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需要旧建筑》读书笔记

《城市需要旧建筑》读书笔记

《城市需要旧建筑》读书笔记
《城市需要旧建筑》读书笔记

《城市需要旧建筑》读书笔记

发表时间:2018-07-09T15:55:23.413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13期作者:惠逸帆1 吴克锁2

[导读]

1杭州园林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310000;

2浙江绿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310000

《美国大城市生与死》作者Jane Jacobs 1961年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Scranton城。她曾是报社一名记者后成为《建筑论坛》的副主编。在采访报道中她开始对传统的规划观念产生怀疑,觉得一些城市重建项目投入使用后既不安全又缺乏生气与趣味,同时对城市经济的发展毫无裨益。Jane Jacobs是个勇于破除迷信的人,特别反对“现代主义”的迷信,成为向“现代主义”发出挑战的第一人。她对经济学和社会学也颇有研究,她的另外一本著作是《城市经济》。

本书写于1961年,上世纪六十年代不少学科在这一阶段包含了不少重要的转变。1959年CIAM正式宣告解散。此后更多的人对20年代现代主义的建筑的观点和原则提出批评,渐渐出现了系统的根本性质的批判。1961年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举行讨论会,主题是“现代建筑:死亡或变质”。建筑方面如此,在城市规划与设计方面亦然。在大量的城市规划实践中,过分追求形式,对经济、文化、社会和传统缺少考虑,于是多是机械组合体,没有人情味,缺乏生活亲切的气息。在大城市中,急剧的城市化带来的各式各样的城市问题越发严重。本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作者将自己的这本书视为对破坏城市丰富结构的规划和城市更新实践的谴责。作者深入城市中真实的生活,从那些普通的人人知晓的现象入手而进行独立的思考。这些也许就是这本书至今仍是多学科研究领域的重要参考书的原因。《城市需要旧建筑》是这本书中第二部分城市多样性的状况(The Conditions for City Diversity)中的一个章节。在城市多样性状况中论及了这么几点:多样性的发生器(The generators of diversity),城市对主要的混合功能的需要(The need for mixed primary uses),小街区的需要(The need for small blocks),城市需要旧建筑(The need for aged buildings),集聚的需要(The need for concentration),多样性的神话(Some myths about diversity)。

城市需要旧建筑这一章节中,作者捍卫了旧建筑的价值:“城市需要老房子的混合来培养基本多样性和次级多样性。尤其需要老建筑来酝酿新的基本多样性。”她指出老房子的经济价值是不能随意取代的:“多样性的经济前提是具有活力的城市邻里能够继承并且在日积月累中予以保持的唯一前提。”

本章节行文结构如下。文章一开头即直接提出城市是如此需要旧建筑,以至于没有它们,要发展有活力的街区是不可能的。作者明确定义了文中出现的旧房子“不是指那些如博物馆般的旧房子,也不是指经高价及顶级修复后的旧建筑,而是大量的朴素、普通、廉价的旧房子,包括一些年旧失修的房子。”

随后作者主要从经济的角度解释了为什么城市需要旧建筑。只有一些运作好的大企业才会负担得起新的建设及新建筑高额的日常开支,而城市中的旧建筑为大小企业提供了经济上的多样性。“一个成功的城市片区应是不同年代、类型建筑持久的并存,是个动态的过程。”是经过漫长时间变化修修补补的渐进主义。然而现实中存在着的“在同一时间内大规模的改建,在保有文化、居民、商业的多样性方面本质上是无效无能的。甚至仅在保有在经济上的多样性方面也是无效无能的。”所以我们需要的是在活力街区的旧建筑并且它能使周围更具活力。“就像企业需要的多样性一样,旧房子的混合也是住区居民需要的在居住成本和品位多样性的关键。”所以“城市需要老房子的混合来培养基本多样性和次级多样性。尤其需要老建筑来酝酿新的基本多样性。”随后作者以Brooklyn为例子,还是说明了像Brooklyn这类品质正在下降的片区“提升的办法是给它们提供正在失去的可以产生多样性的条件,而不是大规模地拆除旧建筑”。这种大规模的改造计划是缺少弹性和选择性的,排斥了中小商业,必然对城市多样性是种破坏。文章结尾呼应开头又谈到与新建建筑花费等值的“更新建筑”不属于这里可以为经济提供多样性的旧建筑的范畴。“旧房子的经济价值是不能被随意取代的,它是时间创造的。多样性的经济是具有活力的城市邻里能够继承并且在日积月累中予以保持的唯一前提。”

在这一章节中文章的切入点是社会经济,也就是说是从社会经济这个方面来谈论城市需要旧建筑这个问题的,而不是从一般常见的以历史文化、空间形态的角度。这体现了作者立命的正当合理性及其深刻性。这让我想到因某城市城管取缔“摩的”断了一残疾人生活来源而引发的一件刑事案件。城管取缔是因为维护“市容”,却忘了最好的市容不是整洁宽阔的马路上开的豪华气派的跑车,而是在这个城市中生活的每个人都老有所养、残有所依。若不恰当地把所谓“市容”比作把城市环境认为是一种视觉艺术空间的话,那么Jane Jacobs挣脱了传统的束缚,把城市环境理解为一种综合的社会场所,其立足点是正确眼光也是独到的。当然这与整个六十年代复杂的社会背景和人文科学的发展有关。

文章内容的表述有理有据。本书出版已近半个世纪,但本章节中所谈论的问题仍与我们的城市正在经历的事情息息相关,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比如我们周围庞大的社区在同一时间内迅速设计建造而成的景象比比皆是,而Jane Jacobs在文中强调“一个成功的城市片区应是不同年代、类型建筑持久的并存,是个动态的过程。” “在同一时间内大规模的改建,在保有文化、居民、商业的多样性方面本质上是无效无能的。甚至仅在保有在经济上的多样性方面也是无效无能的。”比如无锡火车站前原本是傍水而居的民居片区,在短时间内拆迁了所有的旧房子后全新的站前商贸区登场了,庞大的区域招商一年后只有零星入住的结果恐怕就是在经济多样性方面无效无能的表现。由此例可见,虽然《美国大城市生与死》的影响如此巨大而深远,并且许多规划师都奉其为圣典,但其真谛至今尚未完全被人们所理解与接受,有些甚至被曲解或错误地使用。此外文中谈到的对旧房子的价值,是完全从旧建筑的经济角度出发认识其价值的。现在人们多为谈论历史性建筑的保护和更新、如新天地这样商业运作下的城市更新中的旧建筑概念都是文中首尾强调的不列入本章节讨论的旧房子之列的。因为经过高额的修复花费后的旧建筑和新建筑在经济上是等价的,不可能提供城市经济上的多样性。所以我觉得作者这里所提的旧房子的价值还未被人们充分的认识。但我也心存疑问。就如前面所讲的大家关心的“市容”问题,容许城市每处都提供这样的经济多样性吗?城中心也允许“朴素、普通、廉价的旧房子”,甚至“一些年旧失修的房子”存在以提供经济上的多样性吗?还是我自己的观念已经被中国的“中产阶级化”[1]所禁锢了?所以我想我们现在与作者所处的不同时代和国别环境都需要我们以批判性的眼光来看待这本书以寻求对新问题的新答案,但也正是Jane Jacobs的先锋性使得我们今天来看待这本书仍能从中受益匪浅获得启发。

注释:

[1] Gentrification,一般译作中产阶级化,是西方国家的城市更新运动在60-70年代以后出现的一种现象:一些较富裕的居民陆续从郊外迁入市区,而市区原有的贫穷居民则被迫逐渐迁出。其本质是富有阶层的居民通过一种小规模的社区更新过程,重新占据城市中心的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