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康泽恩学派微观形态研究及在城镇历史景观保护中的应用_刘垚

康泽恩学派微观形态研究及在城镇历史景观保护中的应用_刘垚

康泽恩学派微观形态研究及在城镇历史景观保护中的应用_刘垚
康泽恩学派微观形态研究及在城镇历史景观保护中的应用_刘垚

独有偶,世界各国也都经历过发展压力之

下,由于“建设”而造成的对文物古迹的破坏。日本在上世纪50年代后的经济高速增长阶段时,大量文物和历史环境遭到毁坏,其程度甚至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破坏[3]

。即使是历史保护理念根深蒂固、保护的法律法规相当健全的英国,也曾面临相似的问题。英国建筑师协会在1972年调查了702个英格兰与威尔士的历史城镇,发现在这些城镇中有457个案例表明

【基金项目】2014年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批准号:14Z01)成果。

康泽恩学派微观形态研究及在城镇历史景观保护中的应用

◎ 刘 垚

一、引言

(一)城镇历史景观的危机

我国的历史街区已经经历并且正在经历“建设性破坏”[1]

,一些有历史价值的景观特征正在逐渐消失。在过去的30年间,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由于城市的发展冲动和对土地的渴求,使得拥有良好区

位优势的历史街区遭到大规模拆除[2]

。无

摘?要:历史保护理念作为城市规划的一部分已经被世界各国接受,但是如何制定有效的管理方法,在维护历史环境特征的前提下实现历史街区健康发展一直是难解的课题。在此方面康泽恩城市形态学派试图搭建研究与实践的桥梁,在理解城镇形态演变的基础上为历史景观保护提供理论与方法的指导。该学派对历史街区形态演变与保护管理进行了充足的案例研究,其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值得借鉴。本文介绍了英国康泽恩学派微观形态研究方法及其历史保护领域中的应用,在分析我国历史保护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微观形态研究能够应用于中国历史保护领域,弥补基础研究的不足并指导具体的实践活动。

关键词:微观形态研究 康泽恩学派 历史景观

【中图分类号】TU984?doi: 0.3969/j.issn. 674-7 78.20 4.05.002

历史城镇建筑与总体布局受到发展压力的

威胁[4]

(二)城镇历史景观保护受到重视

历史保护的理念最早源于西方国家,保护的提出是为了解决建成环境老化的问题,也是对现代建筑去地方化风格以及二战之后大规模城市更新的反弹。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城镇风貌趋同的现象越发突出,历史景观价值也更加凸显。一方面,全球化竞争背景下的城市营销压力让地

方政府意识到城市历史遗产的重要性[5]

特色历史景观可以作为一种资源,吸引投资、人才、消费;另一方面,建设方式的改变与消费主义的侵袭,让人们感觉到传

统街区形态的可贵[6]

。西方国家中,英国

早在19世纪就有了文物保护法规,并且保护理念并不限于静止,而是包含了继承与

再发展[7]

。基于这一理念,遗产保护与城

市更新、经济发展并不完全矛盾。英国自1980到1990年代开始,历史保护的经济价值受到重视,历史环境成为更新过程中的

关键资源[8]

。这一时期基于保护的更新活

动(heritage-based regeneration)提倡保护历史景观特征的前提下促使历史街区健康发展。我国旧城正面临保护与更新双重需

求[9]

,因此英国历史保护管理方法与基础

性的理论研究值得借鉴。

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颁布时间相对较短,在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与融入世界

历史遗产保护体系的过程中不断完善[10]

自1982 年《中国文物保护法》颁布实施之后,从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到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保护内涵与外延的扩充反映了我国对历史遗产概念认识的变化与保护理念的不断加深。2008年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将历史保护的范围从城市扩展到乡村,并提出了保护历史建筑。至此,我国形成了三个层次的保护框架——文化保护单位与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文化名镇名

村、历史文化名城[11]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

深入,我国地方政府越来越深刻认识到地域历史景观的价值,并将其视为城市的历

图 荔枝湾涌改造后实景效果

图2?民间自发组织的恩宁

路相关展览海报

史文化资源,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地方政府尤其是发达城市,在国家法规的框架下开始制定地方性的历史建筑与历史风貌区的保护办法①。尤其是在大事件(例如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的影响下,旅游与创意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中,城市政府开始对历史景观进行整治和修复。广州荔枝湾涌的揭盖复涌及周边景观改造(图1)、恩宁路旧城更新项目都是典型的历史文化导向的城市更新,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些项目在取得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引起一定争议,说明社会对历史文化保护的关注度正在提升(图2)。

(三)历史保护实践需要基础理论研究

城镇历史遗产保护的理念作为城市规划的一部分已经被大多数国家接受。保护的研究范畴可以解释为如何看待、利用、改动历史遗产的问题[12]。提倡历史遗产保护的学者认为,历史遗产无论在社会、文化、心理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13],但是其面临着老化、无法适应新的社会经济需求等问题。建成环境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系统,不可能像对待其他遗产一样采用静态保护的方法。纯粹的保护可能导致街区丧失活力,历史建筑废弃无人使用从而加速其衰败。如何对历史街区进行动态保护、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始终是难以解答的课题,也是历史保护实践的主要目标。历史遗产保护作为一项实践活动,需要建立在对物质实体及其人文内涵的深刻解读、对其发展变化过程的全面理解之上[14]。我国的保护规划不足之处在于缺失理论研究基础,尤其是对保护对象特征、保护区域发展变化的研究。早在1970年代,英国康泽恩城市形态学派的创始人就认识到,城镇形态变化的分析研究可以为城镇历史遗产保护提供理论与方法的指导。在此方面,该学派做出了理论框架与分析方法方面的贡献,非常值得学习,以弥补我国历史保护实践缺乏基础研究支撑的问题。

二、康泽恩学派微观形态研究

(一)康泽恩学派与城镇历史景观保护

作为历史地理学与城市地理学的交叉领域,城市形态学在欧洲已经有很长时间的研究传统,城市景观的历史演变是城市形态研究学者的研究目标[15]。康泽恩(M. R. G.Conzen)将源于德国的形态基因研究引入英国,在对英国古市镇的大量研究基础上发展成为一门具有严谨概念和理论体系的历史人文地理分支学科——“康泽恩学派”(Conzenian School)[16]。

从其创始人开始,康泽恩学派就重视具体研究与历史城镇景观保护与管理的结合,经过该学派继承者们的发展,康泽恩学派的研究涉及城镇历史景观演变研究、个体与组织等建设参与者对城镇景观的影响、建筑形式与文化、历史景观演变研究在保护实践中的应用(城镇景观管理)、形态导向的规划控制等方面②。康泽恩学派认为城市形态来源于长期累积的建设经验,这些经验可以为发展变化提供需要遵循的原则。对于新的建设,合理的处理方法应该是借鉴历史的经验或者与已有的形态协调,同时保证能够适应新的问题[17]。

在这些研究当中,康泽恩城市形态学派在历史保护领域中的理论贡献,主要是微观形态研究(micromorphology)方法,其一是将历史景观作为整体看待的,按照年

代历史特征划分形态区域的“城镇景观单元”(urban landscape unit)理论或称“城市形态区域化理论”(urban morphological regions)[18],该理论具体应用于理解历史区域的形态特征进而划定特征区域;另一类是由怀特汉德(Whitehand)教授与拉克姆(Larkham)教授在康泽恩教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更具针对性的历史景观变化研究,在分析形态演变过程中关注的对象更加微观,并且从“物”扩展至“人”,同时试图探求变化原因。微观形态研究(micromorphology)方法可以应用于历史街区保护现状的认知,通过对其形态变化的动态检视,分析变化原因与变化趋势,为历史保护管理提供指导。我国已有学者对微观形态研究理论进行了介绍[19][20],并尝试其本土化应用[16][17][21]。

(二)康泽恩学派城镇景观单元研究

城市形态学家们在平面上标记形态变化的历史痕迹、记录变化的过程与结果(城镇景观单元),希望通过城市形态的基础研究指导历史保护实践。“城镇景观单元”(urban landscape unit)理论的创始者康泽恩(M. R. G.Conzen)对城市景观进行了概念化提炼,创新式地提出可见的一切地物景观是一个彼此关联的复合系统,用从元素到整体的视角提出了形态分析的基本框架[22],将城镇平面解析为平面单元(plan-unit)、建筑类型(building type)、土地与建筑用途(land and build-ing utilization)[23](图3)。平面单元、建筑类型、土地利用一起构成了城镇形态区域(或称城镇景观单元)(图4)。其中“平面单元”(Plan-unit) 是指城镇中形态同质区域,由街道系统(street system)、地块组合(plot pattern)、建筑平面组织(building ar-rangement)组成,具有相似的类型特征[24]。

(三)康泽恩学派对历史景观变化的研究

历史街区的形态特征由多种形态要素共同构成,这些细节的存在与改变,反映了历史街区的发展状态与保护状况。实际

图3?城镇景观形态要素

图4 970年英格兰伯明翰市中心:

城镇景观单元划分

资料来源:Townscape changes and local plann-ing management in city conservation areas.

平面单元

plan?unit

建筑类型

building?type

土地和建筑利用

land?and?building?

utilization

形态区域

Morphological?regions

building?arrangemet街道系统street?system地块组合plot?pattern

三要素

上发生的变化总是比图纸上能够读到的多

得多[25]

,为了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历史景观

的变化,除了城镇景观单元理论、康泽恩城市形态学派非常重视形态变化过程的微观研究,希望用建筑微观要素与建设行为

研究[22]

、规划决策与建设项目评估,解答城镇历史景观的发展与管理问题[26]

形态变化过程研究主要关注三个方面,变化数量与类型的分析;决策者如何影响建成环境,包括建设直接参与者(开发商、建筑师、土地拥有者)的活动(表1)与间接参与者(规划管理者)的作用;历史保护区的规划管理。除了形态演变过程与历史背景的客观描述外,微观形态研究更注重探索形态变化的原因,尤其是参与者(agent and agency)的因素,关注包括个人、组织、机构在内的建设参

与者如何渐进式的改变城镇景观[27]

。城镇

景观微观化研究不止步于解答“是什么”(what)的问题,更是对“如何”(how)、“为什么”(why)的进一步探讨。

英国的历史保护提倡发展式保护,地方规划管理部门(LPA)具有管理历史保

护区的责任,即加强区域内的景观特征、引导控制其发展建设。管理的原则是移除破坏区域特征的元素;引导鼓励向体现特征的方向发展。微观形态研究特别关注与历史保护相关的规划控制与决策(devel-opment control and decision-making),应用微观形态研究方法分析规划管理部门对建设申请的应对(表2)、历史保护的财政支持、规划部门提出的加强历史景观风貌的具体行动(图5),来探究历史保护区的管理现状。

三、微观形态研究在历史景观保护中的应用

由于历史地区的敏感性,即使是很小的改变也会对历史风貌造成相当大的影响。历史景观的形态特征是什么、如何变化、受到哪些因素影响,是城市历史遗产保护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答需要结合图纸与各种文献档案资料,进行微观尺度的研究。康泽恩城市形态学派学者对历史街区进行的微观尺度的实证

表 研究范围内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公司与个人建设及规划申请的比例

资料来源:Whitehand J W R, Carr C M H. Twentieth-century suburbs: a morphological approach[M]. Psychology Press, 2001.表5.1

伯明翰伦敦1918-39

1948-691970-91/92

1918-391948-691970-91/92

RIBA会员1972321其他建筑师58

14755测绘员与其他专业人士

264841

41独立的个人和自住业主9253219914建设者

33

16

6

46

22

19

来源:建设申请, 9 8-39;规划申请, 948-9 /92

研究,在研究方法上突破了以往仅限于读图、实地考察、历史文献收集的方法,大量利用规划管理文档进行数据分析;在研究视角方面也从物质对象扩展到人为因素,特别重视与规划管理实践的结合,其

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在历史保护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利用价值与潜力。

(一)划分特征区域

康泽恩认为城镇景观是历史各文化时期物质遗存的积累结果,“城镇景观单元”是这种累积的体现。杰米·怀特汉德教授(Whitehand, J.W.R.)与伯明翰大学城市形态研究组继承并发展了城镇景观

单元理论,进行了城市形态学的跨文化研究,将该理论应用于分析比较不同国家文化背景下的历史地区形态特征,并将其运

用于城市历史遗产保护[28]

(图6)。城镇景

观单元理论可以作为基础方法,指导历史保护区划分的定性与定界,继而应用于城市分区和管理规划中,为历史文化资源集中的“敏感”地区做出建设指引。“城镇景观单元”理论已经在欧洲历史城镇以及中国进行了划分特征区域的“实验”,基于该理论得出的景观特征区域相较于缺乏基础研究的地方行政部门划界,存在较大

表2?英格兰中西部三个历史保护区内的规划申请否决缘由

资料来源:Larkham P. Conservation and the City[M]. Routledge, 2002.表7.1

图5?地方规划管理部门加强历史街区

风貌特征的规划类型

资料来源:Jones A, Larkham P. The Character of Conservation Areas. Report commissioned from Plan Local for the Conservation and Built Environment Panel. London: Royal Town Planning Institute,1993.

否决原因

次数比例作为唯一原因的次数

作为唯一原因的比例历史保护区域特征15836.8%9 5.5%与已有政策矛盾

13230.8%2821.2%对邻里设施造成危害23 5.4%28.7%规划约束378.6%2 5.5%设计5111.9%713.7%技术

15 3.5%——有不良先例6 1.4%——其他7 1.6%

114.3%**

视作否决(6)—不明原因(10)—总和

429

100.0%

49

11.5%(平均)

差异。基于“城镇景观单元”的特征区域划分层次更多、更为精确。这种现象一方面体现出该理论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空间尺度的应用潜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出于管理需要的历史文化保护实践与基于历史发展与现实状况的理论研究仍然存在“鸿沟”。

(二)形态变化要素提取

.产权地块

在英国的历史保护理论与实践中较为重视产权地块(租地权,burgage),他们认为正是产权地块的密度与尺度形成了城镇平面肌理。作为平面分析要素之一,与用地功能相比,地块对形态变化具有更强的限制作用,因此在历史景观保护中应予以重视。康泽恩认为基于产权地块是否变化,可将城镇中心形态变化过程可以分为

两种,一种是建筑填充一种是旧的形式代替新形式。

建筑填充是指基于产权地块的变化。康泽恩的研究指出,地块建设有着开始建设、逐步填充、发展到顶峰既而被清除而重新建设的周期性规律(图7)。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地块会变形、合并、细分。建筑填充式变化反映了产权与地块框架对建设的限制作用,这种基于产权与地块框架的有机建设活动能够避免历史景观的剧

烈变化,是值得提倡的。

2.道路系统

已有形态被新形式取代是一种产权地块的变化,反映了对新的交通方式、新的商务活动的形态适应,根据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两类。一种是逐个的小规模的替代,例如临街面建筑的更新,通常伴随着临近地块合并,造成地块模式的变形。城市中心的另一类重要变化则是大型商业性重建项目,根据是否在原有道路框架内进行还是有新的道路建设,这种变化可分为“适应式”(adaptive)与“增置式”(aug-mentative)两种(图8)。重建项目会对这一地区的形态、功能、社会产生重大影

图6?2006年北京陟山门区域的城镇景观

单元

资料来源:Urban conservation in China: historical development, current practice and morphological approach

图7?地块建设周期(据康泽恩研究)

资料来源:MRG Conzen.AlnwicI, Northum-berland:A Study in Town-Plan Analysis[M].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Publication:1960:27

0075

50

25

m

形态单元分界线

主要的次要的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在城市保护和重建规划中确定的保护区域界线

00%衰退阶段

闲置期

高潮阶段

填充

阶段

50%0%

23

45

时间

地块/租地权系列

建筑

覆盖率

响。已有形态被新形式取代的变化体现出道路建设对形态变化的巨大影响,无论是在原有基础上的道路拓宽还是加入新的道

路,都会引起地块变形与建筑变化,而新道路的引入无疑会导致最剧烈的变化。

3.形态要素的分级控制

康泽恩基于其研究以及对形态变化的理解,认为形态要素变化对于整体历史景观的影响程度有强弱排序,道路变化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地块;地块内的建设与单个建筑的改变影响较弱。因此在历史景观保护实践中,道路系统与地块的保护等级最高,需要首要控制。

这种保护理念在广州恩宁路旧城改造规划中得到了印证,显示出形态要素分级控制的理念非常适用于“敏感”地区的更新。该项目改变了用地功能,对部分建筑实施拆除重建,但因保留了道路与地块格局,最大程度上保护了历史景观。最终采用的

方案以尊重原有形态肌理为原则,推翻了最初“宽马路”、“大地块”、多层建筑排布的完全颠覆原有形态的方案(图9)。

四、历史街区景观变化的特征

英国历史遗产保护工作的目标是尽可能地使新旧建筑取得和谐,以保持传统

图8?适应式变化与增置式变化

资料来源:Conzen M R G. The plan analysis of an English city centre[M]. OhlssonsBoktryckeri, 1962.

图9?恩宁路旧城更新规划最初方案与最终方案对比

905年

的赛德街与迪恩待适应式变化

894年

的赛德街与迪恩待

830年码头周边区域

905年码头周边区域

增置式变化

纽卡斯尔中心商业重建

恩宁路旧城更新规划最初方案恩宁路旧城更新规划最终方案

风貌[29]。因此,保护工作不仅仅是抢救和维护,还包括了历史建筑的重新利用,在严格的规划控制下进行新的建设。登录的历史建筑是允许改变的,但是任何改变都要经过地方规划部门(Local Planning Au-thorities)的规划许可[30]。登录建筑的任何变动信息,包括拆除、立面改建、加建、新建、内部改建、各种小修、标牌改变,可以从当地规划部门申请建设许可档案中获得。这种精细的规划管理为历史保护区形态变化研究提供了详尽的资料,可利用这些资料对历史街区变化进行现状认知与动态监控。微观形态研究的资料大部分来源于1947年以后英国地方规划部门保存的

规划申请档案,这些档案包含了各种类型的建设变化和精确数据,利用这些资料就可以描绘出建筑外部甚至内部变化的特征与时间。康泽恩城市形态学派对历史街区的实证研究主要为两种典型——历史城镇中心与居住街区,案例多选择中小城镇,关注形态变化、保护政策的影响[31]。

(一)标牌与立面变化

微观形态研究通过大量规划申请数据的整理,分析一段历史时期单个建筑的微小改变如何对历史城镇的景观风貌造成影响。研究表明由于保护的限制,历史街区的重建与新建相当少,但是标牌与立面对历史街区景观风貌的影响不容忽视(图10)。

历史建筑的立面改造是历史景观变动最微小最常见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我国的历史街区,尤其是商业街区也很普遍。由于城镇中心可观的商业零售业比例,新的商业业主希望改造建筑以适应新的布局与新公司形象的需要,而较少顾及历史建筑的风貌维护。立面变化主要是新的门窗材质与形式取代旧的,在原有店面安装大的玻璃窗。极端的例子是将现代材质覆盖在已有结构上,完全取代了原有的建筑风格。差强人意的店面与标牌设计可能对历史保护区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地块变化

.地块临街面尺度变化

从20世纪后期开始,大尺度建设在很多英国城镇出现。英国中世纪的地块大小是均质的统一尺度,因为这样利于土地拥有者收取租金。典型的英国中世纪地块33英尺(大约10米)[21]。对于后期建设,中世纪的地块成为稳定的限制要素而保证城镇形态不会产生大的改变[32]。康泽恩学派学者对四个起源于中世纪的城镇进行调查,给地块变化研究提供了充足的数据支持。如果将地块临街面宽度划分为小于10米与大于10米,就可以清晰的呈现在20世纪的再开发中,地块尺度变化(图11)。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1950年代的建设浪潮图 0?索利哈尔历史保护区内的规划申

请数量与类型分析

资料来源:Larkham P. Conservation and the City[M]. Routledge, 2002.图8.2

所有提出的

附加变化

未实施

拆毁

小部分改建

翻新

内部改建

标牌

立面改建

加建

大部分改建

新建

实施

中,地块临街面还是在10米以内,其后尺度则越来越大。1980年代开始,英国地方规划部门已经开始意识到历史地块特征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发展压力不大的小城镇,地块特征得以保留。

2.地块合并与地块尾部建设

英国历史城镇的地块边界正在慢慢消失,其中一些是大的开发项目进行地块合并造成的[33]。除了整体地块尺度变化,康泽恩微观形态研究更关注大型建设项目对历史保护区的原有地块特征造成的影响。

由于传统城镇中心的发展特征,历史风貌较好的区域(历史保护区)通常是以主要街道为中心向两侧扩展。历史保护区大规模开发案例多是保护范围后部,即临街地块后部的发展建设(backland devel-opment)。因为保留原有临街建筑、新建筑隐藏其后的作法,对现有景观破坏最小(图12)。地块尾部建设体现了一个经常在历史保护区的问题,就是由于历史保护政策的限制,新的开发总是在临街登录建筑的后部地块进行。为了与整体历史环境协调,新的开发项目往往采用“立面主义”(Facadism)的方式。

与英国类似,我国基于历史保护的更新活动也存在地块合并与地块后部发展建设现象。以恩宁路旧城更新规划为例,由于规范范围内沿主要道路的建筑质量较

图 四个城镇中心的新建建筑地块宽度资料来源:Larkham P. Conservation and the City[M]. Routledge, 2002.图8.6

第一次申请

第二次申请

A

B

图 2?恒利购物中心提案

资料来源:Larkham P. Conservation and the City[M]. Routledge, 2002.图8.17

好、历史价值较高,因此沿街建筑几乎完全保留。而街区内部建筑保留价值较低,成为拆除重建区域(图13)。这种处理方法也是在保护历史景观要求下的“立面主义”。

(三)建筑风格变化

建筑风格变化对城镇景观的影响最为

图 3?恩宁路旧城更新规划中历史保护限制条件与建筑拆除保留取舍

骑楼街范围紫线历史街区范围紫线

文保单位建设地带控制线历史街区控制线紫线范围内建筑控制线范围建筑

保留建筑(紫线范围内)保留建筑(非紫线范围内)拆除建筑

图 4?五个城镇中心的建筑风格变化

资料来源:Larkham P. Conservation and the City[M]. Routledge, 2002.图8.10

直接。在英国,大部分乡镇具有各种各样的历史风格。拉克姆(Larkham)利用规划管理部门的数据对五个历史城镇中心的建筑风格进行研究后,分析得出不同历史时期流行的建筑风格(图14)。

1950年代英国中世纪地块轮廓消失的同时现代建筑风格与新材质(金属板、玻

璃、钢筋、混凝土)广泛流行[34]

,保留临街

面的“立面主义”(Facadism)方式成为

历史街区再开发中普遍采用的方法[35]

。尽

管这种方法是有争议的,但是研究表明大众看待城市景观是非常表面化的,并不在乎建筑的原真性、外部与内部的统一性。

(四)建筑使用功能变化

随着地价上涨与地方政府对于历史建筑改建的弹性态度,使得功能过时的历史建筑再利用成为趋势。在利用的过程中,建筑与土地在使用功能上越来越混合集约。在对拉德洛的调查中发现,这里有

许多想要将典型乔治时期住宅的后部附属部分(通常是马厩)改为居住功能的申请(图15)。由于附属部分空间有限,改造为居住只能容纳楼下一间厨房或者起居

室、楼上一间卧室或者浴室。一些这样的改建请求因为会产生不符合标准的居住状况而被拒绝。然而,据拉德洛发展商与地产代理机构反映,在1980年代,当地低收入单身年轻人或者两人家庭因为付不起传统房屋的价格,非常需要这样的小型居住。除了后部附属建筑的使用功能更改,在其他地方更为普遍的是商铺二层改为居住,法律也允许这样的空置楼层改为居住功能。

(五)变化中的问题

英国历史城镇中心的案例展示了经济利益驱动下的开发动力。小的单体建筑改变,例如立面与标牌的变化,虽然细小但是因为数量庞大会对历史景观造成较大影响,应该引起重视。新的大型开发建设通过地块合并与地块尾部建设而改变了原有的中世纪商贸城镇的平面布局特征。由于历史保护政策的限制,新的开发总是在临街登录建筑的后部地块进行。为了与整体历史环境协调,开发项目往往采用“立面主义”(Facadism)的方式。历史建筑使用的集约化与功能混合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一些历史建筑提出了改变使用功能或者局部改造的申请。英国政府虽然鼓励地方在历史建筑利用的政策与决策方面给予弹性,但是弹性尺度到底能有多大并不确定。

五、微观形态研究的本土化应用

(一)我国城镇历史景观保护的困境

我国长期以来以《文物保护法》为核心的历史保护理念限制了城镇历史景观保护实践。《文物保护法》中提出划定文物保护单位及周围建设控制地带的要求提供了历史文物保护的刚性底线,但保护作用仍然十分局限。地方建设往往只守“文物保护单位”这条底线,忽视历史建筑与周围环境是一个整体[36]。此外,城镇历史环境有别于其他历史遗产,作为建成环境的有机组成,需要不断适应新的发展要求,不适于采用静态保护的办法。尽管1990 年《城市规划法》的实施赋予地方规划部门“监督管理”历史建筑的职责,但现阶段的规划管理仍无法适应保护与发展的双重需求,相比英国,还较为粗放、有待完善[37]。首先,规划管理不能有效阻止违法建设现象[38];其次,历史街区报建管理无据可依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再次,管控不严也是导致历史街区风貌逐渐丧失的原因(与英国精细控制不同,除了重建之外,历史建筑的内外部整修一般不纳入规划管

图 5?拉德洛 970- 986年建筑集约

使用的申请位置

资料来源:Larkham P. Conservation and the City[M]. Routledge, 2002.图8.21

理范畴)。此外,我国的历史街区保护欠缺与之相匹配的各种数据支持(例如产权信息、建筑现状、使用人信息、规划管理信息)[39]。城市形态学微观尺度研究在历史保护中的应用正是基于完备且有据可查的报建资料,历史街区管理资料的不完善是研究历史街区发展变化与进行动态评估的最大障碍。

(二)微观形态研究在我国历史景观保护中的应用前景

在我国虽然历史街区的价值已经得到认可,包括认定历史建筑、划定保护区等保护手段也已经建立,但在既定的保护区内,历史建筑仍然受到破坏、历史环境特征仍然面临不断丧失的威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发展与保护的固有矛盾,我国还处于高速的发展期,客观的发展压力与迅速变化的社会经济条件确实给保护带来不小的压力[40]。另一方面保护实践缺少符合中国国情的方法与理论支撑,也是造成保护困境的主要原因[41]。

在英国,城市发展政策与法规的制定总是有先期的调查研究作为支撑。同样在学术研究领域,学者更注重对城市建设实践的评估与反思、理论与实践的互相依托,历史遗产保护也不例外。形态特征要素的归纳提取,是制定历史保护的形态控制指引的基础;而形态演变与影响因素则是保护政策法规制定的依据,这些信息在大尺度的研究中很难得到。英国康泽恩学派致力于历史景观特征及变化过程的研究,实际上是收集微观尺度信息来描述一定历史时期内整体的形态变化,适用于历史街区的现状认知与动态监控,因此在历史保护的基础研究层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尽管我国与英国存在诸多国情差异,康泽恩学派微观形态研究注重形态微观变化、参与者作用、规划决策与程序的研究视角对我国历史保护与管理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可以在研究视角与理论方法上弥补我国历史保护基础研究领域中的不足。

注释:

①参见:《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2002年)、《武汉市旧城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2003年)、《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办法》(2004年)、《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2005年)、《南京市重要近现代建筑和近现代建筑风貌区保护条例》(2006年)、《广州市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区保护办法(草案)》(2013年)。

②康泽恩学派在城镇历史景观保护领域的研究方向总结,来源于ISUF(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Urban Form)网站中,拉克姆(Larkham)列出的城市形态研究内容与主要文献。参见:http://www. https://www.doczj.com/doc/4a2712079.html,/bibliography.html.

参考文献:

[1]阮仪三,孙萌.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的若干问题研究[J].城市规划,2001,10(25):25-32.

[2]耿宏兵.90年代中国大城市旧城更新若干特征浅析[J].城市规划,1999 (7):13-17.

[3]王景慧,阮仪三,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1999.

[4]Heighway C M. The erosion of history[M]. London: Council for British Archaeology, 1972.

[5]谢文蕙,邓卫编著.城市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6]Bentley I. Responsive environments: A manual for designers[J]. 1985.

[7]Delafons J, Delafons J. Politics and Preservation: A policy history of the built heritage 1882-1996[M].

[8]Strange I, Whitney D. The changing roles and purposes of heritage conservation in the UK[J]. Planning, Practice & Research, 2003, 18(2-3): 219-229.

[9]阮仪三.中国历史城市遗产的保护与合理利用[J].住宅科技,2004,5(6).

[10]陈立旭.中国现代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历程审视.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33.

[11]仇保兴.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形势,问题及对策[J].中国名城,2012,12:003.

[12]Lowenthal D. The past is a foreign country[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13]Conzen M R G. Geography and townscape conservation[C]//Anglo-German Symposium in Applied Geography, Giessen-Würzburg-München. 1973: 95-102.

[14]田银生, 谷凯, 陶伟. 城市形态研究与城市历史保护规划[J]. 城市规划, 2010, 34(4).

[15]Whitehand J W R. The basis for an historico-geographical theory of urban form[J].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1977: 400-416.

[16]张健.康泽恩学派视角下广州传统城市街区的形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 2012.

[17]Kropf K S. The definition of built form in urban morphology[D].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1993.

[18]姚圣.中国广州和英国伯明翰历史街区形态的比较研究[D]. 华南理工大学, 2012

[19]田银生,谷凯,陶伟.城市形态研究与城市历史保护规划[J].城市规划, 2010, 34(4).

[20]陈飞.一个新的研究框架:城市形态类型学在中国的应用[J].建筑学报2010(4):85-90

[21]王敏.广州市华侨新村地区城市形态演变及动因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

[22]Whitehand J.W.R. The changing face of cities: a study of development cycles and urban form[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Ltd, 1987: 6.

[23]陈飞.一个新的研究框架:城市形态类型学在中国的应用[J].建筑学报,2010(4):85-90.

[24]Conzen M R G. Alnwick, Northumberland: a study in town-plan analysis[J]. Transactions and Papers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1960 (27): 1-122.

[25]Whitehand J W R, Carr C M H. Twentieth-century suburbs: a morphological approach[M]. Psychology Press, 2001.

[26]Whitehand J W R. Urban morphology[J]. Historical geography: progress and prospect, 1987: 250-76.

[27]Pacione M. Development pressure and the production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 in the urban fringe[J]. The Scottish Geographical Magazine, 1991, 107(3): 162-169.

[28]Whitehand J W R. The structure of urban landscapes: strengthen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J]. Urban morphology, 2009, 13(1): 5-27.

[29]赵中枢.英国古城保护的立法过程,保护内容及其保护方式[J].北京规划建设,1999,2:005.

[30]Punter J. The contradictions of aesthetic control under the Conservatives[J]. Planning Practice and Research, 1986, 1(1): 8-13.

[31]Larkham P J. The study of urban form in Great Britain[J]. Urban Morphology, 2006, 10(2): 117-140.

[32]Slater T R. Ideal and reality in English episcopal medieval town planning[J].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1987: 191-203.

[33]Freeman M. Developers, architects and building styles: post-war redevelopment in two town centres[J].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1988: 131-147.

[34]Freeman M. Developers, architects and building styles: post-war redevelopment in two town centres[J].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1988: 131-147.

[35]Larkham,P.J.Changing conservation areas in the English Midlands: evidence from local planning records. Urban Geography[J].1988,9(5): 445-465

[36]WhitehandJ. W. R. and GuK.Urban conservation in China:historicaldevelopment,currentpracticeand

morphological approach[J].Town Planning Review 78, 2007:643-70.

[37]高雪梅.昆明文明街历史街区保护更新规划管理反思[D].昆明理工大学,2008.

[38]黄慧明.1949年以来广州旧城的形态演变特征与机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39]胡明星,董卫. GIS 技术在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中的应用研究[J].建筑学报,2004(12):63-65.

[40]仇保兴.城市化过程中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J].现代城市研究,2006(11):4-9.

[41]张兵.保护规划需要有更全面综合的理论方法[J].国外城市规划,2001(4):01.

作者简介:刘垚,华南理工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发展理论。

(责任编辑:卢小文)Micromorphology?Studies?of?Conzenian?School?and?Its?Application?in?the?Conservation?to?Historical?Townscapes

Liu Yao

Abstract:?The concept of conservation is now an accepted part of urban planning all over the world, but there is always a difficult issue about how to make effective management method to realiz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historical district under the premise of protecting the his-torical landscape character. In this aspect, the school of Conzenian urban morphology tries to bridge the gap between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ies and methods to guide the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al townscape based on understanding the evolution of urban morphol-ogy. This school has carried out plenty of case studies on the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and con-servation management of historical districts and their research perspectives and approaches are worth learning. This essay introduces Conzenian micromorphology studie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al townscape. It its proposed that micromorphology studies be applied to the conservation in china to compensate for the lack of basic research and guide specific practic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nservation in China.

Keywords:?micromorphology; Conzenian; historical landscape

历史文化名城-北京

洛阳师范学院 期末作业(论文) 解读历史文化名城—北京 年级: 2011级 学号:110544126 姓名: 孟凡飞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过程控制方向) 指导老师: 王静

二零一二年十二月 目录 目录 (2) 摘要 (3) 第1章引言 (3) 第2章北京的地理环境 (3) 2.1地理位置 (3) 2.2气候环境 (3) 3古近北京 (3) 3.1古代北京 (3) 3.2近代北京 (4) 4.北京的符号 (4) 4.1天安门 (4) 4.2故宫 (4) 4.3天坛 (5) 4.4长城 (5) 4.5圆明园 (5) 4.6四合院、胡同 (5) 结束语 (5) 参考文献 (6)

解读历史文化名城—北京 摘要:北京在西周时成为周朝的诸侯国之一的燕国的都城。自中国金朝起成为古代中国首都——中都。自元代起,开始成为全中国的首都,称大都。由于忽必烈是蒙古大汗国的大汗,蒙古文称为“汗八里”,意为“大汗之居处”。元大都其城址位于今北京市市区,北至元大都城遗址,南至长安街,东西至二环路。明朝自成祖后开始对北京进行大规模扩建,明朝时期北京成为第一个汉族王朝的首都。清朝在延续明北京城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一些修缮和扩建。至清末北京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北京当之无愧!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北京;都城;首都 1.引言 我国绵延五千年的悠久历史,造就了许多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古城,作为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是属于中华民族的,也是属于世界人民的。北京是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北京是历史的记录与再现,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资源。 2北京的地理环境 2.1地理位置 北京与天津相邻,并与天津一起被河北省环绕。西部是太行山山脉余脉的西山,北部是燕山山脉的军都山,两山在南口关沟相交,形成一个向东南展开的半圆形大山弯,人们称之为“北京弯”,它所围绕的小平原即为北京小平原。诚如古人所言:“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诚天府之国”。 2.2气候环境 北京的气候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2007年为例,全年平均气温14.0℃(北京市气象局)。降水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全年降水的80%集中在夏季6、7、8三个月,7、8月有大雨。 3古今北京 3.1古代北京 早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即封召公于北京及附近地区,称燕,都城在今北京房山区的琉璃河镇,遗址尚存。又封尧之后人(一说黄帝后人)于蓟,在今北京西南。后燕国灭蓟国,迁都于蓟,统称为燕都或燕京。 秦代设北京为蓟县,为广阳郡郡治。 汉高祖五年,本市被划入燕国辖地。元凤元年复为广阳郡蓟县,属幽州。本始元年因有

人文历史景观

(二)人文历史景观 我因条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各地保留丁大量茶叶历史文化和名人活 动的遗迹.留下广许多为世人传说的事迹和文物.条文化与宗教关系渊源深 厚。相关的宋教文化类旅游资源也相当丰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条文 化,便条口[人文历史类景观的旅游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文比价值 1.三癸亭三癸亭位于浙江湖州市妙喜寺东南,为唐代湖州刺史额真卿 所立,建于唐大历八年(773)十月。唐代“茶神”陆羽以癸丑岁癸亥月癸卯 日建亭而取名“三癸亭”。TDK电容唐代释狡然《奉和颜使君真卿与陆处士羽登妙喜寺三癸亭》诗题中说“亭即陆生所创”。由此三癸亭实为唐代三位文学家品若叙 事之地,是陆羽与颜宾卿、校然深厚友谊的象征.也是陆羽彪炳千秋功业的见 证,可谓茶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岁月变迁,三癸亭荡然无存。但是湖州陆羽 茶文化研究会在诲内外茶人的支持下,在妙喜山东侧重建三癸亭,再现昔日风 光,重瞻陆羽圣迹,当为四海茶人之幸事。 2.陆公相与文学员陆公相与文学泉位于湖北天门县西塔寺内,早年成 废记。清代乾隆四十八年(1783),在北门外护城河北,新建陆公初,与文学 泉相对。词内堂中招陆羽座像一尊,西墙嵌“唐处士陆鸿渐小像”碑,右端为 白描阴刻的陆羽品茶像,像左刻有北宋著名诗人王禹偶《题竞陵文学泉》等 诗作。 文学泉,在宫他之滨,与陆公词相对,井口为成品字形排列的三个圆孔, 故又称品字泉,俗名三眼井,相传是陆羽少年时汲水烹蓉的真迹。因陆羽曾被 拜为太子文学,故后人称其为文学泉。据《天门县志》载,此泉乃是晋代高僧 支遁开凿,距今已1600余年。后几经理没,失其所在。直到清代乾隆二十三 年(1768),因天气干旱,在挖荷池时得一断碑,上书“支公”、“文学”字样, 其下又发现有漏湿泉水,于是当地官员才修复井泉,其旁建亭、立碑,恢复 胜迹, 3.寺院茶文化与佛教,关系至深。佛教特别是掸宗,他们祟茶、尚茶, 很多名茶是由僧侣创制出来的,所以,佛教对促进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发展有 过重要作用。正因为如此,在说到茶文化时,往往离不开谈到佛教寺院。其中 有在中外茶文化交流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的浙江天台山万年寺及国清寺、浙江 余杭径山寺;有历来以产名茶闻名,以寺名茶,又以茶扬寺的浙江惠明寺;还 有出土唐代宫廷茶具的陕西法门寺等等。总之,古往今来,寺院一直蕴含着茶 文化的意境,与茶结缘。 4.茶叶博物馆(院) 中国茶叶博物馆1991年4月在杭州诞生,占地面 积3.7公顷,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规模大,上档次,环境优雅*展览大厅 分条史、茶萃、茶事、茶具和茶俗五部分。交流馆包括学术厅、报告厅、展厅 以及资料中心。馆展文物达440件,其中三级以上文物l12件。馆藏历代书 画,包括启功《茶诗》、陆抑非书法、吴山明《品茶图》、王冬龄《龙井春》草 书、费新我《童汉臣“试茶诗”》书法和汪静之《茶诗》等。中国茶叶博物馆 于20世纪90年代初新创茶艺,以冲泡技艺为核心,以龙井茶、虎跑水为基点——[弟二草分5亿釜j 的凹沏茶礼,多次为中央及外因吕脑表演,还在个央电视台节目中演出。此 外。又报r1J潮州功大茶艺、白族一道茶、擂谈、农家茶、西藏酥油茶和日本抹 荼等茶艺项目。还独创朱权茶道,展现出古代饮茶礼仪和茶道精神。茶叶博物 馆集休闲、旅游、品劳丁—”体.开馆十多年来海内外参观人数已超过百万。茶

谈历史文化名镇景观规划设计

谈历史文化名镇景观规划设计 历史文化名城在其空间布局、意识形态、文化特征等方面的表达展现出先人的智慧及早期景观规划设计的意识,很多方面仍值得现代设计师学习借鉴。名城景观规划设计使历史更好的融入现代城市整体规划当中,无论是对文物的保护还是对城市整体风貌、景观布局的掌控方面都是必不可少的。景观规划建设中,需注意是否与整体历史氛围一致,历史文化名镇的整体景观规划设计不应仅在单体景观节点表现,应渗透在整体环境中,连续地、宏观地进行把控,将古商城特有的历史人文气息从整座城镇上反映出来。 一、洪江古商城简介 洪江古商城位于湖南省怀化市洪江区,2006年被评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清明古商城,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古城内保存了极具当地特色的明清古建筑380多栋,面积约10万平方米。洪江古商城地处沅水与巫水交汇处,背靠嵩云山,为武陵“五溪之地”,也是湘、鄂、滇、黔、桂五省各类物资的集散地,是湘西南重要的水运贸易名镇。 二、洪江古商城景观规划

(一)城镇选址及风水布局 洪江古商城的风水地形完全符合古人“风水”标准:篙云山为主峰,犹如玄武居中,左右有次峰或山岗左辅右弼,沅水与巫水交叉将古镇环抱其中,示为青龙内勾,右有白虎(道路)外锁,形成“背山面水、凝气聚福”的基本格局。在主峰之前,山水环抱中央,被认为是万物精华的“气”的聚集点,故成为最适于居住的福地。 (二)古商城整体布局 1、古商城建筑景观布局特征 古商城内建筑不拘泥与朝向与方位,依山就势而建,利用有限空间建造更多建筑。大部分建筑街区集中与沅水和巫水交汇的扇形谷地之间,从岸边向坡地延伸大体分为三层:一层为驿站、码头、摊贩等;二层作坊、加工场所、售卖土特产品居多;三层为中心街区,坐落着钱庄、会馆、镖局、青楼、布行、油号、百货等门面以及豪门富商的住宅。普通民居松散的分布在河边、街区的外沿、远离中心街区的山坡和山沟深巷。 2、古商城内道路景观布局 道路即是交通线路,又是城市景观的组成部分,肩负着引导和划分空间的功能。古商城内道路均以青石板铺设,宽2~4米。高低错落,宽窄不一,形成了古商城特有立体式道路景观。从岸边码头、深巷民居到半山腰商铺、

城市历史景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新思路

城市历史景观——历史街区保护的新思路 ——以福州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为例 姜滢张弓 【摘要】纵观城市历史街区保护的进程,从单一的对文物进行保护到保护文物所处的空间环境,人们对自身文明产物的保护逐渐加强,体系日趋完善。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维也纳备忘录》的基础上通过了《关于保护城市历史景观的宣言》,2011年11月1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采纳了”城市历史景观”的新建议,这一建议的采纳为城市遗产的保护提出了更为全面的建议,对于街区价值认知突破了以往的物质空间形态,通过对城市历史景观的内在联系及其生成机制认知街区价值。文章以福州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为例,以城市历史景观为指导,通过多学科的交叉,对历史街区价值的认知及其内在与生成机制进行研究,试探索街区价值认知方法和历史街区的保护的新思路,保护与提升历史街区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关键词】城市历史景观;历史街区;保护;多学科;福州上下杭;文化 1.传统历史街区保护方法 人类对自身文明产物的保护随着现代文明的发达而日益提高,从1840年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关于文物保护方面的法律——法国《历史性建筑法案》开始,世界各国对于自身文明的保护机制逐步完善。 从各国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以及相关的国际会议的内容来看,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都是从单一的对文物进行保护开始,逐渐发展到对于文物所处的空间环境进行保护。 “历史街区”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33年的《雅典宪章》中,“对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街区,均应妥为保存,不可加以破坏”; 1987年《华盛顿宪章》提出“历史城区”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不论大小,包括城市、镇、历史中心区和居住区,也包括其自然和人造的环境。……它们不仅可以作为历史的见证,而且体现了城镇传统文化的价值”。 我国在1985年由建设部城市规划司建议设立“历史性传统街区”,提出“对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较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等也予以保

读北京历史文化有感

读《北京历史文化》有感 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文化名城,也是世界著名的古都。北京以其悠远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文物古迹遗存闻名中外,在被推出的中国七大古都中,名列前茅。 北京历史悠久,它作为城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秦汉以来,北京地区一直是中国北方的重镇,名称先后称为蓟城、燕都、燕京、大都、北平、顺天府等等。 北京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也有更多具有北京特色的东西,如:京剧,四合院,京味的小吃,还有我们不能不说的京腔。 北京的主要景点有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中国历史博物馆、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故宫、天坛、北海、颐和园、圆明园、长城等等。 北京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各种类型的演出、国际性的展会等一应俱全。京剧被誉为中国的“国粹”,有二百余年的历史,华丽的戏服、动听的唱腔、百变的脸谱,令人印象深刻。著名的长安大戏院、湖广会馆、老舍茶馆、中国京剧院、梅兰芳大剧院和中国国家大剧院等都常有传统的京剧演出。 四合院是老北京城最主要的民居建筑,一座座青瓦灰砖的四合院之间形成的窄巷,就是著名的老北京胡同。穿过蜿蜒曲折的胡同,走进迷人的四合院,会让人真正领略到老北京的风韵。 世界上许多历史文化古城所以能经久不衰地延续并发展下来,一个内在的核心要素是这些城市始终代表着它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并把其最富有生命力的部分留传给后代。不研究古代文化,不懂得和不悉习珍惜、保护历史遗产,就不可能创造出真正新的、现代的城市文化。北京有着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50余年的建都史,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荟萃了自元明清以来的中华文化,拥有众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是全球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我相信,北京会以她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和昂扬的姿态走向未来。让我们期待更加美好的北京!

历史文化的景观表达

历史文化的景观表达 摘要:面对本土文化精华的逐渐流失,运城圣惠公园通过景观的形式,将地域历史文化采用片段再现的方式加以诠释。两条景观轴、三个历史文化空间分别在讲述着运城5000年的历史,以景观的名义展示运城历史与人文的独特性,使人们了解运城悠久的城市文化历史,强化城市文化记忆。 关键词:历史文化;景观表达;运城;圣惠公园;规划设计 Abstract:In the face ofa gradual loss ofthe native place culture essence,YunchengSheng HuiParkthrough the landscapeform,theregional history and culturebyfragmentand playback modeinterpretation.Two landscapeaxis,thre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spacerespectively in thetelling ofthe history of Yuncheng in 5000,show the uniquenessof Yunchenghistory and culturein landscapename,make people understand the Yunchenglonghistory of city,strengthening thecitycultural memory. Key words:History and culture;landscape expression;Yuncheng;SanHuiPark;planning and design

历史文化街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历史文化街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历史文化街区的景观规划设计浅析 1.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传统风貌与发展要求之间的关系成为城市改造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主要矛盾之一。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传统风貌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城市景观、文化、交通等各个功能中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中国于1986年正式提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政策,并为了将这些历史文化名街有选择、有步骤的介绍给国人,展示给世界,于起,先后举办五届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推介活动,先后评选出如北京国子监街、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南大街等历史文化名街。 上世纪80年代起,全国上下开展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活动,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逐渐成为城市规划工作长期的重心之一,但对其研究和实践多从街区的商业形态、交通格局、邻里关系以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开展,常忽略历史文化街区的景观形态。 历史文化街区的景观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列工程,不但涉及规划设计同时也包含法规管理,因此,学习和借鉴国外关于历史文化街区景观设计方面的先进经验,并总结国内在此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教训,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景观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就历史文化街区景观的构成与内涵,规划设计的内容与原则做一个初步探讨,为将来的深入研究打下基础。 2.历史文化街区景观的构成要素

2.1历史遗留景观 历史遗留景观按其存在形式可分为物质景观和非物质景观。 物质景观指客观存在的景观,包括街区中的历史遗存建筑、历史特色要素、街区空间格局以及天际线景观等。非物质景观是指能够反映街区独特历史文化内容的景观,包括宗教文化、生活习俗、民俗礼仪等。历史遗留景观见证了城市的历史变迁,承载着城市的文化精神,对城市的过去与现在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街区中的遗存建筑和历史特色要素是构成历史文化街区的景观单元,她们的形态风格是不同时期,不同建筑材料以及不同风俗习惯的反映,是历史的演变及文化的沉淀。山西省晋中平遥县南大街,又称明清街,街道两侧的店铺具有明清风韵,全长750多米,沿街建筑考究,雕刻和绘画手法细腻精致,经过几百年的风雨涤荡,古风犹存(如图1)。 生活习俗和民俗礼仪反映了历史文化街区景观的地域性,构成历史文化街区景观的特殊性,同时对景观的发生发展也具有约束性和引导性。 2.2自然景观 自然景观包括地形、水体、植物以及天象等,它们是景观起源的基础,不可更改且十分珍贵,使得历史文化街区的景观表现出天人合一的和谐状态。

历史性景观作为城市记忆与身份建构的途径

历史性景观作为城市记忆与身份建构的途径 历史性景观作为城市记忆与身份建构的途径 摘要:针对当前城市景观身份特点弱化和缺失的现象,探讨和分析历史性景观与城市身份特点建构的关系,以及历史性景观的方法途径在推动城市的身份认同、提高地方景观质量方面应该注意的问题。指出历史性景观应作为城市记忆与身份建构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历史性景观、城市记忆、身份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城市的发展演变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那些历史性场所的存在便是城市记忆的印证。历史性景观是建构城市身份特点的重要因素和手段。在中国当前的城市化进程中,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对于城市以及生活其中的人们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城市景观变化显著且日益加速,景观趋同现象严重,地方特点弱化甚至消失。历史性景观不仅关系到城市景观的多样性和身份特点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地方景观的质量和当地居民生活的品质。 一、历史性景观的界定 论及“历史性景观”(Historic Landscape),得借助“景观”(Landscape)、“城市历史景观”(Historic Urban Landscape)的概念来加以理解和界定。 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景观都曾与“风景”、“景色”、“园林”这类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然而随着人类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迈进,景观的内涵、所指和实践方法手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是作为通向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途径。2000年《欧洲景观公约》对“景观”的定义是:某一被所感知的区域,其性格是自然的和/或人的因素的作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其运用范围是全部领土地域和适用于自然的、农村的、城市的和城市周边地区,涉及到被认为是突出的景观以及平常的或者衰退的景观。2008年的《关于执行欧洲景观公约的指导方针》指出:这一在世纪之交的景观新定义

历史文脉在景观设计中的传承及发展

历史文脉在景观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景观设计正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主要对历史文脉和景观设计进行基本介绍,并且分析历史文脉在景观设计中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历史文脉景观设计传承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全国各地景观建设如火如荼。当下,各种各样的景观作品不断呈现,其中虽然也不乏优秀作品,但是很多设计作品忽略了与历史文脉的结合,而在景观设计中体现我国的历史文化,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一、历史文脉与景观设计概述 1.景观设计的概念。景观艺术设计就是在相应的范围内,将雕塑、建筑、绿化以及公共设施等通过综合布局,将建筑物外部空间环境设计为具有艺术氛围的环境,体现出艺术文化氛围。景观设计的内容通常体现在四个领域,建筑、美术、城市规划以及园林。通俗的讲,景观设计就是美化环境。如果景观在表达文化含义时注重形式,忽略了艺术内涵,那么欣赏者在观赏时就无法与景观产生任何的交流。 2.历史文脉含义。历史文脉,是历史和文化的积淀综合,同时也是文明的延续与发展。历史文脉的形成一方面与特定

地域的生活有关,同时还与历史的环境关系密切,它反映出的是社会历史。历史文脉记载着历史,同时体现着历史的特征。在当前日益同化、失去个性的社会上,历史文脉有着重要的作用。历史文脉中的特定历史和意义文化对于当前的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历史文脉的传承和发展经历了一代又一代人,虽然历史已经成为过去,但是历史时代的烙印已经流传至今。所以,现代人可以通过研究时代元素的物品来分析当时的文化特征。 3.历史文脉与景观设计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流失,过去遗留下的事物已经成为历史,而这种历史又被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文化古迹、历史事迹、雕塑、风土民俗、音乐、舞蹈等,人们只要看到这些不同形式的表现内容,就能够回忆起过去曾经发生过的事情。景观设计的原则是以人为本,对设计对象的符号形态进行设计。所以,在设计时,应当体现出当地的历史文脉,让景观的核心以历史文脉来体现出来,让历史文脉在景观设计中得以传承和发展。要使用多种设计手段,将历史文化加入到景观设计当中,让历史文化以这种形式发展下去。现代的景观设计更加强调以人为本,要体现出人与历史文脉、人与自然和谐的内涵。只有认识到历史文脉与景观设计之间的关系,在景观设计时才能够设计出优秀的作用,创造出属于我们当前时代的景观符号。 二、在景观设计中融入历史文脉的意义

关于城市历史景观的建议书 Recommendation

41 关于城市历史景观的建议书1 大会, 注意到关于以建议书的形式(报告 – 36 C/23号文件;建议书 – 36 C/23号文件的附件)拟定关于城市历史景观的准则性文书的最终报告, 承认城市历史景观方法作为一种保存遗产和管理历史名城的创新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1. 赞扬国际伙伴组织,它们为审查工作作出了贡献,并在过去六年里一直支持教科文组织帮助会 员国和当地社区为保护城市历史景观制定原则和指导方针; 2. 建议会员国采取适当的措施,以便:使这份新文书适应当地的特殊需要;在本国范围内尽可能 广泛散发新文书;通过制订和采纳各种配套政策来促进本文书的实施;监测文书对历史名 城的保护和管理的影响; 3. 还建议会员国和有关地方当局根据当地的特殊情况,找出推行城市历史景观方法的关键步骤, 其中可能包括: (a) 对历史城市的自然、文化和人文资源进行普查并绘制分布地图; (b) 通过参与性规划以及与利益攸关方磋商,就哪些是需要保护以传之后代的价值达成 共识,并查明承载这些价值的特征; (c) 评估这些特征面对社会经济压力和气候变化影响的脆弱性; (d) 将城市遗产价值和它们的脆弱性纳入更广泛的城市发展框架,这一框架应标明在规 划、设计和实施开发项目时需要特别注意的遗产敏感区域; (e) 对保护和开发行动排列优先顺序; (f) 为每个确认的保护和开发项目建立合适的相应伙伴关系和当地管理框架,为公共和 私营部门不同主体间的各种活动制定协调机制; 4. 决定通过在2011年5月27日在教科文组织总部召开的关于城市历史景观的政府间专家会议 (第II类)上通过的载于本决议附件的《关于城市历史景观的建议书》。 附件 关于城市历史景观的建议书,包括定义汇编 前 言 大会 考虑到历史城区是我们共同的文化遗产最为丰富和多样的表现之一,是一代又一代的人所缔造 的,是通过空间和时间来证明人类的努力和抱负的关键证据, 还考虑到城市遗产对人类来说是一种社会、文化和经济资产,其特征是接连出现的文化和现有文 化所创造的价值在历史上的层层积淀以及传统和经验的累积,这些都体现在其多样性中, 12011年11月10日第十七次全体会议根据文化委员会的报告通过的决议。

北京历史文化题目[精品文档]

北京历史文化知识 试题 一、单选题(请从每小题的A、B、C、D四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或最佳的答案;不选、多选或选错不给分) 201.目前考古发掘显示,至少在( A )多万年前北京地区就出现了原始人类劳动、生息、繁衍的身影。 A.50万 B.30万 C.20万 D.10万 202.( A )的出现揭开了北京地区人类历史的序幕。 A.“北京人” B.“新洞人” C.“山顶洞人” D.“田园洞人” 203.考古工作者在王府井南口东方广场工地( C )年发现了一处古人类活动遗址。 A.1929年 B.1958年 C.1996年 D.1998年 204.考古工作者在平谷盆地发现了主要代表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的遗址,统称( B )文化。 A.东胡林 B.上宅 C.雪山 D.夏家店下层

205.在夏、商王朝统治时期,北京及以北地区同时有几个部族存在其中孤竹、( B )建立了奴隶制国家,成为商王朝北方的附属国。 A.匈奴 B.燕亳 C.鲜卑 D.东胡 206.考古工作者在房山区琉璃河镇(B )村发现了北京地区迄今最早的古城址。 A.周口店 B.董家林 C.东胡林 D.上宅 207.西周的( B )是召公奭的封国,实际到此地就封的是他的长子克。 A.蓟 B.燕 C.幽州 D.涿郡 208.公元前215年秦始皇第(D )次出巡,曾到过蓟城,以后经无终,到达碣石。 A.一 B.二 C.三 D.四 209.西汉时期,原依附匈奴的乌桓、鲜卑各族转而归附汉朝,朝廷在( D )设乌桓校尉府加强管理。 A.上谷 B.渔阳 C.幽州 D.蓟城 210.东汉时期,渔阳太守( B )在今顺义东北兴修水利,

(整理)北京旅游文化与历史.

北京旅游文化与历史 一·北京历史 公元前1040年,在今天的宣武区广安门一带北京正式建城,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北京有850余年的建都史,元、明、清三代均定都于此。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京成为新中国的首都。 旧石器时代(70万年前-1万年前) 回到50万至70万年前的北京。那时的北京气候温和、降水充沛。在北京西南郊的山洞里生活着北京猿人,他们是世界上最早懂得使用火的原始人类之一。有了火,文明就开始了。 汉代(公元前206年-220年) 2200多年前的秦朝统一了中国后,这时北京是个闻名的大城。西汉末年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不断向四面八方扩展。大约在1700年前北京有了第一座佛寺,即潭柘寺。 隋代(581-618年)和唐代(618-907年) 隋朝统一中国后开凿了举世闻名的大运河,运河的北部终点就是北京,此时北京被称为涿郡,拥有13万人口。公元645年,唐太宗集大军于北京,自水陆两路攻打辽东高丽。却久攻不下,后被迫退回北京。回到北京城,唐太宗为追念阵亡冻死的士兵,下令修建了悯忠寺(即法源寺)。此时的北京被称作幽州,不仅是军事重镇,也是贸易中心。 宋、辽金时期(960-1234年) 唐朝以后,政治陷入混乱,北方少数民族日益壮大。公元907年,契丹人耶律阿保机建立了辽朝,北京作为陪都城被称为南京,城址在今天的白云观一带。公元1153年(金),东北少数民族首邻海陵王定都北京,名为金中都。如今的牛街礼拜寺和卢沟桥都是这个时代遗留下来的。 元代(1271-1368年)

公元1215年(元),崛起的蒙古族在成吉思汗的统领下攻占北京。他的继承者忽必烈建立“大元”,在北京建元大都,北京第一次成为统一国家的首都。 明代(1368-1644年) 公元1399年,北平的燕王朱棣举兵南进,夺取了建文帝朱允的帝位。朱棣认为北平乃“龙兴之地”,可北控大漠,南扼中原,于是迁都北平,并改北平为北京。朱棣在元朝皇城基础上改建扩建。如今北京的绝大多数古典建筑如故宫(紫禁城)等,都是明代的遗物。 清代(1644-1911年) 满族人进北京后,大兴土木修建园林。公元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烧毁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公园-圆明园,并将东交民巷改名“使馆街”。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站在北京城中心的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首都定为北京。从此,这座历经3000年坎坷的不朽城市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全新时期。 二·“老北京”特色 胡同是最具北京特色的民居之一,最早起源于元朝,“胡同”一词在蒙古语中是“小街巷”的意思。北京的大小胡同星罗棋布,数目达到7000余条,每条都有一段掌故传说。胡同的名称五花八门,有的以人物命名,如文丞相胡同;有的以市场、商品命名,如金鱼胡同。 北京最古老的胡同是三庙街,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最长的胡同就是东西交民巷,全长6.5公里;最短的胡同是一尺大街(今杨梅竹斜街西段),长不过十几米;最窄的胡同要数前门大栅栏地区的钱市胡同,宽仅0.7米。北京胡同历经了数百年的风雨苍桑,是老北京人生活的象征,要体验老北京的味道,胡同游是必不可少的。 北京是一座千年古都,其建筑布局保留着最典型的中国古代城市特征:方正的、围绕一

成都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景观设计方案

成都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景观设计方案 作者:甘泉来源:网络添加日期:10年04月24日 一、项目背景 宽窄巷子位于成都市中心区,为青羊区所辖。北以支矶石街与宽巷子中间划线并纳入成都画院北墙为界,南以井巷子为界,东以长顺上街与宽窄巷子东街口为界,西以下同仁路与宽窄巷子西街口为界,规划面积100亩。 成都自秦朝建城以来,历代都是城郭以内兼有大城、少城城恒的重城。清代进关后实行种族隔离制度,满汉不杂居,于是成都少城就成为驻守成都的八旗子弟的聚居地,故又称满城。宽、窄巷子为清代少城三十三条兵丁胡同的其中两条。 满城是一个有中轴线和城墙的城池格局与兵营的完美结合体;现已成为现代建筑和明、清建筑共存的地区。宽窄巷子就存在于有着古老历史的少城之中,她与大慈寺、文殊院并列为成都市最主要的三个历史文化保护区。独特的街巷空间;“鱼脊骨”形的道路格局;安静闲适的居住环境;清新恬静的居住氛围;丰富多变的庭院空间;淡雅朴素的建筑造型;类型丰富的近代住宅建筑都是宽窄巷子与众不同的地方。她的存在承载了老成都很多历史的记忆。 然而历史在进步,城市也在发展,物换星移,老城曾经的喧闹与繁华今天都已风光不再。人口增加,交通发展,原有的街道模式和民居型制已产生了很大改变,由于年久失修,宽巷子、窄巷子不仅建筑大多已十分破败,而且由于外来人口的大量拥入,昔日的四合院已经变成了大杂院。文人的风雅,小巷的风光,时代的印记,已在渐渐的逝去。在这个西部大都市里,宽、窄巷子的居民没有天然气、没有厕所、做饭烧蜂窝煤、雨季担心危墙坍塌……成都,正快速撕毁最能准确叙述和表现它价值的其中一页。这些都是我们不想也不愿意见到的,可是确实因为历史她在改变着…… 人的生命需要相同的血脉得以延续,城市的延续也需要其独有的“脉”使其永生。我们的城市在进步的同时已经丢失了太多的东西,我们不能留给后人一个被切断的历史。这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思考,在历史文脉中注入新的生命,赋予城市以新的内涵,历史的记忆得以延续。宽窄巷子怎样才能够在城市在进步的同时延续历史的“脉”呢? 怎样解决城市发展与延续历史文脉的矛盾呢? 我们的设计师面对这些疑问,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 毫无疑问,我们不想将这些遗迹从城市的版图上抹去,宽窄巷子作为文化遗产,本身是不能再生和不可复制的。本次景观设计着重留住城市记忆,重塑历史氛围。因为缺乏历史记忆的建设,修建得再漂亮,也是人为臆造的一个文物赝品或流通商品,失去了文化遗产的价值。对于历史,我们不想他就只能在发黄的纸片上追忆; 我们也不想一些有意义的传统生活场景被破坏,城市也因此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历史形成的街道、胡同等等城市形态作为完整表达

历史文化村镇景观风貌保护与发展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a2712079.html, 历史文化村镇景观风貌保护与发展策略 作者:张贵连张祥永于鲸 来源:《现代园艺》2016年第08期 摘要:历史文化村镇景观风貌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在此以文山村为例,通过实地考察,从自然环境、形态布局、空间特色和历史建筑这几个方面对文山村展开研究,找出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其景观风貌保护与发展的相应策略。 关键词:景观风貌;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发展;文山村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给乡村遗产的保护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其中突出的挑战之一是乡村传统风貌的变化。文山村作为古琼州四大历史文化名村之一,现已逐渐衰败,亟待保护和发展。 1 文山村概况 文山村位于海口市龙华区西南部的新坡镇南部,东邻长柳村,西接雅德村,南连仙头村,北与田头村毗邻,与定安县仅一江之隔,距离镇政府约6km,距离海口市区约30km。村中有一文山湖,环绕旧村,旧时有村人种莲塘中,荷花水光互相掩映,色呈苍碧,水如玉带,故有“文山八景”之“水环玉带”的美称。 2 文山村景观风貌现状 景观风貌是指乡村自然环境和当地历史文化的综合特征。乡村景观风貌保护和发展的核心目标应当是延续历史文脉、保护山水格局和塑造乡村特色。文山古村落具有独特的乡村文化,优美的自然环境,绿水环绕,还有典型的火山岩建筑、散布的周氏宗祠成为文山村独特的景观风貌。在自然环境方面,污染较为严重,水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包括反映历史风貌的古井、围墙、石阶、铺地、驳岸、古树名木等也遭到一定的人为破坏;形态布局上,文山村较为完整的传统特色的景观空间格局和独具魅力的火山岩建筑群体,巷道形态规整保留了不少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保留了火山岩的独特风貌,受现代进程的冲击村里建起不少水泥建筑,破坏了当地建筑景观风貌,但仍有一些历史建筑得以保留下来,如蔚起人文牌坊、周宗本进士牌坊、周世昭进士牌坊等文物保留较好;在空间特色上,文山村有着独特的景观空间格局,如绿水环绕整个村庄,岸上有遮荫蔽日的广场,村民喜欢在古井旁榕树下的小广场谈笑风生。文山古村拥有良好的文化基础和纯净质朴的民风民俗,彰显了历史文化名村景观的特殊魅力,形成了独特的古村风貌。 3 文山村景观风貌保护与发展的对策 3.1 坚持整体保护原则

如何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体现地域历史文化

如何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体现地域历史文化 我国传统的园林文化,多以诗情画意的构思,和追求园林植物造景的意境而闻名于世。在当代园林规划设计中,人们在利用园林改善和创造生态环境的同时,也更加追求园林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在先进的理念和良好的构思,来指导和规划设计公园景观。其中,在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中如能将当地的地域历史文化巧妙的融入到公园景观的建设中,将创造出独具韵味特色的精品园林。 为了系统地表达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如何传承和体现地域历史文化,现结合山东省东明县南华公园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来借以分析阐述,以期抛砖引玉,仅供参考。 东明县的地域历史文化 东明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黄河入鲁第一县。东临菏泽市牡丹区,南倚兰考县,西望长垣县,北顾濮阳市。东明县始建于公元前140年(西汉建元元年),初称“东昏县”。公元9年改称“东明县”,至今已有2150年的历史。在东明2000多年的历史中,比较著名的人物有:庄子、卞壶、李勣、刘晏、黄巢、石星等,其中,最著名和最有文化研究价值的当属庄子了。 庄子名周,字子休,生于约公元前369年,卒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期宋国人,宋即今天的东明。庄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老子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被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唐天宝元年,玄宗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封其著作《庄子》为《南华真经》。 东明县是庄子生活、为吏、隐居、著书、授徒、濮水垂钓、向监洒侯借粮、仙逝葬身的地方。迄今为止,东明县已发掘出有关庄子文物、遗存、遗址等百余件(处),发现唐宋以来有关庄子的历史文献资料百余篇。 如何将这些丰富的地域历史文化融入到公园景观,体现在景观内涵上,是景观设计师面临的问题。 公园景观设计 1、项目背景 南华公园的位置在东明县丰东路和曙光路交接地带,是一块东西长1300米,西边长320米,占地300亩的呈三角形的空地。是东明县城的“东大门”,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由于位置和地型特殊,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近几年,随着当地经济的飞速法展,东明县政府决定,恢复自然生态,打造市区良好的城

关于城市历史景观的建议书(包括定义汇编)前言-亚太地区世界遗产

关于城市历史景观的建议书(包括定义汇编) 前言 大会 考虑到历史城区是我们共同的文化遗产最为丰富和多样的表现之一,是一代又一代的人所缔造的,是通过空间和时间来证明人类的努力和抱负的关键证据, 还考虑到城市遗产对人类来说是一种社会、文化和经济资产,其特征是接连出现的文化和现有文化所创造的价值在历史上的层层积淀以及传统和经验的累积,这些都体现在其多样性中, 又考虑到城市化正以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规模向其推进,并且正在全世界推动社会经济变革和发展,应在地方、国家、地区和国际各级对城市化加以控制,承认活的城市的动态性质, 但注意到常常失控的高速发展正在改变城区及其环境,这可能在世界范围内导致城市遗产的破碎和恶化,对社区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 因此,考虑到要支持对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就必须重视把历史城区的维护、管理及规划战略纳入地方发展进程和城市规划,例如,当代建筑和基础设施的发展,在这方面运用景观法有助于保持城市的特征。 考虑到可持续发展原则规定了保护现有资源、积极保护城市遗产以及城市遗产的可持续管理是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 忆及教科文组织关于历史区域保护问题的一系列准则性文件,包括各项公约、建议书和宪章1,所有这些文件仍然有效, 但注意到由于人口迁移过程、全球市场的自由化和分散化、大规模旅游、对遗产的市场开发以及气候变化,条件已经发生了变化,城市承受着发展的压力和挑战,这些压力和挑战在1976 年通过关于历史区域的教科文组织前一项建议书(《关于保护历史或传统建筑群及其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的建议书》)时并不存在,还注意到通过地方倡议和国际会议2 的联合行动,文化和遗产的概念以及其管理

西安历史文化遗迹保护与城市景观设计

西安历史文化遗迹保护与城市景观设计 1前言 城市文化景观是世界遗产委员会在1992提出的一个概念,并被正式列入到世界遗产当中。城市景观主要的侧重点是:地域、历史、文化以及具有特色的城市改造和再现。随着经济时代的快速发展,城市无论是内在的精神文化还是外在的街道建筑,也都在悄然发生变化,然而在我国拥有深远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历史的文化遗迹却在某些时候成为了城市设计的最大阻碍,因此,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和城市的改建成为了我国城市设计研究课题当中的城市建造和改建主要问题。这自然也是历史古都西安所在面临的问题,这座独具特色的自身发展历史,城市的设计是主要部分,但是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更是重中之重,所以本文将如何在城市设计当中维护历史文化遗迹,又如何在文化历史遗迹当中发展城市设计等问题作为主要探究对象。 2对西安历史文化景观和遗迹的探究 文化是一个城市区别与另一个城市的独有的特色文明,其一般包括:艺术作品,风俗传统,学术思想,工艺技术,文学著作等人类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是一个城市对于文明的记忆,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内涵的城市景观的表现,是城市景观以建筑的形式对历史的传承,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中许多的历史文化已经慢慢消逝了,许多历史遗迹需要修复还原,例如:西安的城墙是我国至今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城墙,在明代具有军事防御性质,经过西安改造和开发,成为了西安城市官的代表性建筑,还有小雁塔,寒窑遗址公园,大明宫等一些经过原地遗迹修建的休闲娱乐场所和主题公园都成为了西安城的独特历史文化景观,可以看出在西安的城市设计和改造中,不仅需要继承更需要被保护,只有通过修复城市的历史文化遗迹,运用现代的景观建筑观念来设计,以景观讲述历史表示场景,才能够让前来参观的人对城市的文化传承有很深入的了解,了解不一样的历史故事和文化。 3西安历史文化背景及现状 历史文化是一个城市风貌的形象,是一个城市提搞精神品质的最佳辅助,西安是一个具有丰厚历史文化底蕴、遗迹颇多的城市,身为十三朝古都,历经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历史性城镇景观的建议书》在亚太地区的实施(Ron VAN OERS & 周俭 撰)

■ Introduction In 2003 the World Heritage Com-mittee rang the alarm bells as the number of conflicts arising from urban development projects being executed in historic cities inscribed onto UNESCO’s World Heritage List was increasing significantly. It experienced how in practically all parts of the world, both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local governments were struggling to adhere to the principles of urban conservation as put down in international Charters and Conventions, while aiming to secure the necessary investments for urban regeneration and city develop-ment. Recognizing that this dilemma involved all historic cities, not only those of World Heritage status, the World Heritage Committee relegat-ed this issue to UNESCO so that it could muster the broadest possible international support towards finding a solution fit for all cities of heri-tage-value. Starting in 2005 and lasting for 6 years, UNESCO facilitated and coor-dinated the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 (HUL) initiative, a policy process to review and update existing 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for heritage conser-vation. This process was successfully concluded with the adoption of the new UNESCO Recommendation on the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 by UNESCO’s General Conference on 10 November 2011, a ‘soft-law’ to be implemented by individual Member States on a voluntary basis. The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 is an updated heritage management ap-proach based on the recogni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a layering of values present in any historic city and the need to integrate the different disci-plines for the analysis and planning of the urban conservation process, in order not to separate it from the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ntemporary city – in other words, the HUL approach seeks to reconnect historic quarters with the new city, urban conservation with the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the different cultural traditions and socio-economic dynamics that are present in any contemporary city. The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 is an approach to identify city value as a continuum in space upon continuity of time. HUL, therefore, can be both a perspective and a value orientation, as well as a formation mechanism of space. It can be used in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 range of tech-nical methods and diverse managerial systems, which can be applied to the management of various space ranges, including but not limit to historic districts, historic blocks, historic cit-ies and centers, and all other space management regarding evolution of city. UNESCO’s General Conference in 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历史性城镇景观的建议书》在亚太地区的实施 Implementation of the 2011 UNESCO Recommendation on the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 in Asia and the Pacific 作者/ Ron VAN OERS1 周俭2 Written by Ron VAN OERS ① and ZHOU Jian ② ■ 简介 随着世界遗产城市纷纷开展各自的城市开发 项目,一系列与保护相关的矛盾和冲突也呈上升 趋势。2003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就此敲响了警钟。 几乎全球范围内,无论是发达还是发展中国家和 地区的地方政府都面临一个两难的局面:一方面 他们必须坚持国际章程和公约的原则要求,实施 城市保护;另一方面还要为城市更新和发展争取 必要的投资。在意识到所有历史城镇,而不仅仅 是那些拥有世界遗产地位的历史城镇,都面临这 样的问题后,世界遗产委员会将此议题提交至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寻求最广泛的国际支持,希 冀找到一种适用于所有具有遗产价值的城镇的解 决方法。 自2005年起及此后的六年时间,在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和协调下,历史性城镇景观 (HUL)项目行动启动,这是一个对现有遗产保 护国际导则进行审议和更新的政策化过程。2011 年11月10日,《关于历史性城镇景观的建议书》 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为这一过程画上 了圆满的句号。《建议书》也成为各成员国在自 愿基础上实施的“软性法律”。 历史性城镇景观(HUL)是一种更新后的遗 产管理方法,其出发点是承认并确认任何历史城 镇都具有层级积淀的价值,并需要结合不同学科 对城镇保护过程进行分析和规划,从而在现代城 市的规划和发展过程中避免这些价值被分离。换 言之,HUL方法寻求的是在所有的当代城市中, 历史街区和新城、城市保护和城市发展,以及不 同文化传统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联系的重新构建。 HUL是一种对城市空间从时间连续性的角 度对空间连续性的价值甄别,其背后的形成机制 是HUL方法的关键所在。它既是一种识别角度, 也是一种价值观,同时又是一种空间形成的机制。 它可以用来建构一系列的技术方法和多样化的管 理机制,其应用的空间范围包含但不限于历史街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副主任 2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主任 ①. Ph.D., Vice Director of WHITRAP Shanghai ②.Professor,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Tongji University; Director of WHITRAP Shanghai 图1:随着中国的大兴土木,我们该如何确保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城市几千年来的特色和形象得到保留而不被破坏? Figure 1: With the current building boom in China, how can we guarantee that the particular character and identity of Chi-nese cities, which have been built up over centuries, is retained and not destroyed in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 R. van Oers/WHITRAP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