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教学反思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教学反思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教学反思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教学反思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教学反思

二十六中学江晶

2015年3月27日,我参加了铁东区卓越杯历史公开课的比赛活动,下面对自己的课进行反思如下: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一课教学内容多,头绪复杂,合理安排时间尤为重要,所以我花了大量时间对教材进行研究,内容的详略与取舍,教师以何种形式教,学生以何种形式学,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之间的衔接我都做了精心的安排与设计,在课堂教学中,也基本按设计思路完成了整个教学过程。

历史课不是孤立的,它与思想品德课、地理课、语文课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本节课我利用了诗词,歌曲、历史地图辅助完成教学内容,并润物细无声教会学生辨别善与恶,美与丑,了解学习历史的意义所在,这样点滴积累,希望对学生的心灵成长会有益处。

尽管本课内容较多,但《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是第二单元的开篇之课,那还必须就这一单元的特点与地位进行交代,那我就设计了一个环节,就是讨论两宋的时代特点,学生都一边倒地认为这是一个贫弱而耻辱的时代,没有人愿意生活在这个时代,都愿意生活在汉唐,我对此补充了一些资料,给学生们不一样的宋代,甚至许多名人学者都愿意生活在宋代呢,私以为这个环节既是对本节课的总结,又为第十课的内容做了铺垫,也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了不同的视角,不知道评委会不会也是这么认为的,还没来得及和评委沟通。

我们学校开学初就在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对于我这个一直惯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来说,这学期以来,特别是这节课,我真的是尽

力在调动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读课本,与同学合作完成五个政权建立的基本情况;也围绕重点内容提供史料,设计问题,供学生讨论,应该说比起我以往的课堂有了相当的改观,但与新课程的要求还有距离。

这节课的整个过程我觉得自己一直在担心时间不够,有些环节处理得略显仓促,该讨论的也没太深入,有的时候对学生缺乏信心,我本人也缺少上这样的公开课的经验,所以存在的遗憾和不足只能在以后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慢慢弥补了。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教案

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课标要求 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 教学重难点 重点:契丹的兴起及其与北宋的关系;女真建立金和岳飞抗金。 难点:正确评价澶渊之盟和岳飞抗金。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导入一: 课件播放电视连续剧《天龙八部》片段。提问:你看过这部电视剧吗?你知道萧峰是什么人吗?你还记得在这部电视剧中提到过哪些政权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部电视剧中曾出现过辽、西夏、大宋、大理等政权。萧峰、段誉、虚竹等人,生活在一个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大约从10世纪初到1276年南宋灭亡,在近300年的时间里,中华大地上群雄逐鹿,民族政权此消彼长,征伐并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发展。今天,就让我们翻开那个时代的历史画卷,了解并立的各个民族政权吧! —、你方唱罢我登场(政权篇) 展示唐朝疆域图和五代十国时期形势图 提问:当时五代有哪些?在当时中原地区和周边主要有哪些政权对峙? 过渡: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北宋改变了五代十国以来分裂割据状况,但是依然存在各种民族政权并立的情况。 (一)自主学习 填写宋、辽与西夏、金的建立各种政权建立的表格 (二)民族大家庭 1、契丹族(辽) 图片展示契丹的兴起地图与青牛白马传说的图片。 提问:请同学讲述这个故事。 我们通过这首诗,看出契丹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呢?行营到处即为家,四时畋猎是生涯。(游牧和渔猎的生活) 思考和分析:契丹族兴起和强大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总结:隋唐时期,躲避战乱的中原人来到契丹地区,带去了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契丹地区经济的发展;耶律阿保机任用汉人为谋士,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设置州县,契丹慢慢强大起来。(接受汉族文化,重视农耕) 2、党项族 展示西夏地图与党项族人民图片。讲述党项族的兴起与发展。 党项首领,元昊,都城在兴庆,史称西夏。

我是中国人教学反思

《我是中国人》教学反思 本课以“我是中国人”为主题,展现了身着各民族服装的小学生背着书包,手拉着手,肩并着肩,快乐地团聚在一起的画面。各民族小学生一张张动人的笑脸传达出快乐、幸福的情绪。画面右上方配有文字“我是中国人”,犹如各民族小学生们的真诚呐喊,传达出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课文通过图画告诉学生:庄严的天安门城楼、鲜艳的五星红旗,是我们祖国的象征;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通过两面观察与听读“我是中国人”,感受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激发爱国之情。这是对入学第一天小学生的人生洗礼。教学重点为知道中国是我们的祖国,感受作为中国人的自豪。初步知道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上完课后,效果感觉良好,也有许多的感受、体会。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中国是我们的祖国,我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二、成功之处 1.教师提示世界上有很多国家,中国是其中一个国家。紧接着出示中国地图,学生初步认识中国。 2.借助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中的远景,说说看到了什么,从中了解雄伟的天安门是中国的重要建筑标志。有的学生在幼儿园大班期间已经在“祖国”的主题学习中接触过天安门,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3.教师出示国旗,启发学生说说这是什么,在哪里见过。告诉学生升国旗时,要立正向国旗敬注目礼。在初步认识国旗的基础上,教师播放国歌,有条件的可以播放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让全体学生起立伴随着国歌向国旗敬注目礼。并告诉学生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 我们的祖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4.了解中国是多民族国家,了解自己民族的特点,增强民族自豪感。课前引导学生借助网络资源查阅有关民族的资料,如有哪些民族,这些民族各有什么特色。课上交流展示,教师相机出示中国56个民族图片。学生在看图交流的基础上,从图画中感受各民族小朋友团聚在一起的快乐,从中体会我们每个中国人都爱自己的国家。教师带领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我是中国人。 5.课堂气氛活跃,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大中国》导入,师生一起唱《我们的祖国是花园》,学生汇报交流所了解的民族故事,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教学效果显著。 三、不足之处 虽然说,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了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但是反观整节课堂,在教学实践中还是有一些遗憾:班内同学对自己的民族汉族,课前搜集资料较少,课上老师缺乏对汉族的服饰、节日等的补充。

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单元提升复习卷: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和元朝的统一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西夏常以马匹和盐通过边境互市换取北宋的谷物和茶,并铸造有汉文“天授通宝”的钱币;金后期出现我国货币史上第一次铸造法定计数的银币。材料主要反映了( ) A.互通有无活跃商业市场B.经济交流缓和民族关系 C.汉文化在边境广泛传播D.少数民族商业发展面貌 解析:选D 材料主要反映了西夏和北宋的贸易往来,以及西夏和金货币的发展状况,所以材料的主旨是体现少数民族商业发展的面貌,故D项正确;A项概括不全面,而且活跃商业市场材料体现不明显,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故排除;C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故排除。 2.“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这是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有关我国古代一项重大科技成就的相关记载。这项科技成就为( ) A.人类进入热兵器时代奠定了基础 B.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技术保证 C.欧洲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创造了条件 D.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解析:选D 从材料“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可以看出该发明大大提高了印刷的效率,由此可知,该发明是中国古代的活字印刷术,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外传为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故D项正确;A、C两项是火药的意义,B项是指南针的意义,均排除。 3.《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记载,绍兴六年樊宾提举江淮营田公事,置司建康府,“官给牛、种,抚存流亡,岁中收本谷三十万斛有奇,除客户当给六分,官收十余万斛”。这表明南宋“营田”的实行( ) A.有效缓解了土地兼并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D.导致了税收政策的改变 解析:选C 南宋“营田”的实行使流亡的农民获得了一定的生产资料,保证了农业生产的进行,这有利于减少社会中的不稳定因素,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故C项正确;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营田”的实行稳定了社会秩序,为政府提供了财政收入,并未缓解土地兼并,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农业生产,不是商品经济,B 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营田”的实行稳定了社会秩序,并未体现税收政策的改变,D项错误。 4.北宋初年对外戚、宗室皆授以各类官爵领取俸禄,规定外戚只能担任武官,宗室不准出任差遣担任实际职务。其目的是( ) A.强化皇族特权地位B.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C.防止权贵专权乱政D.完善政务决策机制 解析:选C 根据材料“规定外戚只能担任武官,宗室不准出任差遣担任实际职务”并结合所学宋代崇文抑武、分化事权可知,宋朝这项规定主要是为了防止权贵专权乱政,威胁皇权,C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限制皇族的特权,A项排除;材料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无关,B项排除;材料未涉及政务决策机制,D项排除。 5.唐初规定“工商杂类不得预于士伍”等禁令,而北宋苏辙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这种变化表明( ) A.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弛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教案

公开课教案: 组别:政史系教研组 授课老师:刘启华 科目:历史 课题:第九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时间:2013年4月3日下午第一节

第九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从小学就开始进行古诗文诵读,不知道你们还记不记得这首诗:南宋诗人林升《题临安邸》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杭州和汴州是什么关系?作者在诗中记叙的是那段历史? 上一章我们学习了繁荣与开放的隋唐。(安史之乱)使繁荣昌盛的唐朝开始走向衰落,后来虽然把安史之乱平定下去,但却使地方上掌握兵权的将领(“藩镇”节度使)割据混战起来。混战的结果是唐朝灭亡,藩镇纷纷称帝,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故事就从这个时候开始: 契丹的兴起与陈桥兵变 问题一: 你知道青牛白马的故事是我国古代哪个少数民族的传说吗?他们在历史上曾建立了什么政权?你知道“赵匡胤穿黄袍──改朝换代”的歇后语出自我国历史上的什么事件吗?赵匡胤建立的朝代叫什么?

阅读第一节《契丹的兴起和陈桥兵变》,学生阅读45页“导入框”和本目内容,根据教师的提问在书上做标注,然后讨论回答: 1、契丹族的政权怎样建立起来?(政权名称:辽,建立者:阿保机,都城:上京) 2、北宋政权建立情况怎么样?(民族:汉,建立者:赵匡胤;都城:东京-开封) 3、赵匡胤怎样称帝并加强了自己的统治?(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 4、宋朝建立后,有没有统一全国呢?(没有) 教师过渡讲解:因为这时北方还有两个军事力量十分强大的政权——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于是形成了辽、宋、夏之间有和有战的并立局面。 辽宋夏的和战: 问题二:同学们知道“杨家将”和“穆桂英挂帅”的故事吗?这一时期,与北宋并立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有哪些?你知道历史上的澶渊之盟是怎么一回事吗?北宋与辽、西夏是通过什么方式来维持边境和平的? 学生阅读46-47页内容《辽宋夏的和战》,先根据“动脑筋”讨论回答第1题;然后根据教师的提示,小组讨论并回答第2题:1、对于澶渊之盟怎样评价?(他们说的都对。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屈辱的,所谓“岁币”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削弱了自己的国力。但是从整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来看,澶渊之盟的订立也有好的作用:它结束了宋辽之间的战争,使双方边境转入相对稳定和平的状态,互相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有利于后来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2、完成49页“练一练”:澶渊之盟是(B)之间的和约。(B——北宋与辽) 3、西夏政权是怎样建立的?(民族:党项,:建立者元昊,都城:兴庆) 过渡讲解:当北宋与辽走向衰落时,东北地区靺鞨族的后代——女真族兴起并建立了国号为金的政权。从此,女真族的金政权和汉族的宋政权之间又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 金和南宋的对峙 问题三:辽和北宋是被哪一个政权灭亡的?你知道这一政权是哪个民族建立的吗?这个民族有什么特点?其杰出首领是谁?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散在他州。”这是1127年开封城破、北宋灭亡时流传的一首歌谣。你知道它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吗?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这是岳飞《满江红》中的词句。其中“靖康耻”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南宋的抗金名将是谁?他在抗金斗争中取得过哪些胜利?你还知道“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尽忠报国、直捣黄龙、莫须有等成语典故的由来吗? 阅读第三节47-49页课文和50页“自由阅读卡”《金和南宋的对峙》,先根据教师的提示,小组讨论并回答1-3题:然后根据“动脑筋”、“活动与探究”讨论回答第4-8题; 1、金政权是怎样建立的?(民族:女真,:建立者阿骨打,都城:会宁——后期迁到中都) 2、金先后灭了哪两个政权?(辽、北宋)

单元综合检测(三)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A、B卷)

单元综合检测(三)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A、B卷) A卷——学业水平达标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范仲淹曾以“参知政事”的身份主持庆历新政。“参知政事”这一职务相当于() A.宰相B.副宰相 C.诸侯王D.钦差大臣 解析:选B宋朝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以分割相权,故选B项。 2.986年,宋太宗派兵伐辽,“独与枢密院计议,一日至六召,中书不预闻”。该材料能够说明的是,当时() A.枢密院掌管军政B.宰相基本不参与政事 C.枢密院拥有统兵权D.北宋为征辽始设枢密院 解析:选A宋代为加强中央集权,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使以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因此宋太宗派兵伐辽,只与枢密院商议,而中书不预闻,枢密院享有调兵权,但无统兵权,故A项符合题意。 3.某同学在学习11世纪初期的北宋史时画了一幅漫画,漫画中的“我们”是指() A.辽B.西夏 C.金D.元 解析:选A根据材料“11世纪初期”“岁币”“30万两”等信息可知,11世纪初,宋辽缔结澶渊之盟,宋接受了屈辱的条件,每年送给辽“岁币”,A项正确;1044年,宋夏达成“庆历和议”,但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宋金发生战争是在12世纪,排除C 项;宋元战争发生在13世纪下半叶,排除D项。

4.北魏实行“均田令”、辽实行“蕃汉分治”和西夏仿唐宋建制,其最大意义是() A.加速了封建化的进程B.巩固了中央集权 C.保留了本民族的传统D.维护了国家统一 解析:选A三个少数民族政权的措施均属于学习汉族先进封建典章制度的举措,其最大意义是加速了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5.据史料记载,岳飞曾经下决心要“行复三关迎二圣,金酋席卷尽擒归”。该诗句能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靖康之变B.庆历新政 C.澶渊之盟D.绍兴和议 解析:选A材料中提到的“行复三关迎二圣”涉及的相关历史背景是1127年金灭北宋,虏走宋徽宗、宋钦宗二帝,史称“靖康之变”。 6.汉代“楚越之地……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而南宋以后“(江浙)财赋之地,人物渊薮”。导致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政治中心的南移B.大量人口的南迁 C.经济重心的南移D.自然条件的优越 解析:选C南宋以后“(江浙)财赋之地,人物渊薮”体现了南宋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江南地区成为政府财政依赖之地和文化人才聚集之地,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是主要原因。 7.南宋诗人艾可叔《木棉》里描绘的“车转轻雷秋纺雪,弓弯半月夜弹云。……机杼终年织妇勤”等句,反映了() A.南宋棉纺织已经规模化生产 B.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C.南宋已普遍发展棉纺织业 D.南宋棉纺织业有一定发展 解析:选D依据材料“车转”“纺雪”“弹云”及“机杼终年织妇勤”可知,南宋时期棉纺织业有了一定发展,故D项正确;南宋时期棉纺织业生产仍是个体进行,并未规模化生产,A项错误;材料并未反映小农经济的“男耕”信息,B项错误;C项“普遍”一词过于绝对。 8.《金史》记载:“声如雷震,热力达半亩之上,人与牛皮皆碎迸无迹,甲铁皆透。”该科技成就()

民族团结教学反思

民族团结教学反思 反思一:民族团结 本课的教学简单,主要了解中国的民族问题,我采用启发教学法,效果很好。此文章来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以分组合作自主学习为主。就本节课的教学中的得与失做一下回顾: 1、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掌握课本中提供的基础的历史信息。进一步加深理解、掌握和应用。 2、把课堂中的大量时间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本节课把时间还给了学生,使学生的活动具有较强的目的性。通过一些教学活动,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在老师的引导下加深了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本堂课以党的政策,民族的发展、民族情和畅想未来为线索,按照激情阅读—理解—掌握的有效教学步骤,循序渐进的理解课文内容,完成了教学目标。 不足之处:1、在教学中,给与学生学习的时间还是有点过少,总想老师多讲。课堂练习设计缺乏科学性。缺乏面向全体学生,在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时,处理的过于简单。 2、教师应出示少数民族的服饰、风俗习惯等,让学生看、听、思相结合,从而认识到党的民族政策和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起到的主要作用,以及当对民族地区的开发加强民族团结的必要性,为下文《香港、澳门的回

归》,《海峡两岸的交往》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反思二:民族团结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上完之后,我的反思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成功之处: 1、在本节课的导入上,我利用宋祖英演唱的《爱我中华》的视频,导入新课。这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对这一节课的内容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2、这一节课的内容较少,在讲述的时候我为学生的主要罗列了两个方面的问题进行讲解。在政治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经济上,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让学生去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这一点收到的课堂效果也较好。 3、在本节课的课堂提问上,我接受了苗老师的建议,化繁就简,既要减轻学生的负担,同时又达到检测学生复习知识的目的。 4、在本节课的反馈上,我从基础训练上挑选了几道题,较好的考察了本节课所学习的重点知识,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不足之处: 在本节课的课堂设计的问题上,有一个小问题的设计不是很合理。为落实这一政策采取了那些措施?学生在回答第二问时,很多同学找不到答案,并且书本中有些知识点也遗漏了,达不到预习的目的。后来,我调整为,为促进少数民

七年级历史下册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七年级历史下册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把握民族政权并立这一特殊时代的基本脉络。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各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和战关系,认识到民族友好、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正确认识澶渊之盟、宋金议和对民族和平与发展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民族战争,对战争性质形成正确的认识,不能用异族、侵略的说法,只能从正义和非正义的角度来分析,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从而更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从10世纪初契丹国建立到12世纪中叶宋金和议,大约二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政权关系相对比较复杂的历史时期。可分两个阶段去把握,第一个阶段: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时期;第二个阶段:金与南宋的对峙时期。 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是本课的重点。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 【教学过程】 导入:联系唐末藩镇割据到五代十国分裂动荡,导入本课辽、宋、夏、金等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利用《辽、北宋、西夏形势图》,对这一时期总的形势有一个认识,让学生明确从本课开始,中国古代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其特点是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辽宋西夏的并立 1、契丹的兴起 (1)契丹的生活习俗:游牧为主,唐末开始逐渐有了农耕生活。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契丹族兴起和逐渐强大的原因,使学生明确接受汉族文化、重视农耕对于契丹族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意义。

(2)契丹国的建立 2、北宋的建立 (1)北宋的建立 北宋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但随之而来的是几个民族政权并存的局面,要认识到北宋政权并不是一个统一了全中国的王朝。 (2)杯酒释兵权:用设酒宴的方法解除了统兵大将的兵权。 3、西夏的建立 4、北宋与辽的和战 (1)宋初,对辽用兵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2)宋真宗时,辽宋澶渊之盟:辽撤兵,宋朝给辽岁币。 思考:我们应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但是,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5、北宋与西夏的和战 宋与西夏的和议:①元昊向宋称臣;②宋给西夏岁币;③双方在边界开放贸易。 二、金与南宋的对峙 1、金的建立 2、金灭辽和北宋 3、南宋的建立 4、岳飞抗金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提升训练(三)

单元提升训练(三)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北宋前期规定:中书令“不与朝政”,中书侍郎“不领省职”,“但掌册文、覆奏、考帐”。这反映出当时( ) A.官僚机构进一步膨胀B.中书省的权力被削弱 C.三省体制得到了发展D.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解析:选A。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逐渐导致官僚机构膨胀,与材料中“不与朝政”“不领省职”相符,故A项正确。 2.北宋中期出现“宰枢互兼”和“宰枢同议”,即宰相兼任枢密院长官;南宋时期,宰相兼任枢密使、参知政事兼任枢密副使渐成定制。这种变化有助于( ) A.提高效率适应现实需要B.集体决策维护中央权威 C.崇文抑武防范军事将领D.分化事权防止权力集中 解析:选A。北宋与南宋时期宰相兼任枢密使,使行政权与军事权集中,提高军政效率以适应两宋战争频繁的现实需要,故A项正确。 3.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冲突。以下各个朝代采取的措施中,不能起到有利于这一矛盾解决的是( ) A.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等 B.元代设置中书省,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 D.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解析:选B。元朝后期,宰相权势越来越大,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废立,因此选B项。 4.宋代有些地方根本不种粮食,而是专门种菜、种果、种花、种茶、种棉、种桑。这时还出现了各色专营各种农产品的农户,如菜户、茶户、果农、蔗农、花户、园户、药户、酒户、渔户等。这说明当时( ) A.粮食生产出现下降B.政府着力加强社会控制 C.小农经济开始解体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解析:选D。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可知,在宋代某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已经远远超过了粮食作物,其商品化程度已然大大提升,故选D项。经济作物种植区域的扩大并不代表粮食产量的降低,A项错误;无论是粮食作物还是经济作物,都是农民自发的经济行为,B项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C项错误。 5.宋初,内地人民用铜钱向边民购买马匹,但边民将铜钱铸造成兵器侵扰内地。为此,政府禁止以铜钱买马,改用以布帛、茶叶等换马的物物交换方式。这一变化( ) A.说明边境贸易影响政局稳定

中国的民族教学反思

《中国的民族》教学反思 《中国的民族》是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本节教材说明我们国家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介绍了我们国家的民族构成、分布特点和各民族风土人情等内容。从内容上来看,较为简单,我们国家少数民族分布特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通过小组活动归纳不同民族的分布地区,在整体分析少数民族和汉族主要分布地区,从个例到整体分析,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地理分析水平。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以图片导入,通过图片竞猜激发学习的学习热情,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详细的教学过程中,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归纳出民族构成特点。对于少数民族风情的介绍,主要是通过视频欣赏去了解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和汉族的赛龙舟了解民族风情。在理解民族的过程中,对学生实行情感教育,56各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各民族之间一律平等,相互尊重。 在这次说课比赛中,从教材的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实行说课,对于教材分析缺少深入的剖析,仍停留在表面,教法、学法使用不恰当,形式单一,在教学过程中会应该灵活使用教法和学法,让课堂变得活跃起来。同时,说课过程中,对教法、学法阐述简单,应加入适当的目

的或意图说明。说教学过程要加入设计的意图的说明,详细阐述整个教学过程,语言应精练,整个教学设计应加入适当的小练习,对本节内容加以巩固,在当堂消化掉。在答辩的环节中,对校本研修这个概念理解出现了偏差,理解有误,我个人还需要好好理解什么是校本研修,在答辩过程中要冷静思考,条理清晰,语言流畅,表情自然。 总来说之,这次说课的经历,让我获益匪浅,对于今后的教学,更要努力去钻研教材,多向他人学习,让自己的课堂变得精彩。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教学反思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教学反思 反思一: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活动为载体,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使学生在活动中既相互竞争(大组之间),又相互合作(四人小组和大组内)。在整个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我作出要求后,学生很快积极进行准备,阅读课文,完成表格,并作讲述民族工业的发展;小组讨论问题热烈;大组对之间质疑问题十分积极。学生参与热情很高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原因:一是活动的形式进行学习,提高了学生兴趣;二是竞赛的方式,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满足了学生自我表现的心理。 在本节课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学生在讲述民族工业的发展时,不熟练,与地图结合的能力较差;二是有的学生在活动的具体要求尚不明确的情况下,就匆匆去完成任务,学习目标不很明确;三是在学生在质疑时,虽然都很积极,但质疑的质量不高;四是落后较大的组参与的积极性明显不如其它组高。我想这是因为: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战役的经过难度较大,给学生的时间不够充分,如果我提前将简表发给学生,让学生提前预习,效果会更好。 通过本节课,我想今后努力的方向是:在上课前引导学生做好预习;坚持使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开展多种活动,并对活动过程加强调控;在学生进行活动前一定要强调活动要求,直到每一个学生都明确;在教学中及时做好评价、激励与帮助;在设计活动时,竞争方式可采取更多的办法,使更多的人参与才是最终的目的。 反思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教学反思 课是从经济方面纵向概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过程及特征,并介绍了晚清时代的状元实业家──张謇及其创办的大生纱厂的兴衰。内容较为空洞抽象,事件跨度大,跳跃性强。对于近代的民族工业发展了解很少,但对当代的民族工业发展有一定了解。通过对近代政治史的学习,已经模糊地认识到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化有一定的联系。八年级学

统编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一、选择题 1.下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存在于( ) 皇帝 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 盐铁度支户部 A.秦朝B.汉朝C.宋朝D.明朝 1.C 解析:宋朝建立后,中央设置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并称二府,分别负责行政和军事。中央政府还设置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管理财政赋税。宋朝分割宰相权力,是为了加强皇权。同时,宋朝通过设立禁军、派文官做知州、设置转运司等,把地方权力收归中央,有效防止了地方割据。秦朝、汉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汉武帝时还设立中朝。明朝废除宰相,分权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还设置内阁。本题正确答案选C项。 2.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其中“位同宰相”的是( ) A.转运使B.兵部员外郎C.知府D.枢密副使 2.D 解析:本题以历史人物包拯为情境考查北宋的政治制度,需要对北宋中央二府三司的职能有较细致的理解。转运使负责将地方的财赋税收集中到中央,不是“位同宰相”。兵部员外郎隶属于兵部,是兵部正职之外的次官。知府是地方的行政官员,一般由文官充任。宋朝在中央设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参知政事为副宰相,负责行政;枢密使负责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故枢密副使“位同宰相”。本题正确答案选D项。 3.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有( ) ①把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②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③地方赋税大部分转运中央④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3.A 解析:宋太祖自身是统兵大将,通过“皇袍加身”夺取了皇帝的位置。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改变自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接受赵普的建议,“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把地方精锐部队编成禁军,实行更戍法,派文官到地方做知州,设转运司管理地方的财政,地方节度使成为虚衔;在中央还分割宰相职权,巩固统治,加强皇帝对行政、军事、财政等的控制。本题正确答案选A项。 4.在地方设置官职,分别掌管地方行政权、财政权、兵权等,这是( ) A.秦朝普遍推行郡县制度B.北宋解决地方割据问题 C.唐朝建立起大一统政权 D.清朝加强对边疆的管辖 4.B 解析:宋朝建立后,鉴于藩镇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把地方精锐部队编成禁军,实行更戍法,派文官到地方做知州,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地方节度使成为虚衔。宋朝还在地方设经略安抚司,管辖一路或数路的兵马大政,以文臣出任,实行以文制武。在军事行动中,统兵大将出征作战时,皇帝还颁发阵图等“锦囊妙计”,训令按其作战,实行“将从中御”的办法。“事为之防,曲为之制”,虽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但直接影响效率,也导致制度僵化。秦朝郡县长官负责地方事务。清朝在边疆地区设置将军和办事大臣管辖。本题正确答案选B项。 5.《辽史?百官志一》记载“兼制中国(指得幽云十六州后,统治区域扩大),官分南北(官制分南面官、北面官),以国制治☆,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材料中的☆处应该是( ) A.党项B.蒙古C.契丹D.女真 5.C 解析:这道题考查古文材料阅读提取信息的能力,比较简单。材料中已经告诉了“辽史”“取得幽云十六州”“官分南北”等,对应教材学习的契丹实行南面官北面官制度,采取“因俗而治”的办法,接受汉族农耕及管理制度,又保持契丹游牧生活的特点,“得其宜矣”。女真人实行猛安谋克制度,兵农合一。蒙古人统一全国后接受中原的政治制度,建立行省制度,加强地方管理。党项人的政治制度模仿北宋,也保留了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只有契丹是根据地域设置南北面官。本题正确答案选C项。 6.北宋建立后,将地方精兵编为禁军,拱卫京师,还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 )

幼儿园大班社会课教学反思 我的家乡民族多

大班社会课教学反思《我的家乡民族多》 一、设计意图 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最多的省份,其中人口在5000以上的民族有26个,出汉族外有25个少数民族。每个少数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丰富多彩的艺术生活,歌舞、绘画、工艺等艺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我们文山州的孩子从小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生活,甚至自己就是少数民族,对于各种民族特别是苗族和壮族都有或多或少的了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社会领域的目标中指出:5--6岁的幼儿应知道自己的民族,知道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还能说出自己家所在的省、市县名称知道家乡的代表性特征。特设计此活动让幼儿能更加深入的了解云南、了解家乡,从而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活动名称与内容 社会--我的家乡民族多 三、活动目标 1、知道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省份,初步了解几个典型少数民族的习俗,感受家乡多民族的特点,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2、感受参与集体活动的快乐。 重点:、知道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省份,初步了解几个典型少数民族的习俗。 难点:风俗与民族的对应。 四、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请家长帮助幼儿查阅关于云南少数民族的资料,让幼儿有一定的了解,特别是自己是少数民族的幼儿。 2、物质准备: (1)请幼儿穿上自己的民族服装上幼儿园。 (2)3--4种少数民族音乐各40秒左右。 (3)各民族图片课件和各民族习俗图片课件。 五、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请幼儿观看图片,说说自己知道的民族有哪些?(师幼交流) 2、教师小结:大家说的民族大部分我们云南都有,云南是中国民族最多的省份。 (二)基本部分 1、初步了解云南少数民族服饰。 (1)教师结合幼儿穿的民族服装重点介绍壮族、苗族、彝族、佤族、傣族的服装特点。(幼儿有自己讲解的时间) (2)请穿民族服装的幼儿表演服装秀。其他幼儿说出他们的民族。 2、初步了解云南少数民族的习俗。 (1)教师结合课件简单介绍云南少数民族的不同习俗。 (2)请少数民族小朋友介绍自己民族的习俗。 (三)结束部分 播放各少数民族音乐,全体幼儿一起跳舞。 六、活动延伸 幼儿外出旅游带回有少数民族服饰与习俗的图片集体分享。

幼儿园大班教案《五十六个民族》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教案《五十六个民族》含反思 大班教案《五十六个民族》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社会 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感受描绘民族服饰美的快乐, 初步了解中国的民族状况,为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培养 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习惯,学说普通话,快来 看看幼儿园大班《五十六个民族》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中国的民族状况,为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 2、感受描绘民族服饰美的快乐。 3、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习惯,学说普 通话。 4、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每个民族都喜欢吃什么,做什么,住在哪里,服 饰特点是什么。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少数民族》; 2、图画纸,铅笔,油画棒,彩色笔等绘画工具; 3、幼儿活动前对中国民族状况有所了解。 活动过程 一、说一说:中国的民族 教师:中国有多少个民族?你是什么民族的?我们周 围生活着哪些民族? 教师:你能说出几个民族的名字?知道他们有什么风 俗习惯吗?他们喜欢吃什么?做什么?住在哪里? 二、做一做:幼儿操作幼儿用书《少数民族》第1页,用线连一连,看看各个民族喜欢吃什么,做什么,住在哪里。 三、画一画: 阅读幼儿用书《少数民族》第2-4页,进一步了解藏族、维吾尔族和傣族的风俗习惯。

教师向幼儿简单介绍各民族的状况,并做出小结。 在藏族、维吾尔族和傣族三个民族中选择一个自己喜 欢的民族服饰幼儿动手绘画,进行展示,感受各民族不一 样民族服饰的美。 将小朋友绘画作品放在学习园地,大家一起欣赏评论。 教学反思 小朋友们对少数名族很感兴趣,但是活动准备不充分,没有让家长和小朋友提前查阅资料,活动组织的时候也只 有极少数小朋友知道少数民族的存在并知道自己属于哪个 民族。 小百科:民族,指在文化、语言、历史与其他人群在 客观上有所区分的一群人,是近代以来通过研究人类进化 史及种族所形成的概念。由于历史的原因,一个国家可以 有不同民族,一个民族可以生活在不同的国家里。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教案

第九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从小学就开始进行古诗文诵读,不知道你们还记不记得这首诗:南宋诗人林升《题临安邸》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杭州和汴州是什么关系?作者在诗中记叙的是那段历史? 上一章我们学习了繁荣与开放的隋唐。(安史之乱)使繁荣昌盛的唐朝开始走向衰落,后来虽然把安史之乱平定下去,但却使地方上掌握兵权的将领(“藩镇”节度使)割据混战起来。混战的结果是唐朝灭亡,藩镇纷纷称帝,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故事就从这个时候开始: 契丹的兴起与陈桥兵变 问题一: 你知道青牛白马的故事是我国古代哪个少数民族的传说吗?他们在历史上曾建立了什么政权?你知道“赵匡胤穿黄袍──改朝换代”的歇后语出自我国历史上的什么事件吗?赵匡胤建立的朝代叫什么? 阅读第一节《契丹的兴起和陈桥兵变》,学生阅读45页“导入框”和本目内容,根据教师的提问在书上做标注,然后讨论回答:

1、契丹族的政权怎样建立起来?(政权名称:辽,建立者:阿保机,都城:上京) 2、北宋政权建立情况怎么样?(民族:汉,建立者:赵匡胤;都城:东京-开封) 3、赵匡胤怎样称帝并加强了自己的统治?(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 4、宋朝建立后,有没有统一全国呢?(没有) 教师过渡讲解:因为这时北方还有两个军事力量十分强大的政权——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于是形成了辽、宋、夏之间有和有战的并立局面。 辽宋夏的和战: 问题二:同学们知道“杨家将”和“穆桂英挂帅”的故事吗?这一时期,与北宋并立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有哪些?你知道历史上的澶渊之盟是怎么一回事吗?北宋与辽、西夏是通过什么方式来维持边境和平的? 学生阅读46-47页内容《辽宋夏的和战》,先根据“动脑筋”讨论回答第1题;然后根据教师的提示,小组讨论并回答第2题:1、对于澶渊之盟怎样评价?(他们说的都对。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屈辱的,所谓“岁币”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削弱了自己的国力。但是从整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来看,澶渊之盟的订立也有好的作用:它结束了宋辽之间的战争,使双方边境转入相对稳定和平的状态,互相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有利于后来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2、完成49页“练一练”:澶渊之盟是(B)之间的和约。(B——北宋与辽) 3、西夏政权是怎样建立的?(民族:党项,:建立者元昊,都城:兴庆) 过渡讲解:当北宋与辽走向衰落时,东北地区靺鞨族的后代——女真族兴起并建立了国号为金的政权。从此,女真族的金政权和汉族的宋政权之间又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 金和南宋的对峙 问题三:辽和北宋是被哪一个政权灭亡的?你知道这一政权是哪个民族建立的吗?这个民族有什么特点?其杰出首领是谁?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散在他州。”这是1127年开封城破、北宋灭亡时流传的一首歌谣。你知道它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吗?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这是岳飞《满江红》中的词句。其中“靖康耻”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南宋的抗金名将是谁?他在抗金斗争中取得过哪些胜利?你还知道“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尽忠报国、直捣黄龙、莫须有等成语典故的由来吗? 阅读第三节47-49页课文和50页“自由阅读卡”《金和南宋的对峙》,先根据教师的提示,小组讨论并回答1-3题:然后根据“动脑筋”、“活动与探究”讨论回答第4-8题; 1、金政权是怎样建立的?(民族:女真,:建立者阿骨打,都城:会宁——后期迁到中都) 2、金先后灭了哪两个政权?(辽、北宋) 3、南宋政权是怎样建立的?(1127年,北宋灭亡后,它的“皇族”赵构重建政权,后来定都临安。由于临安在东京之南,史称南宋。)

第9课:民族政权的并立时代(教案)

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备课人:王建辉 【课前延伸】: 【学习目标】: 1.掌握契丹族、党项族、女真族的兴起与建国; 2.记住“陈桥兵变”、“辽宋战争”、“澶渊之盟”、“宋夏和战”、“宋金战争”、“南宋的建立”、“郾城大捷”、“岳飞抗金”和宋金议和等重大历史事件,理清本课的发展线索; 3.探究复杂的民族关系,正确评价“澶渊之盟”和“岳飞抗金”; 【本课学习重点与难点】: 学习重点:(1)契丹的兴起(2)契丹与北宋的关系(3)金的建立(4)岳飞抗金 学习难点:(1)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2)正确评价岳飞抗金 (3)正确认识辽、宋、西金、金之间复杂的民族关系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历史上杨家将抗辽和岳飞抗金的故事吗?请两位同学分别起来讲一讲。然后,根据学生的讲述,进一步引导学生:这两个故事分别发生在哪个朝代时期呢?期间还发生了哪些重要事件呢?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课前预习,课内探究】 第一部分:契丹的兴起和陈桥兵变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P50页——P51页前两段的图片和文字材料,害羞下列问题) (一)契丹的兴起: 1.隋唐时期,契丹逐步强大起来; 2.契丹族强大的原因有哪些? (1)契丹人与汉人接触,接受汉族先进文化(2)逐步学会农耕生活 3 4.哪一个皇帝在位时,辽国占领了幽云十六州?造成了什么结果? (二)北宋的建立 1.唐朝灭亡以后,我国出现了割据混战的局面。黄河流域相继由五个朝代统治,合称“五代”。 2.五代后期,黄河流域地区面临着怎样的形势? (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3 4.注意几个问题: (1)记住三个成语故事:①陈桥驿兵变②黄袍加身③杯酒释兵权 (2)北宋建立的意义是什么? (陆续消灭了割据政权,结束了分裂局面) (3)北宋政权并不是一个统一了全中国的王朝,它统一的只是我国北方的黄河流域,是局部统一。第二部分:辽、宋、夏的和战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P51页最后一段和P52页的前两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1.北宋建立以后,两次对辽用兵失败,只好采取什么政策?(防御政策) 2.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东京。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最终打退辽军。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共8篇)

篇一:1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 《我们的民族小学》这篇课文通过描写西南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以下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一、拓展资源,引发兴趣 我设计了“民族风情展示会”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环节。我搜集了体现少数民族风情的图片让同学们观察:学生们兴趣很高,知道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许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和睦相处,共同生活,了解了不同民族的风俗人情。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美丽的学校共同学习。 二、以想促悟,激发兴趣 学生在阅读中转换、补充、生成。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读书,谈读书感受,充分来唤起学生的想象,以激发兴趣,从而达到保持学生注意力,以达到理解文本的目的。 例如对于边疆的民族小学学生上课的情况,课文中并没有写具体,只写了他们动听的读书声,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抓住这一空白点,让学生来说说民族小学的同学们上课时的情景。孩子们有的说:“他们听得目不转睛。”有的说:“他们听得津津有味。”有的说:“他们读的书声朗朗。“有的说:“他们积极举手发言,还受到了老师的表扬。”?? 三、朗读生情,提高兴趣 朗读是任何一门语言课都非常重视培养的一种能力,它是任何一个没有语言障碍的人都应具备的一种能力,一堂没有朗朗读书声的语文课无疑是充满遗憾的。在这一节语文课的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用自豪、赞美的感情来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刚开始,我用提问的形式问学生:“那些民族小学的同学们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学校的?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来读?”我先让学生自己体会读,然后在指导课文朗读时,老师充满激情,与学生一起体会作者对我们的民族小学的赞美与自豪的感情,教师讲得很动情,学生读得很投入。课堂效果也达到了。 但自我感觉自己在课堂上的语言还是显得不够精炼。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过渡语言、激励语言、提问语言都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教师细心斟酌、精心设计。这样,才能调动起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快乐地学有所得! 篇二:《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 《我们的民族小学》这篇课文通过描写西南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学生在家里呆了两个月,生活随意,注意力不集中,为了吸引学生,上课伊始,让学生观看微课视频,谈生活经验。学生都非常感兴趣,一个接着一个的谈着自己的发现,尤其是对于少数民族的服饰,印象更为深刻。学习兴趣有了,为随后开展的深入理解文本铺垫了基础。 识字和写字在中年级仍然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要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本课的生字较多,涉及的新词语也比较多。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认记。比如,要求会写的生字中有3个是形声字,“蝴、蝶、铜”,就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识记这些字的字音、字形。“傣”读dǎi,不要读成tǎi;“昌”是翘舌音,不要读成cāng;有些字的笔画较多,比如,“戴、舞”,要引导学生注意笔画、笔顺,避免写错。在指导书写方面,除了指导难写的字外,其他的都放手让学生在课后去掌握。在生字的学习中,我只重点和大家学习两个字“舞”和“戴”两个难字,其余的几乎略过不说.看到孩子们的作业交上来时,我发现大部分孩子能够写正确,而且书写特别认真,只是个别孩子书写的质量不高,写得不漂亮。写一手好字,是语文课应该

大班社会《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教案反思

大班社会《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教案反思大班社会《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教案反思主要包含了活动设计背景,活动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初步了解中国的民族状况,为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感受描绘民族服饰美的快乐,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社会活动课,快来看看《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教案吧。活动设计背景 现在的小朋友非常缺少爱国教育,对自己的国家了解很少,也不清楚自己是什么民族,通过了解中国的民族状况,让小朋友们为自己属于中国这个大家庭而骄傲自豪,并通过此活动了解自己是属于什么民族这一基本情况。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中国的民族状况,为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 2、感受描绘民族服饰美的快乐。 3、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4、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5、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每个民族都喜欢吃什么,做什么,住在哪里,服饰特点是什么。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少数民族》; 2、图画纸,铅笔,油画棒,彩色笔等绘画工具;

3、幼儿活动前对中国民族状况有所了解。 活动过程 一、说一说:中国的民族 (1)教师:中国有多少个民族?你是什么民族的?我们周围生活着哪些民族? (2)教师:你能说出几个民族的名字?知道他们有什么风俗习惯吗?他们喜欢吃什么?做什么?住在哪里? 二、做一做:幼儿操作幼儿用书《少数民族》第1页,用线连一连,看看各个民族喜欢吃什么,做什么,住在哪里。 三、画一画: (1)阅读幼儿用书《少数民族》第2-4页,进一步了解藏族、维吾尔族和傣族的风俗习惯。 (2)教师向幼儿简单介绍各民族的状况,并做出小结。 (3)在藏族、维吾尔族和傣族三个民族中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民族服饰幼儿动手绘画,进行展示,感受各民族不一样民族服饰的美。 (4)将小朋友绘画作品放在学习园地,大家一起欣赏评论。 教学反思 小朋友们对少数名族很感兴趣,但是活动准备不充分,没有让家长和小朋友提前查阅资料,活动组织的时候也只有极少数小朋友知道少数民族的存在并知道自己属于哪个民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