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校本教案建筑文化教案

校本教案建筑文化教案

校本教案建筑文化教案
校本教案建筑文化教案

第一节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导入】伟大的中国,拥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占世界总数五分之一以上的人口,五十六个民族和超过三千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明。中国建筑艺术是中华文明之树中特别美丽的一枝,作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与西方建筑和伊斯兰建筑并列,自豪地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中国建筑是世界唯一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建筑始终保持了自身的独特性格。从其全部历史,可分出三个大的阶段:商周到秦汉,是萌芽与成长阶段,秦和西汉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历魏晋经隋唐而宋,是成熟与高峰阶段,唐代的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个高潮;元至明清是充实与总结阶段,明至清前期是第三个高潮。这三个阶段可分别以秦汉、隋唐、明清为代表。中国各少数民族的建筑也鲁具异采,大大丰富了中国建筑体系的整体风貌,其中尤以藏族、雏吾尔族、傣族和侗族建筑更富特色。中国建筑艺术曾对日本、朝鲜、越南和蒙古等国发生过重大影响。

【讲授】

一、建筑分类

建筑分类是一项很细致和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其关键在于确定分类标准。对于建筑来说,不同专家学者曾从时间、功能及利用方式、用料及结构、艺术价值等角度进行分类研究。

1、按时间分类

一般以古代、近代、现代的划分,可以把建筑物分为三种:(1)、古代建筑。封建社会及其以前的各类建筑。(2)、近代建筑。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各类建筑。(3)、现代建筑。是指二十世纪初期以来的各类建筑,尤其是指近些年来的建筑。

2、按功能及利用方式分类

可划分为:园林类、民居类、宫廷类、工程类、宗教建筑类、陵墓类,等等。

3、按用料及结构分类

可以划分为:土结构、石结构、土木结构、木石结构、砖木结构、砖混结构、钢混结构等等。

4、按艺术价值分类

可划分为:艺术价值很高、艺术价值高、艺术价值较高、艺术价值一般等几类。

二、建筑艺术的特性

1、历史性

其内容、形式、结构、格调、布局无不反映出深刻的历史特点。万里长城是我国各族人民抗御侵略的防守工程,而旷古漫长的丝绸之路上的寺庙、雕塑艺术则是古老中国与西域各国经济往来、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2、民族性

所有的建筑,都是某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共同创造的产物。其造型、风格、色调、布局都带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如西藏拉萨的大昭寺、西北地区的清真寺、西南地区的傣族竹楼,就分别体现了藏族、回族和傣族的艺术风格。

3、地域性

除了民族所限定的地域,自然条件的不同也可导致同民族的建筑的地域差异。如北京的四合院,天津的小洋楼、陕北的土窑洞。从大区域来看,北方建筑的开朗,便于摄取光照;南方建筑的幽深,利于避开炎热。

4、人为性

是人类文明进化的反映,是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理想追求的体现和人类对文化艺术追求的提高、深化的结晶。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水平的提高,人的视野的开阔和审

美角度的改变,思维方式也不断得到完善和更新,从而创作出更能反映人类意志的更为完善的艺术,并把自然和人工空间有机地、巧妙地融为一体。

5、科学性

我们的祖先以超越时代的惊人思维,建造了许多有科学价值的建筑物。如北京天坛内的三音石,巧妙地利用了声学回音原理,站在第一块石板中央,面向殿内拍一下手掌,可以听到一声宏亮的回响;站在第二块石板上拍一下手,就会听到两声回响;站在第三块石板上拍一下手,可听到三声回响。

6、艺术性

许多建筑不公实用,而且结构、色彩、形态都给人一种美的感觉,形成一种艺术美。如中国古典建筑。

三、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一)木质框架结构巧妙而科学

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形成主要是木质框架,即采用木桩与木梁构成房屋的骨架,屋顶的重量通过梁架传到立柱,再通过立柱传到地面。墙在房屋的构架中不承担主要重量,只是起到隔断作用。所以汉语中有“墙倒屋不塌”、“拆东墙补西墙”之说。

(二)建筑组群布局向平面展开

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讲究一定的组群程序和规律,建筑序列向平面展开,以纵轴线为中心,前后呼应,左右对称,以群体的统一、和谐造成气势。

(三)建筑装饰千姿百态

对建筑的结构构件,室内、室外处处进行艺术处理,创造出了独具民族韵味的建筑艺术形象。装饰手段主要有:屋顶装饰、天花和彩绘及衬托性的建筑设计。

(四)环境设计和谐自然

中国古代建筑讲究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强调建筑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与映衬,追求虚实互映,达到天人合一、浑然一体的境界。

四、中国古代建筑基本构成

(一)构架

1.叠梁式

在屋基上立柱,柱上支梁,梁上放短柱,其上再置梁,梁的两端并承檩。优点是室内少柱或无柱,或获得较大空间;缺点是柱梁等用材较大。

2.穿斗式

由柱距较密、柱径较细的落地柱与短柱直接承檩,柱间不施梁而用若干穿枋联系,并以挑枋承托出檐。在南方使用普遍。优点是用料较少,山面抗风性能好;缺点是室内柱多而空间不够开阔。有时与叠梁式混合使用。

3.井干式

将圆木或半圆木两端开凹榫,组合成矩形木框,层层相叠作为墙壁。耗材量大。建筑的面积和进深受木材长度限制,外观厚重,应用不广泛。多见于产木丰盛地区。

4.干栏式

先用柱子在底层作一高台,上面放梁铺板,形成平台,然后在平台上架房,上层住人,下层作杂用。这种结构构造精巧、稳固,可避免地面潮湿,通风性能好,常见于南方和西南农村。

(二)度量

1.间

木结构建筑四柱之间所围之面积。

2.进深

在建筑学上是指一间独立的房屋或一幢居住建筑从前墙壁到后墙壁之间的实际长度。进深大的房屋可以有效地节约用地,但为了保证建成的建筑物有良好的自然采光和通风条件,进深在设计上有一定的要求,不宜过大。目前我国大量城镇住宅房间的进深一般要限定在5米左右,不能任意扩大。各进深总和称为“通进深”。

3.开间

住宅设计中,住宅的宽度是指一间房屋内一面墙的定位轴线到另一面墙的定位轴线之间的实际距离。因为是就一自然间的宽度而言,故又称开间。住宅的开间在住宅设计上有严格的规定。根据《住宅建筑模数协调标准》(GBJ100-87)规定:住宅建筑的开间常采用下列参数:2.1米、2.4米、2.7米、3.0米、3.3米、3.6米、3.9米、 4.2米。规定较小的开间尺度,可缩短楼板的空间跨度,增强住宅结构整体性、稳定性和抗震性。

(三)台基

1.普通台基

四面砖墙,里面填上土,上面铺砖,台子四周平削方整。

2.须弥座

是由佛座演变过来的,形体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如宫殿、寺庙的主殿等。

3.栏杆

设在台基边缘的一种安全设施,除了装饰,还可供人们观景。

(四)柱子

用来支撑梁架和屋顶的主要构件,由柱身、柱础chu、柱头三部分组成。柱础

接触地面,柱头通过斗拱随手梁架屋顶,有木柱和石柱。

(五)斗拱

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结构构件,是较大建筑物的柱与屋顶之间的过渡部分,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拱、斜的昂组成。在结构上挑出承重,并将屋面重量传递到柱上,一般用在高级的官式建筑中,出挑层数越多,级别越高。

(六)屋顶

1.庑殿

有正中的正脊和四条垂脊,屋顶前后左右四面都有斜坡,有单檐、重檐形式。是古代建筑中最高级别的屋顶形式。

2.歇山

由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其等级仅次于庑殿顶。

3.悬山

只有前后两坡,左右两端是两面立墙,屋檐悬伸在山墙外。一般有正脊和垂脊,也有用无正脊的卷棚。

4.硬山

结构与悬山大致相同,区别在于屋檐在山墙内。

5.攒尖

屋面较陡,无正脊,数条垂脊交合于顶部。多用于塔、亭、阁等。

6.盝顶

建筑屋面为长方形,顶部是在平面屋顶四周加短檐。

(七)装饰艺术

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有一个明显的特征,那就是充分应用中国传统的象征、寓意和

祈望的手法,将本民族的哲理、伦理思想和审美意识结合起来。它们的象征意义,通常用形声(利用谐音)、形意(利用直观的形象)或二者结合来表达。

有人说:“中国建筑就是一种屋顶设计的艺术。”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中国建筑的大屋顶给人带来的强烈的观感和深刻的印象。屋顶上的装饰构件很多,中国建筑的纯粹装饰性的构造几乎都摆在屋顶上,对丰富屋顶的轮廓线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重脊的顶端为骑凤仙人,后面依次排列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suanni、

狎xia鱼、獬豸xiezhi、斗牛、行什hangshi。

在建筑其它部位的彩绘或雕刻中,也有许多带有象征意义

的图案花纹,反映了人们的吉祥愿望、幸福追求、美学趣味,

以及风俗习惯、地理特征。如用动物中的神兽龙代表皇帝;狮子作为威武、力量的象征;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代表地上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蝙蝠与“福”字谐音,用四只蝙蝠围着中央一个“福”字,意为“五福临门”。而植物中莲、荷代表高洁,出淤泥而不染;松、桃代表长寿;牡丹象征着高贵富丽。除了动植物外,一些器物也具有谐音的象征作用,如在宝瓶上加如意头,意为“平安如意”;瓶中插麦穗象征“岁岁平安”等。

四只蝙蝠围着一个“福”字,意为“五福临门”。

第二节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形式(第一课时)【导入】历朝开国之初,对于都城的选址都非常重视,往往要派遣亲信的大臣勘察地形与水文情况,主持营建。都城选址的首要考虑因素当然是统治者的政治与军事需要。

而水源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是饮用水,此外还有苑囿用水

和漕运用水。

公元前11世纪,周朝灭商朝(约前1675-前1066),建都

镐hao京(今陕西西安西南),分封宗室、贵族到各地建立诸侯

国。配合分封建制,周王朝开始进行史无前例大规模的营建城邑yi活动,在全国建立起许多统治和防卫的中心——城市,并为此而订立一套严格的城邑规划建设制度,从而形成一次城市建设的高潮,奠定了中国古代都城“前朝后寝”式(前半部分是办公区,后半部分通常是生活区)规划体系的基础。

中国古代崇尚中庸之道,造城、建都讲究“中”字。从周王城来看,规划方整,全城每面三个城门,宫城居中,成为中国古代都城规划与建设的标准。

都城为了保护统治者的安全,从春秋时期(前770-前476)一直到明清,都有城与郭的设置。所谓“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很明显,城(宫城,皇城或内城)是保护国君的,郭(外城)是看顾人民的。一般京城有三道城墙:宫城;皇城(内城);外城。多的甚至有四道。古代统治者就是通过这样的办法来层层保护自己的安全。

1、隋唐长安城——中国古代最宏伟的都城

长安(今陕西西安),13个王朝先后在这里建都;是世界上拥有都城地位历时最长的古城,达1100多年。这座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以宏大的规模、棋盘式的街道、规整的里坊、左右严谨对称的轴线布置,不但成为中国都城布局的典范,还影响了当时邻近国家都城的形制,如日本的平城京、平安京。

唐代长安城的“里坊”布局

在结束了东汉(25-220)之后300多年的分裂和战乱之后,隋文帝杨坚(581-604年在位)于开皇二年(582)开始大规模营建大兴城(即唐代的长安城)。它是按照

规划图纸进行建造的,并参考了曹魏(220-265)邺城(今河南安阳北)和北魏(386-534)洛阳城的布局,把宫苑和官署集中到整个城市的北部正中,使得宫城、官府和普通民居严格分开,以正对皇城和宫城大门的朱雀大街作为城市的中轴线。城内左祖右社(皇城的左边是太庙,也就是帝王们祭祀祖先之处;皇城的右边是社稷坛,既帝王们祭祀土地和五谷之神的地方),布局规范。

公元618年,唐朝也建都大兴城,改名为长安。长安城保持了大兴城的基本格局,同样以朱雀大街为中轴线,两旁的道路、东市西市以及居住里坊的位置都严格对称,突出了宫城的重要性。城内道路成方格网状,等级分明,有南北大街11条,东西大街14条。道路两旁都有整齐的排水沟,并沿街种植槐树。这些道路将城内的居住区划分为108个坊,还有集中的两个市场:东市和西市。出于安全和管理的考虑,这些居住里坊和坊市都是封闭的,坊门按时启闭,城市实行宵禁,由金吾卫(专门负责长安城的治安和巡逻的兵士)管辖,还有军士巡夜,居民夜间都不能外出。直到今天,西安古城墙和唐大明宫、兴庆宫遗址,大体还保持着唐代皇城的形制。

长安和此前都城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公共游赏风景区的设置。城东南隅的曲江池和乐游园花木繁茂、风景秀丽,是当时长安城著名的游览胜地。一处临水,一处登高,正符合当时的游赏习俗。当时的新科进士也多要循河曲在杏园至曲江一带游览,所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正是描写这一情景。

2、明清北京城——皇权至上的代表

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元、明(明初建都南京除外)、清三代都定都北京,彻底取代了长安、洛阳、开封等都城的地位。

元代(1276-1368)的大都(今北京)是公元十三四世纪世界上最宏伟壮丽、规划整齐的都城之一,马可·波罗(MarcoPolo,1254-1324)在他的游记中这样描述它:

“城是如此美丽,布置得如此巧妙,我们竟不能描写它了!”元代蒙古统治阶级为了逐渐汉化,在规划元大都时仿效了《周礼·考工记》的做法:“左祖右社,前朝后市”,除了主要设计人刘秉忠,还邀请了尼泊尔人阿尼哥(Aniko,1244-1306)、阿拉伯人也黑迭尔丁等外国设计师参加设计。当时的大都城有三道城墙,设11个城门,城内道路经纬分明,建筑布局规整。为了适应蒙古族生活方式,在城北还留有一块类似北方草原的地块,供皇帝及其子孙练习骑射。

至正年间(1341-1368)的元大都城

元大都是今天北京城的前身,其城址的选择和城市的平面设计,直接影响到日后明清北京城的建设。

明代(1368-1644)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建了北京城。明初建都南京,北京城的地位不是那么重要。为了便于防守北面的蒙古人,明政府放弃了北京北面约五里宽的荒凉地带,缩小了城框。到明成祖朱棣(1402-1424年在位)决定迁都北京时,为了延长宫门前御道的长度,皇城南城墙向南移了一里左右,这是有计划营建北京城的开始。到明中叶,为了抵御多次南侵的蒙古骑兵,又在南墙外加筑了一道城墙,由于当时财力不足没有继续修筑其它三面,于是北京城就成了一个凸字形。

北京城以宫城(紫禁城)为中心,按中轴线东西对称的原则设计,这条轴线全长将近8公里。在轴线上还布置了华表、桥梁和各种形式、尺度不同的广场,以及体量宏伟

的建筑群,使中轴线上的空间富有变化,城市布局重点突出,

不仅加强了宫殿建筑的庄严气氛,更凸显出封建帝王至高无

上的权威。

值得一提的是紫禁城北面的景山。这座山是明代利用开

挖护城河时的泥土人工堆成的,取名“万岁山”,俗称“煤山”,

清初才改称“景山”。它不仅处在中轴线上,是全城的制高点,其主峰还处在元朝后宫延春阁的位置,用山镇在这里,有压制前朝的意思,所以又叫“镇山”,含义深刻。

明代的北京城也是严格按照传统礼制布局的。除了在宫城前左侧(东)建太庙(祭祀祖先),右侧(西)建社稷坛(祭祀土谷之神)以外,还在内城外南、北、东、西四面分别建造天坛、地坛、日坛和月坛。内城街道以平行于中轴线的左右两条干道为主,其余街道都与这两条干道联系在一起。由于皇城、什刹海和西苑等阻碍了北京城东西两部分的联系,因而东西向交通相对较为不便。

清代(1644-1911)沿用了明代的城市基本规模和布局。由于火灾及地震损坏了许多宫殿,因而在康熙时期(1662-1722)重修了大部分宫殿建筑。同时对居住地段进行了调整,将内城的普通居民迁到外城,内城成为王公贵族的府第和八旗兵驻守的营房所在地,这一举措促进了外城的开发,形成了许多重要的商业区。此外,为了增进与蒙、藏等民族之间的团结,还增建了一些喇嘛庙。清代北京城的建设重点放在了修建西北郊的皇家离宫和御苑上,历经康熙、雍正(1723-1735)、乾隆(1736-1795)三代130多年的时间,相继建成了所谓的“三山五园”(三山是指香山、玉泉山和万寿山,这三座山上分别有静宜园、静明园、颐和园,再加上畅春园和圆明园)。

明清北京城是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杰出代表,英国的埃孟德·培根(EdmundBacon,1910-2005)在他的《城市设计》(DesignofCities)一书中说:“也许在地球表面上人类最伟大的单项作品就是北京,这座中国的城市是作为皇帝的居处设计的,意图成为举世中心的标志......在设计上它是如此的辉煌出色,对今天的城市来说,它还是提供丰富设计意念的一个源泉。”

明清北京城格局几乎完整地保留到了近代,尽管今天北京的城墙几乎已被拆除殆尽,但基本保留下了明清时期北京城门的名称和位置。老北京人俗称“里九外七皇城四”,

就是说内城九个门,外城七个门,皇城四个门。“内九外七皇城四”指的是内城、外城和皇城的城门。其中的“内九”,指的是东边儿的东直门、朝阳门;西边儿的西直门和阜成门;北边儿的德胜门、安定门;南边儿的崇文门、正阳门(前门)和宣武门。“外七”是指明世宗为加强城防,在嘉靖三十二年增修的外城城门。与最北边和内城的“前三门”平行的是东便门和西便门,东西两边儿分别是广渠门和广安门,南边则是左安门、右安门和直通正阳门的永定门。皇城四门:东有东安门(现东华门),南有天安门,西有西安门,北有地安门。

第二节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形式(第二课时)

【导入】地方城市既是朝廷在各地实行政治、军事统治的据点,又往往是经济和文化的地方中心,它们中有些是交通枢纽,有些是手工业中心,有些是对外贸易港口,或兼而有之。这些城市分布极广,它们的规划与建设是根据各地不同的气候、地形、交通、防御等要求而因地制宜的。

中国北方多为地形平坦的地带,四合院式房屋盛行,故而城市格局方正,多为方形和长方形,道路宽敞平直,常作“十”字形或“丁”字形布置,在城市中心常设有鼓楼、钟楼,钟鼓楼以北或其附近就是衙署。从西安城、平遥古城都可以看出这些特点。

在多江河山丘的地区,地形复杂多变,城市布局比较灵活,道路系统也往往顺应地势呈不规则状:或是沿江建城,往往形成带形城市,如建于黄河谷地的兰州;或是依山筑城,主要街道沿等高线自然伸展,如中国著名的山城重庆。

江南水乡以水运为主,街道房屋沿河道两岸布置,故小市镇常沿河展开成带状,大市镇因有“十”字形、“井”字形交叉河道而以交叉处为中心形成块状。城中水弯路曲,桥廊穿插,粉墙黛瓦,构成了十分美妙的景观。苏州是这类城市的代表。

还有些城市为了防御、防洪或者为了取得某种象征意义,甚至把城市平面设计成圆

形。比如明代新筑的宿迁县(现在江苏省),就为了防洪而规划成了圆形;而如皋县(现在江苏省)加建的圆形外城则是为了便于抵御倭寇的侵犯。

平遥——现存最完整的明清县城

位于山西的平遥古城,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现在看到的古城,是洪武三年(1370)进行扩建后的模样。古城面积约2.25平方公里,以南大街为轴线。按中国古代城市的传统布局,在中轴两旁规律分布着庙、署、观等;南大街、东西大街、城隍街、衙门街构成“干”字型商业街,其规模超出一般传统城镇,反映了当地商业贸易的繁荣。其余的街巷名称也都保留了明清时的旧名,格局成“井”字和“丁”字型街、巷、马道的形式。当地人称其为“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youyan巷”。

平遥古城呈平面方形的城墙,形如龟状,城门六座,南北各一,东西各二。据说城池南门为龟的头部,门外两眼水井象征龟的双目。北城门为龟尾,是全城的最低处,城内所有积水都要经此流出。城池东西四座瓮城,双双相对,上西门、下西门、上东门的瓮城城门均向南开,形似龟爪前伸,唯下东门瓮城的外城门径直向东开,据说是造城时恐怕乌龟爬走,将其左腿拉直,拴在距城二十里的麓台上。乌龟是长寿的动物,在中国古代是祥瑞的代表,这个传说暗含着希冀平遥古城坚如磐石,永世长存的愿望。

人称平遥有“三宝”。古城墙是其一。出古城北门向东北有镇国寺,它是古城的第二宝,该寺的万佛殿建于五代时期(907-960),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殿内的五代彩塑是不可多得的雕塑艺术珍品。第三宝是位于城西南方向、重建于北齐武平二年(571)的双林寺,在该寺的10余座大殿内有元代至明代的彩色泥塑2000多尊,被人们誉为“彩塑艺术的宝库”。

说到平遥就不能不说“晋商”和“票号”,因为这里不仅是“晋商”的发源地之一,同时也是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的雏形“日升昌”票号的诞生地。在“日升昌”票号的带动下,平遥

的票号业发展迅猛,鼎盛时期这里的票号多达22家,一度成为中国金融业的中心。19世纪40年代后,它的业务更进一步扩展到许多周边国家。

平遥古城历尽沧桑,几经变迁,城墙、街道、民居、店铺、庙宇等建筑仍基本完好,原来的形式和格局大体未动,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明清时期古县城。

二、军事防御

(一)城墙

中国古代频繁的战争使城墙沟壕等防御工事应运而生,并构成一些城市的雏形。城墙顺理成章地成为古代城市最重要的防御性构筑物。最早的城墙有的是用木头修建的栅栏,有的是用石头垒成或用土夯成的墙。宋代以前的城墙很少包砖或用砖砌筑,之后中国人首先发明了火药并广泛用于攻城,具有巨大的破坏性,一些重要城市开始在城墙的重点防御地段包砖。明代以后城墙加砖砌变得普遍,有的城墙先用砖砌,中间填土夯实,有的先夯土筑成,再在外侧加砖,少数城墙整体或城门地段内外均加砖。城墙的高宽取决于城市的大小、防御的重要程度,城墙上垛与城楼的大小尺度与数目也因城市的等级而有所不同。一些城墙上还有棱堡形的突出部分——“马面”,主要是为了形成两边夹击攻城敌人的有利地形;为了增强防御能力,一些重要城市还建有瓮城。此外,城墙上一般都有排水设施,或是伸出较远的滴水,或在城墙内侧设置顺城墙的排水沟。这里介绍

两处比较典型的城墙。

1.平遥古城墙

山西平遥古城墙是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古城

墙之一,始建于公元前827-782年。在建城

之初,此城墙仅为夯土筑成,规模较小,公元

1370年筑为现存规模。后经明正德(1506-

1521)、嘉靖(1522-1566)年间以及清代初期十余

次大的补建和修葺。现在的平遥城墙周长6163米,

墙身素土夯实,外包砖石,底宽10米,顶宽3-5米,

高6-10米。有瓮城六座,原有城门楼六座,角楼四

座,现存庙宇一座(关帝庙,位于下东门瓮城内),东

南墙头建奎星、文昌二阁楼(无存),东墙建有尹吉甫

点将台,城墙上有三千垛口和七十二座敌楼,相传为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的象征。这座坚实完整的砖石城池,数百年来在军事防御和防洪抢险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2.南京古城墙

明代应天府城(今南京城)是公认的中国第一大砖城。它始筑于1366年,东连钟山,西踞石头城,南及秦淮河,北带玄武湖,把六朝(公元222-589年在今南京建都的六个朝代,即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的建康都城和东府城,以及南唐(937-975)的金陵城全部包入在内,依山傍水,逶迤曲折,呈南北狭长、东西略窄的不规则形状,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近6公里,周长约34公里。城墙高度在14米到21米之间,底部宽度14米左右,顶部4-9米。这完全是根据南京实际的地理形势和防守的需要设计的。

南京城墙上共开了13座城门,各城门上部都建有巍峨的城楼,其中以聚宝门(今中华门)最为雄伟。聚宝、三山(今水西门)和通济(今不存)三门各有城墙四道,形成三重瓮城,成“目”字形。每道城门都有内外两层门,外面是从城头上放下来的“千斤闸”,里面是木质加包铁皮而成的两扇大门。在聚宝门最外一重瓮城内侧,还设有“藏兵洞”这一特殊设施,分上下两层,共23个,每洞可容纳士兵超过百人,共可藏兵3000人以

上。此外,在各城门之间的城垣上均修筑有垛口,共计13616个,还有窝棚200个。

明南京城的建设是长江中下游各省人民智慧的结晶。当时为了建造坚固的都城,官府命令长江中下游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五省居民,按照一定的规格烧制城砖,砖上还印着造砖的府、县名,监造官员和造砖工匠的姓名。每块城砖大小都是40厘米x20厘米x10厘米,重达15-20公斤。为了加强城墙的牢固程度,以花岗岩条石为墙基,在城墙的砖缝里还灌入用石灰、桐油和糯米汁合成的夹浆,所以能够经600多年而不坏。

紧急时可以骑马直上城墙,大大增强了守方的机动防御能力。

(二)长城

长城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国防工程。它东起鸭绿江,经辽宁、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等省区,西至甘肃嘉峪关,横贯中国北方,沿着起伏的山脉和茫茫的沙漠,绵延12000多华里(6000多公里),因此被称为“万里长城”。

在历史时期,构筑长城的最初目的是用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早在战国时代,“战国七雄”中的秦、赵、燕三国的北面是以游牧为主的匈奴族,为了防止匈奴骑兵南下侵扰,他们在各自的北方边界上筑起了长城。秦始皇(前221-前210年在位)统一全国后,为了防止匈奴的侵扰,派30万大军及征用的民夫、战俘和罪犯近200万人,把秦、赵、燕三国的长城连接起来,成为万里长城的雏形。秦以后的汉(前206-220)、北魏(384-534)、北齐(550-577)、隋(581-618)、金(1115-1234)几个王朝,都先后对长城进行修补和增筑。到了明代,汉族统治者为了防御北方蒙古族和东北女真族的侵扰,又开始大规模修筑长城,从洪武元年(1368)起,经历了200多年的时间,才完成了长城的修筑工程。

为了加强长城的防务和指挥,方便调遣长城的沿线兵力,明政府把长城沿线分为九个防区,每区为一镇,设总兵领辖。九镇共有一千座以上的关隘(重要驻兵据点),关隘一般由城墙、城门、城门楼和瓮城组成,有的还有罗城和护城河。

城墙是长城的主体部分。以山西到山海关这一段为例,它的断面是梯形,下宽上狭,平均底宽6米,顶宽5米,高6.6米,内筑夯土,外砌整齐条石和特大城砖。城墙的顶部可容纳5匹马或10个人并排行进,地面用三四层砖铺砌,最上面一层是方砖,用石灰砌缝,整齐坚实。城顶两侧还有砖墙,内侧为高约1米的女儿墙,外侧为1.6米高的垛口,每个垛口上有一瞭望洞,下有射击口。此外,城墙上还有排水沟和吐水嘴等设施。

古代严密的烽燧制度使得长城的国防作用更加有效。据《居延汉简》记载,当时“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燧和墩就是传递军事情报用的烽火台,遇

有敌情,白昼燃烟,夜间点火示警。

修筑长城不仅工程量大,而且翻山越岭,过高原,

穿草地,施工十分困难。古代工匠从确定长城的走向,

到障、堡、敌台、烟墩等整个防御体系的配置,以至城

墙形制结构、选材用料,都巧妙地利用自然地形,就地

取材,其构思的精巧合理令人叹为观止。他们在极为艰

苦复杂的施工过程中体现出的刻苦勤奋、坚忍不拔的精神,更为世人赞叹。

万里长城以其“上下两千年,纵横十万里”久远广阔的时空跨度,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为宏伟壮观的建筑奇迹。

第二节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形式(第三课时)宫殿建筑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建筑类型。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以皇权

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得到充分发展,宫殿是

封建思想意识最集中的体现,在很多方面代

表了传统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

中国已知最早的宫殿是河南偃师二里

头商代早期宫殿遗址。在一个夯土地基上以廊庑围成院落,南侧中间为大门,轴线后端为殿堂,殿内划分出开敞的前堂和封闭的后室,屋顶推测是重檐庑殿。以后,院落组合和前朝后寝成了长期延续的宫殿布局方式,重檐庑殿顶更成为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高等级的屋顶形式。

至今基址尚存的唐代大明宫建于634年,位于长安城(今陕西西安)东北龙首原高地上,居高临下,可以俯瞰全城。最为宏伟的三殿分别是含元殿、宣政殿和紫宸殿。主殿含元殿是一座十一开间的殿堂,殿前两侧相距约150米处,建有东西对称的翔鸾、栖凤两阙楼,以飞廊与殿身相联,更有长达70余米的坡道供登临之用,称为“龙尾道”。整组建筑气势雄伟,唐代诗人王维(701-761)有诗“九天阊阖changhe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mianliu。”,描写的就是含元殿的盛况。

由于年代久远,现存完整的中国古代宫殿仅有明清北京宫殿和清沈阳宫殿。

明清北京宫殿

明清北京宫殿称“紫禁城”,又称“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也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完成于永乐十八年(1420),共有24位皇帝先后在此登基。

故宫后三殿及其它建筑

历代都城建设都有一定规制,尤其尊崇礼法。“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中”成为最尊贵的方位,因而都城及其中的宫城的选址都突出择中思想,“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故宫位于北京城的中心,正是遵循这一思想的结果。故宫内建筑一律用红墙黄琉璃瓦,大面积的原色产生强烈的对比,在北京城内大片民居灰瓦的映衬下,更显得金碧辉煌,整体效果突出。

《明宫城图》描绘了明代紫禁城的全貌。

图中右下方穿官服者为故宫设计者蒯kuai祥

(1397-1481)。

中国古建筑采用木结构体系,与西方建筑相比,

建筑个体的平面多为简单的矩形,体量也并不高大。

以闻名遐迩的法国卢浮宫、凡尔赛宫与故宫相比较,

可明显看出,前二者个体建筑平面复杂、外观雄伟,

而中国古代皇家建筑的博大与壮观并不在于单体建

筑,而在于群体组合的巧妙——以室内外空间大小形

态的变化,以及根据建筑高矮和人的视觉等确定的适

度比例来营造效果。整个故宫占地72万多平方米,

分布了9000多间房屋,富于变化的建筑及院落空间

构成了一组秩序严谨、井井有条又突出中心的宫殿建

筑群。

故宫四周有护城河环绕,城墙四隅都有角楼,三重檐七十二脊,造型华美。城墙四面辟门,正门午门最为突出,它平面呈“凹”字形,中

间开三门,两边各开一门,城楼正中为重檐庑殿顶九间殿,两边端头都有角亭,以廊庑相连,这也是中国古代大门中最高级的形式。五个屋顶形如五只丹凤展翅,故称“五凤楼”。

宫城前仿宋制设千步廊,廊东(左)为太庙,廊西(右)为社稷坛,也是继承古制中的“左祖右社”的布局。故宫内的主要建筑物都布置在一条明确的轴线上,这条轴线与北京全城轴线重合,体现了帝王宫殿的至尊地位。在中轴线上用连续、对称的封闭空间,形成逐步展开的建筑序列,又有左辅右弼的多座院落相陪衬,浩繁的建筑群主从分明、

前后呼应、左右对称、秩序井然,衬托出中轴线

上三大殿的崇高、宏伟。

故宫大致可分为外朝(皇帝举行大典和召见

群臣、行使权力的主要场所)和内廷(皇帝和后

妃们居住生活以及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两大部分。为了适应其功能,外朝建筑形象强调庄严、壮丽、雄伟,以象征皇帝的至高无上;内廷则富有生活气息,建筑多自成院落,点缀以书斋、亭榭、花木、山石等。

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主,也就是“三大殿”。它们前后排列在有雕刻精美的栏杆、栏板围绕的三层汉白玉石须弥座台基上,殿前深广达200余米的广场增加了建筑庄严雄伟的气氛。

主殿太和殿为重檐庑殿十一开间,是中国最高等级的殿堂,俗称“金銮殿”。太和殿用于举行最隆重的皇家仪式:登基、元旦、冬至朝会、庆寿、颁诏等,因此,殿前不仅有宽阔的月台,还有面积达三万多平方米的广场,可供上万人聚会和各色仪仗的布置。月台上的陈设都有不同的含义和用途:铜龟、铜鹤象征国家长治久安、江山永固,日晷是计时仪器,而石嘉量则是象征性的标准量器。

人教新课标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创新》教学设计之一

必修3第五课《文化创新》教学设计【课标再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3)文化创新的作用 (4)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5)文化创新的途径 (6)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2.能力目标 (1)结合文化的交流、传播和继承、发展,感悟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创新的能力 (2)结合人类社会实践不断发展的历史,分析文化不断发展、创新的能力 (3)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初步确立文化创新的思想意识,投身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2)具有善于学习各民族文化长处的思想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2.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三、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 3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而文化的发展本质上又是一种怎样的过程呢?这就是本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正文

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一)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 学生活动:“忆一忆”文化是如何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的? (在交流中取长补短,正确的态度+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培育发展本民族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形成新的文化。)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 Why: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学生活动:听三首不同时代的歌曲,结合教材,分析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意义。 (《南泥湾》反映的是战后重建家园发展生产的实践活动,《年轻的朋友》反映的是80年代的幸福生活,《走进新时代》则反映的是当今社会变革的实践要求)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实践,作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 学生活动:阅读P49的材料或是举出一个身边的文化事例,分析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例如:南京的老吆喝、原始人在劳动过程中,由于筋力的张弛和工具运用的配合,自然地发出劳动的呼声。这种呼声具有一定的高低和间歇,在一定时间内,或者重复而有变化,或者变化而有规律,这样就产生了节奏。这种简单的节奏就是音乐、舞蹈的节拍和诗歌韵律的起源。从现实生活来看,水手摇橹和拉纤,建筑工人打夯,码头工人搬运,都可以听到集体的、个人的或彼此互相唱和的歌声,音调和谐而有节奏。 3.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文化自身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 (1)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 例如:反映新时代实践内容的影片(反贪、反黑、爱国等);旧中国社会实践是闭塞的自然经济,其文化需要层次也低,所以文化发展也是比较闭塞如:唱戏(都是地方戏种);今天的社会生活是开发的,所以文化必须开发、多元化发展。如音乐的多元化与渗透。

初中校本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言而有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三则文言文,读准字音、读懂文意并谈感受。 2、通过对经典的理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知行统一,把对经典的学习与鲜活 的生活体验密切结合起来。 教学重点:知道讲信用是一种传统美德,做人应该讲信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懂得讲信用是尊重他人的表现;讲信用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 钦佩讲信用的人,并愿意向他们学习。 教学过程 一、诚信故事导入引入新课 1、同学们好,很高兴认识你们,我免贵姓孙,你们应该怎么称呼我?——哎,你们怎么和我打个招呼呢?(你准备怎么招呼我这远道而来的客人?你准备怎么和孙老师打招呼?)——咱班孩子可真懂礼貌,讲文明懂礼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诚实守信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我们的立身之本。今天,孙老师带来了一个和“信”有关的故事作为送给你们的礼物,同学们请听: 《范式严守信约》 东汉时,山阳人范式同相隔几千里的汝南人张劭读书时有深交。学成后话别,范式说:“两年后的今天,我将来府上看望你,并拜见伯父伯母。”到了约定之日,张劭催母亲做饭准备迎接范式。母亲笑着说:“范式远在几千里之外,怎能说来就来,两年前说的话,哪能当真。”张劭说:“范式最守信用,他一定会来的。”母亲说:“他若真来了,就是真君子,我一定为他酿酒。”话音刚落,范式已到门前。 师: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范式? (表里一致,诚实待人,说话办事讲信用)中国自古重信,信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原则和行为准则。孔子说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则失于民,可见信乃立身立国之根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我们的十三课:言而有信 二、学习【熟读精思】,联系文段解诚信 下面,我们开始学习熟读精思部分的第一则,完成这两个学习任务,请看:任务 一:大声朗读文段一,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文意。

人教版必修3《文化创新的途径》word教案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 广东省连南民族高级中学张卉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基本途径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②理解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②通过材料探究,使学生具备在合作探究中体验生活、生成认识、构建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探究文化创新的事例,来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各民族文化长处的思想意识。 ②通过对传统孝德与现代孝德材料的分析、探究,帮助学生树立感恩父母、感恩社会的情感。 二、【课程标准】: 汇集生动鲜活的实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阐明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也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第三部分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视频《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主题曲。思考:《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为什么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对于文化的发展而言,这表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探究、发表意见) 教师分析:《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一改往日国产动画片人物造型呆板僵硬,说教味极浓的缺陷。以幽默的语言,搞笑的剧情,鲜活的人物造型,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成为当之无愧的国产动画第一片。由此可见,文化要想发展,要想符合人民群众的需求,就必须进行文化创新。今天,让我们来共同探究文化创新的途径。 【材料讨论、探究新课】 探究1:展示《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的主人翁图片及其生活原型:美羊羊——生活中善良亲切和爱美之心很强的人;喜羊羊——社会上的台柱子,很重要的人物;灰太狼是社会上奸诈愚蠢的坏蛋,爱老婆孩子。红太郎是毒辣老婆,十分凶悍。 问:这部影片中的人物来源于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学生自主探究、发表意见) 教师分析:这边影片中的人物来源于生活,这表明文化要创新,就需要立足于实践。由此得出“文化创新离不开社会实践”的结论,具体如下: 一、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教师设疑:为什么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呢?(此时可让学生结合第五课第一框知识思考,从而使学生温故知新)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因为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所以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教师: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那么要想实现文化创新,我们有没有其他途径可走了呢? 探究2:展示材料 材料一、视频:《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的最后五分钟片段 材料二、《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之所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就是在坚持中国风格的基础上,在情节叙述上学习国外动画片的成功做法,大胆想象,无限夸张,如果再能够学习国外动画片细腻的人物形象,毫无疑问会获得更大的成功。

校本课程教案(一学年)

校本教案——安全教育 2020年1月 活动目标: 1、充分认识安全工作的重要意义。 2、在学习和生活中注意人身安全,饮食安全,交通安全等。 活动准备:PPT课件等资料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对于每个人来说,生命都只有一次。注意安全,就是善待和珍惜生命的一种有效途径,而在现实生活中,并非人人都具有较高的安全意识。在全国各类安全事故中,学校安全事故所占的比重很大。有关专家认为通过教育和预防,80%的中小学生意外伤害事故是可以避免的。 二、小学生应注意安全的地方: 1、学生讨论。作为小学生,我们应从哪些方面注意安全? 2、集体归纳。 (1)人身安全,在校园内或公路上不追逐打闹;不在楼道内做游戏;上下楼梯靠右行;劳动时,不挥舞劳动工具,以免误伤他人;不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交往,特别是吸毒者;课外不玩火,不玩火…… (2)交通安全,在公路上不追逐打闹,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交叉路口要注意行人车辆,骑自行车宁慢勿快,上、下坡要下车,通过公路要做到一停二看三通过。 ①在道路上行走,要走人行道,没有人行道,靠路右边走。 ②集体外出时,要有组织有秩序列队行走。 ③穿越马路,要走斑马线。 ④遇到“红灯”要停止,做到“红停绿过”。要学会避让机动车辆。 ⑥不能在马路上逗留,玩耍、打闹、追逐。 (3)饮食安全,不饮生水,不吃不卫生的食品,不吃有病的鸡肉、猪肉等,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吃霉变或过期食品。 (4)雷雨安全。遇到雷雨天气时,不在大树下避雨,不使用金属杆雨伞;

要远离阳台、金属栏杆、金属防盗网、电线等导体及建筑物外墙,不使用水龙头、淋浴器,尽量不使用电话,同时,关闭电视机、电脑、音响等用电设备。雷电交加时,如果在空旷的野外无处躲避,应该尽量寻找低凹地(如土坑)藏身,或者立即下蹲、双脚并拢、双臂抱膝、头部下俯,尽量降低身体的高度,打雷时不要站在操场上。 (5)工地安全 禁止进入施工现场玩耍,进入施工现场戴安全帽,远离施工围挡,不摸碰施工机械,不在机械周边玩耍。远离正施工的建筑物,以免落物伤人,远离用电设施远离施工基坑,注意现场的铁钉,钢筋等刺伤熟知标志牌警示色的含义,不随意攀爬走动。 三、学生自查哪些方面未做好,今后要加强注意。 四、小结 遵章守纪,就是尊重生命,尊重自我。当我们能做到这一切的时候,我们的社会便向文明的彼岸又靠近了一步。重视安全,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更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让我们携起手来呵护这文明之花,让我们远离伤痛,珍爱彼此的生命吧。我们要把平安的种子撒播进自己的心田,更要让它在孩子们的心中发芽开花、长成参天大树,我们必将收获更多的祥和、安宁和幸福。

文化创新教学设计教案

文化创新教学设计教案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第五课文化创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文化发展的实质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3)文化创新的巨大作用 (4)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5)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6)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7)文化发展需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理解: (1)社会实践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 (2)文化创新推动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着民族文化的繁荣 (3)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4)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分析 (1)通过分析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跋的作用,来完整地把握二者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 (2)通过分析明确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根本途径;明确文化创新要博采众长,又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2、能力目标 (1)能够通过列举事例说明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 (2)能够举例说明文化仓情识寸推动社会实践和民族文化繁荣的作用 (3)通过结合现实生活深刻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根本途径 (4)通过结合具体事例把握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1)深刻理解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意义 (2)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更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二、【课程标准】: 汇集实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评析国际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阐明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也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三、【整体感知】: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进一步理解人类文化是—个不断发展、创新的过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这是实现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在文化创新的过程中,既要防止故步自封、因循守旧,又要防止“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四、【相关知识】: (1)紧密联系初中教材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知识。 (2)重点结合高中历史教材中“文化发展历程”的知识理解本课内容。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 高二(4)班齐映燕2018年4月19日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框的内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围绕“文化创新的途径”这条主线,分析文化创新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进而向学生强调对待文化应避免的两种错误倾向,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创新观念;由于文化的形式丰富多样,结合《文化生活》的特点,本课可以适当运用多媒体和开展活动探究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文化,让学生感受文化进而思考文化创新的途径,理解本课内容;另外,随着“四个自信”的提出,文化自信成为社会的重要课题,因此学好文化创新的相关内容对于指导学生正确对待实际生活中的文化有着重要作用。最后,本课是在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和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基础上探究文化创新的相关内容,本课在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联系所学知识及分析能理解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并 能够辨别文化创新的主体。 2.通过讲解学生能够推论和说明出文化创新两个基本途径的含义、原因 及做法。 3.通过对错误观点的探讨和清晰的知识连线学生能够辨别两种错误倾 向。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问题的导向和小组探究锻炼学生归纳与分析的能力、自主学习与合作能力。 2.通过对错误观点的分析增强学生分辨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创新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传统文化元素的介绍增强学生在传统文化上的兴趣及自信心。 2.通过文化创新的作品展示增强学生创新的兴趣和自信心,通过教师寄语激

发学生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文化创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文化创新的两个基本途径 (二)教学难点 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及怎样对待传统和外来文化 四、学情分析 本次授课的对象是高二学生,在学习了第三课和第四课的基础上学生对文化的认识加深,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所以他们能够联系所学的知识对本课的内容进行理解;在生活中学生也能较多地接触到文化创新,无论是从电视上还是学校提倡的文化创新活动中,学生都有所了解,在课程中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为例来进行本课的讲解,学生能够联系自己所了解的内容进行理解。 五、教学方法与学法 1、教法:事例探究法、启发讲授法,分析归纳法。师生互动,共同探讨。 2、学法: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法。 六、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流程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说明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理解文化创新的一个根本途径、两个基本途径。 ②理解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使学生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②通过材料探究,使学生具备在合作探究中体验文化、生成认识、构建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赏析汉字、诗词和绘画等,使学生感悟文化创新必须立足社会实践; ②通过分析不同民族文化交流、借鉴和融合的事例,激发学生学习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优秀文化的热情,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投身于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文化创新的途径 教学难点: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三、【教法、学法】 教法: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学法:合作学习法、小组讨论法、事例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展示图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 导语:在电脑科技迅猛发展、许多人已“提笔忘字”的今天,一档于游戏中学习知识、于竞技中领略汉字、诗词之美的文化电视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得到了广大观众的关注与好评。这些电视节目不仅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符合人民群众的需求,进行了文化创新。今天,让我们来共同探究文化创新的途径。 探究1思考:《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为什么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对于文化的发展而言,它的成功表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探究、发表意见) 教师分析:《喜羊羊与灰太狼之兔年顶呱呱》一改往日国产动画片人物造型呆板僵硬,说教味极浓的缺陷。以幽默的语言,搞笑的剧情,鲜活的人物造型,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成为当之无愧的国产动画第一片。由此可见,文化要想发展,要想符合人民群众的需求,就必须进行文化创新。今天,让我们来共同探究文化创新的途径。 二、【材料讨论、探究新课】 探究2:展示《喜羊羊与灰太狼之兔年顶呱呱》的主人翁图片及其生活原型:美羊羊——生活中善良亲切和爱美之心很强的人;喜羊羊——社会上的台柱子,很重要的人物;灰太狼是社会上奸诈愚蠢的坏蛋,爱老婆孩子。红太郎是毒辣老婆,十分凶悍。 问:这部影片中的人物来源于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学生自主探究、发表意见) 教师分析:这边影片中的人物来源于生活,这表明文化要创新,就需要立足于实践。由此得出“文化创新离不开社会实践”的结论,具体如下: (一)、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教师设疑:为什么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呢?(此时可让学生结合第五课第一框知识思考,从而使学生温故知新)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因为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所以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教师: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那么要想实现文化创新,我们有没有其他途径可走了呢? 三、【突破重点】 材料:《喜羊羊与灰太狼之兔年顶呱呱》之所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就是在坚持中国风格的基础上,在情节叙述上学习国外动画片的成功做法,大胆想象,无限夸,如果再能够学习国外动画片细腻的人物形象,毫无疑问会获得更大的成功。 探究3:(1)、灰太狼、喜羊羊与传统国产动画片中的狼与羊的形象有何异同?(2)、找出材料中《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获得成功的原因,这对我们进行文化创新有什么启示? (围绕上述问题,教师将全班学生以四人一组的形式分成若干组,组织学生结合

2019届高考政治第一轮文化创新复习教案.doc

2019届高考政治第一轮文化创新复习教 案 江苏省南京六中XX年高考政治复习教学讲义(学案+测试)第五课文化创新一、关注考点(3)文化创新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②文化创新的意义③文化创新与继承的关系④文化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二、考点解读考点一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1.文化发展的实质: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2.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可能作出有价值的文化创造。(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考点二文化创新的意义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为社会实践服务。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考点三创新与继承的关系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所以,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2.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

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3.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继承是创新的必要前提,离开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文化而从头开始。4.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社会实践的发展,要求文化体现新的时代精神。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考点四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1.文化创新的过程,既是一个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又是一个借鉴、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民族文化的过程。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交流、借鉴和融合,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2.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3.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我们要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考点五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1.坚持正确的方向,要把握好当代文化和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2.要坚持正确的方向,既要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3.我们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三、知识体系四、典型例题1.XX年8月14日至26日首届青奥会在新加坡举行。青奥会开幕式表演中用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故事,其中最让人期待的点火

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教案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华文明是人类几大古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悠久的历史赋予了中华民族博大而丰富的文化遗产,极具特色的各种民族、民间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而灿烂的文明景观。2001年以来,昆曲、古琴、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长调等先后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由此成为拥有代表作数量最多的国家。这些丰富的文化形态是中华记忆传承的载体,是日新月异的中国发展的依托,更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注】:(1)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见证、包容性)、博大精深。 (2)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既是世界的也是民族的,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一、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 a.口头传统和表述; b.表演艺术; c.社会风俗、礼仪、节庆;如:祭孔大典 d.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如:二十四节气 e.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 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就显得尤为重要。 【注】:(1)传统文化的特点:继承性、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2)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3)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文化创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文化发展的实质,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文化创新意义 能力目标:能够通过列举事例说明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能够举例说明文化创新对推动社会实践和民族文化繁荣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深刻理解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意义,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而感到自豪。 教学重、难点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的作用 教学手段、方法 多媒体课件、情景讨论法、课堂探究法、分析讲授法 教材分析 文化传承的过程就是文化发展的过程,而文化发展的实质则在于创新。文化传播与文化继续,无不内在地包含着文化创新的要求。本框主要阐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文化创新能够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造的主体和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在逻辑上,是对第三、四课的文化的传播、继承内容的拓展和深化;同时也为下为第三单元打好了基础,有利于更好地了解博大精深、源源流长的中华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更好地高擎中华文化的火炬,继往开来、与时俱进,达到发展中华文化的目的,因此本节课在全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结合实际、导入新课 《爸爸去哪儿》开启了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时代,各种真人秀节目开始出现、占据荧屏。以明星老少搭配穷游欧洲为特色的《花儿与少年》,延续亲子热、大秀明星父子私生活的《爸爸回来了》,还有去年开播的《奔跑吧,兄弟》,一经播出,收视率节节走高,带领着全国观众进入火热奔跑季。这种没有脚本、彩排,采用纪实手法的录制方式,让人们耳目一新。然而遗憾的是,很多节目如一阵热风,刮过之后很快就冷却,寿命不长。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跟风严重、缺乏创新,这是电视剧市场多年不治的顽疾,也是国内综艺节目的通病,急功近利的电视荧屏跟风并不能如愿换来长久的高收视率。 所以,文化要有生命力、要长久,必须创新,那么文化创新源自何处,又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影响?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走进《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教学环节二:基础梳理,新知自学 【自主学习】请大家自主看书,完成学案基础梳理部分,并思考以下问题: 1、文化发展的实质是什么? 2、为什么说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教学设计 科目:政治 年级:高二 内容:《文化创新的途径》

学校:广东省汕尾市城区 田家炳中学 作者:胡燕巧 文化创新的途径 (胡燕巧广东省汕尾市城区田家炳中学广东省汕尾市 516600) 【教学依据】 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不断发展,我国的改革开放也不断深入,这就要求中华文化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创新。而且,最为以后文化的主力军的学生,有必要学习文化创新的途径。另外,新形势给中华文化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所以,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的倾向。总之,作为一名政治老师,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正确对待和处理当代文化和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为共同促进中华文化的繁荣而努力!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并理解文化创新的途径,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文化创新既要继承传统,又要推陈出新,既要博采众长,又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注意坚持正确方向,克服

错误方向。 2.能力目标 结合实例理解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根本途径,理解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尝试用全面的、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为铸造中华的新辉煌做贡献。 [教学方式] 通过师生互动、合作探究——走近生活、体验践行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主动思考,在老师的带领下层层推进,完成教学活动,使学生学以致用。 [教学构思]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周杰伦和宋祖英合唱的《本草纲目》 众所周知,《本草纲目》是我国中医里的著名典籍,是李时珍毕生的心血,它展现了中华民族在医学上取得的成就;宋祖英作为新一代的民歌歌唱家,歌声十分动听,艺术造诣也颇深,她的作品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的繁荣景象;周杰伦作为流行乐坛的一颗巨星,在音乐方面很有天赋,作曲的实力也很强,深受青少年,特别是同学们的喜爱。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三者代表了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当代文化。当这些元素融合在一起的时候,就是一种文化的创新。周杰伦和宋祖英合唱的《本草纲目》,将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配搭到一起,使传统文化体现出时代的精神,其形式更具动感。 思考:周杰伦和宋祖英的演唱方式有什么区别吗?周杰伦和宋祖英合唱的《本草纲目》是怎样实现创新的呢? 二讲授新课 (一)立足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校本课程教案:西方文化背景课程

校本课程教案:西方文化背景课程(一) 教学目标:1、通过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比对介绍使学生能探究一些场景所蕴涵的中西文化差异; 2、训练学生在观看英美原声经典广告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听力技能和创新能力; 3、初步掌握一些有关美国国家的概况; 4、扩展学生知识面,拓宽学生国际视野,提升学生文化修养。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去关注英语国家文化以及东西文化之间的差异。课前准备:1、多媒体放映设备; 2、准备几段英语广告的视频材料; 3、从网络下载有关中西文化差异的材料及场景; 4、准备英语歌曲、英语MTV以及有关美国国家的视频材料。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Enjoy five ads. 二、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Chinese. 英汉最常见的七大文化差异 (一)、考虑问题的主体 中国人喜欢以对方为中心,考虑对方的情感。比如: 你想买什么? 您想借什么书? 而英语中,往往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如: Can I help you? What can I do for you? (二)、问候用语 中国人打招呼,一般都以对方处境或动向为思维出发点。如: 您去哪里? 您是上班还是下班? 而西方人往往认为这些纯属个人私事,不能随便问。所以他们见面打招呼总是说: Hi/Hello! 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 How are you? It's a lovely day,isn't it? (三)、面对恭维 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谦虚谨慎,对别人的恭维和夸奖应是推辞。如: “您的英语讲得真好。” “哪里,哪里,一点也不行。” “菜做得很好吃。” “过奖,过奖,做得不好,请原谅。” 西方人从来不过分谦虚,对恭维一般表示谢意,表现出一种自强自信的信念。如: “You can speak very good French.”

高二政治《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

高二政治《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 【前言】 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不仅为建立新型教育方式和教育模式提供了新思维、新方式,而且也为学生课堂学习营造探索发现的和谐环境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学生在网络提供的丰富学习资源中,通过检索、构思,可以有效地将教材中有关内容进行密切整合,形成自己的观点,获得自己的认知,从而发展自己的个性,培养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实现“学会学习”的目标。因此,网络教育也为实现学生的素质教育提供了良好途径。基于上述原因,本人在教学中尝试将高二政治《文化生活》中的《文化创新的途径》一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Ⅲ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框题《文化创新的途径》,是本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 通过学习和掌握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行创作,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 2、科学精神 正确认识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树立创新意识,推动文化发展;文化发展既要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3、法治意识 4、公共参与 通过学习文化创新的途径,培养学生积极投身文化交流活动,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积极投身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推动文化创新。

二、本课地位 本课内容为《文化生活》(人教版)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五课“文化创新”的第二框。文化多样性、文化的传播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都是为讲解文化创新服务的,同时,本课承上启下,对接下来要学习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精神等知识具有指导作用。进行文化创新是一个社会热点,具有很强的思想理论性和社会实践性。怎样进行文化创新是本课探讨的内容,也是本单元的重点、难点和落脚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知道“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理解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相互交流、借鉴、融合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2.能力:培养收集、加工、整理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态度,增强创新意识。 四、教学对象分析 我所教授的对象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于身边的文化现象有一定的关注和了解,也有一定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他们感兴趣的案例吸引住他们的眼球。但是,对于这些文化现象他们还缺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也缺乏比较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为此,我会在课堂教学中借助案例多让学生自主分析,从而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等能力。 五、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文化创新的途径 依据:本课探究是的是怎样才能实现文化创新,所以本知识点理所当然地成为本课重点。 突破重点:事例探究法、启发讲授法、情境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通过材料探究,循循善诱、得出结论。 2、教学难点: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如何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依据:由于学生很难找出正确方向,分清错误倾向。所以,本知识点是难点。 突破难点:启发讲授法、自主探究法、设置问题抢答法。结合材料,在教师引导下,帮助学生找出正确方向,分清错误倾向。 六、教学构思 (一)设计理念: 1、在教学中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地学习,体现新的学生观和教学观。 2、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文化现象、引发思考、合作探究、构建知识、启发正确观念、反思辩论提升,体现新的学习观、知识观。

文化传承与校本课程创新

文化传承与校本课程创新 ——南京市夫子庙小学“星星论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校本课程是学校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以学校的教师为主体,依据国家和地方课程计划、学生的需求、学校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在尊重、满足学校师生的差异性、独特性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由于学校课程体系中,国家课程任务重、压力大,而校本课程相对比重小、地位弱,更关键是对校本课程的价值还不够明晰,致使校本课程实践在学校处于一个“可有可无”、“时冷时热”的尴尬境遇,“编一套书就是校本课程”,“绞尽脑汁、轰轰烈烈搞别人没有的东西,就是有特色的校本课程”等,成了一些学校建构校本课程的所谓“经验”。因而,必须针对当前校本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反思我们的实践,进一步理解新课程下校本课程的内涵和所秉持的理念,立足校情,探索实践,使我们的校本课程建设高品位、显特色。 我们的思考 我们对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思考,是把它放在了彰显学校文化内涵的视野去理解。学校文化的重建是当前学校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既是挖掘和展现已有学校文化的过程,也是进一步改造并提升学校文化的过程。我们所期望的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文化的传承中不断创新的校本课程,是充分发挥了学校的人力资源和文化资源的校本课程,是能以课程的力量,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化更生动、主动地发展的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的价值在哪里? 造就人。造就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新型公民!“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决定着我们的校本课程要尊重学生不同的特点、需求,提供优质的课程与教学资源,给予学生多样性地选择机会,激发学生“乐学”、“笃行”。“新型公民”意味着我们的校本课程要

《文化创新》教案

《文化创新》教案 彭清艳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文化创新得源泉与动力,知道文化创新得根本途径。 2、理解对待传统文化坚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就是文化创新得基本途径;理解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相互交流、借鉴、融合就是文化发展与创新得基本途径;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得态度。 二、高考考点展示 1、文化创新得源泉与作用:文化创新得源泉与动力,文化创新得意义。 2、文化创新得途径:创新与继承得关系,创新与借鉴、融合;坚持文化创新得正确方向。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文化创新得基本途径。 2、难点: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得辩证关系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复习文化创新。在复习这节课之前我们来做一个活动,哲学原理与方法论接龙(一个同学说原理得内容,另一个同学说方法论),来检测一下复习得成效。 教师小结:希望同学下去认真巩固所学原理与方法论,这就是哲学答题得武器。图片展示,引导设问:图片中获奖得人就是谁?她做了什么? 引导学生瞧屠哟哟事迹:固守传统拒绝现代技术,重要发展只就是空话,所以启示我们要实现文化创新。 引导过渡:如何进行文化创新呢?今天我们从文化创新就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来系统掌握。 考点一、文化创新得源泉与动力(就是什么) 1、文化发展得实质就就是:文化创新 2、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得关系: ①源泉:社会实践就是文化创新得源泉;离开实践,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引导学生思考:网络热词有哪些?这些网络热词都体现了什么?

动力: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推动文化不断创新;实践得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资源,准备条件。 小结:社会实践就是文化创新得源泉、动力与基础 考点二、文化创新得意义、作用(为什么) (1)创新就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得重要保证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得发展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得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等源于社会实践,但又知道这社会实践得发展。 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得发展。推动社会实践得发展,就是文化创新得根本目得、检验文化创新得标准所在。 (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得繁荣。 文化创新,就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与富有凝聚力得重要保证。 归纳总结:社会实践决定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有反作用于社会实践 ◇课堂练习1、我国改革开放得生动实践,人民群众锐意进取、奋发有为得创造活力,为文化艺术创作提供了广阔舞台与丰富素材。这表明( ) A、社会实践就是文化创新得源泉 B、人民群众就是文化艺术作品得直接创造者 C、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D、文化创作得成果要服务于社会实践 2、当人们忙于经典翻拍之时,《亮剑》、《历史得天空》、《士兵突击》等原创作品却非常热播,有人认为,与其频繁向经典作品“借光”,还不如多花点心思,让今天得原创成为明日得经典。这种观点认为( ) A、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社会实践 B、文化创新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得繁荣 C、否定传统文化才就是真正得发展 D、大众文化真正需要得就是原创作品 3、《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把文化创新作为“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得重点。国家之所以重视文化创新,就是因为()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得发展 ②文化创新可以取代传统文化 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得繁荣 ④文化创新就是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得重要保证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考点三、文化创新得途径(怎么办) (1)文化创新得主体: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就是社会实践得主体,也就是文化创造得主体。文化创新必须关注人民群众得根本利益,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2)文化创新得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立足于社会实践就是文化创作得基本要求,也就是文化创新得根本途径。(3)文化创新得基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4)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反对:①“守旧主义”与“封闭主义”:这就是一味固守本民族得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与任何外来文化得倾向。 反对:②“民族虚无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这就是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案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案 一、本地位 本内容为《文化生活》(人教版)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五“文化创新”的第二框。如何进行文化创新既是一个社会热点,具有很强的思想理论性,也具有很强的探索实践性。在前面的学习探索的过程中同学们基本明确了文化的交流、传播和发展,也明白了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需要创新。那么,怎样进行文化创新便是本探讨的内容,也是本单元的重点、难点和落脚点。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2)文化创新过程中要认识、处理好的两对基本关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实践探究能力:在合作、探究中体验生活、生成认识、构建知识的能力。 (2)思辨创新能力:结合具体实例初步具备正确认识和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提出富有创意的方案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关注世界文化发展。 (2)积极参加文化学习、创作活动,具有积极学习借鉴各民族文化优点,特别是对中华文化发展创新的态度。 (3)要坚持辩证的观点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反对文化生活中的“守旧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实践。 (2)文化创新的两个重要途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难点: (1)怎样看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创新 (2)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四、教学构思 (一)设计理念 (1)教学过程中努力贯彻新程的理念,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和主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五课--文化创新教案

第五课文化创新教案 第五课 文化创新教案 一、本课设计意图 教育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〇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〇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〇文化创新的作用。 〇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〇文化创新的途径。 〇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2.能力目标 〇结合文化的交流、传播和继承、发展,感悟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创新的能力。 〇结合人类社会实践不断发展的历史,分析文化不断发展、创新的能力。 〇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〇初步确立文化创新的思想意识,投身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〇具有善于学习各民族文化长处的思想意识。 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汇集实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评析国际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阐明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二、教材分析 本课的逻辑结构分析 本课由引言和“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文化创新的途径”两个框的内容构成。 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共设三个目。 第一目“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通过活动导入,引出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开启下文。接着阐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思想理论、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要解决新矛盾、新问题。无论是思想理论、 73 科学技术还是文学艺术,如果不能反映生动、丰富的社会生活,不能回答社会实践提出的新问题,它们的生命力也就衰竭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永葆美妙之青春,一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