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3

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3

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3
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3

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课程标准]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一、扫盲教育

1.开始——全国工农教育会议

(1)时间:1950年。

(2)宗旨:开展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

(3)方式:以________教育为主,扫盲教育配合国家各项生产建设的开展。

2.发展

(1)法律保障: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

(2)明确目标: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在20世纪末,全国基本扫除__________文盲。”

3.成果:________年,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二、义务教育

1.原因

义务教育是国家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青少年文盲、提高____________、培养____________的重要手段。

2.政策

(1)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______________》。

(2)90年代,党和政府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提出了“______________”战略。

3.成效

2001年元旦,政府宣布,20世纪完成了基本普及____年义务教育的目标。

三、高等教育的发展

1.建国初——初步发展:中国基本参照________的高等教育模式,对高等院校进行改造、调整。

2.1958~1976年——曲折发展

(1)1958年,中国开始实施“教育大革命”,以教育与____________相结合为核心,涉及学制等诸多方面。初步建立起教学、生产劳动、科学研究三结合的教育体制。

(2)1961~1963年,教育部对____________进行全面调整,中国高等教育事业进入稳定发展的轨道。

(3)“文革”十年对高等教育造成极大破坏。

3.新时期——迅速发展

(1)“文革”结束后,国家对教育工作进行____________。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的制度。

(2)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____________迅速发展,政策逐步放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民办高等教育都得到长足发展。

知识点一扫盲教育

1.新中国建立后,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是( )

A.义务教育 B.高等教育

C.扫盲教育 D.终身教育

2.图中所示是采煤工人施玉海在中国煤矿工人速成中学学习的情景。你从中可获取的信息是( )

A.1950年以后,我国开始大规模扫盲运动

B.1958年我国开展“教育大革命”

C.1982年我国颁布的宪法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D.1986年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3.1982年国家将扫盲列入宪法,从根本上说明了( )

A.教育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B.文盲的大量存在不利于社会稳定

C.中国为了尽快摘掉“文盲大国”的帽子

D.识字是终身学习的关键

知识点二义务教育

4.右图摄于1993年11月,为云南省红河县浪堤乡浪堤村的“旁听生”。画面上的儿童可以以什么为武器,来保证当时自己最大梦想的实现(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D.《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5.2001年,中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但这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要。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势在必行。2002年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就体现了教育具有( ) A.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B.历史性作用

C.统筹性作用

D.阶段性作用

知识点三高等教育的发展

6.建国初期,我国高等教育的显著特点是( )

A.片面强调“突出政治”,过多参加体力劳动

B.基本参照苏联的高等教育模式

C.重视民间力量办学,发展全民教育

D .少数民族教育长足发展

7.改革开放以来,教育蓬勃发展。主要表现为( )

①工农教育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主 ②实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 ③完善了教育立法 ④形成了初等、中等、高等三级教育体系

A .①④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④

8.下表是某人所持的一张高校入学履历,他能持有该证可能得益于( )

A.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发展教育 B .《义务教育法》实施

C .“文革”期间推荐工农兵上大学

D .“文革”后恢复高考

9.1977年,邓小平同志提出让高中学生参加高考,不再搞群众推荐,从此拉开了恢复高考的序幕。其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 )

A .否定了群众推荐制度

B .实现了“学而优则仕”

C .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机会

D .为下乡知识青年提供出路

10.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三个面向”的实质是( )

A .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

B .教育的发展要适合本国国情

C .教育发展需要加强国际交流

D .教育发展需要超前性

11.阅读下列材料:

图一 图二

图一 在安徽大学就读的苏明娟(《希望工程宣传画》中的“大眼睛”)2005年大学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

图二 高考恢复初期参加考试的学生。

请回答:

(1)图一反映了什么?党和国家对此采取了哪些举措?

(2)图二反映了什么?沿着这一思路,党和国家又有哪些政策措施?12.阅读图表,回答问题。

(1)从所给的材料看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状况,反映了哪些教育现象?

(2)这种教育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3)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你认为我国教育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加快发展?

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知识清单

一、1.(3)识字 2.(2)青壮年 3.2001

二、1.人口素质合格公民 2.(1)义务教育法(2)科教兴国 3.九

三、1.苏联 2.(1)生产劳动(2)高等教育 3.(1)拨乱反正(2)高等教育

对点训练

1.C [新中国成立后,扫盲工作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2.A [B“教育大革命”是针对高等教育的,与题意不符,不正确。C“科教兴国”战略是在90年代提出来的,时间不对,不正确。D“义务教育法”主要针对的是青少年教育,与题意也不符,不正确。]

3.A [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将扫盲列入宪法,足见扫盲对国家、民族前途的重要性。] 4.B [《义务教育法》从法律上规定了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保证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责任。]

5.A [优先发展体现了先导性,而教育要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则体现了全局性。] 6.B [A项是教育大革命时期的特点,C、D两项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表现,故答案为B 项。]

7.C [回答时注意“改革开放以来”这个时间限制,建国初期,工农教育以识字教育为主。]

8.C [从材料提供的信息看,此人出身贫农,小学文化水平,能上大学,说明这是“文革”时期推荐工农兵上大学。]

9.C

10.A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教育发展的“三个面向”,反映了当代教育的客观规律,为我国素质教育指明了基本方向。归根结底,其目的是为了通过教育的发展,让教育为现代化服务、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为未来的发展服务,最终提高国家和民族在

世界上的竞争力。]

综合运用

11.(1)图一反映了国家对偏远贫困地区教育的关心和扶持。举措:国家实施了“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加大对这些地区的教育投资力度;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希望工程”,动员全社会援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

(2)图二反映了“文化大革命”后,国家对教育工作进行拨乱反正,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制度。政策措施: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战略目标;8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高等教育政策逐步放宽,少数民族的高等教育得到长足进步,成人高等教育和民办高等教育获得较大发展;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进一步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12.(1)中等教育迅速发展,国家重视基础教育,三级教育全面发展。

(2)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确定;“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教育立法确保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改革教育投资,社会力量办学迅速发展。

(3)进一步加快教育改革的措施:重视基础教育,提高民族素质;持续发展高等教育;缩小东西部教育的差距;建立终身教育的体制。

教材问题解答

课中思考题

想一想,国家为什么要把扫盲列入宪法?

建国初,扫盲工作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提高人民的文化素养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识字是终身学习的关键,是民主和公民社会的基础工具,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更是最基本的人权。

阅读与思考

教育发展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科技和教育是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也带动着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而科技的发展取决于全民族的素质和科技人才。教育是培养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因此,国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解析与探究

在传统的经济模式中劳动增长和资本增长的比率由较大到较小发展及科技教育知识的比重的增大,反映了重视科教已成为世界发展的潮流,发展科技成为各国提升综合国力的主要手段,教育也日益被摆在了重要的战略位置。目前,我国也要切实实施好“科教兴国”战略。

自我测评

“文革”对教育严重破坏,导致我国同发达国家的距离进一步拉大;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重视教育,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教育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

高中历史教育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教育核心素养 关键词 高中历史作为一门知识点繁杂、内容烦琐的人文学科,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挑战。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帮助学生消化理解历史知识,提高高中历史课教学质量。高中历史教学,在提升学生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高考改革的推进,我们也会发现对历史知识的考察不仅仅局限于对知识点的考察,更加注重学生对历史史实的理解、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学生发现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广大历史教师应该明确,历史学科的教学目的并不在于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点,而是引导学生了解和研究人社会的发展进程,认识到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史为鉴,立足现实,创造未来。 1核心素养品质特征 历史核心素养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其所表现出来的,是能够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历史学科素养应该具有求真、求证、求智的品质特征。 求真 获得信息和储存知识是一切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础。历史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不管人们对它的评价如何,它总是按照自己的规律在演绎、发展。学习历史,首先应该精准地解读史实概念,正确地把握历史脉络,这样才能科学地分析历史的特征,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因此,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切忌随意性,尤其对各种戏说野史要注意鉴别。教师在教学中则应该尽量注重历史的真实性,体现历史专业性。 求证 爱因斯坦说过:“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是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在历史的长河中,事件层出不穷,史实多如牛毛,如何从浩如烟海的史实中找出历史规律,总结出科学结论,就需要有“求证”的素养。历史教学不是把历史事件进行简单重复和再现,而是要通过对这种客观存在的主观阐释,归纳出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整理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挖掘出历史发展的基本内涵。 求智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其意义在于通过历史的学习让学生养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认识社会的能力。历史虽然不可能重复,但“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只有通过历史学习,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才能真正地了解过去、认识现在和把握未来。 2提高核心素养的策略 ①借助历史教材,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在授课时,教师通过历史教学让学 生能够正确地认识传统教育,可以借助视频、音频等,拉近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 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及其背后的历史知识。同时,也使学生的内在品 质在潜移默化的教学中得到提高。 ②追溯历史脉络,提高学生的文明认识与感知:历史是对以往实际发生的事物、事

(完整版)中学历史教学法--于友西(教

第一章绪论 1、简述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答: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学习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目的 ①为了培养合格中学历史教师的需要 ②为了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 ③为了中学历史教师自我提高适合时代要求的需要 3、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有哪些P12 (一)帮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的真谛,尽快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二)能帮助学习者自觉地意识到该向别人学什么,从而缩短自己成熟的过程。 4、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P13 ①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②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联系

③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④要多观摩、多揣摩 ⑤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P24 影响学校课程编制的因素: ①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具体反应在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培养目标上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取决于科学技术的现有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这种发展水平 ③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要和认知可能性不同,设置课程也不同④民族传统文化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⑥教育学理论对学校课程的影响。教育观念或对教育作用认识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学校课程类型⑦学校实际管理与操作对课程编制的影响 影响历史课程编制因素 ①国家政治和政策导向。体现出国家的政治思想。 ②社会对未来公民素养要求。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公民教育的总体需要 ③历史学科发展现有状况。历史学科的研究传统,研究水平,影响到历史课程的编制。 ④学生认识历史的规律和特点。编纂历史遵循原则: ①遵循科学指导思想的原则 ②符合基础教育要求 ③建立在时序框架下

高二历史必修三作业:《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含答案

作业32《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A组基础题 1.国家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青少年文盲、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手段是()A.素质教育 B.高等教育 C.初等教育D.义务教育 2.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这是在 A.1954年宪法B.1982年宪法C.1984年宪法D.1986年宪法 3.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这“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路略的标语 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4.我国教育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 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D.《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5. 1958年“教育大革命”局限性有①高校质量良莠不齐②片面强调突出政治和过多参加体力劳动③违反教育规律的“改革”造成教育混乱④教育与社会实践相脱节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②③ 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表现在①大学数量不断增加②资源配置、专业结构更加合理③成人高等教育规模越来越大④少数民族地区高等院校建设速度加快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7.“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邓小平这段话的根本依据是 A.教育是预防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的战斗阵地 B.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科技文化水平进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C.教育是社会产业结构组成部分 D.各国政府都很重视教育 B组综合题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为全面落实发展的教育方针,学校将德育发在重要地位。同时,为密切教育与生产劳动及社会实践的联系,政府明确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材料二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 ——摘自邓小平《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材料三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摘自中共十四大报告 请回答:

高中历史教学案例(1)

洋务运动与师生的思考 泸县九中程宏 【案例背景】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范式。如何要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学会知识,又要提高他们的能力,还要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等,所以感觉到很难。但最近的一次上课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学过程】 高中历史必修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这部分知识历来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在这部分知识里,涉及面很广,特别是涉及到洋务运动的内容,有地主阶级中的两大派洋务派和顽固派,有两大工业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有两大性质的企业封建性官僚企业和具有民族资本主义的性质的企业,有对洋务派学习西方所产生影响的两大评价等等。所以内容很多,而且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是一块比较难处理的部分。 为此我在备课的时候创设一些问题情景,比如针对评价洋务运动,组织学生进行一场讨论赛:甲午战争证明洋务运动没有将中国引上富强道路,那么是否意味着洋务运动学习西方错了呢?通过讨论,让学生对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有一个全面深刻的理解,并进一步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历史:假如你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清朝官员,为了达到自救目的,你将会怎样做?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来到教室,我按照预定的教学模式开始讲课。 师:同学们,我们这节课一起来学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这一部分内容,本节内容比较复杂,经济术语多,专业性强,大家先大致浏览全文,找出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有哪些表现,进一步思考导致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有哪些,变动对中国产生了那些影响等。 生:开始认真的看书,归纳学生的思维也在跟着老师的思路有序的运转着。前两个问题比较好解决,到最后谈到影响的时候,学生的兴趣也非常高,争先恐后的谈着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关于洋务运动的影响和评价时,我建议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师:进行归纳总结课堂气氛很活跃在总结时,我说:“不错,归纳的很好。” 由此可见,洋务运动的前景是一片光明啊。但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使洋务运动走向失败,而甲午战争的惨败就标志着洋务运动走向破产,甲午战争证明洋务运动没有将中国引上富强道路。 生:正要进行分组讨论时,一个学生冷不丁冒出一句话:“老师,我问一个问题,为什么甲午战争的惨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呢?” 全班同学的注意力哗的也都集中在这个问题上,都在小声嘀咕:就是啊,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这个问题有点突然,因为这个知识点涉及到必修一的一部分内容,而且也不是今天讲课的重点,怎么办?说实在的,我对这个问题也没有做充分的备课和思考,但看到学生的热情很高,好像不解决这个问题,就不能再继续下面的问题了。我呢,当然不能扫了学生的兴,而且掌握了这一点,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对洋务运动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特别是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而且联系现在改革开放的中国,为什么要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在学的过程中应该怎么样学,如何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国是如何崛起的,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更有利于打开学生的思路,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等等。想到这儿,我的思路也打开了,于是我对学生说:“那我们先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学生们个个表情严肃,90以后出生的孩子已经不懂得民族的屈辱了,他们想的,做的,

青岛实验高中历史课时分层作业2020_2021学年27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课时分层作业(二十七) (建议用时:20分钟) 1.1950年初,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导意见突出两点:其一、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苏联经验;其二、创办人民大学,举办工农速成中学,把工农干部培养成知识分子。这说明当时的教育( ) A.服务社会主义B.照搬苏联经验 C.强调意识形态D.脱离生产实际 C[1950年初中国还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社会主义制度还未确立起来,故A项错误;B项与材料“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苏联经验”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吸收苏联经验”“创办人民大学,举办工农速成中学,把工农干部培养成知识分子”可知,借鉴苏联经验,发展工农教育,体现当时的教育强调意识形态,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举办工农速成中学,把工农干部培养成知识分子”可知,当时教育注重生产与实际相结合,没有脱离生产实际,故D项错误。] 2.1952年,中央有关部门统一集中建立了第一批八所单一的专科性高等学院,分别是北京航空学院、北京地质学院、北京矿业学院、北京林学院、北京钢铁学院、北京石油学院、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北京医学院,这就是“八大学院”的由来。中央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 B.提高国民的科技素质 C.全面借鉴苏联教育经验 D.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A[根据材料“航空、地质、矿业、钢铁等”可以看出是培养专业人才,主要是建设经济,故A项正确;提高国民的科技素质不是主要目的,故B项错误;材料看不出借鉴苏联教育经验,故C项错误;1952年国民经济基本得到了恢复,故D项错误。] 3.1954年,俄语取代英语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1964年教育部重新确定英语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1984年,英语正式成为高考科目。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水平B.对外政策 C.世界潮流D.科技实力 B[根据材料反映的时间“1954年”,这一时期我国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1964年教育部重新确定英语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是因为我国注重改善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1984年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所以英语正式成为高考科目,因此导致上述变化的主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案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识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四有”公民。 3.懂得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了解党和国家为推动其发展采取的措施。 4.明确建设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知道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亿万人民参加的创建活动,了解近年来人民群众创造的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活动形式。 二、能力目标 1.能够根据教材提供的背景材料或设置的情境,主动地感知、体会,从而提高感悟和领会能力。 2.通过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重要性问题的辨析,提高比较分析能力和辩证分析能力。 3.通过了解人民群众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自觉成为“四有”公民。 2.坚持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并重。 3.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教学重点] 1.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 2.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教学难点] 1.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怎样建设和谐文化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2.如何全面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原因、措施)? 3.共产党引领中国先进文化的旗帜是什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是什么? 4.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老师先总结三点,学完后再补充完整)。 <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二者在内容、根本目标上是完全一致的。今天我们接着学习: 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一)根本目标:培育“四有”公民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全面发展、进步的社会,其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为社会主义物质、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精神文明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各项事业就会全面兴盛。精神文明搞不好,人心涣散,精神颓废,各项事情都难以搞好。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根本目标):培育“四有”公民 具体说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也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 关于探究一,指点学生明确“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是项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既能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又能使青年志愿者得到锻炼,提高了素质,有助于他们成为“四有”公民。 关于探究二,引导学生从反面感悟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关于启示最好让学生记到课本上,掌握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提供方向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精神文明搞不好,人心涣散,精神颓废,各项事情都难以搞好,必须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过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两方面内容,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心环节,随后重点学习,下面我们先来学习科学文化建设的内容。 (二)重要内容: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第13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高一新教材人民版《历史》第一册) 一,课前知识认知 1、教学内容分析 (1)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 ①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②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分析:设置这一专题让学生的近现代人类类社会生活历史研究的趋势。尤其,近现代西方社会生活的变化对传统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发展的冲击,是中国近现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变化对人民群众的影响最直接最广泛的表现。 (2)此专题内容是经济成长历程模块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有效落实素质教育要求。 首先,通过本节教给学生鲜活的历史、有激情的历史、平民的历史。 其次,人类社会一切政治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变化根本目的和根本体现都是人类生活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学习本课内容能帮助学生树立人类社会发展的正确观点,培养创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判断。 再者,此专题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平和的心态实施为生活的教育,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2、学情调查 (1)学生在此前历史学习中已经大体了解了近现代社会进步在中国和世界的不同影响和表现,这些知识为本课学习铺就了良好的知识背景。 (2)当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尚较欠缺,创造性、自主性思维有待进一步引导开发,利用本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加强训练,能更好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课堂学习方式设计 加大学生自主的研究性学习,辅助以模仿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等方式。

二,课堂系统 1、导入: 教师身穿整洁的西装革履,脚穿一双老板鞋,头戴中国传统瓜皮帽进教室。(同学们哄堂大笑) 师:同学们在笑什么? 生:老师的服饰是“土洋结合”、“不伦不类”。 师:那么,你们看看哪样是“土”的,哪样是“洋”的?怎么搭配才合适呢? 生:(七嘴八舌)瓜皮帽+长跑马褂+老板鞋;西式礼帽+西装+衬衫+领带+皮鞋等等 师:同学们,你知道除了服饰之外,社会生活还有哪些方面出现了中国传统向西方的学习和变化吗?你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吗?让我们来学学历史课本第13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吧,它会给你答案的。 2、教学过程设计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划分的5个小组吗?现在,我们5个小组展开竞赛,用8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文,总结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在人们“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记得“不动笔墨不读书”呀!开始! 生:紧张的阅读课文,对比课本图片,在草稿上列出变化 “竞尚洋装”:长跑马褂——西装革履,中西合璧的中山装、旗袍 “断发”和不缠足运动:结辫陋习——断发——染彩发 缠足——放足——高跟鞋 “异味争尝”:中餐——西餐、“一品香”、张裕葡萄酿酒公司 洋房和里弄:四合院——里弄住宅、花园洋房 读报刊和看电影:《申报》、《点石斋画报》、阅报会; 电影《定军山》、《难夫难妻》、《歌女红牡丹》;阮玲玉礼仪的革新:纲常礼教、跪拜、作揖、包办婚姻、厚葬风气——鞠躬、握手、自由结婚、文明卫生简洁的丧葬礼仪 (说明:这些是课本表面知识,主要是归纳和比较能力,各小组之间展开竞争,由程度较低的同学完成即可。教师在此可以进一步增加图片、影视材料的直观教学资料。)

中学历史教学网站网址大全

中学历史教学网站网址大全 1.安庆市石化一中历史教研网 - 含教案、教研成果、试题等。 2.超越时空·云峰历史在线 - 高中历史教师教学网站,含教案、试题、 课件、素材等。 3.承德一中历史网 - 含历史的高考复习,学习园地,本站专题。 4.东莞中学历史科组 - 包括风云人物、文物宝库、访古游踪、教学资 源等内容。 5.番中历史视窗 - 含历史聊天室,历史博物馆,历史教具制作室,历 史科组建设。 6.飞远中学历史网 - 关于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专业网站。 7.哥伦布航行主页 - 哥伦布的航行的相关情况。 8.高中历史杂志 - 高中历史教学资料、教案、论文、试题等。 9.广东历史教与学 - 含理论探索,教材辅导,学生园地。 10.古石历史资源网 - 古今人物、历史典故等。 11.古韵悠悠-中学历史教学 - 中学历史教学交流。提供大量珍贵历史 纪录片供教学使用。 12.贵阳市初中历史学科基地 - 含基地简介,教学探讨,历史足迹,趣 味历史。 13.红日-高中历史教学网 - 包括人物库、试题集粹、辅助史料、历 史教学等栏目。 14.明智网 - 中学历史教育与教学。 15.美国内战主页 - 有关美国内战的网址链接。 16.历史 - 包括历史说课案、教案、论文。

17.历史人 - 东北师大附中的历史教师的个人主页,历史教学以及 高考为主要内容。 18.历史教学 - 《历史教学》、《历史学习》杂志网上刊物。 19.历史教学 - 含中学历史教学指导、教学研究、课件、模拟题、高 中历史复习课的资料。 20.历史教学资源库 - 提供历史教学的资源。 21.历史教学网 - 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历史组主办。 22.历史教学在线(New)- 含历史论文、历史题库、历史教案、历史课 件等。 23.历史教研 - 含教学论文,精品教案,历史图片,历史课件。 24.历史教研网 - 关于中小学历史教学研究的网站。 25.历史教与学 - 含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广东历史、乡土教材、 历史文化。 26.历史课件 - 提供历史课件下载。 27.历史课件 - 提供历史课件下载。 28.历史课件 - 提供历史课件下载。 29.历史课件 - 提供历史课件下载。 30.历史课件 - 提供历史课件下载。 31.历史课件 - 提供历史课件下载。 32.历史课件积件库 - 提供历史课件下载。 33.历史课件资源库 - 提供历史课件下载。 34.历史资源库 - 包括备课资料、历史信息、教案、课件等。

高中历史教学教学案例【实用】

高中历史教学教学案例——第一节《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鸦片战争前夕世界形势及清政府的腐朽没落统治;鸦片走私;禁烟运动;鸦片战争的时空过程;中国军民的反侵略斗争。 2.能力培养 ①通过鸦片战争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讨论、分析,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地”看问题的观点、“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等观点、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探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分析问题和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③通过鸦片战争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和掌握历史事件的基本方法、使用历史地图的能力以及阅读史料获取信息、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等。 3.德育目标 ①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在清王朝封建统治危机四伏、腐败不堪之际,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为开辟海外市场进行全球殖民扩张的必然结果。 ②通过讲述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危害,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教育。 ③通过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分析,教育学生奋发图强,为国家强大而读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原因。 难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分析。 课前准备 利用电脑制作动态鸦片战争示意图,虎门硝烟电影录像片段、鸦片战争相关历史图片。

学生:组织学生做好预习。如:采用问题式教学法或“导学式”教学法,课前可 将预习提纲和课上重点讨论的问题印发给学生,适时布置学生进行预习。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说明】 1.本节课是高中学段第一节历史课,教学设计的基点在于贯彻落实教学大纲规 定的基础知识、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个方面的基本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与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关于鸦片战争的重点和基本的历史知识,开始培养和 训练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理论观察分析问题的 能力,进行近代中国国情和人文精神的思想教育。 2.高中历史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而培养学 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应从起始年级抓起。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要紧密结合高一学生的学段和年龄特点,开始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历史思维能力训练,使学生在掌握重点历史知识的同时,使历史思维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3.新课程教学目标的侧重点是对学生进行以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实践能力 培养的素质教育,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采用“问题式”和“双主导学”(导学式)教学模式和思路,在教师恰当的主导作用下,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课前预习、课中自学阅读、质疑答疑、分组讨论、检测练 习等形式,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在教材的处理上,应突出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等重点、难点内容,点拨思路,启导分析,给学生留下较多思考的时间和 空间,借以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习惯和基本能力。 4.在教学媒体手段上,本节教学设计适时播放影视录像片段、鸦片战争演示战 争进程示意图、介绍相应历史资料,借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以及 适度增加信息量。 【课堂实录】 (多媒体课件画外音导入)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一个半世纪以前的岁月。 在那时,千年的中华帝国,连同它光辉灿烂的文明被 一场外来的血与火打败了,中华民族开始沦落为殖民 地、半殖民地。中英两国远隔万里,为什么会在19世纪的上半叶 发生了一场血与火的较量呢?首先,我们一起来听一个 发生在200多年前的一个小故事。

高中历史教学大纲

高中历史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 历史学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与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活动密切相关,具有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功能,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历史教学在普通高中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中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普通高中的历史教学,要在初中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及其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要能初步形成正确的时空概念,掌握正确换算历史公元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技能,具备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指导学生搜集和整理与学习相关的历史资料,培养学生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对历史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阐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与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教育,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具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培养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意识;使学生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二、课程、课时安排高中历史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1.必修课:中国近现代史,每周3课时,共99课时。 2.选修课 选修I:世界近现代史,每周2课时,共65课时。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辅导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教案 人民版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辅导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教案人民版 【考情分析】 1.近三年对本专题考查的知识涉及相对较少,但每年都有考题出现,主要考查的是科技与教育等。 2.从题型上看,主要以选择题为主,偶尔会出现材料解析题,且与其它专题相结合。 3.考查的主要手法是将中国现代的科技成就与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以及世界近现代科技成就迁移起来,易出现一些探究型的题目。 4.高考常常把本专题的考查与一些时政热点问题联系起来。如:嫦娥二号、神舟七号、科教兴国战略、素质教育、人口普查等。 【知识交汇】 一、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我国在核工业和宇航领域取得的成就有哪些?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1.核工业:①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②1967年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③1964年6月发射第一枚中近程运载火箭。④1966年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宇航领域:①1970年4月,“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②1975年,成功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③2003年10月15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④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飞船发射成功。 2.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第二,党和政府对发展科技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第三,与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无私奉献、创新精神分不开的;第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中国共产党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1.“双百”方针提倡在文艺科研领域可以有思考与辩论、创作和批评的独立与自由,但要在宪法范围之内。 2.在文艺问题上“百花齐放”,在科学问题上“百家争鸣” 。 3.要坚持贯彻“双百”方针,处理好科学与文艺工作和政治的关系,和人民生活的关系,及继承传统与不断革新的关系 4.历史证明,“双百”方针得到贯彻执行,社会文化就能兴旺发达;相反,“双百”方针被践踏,就易导致“百花凋零”、“万马齐喑”局面的出现,社会科学遭受浩劫。因此,“双百”方针符合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促使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和科技兴旺的方针。 三、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1.新中国成立,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为我国科技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促进作用。 3.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4.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 四、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要发展生产力,必须注重发展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与总结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与总结 随着新课改的展开和新课程的实施,原先的教育教学理念、方法、范围和过程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的课堂教学的要求和实施也必然随之发生改变。通过教学实践和实地调查,现就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实施策略谈一些认识。 第一、问题。 1、初高中历史教育现状和知识的衔接问题。 新课程的编写采用了专题的形式。而这应建立在学生掌握通史的基础之上。 2、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问题。 新课标在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理念有三: (1)新课标要求教学的知识应注重实用性。历史教学主要是为了传授历史知识,但更重要的是为现实服务(学生个人修养的培养和对历史的借鉴); (2)教学过程中以学为主,真正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活动中采用探究式教学,引导好学生自主学习。还要注意将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与不可回避的高考应试教学的关系处理好;(3)讲究把教学延伸到课外。课本的知识容量有限,很多现实有用的知识课本所及甚少或者根本没有涉及,教师必须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提供自学所需用资料的介绍。如此这样,在具体的教学操作中如何才能更好的去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呢?确实是个难题。 3、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问题。 因为新课程采用专题的形式编写教材,所以专题内知识的完整性和本专题知识与其他专题的联系问题,都很难把握。而知识的系统性不强,要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并培养能力就不得不进行必要的补充,课时就显得严重不足。

4、高考方案问题: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新课程一方面主张实行学分制,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要求学生在高考中以成绩论成败,这无异于“以己之矛攻己之盾”。只要有高考压力的存在,探究、创新、自主精神等等不在成绩中明确反映的内容是不会被重视的,实施新课程的理想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 第二、实施策略。 (1)、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创新思维、更新观念是适应新课改的前提 观念的更新是一切创新手段实施的根本。没有新理念、新定位、新角色,只有新课标、新教材、新知识,还是旧课程,没有新成效。为此,应该重点转变三个方面观念:一是转变对新课程的认识,即用新思维、新方法,不能守着旧框框、老套套;二是转变自身角色,由传授者变为启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由师道尊严的“师长”变为与学生平等的“谈话人”,精心营造民主与平等的新型角色关系,促使学生主动、创造性地参与教学;三是转变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即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历史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也能充分发展,把历史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2)、要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理念。 新课程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只顾自己唱独角戏,因为:一是学生一直处于听者、被动的地位,没有思考、参与的机会。二是学生一课听到底,即使有兴趣,也未免有疲劳之感,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学生听课情绪和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听课状况,察言观色,因势利导。在备课时,要心中有数。准备的问题要具有针对性,并让学生

中学历史教育方法

中学历史教育方法 历史教育自古就是我国十分重要的学习传统。所谓“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我们的先辈很早就认识到历史知识在教书育人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下面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历史的教学方法,分享给大家。 高中历史教学方法 1 草蛇灰线,伏行千里 1.探其根,究其源 所谓“草蛇灰线,伏行千里”法,其本质就是在故事之中埋藏一个暗线,通过故事不同阶段的情节发展,不断对这个暗线进行强化。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个暗线来梳理整个故事的脉络。对于历史的学习就类似于这种暗线的处理。我们如果把历史作为具有脉络、连贯发展的情节来看,那么在纵观历史的过程中,就必然能够从其中找出一条甚至多条线索。 我在教学过程中就曾经做过这样的试验,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历史之中的相关脉络和线索。但很多时候,如果我给予学生一些相关线索,那么学生的思维就会受到限制。通过实践我发现,学生自身能够寻找到的脉络和线索多种多样,能够给予历史一种不同的观察视角。比如有些学生就从服装的角度去分析历史发展的线索。我认为这个选题很

不错,于是就让这个学生以服装为线索,对于历史的本源进行探究。这个学生在小组探究合作之后,形成了关于服装所体现出的历史发展体系的内容和看法,表达了如先秦时期的装束特点及其形成原因、两汉时期的服装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这样的自主探究方式十分独特,我在教学之中常常让学生用这种方法去感受历史的纵深感。 2.寻其径,理其脉 历史的发展是有一个过程的,因此我在教学中,不仅会让学生去探寻历史发展的走向,还会引导学生寻找不同时期历史事件的发展根源,为历史梳理出一条脉络,找到历史发展的路径,并且找到这种路径的前后联系。 我们都知道,时间的发展是线性的,我们的历史发展路径只有一条。然而,历史教学中很多学生会提出这样的疑问:如果某些历史事件被打乱或被改写,那么历史发展的路径会不会有相应的变化呢?我认为这样的想法十分有趣,于是在班级中开展了“改写历史事件对于历史脉络发展的影响”探究课题。比如在安史之乱的学习中,很多学生觉得唐朝没落十分可惜,希望通过某些历史事件的改变,来让强盛的唐朝可以继续下去。于是,我引导学生做出了相应的假设探究。比如,如果没有安禄山和史思明,唐朝是否就不会发生内乱?通过探究之后我们发现,唐朝时的藩镇割据并不是由于某些军阀或者权臣的个人品质问题而出现的,事实上,这种藩镇割据正是唐王朝当时在政治利益上所做出的一种妥协。也就是说,这种现象在出现之始,其实对于唐朝的发展是有利的。通过这条线索,我们又来追寻,为什么藩镇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教案

作者:丁晓平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教案 课标要求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兴起的有关史实,认识新中国确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并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了解“文革”中“教育革命”的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教育带来的巨大破坏,造成“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带来的严重损失。了解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伟大成就,联系现实分析“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意义;了解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关法律文件。 (2)过程与方法: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运用历史图片、影视资料和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将理性分析与感性认识相结合,引导学生归纳整合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比较“文革”时期教育的破坏,新时期教育的繁荣,明确认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有稳定的政治局势作保障,而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又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科教兴国”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必由之路。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及方针;“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及伟大意义;新时期“依法治教”;新时期教育发展成就。 难点:科教兴国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教学设计 导入:(课件展示) “有一流的教育,才能成为一流的国家”。——温家宝 “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 孙后代。”——《世界教育报告》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为本,在于育人。”——江泽民师:下面请一位同学进行朗读,(学生朗读之后)这三段话告诉了我们什么呢?(启发学生思考,旨在培养学生从材料中得出答案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感受: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内涵) 生:教育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师:很好。“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就很好的概括了它们。既然教育对一个国家如此重要,那么今天我们就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课件展示,板书结合) 师:请同学们看一下课前提示,大致了解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一

高中历史教学经验总结

高中历史教学经验总结 光阴荏苒,时光飞逝,一转眼,我在中学任教已经整整三十多年了,回首这些年的酸甜苦辣,不禁感慨万千,随着岁月的流转、教龄的延长,我对高中历史教学的认识不断升华,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学经验不断积累。现在把自己的一些心得在这里和大家作个交流,在我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为了上好每一堂历史课,总是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广泛搜集材料,充实教学内容 历史课,尤其是高中历史课,理论较为抽象,往往给人以枯燥无味之感,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不是很浓,如何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认为应紧紧抓住历史课的学科特点,历史课是中学阶段最能反映历史发展的一门学科,学科内容与社会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我在上课时,结合教科书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增添许多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社会现象和事例,使书本中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生动形象的事例相结合。这样学生不仅接受所学知识,而且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兴趣,引发思考,提高教学效果。 第二,以“讲”为主,“读、议”结合 课堂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所以因学科而异,因学生而异。我在教学实践中,坚持以“讲“为主,”“读、议”结合。

运用讲解的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在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下启发学生思维,表达教师情感,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讲解是思想历史课教师必备的一项教学艺术,讲解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较简洁地向学生传授大量的知识,引导学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感知、理解、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以“讲”为主,并非“满堂灌”,我在讲解之前,经常要求同学认真看书,积极做好准备,阅读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习独立思考,学会怎样读书,通过阅读,使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抓住学习的要点,增强学习的能动性,提高听课的效率。 除了“讲、读”之外,在教学中,我还经常组织学生对某些问题展开讨论,讨论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个理论或实际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辩论,相互学习,共同研究,达到理解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第三,巧设练习,巩固教学成果 “练”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巩固知识的一个途径,教师讲得再好,如果不进行巩固,这些知识就会逐渐被忘记。“练”不是盲目的追求练习的数量和练习的次数,不能搞题海战术,加重学生负担,要练得当,讲求效率,即要巧练。 巧设练习,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把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的认识结构的过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案

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案 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案 课标要求: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从扫盲教育、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方面来了解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性,认识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对于科技发展、对于国家富强的重要意义,体会“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感知与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史实,引导学生认识接受教育是一种神圣的权利和义务,要珍惜接受教育的机会,并培养对振兴国家和复兴民族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各时期的教育发展的史实。 教学难点: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课时:本节教材用一课时。 板书设计: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一、扫盲教育 .努力: 2.成就 二、义务教育 .重要性 2.1986年《义务教育法》 3.科教兴国 4.成就 三、高等教育的发展 .1977年恢复高考 2.学位制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请同学们阅读本课的引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重大进展和曾经经历的逆转曲折都证明了一个道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今天,我们学习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一、扫盲教育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18文字阅读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识字是终身学习的关键,是民主和公民社会的基础工具,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更是最基本的人权。 那么,建国以来,中国政府在扫盲教育方面都做了哪些

(完整版)中学历史教学法自己整理

中学历史教学法 一、名词解释 1、历史课标历史课程标准是历史教学的纲领性和规范性文件,规定了历史教学的目标、过程、范围及教 学要求等重要内容,对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评估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维格教学也称微型教学或小型教学。就是将复杂的教学过程分解成许多容易掌握的具体单一技能,如“导 课技能”、“结尾技能”等,并对每一种技能提出训练目标,在较短时间内对师范生或在职教师进行反复训练,以提高受训者教学技能的师资培训模式。主要步骤:事前的学习、研究;提供示范;确定培训技能,编写教案;角色扮演;反馈与评价;修改教案,重新进行角色扮演 3、导入技能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它要求教 师能迅速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情调和课堂氛围,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构成要素:引起兴趣、激发认知需求、形成学习期待、促进参与。导入类型:直接导入、经验导入、以旧导新、直观导入、故事和实例导入、设置疑问、悬念导入、 4、讲解技能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的方式,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历史过程,解释历史概念和阐明历史发展 规律,启发学生思维,表达思想感情的教学行为。它是教师使用最早,应用最广的教学方法。类型:讲解法、讲读法、讲述法。 5、结束技能是指教师在完成一项教学任务时,通过重复强调、概括总结、训练操作、实践活动等方式,对 学生所学新课知识和学科能力进行系统强化(进行巩固和运用)的教学行为。使之稳固纳入学生认知结构的一类教学行为的技能。 6、板书技能是教师书写在黑板上的语言,包括文字、符号、图表等。是教师向学生传递信息,帮助学生正 确理解,提高教学效率的一贯行为。主要包括板书设计和应用。板书种类:正版书(纲要式、图示式、图表式、线索式、对比式、综合式)和副板书 7、提问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出问题以及学生回答作出反应的技巧和能力。它是师生在 教学活动中双向交流的桥梁和共同实现教学目标的纽带。它是教师进行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了解学生学习状态的一种教学行为。构成要素:设置问题系统完整;用词准确;问题集中;探查、诱导;面向全体;停顿;反应。类型:按认知水平有会议、理解、运用、分析、评价、综合提问六种;按提问技巧有诱导、疏导、阶梯式、对比式、迂回式五种。 8、变化技能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态的变化,教学媒体的变化、师生相互作用的变化等教学活动变化的 方式,变化对学生的刺激引起学生的兴趣,把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的有效方式。他能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充满生气,有利于完成课堂任务,形成教师教学的个性与风格。构成要素:语言变化、目光变化手势和头部动作变化、身体的移动、教学媒体的变化、学生活动安排的变化。 9、强化技能是教师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心理原理,对学生的反应采用各种肯定或鼓励的方式,是教学材 料的刺激与所期待的学生反应之间建立稳固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行为,促进其思维发展的一类教学活动。类型:语言强化、动作强化、标志强化 10、演示技能是教师把实物、教具陈列给学生进行示范性实验,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是说明和印证学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