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规程解读

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规程解读

一体化课程开发规程

附件 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规程 (试行)

目录 1.一体化课程概念与开发原则 (1) 1.1 一体化课程概念 (1) 1.2 一体化课程开发原则 (1) 2.一体化课程内容结构与方案编写体例 (1) 2.1 一体化课程内容结构 (1) 2.2 一体化课程方案编写体例 (2) 3.一体化课程开发程序 (5) 3.1 职业与工作调研分析 (6) 3.2 典型工作任务提炼 (8) 3.3 一体化课程框架确立 (9) 3.4 一体化课程方案制定 (10) 3.5 一体化课程资源建设 (11) 附件 (12)

1.一体化课程概念与开发原则 1.1 一体化课程概念 一体化课程是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技能人才培养规律,根据国家职业标准,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构建课程体系,并以具体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按照工作过程和学习者自主学习要求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的课程。 一体化课程体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通合一,专业学习和工作实践学做合一,能力培养和工作岗位对接合一的特征。 1.2 一体化课程开发原则 1.2.1 科学性原则 课程开发要以就业为导向,遵循技能人才成长和职业发展规律,充分体现职业特征,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 1.2.2 梯次性原则 课程开发要符合国家职业标准等级要求,形成以中级工、高级工、预备技师为主的人才培养课程层级。 1.2.3 可操作性原则 课程开发要尊重技工院校办学现状和地域特征差异,各项要求力求具体、明确、清晰,目标可度量、可检验。 1.2.4 规范性原则 开发课程所用的术语、符号、体例等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技术规范和约定俗成的表述,内容、结构、格式、表达形式应符合本规程的要求。 2.一体化课程内容结构与方案编写体例 2.1 一体化课程内容结构 一体化课程由一体化课程方案和一体化课程资源两部分构成,其内容与结构见图1。

一体化课程开发六个环节

课程开发第一环节: 产业、行业、企业发展情况前期调研,确定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以及撰写企业调研报告。 1、实践专家工作岗位及工作任务分析,选聘若干实践专家,作为长期支持该专业建设的企业专家。 在实际操作中,可采用《实践专家工作职责调查表》作为工具表进行记录。 实践专家工作职责调查表

通常情况下,通过分析实践专家的工作经历、从事岗位、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及职业能力要求,结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判断该实践专家是否符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所需要的实践专家的要求。 2、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根据实践专家职业能力发展阶段提取有一定职业进阶的典型工作任务,以此作为该专业课程建设的来源。 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是一体化课程开发的关键环节,会前、会中、会后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1)会前工作 (2)会中工作 实践专家职业发展阶段分析表 实践专家姓名:

从实践专家填写的《实践专家职业发展阶段分析表》中,提取代表性工作任务,列入《代表性工作任务提取表》中,并按职业能力进阶要求进行排列。 代表性工作任务提取表 专业名称:

当所有实践专家的代表性工作任务提取完毕后,课程开发主持人引导实践专家,根据职业能力发展阶段(从初学者到专家)将代表性工作任务的同类项合并,整理、筛选、汇总代表性工作任务,形成《代表性工作任务汇总表》。 代表性工作任务汇总表 课程开发第二环节: 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要分清中级技工、高级技工、预备技师、技师、高级技师等不同等级人才的目标要求,中级技工的培养目标达

到规范操作,熟悉工作流程,查阅信息资料,完成简单工作任务的要求。高级技工的培养目标达到参与工作现场管理,编制工艺流程,整理信息资料,实现有效沟通,独立完成工作任务的要求。预备技师的培养目标达到独立熟练完成工作任务,制订工作计划,收集整理信息资料,具备一定的班组管理、技术革新和设计能力的要求。例如:机械设备维修专业中级技工人才培养目标 机械设备维修专业高级技工人才培养目标 课程开发第三环节: 在课程开发主持人的引导下,实践专家和专业教师进一步研讨确定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从代表性工作任务中,共同筛选、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并按职业发展阶段排序,形成《典型工作任务提取表》。一般情况下,一个专业提取的典型工作任务10-20个。

“一体化课程”和“一体化教师”分析

“一体化课程”和“一体化教师”分析 【内容摘要】:本文统过分析和阐述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和“一体化教师”的概念,提出了“一体化课程”的基本构建方法和课程特点,指出了“一体化教师”和“双师型教师”的联系和区别,及“一体化教师”的培养和使用方法。对现阶段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建设和“一体化教师”培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一体化教师 随着技工院校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技工院校的课程模式和师资队伍建设也出现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课程模式从“以知识导向”的学科体系课程,向“职业能力导向”的“三段式”课程过度,再向“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一体化”课程发展;教师的类型也从理论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过度到“双师型教师”,再发展到“一体化教师”。在各级政府的指导和要求下,各地技工院校不断探索和实践培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研究和改革课程体系、引进和培养高素质师资队伍,以适应和形成具有中国特设的技工教育模式,培养能服务于社会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其中,一体化课程的建设和一体化教师队伍的培养是实践技工院校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广东省技工院校设置标准》的第九条和第十六条中明确要求“专业教师中一体化教师的比例要达到40%以上”和“实行模块化、课题化教学模式”。显然,“一体化课程”建设和“一体化教师”的培养成为现阶段技工院校发展和改革的重要工作。但是,怎样理解和构建“一体化课程”、培养“一体化教师”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下面就这对这些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一体课程”的概念和构建 1、一体化课程的概念 工学结合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简称一体化课程,下同)是将理论教学和实践学习结合成一体的课程,它的核心特征是“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和建立职业认同感相结合,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符合职业能力发展规律与遵循技术、社会规范相结合,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学生通过对技术(或服务)工作的任务、过程和环境所进行的整体化感悟和反思,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 一体化课程的表现形式是学习领域,它针对一个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一门学习领域课程由若干学习情境组成。学习情境是用于学习的“情形”和“环境”,常表现为综合性的学习任务(如图1所示)。 2、一体化课程的构建 一体课程既不同于学科体系的课程模式,也不同于基于职业能力分析的CBE 和MES 课程模式,一体化课程的构建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融合贯通的课程体系。一体化课程是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学习领域 1 学习情境1 学习情境2 学习单元 某专业的一体化课程方案 学习领域 n 学习领域 2 学习情境m 专业课程标准 图1:一体化课程的课程体系

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计划方案

学校课程开发及实施方案 一、开发及实施背景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设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学校课程是国家课程标准中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开发有利于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实现学生的主动、生动、全面发展,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给学校的特色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我校根据实际,把学校课程做为国家课程的一种校本化开发,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习惯和实践能力,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尽可能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与特长,让每个学生学有所长(chang),学有所长(zhang)。 二、指导思想 从我校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出发,本着有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依靠本校教师和专家、家长共同开发的原则,开发具有博文特色的学校课程,以体现个体差异、全面育人的开发宗旨,为学生提供品德形成与人格发展、潜能开发与认知发展、身体与心理发展、艺术审美、综合实践等方面的学习经历,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发展。 三、开发原则 1.立足本地,因地制宜 黄岛是一方古老而又美丽的土地,它不仅有灵秀的山水,丰饶的物产,还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沧海桑田、历史变迁,许多名胜古迹令人瞩目、许多名产令人神往、许多风流人物流传史册。因此,我们立足本地,让孩子们从关注身边的名胜、名人、名产开始,通过系列调查活动,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名胜、名人和名产,珍爱名人、关注名胜、保护和发展名产;关注家庭、社区、民族和人类的

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导手册

一体化单独课程开发指导手册 一、总则 1、目的:本手册旨在界定一体化课程内涵,指导相关专业的教学团队开发单独课程的一体化教学资源。 2. 适用范围:适用于单独一门课程开展一体化教学。 3. 术语 (1)一体化课程 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技能人才培养规律,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及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以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构建课程体系,并以具体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按照工作过程和学习者自主学习要求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的课程。一体化课程体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通合一,专业学习和工作实践学做合一,能力培养和工作岗位对接合一的特征。 % (2)一体化课程方案 规定专业基本信息、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安排、一体化课程标准、实施建议、考核与评价等技能人才培养要求的规范性文件。 (3)一体化课程标准 规定课程来源(典型工作任务描述、工作内容分析)、课程目标、学习内容、参考性学习任务、教学实施建议、教学考核建议的规范性文件。 (4)参考性学习任务 从代表性工作任务中选取的具备教学价值的工作任务。 (5)学习任务设计 根据特定的教学条件对学习任务进行情境描述、确定目标与内容、提出教学建议的过程。内容包括情境描述、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其设计结果为《学习任务描述表》。 ~ (6)学生工作页 依据学习任务的工作过程逻辑编制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文本。 (7)教学活动策划 依据《学习任务描述表》和学生工作页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的过程。

内容包括教学活动、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教学资源、评价点等。 4. 开发原则 (1)科学性原则:以就业为导向,遵循技能人才成长和职业能力发展规律,充分体现职业特征,满足用人单位需求和学习职业生涯发展需要。 (2)梯次性原则:形成以中、高级及预备技师技能人才为梯次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3)可操作性原则:根据学校办学现状和各专业课程特点,各项要求力求具体、明确、清晰,目标可度量、可检验。 , (4)规范性原则:所用的术语、符号、体例、内容、结构、格式、表达形式应符合本手册的要求。 二、结构:一体化课程方案的结构见下图: 三、开发流程与技术

坚持一体化课程的开发与运用促进一体化教学的示范辐射-最新教育文档

坚持一体化课程的开发与运用促进一体化教学的示范辐射 所谓一体化课程是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综合职业能力 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典型 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和内容, 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 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并安排教学活动,实现理论 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 技工院校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有利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的结合,有利于专业课程各教学环节的相互配合,有利于教师提 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快速吸收知识、快速掌握技能、快速成 才,有利于造就“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所以,技工院校只有坚 持不懈地进行一体化课程的开发与运用, 深入研究一体化教学, 进而打造属于本校的特色品牌教学模式, 才能在竞争中求得生存 和发展。成都市技师学院自成立以来, 一直致力于一体化教学的 开发和运用,下面就我院在教学中如何开展一体化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本院坚持一体化教学所取得的成效 在推进一体化教学模式中,本院电子信息工程系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科采取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通过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使得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得到完善,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1.校级试点班的成绩。10 级预备技师班作为成都市技师学 院校级试点班,开启了学院一体化教学尝试的先河,考虑到生源情况相对于三年中职生、五年高职生来说具有较好的基础,打破常规的教学 从而模式,及时修改人才培养方案,组织专门的教师团队,在各种硬件 条件不完善的情况下,将传统的纯理论教学、机械式的记忆转变成以典型的工作任务驱动,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三年的试点,学生不但在理论上知识过硬,在技能上也能够独挡一面,该班学生黎天瑞正是一体化教学实施的受益者,2013年11月,由学院组队代表四川赛区赴江苏省盐城市盐城技师学院参加全国第四届技工院校技能大赛决赛,在“无线电调式工(高级组)”项目中学生获得三等奖;现10 级预备技师班的大部分学生作为我院校企合作单位之一的智翔集团精英班的第一期学员,从事移动通信网络后台优化数据分析、后台移动网络维护等项目,目前大多数学生都能独挡一面,成为项目工程师,在移动通讯领域中发挥着自己的才能。 如果说10级预备技师班是一体化课程的初试,那么11级预备技师班则是对一体化课程运用的升华,从开初的不成熟,到逐步形成一体化的理念,教师团队的更加完善,硬件设施的不断改善,使得该班在一体化教学中更优越于传统的教学班,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不断加强,技能水平不断地跨上一个档次。 2.人社部试点班的成效。2012年9月,我院承担人社部电子技术应用一体化的教学任务,我院选择电子信息工程系12 级五高电子技术1班作为试点班,该班严格按照人社部试行的一体化课程实施方案实施,但由于学生生源参差不齐,多数为初中毕业生,知识水平受到一体化课程的限制,但既然是试点班就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学生、家长的认知,以实际的工作情境,让学生体验一体化教学带来的改变。因此,我院根据学生的情况,从硬件与软件上全新打造,吸取院级一体化试点班的教学管理经验,配备一体化师资团队,在近一年的一体化开发与运用中,该班学生由起初对一体化教学方式的茫然,到逐步适应,再到深刻地理解,都让该班的学生受益匪浅。该班学生宋必成同学,通过一年的一体化教学的体验,于2013年6月,赴江苏省无锡市参加2013 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决赛,在中职组“企想杯”智能家居安装与维护项目中,经过激烈角逐,在38 个省代表队中脱颖而出,代表四川赛区获得了三等奖的好成绩。试点班学生学习了中级工层次的《电子产品组装》、《电气布线》、《电子设备安装》等一体化课程。在一体化课程中体验了计算机组装、万用表装配、DVD整机组装、双联双控线路安装、液晶电视的安装与调试、室内监控系统的安装与调试、简单会议室语音系统安装与调试等学习任务的一体化教学,并且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够通过过程性评价,入课率达到100%,一体化合格率达到90%以上。

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学习提纲

. . 《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学习提纲 一、我校开展一体化课程改革的目的(导读篇P001) 作为技工院校,通过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可以实现课程、教学、师资、场地、评价、管理的持续改进,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提高教师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提升服务徐工各企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这是学校开展一体化课程改革的目的。 二、开展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成效(导读篇P001) 1.一体化课程构建与实施:设计开发工程机械装配调试与维修等专业的一体化课程标准,包含全新的学习任务设计方案和学生工作页; 2.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适应一体化课程开发和实施要求的具有较强教改科研能力、教学能力与专业实践能力的一体化教师; 3.学习工作站建设:在新校区建设中建设与一体化课程相匹配的包括教学区、资讯区、工作区、工具区和展示区于一体的学习工作站; 4.教学管理:修改教学管理制度,全面实现课前、课中及课后的教学管理; 5.评价体系:创新对学生和对教师的师生评价体系。 三、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的九件事(导读篇P002) 1.确定专业领域:行业分析和需求分析,确定专业领域; 2.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观察和工作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3.转化一体化课程:教育教学分析,转化一体化课程; 4.描述一体化课程: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描述一体化课程; 5.开发学材(工作页):学习任务设计,开发学材(工作页); 6.准备课程实施:学习工作站建设,一体化教师培养,做好课程实施准备; 7.实施与评价:一体化课程实施与评价;

8.改革管理模式与评价:教学管理模式与评价体系改革; 9.持续改进:课程体系优化与持续改进。 四、课程改革的背景(P003~P006) 1.新经济发展形势下的产业结构升级调整; 2.新知识经济时代下的企业生产组织方式; 3.新经济发展模式下的人力资源价值定位。 五、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建设(P011) 1.专业课程与工作任务于一体; 2.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于一体; 3.教学场地与工作现场于一体; 4.学习者与工作者于一体。 六、技工教育主管部门对技工院校课程改革提出要求(P015) 1.2009年胡锦涛总书记视察珠海市高级技工学校时指出:“没有一流的技工, 就没有一流的产品”; 2.国务院〖国发[2010]36号〗文件提到:“根据职业培训规律和特点,加强教育资料word . . 职业培训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培训的课程体系、培训计划大纲以及培训教材的开;发”“深化技工院文件提到:[2010]57号〗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社部 发……逐步建立以国家职业提升办学水平……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校教学改革,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一体化教学课程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标准为依据、; 体系”文件提〗[2011]11号4.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

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初稿)

"理实一体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实施方案随着我校应用型大学建设和转型发展的不断深入,为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深化专业综合改革,实现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总体目标,更新教育观念,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面对新形势,如何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增强学生在职业人才市场的竞争能力,传统“以教为中心”“以结果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教育改革的需要,在新一轮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理实一体化”的基本理念指导下,实施“以学为中心'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有效进行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这一教学模式也得已在全国各个职业院校广泛开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所谓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源于德国“双元制”的一种将专业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融于一体的复合型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改变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要求将学科知识与学生实践活动结合培养目标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机融合起来一体化进行教学设计并组织教学,真正做到学做结合。结合我校专业综合改革实际和专业课程特点,学校将大力开展"理实一体化"课程与教学改革,具体内容及要求如下: 一、指导思想 立足我校应用型大学建设、转型发展与专业综合改革的实际,结合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本着“综合素质高、专业基础实、应用能力强、创新意识浓、适应岗位快”的培养要求,在“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思想的指导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课程教学效果与职业岗位素质要求的无缝对接的原则,积极探讨并实施"理实一体化"课程与教学改革,培养出能够真正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二、实施原则 1、课程类型、内容适用性原则。依据专业性质、课程类别和内容的不同,选择适合“理实一体化”模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课程进行融合。

一体化课程开发框架

一体化课程开发框架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附件 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规程 (试行) 目录 1.一体化课程概念与开发原则 1 一体化课程概念 1 一体化课程开发原则 1 2.一体化课程内容结构与方案编写体例 1 一体化课程内容结构 1 一体化课程方案编写实例 2 3.一体化课程开发程序 5 职业与工作调研分析 5 典型工作任务提炼 7 一体化课程框架确立 8 一体化课程方案制定 9 一体化课程资源建设 10 附件 11 1.一体化课程概念与开发原则 一体化课程概念 一体化课程是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技能人才培养规律,根据国家职业标准,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构建课程体系,并

以具体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按照工作过程和学习者自主学习要求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的课程。 一体化课程体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通合一,专业学习和工作实践学做合一,能力培养和岗位对接合一的特征。 一体化课程开发原则 1.2.1科学性原则 课程开发要以就业为导向,遵循技能人才成长和职业发展规律,充分体现职业特征,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 1.2.2梯次性原则 课程开发要符合国家职业标准等级要求,形成以中级工、高级工、预备技师为主的人才培养课程层次。 1.2.3可操作性原则 课程开发要尊重技工院校办学现状和地域特征差异,各项要求力求具体、明确、清晰,目标可度量、可检验。 1.2.4规范性原则 开发课程所用的术语、符号、体例等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技术规范和约定俗称的表述,内容、结构、格式、表达形式应符合本规程的要求。 2.一体化课程内容结构与方案编写体例 一体化课程内容结构 一体化课程由一体化课程方案和一体化课程资源两部分构成,其内容与结构见图1.

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活页”教材研发与出版-教育文档

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活页”教材研发与出版 一、课程改革是教材改革的大背景 为进一步做好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2009年7月,人社部下发了《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人社厅发〔2009〕86号),正式启动了全国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到目前为止,试点院校已经从2010年的30所技工院校扩大到了131所技工院校;试点专业从最初的汽车维修、数控加工、机床切削加工等5个专业扩大到了包括电子技术应用等在内的14个专业。2011年11月,在呈报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情况的报告时,人社部王晓初副部长对该项工作做重要批示:“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是转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抓手,是推动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我部在职业教育培训领域的一个品牌项目。在多年探索的基础上,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二、一体化课程规范是教材开发依据 作为我国职业教育和培训教材的研发出版基地,笔者所在出版社传统教材的开发依据是各专业的部颁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本次一体化课改教材的开发依据是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各项研究成果。具体来说,编写一体化课改教材是依据人社部组织专家团队开发的各专业一体化课程规范,专业一体化课程规范的开发

依据是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编制的《一体化课程规范开发技术规程(试行)》。 在已开发的各专业一体化课程规范中,主要涉及以下6个环节。 专业基本信息:包括专业名称、专业编码、学制年限、就业方向、职业资格。 人才培养目标:包括总体培养目标、中级技能人才培养目标、高级技能人才培养目标、预备技师(技师)培养目标。 课程安排:分别针对中级、高级、预备技师(技师)技能人才层次,给出了对应的一体化课程、通用能力课程和基本技能培养课程安排。 一体化课程标准:针对每门一体化课程,给出了典型工作任务描述、工作内容分析、课程目标、学习内容、参考性学习任务、教学实施建议、教学考核要求。 实施建议:对一体化课程教学的实施建议。 考核与评价:包括对教师、学生的考评办法,强调了过程化考核。 从《一体化课程规范开发技术规程(试行)》,到各专业一体化课程规范,再到教材研发和出版,其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是逐层细化、逐层落实的。 三、教学研究和评价反馈是教材开发质量的保证 教材开发与传统图书开发不同,它需要一套更加完整、严谨

人社部一体化课程规范标准开发技术规章

一体化课程规范开发技术规程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 2013年1月编制

目录 1总则 (3) 1.1 目的 (3) 1.2 适用范围 (3) 1.3 术语 (3) 1.4 开发原则 (4) 2 结构 (4) 3 开发流程与技术 (5) 3.1 开发流程 (5) 3.2 开发技术 (5) 4一体化课程规范编写体例 (10)

1总则 1.1 目的 为界定一体化课程内涵,确立一体化课程规范的开发技术路径,指引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开发,深化一体化课程与教学改革,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对技能人才的新要求,特制订本规程。 1.2 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采用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的技工院校。 1.3 术语 1.3.1 一体化课程 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技能人才培养规律,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及技能人才培养标准,以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构建课程体系,并以具体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按照工作过程和学习者自主学习要求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的课程。一体化课程体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通合一,专业学习和工作实践学做合一,能力培养和工作岗位对接合一的特征。 1.3.2 一体化课程规范 规定专业基本信息、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安排、一体化课程标准、实施建议及评价考核等技能人才培养要求的规范性文件。 1.3.3 一体化课程标准 规定课程来源、价值、目标、内容及教学实施建议的规范性文件。

1.4 开发原则 1.3.1 科学性原则 以就业为导向,遵循技能人才成长和职业发展规律,充分体现职业特征,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 1.3.2 梯次性原则 形成以中级职业技能、高级职业技能、预备技师为主的课程体系。 1.3.3 可操作性原则 尊重院校办学现状和地域特征差异,各项要求力求具体、明确、清晰,目标可度量、可检验。 1.3.4 规范性原则 所用的术语、符号、体例等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技术规范和约定俗成的表述,内容、结构、格式、表达形式应符合本规程的要求。 2 结构 一体化课程规范的结构见下图: 一体化课程规范的结构

基于项目管理的一体化课程开发与建设

基于项目管理的一体化课程开发与建设作者:贺祥宇 一、前言 目前全国职教行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一场课程教学改革,改革关键词是一体化。为规范与指导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改革,XX年人社部职教司出台了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规程试行版(简称规程),文件对一体化课程概念、内容结构、开发程序等重要问题、关键环节和技术进行界定与解读。 该规程对一体化课程的定义,是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技能人才培养规律,根据国家职业标准,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构建课程体系,并以具体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按照工作过程和学习者自主学习要求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的课程(1)。 项目是在有限资源限制下完成特定目标的一次性活动或任务。一体化课程开发与建设,如同开发一款软件,组织一次会议,进行一次聚餐等活动,都满足项目的定义,因此专业课程一体化课程开发与建设活动都通过项目管理的集成,为实现一体化课程建设目标提供最大化保障。二、一体化课程开发与建设项目管理思路与重点。项目管理是项目活动中运用专门的知识、技能、工具

和方法,使项目能够在有限资源限定条件下,实现或超过设定的需求和期望。换言之,它是使项目在一定时间、成本下实现超出期望质量的目标。 、一体化课程开发与建设项目管理知识框架 项目管理起源很早,金字塔、万里长城、阿波罗登月都是项目管理的典范,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项目管理被引入到应用领域,经过实践和理论研究,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日益完善,形成了一套科学严谨的项目管理知识框架和工具。 项目管理知识框架涵盖九大内容或工具,包括范围管理、成本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采购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集成管理。在具体项目管理实施过程中各项管理之间相互影响,要求管理者采取全过程动态管理逼近预期目标。由于一体化课程开发与建设项目特殊性,建议在实践中重点考虑范围管理、进度管理等方面。 2、一体化课程开发与建设项目范围管理 项目范围管理是对项目应该包括什么和不应该包括什么进行全面规划、定义、确认和控制。项目范围包括项目的“产品范围”和“工作范围”,产品范围又称项目可交付成果,是项目业主/客户对于项目最终产品或服务所达到的特色和功能;工作范围是项目团队或承包商为实现项目可

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路径

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路径 一、指导思想 1.职业教育是为人们胜任职业活动和通过职业活动实现人的发展而提供的教育。因此,教育的过程必须是职业导向的。 2.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因为构成职业的基本元素,是由具有完整工作过程的任务,因此,教育过程中的媒介和手段,都应当是工作化的,必须将具体的工作情景置于教学过程中,并以工作性思维来构建教学过程。 3.从工作中来到工作中去,课程是教育过程中的主要载体,课程的设计和开发必须以工作为基础,并保证以工作为基础的教学过程,必须产生胜任现时工作的能力。 其中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首先工作不是策划和设计出来的,工作是产业现场的客观存在,因此一体化课程设计开发的第一步就是认识和理解工作,其次,理解工作必须建立在工作观察和工作分析的基础上,舍此不可能认识和理解工作,也不可能形成立体化课程,这本身就是一种行动性思维,在上述课程理念指导下,学院初步确定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路径,包括下述十个环节。 二、具体路径 1.第一环节 产业、行业、企业发展情况前期调研,确定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以及撰写开设该专业的可行性报告,对人才培养方案目标的定位,要分清,中级技工,高级技工预备技师,技师,高级技师等不同等级人才的目标要求,中级技工的培养目标,达到规范操作,熟悉工作流程查阅信息资料,完成简单工作任务的要求,高级技工的培养目标要达到,参与工作现场管理,编制工艺流程,整理信息资料,实现有效沟通,独立完成工作任务的要求,预备役师的培养目标达到独立,熟练完成工作任务,制定工作计划,收集整理信息资料,具备一定的班组管理技术革新和设计能力的要求。 例:机械设备维修,专业中级技工人才培养目标,面向企业生产一线培养熟悉企业本岗位的工作流程,能按照作业规范,熟练完成通用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等工作任务,

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导手册

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导手 册 https://www.doczj.com/doc/461590814.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一体化单独课程开发指导手册 一、总则 1、目的:本手册旨在界定一体化课程内涵,指导相关专业的教学团队开发单独课程的一体化教学资源。 2. 适用范围:适用于单独一门课程开展一体化教学。 3. 术语 (1)一体化课程 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技能人才培养规律,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及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以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构建课程体系,并以具体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按照工作过程和学习者自主学习要求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的课程。一体化课程体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通合一,专业学习和工作实践学做合一,能力培养和工作岗位对接合一的特征。 (2)一体化课程方案 规定专业基本信息、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安排、一体化课程标准、实施建议、考核与评价等技能人才培养要求的规范性文件。 (3)一体化课程标准 规定课程来源(典型工作任务描述、工作内容分析)、课程目标、学习内容、参考性学习任务、教学实施建议、教学考核建议的规范性文件。 (4)参考性学习任务 从代表性工作任务中选取的具备教学价值的工作任务。 (5)学习任务设计 根据特定的教学条件对学习任务进行情境描述、确定目标与内容、提出教学建议的过程。内容包括情境描述、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其设计结果为《学习任务描述表》。 (6)学生工作页 依据学习任务的工作过程逻辑编制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文本。 (7)教学活动策划 依据《学习任务描述表》和学生工作页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的过程。内容包括教学活动、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教学资源、评价点等。

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计划方案

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方案 一、背景 当前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重视职业教育的改革。改革重点包括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以适应社会对初、中级技术人才的需求。近年来黑河地区经济发展迅速,需要大批动手操作能力强,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人才。 随着学校国家级示范校申报的成功,本专业成为示范校建设的重点专业,要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体系、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和校企合作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培养出与企业岗位相适应的初、中级技能型人才。 二、指导思想 全面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导向,创建与企业工作环境相同的教学环境,完善教学环境,加强实践教学,促进知识与生产实践相衔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创新教学模式,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多种以工作为导向的教学法,提高教学能力。以加快技能人才规模化培养为目标,建立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融合贯通的课程体系,探索我校特色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之路。 三、原则 在教、学、做的过程中重视和强调三个环节。 (一)“教”的过程 要求教师重视“3新”。即“新教材”、“新教学设计”、“新反思”。 新教材是指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开发出能体现企业项目的新教材。 新教学设计是按项目教材创新设计教学环节,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空间融为一体,将理论教学转移到实训室进行,课堂就是实训室。 新反思是指反思有创新,反思教学设计、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做与学、反思教师教法的缺陷与不足或是闪光点与新启迪。 (二)“学”的过程 要求把握“3段”。即分析项目、实施项目、总结项目三个阶段。 分析项目是指在课堂教学前引领学生对预先设计的项目进行分析,分析其构成,采用哪些学过的知识与技能,有哪些问题,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解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