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龄男女婚恋交友真人秀受众研究——以湖北经视《桃花朵朵开》为例

大龄男女婚恋交友真人秀受众研究——以湖北经视《桃花朵朵开》为例

大龄男女婚恋交友真人秀受众研究——以湖北经视《桃花朵朵开》为例
大龄男女婚恋交友真人秀受众研究——以湖北经视《桃花朵朵开》为例

分类号学号M201374954学校代码10487密级

硕士学位论文

大龄男女婚恋交友真人秀受众研究——以湖北经视《桃花朵朵开》为例

学位申请人:吴瑾

学科专业:广播电视与数字媒体

指导教师:胡怡副教授

答辩日期:2015年5月21日

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for the Master of Arts

Audience Research on Older People Dating

Reality Show

——Based on the Program“Peach Blossoms Were Blossoming”

in Economic Channel of Hubei Television

Candidate:Wu Jin

Major:Broadcasting and Television Communication Supervisor:Associate Prof.Hu Yi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

Wuhan430074,P.R.China

May,2015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论文属于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年月日日期:年月日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近年电视荧屏上出现了以《非诚勿扰》为代表的婚恋交友类真人秀,它们主要面向20-35岁的年轻人,较少关注大龄单身男女的情感诉求。而湖北经视的《桃花朵朵开》则是为35岁以上的单身男女提供婚恋服务的交友类真人秀,呈现出差异化的特质。该节目于2013年3月1日开播,2013年至2014年连续两年保持武汉地区周末黄金时段前三的收视率。

通过文献检索,笔者发现以往学者对于婚恋交友类真人秀的研究以青年婚恋真人秀为主,并通常以《非诚勿扰》为成功案例展开分析。他们或从理论层面出发解读节目机制和情境设置,或从实践层面出发指出节目成功要素、产生的社会效应或面临的困境与出路,都以节目为研究对象,很少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在研究方法上,定性研究远多于定量研究,鲜有学者开展实证调查。

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传播学受众研究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和社会学中“亲密关系替代理论”的视角,对《桃花朵朵开》栏目的内容和受众展开分析。

研究发现,节目参与者中41-50岁的男女牵手成功率最高,子女情况对于牵手影响不显著,职业类型相似的人更容易牵手,符合莎伦·布雷姆在《亲密关系》中提到的观点,即在个人特质的各个方面,幸福的伴侣都很相像。

在受众方面,以中低等学历、服务行业、已婚有子女的女性观众最为踊跃,他们认为节目最大的吸引力在于真实性和服务性,观看是为了打发时间、放松娱乐、和他人讨论,满足情感需要和交往需求,从电视中获得亲密感,弥补他们生活中的情感失落。

关键词:湖北经视《桃花朵朵开》内容分析受众行为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large amounts of dating reality shows appeared on the television screen such as"If you are the one",these shows mainly focus on young people between 20and35years old,paying less attention to the emotional appeal of single older men and women.However,“Peach blossoms are blossoming”in Economic Channel of Hubei Television is a dating reality show which offer service for the single men and women over the age of35,thus presenting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 in this surrounding.The show started on March1,2013,maintaining the top three ratings in golden period of the weekend of wuhan from2013to2014for two consecutive years.

Through literature retrieval,the author found that previous scholars for dating reality show research is given priority to youth dating reality shows,and usually take”If you are the one"as the analysis of successful case.Some scholars often analyze program mechanism and context settings in theoretical aspect,and some scholars focus on the practical level to point out successful factors or the social effect or solution to the dilemma of program.These researches often take dating reality show as their study object,rarely consider the problem from perspective of the audience.On the research methods,there are more qualitative researches than quantitative researches,and few scholars carry out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in reality dating shows.

This study uses the combination of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Use and Gratification Theory”in communication study and the “Intimate Relationship Alternative Theory”in sociology,in order to analyze the content and audience of the dating reality show“Peach blossoms are blossoming”.

The study found that participants between41and50years old men and women hold the highest success rate in the program,which own kids or not have no significant effects.Meanwhile,people who work in similar professional types are more likely to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match,which refers to the point of view in the book of"Intimacy Relationships"of Sharon S.Brehm,that happy couples are very similar to each other in various aspects.

In terms of audience,female people who share low qualification,working in service industry and married with children are the most enthusiastically audiences,they think that the biggest attraction of this program is authenticity and serviceability.They watch this program to passing the time,relaxing and entertaining,discussing with others, meeting the emotional and communication needs and gaining intimacy from TV,thus making up for their emotional loss in real life.

Key words:Economic Channel of Hubei Television;“Peach blossoms are blossoming”;

Content analyze;Audience behavior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录

摘要................................................................................................................I Abstract.............................................................................................................II 1绪论

1.1研究缘起 (1)

1.2研究问题及研究意义 (3)

1.3研究综述 (4)

1.4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10)

2《桃花朵朵开》节目分析

2.1节目介绍 (16)

2.2节目内容分析 (17)

3《桃花朵朵开》受众分析

3.1样本描述 (23)

3.2结合《桃花朵朵开》内容分析受众行为 (26)

4结论与讨论

4.1嘉宾及观众类型总结 (38)

4.2使用媒介是为了打发时间和放松 (39)

4.3观看可以满足情感需要 (40)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结语 (42)

致谢 (43)

参考文献 (45)

附录一:《桃花朵朵开》嘉宾情况编码表 (50)

附录二:问卷内容 (51)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绪论

1.1研究缘起

1999年,荷兰Veromica电视台推出《老大哥》第一季,掀起了欧洲的真人秀潮流,2000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播出《生存者》,更是带动全世界对真人秀的追捧。当时,中国也涌现出《走入香格里拉》、《欢乐英雄》等少数真人秀,但却未引起轰动,直到近几年来真人秀节目才得到迅速发展,各大卫视也纷纷投入至真人秀的制作中。真人秀在各大卫视的节目中占据了重要的角色,也代表着观众对于真人秀的关注度不断提升。真人秀越来越流行表明,现在想进入“真实世界”的人比想上哈佛大学的人还要多。1近年来,真人秀节目逐渐成为各大电视台的宠儿,制作单位纷纷开拍各类真人秀,这其中包含亲子类、约会类、游戏类等多种类型。

尹鸿、冉儒学、陆虹在《娱乐旋风——认识电视真人秀》中曾对真人秀提出界定:“电视真人秀作为一种电视节目,是对自愿参与者在规定情境中,为了预先给定的目的,按照特定的规则所进行的竞争行为的真实记录和艺术加工。2该书对真人秀节目进行梳理,归纳出包括异性约会型节目的九种真人秀类型。

尹鸿等对异性约会型节目定义为:即“男女通过对话交流和表演环节建立起的一种以选择关系为内容的节目,志在表现男女对双方的评判标准和选择。3这类异性配对型真人秀节目是本文的研究重点,国外将这类节目称之为约会类真人秀节目,本文将采用“婚恋交友类真人秀”的说法。

目前,各大卫视正在上演相亲大战,比如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浙江卫视的《爱情连连看》、东方卫视的《(谁能)百里挑一》、重庆卫视《约会渝美人》、旅游卫视的《完美相遇》等。从早期的男女在演播厅相互了解的形式,发展到户外相亲交友的形式,2013年贵州卫视曾推出一档《完美邂

1Andrejevic,M.Reality TV,The work of being https://www.doczj.com/doc/481186991.html,nham,MD:Rowman&Littlefield Publishers.2003(3)

2尹鸿、冉儒学、陈虹:娱乐旋风——认识电视真人秀,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16页3尹鸿、冉儒学、陈虹:娱乐旋风——认识电视真人秀,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17页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逅》的节目,就是邀请男女嘉宾到韩国济州岛同游相亲。如今,不仅普通人成为相亲交友类节目的对象,明星也被邀请开展假想婚姻的模式,录制真人秀节目,比如2014年湖北卫视推出的《如果爱》。异性交友的约会类真人秀节目数量逐年递增且形式多样化,这说明受众群正在逐渐扩大,并且越来越受观众的欢迎。

笔者通过搜集资料发现,除了各大卫视制作的以青年男女为对象的婚恋交友真人秀,在各大地面频道还出现了一大批以大龄单身男女为对象的交友真人秀(如表1),这类节目的对象是大龄丧偶、离异、未婚者,涵盖年龄层面广(35岁至65岁),满足了更多大龄单身男女的情感需求,而不仅限于青年男女群体。这些类目多在地面频道播出,面向的观众群体地域上较为集中,以本市和省内的观众为主,受众在观看时更容易产生共鸣,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和认同感。

表1大龄男女婚恋交友真人秀统计

节目名称播出平台

桃花朵朵开湖北经视

幸福来敲门湖南经视

幸福来敲门河南民生频道

今遇良缘河北经视

好姻缘南京教科频道

不见不散无锡电视台

幸福青海卫视

让爱作主·相亲那些事儿四川第二频道

全城热恋吉林生活频道

以湖北经视播出的《桃花朵朵开》为例,节目播出时间为周五晚黄金档,2013年保持武汉地区周末黄金段第一的收视率。2014年CSM武汉市网平均收视份额12.094%,湖北省网平均收视份额9.819%。4由此可见,这类以本地大龄单身男女为对象的交友真人秀吸引力很高,尤其得到了本地观众的亲睐。本文将对这一节目的内容和模式进行深入分析,探讨该节目高收视率背后的原因,通过实证研究了解受众的观看行为。

4CSM武汉(M)湖北经视收视体检报告(通过访谈所获的内部文件)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研究问题及研究意义

根据民政部发布的2013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全国依法办理离婚手续的共有350万对,与上年的离婚对数相比增长了12.8%。2004年,我国的粗离婚率(粗离婚率即某年每1000人中离婚的数目,它的分子是离婚的数目,不是指离婚的人数)为1.28‰,到2013年,离婚率达到了2.6‰,呈现连续十年递增的状态。5由此可见,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个人境遇的多样性,同时,人们的婚恋观也处于转变之中。

然而,从各大卫视热播的婚恋交友类真人秀来看,它们多是针对青年男女的婚恋需求,男女嘉宾都是年轻靓丽的面孔。大龄单身男女在电视婚恋真人秀中属于边缘人群,获得的关注度远远低于他们的实际需求。在这种媒介环境下,湖北经视《桃花朵朵开》面向社会上的大龄单身男女,打造了一档大龄人群的婚恋交友真人秀。它既能满足因离异或丧偶等原因而成为单身的男女重建家庭的心愿,又在婚恋节目同质化的情况下实现差异化竞争,突出重围弥补这类节目的空缺。对这一节目进行分析和探讨,可以了解大龄单身男女的婚恋观念和情感表达,探索其与青年男女婚恋节目的差异,深入挖掘该节目的吸引力和魅力所在。站在受众的角度来说,通过研究可以了解受众行为,评估他们观看节目的原因和动机。

从2013年的CSM武汉网收视率来看,《桃花朵朵花》在每周五晚间黄金档播出,其收视份额以11.647%的份额占据周末黄金档的第一,2014年的CSM武汉网收视份额达到12.094%,湖北网收视份额达到9.819%,6说明这档以大龄单身男女为对象的婚恋交友类真人秀得到了观众们的认可,特别是当地观众的认可。那么,本地观众为什么喜欢观看这类节目?观看节目的人群分布又是如何呢?他们认为该节目最具吸引力之处是什么?

通过对婚恋交友真人秀研究文献的整理,笔者发现从研究对象上来看,对于该类节目的研究多以定性研究为主,多从女性形象、伦理学、媒介生态学等角度探讨,

5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s://www.doczj.com/doc/481186991.html,/article/zwgk/mzyw/201406/20140600654488.shtml 6CSM武汉(M)湖北经视收视体检报告(通过访谈所获的内部文件)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还有些是针对当下中国婚恋交友真人秀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的研究。在这些文献中,有一部分以《非诚勿扰》为例,从传播学、社会文化学、媒介运营等理论层面探讨,或者探究节目成功的要素和值得学习借鉴之处。笔者只检索到一篇关于大龄单身男女婚恋真人秀的文献,是以湖南经视的《幸福来敲门》为例,未检索到《桃花朵朵开》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因此,对其进行研究可以填补学术上在这一版块中的空缺。

从研究方法上来看,关于婚恋交友真人秀的文献中,多以文献研究和个案研究法为主为主,多集中在剖析节目内容和模式的成功之处。在为数不多的定量研究中,他们也仅局限于从节目样本或者女嘉宾样本中抽样,很少从受众角度进行定量调查,也没有对受众的观看行为和动机做深入分析的研究。所以,从受众角度来研究这一节目,可以实现用数据说话,丰富受众研究的资料,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更深入地了解受众的看法和态度。

1.3研究综述

1.3.1国内

2002年,尹鸿展开《真人秀课题研究报告》的研究,这是国内第一次将“真人秀”作为课题对象进行分析。谢耕耘等编著《真人秀节目:理论、形态和创新》一书,将婚恋真人秀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列举了这类真人秀的发展历程、类型和发展趋势等。

尹鸿对异性配对型真人秀节目的定义是,“男女之间通过对话交流和表演环节建立起的一种以选择关系为内容的节目,志在表现男女对双方的评判标准和选择。”7国内学者对该类节目的称呼各异,在本文中,笔者采用尹鸿老师的定义,并将其统称为“婚恋交友类真人秀”。

在笔者的数据搜集过程中,以“婚恋节目”、“相亲节目”、“大龄”、“中老年”等为关键词检索文献和书籍,未发现单独将婚恋交友类真人秀节目作为研究对象出

7尹鸿、冉儒学、陈虹:娱乐旋风——认识电视真人秀,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17页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版相应书籍的,检索到的资料以文献为主。笔者将搜集到的文献分成两大部分:1.3.1.1对婚恋交友类真人秀的总体研究

有一部分研究从理论角度出发,多采用节目文本分析的方法,探讨电视婚恋交友真人秀中体现的消费主义特征、权力话语的转变、媒介生态平衡等。尹燕斌(2011)指出,婚恋交友真人秀是对人类情感诉求做出的反应,近些年来的婚恋节目中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消费主义特征:游戏文本形式、符号化、窥私欲及狂欢等。大众媒体与消费文化实现完美融合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消费文化中的内容低俗化、形式同质化和竞争力匮乏等问题。8孙方园(2012)通过文献整理、观看视频资料和文化批评的方法,以婚恋交友真人秀为文本,指出这类节目中存在权力话语的内部结构和宏观运行机制。制作单位、主持人和嘉宾主持掌握着台上的权力话语,通过节目环节的设计和话语的叙述,他们良好地把控着节目的运转。9何伶凌(2012)采用媒介生态学的观点,探究电视婚恋交友真人秀,认为这类节目处于一种相互关联的生态系统中,在节目发展过程中必将遇到生态失衡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可持续发展策略实现生态平衡,因此探究一条合适的路径尤为关键,并且在生态失衡中,要找到应对危机和考验的方案。10

有些研究从指导实践的层面出发,采用节目分析和问卷调查的方式,探讨婚恋交友类真人秀对当下的社会、组织或人产生的影响。耿林佳(2013)指出,婚恋交友类真人秀传递了某些不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内容,如果观看节目的青年受到这些负面价值观的误导,后果将十分严重和不可控制,因此他提出了避免产生不良影响的策略。11王一帆(2014)结合分析节目内容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发现婚恋交友类真人秀中宣传的消极价值观念,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对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产生影响,电视相亲节目、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当联手共同打造积极健康的娱乐环境,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12

8尹燕斌:消费主义影响下的中国电视婚恋节目探析,浙江师范大学[D],2011年5月

9孙方园:电视婚恋节目的权力话语研究,陕西师范大学[D],2012年5月

10何伶凌:中国电视婚恋节目研究——基于媒介生态学的视角,华中师范大学[D],2012年4月

11耿林佳:论电视相亲节目影响下的青年价值观教育——以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为例,河南大学[D],2013年5月

12王一帆:电视相亲节目对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以上海地区为例,上海外国语大学[D],2014年3月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还有些研究侧重探讨节目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指出这些节目当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节目的建议和看法。比如《我国电视婚恋节目的道德审视》(郭慧,2014)就是探讨节目中的非主流价值观传播、节目制作团队的功利主义、电视媒体的公信力等问题,《电视婚恋节目的问题、成因及发展路径研究》(唐朱勇,2012)聚焦中国电视婚恋节目存在的价值观念问题,从媒介属性、功能、价值和表达等角度分析上述问题的成因,并针对这些原因指出今后的发展路径。这些文章着重分析中国婚恋节目遭遇的瓶颈和障碍,以及这些节目中本身存在的制作观念和价值观念的问题,并试图找出改革和创新的方法。

通过对以上研究的整理,笔者认为这些研究或注重和某项理论的结合,研究的重点多集中在宏观的理论层面,从某个角度深入分析节目模式或内容。还有些研究注重结合当下的社会环境,根据节目产生的社会效应和影响,而这种影响多是消极的,因此学者会针对问题提出建议和指导意见。这些研究都局限于对文本内容的分析,缺乏对受众的观看行为进行观测和考察。

在研究方法上,以上研究多是对节目文本进行内容分析,但他们却并未对节目内容进行详细的编码,而是将部分节目内容和对应的理论相结合,选取的理论和实际的贴切度有待进一步考量。极少数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数据的收集,大部分研究只是通过对节目呈现的内容进行分析,不采用定量的研究方法加以统计,这样得出的结论未免武断,容易陷入自说自话的困境之中,对学术研究的指导意义有待商榷。

1.3.1.2对婚恋交友类真人秀的个案研究

在这类文献中,学者们往往以收视率最高的《非诚勿扰》为典型案例。他们不仅从传播学、社会文化学、媒介运营等学理角度研究,还注重结合实际探讨该节目成功的要素和值得借鉴的地方。笔者通过文献检索,只搜索到一篇以大龄男女婚恋交友类真人秀为研究对象的文献,该文章的研究对象是湖南经视的《幸福来敲门》。

(1)青年婚恋交友类真人秀——以《非诚勿扰》为例

学者们多把《非诚勿扰》当做一个成功案例,分析它的魅力所在。比如黄丽丽从受众研究角度出发,认为该节目符合受众心理契合,满足了好奇心理和审美需要,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实现了内心和行为的释放,并且能够从中找到归属感。13李炳慧指出,《非诚勿扰》是对伯明翰文化主张的一大验证,该学派强调大众文化也有好的,并非都是庸俗的、肤浅的,在商品经济的作用下,大众文化更能体现受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非诚勿扰》就是这种草根文化的典范,将其视为一项传播过程展现新型交友节目在形式和内容上的突破。14方园指出,节目中的主持人、男女嘉宾占据着不同的话语地位,担任着不同的身份,共同对观众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念,并以此建构着观众们的婚恋观,解剖节目对于相关人群婚恋价值观的影响,辨析节目渗透的性别观念和价值取向。15在王雪莲的《从戏剧“情境”理论<看非诚勿扰>节目特色》中,她从情境理论的角度,分析《非诚勿扰》从规则设计、现场布置、人物关系等方面制造矛盾和冲突,获得观众的注意力,打造优势栏目。16

通过以上总结,可发现学者们的研究重点在于归纳《非诚勿扰》成功之处和魅力所在。受众从这种代表草根文化的节目中,找到了归属感和认同感,普通人可以通过节目展现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该节目通过设置多方角色,使节目本身充斥着多种观念的碰撞和交流,屡见不鲜的矛盾和冲突吸引着观众。

这些研究结合某一理论出发,侧重对《非》的模式开展讨论,指出节目成功的原因和优势,研究方法也是以定性研究为主,较少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对节目内容分析和受众展开调查,而这一部分是值得进行深入研究的。

(2)大龄婚恋交友类真人秀——以《幸福来敲门》为例

笔者只检索到一篇关于大龄单身男女婚恋交友类真人秀的文章,这篇文章以话语分析理论为出发点,从话轮和话语的角度对湖南经视《幸福来敲门》开展分析。节目组会有意识挑选有个性、经历丰富的嘉宾,嘉宾讨论的话题集中在工作、财产、生活状况和个人爱好。在话轮转换中,主持人介入的话轮次数远高于嘉宾,嘉宾占有换轮多是缘于主持人主动将说话权给予嘉宾。在节目中,嘉宾的年龄较大,性别比较腼腆,因此主持人的作用十分重要,他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角色来活跃氛围。

13黄丽丽:《非诚勿扰》节目的受众研究,西北师范大学[D],2012年5月

14李炳慧:伯明翰文化研究视角下的《非诚勿扰》,甘肃社会科学[J],2012年第6期

15方园:电视媒体对当下女性婚恋观的呈现与建构——以《非诚勿扰》300位女嘉宾为例,西南大学[D],2013年5月

16王雪莲:从戏剧“情境”理论看《非诚勿扰》节目特色,新闻界[J],2010年第4期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7这篇文章采用节目文本分析的定性研究方法,在每个部分都引用了一些节目文本,并结合相应的话语分析理论,得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以上针对两档节目的个案分析,不论是理论的结合呈现,还是对节目的具体元素和模式的分析,都较为微观和细致。在研究中,不论是理论视角还是实践视角,需要寻找细小的视角,才能得出具有指导意义的结论。但是,在这些研究中,缺乏真正的实证研究,虽然有些学者选取了固定期数的节目内容作为文本,但鲜有对每期节目内容进行编码,再进行纵向梳理过程。也没有任何针对受众的实证调查,真正了解受众的心中所想和第一手资料。

通过对国内婚恋交友类真人秀的梳理,笔者发现该问题上的实证研究还是较为薄弱的环节。较少有学者对节目内容编码再进行分析,且受众研究的资料也较为匮乏,而受众支持正是一档节目的生命力所在。更为关键的是,笔者未检索到任何一篇关于《桃花朵朵开》的文献。因此,本文将试图开展内容分析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节目内容进行编码和梳理,并通过问卷测量受众观看行为,为婚恋节目的实证调查提供一些研究资料。

1.3.2国外

国外对择偶观念的研究历史较为久远,弗洛伊德曾提出“父母偶像理论”,指出小孩子有“恋父/母情结”,倾向于爱上那些和自己父/母亲具有相似性格或品质的对象。博盖特—维林对此理论加以丰富,指出在幼年时期,很多人爱上和自己关系更为密切的父母一方,或者是爱上那些和父母相似的人,这种情况的比例较高。18Salts等人的研究表明,女性对于婚姻的态度比男性更积极,她们在择偶时,一定程度可能会选择与父母拥有相似性格和脾性的配偶,可能会根据异质互补理论,选择和自己性格互补的异性,达到补充和平衡的作用。

在20世纪60年代,国外有当时有两大出名的约会类节目:《约会游戏》(The Dating Game)和《爱之连结》(Love Connection),高收视率引爆了约会类真人秀的潮流。2000年,美国网络上和有线电视上至少出现了28档不同的约会类节目,包

17唐睿:中老年电视相亲节目话语研究——以湖南经视《幸福来敲门》为例,广西大学[D],2013年5月

18林胜:从择偶的理论到择偶理论——从社会学方法论的争论看择偶研究,社会[J],2002年第9期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括《单身汉》、《单身女郎》、《心境变化》、《约会故事》、《极致约会》等。19从尼尔森的媒介数据中,约会类节目是电视节目观看范围最广泛的第一名。20英国2009年推出的《take me out》更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功,2012年福克斯公司推出这档节目的美国版,首播当晚在美国和加拿大收视率达到了330万。21

通过文献检索,发现国外针对该类节目的分析多采用“reality dating show”这一翻译,并且他们多采用定量研究的方式。比如Amber L.Ferris就曾对约会类真人秀的内容,以及观看这类节目观众的认知进行研究,通过对197名成年人的调查,发现男性在观看节目之后,更容易受节目中的观念影响,发现认知上的变化。22而在Jonathan W.Roberti的研究中,他试图寻找个体观看约会类真人秀节目的统计学特征和动机,并得出结论,观看这类节目节目会提升人们寻找伴侣时对直觉的认同率,并且存在性别上的差异。23Pursell的研究表明,当下的约会类真人秀,更注重体现性的内容以及风险承担的行为,这也是它和早期真人秀最大的区别。25Ward(1995)关注电视节目中存在的性信息内容,认为接近三分之二的内容都和男性的性角色相关。26

在受众研究的角度来看,Mizuno(1978)发现成年男孩和女孩,观看电视节目的频率和仿效的程度存在极大的相关性。27观看节目本身可能只是为了效仿周围人,获得情感上的认同。28在仿效的程度上,女性的显著性高于男性。29此外,还有可能存在另一种观看电视约会节目的动机。Greenberg and Woods(1999)指出,人们观看电视肥皂剧存在四大动机:兴趣、逃避、社会学习和兴奋/仿效。尽管约会类

19Jonathan W.Roberti.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and motives of individuals viewing reality dating shows,The Communication Review,2007(10)

20Pursell,C.Sizzling summer star for rookie dating shows.Electronic Media,2002(8)

21百度百科:节目take me out.https://www.doczj.com/doc/481186991.html,/view/3412525.htm?fr=aladdin#2

22Amber L.Ferris.The Content of Reality Dating Shows and Viewer Perceptions of Dating,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07(9)

23Jonathan W.Roberti.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and motives of individuals viewing reality dating shows,The Communication Review,2007(10)

25Pursell,C.Sizzling summer star for rookie dating shows.Electronic Media,2002(21)

26Ward,L.M.Talking about sex:Common themes about sexuality in the prime-time television programs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view most.Journal of Youth&Adolescence,1995(24)

27Mizuno,H.On the need for stimulation as a motivating factor of mass media exposure.Japa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1978(17)

28Perse,E.M.Sensation seeking and the use of television for https://www.doczj.com/doc/481186991.html,munication Reports,1996(9)

29Vanwesenbeeck,I.Psychosexual correlates of viewing sexually explicit sex on television among women in The Netherlands.Journal of Sex Researc h,2001(38)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真人秀的故事主线和元素与肥皂剧存在差异,但他们都拥有共同关于性别和性的主题内容。30而Pursell(2002)发现,约会类真人秀出现了更多的节目形式,吸引了年轻人对这类节目的关注。31

经比较发现,国外对于约会类真人秀的研究多从个案突破,并结合实证调查方法获得一手数据。从某一个节目或某两个节目出发,选择适当数量的样本开展问卷调查或者访谈,再得出结论,方法比较规范、科学,结论也比较有说服力。因此,在本文中,笔者将学习国外这种以个案为研究对象,展开实证调查的方式。

1.4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1.4.1理论框架

1.4.1.1使用与满足理论

早期关于测量受众满足的尝试,是拉斯韦尔(1948)对人们使用媒介原因的研究。通过测量,拉斯韦尔发现媒介具有环境监测、社会协调、社会遗产继承的功能。32尽管后续的研究证实了更多的功能,但这一最初的证明解释了,人们观看不同的媒介是存在多种多用的原因的。这些解释也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更新,特别是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和电视节目形式的多样化,这一清单的内容还在不断丰富。33使用与满足理论的重点在于受众依靠媒介做了什么,34这是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核心:受众是如何使用大众媒介的,他们又会得到怎样的满足,这种满足又将如何体现。35还有学者关注如何区分媒介消费者到底在寻找什么、消费者真实从媒介中获得了什么两者间的关系。Katz、Blumler和Gurevitch(1974)对待这一问题解释道,区别可能在于:前者是对于提前曝光内容的期待,后者是消费了之后获得的

30Greenberg,B.S.&Woods,M.G.The soaps:Their sex,gratifications,and outcomes.Journal of Sex Research, 1999(36)

31Pursell,C.Sizzling summer star for rookie dating shows.Electronic Media,2002(21)

32Lasswell,H.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in society.In L.Bryson(Ed.),The communication of ideas.1948.(pp.37–51).New York,NY:Institute for Religious andSocial Studies

33Kristin M.Barton.Reality Television Programming and Diverging Gratifications:The Influence of Content on Gratifications Obtained,Journal of Broadcasting&Electronic Media,2009(9)

34Blumler,J.G.,&Katz,E.(Eds.)The uses of mass communications:Current perspectives on gratifications research.1974.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35Kristin M.Barton.Reality Television Programming and Diverging Gratifications:The Influence of Content on Gratifications Obtained,Journal of Broadcasting&Electronic Media,2009(9)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满足。36对于这种区别,Greenberg(1974)提出了两个概念——寻求的满足gratifications sought(GS)和获得的满足gratifications obtained(GO),加以区分研究。37

Rubin.A提出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假设:第一,传播这种行为就具有目标导向,这其中就包括媒介选择和媒介使用;第二,在选择和使用媒介时,人们是抱着积极主动的动机,最终为了实现自己的需求;第三,许多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调节着人们的传播行为;第四,在满足人们需求上,传统媒介面临着其它的竞争对手,比如功能性替代媒介(如自媒体);第五,在社会关系中,人对人的影响比媒介对人的影响更显著,但也不尽然如此。38如果观众从不同的真人秀电视节目中寻求特定的满足,那么预测真人秀给不同类型的观众带来满足就成为可能。39随着传统的VCR、有线电视、远程控制等技术的不断更新,因特网、万维网和电子邮件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这一理论可应用的领域也更加宽广。40Kristin M.Barton(2009)将该理论用来分析《学徒》、《单身汉》和《生存者》,探讨观众在观看这三种不同类型的真人秀节目时,获得参与节目的满足感。他认为,如果观众在观看电视内容时是为了寻求特定的满足感,那么发掘和预测这种节目吸引观众的内容也将成为可能。因此,我们可以借鉴这种方法,探讨大龄单身男女婚恋交友类真人秀对于受众的吸引力,既然受众使用是为了满足,那么他们观看《桃花朵朵开》到底是为了满足什么?

1.4.1.2受众研究

36Katz,E.,Blumler,J.G.,&Gurevitch,M..Utilization of mass communication by the individual.In J.G.Blumler and E.Katz(Eds.),The uses of mass communications:Current perspectives on gratifications research.1974.(pp.19–32).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37Greenberg,B..Gratifications of television viewing and their correlates for British children.In J.G.Blumler&E. Katz(Eds.),The uses of mass communications:Current perspectives on gratifications research.1974.pp.71–92.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38Rubin,A.M.Media uses and effects:A uses-and-gratifications perspective.In J.Bryant&D.Zillmann(Eds.),Media effects:Advances in theory and research.1994.pp.417-436.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Inc.

39Kristin M.Barton.Reality Television Programming and Diverging Gratifications:The Influence of Content on Gratifications Obtained,Journal of Broadcasting&Electronic Media,2009(9)

40Dimmick,J.,Kline,S.,&Stafford,L.The gratification niches of personal e-mail and the https://www.doczj.com/doc/481186991.html,munication Research,2000(2)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所谓受众,是指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接收信息的人41英国学者麦奎尔指出,受众的最初产生于古希腊罗马时代,那些因为竞技表演聚集在一起的人们就是受众最早的雏形。在印刷品诞生、电影出现之后,大众媒介受众也应运而生。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受众’”的诞生,是在电影发明和影院放映的出现之后。42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等多种媒介方式的呈现,传播的方式越来越多元化,受众接受信息的渠道也更加广泛,特别是手机新媒体的发展,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接受信息,传播内容全面覆盖至受众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在这种媒介环境下,受众不再局限于接收信息者一项角色,也同时担任了传递信息的职责。

拉斯韦尔将传播行为用5个W进行解释,“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了什么效果?”43其中,“对谁”指向的就是受众,受众是媒介的接受者和意义反馈者。受众是具有接受能力、创造能力和评价能力的“审美者”。44使用与满足理论也指出人们在使用与选择媒介时,带有主观动机和意图。而人们在选择和使用传播工具时是主动积极的,以达到满足需求或欲望的目的。45

那么,受众在观看大龄单身男女婚恋交友类真人秀时,是怀着怎样的心理,试图达到什么目的呢?他们既有可能成为该类节目的受众,又有可能成为未来台上的男女嘉宾。通过调查,深入了解本地居民对这类节目的看法,了解他们喜欢看(或者不喜欢看)这类节目的原因,知晓他们的婚恋观念。因此,本研究试图从受众的角度出发、结合实证调查的方式,探究武汉市居民观看《桃花朵朵开》这档本地婚恋节目的动机和习惯等收视行为。

1.4.1.3亲密关系替代理论

在人们增长年龄的过程中,他/她的社交能力会呈现反比例增长,即不断下降。在拉森(Larson,1990)的寻呼机研究中,他发现人们与他人共处的时间比例会随

41陈崇山:中国受众研究之回顾[J],当代传播,2001第1期

42[英]丹尼斯·麦奎尔著,刘燕南、李毅、杨振荣译.受众分析(中文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74页

43Lasswell,H.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in society.In L.Bryson(Ed.),The communication of ideas.1948.pp.37–51.New York,NY:Institute for Religious andSocial Studies

44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第62页

45Rubin,A.M.,Perse,E.M.,&Taylor,D.S.A methodological examination of https://www.doczj.com/doc/481186991.html,munication Research, 1988.(1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