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保险业非均衡发展的区域性差异计量分析

我国保险业非均衡发展的区域性差异计量分析

我国保险业非均衡发展的区域性差异计量分析
我国保险业非均衡发展的区域性差异计量分析

我国保险业非均衡发展的区域性差异计量分析

摘要: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非常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和影响着

区域保险发展不平衡问题越来越突出,这种问题已严重影响了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本文在综述前人对区域保险差距研究的基础上选出相应的影响保险发展的需求因素指标,利用面板数据建立计量模型并对全国及东、中、西部三大区域进行分析,得出各因素对不同区域的影响,提出建议。

关键词:区域保险差异面板数据

1.引言

从1980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保险业也获得了持续的快速增长。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中国经济更是突飞猛进,中国各地区的保费收入也有了较快速度的发展。据中国保监会公布的一份报告披露,2006年全国保费收入达到5641亿元,是2002年的1.8倍,在世界排名第9位,比2000年上升了7位。但是与中国保险业高速增长相伴而生的却是区域间保险发展的极度不平衡,突出表现为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域保险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东高西低的梯度性差异。2000年中国东、中、西部平均省市保费收入比为3.88:1.76:1,2002年和2003年其差距有扩大的趋势,2002年平均保费收入比为4.16:1.96:1,2003年三大省市平均保费收入比为4.17:1.96:1,2004、2005、2006有所收缩。其中,2004年平均省市保费收入比为4.17:2.06:1, 2005年三大地区平均省市保费收入比为3.52:1.77:1,2006年平均省市保费收入比为3.61:1.98:1。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东部城市平均保费收入对于总保费收入的贡献是最高的,其中,2002年超过50%。而西部城市的相对贡献是最低的。

目前,在研究区域保险差距的影响因素方面所作的研究主要有:楚天骄(2002)运用2001年的截面数据采用聚类和因子分析的方法,分析影响保险经济发展的因素,得出区域保险市场发展水平是区域经济总量和经济发展水平二者叠加作用的结果。没有考虑到时间序列的影响,考虑因素不够全面。张芳杰(2004)利用1980-2002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从弹性的角度对影响我国保险业发展环境的经济因素进行分析,得出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最大。孙秀清(2007)通过构建表现区域保险差别状况的发展水平指标、发展进程指标、结构性指标来分析区域保险差距,得出区域趋同性的保险实践背离了差别化的客观保险需求,但是并没有建立相关的模型更加量化地表现区域差距。朱华琳(2007)根据2005年相关数据,选取代表保险业发展层次的六省市为样本,对保费收入、保险密度、保险深度的横纵向比较来分析其差异性,但只是简单的横纵向比较。本人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新梳理了区域保险的影响因素,并采用面板数据对全国及三大区域分别进行分析,得出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建议。

2.变量选择及数据说明

2.1 变量理论分析

影响区域保险规模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市场供给因素、经济基础因素、社会因素、人口因素、观念因素等。第一个因素是基于供给的角度考虑的因素,而后四个因素则表现了保险的需求因素。本文主要从需求的角度分析影响区域保险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般说来,经济基础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和收入水平,经济越发达,收入水平越高,人们对于保险的需求就会越高。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社会保障水平和城市化程度,通常的理解,社会保障水平作为一种替代因素,社会保障水平越高,人们生活越稳定,所处的风险程度越低,购买保险就越少。受收入和观念因素的影响,寿险产品的购买者大

多数是城镇人口,农村居民的保险普及率非常低。城市化水平越高,对于保险的需求应越高。人口因素主要包括人口总量、负担系数、教育结构。其中,人口因素和负担系数对于保险需求的影响比较复杂,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负向的,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实际。受教育程度越高,对于保险的意识就会越强,从而对保险的需求就会越多。观念因素包括消费者对风险的态度和保险的意识。首先,人们认为有必要购买保险来规避风险,那么购买保险才有可能成为现实,观念的因素在人们决策是否购买保险的需求上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2.2 变量选择

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准确性和全面性。本文特选取以下变量作为分析对象:(1)保费收入(Y )包括在中国大陆开展业务的所有保险公司的财产险和人身寿险保费收入,反映保险业发展的总体规模和发展水平。(2)经济基础因素:各省市自治区的GDP (X1)、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3)、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X4)反映经济水平;二三产业占GDP 的比重(X2)反映经济结构。(3)社会因素:社会保障福利费(X5),本文中该指标数据采用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与社会保障补助支出的加和来反映社会保障水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X6)来反映城市化水平。(4)人口因素:人口总数(X7)反应人口规模;总扶养比(X8)反映负担系数;每万人中大专以上人数(X9)来反映教育结构。(5)观念因素:由于该因素不易量化,本文用保险收入与人均年底储蓄余额之比(X10)来替代。保险产品作为一种消费,与储蓄有着相互替代性,因而保费收入于储蓄之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居民保险意识的强弱。

2.3 数据说明

本文选择2000-2006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该数据来源于2000-2006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保险年鉴》、《中国城市年鉴》及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报表。为剔出物价水平变动的影响,本文以2000年为基期(2000年物价指数为100)对相关变量进行变换,转换为2000年的不变价格,另外,考虑到因变量和各解释变量的量纲不一样,本文对因变量和解释变量进行了对数化处理。采用Eviews5.1软件处理数据。 3. 模型建立

3.1 面板数据模型选择

面板数据模型(Panel Data Model ),又称为时间序列/截面数据模型,包含有截面、时间和指标三维信息, 该模型能够同时反映研究对象在时间和截面单元两个方向上的变化规律及不同时间、不同单元的特性,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可以构造比单独使用截面或时间序列更为真实的方程,可以对经济现象更深入的分析,从而使得参数估计结果更为可信客观。

该模型的基本结构为: it i i it it y x αβμ=++

截矩项为it αμ+,i β为斜率,i 表示了横截面数据,t 表示时间序列数据。截距项中的it μ度量了个体间的差异, 如果it μ为确定数则称为固定影响模型;若it μ是一个描述第i 个主体观测值的随机扰动, 并且始终保持不变, 则称为随机影响模型;若it μ不随个体而改变则称为混合回归模型, 这个模型并非严格意义上的面板数据模型, 可以直接利用OLS 回归估计。一般情况下, 如果研究者仅以样本自身效应为条件进行推论, 宜使用确定效应模型;如果欲以样本对总体效应进行推论, 则应采用随机效应模型。 3.2 模型建立

本文主要是研究模型中解释变量的影响程度, 即考虑横截面变量影响情况, 所以本文

的回归方程采取固定效应模型。因此本文研究的基本模型为:

123456ln ln 1ln 2ln 3ln 4ln 5ln 6it i it it it it it it Y X X X X X X αββββββ=++++++

78910ln 7ln 8ln 9ln 10it it it it it X X X X ββββμ+++++

考虑到基本模型中的某些变量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这会导致结果出现较大的偏差,因此,根据基本模型的回归结果,对原变量采用前进法逐步回归,不断地筛选变量,在给定的显著性水平(P 小于0.05)下保留对因变量显著的解释变量。

按照上述方法,利用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分别建立了2000-2006年全国及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的回归模型,分别对全国及东、中、西地区的方程的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得到回归结果如下:

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中部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包括四川、广西、内蒙古、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由上表可以看出全国及三大地区的回归模型为:

全国:

=-++++-Y X X X X X

ln13.69700.9199ln10.6166ln20.2061ln30.1540ln50.1980ln6 X X X

+++(1)

0.3736ln80.5429ln90.0178ln10

东部:

=-+++++

ln14.4600.5536ln10.7199ln30.4697ln70.6590ln90.0270ln10 Y X X X X X

(2)中部:

ln18.91640.8796ln1 1.9500ln2 1.6617ln30.8779ln40.2139ln50.01646ln10 =-++++++ Y X X X X X X

(3)西部:

Y X X X X X =-+++++

ln12.38500.6555ln10.3350ln50.2527ln70.5833ln80.4467ln9

(4)4.结果分析

由于表中各个区域回归模型的调整后的R2(Adj-R2)值很高,均在0.9以上,表明各个模型的数据相关拟合效果很好。所有方程的F检验值均通过了显著水平为0.5%的F检验,表明模型整体的拟合度也很高。所以上表的结果适合于分析。从模型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影响各地区的保费收入的主要因素因地区特点不同而不同。

4.1 全国结果分析

由全国计量模型结果(1)可知,反映经济水平的GDP指标对于全国保费收入影响的效果是最显著的,其次是反映经济结构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再次是反映教育水平的每万人中大专以上人数,还有就是抚养比、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社会保障福利费、城市化水平、以及保险意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保险的认识逐渐清晰,对于保险的意识也逐渐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城市化水平对于保费收入的影响是负向的。这与我们通常的理论假设是相反的。原因在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同西方国家相比,东方“家庭”从某种意义上,演化到以血缘关系为核心而扩展的家族、宗族。东方的这种“大家庭”观念,为其能够在“家庭”内部分担风险。

4.2 东部结果分析

由东部计量模型结果(2)可知,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反映保费收入的最主要因素,其次是反映教育水平的每万人中大专以上人数,再次是各地区的GDP收入,人口总数在提高保费收入方面也有非常的重要影响。另外,城市化水平和保险意识也是影响保费收入的主要因素。东部地区经济比较发达,城市化水平较高,因此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直接影响到了对保费收入的有效需求。另外,东部较高的教育水平,也促使居民增加保险的意识,积极购买保险。

4.3 中部结果分析

由中部计量模型结果(3)可知,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是首要因素,即从事高附加值产业的职工是购买保险的主要客户群体。其实这一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部与东部地区相

似的影响保费收入的因素。其次,反映收入水平的各地区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是影响中部地区保费收入的重要因素,各解释变量的弹性系数都近乎是1。因此,提高中部地区收入水平是扩大保险规模较快的途径。另外,社会保障水平也是影响因素之一,这是与前面的理论分析相矛盾的地方,该点与西部地区出现相同情况,本文将在4.5部分解释。

4.4 西部结果分析

由西部计量模型结果(4)可知,最主要的因素是各地区GDP收入,总扶养比对保费收入的影响是正向的。这与通常的理论分析也不一致。总抚养比反映一个地区家庭的老人和儿童的负担系数,反映地区的年龄结构。对于西部地区来说,家庭老人和儿童的负担系数与保费收入的同方向增长,说明了西部地区适用于保障老人和儿童的险种的收入占据了当地保费收入的绝大部分。反映教育水平的每万人中大专以上的人数也是重要因素,这与以前研究者的结论也有所不同,该因素的出现反映了西部地区的教育水平的发展,使得人们的保险意识增强。对于西部地区来说,这反映了随着西部大开发以来,经济水平的提高,促进了西部地区教育设施的完善,西部人民的教育水平也在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在该地区的分析中也是和中部地区一样,同保费收入同向发展。人口总数也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4.5 关于社会保障水平负相关的解释

对于中部和西部地区来说,社会保障水平对于保费收入的影响是负向的,与理论分析的结果相反。通常,社会保障水平相对于保险是一种替代性的因素。社会保障水平越高,人民生活越稳定,对于商业保险的需求就会越低,但通过本文实证研究可得出,社会保障水平和保费收入同向变化。说明中国社会保障和商业保险之间没有替代关系。主要原因有:一是中国目前的社会保障水平很低,人们对未来生活缺乏安全感,在需要社会保障的同时也需要商业保险;二是社会保障费用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支出和企业积累资金,不需要消费者直接承担,居民在收入增加时可以在不降低社会保障水平的基础上增加商业保险消费。5.区域保险差异分析及建议

5.1 发展经济是硬道理

从以上对各地区主要影响因素可知,收入因素对于保费的影响的程度是第一位的。而引起各地区保费差距的首要影响因素也是收入差异。由数据计算可知:2006年东、中、西部地区平均省市GDP收入分别为12531.29亿元、6710.25亿元、3293.928亿元,三者之比为:3.08:2.03:1。东部地区平均省市GDP收入是西部的3倍还要多,中部地区也2倍多。虽然平均省市GDP收入的总量逐年都在增加,但是三者收入的差距也还是比较大的。

在收入因素中,东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影响比较大,中部地区则是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影响比较大,而西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较低,GDP收入主要来源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这样的排列反映了东中西三大地区城市发展水平的不同。因此,要缩小差距,首要的还是要努力发展经济水平,加快城市发展水平,提高人们的收入。

5.2大力发展教育,提高文化素质

由以上建立的模型可知,在全国范围内,较高的城市化水平并不能改善保险规模的发展,原因在于东西方文化差异引起的观念不同。中国作为典型的东方国家,血缘文化使得中国人在面对风险时求助时倾向于亲人朋友。另外,教育的因素也是比较重要的因素,教育在培养人们风险意识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提高保险业的发展,并缩小三大区域保险规模的差异,应大力发展教育,提高文化素质水平,积极宣传西方文化思想,提高风险意识。

5.3 保险产品差异化

要缩小东、中、西部地区保险规模的差距,应根据各地区保险业发展的阶段性,差异性的发展各地保险业。现阶段我国保险市场商品同构性状况十分严重,各地区保险市场所销售的保险产品雷同。保险公司的险种开发和保险商品价格厘定往往只着眼于保险需求旺盛、购买能力较强的经济发达地区,极少考虑其他地区。这就使得我国保险市场商品供给和需求不

符的情况十分普遍。针对以上情况,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风险状况、需求结构,设计出符合各地区保险需求特征的多层次、多样化的险种,通过推进保险费率市场化改革来完善保险商品定价机制,从而解决由于供需矛盾对欠发达地区保险业发展的抑制。

5.4 差异化的政策

要缩小区域保险差异,政府还需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差异化的政策。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实施了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的梯度推移战略,对东部地区实施投资倾斜、设立特区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反映在保险业上,国家鼓励外资保险公司在东部沿海地区开设分公司,同时优先安排保险教育、科研及中外合作项目等,从而导致东部保险市场主体多于西部,这种倾斜式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空间比例的失调,加剧了东、中、西三大区域保险业发展的不平。因此,政府应给与相对落后地区的保险行业以适当的政策,以鼓励和扶植其继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楚天骄中国保险市场的区域差距研究上海金融[J] 2002年第9期 P39-41。

[2] 张芳杰影响我国保险业发展的经济因素的实证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研究[J] 2004年第3期 P25-31。

[3] 孙秀清中国区域保险差别及其效应分析山东经济[J] 2007年第142期 P65-71。

[4] 朱华琳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地区差异探析商业时代[J] 2007年第21期 P98-100。

[5] 《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0-2006。

[6] 《中国保险年鉴》中国保险年鉴出版社 2000-2006。

[7]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编 2002。

[8] 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P302-347。

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中国保险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摘要:保险业是我国金融业开饭时间最早、开放力度最大、发展步伐最快的行业。在党中央的关心下,在不断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保险业坚持改革创新,行业面貌放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虽然我国的保险业在近几年中发展迅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国外发展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落后于外国保险业整体水平的发展,在目前国内保险业发展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主要从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史角度入 手,以时间为线索,介绍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并阐述我国现在保险业的现状。 关键字:民族保险业发展历史初级阶段

保险是以合同形式确立双方经济关系,以缴纳保险费建立起来的保险基金,对保险合同规定范围内的灾害事故所造成的损失,进行经济补偿或给付的一种经济形式。人类社会从开始就面临着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侵扰,在与大自然抗争的过程中,古代人们就萌生了对付灾害事故的保险思想和原始形态的保险方法。我国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积谷备荒。春秋时期孔子的"拼三余一"的思想是颇有代表性的见解。孔子认为,每年如能将收获粮食的三分之一积储起来,这样连续积储3年,便可存足1年的粮食,即"余一"。如果不断地积储粮食,经过27年可积存9年的粮食,就可达到太平盛世。保险业作为金融的三大支柱之一,在经济发展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中国保险在中国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早在180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就在广州开办了中国第一家保险机构,主要为鸦片贸易服务。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保险业的开端还是在十九世纪后页。 一、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史 (一)中国保险业的开端。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加强了对我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的侵略。外国保险公司纷纷登陆中国,中国保险市场逐渐形成。外国保险公司凭借不平等条约所持有的政治特权扩张业务领域,利用买办招揽业务,垄断了早期的中国保险市场从中,攫取了巨额利润。 面对外商独占中国保险市场,每年从中国掠夺巨额利润,致使白银大量外流这一严峻事实,中国人民振兴图强、维护民族权利、自办保险的民族意识被激起。在此情况下,1865年5月25日义和公司保险行在上海创立。义和公司保险行,是我国第一家自办的保险机构,其成立打破了外商保险公司独占中国保险市场的局面,为以后民族保险业的兴起开辟了先河。 提到保险业就不得不提到航运业,保险与贸易两者是互为表里的关系。轮船招商局于1872年在上海成立,是中国人自办的最早的轮船航运企业,也是现在的招商局集团的前身。它不仅是中国现代航运业的起点,也可以说是中国保险业的源头之一。轮船招商局自创办之日起就深刻明白保险对于航运业的重要作用。作为一种打击竞争对手的手法,早期依附于外商航运业的外资保险公司听命于上司,为了击垮轮船招商局,对其所属船舶百般刁难。收取高额保费、对中国本土产的船只不保等限制。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为适应航运业发展的需要,先后创办了“保险招商局”、“仁和水险公司”和“济和水火险公司”等官办保险公司,取得了较好的经营业绩,并坚持与外商保险公司进行斗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商对中国保险市场的控制。当然,洋务派在保险业方面的努力不能改变外商垄断中国保险市场的局面。 (二)建国前在夹缝中生存发展的民族保险业。 到民国初期,中国民族保险业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民国初建需要刺激工商业的发展以稳定政权;二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欧美列强卷入战争,无暇东顾,大大减缓了洋商

保险业监管的论文

我国保险业监管的研究 一、引言 近年来,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功能的保险业在我国已获得长足发展。保费收入明显增长,且增长速度逐渐加快,2010年达到了14527.97亿元。保险深度有2005年的2.7%增长到2010年的3.65%,增长了近1.35倍(根据我国统计局公布的2005年和2010年全国年度统计公报数据计算得出)。在保险业发展良好的形势下,要更好地发挥保险业对社会经济进步的支持作用,需要进一步借助市场的力量,并在保险监管制度的规范引导下实施。 二、我国保险业监管的发展概况 根据保险监管目标和原则的不同,以及保险业自身发展进程,新中国保险监管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保险监管机构设置和职能定位也在不断调整、发展和完善。 (一)直接领导监管阶段(1949至1965年)。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银行和财政部分别对保险业行使领导和管理职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保险业监管职能更多被涵盖在领导职能之中。根据政务院批准的《中国人民银行试行组织条例》规定,保险业归中国人民银行领导和主管。1952年6月,在苏联经济发展模式影响下,保险业划归财政部领导,成为国家财政体系中的独立核算

单位。1959年,受制于国内经济大环境的变化,国内保险业务停办,仅保留涉外保险业务,保险业重新划归中国人民银行领导,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行政上隶属于中国人民银行国外局下属保险处。1965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恢复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建制,保险处升格为局级机构。 (二)保险监管调整恢复阶段(1966至1995年)。在先后经历国内农业保险停办、国内保险业务陆续停办之后,受极“左”思潮影响,中国保险业在十年动乱时期彻底停办。经过十年浩劫,1980年全国保费收入2.8亿元,规模仅与1957年2.23亿元的保费收入大致相当。经过23年艰难历程,中国保险业几乎回到原点,保险业重又走上恢复发展之路。1979年4月,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分行行长会议纪要》,作出“逐步恢复国内保险业务”的重大决策。1983年,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专职行使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职能要求,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分设成为国务院直属局级经济实体,中国人民银行对保险业由直接领导职能向监管职能逐步转型。1985年3月3日,国务院颁布《保险企业管理暂行条例》,明确规定国家保险管理机关为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负责监督保险业的财务会计制度,国家计委行使制定国家保险业发展规划职能,初步实现政企分开。监管内容上,以拟定保险事业方针政策、指导监督保险企业业务活动为核心,

我国保险业发展现状

中国保险业发展的现状 摘要:保险业是我国金融业开饭时间最早、开放力度最大、发展步伐最快的行业。在党中央的关心下,在不断对外开放的 过程中,保险业坚持改革创新,行业面貌放生了历史性的 变化。虽然我国的保险业在近几年中发展迅速,取得了一 定的成绩,但是与国外发展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落后于外国保险业整体水平的发展,在目前国内保险业发 展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主要介绍现在保险业的现状。关键字:民族保险业初级阶段

保险是以合同形式确立双方经济关系,以缴纳保险费建立起来的保险基金,对保险合同规定范围内的灾害事故所造成的损失,进行经济补偿或给付的一种经济形式。人类社会从开始就面临着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侵扰,在与大自然抗争的过程中,古代人们就萌生了对付灾害事故的保险思想和原始形态的保险方法。我国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积谷备荒。春秋时期孔子的 " 拼三余一" 的思想是颇有代表性的见解。孔子认为,每年如能将收获粮食的三分之一积储起来,这样连续积储3年,便可存足1年的粮食,即"余一"。如果不断地积储粮食,经过27年可积存9年的粮食,就可达到太平盛世。保险业作为金融的三大支柱之一,在经济发展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中国保险在中国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早在180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就在广州开办了中国第一家保险机构,主要为鸦片贸易服务。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保险业的开端还是在十九世纪后页。 一、目前我国保险业发展现状 (一)中国保险业的整体实力与核心竞争能力不断提升、经 济功能初步显现。 回顾保险业60年来的改革发展历程,虽然经历了曲折,但全行业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在探索中国特色保险业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在“抓监管、防风险、促发展”的总体思路指导下,我国保险业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在各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1.保费收入规模迅速扩大 保险业是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2012年,全年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15488亿元,同比增长8.0%,保险业增速继续在低位徘徊,而且增速首次降为个位数,与近20年来超过20%的平均增速形成了明显反差。从外部环境看,复杂严峻的国内和国际经济形势,通过实体经济、金融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等多种渠道传导至保险业,增加了保险市场稳定运行和风险防范的难度与压力。2012年,保险监管强调“风险底线”和“消费者权益”,取得积极成效。从国际

保险业监管的国际比较及中国的战略调整(1)word精品文档5页

保险业监管的国际比较及中国的战略调整 一、研究我国保险业监管战略调整的意义 近年来,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功能的保险业在我国已获得长足发展。保费收入明显增长,且增长速度逐渐加快.2004年达到了4318亿元;保险深度由1994 年的1.14%增长到2004年的3.16%,增长了近2.77倍(根据我国统计局公布的1994年和2004年全国年度统计公报数据计算得出)。在保险业发展良好的形势下,要更好地发挥保险业对社会经济进步的支持作用,需要进一步借助市场的力量,并在保险监管制度的规范引导下实施。这是研究新形势下我国保险业监管战略调整的意义之一。 在全球化浪潮中,特别是伴随我国加入WTO,国内保险将以商业存在。跨境交付、自然人流动等方式走出国门,提供境外消费服务。同时国外保险业机构也将以类似方式进入国内保险市场为本国提供消费服务。不可否认,跨境的保险服务形式将给我国的保险监管提出新的课题,研究我国保险监管战略调整的意义之二在于探索如何增加保险监管机构对保险实施有效管理。 当今世界是一个科技进步、经济管理方式不断革新的时代,保险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也在不断调整。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纷纷相互融合,业务相互渗透,逐步由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但是就我国而言,完备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体制才得以确立不久.需要探索如何使国内目前的分业经营 分业监管体制与国际的混业经营混业监管体制相协调一致,这正是研究我国保险监管战略调整的意义之三。 伴随经济的迅猛发展、保险经营方式的转变.需要探讨与此相伴的监管思路、法律体系、规章制度及监管机构体系等保险监管理念和内容能否适应形势的变化,这是研究我国保险监管战略调整的意义之四。 二、美、英、日三国保险业监管之比较 美国、英国、日本是当今世界保险业最为发达的三个国家。其保险监管无论是在理念上还是实践上都走在世界前列。因此,对美英日三国保险业监管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我国保险业监管的转型与世界接轨。 (一)相似之处 1.都拥有较为独立健全的保险业监管体系。无论是美国。英国还是日本,都建立了以政府监管机构牵头。社会中介机构监管和行业自律为辅、保险公司内控为基础的一整套完备的保险业监管体系。如美国联邦保险局州保险署、保险监管协会、保险评级机构组织控制委员会的COSO模型,英国的贸工部、财政部。金融服务局、劳合社董事会,日本的大藏省,金融厅等组织。 2.保险监管法制化。三国保险监管均以完备立法的形式实行。美国务州有自己的保险法,备州保险局在州管辖范围内行使保险监管权,以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和保险投保人利益为主要监管内容,且各州保险法对承保过程的各环节都有严格的规定,充分体现了美国保险监管的广泛性和严格性。虽然美国各州的保险法多达55部,但在全美保险监督官协会的努力下,内容上已无多大差别,各州法院通过对保险法的司法审查也发挥着一定的监管作用。英国现行保险立法是《保险经纪人法》、《1982年保险公司法》和与之有关的保险条例:《1983保险公司财务

中国保险业发展现状

中国保险业发展现状 中国保险行业起步较晚,我国的现代保险业不过20多年的发展,保险市场仍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一)我国保险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中国保险市场基本上还处于一种寡头垄断。从中国目前保险市场情况分析,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四大保险公司已经占有目前中国保险市场份额的96%。这就是说,中国保险市场虽然初步形成了竞争的格局,但这种以国有独资保险公司高度垄断市场的局面,特别是以少数几家保险公司寡头垄断市场的局面,就是目前中国保险市场的特点之一。 第二,中国保险业的发展还处于一个低水平。按照保险业发展的规律,保费收入一般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5%。从目前西方发达国家而论,年保费收入一般都占本国国内生产总值的8-10%左右,而我国1998年保费总收入约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在世界排名70位左右。从总体上来说,我们的经济还不发达,人均收入水平较低,但同时又说明在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过程中,中国居民的保险意识与投资意识还要有一个提高过程。 第三,中国保险市场结构分布不均衡。从目前中国保险公司机构的分布而论,30家中外保险公司的总部基本上都设置在北京和中国沿海城市。保险公司分支机构虽然在大陆已普遍设立,但多数又集中

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和城市,这就造成了保险市场发育不均衡性。这种分布上的不均衡,对中国保险业的长期发展是不利的。 第四,中国保险业的专业经营水平还不高。粗放式经营与销售方式单一,产品结构简单与供给不足,以及缺乏专业人才是经营水平较低的显著特点。这都表明了当前中国保险经营水平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第五,保险市场还未形成完整体系。目前中国保险市场相对来说两头大中间小,即保险主体与保险市场发展很快,而中介组织发展缓慢。 第六,再保险市场发展滞后和保险监管亟待加强。目前监管还基本上处于被动的监管状态,监管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不够。对于关系到保险行业稳定的偿付能力、资产负债质量、再保险安排等重要方面的监管力度不够。至于在法律法规建设方面,还缺乏严密、完善的成套法律法规。 (二)我国保险业发展现状 1.保费收入规模迅速扩大 保险业是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 2006年全国保费收入达到5,641亿元,是2002年的1.8倍,在世界排名第9位,比2000年上升了7位。也就是说,中国保险业的国际排名平均每年上升1位。截至2007年底,中国共有保险公司110家,其中外资公司43家,比2002年底的22家公司增加了21家;中国保费收入达7035.8亿元,是2002年的2.3倍,同期,外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达420亿元,是

最新我国保险业三大监管难点及对策

我国保险业三大监管难点及对策 偿付能力是指保险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即保险企业对所承担的风险,在发生超出正常年景的赔偿数额时应当具有的经济补偿能力。偿付能力的监管是保险业监管的核心。我国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刚刚步入法制化轨道。但还存在如下问题: 保险市场秩序还没理顺,业务质量低。由于保险市场不成熟,监管力量还比较薄弱,在部分省、市,破坏性的价格竞争较为普遍,导致了保险市场秩序的混乱。有些公司不计成本跑马占荒,扩大了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业务质量降低,赔付率居高不正有的为了公司自身的费用,不顾风险,扩大保险责任,采用以赔促保,搞人情赔付,关系赔付,致使保险企业利润低微,甚至亏损经营,无法积累资金,直接影响到了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 资金资产管理混乱,资产质量低。个别保险公司经营风险已经发生,存在资本金虚假,资本金不到位或与其业务规模不相适应的情况。有的保险公司不足额提取责任准备金和未决赔款准备金,动用保险资金搞投资、贷款、拆借和三产,形成大量不良资产,其中绝大部分难以收回,已经形成呆帐、坏帐。有些保险公司挪用、挤占责任准备金,购置办公用房、宿舍、汽车等固定资产,影响了资金的流动性。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监管对策: 2、建立保险企业风险评级制度。保险监管部门通过定期不定期检查和抽查方式,加强对保险公司风险状况的监督和指导,通过监测有关风险状况指标,如财产险公司的保费收入变动率、赔付率、综合费用率、应收保费率、流动性比率、资金运用比率、单个险种保费收入比重、综合费用率、准备金变动率、资本及盈余变

动率、资金运用率、资金运用效益率等,对其风险状况进行评级,对评级情况进行通报,对保险企业起到警示作用,促使其守规守法经营,并逐步做到定期向社会公布风险评级结果,加强社会监督。 加强监管保险经营主体,维护市场秩序 近几年保险市场快速发展,但也出现无序竞争、各自为战的局面,主要表现如下: 支付保险费回扣。有的保险公司收取标准保险费后,在帐外暗中给予投保人钱物或其他利益等,其方式五花八门,多种多样。 利用高手续费。低费率争揽保险业务。在市场竞争中,有的保险公司为了争取业务采取支付高额手续费和提供超低费率的做法。个别公司支付的手续费竞高达60%以上。保险公司不顾保险的经营原则和大数法则,使费率大幅度下降,其结果不仅使保户在受损时得不到偿付保障,危及保户的利益,也损害了保险业利益,破坏了保险公司的信誉。 侵犯竞争对手的知识产权。我国《保险管理暂行规定》第45条明确规定,保险公司新开发出来的保险条款有半年的保护期,在保护期内,其他保险公司不得经营此险种。有些保险公司为展业需要,擅自使用竞争对手在保险期内的条款,或者以竞争对手条款为基础,调低保险费率,通过签订书面保险协议的形式进行承保。这种行为违背公平竞争原则,侵犯了竞争对手的知识产权。 地区壁垒。保险市场竞争要求保险的地方市场、全国市场和国际市场形成统开放的体系,因此保险高层竞争在本质上是排斥地区封锁的。而目前我国保险市场存在地区封锁,原因主要是地方政府或其职能部门通过行政权力设置市场壁垒,这种情况多表现在新成立的保险公司在分支机构设置的核准和审批上。

我国保险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我国保险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班级:投资Q1041 姓名:谭志华学号:100307025 摘要:保险从诞生到现在,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社会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成为现代金融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政府提高管理效能的重要市场化机制。在发达国家,保险已经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为人们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保险服务。保险已经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保险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保险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产业 (二)保险业是现代金融业的重要支柱 保险业与银行业、证券业一起,共同构成现代金融业的三大支柱。 (三)保险是社会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 从发展趋势看,保险业在全球风险管理体系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四)保险业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国保险业改革发展的基本情况 保险业在我国发展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发展速度惊人。作为朝阳行业,我国保险业处于快速成长期,业务扩张非常快,加上国外保险公司的涌入,行业的繁荣,市场主体的增加,人口红利期的到来,投资理财观念的更新,保险业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行业规模迅速扩大 (二)保险市场体系逐步完善 我国保险市场已经形成了多种组织形式、多种所有制并存,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市场格局。 (三)保险改革深入推进 多家保险公司成功进行了改制上市。通过改制上市,保险公司资本实力大大增强,经营理念明显转变,为长远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服务领域不断拓宽 在传统的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业务基础上,保险业积极创新,服务领域不断拓宽。 (五)保险资金运用向多领域扩展 (六)对外开放取得积极效果 (七)保险监管与风险防范能力不断加强 (八)全社会的风险和保险意识不断增强

保险业监管的国际比较及中国的战略调整(doc 11

保险业监管的国际比较及中国的战略调整(doc 11)

保险业监管的国际比较及中国的战略调整 一、研究我国保险业监管战略调整的意义 近年来,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功能的保险业在我国已获得长足发展。保费收入明显增长,且增长速度逐渐加快.2004年达到了4318亿元;保险深度由1994年的1.14%增长到2004年的3.16%,增长了近2.77倍(根据我国统计局公布的1994年和2004年全国年度统计公报数据计算得出)。在保险业发展良好的形势下,要更好地发挥保险业对社会经济进步的支持作用,需要进一步借助市场的力量,并在保险监管制度的规范引导下实施。这是研究新形势下我国保险业监管战略调整的意义之一。 在全球化浪潮中,特别是伴随我国加入WTO,国内保险将以商业存在。跨境交付、自然人流动等方式走出国门,提供境外消费服务。同时国外保险业机构也将以类似方式进入国内保险市场为本国提供消费服务。不可否认,跨境的保险服务形式将给我国的保险监管提出新的课题,研究我国保险监管战略调整的意义之二在于探索如何增加保险监管机构对保险实施有效管理。 当今世界是一个科技进步、经济管理方式不断革新的时代,保险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也在不断调整。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

构纷纷相互融合,业务相互渗透,逐步由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但是就我国而言,完备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体制才得以确立不久.需要探索如何使国内目前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体制与国际的混业经营混业监管体制相协调一致,这正是研究我国保险监管战略调整的意义之三。 伴随经济的迅猛发展、保险经营方式的转变.需要探讨与此相伴的监管思路、法律体系、规章制度及监管机构体系等保险监管理念和内容能否适应形势的变化,这是研究我国保险监管战略调整的意义之四。 二、美、英、日三国保险业监管之比较 美国、英国、日本是当今世界保险业最为发达的三个国家。其保险监管无论是在理念上还是实践上都走在世界前列。因此,对美英日三国保险业监管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我国保险业监管的转型与世界接轨。 (一)相似之处 1.都拥有较为独立健全的保险业监管体系。无论是美国。英国还是日本,都建立了以政府监管机构牵头。社会中介机构监管和行业自律为辅、保险公司内控为基础的一整套完备的保险业监管体系。如美国联邦保险局州保险

中国保险市场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对策分析

中国保险市场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对策分析 一、我国保险市场发展的现状第一,中国保险市场基本上还处于一种寡头垄断。从中国目前保险市场情况分析,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四大保险公司已经占有目前中国保险市场份额的96%。而其中,国有独资的人保、中国人寿则几乎占去保险市场份额的70%。中国人寿占去了寿险市场份额的77%,人保占去了产险市场的78%。而机动车险市场中仅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家就占82%。这就是说,中国保险市场虽然初步形成了竞争的格局,但这种以国有独资保险公司高度垄断市场的局面,特别是以少数几家保险公司寡头垄断市场的局面,就是目前中国保险市场的特点之一。 第二,中国保险业的发展还处于一个低水平。按照保险业发展的规律,保费收入一般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5%。从目前西方发达国家而论,年保费收入一般都占本国国内生产总值的8-10%左右,而我国1998年保费总收入约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在世界排名70位左右。按人均保费计算,仅为100元人民币,虽然较恢复保险业务初期的人均不到10元人民币已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仍在世界排名第80位左右。当然,我们要达到西方发达国家人均保费2000多美元的水平还有距离。因为,从总体上来说,我们的经济还不发达,

人均收入水平较低,但同时又说明在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过程中,中国居民的保险意识与投资意识还要有一个提高过程。 第三,中国保险市场结构分布不均衡。从目前中国保险公司机构的分布而论,30家中外保险公司的总部基本上都设置在北京和中国沿海城市。保险公司分支机构虽然在大陆已普遍设立,但多数又集中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和城市,这就造成了保险市场发育不均衡性。 第四,中国保险业的专业经营水平还不高。粗放式经营与销售方式单一,产品结构简单与供给不足,以及缺乏专业人才是经营水平较低的显著特点。目前,各家保险公司已经开发和销售的产品寿险产品品种并不少,但产品结构雷同和保险责任不足,是业内人士的普遍呼声。中国保险从业人员中真正受过系统保险专业教育又有保险专业水平的保险专业人才不到30%,其中既了解国际保险市场又懂得精算和计算机技术的高级人才更是毛凤鳞角。这都表明了当前中国保险经营水平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为进一步完善市场法制化的建设,使外资公司进入市场更加有法可依,保监会也努力提高保险市场的专业化监管水平,也按照世贸组织透明化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了保险法的制订和监管工作透明度,加强了监管工作的程序化和规模化的建设。这两年来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推进的速度明显快速化,

关于完善我国保险业监管体系的思考(doc 6页)

关于完善我国保险业监管体系的思考(doc 6页)

关于完善我国保险业监管体系的思考 保险业在我国属于朝阳产业,但同时也是高风险的特殊行业。为了有效防范和化解保险业风险,促进保险业健康、安全、有序地发展,必须切实加强保险业监管。为此,我们应从我国保险业发展实际和监管现状出发,充分借鉴国际保险业监管的先进经验,建立和完善我国保险业监管体系,不断提高我国保险业的监管水平。建立和完善我国保险业监督体系的若干设想:1.进一步确立开放型的现代保险业监管目标和理念。2.尽快完善我国保险业监管法律法规体系。3.努力改进保险业监管方式和手段。4.加强对国有保险公司的监管。5.要强化保险机构内部控制和行业自律机制。6.借助中介机构力量加大现场检查力度。7.加强保险业监管的国内和国际合作。 保险业在我国属于朝阳产业,但同时也是高风险的特殊行业。为了有效防范和化解保险业风险,促进保险业健康、安全、有序地发展,必须切实加强保险业监管。为此,我们应从我国保险业发展实际和监管现状出发,充分借鉴国际保险业监管的先进经验,建立和完善我国保险业监管体系,不断提高我国保险业的监管水平。 一、国际保险业监督发展趋势 在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全球保险业的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各国保险市场相融性不断增强,保险业的国际依赖程度不断提高,一国保险市场日益成为全球保险市场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业的这种国际化趋势,使得一国保险市场的发展非常容易同时受到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冲击。为了避免本国保险业出现重大波动和灾难性风险,确保本国保险业安全和健康发展,各国纷纷制

兼顾保险市场的效率与公平。其次,建立和完善以保险监管机构为主体、保险机构内部控制为基础、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为补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管理体系,不断提高我国的保险监管水平。再次,要坚持对保险业的依法合规化监管,避免监管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克服治标不治本的短期监管行为,逐步使我国保险业监管向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在监管内容和方法上也要进一步更新观念,鼓励保险创新,降低监管成本。 当初在保检监管中要逐步实现以下转变:一是由单纯的业务合规性监管,向合规性监管与风险性监管并重、以风险性监管为主的方向发展;二是由非现场检查为主向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检查相结合方向发展,尽快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三是由传统的手工检查,向手工检查与计算机检查互补、以计算机检查为主的方向发展;四是由对保险违法“创新”的事后管制,向事前防范、正确引导保险机构的创新活动、将保险监管和保险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方向发展。此外,还要注意根据不同时期监管政策的要求和保险机构的自身特点,努力寻找政府保险监管与保险机构内控的最佳结合点和结合方式,切实将保险监管政策融入保险企业完善内控、加强管理的工作之中,努力提高监管的有效性。 2.尽快完善我国保险业监管法律法规体系。 随着我国保险业的迅速发展以及中国加入wto进程的加快,现有的保险法律法规在许多方面已经明显不适应我国保险业的发展要求。为此,我们要及时修改和充实现行的保险法律体系,尽快形成一套既具有中国特色又符合国际惯例的保险法律法规体系,为

中国保险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中国保险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摘要: 中国保险行业起步较晚,我国的现代保险业只是20多年的进展,保险市场仍处在初级进展时期。目前我国保险业面临诸多咨询题,保险市场差不多上还处于一种寡头垄断,几家独大,不利于竞争。在制度上,爱护保险市场运行的要素和环境不完善。我国保险业的市场体系不健全,制度不够完善,保险监管亟待加大。关于一般民众来讲,他们的风险及保险意识严峻滞后。老百姓关于保险的意义和功能认识还不够、人均保险费低、保险普及率专门低、保险意识极其淡薄。对此我们必须加大宣传,增加透亮度,提升全社会的对保险及其重要性的认识。而保险行业中,从业人员素养偏低、服务水平偏低。目前全球当临金融危机,这对保险行业是一个挑战,同时又是一个机遇。对此我国保险行业必须尽快进行调整,加大人员治理,尽快完善保险市场监督机制以使保险市场更加健康有序同时蓬勃进展、繁荣昌盛。 关键词:垄断,不完善,不健全,职业素养,保险意识 正文: 常言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只能在空间和时刻上尽量减少风险而无法排除,因此了应对这种风险而产生了保险。风险是保险的逻辑起点,没有风险也就不可能产生保险。保险学的任务确实是揭示保险经济关系得以确立的条件,形式及其本质,以阐明保险经济关系的发生,进展和变化的规律性。保险学是为了研究识不风险,测定,转嫁,分散风险,最后达到减轻排除风险的目的。从法律的意义上讲明,保险是一种合同行为,体现的是一种民事法律关系。保险关系式通过保险双方当事人以签订保险合同的方式建立起来的一种民事法律关系。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保险是一种经济关系,是分摊损害的一种融资方式。保险体现了保险双方当事人之间的一种经济关系。保险既是一种经济关系,又是一种有效的融资方式,它使少数不幸的被保险人的损害,以保险人为

关于完善我国保险业监管体系的思考

关于完善我国保险业监管体系的思考 保险业在我国属于朝阳产业,但同时也是高风险的特殊行业。为了有效防范和化解保险业风险,促进保险业健康、安全、有序地发展,必须切实加强保险业监管。为此,我们应从我国保险业发展实际和监管现状出发,充分借鉴国际保险业监管的先进经验,建立和完善我国保险业监管体系,不断提高我国保险业的监管水平。建立和完善我国保险业监督体系的若干设想:1.进一步确立开放型的现代保险业监管目标和理念。2.尽快完善我国保险业监管法律法规体系。3.努力改进保险业监管方式和手段。4.加强对国有保险公司的监管。5.要强化保险机构内部控制和行业自律机制。6.借助中介机构力量加大现场检查力度。7.加强保险业监管的国内和国际合作。 保险业在我国属于朝阳产业,但同时也是高风险的特殊行业。为了有效防范和化解保险业风险,促进保险业健康、安全、有序地发展,必须切实加强保险业监管。为此,我们应从我国保险业发展实际和监管现状出发,充分借鉴国际保险业监管的先进经验,建立和完善我国保险业监管体系,不断提高我国保险业的监管水平。 一、国际保险业监督发展趋势 在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全球保险业的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各国保险市场相融性不断增强,保险业的国际依赖程度不断提高,一国保险市场日益成为全球保险市场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业的这种国际化趋势,使得一国保险市场的发展非常容易同时受到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冲击。为了避免本国保险业出现重大波动和灾难性风险,确保本国保险业安全和健康发展,各国纷纷制

定政策措施,全面加强本国保险业监管。一方面,各国相应地调整了宏观保险监管目标,把保险体系的安全与稳定作为保险监管的首要任务。综合起来看,各国保险监管主要有四大基本目标:一是保持社会公众对保险制度体系和机构体系的信任;二是增进社会公众对保险体系的了解和理解;三是保护保险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四是减少和打击保险行业的犯罪。另一方面,各国通过制定法律制度对保险监管部门提出了如下要求:一是要努力维护本国保险市场的稳定;二是要依法监管,充分尊重保险机构的经营自主权;三是要平衡和协调消费者与保险行业间的利益;四是要加快本国保险业的改革与创新;五是要通过有效监管,增强本国保险业的国际竞争力;六是要坚持市场化原则,保护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在宏观监管目标和法律制度的导引下,各国保险业监管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偿付能力监管力度不断加大,产品监管的市场化趋向日益明显,混合监管体制正在建立,普遍强调保险公司要建立信息公开披露制度,电子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速度加快。 二、建立和完善我国保险业监督体系的若干设想 从总体上看,我国保险业监管法律法规体系与保险业发展的客观要求还很不适应,尚未形成一套科学的监管指标体系,保险业监管制度尚待进一步健全。我国即将加入wto,国内保险业必然要与国际接轨,客观上也要求我们遵照国际惯例对保险业进行监管。 1.进一步确立开放型的现代保险业监管目标和理念。 首先,要从全球保险业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出发,调整和完善我国保险业监管目标:努力维护保险人和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保障我国保险业健康、安全、有序地发展;全面提升我国保险业的国际竞争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强化政府监管,兼

浅谈中国保险业现状及发展前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f2856032.html, 浅谈中国保险业现状及发展前景 作者:钟惠平 来源:《财税月刊》2018年第06期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保险业的概念、其市场、以及通过不同标准进行的分类让读者对保险业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进而介绍由于早期保险业乱象导致现在我国保险业得不到广大民众的信任,接着对保险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做一个简略的分析。 关键词保险业;发展现状;发展前景 保险业是指将通过契约形式集中起来的资金,用以补偿被保险人的经济利益业务的行业。保险市场是买卖保险即双方签订保险合同的场所。它可以是集中的有形市场,也可以是分散的无形市场。 按照保险标的的不同,保险可分为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两大类。 财产保险是指以财产及其相关利益为保险标的的保险,包括财产损失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险、保证保险、农业保险等。它是以有形或无形财产及其相关利益为保险标的的一类补偿性保险。 人身保险是以人的寿命和身体为保险标的的保险。当人们遭受不幸事故或因疾病、年老以致丧失工作能力、伤残、死亡或年老退休时,根据保险合同的约定,保险人对被保险人或受益人给付保险金或年金,以解决其因病、残、老、死所造成的经济困难。 按照与投保人有无直接法律关系,保险可分为原保险和再保险。发生在保险人和投保人之间的保险行为,称之为原保险。发生在保险人与保险人之间的保险行为,称之为再保险。 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而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和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行为。 我们把从事保险工作的人称之为“搞传销的”,把保险销售员叫做“卖保险的”。“我们”是谁?“我们”是中国人民的大多数。“搞传销的”和“卖保险的”是对中国保险业一种污蔑性的称呼,这里并不说明大多数中国人民无知和不尊重人,要知道,能让14亿中国人中的大多数都认可的这样一种评价,绝对不只是空穴来风,也不是不了解所能一笔带过的,这些评价反映了我国保险业并不得人心,这里我们对保险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做一个简略的分析。 纵观我国保险业20年的发展,客观地说,中国保险市场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完善我国保险业监管体系的思考

关于完善我国保险业监管体系的考虑 保险业在我国属于朝阳产业,但同时也是高风险的专门行业。为了有效防范和化解保险业风险,促进保险业健康、安全、有序地进展,必须切实加强保险业监管。为此,我们应从我国保险业进展实际和监管现状动身,充分借鉴国际保险业监管的先进经验,建立和完善我国保险业监管体系,不断提高我国保险业的监管水平。建立和完善我国保险业监督体系的若干设想:1.进一步确立开放型的现代保险业监管目标和理念。2.尽快完善我国保险业监管法律法规体系。3.努力改进保险业监管方式和手段。4.加强对国有保险公司的监管。5.要强化保险机构内部操纵和行业自律机制。6.借助中介机构力量加大现场检查力度。7.加强保险业监管的国内和国际合作。 保险业在我国属于朝阳产业,但同时也是高风险的专门行业。为了有效防范和化解保险业风险,促进保险业健康、安全、有序地进展,必须切实加强保险业监管。为此,我们应从我国保险业进展实际和监管现状动身,充分借鉴国际保险业监管的先进经验,建立和完善我国保险业监管体系,不断提高我国保险业的监管水平。

一、国际保险业监督进展趋势 在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全球保险业的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各国保险市场相融性不断增强,保险业的国际依靠程度不断提高,一国保险市场日益成为全球保险市场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业的这种国际化趋势,使得一国保险市场的进展特不容易同时受到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进展的阻碍和冲击。为了幸免本国保险业出现重大波动和灾难性风险,确保本国保险业安全和健康进展,各国纷纷制定政策措施,全面加强本国保险业监管。一方面,各国相应地调整了宏观保险监管目标,把保险体系的安全与稳定作为保险监管的首要任务。综合起来看,各国保险监管要紧有四大差不多目标:一是保持社会公众对保险制度体系和机构体系的信任;二是增进社会公众对保险体系的了解和理解;三是爱护保险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四是减少和打击保险行业的犯罪。另一方面,各国通过制定法律制度对保险监管部门提出了如下要求:一是要努力维护本国保险市场的稳定;二是要依法监管,充分尊重保险机构的经营自主权;三是要平衡和协调消费者与保险行业间的利益;四是要加快本国保险业的改革与创新;五是要通过有效监管,增强本国保险业的国际竞争力;六是要坚持市场化原则,爱护公

我国保险监管的现状及对策 百度

我国保险监管的现状及对策李阳 摘要:保险业作为金融业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1980年我国开始恢复国内保险业务,在保险业务发展的过程中,保险监管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专的发展过程。随着保险市场的不断开放,我国保险业在迅速发展和壮大自身的同时,也将面临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承受更多的可能来自国际金融保险市场风险的影响。因此,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保险监管,就成为了当前我国保险业发展中的一大热点和难点。本文从界定保险监管的基本含义入手,相继介绍了保险监管的特征、主要理论、主要内容,分析了我国保险监管的形势及现状,并就现今我国保险监管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和完善的方法。 关键词:保险;保险监管;偿付能力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 中国保险企业的发展正置于一个机遇与挑战并重的时代。近二十年来,中国保险企业年平均保持了两位数的高倍增长,尤其是保监会成立后,保险监管体系与法律环境的初步建立日趋完善,保险企业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同时,我国的保险业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当前的中国,保险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起步较晚、基础薄弱、覆盖面不宽,除中国人寿、中国人保外,大部分保险公司的实力都比较弱,这既与全国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不相符合,也难与国内外资保险公司、国际保险业竞争。要想尽快改变这一现状,不仅仅需要保险行业自身的努力,更应加强对我国保险业的监管,为我国保险行业提供一个健全、良好的监管环境。对此,我国保险界从监管模式、监管手段、监管体系等多方面多角度作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1.2 研究的意义 近几年来,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浪潮愈演愈烈,金融保险监管发展迅猛,如何顺应金融保险业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不断提高监管的专业化水平,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保险业务不规范的盲目扩张和无序竞争,给许多保险机构造成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和经营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和保险业全面开放的背景下,如何完善我国的保险监管,以适应新时期对保险监管的要求,这既是保险理论的呼唤,也是保险实践的需要。鉴于此,本文进行了相应的分析研究,回应了完善我国保险监管的理论呼唤和实践的期望,既可为我国的保险监管提供理论基础和理论指导,也可为完善我国的保险监管制度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本论文首先从保险监管的理论出发,为我国保险监管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接着,在前面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保险市场的现状和当前保险业发展面临的环境,分析了我国保险市场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遵循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逻辑思路。 本论文分为四个部分:1、引言;2、保险监管的理论概述;3、我国保险监管的现状分析;4、完善我国保险监管的具体措施。 2 保险监管的理论概述 2.1 保险监管的含义 保险监管是国家对保险业和保险活动的监督与管理1。保险监管的含义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保险监管,是指在一个国家的范围内,为达到一定的目标,从国家、保险行业、保险业自身等各个层次上对保险企业、保险经营活动及保险市场的监督与管理2。狭义的保险监管,是指政府对保险业的监督管理,是保险监管机构依法对保险人、保险市场进行监督管理,以确保保险市场的规范运行和保险人的稳健经营,保护被保险人利益,促进保险业健

中国保险市场的概况

中国保险市场的概况 中国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前不久在第四届世界华人保险大会上表示,中国入世后,保险市场的需求将迅速增加,进展空间将更为宽敞。他说,依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协议,中国将按照审慎的原则,逐步放宽对外资保险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限制,中国保险业将进入一个扩大和深化与世界保险业全面合作的新时期。 龙永图认为,中国入世后,保险市场的需求将迅速增加,进展空间将更为宽敞。这是因为:第一,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扩大,中国经济将显现连续稳固的高速进展,经济的进展将制造更大的保险需求;第二,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商业保险在人民的住房、养老、教育、医疗、失业救济等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而为保险业的进展制造前所未有的空间;第三,随着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自我保证的意识不断增强,对商业保险的需求更为迫切,一个越来越富裕起来的社会,为保险业的进展提供了现实的经济基础。 北京联合大学治理学院院长李培均也认为,连续20年国民经济的连续健康进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中国寿险业的进展奠定了基础。我国连续保持二十年经济高速增长,GDP一直保持8%的增长速度,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8万亿元人民币,市场空间容量宽敞,连续、快速、健康进展的国民经济为寿险的进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社会保证体制改革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为商业保险带来历史性进展机遇。我国是一个社会福利、保证较低的国家,社会养老缺口每年达313亿人民币。鉴于国际普遍实行现收现付制社会保证制度财政支持不堪重负的现状,以及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社会、企业、个人共同构筑我国社会保证体系,适应新形式需求的社会保证制度为商业保险带来了历史性机遇。 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剧,家庭结构向小型化进展,带来庞大的养老压力。从业人员结构的改变、投资理念的转型,加大了对商业保险的需求。同时,公众保险意识的不断增强。商业保险保证经济健康运行、稳固人民生活的作用正在得到普遍确信和认同。 据有关方面估量,2010年中国的中产阶层可望达到2亿人。白领阶层是洋保险进入中国市场后大肆争夺的客户市场,而调查显示有一半以上的白领持币待购洋保险。陈东升称,在国内保险公司存在同质化、缺乏竞争的情形下,此次泰康通过品牌定位、产品创新、服务和营销方式的创新正是对加入WTO的一个应对措施。泰康人寿更加关注日益增长的工薪白领阶层,关注他们的成长,关注住房、汽车、保险日益成为白领消费的时尚潮流,以及为那个潮流的到来做如此一个应对的预备,同时对日益增长的那个群体以后向往的生活、价值观的跟踪和描述。 据了解,截至目前,已有30家左右的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建立了经营机构,另有100多家外资保险公司在华建立了约200个代表处。在以后3-5年的一段时期,是保险竞争主体迸发、冲突和融合的时期。因此专家估量保险公司的数量平均每年以5-10家增长,到2005年可能接近100家(不含代理和经纪公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