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001

影响赤潮的气象因素分析/龚强…(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环境保护科学.-2004,30(5).-30~33

以1998年7~10月辽东湾海域赤潮为例,分析了气象因素对赤潮全过程的影响。分析表明:气温、降水、光照、风速等气象因素与赤潮的发生、发展和消亡有密切的关系,气象条件是诱发赤潮的关键因素。在温度适宜的情况下,降水量的多少对赤潮的发生、发展有关键的作用。最后探讨了利用气象因素与赤潮的关系进行赤潮发生、发展的气象潜势预报的基本思路。

002

基于关系数据模型的环境质量状况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研究/赵韩杰…(河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中州环境.-2004,(8).-15~16

本文结合我省环境管理、监测工作的实际需要,建立全省地表水、水环境功能区划、空气、噪声等环境状况属性数据的关系数据接应并与GIS新技术相集成,在分析系统数据源的基础上,利用GIS进行数据组织,探讨了系统结构的设计和系统集成与开发的模式。该系统结合了丰富的地理图形信息和传统的关系数据库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为环境业务管理、环境规划、决策提供科学、直观的依据。

003

偏经济平衡分析模型在环境问题中的应用/邓超…(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技术.-2004,27(2).-53~55

当前经济研究中对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已经有多种不同方法可以用来研究材料和物质流在经济中的运转,偏经济平衡分析就是其中一种。将PEA应用于一个单一的、假设的污染问题中,这样以实践的方式来评价模型的结果。结果显示,PEA模型能够寻找环境问题中最有效益的政策实施方法。

004

太湖富营养化控制机理模拟/李一平…(河海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技术.-2004,27(3).-1~3,13

建立了一个将三维风生湖流模型、水质模型和富营养化模型耦合的数学模型,该模型不仅可以对太湖的风生湖流、总磷、总氮、COD等水质要素进行模拟,还可以模拟藻类在太湖中的生长和消亡情况以及其随风生湖流迁移的规律;在模型中,还考虑了水温、总氮、总磷和太阳辐射等环境生态因子对藻类生长率的影响,并且将模拟结果与1998年太湖的实测资料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该模型对风生湖流、总磷、总氮的模拟都是切合实际的,以叶绿素a浓度描述的藻类浓度的模拟值也能较好的拟合实测值。

005

杭州城市土壤铅形态和可溶性研究/符娟林…(浙江大学资源科学系)//浙江大学学报:

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4,30(3).-305~310

杭州城市土壤总铅含量在空间上有很大的变异,在3.61与1044mg/kg之间。土壤总铅平均含量:商业区(728mg/kg)>工业区(105mg/kg)、风景区(100mg/kg)>居民区(37.0mg /kg)>农业区(23.6mg/kg);城市土壤中铅的积累主要与机动车尾气排放有关。土壤Pb主要以氧化物结合态、有机质结合态及残余态为主,酸可溶性铅的比例较低;土壤水可溶性铅的含量在258μg/kg以下。在pH4~8的范围内,土壤铅的溶解度很低,铅溶出量占总铅的0.21%以下。因此目前杭州市土壤铅的环境风险较小。

006

矿山城市矿产资源利用的环境负效应及其防治/周涛发…(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7(3).-225~228

矿业已成为安徽省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是安徽省一批矿业城市得以建设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但同时,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引发了一系列天然岩、水、土的环境地质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即所谓生态环境负效应,给这些矿山城市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文章论述了安徽省矿山城市固体矿产资源利用的生态环境负效应的类型、基本特征及成因,并初步提出其防治对策。

007

基于GIS的德州市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颜世强…(吉林大学综合信息矿产预测研究所)//中国矿业.-2004,13(5).-17~19

本文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考虑水文、地质、地层、构造、环境、水质等多方面因素,建立了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模型,对德州市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并对地质环境功能区进行了划分,它为地质环境管理、减灾防灾和产业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为大范围地质环境综合评价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008

河流水质未确知风险评价理论模式研究/李如忠…(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地理科学.-2004,24(2).-183~187

基于河流水文、水力和水质资料信息未确知性的特点,运用未确知数学理论,建立了河流水质模拟预测的未确知数学模型;并提出了河流水质未确知风险、未确知测度概念及其计算模式。由河流水质模拟预测结果,得到下游控制断面污染物浓度分布区间及其相应可信度值,再由未确知测度计算模型确定水质超标风险。实例研究表明,运用未确知数学进行不确定性信息下河流水质模拟与风险评估,理论上是可行的,计算结果是可靠的。这为水质运移扩散规律和风险分析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009

城市固体废弃物卫生填埋场选址评价的模糊集方法/年廷凯…(大连理工大学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岩土力学.-2004,25(4).-574~578

针对固体废弃物卫生填埋场地适宜性评价具有多目标性和模糊性的特点,引入改进的层次分析法(AHP)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在此基础上构造多目标模糊模式识别模型,发展

了模糊模式识别模型和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相结合的多层次多目标复杂系统模糊集评价方法。利用该方法对某地固体废弃物卫生填埋场进行了选址评价,论证了固体废弃物卫生填埋场的场地适宜性。

010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及其演变/王思远…(清华大学河流海洋研究所)//山地学报.-2004,22(2).-133~139

在定性分析黄河流域自然生态环境特点的基础上,针对黄河流域不同的地理特征与生态环境特征,从气候环境、水文环境、土地覆盖、土壤侵蚀、土地利用和地形地貌等方面选择评价指标,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首先通过一系列的模型计算与遥感影像解译,分别生成黄河流域1980年代末期与1990年代末期数值型的生态环境背景因子,而后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出了不同空间尺度下的反映黄河流域1980年代末期与1990年代末期生态环境质量的分级图,并对黄河流域近10年间的生态环境演变进行了分析。

011

矿业开发密集地区景观生态破坏综合评价/李富平…(河北理工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系)//中国矿业.-2004,13(3).-33~36

本文在充分分析矿业开发密集地区景观生态破坏特点的基础上,从景观稳定性、景观破碎程度、景观生产力和景观宜人性四个方面提出了景观生态破坏程度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首次提出了考虑均衡度的灰色关联分析;并以河北省迁安市部分矿业开发密集地区为例进行了实例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是科学合理的,评价结果符合实际情况。

012

环境风洞的模拟技术研究/卢曦…(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4,36(3).-243~246

在环境风洞中模拟大气边界层是大气污染对流扩散试验研究的前提.根据环境风洞污染扩散试验的特点,通过试验调整大气边界层模拟装置,实现了在环境风洞中模拟部分大气边界层,并通过湍流结构确定了模拟比尺,当大气边界层得到正确模拟时,在环境风洞中模拟污染扩散和在大气边界层中的实际情形相似。

013

某城市湖泊中磷的循环特征及富营养化发生潜势/周启星…(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陆地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环境科学.-2004,25(5).-138~142

通过对浙江省临海市东湖水体磷元素的输人与输出途径与通量、磷元素在湖泊环境中的循环特征以及磷循环对水温上升的响应分析,并基于对该水体从2000年开始隔年进行各参数的观测,表明2000年以来磷输入年平均增量为0.007~0.009mg/L,水中叶绿素a 平均年增0.14~0.56μg/L,透明度年平均下降0.38~0.49m,溶解氧年平均下降0.21~0.71mg /L。并以此建立了反映湖泊富营养化发生潜势的这些主要代表性参数与湖水中总磷含量

之间的相关关系,揭示了可以通过从磷物质单因子的变化预测所引起的其它因子变化之间的关系来综合判断湖泊的营养状态,从而为减少湖泊富营养化的发生、提高湖泊水质提供科学依据。

014

杭州市城市“热岛效应”特征的初步分析/陈剑锋…(杭州市气象局)//浙江气象.-2004,25(1).-29~31

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气象灾害、市区空气污染和居民的日常生活有很大影响。本文根据杭州市自动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对杭州市城市热岛效应的特征作了初步分析。分析表明:杭州市的城市热岛效应特征是十分显著的。本文还对平均天气类型对城市热岛效应进行探讨。

015

工程分析的内涵与技术方法/高春风…(辽宁省锦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5(2).-110~111

工程分析可信度直接影响着环境预测和清洁生产与总量控制评价。因此,本文研究了工程分析内涵与作用。在明析其内涵基础上较系统研究和总结了工程分析的技术方法。总结了新建工程、扩建工程、技术改造工程项目的工程分析要点,同时总结了各类建设项目污染源最合适的计算方法,重点研究了类推法主要应用途径与技术方法。

016

北京地区人工景观生态服务价值估算/田刚…(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环境科学.-2004,25(5).-4~9

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定量评价的现有成果为手段,针对北京市的具体问题,对北京市人工草地与人工林木、人工景观水面与人工湿地的生态服务价值进行了估算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北京地区的人工草地和人工景观水面的生态服务价值皆为负值,而人工林木和人工湿地的生态服务价值较高,所以种草不如种树,造水面不如建湿地。

017

面向生态城市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杨志峰…(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中国环境科学.-2004,24(5).-636~640

提出了面向生态城市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原则,强调了水质水量的统一性,人与自然的和谐性,生态环境需水的优先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面向生态城市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概念框架,并对供需平衡的基本内涵进行了界定。以广州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生态环境需水对供需平衡状态影响显著,2000年花都区与中心区非汛期分别缺水0.91,4.86亿m3/月;基本控制方案下,各目标年(2005,2010,2020年)全市非汛期缺水量将分别高达19.74,41.78,77.62亿m3/月;实施以污染负荷控制和节水为主导的综合强化方案才能保证供需平衡。

环境保护管理

018

美国危险废物的管理与处理处置/黄启飞…(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技术研究所)//环境保护科学.-2004,30(5).-41~42,52

以危险废物的全过程管理为主线,阐述了美国现阶段危险废物管理的特点;通过介绍美国危险废物管理的重要法典《RCRA》,对美国危险废物管理体系进行全面分析;重点分析了对我国建立危险废物管理体系有借鉴意义的豁免制度、贮备金制度。

019

建立环境质量管理在线监控指挥系统刻不容缓/申华敏…(安阳市环境监理支队)//中州环境.-2004,(9).-15~18

本文在“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的基础上,论述了建立架构更高层次的“环境质量管理在线监控指挥系统”的重要性,目的是在环境监察行政执法上突破原有的“运动式”执法和宏观表面管理,实现在环境监察行政执法上的“点对点”数字化精确管理与在线指挥,在环境质量管理上突玻原有的人工行政审批制,实现“以人为本”的环境质量管理电子政务行政许可制,以及由此带来环境质量管理理念、管理机制和环境监察行政执法工作模式的创新,提高行政效能,服务经济建设。

020

空间规划与环境保护——介绍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左连凯…(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北方环境.-2004,29(5).-1~4

可持续发展可定义为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等生活空间的和谐发展,旨在增强目前潜力和未来潜力以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不牺牲后代人满足自己需求的能力。从这一定义出发,环境可以被理解为人的生活空间,是生命的先决条件。它同时是生态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政治环境。这种意义上的环境是空间规划的对象。从生态方法来看,环境保护就是实现生活功能,使土地使用具有再生和补偿能力。空间规划不只是土地使用规划,还要对可持续发展有足够的认识。它要缓解对空间发展有影响的矛盾,就要解决以下问题:怎样在人的生活空间中实现基本(生活)功能,同时保护生态潜力使其具有可持续性,所以,其方法应是以问题为导向的。系统工程是一种解决复杂问题的规划工具,它有三个步骤:评估目标、找到解决办法、挑选最佳解决办法。为了实现可持续性,必须把生态方法和社会经济方法结合起来。

021

流域良治——流域管理的发展方向/杨娟…(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北方环境.-2004,29(5).-5~8

良治是现代社会治道变革的产物,它强调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合作、协调,强调对公共事务进行多种手段并用的综合性管理。我国长期以来流域水资源的管理主要采取强制性的自上而下的控制模式,政府是唯一的政策制订者和决策实施者。将良治观念引入水资

源管理,要求扩大公民对流域事务的参与,要求水公共机构实现职能的转变。国际社会的实践证明,流域良治已成为流域管理的发展趋势,本文从分析我国流域管理的现状入手,对流域良治框架的建构提出了建议。

022

珠三角河网地区城市竖向规划方法初探/陈平…(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24(3).-304~308

竖向规划工程性较强,牵涉到的学科比较多,目前国内很少有城市进行系统的竖向规划,缺少成功的范例。从城市受涝原因分析人手,以城市防洪排涝为切入点,针对目前河网地区普遍存在的受涝现象,结合规划中的实践,以广州为例,通过对河网地区总体规划阶段的竖向控制方法初步探索,对河网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竖向规划的编制方法提供参考。023

工业园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张彩虹…(辽宁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04,26(3).-320~321,325

采用生态系统健康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了工业园区生态环境问题。探讨了工业园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指标体系,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层的权重,并用模糊评价法对工业园区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进行了实例评价。

024

建立和实施HSE管理体系中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丁晓刚…(中国石化集团安全工程研究院)//安全.健康和环境.-2004,4(5).-21~23

从明确风险评价人员、确定风险评价范围、选用风险评价方法、风险评价过程实施、风险评价结果核实与汇总、风险控制的策划以及风险评价的持续与改进等方面,阐述了企业建立和实施HSE管理体系过程中如何进行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从而实现风险控制。

025

纳米材料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最新应用进展/卓成林…(华南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化工时刊.-2004,18(3).-5~7,18

综述了近年来纳米材料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情况,重点介绍了纳米技术在大气污染、污水处理等环保方面的应用情况。在噪声污染控制、固体废弃物处理、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应用情况也做了简要的介绍。

026

城镇化进程中土地资源生态破坏经济损失/李静会…(重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7(7).-114~117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土地资源的生态破坏加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根据土地资源生态损失的特点,可将其分为有效生态损失、环境损失和恢复费用3部分,并分别研究了这3部分损失的评估原则和技术,提出了土地资源生态破坏经济损失定量化的模式。对重庆市万州区的研究表明:万州区1996~2001年城镇化过程中土地资源破坏的总生态损

失为34469.96万元,占2001年GDP的4.70%,总体上土地破坏的经济损失是不断增大的。因此,城镇化建设导致的土地生态破坏问题是不容忽视的。

027

我国生态旅游开发中的若干环境问题及对策/庞少静…(广西自治区环保科研所)//环境保护.-2004,(9).-25~30

生态旅游在我国方兴未艾,前景远大,但生态旅游不“生态”的现象和行为已严重影响并制约着生态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分析了当前生态旅游存在的某些环境问题与产生原因,提出了防止生态环境破坏,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的绿色生态旅游对策与措施。028

环境规划中的冲突问题探究和解决策略思考/马小明…(北京大学环境学院环境科学系)//环境科学动态.-2004,(3).-41~43

环境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涉及政府、企业和公众三方利益,各利益主体之间必然会有冲突,同时各主体内部也存在个体与集体的利益冲突,本文通过对于冲突问题的理论分析与思考,提出在环境规划中通过引入冲突解决机制,信息公开化和公众参与策略是解决环境冲突的主要途径。

029

环境税收制度的效益分析及其对比优势探讨/王世亮…(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研究所)//江苏环境科技.-2004,17(3).-41~43

环境税收制度是未来中国环境政策改革的突破口,相对于其它的环境政策如排污收费与排污权交易等,环境税收其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明显,开征环境税收有重要的意义,但在短期内,我国实施环境税收制度的条件尚不成熟,环境政策体系应该采取税费并存,并逐步过渡到以环境税为主的方式。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030

城市人居声环境现状与改善措施/沈保红…(吉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噪声与振动控制.-2004,24(4).-19~22

通过吉林省城市人居声环境现状的分析,研究噪声与影响因素的相关关系,揭示噪声变化规律,探讨控制噪声污染的有效途径,为改善城市人居声环境质量提供科学依据。031

电视台风机及风机房减振降噪治理/杨利芳…(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噪声与振动控制.-2004,24(4).-42~43,48

噪声与振动控制关键的就是对噪声与振动源的识别分析。只有找到真正的噪声与振动源,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振动和噪声。本文通过对电视台转播设备噪声与振动源分析,制定出合理的噪声与振动控制方案,从而有效地解决了噪声与振动问题。

032

制冷机组振动与噪声控制/高延文…(云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噪声与振动控制.-2004,24(4).-46~48

以某一商场制冷机组为对象,通过安装减振台、加装消声器、使用隔声门等综合治理技术手段进行振动和噪声治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033

苍南县流域水环境评价及污染防治对策/陈静…(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13(4).-375~379 浙江苍南县江南河网地区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污染日益严重,水环境安全已经成为发展当地经济和保障人民生活的首要问题。根据浙江苍南县环境监测中心1996到2001年对全县平原河道13个监测断面的水质监测数据和基础资料,应用单项指标达标率评价方法对苍南县地表河网水质进行了现状和发展趋势评价。结果表明:横阳支江水系的主要监测断面类别为Ⅱ、Ⅲ类,基本能够保证生活饮用水质量。萧江塘河水系和江南河网、甘宋溪水质类别均为劣V类,由于工业污水直接排放,江南河网地区水质污染尤为严重。最后根据河道水质污染特征和存在问题,从流域水资源保护体制、水环境规划和保护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综合防治对策。

034

非点源污染影响因素浅析/许书军…(西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与技术.-2004,27(4).-43~45

从污染产生过程,结合污染特征,分析了非点源污染汇污的各种影响因素,及污染物现存总量、变化趋势和环境净化能力、农业生产活动及管理水平、气候和水文条件;提出社会经济活动对污染影响显著;指出主导影响因子的时空变化,并存在地域差异。依据以上理由,强调了在三峡库区开展基础调查工作和建立污染数据库的必要性,为库区农业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和总体控制措施的筛选提供科学依据。

035

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控制中的生态效应/白峰青…(长安大学)//环境科学与技术.-2004,27(4).-99~100,110

以水生植物为主体的水污染控制技术,利用植物及其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分解、吸收或吸附作用,使水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利用水生植物对水污染的控制过程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净化污水的同时,也为野生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境,使退化的水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036

北京五星级宾馆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污染现状的调查/张屹…(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杂志.-2004,21(4).-234~235

目的调查北京市宾馆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污染状况。方法在2003年8~10月间对北京市5家五星级宾馆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进行现场采样、检测和录象。结果5家宾馆的7

个系统中,有6个系统积尘量属严重污染,1个系统属中等污染;积尘中细菌总数有4个系统属中等污染,霉菌总数有5个系统属中等污染;录像资料显示管道内污染有霉斑、施工垃圾,积尘较厚。结论5家宾馆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污染较为严重。

037

郑州市装修后室内空气中甲醛污染调查/王玲玲…(河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环境与健康杂志.-2004,21(4).-236~237

目的调查装修后居室空气中甲醛的污染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54户装修时间为二个月至2 a的居室为研究对象,选择52栋毛坯楼房为对照,利用化学光度法监测室内空气中甲醛含量。结果装修后相同时间内,高温期的甲醛浓度和低温期的甲醛浓度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高温期甲醛浓度平均为低温期的6.8倍,复杂装修带来甲醛污染较简单装修严重,经过近 2 a的通风换气,两个跟踪家庭的甲醛平均浓度分别由2.03、0.46 mg/m3降至0.21、0.18 mg/m3。结论装修后室内空气中的甲醛污染相当严重,正常通风条件下,影响室内甲醛含量的因素主要是装修材料的质量、用量、装修时间和室内温度,保持良好的通风有利于甲醛的释放,可有效地减轻居室内甲醛的污染程度。038

地下水有机污染的原位修复技术/王战强…(天津大学化工学院)//环境保护科学.-2004,30(5).-10~12

介绍了修造反应格栅、井内通风、地下水曝气、生物曝气及多相抽提等五种地下水原位修复技术的概念,阐述了它们修复受污染地下水的过程和修复机理,并对其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论述。展望了地下水有机污染的原位修复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039

茶叶的铅污染问题及铅污染的来源/金崇伟…(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资源科学系)//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4,11(3).-12~16

介绍了我国茶叶中铅污染的大致情况,指出我国茶叶中的铅超标问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土壤母质中铅含量较高本底值,土壤特有的理化性质,汽车运行的影响,有机肥料的影响,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茶叶的加工过程,以及茶树本身的生理特征都可能是导致茶叶中铅含量超标的原因。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各个地区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摸清茶叶铅污染的来源,并通过切实有效的途径来控制或缓解当地茶叶中铅污染问题。

040

城市水污染人群健康危险度评价系统分析方法/胥卫平…(西安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中心)//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13(2).-42~48

环境污染对健康损害的经济计量研究大都集中于大气污染的损害评估,多年来一直对水污染所造成的健康损害研究较少。采用公共卫生学领域评价人群健康的指标——YPLL(潜在寿命损失年),提出城市水污染人群健康危险度定性定量系统分析评价方法;以西安市为案例,应用修正人力资本法分别采用不同的价值评估方法——YPLL(潜在寿命损失年法)、VSL(统计生命价值法)及WTP(支付意愿法)对西安市水污染人群健康损害造成的

经济损失进行了价值评价。

041

生物滴滤塔净化甲苯废气的研究/徐峰…(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28(3).-299~302

在生物滴滤塔中对低质量浓度甲苯废气的脱除进行实验研究。采用经处理后的燃煤锅炉烧结的炉渣作为生物滴滤塔填料,选育有降解甲苯能力的微生物对填料进行挂膜。实验结果表明,入口甲苯的质量浓度低于11.7mg/L时,甲苯的净化率可保持在97%以上,但超过11.7mg/L时,净化率迅速下降。微生物对甲苯的最大生化降解量可达245.3mg/(L·h)。随停留时间的增大,甲苯的净化率和生化降解量增大;停留时间增加到2.6min时,生化降解量迅速下降。营养液的补充对系统净化率和长期高效运行起重要作用。

042

基于BP网络的空气污染指数预报研究/周秀杰…(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4,36(5).-582~585

为了研究对空气污染进行预报的更有效方法,从气象学角度对各种污染物和气象因素进行了分析,在确定了空气污染指数影响因子基础上,综合考虑BP网络的逼近能力和泛化能力,提出了空气污染指数BP网络预报模型,并进行了对比预报检验。结果表明,BP 方法预报模型的预报准确度明显高于通常使用的逐步回归方法,特别是对骤升骤降趋势也能得到准确度较高的预报结果。

043

城市建筑业扬尘污染现状及控制对策/郭文涛…(长治市环境监测站)//山西建筑.-2004,30(10).-147~148

通过对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的现状分析,得出建筑扬尘污染已成为城市颗粒物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并从管理机制和控制扬尘技术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控制建筑扬尘的对策和建议。

044

我国大气颗粒物中有机物分布及来源/陈名粱…(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冶金与环境工程系)//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14(4).-180~181

分析了近10年来大气颗粒物中的正构烷烃、芳香烃分布特征及来源,综述了研究中所采用的分析方法、污染源识别方法以及相应的研究结果,提出了分析以及污染识别整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出这些问题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045

地下水污染修复的渗透反应格栅技术/王业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地下水.-2004,26(2).-97~100

渗透反应格栅是一种原地修复地下水的新技术,具有经济、便捷等特点。大量研究表明,渗透反应格栅可以有效去除重金属和氧代烃等污染物。本文概括了渗透反应格栅去除污染物的研究进展及实际应用,简要分析了此技术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目前渗透反应

格栅已经在世界各地应用,可以预料,这一技术在我国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046

曹娥江绍兴排污工程水环境模拟/朱军政…(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水科学进展.-2004,15(3).-318~323

由于绍兴污水处理厂排放口是过渡性的,大量未达标的污水排入曹娥江,使得该河段污染负荷很大。为了解绍兴污水排放对曹娥江的水质影响,选用二维水流水质数学模型,采用有限差分格式数值求解方程来计算分析绍兴排污工程达标及未达标排放两种工况分别对曹娥江河口段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未达标排放时,曹娥江河口段水质污染严重,存在超V类水体,若达标排放,水体基本能够满足Ⅲ类水质功能区划要求。就绍兴污水处理厂目前运行状况而言,很难保证本江段水体达到功能区划要求。因此绍兴排污工程污水达标排放对于保护曹娥江河口段的水体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047

骆马湖富营养化发生机制与防治途径初探/杨士建…(宿迁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水资源保护.-2004,20(3).-26~28

骆马湖是典型的过水性湖泊,已经处于中-富营养化阶段,水生高等植物大量萎缩,品种趋于单一;藻类数量上升,“水华”经常出现。根据对骆马湖富营养化发生机制的研究,结果表明,大量营养物质被携入湖和水生植物的破坏是骆马湖富营养化进程加快的主要原因。最后指出,要控制外源污染物入湖、加强湖滨湿地建设和水生植物的保护、合理进行水库调度以及湖泊内部的生物治理,以控制骆马湖富营养化进程。

048

汉江中下游水质现状及污染趋势/张九红…(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水资源保护.-2004,20(3).-46~48

通过对1992、1998、2000、2003年汉江4次暴发严重“水华”事件的成因分析,表明汉江中下游频发“水华”的最根本、最直接原因是水体中N、P等营养物含量偏高,是水质恶化与水流、气象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对近20年汉江中下游水质监测资料的统计分析基础上。研究了汉江中下游水质污染的现状、特点及变化发展趋势。并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调水后可能对汉江中下游水环境的影响进行了预测,提出了保护汉江中下游水环境、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措施。

049

应用地形分析法优化流域河岸管理措施/王林…(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水土保持科技情报.-2004,(3).-28~30

河岸缓冲带和人工构建的湿地是改善水质的最佳管理措施(BMPs)。这些措施并非在所有位置都有同样的效果。美国学者M.D.Tomer等人在美国爱荷华州应用数字地形分析法绘制地图,来协助规划用于改善流域内水质的BMPs的布局。通过分析30m网格的数字高程数据获得缓冲带布局图,用于确定具有较大湿润指数的河岸地带。符合条件的地点较多,且分布均匀,57%的河岸网格的集水面积<0.4hm2。应用解释性、自动化的地形分析

方法标绘出12个候选湿地的位置,确定了3个可行的应用湿地。野外实地调查表明:缓冲带布局图可以标识出那些具有多年生植被能有效拦截径流或控制季节性湿润的地带,研究中所用方法和数据,可以被应用到其他相似流域。

050

湖泊富营养化的防治对策研究/谢礼国…(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4,26(2).-7~11

论文研究和探讨了湖泊富营养化的防治对策。论文首先针对我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现状、造成的影响,以及对富营养化问题的防治进行了简要的概括;然后,提出了防治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一系列新措施,内容包括:外源性营养物质的控制、内源性营养性物质的控制、生态恢复等;并指出防治湖泊富营养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从控制污染源出发,重点开展生态修复、完善管理对策,有计划分层次地逐步实施。

051

滇池流域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研究/陈吉宁…(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中国水利.-2004,(9).-47~51

随着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等点源污染的有效控制,我国正处在污染构成快速转变时期,面源污染的负荷比重在上升。以清华大学为主的课题组通过对滇池流域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的研究,在面源污染控制关键技术与设备、工程实施、软件开发、运行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我国未来大规模开展面源污染控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052

哑铃湾网箱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舒廷飞…(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2004,25(5).-97~101

2002-04~2003-01对哑铃湾不同网箱养殖区水质和底泥的实地监测调查和分析表明,哑铃湾网箱养殖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①使得养殖水环境中营养盐、BOD、COD、有机质和TSS增加,尤其是PO43--P和NH3-N增加更为明显;②使得底泥沉积物中N、P、硫化物、有机质等大量富集,其中富集现象最明显的是P、硫化物和NH3-N,其次是TN和有机质。

053

人工湿地植物系统优化管理研究/刘红…(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4,23(5).-1003~1008 在北京官厅水库附近建立潜流人工湿地(总面积:5 m× 20 m ×2m),芦苇、蒲草混合种植,研究其工艺参数对植物生长状况的影响,植物生长优劣及杂草的存在对污染物去除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湿地运行初期控制水位和水力负荷对植物生长非常重要;在相同的水力负荷下,植物生长状况良好的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效果明显高于植物生长状况差的人工湿地,污染物去除效率与植物生长的优劣呈正相关关系;大量杂草特别是浅根旱生杂草的生长会降低人工湿地的净化效率。最后分析了人工湿地生态,提出系统植物的种植、运行期和冬季的管理方法和综合利用思路。

054

南京市不同功能区土壤中铅的污染特征/吴新民…(池州师范专科学校化学系)//环境与健康杂志.-2004,21(5).-291~293

目的了解南京市各城区土壤铅的全量和活性形态含量。方法将南京市区按功能划分为矿冶区、开发区、商业区、城市广场、风景区、老居民区6大功能区,采用深度(0~5、>5~20 cm)间隔采样法采集土壤样本56个,用原子吸收光谱仪选择分析土壤中铅的全量和活性形态含量。结果南京市区土壤中铅的总量为(117.1土103.7)mg/kg,水平分布规律是矿冶区[(283.8土72.1)mg/kg]>老居民区[(141.6土67.3)mg/kg]>商业区[(119.8土110.2)mg/kg]>风景区[(66.1土33.7)mg/kg]>城市广场[(54.5土29.8)mg/kg]>新开发区[(24.4土5.2)mg/kg]。矿冶区铅以强度积累为特征,但活性形态的比重较小。城市中心的居民区和商业区铅的积累也很明显,并且所测定的醋酸盐浸提态铅含量较高。除了风景区和城市广场外,城市中心区土壤的铅均表现出较明显的表聚性。结论南京市区土壤铅强烈积累可能对市民健康构成了威胁。

055

杭州市中东河水质现状及修复措施/方辉…(杭州市市政设施监管中心)//中国给水排水.-2004,20(9).-101~103

大量污水、污物的排入致使杭州市中河和东河污染严重,为此对污、废水排放和底泥的污染物释放等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截污纳管、引水配水和疏浚清淤等修复措施,最后采用改进的一维水质模型对修复结果进行了预测。

056

南京市城区空气环境质量评估/孙雁…(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环境科技.-2004,17(3).-22~24

依据灰色系统理论,采用灰色变权聚类方法,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对南京市城区近两年的空气质量进行评估。空气质量评估采用的指标包含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以及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并对评估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南京市城区空气环境质量呈退化的趋势,尤其是经济繁华的鼓楼区以及交通拥挤的下关区,两年内空气质量明显下降。

057

构造人工湿地技术及其应用/阮红权…(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环境科技.-2004,17(3).-35~37

通过介绍构造人工湿地对特征污染物即悬浮物、有机物、氮、磷、细菌以及重金属的去除研究,阐述了污染物去除的基本特征和作用机理,并在植物的选择、设计参数、动力学研究三方面就构造湿地设计进行了探讨与分析,对未来的研究工作作了展望。

058

长江流域大型水库富营养化特征及成因分析/王孟…(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13(5).-477~481

在对长江流域27座大型水库营养状况调查评价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大型水库富营养化的特征和成因。结果表明水库富营养化状况与水库类型、水库流域的位置和水库的功能存在着明显的关系,湖泊型水库富营养化程度高于河道型水库,以灌溉为主的水库富营养化程度高于以发电为主的水库;调查的14座河道型水库和13座湖泊型水库中,分别有21.4%的河道型水库和69.2%的湖泊型水库达到富营养化水平;以发电为主的水库30%已达到富营养标准,而以灌溉为主的水库中达到富营养的占53.8%。另外,水库的富营养化程度与水文情势的变化密切相关,通过水位或水滞留时间的调节,对营养物质、藻类组成和现存量进行调控,影响水库富营养化进程。最后,提出对水文情势的调控是控制水库富营养化的有效措施之一。

059

几种人工湿地基质净化磷素的机理/袁东海…(南京大学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环境科学.-2004,24(5).-614~617

研究了砂子、沸石、蛏石、黄褐土、下蜀黄土、粉煤灰和矿渣7种人工湿地基质材料净化污水磷素的机理,并初步评价了其作为人工湿地基质可能导致的磷素二次污染的风险。结果表明,矿渣、粉煤灰有很好的磷素去除效果,蛏石、黄褐土和下蜀黄土次之,沸石和砂子的去除效果较差。上述人工湿地基质净化磷素的机理主要为化学机理,表现为基质全钙、氧化钙、水溶性钙的含量越高,其固定形成的磷酸钙盐越多,在PH值较高的情况下,主要形成难溶性的磷酸八钙和磷酸十钙,有利于磷素的净化;基质中游离氧化铁、铝和胶体氧化铁、铝含量越高,其固定形成的磷酸铁盐和磷酸铝盐数量越多,基质净化磷素的能力越强。除砂子外上述基质磷素饱和吸附后,磷素释放比例很低。加强人工湿地基质管理,其基质吸附的磷素一般不会对水体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060

基于GIS的上海市河道及其水污染空间特征分析/李俊祥…(华东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系)//中国环境科学.-2004,24(5).-632~635

在GIS支持下,对上海市的河道及其水质污染的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分析了水质污染面积与景观格局指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上海市河道的水面率、河道密度、边界密度、分形数的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中心城区低、郊区高的趋势;河道水质污染在空间上呈现中心城区严重污染,近郊区到远郊区水质污染逐步减轻的趋势;而河道水质污染面积与河道景观空间指数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定量分析表明,河道污染水面积的对数与河道的边界密度之间满足非线性关系。

061

生物法处理挥发性有机废气的研究/饶佳家…(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生物力学与组织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4,5(9).-56~60

生物法处理被污染的空气这一技术已经被德国和荷兰成功地运用了20年之久,但是在国内还属于一种较新的空气污染治理技术。本文主要概述了有机废气生物处理的3种主要形式:生物滤池、生物液滤塔和生物洗涤器的原理、流程和几种影响反应器性能的因素,

并比较了以上3种反应器及其不同支撑材料的优缺点。目前,气态生物反应器主要以通用的指导方针、试验性的研究和来自类似应用的经验为基础进行设计的。

062

一些蔬菜中主要元素和有毒元素的评价=Assessment of assential and toxic elements in some kinds of vegetables[英]/A.E.Mohamed…//Ecotoxicol.Environ. Safrty. -2003,55(3).-251~260

蔬菜为人体提供了必要的生物可利用的微量元素,必须经常提供日常生活中各种微量元素。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了沙特阿拉伯12种不同的蔬菜中的微量元素Ca、Fe、K、Mg和Na及痕量元素Cd、Co、Cu、Mn、Ni、Pb和Zn。这些蔬莱是黄瓜、南瓜、西红柿、土豆、青椒、茄子、胡萝卜、香芹、莴苣、菠菜、Salq洋葱、韭菜、水田芥和甘蓝。结果表明,各种元素浓度取决于每种蔬菜对元素的摄取量。Salq和水田芥比其他蔬菜含元素浓度高。对土壤至蔬菜中元素的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应用于元素数据库,并很好地解释了数据。这些蔬菜的元素浓度处于人体健康消费安全限值之内。

063

纸浆造纸厂附近土壤质量修复=Modification of soil quality near a pulp and paper mill [英]/Smritisikha phukan…//Water, Air soil pollut..-2003,146(1/4).-319~333 印度阿萨姆邦那冈造纸厂每年用竹子制造100000t纸。造纸厂除南面是山脉和森林外,四周都是农田,目前的研究是为了评估造纸厂对其周边土壤质量的影响。表层土样(0~15cm)是4年间从距离工厂不同距离的19个点在干季和雨季采集的。土壤质量通过大量代表性的物理化学指标确定。主要氧化物例如SiO2、Al2O3、Fe2O3、MnO和TiO2的监测表明,根据飞灰的分布和其它土壤废物在周围低洼地区的分布,Al2O3、Fe2O3和MnO 在工厂附近土壤中优先积累。不仅这些氧化物,还有Ca、Mg、Na和Pb等金属都证明了一个固定的趋势,它们都随距离增加而减少。由于工厂排放高浓度碱的影响,工厂附近土壤的pH值趋于碱性。土壤的物理性质即持水率和容积密度随距离增加而增加,而水力传导率变化相反。土壤中N、P、K、B、Cl-和有机碳的含量随距离增加迅速降低,这表明土壤废物的倾倒和富营养化废水的排放提高了工厂附近这些土壤成分的水平。

废物处理及综合利用

064

城市污水厂污泥土壤利用可靠性探讨/程五良…(同济大学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2(7).-939~942

讨论了污泥土地利用的可行性以及近年来的研究进展,选取了上海市曲阳污水厂污泥和潮滩沙土的混合土壤做土地种植试验,结果表明绝大部分的植物在污泥和潮滩沙土混合土壤上能够存活,并生长良好,初步论证了污泥用于改良潮滩沙土及应用于园林绿化种植土的可行性,认为将污泥进行土地资源化利用将成为我国污泥处置利用的一种有效途径。

065

生活垃圾的焚烧处理及二次污染物控制/陶丽娟…(哈尔滨工业大学)//锅炉技术.-2004,35(4).-76~80

阐述了生活垃圾的焚烧处理的重要性,综述了各国垃圾焚烧处理的先进技术及二次污染物控制工艺,提出我国垃圾焚烧二次污染的控制措施。

066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艺设计关键及生态学问题/华涛…(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陆地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应用生态学报.-2004,15(7).-1289~1293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是一种经济高效的污水生态处理技术方式。然而,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在性能上仍须有待发展与完善,尤其需要对其处理工艺参数进行不断改进和系统优化。本文针对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中有关水力停留时间、水传导因素、表面负荷率和工程构筑物设计等技术参数,概括性地剖析、探讨了国内外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艺的设计关键及其主要技术内涵,给出了一些重要的优化模型与最佳数值;与此同时,分析、提出了利用生态学方法克服人工湿地工程运行中所涉及的野生生物管理与蚊蝇控制等问题。067

化学修饰在生物吸附中的应用/王晓媛…(武汉理工大学资环学院)//工业安全与环保.-2004,30(5).-17~19

化学修饰技术可以掩蔽细胞壁上一些基团,从而使吸附量改变,利用该技术可以探讨生物吸附法去除金属离子的机理。化学修饰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068

曝气生物滤池在啤酒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李善评…(山东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大学学报.-2004,34(3).-105~108

介绍了颗粒填料曝气生物滤池应用于啤酒废水的研究,我们得到了在停留时间8h、气水比为6:1时,COD Cr去除率达到91%;在气水比为6:1时,停留时间为4h,氨氮去除率达到97.2%。并得到了不同气水比和停留时间对颗粒填料生物滤池COD Cr和氨氮去除率的影响规律。

069

垃圾填理场渗滤液回灌法处理技术探讨/李晔…(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工业安全与环保.-2004,30(5).-19~21

回灌法用于垃圾渗滤液的处理已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通过对回灌法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原理、特点及研究现状和进展的介绍。指出回灌法能有效地去除垃圾渗滤液中的有机物和重金属离子。但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深入研究。

070

一种新的湿法脱硫强制氧化技术/田凤国…(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热能动力工程.-2004,19(3).-230~233

强制氧化是防止湿法脱硫系统结垢和堵塞以及脱硫废渣二次污染问题的关键。文中提

出将射流曝气技术应用于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的强制氧化工艺,并利用双膜理论针对射流曝气强制氧化工艺的气液相际传质特点进行了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射流曝气器作为一种气液两相介质化学反应传质混合设备,充分利用强烈混合作用,提高了能量的综合利用率,对某湿法脱硫工程能耗的计算结果表明:采用射流曝气方式能耗节省达20%以上,脱硫成本降低,有利于实现关键脱硫设备的国产化。

071

城市污水处理厂恶臭气体及控制技术研究/张少梅…(同济大学机械学院热能系)//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3(3).-95~98

针对城市污水处理厂恶臭气体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居民抱怨以及对职工健康造成损害等一系列问题,分析了城市污水处理厂恶臭气体的形成机理及恶臭气体与处理工艺过程的紧密相关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全过程控制的理念;同时为将国内停留在实验室研究阶段提升到工程应用程度,文中辅以实例对现场试验研究进行了概述。

072

电絮凝法用于处理废纸脱墨废水/孙金勇…(上海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上海造纸.-2004,35(2).-49~51

采用电絮凝法处理废纸脱墨废水。探讨了电极材料、电流密度、极板间距、体系的pH 值、电解时间等对废水处理的影响。结果表明,用铝为电极材料,在电流密度1.7A/dm3、极板间距10mm、体系pH5~6.5和电解时间20min的条件下,可获得良好的处理效果,废水的浊度去除率和COD去除率分别可达95%和60%。

073

制革废水氨氮处理研究进展/王欣…(华南理工大学造纸与环境工程学院)//皮革化工.-2004,24(2).-9~13

制革废水污染负荷高,废水成分复杂,不仅味嗅、色度、悬浮物、耗氧物污染大,含有重金属离子和有毒物质,而且有较多的氨氮含量。本文对国内外制革废水氨氮处理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介绍了制革废水中氨氮的来源及常见的减少废水中氨氮的方法,并评述了制革废水处理中氨氮去除的现状和去除其他污染物的同时去除氨氮的研究的进展情况。清洁生产是减少制革废水氨氮的重要方面,去除水中的氨氮的方法主要有物理法、物理化学法和生物法等。

074

干式烟气脱硫剂的合成及脱硫实验/矫彩山…(哈尔滨工程大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师.-2004,(5).-11~12

本文简要介绍了国内外燃煤烟气的脱硫技术,并利用一种含有钙的工业废料及粉煤灰采用高温烧结的方法合成了一种粒状的固体脱硫剂,对原料配比、添加剂的种类及添加数量、烧结温度等对脱硫剂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075

微电解-微生物法组织工艺处理含铬电镀废水/张子间…(山东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

学院)//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4,18(2).-16~20

针对单一生物法净化含铬电镀废水存在着效率低、处理成本高的问题,采用一种新的组合工艺——微电解-生物法来处理含铬电镀废水。在实验过程中,重金属离子通过微电解法去除90%以上,剩余部分被后续工艺的微生物功能菌去除。实验结果表明:Cr6+含量为50mg/L,Cu2+含量为15mg/L,Ni2+含量为10mg/L的废水经处理后,重金属离子的净化率达99.9%,且无二次污染。

076

电厂灰渣干式处理系统/田岛…(不详)//世界钢铁.-2004,4(3).-55~58 神户制钢所神户发电厂1号机组以及北海道电力公司苫东厚真发电厂4号机组率先在日本国内使用了干式灰渣处理装置。该装置与传统的湿式处理装置相比较有许多优点,并且通过试验评估与试运转验证已经得到确认。以下介绍此项技术概要及其课题评估和验证结果。

077

利用氮氧化物控制技术治理大气污染/孙锦余…(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节能.-2004,(5).-41~44

氮氧化物控制技术是治理大气污染常用的方法。针对目前国内外的现状,介绍了燃煤过程中NOx的形成机理、低NOx燃烧技术和现有的主要烟气脱硝技术,分析了氮氧化物控制技术的发展前景。通过对几种主要控制技术的原理、技术要点的介绍,为各燃煤电厂控制有害气体排放提供了较好的参考。

078

回流式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技术在火电厂的应用/叶春…(武汉大学系统工程研究所)//中国电力.-2004,37(3).-85~87

介绍回流式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技术的发展状况、工艺过程、特点及其在恒运电厂7号炉210MW机组的应用,给出了该工程的设计条件、参数及调试结果,阐述在设计和调试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分析影响脱硫效率的因素,提出降低粉尘排放浓度的措施。

079

高级综合稳定塘处理养猪场废水/潘涌璋…(暨南大学环境工程系)//环境工程.-2004,22(5).-12~13

针对大型规模化养猪场污水污染负荷高,行业利润水平低的特点,采用高级综合稳定塘工艺对广州市某养猪场的废水进行处理。实际运行结果表明,在废水COD Cr为15899 mg/L、BOD5为10840 mg/L、氨氮为1283 mg/L和SS为3024mg/L的条件下,出水COD cr 为71.5mg/L、BOD5为23 mg/L、氨氮为66.5mg/L,SS为34mg/L,达到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的要求。

080

餐饮业小型污水综合处理系统的技术研究/罗树雄…(北京工商大学机械与自动化学院)//环境工程.-2004,22(5).-14~15

阐述了餐饮污水进行综合处理工艺的技术方案,即将餐饮污水中有营养价值的固体物质经过粉碎、固液分离和烘干消毒等工序后打包统一收集;含油污水经过油水分离后,废油回收,废水排入下水道。介绍了粉碎机、固液分离装置和油水分离器等设备的原理。该处理系统具有投资少、操作简单、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

081

应用复合生物技术处理制药综合废水的探讨/郎咸明…(东北制药总厂)//环境工程.-2004,22(5).-22~23,54

采用改进型UNITANK和BAF工艺对东北制药总厂综合废水进行了试验研究,阐述了主要工艺原理,CODcr的去除效率可达到90%以上。对于高浓度废水可以使出水CODcr <500 mg/L。整个废水处理系统具有运行稳定、处理效果好和处理成本低的特点,为工程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和保障。

082

交替式内循环活性污泥工艺的应用/崔志峰…(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中国给水排水.-2004,20(9).-56~58

为了克服传统活性污泥法、氧化沟和SBR工艺的缺点,综合各工艺的优势,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城市污水处理工艺:交替式(曝气-沉淀一体化)内循环活性污泥工艺(AICS),介绍了该工艺特点及其组合应用模式,并列举了相关工程实例。

083

水产养殖废水处理技术及应用/方圣琼…(福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4,5(9).-51~55

主要综述了国内外水产养殖废水的物理化学处理和生物处理2方面的技术,并总结了水产养殖废水循环使用的水处理工艺流程和生物工程在水产养殖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表明了水产养殖废水的综合利用和无害化排放技术为今后发展方向。

084

新西兰的废物稳定塘的发展=Waste stabilization pond development in New Zealand[英]/H.E.Archer…//Water.Sci.Tech..-2003,48(2).-9~15

废物稳定塘是新西兰的大城市和小社区最普遍的废水处理方式。建造规模从500hm2至小于0.1 hm2的有100多个。新西兰最大的稳定塘系统是奥克兰的Manukau,它由总面积达530 hm2的4个塘构成,有大量臭气排放。第二大塘系统在Christchurch,总面积为226 hm2。与Manukau相反,Christchurch塘没有造成大量的臭气排放,而且水质很好。Christchurch有2个平行组,每3个塘为一组。提出保持和发展带有7个管道的稳定塘以便降低短循环。用气味测定法测量Manukau和Christchurch塘的臭气排放。模拟了臭气扩散,利用当前的气象数据确定臭气的移动范围。表明,居住区与稳定塘相距200m不会受到影响。

085

生物膜反应器中低浓度废水的厌氧处理=Anaerobic treatment of low-strength

wastewater in a biofilm reactor[英]/Ioannis D.Manariotis…//J.Environ.Sci. Health. -2003,A38(8).-1529~1548

用波纹塑料环填充的3.9L(70cm高)上流式厌氧过滤器研究了长期运行中低浓度水的直接处理。厌氧过滤器将0.02~0.91 kgCODm-3d-1的低固含量给入4种复杂综合型废水中。由蔗糖营养基质补充的过滤城市废水处理产生的去除效果为:COD72%~80%,TSS80%~92%,利用完全合成基质可改进出水水质。在试验条件下,在柱高的40cm之内有机物和固体物被去除,而且反应器中积累不明显,也未受到长时期运行的影响。

086

基于移动床生物反应器和多介质过滤器的用于小型废水处理厂的高速二级处理装置=A high-rate secondary treatment based on a moving bed bioreactor and multimedia filters for small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s[英]/Z.Liao…//J.Environ. Sci.Heath.-2003,A38(10).-2349~2358

小型污水处理厂需要具有简单、高效、稳定的高速二级处理装置。试验研究了一种基于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和多介质过滤的高速二级处理方法。高速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在短水力停留时间内(0.5h)很容易地转化可生物降解性SCOD。当总停留时间低于lh时,使用少量化学品(铁或阳离子聚合物),整个系统的出水SS和COD分别低于30mg/L和100mg/L。进水中SS浓度较高时,总水力停留时要超过2h,也可扩展除磷和除氮。与传统的二级处理相比,高速二级处理装置大大节省了费用和能源。

087

利用厌氧/需氧序批式生物过滤器处理医药废水=Pharmaceutical wastewater treatment using an anaerobic/aerobic sequencing batch biofilter[英]/Gman Buitron…//J.Environ.Sci.Health.-2003,A38(10).-2077~2088

研究了处理医药废水出水的储水池中结合厌氧/需氧条件的序批式生物过滤器的效能。本研究采用一个用多孔火山岩石填充的中试反应器。反应器以序批式生物过滤方式运行,厌氧阶段反应时间变化范围为8~24h,需氧阶段为4~12h。交换量由16%~88%。医药废水所含有机化合物包括:酚和o-硝酸苯胺,有机物的变化范围为28400~72200mg/L(总COD)、280~605mgN-NH4/L和430~650mg SST/L。为使有机物适应工业废水,有机负荷由1至7.7kgCOD/(m3.d)逐渐增加。反应时间适当时,COD去除率达到80%以上。Microtox分析了废水和厌氧及需氧阶段,发现需氧阶段决定着废水脱毒。结果表明,厌氧/需氧序批式反应器可有效处理浓度高达28400mgCOD/L的原始废水。

088

含活性偶氮染料的合成纺织品废水的厌氧生物处理=Anaerobic treatment of synthetic textile wastewater containing a reactive azo dye[英]/S.Sen…//J. Environ. Eng..-2003,129(7).-595~601

本课题研究了含一种雷玛唑宝石紫5R的活性偶氮染料的纺织废水的厌氧生物处理。实验采用流化床反应器(FBR)。实际操作前,历时128d进行FBR池的启动,使每克挥

《环境科学基础(乙)》考试大纲.doc

《环境科学基础(乙)》考试大纲 《环境科学基础(乙)》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资源、环境科学和自然地理学等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环境科学基础(乙)》是环境科学的入门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全球性和区域性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的生态效应、环境污染的生物净化过程以及半前人类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等。要求考生认识环境科学的性质、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和方法;系统掌握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熟悉典型环境污染的生态效应, 了解环境污染的基本生物净化过程,并具有综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试内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环境的概念、功能、属性与分类 第二节地球环境系统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 第三节环境科学的形成与发展,以及研究对?象和任务 第四节环境保护 第二章大气环境及其保护 第一节大气环境的结构和组成以及气象和气候灾害 第二节大气污染类型及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和性质 第三节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迁移转化及其影响因素 第四节大气污染的危害 第五节大气环境保护大气污染防治 第三章水环境及其保护 第一节水环境及水资源 第二节水体污染物来源及水体污染类型 第三节主要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扩散与转化

第四节水污染的危害 第二节水环境保护和水污染防治 第四章土壤环境及其保护 第一节土壤环境和土壤的组成和性质第二节土壤环境污染物来源及其危害第三节土壤环境保护和土壤污染防治 第五章生态系统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类型 二、食物链与食物网 三、营养生态金字塔 四、生态系统的功能 第二节生态平衡 第六章其他环境污染 第一节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 第二节噪声污染及其控制 第三节化学品污染及其危害 第七章环境监测与环境评价 第一节环境监测 第二节环境质量评价 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 第四节环境风险评价 第八章环境规划与管理 第一节环境规划 第二节环境管理

环境科学原理

第一篇地球环境与生态系统 第二篇当代资源与环境问题 第三篇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四篇环境伦理观 第五篇环境保护的主要途径 第六篇清洁生产 第七篇环境与健康 环境伦理观——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胡善风 环境和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最热门的话题。任何事物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环境,科学技术发展到了今天,人类与其生存发展环境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因此,对环境问题的研究也引起了各学科的关注。 “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了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但也造成了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人类不得不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寻找新的出路。上世纪40年代英国环境学家 A.莱奥伯在《大地伦理学》一书中提出了要重新确定人在自然中的位置, 指出人类应自觉地把自己当作大自然中平等的成员。1972年6月,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上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确定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强调了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人类即能开发利用大自然,就应当设法保护、治理大自然,与自然界和谐发展,共同繁荣,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上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它标志着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走上了一个新的阶段。人类必须重新认识自然的价值和其存在的意义,不再以人的需要取向为判别各种事物价值和效用的依据,而应以整个自然生态环境的需要为判别依据。这就进一步要求人们在思想道德层面上进行变革。 随着工业化带来的环境问题的出现和逐渐加重,关于环境伦理问题的研究也逐渐引起学者的关注。传统的伦理道德是用以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但环境伦理学的产生,将伦理道德的视野扩展到了自然,是对传统伦理道德的补充和升华。传统伦理道德只注意到了人对社会的依赖,而环境伦理则考虑到了人对自然的依赖,是对人类生存的社会性和对自然的依赖性的双重关照。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制度、政策上的改变,需要法律的约束,而更重要、更深入持久的是要运用环境道德的约束力,依靠扎根于人们内心的信念,运用环境道德的规范和原则来调节人们的行为,以人类发自于内心的自觉行为来保证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完整word)环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环境科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概念: 环境: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环境就是人类生存环境,指的是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它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或者为指围绕着人群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 环境法中的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它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以及改造和利用的科学。其目的在于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其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从而为改善环境和创造新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成。 环境问题:指自然过程突变或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破坏和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其原因是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和环境的复杂多变性。 原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类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的,没有人为因素或人为因素很少的环境问题。 次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二类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环境问题。 第二章大气环境 概念: 干结空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固体杂质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主要成分是氮气(78.09%)和氧气(20.94%)。其次是氩气(0.934%体积)和二氧化碳(0.033%体积)。空气中水的体积百分含量在0.1-0.5%之间,其余的大气成分为稀有气体。 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 大气污染源:指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包括:天然源(指自然界自行向大气环境排入污染物的污染源。)人为源(指人类的生产活动所形成的污染源。) 大气污染物: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并对人和环境产生有毒影响的物质。气溶胶体:是空气中的固体和液体颗粒物质与空气一起结合成的悬浮体,它的粒径在1微米以下,可以悬浮在大气中。 总悬浮颗粒物(TSP):D(粒径)在100μm以下,其中多数在10μm以下,是分散在大气中的各种粒子的总称。 可吸入粒子(IP):大于10μm的颗粒物能被鼻腔的鼻毛吸留住,而小于10μm的飘尘却能长驱直入侵蚀肺泡,叫“可吸入因子”。在可吸入微粒中80%可沉积于肺泡,且沉积时间可达数年之久,导致肺心病等一系列病变。 一次污染物:又称原发性污染物,指直接由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进入大气后其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二次污染物:又称继发性污染物,指进入大气的一次污染物之间相互作用,或一次污染物与正常大气组分发生化学反应,以及在太阳辐射线的参与下引起光化学反应而产生的新的污染物。 光化学烟雾:是在一定条件下(如强日光、低风速和低温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发生化学转化形成的高氧化性的混合气团,是一种带刺激性的淡蓝色烟雾。

关于环境科学基本理论问题的若干思考

关于环境科学基本理论问题的若干思考 发表时间:2019-10-09T13:15:42.87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2期作者:杜武洲 [导读]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普宁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广东省普宁市 515300 摘要:众所周知,我国人口数量巨大,能源消耗量也非常大,人均可支配自然资源实际相对较少,且由于过度开发、管理不善、利用不合理等原因,我国近些年来已面临严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有些重要的资源面临枯竭,许多地区生态资源遭到破坏,全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形势严峻。我国对资源环境非常重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并强调:“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 关键词:环境科学;必要性;体系 引言 1954年美国航天工作者最早提出“环境科学”一词,当时的环境科学主要研究宇宙飞船中的人工环境。20世纪60年代是环境科学的酝酿阶段,人类生存环境问题出现并日益严重,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不断扩展,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也不断深化;20世纪70年代是环境科学的快速发展阶段,伴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对人类健康造成很大危害,环境科学偏重于工业污染控制技术研究,在环境污染控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某些地区的环境质量也有所改善;20世纪80年代至今是环境科学体系不断完善阶段,人们开始认识到,环境问题不仅仅是工业污染问题,而是一种必须以更具前瞻性眼光来看待的复杂的综合体,环境科学必然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科学。 1环境科学兴起的必要性 环境科学作为一门新型学科,主要对环境问题进行探讨,所谓环境问题主要是指,环境污染对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愈来愈严重,据调查,早在17世纪便出现了关于燃煤引发污染问题的报告。自19世纪以来,化学研究逐渐兴起,汞、砷、氰化物、铅等物质逐渐出现。而20世纪后原子能的发展,对人类威胁带来了严重污染。1952年12月,伦敦的烟雾事件的发生导致1万多人死亡。关于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意见,归根结底来看,环境污染的发生是由于科学技术运用不当导致,基于这种情况下环境科学便兴起了。环境科学作为多学科组成的科学体系,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全面揭示。从而寻找出控制人类与环境之间能量交换的有效对策,实现对环境的保护最终达到造福人类的目的。 2环境科学体系 20世纪80年代以来,很多学者对环境科学体系进行了探讨.不同学者对环境科学体系的划分原则和划分方案各不相同,直到目前为止尚未取得一致意见。根据环境科学研究对象的性质和内容不同,将环境科学体系划分为理论环境学、部分环境学和综合环境学三个一级分支科学,每个一级分支学科又划分为若干二级分支学科。把环境科学看作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的边缘交叉科学,将环境科学体系划分为环境基础科学、环境社会科学和环境技术科学三个一级分支学科,每个一级分支学科又划分出若干的二级分支学科。以环境问题的研究程序、空间组织水平、研究对象特征和时间特征为轴支撑起多维环境科学体系,如按照研究程序划分为一般理论环境学和应用环境学,按照组织水平划分为全球环境学、区域环境学和聚落环境学等,按照研究对象特征划分为自然环境学、技术环境学和社会环境学等,按照时间特征划分为环境历史研究、环境现状分析和环境预测等。根据现代学科的聚散共生规律将环境科学划分为伦理环境学、基础环境学、部门环境学和工程环境学等。站在人类认知事物的一般规律和科学技术发展轨迹的高度,提出任何一门发展完善的科学都应该包括哲学、基础理论、技术(应用)理论和工程技术四个学科层次,彼此联系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根据这种学科层次划分的思想,把环境科学体系划分为环境哲学、环境学、环境技术学和环境工程四个层次,每个层次又划分为若干级别的分支学科。根据环境科学体系划分方案和当前出现的分支学科现状,发现未来科学发展方向和重点研究领域,以完善环境科学体系。 环境哲学层次主要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探讨人与环境系统相互作用的本质。环境基础理论层次主要探讨环境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及形成发育(演化)规律,以及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机制,将其概括为环境学。环境技术理论层次是介于环境基础理论和环境工程之间的过渡性层次,主要任务是解决环境工程技术有关的应用理论问题。环境工程层次利用工程技术的方法和手段来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的学科,它不仅要提供合理利用、保护自然资源的一整套技术途径和措施,而且还要研究开发废物资源化技术、改革生产工艺、发展无废或少废闭路生产系统。 环境哲学是在其他三个学科层次基础上经过科学归纳和概括而形成的,没有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工程技术实践,就不可能出现科学的环境哲学。环境哲学可为环境科学其他三个层次的研究提供认识论和方法论指导,环境基础理论和技术理论是工程技术的理论基础,离开基础理论和技术理论,必然导致工程技术实践上的盲目性,不可能达到治理环境的目的。环境工程技术实践反过来又可以验证和促进基础理论和技术理论研究,所以,这四个层次的研究相互联系、促进,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环境科学体系。 根据上述环境科学体系划分,结合当前环境科学的研究现状可以发现,当前的环境科学研究主要集中于基础理论层次的自然环境学、技术理论层次和工程技术层次,完整的环境科学研究体系尚不健全,在很多方面还未涉及或者缺乏深入研究.今后应在进一步推进原有环境科学分支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开展下列领域的研究。 (1)尽快开展综合环境学研究.以往的环境科学研究大都是研究者根据自己的学术背景对某一(些)环境要素的研究,大大促进了分支学科的发展.对于环境系统的综合基础理论研究还很欠缺,迄今为止综合环境学尚未诞生.前已述及,环境系统是一个复杂巨系统,有其独特的运动变化规律,单独从某一要素进行研究不可能从总体上揭示环境系统的运动变化规律,所以今后必须加强综合环境学研究.系统科学的出现与发展为我们开展综合环境学研究提供了契机,可借助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建立区域性或全球性的环境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稳定性分析、分叉与突变理论、混沌与分形理论、耗散结构理论以及协同进化理论开展综合环境学研究。 (2)加强环境哲学研究.随着环境科学基础理论和工程技术的研究的推进,必然要求在哲学层面上归纳和提升,作为人类文明成果的一部分固化下来,为环境科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普遍指导。从目前情况看,环境哲学还比较贫困,所以今后要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为

环境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市政工程)

环境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市政工程) 一、适用学科 ●环境科学与工程(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一级学科,工学门类,学科代码:0830) ●土木工程(Civil Engineering,一级学科,工学门类,学科代码:0814) 本方案适用于市政工程二级学科 二、培养方式 1、实行导师负责制,必要时可设副导师,鼓励组成指导小组集体指导。跨学科或交叉学科 培养博士生时,应从相关学科中聘请副导师协助指导。 2、博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学习有关课程,查阅文献资料,参加学术交流,确定具体课题, 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取得创造性成果。 三、知识结构及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 (一)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 1、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 进入本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应在一级学科范围内和相关的学科领域中有着广泛的了解和系统的专业知识。 2、市政工程专业 本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在市政工程学科和相关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等交叉学科领域中有广泛的了解和系统的专业知识。 (二)课程学习及学分组成 1、普博生 研究生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要求学分不少于15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程学分不少于4学分,学科专业课程不少于6学分(其中基础理论课不少于4学分、本学科或相关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不少于2学分),必修环节学分不少于5学分。自学课程学分另记。课程设置见附录。 2、直博生 研究生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要求学分不少于29学分(其中考试学分不少于21学分,自学课程学分另记),其中公共必修课程学分不少于5学分,学科专业课程学分不少于19学分(其中基础理论课不少于4学分、本学科或相关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学分不少于14学分),必须环节5学分。课程设置见附录。 四、主要培养环节及有关要求 1、制定个人课程学习计划 博士生入学后三周内,在导师指导下作好个人课程学习计划,并报院(系、所)研究生

中科院考纲840环境科学基础

中科院考纲840环境科学基础

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环境科学基础》考试大纲 《环境科学基础》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环境科学、资源科学和自然地理学等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环境科学基础》是环境科学的入门课程,也是报考环境科学及相关学科的硕士生入学考试主要科目之一。主要内容包括全球性和区域性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与保护、环境污染的净化过程、当前人类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及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等。要求考生认识环境科学的性质、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和方法;系统掌握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熟悉典型环境污染的生态效应,了解环境污染的基本净化过程与方法,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试内容 一. 基本知识 1)环境的概念、功能、属性与分类 2)地球环境系统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 3)环境科学的形成与发展,以及研究对象和任务 4)环境保护 二. 大气环境及其保护 1)大气环境的结构和组成以及气象和气候灾害 2)大气污染类型及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和性质 3)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迁移转化及其影响因素 4)大气污染的危害 5)大气环境保护大气污染防治 三. 水环境及其保护 1)水环境及水资源 2)水体污染物来源及水体污染类型 3)主要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扩散与转化

4)水污染的危害 5)水环境保护和水污染防治 四. 土壤环境及其保护 1)土壤环境和土壤的组成和性质 2)土壤环境污染物来源及其危害 3)土壤环境保护和土壤污染防治 五. 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2)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类型 3)食物链与食物网 4)营养生态金字塔 5)生态系统的功能 6)生态平衡 六. 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 1)固体废物来源、分类及特点 2)固体废物的环境问题 3)化学品及有害废物对人类的危害 七. 其他环境污染 1)噪声污染及其控制 2)电磁污染 3)光污染 4)热污染 八. 环境监测与环境评价 1)环境监测 2)环境质量评价 3)环境影响评价 4)环境风险评价 九. 环境规划与管理 1)环境规划 2)环境管理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一)绪论(老师说看小结) 1.环境的概念和类型 环境:环境科学中所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环境类型掌握: 人工环境按功能分:聚落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 2.环境的特性: 环境的多样性、整体性、区域性、相对稳定性、变化滞后性、脆弱性; 相对稳定性:环境中物流、能流、信息流不断变化,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自我调节能力,在一定的干扰强度范围内,环境的结构和功能基本不变。 变化滞后性:环境受到外界影响后,环境发生变化时间要滞后于外界干扰的时间。如:臭氧层空洞的形成。 3.环境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研究对象: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这一矛盾体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人类—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研究目的: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从而通过调整人类自身的行为,来保护和改善环境,为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的研究目的就是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4.环境科学思想与方法: 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复杂性 5.环境承载力(上课说过): ①是环境系统对人类社会发展活动的支持能力; ②是指“某一时期,某种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阈值”;实质是:在维持人与环境和谐的前提下,人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二)自然环境(小结+大地女神Gaia假说) 1. 自然环境的圈层结构 自然环境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 (1)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大气圈包围着海洋和陆地。 大气圈的物质组成:气体:N2 (78%)、O2 (21%)、Ar(氩,0.93%)、CO2 等 水汽:表面水的蒸发和植物蒸腾大气颗粒物: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 液体微粒,如烟尘等。 大气圈的垂直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 对人类的意义:调解并维持适宜环境,生命基础条件。 主要的环境问题:气候变化 (2)水圈 由大气圈、海洋、陆地水体(河流、湖泊、冰川)、土壤和岩石孔隙以及生物体中的气、液、固各态水组成的连续的圈层称为水圈。 总水圈:豪恩 (3)岩石圈 水的重要性:生命组成成分(约70%),营养物质的载体 岩石圈组成:由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顶部组成厚度33-35km。 对人类的价值:能源和资源 主要问题:能源和资源短缺与耗竭

环境科学基本理论教材(91页)

第一章环境科学基本理论 第一节环境 什么是环境? 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环境:主体周边相关客体的集合 客体可以是物质的、精神的和运动的。 环境法中的环境 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丹顶鹤的环境 保护区内部:滩涂、沼泽、水域等 保护区内其它生物,保护区周边农田迁徙路线上相关湿地、农田等 人类的环境 学习环境: 学校、教室、机房实验室、图书馆教师、学校氛围 学校周边: 活动中心、城市宿舍、食堂、操场 依照主体(中心事物)的差异,区分环境类型: 地球的时空环境、植物的环境、人的环境、建筑物的环境、城市环境、小区环境、居住环境、投资环境、创业环境、生产环境、办公环境、政治环境、教育环境、科研环境、技术环境 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主体是人类,客体是人类周边的事物。 人类环境: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原生的自然环境及经过人类的创造和改造形成的人工环境 人类的环境依照客体的差异 物质环境精神环境文化环境伦理道德环境法律环境管理环境政策环境 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地质环境物理环境 聚落环境工业环境农业环境文化环境医疗修养环境 人工环境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人类的改造而形成的。 第二节环境多样性 自然环境: 1地球上的生物: 真菌、真核原生生物、原核生物、病毒 植物:藻类植物、苔藓类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动物:无脊椎动物、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性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脊椎动物、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 2.地表形态: 陆地:平原、盆地、丘陵、山地、高原 水域:河流、湖泊、海洋、沼泽

一适用学科专业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工学门类学科代码

环境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 一、适用学科、专业: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工学门类,学科代码:0830)(按一级学科培养并授学位) 二、学分要求 研究生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要求学分不少于23学分(其中考试课程不少于17学分,自学课程的学分不计算在内),其中公共必修课程不少于5学分,学科专业课程不少于18学分(其中必修环节不少于2学分、基础理论课不少于4学分、本学科或相关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不少于12学分)。 三、课程设置 1、公共必修课程(5学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60680012) 2学分(考试) 研究 ●自然辩证法概论(60680021) 1学分(考试) ●第一外国语(基础部分)(60640012) 2学分(考试) 2、学科专业课程(≥18学分) (1)必修环节(2学分) ●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69990021) 1学分(考查) ●学术活动(69990031) 1学分(考查) 学术活动要求:要求至少参加10次学术活动,采用IC卡记录方式考核。 (2)基础理论课程(≥4学分) ●数值分析A (60420044) 4学分(考试) ●其它数学类研究生课程 (3)本专业课程或相关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12学分) 注意:专业课程的选择应在导师指导下进行,还应满足:A组课程不少于6学分;外系所开课程不少于2学分。 A组 ●运筹学(70250124) 4学分(考试) ●环境系统建模理论与复杂模型(80050092) 2学分(考试) ●环境流体力学(70040123) 3学分(考试) ●气溶胶力学(70050012) 2学分(考试)

●水处理过程化学(70050062) 2学分(考试) ●大气污染化学和物理(70050032) 2学分(考试) ●多孔介质污染物迁移动力学(70050082) 2学分(考试) ●现代环境生物学(70050072) 2学分(考试) ●高等水处理工程(70050042) 2学分(考试) ●废水生物处理的数学模型与新 (70050262) 2学分(考试) 技术 ●大气污染防治原理(70050022) 2学分(考试) ●固体废物控制工程(70050102) 2学分(考试) ●环境规划(80050082) 2学分(考试) ●地下水污染控制理论与治理工 (70050172) 2学分(考试) 程 ●环境经济(70050162) 2学分(考试) ●高等环境化学(70050182) 2学分(考试) B组 ●固体废物资源化工程(70050092) 2学分(考试) ●能源与环境(80050012) 2学分(考试) ●环境核辐射及其示踪技术(70050252) 2学分(考试) ●环境风险分析(70050112) 2学分(考试) ●污染控制实验技术(80050022) 2学分(考试) ●环境保护投融资(80050152) 2学分(考试) ●环境系开设的其他研究生课程 ●化学系、生物系等相关专业硕士课程 ●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类课程 3、自学课程 与研究课题有关的专门知识,可由导师指定内容系统自学,并列入个人培养计划,但自学课程的学分不计算在内。 4、补修课程 凡在本门学科上欠缺本科层次业务基础的硕士研究生,一般应在导师指导下补修有关课程。补修课只记成绩,不计入研究生阶段的总学分。 四、学位论文工作 论文的准备工作应尽早开始。论文工作计划与选题报告一般应在第二学期结束前完成,

(环境管理)环境科学基础知识要点

环境科学原理知识要点 1.在环境科学中,环境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 然要素及其总体。 2.自然环境指的是一切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生活、生长的自然界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总体。 3.次生环境问题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引起的环境问题,也称第二环境问题。 4.人类生存的环境由自然环境、工程环境、社会环境共同组成。 5.人工环境的特点:人类作为主导因子,环境人工化明显;多样化;脆弱性;环境污染严重; 危害人类健康的因素增多。 6.环境问题的分类: 原生环境问题:火山、地震、台风 次生环境问题:水土流失、沙漠化、盐泽化、物种灭绝等 环境污染与干扰:环境污染——水、大气、土壤污染; 环境干扰——噪声、震动、电磁波干扰、热干扰 7.1992年6月,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标志着人类寻求社会与环境协调 发展的新阶段,环境与发展成为世界环境保护工作的主题。 8.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 9.1979年环境保护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颁布。 10.现代环境问题的特点:已是全人类所面临的共同性问题;已从局部扩展到区域甚至全球,从 地表延伸到高空及地下,呈立体态;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已严重损害人类的健康与福利,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 11.二十个世纪50年代前后出现的“八大公害”事件中,有五个为大气污染事故,分别为:马斯 河谷事件;多诺拉事件;洛杉矶光化学污染事件;伦敦烟雾事件;四日市哮喘事件。 12.“伦敦烟雾事件”的主要污染物为烟尘及SO2。 13.富山事件(骨痛病)主要由镉污染物造成的。 14.日本发生的水俣病事件主要由甲基汞污染物造成的。 15.过氧乙酰硝酸酯为二次污染物。 16.根据燃料性质和大气污染物的组成和反应,可将大气污染划分成煤炭型、石油型、混合型、 特殊型。 17.降尘一般将粒径大于10μm的粉尘,它们可以在重力作用下降落下来。 18.粒径小于10μm的烟气、煤烟及雾在内的颗粒状物质,称为飘尘。 19.还原型(煤炭型)大气污染发生时,其天气状况中,逆温类型为辐射型逆温。

3 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概念

3 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概念 3.1 项目后评价的概念 项目后评价是指对已经完成的项目的目的,执行过程、效益、作用和影响进行系统的、客观的分析。 3.2 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概念 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是指对已经完成的项目的环境保护目的,环保执行过程,环保投资及效益、环保措施的有效性和环境影响进行的系统的、客观的分析;通过项目环境保护实践的检查、验证和总结,确定项目预期的环境保护目标是否达到、项目的主要环境效益指标是否实现;通过对环境影响的回顾分析和进一步的预测评价,达到总结项目环境保护经验和教训、提出环境保护补救措施和环境管理工作改进建议,实现项目环境保护目标的可持续性。 因此,环境影响项目后评价可以看作是前期环境影响评价过程向项目建设、营运阶段的一种延伸,是改进整个环境影响评价过程及其方法学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工具。 4 建设项目环境后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关系 环境后评价是以项目建设、投入使用等中的实际情况为依据,评价项目从立项决策、设计施工到投产营运等全过程的环境保护执行情况和环境影响,分析项目实施前一系列预测和决策的准确性和合理性,找出出现问题和误差的原因,提出必要的对策措施,为提高决策水平、改进环境管理和环保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项目环境后评价与项目前期环境影响评价在评价原则和方法上没有太大的区别,都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但是,由于两者的评价时点不同,目的也不完全相同,因此存在一些区别。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是确定项目是否可以立项,它是站在项目的起点,主要应用预测技术来分析评价项目未来的环境效益,以便从环境的角度确定项目是否可行。环境后评价则是站在项目完工的时点上,一方面检查、总结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工作,找出问题,分析原因;另一方面,要以环境后评价的时点为基点,预测项目未来环境影响和环保效果的变化发展趋势。 环境后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有较大差别。首先,两者所处的阶段不同,环境影响评价属于项目前期工作的决策阶段,而环境后评价是在项目投入运营生产的使用阶段,环境影响评价的结果应在项目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的现场监测和后评价来检验;其次,环境影响评价直接作用于项目的可行性决策,而环境后评价则是间接作用于项目的决策,是项目决策的信息反馈;第三,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是对拟建项目可能的环境影响以及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性进行评价,而环境后评价是对项目的决策和项目实施的环境效果等进行评价。此外在比较的标准和组织实施等方面,环境后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也有所

第七章 环境科学理论

第七章环境科学理论 一、概念的历史转变 60年代以来,在一些发达国家,环境概念全面深化,城市规划与设计出现了根本性的突破,它不再是停留在强调视觉艺术方法,由设计者决定的形态设计,而是按照城市使用者的要求,在环境中寻求满足使用者的需要、理想与爱好的场所(place)与形态。 这种历史转变,有着极其复杂的社会原因。它与发达国家战后40~50年代城市环境面临严重困境(如城市中出现严重社会问题,城市设计的反人性与城市环境中人的心理与行为受损)有直接关系,与西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建筑思想的变革有密切关系,也和现代科学、尤其是人文科学的发展(包括行为科学、对人的情感研究的重视等等)有重要关系。 60年代初,罗迦尔·卡逊(Rochal L.Carson)发表了《寂静的春天》(Silence Springs),明确地把环境问题提到人类生存的社会生态系统来认识。为解决面临的巨大困境,人们对城市环境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开展了城市环境的社会目标研究,人与环境的研究,社会心理的研究,生活环境建设的研究等等。 1959年凯文·林奇(Kevin Lynch)发表了《城市的意象》(TheImage of the City)一书,60年代初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发表了《城市不是一棵树》、《关于形式合成的纲要》,1961年简·雅各布发表了《美国大城市的生长与消亡》,开始挣脱传统束缚,确定了社会使用方法(Social Usage Approach)。城市环境不再被认为仅是一种视觉艺术空间,而应主要理解为一种综合的社会场所。 二、社会使用方法 社会使用方法包括:研究人的认知,对人的行为观察研究,人的活动与场所的情感对应的图式研究,满足人的行为要求研究,人的情感与场所关系的研究等等。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15版)

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15版)一级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代码: 0830 )本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学位授予权 一、培养目标 1.硕士生: 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学术道德,具有扎实的环境学科基础理论和系统知识,熟练掌握外语、现代环境学方法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熟悉学术规范,具有从事环境科学研究、环境工程技术研发与实际工作的学科基础和技能的高级专业人才。毕业后能胜任学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环保企业单位的教学、研究及管理工作。 2.博士生: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学术道德,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环境科学研究、环境工程技术研发的最新技术与方法,熟悉学术规范,熟悉本学科在国内外发展的历史、现状及趋势,有一定的国际交流经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实际工作的能力,对环境科学与工程及相关领域研究深入并取得创新性研究成果,毕业后能够胜任本学科及相关专业的学术研究或教学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 二、学科方向与主要研究内容 三、学习年限

1.硕士生 硕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硕士生可以在2年或2年半申请提前毕业,申请答辩前须同时满足下列条件:(1)按规定修满学分、成绩合格;(2)须在英文SCI类期刊或环境类中文核心期刊以第一作者(或导师第一作者,本人第二作者)发表至少1篇论文,所在培养单位为第一单位,论文内容要与毕业论文内容紧密相关;(3)通过系所层面组织的提前毕业论文答辩,答辩委员会成员不少于7人,其中外单位成员至少3人。 2.博士生 博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硕博连读生、本科直博生学习年限为5年,各类博士生学习年限不超过6年。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1.硕士生(最低学分:37分) 注:公共选修课由研究生院培养处组织开设,除一外为小语种的研究生必修二外英语以外,其他研究生可以不修公共选修课。 2.博士生(最低学分:23学分)

857环境科学与工程综合

辽宁大学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科目代码:857 科目名称:环境科学与工程综合满分:150 分 一、考试性质 专业基础课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联考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学术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二、培养目标 (一) 熟悉环境科学与工程发展前沿,掌握环境科学与工程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 (二) 具备较强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科技开发和环境规划及管理能力,以便应对高层次科研和工程技术,成为专门性人才。 三、考试形式和考试内容 (一) 考试形式 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 考试内容 1.《环境综合》 《环境综合》涉及环境学领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内容、特点和发展动向,环境化学及环境生物学基础,能源与环境保护问题,资源利用及保护,典型环境问题形成机制与对策。本考试大纲侧重于环境问题的本质,环境问题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当代世界及我国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变化趋势等内容;主要环境污染物的类别和它们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归趋和效应。要求考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并且对环境科学及相关学科的热点领域研究的最新发展有一定了解,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环境科学基础知识要点

环境科学基础知识要点 环境科学原理知识要点 1. 在环境科学中,环境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 然要素及其总体。 2. 自然环境指的是一切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生活、生长的自然界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总体。 3. 次生环境问题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引起的环境问题,也称第二环境问题。 4. 人类生存的环境由自然环境、工程环境、社会环境共同组成。 5. 人工环境的特点:人类作为主导因子,环境人工化明显;多样化;脆弱性;环境污染严重; 危害人类健康的因素增多。 6. 环境问题的分类: 原生环境问题:火山、地震、台风 次生环境问题:水土流失、沙漠化、盐泽化、物种灭绝等 环境污染与干扰:环境污染——水、大气、土壤污染; 环境干扰——噪声、震动、电磁波干扰、热干扰 7. 1992年6月,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标志着人类寻求社会与环境协调 发展的新阶段,环境与发展成为世界环境保护工作的主题。 8.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 9. 1979年环境保护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

行)》颁布。 10. 现代环境问题的特点:已是全人类所面临的共同性问题;已从局部扩展到区域甚至全球,从 地表延伸到高空及地下,呈立体态;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已严重损害 人类的健康与福利,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 11. 二十个世纪50年代前后出现的“八大公害”事件中,有五个为大气污染事故,分别为:马斯 河谷事件;多诺拉事件;洛杉矶光化学污染事件;伦敦烟雾事件;四日市哮喘事件。12. “伦敦烟雾事件”的主要污染物为烟尘及SO。 2 13. 富山事件(骨痛病)主要由镉污染物造成的。 14. 日本发生的水俣病事件主要由甲基汞污染物造成的。 15. 过氧乙酰硝酸酯为二次污染物。 16. 根据燃料性质和大气污染物的组成和反应,可将大气污染划分成煤炭型、石油型、混合型、 特殊型。 17. 降尘一般将粒径大于10μm的粉尘,它们可以在重力作用下降落下来。 18. 粒径小于10μm的烟气、煤烟及雾在内的颗粒状物质,称为飘尘。 19. 还原型(煤炭型)大气污染发生时,其天气状况中,逆温类型为辐射型逆温。 - 1 - 20. 漂浮在空气中的各种不同粒径的液体或固体微粒(粒径在100μm,0.1μm)的总量称为总悬 浮颗粒物。 21. 臭氧层破坏主要由氟氯烃污染物造成。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考试重点

环境科学概论 名词解释: 1.环境的概念:环境是指与被研究对象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它是个相对概念,以 某项中心事物作为参照系,随中心事物变化而变化,中心事物与环境之间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 2.环境问题:指由于自然力或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 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各种环境影响。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大类。 3.环境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使得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当中,通过扩散、迁移和转化 的过程,使整个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出现了不利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4.环境伦理:当前展开的人--地关系研究旨在使该复合系统得以优化、协调并实现良性循 环,而协调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即是环境伦理。 5.环境地学:环境地学是以地球环境系统科学思想为指导,运用环境科学和地球科学的基 本理论、技术与方法,以“人-地环境系统”为研究对象的交叉性学科。 6.水体的自净作用:污染物进入水体后通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面的作用,使污 染物的浓度逐渐降低,经过一段时间后,水体将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称为水体的自净作用。 7.环境生态学:伴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而出现和发展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其根本目的 就是维护和改善生物圈特别是生态系统健康并发挥正常的服务功能,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并使两者协调发展。 8.生态系统层级理论:是对生态系统这种层次性结构的研究,生态系统层次分明,有利于 生态系统本身运动和功能的发挥,即主次有别,协调一致。 9.干扰: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的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的因子超“正常”范围的波动, 引起有机体、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的明显变化,从而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或发生改变的现象。(景观角度:指一些强烈改变景观结构和功能的事件)。10.生态恢复:根据生态学原理,改变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因子及生态过程,调整优化系统 秩序,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态学潜力尽快恢复到一定的或原有的水平,甚至到更高水平。 11.生态系统服务:由自然系统的生境、物种、生物学状态、性质和生态过程所生产的物质 及其所维持的良好生活环境对人类的服务性能称为生态系统服务。 12.大气污染物扩散:排放入大气中的污染物,受大气水平运动、湍流扩散运动,以及大气 的各种不同尺度的扰动运动而被输送、混合和稀释。 13. 声压:声波引起空气质点振动,使大气压力产生起伏,这个起伏的部分,即超过静压的量称为声压。 声压级:指表示声音的大小的一个声压对数比,用L p表示,单位分贝(dB)。

《环境科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环境科学原理(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课程编码:12024022 课程类型:专业任选课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适用范围:05地理信息系统 学时数:54 学分数:3 考核方式:考查制订单位: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制订日期:2005年审核者:夏丽华 执笔者:林媚珍 一、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本课程是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任选课程,作为对大学生进行环境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本课程将通过较为全面的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环境法律法规知识、可持续发展知识等教授,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道德观,成为具有保护和改善环境,参与可持续发展实践能力的新一代大学生。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环境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环境素质的基本手段之一;它帮助学生较为全面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备保护环境和参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其教学目标包括:1.增进学生对环境科学知识、环境法律法规知识、可持续发展理论及环境伦理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2.帮助学生提高环境意识,掌握保护和改善环境和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能力; 3.使学生树立新的环境伦理观,促进学生的环境保护行动。 教学要求: 1.了解全球和我国的环境状况、资源利用状况以及发展趋势,认识环境问题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危害; 2.掌握地球环境和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的基本知识; 3.了解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及其内涵,以及全球可持续发展实施进展; 4.帮助学生树立保护地球环境、预防环境问题产生的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道德观,并尽可能采取行动;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全部使用多媒体授课,多媒体授课课时为100%。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无)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1.教材:钱易、唐孝炎主编.《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2.参考资料:①李训贵主编.《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②陈立民等编著.《环境学原理》,科学出版社,2003年。 ③陈南等编著.《我们的地球——环境与发展知识》,广东人民出版 社,1999年。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与难点 第一篇地球环境与生态系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