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中考历史时政热点问题专题总结(五)脱贫攻坚

2019年中考历史时政热点问题专题总结(五)脱贫攻坚

热点五脱贫攻坚

【热点点击】

2019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发布的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重点解决实现“两不愁三保障”面临的突出问题,加大“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力度,落实对特殊贫困人口的保障措施。

【中考衔接】

民生的思想主张

一、中国古代的“民生”思想主张:

①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严刑峻法。

②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强调统治者要爱惜民力。③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给农民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

④荀子: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

⑥墨子:代表平民利益,主张“兼爱、非攻”。

⑦庄子: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不公平现象。

⑧刘邦:“休养生息”政策。

⑨董仲舒:“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阐述“天人感应”理论。

⑩黄宗羲:君害论、公天下论、“工商皆本”论、“公其是非于学校”说。

二、近代东西方的“民生”思想主张:

①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②文艺复兴: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鼓励发财致富和冒险精神。

③启蒙运动: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社会契约思想。

中国近代(1)农民阶级:

①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②颁布《资政新篇》,这是中国第一个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2)民族资产阶级:

①维新派颁布新法,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

②革命派提出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新三民主义中提出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改善农民和工人的生活状况。民生主义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土地纲领,反映了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民生主义在当时的条件下根本无法实现,也不可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3)无产阶级: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

抗日战争时期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1947年党在解放区制定的《中国土地法大纲》使3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保证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中国现代①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满足了全国农民对土地的要求。

②建国初,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1956年)

③中共八大上提出的正确方针、1960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实行。

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⑤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⑥中共十六大提出21世纪前20年的目标是要全面实现小康。

⑦2006年取消农业税,在中国延续了二千多年的农业税成为历史。

⑧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世界史部分

①美国:罗斯福新政推行“以工代赈”,加强社会救济工作,通过立法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为普通百姓提供了最低限度的经济安全保障。

②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福利国家”制度,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保障。

③苏联(俄):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实行自由贸易、废除平均主义的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的工资制。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福利国家的建立

1.目的: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

2.含义:是指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福利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公认的高标准的社会服务。

3.实质: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

4.内容: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保险、住房保险、失业保险等。

5.概况:二战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福利国家的发展日渐完备;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高峰;20世纪80年代后,美、英、法等国都在不同程度上减少了政府公共开支,缩小福利规模。

6.影响

(1)积极:使穷人受惠不少,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2)消极: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助长“懒人经济”,损害劳动者生产积极性。

中国古代的社会救助思想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救助思想

由孔子到孟子,从仁爱到仁术,形成了系统化的社会慈善思想,对中国传统社会的道德构建和慈善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秦诸子百家中,另一有代表性的慈善思想是墨子的“兼爱”思想。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进而,“多财,财以分贫也”,“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芸芸众生安居乐业,天下太平。墨子兼善天下,苦难力行的精神,体现了一种乐善好施,积极参与的慈善风范。

二、秦朝到隋朝的社会救助思想

秦朝受法家思想控制治国,虽然有社会保障制度,但涉及的很窄,使得这一制度施行起来效果不是很大。到了西汉社会救助方面力度加大,制度化逐渐形成,道德教化不断提高,社会保障的政策化使得社会保障提高到了治本为目的的层次。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东汉时期救助措施更加固定化操作性更强,贫民成为了社会保障的对象,并首先提了妇女保障。

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六疾馆和孤独园之类的专门救助机构出现于此时,开了国家设立专门机构集中救助鳏寡孤独和贫病无依之人的先例。

义仓立于隋代。

三、唐、宋、元、明、清时期的社会救助思想

发展到唐朝,社会保障制度开始以律令的形式出现了。唐朝建立了专门的医院。唐朝的计会救助的范围覆盖了老人、妇女、儿童、鳏、寡、孤、独、皇族、官居、士兵、学者、病人、贫困人群等等,唐朝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内容完善,覆盖全面,而且形成一整套体系,开始以法律的形式对社会救助进行规定。社会保障发展到唐代已经正式制度化、政策化,机制更加健全,覆盖了近代社会保障范围的大部分,成为了我国封建社会官方社会保障机制的雏形。

宋朝的保障内容涉及灾害保障、弱势群体保障、医疗保障等方面,几乎涵盖了以救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的全部内容。《救荒活命书》、《救荒全书》是宋朝时关于救灾和荒政的典集。

明朝初年政治清明,社会保障制度较为完善,延续了宋朝的做法。明朝设有养济院是以收养鳏寡孤独、老弱病残为主的社会慈善机构。明太祖曾两次发布诏令,宣布对孤寡老人实行终身养老制度。

康雍乾盛世期间,不仅大力发展社会救济,也有了社会福利的雏形。

四、古代社会救助思想的借鉴意义

慈善救济思想在我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并且这种思想不断地在影响着我国人民的思想意识。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社会救助制度成为人民共同的需求,并且被全社会人民接受。通观我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社会救助情况不难发现:(1)凡是重视社会救助的朝代,则政权兴,凡是疏忽社会救助的朝代,则政权亡。

(2)社会救助政策的实施程度,取决于当时政治的清明、官吏的廉洁与否。

(3)在强调国家责任的同时,也要注重民间的自救与互助;在强调制度安排的同时,也要注重民间捐助、社区

救助等非制度安排;在救助中要做到无偿救助和有偿救助相结合,这对社会主义救助制度的构建均有借鉴意义。

【拓展阅读】

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制度

中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是一个有丰富文化传统的民族,依据自己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国古代的政治家和思想家逐渐提出了一些有关社会保障的思想和主张,推行过一些社会保障方面的社会政策措施。这些思想和措施随岁月的流逝已发生沧桑巨变,但其中的精华却传递至今,成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文化源泉。

1.储粮备荒思想和仓储赈灾措施: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战胜灾害和克服意外事故的能力很差,为了维持正常的生活和社会秩序,人们需要在丰年和歉年之间进行调剂余缺,储粮备荒、以丰补歉的思想和主张便应运而生。在储粮备荒思想影响下,自西周起,中国就出现了一种救荒、济贫的重要政策措施——仓储制度,即建立专门的粮仓,储存粮食,用来稳定粮价,借贷或放粮救荒、济贫。

2.大同仁爱思想和养老慈幼措施

(1)儒家思想是我国古代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其倡导的大同思想是中国人民美好的精神追求,其中也包含了丰富的社会保障思想。孔子主张在理想的大同社会中,人们不仅要关心自己的亲人,还要为社会上的弱者提供帮助,使老年人得到赡养安度晚年,使儿童得到照顾教养而健康成长,使鳏、寡、孤、独、残者都得到社会的救济安置。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大同仁爱思想,从巩固统治者地位的角度提出“善养老”的重要意义。孔孟儒家大同仁爱思想和孝道伦理顺应了自然经济家庭生产方式的需要,维护了家庭的保障功能,进而维护了社会的稳定。(2)在要求家庭担负主要保障功能的同时,历代统治者重视社会的责任,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弥补家庭功能之不足。这些措施大体上相当于今天的儿童福利、老人福利、就业服务、社会救济、医疗保健、社会安全等。其内容和措施虽不如现今的社会保障制度系统和完善,但是其中的一些做法在今天的社会保障政策措施中还能看到影子。

3.“致仕”说法和官员退休制度

我国古代官制中,有“致仕”的说法,是指官员在年老或多病时,把职务归还给帝王,以摆脱政务颐养晚年。自商周以来的致仕退休制度为各朝统治者所沿用,这一方面是鼓励在职官员效忠朝廷恪尽职守,为其解除后顾之忧;另一方面也为鼓励年老有病的官员让出位子使贤明之人接替职位以提高效率。

4.患难相恤主张和邻里互助措施

中国古代社会以农业立国,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自然村落和族群社区是社会的基本结构。在社会保障网络中,除了家庭和国家的责任外,乡亲邻里之间互助相帮是很重要的支撑体系。

与患难相恤主张相关联的民众互助互济的保障措施在古代就已出现,如邻里相帮操办丧葬事宜等,体现了众人出力帮助苦主分担灾难的思想,而最能反映这一思想的互助保障措施是社仓制度。社仓是仓储制度中的一种形式,与其他仓储形式如平籴仓、常平仓等不同的是,它是以民间力量为主兴办的一种互助互济性质的备荒仓储。5.关怀弱者的思想和居养机构的兴办

孔子的大同思想中包含了“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主张;管子在《五辅篇》中也主张养长老,慈幼孤,恤鳏寡,问疾病,吊祸丧。这些同情、关怀、帮助社会弱者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有很深厚的文化基础,而且代代相传一直延续至今。与此相关联,中国古代有一种收养抚恤孤寡、流浪、乞讨人员的“居养”制度。居养制度产生于汉代,宋代以后社会上出现一种固定的居养机构如居养院、安济坊、福田院和漏泽园等,居养分为长期收养和短期收养两种。明清以后,为弱者提供院内救济的居养机构较为普遍,清自雍正起,在各地设置普育堂(负责收容和养育弃婴)、普济堂(为老年、残疾无依靠者提供住院救济)。这些机构一部分发展延续下来,成为现今一些地方老年福利院、儿童福利院等现代社会福利机构的前身。

综上可知,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的思想和社会福利措施,作为家庭保障制度体系的补充,起到了救助危困、分担风险、促进生产、稳定社会的作用,是中国社会保障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阶梯,它们所弘扬的仁爱、大同、敬老、慈幼、济困、助残、互助互济、患难相恤的精神,成为中国现代保障制度的思想内核,它们所推广的社会保障措施,也为后来中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开创和发展,提供了制度层面、技术层面的众多借鉴。

【拓展阅读】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时代是表述特定社会历史的范畴,不同社会形态、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形成不同内涵的时代。社会主

要矛盾是划分时代的基本依据,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起着主导、支配和决定作用,贯通于时代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表明原有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被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所替代,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是新时代的重要内涵和基本特征。

1956年,党的八大报告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017年,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