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岑参

岑参

岑参
岑参

岑参《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赏析

录诗如下:

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吹之一曲犹未了,愁杀楼兰征戍儿。

凉秋八月萧关道,北风吹断天山草。昆仑山南月欲斜,胡人向月吹胡笳。

胡笳怨兮将送君,秦山遥望陇山云。边城夜夜多愁梦,向月胡笳谁喜闻。

唐玄宗天宝七载(公元748年),岑参三十二岁。在长安任右内率府兵曹参军。是年好友颜真卿使赴河陇,岑参有诗送之,即《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但,作为送别之诗,却全看不见友情相叙,听不见离别赠言,弃一般送别之俗套,揽西域胡茄之悲音。诗人从一个全方位之空间切入,以音、画等想象中情形,立体地设置一个空间背景,并借此抒发朋友间惜别之情,读来悲愁交错、隐隐激情。

诗人作《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时,其本人还没有去过西域边塞,直到第二年(公元749年)冬,才赴安西。尚未去过西域,仅仅依靠想象来写边塞,还要写送别,还要出新

意,这种诗歌背景之把握实在需要些技巧。我们就把这首诗歌拆碎,看看岑参所用之元素都是哪些,各元素之间又有何关联。

再次阅读诗歌。读后知诗歌有十二句,首四句,闻胡人吹笳,愁杀边塞,透其声悲;再四句,叙秋凉时节,风吹草折,向月吹笳;尾四句,记秦山遥望,胡笳多怨,边城多愁。全诗读之有悲有愁,似无思念,实际却处处思念,诗人把一腔思念都融化拆解于诗歌之中。全诗主要元素有三:胡笳;地名;月亮。正是此三元素互相依赖,互为作用,方构成了诗歌之立体骨架。

先说胡笳:秋凉八月,胡笳声悲,紫髯绿眼胡人吹。此为西域情调。所谓胡笳,一种古老之管乐器,用芦苇或木制成。西汉时已流行西域匈奴等少数民族(案:北宋李昉等编篡类书《太平御览》,其“乐部”卷581有“晋《先蚕仪注》曰:‘车驾住,吹小菰,发大菰,即笳也。’又曰:‘胡笳,汉旧录有其曲,不记所出本末。笳者,胡人卷芦叶吹之以作乐也,故谓曰胡笳。’”之记载)。胡笳为三孔竖吹,其音幽暗悲凉,西汉李陵《答苏武书》有“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晨坐听之,不觉泪下”之描写。至于汉末蔡文姬之《胡笳十八

拍》就不用再说了。

再说地名:全诗除过题目《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之“河陇”为实际指向外,其余所列地名均为朦胧西域之想象,并非实指,但绝非杜撰,有虚实结合之功效。全部罗列如下:河陇:河西、陇右,河西,治所于凉州,今甘肃武威市;陇右,治所于鄯州,今青海乐都县。

楼兰:汉时西域国名,今新疆若羌县东北,罗布泊西,泛指西北边境。

萧关:古代通往西域要道上之重要关隘,今宁夏固原县东南。天山:横亘新疆中部之大山脉。

昆仑山:新疆与西藏之间,西接帕米尔高原,东延入青海境内。

秦山:秦岭。亦即终南山。

陇山:又名陇坻、陇阪,今陜西陇县西北。

最后月亮:昆仑山南月欲斜,胡人向月吹胡笳。西域之荒凉冷漠,仅胡笳悲音似乎不足以宣泄,只有夜深月沉时分之向月悲音,才为情感最激烈之时刻,月亮联系着所有之地名(包括诗人所在之秦山与朋友所赴之河陇)、所有之胡笳、所有之情感,是为最佳纽带。月色冷漠,胡笳悲音,西域愁梦,三位一体,这样一来,整个诗歌便立体化地将诗人岑参与朋

友、大书法家颜真卿紧密地搁置在了同一个环境之中,无论相距多远,望月听音,寄情于悲壮,表现力非凡。

浅谈岑参的诗歌特色

浅谈岑参的诗歌特色 岑参诗歌 的题材涉及到述志、 赠答、 山水、 行旅各方面, 而以边塞诗写得最出色, “雄 奇瑰丽”是其突出特点。岑参两度出塞,写了七十多首边塞诗,在盛唐时代,他 写的边塞诗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 在他笔下, 在大唐帝国的伟大力量面前任何敌人都不能成为真正的对手, 所 以他并不需要写士兵们的出色奋斗和艰苦牺牲, 他要写的是横在战士们面前的另 一种伟大的力量,那就是严酷的自然。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雪夜风 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 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 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景。 如没有积极进取精 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是很难产生这种感觉的,只有盛唐诗 人,才能有此开朗胸襟和此种艺术感受。 岑参以好奇的热情和瑰丽的色彩表现塞外之景。 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 配下, 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 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 生动地表现出来, 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 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 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雄奇瑰丽”是其突出特点,生动夸张、慷慨激昂、奇峻壮阔、气势磅礴、 想象丰富、语言变化自如。 他的诗歌中有关边塞风习的描写,也很引人注目。这里军营生活的环境是: “雨拂毡墙湿,风摇毳幕膻”(《首秋轮台》);将军幕府中的奢华生活的陈设 是:“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铛乱点野驼酥” (《玉门关盖将军歌》);这里的歌舞宴会的情景是:“琵琶长笛齐相和,羌儿 胡雏齐唱歌, 浑炙犁牛烹野驼, 交河美酒金叵罗” ( 《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 ) , “曼脸娇娥纤复浓, 轻罗金缕花葱茏。 回裙转袖若飞雪, 左延右延生旋风” ( 《田 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延歌》)。这些都是习于中原生活的岑参眼中的新鲜事物。 更值得注意的是他诗中还反映了各族人之间互相来往,共同娱乐的动人情景: “军中置酒夜挝鼓, 锦筵红烛月未午。 花门将军善胡歌, 叶河蕃王能汉语” ( 《与 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将军 纵博场场胜,赌得单于貂鼠袍”(《赵将军歌》)。岑参也写过一些在边塞怀土 思亲的诗歌,如为后人传诵的《逢入京使》:事情很平凡,而情意却很深厚。但 是, 他的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一诗: 更表现了他把国事放在首位的动人心情。 安史乱后,他虽然也在《行军二首》等个别诗篇中,发出了一些伤时悯乱的

岑参《乐府杂曲。鼓吹曲辞。凯歌六首》诗词鉴赏

乐府杂曲。鼓吹曲辞。凯歌六首 唐代:岑参 汉将承恩西破戎,捷书先奏未央宫。 天子预开麟阁待,只今谁数贰师功。 官军西出过楼兰,营幕傍临月窟寒。 蒲海晓霜凝马尾,葱山夜雪扑旌竿。 鸣笳叠鼓拥回军,破国平蕃昔未闻。 丈夫鹊印摇边月,大将龙旗掣海云。 日落辕门鼓角鸣,千群面缚出蕃城。 洗兵鱼海云迎阵,秣马龙堆月照营。 蕃军遥见汉家营,满谷连山遍哭声。 万箭千刀一夜杀,平明*浸空城。 暮雨旌旗湿未干,胡烟白草日光寒。 昨夜将军连晓战,蕃军只见马空鞍。 鉴赏 这组诗由六首七言绝句组成,是岑参在封常清幕府供职时为封所作的颂歌之一。“封大夫”即封常清,他瘦瘠跛足,入伍后凭借谋略战功,迅速升迁,曾任安西四镇节度使摄御史大夫兼北庭都护、伊西节度使、瀚海军使,公元754年(天宝十三年)冬,他率军大破播仙,此诗所记就是破播仙之战。《破播仙凯歌》前四首写凯旋,后两首则追叙战斗情形。“蕃军遥见汉家营”一首个性特色,是边塞诗中少有的慓悍之作。 从“蕃军遥见汉家营”及组诗其二的“营幕傍临月窟寒”,可以看出战前呈两军对垒的形势。从组诗末首的“暮雨旌旗湿未干”,则可知战事告捷有赖雨夜偷袭的成功。“满谷连山遍哭声”则是夜袭时的实况:蕃兵从睡梦中惊起,已是杀声震天,战场一片哭声。但诗人没有完全按实况的顺序安排,而是将这遍地哭声安排在对垒句后,这就产生了一种先夺其志(斗志)的效果。而夺志比夺帅,更是兵家之大忌。唐军决胜,已唾手可得了。 “万箭千刀一夜杀,平明*浸空城”二句采用放笔直干的写法,展现夜袭的激烈战斗场面,字里行间充满刀光剑影。“万箭千刀一夜杀”,句中连用万、千、一三个数目字,深刻地描写了战争的激烈和厮杀的残酷无情。“一夜”可见战斗持续时间长是一场恶战;但就整个战役而言又可谓速决,最后,是一个令人发怵的诗句:“平明*浸空城。”表现战血和雨水相渗和,红成一片。但在“一夜杀”三字后,推出“*浸空城”的“镜头”,就产生了一种怵目惊心的感觉。在前句杀声哭声震天的描写后,出现这个*画面,又产生了死一般沉寂的效果。 “暮雨旌旗湿未干”一首在写法上,较接近盛唐人普遍的时代风貌。它采取了“正面不写写旁面”的办法,通过战斗结束后的天明时分,战场上失主的胡人战马“空鞍”,来暗示战斗的激烈,显得含蓄蕴藉。“暮雨旌旗湿未干”与“平明*浸空城”,都以“湿”的场面,显示出战事刚刚结束,杀气尚未全消。

诗词鉴赏课程总结

华北科技学院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公共选修课 课程总结 姓名:徐婷超考核成绩: 选修课程:诗词鉴赏任课教师:张晓东 所在系部:管理专业班级:会计B102 评语: 诗词鉴赏课程总结 ----中国现代文学电视作品中的古代诗词一、电视剧《卧薪尝胆》插曲: 小雅·南有嘉鱼----诗经 南有嘉鱼,烝(zhēng)然罩罩。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乐。 南有嘉鱼,烝然汕汕。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衎(kàn)。 南有樛(jīu)木,甘瓠(hù)累之。君子有酒,嘉宾式燕绥之。 翩翩者鵻(zhuī),烝然来思。君子有酒,嘉宾式燕又思。 全诗四章,每章四句。前两章均以游鱼起兴,用鱼、水象征宾主之间融洽的关系,宛转地表达出主人的深情厚意,使全诗处于和睦、融洽欢愉的气氛中。两章的开首两句用重章叠唱反覆咏叹,是运用了重复的修辞手法,以加强这一氛围的形成。“南有嘉鱼,烝然罩罩”、“南有嘉鱼,烝然汕汕”,表现了鱼儿在水中轻轻摆动鳍尾,往来翕忽,怡然自得的场景。读者仿佛看见四面八方的宾客们聚集在厅堂,大排筵宴,席间觥筹交错,笑语盈盈。鱼乐,人亦乐,二者交相感应,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一虚一实,宴饮时的欢乐场面与主宾绸缪之情顿现。短短数句,婉曲含蓄,意在言外,回味无穷。

若仅用一种事物来形容此诗表现的宾主无间的感情,读起来不免单调,也不厚重。故诗人在浓浓的酒香中,笔锋一扬,将读者的视线从水中引向陆地,为读者描绘了另一场景:枝叶扶疏的树木上缠绕着青青的葫芦藤,藤上缀满了大大小小的葫芦,风过处,宛如无数只铃铎在颤动。这里的树木象征着主人高贵的地位,端庄的气度;藤蔓紧紧缠绕着高大的树木,颇似亲朋挚友久别重逢后亲密无间、难舍难分的情态。对此良辰美景,又有琼浆佳肴,不能不使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第四章作者用了“推镜头”的手法,缓缓地将一群翩飞的鹁鸠送入读者的眼帘,也把读者从神游的境界拉回酒席。佳宾在祥和欢乐的气氛中酒兴愈浓,情致愈高,你斟我饮言笑晏晏。望着那群鹁鸠,听着咕咕的鸣叫声,也许有的客人已开始商量打猎的事情了。这就隐含着宴饮后的射礼。用笔曲折,别具匠心,情寓景中,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宾主之间和乐美好的感情。 诗是从水、陆、空三个角度来描绘宾客们初饮、宴中、酣饮时的形态。起初是营造气氛,随着酒筵的渐进,酒兴渐浓,宾客也渐趋热情奔放,人们的视线也随之渐高。在写作手法上,诗人运用了兴中有比,赋比结合的手法。在章法、句式上,不仅采用重章叠唱的手法,而且在每章诗最末一句添了两个虚词,延长了诗句,便于歌者深情缓唱、抒发感情,同时也使诗看起来不呆板,显得余味不绝。 因为在《卧薪尝胆》剧中是越国人演唱,所以特地用浙江方言中的绍兴话演绎,让人想起那时候的吴越方言,颇有一番风情。吴音软语,分外动听。 通过电视剧,我们可以看到当时陈道明饰演的勾践宴客时的那派

高适_岑参边塞诗风格辨异_庞维跃

第31卷第4期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Vol.31No.42010年7月Journal of K ashgar Teachers College J ul.2010 高适、岑参边塞诗风格辨异 Ξ 庞维跃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传媒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2) 摘 要:高适、岑参是盛唐边塞诗派的杰出代表,两人历来并称。他们生活的年代大致相同,都有多次出塞的经历,并且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高适、岑参边塞诗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气魄宏伟,激情澎湃,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感情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具有—种震撼人心的强大力量,形成了悲壮雄放的风格特征。但高、岑二人气质秉赋迥异,青少年时期教养、经历与生活道路各不相同,因此诗的风格也各自具有鲜明的特色。对此从四个方面对高适、岑参诗的风格差异做一辨析。关键词:边塞诗;风格;辨异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432X (2010)0420073204 高适、岑参是盛唐边塞诗派的杰出代表,两人 历来并称。他们生活的年代大致相同,都有多次出塞的经历,给后人留下的边塞之作数量可观,成就突出。胡应麟说高适、岑参等人是“本子昂之古雅, 而加以气骨者也”[1] 。这话虽是就他们的五言古诗而发,但用来作高适、岑参边塞诗的评语也有一定道理。陈子昂反对齐梁绮靡诗风,号召重视“兴寄”“风骨”的优良传统,他的边塞诗初步突破了泛拟古题的传统风气,而赋予作品以深刻的现实内容,慷慨沉痛,格调高峻。这对高、岑边塞诗的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高适、岑参是正沿着初唐诗人———从虞世南一直到陈子昂等开创的道路,加上他们自身的“出塞的时间最长,边塞生活的体验最为丰富 和充实”[2] 的切身体验和感受,把边塞诗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全盛阶段。 高适、岑参边塞诗带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气魄宏伟,激情澎湃,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感情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具有—种震撼人心的强大力量。其中有的偏重写边塞风光、战斗场面,显得雄放;有的偏重写边地艰苦、征戍离愁,显得悲凉,总体上形成了悲壮雄放的风格特征。钟惺说“高岑心手如出一 人”[3],这话未免太片面。他只看到了二人诗作相同的一面,而没有看到相异的一面。王士礻真针锋 相对地反驳说:“高岑迥不相似。”[4] 虽矫枉过正,走向另一极端,但他看出了高适、岑参二人有相异之处,是值得赞赏的。确实,高、岑二人气质秉赋迥 异,青少年时期教养与生活道路各不相同,因此诗 的风格也各自具有鲜明的特色。本文试从四个方面就高适、岑参诗的风格差异做一辨析。 一、高诗悲,岑诗壮 高诗悲,岑诗壮,这是二人诗歌风格的第一点 不同。严羽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5] 高木秉说:“开元、天宝间,则有……高适、岑参之悲 壮。”[6]胡应麟也说:“高、岑悲壮为宗。”[1] 本来“悲壮”是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共同特征,但是,我们细品二人诗作,不难发现他们同中有异:高诗偏于“悲”,而岑诗偏于“壮”。高适有“万里不惜死,一朝 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塞下曲》)①的雄心壮志,他嘲笑死啃经书的儒生:“大笑向文 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同上)给别人送行时,他也鼓励说:“离魂莫惆怅,看取 宝刀雄。”(《 送李侍御赴安西》)这些诗都洋溢着慷慨激昂的情调,有着“壮”的一面。可是,他于开元十九年第一次北上蓟门时,还是一个耕钓为生的布衣,天宝九载第二次出塞,也只是以封丘尉的身份送兵前往。两次出塞,都不是从军,不能实现他杀敌立功的宏大抱负。加上他在边塞看到了边防士卒不畏牺牲,艰辛苦战,却由于将帅骄惰无能,终难使边境得到安定,深深地为国家感到担忧。因此,他常常象陈子昂那样,“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他的作品就更多地带有“悲”的色彩。首先,他悲壮志未酬。第一次出塞归来,他写道:“谁怜不得 Ξ①本文所引高适诗均据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12月版。 收稿日期:2010201221 作者简介:庞维跃(19652),男,乌鲁木齐职业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学、中国文化研究。

岑参的“参”为什么读cān,而不是shēn呢-

岑参的“参”为什么读cān,而不是shēn 呢? 引导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很多人都听过,也知道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但是,对于岑参的名字,很多人却会读错,有的人读cān,有的人读 shēn呢,后来经研究表明,岑参的“参”应该读cān,可是,这是为什么呢?问题:岑参是读cén cān?还是cén shēn呢? 答案:岑参读“cén cān” 是不是很多人发现自己其实一直都读错了呢?岑参要是知道后世人把他读成人参的参,不知道会不会从地下跳起来哭/(ㄒo ㄒ)/~~ 为什么读cén cān,而不是cén shēn呢?下面请听小编一一道来。 曾子即曾参,生于公元前505年,卒于公元前436年,春秋鲁国人,孔子学生。据宋代邓名世的《古今姓氏书辨证》,太子巫居鲁国南武城(即今山东费县)“巫生夭,为季氏宰;夭生阜,为叔孙氏家臣;阜生点,字晰;点生参,字子舆;参生元,申”。 《孔子家语》卷九: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志存孝道,故孔子因之以作孝经。参后母之无恩,而供养不衰。及其妻不贤,因出之终身不取妻。 曾参父子同为孔子学生,而曾参学问见长于其父。孔子的“弟子三千”中有其父,而“贤人七十二”中却以曾参为首。曾参除学问外,尤以仁孝著称。《论语》中的“吾日三省吾身”就是曾参首先提出,而为孔子采纳的修身养性方法。据传《大学》的作者就是曾参,曾参也是《孝经》的作者,有人说曾参实为孔孟学说的承上启下者,所以世人尊其为“宗圣”,称为“曾子”。 曾参的“参”的读音究竟是shen,还是 can? 我就此事,问过我的祖辈,他们念过私塾,听他们的老师口耳传授——都说读“shen”。就习惯而言,曾参之“参”是念作shen的。清初学者车万育(1632-1705,湖南邵阳县人,康熙三年进士,授户部给事中,后升掌印)著《声律启蒙》是私塾教科书,也是旧时习诗作对的入门书。《声律启蒙》的“十二侵”——眉对目,口对心。锦瑟对瑶琴。晓耕对寒钓,晚笛对秋砧。

古诗词鉴赏公开课教案

古诗词鉴赏公开课教案 【《考试说明》要求】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教学设想】 1、在理解诗歌字词句的基础上,进一步鉴赏诗歌中的形象,表达技巧,以及思想内容。 2、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教师适当介绍一些鉴赏诗歌的常识,然后结合具体例子强化训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篇鉴赏古代诗歌考点阐释: 一、考点解析: 我们通常所说的古诗鉴赏,据《考试说明》规定,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赏;二是评价。鉴赏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鉴赏其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鉴赏其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3、鉴赏其表达技巧(赏析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修辞技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那么评价的又是什么呢?是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从2002年高考起,诗歌鉴赏题由客观题变为主观题,即由原来的判断选择变为语言表达。 二、学生情况分析: 为了既能体现命题者在《考试说明》中所提出的“初步鉴赏”的要求,又能在题目的区分度上达到理想状态,高考所选择的诗歌材料应会比较浅显,学生能初步读懂。经过我们平时的训练,大多数同学对诗歌主观题的命题形式基本了解,但在真正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把相关的表达技巧与具体的诗句联系分析,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试题难度不大,按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备考训练,应该是不难解答的,但事实却不然,在阅卷中我们发现,仍然有为数不少的同学作答失误。失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高岑边塞诗异同比较

高适岑参诗歌异同比较 随着大唐帝国日益强盛,疆域也随之不断扩大,边塞诗成为诗人创作的重要领域。尽管先秦时期就有边塞诗《诗经·出车》,但我们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兴盛,唐代则步入黄金发展时代。由于高适和岑参二人都曾投身戎幕,从军边疆,所以深刻的边塞生活体验促使他们两人在这方面成就最高。然后处于同一个流派之下的他们又有各自的特色,以下就分析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异同点。 一﹑高适与岑参诗歌的共同点如下。 (一)格调悲壮。宋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提到:“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1明胡应麟在其《诗薮》直袭严说:“高岑悲壮为宗”,“唐初承袭梁﹑隋,陈子昂独开古雅之源。……盛唐继起,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孟云卿,本子昂之古雅,而加以气骨者也。”2高岑的诗歌之所以悲壮,与他们的人生经历有关,即“知人论世”。首先,尽管出身于官僚家庭,他们却不得不面临家道中落的事实,因此两人均早岁孤贫。其次,二者都志存高远,却仕途坎坷。高适年轻时“喜言王霸大略”3,晚年则“以安危为己任”4,可见理想与现实总是有落差;岑参几度出塞,仅任微官,政治上失意,晚年消沉。再次,他们都立志建功,投身戎幕,有军旅生活的体验。例如高适最杰出的代表作《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通过腐化的将帅对比,思妇的愤怨,战场惨状,表现了战士英勇气概并构成一曲悲壮挽歌。与此同时,岑参《胡歌》一诗中写道:“关西老将能苦战,七十行兵仍未休。”作者在赞美“关西老将”的同时,我们也能感觉到古代七十老翁本该颐养天年,然而他却征战沙场,是多么惊心动魄与悲壮! (二)慷慨激昂。盛唐时期,国家昌盛繁荣的同时各种社会矛盾也在急剧凸显。其中高适年轻时求仕不遇,漫游燕赵无果,接着在梁宋过了十几年的流浪漂泊的生活,但是这并未让他从此一蹶不振,依旧满怀壮志。高适《塞上》:“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倚剑欲谁语,关阿空郁纡!”从这两句诗可以看出高适心有所感而激扬奋发并努力构思经营天下的谋略,可是这些都无人理睬,陈铁民在其《高适岑参诗选评》中说:“在失志的悲慨中寓有壮激之气。”5大唐盛世特有的时代之风赋予诗人慷慨高昂之气。岑参《北庭贻宗学士道别》:“军有贤主将,何谓泣穷途?时来整六翮,一举凌苍穹。”本诗反映了从戎入幕道路之不平坦,而节选的几句则能看出诗人勉励自己:待到良机,定会有一番作为。 (三)时代背景相同。高适(702?~765)与岑参(715~770)主要活动于盛唐时期,此时战争频繁,疆域扩大,社会矛盾也开始加剧。何兴楚:“高适、岑参驰骋诗坛恰在玄宗开元十一年( 723)至代宗大历四年( 769)之间, 正是盛唐由极至而衰的时期, 他们创作的生命期、感悟生活的视焦点、情怀的主导面等等, 的确有很多相似之处。”6以至于他们在同一个时代,都写下关于渴望建功立业,壮志难酬,思乡思妇,穷兵黩武,歌功颂德等边塞名作。由于涉及作品繁多,此处不一一列举。 (四)继承“汉魏风骨”与六朝近体诗的特点。在接受文学遗产方面,他们继承了“汉魏风骨”,同时也吸收了六朝以来诗歌发展所取得积极成果,以达到“声律风骨”。“汉魏风骨”出自陈子昂《修竹篇序》,他推崇的是汉魏时期的理想境界,是指汉魏文学中刚健有力﹑积极进取的壮美风格。六朝以来近体诗句数与押韵固定,讲究平仄对仗。高适《燕歌行》“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表现了战士英勇杀敌的气概。岑参《轮台歌奉送峰大夫出师西征》“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不仅能看出格调高昂,气势雄壮,而且押韵,对仗工整。 (五)擅作七言歌行或七绝。《高适岑参诗选》中说:“高﹑岑七言歌行的成就最高。”7例如高适的七绝《营州歌》,七言歌行《燕歌行》,岑参的七绝《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岑参作品专练

岑参作品专练 终南东溪中作 岑参 溪水碧于草,潺潺花底流。 沙平堪濯足,石浅不胜舟。 洗药朝与暮,钓鱼春复秋。 兴来从所适,还欲向沧洲[注]。 [注]沧洲:业处用“沧洲”典故代指归隐。《全唐诗典故辞典):“‘沧洲'原指水边,由于隐者往往中意于彼,后因以‘沧洲’代指隐士的居处,井常用以表现归隐之思。”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景色优美如画,溪水清碧胜过绿草,从烂漫的山花下面潺潺流淌而过。 B.颔联承上,续写水中沙平能够洗足,溪水清浅无法行船流露出怜爱之情。 C.颈联叙事.朝朝暮暮清洗药材,年复一年溪边钓鱼,重复中不乏单调之意。 D.本诗语言不事雕琢,纯用白描手法,风格清丽俊逸,诗意盎然,耐人寻味。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1.C (“重复中不乏单调之意”不对。联系全诗,可知诗人对这种生活是热爱的,没有厌倦之意,也不觉得这样的日子单调,更多的是对这种生活的满足和惬意。而且,将诗中的“朝与暮”“春复秋”理解为“朝朝暮暮”“年复一年”也不够妥帖。) 2.①尾联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3分)。②诗人欣赏终南东溪景色,认为兴致来时,当随意而往,更希望弃官不做,长期隐居于此。诗人借用“沧洲”典故,真切地表现自己的归隐之思(3分)。(诗的五六句是说:每天早晚来回可清洗采来的药材,每年春秋往复能静心去钓鱼。古时隐士往往修心修身,追求长生,所以服食药饵;又追求宁静,往往垂钓。这两句渲染平居的惬意和闲暇。七八句转向议论,借用“沧州”典故,表明自己的兴趣向来听从自己所向往的,依然希望能在这溪水边风景如画的地方隐居。从这里可以看出,隐居就是为了远离红尘,求得宽心舒适,称心合意。) 经火山① 岑参 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 赤焰烧虏云②,炎氛蒸塞空。

岑参赏析诗歌赏析

岑参赏析诗歌赏析 本文是关于岑参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中国古诗内容繁多,诗人各有千秋,每个诗人人都有自己的风格,现在我们通过了解诗人,分析他们的诗。这样可一举两得,既可以了解诗人的情况,又可以同时学会诗的分析。本文主要介绍的是边塞诗人岑参。岑参(约715—770)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两度出塞,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的基调。他既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功,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题材和艺术境界。 岑诗的主要思想倾向是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乐观精神;艺术上气势雄伟,想象丰富,夸张大胆,色彩绚丽,造意新奇,风格峭拔。他擅长以七言歌行描绘壮丽多姿的边塞风光,抒发豪放奔腾的感情,歌颂边防将士的战斗精神。 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背景: 天宝八年(七四九年),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诗人在赴任途中,遇到入京的人,请他给自已家里带个口信,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深

深的思乡之情。 大意: 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主题: 表达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赏析: 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意思了。“龙钟”在这里是淋漓沾湿的意思。“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 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高适和岑参比较

高适和岑参边塞诗的比较 高适和岑参两个人都是著名的边塞诗人,都曾投身战场。不可避免的,他们的诗歌有其相似之处。 (1)他们的诗歌题材都比较广阔:都在诗中抒发了自己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边地生活十分艰辛,战争十分惨烈,士兵们都很思乡。他们也都描述了边塞的风俗风光,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 (2)场面比较宏大:多描写壮丽景色。 (3)感情基调比较昂扬:气势很强,比较上进。 杜甫说:“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严羽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沧浪诗话》)辛文房说:“参……诗调尤高,……与高适风骨颇同,读之令人慷慨怀感。”(《唐才子传》)胡应麟说:“高岑悲壮为宗,王孟闲淡自得。”(《诗薮》)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诗风相近,都以“风骨”著称,他们都曾厕身戎幕,擅长以古诗尤其是七古的形式来写边塞题材,而且诗中充溢着感激不平之气。 元人陈绎曾说“高适诗尚实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似乎是就他们的诗作整体而论但是用这个来评论高、岑的边塞诗就显得太片面了。因为高适的边塞诗不是战争论岑参的边塞诗也不是风景描写而是充满昂扬斗志、战斗激情的慷慨之歌。情仍是他们边塞诗的灵魂。正是因为他们通过对眼前的事物的观察,从而产生诗情然后以不同的方式抒发出来这才显出了各自的独特的韵味。 高适、岑参边塞诗虽有相同之处,但由于各自的家庭背景、人生经历不同,两人的诗歌同中有异,各有千秋,高适的边塞诗具有现实主义的风格,岑参的边塞诗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高适的诗苍凉悲壮,岑参的诗雄奇瑰丽。用南宋严羽《沧浪诗话》来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 就内容言,高适诗歌不如岑参诗歌丰富,而岑参诗歌则不及高适诗歌深刻。岑参的边塞诗成就最高的是在边塞风光、边塞生活的描写。“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入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十分生动形象的描绘出一幅边地雪景。充满着异域情调和浪漫色彩。高适的边塞诗则以思想深刻见称,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比岑参的诗更强烈。高适反映现实问题要超过岑参。他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超过同时许多诗人,应时而生的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杂糅,使其诗歌创作颇多感慨而不失高亢,深雄浑厚,有一种感慨悲壮的美。描写边塞风光,民域风情上,岑参超过高适。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诗人印象中的军旅生活、边塞风物、民域风情,全都变得神奇瑰丽起来,并热情地加以歌颂,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燕歌行》,诗中通过对比手法,写出了我军将士浴血奋战,保卫孤城的献身精神。更更可贵的是同情下层士兵,还通过对比,揭露将士之间苦乐悬殊的不平待遇,指出这是造成边战失利的重要原因,“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就难怪使士兵们“至今犹忆李将军”。这种前后呼应的描写,饱含了作者对视士兵如草芥的将军的强烈遣责。使诗的思想性更为深刻。 就风格言,高适诗歌雄壮中有悲凉,岑参诗歌则雄壮中见奇丽。高适将自己的个人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遗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岑参的诗歌中带有感性的色彩,讲究感觉印象,浪漫的想象,飘逸的描写,寓情于景。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就创作方法言,高适诗歌“尚质主理”,侧重描写现实,以现实主义为基调,而岑参诗歌则“尚巧主景”

唐代诗人岑参诗词赏析

唐代诗人岑参诗词赏析 (一)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赏析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 并且各有特点。 岑参的这首 五绝, 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 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 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 寻味的抒情佳作。 这首诗的原注说: “时未收长安。 ”唐天宝十四载 (755) 安禄山起兵叛乱, 次年长安被攻陷。至德二载(757)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九 月唐军收复长安, 诗可能是该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岑参是南阳人, 但久居长安, 故称长安为“故园”。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 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 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第二 句化用陶渊明 的典故。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 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这里 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 象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使人 不觉是用典,达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 语也。”(邢邵语)正因为此处巧用典故,所以能引起人们种种的联想和猜测: 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呢?这里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第三句开头一个“遥”字, 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 而更见思乡之 切。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 花。这样写,不仅以个别代表一般,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 鲜明,具体可感;而且这是由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是由上述陶渊明 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引出的联想, 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 仍贴题目中 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园”,可以说是切时切地,紧扣诗题。诗写到这里 为止,还显得比较平淡,然而这样写,却是为了逼出关键的最后一句。这句承接 前句,是一种想象之辞。本来,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 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
1 / 10

古诗词鉴赏复习课.docx

古诗词鉴赏复习课教案 二、诗词鉴赏考点要求 1、根据作品相关背景、理解诗歌内容,体悟作者情感和诗歌意境 2、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从遣词和修辞角度赏析语言,理解诗句含义 3、借助联想和想象揣摩诗歌意境,能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其意境或内涵 我省命题方向预测: 难度不大,大多是选用绝句、律诗、词中小令为材料,新诗不设题。 三、江西省中考诗词鉴赏题考点探究 ?2011 落日怅望 ?唐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9、这首诗是日落时分遥望家乡所作,请写出诗中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______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_________。(2分) ?10、试说说“千里”与“片时”的表达效果。(2分) ? ?(2010) 晚次乐乡县 ?陈子昂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如何此时恨。噭噭夜猿呜。 9.概括引发诗人思乡的事由。答案:异乡孤征 10.下面对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诗人以时间为线索架构全诗,从“日暮”开始,到夜色渐浓,至“夜”结束全诗。 ?B.颈联以“烟断”、“木平”逼真地写出了夜色的浓重。 ?C.尾联自问自答,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更D.此诗与诗人的《登幽州台歌》写法相同,添无尽乡思之愁。 ?粗犷、直抒胸臆。 (2009)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9、下列可以作为标题的一项(A )。(2分) A 晚春B初夏C晚秋D初冬 10、这首诗的语言特点?请分析。(2分)运用拟人手法,语言生动活泼有趣

岑参生平及作品简介

岑参生平及作品简介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 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 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 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有《岑参集》十卷,已佚。今有《岑嘉州集》七卷(或为八卷)行世。《全唐诗》编诗四卷。 岑参殁后30年,其子岑佐公收集遗文,请杜确编成《岑嘉州诗集》8卷,是为岑诗编集之始。到宋代,演变为8卷、7卷、10卷三种刊本。宋刊10卷本今不传。通行的《四部丛刊》影印7卷本,似由宋刊7卷本演变而来;而《全唐诗》4卷本,则似由宋刊8卷本演 变而来。今人陈铁民、侯忠义参校过多种版本,作《岑参集校注》。 边塞诗 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的作品,以边塞诗为主,自出塞以后,在安西、北庭的新天地里,在鞍马风尘的战斗生活里,他的诗境空前开扩了,爱好新奇事物的特点在他的创作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词的主要风格。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岑参边塞诗中杰出代表作之一。《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也是写唐军出征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可以说是和前两诗鼎足而三的杰作。 岑参还有不少描绘西北边塞奇异景色的诗篇。像《火山云歌送别》以及《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更充满奇情异采。 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的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他充

古诗作者介绍与诗歌赏析—岑参

古诗作者介绍与诗歌赏析—岑参 导读:古诗作者介绍与诗歌赏析—岑参 中国古诗内容繁多,诗人各有千秋,每个诗人人都有自己的风格,现在我们通过了解诗人,分析他们的诗。这样可一举两得,既可以了解诗人的情况,又可以同时学会诗的分析。本文主要介绍的是边塞诗人岑参。 岑参(约715—770)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两度出塞,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的基调。他既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功,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题材和艺术境界。 岑诗的主要思想倾向是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乐观精神;艺术上气势雄伟,想象丰富,夸张大胆,色彩绚丽,造意新奇,风格峭拔。他擅长以七言歌行描绘壮丽多姿的边塞风光,抒发豪放奔腾的感情,歌颂边防将士的战斗精神。 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背景: 天宝八年(七四九年),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诗人在赴任途中,遇到入京的人,请他给自已家里带个口信,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

大意: 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主题: 表达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赏析: 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意思了。“龙钟”在这里是淋漓沾湿的意思。“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 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古诗词欣赏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

《古诗词欣赏》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 为了充分挖掘本校资源,做好《古诗词欣赏》校本课程的开发、管理、实施工作,使校本课程开发显特色、出成果、争示范,特将方案制定如下: 一、课程开发的背景 我国是诗的国度,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源远流长。尤其历代名篇名作,不仅内涵丰富,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学习古诗词能造就和改变一个人的性格,能陶冶一个人的情操,能使人的志向、情操得到陶冶和升华。学习古诗词犹如在花的世界中徜徉,染其色、闻其香、尝其味,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净化自己的灵魂。 以“学生成长体验”为出发点,植根于学生阅读生活领域,借助古典诗歌这一载体,让学生认识人类文化的丰厚博大,让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多元优秀文化的营养,能够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让学生充分享受童年的多彩与快乐中得到和谐发展,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课程目标 总目标: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郁书香文化 具体目标: 1、让学生较为系统地接触、学习古典诗歌作品,从小广读博览,接受名家名篇的熏陶。在大量诵读、欣赏等综合实践活动中,积累大量语言文

字的精华,丰富孩子的文化素质,全面提高孩子的语文读写能力,形成语文学习宽厚的和开阔的知识视野。 2、造就有文化底蕴的教师。教师教育应该从读书开始。教师们沉下心跟学生一起读,去读古典诗歌,从中外经典著作中汲取营养。一方面能滋润自己的心田,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在实践中自觉培育具有高尚精神境界和文化素养的新人;另一方面,也能带动学生多读书。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使学生了解中国古典诗词发展的历史和文化渊源。 2、使学生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 3、使学生掌握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提供知识信息源,进行课堂教学、课后活动、练习评价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掌握技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 2、以“读”为核心,进行鉴赏教学。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法”,如诵读,美读,比读,议读,研读等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古典诗词的能力。 3、掌握正确的鉴赏诗歌的方法,学会鉴赏诗歌。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读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 2、让学生在“兴趣”中学,在“诵读”中品,在“练习”中悟,真正领悟到诗歌的无穷魅力。

岑参的文学成就

岑参的文学成就 代宗时, 岑参曾官嘉州刺史 (今四川乐山) , 世称“岑嘉州”。 大历五年 (770 年)卒于成都。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岑参的文学 成就,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浏览! 诗歌 文学 岑参殁后 30 年,其子岑佐公收集遗文,请杜确编成《岑嘉州诗集》8 卷, 是为岑诗编集之始。到宋代,演变为 8 卷、7 卷、10 卷三种刊本。宋刊 10 卷本 今不传。通行的《四部丛刊》影印 7 卷本,似由宋刊 7 卷本演变而来;而《全唐 诗 》4 卷本,则似由宋刊 8 卷本演变而来。今人陈铁民、侯忠义参校过多种版 本,作《岑参集校注》。 边塞诗 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的作品,以边塞诗为主,自出塞以后,在 安西、北庭的新天地里,在鞍马风尘的战斗生活里,他的诗境空前开扩了,爱好 新奇事物的特点在他的创作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 成为他 边塞诗词 的主要风格。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岑参边塞诗中杰出代表 作之一。《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也是写唐军出征的。《白雪歌送武判官 归京 》可以说是和前两诗鼎足而三的杰作。 岑参还有不少描绘西北边塞奇异景色的诗篇。像《火山云歌送别》以及《热 海行送崔侍御还京》更充满奇情异采。 当时西北边疆一带, 战事频繁, 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 两度出塞, 久佐戎幕, 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 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的冰天雪 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他充满激情地歌颂了边防将士的战斗精神,
1/6

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写了将士们勇往直前、转战沙场雪海的壮烈 场面。“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将士们奋不顾身,充满了忠勇爱 国的精神。又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诗人描绘将士们在风雪中紧张的 战前行军:“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岑参也揭 露了军营生活中苦乐不均的现象。他在《玉门关盖将军歌》中描写边疆大将的生 活是“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镗乱点野酡酥。 紫绂金章左右趋,问着即是苍头奴”。而另一方面,士卒的生活却是“战士常苦 饥, 糗粮不相继”。 岑参叙写了祖国西陲的壮丽山川等, 对千变万化的边疆景色, 给以生动夸张的艺术描绘,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 树万树梨花开”,写的是边塞风雪,却给人以春意无边的感觉。岑参的诗想象丰 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具有浪漫主义特色。爱国诗人 陆游 曾称赞说,“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渭南文集·跋岑嘉州诗 集》)。 天宝后期,唐帝国内政已极腐 败,但在安西边塞,兵力依然相当强大。岑 参天宝十三载写的 《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 一诗就曾经描写了当时唐 军的声威: “胡地苜蓿美, 轮台征马肥。 大夫讨匈奴, 前月西出师。 甲兵未得战, 降虏来如归。橐驼何连连,穹帐亦累累。阴山烽火灭,剑水羽书稀。”这种局面 一直保持到安史之乱发生。 岑参的边塞诗就是在这个形势下产生的。 因而成为边 塞诗派的代表。 山水诗 岑参的诗题材很广泛,除一般感叹身世、赠答朋友的诗外,他出塞以前曾写 了不少山水诗。诗风颇似谢兆、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象殷番《河岳英灵 集》所称道的“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暮秋山行》),“长风吹白茅, 野火烧枯桑”(《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等诗句 ,都是诗意造奇的例子。杜甫 也说“岑参兄弟皆好奇”(《美陂行》),所谓“好奇”,就是爱好新奇事 物。 风格转变 岑参早期诗歌多为写景、 抒怀及赠答之作。 山水诗风格清丽俊逸, 颇近何逊, 但语奇体峻,意境新奇;感伤不遇,嗟叹贫贱的忧愤情绪也较浓。如《感遇》、 《精卫》、《暮秋山行》、《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等。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 的诗境界空前开阔, 造意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发展, 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
2/6

古诗词鉴赏课教学的几点体会

古诗词鉴赏课教学的几点体会 新课程标准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这就强调了在古诗词教学中应重点熏陶感染,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而教师的适时点拨指导定能给学生的体验以有效的帮助。 一、抓诗眼,赏名句 一篇文质兼美传诵千古的古典诗词作品,饱含了作者的丰富感情和想象,凝练含蓄的语言一定浓缩了作者对语言千锤百炼的全部精华。所以就诗词语言本身而言,就有发掘不尽的矿藏。诗词的鉴赏首先从“抓诗眼,赏名句”入手,揭开诗词字面中包涵的艺术神韵。 1.抓诗眼。诗词中的诗眼,主要表现在思想感情上,指那些能明确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精神、内涵的中心词或主旨句。诗词是作者情绪高度浓缩的产物,丰富的感情一定会通过具体的词语表达出来,鉴赏一定要抓住最能表现作者情绪的词语,这就仿佛找到了打开作者诗词内涵的钥匙。如:“最爱湖东行不足”中的“爱”;“长烟落日孤城闭”中的“孤”;“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秋风萧瑟”中的“萧瑟”等词语就明确的表露出作者的情绪所托,能表现出作品主旨之所在。抓住了这些就自然抓住了作者的思想脉络。

2.赏名句。更多的表现在艺术形式上,那些千古传诵的名句是最精炼最传神最富有生机的绝唱,那是作者语言魅力的最佳张扬,“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僧敲月下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它们的细致品味咀嚼才能领悟到古诗词艺术神韵的真谛。 二、依分类,析内涵 古诗词根据题材的不同大略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因其主题的不同其鉴赏自然有不同的表现,只要有心就有别样的体悟。 1.写景咏物诗:内容上往往以某景象或物象为媒介,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来表现人的思想、精神、品格等。如:梅之于陆游;菊之于陶渊明;明月之于李白;山水田园之于谢陶、王孟。或诗境隽永优美;或风格恬静淡雅;或语言清丽洗练。 2.送别诗:设酒饯行、折柳相送,既有哀婉的离愁别恨又有温馨的安慰劝勉。送别类诗词更是中国古代诗词一道魅力独特的风景线。感情色彩上有两种表现:深情的依恋与不舍多表现为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真诚的劝慰与祝愿多表现为旷达刚健,乐观向上。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战争诗:以边塞、战争为题材,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内容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边地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