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教好一年级学生

如何教好一年级学生

如何教好一年级学生
如何教好一年级学生

我之反思----如何教好一年级学生

湖南省茶陵县桃坑学校 412419 段辉红

摘要:

本文从自己做一年级班主任以及语文老师的教学实际出发,简单地谈了自己的对于班主任和语文老师这项工作的体会。全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作为班主任,在班上遇到的一些状况,从开学一直到后来将近两个月带班的一些感想及体会。第二部分是面对这些问题和孩子心理的特点,对以后自己带班提出的建议和要求。第三部分是关于教学语文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自己的感想。第四部分是对于以后语文教学中要注意的地方,加上对自己提出的教学建议,以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质量。第五部分是总结今后要怎么做好一名一年级老师的志向以及建议。

关键字:孩子班主任语文养成教育

本学期我担任了一年级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在我的潜意识里,教小孩子嘛,这还不简单,所以一致以为小学一年级是最简单的,最容易教的年级。可事实并非如我想象的那般美好和容易,在这将近两个月的教学生涯中,我切身地感觉到要做好自己的工作,也就是带好一年级学生以及教好他们语文并不是那么轻松的。在这段时间,我体会到要做好一年级的老师,我需要比其他老师有更多的爱心、耐心和恒心。有的时候感觉自己就是他们的阿爹阿妈,什么小状况都有可能出现,而我还得耐心地一一解决。

由于一年级学生刚结束学前班的生活,进入一年级对他们来说是件很稀奇的事,孩子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有限,又是独自进入新环境:孩子进入小学后就开始独立处理周围环境的事情,要摆脱对大人的依赖了。有些孩子能够较快地适应新的环境,有些还是摆脱不了对父母的依赖。我们班一个男孩子,第一天报名的时候是由他的爸爸带他来的,没有哭闹。由于家庭环境的因素,不得不让读奇学生,第二天他爸爸送他来上课的时候,知道爸爸送到学校就要回家,把自己一个人丢在学校,然后在教室里大声地哭起来,抓着他爸爸的衣角怎么也不放开,他爸爸耐心地劝他,哄他,还是无济于事,当时班上其他同学都看着,由于我也是初次遇见这种情况,我也是不知所措,只能蹲下来温柔地劝这个孩子,叫他不要哭..........最后还是我和他爸爸两人一起用拖拉的方式,硬是扯开了孩子那双紧紧抓住爸爸的手。这是上的第一堂课。当然其他的孩子也有不同的小状况,面对这些,我学会了用十二分的耐心去对待。不过,可喜的是,到了第三天,第四天,这个孩子再也没有哭闹过,相反,他很快适应了寄学生的生活,和班上其他的孩子也很快的成为了好朋友,学习上也没有落下。他作为班上唯一一个寄学生,我每天和他打的交道最多,见面的次数也相对其他同学要多,每天的晚上,我会去查寝,话虽然不多,但是每次都见他那天真可爱的笑容,我就知道,他已经适

应了学校的新环境,包括新老师和新同学。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要付出更多的关心和爱护。不管是他还是班上其他的孩子。

在我们班上,我发现娇宠儿在增加:上学以后少数孩子还离不开妈妈,这是心理没有断乳的表现。这种孩子看不见母亲会感到不安,在众人面前不敢说话,回到家以后马上换了模样,大喊大叫,恢复本,来面目。孩子的心理离乳是普通家长感觉不到的问题。发现了也不知怎么处理,只是强迫孩子按大人的意志上学,回家也不准大喊大叫。这种反意志行为恰好给孩子增加了不安的心理成分。

现实中这种问题是两种因素造成的,不能简单归结为父母溺爱孩子,还应看到社会因素。由于社会安定性较差,孩子的人身安全缺乏保障,家长不得不随时保护孩子。另外,居住环境封闭,活动空间减少,独生子女只能伴随在父母左右,客观上使孩子得到了过多的照顾,造成娇宠儿增多。

常常听领导说,作为班主任,要做到四勤,即脚勤,眼勤,嘴勤,手勤。有一点尤其要注意,注意多变的事物:一年级学生很敏感,容易学会过去自己不懂的东西,所以提出的问题特别多。有人认为孩子爱提问题是善于思考的表现,其实这个阶段的孩子都有这个特点,只不过有的孩子爱说,有的孩子把疑问藏在心里,不表达而已。

当孩子意识到“我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的时候,行为也会发生一些自觉变化。让他帮忙做一些事会很积极地响应,表明孩子开始明白一些社会责任了。

我时常在想,一年级学生该以什么心态对待入学:孩子到了新环境中会拘谨或害怕。对待孩子的情绪变化,只给予适当的引导就可以了。除了学习用具和礼仪方面的准备,还有孩子自我清洁、自我保护等自理能力的锻炼。如果这方面不过关,也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他们刚结束学前班,对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还是一片空白,所以开始的时候得跟他们进行养成教育的培养,比如上课的时候该怎么坐,手应该放哪里,眼睛看哪里,上课不能迟到,不能早退,不能旷课等日常行为规范。

孩子刚进入学校,对学校的周围环境还不是很了解,所以作为班主任的我,帮助孩子们熟悉学校的环境狠有必要而且至关重要。告诉他们在学校的时候要时刻注意安全,哪些危险的事不能做。

都说一年级的时候,各方面都是基础,都要从零学起,不管是学习方面还是养成教育方面。这个一点也没错,小到要告诉他们上厕所的琐事。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从生活中玩耍中学到的知识,要比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更重要。这在发达国家已是共识。通过自身体验获得知识能使头脑更加活跃。保持愉悦的学习情趣。不论成绩如何,孩子首先要保持愉快乐观的学习情趣。不要把学习知识当作负担。

开学以后一个月左右,大部分孩子都习惯了学校生活,但有少数孩子不愿意上学。我想原因可能有:

其一,被小朋友欺负。由于家长的粗心,在衣服文具饰物等方面比同学们差,被人瞧不起,自己想得到可家长又不允许,这种情况下很容易造成被欺负或自卑感。

其二:不能完全理解老师的讲课内容,自己又不敢发问,呆在那里,慢慢造成恐

惧心理。

其三:活动缓慢而落后于人。这一般是家庭溺爱造成的。由于家长总是帮助孩子做事,使孩子的手脚和感官接受锻炼的机会很少,等到和其他动作准确快捷的小朋友一起做某件事时,就显出活动不协调,速度缓慢。

其四:为上厕所而为难。

作为老师的我,除了教学生应该怎么做,更应该言传身教,指导行为。

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具体的道德概念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不管有无进行教育的自觉性,都会成为学生仿效的标准。特别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他们的模仿力强,可塑性大,热切地关注着周围的人和事。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规范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所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

(一)语言引导。

小学生,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老师想象几近神圣和完美,他们对教师特有的期望和依赖,往往是他们在观察老师时会产生一种“放大效应”和“模仿效应”。也就是说,老师一言一行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我们要规范学生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充分注意这种“放大”和“模仿”效应。在与学生、家长、他人的交往中,教师要特别重视语言内在和外显的教育、引导作用,要求教师无论在什么场合下都要讲普通话、用文明语,都要注意语言的感染力和亲和力,成为学生仿效的榜样。如:老师在使用“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文明用语时,要发之于内心,出之于真诚,避免流于形式或应付。家长、朋友来访时,热情的招呼,亲切的问候,都有引导学生效仿的功效。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老师注意了语言的引导作用,学生会在自觉不自觉中受到影响,模仿老师的语气、表情与人交往,他们会在迁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文明用语习惯。

(二)行为示范。

一年级小学生的学习往往从模仿开始,人们常说,学生身上有着老师和家长的影子。因此老师举手投足间都孕育着教育。当教室地面上有纸时,我总是赶紧捡起,当下楼梯时,我总是靠右边走,队伍很整齐,很安静,……这一切,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慢慢地学生都会照着我的样子去做。教室地面上有纸屑时,总有学生去打扫干净,而且他们还学会起立、坐下时轻轻的。知道了怎样做才是不打扰别人。

我在做这些事时,是发自内心,不是做给学生看,因为只有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入手,才能用行为指导学生,才能对学生良好习惯形成感染力和示范性,学生不仅在一时一事上养成好习惯,不少学生还能举一反三,各方面做的都很好。

(三)表扬鼓励,激励行为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之曾说过:"儿童都有希望获得被认可的天性。"面对学生的点滴进步,教师都要以欣赏的态度来对待。及时的鼓励是非常有效的,这种鼓励不只是来自老师的,也可以来自学生自己。另外我们开展的"学习雷锋活动",深受同学和家长的欢迎和支持。在这样的活动中,每个同学都可以根据自己行为

习惯的养成情况,来获得自己的奖项。这种奖励方法避免了表扬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尤其对后进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全班同学都在努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端正学习态度,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努力评出一个真实的,让大家认可的自我来。

(四)不断强化,养成行为

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中,学生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而影响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这是正常现象,是由于儿童受年龄特点的制约而造成的。行为习惯的最终形成则需要老师的常抓不懈、规范不止。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则》的条款和口令来引导学生行为的自觉性。每周可以提出切实可行的行为要求,及时的将本周学生行为与规范要求相对照。并且每月根据学生实际更换新的奋斗目标,鼓励学生对照目标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在评价自我,评价他人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自律,增强自信,达到自强。

同时,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平时,我通过管理班的时间送学生放学,借此机会能见到家长,以这样的方式及时与家长进行交流。和家长交流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并对孩子在家的行为提出要求,使家长有的放矢的督促学生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一年级是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它关系到学生今后的成长,关系到学生在做人、求知的过程中,由他律向自律的过渡,更关系到我们今后为社会输送的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懂得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根据此特点来要求学生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在进行养成教育的同时,学习同样不能落下。

语文的教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一年级的主要任务便是认识生字,流利地朗读课文,从而进行阅读。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感觉到由于他们的理解能力有限,基础薄弱,即使一个字也要反反复复教很多遍,但抄写错误的事还是经常发生。这就要尽量运用巧妙的方法识记,比如通过背口诀、猜字谜等。字形字音相近的还要注意比较区分。在认识生字的基础上指导朗读,一句句,一段段,反复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水平,并更进一步加强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只有做到了以上“三心”,循循善诱,以读代思,那么你的课堂才是成功的,他们才会比较有效的吸收你教的知识。

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识字,所以教师要明确提出识字的“质”和“量”的要求。学会一些基本的常用的汉字,掌握一些查字的方法,这就为低年级的小学生打下了比较扎实的识字基础。

(一)具体教学目标的特点

1.“识”“写”要求分开,提出“认识”和“学会”两种目标

考虑低年级的身心特点,设定“识字写字”目标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是多识字、少写字,实行“识写分开”,提出“认识”和“学会”两种要求。要求认识的字,只要认识就行,不抄写、不默写,不考试;要求学会的字,从以往强调的“四会”(会读、会写、会讲、会用),调整为会读、会写;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逐步过渡到能在口头上和书面表达中运用。另外,减少写字的知识性要求,更重视写字的学习过程,也相对减轻了低年级学生的学习负担。

2.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体会汉字的优美

《语文课程标准》在写字方面,各个学段都有明确的要求。写字既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技能,又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体现,教学中要根据各个阶段目标的具体要求,加强引导和训练,让每一个学生把字写得既规范又美观。

(二)突出语文教育实践性特点

正确握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实践性”、“民族性”特点,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情境中识字,在生活中识字,利用儿童已有的经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正体现了这一理念的要求。

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运用多种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儿童在各种别有生趣的游戏和活动中轻松学习,培养识字兴趣。

2.多层面多渠道地开展识字教学

要将识字教学与复习汉语拼音、阅读、写话结合起来,使儿童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渠道学习和巩固汉字;要引导学生将识字练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将书本学习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总之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借助活动和游戏,使儿童在兴趣盎然中学习,还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此外,要把巩固汉语拼音与学说普通话、与识字相结合,充分发挥汉语拼音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的作用。

在2个月的时间里,我不仅与小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更让我懂得了一个教师的神圣职责,把握语文教育的本质,熟悉语文教育行为的内容。以后要走的路还很长,我一定会更加努力的。正如蔡老师常说的,教海无涯,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以上便是这几个月的教学体会,我相信只要用心就没有做不好的事,所谓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争取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当然,作为新教师,各方面还存在很多的不足,我会向有经验的老师好好学习,多多探讨教学经验,以增长自己的智慧和见识,努力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以及教学水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