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国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9 联系

美国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9 联系

美国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9 联系
美国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9 联系

美国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9 联系

数学教学纲要应强调联系以培养对数学的理解从而所有学生◆ 在不同数学概念识别和运用联系;◆ 理解数学概念是如何层层递进地建立以形成一个整体的;

◆ 识别,使用和学习数学以外的情景中的数学。说明:幼儿园前-12年级当学生从幼儿园前到中学有机会在数学相互联系的背景和他们的兴趣及经验中看到和体验到数学知识间的丰富联系时,数学间的联系就显而易见了。通过在教学中强调联系,学生不仅学习数学,也学习数学的实用性和数学概念的相互关系。数学不是一个关于分支或标准的表虽然它常常是以这种方式展现的。相反,数学是一个紧密联系的学习领域。把数学看成一个整体强调了学习的必要性和对这个学科内部的联系的思考。以此观点,就需要一个联系年级间以及每个年级内部的概念的幼儿园-12年级课程。这意味着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需要,以及学生本年级前学了什么和以后要学什么。教师应在学生以前经验的基础上教学但不能重复学生已学过的。当学生每年进一步理解和形成新的数学知识时教师应帮助他们联系以前的数学知识。这也要求学生掌握已学过的知识并运用它理解和弄懂新概念。把数学看成一个联系的整体意味着一个单元的概念在以后的单元中运用以及每天或每课的概念以后要用到。联系紧密的单元包括一系列如此联系的作业,以促进不断复杂的数学知识的形成。在此种情景类型中学生逐步把数学看成一个紧密联系的的学科并理解定义这个学科的紧密联系的概念。◆ 在不同数学概念识别和运用联系;强调数学联系有助于学生形成对数学的理解以及获得作为数学思维一部分的认识,为使学生形成这些认识,教师需要寻找机会帮助学生看到,使用和交流联系。这可以通过教师提出指导性问题而得以完成。在全班讨论,小组对话,个别学生作业时教师都可以提出这些问题。例如,教师可以问,"我们今天学的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和我们上星期讨论的放大缩小有什么联系?"在很多情况下,如果学生未能意识到数学联系,他们将失去进一步发展和理解数学的机会。在强调数学是一个联系的概念的整体中,数学概念是相关的学生的经验。从这个角度看,新概念被看成以前学习的数学的补充。因此,学生应能用他们已知的来认识新情景。小学生应能联系整数减法与小数或分数减法;中间年级的学生应能识别和联系同一数学概念的多种表示,诸如表示两个变量变化率的比与直线的斜率。中学学生应能联系和扩展这些表示到线性方程组的解。从幼儿园前-12年级,学生应问他们:"这个问题或数学知识与我以前学的有什么联系?"◆ 理解数学概念是如何层层递进地建立以形成一个整体的;进行联系是了解数学和数学地思考的一部分。通过研究黄金比有关的不同关系可以考虑中学学生经历的数学思维。首先,他们能够作出黄金长方形并能证明作出的长方形是黄金长方形(长与宽的比是黄金比的长方形,作法略,译者注)。下一步,学生能发现长与宽的比大约是1。618。考察菲比纳契数列,他们发现以1开始的菲比纳契数列相邻项的比逼近黄金比(1。61803…)。最后,从另一种体验,学生发现方程组x-y=1,xy=1的解也近似得到黄金比。当学生问询与这个比有关的这些数学关系时,他们开始考虑数学的联系。当学生开始把数学看成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时,他们应被鼓励寻找联系以帮助他们理解和解决问题。学生应问自己,"我可以换一种方式看这个问题吗?""这个情景与我以前遇到的类似吗?"如果遇到的是用代数表示的,他们应考虑用几何表示它,如果这可以加深理解或有助于他们找到解决策略。例如,学生应把二元一次方程组与坐标平面的直线联系起来。这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二元一次方程组有一个解,无解或无数多个解。当导出表面积和体积公式,学生应能描述表面积与体积的区别并能用适当的方法(公式)计算。如果概念理解与方法联系,学生就不会把数学看成规则的任意集合(NCTM1989,p32)。方法和概念上的这种紧密联系应成为学校数学的基础。◆ 识别,使用和学习数学以外的情景中的数学。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在其他学习领域建立数学联系。所有课程内容都有数学成份,教师应强调蕴涵在这些不同学科的学习中的数学。但是,当这样做时,教师需要明确这些活动的数学特点。在试图建立联系时教师也应确信数学内容不被过分简化。课程联系的目的是加深学生的理解并加强

学生对数学的参与。学生在具体背景里体验数学的机会是重要的。具体背景可以从数学内部产生也可以从其他学科产生。在所有学科中,科学与数学有最为紧密的联系,数学与科学的联系不仅通过内容,也通过过程。科学的过程与内容可以激发起一个应用于数学学习的解决问题的处理方法。在国家科学教育标准(NRC1996,PP131-133)里,描述了小学生的一个科学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设计测天气的仪器,制作测量工具,组织和交流他们的数据,与数学的联系是充分的。在实际情形里用数学可以形成更为深刻的理解。在另外一个例子里,可以通过收集各种圆形物体并测量他们的周长与直径,来研究圆的直径与周长的关系。6年级的学生可以做一个实验来看周长(C)与直径(d)这两个变量之间是否有联系。通过收集数据和根据这些数据作图,学生可以看到描出的点都靠近通过(0,0)的一条直线。这就提示比C/d是一个常数。学生通常得到在3。1到3。2之间的C/d的平均值。学生应明白这没有证明C/d是一个常数或表明它的值是3.14。但它引出C/d是一个常数的推断。最后,考虑有助于学生澄清与他们的个人生活有关的数据分析与统计的使用。参与日历活动的学前到2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记录雨天,阴天或晴天收集数据。他们可以记录,数天书,对气候判断并预测未来天气。3-5年级的学生可以利用因特网与其他班级合作搜集数据当他们准备计算地球周长时。。6-8年级的学生常常对他的同学的态度,兴趣和社会关系感兴趣。使用调查数据,学生可以联系数据分析与统计学到更多的社会研究。"选代表"的例子表明了与数学的联系。在这个例子里,学生决定参加美国环境会议的代表人数。选代表的准则----所代表的地区,性别和民族,有助于作出公平的决策。用到的比,比例和百分数扩展了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学生得出地区人口与美国全部人口的比,就找到了每个地区代表与所有代表数相应的比。关于美国人口的数据表有助于回答这一情形的具体问题,诸如"有多少人住在新英格兰地区?"数学有助于回答重要的社会问题,包括每个地区应选出多少代表。" 9-12年级的学生可以用数据分析帮助他们成为懂信息和负责任的公民。他们可以搜集和分析与当前事件,政府拨款和选举有关的数据。这些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统计和数据分析在国家和省决策以及社会服务中所起的作用。

最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完整解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4.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5.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三、课程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设计,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数学思考;充分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实质;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按以上思路具体设计如下。 (一)学段划分 为了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统筹考虑九年的课程内容。同时,根据学生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 (二)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结果目标使用“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术语表述,过程目标使用“经历、体验、探索”等术语表述(术语解释见附录1)。 (三)课程内容 在各学段中,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有:数的认识,数的表示,数的大小,数的运算,数量的估计;字母表示数,代数式及其运算;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 “图形与几何”的主要内容有:空间和平面基本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性质、分类和度量;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和投影;平面图形基本性质的证明;运用坐标描述图形的位置和运动。 “统计与概率”的主要内容有: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包括简单抽样、整理调查数据、绘制统计图表等;处理数据,包括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等;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推断;简单随机事件及其发生的概率。 “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将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课内外相结合。 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美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述评

美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述评 作者:赵亚夫;郭艳芬来源:外国教育研究发布时间:2006-1-23 11:06:40 1994年,美国颁布了第一个《国家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称《标准》)。这是美国历史教育史上一次具有突破意义的改革实践,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面对公众提出的诸多争议性问题,美国教育界和历史学界的专业人士又对《标准》的学术价值进行了重新审视和深入探讨,最终于1996年公布了《标准》的修订本。 一、研制国家历史课程标准的由来 美国的教育管理体制向来比较自由,20世纪90年代以前没有统一的国家课程标准,州和地方政府在课程的设置和处理上有很大的自主权。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并确保了州和地方的权力,但由于历史和地理等方面的原因,致使这种教育体制下的历史教育有时会出现因地而异、甚至截然相反的现象。比如,有关美国内战的问题,南方各州和北方各州的学校就可能因历史因素而持完全不同的看法。对于共享美国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的学生而言,这不利于他们得出全面而客观的判断,从而削弱了他们同为“美国公民”的身份认同。 除了教育体制的客观障碍之外,20世纪后半期社会史等新史学的兴起,成为推动历史教育改革的根本动力。新史学提倡“从下往上看”的历史,主张站在普通人的立场上审视历史,将史学研究从体现政治精英人物活动的政治、军事、外交领域,扩展到平民百姓日常的经济、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上来,从反映政治精英人物活动的历史事件,扩大到更深层次的社会结构上来。新史学提倡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主张把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地理学、心理学、人口学、数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历史学,从而使史学研究方法得以丰富更新。就在史学研究蓬勃发展的同时,美国的历史教育却仍在原地踏步,继续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这种现象引起了美国公众的极大不满,历史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历史教育的滞后,不均衡、不合理的教学现象,最终引起了美国各州政府和联邦政府的重视,从而促成了“确保美国所有学生都享受同等优质的教育”的改革。 1989年8月,在弗吉尼亚举行的会议上,布什总统与各州州长首次想到并提议由联邦政府出面,研制全国性的教育目标,对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课程实行全国统一的教学标准。 1990年,布什总统提出“需要给有教养的公民研制一份新的标准,我们的国民必须跟其他国家的国民一样,信息灵通、有良好的教养、能干、善于发明创造”。“只有全社会共同致力于教育的复兴大业,美国才能迎接这种挑战。”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中心目标是:“到2000年,读完4年级、8年级和12年级的美国学生必须有能力挑战如下学科:英语、数学、科学、历史与地理,而且美国的各所学校都需要确保所有学生都知道如何极好地运用他们的头脑,从而为成为负责任的公民、终身学习和在现代经济社会中能够高效率地工作做好准备。” 1991年4月,布什总统在综合性改革文件《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中呼吁:应该研制以上五门学科的“世界水平”的标准,并研制“美国成就测试”,以评价该目标的发展情况。这两个提议均得到了美国公众的大力支持。 1992年10月,总统候选人克林顿也宣称自己有义务去“设定世界水平的标准(尤其

幼儿园国家课程标准美国

幼儿园国家课程标准 教育、科研,运动和文化部的174号通知 根据学校教育法的第76条实施法规(1947年教育、科研和文化部法令第11条),从2000年4月1日起,幼儿园课程标准(1989年教育、科技、文化部的第23号通知)可以做相应的修改和实施。 1998年12月14日 教育、科技、运动和文化部 ARIMA AKITO 幼儿园国家课程标准 第一章一般条款 1.幼儿园教育的基本理想 2.幼儿园教育的目标 3.课程规划 第二章目标和内容 健康 社会 环境 语言 表达 第三章规划教育计划中需考虑的要点

第一章一般条款 1.幼儿园教育的基本理想 为了实现学校教育法律第77条法规的目标,考虑到幼儿的特殊特点,幼儿园教育的基本理想是以环境教育幼儿。 为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努力建构与幼儿互信的关系,并且给幼儿创造一个更好的教育环境。考虑到这一点,应该从教育实践中来强调以下观点: (1)基于经验对幼儿发展的必要性,要通过一种情绪稳定的方式充分发展他们的能力,鼓励幼儿进行自由活动,给他们提供一种 适合他们的生活。 (2)基于对游戏作为幼儿自主的活动、学习的重要方式,可以为身心的和谐发展奠定基础的考虑,通过集中地游戏指导可以实现 第二章中所概括的目标。 (3)基于对幼儿的发展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幼儿身心之间多方面的联系以及每个幼儿生活经验的不同的考虑,教师要根据 每个幼儿的自身特点来对其进行有目的的回应进而实现其发 展任务。 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该创设以确保幼儿自主活动意图的环境,并且这一环境要建立在理解和预期每个幼儿个体行为的基础上。因此,教师应该在创设生理和心理环境时考虑到儿童与其他人、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重要性,教师也应该扮演多种角色以应对每个幼儿活动的情况以及努力使活动更加丰富。

中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试题及答案

中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_全面__、_持续_、_和谐__ 地发展。 2、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_动手实践__、自主探索__与__合作交流_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3、学生是数学学习的评价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___与_合作者__。 4、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从_知识与技能_、数学思考、解决问题___和_情感态度_等四个方面作出了阐述。 5、《数学课程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等四个学习领域。 6、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二、选择题(1-5为单选,6-10为多选) 1、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 3 )过程。 [①交往互动②共同发展③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 2、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2 )。 [①教教材②用教材教] 3、“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数学思考②过程与方法③解决问题] 4、《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 1)的动词。 [①过程性目标②知识技能目标] 5、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3 ) [①联系生活学数学②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③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6、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是一个(A,B,C )的过程。 A. 生动活泼的 B.主动的 C.富于个性 D.被动的

7、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A,B )之上。 A. 认知发展水平 B. 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 8、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标准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实现(A,B,C)。 A.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B.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C.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9、评价的主要目的是(A,B)。 A.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 B.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 10、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A,B,C,D,E)。 A.数感B符号感C空间观念 D统计观念 E应用意识及推理能力 三、案例分析: 《找规律》片断描述: 师:老师想请同学们帮个忙,你们愿意吗?大家看,学校板报的花边被淘气的小朋友擦掉了一些,你能把他补充完整吗?它们按什么规律来排列? 师:你们想不想自己设计一条更漂亮的花边?用你们的图形学具摆一摆吧。[学生动手摆花边,摆完后全班同学离开座位,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去参观其他组同学的作品,然后交流汇报:你最喜欢谁摆的,为什么?]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 [学生实物投影仪上展示] 生1:○○□□□○○□□□,我是按2个圆形3个正方形这样的规律摆的。生2:我是这样摆的,○□○□○□ 。。。。。。 结合本案例,请你谈谈对于数学课的“情境创设、动手实践”的看法。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1、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3)的过程。 ①交往互动②共同发展③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介绍

《数学课程标准》介绍 一、教学目的: 通过对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研制、《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和《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介绍,使学生深入了解新数学课程改革的国际背景和我国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数学课程改革的课程目标与内容特点,新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结构。 三、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交流与阅读文献 四、教材分析: 内容主要包括:新课程改革的国际背景、我国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研制、《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和《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与创新以及新课程目标与内容特点。 五、教学程序: 3.1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兴起 3.1.1新课程改革的国际背景 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家发展越来越依赖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大量的创新人才,越来越依赖于教育发展的水平和质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4年提交的报告《学习一一财富蕴藏其中》指出,在当今信息时代,通过不断加重课程负担来满足社会对教育无止境的需求,既不可能也不合适,必须改革知识为本、学科中心的课程教材体系。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掀起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课程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它体现着一个国家对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课程改革之所以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之所以被如此重要而紧迫地提出来,是因为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课程是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与放映,是实现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的主要依据,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直接影响教育的质量。正因为如此,20世纪中后期以来,美国、英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各国政府在推进教育改革中都十分重视中小学课程改革,将其作为关系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优先予以政策考虑。 世纪之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对世界主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 笫17课第三次科技革命 课程标准: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原子能、生物丄程技术、航天技术 等为例,概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特点。 教学重点: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为例,分析第三次 科技革命的特点。 教学难点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想一想: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自己学习、生活的影响。导入动脑筋:你认为克隆技术是否应该有所限制,是否应该克隆人呢? 导入框:“多利”羊的诞生意味着什么,材料分析:以上的这些文字、数据、图片说明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有 材料分析:二战期间军事科技的发展情况。战后,这些原本用于哪些特点,以此自然过渡到下一子訂。制造杀人武器的技术转为民用并迅猛发展,形成了风起云涌的笫三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次科技革命浪潮。山此引入正题。设计表格: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出现的新的科学技术分类设 播放电影《黑客帝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引申到笫三次计成表格,再总结特点。 科技革命的兴起。材料分析:三次科技革命中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数据和相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关图片、科技进步因素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各种因素中所占的比例小组活动:课前收集材料,课堂各组代表依次展示人类在原子能、数据,以此分析特点。

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的发展历程。动脑筋:你认为克隆动物的出现仅仅是生物工程技术的成就吗,它 涉及到哪些技术,说明了笫三次科技革命的什么特点,质量的提高,注重可持续发展,趋利避害。 表演活动:设计不同时期人类生活的三幕场景(依次是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和今天,课前让学生适当准备,活动中让学生根据所处时期进行表演,表现出不同时期人类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如通讯手段的变化、交通运输的变化、家用电器的变化、饮食衣着等方面的变化,使学生从中体会出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材料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发达国家第一、笫二、笫三产业的比重变化的数据,“技术密集型”企业发展的规模速度大大超过“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情况,以及相应的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比例变 化的数据。以此分析其影响。 思维拓展:许多国家大力发展科技(欧洲“尤里卡计划”、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日本的“科技立国”战略及中 国的"863计划”),说明了什么问题, 活动探究:科技的高度发达,给人类带来了种种便利,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举例:汽车、农药、手机、冰箱、空调等),使学生 认识到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科技发展中应当更关注人类生存环境 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现象得出的结论的 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分析历史材料,思考、总结第三次科技 第17课第三次科技革命革命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史实,概括、提炼历史观点的能力。

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征求意见稿) 一、导言 (一)课程定位 数学是以现实世界中的数与形为研究对象,在抽象、推理、应用的往复循环中逐步建立起来的一门科学。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数学自身的发展,特别是在与计算机的结合过程中,数学的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 在人类文明史上,数学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它是其他科学的基础,也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在现代社会中,数学不仅对科学技术的进步仍然发挥着基础理论和基础应用的作用,而且已成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数学又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已经广泛渗入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文化的进步。数学是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必需的工具,数学素养是现代公民必备的素养。 在基础教育阶段,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它对学生的整体发展、长远发展以及当前学习其他课程具有奠基意义,对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创造能力以及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等具有独特作用。本课程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主动地发展,致力于使每个学生获得必需的、与个性发展相适应的数学,同时得到基本素质的培育和提高。 (二)课程理念 1.正确处理基础与发展的关系 数学课程应根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要求,正确处理基础与发展的关系。主要强调: ——不仅要关注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而且要关注数学学习对促进学生基本素质提高的作用,从而为学生走向社会 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还要充分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学生的数学学 习与其在个性方向上的发展相适应。 ——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批判意识、综合意识和合作意识,注重让学生学习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经历将实际问题进行数学抽象、 建模求解和解释的过程,学会自主学习和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获 得终身受用的数学基础能力和创造才能。 2.充分关注数学课程中的学习过程 课程是由教学内容、学生、教师、教学环境整合而成的系统,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数学课程的设计不仅要重视教学的内容和要求,更要充分关注课程中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教师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主要强调:——将课程与学习融为一体。要精选学生必需的数学知识,遵循学生认知心理发展的规律,组织合理的知识结构;要展现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形成的过程,

中美最新数学课程标准的比较分析及启示

中美新数学课程标准比较 中国教育部于2001年颁行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美国数学教师全国委员会1999年发表了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学校数学的原则和标准(2000)》。以下是对中美的数学课程标准的目标、内容等方面作出比较分析。 1中国《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标准》)已于新世纪第一年正式颁布。它标志着我国数学教育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到2005年,中国义务教育阶段起始年级学生全部进入新课程。 1.1《标准》中的总体目标简述 中国《标准》首先论述了数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根据时代的发展,改革需要提出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教育应突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标准》基本理念第一条中用比以前更为全面的语言提出:“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1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2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是一个开创性的成果。 1.2《标准》中的目标内容简述 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被细化为四个方面: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标准》对各个目标领域的内涵及其四个方面目标之间不可分割的相互关系作了详细的阐述。数学课程的目标不只是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技能,它还应当包括在启迪思维、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因此,《标准》明确将“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列为课程目标领域,并且对它们作了较为具体的说明。这是又是《标准》的一个特色。 1.3新的一轮课程改革的突破 中国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取得了一些突破: 一、确定了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改变了学生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三、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状况,切实反映学生生活经验,努力体现时代的特点; 四、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突破,有些方面与美国教育的相似之处。由此可以看出,中美两国在基础教育改革方面正在相互靠拢。 2 美国2000年《学校数学的原则和标准》 美国2000年的新数学课程标准,即《学校数学的原则和标准》(简称《标准(2000)》)是在总结了1989年美国全国数学教师协会推出的《学校数学的课程与评价标准》的基础上重新修订而来。 2.1 《标准(2000)》中的总体目标简述

最新人教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1《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教材梳理

庖丁巧解牛 知识·巧学·升华 一、“分权与制衡” 1.宪法的颁布与构成 1787年,在费城召开的制宪会议上,来自各州的代表经过互相争论与妥协,最终通过了一部联邦宪法,即1787年宪法。它由序言和正文两部分构成。序言阐述制定宪法的目的和宗旨,即“为了建立完善的联邦,树立正义,保证国内安宁,规划共同国防”;正文是对联邦政府权力的具体规定,还提到了州与联邦政府的关系、修正案的制定等问题。 2.联邦政府的基本结构 联邦政府分为行政、立法、司法三个相对独立的部门,这是对三权分立学说的第一次伟大实践。 知识拓展三权分立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17世纪,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最先提出分权学说,主张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处理外交事务权分属议会和君主。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代表作《论法的精神》中发展了洛克的分权学说,更明确地提出了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三权分立的原则。认为立法权由人民集体享有,司法独立,君主则只享有行政权。三者之间以权力的“制约与平衡”为核心,互相独立、互相监督。 (1)立法权归国会。①美国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两部分构成,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任期六年,每两年改选1/3;众议员由选民直接选出,任期两年。②黑人和奴隶计算在内,使得南方各州种植园主取得较多席位,而议席增多的同时,直接税税额也增多,所以按3/5人口计算。这样宪法又协调了南方各州与北方各州之间的矛盾。③国会拥有批准法律权、征税权、贸易权、征兵调兵权、单独拥有对外宣战权等大权,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总统权力,如总统任命的官员、与外国缔结的条约必须得到参议院的批准方可生效等。宪法还规定在职联邦政府官员不得成为国会议员。 (2)行政权归总统。①总统的选举:美国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各州先选出与本州出席国会议员人数相等的选举人,再由他们组成选举团,选举总统。总统和内阁不经国会选出,不向国会负责。②总统的权力:总统既是国家元首、行政首脑,还是军队的总司令,在战时可以行使独裁大权,有时还可以通过行政命令行使权力。它有权提名并经国会同意后任命政府高级官员,直接领导政府,内阁只对总统负责。总统可以对国会通过的法律施行否决权等。美国总统的权力大于国会,使联邦的行政权保持强有力的地位,这是美国民主制度的一大特点,称为总统制共和制,即总统制。 (3)司法权归联邦法院。大法官由总统任命,参议院同意,行使最高审判权,除非犯罪终身任职。联邦法院还拥有解释一切法律和条约的权力。 3.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三权分立使各部门的权力相互独立,而权力的过分集中又会导致专权。为了避免这一点,三权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从而达到一种平衡,保证了资产阶级民主。 国会掌握立法权,但总统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案;总统行使行政权,但国会有弹劾总统的权力;总统和国会可以通过最高法官的提名和任命来限制联邦法院的权力,而联邦法院可以宣布国会的立法和总统的行政命令违宪而使其无效。 联邦政府三个部门之间关系的示意图:

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 课程标准

《英美概况》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1. 课程代码:107013841 2. 课程中文名称:英美概况 3. 课程英文名称:The Society and Culture of Major English Speaking Countries — an Introduction 4. 课程总学时数:32 5. 课程学分数:2 6. 授课对象: 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 7.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英美概况》是英语专业本科的一门专业任选课。本课程以英语为媒介,比较系统地向学生阐述世界主要英语国家的社会与文化背景,如地理、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它是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专业其它语言基础课和在高年级阶段学习英语文学和翻译等课程的基础。本课程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在跨文化语言运用过程中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从而改善学生的跨文化语言运用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1.本课程的目的、任务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让英语专业学生了解和熟悉主要英语国家的社会与文化概貌,掌握其地理、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扩大知识面,丰富文化修修养,加深对英语国家语言、文化和文学的理解,提高分析判断能力。 2.本课程的教学要求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让学生掌握英美两个典型英语语言国家的历史与社会文化背景、民族特点、当前现状及发展前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除掌握有关英美两国的社会基本构成、文化传统、经济科技发展等基本知识外,同时也提高自身对英文社科类书籍的阅读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适当向学生推荐一些反映英美国家文化的优

最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完整解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一、总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 1. 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总目标从以下四个方面具体阐述: 知识技能 1.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运动、位置确定等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4.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积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等解决简单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思考

1.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初步形成几何直观和运算能力,发展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2.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 3.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4.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问题解决 1.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3.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4.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态度 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3.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 4.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总目标的这四个方面,不是相互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组织中,应同时兼顾这四

新课标历史课程标准

新课标历史课程标准 必修2经济成长历程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主要耕作方式:集体劳作到个体耕作 土地制度:井田制——土地私有制 基本特点:铁力牛耕,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封建土地私有制。(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金属冶炼:商周:精通铸造技艺趋于成熟——春秋:发明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汉代:开始用煤冶铁——南宋末年:开始用焦炭冶铁纺织业:上古时期:发明防治技术,学会养蚕缫丝——西周:突飞猛进发展——汉代:远销欧洲,获得“丝国”称号——唐代:出现缂丝 工业——宋末元初:革新棉纺织技术——明初:棉布成为广大民 众主要衣料 制瓷业:东汉晚期:青瓷——南北朝:白瓷——隋唐:工艺成熟——唐:唐三彩,瓷器普遍,并成为生活用品——宋:景德镇成为“瓷都” ——元代:彩瓷生产时期——明清:瓷器成为对外出口的大宗产 品 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特征:1)是农业的发展与补充.2)历史悠久,领先世界.3)多种经营方式并存.4)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商周:职业商人,最早货币——西周:工商食官——春秋战国:私商成为主体——隋唐:大运河开通,丝绸之路繁荣——宋元:出现纸币——明清 a.形成大商帮 b.白银广泛流通 c.农产品商业化趋势加强 d.工商业市镇兴 起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重农抑商影响: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严重阻碍工商业发展和资本主义的成长。 海禁政策影响: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发展缓慢原因:a.重农抑商政策b.海禁政策c.小农经济阻碍 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背景 结构变动:自然经济解体。(表现:a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分离b 农民与手工业者破产c 农业生产进一步商品化d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民族工业兴起史实:(1970’s)原因:a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b 洋务运动 的推动与促进c 外商企业的刺激(代表企业:上海发 昌机器厂、南海继昌隆缫丝厂)

美术课程标准

学习时间:2013.6.14 学习内容: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 第一部分前言 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美术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近代以来,美术课程更以其丰富的教育价值列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中。当代社会的发展对国民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图像传达与交流的方法、形成视觉文化的意识和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已成为当代美术课程的基本取向。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 美术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一、课程性质 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 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运用传统媒介或新媒体来创造作品,发展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涵养人文精神。 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 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美术课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并通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20版)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20版)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一、中国古代史 二、中国近代史 三、中国现代史 四、世界古代史 五、世界近代史六、世界现代史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开发与资源利用建议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要求。这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

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一、课程性质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的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具有以下特性:思想性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该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基础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人文性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综合性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 二、课程基本理念

(完整word版)《美国文学选读》课程标准

《美国文学选读》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美国文学选读是英语专业高年级的选修课。它与英美文学史密切结合,使学生在接触到浩繁的文学作品的同时,可以对繁杂的文学现象加以整理和梳理,并形成自己阅读文学作品的习惯,开阔视野,在学习过程中把握正确的理解文学作品的方法。美国文学选读通过向学生介绍文学作品及其作品创作的历史文化背景,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增强语感,增进学生对美国社会、历史、文化以及生活习俗的了解,提高他们对西方文学的欣赏能力及批评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文学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深入、直观地理解各个时期的美国文学作品,把握其思想、语言及创作技巧上的特点;另外,还应对美国的文学评论流变具备相对清晰的认识。 2)语言知识:本课程是通过介绍不同文体的文学作品,深化学生对英语语言的认知、理解和应用的能力。并通过对不同时期英语原文资料的阅读和解析,以一种更加直观的方式了解这门语言的发展。 2.能力目标 1)文学作品鉴赏能力:通过作者作品的讲解,学生可以对作品的社会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进行评价,培养并提高自我的鉴赏能力; 2)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课堂和课下阅读及评价任务的完成,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能够得到全面的提高; 3)思辩能力:课上小组讨论环节和presentation环节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辩能力,助其开拓思路,同时也为以后对英语的有效使用打下基础。 3.素质目标 1)文学文化修养:本课程作为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素养课,旨在培养学生对美国文学及文化的理解,可以使学生以直观的方式全面接触这种语言和文化,并形成独立的开放的文化观,进一步强化其跨文化意识; 2)基本的研究素质:本课程通过对文学评论的介绍和讲解向学生传授文学鉴赏的不同视角,可使其具备基本的文学研究素质; 3)文学翻译的基础:本课程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细读向学生介绍文字背后的人文、历史、政治、哲学及美学等因素,可为文学翻译课程提供较好的材料,并做好前期准备。 三、课程基本信息和内容要求

2011年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与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具体变化如下: 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 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 2001年版: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基本理念的变化 “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 2001年版“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1年版“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6条”改“5条”: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2001

年版的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2001年版: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活动——评价——现代信息技术 2011年版: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 四、课程理念中新增加了一些提法 要处理好四个关系;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注重启发式;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评价中的几个关系;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五、“双基”变“四基” 2001年版的“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2011年版的“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并把“四基”与数学素养的培养进行整合: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六、四个领域名称的变化 2001年版: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2011年版: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七、课程内容的变化 更加注意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如在数与代数领域的第一学段:增加了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综合与实践领域的要求更加明确和具有可操作性。

美国_数学课程标准_2000_简介

□专 稿□ 美国《数学课程标准(2000)》简介 南京大学哲学系 郑毓信 日前,国内一些刊物同时刊出了《关于我国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的初步设想》(本刊在1999年第5期刊出).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相信必然会对我国数学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产生持久和深远的影响.作为一种积极的反响,笔者愿对美国数学教师全国委员会(NCTM)近期发表的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学校数学的原则和标准》(讨论稿)(以下简称为《课程标准(2000)》)作一介绍,希望能起到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与《关于我国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的初步设想》不同,美国的《课程标准(2000)》并非一个完全创新的工作.因为,美国数学教师全国委员会在10年前已颁布了它的第一个数学课程标准———《学校数学课程和评估的标准》(以下简记为《课程标准(1989)》);另外,除去这一标准外,美国数学教师全国委员会曾于1991年和1995年分别发表了它的两个姐妹篇:《数学教学的职业标准》和《学校数学的评估标准》,后者就构成了制订这一新的课程标准的直接基础,或者说,新的课程标准即是代表了对于《课程标准(1989)》的一种自觉“反思和再思考”. 美国数学教师全国委员会之所以始终坚持课程标准的制订和修改,主要是为了“保证质量、指明目标、促进变化”.而且,由过去10年的实践看,尽管对《课程标准(1989)》存在多种不同的评价或看法,更有人提出了十分尖锐的批评(详可见另文《世纪之交的美国数学教育》,载《数学教育的现代发展》,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但是,这又是各方面的一个共同意见———认为《课程标准(1989)》对于促进美国的数学教育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这不仅使得整个“数学教育共同体”(包括数学家、数学教育工作者和广大的数学教师)集中于数学教育的各个基本问题,而且也使数学教育成为一般民众共同关注的一个热点.显然,这就清楚地表明了制订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性;当然,由《课程标准(1989)》到《课程标准(2000)》的发展,则又表明科学的“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制订并非是一个一劳永逸的简单过程,而是必然有一个不断改进和发展的过程. 总的来看,《课程标准(2000)》应当说仍然坚持了《课程标准(1989)》的基本立场,即认为学校数学教育应使所有的学生、而不只是少数人在数学上达到高标准.特别是,新的课程标准仍然坚持了如下的5个目标,即我们应使学生:(1)学会认识数学的价值;(2)对 自己的数学能力具有信心;(3)具有数学地解决问题的能力;(4)学会数学地交流;(5)学会数学地推理. 但是,在坚持上述基本立场的同时,《课程标准(2000)》与《课程标准(1989)》相比,无论内容或表述形式都有了较大的变化.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变化,其首要的目的是为了对旧的课程标准所暴露出来的一些弊病作出纠正.例如,新的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这样一点,即应“对基本技能和概念学习的作用作出更为明确的论述”.另外,在过去10年中所出现的一些现象也引起了新的课程标准编写者们的高度重视.例如,在过去的这些年中,曾出现了关于《课程标准(1989)》的多种不同解释,从而就使得相应的教学实践出现了一些不应有的现象,如人们把课程标准中所列举的“应予淡化的论题(Topics to Receive Decreased Attention)”不适当地解释成了应把这些论题从学校数学课程中完全舍去.最后,社会的进步也促使人们不断地去对数学课程标准作出必要的发展和改进. 以下我们围绕新的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与“指导性原则”和“活动的标准”对《课程标准(2000)》作简要的介绍. 一、 《课程标准(2000)》的主要特点 第一,重点突出. 新的课程标准在整体上是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展开的: (1)为了使所有的学生实现数学上的高水准,相应的教学设计应是什么样的? (2)在整个学习过程(从学前到十二年级)中,学生应当并且可能掌握哪些数学内容和能力? 具体地说,新的课程标准共给出了10个标准,其中5个是关于数学内容的,包括“数和运算”,“模式、函数和代数”,“几何与空间感”,“度量”和“数据分析、统计与概率”;另外5个则是关于数学活动的(原文为process,但从上下文看,译为“活动”似较为恰当),包括“问题解决”、 “推理与证明”、 “交流”、 “联系”和“表述”.依据各个年级组(新的课程标准将学生的全部学习过程分为“由学前到二年级”、“由三年级到五年级”、“由六年级到八年级”和“由九年级到十二年级”这样四个年级组)对这些标准作出具体说明,即就构成了《课程标准(2000)》的主要内容. 《课程标准(2000)》明确指出,文件中关于数学课程标准的论述并非包罗一切,无所遗漏;恰恰相反,其中所论及的只是若干对数学教学设计特别重要的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