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北省关于加快沿海经济发展促进工业向沿海转移实施意见的通知

河北省关于加快沿海经济发展促进工业向沿海转移实施意见的通知

河北省关于加快沿海经济发展促进工业向沿海转移实施意见的通知
河北省关于加快沿海经济发展促进工业向沿海转移实施意见的通知

河北省关于加快沿海经济发展促进工业向沿海转移实施意见的通知

冀政〔2010〕122号2010年10月22日

根据中央领导指示精神,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充分发挥我省沿海地区优势,加快工业向沿海转移,推动沿海经济带加速崛起,实现沿海与腹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区域范围和产业定位

(一)区域范围。在秦、唐、沧沿海487公里的海岸线上实施11县(市、区)、8区、1路、1带的发展思路。

11县(市、区):即山海关区、海港区、北戴河区、抚宁县、昌黎县、乐亭县、滦南县、唐海县、丰南区、黄骅市、海兴县。

8区:即秦皇岛北戴河新区、唐山曹妃甸新区、乐亭新区、丰南沿海工业区、芦汉新区、沧州渤海新区,以及在沧州沿海和唐山曹妃甸分别设立的冀中南、冀东北工业集聚区。

1路:即滨海公路沿线。全长303公里(不含天津段约60公里),途经秦、唐、沧3市11个县(市、区),形成沿滨海公路的经济带。

1带:即沿海经济带。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努力打造沿海产业带、城市带、人口带和滨海旅游带。

(二)产业定位。结合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条件,积极推进工业向沿海转移,重点发展港口物流、精品钢铁、石油化工、装备制造、能源、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1.11个滨海县(市、区)的产业定位。

山海关区:船舶修造及配套、铁路器材、风电设备、核电装备、港口物流、休闲旅游等产业。

海港区:旅游业、港口物流、装备制造、生物制药、电子信息、玻璃及深加工、粮油食品精深加工、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

北戴河区:高端旅游、休闲度假、观光旅游、会展商务、总部经济、文化创意、高新技术等产业。

抚宁县:装备制造、金属压延、建材、服务外包、现代物流、休闲旅游、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

昌黎县:葡萄酒、商贸流通、海洋经济、特色种植、机械加工、畜禽养殖等产业。

乐亭县:精品钢铁、装备制造、煤化工、新型能源、现代物流、滨海旅游等产业。

滦南县:农副产品与海产品加工、制盐、化工、食品、电子等产业。

唐海县:环保设备、装备制造、新材料、港口物流、休闲旅游等产业。

丰南区:钢铁深加工、装备制造、精品陶瓷、现代物流等产业。

黄骅市: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力能源、港口物流、海水养殖及海产品加工等产业。

海兴县:盐化工、临港物流、装备制造、新能源、轻工食品等产业。

2.8个临港聚集区的产业定位。

北戴河新区:高端旅游、科技开发、商务会展、娱乐休闲、文化创意、总部经济、高新技术等产业。

乐亭新区:精品钢铁、煤化工、装备制造、港口物流、滨海生态旅游等产业。

曹妃甸新区:港口物流、精品钢铁、石油化工、盐化工、新型重型装备、新型建材、电力能源等产业。

丰南沿海工业区:钢铁深加工、装备制造、新材料、新型建材、现代服务业等。

芦汉新区:高新技术、信息服务外包、高端服务业等。

渤海新区:港口物流、石油化工、盐化工、精细化工、钢铁新材料、装备制造、电力能源、湿地旅游等产业。冀东北工业区、冀中南工业区:主要承接我省内陆9市和晋、蒙、鲁、豫等腹地产业转移。

二、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思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转方式、调结构为抓手,坚持规划指导、政策引导、发挥优势、开放带动,不断提升对资金、项目、技术和人才的吸纳力和承载力,引导产业项目加速聚集,努力把我省沿海地区建设成为临港工业强大、现代物流发达、旅游产业兴旺、内外贸易繁荣、生态环境良好的东北亚地区产业聚集新高地。

(二)主要目标。到2015年,沿海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两番,由2010年的2184亿元增加到8736亿元,年均递增32 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908 1亿元增加到3630亿元,年均递增32%;全部财政收入由2010年的270亿元增加到1080亿元,年均递增31%以上;城镇人口由2010年的159万人增加到630万人,城镇化率由2010年的30%增加到56%,年均增长5 2个百分点。

到2020年,在2015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5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7200亿元,全

部财政收入达到2150亿元,城镇人口120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5%。

三、支持政策

(一)给予建设用地支持。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向沿海转移的重大工业项目,优先安排用地指标,属于战略新兴产业的项目按照企业缴纳的土地出让金数额给予支持;国家在“十二五”期间下达我省的土地利用计划中,50%的未利用地指标安排给秦、唐、沧三市;除列入国家和省重点的单体建设项目外,围填海计划指标原则上全部用于重点区域。到2020年,安排唐山、秦皇岛、沧州市规划建设用地规模和新增建设用地59 25万公顷(888 8万亩)和6 24万公顷(93 6万亩),分别占全省的31%和27%。

(二)实施财税激励政策。鼓励市、县在沿海地区“飞地”开发建设,对向沿海转移的工业企业,实现税收全额分享。落实企业研发投入税前抵扣政策。沿海地区建设项目除国家规定的收费外,免收各种行政事业性费用。(三)降低工商注册门槛。在国家法律、法规、规章许可条件下,坚持非禁即入,允许企业经营范围按国民经济行业中类申请核定,减免登记类、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收费的省级留成部分;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允许企业注册资金部分到位,剩余资金可分期划入账户。

(四)下放行政审批权限。除国家规定必须由省级或市级审批的事项及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审批外,其他事项全部下放到沿海县(区)或产业新区、工业园区管委会。简化环评程序和内容,除可能对环境造成重大影响的建设项目外,均由所在地环保部门进行环评审批。

四、推进措施

(一)建立推进机制。省政府成立以常务副省长为组长,省有关部门、各设区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秦、唐、沧三市分别设立前线指挥部,形成上下联动、高效运转的工作推进机制。

(二)强化规划指导。结合国家产业政策,高质量编制沿海地区总体规划、沿海地区产业发展规划及其他配套性规划。沿海地区重点发展项目,优先列入省“十二五”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优先列入省重点建设计划。

(三)健全支撑体系。加快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旅游、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建立健全通信、交通、信息、社保、金融、生活服务和临港物流集散等支撑体系,不断提高专业配套服务能力,增强沿海地区对产业发展的吸纳力和承载力。

(四)提升港口功能。加强口岸设施和功能建设,推动海关、边检、海事、检验检疫等查验机构实施便捷通关服务,支持保税区、保税港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建设,大力发展港口物流业。到2015年,港口生产性泊位由2010年的116个增加到167个,港口吞吐能力由2010年的4 9亿吨增加到8亿吨,港口吞吐量由2010年的6亿吨增加到10亿吨。到2020年,港口生产性泊位达到200个,港口吞吐能力达到11亿吨,港口吞吐量达到12亿吨。

(五)优化发展环境。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在人才引进、金融支撑、融资担保等方面建立配套服务机制,为推动工业向沿海聚集提供保障。

附:1 渤海新区冀中南工业聚集区开发建设方案

2 曹妃甸新区冀东北工业聚集区开发建设方案

附1 渤海新区冀中南工业聚集区开发建设方案

为充分发挥渤海新区综合比较优势,为石家庄、衡水、邯郸、邢台、保定、廊坊市及腹地工业向沿海转移提供平台和载体,推进冀中南地区经济发展,制定本方案。

一、选址理由

(一)区位交通优势。东区距黄骅港20公里、距天津滨海新区100公里,西区背靠黄骅新城,周边紧邻沿海高速、石黄高速、津汕高速、307国道、朔黄铁路和建设中的邯黄铁路。

(二)基础设施优势。库容6000万立方的杨埕水库和日处理5万吨海水淡化装置投入运营,日处理20万吨海水淡化即将启动;5万吨污水处理厂已运营,尚有10万吨在建。

(三)产业基础优势。聚集区内已形成500万吨炼油、23万吨PVC、8万吨TDI以及冶金和装备制造生产能力。(四)土地资源优势。东区60平方公里大部分为建设用地,西区40平方公里中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达32 7平方公里。

二、发展构想

(一)功能定位:冀中南和朔黄铁路沿线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和开发开放的“桥头堡”,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大规模产业聚集的平台,拉动冀中南板块快速崛起的新引擎。

(二)发展重点:石化、煤化、盐化、精细化工、重型装备制造、非金属制品及精密模具、电子信息、轻工、食品等。

(三)空间布局:聚集区面积100平方公里,分东西两个片区,东区为石化和重型装备制造产业区,西区为先进装备制造业以及电子信息、五金制品、轻工、食品等都市型工业。

(四)发展目标:2011年完善主干道路、水、电、气、通信等基础设施,具备产业聚集条件;2012年基础设施基本完成,产业项目实现聚集;2013年引进建设投资50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20个以上,聚集区初具规模;2015年聚集区整体开发建设基本完成,投资完成2000亿元,力争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000亿元、利税600亿元,实现港口、港产、港城协调发展。

三、支持政策

(一)土地政策。聚集区单独下达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省级留成部分全额返还渤海新区,战略新兴产业项目按照企业缴纳的土地出让金数额给予支持。

(二)财政政策。对省内腹地转移到本区内的工业企业上缴的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省、市两级留成部分,5年内全额支持聚集区。对入区项目,除国家规定的相关收费外,免收各种行政事业性费用。冀中南6市政府主导迁入项目,以搬迁企业前3年上缴税收入库平均值为基数全部返还迁出地,超基数部分和渤海新区按6∶4比例分享。自2011年至2015年,省政府每年在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5000万元,沧州市政府每年安排5000万元,用于入区企业建设项目贷款贴息、基础设施建设补助。

(三)环评政策。聚集区发展规划环评完成后,简化入区项目环评内容,重点加强施工期现场监管和“三同时”验收。区内建设项目,除可能对环境造成重大影响的建设项目外,其他行业的项目,由所在地环保部门进行环评审批。

(四)投融资政策。鼓励聚集区建立投融资平台,进行土地前期开发,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渤海新区安排专项资金向聚集区投融资公司注入资本金。鼓励将聚集区开发建设后所形成的基础设施存量资产以及财政历年投入所形成的实物资产,通过划转、授权注入投融资公司。鼓励在聚集区设立创新创业投融资机构,支持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企业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省政府领导为组长,省有关部门、沧州市政府、渤海新区管委会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统筹解决开发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并成立渤海新区冀中南工业聚集区管委会,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工作。

(二)强化规划指导。加快聚集区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控制性详规的编制工作,制定项目准入标准,确保聚集区高水平建设。聚集区重大项目列入省“十二五”规划。

(三)创新招商方式。探索行业招商、中介招商、园区招商、品牌招商、特色资源招商等新模式,优先引进战略型企业家和重点产业龙头项目。鼓励实施产业链招商、产业集群招商,重点引进产业集群核心企业、产业链关键企业。

(四)加大建设力度。以黄骅港综合港区起步工程为龙头,加快聚集区内基础设施建设;以“九通一平”为目标,加强“三路”(铁路、公路、公共管廊配套)、“三气(汽)”(天然气、工业蒸汽、工业气体供应配套)和“两水一电”(供水管网、污水管网、电力设施配套)建设,进一步优化投资硬环境。

在省政府领导下,沧州市政府负责组织实施。

附2 曹妃甸新区冀东北工业聚集区开发建设方案

为充分发挥曹妃甸新区的综合比较优势,为唐山、秦皇岛、承德、张家口等市提供临港“窗口”和桥头堡,加快工业向沿海转移,推进冀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制定本方案。

一、选址理由

(一)选址区位优势明显。曹妃甸冀东北工业聚集区南距曹妃甸港区20公里,北距唐山市中心45公里,西距天津滨海新区(天津港)80公里,东距秦皇岛港150公里,能够广泛承接京津及冀东北区域产业转移。

(二)交通运输网络完善。初步形成以唐山机场、唐曹高速、沿海高速和迁曹、滦曹高等级公路、迁曹铁路和正在建设的张唐铁路以及规划中的京津唐地区城际铁路,集港口、铁路、公路、航空、管道等运输方式为主的立体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三)土地开发潜力较大。聚集区规划范围内,建设用地占16%,未利用地占51%,一般农田和养殖水面用地占33%。同时区内人口较少,地表附着基本为农作物,开发成本较低。

(四)周边产业基础较好。聚集区毗邻曹妃甸国际生态城、唐海县城、曹妃甸工业区和中日唐山曹妃甸生态工业园等。到2009年底,聚集区规划范围内已有入园企业73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 8亿元,具备了较好的产业基础。

二、发展构想

(一)功能定位:唐、秦、承、张等地开发开放“桥头堡”、新型工业化示范“窗口”、区域合作发展重要载体。

(二)产业方向: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现代物流及面向曹妃甸工业区和国际生态城开发的配套产业。

(三)空间布局:聚集区规划面积110平方公里,由唐、秦、承、张4市开发建设临港工业园。南部为唐山临港工业园区,规划面积60平方公里;北部为秦皇岛临港工业园区,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中部为承德临港工业园区,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东部为张家口临港工业园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每个园区可结合实际,分别划定5至10平方公里起步区。

(四)发展目标:到2011年,起步区的路、水、电、暖、气、通信等初步完善,基本具备产业聚集条件。2011年开始,力争每年引进项目总投资超亿元以上重点项目40个以上;2011至2015年集聚区累计投资争取达到2000亿元,2015年聚集区主营业务收入争取实现4000亿元、利税600亿元。

三、支持政策

(一)土地政策。在区内建设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我省生产力布局的重大项目,优先提供用地指标,战略新兴产业项目,按企业缴纳的土地出让金数额给予支持;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省级留成部分,全额返还聚集区。

(二)财税政策。以2010年为基数,企业上缴的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省级留成超基数部分,5年内全额支持聚集区。对入区项目,除国家规定相关收费外,免收各种行政事业性费用。2011年,在省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支持聚集区起步建设资金1亿元,唐、秦、承、张4市分别安排聚集区起步建设资金3000万元;2012至2015年,省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安排5000万元,唐、秦、承、张4市每年分别安排1000万元,用于入区项目建设贷款贴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补助等。

(三)实行异地投资税收分享。自园区建成投产之日起,5年内企业上缴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省级以下留成部分,分归工业园区;自第6年起,以前5年上缴税收额年平均值为基数,增长部分由秦、承、张3市临港工业园区与唐山市当地财政按6∶4比例分成;中央、省和唐山市税收返还收入,全额纳入唐、秦、承、张临港工业区地方财政收入分享基数;秦、承、张3市原有企业整体迁入各自所属临港工业园区的,以搬迁企业前3年上缴税收入库平均值为基数,留给迁出地财政,超基数部分由秦、承、张3市临港工业园区与唐山市当地财政按6∶4比例分成。

(四)环评政策。聚集区发展规划环评完成后,简化入区项目环评内容,重点加强施工期现场监管和“三同时”验收;对区内的建设项目,除可能对环境造成重大影响的建设项目外,其他行业的项目,由所在地环保部门进行环评审批。

(五)投融资政策。鼓励聚集区建立投融资平台,进行土地前期开发,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鼓励将聚集区开发建设后所形成的基础设施存量资产以及财政历年投入所形成的实物资产,通过划转、授权注入投融资公司。鼓励在聚集区设立创新创业投融资机构,支持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企业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省政府领导为组长,省发展改革委等省主管部门以及唐、秦、承、张4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冀东北曹妃甸工业聚集区开发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发展改革委。唐、秦、承、张4市政府具体组织推进聚集区的开发建设,并参照省级开发区(园区)机构编制管理模式,联合成立聚集区管理委员会。唐、秦、承、张4市临港工业园可分别组建各自的管理委员会。

(二)尽快完善规划。唐山市政府会同秦、承、张3市政府,尽快编制聚集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制定入区项目准入标准,确保聚集区高水平建设。

(三)完善基础设施。以起步区为重点,加快路、水、电、暖、气、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好与区外基础设施的对接和配套,尽早实现“九通一平”。

在省政府领导下,唐山市政府负责组织实施。

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

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 为全面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充分发挥三地比较优势,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和承接,形成空间布局合理、产业链有机衔接、各类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发展格局,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同制定了《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 一、总体导向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产业一体化发展。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引导作用。坚持产业转移与产业转型升级、创新能力提升相结合,与培育产业集群竞争力、适应资源环境承载力相结合,不断调整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构建“一个中心、五区五带五链、若干特色基地”(简称“1555N”)的产业发展格局。 (一)打造一个科技创新中心 依托北京的科技和人才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承担京津冀地区产业研发、设计、服务等功能,辐射全国。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主体,重点提升创新能力,推进高端共性技术研发和关键核心部件研制,加快工业设计、信息服务、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二)建设五区五带五链 1.以“五区”为突破建设重要引擎 以北京中关村、天津滨海新区、唐山曹妃甸区、沧州沿海地区、张承(张家口、承德)地区为依托,强化政策支持与引导,实现率先突破,建成京津冀产业升级转移的重要引擎。 2.以“五带”为支撑优化区域布局 ——京津走廊高新技术及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带。涵盖北京、廊坊、天津为轴线的区域。利用北京技术优势和天津、廊坊等地的制造能力,承担京津冀地区科技成果产业化功能,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 ——沿海临港产业带。主要包括秦皇岛、唐山、天津、沧州沿海地区。利用港口优势和制造业基础,重点发展滨海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推进炼化一体化等重大项目建设,形成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的滨海型产业带。 ——沿京广线先进制造业产业带。以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等中心城市为节点,利用本地区土地、劳动力等要素资源优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 ——沿京九线特色轻纺产业带。涵盖衡水、邢台东部、

沿海区域经济发展区位分析专题

《我国沿海区域经济发展优势条件分析》小专题 我国沿海与内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明显差异。为协调东部、中部、西部之间的社会发展,国家从20世纪末开始实行了“西部大开发”,21世纪初提出了“中部崛起”,中部、西部地区得到了国家大力支持,经济社会有了明显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缓解了与东部地区经济差异扩大的趋势。近年来,对某一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优势)条件分析出现的频率较高,考生在答题时常出现纰漏的现象,这里的区域主要包括经济(特)区、城市群、城市新区、开发基地等具有一定影响范围的经济发展较快的区域。以下以我国经济特区之一的海南岛为例分析我国沿海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 海南岛经济特区开发的优势条件包括: 其中相互位置的分析,要简明扼要地阐述该区域与经济发达地区的位置关系。 2、资源优势: (1)气候资源:光照——热带北缘,年日照时数大于2000小时,光照充足;热量——积温8400℃~9200℃,冬季温暖,最冷月气温超过16 ℃,夏季高温,最热月气温在25 ~29 ℃之间,可以一年三熟,适宜发展热带高效农业,是我国栽培橡胶的最适宜地区,也是我国唯一可种植油棕、可可、腰果等典型热带作物的地方。 (2)土地资源:地形——近似椭园,中间高四周低,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组成环形层状地貌。土地利用类型多样,是环带产业布局的自然基础。 (3)生物资源:丰富的光热资源使海南岛成为我国最大的热带物种基因库。在原始的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中,生长繁衍着众多的植物和动物,其中很多是珍稀物种。有利发展成为热带作物的基地和旅游业基地。海洋生物资源中鱼类1000多种,藻类2000多种,虾类近千种,贝螺类1000多种,适宜发展海洋捕捞和养殖。生态系统有红树林、珊瑚礁、河口等,是海洋高生产力区和生物多种性区,可提供食品资源,并可作为旅游观赏区。 (4)海洋渔业资源:渔场面积大,近30万平方千米,渔类品种多,800种以上、生长快和渔汛期长等特点,适宜远洋捕捞业;浅海、滩涂面积广大,港湾多,适于发展人工养殖业,是我国热带海洋渔业基地。 (5)海洋油气资源:沉积盆地广(北部湾、珠江口、莺歌海、琼东南、西沙海槽盆地等),

(完整版)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措施

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措施 1、因地制宜承接发展特色产业 依托中西部地区产业基础和劳动力、资源等优势,推动重点产业承接发展,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产业发展新优势,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1)劳动密集型产业。承接、改造和发展纺织、服装、玩具、家电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其吸纳就业的作用。引进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和先进技术工艺的企业,吸引内外资参与企业改制改组改造,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管理模式,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建设劳动密集型产业接替区。 (2)能源矿产开发和加工业。积极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大力发展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和精深加工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在有条件的地区适当承接发展技术水平先进的高载能产业。加强资源开发整合,允许资源富集地区以参股等形式分享资源开发收益。 (3)农产品加工业。发挥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和产业资本,承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 (4)装备制造业。引进优质资本和先进技术,加快企业兼并重组,发展壮大一批装备制造企业。积极承接关联产业和配套产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提高基础零部件和配套产品的技术水平,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所需的重大成套装备制造,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5)现代服务业。适应新型工业化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新形势,大力承接发展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产业。积极培育软件及信息服务、研发设计、质量检验、科技成果转化等生产性服务企业,发展相关产业的销售、财务、商务策划中心,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依托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及省会等中心城市,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培育和建立服务贸易基地。(6)高技术产业。发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示范带动作用,承接发展电子信息、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加强与东部沿海地区创新要素对接,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研发中心,支持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产业“孵化园”,促进创新成果转化。 (7)加工贸易。改善加工贸易配套条件,提高产业层次,拓展加工深度,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鼓励加工贸易企业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加快形成布局合理、比较优势明显、区域特色鲜明的加工贸易发展格局。发挥沿边重点口岸城镇区位和资源优势,努力深化国际区域合作,鼓励企业在“走出去”和“引进来”中加快发展。 2、促进承接产业集中布局 加强规划统筹,优化产业布局,引导转移产业向园区集中,促进产业园区规范化、集约化、特色化发展,增强重点地区产业集聚能力。 (1)引导转移产业向园区集中。把产业园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加强园区交通、通信、供水、供气、供电、防灾减灾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园区综合配套能力,引导转移产业和项目向园区集聚,形成各

承接产业转移

推动中部崛起、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战略构想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落实中央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具体化。 我国区域经济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有序推进产业转移势在必行, 一方面,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等沿海地区要素成本持续上升,传统产业的发展优势在减弱,外延型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加之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加快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刻不容缓;另一方面,广大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要素成本优势明显,产业发展空间相对较大。加快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形成更加合理、有效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已成为国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取向和重要任务。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是我国第一个为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沿海地区和国外产业转移而专门制定的规划,规格高,意义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对于充分发挥中西部地区比较优势,挖掘发展潜力、探索承接产业转移新途径和新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形成更加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承接是一种手段,承接产业转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 首要的是把承接产业转移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结合起来,坚持高起点引进、高水平承接,着力构建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实现在承接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 政府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支持、软硬环境营造等,可以有效避免产业承接和转移中的无序无度,同时要遵循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让企业成为产业转移的主体。 “承接”和“示范”,是未来示范区建设的关键。 规划中的示范区,应当是深化泛长三角分工合作的重要板块,努力实现以区域对接促产业转移,推动区域联动发展;它将开辟科学承接的新路径,着力优化资源配置,有效解决当前东部地区存在的“区域内产业转移”、中西部地区存在的无序承接、低水平重复承接等问题;它将成为产业承接的平台,增强产业承载力,它要在着力加快自主创新的进程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它将是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的和谐新区,亦是民生得到极大改善和保障、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先行区。 准确定位是确立整个地区发展战略方向的基础。“立足安徽、融入长三角、联结中西部”的区域定位,以及“建设长三角拓展发展空间的优选区、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的功能定位,决定了示范区当建设成为“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的战略定位。 “一轴双核两翼”,创意空前的产业空间格局构想,铺展了皖江发展的宏大篇幅,彰显出安徽人抢抓机遇、敢为人先的气魄和胆量。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地区特征, 一方面东中西部形成梯度发展态势,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一直高于中西部地区; 另一方面,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由南向北推进, 相继形成珠江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与环渤海湾地区三个经济圈, 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增长高地。 显而易见,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率先发展与持续增长首先得益于改革开放使之从计划经济时期对敌斗争前线, 转变为市场化改革中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的前沿。这一变化不仅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取向的根本性调整, 即从强调自力更生转向重视中外合作; 从注重内地建设转向加快沿海地区发展。也实质性地改变了东部沿海地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以及地区资源配置条件, 即东部沿海地区以其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中的地域便利与通商传统, 成为中国对外开放与经济率先发展的首选之地。同时, 中央政府为了鼓励与推动对外开放实施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进一步优化了东部沿海地区资源配置与经济发展的条件。 东部沿海地区在对外开放中的区位优势, 对于地区资源配置与经济发展的意义可以概括为, 由交通便捷与交流便利所带来的低运输成本与低交易费用,能够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 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并对境内外资源流向与流量产生相应的导向作用, 从而形成地域性资源集聚效应。一方面外商在国内相关优惠政策与投资机会的诱致下不断扩大在东部沿海地区的投资规模,另一方面东部沿海地区良好的创业与就业环境, 致使中西部地区相关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相继流入东部沿海地区。由此产生的地域性资源集聚效应, 使东部沿海地区获得的外部增量资源不断增加, 地区资源配置规模与经济总量不断增长。同时, 受市场供求关系约束, 外部增量资源流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能够弥补东部沿海地区资源的结构性短缺与总量供给不足。而且在境内外资源流入以及增量资源与存量资源间形成互动关系与互补结构使东部沿海地区能够利用区位优势将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与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的比较优势, 转换为地区经济竞争优势。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率先发展与持续增长源于对外开放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 区位优势所蕴涵的地区资源集聚功能, 制度变迁与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地区资源配置效率。因此, 地区经济发展应重视对外开放对提升区位优势, 加快制度变迁与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 优化资源配置条件, 提高地区资源配置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

港口经济推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5717612.html, 港口经济推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分析 作者:姜东明 来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06期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演变,港口经济已经成为国际经贸交流的重要推动力量。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使读者对港口经济推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有了更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对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实践活动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文章以港口经济对沿海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分析为切入点,以出口导向理论、集聚-扩散效应等理论为基础,分析了港口生长点效应,阐明了港口经济推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动态过程,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揭示了港口经济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港口经济与沿海地区经济互动发展,紧密结合。从港口经济发展的历史看,以港口为核心的综合服务体系始终是沿海地区发展的基础条件,它通过降低成本、规模经济、开放系统等多个渠道,为沿海地区经济的产生和壮大奠定了基础。在经济运行实际中,港口经济对工业化、国际贸易、城市化发展、经济总产出、要素生产率和就业等方面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于各个国家特别是沿海地区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港口经济;集聚一扩散效应;区域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0)06-0050-05 港口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发展的历史息息相关,特别是近几百年来,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演变,港口经济已经成为国际经贸交流的重要推动力量。在经济实践的推动下,港口经济理论也从最初的朦胧状态逐渐走向成熟,内容不断丰富。本文主要对港口经济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进行理论分析。 1港口经济对沿海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 1.1出口导向理论、港口生长点效应和港口经济 道格拉斯·诺思认为,需求是区域经济的外生变量,需求可分为两部分,一是为了满足区域本身的需求;二是为了本区域与外部进行物资交流的需要。对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变化趋势,可用出口导向理论(The theory of exportbase)来预测。诺思认为,区外需求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动力,外部需求的扩大能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乘数效应。因此,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主要由该区域的输出产业来决定。按照输出基础理论,区域产出可分为输出基础部门的产出和自给性部门的产出,用公式来表示:Y=Yg+Yh。

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

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 摘要:城市化,是指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活动中农业活动的比重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上升的过程,与这种经济结构变动相适应,使得乡村人口与城镇人口的此消彼长,同时居民点的建设等物质表象和居民的生活方式向城镇型转化并稳定,这样的一个系统性过程被称为城市化过程。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放开了原有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工流向了城市,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关键词:东部沿海城市化战略城市体系 一、东部地区的城市化与国民经济发展 21世纪是世界城市化高度发展的世纪。据联合国人居中心预测,2000年全球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0% ,2010年达到55% ,2025年达到65% ,其中发达国家将达到83% ,发展中国家将达到61%.我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约在30% 左右,不仅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落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相对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迅速加以提高。 我国城市化是一个多层次、多区域且长期持续的经济结构调整过程,对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 首先,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功能改造和基础设施改造促进了城市建设投资,城市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促进了经济产业投资,转移到城市的农村人口需要解决户口、住房、就业、医疗、子女教育等问题促进了城市社会事业投资,共同推动社会总需求得到稳定和快速增长。 其次,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二元结构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矛盾,农业剩余劳动力不能被现代城市吸收,滞后的城市化水平又阻碍了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因此,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在城市化上寻找结构转变的突破口,在人口分布重新调整的基础上促进农业的规模化和现代化,优化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 第三,城市具有显著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益,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等社会生产要素越集中,对周边地区的吸引力、辐射力也越显著,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越大。在这种辐射过程中,实现经济要素优化配置,区域内部产业合理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和流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据国家统计局专家估计,在现有发展水平上,城市化比重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直接消费可拉动GDP 增幅增加0.5 个百分点。迅速推进城市化构成中国经济发展重要推动力,是确保我国经济发展继续保持较高增长率的战略性选择。 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广泛、区域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水平表现出明显落差,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约为39% ,西部地区约为28%.东部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人口最稠密、工业化人口最多的地区,已经产生了一批特色明显的新兴城市,初步形成以特大城市为中心、多层次、功能互补的城市体系,然而,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比,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的相对滞后表现得也更为突出。迅速推进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不仅是保持东部地区经济稳步发展的需要,也是更好地实现“以东带西”和“全国一盘棋”的战略要求。东部沿海地区具备比较好的城市化发展基础条件,应因地制宜,采取适当的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人口城市化进程。 二、对小城镇战略的历史反思 在大规模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大中城市有限容纳力的双重压力下,我国城市化发展初期强调控制城市规模,对小城镇发展给予很大关注,提出“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化指导原则。小城镇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这在东部沿海地区表现得尤其突出,“离土不离乡”的“小城镇战略”一度被一些学者评价为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京津冀经济发展及未来展望

京津冀经济发展及未来展望 2016年,京津冀三地积极贯彻落实中央部署,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协调发展的趋势逐步显现,发展整体性、协同性不断增强,经济保持平稳发展。2017年,随着政策的逐步到位、思想观念的进一步转变,京津冀协同发展有望再上台阶。 一、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面临的问题 尽管京津冀合作取得一定进展,但京津冀合作、一体化还有一些问题待解决。 1、京津冀三地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改革开放以来,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增长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三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仍然比较大。2015年,北京、天津的人均GDP分别为河北的2.64和2.68倍;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北京、天津为河北的2.02和1.3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北京、天津为河北的1.86和1.67倍。 北京和天津都是中国的直辖市,环渤海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有着别的其他城市不可比拟的科技智力支撑以及位居前列的经济实力和历史沉淀。天津和河北靠近北京既是优势,也是劣势。河北很多城市地处于山区,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区域经济一体化客观要求各城市和地区之间发展程度较接近并且各有自己的发展特色。京

津冀三地经济差距较大,严重影响着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2、内部城镇化发展失衡 2015年,北京、天津、河北的城镇化率分别达到了86.5%、82.6%、51.3%。显然,京津两市的城镇化率远远高于我国的平均水平(2015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为56.1%),已经达到了国际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河北省的城镇化率水平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京津冀地区市区人口500万以上的是北京、天津;而长三角市区人口200万到500万的城市有九个,京津冀只有两个:石家庄、唐山。长三角有一群“小老虎”,京津冀只有两个。北京、天津鹤立鸡群,河北的一些城市总体上相对都比较弱,缺少一些能带动周边发展的城市群。目前,京津冀还处于典型的中心—外围模式,京津两市(特别是北京)依靠集聚效应和循环累积效应从周边地区吸引了大量的资源和人口。 3、深层次的产业分工与协作缺乏 京津冀合作以物资协作和浅层次的垂直分工居多,深层次的产业合作很少,导致三地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较弱。在第一产业内部,京津与河北之间的合作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也主要是围绕着京津城市居民的菜篮子、米袋子而动。农产品的低价格以及由此导致的低收益,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河北开展区域合作的积极性。北京、天津的第三产业多是为当地服务,

湖南与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差距比较研究

与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差距比较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然而,基于市场化的改革也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问题,其中的一个突出的就是地区发展差距在不断扩大。到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已经形成了十分明显的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东部富裕、中部次之、西部贫穷。本文便涉及到了以为代表的中部地区以及以沿海地区为主的东部地区的经济比较。本文通过对与沿海诸省的经济数据以及现状的比较,总结出了与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并提出了几点与经济提速相关的对策建议。 30 years of reform and up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 has made lots of remarkable achievements,however, the reforms has brought many new problems, one of the highlights is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gap is widening. Since the 20th century, late 90s, it has formed very clear eastern, central and western economic zones, off the eastern, central second, western poverty. This will involve a representative to the central region of Hunan and the eastern coastal region dominated economically. In this paper, the coastal provinces of Hunan and the economic status of the comparison data and summed up in Hunan and the economic gap between developed coastal areas, and made several speed-related and Hunan economies suggestions. 关键词:;沿海地区;经济差异;比较分析 中部地区(、、、、、六省)位于我国中原腹地 ,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和其他许多农产品的商品生产基地 ,也是我国主要的能源基地和主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而又是近年来中部的领跑者,笔者将与东部沿海地区进行比较,以探寻与分析与沿海地区的经济差距以及主要原因 ,并提出相关对策。

京津冀地区制造业转移特征

一、京津冀地区制造业分工结构 京津冀区域制造业逐渐形成了北京以相对高端的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为主,天津资本密集型行业及技术密集型产业并举,河北以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兼顾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差异化、梯度化的区域制造业分工格局。 北京具备较好发展基础的行业有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皮革、毛皮、羽毛( 绒) 及其制品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橡胶制品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塑料制品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16个行业。但近年来上述行业增长率偏低,具有产业转移趋势。 天津具有明显优势的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 材料回收加工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7个行业。不具备优势的行业有纺织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家具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126业5个行业。 河北地区具有明显优势的行业相对较多,从高到低依次为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皮革、毛皮、羽毛( 绒) 及其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塑料制品

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纺织业,橡胶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热力电力的生产、供应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13 个行业。不具备优势的行业有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医药制造业 5个行业。 二、京津冀地区产业转移特征 京津冀区域的制造业总体上是处在以京津核心区为增长极带动区域整体发展的阶段,劳动密集型行业向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河北全域欠发达地区转移,资本密集型行业则呈现出沿海化及资源地临近化的再布局,而技术密集型行业则逐渐向配套完善的重点区域转移。 京津冀区域制造业在区县层面呈现出了主要从京津走廊向河北东部沿海的唐山、秦皇岛以及河北腹地的冀中南地区转移的基本特征,与产业分工变化的趋势保持基本一致,即京津冀区域制造业的空间分工模式逐渐从原来的京津为核心逐渐向冀中南腹地化及沿海化发展。 京津冀区域制造业的转移主要受到扩散效应的影响,在区县之间由分工的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从分行业来看,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转移受分工影响程度最大,其次是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移受分工影响最小。 文章摘自《京津冀区域制造业分工与转移》

《关于加强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重点平台建设的意见》解读

加强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重点平台建设的意见》解读 《关于加强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重点平台建设的意见》解读 近期,为深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北京 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北京市孝习贲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系列发布会,邀请多家单位领导介绍全市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 精神的重要政策、重点项目。第一次发布会聚焦京 津冀协同发展的话题。发布会邀请到北京市、天津 市、河北省三地发改委的有关领导向大家介绍加强 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重点平台建设的情况,并回答 了有关问题。 出席第一次新闻发布会的各位领导包括:北京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北京市推进京津冀 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伯正先生,无津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天律市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 小组办公室综合处处长白向东先生,河北省发展和 改革委员会、河北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 办公室综合二处处长朱文治先生6 刘伯虞副主任首先介绍情况0 刘伯正: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年是实现京 津冀协同发展近期目标的节点之年。随着京津冀协 同发展战略向纵深推进,京津冀S曹市不断增强协 同联动,有力有序地推动一批重要事项、重点项a、重大政策落地实施,获得了丰硕成果,取得了显著 成效。产业转移对接协作是协同发展的实体内容和 关键支撑,也是协同发葳三个率先突破重点领域之 一?为进一步引导三地产业有序转移与精准承接, 北京市会同津冀两省市共同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强 京律冀产业转移承接童点,平台建设的意见》,经过 多次征求国家协同办和各有关部门意见,已于近日 正式印发实施。今天我重点从《意见》的起草背彔、特点及主要内容等方面向大家作简要介绍。 _、背景情况 京津冀协同发展童大国家战略实施以来,3省市 以搭建产业合作平台为抓芋,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对 攘活动,“4+,产业合作格烏加快构建,一批童大产业 合作项目相麵地,产业协同发展步入快车选 一是“4+N”产业合作格局更加巩固8曹妃甸示 范区累计签约北京项目129个,首钢京唐公哥二期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张承生态功能区农业、旅 游、数据中心等绿色产业加快落地,张北云计算产业 基地2个数据中心投人运营s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 区空间规划和产业规划加快编制,共建共管体制深 入研究〇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管委会自揭牌以来 新增注册企业累计达316家,创新创业生态逐步完 善。'二是童大产业合作项目成果丰硕e北京现代第四 n;广在沧州投产,实现了“一个工厂带动一个产业基 地”。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吸引102 个生物医药项目落户,其中北京医药企业79家,成 为“产业承接集聚化、园区建设专业化、异地监管协同 化”的范例〇武清京津产业新城和沧州、正定、保定等 特色园区建设加快推进,重点承接平台集聚效应和 示范作用逐步显现。三是产业疏解政策体系加十夬 建立。我们按照“成熟一项、推出一项”的原则,加强政 策创新,注重打好疏解政策组合氣发布疏解非首都 功能产业的税收支持政策,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产 业转移对接企业税收收入分享办法,明确了转移企 业认定、纳税情况认定、税收转移分享等工作机制;出台健全非首都功能产业疏解配套政策意见,从6 大方面提出若干政策任务。 总体来着,3年多来,京律冀j省市齐心协力,密切配合,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尤其是产业对接协 作取得明显成效。但是,协同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 统工程,更是一场无经验可循的“大考”,仍面临一 些何题和挑战,比如各类承接平台仍然较多且布局 相对分散,产业转移政策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等 等。为进一步加強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平台的统筹 规划建设,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形成规模效应,我们会同津冀两省市共同研究 制定了该《意见h 二、《意见》的主要特点及内容 该《意见》是京津冀三省市首次联合制定的综 合性、指导性文件,对进一步推进三地产业对接协 作,带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 指导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将疏解和承接一体谋划、统筹考虑$紧扣非首都功能 @〈天津瞭望〉@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究课程论文(课程调 研报告)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 专业名称:区域经济开发与管理 学生姓名:刘恬 学生学号:010********* 指导教师: 年月日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务处制

目录 摘要 (2) 一、从“工业西渐”到向沿海倾斜 (2) 1.改革开放前的“工业西渐” (2) 2. 改革开放和“两个大局”。 (2) 3.区域非均衡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3) 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 (4) 三、“十二五”期间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几点思考 (4) 参考文献: (5)

摘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从均衡发展到非均衡发展,再到协调发展的两个转变。相应地从空间特征看,我国的经济发展重心经过了从沿海向内地转移,再从内地转向沿海,然后转向东、中、西部协调发展几个阶段。本文将回顾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过程,并提出区域协调发展的几点思考。学术界习惯于将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时期的区域发展战略,称为“均衡发展”战略,实际上是为了改变旧中国工业分布极端不均衡的现状,也是正确处理沿海和内地关系的具体的行动。关键词:区域经济;区域协调;均衡发展;经济发展重心; 一、从“工业西渐”到向沿海倾斜 1.改革开放前的“工业西渐” 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年恢复时期,国家工业建设的重点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其次是华东和华北。“一五”时期,前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当中,沿海地区占1/5,内地占4/5;而整个“一五”时期,基本建设投资内地占53.3%,沿海占46.7%。“二五”时期以后和文化大革命的时期,工业建设大规模向内地推进,造成了很多问题;特别是“三线”建设的失误,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 2.改革开放和“两个大局”。 改革开放之后,小平同志提出“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即首先发展沿海地区,在沿海发展起来之后,沿海再支援内地。因此,我们在改革开放之初就确立了向沿海倾斜的发展战略,即非均衡发展战略。 1978年开始实施沿海优先发展战略,即充分利用沿海工业基础和区位优势,面向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了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中央于1979年首先赋予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实施”的权力,利用两省比邻港澳台的区位优势,使其成为加快建设带动全国其他地区的改革开放窗口,并且陆续地批准设立深圳、珠海、厦门、汕头为经济特区以及14个沿海开放城市。 1987年12月,中共中央提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主要内容是:第一,沿海地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参加国际交换和竞争,扩大产品出口,加速发展外向型经济;第二,积极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劳动—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大力发展“三资”企业,实行原材料和销售市场“两头在外”;第三,加强沿海与内地的横向经济联系,

京津冀经济发展及未来展望.docx

京津冀经济发展及未来展望 2016 年,京津冀三地积极贯彻落实中央部署,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协调发展的趋势逐步显现,发展整体性、协同 性不断增强,经济保持平稳发展。2017 年,随着政策的逐步到位、思想观念的进一步转变,京津冀协同发展有望再上台 阶。 一、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面临的问题 尽管京津冀合作取得一定进展,但京津冀合作、一体化还有 一些问题待解决。 1、京津冀三地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改革开放以来,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增长都取得了较快的发 展,但是三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仍然比较大。2015 年,北京、天津的人均 GDP 分别为河北的 2.64 和 2.68 倍;城镇居 民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北京、天津为河北的 2.02 和 1.3 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北京、天津为河北的 1.86 和 1.67倍。 北京和天津都是中国的直辖市,环渤海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 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有着别的其他城市不可比拟的科技智 力支撑以及位居前列的经济实力和历史沉淀。天津和河 北靠近北京既是优势,也是劣势。河北很多城市地处于山区,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区域经济一体化客观要求各城市和地区之间发展程度较接近并且各有自己的发展特色。京

津冀三地经济差距较大,严重影响着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 发展。 2、内部城镇化发展失衡 2015 年,北京、天津、河北的城镇化率分别达到了86.5%、82.6%、51.3%。显然,京津两市的城镇化率远远高于我国的 平均水平( 2015 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为56.1% ),已经达到了 国际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河北省的城镇化率水平却低于全 国平均水平。京津冀地区市区人口500 万以上的是北京、天津;而长三角市区人口200 万到 500 万的城市有九个,京津 冀只有两个 :石家庄、唐山。长三角有一群“小老虎”,京津冀只有两个。北京、天津鹤立鸡群,河北的一些城市总体上 相对都比较弱,缺少一些能带动周边发展的城市群。目前, 京津冀还处于典型的中心—外围模式,京津两市(特别是北 京)依靠集聚效应和循环累积效应从周边地区吸引了大量的 资源和人口。 3、深层次的产业分工与协作缺乏 京津冀合作以物资协作和浅层次的垂直分工居多,深层次的 产业合作很少,导致三地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较弱。在第一产 业内部,京津与河北之间的合作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也主要 是围绕着京津城市居民的菜篮子、米袋子而动。农产品的低 价格以及由此导致的低收益,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河北开展 区域合作的积极性。北京、天津的第三产业多是为当地服务,

河北省沿海地区总体规划(2011-2020年)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北省沿海地区总体规划的通知 (冀政办函〔2012〕14号)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河北省沿海地区总体规划(2011-2020年)》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二年二月十四日 河北省沿海地区总体规划 第一篇序言 一、规划背景 (一)世界经济格局大调整。当前,世界经济结构进入大调整、大变革时期,全球的产业结构、消费结构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国际产业转移日趋加快,依托上一轮承接产业转移的集聚效应和逐步完善的投资环境,中国将依然是这次国际产业转移的首选目的地。西方发达国家对外投资普遍收紧,国际资金急于寻找安全出路,中国是最坚实、最广阔的投资市场。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将成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为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某些领域的重大突破和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河北沿海地区是环渤海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和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桥头堡,必将在参与国际产业结构调整,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资本转移、技术转移中大有作为。 (二)中国经济发展重心北移。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迅速发展,形成了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量。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资源环境条件的改善,未来二十年将是中国区域经济变化最剧烈的时期。特别是制约北方沿海地区发展的因素正逐渐化解,区域经济发展重心由东南沿海地区向北方沿海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环渤海地区的重化工业将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际资本、产业和要素南资北移,河北沿海地区区位条件优越、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足,通过政府宏观政策的引导,必将成为资本、产业由南向北转移的重要承接地。 (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实施。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进京津冀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推进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这标志着河北沿海等区域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加快推进河北沿海地区发展,是完善全国沿海地区生产力布局的现实需求,更是落实国家战略、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提升区域整体实力的战略举措。河北沿海地区区位优势及资源优势明显,具有对接京津冀一体化和首都经济圈发展的先天条件,必将协同辽宁沿海经济带、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共同推进北方沿海地区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四)河北跨越发展的必然抉择。从世界范围看,全球3/4的大城市、70%的工业资本、70%的人口都集中在距海岸100公里左右的沿海地带,世界最发达的都市经济圈、经济带也都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加快发展沿海经济已经成为提升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必由之路。沿海地区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实现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目标,必须加快沿海地区开发建设,进一步推进生产要素向沿海集聚,通过大开放、大开发、大发展,形成极具实力、充满活力、富有竞争力的沿海经济隆起带,促进沿海与内陆良性互动,全面提升全省经济发展、社会文明和生态宜居水平。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一)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一) 内容提要: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继20世纪80年代沿海发展战略、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目前新的区域发展格局正成形成,即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实行东西互动,带动中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本文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作了分析,指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对策 区域经济是各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大城市为中心、发展水平相近地区的经济联系和合作加强,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区。我国区域经济按地理位置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从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厦门、深圳、湛江等整个海岸线为快速发展的经济区域;第二层次是从哈尔滨、沈阳、石家庄、太原、郑州、武汉、合肥、南昌、长沙等内陆属于发展较慢的经济区域;第三层次是西部地区为发展落后的经济区域。 一、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1、从东部沿海的经济发展看 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已进人工业化的起飞阶段,走在全国前列。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形成,并在WTO规则下迅速与国际市场接轨。国民经济以年均10%--11%的速度增长,超过全国平均2个以上百分点,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的65%以上,人均GDP达1700

美元。这一地区形成3个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经济圈和都市圈,即以广州、深圳和珠海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区,这三个区域相继创造出区域发展的奇迹。今年以来,特别是长三角和珠三角,更是高速赛跑,比翼齐飞,成为我国的制造业中心,占全国经济的权重愈来愈大。 2、从西部大开发取得的进展看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4年里,国债投资及其带动的投资达7000亿元人民币,五大标志性工程:生态环境建设、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南水北调两线工程进展顺利。东部资本、港澳台资本和外资加快了西进步伐。产业结构正在调整,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都出现可喜发展的势头。各省市区内的铁路、高速公路、机场、水利、县乡道路、农村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推进很快。重庆、成都、西安等城市建设突飞猛进。 3、从东北经济发展新机遇看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决策的出台,给解决东北问题带来了一次新机遇。东北地区制造业的基础优势和巨大潜力,是东部沿海地区所不具备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现已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政策和操作方法都与西部开发不同,采取直接面对一个个企业的政策和方法,核心内容是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技术,用市场化的先进管理取代传统管理模式,所需资金采取多渠道筹集方式,包括利用外资和民间资本。

沿海大开发战略

我国启动新一轮沿海开发战略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近日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上升为国家战略。此前,《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也相继获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上升为国家战略。另据了解,对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发展规划也正在研究中。分析人士认为,如果说,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通过开放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以“点”的形式对沿海地区进行布局,其初衷更多的是立足国内视角,“激活”国内改革开放;那么,观察新一轮沿海地区区域发展规划的战略设计,可以发现,明显凸显出中国新的战略诉求——寻求并确立在未来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发展坐标。这是立足全球战略层面的战略部署,标志着沿海地区新的起步,也反映出中央对沿海地区的新功能寄予厚望。在新一轮沿海地区区域规划中,加强现代化港口及港口群建设、布局临港工业、错落发展城市群成为核心主线之一。分析人士认为,这是港口、产业、城市“三位一体”互动发展布局首次明确跃上国家级规划层面,意味着中国开始按照现代临海型经济观对沿海国土进行再开发,重构沿海经济地理,推动沿海区域开发开放迈开“新步”。 在港口方面,规划明确长三角地区要尽快建成以上海为中心、以江苏和浙江港口为两翼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要“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珠三角地区要有效整合港口资源,完善广州、深圳、珠海港的现代化功能,形成与香港港口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珠三角港口群体;天津滨海新区要建成为中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海峡西岸经济区要形成以厦门港、福州港为主,布局合理的东南沿海地区港口发展格局;江苏沿海地区要重点加强沿海港口群建设;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要打造泛北部湾港口物流中心。在产业方面,规划明确长三角地区在沿江、沿海、杭州湾沿线优化发展产业链长,带动性强的石化、钢铁、汽车、船舶等产业,加强油气战略储备;珠三角地区重点发展现代钢铁、石化、船舶制造等产业,力争形成世界先进水平的特大型石油化工产业基地;海峡西岸经济区以厦门湾、湄洲湾等为依托,建设以石化、船舶修造等为重点的临港工业集中区,布局建设石油储备基地;江苏沿海地区集中布局临港产业,形成功能清晰的沿海产业;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挥深水良港优势,在钦州建设进口原油商业储备基地。在城市方面,规划明确长三角地区培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珠三角地区推进与港澳紧密合作、融合发展,共同打造亚太地区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成员市实现错位发展形成功能组团。 分析人士认为,这样的规划部署顺应了中国自身发展阶段的逻辑提升。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内资源供应瓶颈日益突出,经济发展进入从世界调配资源的时代。经济资源获取的日趋全球性特点,要求将目光投向海洋,对沿海国土开发重新进行相应部署。 国务院对江苏沿海开发最新的战略定位 立足沿海,依托长三角,服务中西部,面向东北亚,建设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沿海新型的工业基地,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足的宜居区,成为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 江苏沿海开发主要原则 一要优化城镇、农村和生态空间布局,加快连云港、盐城和南通三个中心城市建设。 二要重点加强沿海港口群、水利、交通和能源电网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三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