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是各种经济风险的集中体现。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经济运行高度货币化、信用化和金融化。作为金融中介的银行,以货币和信用为媒介,和经济社会中各个经济主体发生着广泛的信贷联系,所以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为整个经济风险的中枢。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水平偏低,管理手段较为落后,不良贷款率偏高,严重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对此,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水平和管理手段显得十分必要。本论文通过对信贷风险概念,因素,现状,成因,信贷风险度量方法,我国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探究,从而提出一系列信贷风险管理的方法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风险管理

1.1Research on credit risk management of commercial

bank

ABSTRACT

Commercial bank credit risk is the concentrated expression of the various economic ri sks. In the modern market economy, the operation of economic is monetary, credit and financial. As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Banks use currency and credit for the media, ha ve an extensive credit association with each economic subject in the economic society . So the credit risks of commercial banks become the central administration of econo mic risk. At present, the management level of our commercial bank credit risk is low, t he management means is relatively backward, the rate of non-performing loans is ver y high, and these all seriously influenced the competitive ability of our commercial ba nk. In this regard,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cre dit risk management and create more management tools .In this paper, we can see 、thecausesthe current status of credit risk, the credit risk measurement methods and the management problems ,and finally, we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countermeasures for th e credit risk management .

Key words:Commercial bank ;Credit risk ;Risk management

目录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1)

摘要 (1)

1.1Research on credit risk management of commercial (2)

bank (2)

ABSTRACT (2)

第1章绪论 (4)

1.1研究背景 (4)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4)

1.2.2研究意义 (4)

1.3国内外现状 (5)

1.3.1国外相关现状 (5)

1.3.2国内现状 (5)

1.4研究方法及内容 (6)

1.4.1研究方法 (6)

1.4.2研究内容 (6)

第2章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简介 (8)

2.1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概念和风险因素 (8)

2.1.1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概念 (8)

2.1.2信贷风险的风险因素 (8)

2.2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现状 (8)

2.2.1不良贷款占比偏高,潜在信贷风险大 (8)

2.2.2商业银行资金运营渠道单一,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集中 (8)

2.2.3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日趋集中,信贷风险增大 (9)

2.4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 (9)

2.4.1内部因素 (9)

第3章、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3.1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组织结构不合理 (11)

3.2政府因素仍然影响着商业银行信贷业务 (11)

3.3信贷结构不合理,导致信贷风险较高 (11)

3.4信贷管理体系及监控体系不完善 (11)

3.5信贷投放的行业较集中 (12)

3.6信贷文化严重缺失 (12)

第4章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的相关对策 (13)

4.1健全信贷风险管理机制,完善信贷岗位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13)

4.2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组织结构 (13)

4.3优化信贷结构,降低信贷的集中程度 (13)

4.4健全信贷预警体系,加强贷款的后期监控 (13)

4.5建立信贷资产风险转化与补偿机制 (14)

4.6培育一种新型的信贷文化 (14)

致谢 (15)

参考文献: (16)

附录 (17)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2 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浪潮席卷全球,而在金融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银行面临着经济金融环境的剧烈变化,经营风险骤然加剧。02世纪09年代以来,相继发生了震撼世界的墨西哥金融危机l(949匆、亚洲金融危机(1979年)、俄罗斯金融危机I(989年)、巴西金融危机(9189年一19 年)和阿根廷金融危机2(002年)。这些金融危机大多与这些国家金融体系的不完善、银行风险管理薄弱有关,可见银行的风险管理不仅是自身经营发展的需要,更是金融稳定、社会稳定和

健康发展的基础。

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显著的背景下,随着体制转轨、社会转型和对外开放进程的纵深推进,我国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加入世贸、宏观调控、通货膨胀、企业重组、产业结构调整、投融资体制改革、资本市场发展、汇率机制改革等,我国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不断增大,这些都对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研究目的

我国金融市场尚不发达,间接融资比重很高,目前我国银行贷款已占GDP的117﹪,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企业融资结构单一,证券市场不发达,规模小。1997年我国证券市场融资量仅占GDP的32%,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100 %的水平,也低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40%一50%的水平,这说明我国证券市场的规模还远远跟不上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难以满足更多企业的融资需求。因此,我国企业的资金需求更多地依赖于银行间接融资,这使得企业经营的风险过多地集中于银行体系,一旦企业经营出现问题,无法偿还贷款,企业的风险就会转嫁给银行,形成银行的不良资产。

1.2.2研究意义

高不良贷款率的同时,我国商业银行还有盈利能力低下的特点。导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率居高不下、盈利能力持续低迷的原因有多种,但金融制度的不完善是其中的重要原因。金融制度是防范风险的第一道闸门,但它的重要性尚未引起广大学者及银行从业人员的重视,形成目前银行风险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因

此,在保证银行信贷收益的同时,规避风险,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的所有者和管理经营者必须面对的一个大课题,对于这个课题的研究也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1.3国内外现状

1.3.1国外相关现状

随着现代金融学理论的发展,数量化分析技术进入金融领域,国内外对信贷风险的研究己由传统的经验型的信贷风险管理研究阶段转变为建立信用风险模型进行数量化分析研究阶段。商行的信贷风险管理经过多年的检讨改进,目前基本形成了一套较为科学规范的信贷管理体制,对贷款原则、贷款程序、贷款审批、贷款风险分析、风险控制体系等有了较为规范和严格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信贷风险。

国外学者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取得了较大成果。其中,乔埃尔·贝西斯在其著作《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与绩效考核、风险管理与风险资本的关系等进行比较全面的研究;安东尼桑德斯在其《信用风险量化—风险估值的新方法与其他范式》中对信用风险量化的方法进行比较充分的研究;皮埃特罗·潘泽和维普长·班塞尔对如何利用、恤R度量市场风险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约翰.B考埃特、爱德华于爱特曼和保罗钠拉亚南对信用风险管理演进规律进行了研究。

1998年7月,《巴塞尔协议》颁布实施,使银行的风险管理模式转向风险资产的管理。。主要包括:突出强调了资本充足率的标准和意义;确立了全球统一的银行风险管理标准;强调国家风险对银行信用风险的重要影响。

2001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框架继续延续1988年巴塞尔协议中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以信用风险控制为重点、突出强调国家风险的风险监管思路,并吸收了《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中提出的银行风险监管的最低资本金要求、外部监管、市场约束等三个支柱的原则,进而提出了衡量资本充足比率的新的思路和方法,以使资本充足比率和各项风险管理措施更能适应当前金融市场发展的客观要求。新协议保持了体系的完整性及功能的延续性,与现协议是一脉相承的,新协议对风险更加敏感。1989年协议只提供了一种风险衡量方法,而新协议在保持监管资本总水平不变的同时,首次将市场风险与操作风险纳入最低资本监管要求之中,并且分别提供了从简单到高级的一系列方法,用以在确定资本过程中衡量这些风险。这种灵活方式使银行可以在经过监管当局审查后采取适应其自身复杂程度和风险状况的最佳方法,因而新协议的指令性无疑比现协议要弱,也更具风险敏感性。。最后,西方商业银行在制度创新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系列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西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商业银行的外部监督制度;商业银行风险与危机的防御及救助制度。

1.3.2国内现状

我国关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于02世纪08年代末才刚刚起步。09 年代以来,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企业界、理论界,都对金融风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或翻译引进理论,或著书立说,或试行风险管理操作办法。从理论界来看,有关金融风险,包括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研究的大量学术论文和著作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出现,从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来看,无论在研究内容、研究范围还是研究方法上都日渐丰富,日趋成熟气詹向阳 2(峨XX))认为,发生在我国现阶段债权债务问题不是微观经济问题,它是反映在银行与企业微观层次上的宏观经济问题。提出了利用财政货币政策配套工具化解这一难题。而王一林 (20)(0)则从我国转轨时期经济的特点方面,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的形成机理及问题解决,认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在更大程度上体现为一种制度性风险,是其自身无法化解的,必须从消除这种风险产生的制度基础入手,通过制度创新来有效防范银行风险。姜建清 (2004)利用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对商业银行的信贷退出进行了研究。蒋建华(2002)则系统地从加强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和稽核的角度,分析了防范银行风险的制度要求。还有从国有商业银行与国有企业的双重软预算约束的角度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内生性进行分析(施华强,2004)。有的研究考虑到了我国信用体系的构建对信贷风险管理的影响 (连洲平,2003)。黎荣舟(2003)则应用神经网络技术对信贷风险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进行了探讨。也有文章从国有银行产权制度的改革、法律制度的完善、内控机制的改进以及如何采用正确的贷款管理策略来防止银行不良贷款发生等角度提出了建议,以此从根本上解决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问题(韩惠,2003)。类似的从多个角度对信贷风险进行研究探讨的成果还有很多,它们都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研究进行了有益的、大胆的尝试。

1.4研究方法及内容

1.4.1研究方法

首先是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状况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并从战略高度提出改善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现状的措施。虽然对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方法在几年前就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但是对这一问题所进行的研究更多的还是对于短期现象的描述,而没有对其进行一个较为系统的研究。本文希望通过系统地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状况作出深入的研究,为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质量的提高提供借鉴。

其次,系统地对体现近年来信贷风险状况的数据进行分析,并针对从这些数据分析中发现的问题找到其深层次的障碍因素,从而提出调整的战略.这对本文来讲也是一个挑战。由于受到银行的企业性质对收集资料制约的影响,本文在数据搜集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1.4.2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以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简介为基础,重点研究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简介主要包括: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现

状及成因。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组织结构不合理、政府因素仍然影响着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信贷结构不合理,导致信贷风险较高、信贷管理体系及监控体系不完善、信贷投放的行业较集中、信贷文化严重缺失。主要解决对策有,健全信贷风险管理机制,完善信贷岗位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组织结构、优化信贷结构,降低信贷的集中程度、建立健全信贷预警体系,加强贷款的后期监控、建立信贷资产风险转化与补偿机制、培育一种新型的信贷文化。

第2章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简介

2.1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概念和风险因素

2.1.1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概念

信贷风险是指由于各种因素发生变化对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带来负面的影响,导致银行的信贷资产收益发生损失并最终引起信贷资产价值甚至银行整体价值下降的可能性。简单说,就是贷款的本金和利息能否在约定期限内按时收回并不确定。商业银行信贷活动既受到宏观经济形势、行业与产业变化和调整等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受到信贷活动内部操作环节的影响,根据导致信贷资产损失的风险事件不同,信贷风险一般分为金融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合规性风险、价格风险五种类型。

2.1.2信贷风险的风险因素

信贷活动主要涉及到银行(债权人)、客户(借款人或债务人)和货币资金三个方面。银行与客户之间是通过借贷关系来维系的,这种关系又是以货币资金作为中间媒介。由于这种借贷关系是发生在一定经济环境下,并受到这个环境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因此,可以认为信贷风险的形成主要来自外部因素-客户方面的风险因素,和内部因素-银行方面的风险因素的影响。其中外部因素包括借款人品格,借款人的生产经营能力,资本实力,经济环境;外部因素包括银行内部经营管理不当,管理人员及信贷员素质较低和经济形势的变化和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关系的变化给银行信贷活动带来的风险。

2.2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现状

2.2.1不良贷款占比偏高,潜在信贷风险大

不良贷款比例偏高一直是困扰国有银行的难题,但是国有银行经过多年的努力,采取严格措施控制资产质量,还是取得了一定成效,实现了不良贷款余额和占比的“双降”。尽管如此,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无论是余额还是占比都高于世界公认水平之上,四大国有银行与国际上同类银行相比仍存在着较大差距,严重影响了其盈利能力。

2.2.2商业银行资金运营渠道单一,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集中

在信贷风险中多年来我国金融业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商业银行资产投向比较单

一,主要集中于贷款。同时,有价证券及投资占资金运用的比重不大,银行的资产运营渠道过于单一化。在商业银行的总收入中贷款利息收入占商业银行总收入的占比大多都在90%以上,这部分收入容易受到宏观经济政策和信贷风险的影响。信贷资产一旦出现风险,使银行经营的风险以信贷风险的形式集中表现出来,严重影响银行生存和发展。

2.2.3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日趋集中,信贷风险增大

我国短期贷款主要是工业贷款及商业贷款,二者合计几乎占全部短期贷款的一半,而投向私营及个体和三资企业的贷款比重过低,二者加起来还不足十个百分点,投向乡镇企业的贷款也不多。信贷过度投向国有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这表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源配置不甚合理,信贷资产日趋集中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一些行业,信贷风险增大。 4.产能过剩严重,潜在引发信贷新风险国家发改委在2005年12月份通告当前国内11个行业存在产能过剩。对商业银行而言,产能过剩不但可能诱发信贷风险、新增不良贷款。由于那些产能过剩的行业多数是集团企业,在前几年有较强的盈利能力,众多商业银行竞相将信贷资金投向这些企业,使其银行信贷资源在这些企业行业中高度集中。在这种情况下,我国银行业,特别是四大国有银行,其承担的信贷风险增大,有可能形成新的不良贷款。

2.4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

2.4.1内部因素

2.4..1.1商业银行内部信贷风险管理水平不高

在实践中银行对风险管理的认识上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重视操作风险控制,轻视对汇率风险、利率风险、市场风险等的研究;不能及时预警风险,在风险发现方面还存在着时滞现象;缺乏有效的风险分析工具。

2.4.1.2商业银行内部人员组织结构不合理

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仍然采用“金字塔”型的纵向组织结构,采用层级结构组织信息传导方式,信贷信息的传递层次多,传递速度慢,偏差大,信贷信息反馈差,银行可能会因此而做出错误的判断,从而增加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2.4.1.3商业银行信贷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流动性过大

一方面,商业银行信贷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学历普遍较低,缺乏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风险意识不强,使基层信贷工作难以向前突破;另一方面,有相当数量的资深信贷人员为了追逐高薪从中资银行跳槽到外资银行,这不仅会造成国内商业银行缺失许多高素质的信贷人员,而且还会对银行客户产生影响,使得银行流失很多高端客户,从而导致银行客户信息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的中断,增加银行对客户关系的维护成本。

2.4.2外部环境因素

2.4.2.1社会信用监督机制不健全,企业逃废债现象严重

由于我国目前缺乏一套完善的社会信用监督机制,逃债者得不到法律和社会的

制裁,廉价的逃债成本成为企业逃债的直接原因。造假、欺诈、逃债、赖债等现象层出不穷,使得我国金融市场的诚信资源遭到了非道德主义的侵袭,社会信用出现了严重的滑坡和流失,信用已成为最稀缺的资源。

2.4.2.2金融体系不健全,金融市场发展缓慢,制约了银行的信贷风险防控

我国金融市场不发达,金融工具缺乏,使得市场融资机制发展缓慢,企业融资渠道狭窄,在直接融资有限的情况下,只好转向银行贷款,扩张了银行的信贷风险。我国现阶段实行比较严格的金融管制,束缚了银行业务分散化的能力,金融创新动力不足。

2.4.2.3法律制度约束不力

虽然目前我国已经陆续出台了一些相关法律法规,但仍有一系列与信贷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尚未出台,而且已经出台的法律内容过于简单,缺乏可操作性,致使银行在债务保全工作上障碍重重。

2.4.2.5政府的指令性贷款和政策的制约

随着商业银行法的出台,政府干预银行信贷工作有所好转,但这种现象仍比较普遍。如为了支持国有企业的技术进步,必须对企业等技术开发、进步提供贷款支持,且贷款利率很低;为支持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央政府要求中国农业银行对贫困地区提供扶贫贷款等等。这些政策性贷款由于受政府命令的影响,一般在项目评估和审批上把关不严,借款人对贷款的管理和使用上都缺乏足够的严肃性,导致国有商业银行行为扭曲,使银行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第3章、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3.1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组织结构不合理

从整个商业银行信贷体系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并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从上而下的信贷管理模式,在信贷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基层银行的信贷权力过大,有时对上级信贷政策并不能很好的执行,为了短期收益,盲目扩大信贷规模,这就导致银行的信贷风险增大。从横向的银行体系来看,不同商业银行之间的信贷信息沟通交流不足,这种信息不对称,助长了企业和个人造假欺骗银行的行为,增大了银行防控风险的难度,带来巨大道德风险。最后,在商业银行内部,信贷管理部门和信贷业务部门并没有做到相互独立,这样就削弱了信贷管理部门对业务部门的有效监控,不利于信贷风险的防范。

3.2政府因素仍然影响着商业银行信贷业务

在计划经济和改革开放的初期,银行作为政府调控经济的工具,以实现政府调控目标为经营目的,牺牲了其在经济中的独立自主地位。随着改革的深入,政府干预商业银行信贷的行为越来越少,但是在一些地方这种现象仍然存在。另外,随着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融资规模的不断扩大,把地方政府基础建设和公共事业产生的债务信贷化,因此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信贷风险也越来越大,这是近段时期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需关注的重点。

3.3信贷结构不合理,导致信贷风险较高

近些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主要集中在国有大中型企业或是有政府背景的企业,以及房地产、钢铁、汽车等发展速度较快,利润较高的行业,而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以及农村地区的信贷供给较少。这种集中度较高的信贷结构容易受到政策、经济周期以及行业生命周期等因素的影响,一旦风险爆发,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损失将十分巨大。另外,这种集中的信贷结构对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并不利。

3.4信贷管理体系及监控体系不完善

商业银行对借款人的信用缺乏统一的评级体系,尚没有一套成熟的风险管理预警机制,不能客观地反映信贷企业的财务状况,缺乏严谨的定性、定量分析。而且,当前商业银行在贷款的发放方面主要还是停留在定性分析的阶段,缺乏对各种评价指标的量化处理,关系贷款仍大量存在,这样就导致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增大。另外,在贷款发放以后,银行缺乏对贷款的具体使用以及借款人还款情况的评估,这就导致很多贷款成为不良贷款,增大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除此之外,商业银行还存在资产负债比例失调、规范信贷业务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信贷业务各

方责权利分担不平等等问题。

3.5信贷投放的行业较集中

近年来,房地产业、制造业、通信业及基础设施投资快速增长,银行的贷款资金也随产业的火爆集中到这些行业上来。当前的集中放贷主要投向政府主导的项目,包括大批地方项目。地方项目有财政担保,短期内不会出现严重风险。但目前还不能确定经济复苏是否是长期性的,一旦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压力加大,项目风险性就会增加。而且一旦形成风险则呈集中暴露态势,在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也会因政策影响难以取得实效。

3.6信贷文化严重缺失

信贷文化是鼓励某种贷款行为的贷款环境因素的总和。它包括银行的信贷、价值取向、重要性的确定、管理沟通、信贷从业人员的培训等。信贷文化是银行绩效和银行经营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前信贷文化严重缺失主要表现在:一是重贷轻管的思想大量存在,贷后管理薄弱。信贷资金发放后,银行极少就客户对信贷资金的使用状况及客户的重大经营管理决策等进行必要的检查、监督和参与,这种只“放”不“管”的做法必然导致信贷资金的使用失控,最终造成不良贷款的增加。另外,信贷员的责、权、利与贷款质量不挂钩,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二是信贷流程停留在表面,形式主义泛滥。通常,商业银行偏重对信贷人员在信贷业务办理过程中的违规行为进行处罚,而对于按照信贷流程发放、形成不良贷款的责任追究力度不够。这种管理模式直接导致信贷人员办理业务时只重过程不重结果,本末倒置。三是风险意识淡薄,或仅停留在发放前进行相关风险分析和预测,难以贯穿贷款的整个过程。信贷从业人员往往只注重当期显现出来的风险,忽视了客户和贷款潜在的风险。

第4章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的相关对策

针对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我国商业银行应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体系。

4.1健全信贷风险管理机制,完善信贷岗位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切实落实信贷“三查”制度是我国商业银行防范风险贷款的关键环节,应推出关于信贷档案管理及贷款“三查”制度方面的规定、办法,尽快出台贷后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各商业银行应推行信贷岗位责任制并认真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对决策者的日常考核制度,将对领导的管理和对信贷人员的管理结合起来。特别是在贷款质量问题的有关人员的责任认定和责任追究上,必须加大力度。

4.2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组织结构

借鉴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信贷组织体系,不断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组织结构。首先需要完善总行-分行-支行之间的纵向的信贷管理体系,提高信贷政策的执行力度,加强对基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监控。其次,加强横向的银行体系之间的信息共享,实现银行内部信贷管理部门与业务部门的相互独立,加强信贷管理部门对业务部门的指导与监督。商业银行要按照科学合理的原则,提高信贷风险监控的效率,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信贷组织体系,这将大大地降低信贷风险。

4.3优化信贷结构,降低信贷的集中程度

商业银行应加强对国家经济政策的研究与判断,根据国家的货币政策积极及时的优化信贷结构,不仅仅将贷款投向国有大中型企业,也要关注发展潜力大、增长速度快的行业产业和企业,适度关注中小企业和国家重点扶持产业的信贷需求。另外,商业银行也应合理的调整贷款的时间结构,做到长短期贷款比例合理搭配,这也有助于我国商业银行降低信贷风险。

4.4健全信贷预警体系,加强贷款的后期监控

金融危机的发生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了防范风险,商业银行必须建立健全信贷预警体系,将一系列的风险评估指标量化,按照统一的信用评级对借款人进行筛选,从源头上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的发生。另外,商业银行应加强贷款的后期监控。在银行发放贷款后,定期检查借款人财务报表,定期

对其信用审查,及时跟踪借款人的经营管理。

4.5建立信贷资产风险转化与补偿机制

当借款人发出风险信号后,商业银行应及时采取措施,对借款人和担保人进行追偿,落实债务关系,转化贷款风险。同时,完善优化贷款结构制度、优化贷款投放制度和担保贷款制度,重点营销抵押贷款,对贷款实行依法管理,有效地转移风险。为慎防风险贷款的发生,商业银行应按规定提足贷款呆账准备金。

4.6培育一种新型的信贷文化

优秀的企业,离不开卓越的文化。商业银行是一种企业,应当具有自身的企业文化,使银行全体员工形成共同的理念和价值判断,以银行的目标、使命、伦理道德作自己的行为准则,从而心悦诚服、自觉自愿地为使银行整体效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而努力工作。信贷文化作为商业银行重要的企业文化内容之一,必须渗透到每一个信贷从业人员。当前,一是要全面增强信贷人员的风险意识,加强全员风险意识和合规文化。态度可以决定一切。树立牢固的风险意识,从主观上可以指引信贷人员进行规范化操作。二是要解决商业银行信贷质量不高的问题,必须从提高信贷人员素质这一基础性工作抓起,加强信贷人员的业务培训,防范操作性风险。三是加快制度建设,用制度管人。根据贷款企业特点,设置贷款质量考核指标,落实贷后管理业务流程中的具体责、权、利,量化风险预警指标,实施贷后管理考核激励措施。建立健全风险预警、保全预案制度,对于高风险业务,进行细化分析,设立风险预警指标,严格监测,并在贷后检查后提出保全预案。创新贷后管理手段,加强电子化建设,借助科技手段强化贷后管理。通过对贷后管理的远程监控,提高贷后管理的效率和覆盖面。建立一支专业化的贷后管理队伍,将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管理分别由不同的部门和人员实施。启动信贷风险问责机制,对形成贷款风险的,无论是否有违规情节,是否存在客观原因,一律要追究相关人员失职、失察的责任。

致谢

行文至此,我的这篇论文已接近尾声;岁月如梭,我四年的大学时光也即将敲响结束的钟声。离别在即,站在人生的又一个转折点上,心中难免思绪万千,一种感恩之情油然而生。生我者父母。感谢生我养我,含辛茹苦的父母。是你们,为我的学习创造了条件;是你们,一如既往的站在我的身后默默的支持着我。没有你们就不会有我的今天。谢谢你们,我的父亲母亲!

在这四年中,老师的谆谆教导、同学的互帮互助使我在专业技术和为人处事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感谢学校在我四年的大学生活当中对我的教育与培养,感谢所有老师,没有你们的辛勤劳动,就没有我们今日的满载而归,感谢大学四年曾经帮助过我的所有同学。在制作毕业设计过程中我曾经向老师们和同学们请教过不少的问题,老师们的热情解答和同学们的热心帮助才使我的毕业设计能较为顺利的完成。在此我向你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刘亚丽.宽松货币政策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J).大众商务.2010(4):44-45.

[2]闫军.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吉林大学商学院.2009-5:20-21.

[3]李冠麟.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A).哈尔滨商业大学.2011-2:124-125.

[4]李志辉主编.商业银行管理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268-271. [5]陈磊.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流程研究(A).论文网.2009:3-4. [6]康蓓蓓.基于KMV模型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以《巴塞尔新资本协议Ⅲ》为背景(D).西北大学.2011:45-63.

[7]卫季悦.中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10 (13):40-41.

[8]毕桂凤.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问题与对策[ J].商业经济.2009 (4): 72-75.

[9]卞薇.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J].经营管理者.2009(4): 236. [10]王靖媛.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J).中外企业家.2009(总333):185.

[11]邓波.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机制研究 [J]. 经济研究导刊.2009(10):51-52.

[12]乐扬.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思考[J].金融纵横.2009(7):14-17

附录

摘要

信贷风险历来是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业最主要的风险形式,是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防范与控制的主要对象和核心内容。银行信贷业务所带来的信用风险及其控制也一直是商业银行最为关注和棘手的问题。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特别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恶化,不良贷款比重较高,国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暴露尚不充分,且面临的风险有加大的趋势。在经营中出现了资本充足率下降,银行的抗风险能力降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加深,国内商业银行将受到更多的国际国内因素冲击,承受更多的内外风险,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问题突出导致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增大,影响我国经济金融的稳定发展.再加上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体制存在的一些缺陷,导致金融抑制现象长期伴随中国经济生活的现实之中. 要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强化全面信贷风险防范已成为当务之急。因此,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策略研究既有理论探讨价值,又有实际现实意义。

在这种严峻的形式下,是否能很好的处理信贷风险,关系到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但只要各家商业银行树立稳健经营理念,坚持"三性"有机统一;构筑以人为本工程,健全贷款责任制度;实施客户授信管理,不断优化贷款结构;完善信贷内控制度,防范业务运作风险;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促使质量关口前移,将很好的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和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

本文根据金融发展理论和银行信贷管理的实践,对当前建设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一系列信贷风险管理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 防范措施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概述

1.银行信贷风险的含义

银行信贷风险是指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在银行的经营与管理过程中,实际收益结果与预期收益目标发生背离,有遭受资产损失的可能性。信贷风险是指借款企业因各种原因不能按时归还信贷本息而使银行资金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主要以三种常见形态存在于商业银行中:一是赔本风险;二是赔息的风险;三是赔利风险。

2. 信贷风险的特征

(1)客观性

只要有信贷活动存在,信贷风险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确切地说,无风险的信贷活动在现实的银行业务工作中根本不存在。

(2)隐蔽性

信贷本身的不确定性损失很可能因信用特点而一直为其表象所掩盖。

(3)扩散性。信贷风险发生所造成银行资金的损失,不仅影响银行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更多是引起关联的链式反映。

(4)可控性

指银行依照一定的方法、制度可以对风险进行事前识别、预测,事中防范和事后化解。

3.信贷风险存在的原因

(1)环境中的不确定性。一般来说,银企双方都要对借贷行为的经济前景进行预测,只有预计借入的和贷出的资金会在将来某一时刻得到清偿,并且双方均可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借贷行为才会发生。只要银企双方中任何一方对经济前景的预测出现偏差,就会出现风险。在市场经济不确定因素众多的情况下,这种偏差的可能性也不断扩大。

(2)双方信息不对称。在一般意义上,如果契约双方所掌握的信息不对称,这种关系可以被认为属于委托人-代理人关系。贷方在贷款协议签订前后无法完全了解企业信息而成为委托人,借方则因对自身状况更加明了而成为代理人。代理人会利用委托人的信息不足力图使合同条款对自己更加有利,而委托人则由于信息劣势而处于不利地位,形成逆向选择,从而干扰市场的有效运行,甚至导致市场失灵。银行信贷活动的收益取决于借方和投资项目的赢利能力和偿付能力,而企业为了获取银行的贷款,具有故意隐瞒不利信息的强烈动机。如果这种状况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必然会导致信用危机和信贷市场失灵。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现状问题

1.资本充足率下降,降低了银行的抗风险能力

在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中国经济正面临近年来前所未有的衰退,企业盈利能力和个人收入水平下降,导致大量的银行贷款成为不良资产。同时,由于资本市场遭受严重打击,资本筹集出现困难。这两个因素导致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下降,使其一方面可能受到监管指标的约束,一方面可能降低了自身抵抗风险的能力。

2.零首付或假首付情况下的断供风险

一些贷款机构为了加快房屋销售或制造虚假繁荣景象,甚至推出了“零首付”、“零文件”的贷款方式。风险更大的贷款形式即“假首付”也很普遍,房地产开发商为了增加其住房销售,以垫付首付款,或分期支付首付的方式,让购房者从商业银行获得按揭贷款。当购房者成功得到个人按揭贷款之后,开发商也实现了资金的回笼,而这种贷款产生的市场风险则完全由商业银行来承担,一旦市场风险爆发,个人贷款者纷纷选择低成本的断供方式远离房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将会大幅提高。

3.个人住房贷款的成数普遍偏高

所谓住房贷款按揭成数是指贷款额度与房产价值的比例。银行为了扩展业务规模,按揭成数都比较高,近几年仍然维持在70%左右,甚至是“零首付”。目前,随着国家对房地产业进一步进行法规及商业银行控制风险的要求,按揭成数下降到了60%左右,但是这个数值还是偏高,依然蕴含着很大的风险,有待于国家进一步进行调整和改善。不同的贷款者的偿还能力和信用有所差别,银行所承担的风险也有所差异。因此,政策应该允许商业银行对于信用条件相对差的贷款者相应地提高首付比例,以减轻可能违约造成的损失。

综上所述,银行生产和出售公众所需的金融服务当中最重要的就是贷款,贷款质量的优劣,银行信贷资产所面临风险的大小,对银行的经营成果乃至生存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为了避免或减小这一因素的影响,相关的法律防范就显得必不可少了。

三、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的建议

(一)树立稳健经营理念,坚持"三性"有机统一。首先,牢固确立依法稳健经营的指导思想是信贷风险防范工作的前提。银行高级管理人员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盲目扩张,不能不计质量的追求规模和速度,也绝不许涉足帐外经营的违规禁区;其次,遵循审慎的办事原则,在经营每项贷款业务时把安全性放在第一位,用贷款风险五级分类的理念,保持对信贷业务各方面风险的清醒认识和敏感性;再次,制定合理的信贷政策,根据不同时期、不同业务特点,明确本银行的信贷政策指导意见,切实可行地来指导本行信贷业务的健康、协调发展。商业银行必须至少制定两种管理政策,即资产负债管理政策和信贷政策。在宏观管理上,银行管理层要研究规定本行可以承受信用风险的程度、优先发放贷款的一级市场区域、潜在的市场份额、贷款增长速度、贷款结构等等;在微观管理上,信贷专业部门要因地制宜,认真审核贷款客户的经营者与信誉、资金实力与负债程度、经济效益与发展前景等.

(二)实施客户授信管理,不断优化贷款结构。实施客户授信管理,就是收集市场动态和客户经营情况,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充分评定客户偿债能力和意愿,审慎地确定授信额度,减少信用风险的一种方法。一要科学测评客户信用等级。二要合理核定客户综合授信额度。三

要运用信贷组合管理原理,分散贷款风险。通过授信业务的对象风险评级组合、行业企业类别组合、授信业务品种组合、业务回报率和期限组合,来防范和分散授信业务在某一客户、某一行业或某一产品上的集中风险,也要尽可能规避社会经济环境和周期的风险。同时根据市场和客户经营变化、资金往来情况等,适时调整客户授信额度,一般每季确定调整计划一次,从而保持贷款安全性和流动性、盈利性的统-。

(三)完善信贷内控制度,防范业务运作风险

商业银行从加强管理,防范内部风险出发,必须建立一整套的信贷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授信程序,强化监督机制,不断地进行检查、辅导、整改和考核,逐步达到制定制度无漏洞,执行制度无弹性。一要完善和规范授信业务程序。二要实行民主科学的授信决策。三要做到有章可循,规范运作、严格管理。根据银行信贷业务管理的一系列办法和规定,结合当地实际,依照经营合规化、操作规范化、文本标准化的要求,及时修订银行的信贷管理制度和操作使用文本。

(四)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促使质量关口前移

商业银行要积极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通过对信贷信息的综合加工处理,分析预测风险,提出防范对策。一是组织信贷人员定期开展市场和行业调查,确定企业的发展前景和贷款风险程度,对不同行业、不同产品的企业分别制定相应的检查制度和防范对策;二是使贷款风险五级分类工作制度化、经常化。必须以贷款风险分类理念贯穿信贷全过程,注重对借款人在贷款期间的现金流量、非财务因素等进行预测和分析,在此基础上作出贷款决策;三是充分利用银行信贷集中式台帐系统和人民银行的贷款卡咨询系统,了解借款企业在所有商业银行的融资情况、付息情况、企业大事记、财务状况等信息,预测分析借款人下一阶段的经营趋势,对有可能影响贷款安全的,及时采取有力的应对措施加以防范和化解;四是银行要与法院、工商、税务、经委等有关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掌握借款企业相关信息,发挥信息反馈作用,抓住关键点和突破口,主动转移和规避风险。

参考文献

[1]《最新银行信贷风险分类管理与防范化解及客户信用额度调查分析实用全书》[M].吉林:吉林摄影出版社,2009(10).

[2]《最新银行信贷结构调整、监测评估与信贷风险控制及有效防范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1).

[3] 张淼.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模型、方法与建议[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

[4] 赵庆森.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与行业分析[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6).

[5] 梁琪.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度量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5).

[6] 孔艳杰,中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全过程控制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10).

[7] 宾爱琪,商业银行信贷法律风险精析[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5).

[8] 邹新月,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统计与纳什均衡策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9).

[9] 李燕,浅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J].青海师专学报,2005(S3).

[10] 徐斌,对建立健全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机制的思考[J].金融纵横,2002(2).

[11] 沈红梅,胡士平,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策略[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4).

[12] 张坚红,中外银行信贷管理的比较与启示[J].金融与保险,2002(8).

[13] 唐双宁,寄望村镇银行“汤水效应”[N].第一财经日报,2007(A01).

[14] 王宏智,对村镇银行设立的认识及建议[J].现代经济,2007(6).

[15] 吴玉守,村镇银行运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改革与战略,2008(1).

[16] Commercial bank credit risk prevention policy[J].2006.

[17] On the commercial credit risk[J].200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