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年级下数学教学实录-找规律-人教新课标2014【小学学科网】

一年级下数学教学实录-找规律-人教新课标2014【小学学科网】

一年级下数学教学实录-找规律-人教新课标2014【小学学科网】
一年级下数学教学实录-找规律-人教新课标2014【小学学科网】

“找规律"课堂实录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88—8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通过涂色,摆学具.布置教室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索寻找规律的方法,并创造出美丽的有规律的图案。

教学难点找出间隔现象中的简单规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每生准备学具小圆片、正方形、三角形各lO个、信封一个、包装带一根、项链涂色纸、水彩笔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师:我们国家有很多的节日,你们知道哪一个节日属于小朋友吗?

生:是六一儿童节!

师:对了,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小朋友们高兴吗?(生:高兴!)

(2)师:庆祝六一时,有谁喜欢玩游戏节目吗?(全班同学都情绪高涨,高举小手说“我!我!”)

师:那好,老师先教你们做一个游戏好吗?这个游戏是这样的,看谁学得像,拍的时间长?老师先拍,小朋友们能跟上的就一起来!

师示范:拍手2次,拍肩2次。(学生跟着做)

这样重复3次后,师一边说一边故意停下来,“你们能继续拍吗?能不能不停下?”

生:能。(大家的动作越来越整齐有力,很有节奏感)

(3)师:好!(教师示意大家停下)小朋友们真棒!都会玩这个游戏了?你们为什么能不停地继续拍?

生l:老师刚才先拍手2次,再拍肩2次。接下来也都这样的。

生2:老师刚才拍的是有规律的……

(4)师: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老师刚才是先拍手2次,再拍肩2次,接下来也都一样的,有没有出现别的动作?(没有)像这样一次次地重复,我们就说是有规律的。这节课,我们就要用数学的眼光来寻找生活中的规律。(板书课题:找规律) 二.引导探究,认识规律

(1)师: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小朋友们还布置了漂亮的教室,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出示主题图)

(2)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又发现了什么?

生1:我看到有彩旗、灯笼和小花。还有很多小朋友在跳舞。

生2:我发现他们的摆放都是有规律的,都按照一定的顺序排的。

师:对,你能具体地说一说吗?把你发现的秘密小声地告诉同桌。

生:我发现彩旗是有规律排的。

(3)师:好。那我们先来找找彩旗有什么规律?(课件显示放大的彩旗图,最后一面没有颜色)先猜一猜这面小旗会是什么颜色?(大部分学生都举手要说)一起告诉吧!

师:猜得真准!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因为彩旗是一面红,一面黄,再一面红,一面黄排的。所以,黄色的后一面是红色。

师:说得对,你的眼睛真亮!我们如果要给这些小旗分组的话,可以怎样分?几个一组?

生:2个一组。

师课件点击出现每2个一组的虚线。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l:我发现

第一组是一面红,一面黄,后面的每组也都是一样的。

生2:我发现都有2个一组的。

(4)师:你们的发现非常重要。那么我们能用一句简单的话把它的规律说完整吗?

师又请了两位学生来说,发现有困难,于是提示说:“说规律时只要说出第一组中的小旗,后面的几组可以用上…这样的规律排的?就完整了。谁能像老师一样把话说完整?”

师示范说:小旗是按照一面红,一面黄这样的规律排的。

指名学生说、同桌互说、再齐说。

(5)师:小旗的规律我们找到了,你还发现了什么?(点击课件回到主题图)

课件随机逐步出示小花、灯笼、小朋友图。请学生观察、猜测、个别回答并说出理由。

(6)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点击课件,用虚线表示正确分组。

(7)师:小朋友们找出了这么多的规律,真不错!听说小朋友们要庆祝六一,有一群图形娃娃也来祝贺了,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一组图形娃娃有什么规律?

出示图形:

o o o o o o o o o o oo o o o

红红绿绿绿红红绿绿绿红红绿绿绿

生1:这些图形是按照红红绿绿绿这样的规律排的。

生2:这些图形是按照2个红3个绿这样的规律排的。

师:这一组图形与刚才的比有什么不同?你能给它们分成几个一组?

生:这组图形是5个一组,刚才的图形都是2个一组的。

师点击课件同时出现分组的虚线。

(8)师:小朋友们这么轻松就找出了这组图形的规律,又有一群图形娃娃来了,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还发现了什么?

出示图形:△o口△o口△o口

红黄绿红黄绿红黄绿

生l:它们是按照红黄绿这样的规律排的。

生2:它们是按照一个三角形,一个圆形,一个正方形这样的规律排的。

师:这一组图形与刚才的比有什么不同?

生l:这组图形是3个一组。

教师点击课件出现每3个一组的虚线。

生2:我发现它们的颜色不同,形状也不同。

生3:还有,它们可以从形状规律来说,也可以从颜色的规律来说。

师:小朋友们真行!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那么你能从左往右看,猜出最后一个是什么吗?如果从右往左看呢?

(9)总结:刚才小朋友们看到的都是一组一组图形重复出现的,一般重复出现3次或3次以上,我们就说它们是有规律的。

三、联系生活。寻找规律

师:你看到过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也是这样重复的有规律的出现的?

生l:老师,我看到教室的窗帘是按照一条绿色,一条黄色花纹这样的规律排的。

教师马上走过去,把窗帘拉直给全班小朋友看,大家都同意。

生2:我看到那窗帘上有房子和小树也是按规律排的。

“是吗?”师又拉直窗帘,果然发现有这样的规律,赞扬道:“你的眼睛真亮。”

生3:老师,我还发现太阳和月亮也有规律的。

“啊?”大家都有点奇怪,有一个学生马上反驳:“不对!天上只有一个太阳和一个月亮。”老师忙问:“你能说说在哪里见过?”

生3:在我家的窗帘布上有许多个太阳和月亮。哦,原来是这样,大家笑了。

生4:我家地板砖上的那个花纹有规律。

生5:学校操场周围种的这些小树是按照一高一矮的规律种的。

师:真不错,你很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

生6:老师,我还发现他的运动服上的肩膀这里是有规律的。

这时我们的眼睛都聚集到穿运动服的小男孩身上,只见他的衣服肩膀边有两组白色的条纹。

师看到大家不出声,故意把这个小朋友叫出座位.走过去拉直他的衣服,问:“大家同意吗?”

有一个发言最积极的小男孩叫道:“同意”。

又有一个小女孩叫道:“我不同意。”

于是老师请不同意见的小朋友举手,结果大部分小朋友都说不同意。那个刚才说同意的小男孩又说不同意了。

还是那个小女孩首先站起来,很不高兴地说:“你一会儿同意,一会儿又说不同意了。到底是同意还是不同意?”听课的老师发出一阵笑声。

小男孩说:“老师,你刚才讲过规律是要重复3次或3次以上的,他的衣服上条纹太少了,只有两次。”

老师问:“现在你还认为有规律吗?”

那个小男孩摇摇头说:“没有规律。”(到此为止,我因时间关系匆匆收场,转而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

四、欣赏规律的美

课件分别展示瓷砖、霓虹灯、斑马线、春夏秋冬、庆六一晚会等照片。学生欣赏后分别说说有什么规律?

五、应用规律。创造美

1.涂一涂。

(1)为了庆祝六一,老师想送给小朋友们一件礼物,这是一串项链,町是没有颜色不好看,请小朋友给它涂上有规律的颜色,好吗?

(2)先想好按什么规律涂?再拿出水彩笔独立完成。

(3)投影展示(分别说说按什么规律涂的)。

(4)前后桌小朋友互相交流欣赏,有没有发现不按规律涂的?

2.摆一摆。

(1)小朋友真能干,老师还想考考大家,谁有一双灵巧的小手,能把信封里面的学具按规律摆得漂亮?

(2)请小朋友们先把信封里的学具轻轻地倒在桌上,试一试有多少种不同的有规律的摆法?再把你认为最漂亮的一种摆法贴在粘贴纸上。

(3)汇报时全班同学只要认为自己有创新的都可以贴到黑板上,并且说说按什么规律摆的。(最后贴到黑板上展示的有27位,其中错例只有1位)

(4)小结。

六、全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2.小朋友们不但找到了图形的规律,还自己动手设计出规律,课后能不能用动作创编~个规律游戏,当作庆六一的节目,好吗?

教学反思:

1.从学生熟悉的很简单的拍手游戏引入,选取富

有儿童情趣的活动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

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身边蕴藏着的有趣的数学知识,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中,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愿望和自信心,也使教学取得了成功,、2.我把教材作了处理,体现出层次感。小旗的规律作为第一层次,也是教学的重点,同时是探索寻找规律的突破口,找出间隔现象中的简单规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是教学的难点,我花了较多时间让学生用规范的语言来述说小旗的规律,让学生从中领悟到找规律的方法,抓住规律的本质特征。找规律的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既有图形数量的变化,又有形状与颜色的变化,体现了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最后教师及时总结点明规律的本质,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3.灵活使用教材,开放教学内容。本课创造性地应用教材,让学生在条件开放、结论开放的广阔空间里自主地探索.通过让学生涂一涂、摆一摆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使之体验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愉。让学生的创造火花产生于求异之中。课中联系生活找规律时,一句“你一会儿说同意,一会儿又说不同意了;”反映出小女孩可贵的质疑精神。而我却视而不见,一个具有生动的教育意义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就这样失去,课后,我痛惜不已。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理念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理念 1“立足于学生,服务于学生”的教学理念 我国数学教育起步较早,积累了许多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在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现实的小学数学教育实践中暴露出不少的问题。数学教育重要体现在教师教的环节上,更多精力集中在教的技巧和手段上,对于接受教学的学生来说关注较少,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粉笔就能完成教学任务、“满堂灌”、“填鸭式”等教学模式屡见不鲜,有素质教育之“形”,无素质教育之“实”,教师只关注书本知识讲解,不顾学生个体发展,忽视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课堂成为教师的独角戏[1]。教学上仍是运用“英才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加上社会上充斥着各种功利性质的数学辅导,更是加重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埋没和阻碍学生个性发展,分数至上、分数决定一切的思想观念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在新课标下,更加注重数学知识的实用性,更关注学生创新意识、能力的发展,激励学生多样化、独立的思维方式,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理念已经不符合这样的要求,把教师的主讲者的身份变为知识的引导者,把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确定立足于学生,服务于学生的新观念,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树立正确的育人观。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和发展的主体[2]。 2“抽象的数学生活化”的教学理念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数学有它本身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由于小学生理解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怎么样让小学数学通俗易懂,把“抽象的数学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融入教学环节中,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教学中,出现过这样一个问题“:用1棵树,种5行,每行种4棵,该怎么样的种植?”例如这样问题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又达到让学生讨论问题和理性思考的目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渴望。这种生活化不是抛弃数学固有的严谨性,而是一种教学理念,让这种理念指导我们教学,让学生在生活的点滴中发现数学、感悟数学,体会数学中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3“站在文化的角度审视数学”的教学理念 小学是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小学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精神、思想方法、意识等观念性知识的培养,都直接影响到他们个性的全面发展。数学有它的“美”的一面,也是一种文化,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对数学文化的融入提出了要求。数学文化融入数学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受数学之奇妙,从数学中感受美的存在,站在审美的角度感悟数学思想[3]。数学教育不能等同于教小动物做计算题的杂耍表演,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从生活中发现数学,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新课标下,小学阶段数学知识内容相对肤浅,但涉及的面较广,在教学活动中,更应立足于数学文化的熏陶,在数学文化和理性数学的结合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利用数学故事,教学游戏等方法吸引学生注意,拓展和丰富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创新的机会,也可以开展各种活动激发学生去涉及数学文化知识,如制作数学模型,开展数学文化知识比赛等,让学生站在文化的角度全局性的思考问题。新课改的核心是素质教育,使素质教育从“形式”到“实处”需要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本文从教学理念的角度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更要回归于生活,以生活化的情境导入学习,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实际的生活情境,提供给学生解题的背景,学生才会把知识学以致用,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的形成。 标签:新课标;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 学生学习过程是获取知识、收集信息,将得到的知识、信息进行整理加工、组合,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一种过程。这种过程,需要受教育者主动完成。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新课标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不仅“学会”数学,而且“会学”数学,“爱学”数学。 新课标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周围熟悉的事物来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以及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趣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是我们当前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既要把生活引进课堂,还要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理解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 1 创设生活情境 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我们知道,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有把数学知识置于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才能让学生在生活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把问题情境化、生活化,并把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引入課堂,让学生看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从而达到激发学习数学兴趣的目的。只要我们经常像这样根据教学内容,适时设置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自由交流讨论,特别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得出结论,就更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水平,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正确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用,将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生活的主人。 2 结合生活实际 许多数学知识较为抽象,小学生由于受思维能力的限制,头脑中还不能及时建立正确的表象,对数学知识的内涵及概念的本质属性还不能及时理解,认知还较为肤浅。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应注意把课堂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并通过观察、比较、描述、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领会所学知识的要点、难点。将学习变为游戏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实践,在玩中感悟,在学中玩乐之目的。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的数学概念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与生活的相联系

---------------------------------------------------------------最新资料推荐------------------------------------------------------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与生活的相联系新课标下小学数学与生活的相联系新的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促使数学生活化,数学与生活进一步接轨是指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过程。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 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为此,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将抽象的数学转化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贴近生活,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与生活进一步接轨。 一、数学情境与生活接轨教师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数学活动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的好奇和兴趣,从而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 在日常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教学实例,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 如: 在教学《分桃子》一课时,我创设情境: 1 / 4

先要求每个学生拿出 9个桃子放在盘子里,每盘放的个数一样多,有几种放法,可以放几盘?当学生操作完之后,从中选择五种: (1)每盘放 3 个, 93=3(盘);(2)每盘放 9 个, 99=1(盘);(3)每盘放 2 个, 92=4(盘),多 1 个;(4)每盘放 4 个,94=2(盘)多 1 个;(5)每盘放 5 个, 95=1(盘)多 4 个。 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五个除法式子,并提问: 可分成几种情况;学生于是很快的观察到: 一类正好分完,另一类分完后还有剩余的。 于是老师再画龙点睛地指出,正好分完的除法和除法算式,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分了以后还剩余的算式,我们就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这样创设生活情景,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轻松的接受新知识。 二、数学理解与生活接轨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满着数学问题。 善于捕捉生活现象,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成为数学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之产生学习需要的有效方法。 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理念讲课讲稿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 学理念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理念 1“立足于学生,服务于学生”的教学理念 我国数学教育起步较早,积累了许多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在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现实的小学数学教育实践中暴露出不少的问题。数学教育重要体现在教师教的环节上,更多精力集中在教的技巧和手段上,对于接受教学的学生来说关注较少,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粉笔就能完成教学任务、“满堂灌”、“填鸭式”等教学模式屡见不鲜,有素质教育之“形”,无素质教育之“实”,教师只关注书本知识讲解,不顾学生个体发展,忽视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课堂成为教师的独角戏[1]。教学上仍是运用“英才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加上社会上充斥着各种功利性质的数学辅导,更是加重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埋没和阻碍学生个性发展,分数至上、分数决定一切的思想观念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在新课标下,更加注重数学知识的实用性,更关注学生创新意识、能力的发展,激励学生多样化、独立的思维方式,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理念已经不符合这样的要求,把教师的主讲者的身份变为知识的引导者,把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确定立足于学生,服务于学生的新观念,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树立正确的育人观。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和发展的主体[2]。 2“抽象的数学生活化”的教学理念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数学有它本身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由于小学生理解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怎么样让小学数学通俗易懂,把“抽象的数学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融入教学环节中,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教学中,出现过这样一个问题“:用1棵树,种5行,每行种4棵,该怎么样的种植?”例如这样问题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又达到让学生讨论问题和理性思考的目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渴望。这种生活化不是抛弃数学固有的严谨性,而是一种教学理念,让这种理念指导我们教学,让学生在生活的点滴中发现数学、感悟数学,体会数学中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3“站在文化的角度审视数学”的教学理念 小学是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小学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精神、思想方法、意识等观念性知识的培养,都直接影响到他们个性的全面发展。数学有它的“美”的一面,也是一种文化,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对数学文化的融入提出了要求。数学文化融入数学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受数学之奇妙,从数学中感受美的存在,站在审美的角度感悟数学思想[3]。数学教育不能等同于教小动物做计算题的杂耍表演,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从生活中发现数学,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新课标下,小学阶段数学知识内容相对肤浅,但涉及的面较广,在教学活动中,更应立足于数学文化的熏陶,在数学文化和理性数学的结合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利用数学故事,教学游戏等方法吸引学生注意,拓展和丰富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创新的机会,也可以开展各种活动激发学生去涉及数学文化知识,如制作数学模型,开展数学文化知识比赛等,让学生站在文化的角度

小学数学新课标论文: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数学新课标论文: 往往是通过被动式的应考而取得的毕业证书,所以,教师坚持博览群书,终身修炼,才能具备厚积薄发的功底,这是有效教学,适合课改的前提条件;而贴近生活实践,把应用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则是实施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教学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改教师素质授课艺术 新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使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把“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当做数学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数学,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学数学,从而培养学生使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如何理解课程改革,增强自身素质,提升教学水平,以适合新形势与新要求,作者就近几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如下。 一、激发学习兴趣,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习兴趣是促动学生学好数学的保证,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它促使学生去追求知识的奥秘,使学生在良好的动机驱使下全神贯注积极思考,把学习数学当作一种乐趣。在教学中,老师如能注意一些细节,悉心捕捉学生的每一闪光点,给予即时表扬与鼓励,这样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数学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兴趣,能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要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性,创设求知情趣,激发学生数学的内驱力。如在导入新课中以设疑提问、创设情境或有趣的故事、游戏等,在练习中竞赛、思辨、判断、展疑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创造潜能。 (2) 讲究课堂教学艺术。小学数学教学是一门科学,也同样是一门艺术,它是富有情感性、形象性、独创性的特殊艺术。教师要善于将数学教学中的教育性和科学性,用艺术化的形式“传”诸学生的感官,使之入耳、入脑、入心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主动、活泼地实行学习。 二、做一个有学问的教师,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 有学问的教师的学问应体现在书读得比一般的教师都要多,对事物的理解比一般的教师都要透。没有什么事物能使他盲目相信,对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独立或独到的看法。因其有学问而具有某种独特的气质或教学行为,并且能为绝绝大部分学生和同事所认同。 例如,某六年级数学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题中,设计了一道关于“图形的放大或缩小”的试题:“在方格纸上将下面左边的图形缩小为原来的1/2,再把缩小后的图形的对称轴画出来。”个别老师对这个试题提出质疑,认为试题指向不明确“,到底是把图形的边长缩小为原来的1/2呢?还是将图形的面积缩小为原来的1/2呢?要求不明确。”如果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值得赞赏的。但作为教师提出这个问题,我认为,就显得有点浅薄了。“图形的放大或缩小”,它的属性是一种相似变换,即只改变原来图形的大小,不改变原来图形的形状。放大或缩小后的两个图形一定是相似形。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照本宣科”,止步于字面的理解和了解上,学生对这个知识点就会缺乏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更谈不上形成相关的知识经验。教师应该通过这些具体教学素材的使用,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和理解“图形的放大或缩小”这个知识的内涵是大小变化而形状相同。形状相同表明图形内角结构不发生变化,而一个几何图形的大小改变,是源于制约这个图形大小的几何要素的改变。理解不到这点对试题加以质疑,很难称得上“有学问的老师”。一个教师如果没有厚积薄发的功底,那么在教学过程中难于把教学目标提升到促动学生有效发展上来。如何才能做一个有学问的教师呢?有点难,难在相当多的教师读大学或中师时就往往处于学习的被动状态,热爱并主动学好课程的不是很多,往往是通过被动式的应考而取得的毕业证书。所以,不读书是做有学问教师的最大障碍。读好书、常读书,真正做到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使自己更有学问,更有深度,才能使自己的

新课程标准下对数学教学过程的理解

新课程标准下对数学教学过程的理解 什么是数学教学过程?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过程既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又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它是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可作这样的表述: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在数学教学目的指引下,以数学教材为中介,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 其实数学教学过程还可以这样表述:从结构来看,它是一个以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为基本要素的多维结构;从功能来看,它是一个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从性质来讲,它又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师生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过程。 一、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是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体 “教学”一词,最简单的理解便是“教”与“学”,也可理解为“师教生学”或“以教导学”、“以教促学”。归根结底,“教”为了“学”。在新课程下,数学教学过程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它突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是数学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选择课程资源、组织教学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参与研制开发学校课程等方面,必须围绕施素质教育这个中心,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新课程标准下还要求教师学习、探索和积极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师德素养和专业水平。 新课程标准还认为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的学习应是发展学生心智、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因此,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不同学习内容,让学生采取掌握、接受、探究、模仿、体验等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新课程标准认为教材是数学教学过程的重要介质,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依据课程标准,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包括教科书、校本资源在内的多样化课程资源,拓展学生发展空间。 二、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是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 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是加强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因此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而互动必然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 由于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情感交流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讨论是情感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方法。教师与学生的讨论,学生与学生的讨论是学生参与数学教学过程,主动探索知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依照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并以积极的心态互相评价、相互反馈、互相激励,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开展合作学习,从而获得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新课程标准下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之一就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使之由客体变为主体,使之积极地、目的明确地、主动热情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真诚交流。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能与学生交心的老师将不再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教育是非显露痕迹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充满爱心的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真诚交流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殷切的期望和由衷的赞美。期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由衷地赞美学生的成功。这可以从心理学上著名的皮格马利翁-罗森塔尔效应得到验证。古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对一座少女雕像产生了爱情,他的期望使这座少女雕像“活”了起来。1968年,瑞典教育家罗

新课标下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61208670.html, 新课标下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作者:罗铃 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3年第15期 摘要:学会学习,学会求知是当代人要适应社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数 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关键词:学会学习;学会求知;经历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5-062-02 学会学习,学会求知是当代人要适应社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可塑性较强,是培养各种学习品质和能力,发展智力的良好时期。我们应该按照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用教”为目标,改革教学方法,使学生由“学会”转化为“会学”。 一、课前布置学生阅读例题 尝试告诉自己例题讲什么,或通过阅读知道了什么,弄不明白的地方注上记号或是做好记录,以备与同学交流或课堂发问。试做“做一做”。哪里有困难要做好记录,这样做起码让学生“依样画葫芦”,尽可能先对知识“知其然”,经由课堂,再达到“知其所以然”。 二、教师应该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在数学自学的过程中,如果只布置给学生自学的内容,没有相应的指导,是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的。一般的学生在自学时,往往只是走马观花,随便翻翻书完成任务就罢了。我认为在初始阶段教师应该利用上课时间和学生一起自学,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自学。 在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来读书。告诉学生什么时候应该动手画、圈知识要点,应该标记哪些知识;要求学生多问“为什么?”并反复强化以形成一种意识;同时教师应出示具有启发性的自学提示。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能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也就可以将课堂上的自学转移到课前的自学,从而为探究新知做好已有知识经验准备,提供更充分的探究体验时间。例如自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可以布置学生思考:(1)怎样用割补法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割补后拼成的长方形有什么关系?为什么?(3)你还能有其他割补的方法吗?等等,这些问题对于启发学生的思路很有益处。

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师的困惑与思考

“新课标”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师的困惑与思考 【内容提要】《数学课程标准》的新出台,给数学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给全体数学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新的课程标准充满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但由于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多地脱离生活,甚少联系实际;过多地被动接受,少有自主探究;机械训练的较多,有效实践的较少,这样的教学,缺乏生机与活力,面对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多数中青年老师感到迷惘,结果导致困惑。小学教师如何走出教学的困境,让小学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创新的课堂,就必须落实新《课标》中的新理念,从根本上改革学习的内容、方法和方式,转变教学观念,创造性地活用教材,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 【关健词】新课标;小学数学;教学困惑;教学思考 长期以来,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的课本,一直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是教师备课的主要依据。但是,随着《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版)》的颁布和新教材的实施,当前使用的教材以崭新的面孔出现,同时,《新课标》取代了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新的课堂教学要求是教师的教学方法的转变和教师角色的转变,强调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协同教学。《新课标》为广大教师带来了不可估计的优点,但也给老师们带来一些困惑。面对“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困惑,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创造性地活用教材,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重塑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模式,才是走出教学困境唯一出路。下面结合自己的学习和教学实践,就“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遇到的困惑进行探讨与思考。 一、《新课标》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困惑 《新课标》取代了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新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转变教师角色,强调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协同教学。《新课标》为广大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也给老师们带来一些困惑。 (一)教学目标定位的困惑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 传统数学教学是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教学模式固定不变,即复习旧课一讲授新课一练习巩固。在学习环节中注重“预习”,是为了更好地“讲授新课”,为了更快地让学生接受“新知”。久而久之,导致学生思维的依赖性和惰性,谈不上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以致于丧失创造力。因此,新的数学课程强调。学生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1.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表现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形成数学思想,更能促进在以后遇到相关问题时自觉地动用有关数学经验去思想、去解决问题。 2.多做数学实验,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 传统数学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很少让学生动手,实践。实践证明,若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勤于实践,数学上的很多问题还是能够得到很好解决的。特别是在应用题的教学中尤为显得重要。学生普遍反映: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不住,只有亲自动手才能学得会。 3.注重形成过程,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 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体验。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就应该充分地考虑和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把开展探究性学习和研究作为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的一条线。 4.大胆创新,在表演、游戏中学习 新课程注意到了学生的情感因素,认识到了它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试想,假若学生体验不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他怎么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因此,课堂教学中,师生间无拘无束地问答,创设愉快情景,穿插一些表演、游戏等活动,都会给予学生更多的快乐和满足,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总之,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应是以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心理体验、新的认识,以改善自我、发展自我为目的。因此,在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得到最鲜明的体现。新的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本着新课程的理念,用心钻研教材、教法。总能找到适合本班实际的教学方法。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指导的教学训练活动,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掌握教学情况,进行反馈调节的重要措施。如何让数学练习散发出新课程的气息?是新理念下教师们所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注意练习的基础性 新课程理念强调“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而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数量关系和内容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等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必须使学生学好、用好, 因此我们在设计练习时要力求把握基础,使练习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识,理解,对基本技能的形成和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巩固。 如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后,可设计如下的练习:长方体有几个面?它们是什么形状?相对的面有何关系?正方体有几个面?它们是什么形状?这些面有何关系?为什么什么说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通过这些练习,使学生能很清楚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而且形成知识体系,为进一步学习形体知识建构基础。 二、注意练习的层次性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我们所有的练习设计都应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分层施教的原则,应该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在练习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上做一些机动,使练习具有层次性,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 如学习“用计算器计算”时,只要把数和运算符号按顺序输入就能得到正确结果。小明在用计算器计算“49×6”时,发现计算器的键“4”坏了。聪明的小明灵机一动,很快还用这个计算器把正确结果算了出来,他是这样算的:50×6-6。你还有其它算法吗?用算式把你的想法表示出来,试试看,你能写出几种不同的方法。 此类习题让学生设计一、两种方法并不难,设计三、四种则稍有难度。在此基础上,还可再设计出创新性合理方法,使中上等学生的数学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展示,从而使每一个层面的学生都能获得与之相应的成功体验。

浅谈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

浅谈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 摘要: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发生着较大的变化,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是非常关键的。在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确定之后,教学方法就成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内容的关键。因为教学方法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培养学生学习态度、意志、情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手段。 关键词:小学教育;数学教学;新课标下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127-01 在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确定之后,教学方法就成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内容的关键。因为教学方法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培养学生学习态度、意志、情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手段。正如国外一位教育学家所指出的那样:“选择对某节课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核心问题之一。”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发生着较大的变化,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是非常关键的。下面就结合新课标谈谈小学数学教学。 一、教学开放性

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须是开放而多样的。课堂练习是使学生熟练地掌握知识,培养思维品质的具体措施,练习要刻意减少指令性的成分,增加练习的开放性,以使学生的思路更广阔、更灵活。这里所指的开放性的练习其实是相对于条件完备、结论确定的封闭性的问题而言的。其特征是一般没有现成的算法与确定的答案,要求解题者去假设、猜想、验证,并要求解题者善于联想、敢于创新,具有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能使思维辐射到与问题相关的一些知识点上。因其特点,开放性练习情节更富有挑战意味,令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更能激起儿童潜在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有鉴于此,它的设计一要适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二要能具有让不同水平、不同方法、不同个性的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数学思想,获得成功的体验,其根本目的是要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服务,促进学生从模仿走向创新。在一次优质课比赛中,我上一年级数学的“元、角、分”中,就设计了这样一次开放性活动练习:向学生展示商店的场景,摆出各种物品供学生购买,假设每生准备5元钱,4个学生为一组,每组要商量如何买才比较合理而又能合心意。这一过程中,一要算好总价,二要注意数量,三要注意品种,对一年级学生而言,应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但由于学生是在具体的情境中(模拟商店),学生心情激动,思维活跃,又有群体合作,创新的火花自然激发,居然每一小组完

如何适应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

如何适应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 发表时间:2011-07-26T16:37:39.700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2011年第39期供稿作者:徐利兰[导读]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概括性的理性认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总的策略。 江西省宜春市宜春中学徐利兰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时常听到学生说:数学枯燥无味,学数学对我们以后的生活没有什么用,所学的知识太空洞了,这确实是数学教育面临的问题。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科技日新月异,社会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如何使现在的学生更好地、更有效地掌握现有的科学文化知识,在此基础上能够主动地去创新,去改变,就离不开先进的教学理念,教书十余载,都是在前辈的指引下一点点累计经验。 如今新课标来了,经过几年的尝试,笔者从中感受很多,于是下面谈谈笔者如何在新课程下进行数学教学的一点体会。 (一)首先认识新课程,老教本课程只有教材与教师。新课标的数学课程是教学材料,学生,教师,教学环境与教学情境构成的一种动态链条,就是说,课程是变化的,是学生和教师一起探索新知识的过程,学生和教师是新课程的一部分,也是课程的创建者,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新课程和开发课程的过程。传统教学只侧重结果。新课标之数学教学不但重结果,更重过程,还侧重学生个性的发展,重创新,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思想品德教育。 (二)再认识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过程新课标的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做数学,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探究数学知识,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 传统教育把学生看成是装知识的容器,学生的任务就是接受知识。但新的教育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并不是老师塞多少知识给学生,学生的脑子就可以装进多少知识,学生接受知识是有选择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其自己在脑子里自主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新课标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独立性,自主性,不再只充当知识的接受者。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的学习,探索,操作,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与同学和老师合作交流,讨论,共同发现新知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并培养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新课标的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交往互动,感情交流的过程。教实质上是老师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学实质上是学生自主独立的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和发展自己的潜能,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实质就是交往互动。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学生不能只做听众,必须动起来,要动起手来操作数学,动起笔来推演数学,动起脑来思考数学发现数学质疑权威,动起口来讲数学和与同学老师讨论数学;数学教学要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合作交往,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使学生学会交往,逐步建立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新课标的数学教学与老教本的教学的其他的不同 1.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育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概括性的理性认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总的策略。一般的数学思想有:分类思想,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极限思想,等等。数学方法是人们分析处理数学问题的具体手段,如:待定系数法,换元法,配方法,归纳法,等等。掌握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不但对学生学习数学有帮助,对学生未来走进社会后解决实际问题也很有用。数学教学必须有意识地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 2.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个性。 与传统教育不同,新课标非常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每个人的思考问题方法都有其独特的方法,每个人的先天条件(如大脑的潜能,气质)都不同,传统教育的整齐划一,齐步走,只重学科,目中无人,忽视每个人的个性发展的教育思想在新形势下显得非常落后。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以人为本,数学教师要关注学生,要教书育人!关注人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关注就是要尊重,关心,牵挂。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新课标认为,数学教学应该是学生愉悦的情绪和积极情感的体验过程。数学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以及关注学生的道德和人格的发展。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的过程。当然,数学教师更加要注重学生潜能的发展,把学生比作卫星,老师就是火箭,老师这火箭要把每个学生送到恰当的轨道上去。 3.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思想品质教育数学教学要用数学家探索数学的精神去熏陶学生,培养学生热爱数学探索数学的精神;以我国两千年来的伟大的数学成就去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在引导学生做数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4.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创新,一个民族就要衰亡。教育不能没有创新。新课标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种创新是指学生在其原来知识基础上的突破和发展,不是指科学家那种创造发明。数学教学应当成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在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时候,大力鼓励学生用与别人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鼓励学生向教材质疑,向权威挑战。

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理念

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理念 (一)数学化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数学学习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种数学大众化的教育思想,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力求做到“生活问题数学化”。 好的教师,善于选用学生身边的人、学生身边的事、学生熟悉的物来实行数学化设计。 [案例1] 一位教师在实行“分数除法”的内容教学时,就有这么一个片段。 师:谁能告诉老师,我们班男生、女生各有多少? 生:我们班有男生25人,女生20人。 师:根据这两条信息,你们想到什么, 生:男生人数是女生的5/4。 生:女生人数是男生的4/5。 根据以上四条信息,你们能不能选择其中两条,提出一个问题? 我们班有男生25人,女生人数是男生的4/5,女生有多少人? 我们班有女生20人,男生人数是女生的5/4,男生有多少人? 我们班有女生20人,女生人数是男生的4/5,男生有多少人? 我们班有男生25人,男生人数是女生的5/4,女生有多少人? 师:你们自己能解答这些问题吗?试试看。 我们看到,在上课前,教师就利用学生熟悉的班级男生与女生人数,引导学生去提问,去组合条件编写题目,从而将生活中的问题不知不觉地数学化了,这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情感,也培养了学生数学应用与数学化的意识。 [案例2] “三位数的乘法” 教学“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原题的内容是一个粮店三月份售出面粉674袋,每袋25千克,一共售出面粉多少千克?这样一道例题让学生感觉与自己生活大远,和自己的关系又不是很密切,所以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照着原例题讲,学生肯定觉得枯燥无味。于是,我们联系学生的生活来实行延伸。上课伊始,就让学生猜测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每天要白白流掉多少千克水?学生们一听是生活中经常能遇到的事,兴趣盎然,有的猜测5千克,有的猜测10千克,还有的猜测20千克。教师接着问:如果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每天要白白流掉12千克水,照这样计算,一年要流掉多少千克水? 学生很快算出平年是4380千克,闰年是4392千克。随着计算结果的出现,学生觉得非常吃惊:“哇!这么多呀!”看着学生吃惊的样子,教师又提出新的要求:“你家所住的楼房(或你家所在的村庄、小区)共有多少户?如果按一家一个水龙头计算,一年要白白流掉多少水?” 虽说都是“三位数的乘法”的应用题,但是因为学生们对来源于生活的素材感兴趣,所以他们感觉不难而且有趣,同时体现了课程综合化要求,使学生受到了节约用水的教育。这样,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升了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水平。 通过开联欢会,能与数学联系起来,与数学的除法、余数等联系起来,这是谁能事前想到的呢?也正是通过这种现实生活的活动,通过活动与数学的巧妙联系,让学生感受并体验到数学化,体验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生活需要数学。 (二)问题化设计理念 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如果始终将数学的教与学置于各种奇妙的富于思考的问题情境之中,这种设计就是很好地贯穿了问题化设计理念。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出发点,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如果教师能善于把课堂教学设计成一个又一个生动有趣却又富于思考的问题,那么学生就会真正地处于一种积极的思考状态。我们的教学设计,要处处体现问题化理念,问题化理念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用脑想数学,用脑积极地思考数学或与之相关的问题。 [案例3] 怎样围面积最大 (多媒体出示相关画面,配以画外音) 张大伯家院子里有一个长4米、宽2米用栅栏围成的长方形羊圈。他买来20只羊,不过羊圈嫌小,因为每只羊占地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怎么办呢?你能帮张大伯出个主意吗? 生:去买些栅栏。 师:是个主意,要买多少呢? 学生动笔算起来。片刻—— 生1:2x10=20(平方米),(2+10)x2就能够了。 生2:不对,4x5=20(平方米),(4+5)x2-(4+2)x2=6(米)。所以,再买6米栅栏就能够了。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贾建存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贾建存 发表时间:2013-07-12T15:42:52.903Z 来源:《教育研究·教研版》2013年8月下供稿作者:贾建存[导读]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不再是过分注重知识传授,而是更加注重学生数学素养和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摘要〕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不再是过分注重知识传授,而是更加注重学生数学素养和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要使新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实践,使课堂教学真正形成教师导动、学生主动、师生互动、生生联动的场面,就必须 转变传统教学方式,实践新课程理念。〔关键词〕课堂教学小学数学新课程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将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分为四个板块: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强调了学生“经历了什么”、“体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与传统的教学大纲相比有了过程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同时,课程标准还提出发展性目标,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空间。然而 “数学应用意识的孕育”、“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并解决相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进行开放的、自主的、探究性的学习活动,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存,加大实践活动的权重,促使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这些多元目标的实施不可避免地在课堂相互挤兑,相互博弈,造成了一些一线老师的无所适从,顾此失彼(也不可否认一些好老师在巧妙的设计下运用自己精湛教艺把过程性目标、体验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能有机整合在一起的经典课例)。 1 更新教育理念和转变学习方式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情景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在课改实验中,“情境创设”的必要性和功效性已经达到共识。教师们改变以往的从“复习”到“新授”两个单一的教学环节,转变为孜孜不倦地采用多种方式来创设情境。丰富多彩的电脑动画、生动引人的生活故事、活泼有趣的游戏、直观形象的模拟表演等呈现形式适合学生,尤其符合低年级小朋友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使他们喜闻乐见,大大激发了孩子们学习兴趣,使他们很快从轻松的课间投入到紧张快乐的课堂学习中。如通过设计多彩动人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两位数加一位数”的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母亲节就要到了,你们准备给妈妈买什么礼物呀?我们一起到花店去看一看吧!同学们目光炯炯,很快投入到学习当中。又如通过生动有趣的生活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聋哑人到商店,用手势比划,买到了钉子。你说盲人到商店买剪刀,他该怎么办?”学生马上想到盲人可以用嘴说:“我买剪刀。”学生参与并被故事所吸引,也就进入了课堂角色,并开始学习。 2 创设情境与贴近生活 创设情境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更不能让过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应该有利于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现实生活,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提供支撑,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认识物体》时,首先说到:“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都和别人不一样,所以大家才记住了我们。你们说我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分别说到:“老师有一点胖;老师爱穿黑色的裙子;老师每天都抹红嘴唇;老师的脸白白的、圆圆的、胖胖的;老师很漂亮,我们都很喜欢您。”等。接下来教师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认识物体。”诚然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该把握好情境的适度性、情境的丰富性,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的实、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主题意义进行理解的情境。充分挖掘一个主题情境所负载的数学内涵,才可以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要看课的内容,不是所有的课都要联系实际,数学课中有许多内容是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就没必要牵强联系。 3 探究学习与创新培养 新一轮数学课程体系,无论在课程功能、理念、目标,还是在课程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以往有了很大的突破和创新。如新课程立足于“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着力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提倡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引导学生进入“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评价则注重“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等等,这些新理念,新思路,新策略,哪一句不值得咀嚼和深思呢?在许多的公开课里,一边是学生在探究、在讨论、在思考、在补充、在归纳……,另一边老师在为培养孩子们的知识与技能、学习与过程、情感与反思目标煞费苦心,尽善尽美,滴水不漏。有的教师以为,每节课都要有自主探究的环节,每节课都要分小组活动,都要有提出问题—创设情境—解决问题的步骤,只要是新课程倡导的方法都要一一展示,面面俱到。作者单位:河北省邢台市新华南路小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