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吴倬: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的理论反思_637508844

吴倬: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的理论反思_637508844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的理论反思

吴倬

【摘要】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众多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中都涉及价值观问题。因此,揭示价值观的本质与功能,尤其是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时代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作用。

【作者简介】吴倬(1948——),福建人,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教授,从事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众多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中都涉及价值观问题:

——在说明文化的实质及其演变规律时,应该从价值观是文化的实质和核心及社会主导价值观演变的历程角度入手去说明。

——在论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的时,如果看不到塑造时代精神的实质是建构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体系,则显然没有抓到问题实质。

——在讨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只有把对青年的世界观、价值观教育作为德育的实质和核心时,才能认识到德育工作的关键之所在。

——在探讨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人的素质问题时,如果不能科学地指出一个人应树立起什么样的价值观才符合历史对人成长的客观要求时,就无法对这一问题做出全面的、正确的说明。

——在理解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时,则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真理体系、方法论体系和价值体系的辩证统一,才能对其有准确的理解和深刻的认识。如,1894年恩格斯在回答意大利《新时代》周刊记者的问题时说,《共产党宣言》里这段话:“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是最能深刻地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的表述,那么,如何理解这段话呢?其实这段话就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是真理内涵、方法论和价值追求的辩证统一:首先,这段话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其真理内涵;其次,又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的解决社会历史问题的方法,即通过解决社会问题来解决具体的人的问题如人的解放和个性发展问题,这是方法论;最后,又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追求是“人的解放和人的个性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诉求。

——当前我们正在学习、领会的党的十七大精神的主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同样深刻体现了真理内涵、方法论要求和价值诉求的内在统一。

如此等等。

因此,在理论上揭示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功能,则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价值意识和价值观

任何成功的实践活动必然是遵循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的活动。真理尺度是指实践的客体的本质和规律对实践活动的制约。价值尺度则是指实践的主体即人的本质和规律(具体表现为人的需要和要求)对实践活动的制约。需要指出的是,价值尺度在实践中发挥作用,通常是通过反映实践主体的需要和要求的价值意识对实践的制约作用来实现的。

价值意识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非理性层次的价值意识,它主要表现为人的情感、欲望、意志等,它以这些意识形式来表达主体对于客体的态度:是接近、亲和、倾向于客体,还是疏离、排斥、背向于客体。这种价值意识的特点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模糊含混、不可操控、变动不居、个性特征鲜明等。

二是,理性的价值意识,也称为价值观念或价值思想。如“锻炼有益健康”、“劳动是好品格”、“环保是必要的”等。这是一种人们在非理性层次价值意识基础上形成的,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实践的目标体系和精神制约因素发挥作用的理性的价值意识。是价值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结果。这是主体关于客体的可以言表、清晰明确、可以操控、可以把握、相对稳定的价值意识,它们往往是“一事一议”,即通常是具体的、内容是有特定针对性的价值思想。

三是,作为价值观的价值意识。价值观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和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根本性问题的,具有高度普遍性、概括性和广泛社会性的价值观念或价值观念体系。

价值观与其他层次的价值意识相比,至少有以下一些特点:

第一,价值观是关于人们社会生活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根本性问题的价值意识。

如社会政治理想是人们对未来完美的社会形态、人际关系状况即人的整体生存状态的追求;人生观是对人生意义、人生目的、什么是幸福和人的价值等问题的基本态度;审美观是对什么美和丑的根本性认识,而人们对美和丑的确认与感受,则是对客观事物与人的自由状态关系的一种鲜明的价值评价等。

第二,价值观是价值意识中抽象层次最高、最具普遍性和概括性、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从深层本质和深层规律层面来反映人们对社会生活和实践中的意义问题的价值意识。

如果说,非理性的价值意识只是从现象的、表面的、初始的层面上反映了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的态度;而理性的价值意识是从经验的、常识的、初步涉及浅层本质和规律层面来反映人们在社会生活和实践中的好恶爱憎;那么价值观则是人们对社会生活和实践中的重大的、带有普遍性的根本问题的深层本质的、深层规律性的态度的反映。

比如,人们在见到损人利己现象时所表现出的厌恶、嫌弃、蔑视等情感属于非理性的价值意识,它是现象的、表面的初始层面上的态度反映,完全是个性化的价值意识;而当人们进一步发出评论,如“损人利已是缺德的表现”,“损人利己不道德”等,则是理性的价值意识,它是经验的、常识的、初步涉及浅层本质和规律层面的态度反映,它初步反映了人类社会行为规范的一般性要求,但是它

在内容上是“一事一议”的,没有广泛的普遍性和概括性,因而不够深刻的、反映的内容尚不具有较高或较深层的本质和规律的性质;然而,如果人们进一步由此出发,经过提炼、概括、引伸,而得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只有坚持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才是正确的行为准则”的价值结论时,由于这是对人的社会生活重大问题、根本问题的深层本质和规律层面的态度的反映,它已经脱离了对具体的事例的评判和表态,而具有了成为处理所有同一类事例的普遍原则的意义,这时,这种价值意识就上升为价值观了。

第三,价值观通常是经过理论家的理论推导、论证,具有系统化、理论化特点的价值观念体系。

如果说非理性价值意识的形成有自发的、本能的、偶然的、不直觉的等特点;理性的价值意识或价值观念则渗透了思维的提炼、概括的作用,而表现出了一定的理性的、自觉的、必然的特点;那么,价值观的形成则只能以人们长期的实践体验为基础,由理论家经过加工整理和理论论证才能完成。因此,它通常的表现是系统化、理论化、成体系,并且是深刻而凝练的。如在我国被称为社会主义主旋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典型的这样的社会价值观体系。当然,一种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会在全社会的范围内深刻地影响人们的全部价值意识,包括理性的和非理性的价值意识

第四,价值观具有普遍的原则性和方法论性质,是在人们头脑中处于统摄、制约其他一切价值意识的至上性地位的价值意识。

人是社会的、实践的人,是以理性的自我意识为核心的具有主体性的人。因此,人的非理性的精神活动,要受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理性的制约。而从价值意识的角度来看,非理性的价值意识归根到底要受理性的价值意识制约。由于价值观是对人们社会生活实践的根本问题的深层本质和深层规律性的态度反映,是通过对片断的、零散的、具体的理性价值观念或价值思想的抽象、提炼、概括和升华而形成的,因此,它具有最深刻地反映人的主体本质规定性、要求和需要的性质。所以,当人们一旦牢固地确立起了某种价值观,就会对人的某一社会生活和实践领域内的具体的价值观念以及情感、意志、欲望等非理性的价值意识发生制约、规定、改变、更新等作用。比如,一个人一旦形成了“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就会不仅对他的职业选择、善恶评价、幸福标准、择偶要求、自我实现目标等起着深刻的规定、制约和影响作用,而且还会深刻地改变他对相关事物的情感、意志、欲望等非理性的价值意识。我们在这个意义上可以把价值观说成是人们全部价值意识的核心。

第五,价值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时代性的特点。

由于价值观的形成是在非理性的价值意识的基础上和通过对理性层面的价值观念或价值思想的抽象、概括、提炼和升华作用形成的,因而价值观具有与客观现实生活距离较远,作用相对间接的特点。所以,某种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会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当客观现实的社会生活和实践发生变化时,与非理性的价值意识和一般的价值观念或价值思想相比,价值观的变化、更新要缓慢得多,总会表现出发展、更新滞后,内容、形态保守,运动、变化缓慢等特点。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各种特点在价值观方面的表现是最具典型性的。

第六,价值观还具有民族性、阶级性和意识形态性的特点。

价值观由于反映的是人对社会生活实践的根本问题的态度,由于人是社会的、实践的人,而且在阶级社会条件下人还是划分为阶级具有阶级性的人,因此,价值观总是带有鲜明的社会性、实践特征和阶级性的痕迹。在不同的民族那里,

由于民族的地域、文化、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阶级状况的差异,价值观还会显示出一定的民族性。如在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体系中,其人生观都有以为社会、家族作贡献和为社会、家族承担责任为人生要义的“社会本位”的思想观念。这与西方民族价值观中的把个人利益、自由和个性发展始终放在中心地位的人生价值观念有明显的区别。再有,历史上自有阶级出现以来,社会总是以国家的组织形式存在的,国家必然是统治阶级实现阶级压迫的社会政治形式,因此社会的统治阶级必然要利用手中掌握的社会强制力量和宣传机器倡导、宣传自己的价值观来影响民众的价值观,以实现其巩固统治地位、控制民众的作用。所以,任何社会人们所持有的主导价值观必然是统治阶级的价值观,必然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领域。

第七,价值观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价值观是以科学世界观和相关真理为基础和理论前提的,是以一个民族的相对较长历史时期的社会实践为检验标准的。

这一点深刻地体现了价值对真理、价值意识对真理性认识的依赖性。价值观虽然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民族性和意识形态性的特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价值观在内涵的科学性方面是完全相对的、无正确与错误之分和无检验标准的。既然价值观本质上也是一种认识,这就存在一种认识的客观性问题。也就是说,只有正确地反映了人民、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本质和规律的要求、反映其真实的要求和需要的价值观才是正确的,这就意味着这样的价值观必然以包含着关于人民、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本质和规律、对他们的真实的要求和需要的真理性认识为基础和前提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价值的实现依赖于真理,正确价值认识的形成依赖于对相关真理的把握”。

至于价值观的检验标准,既然价值观本质上也是一种认识,其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同真理的性质一样也是客观的,而且它也是作为实践活动的尺度在实践中发生作用的,因此价值观的正确与否也只能由实践来检验。只不过与一般的具体真理和个别的价值观念或价值思想相比,价值观由于其自身所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和比较远离具体生活现实的特点,因而这样的实践检验的过程则具有历史跨度较大、社会实践范围更广、检验环节更复杂、对检验结果的解读要求更辩证的性质。

那么,价值观在人们的实践中的作用是怎样的呢?

价值观和其他价值意识形式对实践的作用总的来说有共同点也有特殊性。其共同点在于:

第一,价值意识是对实践活动起驱动作用的精神因素。价值意识作为对主体的规定性、要求和需要的反映,推动着实践活动的起动、运作和发展,以满足人的需要。

第二,价值意识是对实践起导向的作用的精神因素。它作为实践的目标引导实践朝着能够满足人的要求、有利于人的利益的方向运动。

第三,价值意识是对实践起制约、规范作用的精神因素,它作为价值尺度与真理尺度一起制约、规范着实践的运作,以保证改造外部世界的具体实践获得成功。

价值观对实践作用的特殊性在于:

第一,它作为人们对实践的总目标、总方向的认识和把握,规定着具体实践活动的目标和方向。

例如,在道德实践中,道德观作为一种价值观,它对具体的道德实践起着支

配原则和方法论的作用。例如,“集体主义的道德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会在实践活动中引导、规范人们在各种条件下把他人、社会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遇到背离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现象时,就会对其取批判的立场。同样,中华民族在形成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价值观之后,就规定、影响着中华民族方方面面的工作目标,无论经济、政治、文化或其他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而奋斗的价值目标。

第二,价值观能够在一个相当长的社会历史时期内引导人们前赴后继、持续不断地为解决某个社会生活实践所提出的根本问题、重大问题而进行不懈的努力。

如马克思主义的总体价值宗旨即“解放全人类,实现人的个性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已被无产阶级先进分子和共产党人作为最终的奋斗目标而激励着人们继往开来地为之献身。

第三,价值观通常渗透在文化中,对以民众为主体的实践活动起着凝聚人们完成共同的重大实践任务的作用。

这是价值观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功能。比如,斯大林在动员人民群众起来反对法西斯入侵苏联时有一段精彩的演讲。他在广播讲话中说道:“这一群丧尽天良、毫无人格、充满兽性的人恬不知耻地号召消灭伟大的俄罗斯民族,消灭普列汉诺夫和列宁、别林斯基和车尔尼雪夫斯基、高尔基和契诃夫、谢切诺夫和巴浦洛夫、列宾和苏里科夫、苏沃洛夫和库图佐夫的民族!德国侵略者想对苏联各族人民进行歼灭战。好吧,既然德国人想进行歼灭战,他们就一定会得到歼灭战!今后我们的任务……就是把侵入我们祖国领土的所有德国人——占领者一个不剩地歼灭掉。对德国占领者决不留情!消灭德占领者!”(转引自:[英]伊恩·格雷著:《斯大林——历史人物》,新华出版社1981年版,第418页。)他的讲话极大地激发了苏联人民的爱国主义激情和民族自豪感,极大地强化了苏联人民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价值观,从而成为最后战胜德国法西斯的伟大精神力量。我国2003年,在战胜非典时期,人民群众之所以能团结一致度过难关,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靠的中华民族传统的奉献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的价值观作为精神支柱的。

总之,价值观是最高层次的价值意识,是价值意识的核心;它是人们面对社会生活实践根本问题时的基本态度和立场,它是实践活动的总的精神动力、总方向、总目标的体现。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及其社会作用

具有主体意识是人类的重要特征。在人类进步史上与人的实践发展、科技进步、社会更新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的则是人的主体意识的进步。主体意识主要包括自主意识、自由意识、实践意识、人格意识、利益意识、发展意识、权力意识等内容,然而这些意识本质上则都可以归结为价值意识。这是因为主体意识从内容上看是主体对自身的本质和规定性、主体的需要和要求、主体的发展趋势的自觉意识及精神追求。而价值观作为对价值意识高度的抽象、概括、提炼和升华的结果,则构成了人的价值意识的核心内容。因此,我们可以说价值观是人类主体意识的核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所形成的主导价值观或价值观体系。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社会主义主旋律”,其实就

是指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在这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是指以理论化、系统化、规范化的形态出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理论及其系统。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特点在于: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我国长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条件下,人民群众在实践中所形成的主导价值观体系,它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主导、统摄或支配地位,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普遍接受、认同的价值观体系。

第二,这一价值观体系是经过思想家、理论家研究、整理、论证、完善,是以理论化、系统化、规范化的形态面世的思想理论体系。

第三,这一价值观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政府以官方形式在社会上予以倡导、宣传、并对民众进行教育的主流思想意识。

第四,这一价值观或价值观体系形成以后就会成为国家政权机构、合法社会团体自觉地、广泛地用来发挥稳定社会、团结群众、凝聚民心、形成舆论、教育民众等重要作用的思想工具。

第五,这一价值观体系在内容上涵盖了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社会实践的主要领域或方面,是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的体现,因而是人民群众实践的具有根本性、普遍性、广泛社会性和主导性意义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尺度。

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笔者认为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社会政治信仰或理想。

“信仰是关于最高(或极高)价值的信念。”1通常表现为人生追求的总目标和人生价值体系的最高价值原则或基点。例如,神是教徒的人生总目标和全部价值的原则或基点;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则是社会主义者的人生根本追求和价值原则。而“理想是信仰对象的未来形象,是具体现实化了的信仰”2。

在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条件下,我们倡导的信仰或理想是建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小康社会、和谐社会,进而实现共产主义,最终为实现人的解放和人的个性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奋斗。这种信仰和理想构成了中国人民在实践中所追求的总目标或总的价值原则。信仰和理想可以是个人的,也可以是一个民族、国家、人民的或人类的,但个人的信仰和理想必须与民族、人民或人类的信仰和理想在基本点上相一致才具有最广泛的现实意义。

信仰和理想是多方面的,如关于社会政治的、人生的、道德的、审美的信仰和理想等,但其中社会政治信仰和理想通常是最重要的内容,它往往统摄、制约着人的其他方面的信仰和理想的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社会政治信仰或理想,自然而然地包含了对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自由等政治价值以及爱国主义等价值观念的肯定和追求。因此,引导人们树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仰和理想是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

顺便指出,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仰或理想的合理性、正确性,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理解:其一,作为人的存在方式的实践,本质上是批判性的,人们在实践中永远会提出超越不令人满意的现实的新的要求。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从本质内容上看是人们关于最美好的、毫无弊端的社会状态的憧憬和向往。虽然人们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认识也是在不断变化、发展、完善的,

1李德顺:《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38页。

2李德顺:《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41页。

但是,其中一以贯之的根本内容,就是对美好的、毫无弊端的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向往。其二,从思想史上来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古往今来所有先进思想家和人民群众世世代代不懈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仰和理想作为人民、人类对合理的社会生活状态要求的正确反映,它是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人类社会生活规律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它是深深扎根在人类社会生活本质的要求之中的,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的一些基本原则,已经在社会实践中经过检验,并且在世界范围内被普遍认同和接受。如,国家实行计划经济管理、男女平等、工会组织的群众我管理的原则、消除贫富差距、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等等,这些都是与社会主义的社会政治理想一脉相承的政治原则。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世界上只要还有剥削和压迫,还有贫困和落后,还有社会不公和恃强凌弱,还有黑社会犯罪和战争,人们就会不断思考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问题,人们就会为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而努力奋斗。

二是,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人生观是人们关于人生意义、人的价值、人的幸福和自由的根本看法。人们之所以会形成人生观,是因为短暂的人生必然要面对漫漫的人类历史长河,人们在短短的一生中总会留下遗憾、失落、伤感、悲哀,人们必须找到短暂人生的意义或价值,才能化解这种种的精神失落,从而获得面对现实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于是,人们在个人与他人、社会和历史的关系中去寻找人生的意义,这就是人们始终在思考人生观问题的原因。物的价值在于它对于满足人的需要和要求的意义,而人的价值则主要在于一个人对于满足自己、他人和社会的需要和要求的意义,其中主要是满足他人和社会需要和要求的意义。人的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方面,其中人的社会价值是人的价值的根本所在,因为人的自我价值只能通过人的社会价值来实现。树立正确的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个人的人生观不同,就会有迥然不同的人生。正确的人生观能够激励人们奋发进取,创造有价值的、幸福的人生,能够使有限的、不够完美的、甚至是残缺的生命焕发出无限的光彩。

三是,坚持真理、崇尚科学的科学观。

真理和科学在人们心目中具有什么位置,是一个国家、一个人在实践中能否得到持续不断的成功的关键问题。坚持真理、崇尚科学,高度重视科学事业的发展,自觉按照真理的要求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也是一个人事业能够不断发展的关键。中国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就是科学技术落后;西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障碍也是缺乏人才,尤其是科技人才;不少人在生活中遭受挫折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不相信科学,不坚持真理。因此,倡导坚持真理、崇尚科学的科学观,显然是中华民族发展、繁荣的关键之一。

四是,集体主义道德观。

道德是人们根据社会伦理要求处理个人与他人和社会利益关系的自觉意识。伦理和道德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伦理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社会形成的制约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我们所说的利己主义、集体主义等都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伦理原则。伦理是对社会生活规律和要求的理论认识,这种认识当然会有正确不正确之分。道德则是人们关于行为规范的自觉意识。我们通常所说的某人有没有道德,是指这个人是否有关于遵守社会伦理、社会公德的自觉意识。一个能够自觉按照社会伦理原则要求做的人,是有道德的人;不自觉的,甚至故意违反的人就是没有道德的人。

那么,我们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究竟应该坚持什么样的伦理原则,也就是说应该具有什么样的道德呢?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本质上人们之间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因此社会或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根本利益总的说来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国家的伦理原则是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这一道德价值观。集体主义有三个基本原则:其一,必须把社会、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统一起来;其二,社会、集体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其三,当社会、集体的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社会、集体的利益。

其实,在任何社会条件下,社会的主导伦理原则都是要求个人服从社会,否则社会的正常秩序是不可能的到维持的。因此,所有社会所推崇的主导伦理原则都要求个人服从社会。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条件下,自觉地坚持集体主义道德,是促使社会和谐、安定、有序的重要保证;是使个人拥有良好人际关系、获得良好社会声誉和群众威信、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的重要保证。因为,社会、群众呼唤着集体主义精神。比如,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之所以使群众深受感动,是因为电影中所承载的价值观、道德观与群众对伦理、道德的认同发生了强烈的共鸣。

五是,真善美相统一的健康、高尚的审美观。

实践美学认为,美是人们在实践中创造了主客体之间达到了真、善统一,即人达到相对自由状态时的主体感受。美有重要的思想情操教化功能,因为任何美好的事物总是与真和善联系在一起,是以真和善为前提的。因此美育与德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树立真善美相统一的审美观和为人民大众服务的艺术观,这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说来,上述五个方面大致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我们之所以称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是因为人们可能还会列举出其他一些相关的价值观的内容,但是实际上这些价值观的内容也大多可以归纳入以上五个方面之中。如爱国主义可以归纳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政治信仰和理想中;爱人民、爱劳动可以归纳到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中,等等。其次,上述五个方面的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会深刻地制约着人们在社会生活和实践领域中的其他方方面面的价值意识包括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

如果我们从这些价值观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关系来看,它们同时也就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观念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上述五个方面实际上构成了当代中国人民群众实践的全方位的价值尺度体系,既包括作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生产实践和社会发展实践的价值尺度的科学观、社会政治信仰和理想,又包括作为改造主观世界的实践的价值尺度的道德观、人生观和审美观,总之,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条件下,上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们提供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实践的全部基本价值尺度。这些价值尺度之间是一种相互制约、补充和促进的关系。

那么先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或价值观体系的社会功能是什么呢?

第一,总的说来,先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类的持续发展着的价值观的集大成者,它作为人类主体意识发展最高水平的重要标志,起着引导人们走向文明、摆脱蒙昧、避免倒退的价值导向作用。

人类进步具有本质上的持续前进性和不可逆转性,而这一特点的实现,则是通过人们的价值观的实践导向作用来完成的。从历史上看,中国的袁世凯1916年复辟帝制的倒行逆施,遭到了由于经历了辛亥革命而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的广大民众的反对,于是袁世凯的复辟活动迅速夭折。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中受到了提升主体意识的思想洗礼,于是民主、平等、自由、法制、个性发展等属于社会政治领域的价值意识和价值观逐步形成并得到巩固,这就使我们可以充分确信:以个人崇拜、极“左”路线、缺乏民主法制、否定个性发展为特征的“文化大革命”从此失去了再次产生的思想意识基础。同样,在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人们在价值观方面所形成的科学发展观、人类大同等价值观念,也必然引导人们走向人类进步而避免停滞和倒退。

第二,体现了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群众共同价值追求的先进价值观能够对群体起着向内的认同、凝聚和向外的甄别、排斥的强大作用。先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前起着团结海内外中华民族为实现中华崛起、建设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和谐社会而共同努力的强大的凝聚力作用。

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逐步排除与群体相对立的、非主导的个体的价值意识,浓缩、凝聚、提炼和升华群体的共性价值追求,并使其不断发展、深化和完善的过程。某种正确的价值观在群体中一旦形成,就会反映着该群体的共同的需要、要求、利益、追求,甚至包括共同的习俗、情感、好恶、美丑感等价值意识,因而共同价值观是群体中个体之间相互认同、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内部重要凝聚力量。当今世界上凡是有一定数量的华人聚居地方,就一定会有以华人文化为特色的“唐人街”,这正是中华传统价值观凝聚功能的生动体现。然而,当人们分属于持有不同价值观的群体时,他们之间则由于在需要、要求和利益追求上的不同或对立而导致价值观的差异,导致甚至在习俗、情感、好恶、美丑感方面的不同或对立,其结果必然造成人们之间的排斥、离异、对立或斗争的局面。不同宗教或教派的教徒之间的排斥性和教徒与非教徒之间的隔阂,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正是由于价值观的不同而形成的。

当前海内外中华民族民众之所以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团结一致的状况,就在于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表达了民众一致的心声。

第三,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要求的先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进步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由于价值观是对实践起驱动、导向和制约作用的精神因素,因此某种先进的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会成为群众实践的精神动力,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历史上被称为“资产阶级革命圣经”的卢梭的人道主义理论,以其所标榜的自由、平等、博爱、民主、共和的社会政治理想启蒙了民众,促成了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和宗教神权统治斗争的胜利。马克思则以贯彻其学说始终的关于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武装了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人民大众,从而揭开了人类迈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世界大同的历史新纪元。这都是先进价值观推动历史进步的鲜明例证。马克思所说的“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为物质力量”3,其中就包含了以先进价值观为核心内容的理论具有强大的对群众的感召力、凝聚力和鼓动力这一思想。

第四,先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对人的主体尺度、利益和要求的正确反映,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行为规范作用。

其实理想、人生观、科学观、道德观、审美观等价值观的各种表现形式都是在实践中起着推动、引导、制约着人们朝有利于自身发展、利益实现、避开不利的方向运动的作用的,因此,其本质上既是一种实践的目标体系,又是一种行为、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活动的规范体系。如坚定的社会政治理想可以使人不畏艰险、勇于奋斗,先进的人生观可以使人无私奉献,高尚的道德观可以叫人远离丑行,正确的科学观可以使人为真理而斗争等。

第五,先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先进文化的核心,起着教育民众、造就社会主义新人的重要功能。

价值观作为文化的核心其重要作用就在于教育民众、造就新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会对人们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形成深刻的影响,它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思想意识成长,从而造就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总之,塑造符合时代要求的先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体系,并促使其真正成为对广大人民群众实践的起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的强大精神力量,就成为时代的重大课题之一。

发表于:《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2期。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格言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格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富强国家富强是民众幸福的最可靠保证。 民主实行广泛民主,反对任何形式的专制,这是我们正在进行的“伟大的斗争”。 文明讲文明的人越多,这个国家也就真正地文明起来了。 和谐要和谐,不要斗争;谋和谐,不谋纷争;求和谐,不求私利。 自由没有社会自由,无异于困守危城。 平等平等不是别人对你的施舍,打破不平等必须靠自己努力。 公正端平一碗水不难,公正地对待每个人很难,但很值得。 法治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法治的国家终究是乌合之众。 爱国中国值得我们爱,爱国是我们自发的情感。 敬业在家孝亲,在外敬业,这是做人的根本。 诚信诚信之所以可贵,是因为我们不愿意受欺骗。 友善以友善的心接人待物,以平凡的情连接世界。 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将对人们改造世界和认识世界产生导向作用。 当我们追求的目标或自我的认定改变时,人生价值观也会随之改变。 一个人的上进心与之成就决定人生价值。 管理是一种客观职能,它取决于任务,也取决于文化条件,从属于一定社会的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美国现代管理学之父P·德鲁克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做人最重要的是品格、态度、思想观念和人生价值观! 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任何事都要自己亲历才能体会人生的喜怒,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决定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关键是看其有无廉耻之心,其次是看其成就的大小。 为工作烦恼的人是由于在不当的时间对自己的人生价值观的做出的错误的定位。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价值观,短短人生,只有知足,才能在自己的人生中活出快乐! 人生价值观相投,文化程度相近,家庭背景相似的恋人,其爱情路上会少坎坷,多幸福。 爱是精神的化身,它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洗涤,让我们更有人生价值观,更有社会责任感…… 价值观决定人的自我认识,它直接影响和决定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和追求方向的性质。 人们的人生价值观,往往是来自他自己的生活历练,所拥有的思维方式,生活模式,处事态度而拓展延长。 时间可以让人忘记原以为不会忘记的事物,可以疏远自己曾经最亲近的人,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 每一个社会都有其赖以支撑的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是融汇了理想与现实、核心价值与基本价值的有机整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10篇完整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一): 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代表怎样一种价值理念?它有哪些资料?究竟这种价值理念在当今社会如何指导我们的工作和实践?带着这些问题我认真阅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有些感想与大家共勉。 我们说,一个人为人处世,总要受必须价值观的影响和支配,它就好象是行动的指南针,不可或缺。同样,我们国家和社会,也需要有一种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体系来维系和支撑,在这个体系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它是维系社会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指引社会前进方向的精神旗帜。 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体此刻社会成员的具体行为中,体此刻现实生活里,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它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资料,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蕴涵的富强、民主、礼貌、和谐的价值理念,是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紧密联系的,具有鲜明的实践指向。也能够说,富强、民主、礼貌、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价值目标。 透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我认为我们中共党员务必从其四个基本层面加深理解,并结合实际工作加以践行。 第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才能有效引领和整合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构成思想共识,团结不一样社会阶层、不一样认识水平的人们共同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集中地代表了我国各族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爱国者的共同利益和愿望,是保证全体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和精神上团结一致,克服任何困难,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武器。透过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增强我们党员干部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筑牢思想防线,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私有化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影响,始终持续正确立场、头脑清醒。目前,一些国际反动组织妄图分裂我国,西方资本主义也试图用和平演变等方式同化我国,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党员的价值观取向,直接影响我们党的执政之基,因此,我们务 必坚持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这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他是我们共产党人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班会教案

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班会教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今社会的要求,也是新时代提出的道德准则,我们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培养起教育起,下面是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班会教案,一起来看看是怎么上好教学好这部分内容的吧! 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班会教案活动背景: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生活中基本价值的信念、信仰、理想等思想观念的总和,是人和社会精神文化系统中深层的、相对稳定而起主导作用的部分;在青少年的价值观形成时期,帮助、指导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一、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使学生深刻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懂得价值观的重要性, 初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懂得要从平时的一点一滴做起,争做文明守纪好学生,用实际行动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活动形式:班会、讲述、讨论。 准备工作: ppt制作 二、班会的内容: 1.什么是价值观(教师讲述):

因为人不同的世界观而产生的不同的对人生的方法论,是人们在认识、评价人生活动所具有的价值属性时所持有的根本观点和看法。简单的说,人生价值观就是一个人对事,对人,对生活的看法。也有人说,人生观就是"人自己对人生的意义的看法",主要表现为"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理智的人,做任何重大事情的决定,基本都是权衡选择的结果,在选择的过程中,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什么是不能违反的规则,什么是可以背叛和违反的,这些东西在心目中的位置,构成了价值观。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价值观(教师提问,一定冷场,大家好像没有自己的价值观。由下面内容点出) 2.说出大家自己认可的价值观 (1)我们崇拜的历史人物:说出他的事迹 (2)我们讨厌的历史人物:说出他的事迹 (3)说出教师自己的讨厌的历史人物或崇拜的历史人物(教师补充学生没有说到的价值观) (4)我们内心认可的价值观:(引导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补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 3.同学讨论我们需要的价值观 教师总结我们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十八大)(PPT演示):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

关于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

关于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 我学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后,有以下一些心得体会想要与大家交流一下: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国家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就,经济总量已雄居世界第三,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国社会结构转型,体制转轨都已步入关键时期,工业化发展进入起飞阶段,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经济成份越来越多样化、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日趋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社会思想空前活跃,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在国内社会转型引起人们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发生多样化,既有积极向上、科学正确、崇尚文明的主流思想,也有过时陈旧的封建残余思想依然存在,还没有从根本上清除,所以在特定的条件、环境下还会沉渣泛起,崇拜皇权的思想、等级社会的残余、职业歧视、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低级庸俗的思想、资本主义高度自由主义也依然存在。国际上,随着各国间文化开放和交流的频繁,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融和相互激荡十分突出,不同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之间的意识形态斗争十分复杂,也非常尖锐,而且具有长期性。价值观念面临全球化的挑战,西方分化瓦解从未停止,人权斗争愈演愈烈,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利用民族、宗教问题斗争日渐强化。中国威胁论、中国无用论、中国崩溃论、中国不确定

论等西方思潮时刻仇视我国发展壮大。在这种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背景下,我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有时代性和重大意义的,标志着我党对思想文化建设的认识更到位、规划更全面、任务把握更准确。为此在xx届六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并将其作为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任务。党的xx大报告中,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部分里又一次提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时代要求,社会发展的必然。 核心价值体系,也就是在一个多元社会中往往存在多种价值体系,其中与该社会制度的性质相适应的占主导地位、起统领作用的价值观念体系就是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国家社会思想文化体系的核心部分,它决定着社会意识的本质和方向。是否形成明确的核心价值观体系,是表明一个政党,走向成熟的标志。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和要求。我国目前的价值观多元性非常凸现,所以要有一个主流的价值观占主导地位,才能使我国的思想领域有一个更高的认识。 二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铸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价值观的变化也是在不断进行的,从传统到现代化的观念变化,旧的价值观被批判,新的还没有出来或者还没被人们接受,所以出现价值观的迷失,出现了黑白颠倒混乱状态。所以尽快用新型的价值观取代旧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迫在眉睫。只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更好地统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认识与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指社会主义社会得政府与人民共同为之努力奋斗得价值取向,也就就是共同理想。切中利益得关注点,核心价值观才更有吸引力。如果要发展不要环境、讲政绩不讲民生,公众会怎么理解富强文明?如果办事情都得找关系、打官司也要走后门,老百姓又从何感受平等公正?夯实“三个倡导”得社会基础,必须关切人们得利益诉求与价值愿望。 党得十八大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全面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十分重要得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内核最高抽象,党得十八大报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与个人三个层面慨括为“三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与谐、文明,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大党员干部肩负着带领人民群众共同富裕建小康、促进社会文明与谐得光荣使命,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与深刻内涵,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十八大报告表述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与谐”,这8个字,就是到本世纪中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得发展目标,已经写入党章与宪法,反映了党、国家与人民得共同意志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得光明愿景,就是国家主导价值观,在核心价值观中居于统领地位;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8个字,既就

是引领现代文明走向得人类共同价值准则与理想社会目标,又就是我们党与国家始终追求与奉行得核心价值理念,着眼于确立社会发展得价值导向,在核心价值观中发挥着重要支柱作用;在公民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8个字,着眼于构建民间社会得底线伦理,就是作为价值主体得每个公民所应遵循得根本道德规范,在核心价值观中居于基础地位。 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要抓舆论引导,二要抓学习提高,三要抓实践养成,四要抓文化涵养,五要抓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来都不就是高高在上得教条,唯有付诸行动才能实现价值、公务员为群众办好得每一件实事,就是敬业得诠释;商家为消费者提供得每一件商品,就是诚信得代言;瞧见需要帮助得人热心上去搭把手,就是友善得暖流……每个人都就是道德建设得奉献者,也就是道德风尚得受益者、作为城市文明创建一份子得我们,更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积极投身到创建文明城市得工作中,让我们得城市更加美丽。 总之,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一项复杂得社会系统工程,必须与各方面工作有机会融合,协调发展。 在这样一个社会思想多元化得时代背景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全社会得主动参与,从人们思想得共鸣与交汇处汇聚起发展进步得强大正能量。如何在多元思想得社会中践行核心价值观?首先,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内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要从理论上进行深入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何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阐释?继承了中华文化哪些优秀传统?反映了哪些中国特色社会主

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以及你的践行

2015-2016年学年第一学期《形势与政策》考核卷 年级:13级专业:物联网工程班级:13物联网工程 姓名:莫品连任课老师:黄震 在无声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不仅仅是在现代才出现,在我们古老的祖先身上也可以体现出来,这是一种永不腐朽的精神,是一种无形的,却仿佛也有棱角的让人们自觉的去对待和赞扬。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是中国对我国的每一个成员的严格要求。 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爱国主义是一种社会意识,也是调节公民和国家关系的基本政治规范和道德规范。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爱国主义始终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性格、价值取向和共同信念。所以,尽管不同的时代,爱国主义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但作为一种正义的力量始终一脉相承。从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趋避之”,这是古代对爱国主义的诠释。而今我们爱国常常是分很多方面的,像在奥运会上,运动健儿们努力争取奖杯;科技研究人员奋发自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案

自由弥足珍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自由观教案 教学目的:基本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教学重难点:对自由含义的理解,自由的意义及怎样实现自由发展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同学们肯定会听过这样一句话: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在任何时期,人们都在追求自由,可见自由的重要性。自大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不陌生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就提到了自由一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 互动:同学们来讲一讲,你认为什么是自由? 课堂总结:同学们说的都对,自由不仅是身体行动上的自由,还有思想上的自由,有了自由,我们能做我们想做的事情,科学家因为自由能够发明新事物,艺术家因为自由能够创造艺术作品,作家因为自由能够创作文学作品……因为思想和身体行为的自由,使得人们能生活的更好,更好的实现自身价值。自由主要是指公民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己的意志活动有不受限制的权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自由”,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全社会成员在经济上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政治上共同享有平等权利,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享有最广泛的自由权利。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合法权益。 从古至今,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自由的追求,梁山伯与祝英台追求爱情与婚姻的自由,留下化蝶双飞的美好故事;李大钊等共产党人奔走呼号寻求民族解放,实现民族自由;马丁路德金心中有一个梦想,为实现黑人的人身自由发出呼喊……千千万万的人都在为自由奋斗着,自由是我们的基本权利,在任何时间都不会改变,所以,自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但是我们也要注意一点:自由不是毫无界限的,法律会保护你的自由,但是如果随心所欲胡作非为,那么法律就会拿走你的自由,因为你的毫无顾忌可能会给社会、给人民带来不良伤害。所以,按照核心价值观对自由的定义,享受自由要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并不是随心所欲。 课堂互动:自由对社会、个人的发展有什么意义呢? 通过同学们对自由意义的讨论,我们可以把它们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自由激发社会的活力。因为社会环境的自由使得人们更好地工作、学习、生活,比如建国以来的“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动学术和思想进步与人才的增加,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环境和人才的保障,为社会发展增加活力。第二、自由促进个性的发展。八股取士大家应该知道吧,说的是明代的科举考试,它限制考生自由抒发言论,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使得人们不敢也不能有自己的思想,严重限制了人们个性的发展。而相比之下,如今的素质教育,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就极大促进了大家个性的发展。所以自由不仅对个人本身,还对社会都有重要意义。 课堂互动:最后一个问题问大家,我们知道了什么是自由,知道了自由对我们的意义,那我问大家,我们该怎样实现自由发展呢? 是的,大家说的都很对,我们中国是依法治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律保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 口腔141 羊玉婷 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复杂多样的价观、不良社会风气、传统文化的缺失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了障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刻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意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周边环境的育人氛围,全方位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课程体系育人平台,确保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 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高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坚定不移地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是当前高校面临的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净化社会风气、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其三个层面的内容相互贯通、相互联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结晶,简明概括,内涵丰富,构成了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当前,我国高校的主流意识形态与国家倡导的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但由于多方面的冲击,非核心价值观不但存在且有蔓延的趋势。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场所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前沿阵地,要率先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的头脑,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和实现育人的重要抓手,也是抵御各种不良社会思潮、筑牢思想防线,巩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主导地位的需要。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广大学生,才能使其明辨是非、排除干扰、坚定正确的信仰和理想,才能赢得青年一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当代表达,体现了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但理论的价值魅力并不是停留在它的自身逻辑体系的完美和表面的光鲜,而在于它给予人与社会发展的引领与说服力。要达到该效果,一是要揭示其理论价值内涵,认识其有用。二是情感认同。只有将其理论的真正价值内核入情入理地深刻分析,并从全方位所带来的效应能给多维度合理的揭示,情感认同自然就能发挥作用,并转化成行动的指南。引导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也是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维度在于它将个人、社会、国家的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国富则民兴、民诚则和谐。国家的“富强、 民主、文明、和谐”,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建立在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基础上的,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大学生若只谈个人的私利要求,所作所为不与国家民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而另辟蹊径要想成功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事无成。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大学生的根本“小”在于个人能否学业有成、成长成才,“大”关系到国家发展的前途与命运。认同是接受的前提和付诸行动的条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教育与大学生的人生发展和国家前途命运、民族的兴旺发达联系起来,找准与大学生思想的共鸣点、利益的交汇点,做到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其理论也就被真正掌握,并被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不会是一句乏味虚幻的空话。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呢建设目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 “富强”即国富民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国家经济建设的应然状态,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中国一直在追求共同富裕,让我们不再有巨大的贫富差。邓小平同志提出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多数地区和多数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个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的战略构想,是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创新,是共同富裕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一项大政策。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总结起来,总共包含四个层次:一个总目标——实现共同富裕;一项大政策——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先发展起来;一条主渠道——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人帮助后富的地区个人,先富带后富,最终共同富;一个大原则——把握适当的力度和时机,解决发展的不平衡和调节贫富差距悬殊问题。只有实现国家的富强,才能实现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的夙愿。 “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其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才是我们追求的民主的人民民主。它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经过长期发展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一个客观必然的历史进程。 “文明”是社会进度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原始社会的生活习性,封建社会的保守思想,资本主义社会的唯利是图,无一不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社会主义社会的政府和人民共同为之努力奋斗的价值取向,也就是共同理想。切中利益的关注点,核心价值观才更有吸引力。如果要发展不要环境、讲政绩不讲民生,公众会怎么理解富强文明?如果办事情都得找关系、打官司也要走后门,老百姓又从何感受平等公正?夯实“三个倡导”的社会基础,必须关切人们的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 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全面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最高抽象,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慨括为“三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和谐、文明,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大党员干部肩负着带领人民群众共同富裕建小康、促进社会文明和谐的光荣使命,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和深刻内涵,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十八大报告表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8个字,是到本世纪中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目标,已经写入党章和宪法,反映了党、国家和人民的共同意志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愿景,是国家主导价值观,在核心价值

观中居于统领地位;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8个字,既是引领现代文明走向的人类共同价值准则和理想社会目标,又是我们党和国家始终追求和奉行的核心价值理念,着眼于确立社会发展的价值导向,在核心价值观中发挥着重要支柱作用;在公民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8个字,着眼于构建民间社会的底线伦理,是作为价值主体的每个公民所应遵循的根本道德规范,在核心价值观中居于基础地位。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要抓舆论引导,二要抓学习提高,三要抓实践养成,四要抓文化涵养,五要抓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来都不是高高在上的教条,唯有付诸行动才能实现价值。公务员为群众办好的每一件实事,是敬业的诠释;商家为消费者提供的每一件商品,是诚信的代言;看见需要帮助的人热心上去搭把手,是友善的暖流……每个人都是道德建设的奉献者,也是道德风尚的受益者。作为城市文明创建一份子的我们,更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积极投身到创建文明城市的工作中,让我们的城市更加美丽。 总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与各方面工作有机会融合,协调发展。 在这样一个社会思想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全社会的主动参与,从人们思想的共鸣和交汇处汇聚起发展进步的强大正能量。如何在多元思想的社会中践行核心价值观?首先,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要从理论上进行深入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何从国家、社会、公民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设计 教学年级:五年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背景、内容及意义,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材料展示,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合作学习,发现问题,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背景、过程、特点等的教学,教会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新时期面临新形势情况下提出的科学命题,通过学习其科学内涵,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教学难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及提出的背景。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党的十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何会提出?它的提出又有何意义? 【推进新课】(板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问题情境1: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多媒体展示:1、含义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中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也是一个社会必须长期普遍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 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最根本观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那些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指导作用、从最深层次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本质属性这一根本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的价值理念。 师生互动: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简而言之就是指社会主义社会的政府和人民共同为之努力奋斗的价值取向,也就是共同理想。 合作探究:结合以下材料,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背景。 多媒体展示: “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全党一定要牢记人民信任和重托,更加奋发有为、兢兢业业地工作,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胡锦涛《十八大报告》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 姓名: 学号: 班级: 得分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论断表明,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思想道德建设领域的工作方向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过,审视目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现状,可以发现,情况不容乐观。为此,应当从总体规划、制度完善、引领示范等方面加以应对。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培育和践行;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要求,倡导“三个方面”的内容,在理论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的提出,表明对相关问题的认识的不断深入。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目标,说明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的认识的深化。有学者将其总结为:改革开放前的一些价值共识诸如“革命与斗争、重义与轻利、集权与人治、身份与等级、崇高与信仰”等在新时期被加以“解构”,而一些全新的价值观如“市场、契约、效率”得到了型构[1]。 第二,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的提出,明确了今后关于思想道德工作的工作目标和努力方向。以前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比较笼统,加之“四个方面”之间的关系也不好梳理,在实际工作中造成工作方向和工作重点不好确定的现状,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从三个层面、三个方面层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要求,这就为实际思想宣传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从不同侧面指明了工作方向和目标要求。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的具体路径的提出,明确了今后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具体举措。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人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这个要求的提出,可以理解为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路径或工作举措一个补充说明。因此,在当前,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问题是思想政治工作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读后感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先锋队,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最高愿望。自觉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努力争取做合格的共产党员是我们的崇高目标。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集中反映我国和谐社会所追求的价值尺度和文化观念。价值观是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核心与基础,在当今价值观多样化、文化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期间,在青年大学生中旗帜鲜明地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更深层次地影响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与行为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也是调节公民和国家关系的基本政治规范和道德规范。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爱国主义始终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性格、价值取向和共同信念。所以,尽管不同的时代,爱国主义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但作为一种正义的力量始终一脉相承。从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趋避之”,都是古代知识分子爱国情怀的生动写照。近年来,我国制定的公民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都把“爱国”放在首位。作为一脉相承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绝不能切断历史文化的血脉和传统,只能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新的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予以创造性地发展。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以人为本既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价值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处理各种价值问题时所持的比较稳定的立场和观点的总和。以人为本之所以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就是社会发展再也不能把人当做客体、手段和工具,而要当做起点和归宿,切实保障人的生存权、自由权和发展权,切实尊重人的尊严、人的劳动和人的创造,为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和谐是人类社会共同的理想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它最集中、最鲜明地体现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诉求,是指导社会成员价值选择、行为取向的基本标尺。资本主义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是效益,这是一切逻辑中的首要逻辑。这种价值观虽然能促进经济发展,物质财富增加,但也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漠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谐,既是中国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班会 活动设计优质课教案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主题班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四个方面认识社会核心主义价值观,懂得积极爱国,从自我做起,认真学习,以学习回报祖国,魏祖国做 贡献,学会与同学、朋友相处,诚信做人,诚信做事,学习与人友善, 积极从善。 过程与方法:通过材料展示,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合作学习,发现问题,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背景、过程、特点等的教学, 教会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学习其科学内涵,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小事做起,从诚信守信 做起。 教学重难点: 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运用。 教学过程: 一、爱国 爱国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是公民道德规范的核心,它同社会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求人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 一、自觉报效祖国。 1、播放《我的中国心》,让学生感受爱国情怀。 2、说说自己对这个词语的理解。 3、学生解读搜集的关于爱国的小故事。 4、展示学生搜集的爱国名言。 5、多媒体展示爱国名人的照片,学生齐读老师用多媒体展示的名言。 二、敬业 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它要求公民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乐社会主义职业精神。有敬业精神的 人就是有责任和成就感。 1、多媒体展示不同职业的图片,让学生看图片,知道这些人的职业,聊一聊这些职业 的不同,以及这些职业的人是如何对待职业的。 2、学生谈对敬业的理解,从而引出学生对自己理解的自己的业,就是学业。 3、让学生懂得自己应该努力学习,也是敬业的表现。 三、诚信 诚信是指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它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言而有信、言 行一致。

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践行

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践行 一、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基本理念的统一体,直接反映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规定性,贯穿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深层的精神内核,是现阶段全国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的最大公约数的表述,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引导力。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进行了凝练,是重要理论创新成果。 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24字,这24字又可分为三个层面: 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它们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 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它们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 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它们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 二、我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作为当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着重落实在行动上,我认为,首先要树立科学的精神,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储备好将来报效祖国的本领。其次要树立服务的理念,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一种习惯,使其成为一种人生的态度,通过参加各类志愿服务工作等平台,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再次要勇于担当社会责任,英雄集体的行为诠释着青年对社会的责任,我们肩上负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和义务。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我们要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管好自己的手和嘴,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乱涂乱画等。大家现在都可以看看自己面前的桌子上、墙壁上,那写的画的,有的同学为应付考试,大段大段的理论概念答案就往上抄,黑漆漆的一片,不堪入目。想想自己要是脸上、衣服上哪脏了,都知道不好意思出去见人,这怎么还下得了手啊,难道就欺负它们不是人吗。 2.我们要学习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我们应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激发爱国热情,使我们一方面以开放的心态,虚心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长处,另一方面树立坚定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 3.我们要以强大心理对待奋斗结果 人只有建立内心的价值系统,才能伸展出生命的张力。像地质队员遍访崇山峻岭、穿梭于悬崖峭壁间寻找矿床,甘于清贫,忠于理想,也许到最后没有任何发现,这种情况是常有的事,但他们不怕失败,凭着顽强的毅力,坚持下去了。奋斗是一种心态,一定要对得起自己。对待结果则应换另一种心态: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要锱铢必较,对不可控因素则随遇而安。如果和不可抗力斤斤计较那就是和自己过不去,最后不但于事无补还恶化了自己的情绪。人

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理解

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理解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报告用24个字提出覆盖全国各方面意见、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一个社会一定要有一个主流价值观,支配我们绝大多数人的行为,如果没有一个主流价值观,这个社会肯定是病态的。“十八大浓缩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精炼,易于普通百姓理解,更易于转化为行动。24个字就是希望用贴近老百姓的精炼语言,表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分别是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进行的。 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正朝气蓬勃,我们在当前这样一个价值多元、信息多变的时代,如何才能牢固树立、不断培养个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要践行个人价值准则。列宁认为,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里所爱之国指的是作为祖国的国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反映了我国社会成员长期稳定的基本价值观念与精神追求,并作为新时期公民行为准则构筑起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作

为青年群体,应将这一价值准则作为衡量个人行为的尺度。当前,我们很多年轻人受多种社会思潮影响,自我意识增强,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相对弱化,甚至出现价值迷失、道德失范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家庭、学校和个人思想培养中,自觉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教育,不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道德精髓,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深入人心。多些踏实,少些浮躁,多读经典,让“黄香温席”、“程门立雪”、“凿壁借光”“囊萤映雪”等成为我们日常生和学习的典范。 二要理解社会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既是现代文明的优秀成果,又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内核高度契合。应该说,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取向是崇高而令人振奋的,也为我们青年一代的思想、行动提供了价值规范的指引。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也给我们高中生对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价值取向的认同带来消极影响,使得我们其中部分人,不能理性辩证地看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甚至出现一些偏激言论。如“学习不如拼爹”、“土匪式拆迁”、“我爸是李刚”、“路见人倒不能扶”、“当官的就是贪官”等,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增强公平正义感和道德责任感。 三要认同国家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价值目标,为我们今后实现个人梦想提供了坚强保障,并为个人追梦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我们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国家价值目标为我们实现个人理想目标提供了土壤,也反映了我们中华儿女的共同追求。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一)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1.富强:社会主义经济的核心价值 富强即民富国强,它不仅意味着追求人民群众生活的共同富裕,把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追求的首要目标,更重要的是它还意味着这种高度的物质文明是能够为全体人民群众而非少数人所共享。 2.民主:社会主义政治的核心价值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邓小平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3.文明: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价值 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曾指出:“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从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区别于其他社会制度的战略高度,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看作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和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4.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和生态的核心价值 和谐的理念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长期孕育形成的核心价值、基本价值取向,是一种不懈追求的最高目标。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十六届六中全会又明确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谐已理所当然地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成为核心价值观。 (二)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1.自由:人类的终极价值 把“自由”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积极承接人类文明发展的这一共同成果和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又高扬共产主义价值理想的旗帜,体现了我们党坚持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有机统一、现实目标与理想目标的有机统一。 2.平等:社会主义人与人关系的核心价值 社会主义社会的平等是指人们在社会主义社会处于同等的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享有同等的权利,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我国三十多年的改革一直致力于使各阶层人们平等地享有各方面的权利,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人人平等已成为法律的基础,并需要法治来保证。 3.公正: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