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视频、色差、s端子、射频线的区别

视频、色差、s端子、射频线的区别

视频、色差、s端子、射频线的区别
视频、色差、s端子、射频线的区别

SYV与SYWV的区别

syv——实心聚乙烯绝缘,pvc护套,国标代号是射频电缆——又叫“视频电缆”;

sywv——聚乙烯物理发泡绝缘,pvc护套,国标代号是射频电缆;

[相同点:

1. 特性阻抗一样——75欧姆;

2. 外层护套,屏蔽层结构,绝缘层外径,编数选择,材质选择,屏蔽层数等基本相同;

[不同点

1. 绝缘层物理特性不同:syv是100%聚乙烯填充,介电常数ε=

2.2-2.4左右;而sywv也是聚乙烯填充,但充有80%的氮气气泡,聚乙烯只含有20%,宏观平

均介电常数ε=1.4左右;ε=εǎ?jε",其中,ε"为损耗项,空气的ε"基本

为“0”,这一工艺成就于90年代,它有效降低了同轴电缆的介电损耗;

2. 芯线直径不同:以75-5为例,由于-5电缆结构标准规定,绝缘层外径(即

屏蔽层内径)是4.8mm,不能改变,为了保证75ω的特性阻抗,而特性阻抗只

与内外导体直径比和绝缘层的介电常数ε大小有关,ε大芯线细,ε小芯线粗,芯线直径:syv是0.78-0.8mm, sywv是1.0mm; 芯线结构形式都可以是单

股或多股;这一区别,导致了芯线电阻的不同。如实测天成、爱普syv75-5电缆,1000米芯线直流电阻39ω,典型sywv75-5电缆, 1000米芯线直流电阻

19-20ω;

3. 上述两项根本区别,决定了两种电缆的传输特性——传输衰减不同,syv电

缆是最早期的同轴电缆,在几十上百年时间里一直用它传输,包括传输射频信号;但后来当sywv出现后,射频以上波段就很少应用syv了。因为高频衰减差别太大了;慢慢的syv就基本上主要用在监控视频传输上了,也就把这种射频

电缆的“元老”,改称为“视频电缆”了。但这绝不等于说:syv“视频电缆”的视频传输特性比sywv好,实际刚好相反,sywv的视频传输特性也全面优于

syv电缆。这方面的误解很普遍,且我国南方比北方的误解要严重,认为传输

视频信号,“必须用视频电缆”。实测1000米电缆视频传输性能,sywv75-

5/64编电缆:0.5m—5.15db,6m—19.12db;国标优质syv75-5/96编电缆:

0.5m—6.43db,6m—21.76db(相同编网结构电缆衰减比发泡电缆大3db——即

大1.4倍以上),有一个还挺有名的厂家产品,syv75-5/128编电缆,6m—

25.22db,衰减比发泡电缆大6db以上——即大2倍多);

4. 关于高编电缆,一般指96-128编以上的电缆。高编电缆明显特点是:屏蔽

层的直流电阻小,200khz以下的低频衰减少,对抑制低频干扰有利,实测表明,200khz-6mhz频率,由于“趋肤效应”,128编和64编衰减一样。(高频电流

只在芯线外表面,屏蔽层内表面层流动)。从频率失真(高低频衰减差异)看,高编电缆反而严重。频率失真直接影响就是视频信号的各种频率成分的正常比

例失真,直接影响到图像失真;

5. 铜包钢芯线:这是sywv电缆的一种,用于有线电视46mhz以上的射频传输,由于“趋肤效应”,电流只在钢丝外面的铜皮里流动,衰减特性和纯铜芯线一样,可抗拉强度却远高于铜线;但这种电缆用于视频传输不行,0-200khz低频

衰减太大;

6. sywv电缆视频射频传输特性都优异,而且由于有巨大的有线电视市场的支撑,产量很大,价格也有优势;

7. 关于视频线和射频线的问题,既有误解,也有误导,论坛里的激烈争论就是例证。但大家都应该尊重实践:用1000米75-5电缆,传输一个彩色摄像机的

信号,末端送给监视器,监视器环路输出给示波器,测量“色同步头” 的幅度,原信号是0.3v,进行比较,电缆越长,两种差别越大,越容易比较;

av线和色差线的区别

线材上都是铜芯线只不过传输的规范不同色差线是 Y代表亮度信息,U代表

蓝色色差(就是蓝色信号与亮度信号之间的差值),V代表红色色差,色差是

将这些信号分开传输而 AV是混合传输所以色差的效果和传输的距离都要比AV好

色差线和S端子的区别

S端子实际上是一种五芯接口,由两路视频亮度信号、两路视频色度信号和一路公共屏蔽

地线共五条芯线组成(实际上还有与其配套的亮度、色度分离器)。从其结构不难看出,它

是用来将亮度和色度分离输出的设备。这种设计主要是为了克服视频节目复合输出时的亮

度和色度的互相干扰。一般的广播电视的亮度信号带宽为6MHz,而国内的PAL制式彩色

信号带宽为1.5MHz。复合视频输出是将4.43MHz波频率的色度副载信号间置于视频亮度

信号中,在显示输出时进行色度解调,将色度副载波从复合视频信号中滤出来,这样就可

能损失亮度信号中4.43MHz±0.75MHz的频率,降低了水平清晰度。另外,没有完全滤掉

的色度副载波可能会干扰亮度通道,而处于4.43MHz边缘的亮度信号则会进入色度解调电路,二者互相干扰,降低了播出质量。采用S端子的亮度和色度分离输出可以提高画面质量。

但在显卡上使用这种输出设备,主要意义在于向电视提供一个输出视频信号的接口,而不

在于提高其清晰度。换言之,我们使用这类显卡在电视上播放VCD时,不会有比一般复

合视频输出更好的效果。这是因为VCD上的视频信息是按照MPEG-1标准压缩,而盘片

上的数字视频信号是采用复合视频录制的,也就是说,在录制时色度信号和亮度信号没有

分别录制。使用S端子只能对复合信号进行分离后再输出,没有什么意义。而且按

MPEG-1的标准进行压缩时,其实际视频亮度信号带宽只有4.4MHz,比广播级视频亮度

信号带宽窄多了,色度、亮度信号分离点已经在亮度信号频带的边缘,进行亮度、色度信

号分离对提高清晰度已经没有什么用处了。

所以使用色差线比较好。

色差线是连接电视机,就是纯品大屁股的,HDMI是连接液晶电视机,VGA就是普通的电

脑显示器,现在大点的显示器用的是DVI指的是高清线。

S端子全称是Separate Video,也称为 SUPER VIDEO。S-Video连接规格是由日本人

开发的一种规格,S指的是“SEPARATE(分离)”,它将亮度和色度分离输出,避免了

混合视讯讯号输出时亮度和色度的相互干扰。S端子实际上是一种五芯接口,由两路

视亮度信号、两路视频色度信号和一路公共屏蔽地线共五条芯线组成。

它传输的只是视频信号。

S端子是S—Video的简称

所谓S端子接口是一种视频的专业标准接口,与音频无关,所以使用S端子线

并不能改变声音的效果。

在电视机内有一个电路叫色度解码器,作用是负责将接收到的视频信号分解成

色度信号和亮度信号两部分,然后将这两部分信号分别输出到电视机的显像管上。色度解码器的品质优劣,对整个电视机的画面效果影响很大。质量差的色

度解码器,会使电视机的颜色还原不正确,产生偏色现象,甚至会在两个色声

的边界上产生爬行移动的线条,其色度解码器的质量往往不甚理想。因此,现

在许多高质量的影碟机,内置色度解码器,使输出的画面少受电视机品质的影响。这样做的好处是,在影碟机内就将视频信号中的色度信号和亮度信号分离开,然后再通过S端子线输送到电视机。

应该注意的是,即使用S端子线,影碟机播放的画面质量并不一定就会提高,

这是因为现在许多著名品牌的大屏幕彩电都已采用高品质的色度解码器,使用

数码延迟线、CCD延时线和数码梳状滤波器等先进技术,其解码效果比一般影

碟机的色度解码器要好。在这种情况下,使用S端子线反而效果不好。

现在市场上S端子线的价格从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品牌、型号、长度等都会

影响到价格。使用者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使用的S端子线。

S端子简介

S端子也是非常常见的端子,其全称是Separate Video,也称为 SUPER VIDEO。S-Video连接规格是由日本人开发的一种规格,S指的是“SEPARATE(分离)”,它将亮度和色度分离输出,避免了混合视讯讯号输出时亮度和色度的相互干扰。S端子实际上是一种五芯接口,由两路视频亮度信号、两路视频色度信号和一路公共屏蔽地线共五条芯线组成。

S端子结构

[1]

S端子是日本在AV端子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从硬件结构来说,S端子实际上是一种五芯接口,由两路视亮度信号、两路视频颜色度信号和一路公共屏蔽地线共五条芯线组成(实际上还有与其配套的亮度、色度分离器)。从其结构不难看出,它是用来将亮度和色度分离输出的设备。这种设计主要是为了视频节目复合输出时的亮度和色度的相互干扰。构成图象至少需要3个信号(一般是亮度信号与两个色差信号,既Y/C/R)。但广播电视信号是需要远程传输的,而且收端不可能用3个接收机来分别解调这3个信号。因此,必须将这些信号“复合”在一起,调制到一个高频载波上发送,故接收要使用高频头。

S端子视频处理

由于日本的视频为NTSC制式,所以S端子的最初研发也是基于此制式。以下就用NTSC制式为例介绍一下S端子的视频处理。

1:首先用“正交平衡调幅”的方法将两个色差信号调制到同一个载波上(色度副载波)

2:用“频谱交错”技术将色度副载波压进亮度信号中。实际上是其中一个色差信号的相位延迟/或超前90度,然后用平衡调幅发调制到同一个载波上(因此,NTSC制式又叫“正交平衡调幅制式”。

简单来讲,亮度信号由于可看作行频的周期信号,可知道它在频域中并不是连续的,而是集中在各次谐波中的,因此只要色度副载波和它错开半个行频就可以象两个梳子户相插在一起,而又互不干扰(理论上来讲)。如NTSC4.43,就用行频

的第283次谐波再错开半个行频:15625X283.5=4.43MHz。

最后,由于电脑、游戏机电脑等不需要象广播电视信号一样考虑远程传输的问题,因此它可以不必将亮/色(Y/C)信号混合,因此采用Y/C分离输出的S端子由于减少了色度副载波对亮度信号的干扰(亮度信号是清晰度的最重要表现)的清晰度必然比RF或AV有所提高。

虽然色度信号利用“频谱交错”技术尽量与亮度信号互不干扰,但实际上色度信

号对亮度信号是有很大的影响的,特别在Y/C分离的时候。早期电视的Y/C分离的方法主要是用一个中心频率与色度副载波中心频率一致(带宽约2.6MHz),很明显,这样就会连亮度信号都一起挖出来,使亮度信号的带宽下降,清晰度就下降了。这种Y/C分离法叫“一次元分离”。再次可见因此采用Y/C分离输出的S端子有提高图象清晰度以及色纯度的作用。

S端子增强型AV端子

经过以上的介绍大家可以了解了S端子其实只是一种增强型AV端子而已,无

论如何也达不到到色差输出的效果。但其在显示卡上的应用已经大大增强了PC多

媒体方面的功能。

同AV 接口相比,由于它不再进行Y/C混合传输,因此也就无需再进行亮色分离和

而产生的图像失真,极大地提高了图像的清晰度。但S-Video 仍要将两路色差信号(Cr Cb)混合为一路色度信号C,进行传输然后再在显示设备内解码为Cb和Cr进行处理,这样多少仍会带来一定信号损失而产生失真(这种失真很小但在严格的广播级视频设备下进行测试时仍能发现) 。而且由于Cr Cb的混合导致色度信号的带宽也有一定的限制,所以S-Video虽然已经比较优秀,但离完美还相去甚远。S-Video 虽不是最好的,但考虑到目前的市场状况和综合成本等其它因素,它还是应用最普遍的视频接口之一。

还有一点就是,S端子只能传输视频,不支持音频传输,所以要想传输音频还需要

音频线

射频线

色差线

S端子线

色差线是连接电视机,就是纯品大屁股的,HDMI是连接液晶电视机,VGA就是普通的电脑显示器,现在大点的显示器用的是DVI指的是高清线。

电缆的标称截面是指电缆中导体的截面,比如120平方电缆就是指电缆中导体的截面积为120平方毫米(有铝芯和铜芯之分),它决定了电缆的通流能力,就是能走多大电流。而电缆外径指的是电缆外观直径,其中包括线芯直径外加其他如:半导电层、绝缘层、阻水层、内护套、外护套、屏蔽层、铠装层等所有尺寸。而不同电压等级的电缆导体外具有不同的结构,比如低压电缆一般只有外护套,特别点的低压电缆有的还有内护套、铠装层等;而中压电缆结构就

要复杂的多,高压电缆结构就更为复杂。另外电压等级不同的电缆其绝缘厚度有很大区别,电压等级越高,绝缘层厚度就越大,这些都有行业、国家、国际标准,生产厂家都要遵循。所以电缆的标称截面与电缆外径没有绝对的计算公式关系,双方对应关系可以在电力工具书中的一些表格中查到。

射频识别技术

射频识别技术 031130217 射频识别,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又称无线射频识别,是一种通信技术,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 射频的话,一般是微波,1-100GHz,适用于短距离识别通信。 RFID读写器也分移动式的和固定式的,目前RFID技术应用很广,如:图书馆,门禁系统,食品安全溯源等。 一定义 射频识别(RFID)是一种无线通信技术,可以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者光学接触。 无线电的信号是通过调成无线电频率的电磁场,把数据从附着在物品上的标签上传送出去,以自动辨识与追踪该物品。某些标签在识别时从识别器发出的电磁场中就可以得到能量,并不需要电池;也有标签本身拥有电源,并可以主动发出无线电波(调成无线电频率的电磁场)。标签包含了电子存储的信息,数米之内都可以识别。与条形码不同的是,射频标签不需要处在识别器视线之内,也可以嵌入被追踪物体之内。 许多行业都运用了射频识别技术。将标签附着在一辆正在生产中的汽车,厂方便可以追踪此车在生产线上的进度。仓库可以追踪药品的所在。射频标签也可以附于牲畜与宠物上,方便对牲畜与宠物的积极识别(积极识别意思是防止数只牲畜使用同一个身份)。射频识别的身份识别卡可以使员工得以进入锁住的建筑部分,汽车上的射频应答器也可以用来征收收费路段与停车场的费用。 某些射频标签附在衣物、个人财物上,甚至于植入人体之内。由于这项技术可能会在未经本人许可的情况下读取个人信息,这项技术也会有侵犯个人隐私忧患。 二概念 从概念上来讲,RFID类似于条码扫描,对于条码技术而言,它是将已编码的条形码附着于目标物并使用专用的扫描读写器利用光信号将信息由条形磁传送到扫描读写器;而RFID则使用专用的RFID读写器及专门的可附着于目标物的RFID标签,利用频率信号将信息由RFID标签传送至RFID读写器。 结构 从结构上讲RFID是一种简单的无线系统,只有两个基本器件,该系统用于控制、检测和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与条形码的比较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与条形码的比较 为什么射频技术比条形码具有优越性? 射频技术不一定比条形码“好”,他们是两种不同的技术,有不同的适用范围,有时会有重叠。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是条形码是“可视技术”,扫描仪在人的指导下工作,只能接收它视野范围内的条形码。相比之下,射频识别不要求看见目标。射频标签只要在接受器的作用范围内就可以被读取。条形码本身还具有其他缺点,如果标签被划破,污染或是脱落,扫描仪就无法辨认目标。条形码只能识别生产者和产品,并不能辨认具体的商品,贴在所有同一种产品包装上的条形码都一样,无法辨认哪些产品先过期。 射频技术和条形码有什么区别? 从概念上来说,两者很相似,目的都是快速准确地确认追踪目标物体。主要的区别如下:有无写入信息或更新内存的能力。条形码的内存不能更改。射频标签不像条形码,它特有的辨识器不能被复制。标签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视野之内,因为信息是由无线电波传输,而条形码必须在视野之内。由于条形码成本较低,有完善的标准体系,已在全球散播,所以已经被普遍接受,从总体来看,射频技术只被局限在有限的市场份额之内。目前,多种条形码控制模版已经在使用之中,在获取信息渠道方面,射频也有不同的标准。 目前,在成本方面,只能标签和条形码有什么差别? 由於组成部分不同,智能标签要比条形码贵得多,条形码的成本就是条形码纸张和油墨成本,而有内存芯片的主动射频标签价格在2美元以上,被动射频标签的成本也在1美元以上。但是没有内置芯片的标签价格只有几美分,它可以用于对数据信息要求不那么高的情况,同时又具有条形码不具备的防伪功能。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是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的一种。与传统条形码依靠光电效应不同的是,RFID标签无须人工操作,在阅读器的感应下可以自动向阅读器发送商品信息,从而实现商品信息处理的自动化。 RFID虽然是较早的技术,但是在近几年才显出大规模发展的态势。2003年4月底,全球第三大超市巨头麦德龙(Metro)在德国的莱因博格,推出了全球第一家RFID技术概念店——“未来商店”;随后,零售业巨头沃尔玛(Wal-Mart)要求其最大的100家供应商在2005年元旦之前必须在所有的货箱和托盘上安装RFID标签;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 在2004年初也加入了RFID的阵营,并宣称今后所有进口药品都必须加贴电子标签,以保证对药品的监督与管理。种种迹象表明,RFID正在加快商业化进程,成为零售、物流业炙手可热的主流技术趋势,而市场咨询公司Forres ter更是将RFID列为2004年IT业的四大发展趋势之一。

RFID无线射频识别系统

RFID无线射频识别系统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或称射频识别技术,是从二十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项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它是利用射频方式进行非接触双向通信,以达到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具有精度高、适应环境能力强、抗干扰强、操作快捷等许多优点。例如在汽车发动机装配线上,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作为一项基础性的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每一块发动机托盘上,都安装有无线射频识别数据码块,而在每一个生产工位上都安装有无线射频处理器和数据传输天线。当发动机缸体在上线工位上线时,上线系统会根据生产计如发动机的型号,序列号,缸体二维条形码等。当操作者确认后,控制系统会将这些数据信息通过RFID系统存入托盘上的数据码块中。而当本发动机运行到某个工位时,本工位的RFID系统首先读取托盘数据码块中的发动机信息,确认发动机的当前状态,从而决定本工位对发动机的操作。当发动机在本工位操作完成后,RFID系统还需要将本工位的相关操作信息存入托盘的数据码块,以便为后续工位及数据采集系统提供必须的信息支持。 Q-DAS系统Q-DAS是一套质量数据统计方面的专业软件,其功能集中体现在对产品及生产过程相关质量信息进行记录,可视化,监控,分析和描

述。其产品具有易用,灵活,分析能力强大等特点,被欧美很多汽车制造业广泛采用,在中国,XX通用,XX大众,一汽大众等整车厂家以及众多的汽车零部件厂家已引进了Q-DAS的概念和技术。 动力总成装配线在很多情况也被要求使用Q-DAS系统来进行产品生产质量的管理和统计分析。装配线的控制系统作为底层设备的主控制器将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和Q-DAS系统的接口主要为:拧紧枪的拧紧数据,泄漏测试数据,扭矩测试工位测量数据,凸轮轴孔测量数据等。这些数据都要求传送到Q-DAS系统进行存储,统计和分析。大多情况下动力总成装配线采用数据集中采集的方式,在每个工位不配备独立的电脑,全线只配置了一台电脑来采集数据。为了达到Q-DAS系统的要求,要满足三个必要条件:首先必须有一台Q-DAS服务器,服务器上安装有必须的Q-DAS软件及其组件。其次要求需要接入Q-DAS 系统的设备如拧紧枪,泄漏测试等支持Q-DAS功能。最后需要搭建Q-DAS的以太网络,以满足数据传送的需要。 数据采集和生产监控系统 与动力总成装配系统配套的数据采集系统是一套较为独立的信息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基础知识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基础知识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空间电磁感应(Inductive Coupling)或者电磁传播(Propagation Coupling)来进行通信,以达到自动识别被标识物体的目的。基本工作方法是将无线射频识别标签(Tags)安装在被识别物体上(粘贴、插放、挂佩、植入等),当被标识物体进入无线射频识别系统阅读器(Readers)的阅读范围时,标签和阅读器之间进行非接触式信息通讯,标签向阅读器发送自身信息如ID号等,阅读器接收这些信息并进行解码,传输给后台处理计算机,完成整个信息处理过程。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是一本多门学科多种技术综合利用的应用技术。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大致包括:芯片技术、天线技术、无线通信技术、数据变换与编码技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等。 一、基本概念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是一种非接触的自动识别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射频信号的空间耦合(电磁感应或者电磁传播)传输特性,实现对被识别物体的自动识别。图1所示为RFID系统配置示意图。 图1 RFID系统配置示意图 电磁感应,即所谓的变压器模型,通过空间高频交变磁场实现耦合,依据的是电

磁感应定律,如图2所示。电磁感应方式一般适合于中、低频工作的近距离射频识别系统。典型的工作频率有:125KHz、225KHz和13.56MHz。识别作用距离小于1m,典型作用距离为10~20cm。 图2 电感耦合 电磁传播或者电磁反向散射(Back Scatter)耦合,即所谓的雷达原理模型,发射出去的电磁波,碰到目标后反射,同时携带回目标信息,依据的是电磁波的空间传播规律,如图3所示。电磁反向散射耦合方式一般适合于超高频、微波工作的远距离射频识别系统。典型的工作频率有:433MHz、915MHz、2.45GHz、5.8GHz。识别作用距离大于1m,典型作用距离为3~l0m。 图3 电磁耦合 射频识别系统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即电子标签和阅读器。在RFID的实际应用中,电子标签附着在被识别的物体上(表面或者内部),当带有电子标签的被识别物品通过阅读器的可识读区域时,阅读器自动以无接触的方式将电子标签中的约定识别信息取出,从而实现自动识别物品或自动收集物品标识信息的功能。阅读器系统又包括阅读器和天线,有的阅读器是将天线和阅读器模块集成在一个设备单元中的,成为集成式阅读器(Integrated Reader)。 由上可见,为了完成RFID系统的主要功能,RFID系统具有两个基本的构成部

RFID无线射频识别系统

RFID无线射频识别系统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或称射频识别技术,是从二十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项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它是利用射频方式进行非接触双向通信,以达到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具有精度高、适应环境能力强、抗干扰强、操作快捷等许多优点。例如在汽车发动机装配线上,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作为一项基础性的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每一块发动机托盘上,都安装有无线射频识别数据码块,而在每一个生产工位上都安装有无线射频处理器和数据传输天线。当发动机缸体在上线工位上线时,上线系统会根据生产计如发动机的型号,序列号,缸体二维条形码等。当操作者确认后,控制系统会将这些数据信息通过RFID系统存入托盘上的数据码块中。而当本发动机运行到某个工位时,本工位的RFID系统首先读取托盘数据码块中的发动机信息,确认发动机的当前状态,从而决定本工位对发动机的操作。当发动机在本工位操作完成后,RFID系统还需要将本工位的相关操作信息存入托盘的数据码块,以便为后续工位及数据采集系统提供必须的信息支持。 Q-DAS系统 Q-DAS是一套质量数据统计方面的专业软件,其功能集中体现在对产品及生产过程相关质量信息进行记录,可视化,监控,分析和描述。其产品具有易用,灵活,分析能力强大等特点,被欧美很多汽车制造业广泛采用,在中国,上海通用,上海大众,一汽大众等整车厂家以及众多的汽车零部件厂家已引进了 Q-DAS的概念和技术。 动力总成装配线在很多情况也被要求使用Q-DAS系统来进行产品生产质量的管理和统计分析。装配线的控制系统作为底层设备的主控制器将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和Q-DAS系统的接口主要为:拧紧枪的拧紧数据,泄漏测试数据,扭矩测试工位测量数据,凸轮轴孔测量数据等。这些数据都要求传送到Q-DAS 系统进行存储,统计和分析。大多情况下动力总成装配线采用数据集中采集的方式,在每个工位不配备独立的电脑,全线只配置了一台电脑来采集数据。为了达到Q-DAS系统的要求,要满足三个必要条件:首先必须有一台Q-DAS服务器,服务器上安装有必须的Q-DAS软件及其组件。其次要求需要接入Q-DAS系统的设备如拧紧枪,泄漏测试等支持Q-DAS功能。最后需要搭建Q-DAS的以太网络,以满足数据传送的需要。

射频识别技术RFID

RFID射频识别技术 题目:RFID射频识别技术 姓名:马崟 班级:2013级自动化4班 学号:2013550413 提交日期:2015年11月7日

摘要 RFID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缩写,即射频识别,俗称电子标签。射频识别技术RFID是一种利用无线读写数据,借以识别物品的技术,它是无线通讯技术与半导体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当前应用最广泛的非接触式自动目标识别技术之一。识别系统由阅读器和电子标签组成,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RFID技术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性,抗干扰能力强,可全天候使用,几乎不受污染与潮湿的影响,同时还避免了机械磨损。RFID标签数据存储容量大、信息处理速度快、存储信息可以自由更改,存储数据可以加密,标签无直接对最终用户开放的物理接口,能更好地保证机具的安全性。另外,还可以用一些加密算法实现信息的安全管理,读写器与标签之间也可相互认证,实现安全通信和存储。RFID 技术涉及信息、制造、材料等诸多高技术领域,涵盖芯片设计与制造、天线设计与制造、标签封装、系统集成、信息安全等技术。随着芯片技术、天线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RFID系统的体积、功耗越来越小,成本越来越低,功能日趋灵活,操作快捷方便,加上其擅长多目标识别、运动目标识别,方便物品跟踪和管理的突出特点,在各种生产生活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在物流系统、零售行业、身份识别、交通管理农牧行业和医药行业等许多领域,RFID识别技术已经成为21世纪最热门的技术之一。 关键词:RFID 板级标签FPGA 状态机ISO18000—6C

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简介

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简介 本文介绍了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工作原理、系统组成、发展史,给出了RFID自动识别术语解释以及RFID技术应用于各个领域所对应的频段及产品特点。 一、概述 RFID是射频识别技术的英文(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缩写,射频识别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射频识别技术是一项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交变磁场或电磁场)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识别目的的技术。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已经成为一个很热门的话题。据业内人士预测,RFID技术市场将在未来五年内在新的产品与服务上带来30至100亿美金的商机,随之而来的还有服务器、资料储存系统、资料库程序、商业管理软件、顾问服务,以及其他电脑基础建设的庞大需求。或许这些预测过于乐观,但RFID将会成为未来的一个巨大市场是毫无疑问的。许多高科技公司正在加紧开发RFID专用的软件和硬件,这些公司包括英特尔、微软、甲骨文、SAP和SUN,而最近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的一项"要求其前100家供应商在2005年1月之前向其配送中心发送货盘和包装箱时使用RFID技术,2006年1月前在单件商品中使用这项技术"的决议,把RFID再次推到了聚光灯下。因此可以说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正在成为全球热门新科技。 二、射频识别技术发展历史 从信息传递的基本原理来说,射频识别技术在低频段基于变压器耦合模型(初级与次级之间的能量传递及信号传递),在高频段基于雷达探测目标的空间耦合模型(雷达发射电磁波信号碰到目标后携带目标信息返回雷达接收机)。1948年哈里斯托克曼发表的"利用反射功率的通信"奠定了射频识别射频识别技术的理论基础。 射频识别技术的发展可按十年期划分如下: 1940-1950年:雷达的改进和应用催生了射频识别技术,1948年奠定了射频识别技术的理论基础。 1950-1960年:早期射频识别技术的探索阶段,主要处于实验室实验研究。 1960-1970年:射频识别技术的理论得到了发展,开始了一些应用尝试。 1970-1980年:射频识别技术与产品研发处于一个大发展时期,各种射频识别技术测试得到加速。出现了一些最早的射频识别应用。 1980-1990年:射频识别技术及产品进入商业应用阶段,各种规模应用开始出现。 1990-2000年:射频识别技术标准化问题日趋得到重视,射频识别产品得到广泛采用,射频识别产品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详解

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详解 本文介绍了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工作原理、系统组成、发展史,给出了RFID自动识别术语解释以及RFID技术应用于各个领域所对应的频段及产品特点。 一、概述 RFID是射频识别技术的英文(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缩写,射频识别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射频识别技术是一项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交变磁场或电磁场)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识别目的的技术。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已经成为一个很热门的话题。据业内人士预测,RFID技术市场将在未来五年内在新的产品与服务上带来30至100亿美金的商机,随之而来的还有服务器、资料储存系统、资料库程序、商业管理软件、顾问服务,以及其他电脑基础建设的庞大需求。或许这些预测过于乐观,但RFID将会成为未来的一个巨大市场是毫无疑问的。许多高科技公司正在加紧开发RFID专用的软件和硬件,这些公司包括英特尔、微软、甲骨文、SAP和SUN,而最近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的一项"要求其前100家供应商在2005年1月之前向其配送中心发送货盘和包装箱时使用RFID技术,2006年1月前在单件商品中使用这项技术"的决议,把RFID再次推到了聚光灯下。因此可以说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正在成为全球热门新科技。 二、射频识别技术发展历史 从信息传递的基本原理来说,射频识别技术在低频段基于变压器耦合模型(初级与次级之间的能量传递及信号传递),在高频段基于雷达探测目标的空间耦合模型(雷达发射电磁波信号碰到目标后携带目标信息返回雷达接收机)。1948年哈里斯托克曼发表的"利用反射功率的通信"奠定了射频识别射频识别技术的理论基础。 射频识别技术的发展可按十年期划分如下: 1940-1950年:雷达的改进和应用催生了射频识别技术,1948年奠定了射频识别技术的理论基础。 1950-1960年:早期射频识别技术的探索阶段,主要处于实验室实验研究。 1960-1970年:射频识别技术的理论得到了发展,开始了一些应用尝试。 1970-1980年:射频识别技术与产品研发处于一个大发展时期,各种射频识别技术测试得到加速。出现了一些最早的射频识别应用。 1980-1990年:射频识别技术及产品进入商业应用阶段,各种规模应用开始出现。 1990-2000年:射频识别技术标准化问题日趋得到重视,射频识别产品得到广泛采用,射频识别产品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应用

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应用 篇一: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基础知识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基础知识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空间电磁感应(Inductive Coupling)或者电磁传播(Propagation Coupling)来进行通信,以达到自动识别被标识物体的目的。基本工作方法是将无线射频识别标签(Tags)安装在被识别物体上(粘贴、插放、挂佩、植入等),当被标识物体进入无线射频识别系统阅读器(Readers)的阅读范围时,标签和阅读器之间进行非接触式信息通讯,标签向阅读器发送自身信息如ID号等,阅读器接收这些信息并进行解码,传输给后台处理计算机,完成整个信息处理过程。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是一本多门学科多种技术综合利用的应用技术。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大致包括:芯片技术、天线技术、无线通信技术、数据变换与编码技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等。一、基本概念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是一种非接触的自动识别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射频信号的空间耦合(电磁感应或者电磁传播)传输特性,实现对被识别物体的自动识别。图1所示为RFID系统配置示意图。图1 RFID系统配置示意图电磁感应,即所谓的变压器模型,通过空间高频交变磁场实现耦合,依据的是电磁感应定律,如图2所示。电磁感应方式一般适合于中、低频工作的近距离射频识别系统。典型的工作频率有:125KHz、225KHz和13.56MHz。识别作用距离小于1m,典型作用距离为10~20cm。图2 电感耦合电磁传播或者电磁反向散射(Back Scatter)耦合,即所谓的雷达原理模型,发射出去的电磁波,碰到目标后反射,同时携带回目标信息,依据的是电磁波的空间传播规律,如图3所示。电磁反向散射耦合方式一般适合于超高频、微波工作的远距离射频识别系统。典型的工作频率有:433MHz、915MHz、2.45GHz、 5.8GHz。识别作用距离大于1m,典型作用距离为3~l0m。图3 电磁耦合射频识别系统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即电子标签和阅读器。在RFID的实际应用中,电子标签附着在被识别的物体上(表面或者内部),当带有电子标签的被识别物品通过阅读器的可识读区域时,阅读器自动以无接触的方式将电子标签中的约定识别信息取出,从而实现自动识别物品或自动收集物品标识信息的功能。阅读器系统又包括阅读器和天线,有的阅读器是将天线和阅读器模块集成在一个设备单元中的,成为集成式阅读器(Integrated Reader)。由上可见,为了完成RFID系统的主要功能,RFID

射频识别技术

一、射频识别技术 射频识别即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又称电子标签、无线射频识别,是一种通信技术,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 二、技术介绍 2.1含义 RFID是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的缩写,即无线射频识别,俗称电子标签。 2.2技术简介 最初在技术领域,应答器是指能够传输信息回复信息的电子模块,近些年,由于射频技术发展迅猛,应答器有了新的说法和含义,又被叫做智能标签或标签。RFID电子电梯合格证的阅读器(读写器)通过天线与RFID电子标签进行无线通信,可以实现对标签识别码和内存数据的读出或写入操作。典型的阅读器包含有高频模块(发送器和接收器)、控制单元以及阅读器天线。 RFID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需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RFID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 RFID是一种简单的无线系统,只有两个基本器件,该系统用于控

制、检测和跟踪物体。系统由一个询问器(或阅读器)和很多应答器(或标签)组成。 2.3基本组成部分 标签(Tag):由耦合元件及芯片组成,每个标签具有唯一的电子编码,附着在物体上标识目标对象; 阅读器(Reader):读取(有时还可以写入)标签信息的设备,可设计为手持式或固定式; 天线(Antenna):在标签和读取器间传递射频信号。 2.4工作原理 RFID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并不复杂:标签进入磁场后,接收解读器发出的射频信号,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发送出存储在芯片中的产品信息(Passive Tag,无源标签或被动标签),或者由标签主动发送某一频率的信号(Active Tag,有源标签或主动标签),解读器读取信息并解码后,送至中央信息系统进行有关数据处理。 一套完整的RFID系统,是由阅读器(Reader)与电子标签(TAG)也就是所谓的应答器(Transponder)及应用软件系统三个部份所组成,其工作原理是Reader发射一特定频率的无线电波能量给Transponder,用以驱动Transponder电路将内部的数据送出,此时Reader便依序接收解读数据,送给应用程序做相应的处理。 以RFID 卡片阅读器及电子标签之间的通讯及能量感应方式来看大致上可以分成:感应耦合(Inductive Coupling) 及后向散射耦合(Backscatter Coupling)两种。一般低频的RFID大都采用第一种式,而较高频大多采用第二种方式。 阅读器根据使用的结构和技术不同可以是读或读/写装置,是RFID系统信息控制和处理中心。阅读器通常由耦合模块、收发模块、控制模块和接口单元组成。阅读器和应答器之间一般采用半双工通信方式进行信息交换,同时阅读器通过耦合给无源应答器提供能量和时序。在实际应用中,可进一步通过Ethernet或WLAN等实现对物体识别信息的采集、处理及远程传送等管理功能。应答器是RFID系统的信息载体,目前应答器大多是由耦合原件(线圈、微带天线等)和微芯片组成无源单元。

浅谈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应用

浅谈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应用 一、简介无线射频识别(RFID)是一种识别技术。与RFID技术的前身条码技术相比,RFID技术具有很多的优点。但由于其成本高,RFID技术至今未能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RFID技术因其无需视线扫描而具有无可比拟的先进性,它能够降低劳动力水平,提高知名度并改善库存管理。 RFID技术的普及提供了一项人或物体定位及追踪的解决方案。RFID定位与跟踪系统根据独特的识别标签、阅读器与物体标签间射频通信的信号强度确定物体的空间位置,主要适用于室内,而GPS系统是不适合应用于室内的。 RFID技术是一项基于无线电频率的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自动识别静态或动态的人和对象。RFID标签是一个特殊的微芯片,植入商品中,可以跟踪和管理物理对象,是物流管理信息化和跟踪信息化的重要手段。 RFID的系统组成部分包括: (1)标签(应答器):对象植入待确定。 (2)阅读器:可以读或读/写,按结构和技术。正如图1,RFID的工作原理 二、目前RFID技术的研究重点由于RFID技术日趋成熟且RFID标签价格下降,RFID越来越受到工业界和学术界的关注。通过在物品上贴射频标签,我们就可以跟踪和管理这些对象。这项技术会逐渐取代目前的广泛采用的条码系统。 (一)RFID标签与条码 条码技术广泛采用于商品和对象的识别。我们能够在超市的任何包装产品上找到条码。Zebra公司是领先的条码供应商之一,它为全世界超过一百个国家提供专业数码印刷及自动识别解决方案。二十年前,该公司主要生产标准标签。如今,Zebra开展RFID业务。从应用角度来看,尤其是在零售业方面,条码和RFID有着相似的市场应用点。RFID技术会取代条码吗? 从概念的角度来看,RFID标签和条码标签也有相似之处。通过提供一种易于识别的取货

射频识别技术

射频识别技术 031130217射频识别,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又称无线射频识别,是一种通信技术,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 射频的话,一般是微波,1-100GHz,适用于短距离识别通信。 RFID读写器也分移动式的和固定式的,目前RFID技术应用很广,如:图书馆,门禁系统,食品安全溯源等。 一定义 射频识别(RFID)是一种无线通信技术,可以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者光学接触。 无线电的信号是通过调成无线电频率的电磁场,把数据从附着在物品上的标签上传送出去,以自动辨识与追踪该物品。某些标签在识别时从识别器发出的电磁场中就可以得到能量,并不需要电池;也有标签本身拥有电源,并可以主动发出无线电波(调成无线电频率的电磁场)。标签包含了电子存储的信息,数米之内都可以识别。与条形码不同的是,射频标签不需要处在识别器视线之内,也可以嵌入被追踪物体之内。 许多行业都运用了射频识别技术。将标签附着在一辆正在生产中的汽车,厂方便可以追踪此车在生产线上的进度。仓库可以追踪药品的所在。射频标签也可以附于牲畜与宠物上,方便对牲畜与宠物的积极识别(积极识别意思是防止数只牲畜使用同一个身份)。射频识别的身份

识别卡可以使员工得以进入锁住的建筑部分,汽车上的射频应答器也可以用来征收收费路段与停车场的费用。 某些射频标签附在衣物、个人财物上,甚至于植入人体之内。由于这项技术可能会在未经本人许可的情况下读取个人信息,这项技术也会有侵犯个人隐私忧患。 二概念 从概念上来讲,RFID类似于条码扫描,对于条码技术而言,它是将已编码的条形码附着于目标物并使用专用的扫描读写器利用光信号将信息由条形磁传送到扫描读写器;而RFID则使用专用的RFID读写器及专门的可附着于目标物的RFID标签,利用频率信号将信息由RFID 标签传送至RFID读写器。 结构 从结构上讲RFID是一种简单的无线系统,只有两个基本器件,该系统用于控制、检测和跟踪物体。系统由一个询问器和很多应答器组成。 近况 最初在技术领域,应答器是指能够传输信息回复信息的电子模块,近些年,由于射频技术发展迅猛,应答器有了新的说法和含义,又被叫做智能标签或标签。RFID电子标签的阅读器通过天线与RFID电子标签进行无线通信,可以实现对标签识别码和内存数据的读出或写入操作。RFID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 在未来,RFID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于物联网领域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射频识别技术手册(第2版) 外文翻译

毕业论文(设计) 文献翻译 本翻译源自于:RFID Handbook (Second Edition) 毕业设计名称:电力系统高速数据采集系统设计外文翻译名称:射频识别技术手册(第二版) 学生姓名:翁学娇 院(系):电子信息学院 专业班级:电气10803 指导教师:唐桃波 辅导教师:唐桃波 时间:2012年2月至2012年6月

射频识别技术手册:基于非接触式智能卡和识别的原理和应用 第二版 Klaus Finkenzeller 版权 2003 John Wiley& Sons 有限公司 国际标准图书编号:0-470-84402-7 5.频率范围和无线电许可条例 5.1 频率范围 因为射频识别系统产生和辐射电磁波,他们已被列为合法的无线电系统。其他功能的无线服务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受到射频识别操作系统的干扰和损害。尤其重要的是要确保RFID 系统不会干扰附近的广播和电视,移动无线电服务(警察、保安服务、工业),航海和航空无线电服务和移动电话。 对射频识别系统来讲,运动保健方面需要的其他无线电服务明显制约了适宜范围内的可操作频(图 5.1).出于这个原因,它通常是唯一可以使用的频率范围,已经有人预定了专供工业,科学和医学中的应用。这些世界范围内的频率划分成国际频率范围(工业-科学-医学),它们也可以用于射频识别应用。 实际可用的射频频率 f :图5.1 用于射频识别系统范围内的频率范围为135千赫一下的超长范围通过短波以及超短波到微波范围,包括最高频率24千兆赫。在上述的135千赫的范围内,可用的ISM 频段是全球首选。 :

图5.2 百万应答机单元中的不同频率范围的转发器的全球市场估计分布 除了ISM 频率,整个频率范围内低于135千赫(在北美、南美和日本:低于400千赫)也是可用的,因为在这个范围内,它是可能与高磁场的优势联合工作的,特别是操作时电感耦合的射频识别系统。 对射频识别系统来说最重要的频率范围是0-135千赫,ISM 的是6.78左右(在德国不适用),13.56兆赫,27.125兆赫,40.68兆赫,433.92兆赫,869.0兆赫,915.0兆赫(不是在欧洲),2.45兆赫,5.8兆赫和24.125兆赫。 各种不同射频转发器频率的概述估计分布如图5.2所示。 5.1.1 频率范围9-135千赫 低于135千赫范围的频率被其他无线服务大量使用,因为它没有被保留为ISM 频率范围。在长波频率范围内的传播允许无线服务系统不断地以较低的技术成本占据这个半径为1000千米以上的区域。在这个范围内的典型的无线电服务是航空和航海无线电导航服务(LORAN C,OMEGA,DECCA ),时间信号服务,标准频率服务再加上军用无线电服务。因此,在欧洲中部时间信号发射机DFC 的77 Mainflingen 可以在频率 77.5 千赫左右被发现。因此在这个频率的射频识别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