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司法改革二题_员额制与涨工资_汤维建

司法改革二题_员额制与涨工资_汤维建

司法改革二题_员额制与涨工资_汤维建
司法改革二题_员额制与涨工资_汤维建

额制与涨工资是本轮司法改革的两个重要内容。员额制是司法人员分类管理中的核心内容,涨工资是司法保障制度中的核心内容。这两个内容

又是关联在一起的:之所以实行员额制,其目的在于落实司法责任制和司法保障制,而涨工资则是建立在员额制的基础之上的,而不是普涨工资。员额制涉及人的资源的调整,涨工资则涉及物的资源的配置;前者是做减法,后者则是做加法,二者均属敏感性的“动奶酪式”的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可不慎。本文拟就这两个题目作出探讨,对于员额制,重在揭示出实践中存在的有待协调和解决的问题;对于涨工资,则重在论证其必要性和正当性。

员额制改革

本次司法改革的重头戏之一就是员额制改革。所谓员额制改革,就是将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现存工作人员分为司法官(法官和检察官)、司法辅助人员和司法行政人员,并按一定比例确定法官和检察官的总数和岗位。员额制是针对法官和检察官而言的,通过员额制改革,将现在具有审判员和检察员资格的人分为两种:一种是进入员额的法官和检察官,另一种是员额外的法官和检察官。进入员额的法官和检察官就是正式的法官和检察官,未进员额的法官和检察官,只能做司法辅助人员,他们协助法官和检察官办理案件。按照中央的统一规划,司法官、司法辅助人员和司法行政人员分别占中央政法编制总数的39%、46%和15%。中共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于2015年9月15日第十六次会议上通过的《法官、检察官单独职务序列改革试点方案》所称的“单独职务序列改革”,实即为员额制改革。这里且以法院为例加以探讨。

员额制改革的意义无需深论,要放权给法官独立办案,不可能放权给所有在法院的工作人员,而必须有所选择和限定,员额制就是一种选择和限定法官

司法改革二题:员额制与涨工资

◎汤维建

2015.05

更多精彩内容请浏览民革中央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442233827.html,

的方式。同样的道理,发生了冤假错案,也不可能追究所有法院工作人员的责任,而只能追究进入员额的、并切实办案的法官的责任。但是员额制改革有以下问题需要解决:

1.员额制按照什么标准确定?国家统一确定员

额制为39%,这是从国家层面而言的。在各省内,

39%的员额如何分配?首先它不是也不宜平均分

配,而应有所区别。这里需要考虑两个倾斜:一是向基层倾斜,因为案件总量的80%都在中级法院以及基层法院,无疑,基层法院和中级法院应当多占员额比例;二是向案件量较为集中的地区倾斜,案件量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员额理应向办案负担较重的法院倾斜。除案件量外,其他的因素,如

GDP 水平、人口量等等,是否应加考量,其所占

比重如何?均应深加探讨。总的来说,员额总量在各省级区域内,在上下级法院之间、在不同区域的法院之间,是可加调整的,不宜搞一刀切。

2.如何对待未入员额的法官?现在已通过法

定程序担任法官的审判人员,由于员额制的限制而不能入员额,那就成了员额外的法官。这样的法官在法律上还是不是真正的法官呢?如果说他们还是真正的法官,他们却失去了独立办案的权力,只能做审判辅助人员了;如果说他们不是真正的法官,则他们已经过人大任命为正式的审判员,现在是将他们罢免了呢,还是维持现状?罢免了,理由不足,与《法官法》相冲突;不罢免,不伦不类。这是一个问题,需要解决。拿湖北为例,湖北现有审判职务人员8736人,占中央政法编制(14274名)的61.20%,按39%的比例遴选,有3140名审判人员不能进入法官员额。这部分人员的安排和身份确定就是一个问题。

3.如何对待司法辅助人员和司法行政人员?司

法辅助人员和司法行政人员都属于员额外的法院工作人员,他们的待遇保障应当如何考虑,目前尚待明确。这部分人也相当重要,尤其是审判辅助人员,他们协助法官办案,投入的工作量也很大;如果缺乏他们的协助,法官办案几乎是不可能的,尤其在案多人少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4.哪些人可以进员额?从一些法院的人员结

构来看,如果现在处在院庭长岗位上的人都要入员额,则员额几乎或大多被他们所挤占了,普通法官难以获得员额。现在处在院庭长位置上的官员,他们既是司法改革的对象,又是司法改革的具体操作者。在是否要入员额的问题上,他们显然具有优势的话语权,这对稀缺的员额配置而言,是否还能做到公平公正,难免存疑。即便是由具有外部特征的法官遴选委员会来从业务上挑选入额候选法官,但实际上,这些候选名额基本上还是由法院自己提出,因为遴选委员会中的成员,对该名单熟悉者,必定来自法院;对该名单不熟悉者,短期内实难判断。

5.员额应当分配给哪些部门?法院有业务部

门,即民庭、行政审判庭、刑庭等等,也有综合部门,如研究室、案件管理部门等等。这些有限的员额是全部进业务部门,还是要同时考虑一些与业务关联较为紧密的综合部门?这些部门如果连研究室主任、案管办主任等等,都不是员额内的法官,则显然不利于这些部门的工作。在调研中,有一种观点认为,监察部门也应有员额法官,因为否则的话,他们很难发现法官在审判中的违法乱纪行为,因为这些行为往往与审判的专业性活动是相互渗透的。此外,执行员是否占员额?如果执行员也进员额,那现在原本就很紧张的员额更加匮乏;但如果不进员额,则执行员只能进司法辅助人员或司法行政人员的序列,这样是否有利于搞好执行工作,也是一个问题。

6.员额制与案多人少的矛盾如何解决?法院

所面临的案多人少的矛盾日益尖锐,这一点在实行立案登记制后更加突出,但通过员额制改革,在第一线办案的法官不是增加了,而是减少了,这势必导致法官人均办案数量剧增,最后必然加剧案多人少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就需要通过司法改革的系统推进,大大提升司法效率,进一步建立健全多元化的纠纷化解机制。

7.员额法官是否固定不变?员额是相对稳定

的,但入了员额并不意味着永远都是员额法官,对于员额法官应当定期考核,比如五年一考核,考核不合格的,应当退出员额,让符合条件者进

员额。也就是说,员额是固定的,但谁能够入员额并占有员额,却并不是也不宜固定化的,应当实行员额考核制和流动制,从而保障优秀的法官能够顺利进入员额,构建员额的优胜劣汰机制。

8.员额法官的后备军或替补队员是哪些人?司法辅助人员无疑是员额法官的后备军,因为他们一直协助和配合员额法官办案,站在司法办案的第一线,经过一定的时间,积累了经验和知识,理应在员额有空缺时优先考虑他们入额。值得探讨的是,司法行政人员是否有进员额的机会与可能?从理论上说,司法行政人员与法官和审判辅助人员是按不同的序列和条件、资质来选拔、使用和考核的,司法行政人员按照公务员序列进行管理,其晋升渠道有别于法官和审判辅助人员,他们只能按照行政级别来提拔和任用,不宜进入员额系列实行“转岗”,否则不利于司法专业化和行政专业化的发展。但调研中也有反映,认为司法行政人员在办案水平上未必不如员额法官,如果他们要转岗,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理应提供渠道和可能。这个问题尚需深入探讨。

9.员额制的基准数据如何确定?中央确定的员额制的基准数据是“政法专项编制”,这个数据相对较小,在有的地区的法院显得不够用。因此,他们就想方设法扩大编制,包括事业编、雇员编、劳务派遣编等等,这些编制的人员的报酬待遇一般来自地方财政经费。各类编制合在一起,他们能够勉强应对各种办案需要。现在实行员额制,却只能在政法专项编制中按39%的比例确定法官员额,其结果办案法官的数量将大大减少;但如果将其他编制的人员也作为基准数的组成部分来对待,则实行员额制后所保留的法官将有所增加。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使员额法官的数量增加,减轻了案多人少的矛盾;二是现在已具有法官身份的人能够留在员额法官的岗位,不需要考虑他们在过渡期届满后的去留以及身份变更等问题,这样会减少改革的阻力和矛盾。

总而言之,员额制改革势在必行,但与之相伴随而来的诸问题需加注意和协调解决,否则会造成司法队伍的不稳定。

法官、检察官的工资制度改革

中共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于2015年9月15日第十六次会议上通过了《法官、检察官工资制度改革试点方案》,提出“要突出法官、检察官职业特点,对法官、检察官队伍给予特殊政策”。对法官和检察官给予特殊的工资待遇,提升他们的生活条件,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使他们能够摆脱为稻粱谋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过上较为体面和有尊严的生活,这是司法改革整个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不可轻忽的环节,也是司法改革要达到的目标之一。之所以要在公务员队伍中,单独将法官和检察官率先提出来,赋予其较为丰厚的待遇,这是公共司法、深化法治的需要,是客观规律使然。具体而言,有这样几个“之需”的理由。

1.这是司法去行政化改革之需。司法去行政化是司法改革所要达到的重要目标,通过司法去行政化,使司法机关逐渐摆脱与行政机关同构化或同质化的色彩,回归司法机关的应有属性,使司法官与行政官得以区别开来。这就要求在司法人员的队伍中,激励法官或检察官不要趋之若鹜地去挤行政官员和行政级别的独木桥,而要在司法业务上精益求精,使自己成为司法业务上的行家里手。这样就需要在工资待遇上向实际的司法者(法官和检察官)倾斜,使他们将努力的着力点放在提升自己的司法业务水准上,放在业务职称晋级上,比如成为一级法官(检察官)、二级法官(检察官)、三级法官(检察官)等等,而不是当一个庭长或院长(或厅长、检察长)。这样通过努力办案,同样甚至更加能够做出成就,以致虽属普通法官或检察官,无需做院长或检察长,就能通过薪级的增长,达到甚至超过院长或检察长的工资待遇。这样一来,司法去行政化的目标有望逐步实现。

2.这是实行司法责任制之需。司法责任制是基于法官和检察官独立办案的权限所产生的追究错案责任的制度,法官和检察官的独立办案权正在不断地强化,与之同时,法官和检察官的司法责任制也在不断深化,据此,法官、检察官对其所办案件,责任到人、责任到面、责任到底,司法责任的制度

2015.05

更多精彩内容请浏览民革中央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442233827.html,

之网越织越密,司法人员的压力日益增大,司法职业的风险也不断增多。为了使司法责任制真正落实,就必须同时跟进司法保障制。否则,如果一方面司法压力越来越大,司法责任越来越重,而另一方面,司法待遇却原地踏步,司法保障依然脆弱,这样势必会导致司法改革在责、权、利三者上失衡,责大、权大,但利小,而利对于自然的人而言是较为实际的,这在制度设计上决不可忽略不计。因此,司法责任的加重也要求对司法人员增利益、改待遇、优条件,否则,司法的任务难以完成,司法责任也不能落实。

3.这是留住优秀司法人才之需。司法是一种

高度复杂的劳动形态,它不仅需要丰富的法律知识和司法经验,同时还需要应对高强度办案压力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养,尤为重要的是它还需要有高尚的品德、无私的精神作为保障,可以说,司法人才毫无疑问应属社会之精英,而非一般常人所可胜任,这是由司法的性质所决定的,也是各国司法所呈现出的共性。无论是大陆法系国家实行职业法官审判制还是英美法系国家实行陪审团审判制,其对于法官精英化的要求原无二致。法官和检察官要经过专业的法科学习,要经过严格的司法考试,要经过师傅带徒弟式的长期实践和经验积累,当他们越过司法辅助人员的行列,跻身于司法人员的方阵充当名符其实的法官或检察官,此时已跨而立之年,甚至已年届中年,与同辈同学相比,他们沉积了更长时间,理应在工资待遇上有所反映。不仅如此,由于司法官员本身的优质性及其由此所导致的其广泛的可适用性,其职业选择的空间不仅宽阔,而且始终存在,在供求关系上,其属于供方市场,在司法的队伍中,他们一旦感觉到其自身价值的实现难以令人满意,他们就会选择用脚投票,弃司法职业而另就它职,比如做律师或者当公司顾问等等。这样一种职业流动的现实存在,为司法制度的设计者提出了一个绕不开的重大课题,这就是如何建构和不断完善留住优秀司法人才和稳定司法队伍的激励机制和动力机制。这种激励机制或动力机制是由综合因素构成的,需要在有形与无形、精神与物质、

长久与眼下等多种制度维度中加以考虑和谋划,但现实的工资待遇是其中之要者,这是无需置疑的。从比较法的视野看,西方国家常见的情景是优秀的律师做法官,我国目前所呈现出的情景则恰好相反,是优秀的法官做律师。我国的这种由法官向律师大量流动的现象,需要通过制度的优化构建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加以遏制和克服,使法官和检察官的职业成为法律人争相获得的香饽饽职业,使一岗难求,而且一旦获得,就十分珍惜,不想离开,甚至努力终身为之奋斗和献身。为此,就必须从现实出发,在法官和检察官的工资和其它待遇等配套制度上多下功夫,使之不成为留住优秀司法人才的制约性因素。

4.这是提升司法地位之需。司法地位是司法

在社会中的地位,提升司法地位是司法改革的重要任务,只有提升了司法地位,才能充分发挥司法在化解矛盾、解决纠纷、维护秩序等方面的作用,才能使依法治国落到实处,因此,司法在一个国家中所处的地位和所发挥的实际作用,是衡量一个国家依法治国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提升司法地位需要通过司法改革综合治理,比如强化其职能、加强对其职业保障等等,其中提升司法人员的物质待遇和工资水平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因为经济地位是构成司法在社会中的地位的重要衡量因素,很难设想,一个经济地位低的群体在社会视野的评估中会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同时,法官和检察官的这种职业,他们作为个人还要体现司法的地位和形象,他们的生活不能拮据困窘,否则,且不说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养老养小,就他们所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形象而言,也毫无尊荣感和优越感可言。一个看上去就使人油然产生同情感或怜悯心的人,怎么能够充当使人人都心向往之的法官或检察官呢?当事人或社会公众又如何放心他们去办理大案、要案呢?可见,从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而言,向法官、检察官稍作倾斜实有必要。因此问题便归结为,通过提升司法人员的经济地位和物质保障水平,是提升司法地位的虽非唯一但却极为重要的途径。

5.这是强化司法保障之需。本次司法改革主

要包括四项内容,除人财物省级统管外,其他三项改革任务,包括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司法责任制和司法保障制,是紧密相关的三个方面。司法人员分类管理是为了将法官和检察官作为司法人员分离而出,使之与司法辅助人员和司法行政人员分别对待,从而强化其职权,加重其责任,同时提升其保障水平。司法保障和司法责任是司法人员分类管理或单独序列管理的两个翅膀,二者必须同时兼顾,不可顾此失彼。司法保障所包含的内容较为广泛,包括不经法定程序不得任意免职、不得任意变动岗位、任职时间较长等等,其中高薪制是重要组成部分。各国对司法人员均采用程度不等的高薪制,其原因固非偶然,前已多处述及。事实上,高薪制是其他司法保障制度的基础,缺乏高薪制,其他司法保障便失去或减逊其实际意义,司法保障制度是一个完整性的制度系统,需要各方面兼顾,同时推进。

6.这是适应法官和检察官高强度劳动之需。法官和检察官的工作是高度智力化的投入,他们所办理的案件,永远是新的“第一案”,因为任何案件都不是重复出现的,他们对法官和检察官而言,都是一种起点意义上的挑战。这样一种工作的特性,决定他们不可能按部就班地重复流程地工作,而必须创造性地工作。尤其是,现在无论在法院还是在检察院,都程度不等地面临着案多人少的尖锐矛盾,他们要“5+2”、“白+黑”地办案工作,奋笔疾书,撰写司法文书,而且这些司法文书还要上网接受公众的检验,接受历史的检验,稍有错讹、瑕疵,在考核时就要受到负面评价,就要扣工资、免奖金,甚至要转岗、下岗、被免职。也正因如此,法官、检察官应当属于高收入职业群体。这是与马克思所言的劳动价值论完全符合的,也是职业分层的必然归属和应然体现。

7.这是改革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之需。目前,法官和检察官的工资待遇是根据《公务员法》的规定加以确定的。《法官法》第18条和《检察官法》第21条将法官和检察官的级别都分为十二级,即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为首席大法官,二至十二级法官分为大法官、高级法官、法官;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为首席大检察官,二至十二级检察官分为大检察官、高级检察官、检察官。虽然法官和检察官都分为12个级别,但这些级别与工资待遇并不直接挂钩,与工资挂钩的是其科级、处级、局级等行政级别。这样就使法官和检察官和行政官员完全趋同。适用的法律相同,工资待遇趋同,其结果,法官和检察官便与普通公务员完全趋同,其司法职业的特殊属性未能体现出来。尤其是,法官和检察官的行政级别与其所承担的办案任务恰好呈倒挂状态,造成了办案越多所拿的工资越少的怪现象。我国目前有80%的案件在中级和基层司法机关,有80%的司法人员在中级和基层司法机关,中级和基层司法机关的法官和检察官职级低、待遇差、发展空间有限。这不利于体现其专业化的职业特点,不利于构筑其抵御职业风险的保障机制,不利于将优秀的司法人才稳定在办案第一线,也不利于保障案件的办案质量和提升法官与检察官的办案能力与水准,这与司法改革的总的走势与要求不相吻合。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健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由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从而逐步形成橄榄型收入分配的新格局。法官和检察官的工资制度改革构成了我国整体的工资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前者对后者有启迪和助推作用。

综上所述,员额制改革旨在精简司法官队伍,挑选出优秀的司法官,从而隆其地位,强化其独立的办案权力,从而实现对司法人员的分类化管理;而涨工资改革则是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司法保障制度,改善司法官的生活待遇,使之更加安心于实际办案工作

,确保优秀的司法人才不致流失。经过了员额制改革和司法人员工资制度改革,司法责任制的贯彻落实就具有了更加切实有力的、配套的制度保障,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目标便有望逐步获得实现。

(汤维建,民革中央常委,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责编张栋)

劳动合同制书记员政策问答

劳动合同制书记员政策问答 一、什么是劳动合同制书记员? 深圳市劳动合同制司法辅助人员管理改革是我市2017年进一步深化落实中央司法体制改革而新推出的重大改革项目。改革理念紧跟法院人员分类管理改革精神,力度之大、措施之新均属首次。劳动合同制书记员属于劳动合同制司法辅助人员的一种,与普通的聘用制人员存在较大差异,薪酬待遇更加优厚,职业保障水平更高,职业发展通道更加明确,职业发展空间更大。劳动合同制书记员由编制部门核定员额、法院录用管理、当地财政统一保障,协助法官履行审判职责。劳动合同制书记员按照改革方案的有关规定与法院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 二、劳动合同制书记员的工作职责是什么? 劳动合同制书记员在法官指导下履行下列主要职责: (一)办理案件接收、移交手续; (二)告知当事人权利义务及诉讼注意事项,告知开庭时间、地点及审判组织组成情况; (三)通知证人、鉴定人等诉讼参与人出庭; (四)承担开庭前的准备工作; (五)检查开庭时诉讼参与人的出庭情况,宣布法庭纪律; (六)承担案件有关记录工作;

(七)校对、印制、送达相关法律文书; (八)整理、装订、归档案卷材料; (九)完成法官交办的其他辅助性工作。 三、劳动合同制书记员的职业发展通道是如何设计的? 劳动合同书记员实行分级管理,共设置九级,其中1至3级为高级书记员,4至6级为中级书记员,7至9级为初级书记员。年度考核结果均为合格及以上等次,初级法官书记员每2年可晋升一个等级,中级书记员每3年可晋升一个等级,高级书记员每4年可晋升一个等级。 劳动合同制书记员试用期考核合格的,本科学历的定为9级书记员;硕士研究生学历的定为8级书记员。 7级书记员晋升到6级书记员需经晋级考试合格,并在70%的比例限额内择优晋升。4级书记员晋升到3级书记员需经晋级考试合格,并在40%的比例限额内择优晋升。 连续三年考核被评为优秀等次的,可以减少1年晋升上一个等级,但已被用于减少晋升年限的优秀等次不再重复使用。 符合法官助理任职资格条件的书记员,可以按照规定转任为劳动合同制法官助理。 四、劳动合同制书记员的职业保障有哪些内容? 劳动合同制书记员的职业保障主要包括工资福利、社会保险、住房保障、休息休假、教育培训等五部分。

中国司法体制改革

中国司法改革的主导任务是通过制度创新, 提高司法机构“公共产品”的出产能力和效益, 更有效、更充分、更完善地保护社会主体的正当权利, 创造、完善并维护适应新的历史条件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诸方面的法律秩序。与此相适应, 中国司法改革的基本内容在于重新配置并合理界定各种权力关系。由于中国司法改革受诸种条件约束, 因而改革具有复杂性, 必须进行整体设计、“由上而下”全面推行。 20 世纪末, 司法改革作为一项政治决策在中国共产党文献中正式提出。由此, 司法改 革成为中国社会制度变迁的又一个热点。 中国现行司法体制下司法机构运作的全部资源, 即人、财、物, 基本来自于司法体制以外。司法自身创造的唯一资源———诉讼费收入在制度上也不能(或不应)由司法机构自由支配。更主要的问题是, 外部资源的供给, 既不充分, 也不稳定。包括司法职位任免在内的外部资源供给的实际状态, 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同级其他权力机构所能够提供的实际条件以及司法 机构与同级其他权力机构之间的相互磋商。司法机构过度依赖外部资源供给, 自洽机制不能形成, 这是当前司法机构抱怨最多的现实。 简略地说, 中国司法改革的主导任务在于:通过制度创新, 消除或减缓司法所面临的现实矛盾, 提高司法机构“公共产品”的产出能力和产出效益, 更有效、更充分、更完善地保护社会主体的正当权利, 创造、完善并维护适应新的历史条件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诸方面的法律秩序。这种表达或认识, 与以制度创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丰富社会主体物质生活为主导任务的经济体制改革颇为契合。 我认为, 中国司法改革的基本内容可以归略为:围绕更有效、更充分、更完善保护社会成员正当权利的要求, 合理界定司法机构与其他相关主体的权力范围及相互关系, 逐步形成现代化的、且富有中国特色的司法体制。这一内容的关键是重新配置司法以及与司法相关的各主体的权力。作出这种概括的理由是:(1)司法体制的核心是司法机构与其他相关机构之间的权力关系。恰当界定这种权力关系是创设合理的司法体制的关键所在。(2)根据法治国家政治建构的要求, 中国社会中现实权力结构关系整体上面临着进一步的调整。在这种调整中, 司法在政治建构中的定位具有基础性意义;而司法的定位正体现于界定司法与其他主体之间的权力关系。(3)中国司法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至少是主要矛盾和主要问题)都同司法与其他主体权力边界不清, 或权力关系不合理相关。重新合理配置权力是解决中国司法现实矛盾和主要问题的根本出路。 西方主流意识形态常常把司法描绘成不受政党任何影响的领域。然而事实上, 即便在美国这样的法治国家中,政党对司法的影响也是深刻的。美国法官的任命通常都带有一定的党派背景。据统计, 从克利夫兰到卡特共17位总统中, 有13 位总统任命本党成员为联邦法官, 本党成员的法官占他们任命的联邦法官总数的90 %以上, 其余4 位所任命的本党成员占任命总数的80 %以上。在依照选举程序而选举法官的情况下, 法官的产生仍然有深刻的党派背景。美国学者曾揭露道:在“党派选举”的州,“法官是作为一个政党的成员或候选人而选出的” ;在“非党派选举”的州,“不管选举过程和政治如何, 法官仍然可以带着一个政党所主张的社会准则来到司法机构”。不仅如此, 控制或制约司法机构往往正是美国两党激烈竞争的目标。参见陈其人等:《美国两党制剖析》, 商务印书馆1984 年版, 第57 页。

浅述我国司法改革现状

浅述我国司法改革现状 【摘要】司法被誉为维护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其在维护公平正义,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受传统权力本为理念以及本土文化的影响,我国司法一直处于弱势和落后状态。本文主要从司法改革及其目标,司法改革15年来面临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这两个方面浅述司法体制改革的现状。 【关键词】司法改革;独立性;行政权利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提出了“推进司法改革”的战略任务,至今已有15年时间。15年来,中央专门制定了关于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初步意见,我国司法领域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改革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如法官法、检察官法的颁行,统一司法考试的确立,审判制度的变革。但仍存在着诸多不足。 1.司法改革意义及目标 司法体制改革是指国家司法机关(组织体系)和国家司法制度(法律制度),在宪法规定的司法体制基本框架内,实现自我创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司法体系和司法制度。司法体制改革的概念与内涵,涵盖了国家司法机关(组织体系)、国家司法制度(法律制度)、宪法规定的司法体制基本框架、司法体制的自我创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司法体系和司法制度等各项要素。[1] 司法改革主要有八个目标,一是司法公正。司法公正是司法机构的生命和灵魂,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关键和保障,同时追求司法公正是司法工作的永恒主题。二是有较高的司法效率。只有公正而没有效率也是不行的,有人说:迟来的公正是不公正的。司法体制改革要注意提高司法效率。三是司法机构的设置应责权明晰,干净利落。建国以来,中国司法机构经过变革和发展,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司法体系,机构臃肿,程序烦琐复杂。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根据精减、统一、效能的原则进行机构改革,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四是周密,没有遗漏。司法体制改革中要注意对那些应有人管而因立法上的纰漏或机构设置中责权不清的问题造成的不完善加以改革,不能让群众告诉无门,周密与简明是一对相辅相成的问题,要处理好。五是要有先进性和创造性。敢于打破常规,敢为天下先,只要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大胆地搞试点,求发展,标新立异,力争有所突破,对成功经验及时总结推广。六是扬弃,对古今中外的好作法、成功经验,加以继承、吸收,活学活用。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取精华弃糟粕,为我所用。把继承和移植相结合,立足本土、创造性借鉴外国司法体制,是中国司法体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七是便民。司法体制是为人民服务的,其改革设计应方便群众告诉,使群众真正享受到法律的保护。八是要适合中国的国情。中国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权组织形式及司法体制是在多年的斗争中逐步形成的,其改革完

最新实行全员聘用合同制实施规定

实行全员聘用合同制实施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学校用人制度,建立和健全激励竞争机制,保障学校和教职工合法权益,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设一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高素质的教职工队伍,根据国家、省市有关规定和上级教育部门的有关文件,特订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学校在编在职的全体教职工均实行聘用合同制。学校中层可采用校长聘任或竟聘上岗相结合。其他教职工由校长委托校级分管领导聘任。 第三条:本条例所涉及的考核、聘用、分配,人员流动中如遇重大问题,需经学校党支部或行政联席会讨论,校长批准后执行。 第四条:成立两个常设机构:全员聘任制工作指导小组、人事争议调解小组。 第二章考核 第五条:考核是聘用、晋升、分配、奖惩、人员流动、职称评审的基础和依据,必须对教职工进行公开、公正、公平的全面考核。 第六条:根据上级文件的规定和要求对考核人员在德、能、勤、绩等方面进行考核。 第七条:考核原则: 1.坚持平时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 2.实行分级考核。 3.校长考核学校行政人员、分管领导会同相关处室考核所聘人员。 4.联合考核。 对双重或多重身份的教职工的考核由分管领导会同有关部门联合进行。 第八条:考核程序 (一).平时考核 1.各部门自行负责。考核内容按岗位职责等要求进行。 2.考核时间可根据各部门特点,按月、按季度或半年进行考核均可,考核结果须有书面资料,作为年度考核依据。

(二).年度考核: 1.成立学校考核领导小组。 2.被考核人进行年终工作小结。 3.参加考核人员按组室进行小结交流、评议,提出优秀人员和不合格人员的意向,报分管领导和有关部门,平衡后,考核结果报学校年度考核领导小组。 4.学校年度考核领导小组、确定被考核人员的考核等次,有校长审定后同意被考核人员,再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 第三章聘用 第九条学校坚持与教职工双方“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通过签订聘用合同,建立学校与受聘人员的聘用关系,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第十条学校根据有关政策和各部门的工作需要及编制情况,按照“科学定员,平等公开,竞争择优,合理流动”的原则定编、定岗。凡签订聘用合同者,即为学校聘用合同制职工,并在此基础上签订岗位聘任合同。 第十一条聘任合同由校长或校长委托人与教职工签订。聘用合同的期限应根据双方的意愿协商确定,聘用合同的期限分为:有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有固定期限一般为3—5年;受聘人员在本校工作满10年以上或者距退休年龄不满10年、且学校与教职工双方同意订立或者续延聘用合同的,如受聘人提出订立无固定期限聘用合同,学校与其签订,但聘期不得超过受聘人法定退休年龄。岗位聘任合同应由学校与教职工通过双方选择、竞争上岗的方式确定岗位,在双方协商一致的前提下签订岗位聘任合同,并作为聘用合同的附件。岗位聘任合同由校长或校长委托代理人与录用人员签订,签订期限一般为一年。 第十二条聘用合同签订后,不因校长或校长委托人的变更而终止或解除。 第十三条聘用合同依法签订生效后,双方必须共同履行。如双方对即将期满的合同履行无异议的,原则上应在聘用合同期满前一个月续订聘用合同。 第十四条聘用合同的变更解除、终止等有关事项均按《苏州市中小学实行全员聘用合同制的实施办法》执行。 第十五条《江苏省事业单位聘用合同书》及《学校岗位聘任合同书》文本见附件。 第四章分配 第十六条受聘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普通工人享受国家规定的相应的工资待遇。

“底线”与“红线”之间:中国司法改革的困境与出路

“底线”与“红线”之间:中国司法改革的困境与出路 发表时间:2011-07-05T08:26:10.680Z 来源:《魅力中国》2011年4月下供稿作者:毛兴勤[导读] 中国司法改革在若干“红线”的制约下寸步难行,国际通行的普遍规则在中国备受责难。毛兴勤 (六盘水师范学院政法系,贵州六盘水 553004) 摘要:中国司法改革在若干“红线”的制约下寸步难行,国际通行的普遍规则在“中国特色”的幌子下备受责难。“西洋派”与“本土派”的争论不仅无益于司法改革的推进,反而徒增了问题的复杂性。以通行的“底线”为司法改革的指针才是中国司法改革的根本出路。关键词:普遍规则;中国特色;司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D415 D91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4-0099-01 一、“底线”与“红线”:一个现实的解读 中国司法改革的现状使只要有一点点时代感和责任感的国民担忧。“进一步,退两步”的司改进程让我们对中国司法改革的前程充满了迷茫和无望。具有司法普适性的原则和规律(我将其成为底线)因遥不可及而成了痴心妄想。郁闷与无奈充斥着本想有所作为的学人。于是,多数人选择了做聪明的傻瓜。说他们聪明是因为他们比谁都清楚问题的所在,比谁都明白那些一碰便会有危险的“高压线”、“雷区” (我将其成为红线),所以他们宁愿做一个傻瓜——一个有躯壳却没有思想、有嘴却不能表示内心的木偶。只有极少数人,正是他们的大无畏引领着时代,在浑浊的世界为人们指明方向。也正是他们在极力阻止着那些真正的傻瓜企图返回历史的起点去寻找他们的“春秋美梦”。 二、“红线”挑战“底线”:中国司法改革的困境 司法的底线是我们衡量司法质量和品质的标杆。历史赋予了其检验过往“车辆”的资格和是否向它们发放“通行证”的话语权。凡是未能通过检验者,要么被彻底报废要么改良后再次受检。其实,中华民族何尝不是一辆滚滚行驶了几千年的重型卡车!?她满载过荣誉、也满载过屈辱;满载过富有,也满载过贫困。当她再次受检并准备以全新的姿态驶入快车道时却被一份份不甚满意的“体检表”困惑,在司法一栏更是如此。于是,有人不满于这种“不公平”标准而执着 过往历史,有人则疾呼必须对不合格“部件”进行改良以适应新的标准。由此,在法学界出现了“本土派”与“西洋派”之争。诚然,正如有人争辩的那样,我们不能简单地以西方的那套标准来衡量我们司法制度的优劣,我们完全可以建立一套有“中国特色”的司法体制——事实上,很久以来我们都是这么想并这么做的。但我们必须首先搞清楚的是:什么是司法?司法的底线是什么?否则,我们完全会误以为那种高度一体化的、被戴上一个“司法机关帽子“的便是司法。我们必须记住:“历史只为那些具备运行条件的车辆发放通行证。”[1]被誉为“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的司法。其任务在于通过公平、正义的审判来保障人权并实现社会秩序的井然。常见借口一:中国的传统和现实不允许。中国的传统确实缺乏现代社会所需的法治理念和制度设计,中国的现实纷繁复杂、矛盾重重。笔者认为,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倍加的努力,博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上帝(如果真有的话)是公平的,当其赋予中华民族绝好发展契机的时候也给予了别人厚爱。我们能不能抓住机遇、乘势而起赶超先进在于我们的认识和行动。如果说“激情年代”的“超英赶美”只是一个神话,那么,今天的中国却已真真实事的感觉到了自己的存在而且是有尊严地存在。但历史一再表明,任何囿于过去和现实的思想、举动都是危险的。现实也表明,不勇于创新和改革就不可能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政治的民主化进程提供内在活力。常见借口二:打击犯罪的现实不容过多的人权关照。中国高居不下的基尼系数表明社会分层、社会治安形势的严重——有人在监督体制外游走,有人在“社会之外”漂泊,有人在利益面前徘徊……所以,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必然以部分人的牺牲为代价。无数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便成了此等牺牲品。老实说,这种牺牲对受害者(此处之受害者并非犯罪的受害者)是不公平的。无罪推定原则告诉我们任何人未经审判不得被当做犯罪人。在“扫黄打黑”的一片欢呼声中有多少人在关注人权?在激情的“严打”运动中又有多少人权被漠视?我们常常不是以一种“冷眼看世间情”的炎凉来解读社会就是以“冷嘲热讽”来奚落那些脚戴镣铐、身穿囚服的人。其实,我们真应该想想:他们到底有没有罪?是不是应该多给他们一些照料?此话听起来有为“犯罪分子”打抱不平的味道,但请别忘了,也许你今天还在幸灾乐祸,明天就和他们一样,即便你是无辜的。正如有学者所言,不是你是否愿意成为被告而是有人/机关把你变成被告,在一个公权力不受制约的社会,任何人都可能被当做罪犯而被打击的潜在风险。 三、“底线”超越“红线”:中国司法改革的出路 以司法底线为标准来改革我国的司法体制是必要的,按照司法规律来建设司法是必须的。但问题接踵而来,要保证司法底线则会面临敏感话题即政治体制的改革。笔者认为,中国的司法改革能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关键在于突破“红线”的勇气和程度。有没有勇气去改变公、检、法的现有宪法定位?有没有决心将法院由监督的客体建设成监督的主体?有没有魄力将一切公权力置于法院的审查之下?目前,至少以下两点是应该做的:一、广开言论,包容批判。现在的“一言堂”现象仍然明显和严重。除了一些“胆大妄为”之士外,很多人都习惯于沉默。正如在第一段提到的那样,他们更愿意把自己装扮成聪明的傻瓜。想到西方国家法学流派之多、法学大师之广,思想交锋之利。我们不禁感到一丝丝的悲凉。而我们除了“官方派”以外好像找不出与之不同更遑论对立的“门派”。诚然,这与“以吏为师”、“法无二解”的传统文化有关,也与政治的宽容度不够有关。各种不同的观点和批判应当得到鼓励,因为有了批判才会有进步。在英语词汇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critical”一词兼有“批判的”和“决定性的”之意。也许这是偶然,但这也是事实,因为对任何事物的发展来说,批判性总意味着决定性。 二、应该逐步突破现有的制度甚至政治制度。我们不能 “毕其功于一役”但却不能固步自封、畏首畏尾。司法应当回归它本来的面相,司法规律不容许我们对其进行任意的曲解。我认为,目前进行得可谓如火如荼的审判管理改革就是曲解了司法规律。审判管理改革说白了就是通过加大法院行政权对审判权的制约来实现对法官的监督。对此种改革居然有人为其辩护,说是通过法院内部行政权与审判权的相互制衡来达成司法的协调运作!马克思说:“法官除了法律就没有别的上司”[2]“司法独立的核心内容是,从事法庭法庭审判的人员在进行审判活动和制作司法裁判方面拥有独立性和自主性,除服从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外,不受任何组织和个人的干预。”[3]回至主题,中国司法改革中的“底线”与“红线”已出现了极为紧张的状态。是要突破“红线”而保“底线”还是为守“红线”而牺牲“底线”?答案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1]龙宗智:《上帝怎样审判》,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版.第19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76页

聘用制与合同制各是什么意思

聘用制与合同制各是什么意思 聘用制是以合同的形式确定事业单位与职工基本人事关系的一种用人制度,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本单位的身份属性通过与单位签订聘用合同确定。 事业单位传统的用人制度是职工一旦被调入或分配到其单位,就终身成为该单位的职工。 聘用制就是要将传统的用人制度改革成为合同契约式的用人制度;聘任制是事业单位内部具体工作岗位的管理制度,是相对委任制而言的。 受聘人拟任工作岗位或职务一般通过竞争取得,确定的形式可以签定聘任合同,也可以签订聘约,或颁发聘书,也可以签订目标责任书。 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中,对某一职工既要通过聘用制确定基本人事关系,又要通过聘任明确具体岗位职务。 聘任制是企业自身的用人制度.人事代理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新的人事管理方式,即人事代理机构(指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服务机构)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法规要求,接受用人单位或个人委托代理有关人事管理与人员使用分离。 用人单位与被聘用人员只受双方签定的聘用合同的约束。 用人单位有充分的用人自主权,而劳动者则享有充分的择业自主权和流动的权利,真正实现了单位人到社会人的转变。

从以上可以看出,这其实是两个不能完全并列的制度,区别一,本质不同,聘任制是企业自身的用人制度,而人事代理制是社会人事管理制度;区别二,主体不同,聘任制的主体是企业与劳动者,而人事代理制的主体包括人事代理机构、企业与劳动者;区别三,协调对象不同,聘用制协调的是劳动关系,而人事代理制协调的是人事关系;区别四,主管部门不同,聘用制是主管部门是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而人事代理制的主管部门是人事部门。 合同制工人contractworker企业、事业单位通过签订合同招收的短期性工人。 合同一般采取书面形式,内容包括时限、任务及共同遵守的各项义务等。 1986年中国用工制度改革以后招收的各类工人一般都是合同工。 1986年7月12日,国务院发布《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和《国营企业招用工人暂行规定》,指出企业在国家劳动工资计划指标内招用常年性工作岗位上的工人,除国家另有特别规定者外,统一实行劳动合同制。 企业招用合同工采取公开招收、自愿报名、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用的原则。 合同工与所在单位固定工享有同等的劳动、工作、学习、参加企业民主管理、获得政治荣誉和物质鼓励等权利。 国家对劳动合同制工人退休养老实行社会保险制度。

我国司法改革的回顾与展望(一)

我国司法改革的回顾与展望(一) 司法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司法体制改革是我国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情况和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建立于五十年代初期,适应“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环境和计划经济体制的我国现行司法制度,日益显露出诸多的弊端,影响了司法功能的正常发挥,不利于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因此,自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提出“要推进司法改革”的任务后,我国司法机关开始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司法改革运动。现在刚刚闭幕的十六大又对司法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司法改革的前景令人鼓舞。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的司法体制改革,有必要对五年多来的司法改革进行总结和反思,并根据党的十六大的要求作出新的部署。一、司法的涵义和当代司法制度的主要特征所谓司法,是指国家适用法律解决社会纠纷的活动。有的西方学者认为,司法是国家“为双方当事人提供不用武力解决争端的方法”。(参见张文显《西方法哲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06页。)司法方式解决纠纷,相对于人类早期社会中采用“自力救济”方式解决纠纷,是社会的一种进步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它属于“公力救济”的范畴。所谓公力救济,即凭借国家和社会的力量,而不是凭借纠纷当事人自己的力量,对受到侵害的权利进行救济。司法活动是一种国家活动,它以国家的强制力为后盾,具有独立性、中立性、公正性、终局性等显著特点。国家规范司法活动的制度,便是司法制度。司法制度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

成部分,只要有国家存在,就必然有司法制度。同时,司法制度作为国家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又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因此,它必将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完善。所谓当代司法制度,是指“二战”以后逐渐发展完善起来,符合司法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体现社会文明与进步的一种比较先进的司法制度。一般认为,当代司法制度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司法的统一性。它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指国家的司法权统一由法律规定的机关行使,其他任何机关、组织和个人均无权行使司法权;二是指司法机关在行使司法权时,必须适用统一的国家法律,不能各行其是;三是指司法机关在处理案件时,同样的事实适用同样的法律,不同的事实适用不同的法律。司法的独立性。司法独立作为当代司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已为联合国核准认可的《关于司法机关独立的基本原则》所规定。在我国,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和人民检察院独立行使检察权不仅早已载入1982年的宪法,成为一项宪法原则,同时也被执政党的正式文件所确认。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推进司法改革,从制度上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按照西方国家的理解,司法独立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法院作为一个整体的独立审判,只服从宪法和法律,不受其他机关、组织和个人的干涉;二是指每个法院的独立审判,只服从宪法和法律,不受上级法院和其他法院的干涉;三是指法官独立审判,只服从宪法和法律,不受其他因素左右。马克思早就说过,“法官除了法律,没有别的上司”。在我国,司法独立

事业编制外一般合同制人员与事业编制外全日制聘用人员

事业编制外一般合同制人员与事业编制 外全日制聘用人员 篇一:西南科技大学事业编制外全日制聘用人员考核表西南科技大学事业编制外全日制聘用人员考核表 注:“人员类别”分为人事代理和一般合同制两种。西南科技大学人事处制 篇二:事业单位编外聘用人员管理办法 为了配合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和全员聘用合同制度的推行,规范事业单位编外自主用人,根据中组部、人事部《关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和某委组织部、某人事局、某编办《关于推进某事业单位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某事业单位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一、实施范围本某各类事业单位(不含财政经费全额供给的事业单位)根据一定时期工作任务及业务延伸发展的实际需要,在核定的编制以外,自主聘用6个月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 二、聘用原则事业单位编外聘用人员的前提是不增加某财政支出经费,受聘人员的工资和各种福利,由聘用单位自筹解决。同时,要坚持“机构优化、按需聘用、手续完备、用工规范”的原则和回避制度,根据岗位要求择优聘用。被聘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应具备拟聘岗位所需的学历、职称和能力水平。三、聘用方式事业单位编外聘用人员一律实

行聘用合同制,聘用合同一年一签,聘用合同期最长不超过三年,合同期满后,根据工作需要可以续聘或解聘。聘用合同由应聘人员与聘用单位双方签订,使用某人事局统一印制的聘用合同书。聘用合同的签订、变更、解除都必须到某人才服务中心办理鉴证手续。解聘人员和聘用合同期满不再续聘人员可到某人才某场自主择业或自谋职业。四、聘用待遇编外聘用人员的工资及各种福利待遇,可参照聘用单位同等条件编内工作人员的标准执行,也可由双方议定,但不得低于全某最低工资标准。其档案工资由人事代理部门按国家规定的标准核定,聘期内由聘用单位按国家政策规定为期办理养老保险等手续。五、聘用管理编外聘用关系一经确立,受聘人员的人事档案关系统一由某人才服务中心实行人事代理,受聘人员参加所在事业单位的年度考核,考核结果由某人才服务中心归入本人档案,作为用人单位续聘、解聘、奖惩的重要依据。实行人事代理的编外聘用人员,可按国家有关规定由人才服务机构代为申报职称评审、考试,实行评聘分开。聘期内发生人事争议,可向聘用单位的主管部门提出申请调解,也可依据有关规定向人事争议仲裁机构申请调解和仲裁。六、聘用手续事业单位需要编外聘用人员,可先向某人才服务中心提出,经研究同意,再签订聘用合同,办理人事代理手续。人事代理部门按规定提供有关服务事宜。七、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施行。

当代中国司法改革的进程(公丕详)

当代中国司法改革的进程 □建国之初的废除“六法全书”、司法改革运动和“五四宪法”,奠定了新中国司法体制与制度的基础。 □以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当代中国司法制度进入了恢复与重建的历史新时期,也由此揭开了司法改革的序幕。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到现在,当代中国司法改革历经了三个发展阶段,从以审判方式改革为主导的司法改革,逐步深入到体制性的司法改革。 □公丕祥 建国近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当代中国司法改革经历了一个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历史行程。在建国之初的司法发展进程中,有至关重要并且影响深远的三件法制大事,奠定了当代中国司法改革的历史基础。一是废除南京国民政府的“六法全书”,即在人民大革命胜利前夕,中共中央于1949年2月发出了《关于废除国民党的“六法全书”与确定解放区的司法原则的指示》,确立了废除“六法全书”之后新的人民民主政权司法活动的原则;二是建国之初的司法改革运动,进一步肃清了司法系统中“六法全书”的旧法观点的影响,划清新旧法律的原则界限;三是“五四宪法”确立了新中国的司法体制与司法制度基本框架。 然而,在后来的历史岁月中,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一法律与司法革命进程遇到了严重挫折。从1957年开始,法律与司法虚无主义思潮广泛蔓延,直至酿成“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悲剧,使中国社会主义法制与司法制度遭到了全面摧残。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代中国法制与司法得到全面恢复与重建。1982年的宪法、1979年的《中共中央关于坚决保证刑法、刑事诉讼法切实实施的指示》、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等,

广东出台合同制司法辅助人员管理规定

广东出台合同制司法辅助人员管理规定 广东出台合同制司法辅助人员管理规定 广东推进司法改革试点工作,出台全国首部解决司法辅助人员队伍建设和管理问题的规定,记者今天从广东政法部门获悉,《广东省劳动合同制司法辅助人员管理暂行规定》本月执行。 据介绍,《暂行规定》依据《劳动合同法》、《广东省司法体制改革试点方案》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改革方案,由广东省委政法委牵头,会同广东省委组织部、省编办、省法院、省检察院、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联合起草。目的是探索在政法专项编制之外,建立一支配备合理、财政保障、稳定有序、同工同酬的司法辅助人员队伍。 根据中央司法改革的整体设计,将法院、检察院工作人员分为法官检察官、司法辅助人员和司法行政人员三类,以中央政法专项编制为基数,其员额比例分别为39%、46%、15%。 《暂行规定》法官检察官助理、书记员使用政法专项编制,政法专项编制不足的,由劳动合同制人员担任。数量以核定的法官检察官员额为基数,结合案件量按一定比例合理配备。 劳动合同制法官检察官助理、书记员的经费由同级地方财政统筹保障。 《暂行规定》明确劳动合同制法官检察官助理共设置九级,实行分级管理、逐级晋升,并规定了择优晋升的比例;对劳动合同制书记员的`分级管理和晋升办法、工资收入构成也作出规定,具体工资标

准由各地级以上市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统筹确定,有条件的地区逐步实现同岗同酬。 1至3级为高级法官检察官助理 4至6级为中级法官检察官助理 7至9级为初级法官检察官助理 规定从7级法官检察官助理晋升为6级法官检察官助理需经晋级考试合格,并在80%的比例限额内择优晋升。 从4级法官检察官助理晋升为3级法官检察官助理需经晋级考试合格,并在50%的比例限额内择优晋升。 【相关阅读】 经费由同级地方财政统筹保障 按照《规定》,法官检察官助理、书记员使用政法专项编制,政法专项编制不足的,由劳动合同制人员担任。法官检察官助理和书记员配备适当向基层倾斜。劳动合同制法官检察官助理、书记员的数量以核定的法官检察官员额为基数,结合案件量按一定比例合理配备,具体配备标准由省法院、省检察院会同省编办另行研究制订。 劳动合同制法官检察官助理、书记员的经费由同级地方财政统筹保障,列入当年度地方财政预算,由各地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建立合理经费保障标准。劳动合同制司法辅助人员的工资收入,由基本工资、津贴补贴和绩效奖金构成,具体标准由各地级以上市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统筹确定,并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分级管理逐级晋升

聘用制与合同制各是什么意思

聘用制与合同制各是什么意思聘用制是以合同的形式确定事业单位与职工基本人事关系的一种用人制度,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本单位的身份属性通过与单位签订聘用合同确定。事业单位传统的用人制度是职工一旦被调入或分配到其单位,就终身成为该单位的职工。聘用制就是要将传统的用人制度改革成为合同契约式的用人制度;聘任制是事业单位内部具体工作岗位的管理制度,是相对委任制而言的。受聘人拟任工作岗位或职务一般通过竞争取得,确定的形式可以签定聘任合同,也可以签订聘约,或颁发聘书,也可以签订目标责任书。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中,对某一职工既要通过聘用制确定基本人事关系,又要通过聘任明确具体岗位职务。聘任制是企业自身的用人制度. 人事代理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新的人事管理方式,即人事代理机构(指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服务机构)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法规要求,接受用人单位或个人委托代理有关人事管理与人员使用分离。用人单位与被聘用人员只受双方签定的聘用合同的约束。用人单位有充分的用人自主权,而劳动者则享有充分的择业自主权和流动的权利,真正实现了“单位人”到“社会人”的转变。 从以上可以看出,这其实是两个不能完全并列的制度,区别一,本质不同,聘任制是企业自身的用人制度,而人事

代理制是社会人事管理制度;区别二,主体不同,聘任制的主体是企业与劳动者,而人事代理制的主体包括人事代理机构、企业与劳动者;区别三,协调对象不同,聘用制协调的是劳动关系,而人事代理制协调的是人事关系;区别四,主管部门不同,聘用制是主管部门是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而人事代理制的主管部门是人事部门。 合同制工人 contract worker 企业、事业单位通过签订合同招收的短期性工人。合同一般采取书面形式,内容包括时限、任务及共同遵守的各项义务等。1986年中国用工制度改革以后招收的各类工人一般都是合同工。1986年7 月12日,国务院发布《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和《国营企业招用工人暂行规定》,指出企业在国家劳动工资计划指标内招用常年性工作岗位上的工人,除国家另有特别规定者外,统一实行劳动合同制。企业招用合同工采取公开招收、自愿报名、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用的原则。合同工与所在单位固定工享有同等的劳动、工作、学习、参加企业民主管理、获得政治荣誉和物质鼓励等权利。国家对劳动合同制工人退休养老实行社会保险制度。退休养老基金由企业和劳动合同制工人缴纳,退休养老金不敷使用时,国家给予适当补助。实行合同工制的根本目的在于,打破铁饭碗、大锅饭,真正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方向

十六大提出了司法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和主要内容,指出“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必须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这实际上指明了我国司法改革的努力方向和未来目标。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司法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和主要内容,指出“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必须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这实际上指明了我国司法改革的努力方向和未来目标。目前,我国司法体制改革已经发展成为继经济体制改革之后,中国社会制度变迁的又一个社会热点。 我国现行司法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司法的“四化”现象,即司法的等级化、司法的行政化、司法的商业化和司法的地方化。第一,司法的等级化。司法的等级化,反映的是司法机关在司法活动过程中,按照上下等级结构和模式运作的一种司法异化现象。司法的等级化主要表现为司法机构成员之间关系的等级化,即法官和检察官的等级化。司法等级化,不仅违反了司法活动的内在规律,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司法体制改革和创新的空间。第二,司法的行政化。这里所说的司法行政化,主要是指法院和检察院体制的行政化,即法院和检察院按照行政体制的结构和运作模式来建构和运行。其主要表现是:司法机关的设置与行政机关相对应,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确定行政级别以及司法机关按行政决策模式裁判案件。司法行政化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司法机关对行政机关的依赖性和附属性,不利于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裁判案件,违反了司法规律的内在要求。第三,司法的商业化。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背景下,司法活动呈现出浓厚的商业化色彩。其主要表现是:司法机关利用职权兴办经济实体,司法机关在征收诉讼费过程中的商业化以及司法机关利用职权随意收费。司法与金钱相联系,使司法失去了公正和正义性。第四,司法的地方化。我国司法实践中存在着严重的司法地方化倾向。其突出表现是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管理的地方化和司法财政管理的地方化。司法地方化的严重后果在于:一是全国法律适用的不统一,二是妨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三是加重了司法不公,使得司法腐败这一社会毒瘤长期得不到根除。 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实现司法体制的现代化。其基本要求是:建构符合司法内在规律的法官和检察官管理制度,实现法官和检察官制度的现代化;改革诉讼体制,由职权主义诉讼体制向当事人主义诉讼体制转换,形成诉讼体制的根本转型;改革和完善司法执行体制,建立相对独立的司法执行机制。 (一)建构现代法官和检察官管理体制 法官和检察官是司法体制的实践者和操作者,法官和检察官制度是司法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的法官和检察官制度正面临着划时代的变革与发展机遇。建立现代化的中国法官和检察官制度,必须克服法官和检察官大众化的思想倾向,以法官和检察官职业化为目标,形成严格的法官和检察官准入制度和选任制度。 参照国外在法官准入和选任方面的成功经验,改革我国现行的法官和检察官准入制度和选任制度的基本思路是:一是明确规定担任法官和检察官必须首先具备高等院校法律专业本科毕业的条件。这样规定的理由是,只有经过正规法律院校培养的学生,才能具备宽厚的人文素养和扎实系统的法学理论功底。二是建立全国统一的司法考试制度,只有通过司法统一考试的才能被任命为法官和检察官。三是建立一元化的严格司法训练制度。四是建立充分体现法官和检察官国家荣誉和尊严的法官和检察官任免体制。五是建立合理的法官和检察官业

合同制和编制的区别

编号:_____________合同制和编制的区别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签订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合同制和编制的区别【一】 国家事业单位只为两种:编制人员和非编制人员,而且这两种人员都是聘用制的。不存在什么“固定工(其次)合同工(一般)”。所谓编制人员就是具有国家(人事部门)正式编制的工作人员,其基本工资和地方性补助都是财政拨款的,现在要进入编制都要经过公开招考的。非编制人员就是事业单位自行聘用的(包括临时工),就像企业聘用一样,不由财政拨款。 聘任制:是指用人单位通过契约确定与人员关系的一种任用方式。一般的做法是由用人单位采取招聘或竞聘的方法,经过资格审查和全面考核后,由用人单位与确定的聘任人选签订聘书,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和受聘人员职责、待遇、聘任期等。 聘用制是:以合同的形式确定事业单位与职工基本人事关系的一种用人制度,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本单位的身份属性通过与单位签订聘用合同确定。事业单位传统的用人制度是职工一旦被调入或分配到其单位,就终身成为该单位的职工。聘用制就是要将传统的用人制度改革成为合同契约式的用人制度;聘任制是事业单位内部具体工作岗位的管理制度,是相对委任制而言的。受聘人拟任工作岗位或职务一般通过竞争取得,确定的形式可以签定聘任合同,也可以签订聘约,或颁发聘书,也可以签订目标责任书。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中,对某一职工既要通过聘用制确定基本人事关系,又要通过聘任明确具体岗位职务合同工:是指企业、事业单位通过签订合同招收的短期性工人。合同一般采取书面形式,内容包括时限、任务及共同遵守的各项义务等。1986年中国用工制度改革以后招收的各类工人一般都是合同工。1986年7 月12日,国务院发布《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和《国营企业招用工人暂行规定》,指出企

《中国的司法改革》读后感

继往开来,奋斗不息 ——《中国的司法改革》读后感 民商法学院研究生2012级第一党支部左云帆 2012年10月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司法改革》白皮书,这是中国首次就司法改革问题发布白皮书。该白皮书的发表,旨在系统、全面地向国内外介绍中国司法改革的情况,展示我国致力于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态度和决心,增进国内外对中国司法改革以及法治建设的了解、认同和支持。在认真阅读完《中国的司法改革》之后,我的总体感觉是:内容全面,语言简要,资料详实,态度客观。 首先,白皮书的主体内容包括五大部分,全面、系统地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司法改革的历程和正在进行的各项工作。其中第一部分“司法制度和改革进程”,阐释了中国司法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司法改革的目标、原则和进程。这一部分既有对我国司法制度基本构成的介绍,也有对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不断推进司法体制革新的道路上的探索和成就的叙述,可以说是全面、概括地介绍了我国司法改革的历史与现状。 第二部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包括: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扩大司法公开、加强司法民主和加强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五个小节。这一部分的标题充分表明了我国司法改革的价值取向——公平和正义。司法是保障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任何一个理性的、进步的司法体制都应当将维护公平正义当做自己的价值追求。因此,白皮书从上述五个方面较为细致地介绍了我国的司法改革是如何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从口号一步步变为现实。 第三部分“加强人权保障”则更为具体,以制度层面十个实实在在的政策和措施——主要在刑法方面——展示出我国在保障人权方面的不懈努力。中国社会在未来不管如何发展,“以人为本”必将是不可动摇的主旋律。司法制度既要顺应这一大的趋势,也应当作为先行者引领方向,用制度的力量去推动人权保护的不断进步。 好的制度也需要有高素质的人才去实施,司法是实施法律的机关,无论是法院、检察院、公安民警还是律师,都有着非常高的专业知识的要求。反过来,只有拥有更多更优秀的法律人才,才能把中国的司法改革道路更好地向前推进。因此,白皮书第四部分“提高司法能力”就从法律职业准入制度、职业教育培训和职业道德建设、提升经费保障能力等方面介绍了我国在司法改革中所做的努力。实际上,中国近年来司法专业人群的素质的不断提高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这也逐渐反映在司法工作的质量上。

中国司法改革第三波与法社会学研究

资料范本 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中国司法改革第三波与法社会学研究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中国司法改革第三波与法社会学研究--限制审判裁量权的客观化机制的探求 季卫东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上海 200240) 摘要:作者认为,当代中国的两次大规模司法改革实际上是在不断强化审判主体的裁量权,正蓄势待发的第三波司法改革的基本目标应该矫正过去的偏颇,为审判奠定客观性基础。但在从客观性角度思考今后司法改革与法社会学之间关系之际,我们既不能固守法律教条主义,也不能陷入规则怀疑主义,更不能请求绝对客观主义。本文以法律动员和法律职业为主要线索,分析了司法社会学或者当今中国的“法与社会”运动必须把对裁量权的限制作为中心任务的理由,并主张应该在主观间性、或者主观与主观的相互调整之中着重探讨如何形成客观化效应的问题以及有关的机制设计。 关键词:司法改革;司法社会学;裁量权;客观化机制 一、法社会学的焦点问题:法律动员与法律职业 法是一套行为规则的体系,也是进行社会控制的框架和装置。“徒法不足以自行”的孟子命题,揭示了规章制度不会自动发挥作用的道理。也就是说,法不是一架自动化机器。只有在当事人积极地启动法律机制、专职人员适当地操作法律手段的前提条件下,法才会具有实效。所以,重视法的实际运行状况的法社会学,必然把研究的焦点对准法律执行过程(特别是审判和院外解纷)以及法律职业群体(特别是法官和代理律师)。 二、韦伯提出的专职人员裁量权问题 法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早就指出,被称之为法的社会秩序是以物理的或心理的强制为外部保障的;这种强制力由一群专职人员行使,可能带来服从,也可能引起对抗性违反以及相应的制裁。这意味着法不能离开强制力的行使,但法的遵守其实不能完全依靠强制,还牵涉规范的正当性(Legitimat?t)和内在化问题。究竟是带来服从,还是引起对抗性违反,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