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2南大社保考研《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读书笔记 第五章 社会保障制度模式

2012南大社保考研《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读书笔记 第五章 社会保障制度模式

2012南大社保考研《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读书笔记 第五章 社会保障制度模式
2012南大社保考研《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读书笔记 第五章 社会保障制度模式

第五章社会保障制度模式

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是历史发展的产物,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各国社会保障制度模式也逐步类型化,定型成不同的发展模式。

第一节社会保障制度模式总论

一、什么是社会保障制度模式

1、模式的定义

模式就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把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归纳总结到理论高度,就是模式。模式是前人经验的抽象和升华。

2、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定义

社会保障制度模式是指在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已经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各个国家不断的经验积累,从中抽象和归纳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解决社会保障问题的经验总结。

二、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构成要素

1、社会保障制度的设计原则——由各国政经文化历史决定的

(1)普遍性原则英,贝弗里奇,体现了对社会公平公正的追求,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终极目标。

(2)选择性原则美、日,强调效率优先的发达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为普遍性原则实践创造条件。

(3)自我责任原则在社会保障制度实施中强调个人责任,主要是个人要履行社会保障缴费的义务。

(4)国家责任原则在社会保障制度实施中强调国家责任,主要是国家财政支持和社会保障的国家管理与立法。

2、社会保障制度的主体——指社会保障运行中的利益主体,分为国家、企业、劳动者

(1)国家(政府)主体(立法→制定、调整政策→组建业务机构→经济手段调控)

国家(政府)主体是执行主体。主要是中央政府决策机构(如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国议会或其他立法代表机构)和具体实施调控管理的政府机构(如①社会保障部门、民政、卫生②财政部门③发改委等)

(2)企业主体

企业是经济系统中的基本组织。企业组织劳动活动,控制劳动过程,缴纳社会保障费用,但对扩大就业规模有影响(成本上升)

(3)劳动者主体

劳动者是任何经济中的原生主体和基本单元。劳动者是获得社会保障的主体。

3、社会保障的对象

对象是指一个行动所指向的客体,即行动的接受者。社会保障的对象是指在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过程中社会保障的接受者。

(1)一般性对象与专门性对象——从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来看

A、一般性对象:社会中的普遍民众。

B、专门性对象:社会中需要提供某些专门化社会保障服务的群体。

二者关系:社会保障既要满足广大民众一般性保障需求,又要重点满足社会中某些特殊群体的专门性保障需求。

(2)普遍性对象和选择性对象——从社会保障的运作方式来看

A、普遍性对象:社会保障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不考虑个人需求的差异,而向全体国民或某些群体中的所有成员都提供无差异的社会保障服务。

B、选择性对象:社会保障制度在实施过程中考虑满足部门特殊群体、特殊社会成员的特殊保障需求。

4、社会保障的具体内容

(1)社会保障的实施范围:指社会保障制度覆盖的人群。一般为劳动者及家属或符合条件的本国公民或居民。

(2)社会保障的享受条件:指获得社会保障待遇的资格条件。主要涉及缴费条件、职业、工龄、居住年限等。

(3)社会保障的待遇

A、为受保障者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待遇,是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其职能的标志。

B、检验社会保障各项工作是否做好体现在社会保障待遇的给付环节上。

C、待遇给付既是社会保障工作的终点(一切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也是社会保障工作新的起点(反过来吸引更多人参保,创造了社会保障运行的可持续性)

D、现金援助、实物供应和劳务服务同时构成了社会保障待遇给付的内容。

(4)社会保障水平:指一定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发生年老、疾病、失业、工伤、贫困等原因造成经济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能力,社会保障水平代表着一个国家向公民提供的保障程度和水平。(它直接反映社保资金的供求关系,间接反映社保体系运行状况)

A、宏观层面:测量指标为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反映一国社会保障发展深度)

B、微观层面:测量指标为社会成员个人享受保障待遇水平与社会工资水平之比(反映社会成员享受保障待遇程度的高低)

C、政府层面:测量指标为社会保障支出占政府财政支出的比重(反映政府履行社会保障职责的强度)

(5)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各国均有差异。一般为国家、雇主和雇员以及其他一些组织。

(6)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内容上包括社会保障的立法制度,各地区各部门之间在社会保障管理职责、权限等方面的制度、方式和形式(它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组织保证)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分类

1、视角一:保障的对象和范围

2、视角二:社会政策学

(1)剩余模式和救助模式(针对于社会保障而言)

剩余模式:指仅在正常的社会供给渠道(即家庭和市场)遭受破坏时,社会保障将目标有选择的集中在一群残留的、人数不断减少的少数需求者身上的保

障模式。

制度模式:社会保障是社会经济运行中不可分割的制度安排,应纳入制度轨道。

(2)两者特点和关系

制度模式强调优先解决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再补充必要的补救性选择服务,强调政府作用。

剩余模式强调优先解决社会失常现象,再补充必要的普及服务,强敌对市场与家庭的重视。

关系(趋势):社会保障的发展规律是开始阶段采用剩余模式,然后逐渐演变为制度模式。

3、视角三:社会保障的实施方式

(1)现收现付制(“德国模式”)——代际转移

特征:社会保障成本的代际转移是“以收定支”(年轻人→老年人:代际转移)

适合条件:较小的人口压力、年轻的人口结构、较强的国家实力、完备的税收体系等

后果(缺陷):由于支出逐年升高,资金完全没有积累,政府背负巨大隐形(性)债务[2],提高收费标准威胁经济发展。(现收现付制 + 较高的福利水平→西方发达国家“福利病”)

(2)完全积累模式(“自助式”或“公共管理”下的储蓄基金制度)——自我积累

特征:(1)其一,以纵向平衡原则[3]为依据,每月从受保人现期收入中提取部分收入计入个人账户,作为“法定养老准备金”。

(2)其二,保险金的征缴与给付均有很强的关联性,因而不具有收入再分配功能。

(3)其三,保险金以一次性给付方式提取

(4)其四,养老基金流动性弱,便于政府用于投资。

后果(缺陷):庞大的储蓄基金承受巨大保值增值压力,也缺乏社会保障应具有的“互济性”。

(3)部分积累制(“混合模式”):介于以上两者之间。

4、视角四:典型国家特征

英国福利国家模式、斯堪的纳维亚模式、德国社会保险模式、东南亚国家模式等

5、视角五:制度安排

社会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模式、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模式、国家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本章以下四节)

第二节社会保险型社会报站模式(“传统型社会保障模式”、“自保公助型模式”)

一、社会保险型社会报站模式的形成

1、代表国家:起源于德国,后有美国、日本

2、形成原因——工业化的产物

(1)国家的工业化进程的发展是社会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产生的前提(社会化→需求)

(2)通过工业化,企业有了财富的积累,有能力和条件安排各种社会保障。

(3)通过工业化,劳动者个人也具有了一定的经济承受能力,可以为自己和亲属提供保障。

3、典型国家:例如美国继承德国社会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然后吸取凯恩斯(“有效需求”、政府干预)思想,促使个人与雇主投保为主,权利与义务相结合的社会保险型社会报站模式形成。

二、社会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的特征

社会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以面向劳动者建立的各项社会保险制度为中心,再补充以其它救助和福利型政策,构成满足工业化社会需要的社会安全网。

1、社会保障对象的选择性——该模式依据“选择性原则”

(1)对象:劳动者(惠及其亲属)

(2)项目:年老、疾病、工伤、失业

(3)待遇给付标准:实行差别保障(根据不同人群、地区)

2、社会保障基金来源的多元性

原则上,是国家、雇主、劳动者三方负担;实际上,是雇主和劳动者(责任主体)的缴费为主,国家(扮演最后责任人角色)财政予以适当的支持。

3、强调受保障者的权利和义务的相对统一

(1)强调劳动者享受社会保险的权利与缴纳社会保险费(税)的义务的统一

(2)社会保险是权利和义务的相对统一,它具有一定的福利性,强调公平;商业保险是权利和义务的完全统一,强调效率。

4、社会保障基金使用过程中的互助共济性

(1)社会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的基金筹集模式是现收现付制(代际转移),不建立个人账户,社会保险基金统筹使用。

(2)社会保险基金的缴费和使用在数额上的差异性,既符合分担风险的大数法则,又充分体现了社会保险的互助互济性。

三、社会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的功能性评价

1、社会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的公平性和效率性分析

(1)自我保障和社会保险资金的“自助性”的内在激励机制促进社会保障制度效率目标的实现。

(2)代际转移(使老年人晚年生活有保障)有助于社会公平目标的实现。

因此,该模式在一定程度生体现了公平和效率目标的统一。

2、社会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的缺陷性分析

(1)第一,社会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受一国和一地区的人口结构和就业比例变化的影响较大,社会保险缴费率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

复习延伸:为什么说现收现付制难以适应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就业比例下降的国家和地区?

(2)第二,社会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容易产生代际矛盾,这种模式所隐含的过重的社会保险缴费负担,必将产生和激化代际矛盾与冲突。

四、社会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典型国家分析

1、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则与内容

原则: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保证社会正义与公平,维持社会公正与经济效率的内在统一性。

内容:失业、养老、工伤、医疗保险是德社会保险的四大支柱。

(1)医疗保险:德国社会医疗保险实行“社会共济”原则。具体体现在:

A、每人所交医疗保险费与其经济能力挂钩,与其他状况无关(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

B、一人投保,全家享受

(2)工伤事故保险(所有雇主和农民都参加,由雇主单独缴纳费用)

(3)养老保险

A、德国养老保险分为三种:法定养老保险(所有雇员都要求参加,是德社会福利支柱)、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私人养老保险

B、“职业康复”:德国养老保险除支付养老金之外,为了避免过早退休而为投保者工作能力的保持、提高与恢复(康复)服务。

(4)失业保险(所有雇员都参加)

A、失业保险包括失业保险金(即失业期间的工资性替代补贴)+维持再就业(就业促进)费用

B、发放失业保险金的原则是职业介绍优先于待遇发放。

(5)新型保险制度——护理保险(1995)(社会承担以往家庭的义务)

A、护理保险主要是为了保障老年人和病残人员在需要护理情况下的权利。

B、“储存时间”政策(志愿者时间作为以后的接受免费护理的时间)

2、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

(1)社会保险以国家法定社会保险为主,也可参加补充保险

(2)社会保险金筹集,以个人和企业为主,国家财政补贴为主

(3)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与支付为现收现付制,支付标准与工资增长率和物价上涨率挂钩。

(4)社会保险机构实行行业和地区管理相结合的方式,由劳资双发共同参与、自治管理。

(5)通过立法规范监督保险机构行为,依法协调同类保险公司之间的关系。

3、德国社会保险制度评价

优点:德国社会保险制度侧重效率的提高,体现了社会保障制度的根本价值(突出社会公平),具有较强的社会共济功能。

缺点:现收现付制的统筹模式陷入困境,具体表现为:

(1)包括教育、养老、医疗等大型社会福利项目面向中产阶级,违背了“由富人向穷人”的再分配初衷。

(2)社会福利开支猛增造成国家财政负担加重,随着人口老龄化则更会加剧。

(3)高福利导致高税收,增大企业生产成本,严重削弱经济增长的基础。

第三节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模式

一、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模式的形成

1、代表国家:英国、瑞典

2、形成原因——社会民主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雄厚的经济实力

(1)思想基础:皮古福利经济学的收入均等化思想+贝弗里奇报告(1942)

强调政府的责任和普遍性的原则

(2)经济实力可以负担

二、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模式的特征(具体详见P141)

(1)一是社会保障对象的“全民性”。

(2)二是社会保障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一般性税收,个人无需缴纳或低标准缴纳社会保障费,福利开支基本上由企业和政府负担。

(3)三是社会保障项目齐全

(4)四是社会保障水平高

(5)五是社会保障的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等性”。

三、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模式的功能性评价

1、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模式的主要作用

首先,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贫富差距,促进了社会公平。

一是因为高福利政策给贫困阶层一定补助;二是高累进税率具有很大的再分配性。

其次,刺激了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促进了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一是社会福利普及化、全民化扩大了居民的有效需求;二是福利经济制度刺激了保险机构的发展,从而刺激了基金的投资,促使经济增长。

再次,缓解贫困,稳定了社会。贫困人口减少有利于社会稳定。

2、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第一,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模式带来了“福利病”

A、高福利政策重视公平,但却阻碍了经济效率的提高,挫伤人们工作积极性。

B、福利待遇“普遍性”、“均一性”造成“大锅饭”现象严重。

(2)第二,国家财政负担沉重

四、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模式典型国家分析

1、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

大体分为三类:

(1)一是需要缴纳社会保险费用才能享受的项目。例如医疗、养老、失业。

(2)二是需要经过经济调查符合条件才能享受的项目。例如贫困救助。

(3)三是特殊补贴,即不需要交费就可享受的项目。例如不可能有能力工作和缴费的特殊群体。

2、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

(1)其一是社会保障项目的完整性。(战后“从摇篮到坟墓”)

(2)其二是向家庭的渗透较深,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传统的家庭赡养功能。(维持受保人及受赡养人的生活)

(3)其三是它的普遍主义倾向(与公民权相联系,与收入脱钩,存在明显的再分配)

(4)其四是政府在社会保障制度中发挥着主体作用

A、从经费来源上,英国政府承担了主要的任务(无论是国民卫生、社会服务、非缴费型还是缴费型社会保险、住房福利等政府均承担主要责任)

B、在社会保障组织方面,英国福利制度完全由政府机构及公共雇员来运作(如国民保险,甚至医院)

3、英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问题

(1)高福利导致政府财政入不敷出,长期赤字。

(2)过分追求公平,严重影响经济效率的提高。

(3)人口老龄化、医药费用上涨造成社会保险费用急剧上升,对英国社会保障制度提出挑战。

趋势:开始朝减项目、降水平以及保障机构私有化方向迈进(20C 80Y)

第四节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模式——一种国家推行的自我储蓄的社会保障制度

一、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模式的形成

1、代表国家:新加坡、智利等拉美国家

2、形成原因——凯恩斯主义的困境+社会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的危机

(1)凯恩斯主义被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和新保守主义政治学取代

(2)原先传统的社会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随着人口老龄化而出现危机

3、分类:“国营强制性储蓄积累型”社会保障模式(新加坡)、民营强制性储蓄积累型”社会保障模式(智利)

二、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模式的特征

1、实行强制储蓄,建立个人账户(按收入比例缴费,新是个人+企业,智利仅个人)

2、实行完全积累制,而非现收现付制(一次提取,个人账户是个人一生收入和负担的纵向平衡)

3、强调自我责任,缺乏互济性(无法在劳动者群体中分散风险)

4、积累基金与资本市场的有机结合(投资于资本市场防止基金贬值)

5、政府承担责任的方式特殊(政府扮演监督和管理的角色,监督和管理个人账户积累基金的投资运营)

6、强调效率,忽视公平(与收入挂钩,有很强的激励作用;缺乏代际间和代内人际间的再分配性,国家财政补贴较少)

三、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模式的功能性分析

1、主要作用

首先,该模式有效地解决了社会保障基金保值增值问题(用于投资),减轻了国家财政负担。

其次,该模式强化了劳动者的自我保障意识(完全取决于劳动者自己的劳动报酬和贡献,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使劳动者具有自我保障意识,消除短视行为)

最后,该模式的实施有效带动国内市场发展(如解决了国家基础设施和居民住房问题)

2、存在问题

缺乏互济性,降低了公平性,一些社会问题无法解决。(如不具有再分配性,贫富差距加大)

四、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模式典型国家分析

1、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的内容

(1)中央公积金的筹集

A、雇主与雇员共同缴纳,所有新加坡公民都必须缴纳公积金并存入个人账户。

B、中央公积金分别计入普通账户(住房)、医疗储蓄账户(医疗)和特别账户(养老、应急)

(2)中央公积金的使用

A、养老保险:年满55岁必须在个人账户中存一比最低存款才可提取。

B、医疗保险:超过医疗储蓄账户,支付现金。(保大病:键保双全计划和增值键保双全计划)

C、住房保障:一是公共住屋计划,二是住宅产业计划。

(3)中央公积金的投资

A、第一层次是缴费会员根据中央公积金局提出的投资计划独立选择自己的公积金投资计划。

B、第二层次是为了防止滥用公积金结余,政府规定会员将公积金余额99%购买政府债券。

(4)新加坡政府对中央公积金的支持

A、政府对雇主和雇员缴纳的公积金免征所得税。

B、提供补助(填补公积金购股计划、填补公积金计划、增加医疗储蓄计划)

2、新加坡社会保障制度的优点及缺陷

优点:(1)一是培养了良好的民族精神(生活节俭、自强自立、积极进取)

(2)增加了人们的自我保障意识

(3)强制自我积累未增加政府负担,而且为国家积累巨大资金用于建设

(高储蓄——高积累——高增长——高就业——高积累的良性循环)

(4)解决住房问题,实现了“居者有其屋”的目标。

缺点:不完全符合社会保障的社会意义,缺乏互济功能。

第五节国家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国家-单位保障模式)

一、国家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的形成

1、代表国家:苏联、东欧各国和改革开放前的中国

2、形成原因——马克思关于社会保障的学说+计划经济体制

(1)马克思认为社会保险基金是社会再生产(劳动力的再生产和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共同构成社会再生产)的基础,是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应从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基金作为社会保险基金。

(2)国家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产生的,并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一是计划经济很自然使得社会保障由国家提供,二是政府实行充分就业,因而社会保障中去掉失业保险,三是由于生产资料配给制的实施,也使得个人无需承担社会保障责任。

二、国家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的特征

国家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是以传统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国家保障的性质。国家把社会保障作为解决劳动的社会经济问题的杠杆之一。

(1)首先,宪法把社会保障确定为发展中的国家制度,由国家直接管理,劳动者从公有制单位获得保障。

(2)其次,社会保障支出全部由政府和企业承担,个人无需缴纳任何费用。(3)再次,工会组织负责保障事业的决策与管理

(4)最后,保障对象为全体公民。

三、国家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的功能性评价

1、国家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的积极作用——该模式保证了劳动力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1)普遍推行充分就业政策,社会成员都有保障

(2)很好的解决了劳动者后顾之忧。

2、国家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的缺陷

(1)首先,该模式不设失业保险项目,隐性失业问题[4]严重。

(2)其次,该模式过分重视公平(反观第三点,其实不公平)而损失了效率。

(3)最后,该模式仅覆盖国有经济部门的劳动者,非国有经济部门特别是农村劳动者没有被覆盖到,不符合普遍性原则,待遇不公平,阻碍劳动力正常流动和合理配置。

四、国家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典型国家分析

在国家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中,国家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立法者、监督者、实施者三位一体。

1、苏联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和内容

(1)发展历程(详见书P152)

(2)内容:社会保险+社会福利

2、苏联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及缺陷

特点:

(1)首先,所有社会成员都有享受社会保障的福利待遇和社会服务的权利;

(2)其次,国家在社会保障制度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3)再次,各工会组织广泛参与社会保障的管理工作。

缺陷:

(1)首先,社会保险由国家和企业(单位)大包大揽,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现收现付制。同样具有现收现付制的一切缺陷。

(2)其次,社会保障项目设置不全,特别是没有涉及失业保险问题。

(3)再次,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有限,有失社会公平。

复习延伸:现收现付制具有哪些缺点?

本章小结

社会保障制度模式是历史发展的产物。随着社会保障制度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基于各自不同的社会、经济、政治国情和历史文化背景,各国的社会保障理念分殊并逐渐类型化,再此基础上,各国社会保障制度也显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并定型成不同的发展模式。

各种社会保障模式都由以下几个要素所构成:制度设计原则、社会保障制度的主体、对象、具体内容。

基于不同的视角,对社会保障制度模式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本章从制度安排的视角出发,主要介绍以德国为典型代表的社会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以英国为典型代表的国家福利型社会保障模式、以新加坡为典型代表的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模式和以苏联为典型代表的国家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国家-单位社会保障模式)。分别概述了这四种社会保障模式的形成、主要特征,进行了功能性评价和典型国家分析。

[1] 普遍性是指最低生活标准适用全体国民,特殊性是指根据救助条件获得保障的只是部分贫困和低收入人群。

[2] 隐性负债是指那些并不由法律或政府合同加以规定,但由于公众期望,或政治压力,政府必须担当的道义责任或预期责任。长期以来,我国实行计划经济。职工为国家创造了巨大财富,这些财富被统一纳入计划,用于国家建设。发给工人的工资只是工人应得收入的一小部分,其中很大一部分变成了公费医疗、福利分房、退休金等承诺。随着改革的深入,企业将不再承担过重的社会职能,上述承诺无法兑现。经济学中称之为国家对工人的“隐性负债”。政府的隐性负债主要指政府的社会保障资金,特别是养老金的欠账。

[3] 纵向平衡原则是指将一个人一生受保险期间所需的保险金经过预测,按一定的比例平均分摊到一生劳动期间,使一个人一生保险纵向平衡。完全积累模式按远期纵向平衡原则,现收现付制则按近期横向平衡原则。

[4] 隐形失业,又称为“在职失业”,是指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只有形式上的结合而没有内容上的结合或结合充分、不合理的现象。其典型特征是:劳动者名义上就业了,实际上却很像失业或半失业,因为他们再就业刚卫生要么无事可干,要么无充分工作可作。隐形失业的形式很多,最为突出的是企业低效率和冗员。在经济衰退时期和繁荣(多为发展中国家)都会出现。如农村剩余劳动力、国有企业冗员或开工不足的企业中的劳动者等都属于此类。见本书P152注释。

社会保障概论要点

社会保障概论要点

————————————————————————————————作者: ————————————————————————————————日期: ?

《社会保障概论》复习提纲 第一章社会保障概述 1.社会保障的概念和特点 答:(1)概念: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人再分配,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2)特点:①强制性;②社会性;③互济性;④福利性;⑤公平性;⑥不可逆性2.社会保障体系的概念 答:社会保障体系,是指由社会保障各个有机组成部分所构成的整体,包括各个社会保障项目的结构及其运行机制等。 3.社会保障的经济效应 答:社会保障的经济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社会保障制度对储蓄的影响:以现收现付方式筹集保险基金,会影响储蓄总量;以预提积累方式筹集保险基金,会影响储蓄构成。 (2)社会保障制度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①劳动供给方面:社会保障制度对维持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有重要作用,使劳动者数量和技能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要,但也会使劳动者选择提前退休,诱使劳动者选择自愿失业或休闲。②劳动需求方面:社会保障制度导致机器替代劳动,影响劳动需求。③劳动力流动方面:我国社会保障水平地区间、行业间、所有制间的不平衡,既是劳动者流动的原因之一,也是劳动力流动的壁垒。 (3)社会保障制度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①对劳动者个人不同时期的收人再分配;②对同代社会成员之间的收人再分配; (4)社会保障制度对积累与消费的影响:当经济不景气时 ,社会保障支出大于收人。当经济繁荣或发生通货膨胀时,社会保障收大于支。 4.社会保障的原则 答:(1)公平原则; (2)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原则:一方面,社会发展变化决定着社会保障制度的结构变化。另一方面,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无一例外地需要相应的财力支撑。(3)责任分担原则; (4)普遍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原则:①普遍性原则:要求国家在确立社会保障制度时,其对象、范围不能局限于贫困阶层,而应当使全体国民均能够享受到相应的社会保障与福利。②选择性原则:根据国家财政的承受能力和受保障者的经济收人状况及对社会保障的需求程度,有区别地安排社会保障的项目、对象范围、筹资方式和待遇水平等。 (5)其他原则:①互济性原则:其实是以互惠制为基础的,即我为他人作贡献,他人也为我作贡献,两者互为条件,互相促进。②法制性原则:强调的是社会保障制度必须以立法为依据,以社会保障法律作为制度确立的标志,以社会保障法律作为实施社会保障项目的依据,以社会保障法律作为政府管理与监督社会保障事务的依据。 5.德国新历史学派的社会改良思想 答:(1)劳资问题是一个伦理道德问题。所以,不需要阶级斗争,进行社会革命来解决。而只要对工人进行教育,改变其心理和伦理道德的观点,便可以解决。

2011山东财经大学财政学专业培养方案

财政学专业培养方案(PROGRAMME OF PUBLIC FINANCE) 财政税务学院2011-12-2216:44:01浏览4067次 学科门类经济学专业代码020103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财政、税收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掌握现代化信息处理手段,能在财政、税务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企业、社会团体、中介机构、教学科研事业单位从事相关工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备财政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扎实、系统的财政理论知识;具备较强的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较高。 2.熟悉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国家有关财政、税收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具有办理一般财政、税收业务的工作能力。 3.能够运用所学方法、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并能够做到学以致用。在语言表达方面,能够运用准确的文字系统表达自己的思想;在计算机运用方面,要熟练掌握通过计算机处理文字及搜集整理信息的基本技能,熟悉各种常用软件的操作使用方法;在外语方面,能比较自如地进行日常交流,借助工具书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获取必要信息;能按照特定的目标要求,独立完成实验设计并能较为熟练地完成实验操作规程,达到实验目的。 4.在具备较高业务素质的同时,要通过选修课程的学习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并通过积极的体育锻炼形成健全的体魄,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多方面要求。 三、课程设置 课程按性质分为必修课、选修课两类。其中必修课包括通识教育必修课、学科共同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包括通识教育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课程总体结构比例即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原则为7:3。 课程按内容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包括通识教育必修课和通识教育选修

社会保障概论读书笔记

社会保障制度是建设立在立法的基础之上的。 第四章:社会保障相关关系 第一节:概述 一.社会保障制度涉及的基本理论范畴 1.公平和效率 2.政府和市场: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市场和政府都不是万能的。 3.权力和义务 二.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 三.社会保障与社会进步 四.社会保障与人的发展 第二节:社会保障与收入分配 第一次分配注重效率 第二次分配强调公平(从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方面而言) 第三次分配追求社会协调与和谐(慈善,例如照顾孤寡老人等。)自愿的,费制度化的,缺乏稳定性。 第三节社会保障与其他公共政策 一. 1.社会保障作为现代社会备受关注的公共政策之一,在实践中又与其他政策密切相关。— —扶贫政策、人口政策、教育政策、住房政策等。 2.社会保障与消除贫困 贫困定义(原因)——“缺乏说”、“排斥说”、“剥夺说”、“能力说” 贫困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相对贫困与绝对贫困

3.社会保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贫困,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贫困。可以保障每个公 民的基本生活水平,消除贫困是另一个层面。 二.社会保障与人口政策 人口政策: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自己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比例关系,采取直接干预、调节和影响人口数量、人口构成分布等而制定的法令、措施、方法和手段的总和。 第四节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 一.共性 都是基于对特定风险损失分担的社会化机制 都进行风险转移 都以给予损失赔偿保险金给付方式为被保障对象提供保障。 充足的基金是两种保障制度健康运行的物质基础; 都具有为偶然性的风险损失提供保障的特征 性质不同——基于公共利益与经济利益的区别 经营目标和经营主体不同——解决劳动者后顾之忧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区别;公营机构与商业公司的区别; 经营方式和管理体制不同——政府承担经营管理与金融部门的竞争规律的区别; 第五章社会保障体系与模式 第一节模式 1.三个阶段: 面向贫困人口与工业劳动者的阶段(伊丽莎白济贫法) ——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险;

南大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第次作业完整版

南大人力资源管理概论 第次作业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作业名称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第1次作业出卷人SA 作业总分100通过分数60 起止时间2017-4-27 12:31:37至2017-4-27 12:44:46 学员姓名学员成绩98 标准题总分100标准题得分98 题号:1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创设一个模拟的管理系统或工作场景,将被测试者纳入该系统中,采用多种评价技术和手段,观察和分析被测试者在模拟的工作情境压力下的心理和行为,以测量其管理能力和潜能的一种测评方法,称为() A、心理测验法 B、结构化面试 C、知识考试法 D、评价中心法 学员答案:d 说明: 本题得分:2 题号:2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互相增补原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之一,其要求我们建设团队时要注意成员的能力、知识、()等方面的结构和管理。 A、学历 B、性格 C、专业 D、性别 学员答案:c 说明: 本题得分:2 题号:3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20世纪70年代以后,职位分析的发展出现了两种不同趋势,一种是走结构化、定量化的道路,一种是走()的道路。

A、专业化 B、个性化 C、定性化 D、时代化 学员答案:b 说明: 本题得分:2 题号:4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对人力资源进行组织、协调、运行、控制过程中,应遵循使群体功效达到最优的原则,这体现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 A、激励强化原理 B、反馈控制原理 C、系统优化原理 D、互补增值原理 学员答案:c 说明: 本题得分:2 题号:5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由分析人员实地观察员工的工作过程,记录分析有关数据,此种岗位分析的方法称为() A、观察法 B、工作实践法 C、问卷法 D、工作日志法 学员答案:a 说明: 本题得分:2 题号:6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影响甄选测试信度的因素中,因测试题目取样不当而降低信度的,属于()。

国家政策对工作总结李徽的解释

2012年全国高考模拟参考部分 工作总结 李徽 繁忙而紧张的2007年即将过去,在系党政的领导下,在教研室主任和系内其他老师的帮助、支持下,我努力地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静心回顾来这一年的工作与生活,收获颇丰。现将我一年来的学习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做到政治合格 在系党总支的组织下,积极参加校系组织的各项学习活动。认真学习了胡锦涛同志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讲话,系统的学习了十七大的精神。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政治素质,强化了廉洁自律的自觉性。特别是作为一名教师,认识到只有在本职岗位上踏实工作,埋头苦干,努力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抱着争当一流的工作态度,为学校的进步、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自己的思想理论素质提高的同时,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定期、多次向组织递交思想汇报,并在学习、生活中我用一名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用实际行动争取早日加入组织,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的党员。 二、提高专业素质,完成专业教学任务 (一)提高专业素质,于2007年3月至7月间在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进行了为期半年的专业进修

1、在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进修期间,认真学习了胡锦涛同志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讲话,和关于我国“十一?五”规划的相关资料,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政治素质。深切认识到社会保障的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切实关系到我们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完善。 2、按照访学计划,选修了三门相关课程,一是韩克庆副教授的本科生《福利与救济》教学,系统的学习了此门课程的知识理论体系,充实了基础理论知识,初步弄清福利与救济理论中基本问题的实质; 二是郑功成教授的本科生《社会保障学》教学,不仅学习社会保障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还学到了郑老师在关注当前学术动态、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善于运用新的知识与方法开展学术思考、培育学生良好的学术思想等方面的技艺; 三是刘尔铎副教授的本科生《发展与就业》教学,从教学方法、与学生的互动沟通、善于运用现实中的案例材料等方面得到很大启发。 四是跨学院选修了李珍教授的研究生《养老金计划》、《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教学; 五是跨学院选修了黄必红副教授的研究生《卫生经济学与卫生管理》、《医疗保险》教学; 六是旁听了金正昆教授的研究生课程《公共社交礼仪》、董克用教授的研究生课程《社会问题研究》、郑功成教授的研究生课程《社会保障热点问题研究》、孙健敏教授的本科生课程《组织行为学》、以及《公共财政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考评》等名师课程。 这些课程使我从不同方面对社会保障理论学科体系的教学与研

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感悟

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感悟 本学期,通过对社会保障概论课程的学习,使我掌握了很多原先并不知道的知识点,特别是将初时将社会保障单纯理解为“救济”,理解为只是出于困难的人们才可以享受社会保障:现在,对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认识大大扩展——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社会救助。而社会救助只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很少的一部分,保障对象也是少数人。 学习社会保障概论,目的在于学习社会保障的基础知识、社会保障体系中各项制度、计划和项目的内容。对于我们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讲,更要通过此学习,将自己所学的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如有机会,为中国的社会保障事业尽己所能,促其发展。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老师对我们的讲授、小组作业和课外查询的资料,使我们对国外先进的社会保障发展状况印象深刻,也收获甚多。下面,我将平时学习中对主要国家的社会保障发展情况做一简要的总结,限于纸张大小,我没有列成表格,请老师见谅。 主要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情况: 1、英国: 福利国家型保障模式 社会保障管理方式为政府直接管理方式 新旧《济贫法》、《贝弗里奇报告》 1948年五大法律成为英国福利国家形成标志 养老保险:

医疗保险: 由国民医疗保健服务制度和私人医疗保险制度构成失业保险:强制性失业保险制度 2、瑞典: 福利国家型保障模式 社会保障管理方式为半官方的自治管理方式 福利国家“橱窗”(保障内容无所不包) 按照“普遍性”原则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失业保险: 非强制性失业保险制度和失业救助相结合 3、德国: 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 社会保障管理方式为半官方的自治管理方式 保险特征:一是以社会保险为主,二是承保机构多元化,三是经费筹集多渠道,四是保障管理高度“自治“ 养老保险: 世界上最早建立养老保险的国家。分为法定强制性和 自愿性两种性质。 基金的筹集模式为初期的基金积累制逐步改为现行的 现收现付制 医疗保险:法定医疗保险和自愿医疗保险两大类型组成 以社会集资为主,国家提供的财政收入补贴较少

《社会保障概论》读书笔记

《社会保障概论》读书笔记 第一章总论 一、社会保障概述 1、社会保障的概念:社会保障就是指国家以立法与行政措施确立的对遇到疾病、伤残、生育、年老、死亡、失业、灾害或其她风险的社会成员给予相应的经济、物质与服务的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社会经济福利制度。 社会保障的含义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社会保障的对象应当就是全体社会成员;(2)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主要就是政府;(3)社会保障的目的就是为能够保证社会的稳定,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4)社会保障的资金与受保障者收益。 2、社会保障的基本特征:(1)保障性;(2)强制性;(3)社会性;(4)互济性;(5)公平性;(6)福利性。 3、社会保障的目标: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就是通过国家与社会的力量来保证社会成员在面临社会经济风险时能够维持其基本的生活权益。 4、社会保障的功能:(1)社会保障就是实现社会稳定与社会公平的重要机制;(2)社会保障的建立就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1社会保障具有十分有效的平衡需求的作用;○2社会保障还体现了其对投融资的调节功能;○3社会保障也体现了保障劳动力再生产的功能;(3)社会保障的发展,对于实现社会成员生活的安定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功能。 二、社会保障体系与类型 (一)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就是指社会保障各个有机构成部分系统的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整体。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保障制度。 各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各有特点: 德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1社会保险;○2社会照顾。 英国;社会保障体系由五大部份组成:○1社会保险;○2社会补贴;○3社会服务;○4社会救助;○5医疗保健。 美国;社会保障体系由三部份组成:○1社会保险;○2社会救助;○3社会福利。 法国;社会保障体系由三部份组成:○1社会保险;○2社会补贴;○3公务员福利待遇。 瑞典;社会保障体系由四部份组成:○1社会保险;○2社会救助;○3公共福利;○4医疗保健。 日本;社会保障体系由四部份组成:○1社会保险;○2国家救济;○3社会福利;○4医疗保险。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救助与住房保障等。 1、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的特点:(1)强制性;(2)资金筹措的多源性;(3)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4)资金使用上的预防性。 社会保险的内容一般包括:(1)养老保险;(2)失业保险;(3)医疗保险;(4)工伤保险;(5)生育保险。 2、社会救助:社会救助就是指公民在靠自身力量不能维持其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时,由国家与社会按照法定的标准向其提供的用以满足最低生活需求的物质援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救助的内容大体可分为三个方面:(1)自然灾害救助;(2)失业破产救助;(3)孤寡病残救助。 3、社会福利:社会福利就是指国家与社会按照立法或政策的规定,对社会全体成员提供的旨在提高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的各种设施、资金、服务等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福利的特点表现在:(1)强调国家与社会在实现福利目标过程中的直接的责任性;(2)国家立法与政策规定范围内的社会成员都能普遍地享受社会福利提供的津贴或服务,具有显著的普遍性的原则;(3)重点提供有关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设施、津贴与服务。 (二)社会保障的类型 1、按照给付标准分类:(1)受益基准制,又称规定受益制;(2)缴款基准制,又称规定缴费制;(3)混合制。与社会保障给付标准相适应,按收入保障计划提供现金补助时采用的方法有:○1就业关联制度;○2普通保障或“按人头”的补助制度;○3收入状况调查制度。 2、按照资金来源分类:(1)政府统包型,又称“国家社会保障型”;(2)投保资助型;(3)强制储蓄型。由于给付方

社会保障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新

社会保障 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实施对象是社会上相对贫困的人口群体的社会保障项目是( A ) A.社会救助 B.社会保险 C.社会福利 D.社会优抚 2.社会保险的实施对象是( B ) A.社会上相对贫困的人口群体 B.社会劳动者(一般是挣工资的劳动者) C.包括社会劳动者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 D.社会上一部分倍受尊重而又有光荣身份的人口群体 3.社会优抚中抚恤对象是指( C ) A.现役军人家属和在乡老红军、老复员退伍军人等 B.退出现役的军人 C.革命烈士家属、因公牺牲军人家属、病故军人家属和残废军人等 D.革命烈士家属和现役军人 10.我国生育保险制度规定正常产假为( A ) A.90 天 B.105 天 C.180 天 D.42天 12.生育保险属于( A ) A.短期性补助 B.长期性补助 C.保险性补助 D.福利性补助 16.国际上确定最低生活保障的方法有多种。按照一个家体用于饮食支出的比例来大体测定该家体 的生活水平的测定方法是( B )

A.生活需求法 B.恩格尔系数法 C.生活形态法 D.国际贫困标准法 21.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是( A ) A.社会救助 B.失业保险 C.生育保险 D.社会福利 24.医疗保险的经费主要来源于( D ) A.雇主 B.被保险人 C.国家 D.被保险人和雇主. 31.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是( C ) A.社会保险 B.社会救济 C.社会福利 D.社会优抚 34.社会保障的目的是保障 ( C ) A.生活幸福 B.人民富裕 C.社会安定 D.生活水平 43.“五保”不包括 ( D ) A.保吃 B.保穿 C.保住 D.保富 44.托儿所、幼儿园等属于我国职工福利中的 ( A ) A.集体福利设施 B.个人生活福利性补助 C.文化福利 D.娱乐福利 53.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不包括( C ) A.政府 B.企业 C.家庭 D.个人 56.不属于社会保险基本特征的为( B ) A.社会性 B.差异性 C.强制性 D.福利性 59.不属于救助型社会保障制度的救助对象的为( B ) A.弃婴 B.产妇 C.残疾人 D.老年人 62.国家抚恤实施的主体是( C )

学科导论课课程报告格式

珠海学院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科导论课》课程报告 年级: 2014级 姓名:张婵 学号: 08140521 成绩评定: 二〇一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2014级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学科导论课》课程报告 课程体会和感受 专业课已经开课有两个月,说实话,我还没有感受到劳 动与社会保障的专业性,在我的意识里,技术几乎等同于专业, 所以对这样无形的专业总还是有点抵触与不信任的心理,在大一,管理学跟社会保障学这两门专业课已经颠覆我对大学的憧憬,它们更多给我带来对未来的恐慌,这几个月我也一直思考, 该怎样使自己热爱它们,让它们跟我的梦想共生共存呢,我人 生的奋斗目标仍是很渺茫,每次在无聊的讲课中睡去,又醒来, 感觉跟世界脱轨,带着自责下课,心情不好的一天已经开始, 不过最近听韦兵老师讲课状态好转,可能是感觉到这个专业难度,让我不敢掉以轻心。 虽然对我们的专业入门不深,可还是能感受到它对社会发 展的推动作用。专业希望培养出一批拥有新视角的人才,这个 视角就是能从社会的底层出发考虑怎样改善我国出现的种种不 公平现象,更希望这些拥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态度的人拯救社会 的悲伤之痛。这就是我对专业浅薄的认识! 对大学教育的思考 大学似金屋又像废墟,金屋里充满知识的气息,它用辩证的思维,多元的思想,包容的态度沐浴每位学子,然而废墟里长满各种

蛀虫,它侵蚀人的自由,滋生腐朽颓废的态度,可是,我想说,无论金屋还是废墟,完全是自己的选择,因为它们产于每位房主,清华北大也一样出现社会的弃儿,说到这,我只想告诫自己,不要怨天尤人,不要把自己的失足怪罪给自己所在的大学,大学跟大学教育有天壤之别,大学千篇一律,而大学教育源于自身的理解与塑造,无论上哪个大学都是半个社会,在这里,教育已不再是老师僵硬的谆谆教导,转而成为社会的冲击,老师的引导,个人的执着等综合因素共同制约,大学教育归根结底,是尽力给学子营造大千世界,把社会万象展示给我们,赋予大学生纵观世界的能力。 此外,大学教育之本还是育人。大学生拥有健康的人格,广泛的兴趣,仔细严谨的思考习惯,稳重的心态,远离那些低级丧失理性的非人类行为,是大学教育的基本功能。从古至今,大学教育是社会必不可少的清洁剂,人类素质发展的漫漫长路,也是人类探索幸福的艰辛长路,而在这个过程中,它始终致力于人类共同的幸福,因此,大学教育不止肩负某一所大学的使命,更是担当传承人类文明精华的责任。 大学教育似大海,言之,海阔任鱼跃,我们用一颗勇敢的,开阔的心对待,总会独当一面,大学 教育路过了我们,自然由我们接替传输,敬请期待! 对专业教育的理解 劳动与社会保障,先从字面上理解,劳动指人从事对社会贡献的工作,社会保障指对人生存的各种保护措施,而保护的对象取决

社会保障学读书笔记

《中高速增长的可能性及实现途径》的读后感 楼继伟先生在清华大学的演讲《中高速增长的可能性及实现途径》探讨了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两个问题:一是工资增长过快,导致工资增长率已经大于劳动生产率增长;二是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楼继伟将中国的工资增长率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改革开放开始,80年代,到90年代中早期,这时是工资增长大于劳动生产率增长,是成本真实化的表现。第二个阶段,是从90年代中期开始,工资率开始大幅提高,但是由于劳动生产率增长得也很快,人口红利释放充分,导致工资增长率仍然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经济增长迅速而健康。第三个阶段,以2007年劳动合同法的出台为标志,他认为这项法律存在很大弊端,导致劳动力市场的雇佣灵活性降低,使得工资增长率超过劳动增长率,并且无法适应即将到来的老龄化社会对劳动力市场的要求。他认为中国已经进入了经济换档期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GDP增长率将大幅度下降,并且滑入所谓停滞陷阱。 那么应该如何保持中高速经济增长,避免落入停止陷阱呢? 楼继伟先生提出了四点建议:释放农业人口;户籍改革;合理的城镇化;改革社会保险体系。 现在的农业生产完全由国家控制,从田间地头到老百姓的餐桌,全程都有国家补贴,国家控制代替了市场的优胜劣汰。楼继伟认为这种“国家用经济杠杆配置资源,而非市场配置国家补充”的方法严重干预了资源分配,并且导致产能过剩。因此他建议,解放农业市场,休耕补贴,放开价格控制,扩大进口贸易,只

需制定标准,不用处处补贴管制。 对于这一点我持不同意见。实际上,现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我国农业生产主要是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方式,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大量农村青壮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使农业生产劳动力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上的矛盾加剧,致使农业经营粗放、抛荒等问题严重,农业技术难以推广。如果再取消国家补贴,更加会导致无人耕作,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危机。因此改革的重点应该是鼓励劳动力逆向转移,缩小城乡差距,吸引农民回到农村,减小大城市的人口压力。 关于户籍制度,楼继伟先生认为必须改革。楼继伟认为,公共服务,特别是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要随着人的流动而流动。但是如果一下子放开户籍管理,一定会导致人口大量涌入先进的大城市,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实际上我认为真正需要改革的不是户籍制度,而是相对不健全的公共服务体系。户籍问题,归根结底是公共服务的巨大差异引起的。什么样的户籍关系着居民能够接受什么样的公共服务,现在普遍的情况是大城市的公共服务明显好于落后的乡村,所以人们都愿意去往北京上海这样的公共服务相对发达的城市。如果其他地区的公共服务制度能够跟上大城市的水平,尤其是医疗、教育服务,那么户籍的问题也就不攻自破。因此大力发展中小型城市及农村的公共服务行业,才是改革的重中之重。 楼继伟先生还认为合理的城镇化能够拉动内需。他认为发展大城市、特大城市为中心的城镇带,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尤其是西部地区,可以围绕省会和一两个重要城市进行发展。农业人口进入非农时的劳动生产率能够得到提高,工资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间的矛盾能够得到合理解决。同时他还提出了“租房”也可以落户的构想,认为应该放开对劳动力的限制,有助于服务业和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我部分同意他的观点,我国确实应该发展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镇带,但

社会工作专业

社会工作专业 (一)核心课程:社会学概论、社会统计分析方法运用(STATA)、社会工作概论、社会工作 理论、社会政策、社会保障学等 《社会学概论》 课程简介与特色:《社会学概论》是一门是社会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必 修课。本课程共56学时,3学分。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社会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 研究方法,初步了解社会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培养学生理性地认识并分析各种社会现象的基 本能力,也为学生个人今后更好地融入社会提供有益的导向。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 式教学原则,借助于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综合运用讲授法、实践式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 等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上,既注重社会学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又注重理论知识联 系中国实际和教学案例的新颖性,突出重点。 《社会统计分析方法运用(STATA)》 课程简介与特色: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社会统计学在定量研究中的应用,让学生掌握 单变量的集中趋势、离散趋势分析与参数检验,双变量的相关分析与显著性水平检验以及初 步了解多元回归的计量方法。课程结合大量的社会调查数据库,注重对学生定量研究能力的 培养,提升学生定量研究能力。本课程定位于研究训练课程,运用双语教育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建立了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通过文献阅读和创新训练,提高学生定量研究兴趣,培养 学生定量研究能力。 《社会工作概论》 课程简介与特色:《社会工作概论》是为社会工作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内容 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社会工作导论、社会工作的价值与伦理体系、社会工作的理论体系、社 会工作方法和社会工作实务。通过《社会工作概论》课程的学习,使该专业的学生了解社会 工作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掌握社会工作的基本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教学旨在按照不同部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逐 步展开和深化。具体教学方法上,每讲都从社会工作中的实际案例导出,切入本章主题,将 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开展小组讨论、课堂辩论、案例剖 析等活泼多样的形式,课后提供本讲的深入思考题和拓展性的阅读文献。本课程在教学中将 特别注意以下两点:(1)注重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培养与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2)密切结合社 会工作领域的最新发展,努力向学生提供最新最多的信息。 《社会工作理论》 课程简介与特色:本课程为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专业必修课。它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旨在对社会工作的各个理论流派和代表性的理论进行分析和探讨。本课程旨在指导学生掌握社会工作的理论流派、理论观点,以及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运用。教学内容:系统介绍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流派和代表性理论,并紧密联系我国社会工作的实际,理论色彩和现实感兼具。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手段;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教学方法。 《社会政策》 课程简介与特色:社会政策是社会学与社会工作专业的必修专业课。开设本课程的目的 是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要求学生了解社会政策的概念、发展历史、构成、实施、评价等内容,让学生具有比较系统的社会政策方面的理论知识;了解社会政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把 握社会政策的价值内涵;对我国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医疗卫生、教育、社会服务、住房反 贫困等社会政策的演进与存在问题,有清晰的认识和理性的思考。本课程旨在增进学生对社 会政策的全面了解,使学生能够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历程中,社会政策实 际运行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从而达到该专业学生在社会工作和管理方面

2018南大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第1次作业

作业名称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第1次作业出卷人SA 作业总分100通过分数60 起止时间2017-4-27 12:31:37至2017-4-27 12:44:46 学员姓名17030111810学员成绩98 标准题总分100标准题得分98 题号:1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创设一个模拟的管理系统或工作场景,将被测试者纳入该系统中,采用多种评价技术和手段,观察和分析被测试者在模拟的工作情境压力下的心理和行为,以测量其管理能力和潜能的一种测评方法,称为() ?A、心理测验法 ?B、结构化面试 ?C、知识考试法 ?D、评价中心法 学员答案:d 说明: 本题得分:2 题号:2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互相增补原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之一,其要求我们建设团队时要注意成员的能力、知识、()等方面的结构和管理。 ?A、学历 ?B、性格 ?C、专业 ?D、性别 学员答案:c 说明: 本题得分:2 题号:3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20世纪70年代以后,职位分析的发展出现了两种不同趋势,一种是走结构化、定量化的道路,一种是走()的道路。 ?A、专业化 ?B、个性化 ?C、定性化 ?D、时代化 学员答案:b 说明: 本题得分:2 题号:4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对人力资源进行组织、协调、运行、控制过程中,应遵循使群体功效达到最优的原则,这体现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 ?A、激励强化原理 ?B、反馈控制原理 ?C、系统优化原理 ?D、互补增值原理 学员答案:c 说明: 本题得分:2 题号:5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由分析人员实地观察员工的工作过程,记录分析有关数据,此种岗位分析的方法称为() ?A、观察法 ?B、工作实践法 ?C、问卷法 ?D、工作日志法 学员答案:a 说明: 本题得分:2

信息资源管理概论第二次作业(98分)

题号:1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 案)本题分数:1.98 在系统运行管理中必须有不同的人员参与,对他们的工作都应该有相应的评价指标。以系统是否安全正常的运行作为其工作的主要衡量指标的是()?A、系统主管人员 ?B、数据收集人员 ?C、硬件和软件操作人员 ?D、程序员 学员答案:c 说明: 本题得分:1.98 题号:2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 案)本题分数:1.98 面向管理业务的系统包括知识工作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和()?A、事务处理系统 ?B、管理信息系统 ?C、决策支持系统 ?D、经理支持系统 学员答案:a 说明: 本题得分:1.98 题号:3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 案)本题分数:1.98 造成信息系统安全与保密问题的自然或不可抗拒的因素是() ?A、病毒传播 ?B、窃取数据资源 ?C、社会暴力 ?D、误操作 学员答案:d 说明: 本题得分:0 题号:4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 案)本题分数:1.98 通行的元数据格式采用层结构方式加以定义,其层数为() ?A、2 ?B、3

?C、4 ?D、6 学员答案:b 说明: 本题得分:1.98 题号:5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1.98 从形式上看,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有交互性、动态性和()?A、均衡性 ?B、时效性 ?C、非线性 ?D、有序化 学员答案:c 说明: 本题得分:1.98 题号:6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1.98 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个联机检索服务机构是() ?A、Dialog系统 ?B、EI Compendex Plus ?C、CNKI ?D、KR Ondisc 学员答案:a 说明: 本题得分:1.98 题号:7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1.98 具有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特点的信息系统是() ?A、管理层信息系统 ?B、物理层信息系统 ?C、战略层信息系统 ?D、作业层信息系统 学员答案:c 说明: 本题得分:1.98 题号:8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1.98

《社会保障学》

《社会保障学》

社会保障作业 作业人:源专15 学号068 姓名王呈祥一.《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后记与前两章读书笔记 《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自1990年出版以来,已成为福利国家理论研究,引用中最著名的著作。本书被视为福利国家研究领域里面的必读著作。读书完成后第一项开拓性工作是从宏观经济的视角将社会保障制度看做一个“体制”即将福利国家视作一种特殊的政治经济关系与总合,其中涵盖了其历史的发展因素的影响,国家制度安排的特殊特征以及由此决定的国家角色和国家功能的定位,资本主义经济过程中商品化与非商品化二者之间的矛盾。社会阶层化与社会契合等诸多因素。其次作者以崭新的逻辑将西方国家的福利分为三种类型既三种明显不同的政治经济“体制”三种类型的福利国家各有其制度的发展的历史渊源和所发展的“路径依赖”。该书突破了以往福利国家理论所定中仅仅局限于社会支出与社会服务两者关系的变动的狭义思路,而从宏观经济层面出发,将政治与经济研究结合起来作为研究对象,作者认为当福利国际并非只是工业发展者是有决定的影响。 读完这本书,我只能再次感言社会保障是一门非常综合的学科,涵盖了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所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析这本书,但我们不可以忽略社会保障自身的发展规律。 二.《福利体制和社会政策的国际比较》德国部分P86-105. 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体系中既通过社会的力量为实现个人经济安全的制度。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德国首相卑斯麦首先在德国推行社会保障法,着于建立适应人类社会工业化,城市化的新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久,欧洲和北美各国工业国家先后借鉴了德国的做法,本世纪四十年代,英国的贝弗里奇发表了《关于社会保障及关联服务的报告》把社会福利作为社会责任本确定下来,规定不到的国民最底生活标准的社会成员都有权从社会获得保障,并设计了一整套与现实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方案。贝弗里奇报告对英国及西欧北美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此以后,以社会保障为核心内容的“福利国家”的思潮在工业化国家的社会政策中长期占有主导地位。

2018年3月南大网院人力资源管理概论 作业

题号:1 创设一个模拟的管理系统或工作场景,将被测试者纳入该系统中,采用多种评价技术和手段,观察和分析被测试者在模拟的工作情境压力下的心理和行为,以测量其管理能力和潜能的一种测评方法,称为() ?A、心理测验法 ?B、结构化面试 ?C、知识考试法 ?D、评价中心法 标准答案:d 题号:2 对人力资源进行组织、协调、运行、控制过程中,应遵循使群体功效达到最优的原则,这体现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 ?A、激励强化原理 ?B、反馈控制原理 ?C、系统优化原理 ?D、互补增值原理 标准答案:c 题号:3 在作出录用决策时,对候选人的各方面胜任特征进行描述性评价,属于()。 ?A、定量方法

?B、定性方法 ?C、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 标准答案:b 题号:4 工作评价的方法中,对于机构简单的小型组织比较适用的是()。?A、因素比较法 ?B、排序法 ?C、工作分类法 ?D、要素计点法 标准答案:b 题号:5 组织战略一般有三种类型,分别为成长战略、收缩战略和() ?A、结果战略 ?B、稳定战略 ?C、管理战略 ?D、实践战略 标准答案:b 题号:6 任职者胜任某项工作的最低资格条件,不包括()。

?A、工作知识 ?B、工作经验 ?C、性格要求 ?D、智力水平 标准答案:c 题号:7 与战略和目标协调一致的组织结构不包括()。?A、扁平化组织结构 ?B、直线式组织结构 ?C、职能式组织结构 ?D、矩阵式组织结构 标准答案:a 题号:8 人力资源质量是显示国家人力资源()的指标。?A、经济素质 ?B、文化素质 ?C、总体素质 ?D、社会素质 标准答案:c

题号:9 ()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的劳动人口的总称。?A、人口资源 ?B、劳动力资源 ?C、人力资源 ?D、劳动者群体 标准答案:b 题号:10 组织内部招募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分别为()?A、猎头公司法和校园招聘法 ?B、媒体广告法和档案记录法 ?C、猎头公司法和工作公告法 ?D、工作公告法和档案记录法 标准答案:d 题号:11 职位规范,又称任职资格要求,其不包括()?A、体能素质要求 ?B、知识要求 ?C、性别要求 ?D、能力要求

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辨读书

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辨读书

《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辨》读书笔记 第一章绪论 1、引言 社会保障制度一直具有很大的争议性, 这些争议既有关于价值理念的, 也有关于具体技术层面的, 这种争议其实很类似于经济学中的市场与政府之争。如果说经济制度的核心在于效率至上, 强调自由经济与政府干预的平衡性; 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则在于公平, 强调政府责任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性。能够说, 市场经济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文明社会必不可少的两个支柱, 市场经济制度促进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积累新的物质财富( 类似于驱动轮) ; 社会保障制度则维系着社会稳定, 并促使全人类共享社会进步成果 ( 类似于从动轮, 控制前进方向) 。 经济学界对于公平与效率、政府与市场的争论持续了数百年, 经济学家们用不同的经济模型和经验事实为自己的观点作证, 这种争论随着世事的变化莫测可能永无定论( 如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 70年代的滞涨, 谁知道未来还会发生什么呢? ) 而社会保障理论界似乎关于这两对概念范畴的看法更为确定——公平至上, 政府承担主要责任。这一点我是很认可的, 社会保障制度当然也要效率, 但这种效率是以”公平”为约束条件。现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全球化改革浪潮有着私有化改革的趋势, 我认为也应该以尊重这一条件为前提。毕竟, 如果一切回归到效率至上的自由竞争状态, 社会保障

制度也就缺少了存在的意义。这样再来重新审视经济制度, 可能强调市场经济运行效率才是经济部门的工作重点, 社会调解则不应该由经济体制本身来承担。经济与社会的协调更应该依靠市场经济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这两项制度彼此间的相互协调, 二者不应越位, 更不能缺位。政府、社会、企业、个人在其中应该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如何协调其间的相互关系, 还值得探索。 2、社会保障的一般理论界定( Social Security) 概念的界定是一种现实的抽象, 社会保障学源于社会保障制度这一现实基础, 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多样性必然带来了社会保障定义的多样性,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社会保障理论本身还不成熟, 在随着这一制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世界各国、各地区对于社会保障的概念界定一般都是从实施主体、保障对象、保障范围、保障水平这一实践角度出发进行的定义, 由于各国社会保障理念和模式的不同, 有所区别。《社会保障学》一书对社会保障的定义, 能够说是对社会保障制度实践的一种高度概括: 社会保障是各种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的统称。这一定义不但包含了社会保障的福利 性、社会性本质特征, 体现了保障和改进国民生活的目标追求( 包括经济保障、服务保障和精神保障) , 也反映了社会保障的改革趋势( 减弱政府责任、降低强制性社会保障水平、发展补充保障、福利事业民营化) 。这一定义的前瞻性值得肯定! 3、若干重要概念的解析

(完整版)社会保障概论期末考试复习

一、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区别 (1)目的不同。社会保险是国家强制实行的以保证社会安全为目的的保险制度,不以营利为目的。商业保险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经营活动。 (2)保障对象不同。社会保险是以劳动者及其供养的直系亲属为对象。商业保险是以全体国民为对象。 (3)权力与义务对等内涵不同。社会保险首先强调劳动者必须履行为社会贡献劳动的义务,并由此获得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权利。商业人身保险强调投保人员所缴保险费的多少决定保险金的多少,权利和义务的对等表现为一种“多投多保,少投少保,不投不保”的等价交换关系。 (4)管理体制不同。社会保险由中央或地方政府集中领导,有社会保险专门机构负责组织管理,属于行政领导体制。商业保险机构——保险公司是自主经营的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属于金融体制。 (5)保障水平不同。社会保险是以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要为标准,保障水平要考虑劳动者原有生活水平和社会平均的消费水平,并随生产的发展不断提高。商业保险的保障水平完全以投保人所缴保险费的多少为标准,不考虑其他因素。 (6)立法范畴不同。社会保险是国家规定的劳动者享受的基本权利,属于劳动立法范畴。商业保险是企业的金融活动,合同双方权益受经济合同法保护,属于经济立法范畴。 二、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条件 1.经济条件: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革命。 2.社会基础:工人阶级长期斗争和争取的结果。 思想理论依据:(1)边沁的功利主义理论:社会是个人的总和,社会的职责就是让每个人都能自由地追求其个人利益,使社会的绝大多数人都能得到最大的幸福,从而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和全社会的稳定与繁荣。(2)庇古的福利经济学理论:收入均等化,即认为一个人的收入越多,货币收入的边际效用就越小;反之,收入越少,货币收入的边际效用就越大。(3)凯恩斯主义理论:提出通过国家干预、扩大公共福利支出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来刺激需求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建立累进税制和最低工资制等观点。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1.德国: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俾斯麦,1883《疾病社会保险法》;1884,《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老年和残障社会保险法》。 2.英国:最早社会保障立法《济贫法》;1911《国民保险法》。 3.美国:1935罗斯福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 四、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 1.“投保资助”型(传统型):美国、德国、日本。以社会保险为主、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以现收现付为主、权利与义务相对应、费用由多方承担、实行自治管理。 2.“福利国家”型(全民福利):英国、瑞典(福利国家橱窗)。使公民普遍的享受福利,让国家担负起保障公民福利的职责。 3.“国家保险”型(国家保障):苏联。受保人不缴纳任何保险费、社会保险待遇高、保险待遇不与缴费多少相关联,而与工龄挂钩、各级工会组织代表国家政权机构管理社会保险事宜。 4.“强制储蓄”型(强制自保):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智利。通过国家立法,强制所有雇主、雇员依法按工资收入的一定比例向中央公积金局缴纳公积金,由中央公积金局加上每月应付的利息,一并计入每个公积金会员的账户,专户储存。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