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UDP数据的封装与拆装

UDP数据的封装与拆装

UDP数据的封装与拆装
UDP数据的封装与拆装

第一章 UDP数据的封装与拆装

2.1 UDP封装的基本内容[4]

收到应用层提交的数据后,将其分段,并在每个分段前封装一个UDP头,最终的IP包是在UDP头之前再添加IP头形成的。IP用协议号17标识UDP。

由于功能简单,UDP头相对于TCP头简化了很多,UDP头包含以下字段:

1.源端口:16位的源端口号,含义与TCP相同

2.目的端口:16的目的端口号,含义与TCP相同

3.长度:16位的长度字段,表明包括UDP头和数据在内的整个UDP数据报的长度,单位为字节。

4.检验和:16位的错误检查字段,基于部分IP头信息、UDP头和载荷数据的内容计算得到,用于检测传输过程中出现的错误。2.2 UDP的封装与拆装[10]

要从进程将报文发送到另一个进程,UDP协议就要将报文进行封装和拆装,如下(图16):

UDP

IP

物理网络地址(源、目的)MAC 地址

封装

拆装

图16

封装:当进程有报文要通过UDP发送时,它就将此报文连同一对插口地址以及数据的长度传递给UDP。UDP收到数据后就加上UDP首部。然后UDP就将这用户数据报连同插口地址一起传递给IP。IP加上自己的首部,在协议字段使用值17,指出这数据是从UDP协议来的。这个IP数据报在传递给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收到IP数据报后,加上自己的首部(可能还有尾部),再传递给物理层。物理层将这些比特编码为电信号或光信号将其发送到远程的机器上。

拆装:当这个报文到达目的只及时,物理层对信号解码,将其变

为比特,传递给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使用其首部(和尾部)检查数据。若无差错,则剥去首部和尾部,并将数据报传递给IP,IP软件进行它的检查。若无差错,就剥去首部,将用户数据报连同发送端和接收端的IP地址一起传递给UDP,UDP使用检验和对整个用户数据报进行检查。若无差错,则剥去首部,将应用数据连同发送端的插口地址一起传递给接收进程。在需要回答收到的报文时,就应将发送端的插口地址传递给进程。

2.3 UDP封装的应用[14]

网络安全协议IPSec是目前适用于所有Internet通信的新一代安全技术标准,它可以“无缝”的为IP引入安全特性,并为数据提供身份认证,完整性检验,抗重播攻击以及加密等级制,网络地址转换NAT和IPSec与NAT一直都有矛盾,NAT进行地址映射的时候要对IP包进行修改,然而对于IPSec报文,这些信息是无法修改的,所以普通的IPSec报文无法穿越NAT设备,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目前研究的一个难点。

目前解决IPSec与NAT不兼容问题的思路中,UDP封装法是比较好的一种方案,我们需要一个不用对NAT设备位置进行控制的“主动”地解决方法,用UDP协议封装IPSec数据包可以满足这个要求。

2.3.1 因特网工程任务组的UDP封装格式[14]

UDP封装的核心思想是把IPSec信包装入一个UDP/IP分组,然后让NAT去修改附加的UDP/IP分组,在IETF的一个草案中,提出了一种封装的方法,并给出了数据包的封装格式,其中前8字节为标准

的UDP包头,源端口与目的端口采用与IKE相同的值,校验和为0.非IKE标志位全0的8个字节,以与发起者的IKE的cookie保持对齐。

2.3.2 因特网工程任务组UDP封装法中存在的问题[14]

经过分析,IETF UDP封装法方案在解决兼容性方面仍然存在着几个问题:

1.在IPSec中,进入的安全关联SA由三个参数确定,即地址、协议、安全参数索引SPI。若采用NAPT,在外部主机上面会有多个地址相同,SPI不同的SA。在处理进入数据包的时候,可以采用SPI值的不同来定位SA,而在处理外出数据包的时候,就不可能从多个有相同地址的外出SA中选择正确地SA了。

2.若NAT网关为NAPT,发往内部各主机数据包的UDP封装的目的端口号都为500,这样一来,NATP就无法分解各个数据包究竟应该发送到内部的哪一台主机

3.从外部主机向NAT网关内的主机发送数据时,需要用该主机的私网IP地址为目的地址来定位SA,因此对于进入外部主机的数据包必须将其源地址恢复成私网的IP地址后传递给上层协议,如果不对进入数据包的源地址进行处理,会导致在发送相应数据包时无法正确定位相应的SA

对于以上缺陷,现在已经有了一些解决方案,比如设计NAT-T模块以及NAT模块,利用NAT-T模块进行UDP封装和解封装,利用NAT 模块进行私网公网地址的转换

2.3.3 改进UDP封装方法

改进的UDP封装方法是针对原有UDP封装方法的缺陷而设计的,它能够克服原有方案的缺点,更好的解决IPSec与NAT的冲突问题。改进UDP封装方法的封装格式为了正确定位安全关联,改进的UDP封装方案将主机自身的IP地址一同进行封装,从NAT网关内部发往NAT 网管外部的数据包,在经过UDP解封装后,其源地址更改为原始IP 地址,因此目标主机的IP层以上的各层会认为通讯对方的IP地址为内部主机的原始IP地址,他发送的数据包也将以该原始IP地址为目的地址,然而此原始IP地址为一个非法的IP地址,要想正确发送这个数据包,必须在IPSec处理完成后进行UDP封装,将其目的地址更改为与原始IP对应的合法IP地址,并将UDP包头中的目的端口号设置为与此原始IP地址相对应的端口号。因此需要将这些合法地址以及端口信息添加到安全策略库中,这个任务可有改进后的IKE来完成。

2.3.4 改进方案中的几个关键问题[14]

1.用UDP包封装AH/ESP有助于解决NAPT阻碍AH/ESP的问题,在静态或者动态NAT存在的情况下,这种封装有时没有必要,某些情况下是否用UDP封装IPSec通信由是否存在NAPT而非NAT来确定,如果AH/ESP可以通过NAT则没有必要再加一层UDP包头来浪费带宽。NAT检测不仅要确定NAT存在的地址,也要确定NAT的类型,尤其应该能够区分NAPT

2.对于动态NAT和NAPT,地址变换是动态的,这使对方的通信

实体识别发生困难,在动态NAT和NAPT存在时,Keep-alive消息是维持NAT映射表以解决密钥更新问题所必要的。

3.经过NAT变换之后,IKE发起放的源地址经过NAT变换会发生变化,而IKE的响应方在IKE第二阶段协商之前必须知道IKE发起方经过NAT变换之前的源地址。IPSec交互双方需要知道双方的原始地址以重新计算TCP校验和或者AH ICV

总结:UDP协议被广泛的使用在对网络数据传输实时性很高而对数据准确性要求不是非常高的场合,而当今网络传输物理介质的高速提升(光纤)也降低了数据包丢失的几率。当网络状态很好的时候,UDP协议的这两个缺点又可以很大程度上被克服。因此,UDP协议现在被广泛运用在很多UDP协议应用中,主要用来支持那些需要在计算机之间传输数据的网络应用,包括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在内的众多的客户/服务器模式的网络应用都需要使用UDP协议。

参考文献:

1.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路由交换技术第1册(上册)清

华大学出版社2011,07

2.牛瑛霞. TCP在移动环境下的性能及其改善.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

化, 2003, 09

3.金庆华. TCP/IP传输层协议剖析. 计算机与现代化, 1998, 01

4.贾刚, 钟亦平, 张世永. UDP数据流对TCP流影响的分析和模拟

[J]. 计算机工程, 2003, 07

5.王亚军. 一种轻量级的TCP/IP协议栈LwIP在嵌入式系统中的应

用[J]. 计算机时代, 2008, 05

6.都沁萍. 解析TCP与UDP协议及其异同.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4,

05

7.梁莉. TCP/IP传输层协议比较. 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04

8.王超. 基于混合TCP-UDP的HTTP协议实现方法. 单片机与嵌入式

系统应用, 2003, 02

9.赖滇. 基于UDP的防火墙穿透技术研究与实现. 信息安全与通信

保密, 2006, 08

10.芦东听,张华强,王陈基于UDP的可靠数据传递技术研究?

计算机工程,2003,02

11.时曦, 苏思妮, 陈笑容. 多点UDP互连的透明代理. 计算机

科学, 2001, 12

12.张野,杨明,朱涛江,左钦文. UDP协议改进及其在嵌入式核辐

射监测系统中的应用[A]. 2009全国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 2009

13.齐德琼,万春江. 利用增强型UDP协议构建高效FTP传输机制

[A]. 2009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影视技术文集[C]. 2010

14.孙光辉王丽娟. 一种改进的UDP封装法在网络安全协议与

地址冲突中的应用 [计算机教学与教育信息化]

封装及管脚定义(精)

管脚定义

1. LCM参数: 1.1 屏幕大小:240*RGB*302 dots,262144色(2的(R(6位数+G(6位数+B(6位数)次方) 1.2 控制器:HX8347-A 1.2.1最低供电电压:1.65V ,内置升压器, 1.2.2三种接口模式: ①命令参数接口模式 ②寄存器内容接口模式 ③RGB 接口模式 1.2.3工作温度:-40~85℃ 1.3显示:

1.3.1正常显示模式 ①命令参数接口模式:262144(R(6,G(6,B(6色 ②寄存器内容接口模式:a262144(R(6,G(6,B(6,b 65536(R(5,G(6,B(5色 1.3.2空闲显示模式①8(R(1,G(1,B(1色 1.4显示组件 1.4.1 VCOM 控制组件:-2V~5.5V 1.4.2 DC/DC转换 ①DDVDH :3.0V~6.0 ②VGH :+9.0V~16.5V ③VGL :-6.0V~-13.5V 1.4.3 帧存储区域240(水平)*320(垂直)*18bit 1.5显示/控制接口 1.5.1显示接口模式 ①命令参数接口模式 A .8/16bit并行总线接口 B .串行总线接口 C .16/18bit并行RGB 总线 ②寄存器内容接口模式 A .8/16/18bit并行接口 B .串行总线接口

C .16/18bit并行RGB 总线 1.5.2控制接口模式 IFSEL0=0:命令参数接口模式 IFSEL0=1:寄存器内容接口模式 1.5.3电压 ①逻辑电压(IOVCC ):1.65V~3.3V ②驱动电压(VCI ):2.3V~3.3V 1.5.4颜色模式 A .16Bit :R(5,G(6,B(5 A .18Bit :R(6,G(6,B(6 接口模式选择: 写寄存器:

TCP和UDP协议简介

TCP和UDP协议简介 从专业的角度说,TCP的可靠保证,是它的三次握手机制,这一机制保证校验了数据,保证了他的可靠性。而UDP就没有了,所以不可靠。不过UDP的速度是TCP比不了的,而且UDP的反应速度更快,QQ就是用UDP协议传输的,HTTP是用TCP协议传输的,不用我说什么,自己体验一下就能发现区别了。再有就是UDP和TCP的目的端口不一样(这句话好象是多余的),而且两个协议不在同一层,TCP在三层,UDP不是在四层就是七层。TCP/IP协议介绍 TCP/IP的通讯协议 这部分简要介绍一下TCP/IP的内部结构,为讨论与互联网有关的安全问题打下基础。TCP/IP协议组之所以流行,部分原因是因为它可以用在各种各样的信道和底层协议(例如T1和X.25、以太网以及RS-232串行接口)之上。确切地说,TCP/IP协议是一组包括TCP 协议和IP协议,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协议、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协议和其他一些协议的协议组。 TCP/IP整体构架概述 TCP/IP协议并不完全符合OSI的七层参考模型。传统的开放式系统互连参考模型,是一种通信协议的7层抽象的参考模型,其中每一层执行某一特定任务。该模型的目的是使各种硬件在相同的层次上相互通信。这7层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路层、传输层、话路层、表示层和应用层。而TCP/IP通讯协议采用了4层的层级结构,每一层都呼叫它的下一层所提供的网络来完成自己的需求。这4层分别为: 应用层:应用程序间沟通的层,如简单电子邮件传输(SMTP)、文件传输协议(FTP)、网络远程访问协议(Telnet)等。 传输层:在此层中,它提供了节点间的数据传送服务,如传输控制协议(TCP)、用户数据报协议(UDP)等,TCP和UDP给数据包加入传输数据并把它传输到下一层中,这一层负责传送数据,并且确定数据已被送达并接收。 互连网络层:负责提供基本的数据封包传送功能,让每一块数据包都能够到达目的主机(但不检查是否被正确接收),如网际协议(IP)。 网络接口层:对实际的网络媒体的管理,定义如何使用实际网络(如Ethernet、Serial Line 等)来传送数据。 TCP/IP中的协议 以下简单介绍TCP/IP中的协议都具备什么样的功能,都是如何工作的: 1.IP 网际协议IP是TCP/IP的心脏,也是网络层中最重要的协议。 IP层接收由更低层(网络接口层例如以太网设备驱动程序)发来的数据包,并把该数据包发送到更高层---TCP或UDP层;相反,IP层也把从TCP或UDP层接收来的数据包传送到更低层。IP数据包是不可靠的,因为IP并没有做任何事情来确认数据包是按顺序发送的

数据的封装与解封装

数据的封装与解封装 封装:数据要通过网络进行传输,要从高层一层一层的向下传送,如果一个主机要传送数据到别的主机,先把数据装到一个特殊协议报头中,这个过程叫-封装。 封装分为:切片和加控制信息 解封装:上述的逆向过程 现在简单的说下封装 比如现在,我用QQ和Reborn 聊天,这个模型,首先我要在QQ上发了一条“hello,Reborn”这个在QQ的应用程序做的这个“hello,Reborn”的动作,就是在应用层上完成的,但是怎么才能把“hello,Reborn”这几个字发给在网络另一端的Reborn呢?假设QQ这个应用程序在传输层上是用的TCP做协议的,那么在传输层,就用TCP做报头,在“hello,Reborn”等高层数据的前面进行封装。并且这个时候进行数据的分段,和标记上顺序号,当然这些都是在TCP报头上完成的,到了传输层,目前的状况是TCP报头+hello,Reborn等高层数据,大家看到,TCP报头被加在了高层数据前面,这个就封装了一次,因为TCP被加在了前面。这个就是传输层的PDU(数据协议单元),这个传输层的PDU就叫做段(segment)。网络层,在网络层所有来自网络层的以上数据,也就是TCP+hello,Reborn等高层数据,再次被封装在其前面加上IP报头,IP用与寻址,这样才能找到Reborn那台PC的IP地址。到了网络层,现在数据变成了IP报头+TCP+hello,Reborn等高层数据,在网络层的PDU叫做数据包,packet,又会来到下面的一层,叫做数据链路层(data-link layer),现在的数据是这样的了以太帧+IP 报头+TCP报头+hello,Reborn等高层数据,这个时候的PDU叫做帧,以太帧+IP报头+TCP 报头+hello,Reborn等高层数据,这些在第2层的frame再次进入最低层,也就是物理层,进行信号等等的编码,以010*******这样的bits流进行在网络介质上传输给Reborn。 解封装 以太帧+IP报头+TCP报头+hello,Rebron等高层数据,这些数据在Rebron这边开始解封装这是个第2层的frame,首先在Rebron这边去掉以太帧IP报头+TCP报头+hello,Rebron等高层数据,到了网络层,然后再去掉IP报头,TCP报头+hello,Rebron等高层数据到了传输层,再去掉TCP报头,最后,在应用层的QQ程序里,Reborn终于收到了我发的“hello,Rebron”的消息。当然在业界都是用TCP/IP模型,没用OSI模型,但是封装解封装都是一个原理。大家都知道了封装与解封装,那么具体是怎么操作的呢?上层和下层是怎么配合工作的呢?我怎么知道封装给下一层的哪一个报头呢?hello,Rebron等高层数据,这高层的数据流在进入传输层时,假设QQ聊天是用的TCP ,那么QQ这个应用程序本身已经对下层,也就是传输层做了映射,或有一个字段指向了传输层,通知它,请把我的数据封装到你的TCP协议里,传输层这个时候,在TCP里也有一个目的端口号,指向QQ应用程序,QQ的端口好像是4000,这样,在接受方,也就是Rebron,解封装的时候,传输层才知道把封装了的数据交给上层的哪个程序 下面分析传输层的TCP报头,我讲几个TCP报头里主要的结果字段,TCP报头首先是源端口,目的端口,然后有序列,检验和,等等.当我们发消息或进行HTTP协议上网的时候,远端口是1024以上的一个随机端口,这样在传输层接封装的时候在传输层,才知道把我的数据交递给上层的http程序,通过什么知道的呢?正是通过这个在TCP报头里的目的端口号这样实现上下层配合工作。 下面讲述网络层,IP报头的封装 首先看看IP报头里有哪些字段,我只讲几个,如果讲完,时间不够,而且讲多了,有些人也茫然,IP报头里有源IP地址,目的IP地址,协议,等等等字段,首先源地址当然就是我这台的外网地址了,那么在网络层进行封装的时候,用高层已经知道了Reborn的IP地址,所以加上这个IP地址,TCP报头里的协议,这个东西重要,协议字段,这正是指向(映射)

TCP-UDP协议

第7章TCP/UDP协议 主要内容 1.TCP协议基本原理。 2.UCP协议基本原理。 https://www.doczj.com/doc/412075932.html,sat实验。 能力要求 1.理解传输层在OSI体系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2.了解传输层如何保证通信服务的可靠性。 3.掌握TCP/UDP协议基本原理和报文数据结构。 因为世界上各种通信子网在性能上存在着很大差异,例如电话交换网、分组交换网、公用数据交换网,局域网等通信子网等,但网络的互联互通的特性决定了它们必须互连,而它们提供的吞吐量、传输速率、数据延迟通信费用各不相同,但对于会话层来说,却要求有一性能恒定的界面,传输层就承担了这一功能。传输层(Transport Layer)是OSI体系结构中重要、关键的一层,负责总体的数据传输和数据控制。传输层提供端到端的交换数据的机制。传输层对会话层等高三层提供可靠的传输服务,对网络层提供可靠的目的地站点信息。传输层协议主要包括TCP/UDP协议。它屏蔽了网络底层技术的差异,使会话层感受不到各种通信子网在技术标准和网络结构上的区别。此外传输层还要具备差错恢复,流量控制等功能。传输层面对的数据对象已不是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而是端口。 传输层的最终目的是为会话提供可靠的、无误的数据传输。传输层的服务一般要经历传输连接建立阶段、数据传送阶段、传输连接释放阶段3个阶段才算完成一个完整的服务过程。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传输层要保证提供通信服务的可靠性,避免报文的出错、丢失、延迟时间紊乱、重复、乱序等差错。 7.1 传输层功能概述 传输层也称为运输层,是介于低3层通信子网系统和高3层之间的一层,是源端到目的端对数据传送进行控制从低到高的最后一层。 传输层功能的目的是为会话提供可靠、无误的数据传输服务。传输层的服务一般要经历传输连接建立阶段、数据传送阶段、传输连接释放阶段3个阶段才算完成一个完整的服务过程。为完成这一服务,传输层要具备以下基本功能: 199

UDP协议设计与实现

udp协议设计与实现 一、网络协议栈结构 二、UDP协议功能 无连接传输: 不保证端到端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数据传输实时性, 适合多媒体数据传输. 三、UDP协议设计 1.UDP协议语法

用户数据报: UDP首部+数据,以字节为单位; 其中首部最小为8个字节,包含4个字段; 源端口号:2个字节,发送方应用层协议进程编号; 目的端口号:2个字节,接收方应用层协议进程编号; 长度:UDP首部+数据长度。 校验和:2个字节,伪首部+首部+数据 端口号理解 服务器端口号 周知端口号:数值一般为0~1023。 注册端口号:数值为1024~49151,为没有熟知端口号的应用服

务器程序使用;这个范围的端口号必须在IANA 登记,以防止重复使用。 客户端口号(或动态端口号):数值为49152~65535,留给客户应用程序暂时使用,由操作系统临时分配。 当服务器进程收到客户进程的报文时,就知道了客户进程所使用的动态端口号;通信结束后,客户端口号立即释放,可供其他客户程序以后使用。 四、UDP协议语义 五、UDP协议时序关系 发送方接收方

UDP报文 UDP报文 发送方或接收方可以随时发送UDP报文给对方。 接收到UDP报文后,检查校验和,如果错误直接丢弃,然后不做任何处理;再检查目的端口号,如果目的端口号对应的上层进程接收队列存在,则接收;否则调用ICMP协议发送端口不可达ICMP差错报告。 五、UDP协议实现 发送方:transport_udp_send.cpp (.h) 定义一个UDP协议数据单元数据结构 定义变量: Struct source_address { Source_ip; Source_port; } Source_port = ; server_port =; Source_address= ;

如何数据包装

如何包装你的实验结果 不少研究生们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千辛万苦得来的实验结果,不知道该如何展现给别人?的确如此,有些研究工作做得非常出色,可能由于呈现方式的问题,不能发表高水平的文章(尤其是SCI文章)。 仔细分析C-N-S系列的大牛文章,不难发现,这些高水平论文的图表质量也高人一筹。因此,合理的“包装”自己的实验结果非常重要。 一、共聚焦图片 1. 拍照时要保留大中小三个倍数的图,且图片分辨率不能太低(我们用1024*1024),能大则大,我们是因为机器限制。用的时候要进行裁减,比如文章上放的是200倍和400倍的图,实际上200倍的图来自拍照时100倍的图,400倍的图来自拍照时200倍的图。这样有利于准确地形成系列图片。 2. 图片对比度、中间色之类可以(或者是必须)在保证趋势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 3. 荧光图片不提倡定量,定量要配合western。 4. 应该是tif格式。 5. 拍照时一般不要把对比度调节的太大,尽量保存细节。拍的太强了后期是不好调弱的,或者背底太暗了也会丢失细节的。这些后期都可以通过软件调节。 6. 低倍-高倍的顺序。反之会形成暗区,特别是在高倍加zoom放大层扫之后特别明显。这是教训,不能看见高倍下面比较好的结果,就欣喜若狂,先高倍后低倍。 7. 一定要保留你的oib格式,不能因为省空间,只存留tif格式。有些杂志会要求伪色,比如,红色的用粉色显示,要是有oib格式就很好调整,重新出图就是。没有oib,用tif也可以用其他软件转换,但总觉得最后的颜色不是很对,因为很难把握粉色的色值。 8. 层扫的图片叠加或出2D的tif图,建议不要用“输出所见”这个选项,这样出来的1024-1024的会变成512-512,这时候还是选择一般tif,1024-1024,后期再用其他软件合成会比较好。 9. 结果好,拍照好,才是最基本的,一定要杜绝对结果的修改。对于形态学的图片来说,用软件修改后的用一些二进制的软件打开后可以明显看出修改过程。这是同学告诉我的,自己没试过,因为没这样修过。 二、幻灯片 实验室就非常强调你的汇报能力。幻灯片至少是要无懈可击。可能你的工作很漂亮,但是你做了一个很粗糙的幻灯,而且讲的也很粗糙,这样,别人对你的评价就会打折扣。我一般喜欢用prism作图,非常漂亮,而从来不用excel 作图。而幻灯,思路要很明确,背景要介绍清楚。然后大家一定要控制时间,给你十五分钟,最好是留有10s的空余,但是一定不能多,也不能讲到十分钟就结束了。 三、图片 目前杂志投稿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比较麻烦,比如照片的DPI不同杂志要求就不一样,有的杂志甚至单独要求Merge 图片的DPI,还有的连统计图的线粗细磅数也要求不一样。这就造成一稿被拒,还要重新治理很多照片和统计图,非常麻烦。 1. 首先对文章中图片的逻辑关系要十分清楚,针对results部分排好序,而且开始的时候要多准备一点图片,挑出几张拍摄效果好的,在投稿的时候,除了你认为最好的那张图以外,还可以放几张备选图到附件中。 2. 图片的排列一定要有逻辑性,不管是从大体形态到分子机制,还是从分子机制再到形态学,不管按照什么方式叙述,都要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 3. 图片要尽量的精美,而且要每组图片要保留几个备用的图片,以免要求修改时,找不到合适的图片。 4. 要注重细节,放在PPT上排列时,要注意上下左右的图片尽量对齐,包括用来放在柱形图上的小星号,一定要对齐,放好。 5. 代表趋势变化的图,一定要能看出趋势。不明显的图就不要放在上面了。 6. 如果是大体照片,比如关节炎肿胀的照片,要放一个尺在背景中,这样即使照片焦距不一样,有了尺的刻度在照片里,就很能说明问题(尺的刻度随照片大小改变而改变)。 7. 在excell中作的柱状图或线图,我一般都是用字体14号,字形加粗,线条粗细在1.75到2.0。 8. 当然大家想要得到精美图片掌握photoshop等作图软件是少不掉。 9. 几幅图如何排版,最好看看级别高的杂志,他们是如何排版的。

Java中八种基本数据类型和八种封装数据类型

Java中八种基本数据类型和八种封装数据类型 初使值的求解过程及比较 作者:Zealjiang 1.八种基本数据类型 创建名为MemberTestBasic的java文件,其内容如下:public class MemberTestBasic { /** 八种基本类型 int, short, float ,double, long, boolean, byte, char */ int i; short s; float f; double d; long l; boolean bo; byte by; char c;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创建对象m

MemberTestBasic m=new MemberTestBasic(); m.printMember(); } //为对象m创建一个printMember方法 public void printMember() { System.out.print("int->"+i+"\n"); System.out.print("short->"+s+"\n"); System.out.print("float->"+f+"\n"); System.out.print("double->"+d+"\n"); System.out.print("long->"+l+"\n"); System.out.print("boolean->"+bo+"\n"); System.out.print("byte->"+by+"\n"); System.out.print("char->"+c+"\n"); } } 运行结果如下:

JSON的List数据封装解析方案

对象封装成为List和JSON解析成封装有对象的List 1、封装方法类(将JSONArray放入JSONObject中发给客户端) package com.mlp.tools; import java.util.ArrayList; import org.json.JSONArray; import org.json.JSONException; import org.json.JSONObject; import https://www.doczj.com/doc/412075932.html,ebean.Messages; import https://www.doczj.com/doc/412075932.html,ebean.Resources; import https://www.doczj.com/doc/412075932.html,ebean.Types; public class ListToJSONArray { public static JSONArray setListToJR(ArrayList list){ JSONObject json=null; JSONArray ja=new JSONArray(); for(int i=0;i list){ JSONObject json=null;

数据封装与传输分析

主机A与主机H进行通信经过三个步骤: 一、主机A进行数据封装; 二、数据在不同设备之间传输; 三、主机H对数据进行拆封。 详细说明: 一、数据封装 1.用户打开某个应用程序,该程序通过应用层到达表示层。 2.表示层把本机(应用程序)数据格式转换为标准格式。 3.会话层将不同应用程序的数据进行分离。 4.传输层(TCP)先创建一条虚电路,创建成功之后,对数据添加报头其中包括源端口、 目标端口、序列号(对数据段进行排序)等,形成数据段。 创建虚电路: (1)主机A向主机H发送一个SYN(同步)分组,经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封装(同数据分组,只是在传输层数据段格式中的数据为空)。 (2)主机H收到SYN(同步)分组,向主机A发送ACK(确认)分组和另一个同步分组(请求同步接收方的排序)。 (3)主机A最后向主机H发送ACK(确认)分组,至此虚电路创建完成。 5.在网络层,数据段添加源IP地址、目标IP地址(上层提供,通常是DNS解析的)等报 头信息形成数据分组。 6.在数据链路层,继续对数据分组添加报头信息,包括目标MAC地址和源MAC地址,形 成数据帧。 获取目标MAC地址: (1)主机A发送ARP广播,请求路由器R1接口E0的MAC地址(主机知道自己网关也就是E0的IP地址); (2)R1收到广播之后,发送E0接口的MAC地址; (3)主机A获取到了目标MAC地址,进行第二层封装; 7.物理层,将数据帧转化成数字信号(比特),然后进行传输(同一网段当中通过MAC过 滤表寻找路径传输)。 二、主机A向主机H传输 1.信号传输到路由器R1的E0接口,R1对数据进行拆封,拆封到第三层时,把目标地址

UDP协议代码

服务端 // server.cpp : 定义控制台应用程序的入口点。 #include "stdafx.h" #pragma comment(lib,"ws2_32.lib")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define MAX_BUF 65536 int _tmain(int argc, _TCHAR* argv[]) { WSAData wsaData; int err = WSAStartup(WINSOCK_VERSION,&wsaData); if(0!=err){return -1;} SOCKET sock; sock = socket(AF_INET, SOCK_DGRAM, 0); if(INV ALID_SOCKET==sock) {printf("socket() Failed: %d\n",WSAGetLastError()); WSACleanup();return -1;} sockaddr_in LocaAddr; LocaAddr.sin_family = AF_INET; LocaAddr.sin_port = htons(10000); LocaAddr.sin_addr.s_addr=htonl(INADDR_ANY); err = bind(sock, (sockaddr *)&LocaAddr, sizeof(LocaAddr)); if(SOCKET_ERROR==err) //出错处理 {printf("bind() Failed: %d\n",WSAGetLastError()); closesocket(sock);WSACleanup();return -1;} char rbuf[MAX_BUF]; memset(rbuf, 0, MAX_BUF); sockaddr_in RomoteAddr; int RemoteLen = sizeof(RomoteAddr); int rByte = recvfrom(sock, rbuf, MAX_BUF, 0, (sockaddr*) &RomoteAddr, &RemoteLen); if(SOCKET_ERROR==rByte) //出错处理 {printf("recvfrom() Failed: %d\n",WSAGetLastError()); closesocket(sock);WSACleanup();return -1;} printf("UDP recv[%d]DATA from %s: %s\n", rByte, inet_ntoa (RomoteAddr.sin_addr), rbuf); intsByte=sendto(sock, rbuf, strlen(rbuf), 0,(sockaddr *) &RomoteAddr, sizeof(RomoteAddr)); if(SOCKET_ERROR==sByte) //出错处理 {printf("sendto() Failed: %d\n",WSAGetLastError()); closesocket(sock);WSACleanup();return -1;}

udp协议号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udp协议号 篇一:udp通信协议简介 一、udp概述 1、udp是一种基本的通信协议,只在发送的报文中增加了端口寻址和可选的差错检测功能。 2、udp不是一种握手信息协议,不能确认接收到的数据或交换其他流量控制信息。 3、udp是一种非连接协议,计算机在使用udp发送报文之前,不要求远程已联网或指定的目的端口可用于通信。正因为如此,将udp称为不可靠协议,即如果只使用udp,则发送方不知道目的主机何时是否接收到报文。 4、定义udp的文档是RFc0768:userdatagramprotacal。在标准std0006中也获得通过。 5、使用udp发送报文的计算机将报文置于udp数据报中。udp数据报由报头及其后面包含报文的报文组成。 6、发送计算机将udp数据报置于ip数据报的数据字段中。在以太网中,ip数据报存放在以太网帧的数据字段中。接收到以太网帧后,目的计算机网络栈将udp数据报的数据

部分传递给数据报报头指定的端口或进程。 7、udp的大多数功能不如tcp,所以udp的实现要简单些,更适合于特定的应用场合。如果需要,则可在使用udp 进行通信时自定义握手协议。例如:接收接口在接收到报文之后,将返回包含确认代码或其他请求信息的响应。如果发送方在合理的时间内没有接收到响应信息,就会重新发送报文。但是,如果应用程序需要的不仅仅是最基本的握手或流量控制,则应该考虑使用tcp而不是udp进行重构。 8、udp有一个tcp没有的功能,就是可将报文发送到多个目的主机,包括向局域网内所有的ip地址以广播方式发送,或者向指定的ip地址以组播方式发送。对于tcp而言,广播和组播都不现实,因为源主机必须与所有目的主机握手。 二、udp报头 udp报头由4个字段组成,后面紧接着是要传输的数据。 1、源端口号:源端口号标识发送报文的计算机端口或 进程。长度2字节,可选,如果接收进程不需要知道发送数据报的进程,则该字段可置为0。 2、目的端口号:目的端口号标识接收报文的目的主机 端口或进程。2字节。 3、数据报长度:指整个数据报的长度,以字节为单位,包括报头,最大值为65535。该字段为2字节。 4、udp检验和:是根据udp数据报和伪报头计算得到的

UDP数据的封装与拆装

第一章 UDP数据的封装与拆装 2.1 UDP封装的基本内容[4] 收到应用层提交的数据后,将其分段,并在每个分段前封装一个UDP头,最终的IP包是在UDP头之前再添加IP头形成的。IP用协议号17标识UDP。 由于功能简单,UDP头相对于TCP头简化了很多,UDP头包含以下字段: 1.源端口:16位的源端口号,含义与TCP相同 2.目的端口:16的目的端口号,含义与TCP相同 3.长度:16位的长度字段,表明包括UDP头和数据在内的整个UDP数据报的长度,单位为字节。 4.检验和:16位的错误检查字段,基于部分IP头信息、UDP头和载荷数据的内容计算得到,用于检测传输过程中出现的错误。2.2 UDP的封装与拆装[10] 要从进程将报文发送到另一个进程,UDP协议就要将报文进行封装和拆装,如下(图16):

UDP IP 物理网络地址(源、目的)MAC 地址 封装

拆装 图16 封装:当进程有报文要通过UDP发送时,它就将此报文连同一对插口地址以及数据的长度传递给UDP。UDP收到数据后就加上UDP首部。然后UDP就将这用户数据报连同插口地址一起传递给IP。IP加上自己的首部,在协议字段使用值17,指出这数据是从UDP协议来的。这个IP数据报在传递给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收到IP数据报后,加上自己的首部(可能还有尾部),再传递给物理层。物理层将这些比特编码为电信号或光信号将其发送到远程的机器上。 拆装:当这个报文到达目的只及时,物理层对信号解码,将其变

为比特,传递给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使用其首部(和尾部)检查数据。若无差错,则剥去首部和尾部,并将数据报传递给IP,IP软件进行它的检查。若无差错,就剥去首部,将用户数据报连同发送端和接收端的IP地址一起传递给UDP,UDP使用检验和对整个用户数据报进行检查。若无差错,则剥去首部,将应用数据连同发送端的插口地址一起传递给接收进程。在需要回答收到的报文时,就应将发送端的插口地址传递给进程。 2.3 UDP封装的应用[14] 网络安全协议IPSec是目前适用于所有Internet通信的新一代安全技术标准,它可以“无缝”的为IP引入安全特性,并为数据提供身份认证,完整性检验,抗重播攻击以及加密等级制,网络地址转换NAT和IPSec与NAT一直都有矛盾,NAT进行地址映射的时候要对IP包进行修改,然而对于IPSec报文,这些信息是无法修改的,所以普通的IPSec报文无法穿越NAT设备,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目前研究的一个难点。 目前解决IPSec与NAT不兼容问题的思路中,UDP封装法是比较好的一种方案,我们需要一个不用对NAT设备位置进行控制的“主动”地解决方法,用UDP协议封装IPSec数据包可以满足这个要求。 2.3.1 因特网工程任务组的UDP封装格式[14] UDP封装的核心思想是把IPSec信包装入一个UDP/IP分组,然后让NAT去修改附加的UDP/IP分组,在IETF的一个草案中,提出了一种封装的方法,并给出了数据包的封装格式,其中前8字节为标准

什么是C++ 数据封装

什么是C++ 数据封装 所有的C++ 程序都有以下两个基本要素: ?程序语句(代码):这是程序中执行动作的部分,它们被称为函数。 ?程序数据:数据是程序的信息,会受到程序函数的影响。 封装是面向对象编程中的把数据和操作数据的函数绑定在一起的一个概念,这样能避免受到外界的干扰和误用,从而确保了安全。数据封装引申出了另一个重要的OOP 概念,即数据隐藏。 数据封装是一种把数据和操作数据的函数捆绑在一起的机制,数据抽象是一种仅向用户暴露接口而把具体的实现细节隐藏起来的机制。 C++ 通过创建类来支持封装和数据隐藏(public、protected、private)。我们已经知道,类包含私有成员(private)、保护成员(protected)和公有成员(public)成员。默认情况下,在类中定义的所有项目都是私有的。例如: class Box { public: double getVolume(void) { return length * breadth * height; } private: double length; // 长度 double breadth; // 宽度 double height; // 高度 }; 变量length、breadth 和height 都是私有的(private)。这意味着它们只能被Box 类中的其他成员访问,而不能被程序中其他部分访问。这是实现封装的一种方式。 为了使类中的成员变成公有的(即,程序中的其他部分也能访问),必须在这些成员前使用public关键字进行声明。所有定义在public 标识符后边的变量或函数可以被程序中所有其他的函数访问。 把一个类定义为另一个类的友元类,会暴露实现细节,从而降低了封装性。理想的做法是尽可能地对外隐藏每个类的实现细节。 数据封装的实例 C++ 程序中,任何带有公有和私有成员的类都可以作为数据封装和数据抽象的实例。请看下面的实例: 实例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class Adder{ public: // 构造函数 Adder(int i = 0) { total = i; } // 对外的接口 void addNum(int number) { total += number; } // 对外的接口 int getTotal() { return total; }; private: // 对外隐藏的数据 int total; }; int main( ) { Adder a;

【原创】L2TP封装详解

L2TP端口为UDP 1701 1. L2TP控制报文 IP网上的L2TP控制消息以UDP数据报形式发送。在Windows 2000实现中,L2TP控制消息即UDP数据报经过IPSec ESP的加密,见下图: 由于UDP提供的是无连接的数据包服务,因此L2TP采用将消息序列化的方式来保证L2TP 消息的按序递交。在L2TP控制消息中,Next-Received字段(类似于TCP中的确认字段)和Next-Sent字段(类似于TCP中序列号字段)用于维持控制消息的序列化。无序数据包将被丢弃。Next-Received字段和Next-Sent字段同样用于用户传输数据的按序递交和流控制。

L2TP支持一条隧道内的多路呼叫。在L2TP的控制消息中以及L2TP数据帧的报头内,Tunnel ID标识了一条隧道而Call ID标识了该隧道内的一路呼叫。 2. L2TP协商参数过程: L2TP的PPP LCP协商报文结构:

3. L2TP数据报文封装结构 L2TP用户传输数据的隧道化过程采用多层封装的方法。下图显示了封装后在隧道中传输的基于IPSec的L2TP数据包格式。 1)L2TP封装 初始PPP有效载荷如IP数据报、IPX数据报或NetBEUI帧等首先经过PPP报头和L2TP 报头的封装。 2)UDP封装 L2TP帧进一步添加UDP报头进行UDP封装,在UDP报头中,源端和目的端端口号均设置

为1701。 3)IPSec封装 基于IPSec安全策略,UDP消息通过添加IPSec封装安全负载ESP报头、报尾和IPSec 认证报尾(Auth trailer),进行IPSec加密封装。 4)IP封装 在IPSec数据报外再添加IP报头进行IP封装,IP报头中包含VPN客户机和服务器的源端和目的端IP地址。 5)数据链路层封装 数据链路层封装是L2TP帧多层封装的的最后一层,依据不同的外发物理网络再添加相应的数据链路层报头和报尾。例如,如果L2TP帧将在以太网上传输,则用以太网报头和报尾对L2TP帧进行数据链路层封装;如果L2TP帧将在点-点WAN上传输,如模拟电话网或ISDN 等,则用PPP报头和报尾对L2TP帧进行数据链路层封装。 6)基于IPSec的L2TP隧道化数据的解封装过程 在接收到L2TP帧后,L2TP客户机或服务器将做如下解封装处理: 1.处理并去除数据链路层报头和报尾 2.处理并去除IP报头 3.用IPSec ESP认证报尾对IP有效载荷和IPSec ESP报头进行认证 4.用IPSec ESP报头对数据报的加密部分进行解密 5.处理UDP报头并将数据报提交给L2TP协议 6.L2TP协议依据L2TP报头中Tunnel ID和Call ID分解出某条特定的L2TP隧道 7.依据PPP报头分解出PPP有效载荷,并将它转发至相关的协议驱动程序做进一步处理 L2TP数据的封装具体步骤如下: 1.IP数据报、IPX数据报或NetBEUI帧由各自协议提交给对应于VPN连接的虚拟接口。该接口符合网络驱动程序接口规范NDIS。 2.NDIS将数据报提交给NDISWAN,NDISWAN可选择对数据进行压缩处理后,添加PPP 报头进行第一步封装。该PPP报头仅含一个PPP协议标识域,不附加任何帧校正序列FCS 或其他标记。 3.NDISWAN将PPP帧提交给L2TP协议驱动程序,该驱动程序负责在PPP帧外添加L2TP 报头进行第二步封装。在L2TP报头中,Tunnel ID 和Call ID的组合标识了一条隧道。 4.L2TP协议驱动程序再将封装后的数据报提交给TCP/IP协议驱动程序,并告之驱动程序,将L2TP数据报作为UDP消息发送,两端UDP端口号均为1701。 5.TCP/IP协议驱动程序对报文添加IP报头和UDP报头。然后由IPSec对报文进行分析,

c#下各种数据库操作的封装!

c#下各种数据库操作的封装!(支持ACCESS,SQLSERVER,DB2,ORACLE, MYSQL)(一)收藏 首先定义数据库操作的标准接口IDBAccess,定义接口的基本功能; 通过基本的接口设置,完成数据访问的统一抽象。 public interface IDBAccess { void Init(string strServer, string strDataBase, string strUser, string str Pwd); void Open(); void Close(); bool TestConn(); int RunNoQuery(string strCmd); DataTable RunQuery(string strCmd); DBType DBType { get;} int GetFiledMax(string strTable, string strField); DataTable Tables { get; } DataTable GetColumns(); DataTable GetColumns(string strTable); } c#下各种数据库操作的封装!(支持ACCESS,SQLSERVER,DB2,ORACLE, MYSQL)(二)收藏 使用静态工厂模式,通过传入枚举型参数,动态创建访问实例 实现模式上采用基本实现接口,派生类继承基类的虚函数,从而实现代码的耦合较低,有很好的扩展性。 public enum DBType {

Access, SQL, DB2, Oracle, MySQL } public static class DBAccessFactory { public static IDBAccess Create(DBType type) { IDBAccess IRet = null; switch (type) { case DBType.Access: IRet = new Access(type); break; case DBType.SQL: IRet = new SQL(type); break; default: break; } return IRet; } private abstract class DBAccess : IDBAccess {

原始数据与封装类

int是java提供的8种原始数据类型之一。 Java为每个原始类型提供了封装类,Integer是java为int提供的封装类。 int的默认值为0,而Integer的默认值为null,即Integer可以区分出未赋值和值为0的区别,int则无法表达出未赋值的情况, 例如,要想表达出没有参加考试和考试成绩为0的区别,则只能使用Integer。在JSP开发中,Integer的默认为null,所以用el表达式在文本框中显示时,值为空白字符串,而int默认的默认值为0,所以用el表达式在文本框中显示时,结果为0,所以,int不适合作为web层的表单数据的类型。 在Hibernate中,如果将OID定义为Integer类型,那么Hibernate就可以根据其值是否为null而判断一个对象是否是临时的,如果将OID定义为了int类型,还需要在hbm映射文件中设置其unsaved-value属性为0。 另外,Integer提供了多个与整数相关的操作方法,例如,将一个字符串转换成整数,Integer 中还定义了表示整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常量。 int 是基本类型。 Integer是引用类型。。 比如int a= 5; Integer b = 5; 对于a你只能用来做计算。。比如加减乘除 b你可以用来做很多事情,因为他是一个对象,他有很多方法,你可以像使用String对象那样使用它。 https://www.doczj.com/doc/412075932.html,ng.Integer是一个类.对它的操作要通过类的方法 int是JAVA缺省的8中基本数据类型之一.不是类的对象. int是基本数据类型,Integer是对int进行了封装的一个类。 声明为int的变量不需要实例化,声明为Interger的变量需要实例化 int是基本类型,Integer是包装类,也就是类。 Integer 是比int 更高级的数据类型为什么java中使用int 而不像vb中那样使用Integer int是面向机器底层的数值类型,是Primitive类型的数据类型,而Integer是int的Warpper 类,是面向对象的即OOP的对象类型。int 一般只用在数值计算中,而Integer是用在Java的其它要使用对象的地方,比如Map的Key与Value,List与Set的Element若要保存数值信息都要把int包装成Integer对象使用。 Java 提供两种不同的类型:引用类型和原始类型(或内置类型)。Int是java的原始数据类型,Integer是java为int提供的封装类。Java为每个原始类型提供了封装类。 原始类型封装类 boolean Boolean char Character

tcpip协议与udpip协议的区别

T C P/I P协议与U D P/I P协议的区别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是面向连接的协议, 也就是说,在收发数据前,必须和对方建立可靠的连接。 一个TCP连接必须要经过三次“对话”才能建立起来,其中的过程非常复杂,只简单的描述下这三次对话的简单过程: A ---> B //主机A向主机B发出连接请求数据包:“我想给你发数据,可以吗?”,这是第一次对话; A <--- B //主机B向主机A发送同意连接和要求同步(同步就是两台主机一个在发送,一个在接收,协调工作) //的数据包:“可以,你什么时候发?”,这是第二次对话; A ---> B //主机A再发出一个数据包确认主机B的要求同步:“我现在就发,你接着吧!”,这是第三次对话。 三次“对话”的目的是使数据包的发送和接收同步,经过三次“对话”之后,主机A才向主机B 正式发送数据。 详细点说就是: TCP接通连接要进行3次握手过程 1 主机A通过向主机B 发送一个含有同步序列号的标志位的数据段给主机B ,向主机B 请求建立连接,通过这个数据段, 主机A告诉主机B 两件事:我想要和你通信;你可以用哪个序列号作为起始数据段来回应我. 2 主机B 收到主机A的请求后,用一个带有确认应答(ACK)和同步序列号(SYN)标志位的数据段响应主机A,也告诉主机A两件事:

我已经收到你的请求了,你可以传输数据了;你要用哪佧序列号作为起始数据段来回应我 3 主机A收到这个数据段后,再发送一个确认应答,确认已收到主机B 的数据段:"我已收到回复,我现在要开始传输实际数据了 这样3次握手就完成了,主机A和主机B 就可以传输数据了. 3次握手的特点 没有应用层的数据 SYN这个标志位只有在TCP建产连接时才会被置1 握手完成后SYN标志位被置0 TCP断开连接要进行4次 1 当主机A完成数据传输后,将控制位FIN置1,提出停止TCP连接的请求 2 主机B收到FIN后对其作出响应,确认这一方向上的TCP连接将关闭,将ACK置1 3 由B 端再提出反方向的关闭请求,将FIN置1 4 主机A对主机B的请求进行确认,将ACK置1,双方向的关闭结束. 由TCP的三次握手和四次断开可以看出,TCP使用面向连接的通信方式,大大提高了数据通信的可靠性,使发送数据端 和接收端在数据正式传输前就有了交互,为数据正式传输打下了可靠的基础 名词解释 ACK TCP报头的控制位之一,对数据进行确认.确认由目的端发出,用它来告诉发送端这个序列号之前的数据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