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俗

民俗

民俗
民俗

第九讲中国传统陋习文化

一、传统民俗文化中的良俗与陋俗

1、良俗、陋俗的基本概念

良俗:以适应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为宗旨,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行为习俗。良俗特点:实用性、合理性、文明性。

陋俗:由某些落后思想和愚昧观念引起的不利于社会生活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的习惯行为或信仰习俗。

行为民俗以良俗居多,信仰民俗以陋俗居多

2、良俗、陋俗的界限区别

①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良性运行。②是否有利于社会民众的身心健康。

③是否有利于社会文化和精神文明的进步

3、良俗与陋俗的相关分析

不同的历史阶段和历史条件,某些良俗、陋俗可以相互转化。

愚昧陋俗通过保守落后的旧传统习惯势力,可以较长时期流传于社会。

二、中国古代妇女缠足陋俗

1、缠足习俗的起源

缠足之风源于五代十国的南唐

陶宗仪《辍耕录》:“后宫窅娘纤丽善舞,后主作金莲,高六尺,饰以宝物……命窅娘以帛缠足,素袜舞莲中,回旋有凌云之态,由是人皆效之”。

说明:

其一,李后主(李煜)在位时间是公元961——975年,用宋代的纪年,缠足习俗产生于北宋。

其二,缠足的初始发端只与舞蹈表演发生联系,缠足是一种舞蹈艺术的手段。

李后主开缠足之端:一弯新月上莲花,舞轻盈散绮霞。

亡国君王新设计,足缠天下女儿家。

2、传播特点

从舞蹈表演女性向非舞蹈表演女性蔓延

下层平民阶级女性蔓从上层富贵有闲阶级女性向延

从城市普通妇女向乡村劳动妇女蔓延

从临时性缠足向固定性畸形小足转化蔓延

相关史料:

钱泳《履园丛话·裹足》:“元明以来,士大夫家以至编民小户,莫不裹足”。“举世之人,皆沿习成风,家家裹足,似足不小不可以为人,不可以为妇女“。

陶宗仪《辍耕录》“宋末遂以大足为耻”。“裹足人人相效,以不为者为耻也”。

露马脚之说

余知趣《裹足图说》:“中国各省妇女缠足,广东最小,四川次之,湖南、湖北、山东、山西亦为著名小脚”。

女子“晾脚会”(小脚展示会):前三名分别为脚王、脚霸、脚后

小结:裹足是历经千年风靡中华大地的一种普遍性社会行为,把裹足定性为陋俗文化,是因为它不利于妇女的身心健康,不利于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良性发展运行。

3、缠足对妇女的毒害与摧残

缠足使人双脚所特有的天然“减震器”功能遭受破坏。

缠足是通过外力挤压强迫骨骼变形的一种酷刑。

缠足之苦:“小脚一双,眼泪一缸”。

《裹足女儿哭五更》:“二更里,月正明,想起裹足真痛心。自从四岁刚满五岁临,朝裹暮裹到如今。丈八裹带裹得紧,痛得我钻心泪涟涟……”。

清代陕西:“女子咸裹足家居,足小,须扶杖而行,故陕人称妇女有三足,言其行路无时可离

木杖也”。(《读书堂随笔》)

“裹足苦,裹足苦,一步挪不了二寸五,

如果碰上慌乱年,一命交天不自主”。

葡萄牙传教士克鲁兹语:“裹足中断了伟大而古老的中国舞蹈艺术。宋代以后,仍有一些著名的美人和妓女以演唱技巧和弹奏技巧被人称誉,但伟大的舞蹈家却越来越少见了”。

小结:裹足不仅给妇女造成生理上肉体上的痛苦,而且导致裹足妇女整个行为能力的下降:使妇女身心遭受到一种非常严重的反自然的人为摧残。

4、妇女缠足原因分析

①男性社会病态审美心理是缠足陋俗产生的根本原因

基本认识:裹足现象产生,是男性社会对女性病态美的一种塑造以及女性对男性审美心理的迎合的结果。

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女诫》)

男性对女性的审美心理:偏向女性纤细、柔弱、温柔、轻盈的性别特征。

小脚被称为“金莲”、“玉笋”、“玉钩”、“新月”、“菱角”等等。

《清稗类钞·容止类》:三寸弓鞋自古无,观音大士也双趺。

不知裹足从何起,起自人间贱丈夫。

《采菲录》:“缠足颓风虽起于巾帼中人,而其实权实操于男子。倘男子皆不愿娶弓弓点屐之女,女子自不必效纤纤莲瓣之形”。

《史记·田单列传》:“女为悦己者容。”

清代河南地区裹小脚民谣:“裹小足,嫁秀才,吃馍馍,有肉菜;裹大足,嫁瞎子,吃糠菜,配辣子。”

小结:传统男权社会病态审美意识对妇女的毒害,最终使广大妇女成为裹足陋俗的牺牲品。②传统礼教对女性的严加束缚导致裹足陋俗长盛不衰

缠足具有约束妇女行为、限制妇女行动能力的礼教道德意义。

《榔寰记》卷中:“本寿问母曰:…富贵人家女子必缠足,何也??其母曰:…圣人重女而使其

不轻举也,故裹其足,使所居不过闺阈之中……圣人如此防范,而后

世犹有桑中之行,临邛之奔?”。

清代《女儿经》:“为甚事,裹了足?不因好看如弓曲,恐她轻走出房门,千缠万裹来拘束”。

③妇女裹足习俗长盛不衰的“性”因素

张慧生:“裹小脚女人下身处于一种紧张状态,这使她的大腿与臀部的皮肤与肌肉变得更紧,对男人有性诱惑力”。

5、缠足陋俗的禁绝革除

清代禁缠足措施:“有效他国衣冠束发缠足者,重治其罪”。——《清太宗实录稿本》

禁汉族妇女裹足:“违者枷责流徙,其家长及该管官皆有罪”。———赵翼《陔余丛考》

中医理论:脚跟属肾经性腺反射区,裹足后走路脚跟着力,大腿腰部长期震动,下身血液循环得到提高,可以起到强肾以及活跃性器官的功能,促使女性性欲提高。

林语堂《吾国吾民》:“缠足是为中国人在性的理想上最高度的诡秘”。

1874年,意大利传教士约翰·迈克高望发起成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反裹足的民间社会团体——“天足会”。

19世纪末期,不裹足运动逐渐在全国展开,反裹足群团组织纷纷建立如“戒缠足会”、“放足会”、“天足会”、“不缠足总会”等等。

男人的口号:“不娶裹足女子为妻”。

梁启超语:“裹足毁人肢体,溃人血肉……是故裹足一日不变,则女学一日不立”。(《时务报》)

清末的慈禧太后:在1901年下达了禁止裹足的谕旨。

1912年孙中山颁布《劝禁裹足文》:“此等恶俗,宜先革除……有违禁令者,予其家属有相当之罚”。

1950年7月15日,国务院下达命令《关于禁止妇女裹足的命令》:“查我国尚有一部分妇女仍存在裹足现象,这是封建社会对妇女的压迫,……必须加以禁止。”

禁裹足陋俗遭遇巨大阻力原因分析:“小脚美”观念被女性认可接受并内化为牢固的审美观念意

识,禁裹足受到来自妇女长期形成的“小脚美”观念的巨

大阻力。

女人爱美天性与裹小脚的关系:

“天下古今妇女,全是爱美成性,全是时髦的奴隶。她们只要获得“美”的称誉,纵然伤皮破肤,断骨折筋,在所不辞……当日…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就是最好的先例”。(《采菲录》)已经形成根深蒂固“小脚美”观念的中国妇女,一下子要接受意识形态“小脚丑”观念而对自己小脚的彻底否定,在短时期内难以接受。

三、传统“贞节”陋俗

1、贞节观念的起源

贞节——只针对妇女而不针对男人的单方面道德规范

产生的原因:

男权社会对父系家庭血统纯化的严格要求产生贞操观

男权社会把妇女当作私有财产的彻底占有导致贞节观念产生

2、古代社会对妇女贞节观念的强化措施

①、道德教化与舆论宣传

三从四德

《礼记·郊特牲》:“信,妇德也,一与之齐,终身不改,故夫死不嫁”。

《史记·田单列传》:“忠臣不事二君,贞女不更二夫”。

《北史·列女传》:“女子之德虽在于温柔,立身垂名,咸资于贞节”。

“凡娶,配身也。若娶失节者配身,是己之失节也。——《程氏遗书》卷22

蓝鼎元《女学·妇德篇》:“妇女守身如将军之守城,稍有一毫疏失,则不得生。”

女四书:《女诫》(汉·班昭)《女论语》(唐·宋若莘)

《内训》(明·徐皇后)《女范捷录》(清·刘氏)

②政治褒扬与法律奖励——旌表贞节

《大明会典》卷78:“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免除本家差役”。

“不受贼污贞烈妇女,立妇烈碑,以垂永远”。

《嘉庆会典》:“妇女被人调戏羞愤自尽者,例得旌表”。

袁世凯《褒扬条例》:“妇女节烈贞操,可资风世者,分别等差,由大总统赐匾、题字并赐予金质褒章”。

鲁迅《我之节烈观》

3、传统陋俗对妇女贞操的检验与防范

喜帕元红陋俗:

守宫砂陋俗:

欧洲贞操带陋俗:

欧洲妇女对贞操带陋俗的反抗:

没有爱情便没有妇女的忠贞,没有锁能锁住狡猾的女人。

你用贞操带锁住我,但我却用你的钱去买我没有的钥匙。

4、传统贞节陋俗对古代妇女的毒害与摧残

伤身守节:愚昧守清:以身殉夫

清世祖御撰《内则衍义》:“妇为夫死,古之大经”。

余正燮《癸巳类稿·贞女说》:闽风生女半不举,长大期之作烈女。

婿死无端女亦亡,鸩酒在樽绳在梁。

女儿贪生奈逼迫,断肠幽怨填胸臆。

族人欢笑女儿死,请旌借以传姓氏。

三丈华表朝树门,夜闻新鬼求返魂。

小结:儒家贞节礼教及传统贞节观念给中国古代妇女带来极大的身心摧残和无穷无尽的悲剧苦难。由于贞节观念只针对妇女,只对妇女有效而对男性社会成员没有任何约束力,因此,与贞节相关的一切伦理道德规范,都体现为男权社会对妇女的极端奴役与压迫,其所反映的,是古代男女社会成员在封建伦理道德关系方面的极端不平等。

四、传统婚姻陋俗

1、冥婚

冥婚俗称鬼婚,又称结阴亲。古代家长为未婚死去的鬼儿鬼女配对象而产生的一种迷信婚姻陋俗。

冥婚方式:迁葬合墓

《周礼·地官》郑玄注:“迁葬,谓生时非夫妇,死即葬迁之,使相从也”。

(宋)《作梦录》:“北俗,男女当年嫁娶,未婚而死者,两家命媒互求之,谓之鬼媒人。

鬼媒每察乡里男女之死者而议,以资养生焉”。

产生原因:情感心理原因;迷信心理原因

当代冥婚陋俗:冥陋俗较为流行地区:陕西、山西

冥婚风俗:男方需付女方家彩礼钱,合葬当日,设酒席宴请亲朋好友。

与“冥婚”相关的犯罪现象:盗女尸、杀人买尸

女尸价格:几百元到数万元不等

婚介所:2007年4月,广东开平市街头挂牌出现一家“冥婚介绍所

收费标准:成功配对1000元

冥婚陋俗产生根本原因:土葬盛行是冥婚合葬的根本前提。

2、指腹婚

指腹婚亦称“胎婚”,是封建时代兴起的一种为怀胎婴儿提前订约包办的婚姻陋俗。

表现形式:指腹相约,割衫为凭

光武帝曰:“闻其妇有孕,生女耶我子娶之;生男耶我女嫁之。” ———《后汉书·贾复传》演变概况:汉代产生,魏晋南北朝上层社会流行,其后蔓延于民间社会,成为唐宋以来常见的婚姻陋俗

弊端:“有指腹为婚者,及既长,或不肖无赖,或身有恶疾,或家贫冻馁,或丧服相继,或从宦远方,逐致背信负约,诉狱致讼者多矣”。——司马光《司马文正公集》《元史》“凡男女婚姻各有其时,指腹割衫为亲者,并行禁止”。

3、典妻婚

概念:中国封建社会兴起的一种具有短期性、契约性的变相买卖婚姻,是古代男权社会租妻生子的一种婚姻陋俗

典妻婚的女性对象:已婚有生育能力的妇女

典妻婚的目的:借鸡下蛋、租妻生子

典妻婚的社会根源:经济贫困,社会保障欠缺,部份家庭无法应付特殊的经济困难。

不良影响:典租双方容易引起纠纷,造成家庭矛盾,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

《元史?刑法志》:“受钱典雇妻妾者,禁。”

4.交换婚

概念:婚姻的男方用自己家庭或家族的女性成员作为交换条件,换取其他家庭或家族的女性成员作为自己婚配对象而形成的一种古老婚姻习俗。

社会根源:社会经济贫困,部分贫穷家庭无力承担婚姻经济费用。

性质:交换婚否定家庭女性社会成员的婚姻自主权,是典型的男权专制包办婚姻。

说明:在交换婚姻关系中,女方当事人之所以要结婚,是为了解决自己家中的男性家庭成员的婚姻问题,被交换女性纯粹成为男权婚姻专制的牺牲品。

五、传统“愚孝”陋俗

1、对传统儒家孝道伦理的基本认识

①“孝治天下”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既定基本国策,以孝道教化民众是“孝治”施政的基础,

并由此形成了中国古代社会讲孝行孝的浓厚孝道风俗。

②儒家孝道伦理是家长专制的产物,在本质上体现为社会成员之间极端不平等的人伦道德

关系,具有极大的负面消极作用。

2、荒诞不稽的愚孝事迹

基本提示:中国古代树为典型的孝道楷模,家喻户晓的“二十四孝”,均为荒诞不不稽、子虚乌有的骗人虚构故事。

事例:王祥卧冰孟宗哭笋郭巨埋儿扬香救父

简要分析:凭空编造的孝子故事被列入史书,编入教材,训戒于子孙,宣讲于课堂,中国古代长期盛行的“二十四孝”愚孝教化,违背历史社会生活的基本客观事实。

3、以孝“断狱”的法律陋俗

①以孝屈法的“子弟代刑”

“父子兄弟相代死,听,赦所代者。事皆施行”。——《后汉书·陈忠传》

《明史·刑法二》:“阳谷主薄马彦斌当斩,其子震请代死。特宥彦斌,编震充边卫军。”

《明史·孝义传》:“有危贞昉者,父官陵川县丞,坐法输作江浦。贞昉上疏:…臣父筋力向衰,不任劳苦……愿代父作劳,乞父获归养?。诏从之。”

《明史·刑法一》:“若年八十以上及笃疾有犯应永戍者,以子孙发遣,应充军以下者免之。”

说明:儿孙晚辈为父祖长辈代刑,其结果必然是“犯刑者赦免,无罪者领刑” 的司法扭曲,儒家“孝道”伦理的法实践,使封建法律丧失了起码的公正性。

②“亲属相犯”的不同定罪

《元史·刑法志》“诸父无故以刃杀其子者,杖七十七”。

“诸尊长误殴卑幼致死者,杖七十七”。

“诸父有故殴其子女致死者,免罪”。

《唐律疏议》卷23 “诸詈父母、祖父母、绞;殴者、斩”。“诸告祖父母、父母者,绞”。分析:凡此“亲属相犯”极不平等的司法量刑,旨在维护、保障父系制家长们的权威,其实质是对“家天下”皇权统治秩序的维护。

③示孝垂诫,以孝枉法轻罪重判

五代时,“缑氏县令裴彦文,事母不谨,诛之。”——《北梦琐言》卷48

“滑州掌书记孟升匿母服,大理寺断处流,特敕孟升赐自尽。”——《旧五代史》卷39

《宋刑统》卷12:“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

“川、陕诸州察民有父母在而别籍异财者,论死。” ——《宋史》卷2

小结:法外加法,轻罪重判,对不孝犯罪推行“重刑主义”的严厉惩罚,封建法制原则被儒家“孝治”伦理扭曲异化,最终形成中国古代法制史上屡屡出现的孝大于法,以孝枉法

或屈法徇孝等常见法律陋俗。

4、民间愚孝的人性扭曲

孝道行为的畸形蜕变——伤身自残

《新唐书·孝友传》:“唐时陈藏器作《本草拾遗》,谓人肉治羸疾,自是民间以父母疾,多刲肉而进。”

张伯威为神泉县尉,“母病,伯威剔左臂肉食之,事闻,诏伯威升擢。” ——《宋史·孝义传》

周善敏,“丧父,庐于墓侧。母病,又割股肉以啖之……特诏旌表。” ——《宋史·孝义传》

苏轼语:“上以孝取人,则勇者割股,怯者庐墓”。——《宋史·选举志》“父母疾,用药饵,是以为孝,未闻毁肢体者也……若不幸因而且死,则毁伤灭绝之罪有归也,安可旌其门以表异之?” ——《新唐书》卷195

《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分析:

封建王朝一再褒扬旌表的毁伤身体割肉疗亲尽孝行为,恰恰违背了孝的本意,蜕变为实质上的“非孝”行为。在封建“孝治”观念扭曲之下,传统行孝方式丧失了应有的道德人性,凸现出极不人道、极不平等的封建人伦关系缺陷。

小结:必须彻底批判传统民俗文化中的种种封建糟泊,从观念意识上肃清传统封建文化糟泊的不良影响,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做移风易俗的一代文化新人。

中国民俗文化的特征与社会功能_苏蔓

#文史哲论丛# 中国民俗文化的特征与社会功能 苏 蔓1 李美娟 2 (1.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2.西南石油大学,四川成都610500) 收稿日期:2010-12-21 作者简介:苏蔓(1964) ),女,四川南充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学、文化的教学与研究。 摘 要:中国民俗文化具有多样性与复合性、地域性、实用性、群众性、传承性的特征。它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具有培养爱国主义情感、规范道德、维护社会和谐、提升生活质量、培育审美意识等功能,这些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生产活动。民俗文化的这些特征和功能,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民俗文化 特征 功能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024(2010)02-0073-04 Features and Social Functions of Chinese Folk Culture SU Man,LI Meijuan Abstract Chinese folk culture has features of diversity,comple xity,practicability,mass participa tion and hered-i tary.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social life.Additionally,it has functions of cultivating patriotic feelings,regulating moral va-l ues,maintaining social harmony,upgrading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cultivating aesthetic a wareness,which can impercept-i bly influence life and production activities of human beings.These features and functions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Key Words Chinese folk culture,features,functions 一、中国民俗文化的特征 /民俗0一词在我国出现得较早,儒家经典著作5礼记#缁衣6云:/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慎恶以御民之淫,则民不惑矣。0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共同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传承的一种较为稳定的生活文化现象,故有人称它为/文化0或/社会生活文化0。它作为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具体反映在民族的生产、岁时节日、婚姻丧葬、文娱活动、道德礼仪等方面,具有多种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样性与复合性 经过几千年的不断融合,我国成为一个以汉民族为主体、数十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其中的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因为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国民俗呈现出多元复合的性格特征。由于地域辽阔,即使是同一民族,也呈现出/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0的特点,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同时,中华文化向来以包容四方的气度著称于世,其中民俗文化更是如此。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先后吸收了来自中亚、西亚及印度等地区的多种民俗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国民俗具有极大 # 73#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e ngdu Aeronauti c Voc atio na l a nd Te chni cal Col lege 2010年6月第2期(总第83期)Vol.26No.2(Serial No.83)2010

关于地方特色的 民俗文化

关于“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专题的考点解读与辅导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明确规定: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而语文中考“考试说明”对这方面的要求是:“关注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提高民俗文化素养。” 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应该指:当地的名胜古迹、旅游特色、传统节日、民俗风情、习俗习惯、非物遗产等等内容。这个专题属于“语文实践活动”的范畴,主要考查学生的表述能力,当然也有可能考查学生的选择判断能力以及对民俗文化知识的识记能力。 这个专题常见的命题形式有以下三种类型: A.表述题:设置成简答题,考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答案。 【例】(2007年来宾市语文中考题) 近年来,来宾市以她丰富的文化资源吸引着四海宾朋。中央电视台特意为她拍摄了系列专集《走遍中国——来宾》,展示了她独特的文化魅力。奇石文化是来宾文化的一株奇葩。请你阅读下面材料,为来宾奇石拟一则广告语。(15字以内,2分) 来宾奇石形、色、质、纹、声五大要素俱全。其形千姿百态,其色瑰丽璀璨,其质晶莹坚硬,其纹清晰如雕,其声宛如洪钟。这些奇石小者仅几克,大者迭数吨,都各领风骚。形像人物者,惟妙惟肖;形像动物者,若奔若飞;形像景物者,似画似诗。 广告语: B.选择题:提供可以选择的项,考生作出正确的判断。 【例】(2007年福州市语文中考题) 下面是福州市“城市名片”对联征集活动的获奖作品,其下联空格处应填入的词语是()上联:商贸繁荣两塔擎天光禹域 下联:三山载福毓榕城 A.人杰地灵 B.四季如春 C.人文鼎盛 D.海西明珠C.填空题:题干中有相关的提示语,考生根据提示语,填出符合要求的答案。一般情况下,这类题型多考查当地民俗文化的基本常识,或者名胜古迹中的对联等。 【例】(2007年南京市中考题)阅读下面画线句,按要求回答问题。(结合文段考查。题目有删改) 端午节从汨罗江的波浪里悄然走来,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犹如一滴墨汁,把中华大地染成粽叶式的青绿。 (1)分别写出句中隐含的历史故事和传统习俗。 历史故事: 传统习俗: 纵观这些题型,在命题上,它们可以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也可以是填空题的形式命题。但更多的是以纯表述题的形式出现,值得注意的是,当它以这种形式出现时,大多数情况是结合现代文语段阅读设题,而考生在回答问题时必须要结合语段内容,因为问题的设置与语段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2008年中考题中就很有可能出现富有柳州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的考题。下面就逐个举例说明: 一、柳侯公园与柳宗元文化 【命题角度】 (1)结合某个景点谈柳宗元 (2)与柳宗元有关的文言文或现代文语段导游词 【命题形式】表述题。出于强调考生的独特感受,尊重考生的个性差异等方面的考虑,这些题目的答案一般都是多元化的。 【题型示例】 1.请把你认为柳侯祠中最有特色的景点介绍给来自五湖四海的宾朋。 2.阅读余秋雨《柳侯祠》,回答问题。(问题,略。文章见七年级上〈阅读〉读本) 3.下列是柳宗元衣冠冢和柳侯祠大门的对联,请选出正确的搭配。 (1)无私济世世兴矣, (2)山水来归黄蕉丹荔, A.春秋报事福我寿民B.有德于民民祀之 4.柳侯祠内,堂中并立的两块“荔子碑”引人注目。请结合你所了解的柳宗元和荔子碑的情况,写一则导游词。 二、龙潭公园与环保(旅游)文化 【命题角度】 (1)生态环境保护(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景点介绍 (3)导游词 【命题形式】表述题。出于强调考生的独特感受,尊重考生的个性差异等方面的考虑,这些题目的答案一般都是多元化的。 【题型示例】 1.龙潭公园免费开放后,出现一些不文明、非环保的现象。为了让市民与龙潭公园的关系更和谐,请你向有关部门提一两条解决这种“不和谐”现象的合理化建议。 2.龙潭风雨桥、鼓楼、雷塘庙、美女照镜……你最喜欢哪一个景点?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景点向四海宾朋作介绍。 3.选择你最熟悉的一个景点,写一段导游词。 三、百里柳江与碧水蓝天工程 【命题角度】 (1)向环保部门提合理化建议 (2)建设“百里柳江”的建议 (3)营造碧水蓝天工程的宣传标语或广告语

中国民俗专题论文选题

《中国民俗专题》参考选题 1.试举例分析民俗的功能。 2.简要分析中国民俗的发展演变。 3.改革开放以来,各地方政府多半习惯于“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思路,谈谈你对于经济渗透到民俗中的看法。 4.试举例分析民俗的传承性、现代民俗传承的类型与功能。 5.现在各地都创办了一些新的节日,谈谈你的看法。 6.在我国社会转型期,民俗文化为何重新表现出它的作用和价值? 7.解释民俗的“民”是什么,并进行论述。 8.工匠民俗有哪些重要特点? 9.试分析民国时期的服饰变化。 10 .试分析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服饰特点。 11.试分析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服饰变化。 12.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特点。 13.谈谈你对于当前春节的看法。 14.为什么说田野作业是民俗学最重要、最有效的研究方法? 15.如何理解田野资料与文献资料在民俗研究中的关系? 16.何谓成年礼?当代社会是否还需要举行成年仪式? 17.以你家乡为例,谈谈婚俗的程式及其变化。 18.民俗在社会控制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19.如何看待中国传统节日。 20.简述宗族组织的民俗要素? 21.试分析你家乡的饮食民俗。 22.举例说明民俗对社会制度的作用。 23.你怎么认识个人在民俗传承和变迁中的作用? 24.人生仪礼的社会化内涵。 25.谈谈三农与民俗传承的关系。 26.民间组织对传统节日的作用。 27.谈谈家乡的寿礼民俗。 28.谈谈家乡的丧葬习俗。 29.民俗学研究方法,试举二三例,并说明各自的优缺点。 30.谈谈现代的商业广告。 31.谈谈你家乡的游艺民俗。 32.举例说明民俗对确定社会角色的作用。 33.民俗是先进文化吗? 34.举例说明民俗文化的认同功能。 35. 谈谈你对于风水的认识。 36. 为什么说庙会“可谓是社区文化的大展示”?它具有哪些功能? 37. 论述民俗文化与上层文化的差异。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来源:| 发布日期:2008-06-24 | 浏览(231)人次| 投稿| 收藏] 信息中心 萧放 民俗文化是民众的生活文化,它与民众所处的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紧密相关。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农耕生产为主业的社会,因而围绕着农耕生活累积形成的中国民俗具有一种大农业的特点。中国还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民俗具有独特的民族气质。中国民俗文化特征主要有以下表现: 多元性与复合性中国民俗因为民族文化的关系呈现出多元复合的性格特征。中国自立国之始,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形成今天56个民族共处的状态。在中华各民族的不断融合中,民族习俗被接纳到中华文化体系之中,但程度不一地保存着各自的民俗特性,从而丰富了中国的民俗文化。 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不仅体现在各民族不同习俗上,还表现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民俗共存上。既有繁华的都市民俗,也有古朴的乡村民俗,还有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地保持着原始的民俗生活形态。在中国统一的地域空间共存着不同性质的民俗文化,体现了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 我们在探讨中国民俗多元性特点时,不能忘记中国民俗的另一特性即复合性。多元性与复合性紧密相关。中华文化向以包容四方的气象著称于世,其中民俗涵化之功甚伟。自古及今民族文化的融合,首先是民俗层面的接纳,民俗化人于细微处,却影响深远。汉俗中复合了不少少数民族习俗,可以说从来就没有纯粹意义的汉俗,只有民俗复合时间的早晚而已。同样,现存的各少数民族也程度不一地受到汉俗影响。 阶层性与地方性首先看阶层性,这是就社会民俗的纵向分布而言。中国传统社会中,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广大民众,是民俗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承载者,因此民俗文化主要体现了他们的认识与思想要求,具有较强的民间性特点。不仅中下层社会相较于上层社会有着层位的差别,就是中下层社会部亦有着民俗差异。农民与手工业者是物质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因此形成了淳朴、节俭、勤劳的民俗本色。而属于中层社会的商人与城市平民,他们的民俗观念与民俗行为有着自己的层位特色,在行业的竞争与酬对中,他们逐渐养成铺、浮靡、好新慕异的风尚。居于社会支配地位的达官贵人,他们拥有明显区别于社会中下层的生活方式,因此有着不同的生活习俗。当然,在传统社会中,各阶层之间仍然有着部分具有共同意义的习俗。 其次是地方性,这是就民俗的区位性特点而言。除了中华民族文化大传统之外,各个地方依自己的特殊生境形成了服务地方的文化小传统。乡民的生活文化具有明显的地方性,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还有一种说法是“百里而

民俗学概论(讲义)

《民俗学概论》教案绪论 知识点:掌握民俗的概念、特征与功能,了解中国民俗文化悠久历史,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民俗的调查与研究、民俗文化在当今旅游业中的作用。 第一节民俗的定义 一、民俗的定义 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在长期的历史生活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文化。 从民俗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从民俗与时代的关系来看,民俗虽然源于传统,但也是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发挥着特定功能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从民俗与文化的有关系来看,民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民间文化。 历史上人们对民俗的概念有不同的狭义理解,大致有四种:文化遗留物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传统文化说。现在我们讲的民俗是广义的民俗。 二、民俗的分类 民俗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复合体,作为一种生活文化,渗透与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从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大都附有一定的民俗行为及有关的心理活动,因而很难进行泾渭分明的分类。但是,作为一种理论研究和便于作为一种知识的传播,又必须进行分类,使之成为相对有独立性的子系统。根据我们课本,将民俗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等四个类别。 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社会民俗:也叫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涉及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所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精神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语言民俗: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包括民俗语言和民间文学两大部分。 第二节民俗的特征与社会功能

中国民俗传统婚礼的特点

中国民俗传统婚礼的特点 弘扬中国民俗文化,倡导时尚健康婚礼 什么是婚礼司仪:主持与主持人:(执事) 1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在接人待宾方面是很讲礼仪的。婚礼司仪是结婚典礼的主持人,他是近似相声、文艺节目主持演说表演行业朗诵诸多艺术的综合艺术。 好的婚礼主持要侃侃而谈,知识渊博、风度潇洒、仪表堂堂;同时能引曲释疑、说学逗唱,诙谐风趣、雅而不淡,笑而不脏、司仪应该像一位仪表端庄的报幕员一样,把整个婚礼贯穿起来,渲染出喜庆气氛。他有时超过一般的相声,可称为黑土地文化中的一绝。 2.主持与主持人的区别……。 3执事……。传统、红白喜事…… 4主持人的重要性与责任。 ……。人生,三个字“生”“偶”“死”。 瞬间……。 一个时尚、健康、难忘的婚礼、婚典,仪式当然是最隆重和必不可少的一幕,因此主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5婚庆主持人应具备五气:霸、福、运、喜、匪。 传统、中式婚礼需备物品及场地 中式突出一个“红”字……。 场地当红不让,红色是最饱满最明快的色彩,是最豪放最浓烈的色彩,是最喜庆最美好的色彩,是最醒目最性感的色彩,红色的审美意义也是功不可没。中国传统文化赋予红色很多意义.古代美人必然是“红杉翠袖”“红螺轻纱”“红袖添香”在东方,红色象征喜庆和吉祥;红色象征爱情和渴望,在婚礼上,红色更是不可代替的颜色,下意识中,所有中国姑娘都梦想红色婚礼裙子和喜轿,红色是民族式婚礼的永恒色彩。红色显得热烈充满活力,婚礼现场以红绸花或红灯笼装饰,中国传统的宫灯极具民族风情。 大红“喜”字,红地毯当然是必不可少的准备物品。 1新人服饰(伴郎、伴娘可随意) 2主持人服饰布掸、扇子、斗 3供桌、桌披、天地牌位、香炉……。 4四种干果(核桃、枣、栗子、花生) 5饺子(七个)(长寿面)供果等……。 6弓箭 7马鞍 8火盆 9苹果新郎手中拿(也可以手拿花瓶)交杯酒杯碗筷 10秤杆镜子 11舞台背景 四.中式花轿婚礼程序 1备马亮轿(准备阶段) 2新郎告假,向父母亲属长辈 3舞狮开场 4起轿迎亲(接亲) 5新娘家落轿迎亲

民俗知识竞赛题目

1.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其中最为我国人民熟悉的四大节日是:(D) A.春节元宵清明端午B.春节清明七夕中秋 C.春节端午重阳腊八 D.春节清明端午中秋 2.汪曾祺先生说:“节日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的精神抒情诗,她里面保养着这个民族常绿的童心。”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它的源头和文化意义。下面所列内容,与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关系最不密切的一项是:(B) A.农事生产 B.宗教信仰 C.神话传说 D.名人故事 3. 春节是一年的开始,古代常把这一天叫做元旦。元者始也,旦者晨也。直到以后,中国开始废除农历,采用公历,每年以公历1月1日为新年元旦,而把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A) A.辛亥革命B.五四运动C.北伐胜利D.新中国成立 4.起初,由于各个朝代历法不一样,一年之首的日子也不一样。汉武帝时期,中国有完整资料的第一部传世历法《太初历》以的历法为基础,固定以孟春之月即一年的第一个月为正月,以后自汉朝到清末,历代都在沿用了。(A) A.夏朝B.商朝C.周朝D.秦朝 5.我们习惯把每年的第一个月称为正月,可本来应当念成正大光明的“正”,却读成了“征”,据说这是出于避讳的目的而下令全国这么读的,念熟了,也就一直沿传到了后世。(C) A.商汤B.周文王C.秦始皇D.汉武帝 6.我国古代过春节,一般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的祭灶就开始了,这一天也叫做“小年”,而人们通常用来祭祀灶王爷的食物是:(B) A.元宵 B.麦芽糖C.腊八粥D.饺子 7.传说天帝怕妖魔鬼怪到人间作祟,派了两名神将神荼(读作“伸舒”)和郁垒(读作“郁律”)把住从仙山到人间的天然大门。于是人们每逢过年,便用桃木刻上这两位神的名字,挂在门的两边,以示去灾压邪。到了唐代,门神换成了两位开国功臣的名字,他们是:(B)A.尉迟恭长孙无忌 B.尉迟恭秦叔宝 C.长孙无忌秦叔宝 D.程咬金房玄龄 8.王安石写过有关春节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的“新桃”“旧符”指的是:(A) A.画着门神的桃木板B.窗花C.年画D.门槛 9.春节的时候,人们一般还要贴春联,这是从最初的桃符演变而来的,但真正普及到民间,是明代以后的事情。因为明代一位皇帝非常喜欢贴春联和写春联,春联两字就是由他正式命名的。这位皇帝是(A)

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

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 各具特征的民俗民风 礼节往去 敬茶:到牧平易近野作客或正在旅游点上,客人或效劳蜜斯尾先会给来宾敬上一碗奶茶。来宾要微短起身用单脚或左脚来接,万万没有要用右脚来接,不然会被以为是没有懂礼仪。客人或效劳蜜斯斟茶时,来宾若没有念要茶,请用碗边悄悄把勺或壶嘴一撞,客人就马上会大白来宾的意图。客去敬茶是一种下尚的受今族传统礼节。正在受今汗青上不管是繁华之野借是穷贫之野,不管是上层社会借是布衣苍生,也不管正在外交上或正在野面,正在旅途,或正在其余所有场所,莫没有以茶为寒暄品。野外有客去,茶是必不成长的招待物。因而,牧平易近们款待主人,按例是先背高朋献上一碗奶茶,接着客人又端下去炒米战一年夜碗一年夜碗的奶油、奶豆腐战奶皮子等奶成品。 敬酒:斟酒敬客,是受今族待客的传统方法。他们以为琼浆是食物之精髓,五谷之结晶,拿没最名贵的食物敬献,是抒发草本牧人对主人的敬重战恋慕。通

常客人是将琼浆斟正在银碗、金杯或牛角杯外,托正在少少的哈达之上,唱起感人的受今族传统的敬酒歌,主人如果拉让没有饮酒,便会被以为是对客人瞧没有起,不肯以诚相待。来宾应随即接住酒,接酒后用知名指蘸酒背地、天、水炉标的目的点一高,以示敬奉地、天、水神。没有会饮酒也没有要委曲,否沾唇示意,暗示承受了客人圣洁的友情。接着脱摘平易近族衰拆的野庭妇女端去浑香扑鼻的奶酒招待主人,那也是受今族的传统礼仪。客人会用诗正常的言语劝酒:“近圆的主人请您喝一杯草本佳酿,那是咱们平易近族传统食物的菁华,也是咱们草本人平易近的薄意密意”。 敬神:受今平易近族的礼宴上有敬神的风俗。据《受今习俗鉴》形容,厨师把羊割成九个相称的肉块,“第一块祭地,第两块祭天、第三块求佛、第四块祭鬼,第五块给人,第六块祭山,第七块祭宅兆,第八块祭地盘战火神,第九块献给天子”。祭地则把肉扔背受今包上圆;祭天则扔进炉水之外;祭佛置于佛龛前;祭鬼置于包中;祭山则挂之于求奉的神树枝上,祭宅兆即祭原平易近族先人。置于包中,祭火神抛于河泊,最初祭成凶思汗,置于神龛前。那种风俗能够逃溯到今嫩的萨谦学,其崇敬多种神祗,此后受今族崇奉的喇嘛学又排泄了其今嫩的平

文化的功能

文化的功能 一、教化功能 社会生活先于个人而存在。个人不能选择他所希望的社会形式;人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条件下创造历史的。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曾这样描述风俗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个人生活历史首先是适应由他的社区代代相传下来的生活模式和标准。从他出生之时起,他生于其中的风俗就在塑造着他的经验与行为。到他能说话时,他就成了自己文化的小小创造物,而当他长大成人并能参加与这种文化的活动时,其文化的习惯就是他的习惯,其文化的信仰就是他的信仰,其文化的不可能性亦就是他的不可能性。人是文化的产物,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占有决定性的地位。人一出生,就进入了民俗的规范:诞生礼为他拉开人生第一道帷幕;他从周围人群中习得自己的语言;在游戏中他模仿着成人生活;从称谓与交际礼节中逐渐了解人际关系;他按特定的婚姻习俗成家立业;直到死去,特定的丧葬民俗送他离开这个世界。人生活在民俗中,就像鱼生活在水中一样,须臾不可离开。 二、规范功能 民俗的规范功能,指民俗对社会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作用。人类社会生活需要的满足,往往与多种方式可供选择。例如吃饭,可用刀叉、也可用筷子或手抓。民俗的作用,在于根据特定条件,将某种方式予以肯定和强化,使之成为一种群体或标准模式,从而使社会生活有规则地进行。社会规范有多种形式,它们大略可以分为四个层面:第一层是法律,第二层是纪律,第三层是道德,第四层是民俗。其中,民俗是产生最早,约束面最广的一种深层行为规范。民俗是起源最早的一种社会规范。法律缘于民俗。民俗是一种约束面最广的行为规范。在社会生活中,成文法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只不过是必须强制执行的一小部分,而民俗却象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形之中支配着人们的所有行为。从吃穿住行到婚丧嫁娶,从社会交际到精神信仰,人们都在不自觉地遵从着民俗的指令。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很难意识到民俗的规范力量,因此也就不会对其加以反抗。民俗对人的控制,是一种“软控”。但却是一种最有力的深层控制。 三、维系功能 民俗的维系功能,指民俗统一群体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使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民俗能维系社会稳定,任何一个都在不断变化,每一种文化都必须根据外部环境与内部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地加以调整。在社会生活的世代交替中,民俗作为一种传承文化不断被后代复制,由此保持着社会的连续性。即使是在大规模的急剧社会变革中,与整个民俗体系相比,发生的变化总是局部的、渐变的,这就有效地防止了文化的断裂,维系社会生活的相对稳定。所以,民俗是人们认同自己所属集团的标识。 四、调节功能 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调剂的功能。民俗的娱乐功能显而易见。人类创造了文化,目的是为了享用它。人不可能日复一日、永无止境地劳作,必须在适当的时间进行适当的娱乐活动,休息体力,调剂精神。享受劳动成果,进行求偶、社交等活动。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没有节日、游戏、文艺、体育的民俗,它们是人类生活的调节剂。民俗也有宣泄的功能。人类社会生活中,个体的生物本能在群体中必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无论是肉体行为压抑,还是心理压抑,对人类来说都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如果不在某种程度上得到宣泄,一旦积郁起来集中爆发,其后果不堪设想。有的民俗就是应这种需要而产生的,如古希腊罗马的酒神节,人们在节日里饮酒狂欢,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禁忌这时全被打破。民俗还有补偿功能。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得到满足的种种需求,往往在民俗中得到某种补偿。恩格斯在谈到德国的民间故事书时曾说:“民间故事使一个农民作完艰苦的日间劳动,在晚上拖着疲乏的身子回来的时候,得到快乐、振奋和慰籍,

江西民俗文化

江西民俗文化 江西民俗文化发展概况 江西省位于长江中、下游交接地带的南岸,省内最大、最长的河流--赣江,自南而北纵贯全省,故而江西简称为赣。江西,山青水秀,素来为江南的“鱼米之乡” 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南宋理学大师朱熹、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等文化名人的故里,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文荟萃的地方,唐代诗人王勃在其千古名篇《滕王阁序》中,称江西为一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土地。江西省是我国开发历史较早的地区之一。从出土文物考证,可以上溯到距今一万年以前。据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记载,江西远在春秋以前时期地属“扬州”之域。“扬州”是传说中的上古九州之一,包括现在苏、浙、皖、赣、闽、粤。江西北部则属荆、扬两境,今鄱阳湖以东属扬州,以西属荆州。春秋、战国时期,江西全境先后分属吴、楚、越管辖。公元前 2 21 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江西大部分属九江郡。江西作为明确的行政区域建制,则始于汉高帝初年(约于公元前202 年),时设豫章郡(赣江原称豫章江),郡治南昌,下辖18 县,分别为南昌、庐陵、彭泽、鄱阳、馀汗、柴桑、赣、新淦、南城、宜春、雩都、艾、安平、海昏、历陵和建成等,分布地域为赣江、盱江、信江、修水、袁水沿岸,即与后来的江西省区大致相当。汉武帝时划全国为13 个监察区,称13 部州,

此时的江西属扬州部。三国时,江西大部属扬州,南朝齐属江州,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 年)又置洪州总管府,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 年)分天下为十道,江西属江南道。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 年),增为十五道,原江南道分为东西两道,江南西道简称“江西”,江西之名也由此而来。两宋时期,江西的大部属江南西路,元朝开始确立行中书省制度(简称行省或省)。江西行省辖区远远大于今天的江西省区。除包括了今江西绝大部分地区外(原江西东北地区隶属于江浙行省),还包括了今天广东省的大部分。元行省下设路、直隶州、州(同县级行政机构)和县。明朝虽然基本上保留了元朝的省区建制,但改行中书省为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然称省),改路为府和改州为县。江西布政使司辖南昌、瑞州、饶州、南康、九江、广信、抚州、建昌、吉安、袁州、临江、赣州、南安13 府,下辖78 县,地域基本等同今天的江西省区。其时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为江西布政使司的最高行政机关,三司分别由中央直接节制,分权,互不统属。清代改江西布政使司为江西省,行政区域基本承袭明建制。民国时期,清朝的府、州、厅一律改为县。江西省共辖81 县。至1926 年北伐军进驻南昌时正式设南昌市。现全省面积为16.69 万平方公里,人口4200 万。行政区划有南昌、赣州、九江、萍乡、景德镇、新余、鹰潭、宜春、上饶、吉安、抚州等11 个设区市,99 个县(市、区),南昌市为江西省会。“六山一水二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这是江西地理轮廓的概括。境内周围群山环绕,中间丘陵起伏,北部为我国第一大淡水湖——

中国民俗知识竞赛题附答案和详细解析

科目:民俗 第一部分明辨是非(判断题,每题1分,共20分) 1.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① 2.按照我国传统的说法,正月初七是人日,而初一至初六是包括马牛羊鸡狗猪在内的“六畜”日。那么与正月初一相对应的动物是羊。()√② 3.孩子们是盼望过年的,因为在除夕之夜,可以从长辈那里得到压岁钱。给压岁钱的习俗从汉代就开始了,它最初的含义是祝福安康。()解析:压邪驱鬼×② 4.汉族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① 5.古代祭祀时把宰杀的牛、羊、猪等牲畜叫做“牺牲”。体全的牲畜叫“牺”,毛色纯一的牲畜叫“牲”。()解析:毛色纯一的牲畜叫“牺”,体全的的牲畜叫“牲”×② 6.父母之死的讳称有:见背、弃养、圆寂、孤露等。()解析:圆寂是佛道徒之死的讳称×② 7.拜礼中,空首是臣下拜君之礼。()解析:空首是国君回臣下之拜×① 8.戏剧脸谱中白色的脸象征忠勇、正义、威武、庄严。()解析:白色代表阴险、疑诈、飞扬、肃煞的人物形象×① 9.“结发”在古时是指结婚时丈夫把头发束起来。解析:“结发”在古时是指结婚时把夫妻头发束在一起×① 10.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② 11.谥号分为美谥、平谥和恶谥。()√① 12.《百家姓》中没有“肖”这个姓。()√② 13.藏族的传统乐器是冬不拉。()解析:藏族的传统乐器是札木聂×① 14.三冥节指的是清明节、中元节和下元节。()√① 15.六畜一般指六种家畜:马、牛、羊、猪、狗、鸡。()√①

武汉民俗特色

朋友们从家乡来到我们这里旅游,我想大家最感兴趣的一定我们武汉当地的民俗文化,那么小导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我们武汉的一些特色习俗, 武汉民风淳朴, 又颇趋前卫、洒脱,并无多少拘泥压抑。“过早”、“宵夜”、“泡吧”、纳凉、玩水、“杀家麻雀”,怎么自在,武汉人就怎么活,图的是一种洒脱,讲的是活得有滋有味。 武汉人活的很实在,钱少也一样活的非常有滋味,大街小巷都是各种特色小吃,既便宜又实惠,让你一包口福,因而:过早”和宵夜已成为这座城市的一道风景线. 过早一词最早出现在清道光年间,叶调元的<汉口竹枝词>,就是武汉人吃早饭的 俗称, 当年的“江湖码头”客来客往,行色匆匆,特定的社会氛围使武汉人养成户外“过早”的习惯。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加之三镇鼎立的特殊地理分布,无论是上班族还是上学族,都习惯于在沿途找一家熟悉的摊点“过早”,既快捷方便又经济实惠。武汉三镇的小吃店遍及大街小巷,品种丰富,兼具南北风味。既有油条、豆浆、热干面、豆皮、面窝、烧梅、汤包,也有牛肉线粉、炸酱面、山西刀削面、兰州拉面、豆丝、锅贴饺、汤元。大多生意兴隆,食客盈门。据匡算,武汉经营早点的达10多万之众。其中,武昌户部巷的早点一条街,最具特色。 人们忙碌一天后,多习惯于在晚间,尤其是夏秋酷暑季节,结伴而聚,在街头广场、公园纳凉,或谈天说地,或参与街舞。年轻小伙、姑娘喜欢“泡吧”,三五成群,到各种小酒吧喝喝咖啡、斗几把“地主”,也有不少去江滩迪吧一条街蹦迪的。玩够了,肚子饿了,便有了“宵夜”的习俗。“宵夜”已成为武汉夜色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最具特色的是汉口的吉庆街、精武路、堤角,武昌的首义园等。这些地方既非清静的茶馆,亦非高档的餐厅,人们尽可以自由自在地围坐桌前,边喝啤酒,边吃麻辣虾球、精武鸭脖、牛骨头,喝高兴了还可以扯起嗓门大喊大叫。间有卖花的、照相的、画像的、拉琴卖唱的穿梭桌间,构成了一幅民俗风景图。许多来汉出差、旅游的外地客,也纷纷加入“过早”、“宵夜”的行列,从中品味大众百姓的生活乐趣。 武汉夏季异常炎热,素有“火炉”之称。故武汉人有纳凉、玩水的习俗。过去纳凉多为听书看戏,现已成为群众性的广场文化活动。每至夜晚,在街头、广场、公园纳凉的人们就聚集一起,扭秧歌、拉琴、唱戏、赛歌、说相声、听鼓书、讲评书,自娱自乐,其乐陶陶。还有文化部门组织的专场电影、歌舞、戏剧,或图书夜市、交谊舞会等。这些活动称为“武汉之夏”。 所谓玩水即游泳泅水。武汉拥江抱湖,四处都是天然的游泳场,故大多数人都习水性,有的甚至从小就是在水里泡大的。武汉民间自古就流行泅水活动,现代游泳运动更是普及,横渡长江已成为一大传统。毛泽东生前17次畅游武汉长江,使这一民间传统在人们心中更为根深蒂固。目前其已演变成为一个国际性的抢渡长江游泳活动,吸引了许多国内外的游泳好手一显身手。 汉口旧俗元宵节赏灯。每届元宵,扎灯的、卖灯的、玩灯的、赏灯的,人人忙碌,以四官殿元宵灯节为最盛。“元宵节一到,锣鼓喧天,鞭炮震耳,各路龙

民俗事项分类

?【民俗事项分类】 ?(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三、维系功能 ?民俗的维系功能,指民俗统一群体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使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 ?四、调节功能 ?民俗的调节功能,是指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调剂的功能。★少数民族的狂欢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民间游戏(斗鸡、斗蟋蟀、下棋)。 ?第三节民俗的社会功能 ?一、教化功能 ?民俗的教化功能,指民俗在人类个体的社会化文化过程中所起的教育和模塑作用。 ★人生活在民俗中,就像鱼生活在水中一样,须臾不可离开。 ?二、规范功能 ?民俗的规范功能,指民俗对社会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作用。★民俗是一种约束面最广的行为规范。 ?诞生礼是人生的开端礼。 ?一个婴儿刚一出生,还仅仅是一种生物意义上的存在,只有通过为他举行的诞生礼,他才获得在社会中的地位,被社会承认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诞生礼是一个较长时间的连续过程,大体包括求子仪式、孕期习俗、庆贺生子三个诞生礼是人生的开端礼。 ?一个婴儿刚一出生,还仅仅是一种生物意义上的存在,只有通过为他举行的诞生礼,他才获得在社会中的地位,被社会承认为一个 ?抓周 ?这一天特别要举行检验小孩天赋和卜测未来前途的“抓周”仪式。 ?古代称之为“晬(zui)盘。又称试儿、试晬、拈周、期场、试周。 ?抓周仪俗在南北朝时就已出现 取乳名取乳名的时间有的定在三朝这天, 也有的过一段时间再取名,但一般不会超过三个月。取乳名时要把双方家族里的入邀请来,为男孩取名叫“弄璋之庆”,为女孩取名为“弄瓦之庆”。

关中民俗文化知识竞赛题

关中民俗文化知识竞赛题 1 陕西人习惯把春节叫(过年)。 2 在腊月农历(12)月的(28、29),家家户户都要蒸好足够的(年馍)和包子,为过年做好准备。 3 在过年的同时,还要擀出足够年节期间吃的(面),做好(臊子)。 4 (年馍),也叫花馍或(面花),就是用面做成老虎、小鸟、鱼……的形状,或者在馍上点上(红)色,有(吉祥如意)的意思。 5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这首题为《元日》的是描写的是(年终岁首,家家户户过年时的热闹)场景。 6 花馍和包子首先会来祭奠(各路神仙)和(故去的老人),同时也是过年走亲戚必备的(礼物)。 7 姑娘回娘家拜年往往会比一比谁家的(花馍)、(包子)蒸得好。 8 除蒸馍之外,关中地区过年的另一件大事就是(祭祖访亲)。 9 年(三十)天黑之前,各家各户的子孙都要去(上坟),恭请祖先回家,通常要在家里的(正厅)设立(香案),摆上祖宗牌位和各种贡品,然后点蜡,(上香)、(跪拜)。 10 (正月初一)家中的晚辈要给长辈(拜年)。 11 在关中这些秀美的景色中,最有名的(八)处景观,合称为“(关中八景)”,分别是:(华岳仙掌)、骊山晚照、(灞柳风雪)、曲江流饮、(雁塔晨钟)、咸阳古渡、(草堂烟雾)、太白积雪。 12 而位于陕西省境内,关中平原南侧的(秦岭),东西绵延千里,像一条巨龙横亘在中华大地中央,是名副其实的“华夏龙脉”。 13 人们常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而关中平原上的(渭河),则称得上是三秦儿女的另一条母亲河。 14 (灞水)、浐水,(泾水)、渭水,还有(沣)、滈、(潦)、潏四水……奔突涌动的八水各自流动,流向不一,在西安城四周穿流,所以便有“(八)水绕长安”的说法。

试举例分析民俗的功能

试举例分析民俗的功能 民俗,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一种文化模式,作为一种社会的物质和文化现象,为广大民众所创造的同时也供他们所享用。从民俗文化的产生来看,它本身是一种原生态的文化,是人类文化意识结构基础层的“原生态的文化意识团”,早在上古就已存在,这个原生态的意识团中蕴含了宗教、伦理、法律、文艺、历史、技艺及至哲学的幼芽,社会科学中的许多分支学科正是从这种原生态的民俗文化之幼芽中孕育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在社会文化中,民俗文化是一种基础文化、是最底层次的文化,它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先是它孕育了整个社会文化,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深化。民俗的功能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功能 人是文化的产物。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占有决定性的地位,从出生的诞生礼、结婚的喜庆礼到死去的丧葬礼,“人生活在民俗中,就象鱼生活在水中一样,须叟不可离开”。民俗作为民族的文化传统,对民族心理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有一种说法,所谓的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是在良好的民俗文化教育环境中形成的,不无道理。其实民俗文化的这种教育功能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靠口头和行为方式,我们父辈、父辈的父辈…¨就是一辈一辈将那些好的习俗延承给我们的。民俗文化的教育功能,主要在于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操,增强人们对生活的勇气和热爱,以及民族感和爱国心,比如,在中国各民族中都有明礼敬老、大公无私、乐于助人的美德,这些道德观念都表现为具体的民俗事象。 2、规范功能 民俗文化就其实质而言,是语言和行为模式,是民众共同创造和遵守的行为规范。民俗学专家通常把社会规范可以分为四个层面,第一层是法律,第二层是纪律,第三层是道德,第四层是民俗。而且认为民俗是产生最早、约束面最广的一种深层行为规范。民俗像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形中支配着人们的所有行为,从吃穿住行到婚丧嫁娶,从社会交际到精神信仰,人们都在不自觉地遵从着民俗的指令,民俗对人的控制,是一种“软控”,但却是一种最有力的深层控制。如人类在社会群体生活中生存和繁衍。要维系群体生活,需要种种社会制度。以婚姻民俗为例:人类在本能的驱使下,必须追求异性满足性欲,繁衍后代;但是,如果听任群体中每个人毫无限制地争夺异性,放任乱交,对配偶和后代不承担任何责任和义务,那就必然招致社会生活的混乱,甚至使整个种族灭亡。为了即满足个体繁衍后代的需要,又不影响群体生活,必须有一套恰当的行为规则,限制人们只能向什么样的异性求爱,如何求爱,以及怎样结合,怎样养育后代等等。这样,各种婚姻制度就应运而生。这些制度在特定民族中以模式化的行为方式反复出现,世代传承,就成为婚姻的民俗。婚姻民俗产生于人类社会两性生活(本能)的需要,并为这种需要服务。 3、娱乐功能 中国著名的四大传说《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尽管在汉、苗、白、壮、布依等各民族中流传的不是完全一样的版本,但其共同点就是符合人们的思维和愿望,使人们获得了精神的愉悦和满足。从傣族的泼水节、蒙古的那达慕等民俗节日盛会活动到斗鸡、斗蟋蟀等民间游戏,所有娱乐功能的民俗都是和广大人民的审美意识结合在一起的,它们是各民族民众创造的精神产品,集中体现了集体的智慧、创造,体现出了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和情趣,具有一种崇高的精神美。精神之美永恒!这也正是今日四大爱情传说经久不衰、历久弥新,人们百嚼不厌的原因吧! 民俗的发展与生物的进化相似,当某一器官的功能丧失之后,它就会逐渐退化,直至消亡。例如:当缠足这种人体装饰的审美功能丧失后,就没有人愿意将自己变成残废了。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种民俗都必然发生着或大或小、或迟或

春节民俗知识题目

1、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中所填的习俗是什么? A 吃糖瓜 B 祭灶 C 吃灶糖 2、“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这说的是()习俗。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中所填的习俗是什么? A 剪窗花 B 做腊八粥 C 扫尘 3、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属于楹联的一种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上联是:新春富贵年年好,请问下联应是下面的哪一项? A 佳岁平安步步高 B 春满乾坤福满门 C 天增岁月人增寿 4、"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怎样贴“福”字的习俗?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A 正着贴 B倒着贴 C 反着贴 5、大年初一的凌晨,天刚蒙蒙亮人们便起床了,家家户户第一件事就是争先恐后打(),梆敲三更,响炮连天,象征今年做什么事都会顺利,如意,发财,农民会五谷丰登,也宣告新年开始。这项习俗的名字是什么? A 开门炮 B 贴年画 C 祭财神 6、春节有一种传统饮食,“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稔。”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这种食品是什么? A 饺子 B 春卷 C年糕 7、年夜饭也叫“团圆饭”“合家欢”。除夕的年夜饭是中国人最为看重的家庭宴会。年夜饭上必然会出现的一种食物是什么?表示“富贵有余”。 A 螃蟹 B 鱼 C 虾 8、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开市。俗以()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中是哪一天?

民俗文化功能之我见

星标 民俗文化功能之我见 作者:张文萍 *阅读:[480]次 加入时间:2010-12-7 民俗文化功能之我见 张文萍 摘要民俗文化是人类优秀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凝聚一个民族感情和行动的文化核心点,它体现的是各民族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所在。但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着人们对“精英文化”的偏爱,我们的民俗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仅是一些研究者的偏爱而已。这直接导致了我们的教师对民俗文化的漠视,我们的青少年对民俗文化的陌生,文化的传承着实令人担忧。民俗文化真的已经过时无用了吗?在大力弘扬民族文化、提倡学生素质教育的今天,重新审视民俗文化的功能,实属有益。 关键词民俗文化功能 近年来,随着中国热的出现,民俗文化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点。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五千年历史长河孕育出了极为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因为民俗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且是人民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确定了民俗事象的丰富多彩。民俗和禁忌它象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民俗倡导人们应该干什么,另一方面忌俗又制约人们不能干什么。不同的地区风俗习惯,成了各地的特色,名片,面容,或代表形象,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风情。它就像各个地方的图腾。中国的民俗就是中国的“味儿”,中国人的魂,这也是外国人到中国所寻求和体味的东西。因而,民俗本身就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积累。它不仅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而且在今天的文化传承中,仍将发挥它巨大的作用。然而,民俗所具备的功能,长期以来却常常被忽视。这不得不令人担忧。 记得我国著名民俗学专家陈勤建教授曾说过:“我们民族文化的DNA,存在于民俗、民间文化之中”。我以为学校特别是语文课堂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要寻求教育的契机以及教学方法的新路子,谋求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深层开发民族文化,很好地利用其中的民俗文化资源,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一、认识优秀的民俗,可增加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信心,这是民俗的社会功能所在; 从民俗的产生和传承的历史来看,一些古老的民俗经过代代传承延续下来,根本原因就在于它适应各个时代人们生活和思想的要求,起着继承历史文化的纽带作用。就拿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来说,它是中国极其多样的民俗的代表,凝聚着中华文明的思想精华,有广泛的社会功效,因此节日文化具有长久强大的生命力。这些节日表达的自然、和谐的哲学思想、追求团圆的伦理观念,不仅生长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也是一个国家凝聚力和自信心的体现,同时对中国人的文化心态、道德观念产生了极大影响。比如我们有必要对学生讲清“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为中国人深藏于心底情愫的原因,实际上它属于一种认同文化。如过春节,不管亲人离家千里万里,讲究除夕回家守岁、阖家团聚。这种文化一旦被人们认同,就成为内心的表达。对于这种认同文化,一旦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