 物管部(转移方、接收方)

工程设备部(如适用)(转移方、接收方) 项目负责人应具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一般由接收方质量管理部门的资深人员担任。其职责包括但不限于: 代表接收方与转移方签订技术转移合同; 组成项目组,制定项目计划和预算; 领导项目组,从总体上把握整个项目的进展和预算控制; 负责转移方提供所有技术资料、样品、原辅料(必要时)的接收; 负责将整个项目分为若干子项目,分配给相关人员,并监督执行; 协调并跟踪各子项目进程,必要时向转移方提出技术培训的要求; 负责技术评估/风险评估报告、技术转移方案与报告的批准。 转移方,应由该药品的研发者作为项目组成员。必要时,药品研发中负责处方、工艺、质量研究的人员均应加入项目组,以确保药品开发过程中信息的完全转移。转移方的主要职责包括但不限于: 提供所有的技术资料,如原辅料生产商和质量标准、处方、生产方法、中间控制标准、成品质量标准、包装材料质量标准、稳定性数据、药品与包材相容性实验数据等等;提供样品、原辅料、包装材料(必要时); 提供技术支持,必要时提供技术培训; 参与技术转移过程中的风险评估,特别是对需要进行变更的内容进行评估;

技术管理规范

技术管理规范(征求意见稿)

目录第一章总则 第一节目标 第二节原则 第三节制定与实施 第二章管理体系 第一节组织结构 第二节人员管理 第三节安全管理 第四节技术资料管理 第三章硬件 第一节机房 第二节远程通信 第三节设备 第四节网络 第五节设备管理 第四章软件 第五章数据 第一节业务数据 第二节系统数据 第六章技术事故的防范与处理

第一章总则 第一节目标 1.1.1 最大程度地防范技术操作风险,保护客户利益,维护公司的合法权益,促进公司网络信息系统健康发展。 1.1.2 充分吸收先进经验和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推动信息系统建设与技术管理水平的协调发展,提高信息技术人员的整体水平。 1.1.3 指导公司所属各部门加强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优化建设和安全管理,加强计算机信息技术人员的管理,防止数据遗失、损坏、篡改、泄漏,提高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与稳定性。 第二节原则 1.2.1 安全性原则。在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运行、维护各环节和硬件、软件、网络通讯、数据、管理制度各方面,都必须贯彻安全性原则。应当把安全措施落实到信息技术管理的每个环节、每个方面;应当使技术人员牢固树立技术风险的防范意识。 1.2.2 实用性原则。当加强信息技术管理,注重采用先进成熟技术。在保障系统安全的前提下,力求避免因不切实际地提高系统安全级别而造成投资浪费;避免因引用任何未经消化吸收的安全保密技术和设备而对信息技术管理造成消极影响。 1.2.3 可操作性原则。信息技术管理规范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各部门根据本规范细化与完善其信息技术管理制度时,也应当力求简单明确,便于对照检查,便于操作。 第三节制定与实施 1.3.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及有关规定,结合公司具体情况,制定本规范。 1.3.2本规范由深圳国诚投资人力行政部发布和监督实施。

关于技术转移服务规范的介绍 实用详细版

关于技术转移服务规范的介绍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技术转移服务的服务原则、服务要求和服务流程。本标准适用于北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技术转移服务的机构。 2 术语和定义 2.1 技术转移technology transfer 制造某种产品、应用某种工艺或提供某种服务的系统知识,通过各种途径从技术供给方向技术需求方转移的过程。 2.2 技术转移服务technology transfer service 为实现和加速技术转移提供的各类服务。 2.3 技术转移服务机构technology transfer service organization 从事各类技术转移服务的机构。以下简称服务机构。 2.4 技术转移服务委托人clients 委托服务机构办理技术转移事务的组织或个人。以下简称委托人。 2.5 技术转移服务人员customer service 为委托人提供技术转移服务的专业工作人员。以下简称服务人员。 2.6 技术成果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利用科学技术知识、信息和经验作出的涉及产品、工艺、材料及其改进等的技术方案。包括专利、专利申请、技术秘密、计算机软件、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植物新品种等。 2.7 技术秘密technological secret 指不为公众所知悉,具有商业价值,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

2.8 技术交易technology transaction 技术供需双方对知识形态的商品和技术密集型服务进行交易的行为。包括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等。 2.9 技术转让technology assignment 合法拥有技术的权利人,包括其它有权对外转让技术的人,将特定的专利、专利申请、技术秘密的相关权利让与他人或者许可他人实施使用,由受让方支付约定的费用的行为。包括专利权转让、专利申请权转让、技术秘密转让、专利实施许可、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转让、植物新品种权转让和实施许可、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转让与许可等。 2.10 技术持有人holder of technology 拥有某项技术所有权或使用权的组织或个人。 2.11 技术经纪technology brokerage 以知识、技术、经验和信息为促进技术成果转化、促成技术交易进行联系、介绍、组织工业化开发并对订立和履行技术合同提供服务。 注:与技术经纪相关的服务内容可包括技术咨询、技术培训、技术交易会、技术交易网站等。 2.12 技术经纪人technical broker 在技术市场中,以促进技术成果转化为目的,为促成他人技术交易而从事中介居间、行纪或代理等,并取得合理佣金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 2.13 技术集成technology integration 组织各方面专家、研发团队和相关机构,通过必要的资金、装备条件与技术支持,对有产业化前景的技术成果,进行二次开发、整合、配套、中试、工程化设计等为实现产业化的服务。 2.14 技术经营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从技术的研究开发到应用的过程中,策划和管理技术的研究开发、采购、人力资源、生产、营销等活动的服务,例如技术的买进和

技术转移管理规程(完整资料).doc

制定技术转移管理规程,规范药品从研发单位或原生产商转移至本公司的管理程序,以确保技术转移管理符合GMP要求。 2 范围 所有转移至本公司生产的新产品。 3 职责 技术研发部、质量部、生产部、工程设备部、物管部有关人员严格执行以下程序。 4 内容

4.1药品技术转移是指将药品的知识、技术以及相关联的产品和工艺过程从研发部或持有药品注册证生产企业转移至本公司生产的过程。药品技术转移的内容包括:生产工艺、中控项目、原辅料和成品标准、检验方法及其它与产品质量相关联的技术、知识。 4.1.1转移方:技术研发部或另一生产企业。 4.1.2接收方:公司的生产系统包括生产部、质量部、物管部、工程设备部(如适用)。 4.2技术转移的范围包括:首次转移——产品从研发阶段转入生产阶段;二次转移——已上市产品在不同生产企业间的相互转移。 4.3人员及职责 4.3.1药品技术转移一般实行项目管理,应由转移方和接收方共同组建药品技术转移项目组,项目负责人应由接收方担任。转移小组的构成应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方面: 4.3.1.1技术研发部或另一生产企业(转移方) 4.3.1.2生产部门(转移方、接收方) 4.3.1.3 质量部门(转移方、接收方) 4.3.1.4物管部(转移方、接收方) 4.3.1.5工程设备部(如适用)(转移方、接收方) 4.3.2项目负责人应具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一般由接收方质量管理部门的资深人员担任。其职责包括但不限于: 4.3.2.1代表接收方与转移方签订技术转移合同; 4.3.2.2组成项目组,制定项目计划和预算;

4.3.2.3领导项目组,从总体上把握整个项目的进展和预算控制; 4.3.2.4负责转移方提供所有技术资料、样品、原辅料(必要时)的接收; 4.3.2.5负责将整个项目分为若干子项目,分配给相关人员,并监督执行; 4.3.2.6协调并跟踪各子项目进程,必要时向转移方提出技术培训的要求; 4.3.2.7负责技术评估/风险评估报告、技术转移方案与报告的批准。 4.3.3转移方,应由该药品的研发者作为项目组成员。必要时,药品研发中负责处方、工艺、质量研究的人员均应加入项目组,以确保药品开发过程中信息的完全转移。转移方的主要职责包括但不限于: 4.3.3.1提供所有的技术资料,如原辅料生产商和质量标准、处方、生产方法、中间控制标准、成品质量标准、包装材料质量标准、稳定性数据、药品与包材相容性实验数据等等; 4.3.3.2提供样品、原辅料、包装材料(必要时); 4.3.3.3提供技术支持,必要时提供技术培训; 4.3.3.4参与技术转移过程中的风险评估,特别是对需要进行变更的内容进行评估; 4.3.3.5负责起草技术转移方案,如分析方法转移、处方和工艺的转移等等,与接收方一起完成3批工艺验证且数据稳定,如不稳定继续协助接收方验证产品。 4.3.3.6 工艺设备转移(必要时);

关于技术作业规程管理的规定(最新版)

When the lives of employees or national property are endangered, production activities are stopped to rectify and eliminate dangerous factors.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关于技术作业规程管理的规定 (最新版)

关于技术作业规程管理的规定(最新版)导语:生产有了安全保障,才能持续、稳定发展。生产活动中事故层出不穷,生产势必陷于混乱、甚至瘫痪状态。当生产与安全发生矛盾、危及职工生命或国家财产时,生产活动停下来整治、消除危险因素以后,生产形势会变得更好。"安全第一" 的提法,决非把安全摆到生产之上;忽视安全自然是一种错误。 为了贯彻执行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保障煤矿职工的安全和健康,保护国家资源和财产不受损失,保证煤矿生产建设的顺利进行,促进煤炭工业的发展。根据2001年版的《煤矿安全规程》及公司1994年下发的《煤矿生产技术管理若干规定》,对沛城煤矿技术作业规程的管理作如下规定,希望各单位认真贯彻执行。 一、编制范围: 全矿采、掘、机、运、通等工程。 二、编制依据: 作业规程必须根据批准的采区设计或施工设计,批准的地质资料编制,并且必须符合《煤矿安全规程》、《操作规程》、《工种安全生产责任制》、《煤矿生产技术管理基础工作若干规定》以及煤矿质量标准化标准等有关规定。 三、编制要求: 1、作业规程编制,必须按照符合实际、指导作业、技术先进、效

重庆市技术转移机构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

重庆市技术转移机构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速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规范技术转移机构的管理,促进技术转移机构的健康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管理办法》、《国家技术转移促进行动实施方案》等有关政策和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的技术转移是指制造某种产品、应用某种工艺或提供某种服务的系统知识,通过各种途径从技术供给方向技术需求方转移的过程。 技术转移机构,是指为实现和加速上述过程提供各类服务的机构,包括技术经纪、技术集成与经营和技术投融资服务机构等,原则上单纯提供信息、法律、咨询、金融等服务的除外。技术转移机构可以是独立的法人机构或是法人的内设机构。

第三条技术转移机构是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的关键环节,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 第四条市科委负责对全市的技术转移机构进行宏观管理和业务指导,包括全市技术转移机构的评定、备案、绩效考核等工作,制订并发布有关政策文件。各区县(自治县)科委、市级主管部门负责市级技术转移机构的具体管理工作,包括组织本地区、本部门技术转移机构的推荐、申报,督促、协调其建设和运行等工作。 第五条技术转移机构的主要功能是促进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其业务范围是:1.对技术信息的搜集、筛选、分析、加工及其他服务; 2.技术转让与技术代理;

3.技术集成与二次开发; 4.提供中试、工程化等设计服务、技术标准、测试分析服务等; 5.技术咨询、技术评估、技术培训、技术产权交易、技术招标代理、技术投融资等服务; 6.提供技术交易信息服务平台、网络,受托承担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及统计等; 7.其它有关促进技术转移的活动。 第六条鼓励技术转移机构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充分利用现有科技资源和技术优势,积极将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所形成的成果,尽快转移和扩散到企业。同时鼓励民营机构发挥自身优势,参与技术成果的转移转化。

生猪饲养管理技术操作规程

兴农牧业公司饲养管理技术操作规程 第一节 隔离舍(后备猪)饲养管理技术操作规程 一、工作目标 保证后备母猪使用前合格率在90%以上,后备公猪使用前合格率80%以上。 二、工作日程 上午7:30—11:30,下午14:00—17:30 7:30~8:00观察猪群 8:00~8:30喂饲 8:30~9:30治疗 9:30~11:30清理卫生、其它工作 14:00~15:30冲洗猪栏、清理卫生 15:30~17:00治疗、其它工作 17:00~17:30喂饲 三、操作规程 1、按进猪日龄,分批次做好免疫计划、限饲优饲计划、驱虫计划并予以实施。后备母猪配种前驱体内外寄生虫一次,进行乙脑、细小病毒、猪瘟、口蹄疫等疫苗的注射。 2、日喂料两次。限饲优饲计划:母猪6月龄以前自由采食,7月龄适当限制,配种使用前一月或半个月优饲。限饲时喂料量控制在2㎏以下,优饲时2.5㎏以上或自由采食。 3、做好后备猪发情记录,并将该记录移交配种舍人员。母猪发情记录从6月龄时开始。仔细观察初次发情期,以便在第二~三次发情时及时配种,并做好记录。 4、后备公猪单栏饲养,圈舍不够时可2~3头一栏,配

前一个月单栏饲养。后备母猪小群饲养,5~8头一栏。 5、引入后备猪头一周,饲料中适当添加一些抗应激药物如维力康、Vc,、多维,矿物质添加剂等。同时饲料中适当添加一些抗生素药物如呼诺玢、呼肠舒、泰灭净、强力霉素、利高霉素、土霉素等。 6、外引猪的有郊隔离期约六周(40天),即引入后备猪至少在隔离舍饲养40天。若能周转开,最好饲养到配种前一个月,即母猪7月龄、公猪8月龄。转入生产线前最好与本场老母猪或老公猪混养二周以上。 7、后备猪每天每头喂2.0~2.5公斤,根据不同体况、配种计划增减喂料量。后备母猪在第一个发情期开始,要安排喂催情料,比规定料量多1/3,配种后料量减到1.8~2.2Kg。 8、进入配种区的后备母猪每天放到运动场1-2小时并用公猪试情检查。 9、以下方法可以刺激母猪发情:调圈;和不同的公猪接触;尽量放在靠近发情的母猪;进行适当的运动;限饲与优饲;应用激素。 10、凡进入配种区后超过60天不发情的小母猪应淘汰。 11、对患有气喘病、胃肠炎、肢蹄病等病的后备母猪,应隔离单独饲养在一栏内;此栏应位于猪舍的最后。观察治疗两个疗程仍未见有好转的,应及时淘汰。 12、后备母猪在7月龄转入配种舍。后备母猪的初配月龄须达到7.5月龄,体重要达到110K g以上。公猪初配月龄须达到8.5月龄,体重要达到130K g以上. 第二节配种妊娠舍饲养管理技术操作规程 一.工作目标 1.按计划完成每周配种任务,保证全年均衡生产。 2.保证配种分娩率在85%以上。

技术管理规程高铁部分

技术管理规程高铁部分 第七章供电、给水 牵引供电 第176条为保持牵引供电设备良好的技术状态,保证牵引供电系统安全运行,应设供电段等供电维修机构。 供电维修机构管辖范围应根据线路及供电设备条件确定。 牵引供电设备包括变电设备(变电所、开闭所、分区所、自耦变压器所)、接触网和远动系统。 第177条牵引供电设备应保证不间断行车的可靠供电。牵引供电能力应与线路的运输能力相适应,满足规定的列车重量、列车密度和运行速度的要求。接触网标称电压值为25 kV,最高工作电压为27.5 kV,短时(5 min)最高工作电压为29 kV,最低工作电压为20 kV。 牵引变电所须具备双电源、双回路受电。牵引变压器采用固定备用方式并具备自动投切功能。当一个牵引变电所停电时,相邻的牵引变电所能越区供电。运行期间平均功率因数不低于0.9。 第178条供电调度系统应具备对牵引供电、电力设备状况进行远程实时监控的条件,并纳入调度系统集中统一管理。 第179条接触网的分段、分相设置应考虑检修停电方便和缩小故障停电范围,并充分考虑电力牵引的列车、动车组正常运行和调车作业的需要。分相的

位置应避免设在进出站和变坡点区段。双线电气化区段应具备反方向行车条件。 负荷开关和电动隔离开关应纳入远动控制。 枢纽及较大车站应设开闭所。 接触网不得引接非牵引负荷。 第180条牵引供电设备检修、试验和抢修应配备牵引供电安全检测监测系统,变电检测、试验设备,接触网检修、检测设备,接触网抢修车列,绝缘子冲洗设备等设备、设施。 第181条接触网一般采用链型悬挂方式,其最小张力见第7表。接触线一般采用铜合金材质。 第182条接触线距钢轨顶面的高度不超过6 500 mm;接触线悬挂点高度不宜小于5 300 mm,接触线最低点高度不小于5 150 mm,站场和区间接触网的高度应一致。 在电气化铁路竣工时,由施工单位在接触网支柱内缘或隧道边墙标出线路的轨面标准线,开通前供电、工务单位要共同复查确认,有砟轨道每年复测一次,复测结果与原轨面标准线误差不得大于±30mm。特殊情况需调整轨面标准线时,由供电、工务部门共同确认,并经铁路局批准。 第183条接触网带电部分至固定接地物的距离,不小于300 mm;至机车车辆或装载货物的距离,不小于350 mm。跨越电气化铁路的各种建(构)筑物与带电部分最小距离,不小于500 mm。当海拔超过1 000 m时,上述数值应

技术转移标准管理规程完整

1.目的 建立一个技术转移的标准管理规程,规技术转移的相关过程。 2. 围 牵扯到技术转移的相关过程。 3.责任人 质量管理部、生产技术部、QA部、QC部、仓储部、财务部、注册部相关负责人。 4. 容 4.1 定义 药品技术转移是指将药品的知识、技术以及相关联的产品和工艺过程从研发方或持有方转移到接收方的过程。 4.2 应用围 技术转移应用的围包括 首次转移:产品从研发阶段转入生产阶段,企业委托严 二次转移:已上市产品转移到公司 4.3 实施流程 4.3.1 建立项目负责人及项目组 由转移方(研发单位或部门/原生产商)和接收方共同组建药品技术转移项目 组,项目负责人应由接收方担任。交接负责人为注册部,转移小组的人员构成 还应包括但不限于下列 方面: ◆研发部门(转移方) ◆生产部门(转移方/接收方) ◆质量部门(转移方/接收方) ◆物资管理部门(转移方/接收方) ◆工程部(如适用)(转移方/接收方)。 4.3.2 建立项目计划和进度表 转移过程中首先由项目负责人建立进度表和各项转移任务的职责;协调并跟踪 项目的进程。 4.3.3 技术文件准备和传递 项目负责人应与转移方(研发单位或部门或原生产厂)联系获取必需要的文件

资料和样品以及帮助,包括: ●注册文件中的化学、生产和工艺控制部门 ●原料供应商和标准 ●产品和药品包装样品 ●对产品和/或生产工艺、产品检验的技术培训。 4.3.4 变更控制 转移过程中项目负责人启动工厂的产品变更控制,并进行法规符合性评估以及差距分析。 4.3.5 转移项目 转移项目过程中质量管理、生产技术及物料管理部门需获取的相关信息分别 为: 质量部门 ●转移方(研发单位或部门/原生产厂)和接收方之间的生产合同技术容; ●原辅料、包装材料和中间产品的控标准以及产品质量检验报告; ●分析方法验证或分析方法转移以及稳定性研究方案。 生产部门 ●生产处方、生产规程及工艺流程图 ●制备工艺验证方案; ●图纸(如冲模、铝塑板图纸)建立批号、有效期的表示方法; ●包装设计和样品试机;设备和系统能力和资格确认; ●设施及公用系统能力和资格确认。 物料管理部 ●原辅料供应商信息、审批; ●包装材料供应商信息、审批; ●准备用于试机的包装材料样品。 4.3.6 验证 验证作为技术转移一部门,接收方在技术转移开始阶段就应该着手考虑验证。 技术转移验证应考虑以下方面: 4.3.6.1 系统确认(例如设备、设施、通用工程、自控、计算机) 接收方应比较转移过来的工艺过程所需要的设备、设施与目前具备的设 备、设施间的差异。确定是否需要新购置或改造现有设备设施。对购置或 改造现有设备设施进行系统或单元水平评估,如果属于对质量体系直接影 响或关键系统就应该进行安装、运行、性能确认。 4.3.6.2 清洁验证 质量管理部和生产技术部负责理解所转移工艺过程的清洁知识(清洁方 法、清洁溶剂、残留物质等)。并评价所转移工艺过程的清洁要否影 响目前清洁验证状态,如果确认对当前清洁验证系统状态有影响则应进行 清洁验证。 4.3.6.3 分析方法验证

技术规范管理制度

中建保华建筑有限公司 技术规范管理制度 第 1 页 共 15 页 1、制度内容及适用范围 本制度主要内容为:1、图纸自审制度;2、图纸会审制度;3、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的编制与 管理;4、施工作业指导书的编制与管理;5、技术交底制度;6、技术核定制度;7、单位工程 施工记录制度;8、技术复核制度;9、隐蔽工程验收制度;10、科技开发和推广应用管理制度; 11、施工技术总结;12、技术标准管理制度;13、工程技术档案制度。 2、图纸自审制度 2.1图纸自审由项目经理部主任工程师负责组织。 2.2接到图纸后,项目经理部主任工程师应及时安排或组织技术部门有关人员及有经验的老工 人进行自审,并提出各专业自审记录。 2.3及时召集有关人员,组织内部会审,针对各专业自审发现的问题及建议进行讨论,弄清设 计意图和工程的特点及要求。 2.4图纸自审的主要内容: 2.4.1各专业施工图的张数、编号、与图纸目录是否相符。 2.4.2施工图纸、施工图说明、设计总说明是否齐全,规定是否明确,三者有无矛盾。 2.4.3平面图所标注坐标、绝对标高与总图是否相符。 2.4.4图面上的尺寸、标高、预留孔及预埋件的位置以及构件平、立面配筋与剖面有无错误。 2.4.5建筑施工图与结构施工图,结构施工图与设备基础、水、电、暖、卫、通等专业施工图 的轴线、位置(坐标)、标高及交叉点是否矛盾。平面图、大样图之间有无矛盾。 2.4.6图纸上构配件的编号、规格型号及数量与构配件一览表是否相符。 2.5图纸经自审后,应将发现的问题以及有关建议,做好记录,待图纸会审时提交讨论解决。 3、图纸会审制度 3.1图纸会审目的 了解设计意图,明确质量要求,将图纸上存在的问题和错误,专业之间的矛盾等,尽最大可能 解决在工程开工之前。 3.2会审参加人员

科技成果转化激励管理规定

科技成果转化激励管理规 定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22, 2012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 一、目的 为加强公司科研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促进科技进步,充分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创造性,根据有关政策,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二、奖励范围 (1)利用围绕与公司经营发展有关的科技成果或技术获得有关基金的。 (2)对围绕与公司经营发展有关的科技成果或技术进行改良革新并给公司带来经济效益的。 (3)对公司经营发展有影响并给公司带来实际经济效益的发明、创造或者获得发明奖的。 (4)通过国家或省、市级产品技术鉴定的科技成果。 (5)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省、市重点新产品认证的。 (6)科技成果获得国家或省、市立项的。 (7)围绕科技成果,给公司带来经营性或管理性资质的。 三、奖励标准 (1)对围绕与公司经营发展有关的科技成果或技术进行改良或革新,给公司带来实际经济效益的,给予1000元奖励。对公司经营发展有重大影响并给公司带来经济效益的发明

创造给予3000—5000元奖励;获国家发明奖的给予10000元奖励;获省、市级发明奖的给予5000元奖励。 (2)获得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认证的给予5000元奖励;获得省级重点新产品认证的给予3000元奖励,获得市级重点新产品认证的给予1000元奖励。 (3)通过国家技术鉴定的给予10000元奖励,通过省部级技术鉴定的给予5000元奖励。(4)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立项的给予3000元奖励;获得省立项的给予1000元奖励,获得市级立项的给予500元奖励。 (5)获得国家级经营性资质给予10000元奖励,管理性资质给予5000元奖励;省部级经营性资质给予5000元奖励,管理性资质给予2000元奖励;市级经营性资质给予1000元奖励,管理性资质给予500元奖励。 四、奖励申报流程 凡符合本办法第二章所规定条件的集体或个人须填写《科技成果奖励申请表》并附相关材料报管理部人事行政科,经公司领导研究后,报公司董事会审批。 五、奖励分配办法 符合本办法第二章所规定条件的个人,奖励归个人所有。 符合本办法第二章所规定条件的集体,奖励给集体,由该项目主要负责人决定奖励分配比例并予以实施。 六、附则 本办法解释权归公司人事行政科

技术转移管理规程

技术转移管理规程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1 目的 制定技术转移管理规程,规范药品从研发单位或原生产商转移至本公司的管理程序,以确保技术转移管理符合GMP要求。 2 范围 所有转移至本公司生产的新产品。 3 职责 技术研发部、质量部、生产部、工程设备部、物管部有关人员严格执行以下程序。 4 内容 药品技术转移是指将药品的知识、技术以及相关联的产品和工艺过程从研发部或持有药品注册证生产企业转移至本公司生产的过程。药品技术转移的内容包括:生产工艺、中控项目、原辅料和成品标准、检验方法及其它与产品质量相关联的技术、知识。 转移方:技术研发部或另一生产企业。 接收方:公司的生产系统包括生产部、质量部、物管部、工程设备部(如适用)。 技术转移的范围包括:首次转移——产品从研发阶段转入生产阶段;二次转移——已

上市产品在不同生产企业间的相互转移。 人员及职责 药品技术转移一般实行项目管理,应由转移方和接收方共同组建药品技术转移项目组,项目负责人应由接收方担任。转移小组的构成应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方面: 技术研发部或另一生产企业(转移方) 生产部门(转移方、接收方) 质量部门(转移方、接收方) 物管部(转移方、接收方) 工程设备部(如适用)(转移方、接收方) 项目负责人应具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一般由接收方质量管理部门的资深人员担任。其职责包括但不限于: 代表接收方与转移方签订技术转移合同; 组成项目组,制定项目计划和预算; 领导项目组,从总体上把握整个项目的进展和预算控制; 负责转移方提供所有技术资料、样品、原辅料(必要时)的接收; 负责将整个项目分为若干子项目,分配给相关人员,并监督执行; 协调并跟踪各子项目进程,必要时向转移方提出技术培训的要求; 负责技术评估/风险评估报告、技术转移方案与报告的批准。 转移方,应由该药品的研发者作为项目组成员。必要时,药品研发中负责处方、工艺、质量研究的人员均应加入项目组,以确保药品开发过程中信息的完全转移。转移方的主要职责包括但不限于: 提供所有的技术资料,如原辅料生产商和质量标准、处方、生产方法、中间控制标

蜜蜂饲养管理技术规范

蜜蜂饲养管理技术规范 一、养蜂场的基本要求 1、蜂场环境 (1)蜂场周围空气质量符合GB3095中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二类区要求。 (2)蜂场应选择在地势高燥、排水良好、背风向阳、小气候适宜及面积广阔安静的场地。 (3)蜂场附近应有供蜜蜂采集的良好水源,水质符合NY5027中幼畜禽的饮用水标准。 (4)蜂场周围的作物和果园不能喷洒农药,也不能存放农药,如需对农作物进行施药,必须将蜂群转移现场。 (5)蜂场周围3公里内无大型蜂场,无以蜜、糖为生产原料的食品厂,无化工厂和农药生产厂。 2、养蜂人员 蜂场工作人员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传染病患者严禁从事蜜蜂饲养和蜂产品生产工作。 3、饲料 (1)饲喂蜂群的蜂蜜、糖浆,花粉或花粉代用品必须经过灭菌处理。

(2)被污染的蜂蜜,生虫、霉变的花粉或花粉代用品禁止用作蜂群饲料。 (3)蜂花粉代用品禁止添加未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使用的抗氧化剂、防霉剂、激素等。 4、蜜源 (1)距蜂场3公里范围内应具备丰富的蜜源植物。定地蜂场附近至少要有两种以上主要蜜源植物和种类较多、花期不一的辅助蜜源植物。(2)半径5公里范围内存在有毒蜜源植物的地方,在有毒植物开花期,应将蜂群移。主要有毒植物为雷公藤、博落回、藜芦、紫全藤、钩吻、乌头等。 5、养蜂机具 (1)蜂箱、隔王板、饲喂器、脱粉器、集胶器、王台条应选用无毒、无味材料制成。 (2)分蜜机选用不锈钢或全塑无污染分蜜机。 (3)割蜜刀选用不锈钢割蜜刀。 6、引种 禁止从疫区引进生产用种王、种群或输送卵虫养王。 二、蜂群管理

1、基础管理技术 (1)蜂群的箱内检查。 检查箱内有无蜜蜂、蜂王、王台、产卵情况、幼虫发育情况,箱内有无花粉,是否有分蜂热,有无蜂螨、蜡螟或其它病害。 (2)蜂群的箱外检查 检查箱外死蜂多少、有无病、进蜜情况和采花粉多少,有无盗蜂发生、胡蜂等敌害情况。 (3)蜂群的饲喂 ①补饲:当检查蜂群无糖时进行补饲。糖:水=2:1,用文火化开,放冷后喂蜂。每天晚上喂,饲喂量以蜂群当晚能搬尽为准。 ②奖饲:当需要刺激蜂群繁殖时,进行奖饲。糖:水=1:1.5,一次喂量100-200克。 ③喂花粉:在蜂群内无花粉时,就要喂粉。用花粉加糖水(糖:水=0.5: 1)混合饲喂,其混合比例为花粉:糖水=1:0.8,喂法分为脾上梁喂、饼喂、灌脾喂三种。 (4)分蜂 在外界有蜜、粉源时,为扩大蜂场的蜂群数,采用人工方法把一群蜂分为2群或数群,然后介入蜂王或介入老熟王台。

5、计量检定规程或技术规范管理制度

计量检定规程或技术规范管理制度 1目的 对与质量体系运行有关的计量检定规程或技术规范进行控制,确保各相关场所使用的文件为有效版本。 2范围 适用于本站质量计量检定规程或技术规范审批、发放和归档管理等环节,包括外来文件如计量检定规程和标准等的控制。 3程序 3.1文件的编号 3.1.1文件分类及代号 Q M:质量手册(QMM:管理要求;QMT:技术要求) QSP:质量体系程序文件 QTD:作业指导书 QRD:记录格式 3.1.2文件编号规则 质量手册、质量体系程序文件和质量记录格式取二位,作为顺序号;作业指导书和检定原始记录取四位,前二位为类别号,后两位为顺序号。 a.类别代号 A:计量检定规程; B:标准; C:试验大纲; D:操作规程:

E:量值传递或量值溯源图: F:周期检定计划; G:比对、验证计划; H:检定原始记录; I:仪器设备一览表; J:检定项目一览表; K:能力分析表; L:计量标准建标技术报告; M:其他相关文件。 b.年代号为该文件批准实施的年份。 3.2计量检定规程或技术规范的发放 3.2.1对于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起重要作用的各个场所,由办公管理员及时发放到位,保证有关人员使用现行有效的文件。 3.2.2文件的发放范围由质量负责人根据工作需要确定,报主管站长批准。特殊情况下需要向上级有关部门、授权机构或客户提供有关文件时,要由站长批准。 3.2.3文件发放时要注明分发号和文件受控状态,并记录于《文件发放回收登记表》,由领用人签收。 3.3文件的保存 3.3.1与质量管理体系相关的文件必须妥善保管,内审时应对各部门文件保管情况进行检查; 3.3.2办公管理员应编制全站的受控文件清单,以便于检索;

《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服务规范》编制说明.pdf

《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服务规范》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 在科技成果扩散传播进而转变为生产力的过程中,技术标准起着重要的桥梁 和催化剂作用。而科技成果的成功转化有赖于技术市场的有序发展、技术服务机 构和服务人员的专业化规范化服务,在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专业服务领 域,目前还无相应的规范,为此成都市标准化研究院联手成都市科技评估中心提 出了“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服务规范”的标准研制,并获准列入2018年成都市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 二、编制背景与目标 技术中介服务是市场中介服务中的一类,是科技与经济发展的结果,技术中 介服务通过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是连 结科技与经济的纽带,在各创新主体间起到沟通、联系、组织、协调等作用,是 我国技术市场供求机制构成因素之一。为了落实《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加快发展技术市场,健全技术转移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和产业化,科技部 于2018年制定了《关于技术市场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提出了“提升技术 交易市场服务功能和发展水平、推动技术市场服务机构市场化专业化发展、创新 技术市场服务模式”等目标要求,本标准的研制正是基于上述背景,并为实现意 见中所提出的相应目标而做的有益探索。 三、编制原则 1、遵守国家相关法规规章 本标准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 《四川省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2016-2020年)》等国家和地方法

规、规章为准绳,在上述法规规章的引领下,对相关转化服务工作提出进一步细 化要求。 2、依据已有经验 本标准在吸收、借鉴各类技术中介服务机构技术转移服务成功经验的基础 上,研究探索找出基础性、共性的做法,提出对应要求。 3、具有可操作性 本标准从共性化入手,在服务机构和人员、服务内容、服务流程、服务质量 等方面提出了可操作性要求。 4、遵循标准编制要求 本标准严格按照GB/T1.1《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的要求,在术语和定义的编制中充分收集整理技术中介服务中已有术语和定 义,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四、编制依据 1、本标准编写遵循了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的相关规定。 2、本标准编写内容参考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国家技术转移体系 建设方案》、《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GB/T 《技术转移服务规范》、GB/T33450-2016《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指南》等国家有关科技成果评价、转化的 法规、标准和文件以及《四川省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2016-2020年)》等地方发文。 五、编制过程 2018年3月成立标准起草工作组,明确任务要求,规定工作进度。

肉兔饲养管理操作规程

肉兔饲养管理操作规程 前言 为保障肉兔健康养殖,规范肉兔生产,提高生产效率,确保兔肉产品生产安全性能,参考国内有关肉兔生产科研成果,结合我省肉兔生产实际,制定本部分。 DB33/T 426-2003《无公害肉兔》按部分分布,分为三个部分: ——第1部分:肉兔饲养管理操作规程; ——第2部分:肉兔饲养兽医防疫操作规程; ——第3部分:兔肉质量标准。 本部分为《无公害肉兔》系列标准的第1部分。 本部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由浙江省农业厅提出并负责解释。 本部分由浙江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杭州市农业局、杭州市畜牧兽医总站、桐庐冠华兔业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赵敏、严冰、江卫东、周华英、蒋建一、谷根林。 1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兔舍设施、环境、饲养、饲料和饮水、管理、种兔的繁殖、病死兔处理、废弃物处理。 本部分适用于肉兔的饲养管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

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 16548 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 GB 16567 种畜禽调运检疫技术规范 GB/T 18407.3无公害畜禽产地环境要求 NY 5130 无公害食品肉兔饲养兽药使用准则 NY 5131 无公害食品肉兔饲养兽医防疫准则 NY 5132 无公害食品肉兔饲养饲料使用准则 DB33/T 426.2-2003肉兔饲养兽医防疫操作规程 3兔舍设施 3.1 兔舍 3.1.1 兔笼采取三层“面对面”或“背靠背”式排放。 3.1.2 兔舍顶高不低于2.5m,门宽一般为1.2m~1.5m,高度不低于2m,地面采用水泥地面。 3.2 兔笼 3.2.1 兔笼规格 宽64cm~70cm、长60cm~70cm、前高46cm、后高29cm~40cm。 3.2.2 兔笼材质 可采用水泥、木板、竹片,金属、塑料等符合卫生标准的材料组装而成。 3.2.3 必需设备 3.2.3.1 笼门 门框宽度一般为30cm左右。 3.2.3.2 食槽 可采用陶土或金属等材料制成。金属制成半月形自动食槽,长20cm,槽口宽10cm,高8cm。 3.2.3.3 草架 一般悬挂在笼门下部,上口宽为15cm,长约30cm。 3.2.3.4 饮水具 可选用乳头式自动饮水器或鸭嘴式自动饮水器。 3.2.3.5 产仔箱 采用长方形的抽屉式产箱,长40cm、宽25cm、高13cm。 3.2.3.6 笼底板 用竹片间隔固定在笼架上,竹片长59cm~64cm,宽2cm~2.5cm,竹片间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