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1课 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

第11课 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

第11课   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
第11课   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

第11课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

一.基础知识梳理:

背景:

经过:

1.德意志的统一

结果:

评价:解决了民族统一问题、结束了封建割据、促进了德意志地区资本

主义的发展,但保留了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时间:

皇帝:国家元首,召集和解散议会,统帅军队、立法、司法内容:首相:政府首脑,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

议会:立法机关,权力较小,只有参与制定法律和预算的能

力。

2.德意志帝国宪法:实质:

特点

积极:以法律形式巩固统一;走上近代民主政治道路,资产阶

级开始与国家政治;促进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评价:局限:保留并强化了专制主义、军国主义传统

3.[思考题]

巩固练习:

1.马克思:德意志帝国是一个以议会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并按照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

(1)、为什么说“德意志是一个以议会粉饰门面”的国家?

(2)、据材料说明德意志帝国宪法的特点。

(3)、根据材料指出德意志帝国宪法的本质:

2.阅读教材69页的《阅读与思考》,想一想,德意志帝国的皇帝集中了哪些权力?

3. 概括地说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最大特点是

A.体现出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B.规定帝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C.议会只有参与制定法律和预算的权力D.首相只对皇帝负责民而不对议会负责

4、造成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这一特点(依据上题)的主要原因是

A.德国资本主义经济水平低B.德国通过王朝战争的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C.皇帝独断专横D.德国人民民主观念淡薄

5. 下列关于德意志帝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德意志资本主义的发展

B.其建立过程主要是通过王朝战争的方式完成的

C.建立了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未推动德意志历史的发展

D.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影响相当深远

6. 德意志帝国宪法与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最显著的区别是()

A.虚位君主为国家元首B.议会权利得到保障

C.皇帝、首相掌握国家最高权力D.内阁对议会负

7.《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但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是

①皇帝②首相③议会④军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 统一国家的巩固教案 华东师大版

第11课《统一国家的巩固》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了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有儒术”、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的史实。探讨这些措施所起的作用,能正确评价汉武帝。 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分析、比较的方法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进行比较,在学习过程中学会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知汉武帝是中国古代一位有着雄才伟略的政治家,知道儒家思想作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从何时开始的。 二、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了解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所采取的措施对汉武帝进行评价。 难点:对秦始皇与汉武帝加强中央措施进行比较,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做认同与评价。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都看过《大汉天子》这部电视剧,它是介绍中国古代哪个皇帝的历史事迹的? 学生:汉武帝。 教师:电视剧是从艺术的角度来刻画古代人物的,而我们这节课是要从历史的角度真实地再现汉武帝的雄才伟略。 学习新课: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师:汉武帝之所以能施展雄才伟略,是因为西汉初年的几位皇帝的统治为他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和有力的政治保证。

学生:通过观看录像,了解“刘邦建议”和“文景之治”的概况。 教师:汉武帝时,诸子百家各派学说仍旧活跃,思想领域不统一,不利于巩固中央集权。为能更好的施展雄才伟略,他召集各地学者,询问治国方法。 让学生阅读后思考回答:“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什么建议?” 学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师:投影介绍董仲舒的生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思考回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结论:思想上大一统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有利于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巩固,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的正统思想。但儒家思想独尊的局面,禁锢了人们的头脑,是文化专制的表现。 2.削弱封国势力 教师:出示西汉历史上有名的历史事件“七国之乱”和“金缕玉衣”资料,并介绍相关的内容。让学生思考“汉武帝之前”两汉的诸侯王势力发展的如何? 学生:势力膨胀,生活奢侈,对皇权构成威胁。 教师:出现这种情况后,汉武帝是如何做的?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什么是推恩令?”后请一位同学到黑板前用图示法,进行复述讲解。 学生思考:“推恩令”实质是要干什么?(削弱封国势力) 教师:这一法令与汉景帝时出现的“七国之乱”形成对比,而“推恩令”巧妙在哪里呢? 学生:不费一兵一卒,不损寸土,削弱了封国的势力。 3.强化监察制度 教师: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的另一个措施就是“强化监察制度”。 投影提问:(1)汉武帝加强监察制度的主要措施是什么?(设立司隶校尉和刺史,其目的加强中央集权) (2)他们的职能分别是什么?(主要是加强对京师百官,皇族和郡国官吏的监察) 课堂小结:

11民族团结

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组号_________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 第11课民族团结 学习目标 1. 了解和掌握: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 因、内容和意义;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的迅速 发展 2. 使学生逐步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对一些少 数民族文化生活、民俗的极少,使学生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 秀文化传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学习重点 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 的政策 学习难点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导入新课:阅读课本P56左侧导言:《爱我中华》 1、你知道历史上哪些少数民族建立了全国性的政权么?你知道近 代少数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史实么? 秦朝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秦汉时期华夏族初步 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出 现了民族大融合的情况;隋唐时期统治者实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 我国的民族关系相对稳定;宋元时期民族政权对峙但对峙中依然有交 流;明清时期祖国辽阔的疆域中生活着汉、满、蒙、回、藏等50多个 民族;为了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各民族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近代史中,各族人民共同抵抗外来侵略建立起了休戚与共的民族关 系。 以上这些史实说明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国家,在长期的 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 割的血肉联系。 2、因此,中央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民族 原则。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如何巩固和发展呢? 那么,最能体现少数民族政治权利的政策是什么? 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政策又是什么? 2、阅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背景:①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 国家 ②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在 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 、 的关系

2019年精选华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第11课 统一国家的巩固]巩固辅导[含答案解

2019年精选华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第11课统一国家的巩固]巩固辅导[含答案解析]第四十一篇 第1题【单选题】 二十世纪70年代,在长沙马王堆的汉墓中发现大量精美的丝织品,那么汉代丝织品使用的是( ) A、提花机 B、水排 C、耧车 D、印染机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了中国古代多位杰出君王。其中“汉武”最主要的功绩是( ) A、创立中央集权制度 B、结束割据,实现国家统一 C、稳固大一统局面 D、统治期间出现盛世局面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西汉初年,自汉高祖开始至文帝、景帝的六七十年间,统治者都采取宽刑薄赋的政策。下列选项属于其原因的是( )

A、利用儒家思想治理国家 B、汉初统治者都是仁慈之君 C、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 D、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为巩固统一,秦始皇与汉武帝在经济方面实施的相同措施是( ) A、统一文字 B、统一度量衡 C、盐铁官营 D、统一货币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儒家学说成为我国封建正统思想始于(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 【答案】:

【解析】: 第6题【填空题】 夏朝的建立者是______ ,都城相传在______ ,商朝的建立者是______在盘庚把都城迁到______后稳定下来,因此商朝又称______。西周的建立者是______ ,都城在______;东周的都城在______。秦朝的建立者是______ ,都城在______ ,西汉的建立者是______ ,都城在______。 【答案】: 【解析】: 第7题【填空题】 经过西汉前期的______,到______当政时,西汉王朝达到了空前繁荣的阶段。 【答案】: 【解析】:

民族国家的形成

民族国家的形成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民族国家的形成在中世纪的西欧,假如你问一个人的身份,他会首先告诉你是基督徒,其次是某个地区的居民,比如卢瓦尔河谷人、勃艮第人或者伦敦人,最后才可能是英格兰人、法兰西人或者德意志人。 在中世纪早期和中期,西欧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基督徒,属于天主教会,可以说生活在一个基督教的大世界中,所有受过教育的人都使用拉丁语,封建等级制的金字塔型权力结构使得领地成为权力的实体,自8世纪到11世纪,欧洲经济几乎完全建立在农业和非常有限的地方贸易基础上,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庄园经济)是封建割据的经济土壤。近代意义上的国家概念在当时是不存在的。 民族:指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的共同体。特指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 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机器。根据掌握国家权力的人数多少为标准,国家可分为下列三种类型:⑴君主国,⑵贵族国,⑶民主国。 民族国家:两者合为一体,国家的领土界限与民族居住地范围相同,同时文化与政治逐步整合。国家是民族的政治实体。在西欧,民族和国家是同步形成的。 15世纪下半叶,英法的政治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变化: 15世纪下半叶,英、法等国的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 原因:

变,社会各阶层大多支持加强王权; ②英法百年战争及英国的玫瑰战争后,两国封建贵族失去昔日的权势,开始 依靠王权来维持自己的地位; ③新兴的资产阶级需要王权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开辟道路; ④部分农民和城市贫民也寄希望于王权,以改善生存环境。在这样的背景 下,君主专制出现了 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曾将许多商品专卖权赐予宠臣,使英国资产阶级深受其害。为了扞卫自身的经济利益,资产阶级奋起反击,他们利用议会的讲坛,猛烈抨击专卖权制度使“最主要的商品都落入了那些剥削全体国民的吸血鬼之手”。面对议会的强烈抗议,伊丽莎白一世被迫妥协,取消了私自授予的专卖权。17—18世纪,法国三级会议中断召开170多年。在这期间,国王大权独揽,决定国家一切事务。路易十四(1643—1715)自称“朕即国家”,被视作神的化身。 根据上述两段文字及课文内容,分析英法两国君主专制的主要差异。 法国君主的专制程度甚于英国。 在法国,君主宣扬“君权神授”,王权几乎控制了社会的各方面; 在英国,则一直存在着议会的力量制约王权,这与英国中世纪《大宪章》带来的传统很有关系。 二、君主专制 1、时间:15世纪下半叶 2、原因:

第11课民族团结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11课民族团结 备课教师::王丽静 一、课程标准 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 1、新中国的建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了我国各民族的空前团结和国家的高度统一。 2、我国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结果。 3、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 2、掌握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 1、了解少数民族的发展状况,知道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带来的新气象; 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收集和整理有关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的资料,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的学习方法; 2、通过学习教材中的插图,使学生学会从历史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的,分析历史史实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通过对孔繁森事迹的了解,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 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四、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收集有关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图片和影像资料; 2、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1、收集有关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资料;分小组介绍民俗文化; 2、说说孔繁森的故事 五、教学方法 教师教法:谈话法、讨论法;活动法;问题导学 学生学法:学会探究式学习图史结合法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11课《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教案 岳麓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11课《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教案岳 麓版必修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德意志的统一、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德意志帝国宪法、魏玛共和国和魏玛宪法、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参照导学提纲的知识体系,学会按照历史概念的要素组成来分析整合教材,形成依托教材来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所列问题的思考分析,学会从整体角度认识问题的方法;通过对同类问题的比较,掌握分析、认识问题的角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德国统一和统一后历史发展状况的学习,了解历史传统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双重影响,认识改革和革命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增强从历史中感悟现实的意识,明确历史发展的方向。 重点知识: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知识:德意志国家具有浓厚封建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的原因和影响。 主要探究活动:法国共和制政体是怎样确立的? 问题思考: 1、推动德意志完成统一的主要动力是什么?为什么说德意志的统一实质上是一场对“诸侯君主专制”的革命?这场革命是以什么方式进行的?这对德意志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从中你得出了什么认识? 2、有的学者认为:虽然德意志帝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国,但“君主”是实“立宪”是虚。你同意这一结论吗?为什么? 3、比较法国总统制共和制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知识体系和基础知识的落实: 德意志帝国的统治 德意志建立 ①前提——德意志国家的统一 背景 经济发展的要求:19世纪中期,德国经济,但是,会议(1814—1815年)根据“ ”原则所造成的局面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障碍。 b.人民渴望统一:18世纪末,德国进步人士就提出了的主张。 c.统一的中坚力量和中心人物出现:19世纪中期,迅速发展,成为德意志各邦国中实力最强大的邦,有能力完成统一;而其首相则制定了“ ”,积极推进德意志的统一。 B.统一过程:从1864年到1870年,普鲁士王国在首相的运筹下,先后发动三次,完成了统一。 C.统一的影响:统一不仅解决了德意志的问题,也是一场结束的革命。但它保留了普鲁士的传统。 ②建立:年德意志帝国在法国宣告成立。

第11课 民族团结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第11课民族团结 编订人:王珍荣审定人:文综组时间: 班级组别组名姓名 【学习目标】 知道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的迅速发展。 【重点难点】 1、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2、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学法指导】分析资料、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这首歌表达了中华儿女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学习过程】 知识点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 1.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制度,我国共有五个省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自治区。2.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和地区发展有重大意义,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政策。 知识点二:各民族共同发展 1.旧社会,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新中国建立后,实行的政策。 2.中央提出实施战略以来,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 探究:阅读下列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 可侵害的部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一直把大力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文化 事业作为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如今,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已发生了巨大变化。 材料三:如下图所示

少数民族进入社会主义后,青藏铁路铺进高原后,马背民族圆了火车梦 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 这是身着盛装的苗族人民。 请回答: B级(1)根据材料一,《宪法》的上述规定体现了我国民族关系中的哪项制度?上述规定有何意义? C级(2)党和国家为什么要实行这种制度? ‘ C级(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以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面貌和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哪些变化?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课堂小结】 【当堂检测】 1.“56个星座,56枝花,56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这首歌曲表达的主旨是()A民族平等 B 民族团结 C 民族共同繁荣 D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 2. 下列哪一地区是我国第二橡胶基地() A. 西藏B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区 C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D宁夏回族自治区 3.为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国家实施的战略是() A.进行民主改革 B.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西部大开发 D.扩大内需 4.孔繁森是() A.援藏干部的杰出代表B援蒙干部的杰出代表 C援疆干部的杰出代表D援回干部的杰出代表 【课后反思】

七年级历史:第11课统一国家的巩固学案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教材 历史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历史教案 / 初中历史 / 七年级历史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第11课统一国家的巩固学案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历史给人们提供了经验,历史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没有历史就没有传承,就没有其他各种学科。历史不仅仅留给我们只是,同样也有教训,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历史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内容标准〗 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①要求学生知道汉武帝稳固大一统的主要史实,如派遣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开发河西、西南夷、东胡等地区,铸五铢钱,兴修水利工程,弘扬儒学,举办太学等基础知识; ②了解年号和古代纪年的换算方法。 2.能力培养 ①通过引导学生整理、分析、归纳汉武帝稳固大一统局面以及发展经济、文化等一系列措施,培养学生整理、分析、归纳历史知识和综合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②让学生上台讲述相关的历史小故事,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①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是在经济发展、政权稳固和军事力量强大基础上取得的,战争的胜利,使西汉北部边郡得以安定,生产得到发展。 ②使学生懂得,国家的强盛既要靠政治稳定和军事实力,也依靠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③汉武帝年间由秦始皇建立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西汉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教学要点〗 1.重点汉武帝时期稳固大一统局面的努力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措施。 2.难点如何正确、准确地评价汉武帝一生的功过。 〖教学建议〗 1.稳固大一统局面 ①帮助学生认识:汉武帝时期大一统局面的稳固,对边疆的开拓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北击匈奴,河西屯垦,西南开边,东北势在拓展,西汉时期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与管辖,加强了民族间的联系,也使西汉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②为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述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的小故事,既能激发学生广泛阅读课处读物的兴趣,又能使学生学到古人居功不傲的优秀品质,受到为国忘私的传统美德教育。

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下第11课《民族团结》教案

第十一课民族团结 【摘要】:本教案的设计,开课运用歌曲,激情导入,既渲染气氛、创设特定的情景,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在学文明理中,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采取学故事、讲故事、榜样感染法,正反事例对比法等形式,使学生明白我国各族人民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和睦相处的重要性,从而树立为维护民族团结而努力的情感。结尾又让学生在歌曲中加强对本文主旨的理解,既照应了开头,又升华了学生的情感。 【关键词】:多媒体激情明理导行 教学设计理念: 依纲靠本尊重教材,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运用多媒体教学激情、明理、导行,体现学科教学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体现素质教育的落实;注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体现教材教法同步改革,从而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教材对象分析: 我校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大多十一、二岁,他们大多勤奋好学,活泼可爱,求知欲强。针对我国目前少数地区仍存在着不稳定的因素,因而对学生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尤为重要。 教学内容分析: 《民族团结》是鄂教版思品十二册第十三课。本课让学生了解汉族和少数民族各有优势,搜集有关民族团结故事,从而使学生懂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靠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加强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 教学目标: 道德认知目标: 1、知道民族团结的故事。 2、懂得各民族之间应互相尊重,平等相等,和睦相处。 道德情感目标: 敬仰维护民族团结的人,培养热爱少数民族的情感。 道德行为目标: 1、为增进民族团结而努力,不做有损民族团结的事。 2、收集我国各民族和睦团结的资料。

教学重点: 使学生懂得各民族之间应互相尊重,平等相等,和睦相处。 教学策略: 1、运用多媒体课件渲染气氛,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2、运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 3、榜样感染法,正反事例对比法。 4、自己动手收集资料法。 教学准备: 1、播放VCD,欣赏歌曲《大中国》、《爱我中华》。[来源:学优中考网] 2、课件:①6位不同民族的小朋友图片。 ②中国政区图。 ③课后想和做第二题的“议一议”题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VCD,欣赏歌曲《大中国》。 2、师导入:大家都喜欢这首歌吗?歌中的“兄弟姐妹”指的是什么?(生答:56个民族)那么56个兄弟姐妹生活在祖国大地上,怎样才能使祖国繁荣富强呢? 3、生答后,师相机板书课题:民族团结。 (此环节通过播放学生熟知的音乐,从而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求知欲望,从而水到渠成地导入本课的课题)。 二、学文明理,激情导行。 〈一〉学习认识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 1、师:今天老师邀请了6位小朋友在我们课堂作客。(出示课件)请根据他们的服饰打扮判断他们是哪个民族的? 2、生答: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傣族。[来源:学优中考网xYzKw] 3、师:你们回答得不错。那么你们还知道有哪些少数民族? 生:高山族、土家族。[来源:学优中考网] 生:朝鲜族、苗族。 生:白族……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统一国家的巩固学案(无答案) 华东师大版

第11课统一国家的巩固 姓名: 学习目标 1、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等基本史实。(重点) 2、.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的局面采取了哪些措施?(重点. ) 3、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难点)方法提示: 首先,应理解实行该政策的原因:汉初,诸子百家各派学说仍很活跃,不利于中央集权,不适应汉武帝时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其次,要把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核心内容是把儒家学说抬高到“独尊”的地位,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再次,汉武帝推崇的“儒术”,与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有所不同。它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发挥,吸收了法家、道家学派的一些思想,即所谓“霸(法家)王(儒家)道(道家)杂之”。最后,设太学,以“五经”为主要教材,大力推行儒学教育,是实行“独尊儒术”的必然结果。 学习过程: 一、情趣导入 二、自主学习: 学生通过阅读,总结出以下内容: 1.汉朝出现大一统的原因 { 客观: 主观: 2.措施 政治: 思想: 军事: 3.意义: 三、合作探究: 比较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在目的与影响方面的异同点。 四、展示讲解 五、系统总结 围绕汉朝出现大一统的原因和采取的措施(政治,思想,文化,军事)进行归纳总结。 巩固训练 1.西汉建立的时间是() A.公元前202年 B.公元202年C.公元前206年 D.公元206年2.西汉第一个皇帝是() A.汉高祖 B.汉文帝C.汉武帝 D.汉景帝 3.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客观原因是() A.秦亡教训 B.文治天下C.经济困难 D.人心思安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11课《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教案 岳麓版必修1

第11 课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德意志的统一、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德意志帝国宪法、魏玛共和国和魏玛宪法、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参照导学提纲的知识体系,学会按照历史概念的要素组成来分析整合教材,形成依托教材来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所列问题的思考分析,学会从整体角度认识问题的方法;通过对同类问题的比较,掌握分析、认识问题的角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德国统一和统一后历史发展状况的学习,了解历史传统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双重影响,认识改革和革命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增强从历史中感悟现实的意识,明确历史发展的方向。 重点知识: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知识:德意志国家具有浓厚封建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的原因和影响。 主要探究活动:法国共和制政体是怎样确立的? 问题思考: 1、推动德意志完成统一的主要动力是什么?为什么说德意志的统一实质上是一场对“诸侯君主专制”的革命?这场革命是以什么方式进行的?这对德意志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从中你得出了什么认识? 2、有的学者认为:虽然德意志帝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国,但“君主”是实“立宪”是虚。你同意这一结论吗?为什么? 3、比较法国总统制共和制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知识体系和基础知识的落实: 德意志帝国的统治 德意志建立 ①前提——德意志国家的统一 背景 经济发展的要求:19世纪中期,德国经济,但是,会议(1814—1815年)根据“ ”原则所造成的局面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障碍。 b.人民渴望统一:18世纪末,德国进步人士就提出了的主张。 c.统一的中坚力量和中心人物出现:19世纪中期,迅速发展,成为德意志各邦国中实力最强大的邦,有能力完成统一;而其首相则制定了“ ”,积极推进德意志的统一。 B.统一过程:从1864年到1870年,普鲁士王国在首相的运筹下,先后发动三次,完成了统一。 C.统一的影响:统一不仅解决了德意志的问题,也是一场结束的革命。但它保留了普鲁士的传统。 ②建立:年德意志帝国在法国宣告成立。 德意志帝国的统治 ①存在时间:年至德国战败,史称德意志第二帝国(神圣罗马帝国为第一帝国)。

河北省承德市平泉县回民中学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1课 民族团结教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第11课民族团结 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 1、掌握民族团结的概念、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西部大开发等基础知识。 2、通过学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培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培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 重、难点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以及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政策。难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学案 一、【自主先学】要求:认真阅读教材,独立完成: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自学P56正文一、二段完成) (1)中国由多少个民族组成?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怎样的关系? (2)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时间?全国建立哪些省级民族自治区?(3)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 (4)读57页小字,划出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各民族共同发展:(自学P57正文完成) (1)我国各民族发展不平衡,建国后实行什么政策?。 (2)说出西藏的变化。 (3)中央提出什么战略以来,西部地区出现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 二、小组内交流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三、课堂展示:结合白板,主要展示自学的基础知识记忆、理解和简单运用。 四、合作探究: 1.党和政府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意义。(小组讨论) 2、党的民族政策是什么?西藏,内蒙古和云南各发展怎样? 3.孔繁森的事迹有哪些?我们应学习他什么精神(小组合作) 4.西部大开发主要在哪些省市自治区进行?简单说说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意义。对于如何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你有何合理性的建议? 5、总结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原因。 五、体系构建:六、总结反思: 七、检测训练 1.(2010·湖北荆州)新中国建立初期,党中央决定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A.政治协商制度 B.社会主义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按劳分配制度 2. (2010·四川内江)2010年4月,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发生地震。同胞有难,全国人民感同身受,倾力相助。请问我国在藏族聚居地设立的省级行政区域是()A.西藏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D.广西壮族自治区 3.(2010·浙江宁波)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之一。下列做法有利于民族团结的是() ①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②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 ③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④在国家机关统一使用汉字与普通话 学生活动及教学设计

第11课统一国家的巩固

第11课统一国家的巩固 〖内容标准〗 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①要求学生知道汉武帝稳固大一统的主要史实,如派遣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开发河西、西南夷、东胡等地区,铸五铢钱,兴修水利工程,弘扬儒学,举办太学等基础知识; ②了解年号和古代纪年的换算方法。 2.能力培养 ①通过引导学生整理、分析、归纳汉武帝稳固大一统局面以及发展经济、文化等一系列措施,培养学生整理、分析、归纳历史知识和综合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②让学生上台讲述相关的历史小故事,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①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是在经济发展、政权稳固和军事力量强大基础上取得的,战争的胜利,使西汉北部边郡得以安定,生产得到发展。 ②使学生懂得,国家的强盛既要靠政治稳定和军事实力,也依靠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③汉武帝年间由秦始皇建立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西汉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教学要点〗 1.重点汉武帝时期稳固大一统局面的努力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措施。 2.难点如何正确、准确地评价汉武帝一生的功过。 〖教学建议〗 1.稳固大一统局面 ①帮助学生认识:汉武帝时期大一统局面的稳固,对边疆的开拓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北击匈奴,河西屯垦,西南开边,东北势在拓展,西汉时期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与管辖,加强了民族间的联系,也使西汉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②为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述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的小故事,既能激发学生广泛阅读课处读物的兴趣,又能使学生学到古人居功不傲的优秀品质,受到为国忘私的传统美德教育。 ③基础较好的学校,可组织学生讨论;怎样评价西汉同匈奴的战争?从战争的目的和作用分析,西汉对匈奴的战争是正义战争。但必须向学生说明,西汉同匈奴的关系,是国内民族之间的关系,尽管汉匈两族统治者间有较大的战争,但两族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还是十分频繁的,如通过“通关节”互相交换货物,匈奴的牲畜和皮毛注入汉朝,汉朝的丝绸和食物注入匈奴。为此民族融合、各民族间友好相处是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 ④应向学生说明,河西走廊成为古代中国重要的交流通道,汉武帝是关键的历史人物。为击败匈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中原王朝首次在河西设郡(武威、

第11课民族团结教案

第11课《民族团结》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少数民族跨入社会主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族人民共同繁荣。民族工作的成就。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族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我们要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通过对有关民族工作知识内容的学习,进一步认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团结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3.过程与方法:归纳各族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史实,培养学生通过具体事件发现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倡导积极思考、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并鼓励学生用此方法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注重历史学习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及突破: 本课重点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可以通过设疑法引导学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通过结合生活实际补充大量的生动的图文信息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如何实行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三、教学方法: 1.提问探究法。 2.材料归纳法。 3.小组活动法。 4.讲述法、讲解法。 5.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歌曲《爱我中华》。这首《爱我中华》是我国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歌,每当听到这首优美的旋律,我们都能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民族团结》一课。 讲授新课: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 1.我国的民族构成和民族分布的特点 提问:(1)我国有多少个少数民族?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族占主体,少数民族有55个。在全国总人口中汉族占92%,少数民族占8%。 (2)我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看图说分布特点)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杂居。汉族集中的地区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有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居住。这是大杂居。小聚居表现的很明显。(举班级的例子。班级绝大多数同学是汉族,请问班级里哪位是少数民族同学?你知道你们民族主要聚居在什么地方吗?) 这种分布特点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相互交往、流动形成的。这种分布特点有利于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上密切往来,相互吸引,互相依存,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新中国建立后实行各民族一律平等,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为什么实行这一制度呢?首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在历史上各民族进行了哪些友好的交往?

民族国家的形成

民族国家的形成 在中世纪的西欧,假如你问一个人的身份,他会首先告诉你是基督徒,其次是某个地区的居民,比如卢瓦尔河谷人、勃艮第人或者伦敦人,最后才可能是英格兰人、法兰西人或者德意志人。 在中世纪早期和中期,西欧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基督徒,属于天主教会,可以说生活在一个基督教的大世界中,所有受过教育的人都使用拉丁语,封建等级制的金字塔型权力结构使得领地成为权力的实体,自8世纪到11世纪,欧洲经济几乎完全建立在农业和非常有限的地方贸易基础上,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庄园经济)是封建割据的经济土壤。近代意义上的国家概念在当时是不存在的。 ◆民族:指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的共同体。特指有共同语 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 ◆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机器。根据掌握国家权力的人数多少为 标准,国家可分为下列三种类型:⑴君主国,⑵贵族国,⑶民主国。 ◆民族国家:两者合为一体,国家的领土界限与民族居住地范围相同,同时文化与政 治逐步整合。国家是民族的政治实体。在西欧,民族和国家是同步形成的。 15世纪下半叶,英法的政治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变化: 15世纪下半叶,英、法等国的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 原因: ①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推动英法两国政治制度的转变,社会 各阶层大多支持加强王权; ②英法百年战争及英国的玫瑰战争后,两国封建贵族失去昔日的权势,开始依靠王权 来维持自己的地位; ③新兴的资产阶级需要王权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开辟道路; ④部分农民和城市贫民也寄希望于王权,以改善生存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下,君主专 制出现了 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曾将许多商品专卖权赐予宠臣,使英国资产阶级深受其害。为了捍卫自身的经济利益,资产阶级奋起反击,他们利用议会的讲坛,猛烈抨击专卖权制度使“最主要的商品都落入了那些剥削全体国民的吸血鬼之手”。面对议会的强烈抗议,伊丽莎白一世被迫妥协,取消了私自授予的专卖权。 17—18世纪,法国三级会议中断召开170多年。在这期间,国王大权独揽,决定国家一切事务。路易十四(1643—1715)自称“朕即国家”,被视作神的化身。 根据上述两段文字及课文内容,分析英法两国君主专制的主要差异。 法国君主的专制程度甚于英国。 在法国,君主宣扬“君权神授”,王权几乎控制了社会的各方面; 在英国,则一直存在着议会的力量制约王权,这与英国中世纪《大宪章》带来的传统很有关系。 二、君主专制 1、时间:15世纪下半叶 2、原因: ①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推动英法两国政治制度的转变社会各 阶层大多支持加强王权; ②英法百年战争及英国的玫瑰战争后,两国封建贵族失去昔日的权势,开始依靠王权 来维持自己的地位;

2019-2020学年度华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第11课 统一国家的巩固知识点练习第三

2019-2020学年度华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第11课统一国家的巩固知识点练习第三十四篇 第1题【单选题】 我国古代采用多种方法纪年。汉武帝设置酒泉郡的时间“丙寅年”属( ) A、“帝王纪年法” B、“干支纪年法” C、“年号纪年法” D、“公元纪年法”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把握阶段历史特征是对历史的一种理性认识,下列能够准确反映某一历史阶段发展特征的是( ) ①夏商周是奴隶国家的产生、发展时期 ② 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 ③ 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④秦汉是封建国家的大一统时期,文化昌盛 ⑤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民族融合、文化承上启下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③⑤ D、①④⑤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是( ) A、李斯 B、孟子 C、董仲舒 D、商鞅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如果研究东汉政权是怎样走向衰亡的,下列哪些因素可以入选( ) ①外族的入侵②宦官和外戚交替专权③农民起义的爆发④少数民族的叛乱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我国历史上曾出现“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它们的共同特征有( ) ①社会比较安定②民族关系融洽 ③经济得到发展④科举制度完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文帝、景帝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采取的相同措施不包括( ) A、减轻田租 B、慎用民力 C、减轻刑罚 D、释奴为民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脉络,可以更有效地学习历史。以下时代排序正确的是( ) ①史前时期②夏商周时期③秦汉时期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A、①②③④

第11课(学案)民族团结

第11 课(学案)民族团结 #TRS_AUToADD_1211856622961{mARGIN-ToP:0px;mARGIN-Bo TTom:0px}#TRS_AUToADD_1211856622961P{mARGIN- ToP:0px ;mARGIN- BoTTom:0px}#TRS_AUToADD_1211856622961TD{mAR GIN-ToP:0px;mARGIN-BoTTom:0px}#TRS_AUToADD_12118566 22961DIV{mARGIN-ToP:0px;mARGIN-BoTTom:0px}#TRS_AUTo ADD_1211856622961LI{mARGIN-ToP:0px;mARGIN-BoTTom:0p x}/**---jSoN--{"":{"margin-top":"0","margin-bottom" :"0"},"p":{"margin-top":"0","margin-bottom":"0"},"t d":{"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m argin-top":"0","margin-bottom":"0"},"li":{"margin-t op":"0","margin-bottom":"0"}}-- **/DIV.myFav_1211163 961513P.msoNormal{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 -SIZE:10.5pt;mARGIN:0cm0cm0pt;FoNT-FAmILy:"TimesNew Roman";TEXT- ALIGN:justify}DIV.myFav_1211163961513LI .msoNormal{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 0.5pt;mARGIN:0cm0cm0pt;FoNT-FAmILy:"TimesNewRoman"; TEXT-ALIGN:justify}DIV.myFav_1211163961513DIV.msoNo rmal{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0.5pt;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过程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过程:1、形成和初步发展:公元前221年,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建立,汉朝初步发展。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统一度量衡、货币;思想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军事上,北击匈奴、移民戍边、修筑长城、统一东南地区、修筑灵渠。汉朝“大一统”:政治上,解决王国问题;经济上,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行儒学教育;军事上,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对外关系上,加强对西域的管辖,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2、繁荣:隋唐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空前发展时期。隋朝:政治上,结束长期分裂割据,完成全国统一;创立科举制,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唐朝:政治上,出现繁盛局面;民族关系上,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设立机构(安西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边疆地区、实行和亲政策(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对外关系上,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接受日本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玄奘西游。3、新发展:元朝时,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有了新发展。政治上,元朝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第一次实现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行省制度,加强对全国的管辖(加强对台湾、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我国正式行政区划)、疆域空前;民族关系上,民族迁徙、形成新的民族—回族。4、巩固:明清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明清: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疆域空前;对外关系上,由开放(郑和下西洋)走向闭关(闭关锁国政策)、反抗外来侵略(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皇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民族关系上,加强对边境及少数民族地区管辖(西藏:册封达赖班禅、设驻藏大臣;新疆:乾隆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驻军;土尔扈特部回归)。民族融合的高潮: 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促进了民族融合,出现民族融合高潮。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东汉末年以来,五胡内迁,与汉族杂居,北方黄河流域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民

第11课 民族团结 教学方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 第11课民族团结 教学方案 廊坊二中 李占营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 第11课民族团结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和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带来的新气象,了解少数民族迅速发展情况。 (2)掌握党和政府的少数民族政策,民族平等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政策;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民族工作的成就。 2.过程与方法 (1)梳理知识、提炼结论:通过学习“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培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提高学生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归纳各族人民在党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史实,培养学生通过具体事件发现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的学习方法。 (2)识图、想象与知识迁移:通过学习教材插图及课件图片,使学生学会从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通过民族团结的感性认识,认识到各民族的大团结,学生逐步提高丰富的历史想像、联想、知识迁移和正确分析历史史实的能力。 (3)积极思考、交流合作:鼓励学生以此来解决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注重历史学习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继承传统、树立责任: 认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理解、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初步树立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2)宣传政策、维护民族团结:党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各族人民在党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辉煌成就;要维护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分裂。 (3)学习英模、积极进取:通过对孔繁森事迹的了解,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树立为祖国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二、课型:新授课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其处理 1.教学重点及解决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通过设疑法引导学生共同分析、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结合生活实际并补充大量生动的图文信息,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如何实行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2.教学难点与解决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为什么在筹建新中国的时候,中国共产党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建议?涉及知识面较广,理论性较强,初中学生难以把握。可指导学生课前收集历史上各民族友好交往、共同抗敌、争取独立斗争的资料,从而对我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感性认识。课堂上,教师结合多媒体课件,从我国各民族分布特点入手,学生交流基础上讲解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但同时各民族的发展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是维护祖国统一、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重要举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