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论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试论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试论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试论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昆明学院

2015 届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设计)题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子课题题目无

姓名李晓燕

学号 201115010244

所属院系数学系

专业年级数学与应用数学2011级2班

指导教师赵义

2015 年 5 月

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是判断教学成功与否的最重要依据。当前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的问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本文基于对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和误区进行分析,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三个要素:有效果、有效用、有效率展开论述,探索具有实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有效性;小学数学;问题分析;策略研究

The effectiveness of classroom teaching is the lifeline of the judgment, is the most important basis for the success of teaching. The biggest challenge of the current curriculum reform in classroom teaching level is ineffective and inefficient. The effectiveness of classroom teaching is the focus of educational reform,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classroom teaching is the key to deepen the reform of curriculum and basic requirements. In this paper,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classroom teaching based on the analysis, from the three elements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classroom teaching, discusses effective, effective and efficient, to explore the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classroom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s effective.

Keywords: Effectiveness;The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Problem analysis; Strategy of analysis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涵 (2)

第二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价值 (3)

2.1课堂教学有效果 (3)

2.2课堂教学有效用 (4)

2.3课堂教学有效率 (4)

第三章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现状及误区分析 (5)

3.1教材把握不当 (5)

3.1.1 照搬教材,脱离认知 (5)

3.1.2偏离教材,脱离文本 (5)

3.2备课中的误区 (6)

3.2.1教学目标不明确 (6)

3.2.2忽略教学起点 (6)

3.3教学情境创设的误区 (7)

3.3.1情境创设偏离教学目标 (7)

3.3.2情境创设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8)

3.3.3情境创设过于单一 (9)

3.4课堂提问中的误区 (9)

3.4.1误认为评价学生就是夸奖肯定 (9)

3.4.2不能有效引导学生提问 (9)

3.5无效的课堂组织活动 (10)

3.5.1无效的小组合作 (10)

3.5.2无效的探究性学习 (10)

3.5.3探索内容无味,视“探究性学习”为唯一方式 (11)

3.5.4探究过程无趣,探究活动类似模仿 (11)

3.6课堂评价偏差 (12)

第四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策略 (14)

4.1灵活处理教材,提高课堂时效性 (14)

4.1.1重组教材内容 (14)

4.1.2充实教学内容 (15)

4.2科学设置教学目标,让教学更明确 (15)

4.2.1目标内容要具体化 (15)

4.2.2目标要求明确化 (16)

4.3准确把握教学起点,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16)

4.3.1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经验,避免重复 (16)

4.3.2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性,实现有效教学 (16)

4.4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17)

4.4.1创设有利于目标实现的教学情境 (18)

4.4.2创设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教学情境 (18)

4.4.3创设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 (18)

4.5科学提问,让教学更有效 (19)

4.5.1问题要少而精 (19)

4.5.2指导有效的提问方法,让学生“会问” (19)

4.6优化课堂活动,让学生全身心投入 (20)

4.6.1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20)

4.6.2开展小组合作探究,营造乐学氛围 (21)

4.7抓住时机,及时、充分评价 (22)

结束语 (24)

参考文献 (25)

谢辞 (26)

前言

随着新课标理念在课改实验的进一步凸显,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成了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和核心问题。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和指南,想要推进有效教学的实施,首先我们要先搞清楚什么是有效教学。由于我国新课改实施的时间还不长,有些教师还不能很好的运用新的教学策略,导致课堂教学中出现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走形式。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问而提问,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合作而合作,为了练习而练习,这些只是为了“体现新课标的新理念”而走走形式,做做样子而已,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加强学习和领会新课标的理念,联系课堂教学综合情况思考怎样提高我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也必将成为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将面对的一个难题。尤其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进行之时,讨论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基于此我们必须要了解: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涵是什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价值是什么?针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及误区,提出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策略,试图通过分析研究,实现课堂教学策略最优化。

第一章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涵

课堂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活动,通过教学目标的设定,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集中精力、学习知识、解决问题。可以说,课堂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是判断我们的教学成功与否的最重要依据。那么,有效教学的核心内涵是什么?纵观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研究者对有效教学的界定主要是从经济学角度来进行的,即沿用经济学的效果、效用和效率的概念来解释有效教学。可以说,有效果、有效用、有效率是有效教学的三大内涵。[1]

有效教学是一种提倡效果、效用、效率三者并重的教学观。有效果、有效用、有效率是有效教学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效果指的是学有所得、所获;有效用指的是学的东西是有价值的、有用的;有效率指的是学的过程和方法是科学的、高效的。在教学中,缺少其中任意一个部分都不能构成完整意义的有效教学。有效果只注重了“学生对知识点掌握”,而有效的课堂教学更应关注“学生的发展”;有效率只注重“单位时间内传授知识的量”,而有效的课堂教学更应关注“课堂上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与状态”;有效用只是注重“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而有效用的课堂教学更应关注“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发展”。当然,理想的结果是事半功倍。[1]总之,有效教学是指师生以新课程标准为导向,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组织课堂教学,用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的投入,得到尽可能高的教学效果,产生尽可能好的教学效用,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真正实现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价值。为此我们将有效课堂教学的内涵定位为:有效果、有效用、有效率。

第二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价值

随着课改实验的进一步深入,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越来越关注对教学效果的价值性的研究,探索现代教育教学的新方法、寻求新的突破口,以此来提高现代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价值指的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有价值,学生能学到的内容有价值。针对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及误区,怎样有利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价值?怎样在课堂教学中,让小学生在自主的学习氛围中获得知识?下面将从教学有效果、有效用、有效率三方面分别进行论述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价值。

2.1课堂教学有效果

“效果指由某种动因或原因所产生的结果,指收到好的效果。”教学效果是指教学取得的成效,即教学活动的成果,包括受教学的影响而表现出来的所有成果。教学效果强调的是教学所产生的实际结果。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前,教师必须要保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清晰的教学内容。有些教师说:我的课上完了,我的教学任务完成了,这是不行的。教学效果体现在学生学习的结果上,而不是教师的教上。教学是否有效果,在于看教师是否以教学的实际效果及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要看本节课学生学会了什么,而不是看教师教了什么。就如余漪老师所说的:“教什么必须放到课堂教学的第一位来考虑。目标是课堂教学的主宰,用怎样的方法教、师生之间的活动怎样组织和开展,均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1]

课堂教学有效果一般用下列标准来衡量:

(1)看教学目标达成度如何,教师是否高度关注学生的知识。

(2)看教学效果的满意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参与,90%以上的学生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获得了知识,发展了能力,有积极的情感体验。(3)看课堂训练题设计,检测效果好。[2]

2.2课堂教学有效用

经济学中的效用是指对于消费者通过消费或者享受闲暇等使自己的需求、欲望等得到满足的一个度量。课堂教学有效果强调的是学到了东西。课堂教学有效用强调的是学到的东西能够为己所用。也就是说,学而无用的东西,即便有效果,也无效用。[3]有的学生通过一些学习技巧、死记硬背也许可以获得学习的进步,这些方法是有效果的,但不能说是有效用的。当然,如果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不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就算学生再怎么学,在实际生活中也是没有效用的。教学效用实际上是教学价值的体现,它强调的是教学结果的目的性、价值性。知识的教学必须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并对知识展开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创新、怀疑中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不仅用头脑进行学习,而且用心灵进行学习。这样学到的知识才是真知识、活知识、有用的知识。

2.3课堂教学有效率

“效率是指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工作量。”教学效率是指在教学投入内所获得的教学产出。教学有效果、有效用是从教学产生了结果和运用情况来判定的,但两者都没有考虑到教学投入与教学产出的关系。如果很多教学投入只获得了很少教学产出,那么这种教学也不能说是有效教学。因此,有效教学是在保证有效果、有效用的前提下,还必须做到有效率。课堂教学有效率可理解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用尽可能少的教学投入获得了尽可能多的教学产出。沿用经济学的概念,可以将教学效率表达为:教学效率=教学效果/教学投入。显然,教学效率与教学产出成正比,与教学投入成反比。[3]说到底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任务是就是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的得到最大的发展,而且把学习当作一个快乐的体验过程。

第三章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现状及误区分析

3.1教材把握不当

3.1.1 照搬教材,脱离认知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再加工,将教材内容变成学生易于接受的内容,赋予材料以活力,给知识以生命。[4]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的分析、理解教材、吃透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开发,甚至超越教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然而,许多教师对教材内容缺乏思考、照搬照用,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反而影响课堂教学的实效。

【案例3.1】[6]:一位教师教学苏教版二年级“角的认识”。

(1)学生对教材的第一组图中“三角尺、红领巾、打开的扇面”认识不清。

教师操作课件隐去具体图像,抽象出角的图形后,再组织学生辨认角、数角时,总有学生认为“扇形”图中有三个角。

(2)课上完后,学生对于如何指认角仍然模糊不清,有的指顶点,有的指边;在实物上找角时,也大都指着尖上的顶点说这是一个角。

分析:在此案例中,教师没有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设计课堂教学,在本节课中教师引用教材中“打开的扇面”介绍角的特点,影响教师后面对角的概念的揭示。不仅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反而使学生混淆了对角的本质特征的了解。

3.1.2偏离教材,脱离文本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载体,是教师教学的基本材料和学生认识世界的媒体。但有些教师过多、过早的补充内容,甚至偏离教材本身去谈网上查阅到的资料。反而教材受到冷落,课堂教学脱离了教学之本。有些教师过于强调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大量补充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忽略学生对教材的了解,对远离学生实际的知识任意删减,使学生失去了一次次认识外界的机会。

【案例3.2】教学实录:人教版四年级的“位置与方向”

(1)师:同学们,大家知道什么是定向运动吗?(学生回答不知道,教师介绍完,学生小眼神充满疑惑)那下面我们就用另一种方法来学习我们今天的知识,请同学们按你的想法设计一个你喜欢的校园,只需要画出4中景物。校园里有教

学楼、大门……(学生专心投入设计中)

(2)10分钟过去了,同学们还在设计校园……

分析:在本案例中,教师太注重学生学习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教师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更改,导致偏离了教材的教学要求,这本可以使学生对一项新的运动进行了解,可是教师却让学生失去了一个了解新运动的机会。在本节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事先自己查阅资料,让学生在课上相互交流,既可以让学生学到新知识,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3.2备课中的误区

3.2.1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行动纲领,是一节课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设定和呈现明确的教学目标,并实现教学目标。新课标的课程目标是由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四个维度构成,教师能否实现这四个维度即是一堂课有效率的评价标准。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忽视或者混淆这四个目标,导致教学目标不明确。

在此可用【案例3.1】来进行分析:在【案例3.1】中教师在知识技能的处理时没有进行数学思考,导致教学没有效果,之所以学生不清楚怎么指出角,是因为学生不知道角的本质,说明教学没有效用,所以可以说这节课是没有实效的。教师在备课中一定要设计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设定要防止笼统或琐碎、过高或过低的现象发生,否则就会像案例一样给教学目标的实施带来困难。

3.2.2忽略教学起点

教学起点就是每节课的教学从哪里开始进入,在什么基础上发生,通过建立在课前对学生发展现状的分析和预测,并依据学生的现实起点设计教学。但有些老师往往忽视学生起点,教学按部就班、从头学起。看起来有条不紊,实际使课堂枯燥无味,反而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案例3.3】一位教师教授《乘除法的意义与关系》时的片段。

例1:一个文具盒6元,买7个文具盒需要多少钱?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426666666元加法:=++++++ (元)乘法:4276=?

加数 和 因数 因数 积 师:在加法中,加数 + 加数=和 在乘法中:因数 × 因数=积

(教师板书,全班齐读。)

师:那么6是谁的因数?7呢?

(同学们思考,然后自己说说。)

师:积的一个因数6在加法算式里表示什么?

生:相同的加数。

师:积的另一个因数在加法算是里表示什么?

生:相同加数的个数。

(学生自己比较这两种方法的中哪种更简便。)

……

分析: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将教科书上的全部知识都当作新知识来授课。且

看起来有条有理,但是教师从教学的本质上就忽略了学生的教学起点。在此之前

学生在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已有一定的基础。本节课又再学一遍是没有必要的。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通过必要方式了解学生基础,在设计中有针对性的进行教

学,做到详细得当,在备课中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的效率。

3.3教学情境创设的误区

3.3.1情境创设偏离教学目标

创设情景是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情境的创设为课堂和外界建立了

桥梁,让学生带着生活中的问题进入课堂,情景创设是为了提出以教学目标为前

提的问题做准备。由于老师没有做好引导作用,学生在精心设计的情景中迷失了

方向,学生被课堂中无关的背景事物所吸引,没有有效地在短时间内将学生的注

意力真正集中在所学知识上,让学生的关注点脱离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导致创

设情景的失败。

【案例3.4】某老师在教二年级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在创设情景时展

示了一副和谐的大自然的图面,老师让学生观察:

师:“你发现图中有什么?”

学生1: 我看到了一条流淌的小河。

学生2: 我看到了河上还有一座小桥。

学生3: 我看到了一片绿油油的草地……

时间过去了几分钟,但是没有一个学生说看到了大自然中有兔子。教师急了,问:“难道你们没有看见兔子吗?有几只啊,你们怎么数的”,教师预备导入新知识乘法,可是没人是两只两只数的,于是,教师急了,教师问学生:“你怎么知道图上有六只兔子的?没有两只两只数的吗?”

分析:本节课的情境创设是没有问题的,但教师的引导提问设计不合理。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不要教师的引导。学生把大自然的景物一一例举出来了,但由于教师对课堂中的提问目标不明确,学生的回答不在教学重点上,情景的创设就失去了存在的目的。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思维,课堂教学脱离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3.3.2情境创设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新课标要求要注重和关注“情景”与学生生活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与教学知识产生共鸣,让知识在情景中凸显出来。但是,有些老师设计的引课情景脱离小学生的生活,学生不知从何入手,也不知道老师为什么要设这个情景。

【案例3.5】教师在一节上《小数的减法》中,是这样创设情景的:

师:同学们,大家看奥运会了吗?在正在进行的2008年的奥运会上,55公斤级的xx获得了冠军,成绩为370.5公斤,他的抓举成绩成绩是180.5公斤,请问他的挺举成绩是多少?请同学们试列出算式,不用计算。

(学生很快的拿出纸笔,但不知如何下笔。)

师:这个题很简单,再思考一下。

(学生列式如:370.5-55-180.5)

生:老师,什么是抓举,什么是挺举?

(经过老师解释,学生才列式正确。)

分析:由于学生对抓举、挺举的不了解,反而浪费教学时间。本节课中的特殊名词脱离当地小朋友的认知水平,导致学生课堂解题时一筹莫展,无从下手。

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可对这些名词进行解释,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让学生迅速列出算式,进入本节课的教学。

3.3.3情境创设过于单一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根据“精心”设计的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教学,根据不同的知识设定不同方式教学情景。教师创设的情景要具有趣味性、开放性。但是有部分老师却偏爱复习导入法,每节课开始都是复习导入,学生就会形成定式思维,一上课就是练习再练习,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出现消极的情绪。

3.4课堂提问中的误区

3.4.1误认为评价学生就是夸奖肯定

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的语言,尽量从正面引导。也许是出于这一观念的形成,我们的课堂成了“美言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没有仔细倾听,但学生回答完教师总会加以夸奖:你真棒,你真聪明!其他的学生跟着附和:棒,棒,你真棒!这种简单、笼统、模糊、不负责任的夸奖究竟会给学生带来什么。一种:觉得评价不真诚,二种:让学生飘飘然。对学生而言,过多的夸奖不是激励,尤其是不假思索的夸奖,不仅不能积极引导学生,还会让学生形成随意应付的态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要客观、真诚。教师可以换委婉的引导学生,但对就对、错就错。评价既要客观,又有针对性。既肯定学生的优点也要为学生指出努力的方向。 3.4.2不能有效引导学生提问

引导学生有效提问,不但要让学生学会知识、自主的进行思考,同时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让学生了解到学习的追求在于未解决的问题上。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再通过已有知识重组、分析、加工新知识,在不断的否定和提问的过程中解决问题。但在当今教学中,学生最大的问题是没有问题。教师片面的注重教,而忽略了引导学生提问。学生失去了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一味的接受使学生逐渐失去了问的本能。

【案例3.6】一位教师在上《倒数》一课时,给学生10分钟的时间自己看,然后请学生汇报自学情况,最后一名同学提出“4的倒数是不是0.25”。同时,

分组进行讨论,最后每人都说出一个数字,让小组内同学求出这个数的倒数。这样,教师让学生在自学过程,充分感受以教材为本,经过独立的学习、领悟、思考、反思创造,形成新的观念、思想,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提问题的能力。

分析:在本节课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乐于提问。在提问中学习新知识,让学习有效果。互写倒数,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应用,让教学有效用,提出疑问,解决疑问,让学习有效益。

3.5无效的课堂组织活动

3.5.1无效的小组合作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小组合作的方式普遍被大多数教师采用。同学们在参与、互动、汇报、合作中常常会产生思维的碰撞,能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自主的学习。但是,很多教师片面注重走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是否组织小组活动,却忽略了为什么要小组活动。只注重形式,忽略实质,导致出现低效甚至无效的小组合作。

【案例3.7】一位教师在教学新课《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通过引导让学生根据情境列式算式17—9,马上让学生分组讨论应该怎样计算17—9。

分析:教师在给出问题以后就让学生马上进行了分组,学生们没有进行独立思考时间,有的学生可能还没反应过来老师要让我们分组讨论什么,学生充满疑惑。这样的分组讨论显然是低效的。

3.5.2无效的探究性学习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的深入改革,新课标指出以增强学习者创造力为主要任务、以解决问题为主题、以学习者自由活动为主要方式的探究性学习已经普遍运用到教学中,成为课堂实践的热点。这种现象确实是值得高兴的,然而冷静下来,很多探究确实没有意义的,而且问题很多。

【案例3.8】某校三(2)班有43名学生,教师组织活动课“春游计划”时,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如下两个活动:

(1)让学生自行确定购买春游的需要的物品以及算出总价。

(2)乘车与买门票。一辆大客车可坐50人,每辆300元;一辆中型客车可坐

30人,每辆200元。个人票每人10元,团体票每人8元(10人为一组)。”

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这些数据,讨论交流怎样租车、购买门票比较合理。

(在第二次合作学习时,有的学生在继续计算买哪些吃的更好,有的在互相玩计算器)。

分析:本案例中教师告知第二次的合作开始后,大部分学生还在第一次分组合作的情境中没有出来,教师将学生带入情景,却没有把学生带出来,显然第二次的探究的效果是不理想的,甚至可以说是无效的。

3.5.3探索内容无味,视“探究性学习”为唯一方式

在新课标课程改革中,为了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创造性才能,教师本着加强学生的创造性为主要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大量开展教师设置情景,学生自主参与课堂为教学主线的探究性活动,探究性学习成了课堂实践教学的必经之路。但是,在我们为此感到高兴的时候问题来了,教师们在整节课中“事事探究,时时探究”导致探索内容无趣,其次教学方式不是只有“探究性学习”,不仅浪费短暂的课堂时间,还让学生对探究失去兴趣。

3.5.4探究过程无趣,探究活动类似模仿

所谓的探究是在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看似符合课程标准。但在落实过程中,由于教师没有考虑是否需要开展探究,且没有充分预测到课堂的发展情况,导致学生对探究没有兴趣,或者所探究的内容过于分散,直接脱离教学目标。

针对3.5.3和3.5.4所反映的情况,总结而言,既没有效果,又没有必要,根本无从谈起让教学有效用,有效率。那怎样设置探究活动才能让其为课堂教学服务呢?我将从如下几方面提出教学策略:

(1)明确探究目的,营造兴趣氛围,

(2)提供探究的空间,适时引导学生回归目的,

(3)合理利用教材,加强合作探究,适时提出疑问。

3.6课堂评价偏差

心理因素对于任一阶段的学生而言是很重要的,学生很重视教师的评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评价和教学活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课堂评价是指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表现情况给出表扬或评价。课堂上的评价主要以教师的口头评价为主,对于小学生可以适当地加上肢体动作,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方式,注重强调教师对学生的评判和引导。课堂上恰当的评价可以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的意识。为今后的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及教学的管理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随意或缺乏思考的评语,往往会挫伤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导致学生上课不敢发言。影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5]

【案例3.9】一位教师在教《简单分数的大小比较》时的教学实录。

师:有一个蛋糕,(图片显示小红吃了四分之一)小红吃了蛋糕的多少?

生1:小红吃了1/4。

(学生补充得到:小红把蛋糕平均分成4份,吃了其中一份,也就是说小红吃了整个蛋糕的1/4。再让部分学生重复。)

师:小燕也有这样一个蛋糕,但是她想吃的比小红吃的多,你觉得小燕吃了蛋糕的几分之几呢?

生2:小燕吃了蛋糕的2/4.

(有的说3/4)

师:很好,还有不同的吗?你能说吗?

生3:真啰嗦,干脆把一整块都吃了不就行了。

(学生都笑了。)

师:你的意思是小燕把“单位1”吃掉了,这是一个整数,我们要求的是求几分之几,是求一个分数?还有吗?

(学生们立刻安静,生3低下了头,学生举起的小手又放下去几个。)

生4: 99/100。

师:你是怎么想的呢?

生:分子上的99比1大,分母上的100比4大,所以99/100要大。

师:你是根据什么确定的呢,你有判断的依据吗?我告诉你,这种判断的方法是错误的……

分析:教师在教学中多次进行及时评价,比如:“很好,还有不同的吗?你能说吗?”教师对课堂组织直接给学生评价,反而使学生停止思考。教师明确平均分实际是对学生思路的误导。更严重的是:“这是一个整数,我们要求的是求几分之几,是求一个分数?”,“我告诉你,这种判断的方法是错误的”这两个评语教师没有看到学生的闪光点,反而直接给予否定,不但直接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把“单位1转化为1/4”,还可以对学生99/100比1/4大进行探究。让学生自己进行判断和解释。

第四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策略

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既定目标,根据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和方法。并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根据事情的发展和变化情况来改进原来的措施和方法,最终实现目标。[7]

教学策略就是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相对系统的行为。教学策略具有“对教学目标的清晰意识和努力意向;具有对有效作用于教学实践的一般方法的设想;是在目标实现过程中对具体教学方法进行灵活选择和创造”。[7]

4.1灵活处理教材,提高课堂时效性

4.1.1重组教材内容

新课标理念要求: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决策者、和创造者,教师要抓住教材的本质灵活的处理教材,其内涵是用教材去教数学,而不是教教材上的数学。教师对教材的重组时,在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把不符合学生认知现实的内容改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知识。[4]教师在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上,可以把呈现方式枯燥的改为有趣的,容易引起学生进行探究的问题,可以把抽象的本质改为简单的接受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和数学思维,让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内容更具生活化,以此提高课堂的时效性。

【案例4.1】[6]一位教师教学《角的认识》时,将课本中打开的扇面更换为张开的剪刀。这样第一组图中提供“三角尺、红领巾、张开的剪刀”三个图中都有角,它们都具有角的直观特点:一个顶点,两条直角边。而在打开的扇面中有一条是弧线,教师因此设计了闭眼摸角游戏。

(区分圆,半圆,三角板等。)

师:闭上眼睛,从你们的学具袋里摸出有角的东西。

(学生举起三角板。)

师:你凭什么感觉摸出它有角的呢?

生1:刺手,尖尖的。

师:再闭上眼睛摸一摸,几样物体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生2:半圆形有一边是直的,另外的地方是圆滑的。

生3:圆形四周是滑溜溜的,三角尺四周是直直的。

(师板书:直直的。)

师:看来有角的地方总是尖尖的,直直的。尖尖的地方叫顶点,直直的线叫边。

……

分析:在【案例4.1】中,教师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需求对教材进行取舍和编辑。删去“扇面”,改为“剪刀”,根据学生的需要改造重组教材,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实效。

4.1.2充实教学内容

由于受到教材编制的局限,小学教材的题材有部分偏离学生生活实际。学习的内容对学生缺少吸引力和亲和力。但这也给教师留下充分的发挥空间,教师以课本上的知识为基础,适当的补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这将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8]

【案例4.2】教师在【案例4.1】之后,教学生如何指认角。角指的不是顶点,也不是边。而是两边之间的部分。

师:这就得到一个角。

师:角可以用小弧线做标记,数角是可以这样标记。

(边说边标。)

师:请你用正确的方法数数桌面有几个角。

(学生很自然的学会了小弧线指认法,找实物上的角时也能正确表数出来。)……

分析:在【案例 4.2】的设计时,教学中,教师通过让学生触摸、比较、体验的基础上找出角的本质特征。在课上还补充了角的标记方法,这并没有超越学生的认知水平,反而使学生为今后学习角的度量打下基础。

4.2科学设置教学目标,让教学更明确

4.2.1目标内容要具体化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行动纲领,是对新课标的具体落实也是一节课的出发点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策略 要让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建立一个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新体系,教师首先应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下功夫。教学设计就是教师依据数学学科和学生的特点,认真钻研教材,分析教学任务和教学对象,从而对教材实行再组织,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下面就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设计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起点 要想学生通过40分钟的学习有所提升,首先就要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也就是确定教学起点。教学起点就是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之前已具有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关学习的认知水平与态度。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因素。:十一世纪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学生了解信息的途径很多,远比原来要快、要多,有时可能远远超出了教师的想象,所以教师事先想好的教学起点不定是真实的起点。教师要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过程,首先就要了解教学的真正起点。 二、客观分析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实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要真正地用好教材,教师能够从以下几方面来思考: 1.为实现教学目标,教材提供的内容是否都有用,哪些需要补充,哪些能够删除或改变; 2.教材提供的教学顺序是否需要重新组合; 3.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只有解决了几个问题,才能使教学内容更易于教师教学,学生更易于自主探索。 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秒的理解》一课中,教材提供的是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的一个场景来导入新课,从而感悟1秒钟的时间很短来揭示课题的。但是这场景时问过去较长了,对学生来说感受不大。于是我结合了刚刚前几天学校组织观看过的神舟六号发射前的倒计时来实行导入,不但使学生感受了1秒很短,更让学生了解祖国航空事业的发展,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设计教学时,又插入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的成绩,明白1秒甚至比1秒更短的时间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学生课前收集时问格式,课堂交流,对学生实行了珍惜时间的教育。这样安排,使学生接受教学内容更丰富,史富有时代特色。 三、制定明确目标,贯穿各个细节 教学目标足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它是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的要素。数学教学的目标一定要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培养,要在认真分析学生的起点,全面了解课程标准对学段的目标,以及客观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规定学生在一节课结束后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使哪些情感与态度得到发展。 在设计《秒的理解》时,要求学生: 1.能理解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种=60秒,体会1秒,了解1秒的价值;2.能在开放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观察力和想像力,通过看一看、说一说、算一算等,逐步培养初步的数学思维水平; 3.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点,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问的教育,教育学生珍惜分分秒秒。 四、活跃教学活动,增浓学习氛围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构建有效课堂

如何组织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更具体的说: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既要关注学生当前发展,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可持续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构筑认知冲突,激发求知欲望;组织知识体系,达成教学目标;注重激励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从而组织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智慧的生成。 一、精心备课是组织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预设的教学是盲目的,低效的,甚至是无价值的。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血肉和骨干,只有课前精心的准备,在课堂40分钟里才能经受住学生的考验,才能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否则,教师会应接不暇,手忙脚乱。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课前要了解到学生对圆有无直接或间接的认识,学生是否会用圆规画圆。所以我在教学设计时教师没有将用圆规画圆作为重点,而是适当地把他们引领到更高的境界----如何画指定大小的圆。 课堂的精彩生成需要一定的空间。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做到粗中有细,富有弹性。所谓的“粗”是指明确需要实现的三维目标,描述出课堂情景的大体轮廓,在各环节为学生的互动生成留下足够的空间。所谓的“细”,也就是预想每个环节可能出现什么问题,学生可能产生哪些不同的思维,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如我在教学《小数的意义》时,为感悟0.2与0.20大小相等时,出示了一个平均分成100的正方形纸,其中20格涂了颜色,教师用一个问题“可以用哪个小数来表示?”让学生在说理中弄清楚0.2=0.20 ,但它们的意义是不同的。这样的预设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放,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想象、思维获取新知,这样的学习不是更有效吗? 二、组织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是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 教学中,要改变以前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树立全新的课程目标意识,最大限度地挖掘教材的课程功能,满足学生学习数学的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并在自主建构中得到发展。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的方式方法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的方式方法 一、引导实践 引导学生进行动手实践同样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主要的部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提倡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去做,在实践中进行思考,在思考中感悟数学。例如,可让学生对所在的教室进行面积计算,让学生利用米尺来对教室进行实际的测量,将数据进行统计,并要求学生将所得的实际面积用平面图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图中标出实际的距离和图上距离,教师也可进一步引出比例尺的概念和表现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进行测、画、算,在实践中想问题,在解决问题时领悟数学,这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以旧带新 以旧知识带领新知识,这是小学数学教师常用的方法,巧妙地以旧带新,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为新知识进行铺垫,让新旧知识有一个很好的衔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某班共有40人,男生占全班总人数的3/5,对于这样一个信息,教师可对小学生进行提问:(1)本班男生人数是多少?(2)女生占本班总人数的比例?(3)女生人数是多少?根据这三个问题向学生进行提问,前两个问题涉及已学过的内容,相对较简单,而第三个问题是教师为新知识的学习引入的问题,为新知识的讲解做铺垫,这样既能达到对旧知识的巩固,同时又能与新知识有一个衔接,更好地形成了新旧知识的和谐统一。 三、激发兴趣 对于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我们要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1.与生活进行实际的联系 数学虽然具有抽象性,但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小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还处于启蒙阶段,没有一套完整的学习方式方法,为了更好地激发其学习兴趣,我们应该结合生活实际对数学进行讲解。在实际的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系的例子随处可见,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教材,并结合生活对小学生进行讲解,激发学生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兴趣的源泉还在于运用知识,在于体会到智慧能够统帅事实和现象。”在对数学的学习中,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价值,感受其中的乐趣,并对小学数学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主动学习的愿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小学数学与生活实际同行 小学数学与生活实际同行 摘要:《数学课程课标》指出:数学是人们在生活、劳动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 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样,学生就是在快乐中学,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实际、学习新知、巩固新知、应用新知 一、创设情境,让问题引入生活实际中。 “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通过情境设计、媒体使用、活动组织、物质刺激等外在手段达成目标。它可以让学生在思维冲突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本身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平移》时,某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金鱼吃小虫子”的童话情境,巧妙地设计了“小鱼金向左平移几格才能吃到小虫子”这一挑战性的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金鱼中有特征的部位,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分析、探索、比较、体悟。尽管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有过挫折,有过怀疑,有过失误。但创设这样的情境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并发现判断图形平移距离的方法。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不仅兴趣盎然,学得主动,而且对知识的理解也更为透彻。 二、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体悟、学习新知。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两个转化过程,一是由教材的知识结构向学生的认知结构转化;二是有学生的认知结构向智能转化。这种转化过程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才能实现。没有学习主体的积极参与是没有办法学会数学的。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景。把学生引入生活实际中来,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比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存在着三种类型的题目:相向而行(或相对而行)、相背而行和同向而行。为了让学生能够搞清三者之间解题规律的联系和区别,我组织学生搞了一次小小的表演:同桌两人为一组,将相遇问题中的三种情况作演示,表演场地在教室内外自由寻找,过5分钟后集中交流表演情况。学生们兴致勃勃,个个洋溢着笑容开始了自己的演出。通过这次实际演练,使学生加深了对相遇问题三种情况的理解。通过这些活动,拓宽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了表象,同时也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经历操作,并感悟其中的问题,激起的学生的思维,,放射出欲罢不能的情感元素,从而使学生有的放矢地展开学习讨论,从而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找寻现实生活素材,练习、巩固新知。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点滴体会现代信息技术以开放性、综合性、即时性和高效性等优势进入课堂,打破了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使教育的内容、手段和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教育信息化的实现成为各个学校提升教育科研内涵的重要举措。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强调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空间观点和创新意识,我认为使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把握以下几点: 1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因为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多动好动,注意力维持的时间短,这成为小学教师颇为头痛的问题,怎样才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上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使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所以对小学生来说,好的听课习惯能够通过训练他对一件事情长久的注意力来培养。教师利用计算机能够表现丰富的辅助教学环境,面对众多的信息表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经过长期的这种训练,学生们就会自觉养成课堂上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如:我在教学《平面图形的理解》一课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图形爷爷今天带着他的孩子们到我们的课堂和同学们做朋友,你们想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吗?多媒体表现各种颜色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手拉手向同学们走来,孩子

们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问题上,“他们叫什么名字啊”,通过对图形的理解,孩子们很愿意帮着他们起名字,不但起名字,还能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这种情境,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问题情境要根据教学内容去设置,有些情境因为常规教学手段不能很好的解决,限制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水平的培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打破时空的局限,开阔学生的视野,再现真实的场景,展示典型的感知材料,凸显现象的本质属性,有效地提升教学效率。在情境的设计中不能为情境而情境,我以前听过一节相关计算的练习课,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闯关游戏,从上课伊始的第一关到临近下课的第九关,学生一开始还兴致高涨,到最后一关时,已经索然无味了,回答问题的只有几个同学,绝大部分同学各干各的事。所以信息技术仅仅手段是工具,我们应该看到其工具的本质,而不是光看表面。 2培养学生初步构建数学模型的意识 数学模型是建立在数学一般的基础知识与应用数学知识之间的一座重要的桥梁,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指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展开思考,通过新旧知识间的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再综合使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解决这个类问题。如:我在教学《替换的策略》一课时,理解到这节课的的替换策略,包括倍数关系的等量替换和相差关系的等量替换。在教学中通过先让学生画一画的方式,理解三个小杯能够替换为一个大杯,再通过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的趣味性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的趣味性 数学是门逻辑性强,十分抽象的学科,而小学生则正处在由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认知阶段。学生学习数学是有一定的艰苦性的,但是当他们对数学发生举时就会觉得“乐在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保证。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使学生积极、主动、愉快地学习呢? 一、在课堂上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良好气氛 课堂教学是我们目前教学的基本形式,在课堂上创造一个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的气氛对学习活动是十人有利的。因此,教学中应注意到以下几点: 1.充分与学生情感交流,加强心理交往 要注意运用教师的感染力,在向学生提出要求时,使学生感到亲切、善意,这样做,教师提出的要求很容易被学生接受并成为推动学习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还要让学生感受到师生“共同在解决问题”,建立一种友好的合作关系。师生之间的沟通、往来,主要是通过口头语言的传递。但也经常借助于表情、手势、眼神等其它方式。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与学生情感交流有关,自己语气、声调、动作既要有分寸感,又要有幽默感,使学生不感到拘束。即使批评也让学生感到教师是善意的。师生情感交融,“爱屋及乌”,学习兴趣油然而生。在知识传授上“同频共振”,情感交流上“情绪共鸣”。 2.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发扬教学民主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不挫伤学生积极性,教学中允许学生畅述己见,动手动脑结对议论,给学生创造一个能主动探索的条件,使之更生动活泼自觉地学习。要重视建立宝贵的师生共同见解的气氛。但是,课堂上的民主式不是放任自流,关键是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在既有约束,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课堂扭转中学到知识,练到本领。具体讲,一方面教师对学生要提要求,有约束。如该记的必须记,该熟练掌握的必须熟练掌握;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对活动任务的方式进行讨论,提出意见。在教学过程中,要注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方法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方法 龚富 (贵州省威宁县羊街镇兴隆厂小学553100) 小学数学教师要上好一堂数学课是很不容易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数学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的重要资源。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组织教学,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和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情感体验,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必须坚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不可能只依靠一种教学方法,必须把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地结合起来。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结合,首先是由于教学的内容不同,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条件以及教师素质不同所决定的。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对象、条件不同,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势必不同。复杂多变的教学活动,要求教学方法必须多样化。其次是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需要所决定的。心理学证明,单一的刺激容易产生疲劳,如果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就能调动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次,是由各种教学方法的性质和作用所决定的。各个教学方法有各自的适应性,又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如观察法有利于敏锐的观察能力的培养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形成,讨论法有利于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博采众长,综合地运用教学方法。 一.阅读数学教材 学习数学只需要多做习题,认真听讲和多“加餐”,就会提高学习水平和数学思维能力,至于数学教材则可读可不读。其实大谬不然。众所周知,数学中的定理、法则、公式等的叙述及例题的解答或证明都是学生学习的好材料。况且数学中的符号、图表、算式、例题的解答都以其形式优美、内容丰富、表达准确而简明见长,数学教材在表述上科学而通俗、生动而有趣,因而大有可读之处,大有阅读之必要。 从学习的角度上讲,阅读材料,特别是阅读已解答好的例题,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数学表达能力、规范学生的数学解题格式等都有好处。学习数学,目的是为了掌握数学,这就意味着学生要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独立思考、合情思考。有些学生虽然懂得解题方法,心里明白却又说不清楚。这时,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比较课本上的规范形式与自己的解答,从中找出异同,发现纰漏,从而掌握正确的方法、标准的格式,养成严谨而深刻地进行数学思维的习惯。同时,阅读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点认识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点认识 观察能力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的基本能力之一。刚入学的儿童看图随意性大,目的性不强。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有目的地按一定顺序观察画面。 标签:观察看图学习小学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要培养学生直接从图中搜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低年级数学课本的特色之一就是通过形式多样、富于趣味性和可读性的主题图呈现数学信息,学生学会看图、读图,搜集有关的数学信息,有助于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学生对图意进行有序的描述,可以弄清算理,顺利解决问题。笔者以人教版一年级数学内容为例,探究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读图、理解图意,使之成为低年级数学教学的重要手段。 一、注重读图的情感培养 一般说来,学生在幼儿园阶段就广泛接触过图画,对读图已有一定的经验。到了一年级,数学教材中更多的是以一幅完整的图画呈现丰富的数学信息。比如,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中用生动有趣、色彩絢丽的图画展现了美丽的校园,图中画着一面国旗、2副单杆、3条凳子等,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生动、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数数的兴趣。在教学中,除了注意插图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外,还要充分挖掘插图的趣味性、思想性等因素,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二、注重观察图的能力培养 观察能力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的基本能力之一。刚入学的儿童看图随意性大,目的性不强。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有目的地按一定顺序观察画面。对学生的观察要求表述要简练、清晰,培养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画面,从中选择有用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时,可指导学生先整体观察画面,有序、完整地说出整幅插图所表达的意思。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提问:图中有几面红旗?(指导完整回答:图中有一面红旗。)有几副单杆?几条凳子?几只小鸟?几棵树?……引导学生感知自然数的概念。学生通过用眼观察、动手点数、动口读图,感知事物的数量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数感。 三、注重语言描述的示范 低年级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力,开始可以教给学生一种读图和回答问题的简单”模式”,让学生先模仿老师读图,学会有条理地表达图意。比如,在教学7的加法时,我教学生这样读图:左边有5只蝴蝶,右边有2只蝴蝶,合在一起共有几只蝴蝶?或者5只蝴蝶在玩耍,又飞来2只,一共有几只蝴蝶?在教学6的减法时,教学生这样读图:左边有一些苹果,右边有3个苹果,一共有6个苹果,左边有几个苹果?解决”已知总数和部分数,求另一部分数”这类题,学生的难点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思路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思路 【摘要】教师从知识的整体出发,用联系的观点指导教学,在知识的连结处,在知识的从属、对立统一关系中,采用同化与顺应等整体教学手段,把合理的知识结构及时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理清各部分知识的脉络,及其在知识块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大纲中“学会”这一目标具体化、系统化,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不是几个孤立的点,而是前后呼应,浑然一体的有机整体,从而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逐步具有“从整体看事物”的数学思想,有条理地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整体教学主动性指导教学 【正文】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原则”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二者密切结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贯彻这一原则,要求教师恰当而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循循善诱,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掌握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还要充分发挥教学民主,建立和协融洽的师生关系。科学地、灵活地实施激疑,是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在知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上实施整体教学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地指出:“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等最基础的知识,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必须使学生切实学好。”在数量众多的知识中,有些知识是平行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这是数学本身辩证法的体现。像质数与合数、奇数与偶数、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等,它们彼此互不包含,而且在文字表述上只有几字之差,极易引起混淆。教学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实施整体教学,把对立的知识集中在一个整体结构中,从区别点出发,进行比较鉴别,以达到区分异同、准确掌握、合理应用的目的。 例如,质数与合数都是自然数,又都有约数,它们的本质区别在于约数的个数不同。教学时,先让学生求每个数的约数,再比较并加以区分。 二、激疑中组织操作,形象地理解教学知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常常遇到理解概念、法则、认识数学规律这类内容,这些内容逻辑性强,也比较抽象。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多以具体形象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这样,知识的特点与学生的思维特点之间就形成一定的距离,学生理解就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是设法最大限度地缩小这个距离。如在学生急于探求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仍然不忙于告诉结论,而是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发现规律,自己找出特征。在进行激疑的过程中,我们要把握好以下几点要领。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心得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心得 中江县大西街小学李国琼尊敬的领导,老师们,下午好! 说小学数学教学经验,几乎谈不上,在几年的教学中,将我的感受与大家一起分享。 首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是一种艰苦复杂的脑力劳动,学生长年累月的学习是很辛苦的。如果没有兴趣来支撑,那的确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畏难情绪和困难,学习起来不仅不觉得苦和累,而且会感到其乐无穷。所以,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诱化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从而自觉自愿地投入到学习中来,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如今,素质教育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每个学生的潜能就像取之不尽的宝藏。学生只有浓厚的兴趣,才能激起探究性思维,主动开发的潜能,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从而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这样,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使学生愿学、乐学、善学。 二、用爱心为学生搭建求知的桥梁。 1、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 要摒弃传统意义上的数学课堂,抓住学生的心里特征,积极给学生营造学习的氛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下多与学生沟通,做学生的朋友,了解学生对数学课的看法,及时调整自己教学方法。 2、注重学生求知的过程,让学生有的放矢。 让学生在课堂上去体验成功的快感,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从而去获取新知。 3、合作学习是学生获取新知的重要途径。 在数学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是很好的形式,一道题,放在小组中,大家经过讨论进行有选择性的商议,这时,思

维活跃的孩子可以阐述自己的意见,而对于不爱发言的孩子,在小范围内也留给了他表现的空间,给自己的同桌讲讲,在大家的充分参与下,对研究的数学结果进行初步的统一,然后把研究的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这时,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过程进行再现,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 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 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变成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巨大力量,终身受益;反之,从小忽视良好习惯的培养,而让不良习惯发展形成恶习,将贻误终身。那么数学课上,要注意培养学生哪些好的习惯呢? 1、独立思考习惯。 发现问题能够独立思考是一种良好的思维品质,遇到问题要善于主动思考,养成认真钻研,耐心细致的习惯,这样才能就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2、合作交流习惯。 经过同学们对数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或疑问,在小组内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采纳别人的意见,形成更深刻的认识,这个过程就是合作交流,这是共同进步的过程,对学生的发展受益无穷。 3、质疑习惯。 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出发。第一,能够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由别人来帮助解答;第二,发现别人不正确的地方,矫正别人的错误观点,学生开始学着提问题时可能提出的问题太大、太空,或提出的问题没有针对性,随着这种习惯的养成,学生提问题的能力也就会不断提高,逐渐形成。 4、自我管理习惯。 小学生虽然他们自我管理的能力较差,但是责任心强,有集体荣誉感,我们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让小组长具体负责管理好他们的小组,组与组之间展开竞赛,看哪个小组上课纪律最好,回答问题、交流合作最积极。在小组自我管理的过程中,一定会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越来越重视把数学和生活相联系,越来越关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获取。因此,在各级各类的测试中,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试题也越来越多,批卷之时经常听到老师们埋怨:说有些学生简直没有一点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实我认为也不能一味地埋怨学生,我们老师不妨也反思一下,平时教学中是怎样关注学生这方面的能力的获取的。反思之前,先得搞清数学中的解决问题究竟是指什么,数学中的解决问题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解决数学学科的问题,二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不管是哪一种问题,都不能等同于“习题”,这种问题,常常隐 含在一定的情境当中。另外,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观念还没有彻底转变,教师主导几乎代替了学生的主体,在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学生只能是配角,很多情况下,学生是观众与听众。这样,整堂课缺乏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导致了“主导地位丧失,儿童好奇心与创造欲逐渐减弱”。学生对课堂教学反应呆滞,学生与教师最后把课堂教学当成无奈的场所,这严重导致课堂教学没有生命活力。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使学生主动去探究学习,促进认知、情感、个性、行为等全面发展与提高。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哪些方面去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就此谈一谈自己的一 些做法和粗浅体会。 1、游戏在教学中的作用 游戏是低年级儿童感兴趣的活动,游戏与学习不能截然分开,而要互相渗透。学生在游戏中要快乐的接受新知识,同时让学生的独立性形成和发展。例如:我在教学第一册10以内的加法时,我讲完新课把准备好的算式和数字卡片全部发到同学们的手中,而后说了游戏的规则后,以找朋友的方式强化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卡片的小朋友到黑板前举起卡片说:“我的朋友在那里?”然后全体学生诵读一遍,这样通过找朋友全体学生的兴趣、注意力、记忆力都得到了培养。 2、注重操作实践的教学指导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经验心得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经验心得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是一门基础课,不仅是以后数学学习的基础,而且对于今后其 他学科的学习,也有着较大的影响。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教师职责的本质界定。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数学同样如此,那么如何才能给予正确的“渔”呢?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建立规范的课堂常规,是学好数学的关键。 细节决定成败,习惯成就人生。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有了 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 获得成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我想应该培养以下 几方面的习惯,认真听讲的习惯、积极思考的习惯、大胆发言的习惯、“认真作业”的学 习习惯等,只有多渠道、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 动力。 二、认真备课是前提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是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 善于运用,要让学生探索时觉得教师给出的材料有意义、有价值。所以,认真写好教案, 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有利于吸引学 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是十分必要的。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 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认真批改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作业要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对学 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 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三、以丰富多彩的课堂设计吸引学生。 课堂教学是一门极具艺术性的教育活动,要想上好一堂课,作为老师必须在课下精心 设置各种教学情景才会使得课堂教学更具灵活性。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 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让学生自己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应采用丰富的课堂设计,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 联系生活进行课堂教学。 学习的材料与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才想学数学,才想有所提高,因此,教学内容必须生活化,课堂教学应该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产生对数学的兴趣,感觉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增强学习动力,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数学成绩有更大的提高。 2 创设问题情境,激活探索欲望。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1]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一、联系实际,引发学生的兴趣 众所周之,小学生的思维受成长所限,认识感知实际知识需要一个过程,培养其兴趣,尤其重要,特别是抽象的数学问题,更是如此。那么,如何就其特点,结合实际,引发兴趣,为他们搭建认知桥梁的方法就显得较为重要了。二、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学习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无可非议的。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首先,应从教师的自身做起,教师要主动参与其中;其次,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正确引导他们认识学习的重要性,领悟到自己不仅是学习的主人,更是终身学习的主人;最后,可以通过自办班级学习报、定期办好黑板报、组织学生写好数学日记、开展好数学兴趣小组的活动、实施“超市式”数学作业、定期开展优秀作业展、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数学竞赛、做好培优补差工作等形式,为学生创建一个平等、和谐、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操作性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

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 四、创设游戏性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年龄特点,设置游戏性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课堂训练时,组织60秒抢答游戏。教师准备若干组数学口答题,把全班学生分为几组,每组选3名学生作代表。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让每组参赛的学生抢答,以积分多为优胜,或每答对一题奖励一面小红旗,多得为优胜。学生在游戏中,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获取成功喜悦,让学生体验学习兴趣 任何人都渴望成功。成功会给学生在学数学时心理求知的厚动力,在数学教学中,要给每个学生创造出更多的表现的机会,充分利用“低、小、全、快”的方法,阶段型的开放学生的梯级思维。由浅显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对习题作出正确的解答。学生经过对问题的独到见解或创造性的思维取得一次次的好成绩,并为获取的成功渐进式地感到高兴和骄傲,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最终让学生明白只要开启心智就有希望,就能成功。当失败时,会加倍努力,直到成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点经验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点经验 发表时间:2019-06-24T10:13:37.937Z 来源:《教育学》2019年5月总第177期作者:左秀丽[导读] 小学生爱玩、好动,即使他们在玩,也能从玩中接受新知识、观察新鲜的事物。山东青岛莱西市马连庄镇中心小学266617 数学知识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从说话开始就学数数,由此可见人们对数学学习的重视以及数学学习在人类知识结构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对于小学生来说,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在生活中,他们喜欢探究数学知识。因此,我们要让学生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进而引导他们学好数学。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应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能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另外,还要兼顾到学生创造性、独立性等方面的培养。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教学目标呢? 一、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是使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条件。小学生爱玩、好动,即使他们在玩,也能从玩中接受新知识、观察新鲜的事物。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在玩中真正地学到知识呢?实践证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的时候,学生就能自觉地探究新知,他们的积极性非常高。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感兴趣的或者贴近学生生活的事物入手创设生活化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让他们自主发现自己周围的事物竟然和数学知识有着密切联系。比如,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自主编题目,自己列式计算,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得生活化、情景化,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探究中。针对每一节课的内容不同,教师还可以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游戏和故事,让学生高高兴兴地学习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改变枯燥、抽象的数学学习,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兴趣,这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已经接受过学前教育,简单的数学知识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因此在上课的时候,教师要为学生准备充足的教具,让学生自主观察。可让他们寻找教室内的有关数学知识,比如有多少桌子、有多少凳子、有多少小朋友等;还可以带领他们到校园内进行观察,看看校园内还有哪些数学知识,看哪个学生说得又多又好。要让学生自主感知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在我们的身边,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学习习惯,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多视角思考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这是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随着教材的改革,很多数学问题具有不唯一性的特点。教师要因势利导,做好课前准备工作,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大胆创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初,当教师告诉学生某个问题有很多答案的时候,学生会感到很惊讶。这时候学生可能是茫然的,但随着教师的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有的学生能回答准确,有的学生却偏离了方向,但是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他们都在努力思考。这时候,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表扬,尤其要关注差生,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会更高,能提出不同的见解。当然,只要学生敢说,教师就要给予鼓励。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用不同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发展。 四、利用作业评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具体、恰当、合理的作业评语不但能对学生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还能激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批改作业的时候,对一些做得认真、正确率高的作业,教师可以在作业下方写上:“你的想法真独特!”“你是小天才,计算高手!”“你真聪明,教师为你感到骄傲!”对于作业出现错误的学生,可以用:“方法太好了,可要细心!”“你肯定还有高招,加油!”对于差生,教师要努力找他们的闪光点,适时给予鼓励,比如:“有进步,继续努力!”“你很努力,教师真为你高兴,付出肯定会有收获。”“你努力,你成功。”“你准行,教师相信你!”“只要坚持不懈,你会给老师和同学们带来惊喜的。”如果教师坚持使用带有感情色彩的评语,不放弃一个学生,学生就会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和期望,增强自信,逐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总而言之,数学和生活密不可分,只有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感知数学,他们才能明白数学学习的重要性,真正理解数学知识,学到数学知识,热爱数学学习。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忽视了数学学习的应用价值,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搞题海战术,或者教学内容偏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的教学导致了学生思维僵化,更不利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实践,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的合理应用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的合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1-0255-01 新课改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就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 1.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现状及其可能性 1.1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现状。在现实教育教学生活中,我发现农村的小学数学教学状况不容乐观,很多做法不符合新课改的理念。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应试教育的存在,在小学教学中,还是以书本上的知识传授为主,还是让学生在解答数学作业时力求获得标准的唯一的答案。儿童过早的、过度的被老师按在数学的符号堆里,整天做数学题,但不知数学与生活有什么联系。因此,在现实中遇到数学问题时不会解决,只是学了一些死知识,阻碍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1.2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可能性。当前小学数学的新教材与以前的教材有着天壤之别,更加注重与生活的联系,与学生的亲身体验相联系。《数学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

兴趣的事物出发,从他们提供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验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其实数学本来就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2.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新课改的要求 从古到今,数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密切。我国古代的《九章算术》中就出现了”鸡兔同笼”等实际问题。现在,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应用性越来越强。新课标数学实验教材的练习设计也反映这一特点,其中有许多与现实生活及其它学科密切联系的习题,如市场营销、银行贷款、股票行情、出租车费、统筹运输、电脑上网等问题。下述的几个例子就反映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现实生活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应用性。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在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成为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 例如,在新课标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分数乘法》一节,例8,就是有关农民种地的问题,体现知识与学生生活、社会生产密切联系的特点。教学中选用类似的习题,有利于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在教学改革飞速发展的今天,摆在每一位老师面前的是怎样让学生高效地获得新知,在数学方面获取新知更显得尤为重要,那么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最有效呢?著名教育家赞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我也非常赞同这个观点,现在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下体会: 一、用爱心为学生搭建求知的桥梁 1、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 要摒弃传统意义上的数学课堂,抓住学生的心里特征,积极给学生营造学习的氛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下多与学生沟通,做学生的朋友,了解学生对数学课的看法,及时调整自己教学方法。 2、注重学生求知的过程,让学生有的放矢 让学生在课堂上去体验成功的快感,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给学生留下足够

的思考空间,从而去获取新知,放手让学生去学数学。 3、合作学习是学生获取新知的重要途径 在数学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是很好的形式,一道题,放在小组中,大家经过讨论进行有选择性的商议,这时,思维活跃的孩子可以阐述自己的意见,而对于不爱发言的孩子,在小范围内也留给了他表现的空间,给自己的同桌讲讲,在大家的充分参与下,对研究的数学结果进行初步的统一,然后把研究的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这时,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过程进行再现,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 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对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变成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巨大力量,终身受益;反之,从小忽视良好习惯的培养,而让不良习惯发展形成恶习,将贻误终身。那么数学课上,要注意培养学生哪些好的习惯呢? 1、独立思考习惯。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数的概念形成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数”的概念形成 论文摘要:数学学科教学知识是数学教师通过数学学科内容知识和有效教学策略交互作用,能帮助学生有效学习数学知识。数学教师可以通过教育叙事、教学反思和树立动态的课程观在教育实践中逐步养成数学学科教学知识。我们主要和大家交流数与代数领域中的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和常见的量的内容,关于这部分内容,我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问题进行交流: 1. 如何建立“数”的概念?(2)认清数的类型,(3)明确数的结构,(4)发现数之间的转换关系 关键词:数;整数;小数;分数;培养 一:建立“数”的概念 (一)《课标》中“数的认识”有何变化 数的概念是学生认识和理解数学的开始,理解数的意义伴随着学生学习数学的整个过程,从自然数逐步扩展到有理数、实数,学生将不断增加对数的理解和运用。在小学阶段数的认识包括整数的认识、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认识、负数的认识、数的整除性相关的内容、数的简单应用等。在教材的安排中,整数的认识中分为10 以内认识、20 以内的认识、 100 以内的认识、万以内的认识、大数的认识等;分数和小数的认识都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初步的认识,另一个分数和小数的意义。整体来说新课标中对数的认识的要求变化和调整不大,主要有以下几点,在教学中我们要加以注意。 内容学段《标准》要求的调 整和变化 数的认识第一学段“ 知道用算盘可以表 示多位数 ” “ 能结合具体情境比第二学段不再要求 “ 比较百

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能比较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 小。 ” 分数的大小 ” 和 “探索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关系 ” 在数的认识中要关注数的意义、数的表示、数与数的关系、数的应用。其中我们要特别关注数的意义,也就是数的概念的建立。在教学中如何建立数的概念是教学的重点,面对数的认识这一重要内容,我们又该怎样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数概念,理解数的意义呢? (二)在建立数概念中要注意的问题 1、在整数的认识中要注意的问题 建立正确的数的概念是认数教学的任务,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起点。理解数的意义一般有两个角度,一是从数的组成去理解,通过组成理解数的大小和多少,加强对数的感知。二是联系生活实际来体会,通过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理解数在生活实际中的意义,使抽象的数和具体的量有机的结合,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把这两种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体会数的意义,建立数的概念。在整数数概念的建立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依托多种形式建立整数数概念 ①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的意义 学生对数并不陌生,在入学之前,学生已对具体的数有了比较丰富的感知,他们会读、会写,会说一些具体的数。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关注从现实情景抽象出数的过程,例如从具体的2 匹马,2 棵树,2 头牛,2个人,抽象为 2 这个数。这时用一个数字也是一个特殊的符号来表示数量,已经把具体的单位和这个数量的具体含义去掉,抽象为数“ 2 ”。反过来, 2 可以表示任何具有 2 这样数量特征的事物,例如 2 只铅笔, 2个人、 2 只小动物……,随着教学的深入,还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数的丰富含义,比如计数的数、数量的数、度量的数和计算的数。 ②用操作帮助学生具体感知 自然数的认识的教学重点在于使学生从数量抽象到数,抽象离不开直观的支撑和操作,例如:计数器、小棒、图形等等,让学生亲自的数一数,摆一摆,圈一圈、画一画,学生数的过程也是一一对应的过程,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